溶剂对异芪类染料分子第一超极化率的影响

溶剂对异芪类染料分子第一超极化率的影响

一、类杂芪染料分子第一超极化率的溶剂效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雪慧[1](2021)在《基于尼罗红衍生物的双光子生物荧光探针的理论研究 ——荧光性能、双光子吸收和水溶性的分子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次氯酸(HOCl)在自然防御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该物种的异常水平可能会导致细胞损伤、人类衰老等各种疾病。开发针对生物科学领域的无损细胞组织检测HOCl的新荧光探针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基于尼罗红衍生物的双光子激发荧光(TPEF)探针具有水溶性差、效率低的缺点,本工作的目的是通过量子化学方法对已有TPEF探针进行设计和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螺环和N,N-双环化连接烷胺基对尼罗红衍生物荧光量子产率和溶解度的不同影响,提出了合理调整激发波长至近红外区(NIR)及增强TP响应强度的结构修饰策略。在尼罗红的9位引入双环化连接烷胺基的基础上,再在2,3位引入一个融合连接苯基取代基的分子(Nil-OH-6),其双光子吸收截面(δTmax)值可高达243GM,量子产率为0.49。此外,用不同的杂螺环或N,N-二烷基融合胺基修饰尼罗红衍生物的分子末端,可以保持尼罗红衍生物作为双光子探针的较高荧光效率的同时,提高探针的溶解度。该研究提出的兼顾探针分子荧光效率的情况下提高溶解度的设计策略,为后续合成可实用尼罗红衍生物TPEF探针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新途径。

孔立晓[2](2020)在《三苯胺类p-型光敏剂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当前n-型染料敏化剂的开发较为成熟,因此发展综合性能优异的p-型染料敏化剂对提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率极为重要。非金属三苯胺类的染料被发现有较好的光电转换效率,本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与含时DFT(TD-DFT)相结合计算研究三苯胺类染料的吸光性能和电子性能,同时也预测了染料的光捕捉效率(LHE)、空穴注入力(ΔGinj)、染料再生力(ΔGreg)和电荷重组力(ΔGCR)。改造后染料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轨道LUMO的能级分别位于Ni O半导体能级和I3?/I?氧化还原电对电位的下方和上方,符合理想染料的要求。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以W1作为原型设计了一系列三苯胺类的染料WS1-WS7,研究插入的电子供体D对染料的吸收光谱和电子性质的影响。计算数据表明,插入D不仅使所有染料的吸收光谱都发生红移,而且在可见光范围内吸收带加宽。相比于原型,染料WS7的吸收峰红移95 nm,振子强度也增长29%。WS7的吸收峰又宽又强,且吸收范围扩展到900 nm。染料WS7的LHE和ΔGreg值分别是0.991和?1.49 e V。从整体评价,WS7有较好的光吸收和染料再生效率,是有希望的p-型染料候选。2.设计六种具有D-π-A结构的p-型染料。结果表明,增强π-连接共轭性促进平面性增强,并使染料的HOMO-LUMO能隙减少。染料1-6的吸收光谱都有明显红移现象。相比于设计原型QT-1,染料3和6光谱分别红移128 nm和154 nm,振子强度分别提高70%和71%。染料3和6吸收峰最强,在400-900 nm的范围内吸收面积较大,光吸收性能较强。它们的电荷分离程度t较大,有利于降低空穴的回传。染料3和6在LHE、ΔGinj、ΔGreg和ΔGCR方面也优于其他染料。此外发现溴取代能有效地促进吸收光谱的红移。3.通过将强吸电子性的羧基改用弱吸电子性的吡啶基和供电子性的邻苯二酚基来改造性能较好的双链染料P1,以此研究锚基组对染料性能的影响。增强π共轭基团的共轭性来改善和优化染料分子的性能。计算表明,吡啶基和邻苯二酚基对染料的红移吸收有促进作用。而以两个噻吩连接苯并噻二唑的染料P4、DF4和DZ4无论是在吸收光谱,还是在LHE、ΔGinj、ΔGreg和ΔGCR性能方面都有较优越的表现,有望能成为性能优良的敏化剂。

曹津津[3](2019)在《生物碱类化合物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生物碱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次生代谢产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生理药理活性丰富,在食品、药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尽管某些生物碱的荧光性质已有报道,但是,此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有许多生物碱的荧光性质尚未见报道。本文首次研究了数十种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在此基础上,对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开展了深入研究,并且建立了某些中药活性成分的荧光分析新方法。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首次对不同结构类型的40余种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考察了环境因素(包括溶液酸度、溶剂、有序介质、共存离子、光照射等)对荧光光谱的影响。这些生物碱类化合物包括: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中的简单阿朴菲类生物碱15种,如海罂粟碱、荷苞牡丹碱、南天竹宁、荷叶碱、阿朴雷因、无根藤辛、N-甲基樟苍碱、竹叶椒碱、波尔定碱、去甲异波尔定碱、樟叶木防己碱、紫堇定酚、异紫堇定碱、紫堇块茎碱和木兰花碱等;苯菲啶类生物碱5种,包括血根碱、二氢血根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白屈菜碱和乙酰紫堇灵等;小檗碱和原小檗碱类生物碱6种,包括四氢非洲防己碱、D-四氢药根碱、四氢表小檗碱、金黄紫堇碱、氢化原阿片碱和四去氢碎叶紫堇碱等;普罗托品类生物碱2种,原阿片碱和别隐品碱;吐根碱类生物碱2种:吐根碱和吐根酚碱;以及其他来源于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的生物碱4种,包括氧化石蒜碱、益母草碱、去甲乌药碱和秋水仙碱等;喹唑啉类及其结构类似的生物碱8种,包括常山乙素、色胺酮、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4-羟基喹唑啉、2-甲基-4(3H)喹唑啉酮、6,7-二甲氧基喹唑啉-4酮和喹唑酮等。2.对本文研究的和本实验室以前研究过的90余种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些化合物主要为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及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几乎涵盖了生物碱中具有内源性荧光化合物的所有类别。通过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对这些化合物荧光光谱的影响,对比分析了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并得到了一些规律性认识,可用于某些新的生物碱化合物的荧光性质预测。3.研究建立了羟基喜树碱注射液中羟基喜树碱和中药青风藤中木兰花碱的荧光测定方法,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三维荧光-二阶校正法)进行了测定,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LC-MS/MS法对新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荧光分析法准确可靠,方法简便。本研究为生化样品、中药中羟基喜树碱和木兰花碱的分析测定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汪勇[4](2013)在《杂环酮类化合物溶剂效应的共振拉曼光谱研究》文中指出杂环酮类化合物有着独特的生物和生理活性,在医药和农药合成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有机金属催化材料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也有很广泛的应用。杂环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光活性物质。由于C=O氧原子和C=S硫原子上的非键轨道n与C=O、C=S的p和p*轨道之间可以发生n→p*和p→p*电子跃迁,因此杂环酮类化合物的1(n,p*)和1(p,p*)电子激发态对光化学反应非常重要。采用共振拉曼光谱研究杂环酮类化合物在Franck-Condon区域的激发态动力学信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采用共振拉曼光谱技术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三硫代碳酸乙烯酯(ETT)、二苯甲酮(BP)、二吡啶基酮(DPK)在不同溶剂中的Franck-Condon区域光诱导反应短时动力学特征,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得到以下三方面结论:(1)获得了ETT在环己烷溶剂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其在A-带和B-带最大吸收峰在293nm和313nm处。获得了ETT在319.9nm、309.1nm299.1nm、282.4nm激发波长下的共振拉曼光谱图,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以及实验获取了ETT的傅里叶红外、傅里叶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ETT在A与B两个吸收带的激发态动力学结构存在差异。首先,ETTA-带的电子跃迁归属为π(C=S)→π*(C=S)的跃迁,表明A-带的光诱导短时动力学主要沿着C=S伸缩振动(ν11,1083cm-1)活性模展开。B-带电子跃迁归属为n(C=S)→σ*(S-C-S),表明ETT B-带的光诱导短时动力学主要沿着S-C-S剪切振动+C-S-C的面内弯曲振动(ν21,382cm-1),S-C-S对称伸缩振动(ν18,496cm-1),S–C–S反对称伸缩振动(ν15,827cm-1),S-C-S反对称伸缩+H-C-H摇摆振动(ν14,875cm-1),C=S伸缩振动(ν11,1083cm-1),H-C-H摇摆振动(n8,1249cm-1)这6个活性模展开。其次,就S=C-S-S基团的对称性而言,A-带和B-带的共振拉曼光谱出现了不同的反对称振动模。B-带(282.4nm)的共振拉曼光谱出现了S-C-S反对称伸缩及H-C-H摇摆振动(ν14,875cm-1)与S-C-C-S中的C-S反对称伸缩振动(ν16,679cm-1),而A-带(309.1nm、319.9nm)的共振拉曼光谱出现了S=C-S-S面外变形振动的偶数倍频2ν19、4ν19,这说明分子在S3态发生了官能团S=CS2的碳原子的锥形化。(2)根据ETT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傅立叶拉曼光谱实验数据,在B3LYP/6-311G(d,p)计算水平下,结合SCI-PCM溶剂模型和PCM溶剂模型,对ETT进行了电子吸收带归属和振动光谱指认。获取了ETT在环己烷、乙腈和甲醇溶液中在不同激发波长下的共振拉曼光谱并进行了指认。通过在不同溶剂中C=S键长,构成的键角和二面角的变化以及在不同溶剂中的电子跃迁轨道和拉曼光谱图中C=S振动位移的变化来研究溶剂效应和氢键对ETT激发态结构动力学的影响,得到不同溶剂对拉曼光谱和紫外光谱具有明显的影响,溶剂主要与ETT分子中的C=S发生相互作用,氢键和振动耦合相互作用是导致C=S振动频率发现位移的两个主要原因。(3)获得了BP和DPK在不同溶剂中的电子吸收光谱,根据傅立叶红外光谱、傅立叶拉曼光谱实验数据,在B3LYP/6-311G(d,p)计算水平下,结合SCI-PCM溶剂模型和PCM溶剂模型,对他们进行了电子吸收带归属和振动光谱指认。研究了BP和DPK在不同溶剂中Franck-Condon区域光诱导反应短时动力学特征以及差异。BP和DPKA-带的电子跃迁都归属为π(ring)→π*(C=O)的跃迁,电子云密度主要都从环转移到C=O双键上,BP在Franck-Condon区域多维性主要表现在碳氧双键的伸缩振动(ν6,1655cm-1),环上碳碳伸缩振动(ν7,1592cm-1),C(3)/C(7)/C(14)对称伸缩振动+C(2)H/C(4)H/C(9)H/C(13)H面内弯曲振动(ν15,1147cm-1),环的呼吸振动(ν18,995cm-1),而DPK主要表现在碳氧双键的伸缩振动(ν9,1682cm-1),环上碳碳键伸缩振动(ν10,1580cm-1),CH面内弯曲振动(ν17,1430cm-1),环Ⅱ的变形振动+C(2)H面内弯曲振动(ν22,1242cm-1),C(2)H/C(5)H/C(6)H/C(11)H/C(12)H面内弯曲振动(ν23,1190cm-1),环Ⅱ的呼吸振动(ν29,1049cm-1),环Ⅰ的呼吸振动(ν33,995cm-1),环Ⅰ的蝴蝶振动(ν43,740cm-1),环Ⅱ的呼吸振动+C(1)H面内弯曲振动(ν47,623cm-1)展开。可以看出DPK的活性振动模比BP更多,同时两个物质的主要活性振动模都一样,是碳氧双键的伸缩振动和环上碳碳伸缩振动,同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共振拉曼实验获得溶剂效应对C=O振动位移的影响。

李财花[5](2012)在《基于螺二芴的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螺二芴修饰的有机功能分子,其中包括螺二芴修饰的二芳基乙烯光致变色分子和螺二芴修饰的富勒烯功能分子,分别研究了这些化合物的光致变色、非线性光学及有机无机杂化光伏电池性能。论文从6个章节分别论述了这些化合物的合成和以及性能研究。第一章从螺二芴功能分子的结构特点、合成、应用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其中,重点综述了各种螺二芴功能分子的合成方法,为后续几章螺二芴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打好基础。第二章通过多步反应,合成了两种螺二芴修饰的新型二芳基乙烯光致变色分子11a(噻吩为芳杂环)和12a(呋喃为芳杂环)。研究了二者在正己烷和乙腈中的光致变色反应,发现其在两种溶剂中均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且11a和12a在正己烷中光致变色速率分别是在乙腈中的2和5倍,转化率是在乙腈中的1.44和1.36倍。通过热重测试比较了11a、12a以及对比样品13a(无螺二芴修饰,且噻吩为芳杂环)的热稳定性,发现11a比13a的50%失重最小温度提高了73℃,而12a比11a的提高了21℃。通过溶液加热法和紫外分析对比了关环态11b、12b和13b的热不可逆性,发现加热后95%的12b保持开环态未变,11b是76%,而13b却仅有42%未变。因此,开环态和关环态热稳定性顺序都是12a>11a>13a和12b>11b>13b,这说明分子中引入螺二芴以及采用低芳香稳定化能的呋喃环提高了分子的热稳定性。第三章设计合成了两种新颖的螺二芴富勒烯(C60)吡咯烷衍生物(22和23),为了便于比较还合成了4种咪唑取代的富勒烯(C60)吡咯烷衍生物(24至27),并通过IR,1HNMR,13CNMR, MALDI-TOF对六种富勒烯衍生物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了其紫外、荧光性质,发现它们与C60相比均在432nm和703nm出现新的紫外吸收。荧光发射均出现在710nm左右,且荧光量子产率较小。还研究了溶剂极性对其荧光发射的影响,发现,溶剂效应不明显。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六种富勒烯衍生物的电化学性质,发现六种C60衍生物的还原电位较C60向负电势移动了10-480mv,这表明螺二芴修饰形成的富勒烯衍生物接受电子的能力有不同程度增强。第四章使用z-扫描方法测试了六种富勒烯(C60)衍生物(22至27)非线性吸收性质,发现六种富勒烯(C60)衍生物都比C60具有更强的非线性信号。其中,螺二芴富勒烯化合物22达到了12000GM的双光子吸收截面,是化合物23(与22相比,螺二芴上多一个甲醛基)的5倍。同时,22的光限幅阈值也比23小8J/cm2,这说明螺二芴上多一个吸电性的醛基使23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大大降低。另外,化合物24因为具有共轭程度高的三苯基咪唑取代基而双光子吸收截面是化合物26(与24相比,咪唑环上只有2个苯基形成共轭体系)的4倍,光限幅阈值比26小8.9J/cm2。因此,通过本章的研究发现,在富勒烯衍生物中,构建富勒烯(C60)作为电子受体,螺二芴或咪唑作为给体的D-A构型,以及更大π共轭体系的侧链取代基,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富勒烯衍生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能。第五章设计合成了两种新颖的螺二芴-C70化合物28和29,并通过IR,1HNMR,13CNMR, MALDI-TOF进行结构确证。研究了其紫外、荧光以及电化学性能,发现28和29的紫外和电化学性质差别不大,但化合物29的荧光光谱因为多了荧光基团醛基而强度比28高。还通过开口Z扫描技术研究了28和29的三阶和五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计算得出,二者三阶非线性磁化率分别是2.98×10-14esu和2.82×10-14esu,其值比文献报道的富勒烯C60衍生物高出约一个数量级。并且二者均具有较强的激发态吸收特征(五阶非线性),且激发态吸收截面值分别为5.78×10-18cm-2和4.26×10-18cm-2,这使其同样具有优异的光限幅性能。第六章合成了CdSe量子点粉末,并通过紫外、红外、X射线粉末衍射及扫描电镜进行表征。通过溶胶-凝胶法在FTO上制备了SnO2膜,并通过电泳沉积法分别将四种螺二芴-富勒烯化合物(22、23、28和29)与CdSe量子点沉积在SnO2膜上,组装了四种新的螺二芴-富勒烯化合物与CdSe量子点杂化太阳能电池,在AM1.5条件下测试了其光伏曲线,发现四种螺二芴-富勒烯化合物形成的杂化电池均比相应的C60和C70杂化电池能量转化率高。其中,化合物23形成的量子点杂化电池能量转换效率比C60形成的杂化电池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了23.8%。而化合物29比C70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了72.9%。而同时化合物29因为分子结构中多了易与CdSe稳定剂形成氢键的醛基,比化合物28能量转化率提高了60.7%。这说明,用螺二芴修饰富勒烯后,增加了富勒烯衍生物与CdSe量子点的兼容性,使富勒烯衍生物传输光电子的通道更为顺畅,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

崔洁[6](2012)在《BODIPY类Cu2+荧光探针及BODIPY类荧光染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荧光探针由于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各种阳离子、阴离子以及中性分子中。因此,设计、合成更有效的荧光分子探针备受关注。本文所重点研究的BODIPY类荧光染料,具有很高的摩尔消光系数,吸光效率高,光稳定性良好,荧光量子产率高,灵敏度好等特点,使得其成为了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发光基团。本文主要介绍了氟硼(BODIPY)荧光染料的光谱学性质,并且着重研究了8-氨基喹啉取代的BODIPY类荧光染料对铜离子的选择性。全文共分三章。在第一章中,主要阐述了与本论文有关的研究背景。重点介绍了荧光的基本知识,各种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以及BODIPY类染料研究进展等。在第二章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对二价铜离子具有特殊响应的BODIPY类荧光探针。BODIPY的3位被8-氨基喹啉所取代,在乙腈溶剂中,它在545nm处有一个微弱的荧光峰,当加入二价铜离子后,荧光会有明显的增强和红移。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一系列对称和非对称,刚性以及半刚性BODIPY的光物理性质,讨论了取代基、溶剂极性等对这类荧光化合物光物理性质的影响。

王进[7](2012)在《有机离子类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讯技术、IT技术和光电子学等应用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对非线性光学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同无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相比,具有非线性光学系数大、响应快、可加工性好、价格低廉等突出优点,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传统型的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上,对有机离子类的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较少。近年来,研究结果证明有机离子类的非线性光学材料具有最好的二阶非线性和三阶非线性,这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成为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中新的前沿方向。本论文研究新型有机二阶、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关系,重点对有机离子类化合物非线性光学材料的二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有机离子类材料的非线性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为非线性光学材料理论的发展提供支撑。本论文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基础知识,包括非线性光学效应,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分子设计理论、结构、分类和测试,综述了有机离子类化合物作为有机二阶、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它们的结构与非线性性能关系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主要内容。第二章中,我们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设计了一大类三种新型的咪唑阳离子、丙二腈阴离子的两性离子有机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地合成研究,最终首次合成得到了一种新型咪唑阳离子、丙二腈阴离子的两性离子有机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我们对新型的两性离子进行了核磁、红外,紫外-可见吸收和质谱的表征,并对其性能包括二阶非线性、光学透过性、耐热性能和三阶非线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性离子是一类非常优秀的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我们还研究了四(三苯基膦)钯催化合成2-芳基丙二腈的合成方法学,为两性离子的合成指明了方向。第三章首次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新型的咪唑类离子液体,并对其结构通过了核磁的确认。通过分析,我们得出该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二阶非线性性能的结论。该离子液体还可以进一步作为一个新型两性离子的原料,增加两性离子的种类。第四章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类七甲川花菁类有机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并运用Z-Scan技术研究了它们的三阶非线性性能,结果表明在800nm波长激光下,花菁的三阶非线性不佳,但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可饱和吸收特性,可以应用于激光材料和锁模材料。第五章我们用湿化学法成功地制备出了石墨烯水溶液和薄膜,研究了石墨烯的非线性可饱和吸收特性和三阶非线性性能,结果说明石墨烯具有非线性可饱和吸收特性,推拉电子基的结构对非线性性能的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郑玉芬[8](2011)在《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的合成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是当前有机功能材料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它可以广泛用于光通信、光计算、光存储、激光医疗和激光武器等领域。论文在阅读文献和分析非线性光学效应及产生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材料分子设计、结构与性能关系等研究进展;分析了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参数和测试方法。分子设计并合成了四大系列,21个二茂铁金属有机色素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其中11个为未见报道的新结构。研究了主要合成反应及机理过程。通过1H NMR, MS和UV吸收光谱论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考查了关键合成反应的工艺条件。以二茂铁、原甲酸三乙酯为原料,经甲酰化反应合成二茂铁甲醛并与胺缩合,设计并合成了16个具有电子供吸体系共轭结构的席夫碱型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考查并优化了2-氨基-6-硝基苯并噻唑与二茂铁甲醛缩合的反应条件,筛选了催化剂、溶剂,得出以碱性Al2O3为催化剂,在回流温度下,以二甲苯为溶剂,产物收率达59.1%,同时考察了不同的取代胺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发现取代胺上的官能团吸电子性越强,产物收率越高。高频振荡技术是采用高能球磨的方法,以机械能来诱发化学反应,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更为直接、有效,提高了反应的效率,特别适用于稠环胺与二茂铁甲醛的反应,收率达25.4-97.2%。比较了1-二茂铁基2-(2’-甲酰基噻吩基)乙烯的合成路线,分析合成过程,选择以正丁基锂化,再甲酰化的路线合成1-二茂铁基-2-(2’-甲酰基噻吩基)乙烯。采用醛胺缩合原理合成4个苯醌、萘醌系的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考查了二茂铁二甲醛的不同合成路线,分析比较了氧化法与取代法,在合成二茂铁二甲醛的基础上,用醛胺缩合的原理合成了1种新的对称型的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分析简并四频波法及其测试原理,测定了6个含乙烯基的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其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值2.55-3.78×10-13esu,分子二阶超极化率γ值2.42-3.60×10-3esu,响应时间5198fs。4个席夫碱型的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其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值2.213.32×10-13 esu,分子二阶超极化率γ值2.103.15×10-31 esu,响应时间4263fs。

王建超[9](2010)在《共轭型二苯甲酮染料的合成与双光子性质的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共轭型双光子染料的化学结构易于修饰,光学性质可控,光物理与光化学性质的可调节性强,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实现在分子水平上调控双光子光引发聚合的目标,可通过提高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的强度或提高共轭中心母体的平面性来增大化合物的双光子吸收截面。据此,我们构建了共轭双键连接紫外光引发剂的双光子染料,通过改变苯乙烯的取代基团,设计合成了九种含二苯甲酮的苯乙烯类化合物,重点研究了这些新型共轭型二苯甲酮化合物的光谱及双光子性质。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合成了九种新的目标化合物,并通过熔点、1HNMR谱、13CNMR谱、质谱及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2.研究了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紫外可见吸收与荧光发射。光谱中在短波长区的吸收主要由二苯甲酮片段提供,而可见光区的吸收是由分子内电荷转移引起的,随着苯乙烯上的取代基的供吸电子能力的不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能力。全面系统地分析,考察了溶剂、结构变化对光谱性质的影响。用荧光比较法测定了荧光量子产率,并检测了目标化合物的荧光寿命。3.研究了化合物的双光子吸收性质。测定了化合物的双光子上转换荧光,并用荧光比较法计算了化合物的双光子吸收截面,结果表明,五种化合物皆具有明显的上转换荧光发射,其双光子吸收横截面的大小与二苯甲酮取代位置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4.对共轭型二苯甲酮光引发剂的电化学行为、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分子构型优化计算。发现前线轨道能量与分子的电子密度分布及取代位置均有一定依赖关系。

房晓燕,杨祥,周朝昕,陈婷,胡姣姣[10](2010)在《十二烷基磺酸钠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在气相、苯、乙醇和水中,用自洽反应场(self consistent reaction field)模型,在Hartree-Fock(HF)/lanl2dz的水平上对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初始构象进行全几何优化、频率计算和NBO分析,研究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几何结构、电荷分布和能量性质,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磺酸钠的负电荷主要集中在氧原子上,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负电荷由在气相中的相差0.121 84到水中的0.012 14,分布趋于分散;LUMO轨道主要集中在非烷基端,且溶剂极性越大,电子云分布越分散,表面活性越强;偶极矩由气相中的7.346 50 Debye增大到水中的11.157 40 Debye;LUMO的能量由气相中的0.000 47a.u.增加到水中的0.053 67a.u.,使十二烷基磺酸钠跃迁时降低的能量增多,水中的构象更稳定。

二、类杂芪染料分子第一超极化率的溶剂效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杂芪染料分子第一超极化率的溶剂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尼罗红衍生物的双光子生物荧光探针的理论研究 ——荧光性能、双光子吸收和水溶性的分子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荧光探针
    1.2 双光子荧光探针
        1.2.1 双光子吸收(two-photon absorption,TPA)的定义
        1.2.2 双光子吸收机制
        1.2.3 双光子吸收发展和应用
        1.2.4 双光子荧光探针的优点
    1.3 几种常见的有机荧光团
        1.3.1 BODIPY类荧光团
        1.3.2 香豆素类荧光团
        1.3.3 荧光素类和罗丹明类荧光团
        1.3.4 尼罗红荧光团
        1.3.5 其他荧光团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1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2.1.1 Hohenberg—Kohn定理
        2.1.2 Kohn-Sham方程
        2.1.3 交换相关能泛函
    2.2 光物理过程基本原理与假设
        2.2.1 光物理过程
        2.2.2 Born-Oppenheimer近似
        2.2.3 Frank-Condon原理
        2.2.4 费米(Fermi)黄金规则
    2.3 非线性光学理论
        2.3.1 非线性光学中极化系数张量元
        2.3.2 单光子吸收理论
        2.3.3 双光子吸收原理
        2.3.4 双光子吸收截面值计算
    2.4 激发态辐射跃迁速率与非辐射跃迁速率
        2.4.1 辐射跃迁速率
        2.4.2 非辐射跃迁速率
    2.5 溶剂模型
        2.5.1 离散介质模型
        2.5.2 连续介质模型
第三章 基于尼罗红衍生物的双光子生物荧光探针的理论研究——荧光性能、双光子吸收和水溶性的分子调控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子结构设计与优化
        3.3.2 电子结构
        3.3.3 单光子吸收(OPA)和荧光特性
        3.3.4 荧光量子产率、辐射跃迁速率和内转换速率
        3.3.5 双光子吸收(TPA)特性
        3.3.6 溶解自由能
    3.4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三苯胺类p-型光敏剂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能源
        1.1.1 能源的分类与现状
        1.1.2 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意义
        1.1.3 太阳能的利用
    1.2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1.2.1 太阳能电池的概述
        1.2.2 太阳能电池的应用与发展
    1.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1.3.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发展历程
        1.3.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1.3.3 提高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效率的途径
    1.4 染料敏化剂
        1.4.1 染料敏化剂分子结构的设计基础
        1.4.2 染料敏化剂的种类及构型
    1.5 课题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2.1 自洽场分子轨道
    2.2 密度泛函理论
    2.3 溶剂化效应
第3章 D-D-π-A三苯胺类p-型敏化剂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理论背景
        3.2.2 计算细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子结构与电子性质
        3.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3.3 染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研究π连接体对D-π-A三苯胺类p-型敏化剂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理论背景
        4.2.2 计算细节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能级和能隙
        4.3.2 分子前线轨道
        4.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3.4 在Ni O界面上的吸收性能
        4.3.5 染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上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苯胺类p-型染料锚基组的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和计算细节
        5.2.1 理论基础
        5.2.2 计算细节
    5.3 结果和讨论
        5.3.1 染料的能级和能隙
        5.3.2 染料的前线分子轨道
        5.3.3 染料的吸收光谱
        5.3.4 染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上的性能
    5.4 本章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3)生物碱类化合物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生物碱的研究历程和定义
    1.2 生物碱在自然界的分布和结构分类
    1.3 生物碱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生物碱的分析方法
    1.5 生物碱荧光分析研究进展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简单阿朴菲类生物碱的荧光性质研究
    2.1 海罂粟碱的光谱性质
    2.2 荷苞牡丹碱的光谱性质
    2.3 南天竹宁的光谱性质
    2.4 荷叶碱的光谱性质
    2.5 阿朴雷因的光谱性质
    2.6 无根藤辛的光谱性质
    2.7 N-甲基樟苍碱的光谱性质
    2.8 竹叶椒碱的光谱性质
    2.9 波尔定的光谱性质
    2.10 去甲异波尔定碱的光谱性质
    2.11 樟叶木防己碱的光谱性质
    2.12 紫堇定酚的荧光光谱性质
    2.13 异紫堇定碱的光谱性质
    2.14 紫堇块茎碱的光谱性质
    2.15 木兰花碱的光谱性质
    2.16 简单阿朴菲类生物碱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3 苯菲啶类生物碱的荧光性质研究
    3.1 盐酸血根碱的光谱性质
    3.2 二氢血根碱的光谱性质
    3.3 二氢白屈菜红碱的光谱性质
    3.4 白屈菜碱的光谱性质
    3.5 乙酰紫堇灵的光谱性质
    3.6 苯菲啶类生物碱的荧光性质与结构关系分析
4 小檗碱类和原小檗碱类生物碱荧光性质研究
    4.1 四氢非洲防己碱的光谱性质
    4.2 D-四氢药根碱的光谱性质
    4.3 四氢表小檗碱的光谱性质
    4.4 金黄紫堇碱的光谱性质
    4.5 氢化原阿片碱的光谱性质
    4.6 去氢碎叶紫堇碱的荧光光谱性质
    4.7 小檗碱类和原小檗碱类生物碱荧光性质与结构关系分析
5 普罗托品类生物碱荧光性质研究
    5.1 原阿片碱的光谱性质
    5.2 别隐品碱的光谱性质
    5.3 普罗托品类生物碱荧光性质与结构关系分析
6 吐根碱类生物碱的荧光性质研究
    6.1 盐酸吐根碱的光谱性质
    6.2 盐酸吐根酚碱的光谱性质
    6.3 吐根碱类生物碱荧光性质与结构与结构关系分析
7 其他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生物碱的荧光性质研究
    7.1 氧化石蒜碱的荧光性质
    7.2 益母草碱的荧光性质
    7.3 去甲乌药碱的荧光性质
    7.4 秋水仙碱的荧光性质
    7.5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生物碱的荧光性质总结
8 喹唑啉类化合物及其结构类似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8.1 常山乙素的光谱性质
    8.2 色胺酮的荧光性质
    8.3 吴茱萸碱的荧光性质
    8.4 吴茱萸次碱
    8.5 4-羟基喹唑啉的光谱性质
    8.6 2-甲基-4(3H)喹唑啉酮的光谱性质
    8.7 6,7-二甲氧基喹唑啉-4酮的光谱性质
    8.8 喹唑酮的光谱性质
    8.9 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的荧光性质总结
9 荧光分析法对羟基喜树碱及木兰花碱的分析测定
    9.1 荧光分析法测定羟基喜树碱注射液中羟喜树碱含量
    9.2 三维-二阶校正法测定羟基喜树碱注射液中羟喜树碱含量
    9.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羟喜树碱注射液中羟喜树碱含量
    9.4 荧光分析法测定中药青风藤中木兰花碱的含量
    9.5 LC-MS/MS 法测定中药青风藤中木兰花碱的含量
    9.6 生物碱类化合物基于荧光性质的分析方法评价及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杂环酮类化合物溶剂效应的共振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杂环酮类化合物简介
    1.2 论文研究背景
    1.3 论文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密度泛函理论
    2.2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2.3 共振拉曼效应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实验试剂
    3.2 紫外吸收光谱(UV)实验
        3.2.1 实验仪器
        3.2.2 摩尔吸光系数(ε)的测定
        3.2.3 实验步骤
    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实验
        3.3.1 实验仪器
        3.3.2 实验步骤
    3.4 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实验
        3.4.1 实验仪器
        3.4.2 实验步骤
    3.5 共振拉曼(Resonance-Raman)光谱实验
        3.5.1 实验仪器
        3.5.2 实验方法与光谱处理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三硫代碳酸乙烯酯(ETT)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ETT 的紫外吸收光谱
    4.3 ETT 的共振拉曼光谱
        4.3.1 共振拉曼光谱图
        4.3.2 共振拉曼光谱的指认
    4.4 讨论和总结
        4.4.1 吸收光谱
        4.4.2 共振拉曼光谱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溶剂中 ETT 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量子化学计算
        5.2.1 ETT 分子构型变化
        5.2.2 ETT 分子振动分析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5.3.1 紫外吸收光谱
        5.3.2 FT-IR 和 FT-Raman 光谱
        5.3.3 共振拉曼光谱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二苯甲酮(BP)和二吡啶基酮(DPK)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研究
    6.1 BP 和 DPK 的几何结构
    6.2 紫外吸收光谱
    6.3 共振拉曼光谱
        6.3.1 BP 共振拉曼光谱的获取和指认
        6.3.2 DPK 共振拉曼光谱的获取和指认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电子吸收光谱
        6.4.2 共振拉曼光谱
        6.4.2.1 BP 的共振拉曼光谱
        6.4.2.2 DPK 的共振拉曼光谱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螺二芴的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螺二芴功能分子研究进展
    1.1 螺二芴分子和电子结构
        1.1.1 分子结构
        1.1.2 电子结构
    1.2 螺二芴类功能分子的合成
        1.2.1 合成概述
        1.2.2 螺二芴的合成
        1.2.3 螺二芴功能分子前体化合物合成
        1.2.4 螺二芴功能分子的合成
    1.3 螺二芴功能分子的应用
        1.3.1 螺二芴功能分子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上应用
        1.3.2 螺二芴类功能分子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上应用
        1.3.3 螺二芴功能分子在其他领域应用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螺二芴-二芳基乙烯光致变色性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化学试剂与仪器
        2.2.1 化学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目标化合物合成
        2.3.1 2-碘-联苯 1 的合成
        2.3.2 螺二芴(2)的合成
        2.3.3 2-硝基螺二芴(3)的合成
        2.3.4 2-胺基螺二芴(4)的合成
        2.3.5 2,5-二甲基-3-(1-溴乙酰基)噻吩(6)的合成
        2.3.6 2,5-二甲基-3-(1-溴乙酰基)呋喃(7)的合成
        2.3.7 2-{N,N-二(2,5-二甲基噻吩-3-乙酰)氨基}螺二芴(8)的合成
        2.3.8 2-{N,N-二(2,5-二甲基呋喃-3-乙酰)氨基}螺二芴(9)的合成
        2.3.9 2-{N,N-二(2,5-二甲基噻吩-3-乙酰)氨基}苯(10)的合成
        2.3.10 1-(2-螺二芴)-3,4-二{3-(2,5-二甲基噻吩)}-2,5-二氢吡咯(11a)的合成
        2.3.11 1-(2-螺二芴)-3,4-二{3-(2,5-二甲基呋喃)}-2,5-二氢吡咯(112a)的合成
        2.3.12 1-苯基-3,4-二{3-(2,5-二甲基呋喃)}-2,5-二氢吡咯(12a)的合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某些代表化合物结构表征
        2.4.2 化合物 12a的合成条件优化
        2.4.3 化合物 12a和 12b分子轨道计算
        2.4.4 目标化合物 11a、12a的光致变色性质
        2.4.5 溶剂极性对化合物 11a和 12a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
        2.4.6 化合物 11a和 12a关环前后荧光发射光谱
        2.4.7 化合物 11a、12a、13a以及其关环态 11b、12b、13b的热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螺二芴-C60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紫外、荧光、电化学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化学试剂与仪器
        3.2.1 化学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目标化合物合成
        3.3.1 2-醛基-9,9’-螺二芴(20)的合成
        3.3.2 2,2’-二醛基-9,9’螺二芴(F20)的合成
        3.3.3 间二硝基苯偶酰(15)的合成
        3.3.4 4,5-二苯基-2-对甲酰基苯基咪唑(TPI-CHO)的合成
        3.3.5 4,5-二(2-硝基苯基)-2-对甲酰基苯基咪唑(BNPI-CHO)的合成
        3.3.6 N-苄基-4,5-二苯基-2-对甲酰基苯基咪唑(BTPI-CHO)的合成
        3.3.7 N-苄基-4,5-二(2-硝基苯基)-2-对甲酰基苯基咪唑(BBNPI-CHO)的合成
        3.3.8 [2-9,9’-螺二芴]富勒烯吡咯烷(22)的合成
        3.3.9 [2-醛基-2’-9,9’-螺二芴]富勒烯吡咯烷(23)的合成
        3.3.10 N-甲基-2-[4-(4,5-二苯基咪唑-2-)苯基]富勒烯吡咯烷(24)的合成
        3.3.11 N-甲基-2-{4-[4,5-二(2-硝基苯基)咪唑-2-]苯基}富勒烯吡咯烷(25)的合成
        3.3.12 N-甲基-2-[4-(1-苄基-4,5-二苯基咪唑-2-)苯基]富勒烯吡咯烷(26)的合成
        3.3.13 N-甲基-2-{4-[1-苄基-4,5-二(2-硝基苯基)咪唑-2-]苯基}富勒烯吡咯烷(27)的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合成条件优化
        3.4.2 螺二芴-C_(60)化合物和咪唑-C_(60)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4.3 紫外吸收光谱
        3.4.4 荧光光谱
        3.4.5 电化学性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螺二芴-C_(60)化合物的双光子吸收及光限幅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药品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药品
    4.3 实验技术
        4.3.1 激光器系统
        4.3.2 开口Z-扫描技术
        4.3.3 双光子吸收截面计算
    4.4 结果与讨论
        4.4.1 22、23 以及三种咪唑- C_(60)化合物的双光子吸收性质
        4.4.2 22、23 以及三种咪唑- C_(60)化合物的光限幅性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螺二芴-C_(70)衍生物的五阶非线性吸收及光限幅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化学试剂与仪器
        5.2.1 化学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目标化合物合成
        5.3.1 28 的合成
        5.3.2 29 的合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28 和 29 的结构表征
        5.4.2 28 和 29 紫外吸收光谱
        5.4.3 28 和 29 荧光发射光谱
        5.4.4 28 和 29 电化学性质
        5.4.5 28 和 29 的三阶及五阶非线性吸收性质
        5.4.6 28 和 29 的光限幅性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螺二芴-富勒烯(C_(60)、C_(70))化合物在CdSe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中应用
    6.1 引言
    6.2 化学试剂与仪器
        6.2.1 化学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过程
        6.3.1 CdSe量子点粉末的制备
        6.3.2 SnO_2电极的制备
        6.3.3 电泳沉积法制备光阳极
        6.3.4 组装太阳能电池
    6.4 结果与讨论
        6.4.1 CdSe量子点粉末的表征
        6.4.2 电池结构
        6.4.3 电池性能比较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BODIPY类Cu2+荧光探针及BODIPY类荧光染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荧光
        1.1.1 荧光产生的原理
        1.1.2 影响荧光的几个因素
        1.1.3 几种描述荧光性质的参数
        1.1.4 荧光探针的识别原理
    1.2 BODIPY类荧光染料的研究进展
        1.2.1 BODIPY类荧光染料的基本结构以及研究进展
        1.2.2 BODIPY类荧光染料的特点
    1.3 选题的意义
        1.3.1 氨基喹啉类衍生物的基本性质
        1.3.2 氨基喹啉的应用
        1.3.3 铜离子的检测
        1.3.4 铜离子检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种对铜离子具有特殊响应的BODIPY荧光探针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测试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测试的仪器以及条件
    2.2 合成
    2.3 单晶培养
        2.3.1 染料晶体的制备和晶体的检测
        2.3.2 BODIPY-A的单晶数据
    2.4 BODIPY-A光谱性质的测定
        2.4.1 溶液的配置
        2.4.2 BODIPY-A紫外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2.4.3 BODIPY-A的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2.5 BODIPY-A对Cu~(2+)的识别
        2.5.1 在乙腈溶剂中BODIPY-A对Cu~(2+)识别的紫外吸收光谱
        2.5.2 在乙腈溶剂中BODIPY-A对Cu~(2+)识别的荧光发射光谱
        2.5.3 化合物A与铜离子配位的方式推测
    2.6 BODIPY-A的荧光寿命分析
    2.7 BODIPY-A的选择特性
    2.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几种结构受限的环状BODIPY荧光染料的光谱学性质
    3.1 BODIPY-B的测量结果以及数据分析
        3.1.1 BODIPY-B的紫外光谱的测定
        3.1.2 BODIPY-B的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3.1.3 溶剂对光谱的影响
        3.1.4 BODIPY-B的数据统计分析
    3.2 BODIPY-C测量结果及数据分析
        3.2.1 BODIPY-C的紫外吸收以及荧光发射光谱分析
        3.2.2 溶剂对光谱的影响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BODIPY-D测定结果以及数据分析
        3.3.1 BODIPY-D的紫外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3.3.2 溶剂对光谱的影响
        3.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BODIPY-B,BODIPY-C以及BODIPY-D的Catalan参数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有机离子类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非线性光学效应
    1.2 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分子设计理论
        1.2.1 双能级模型
        1.2.2 键长变化(BLA)/键角变化(BOA)理论
        1.2.3 电子完全得失理论
    1.3 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结构
        1.3.1 拉电子基
        1.3.2 共轭桥
        1.3.3 推电子基
    1.4 有机离子类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分类
        1.4.1 两性离子类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1.4.2 离子液体类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1.4.3 金属有机配合物类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1.4.4 有机离子类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1.4.5 花菁类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1.5 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测试
        1.5.1 有机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测试
        1.5.2 有机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测试
        1.5.3 非线性值的表示方法、意义及单位换算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两性离子的设计、合成及二、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仪器
        2.2.3 溶剂的精制
        2.2.4 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
        2.3.2 两性离子性能表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及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仪器
        3.2.3 溶剂的精制
        3.2.4 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
        3.3.2 非线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花菁的合成及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仪器
        4.2.3 溶剂的精制
        4.2.4 花菁的合成
        4.2.5 花菁三阶非线性的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
        4.3.2 花菁的性能表征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石墨烯的非线性可饱和吸收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仪器
        5.2.3 石墨烯的湿化学制备
        5.2.4 石墨烯薄膜的制备
        5.2.5 石墨烯水溶液和薄膜的可饱和吸收特性研究
        5.2.6 石墨烯杂化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石墨烯表征与其非线性可饱和吸收性结果
        5.3.2 Z-scan结果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8)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的合成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非线性光学材料概述
        2.1.1 非线性光学材料应用
    2.2 金属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
        2.2.1 金属有机非线性材料研究现状
        2.2.2 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材料
        2.2.3 二茂铁有机金属功能材料的应用
    2.3 材料的绿色合成研究
        2.3.1 无溶剂合成现状
        2.3.2 二茂铁杂环化合物绿色合成
    2.4 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合成
        2.4.1 席夫碱型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合成
        2.4.2 乙烯型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合成
    2.5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检测
        2.5.1 简并四波混频(DFWM)法
        2.5.2 Z-扫描法
    2.6 论文研究内容与成果
        2.6.1 选题及意义
        2.6.2 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
第三章 席夫碱型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合成
    3.1 引言
    3.2 反应原理及机理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反应工艺选择
        3.3.2 比较高频振荡与溶剂反应对该反应收率的影响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4.2 二茂铁席夫碱合成
        3.4.3 物质鉴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稠杂环类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合成
    4.1 引言
    4.2 合成原理及机理过程
        4.2.1 合成原理
        4.2.2 机理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4.2 实验操作
        4.4.3 物质鉴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称型二茂铁二甲醛金属有机功能色素合成
    5.1 引言
    5.2 合成原理及机理过程
        5.2.1 二茂铁二甲醛合成路线选择
        5.2.2 二茂铁二甲醛衍生物合成原理及机理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二茂铁二甲醛合成
        5.3.2 二茂铁二甲醛衍生物合成
    5.4 实验部分
        5.4.1 实验药品
        5.4.2 实验操作
        5.4.3 物质鉴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测试
    6.1 前言
    6.2 简并四频波法及其测试原理
    6.3 测试结果与讨论
        6.3.1 乙烯型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测试
        6.3.2 席夫碱型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测试
    6.4 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共轭型二苯甲酮染料的合成与双光子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双光子光聚合
        1.1.1 双光子聚合的基本原理
        1.1.2 双光子聚合的光敏引发体系
        1.1.3 双光子聚合的有关应用
    1.2 二苯甲酮光敏引发体系的应用
        1.2.1 光聚合反应的光敏剂
        1.2.2 紫外可见吸收剂
        1.2.3 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引发机理(分子间的氢提取反应)
    1.3 论文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2 光功能染料的设计与合成
    2.1 光功能染料的设计
        2.1.1 合成的光功能性染料
        2.1.2 合成光敏染料的主要反应原理
        2.1.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2 光功能性染料的合成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2 光功能染料的合成
    2.3 目标化合物的分析比较
3 目标化合物的性质研究
    3.1 紫外可见光谱性质分析
    3.2 荧光光谱分析
        3.2.1 荧光光谱
        3.2.2 荧光量子产率(Φ_f)
        3.2.3 荧光寿命
        3.2.4 Stokes 位移效应
    3.3 双光子效应
        3.3.1 双光子诱导荧光发射
        3.3.2 双光子吸收截面
    3.4 分子构型优化计算
    3.5 电化学性质分析
    3.6 热稳定性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化合物的~1H-NMR 谱及~(13)C 谱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10)十二烷基磺酸钠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计算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溶剂对几何构型的影响
    3.2 溶剂对电荷分布的影响
    3.3 溶剂对能量、前线轨道和偶极矩的影响
4 结论

四、类杂芪染料分子第一超极化率的溶剂效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尼罗红衍生物的双光子生物荧光探针的理论研究 ——荧光性能、双光子吸收和水溶性的分子调控[D]. 郭雪慧.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三苯胺类p-型光敏剂的理论研究[D]. 孔立晓.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3]生物碱类化合物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分析方法研究[D]. 曹津津.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4]杂环酮类化合物溶剂效应的共振拉曼光谱研究[D]. 汪勇. 浙江理工大学, 2013(S2)
  • [5]基于螺二芴的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D]. 李财花.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6]BODIPY类Cu2+荧光探针及BODIPY类荧光染料的研究[D]. 崔洁. 兰州大学, 2012(09)
  • [7]有机离子类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 王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2(06)
  • [8]二茂铁金属有机功能色素的合成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D]. 郑玉芬.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6)
  • [9]共轭型二苯甲酮染料的合成与双光子性质的研究[D]. 王建超. 重庆大学, 2010(03)
  • [10]十二烷基磺酸钠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J]. 房晓燕,杨祥,周朝昕,陈婷,胡姣姣.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0(03)

标签:;  ;  ;  ;  ;  

溶剂对异芪类染料分子第一超极化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