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单电子还原电位的测定

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单电子还原电位的测定

一、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的单电子还原电位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武利强[1](2021)在《β-拉帕醌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肿瘤发病机制中的特定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激酶和蛋白进行抗肿瘤药物设计有利于提高药物的药效和选择性。NQO1是真核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类黄素蛋白酶,它可以通过去电子还原反应参与体内多种醌类的代谢和醌类药物的生物激活过程。由于NQO1在多种实体肿瘤细胞中的表达远高于正常细胞,并具有独特的生物活化醌类化合物的特性,NQO1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分子靶标之一。以NQO1为靶点的生物还原药物、触发性前药和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天然邻醌化合物β-拉帕醌(β-lap)是一典型的NQO1的生物还原药物。在NQO1的介导下,通过醌-氢醌-醌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产生大量的自由基(ROS)。高浓度的ROS将严重破坏肿瘤细胞的氧化还原微环境,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NQO1的结合位点主要由Trp105、Tyr126、Tyr128、Phe106,Gly150、Gly149等残基和辅酶FAD组成的平面活性口袋和Tyr128、His161、Phe236和Met131等残基组成的侧位疏水口袋构成。分子对接研究发现,β-lap虽能有效的嵌入到NQO1活性口袋中,但只占据了与FAD平行的底部口袋,并没有占据Tyr128、His161、Phe 236和Met131等残基形成的侧位口袋。另外,β-lap的吡喃环为一个相当不稳定的结构,易水解开环形成有毒的代谢产物,这也影响了它作为抗癌药物的进一步开发。为增加β-lap的稳定性和NQO1靶向性,发现新型NQO1生物还原药物,本研究以β-lap为先导化合物,进行以下三个部分的研究工作。一、4-取代邻萘醌并己内酰胺类NQO1生物还原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在β-lap结构基础上,通过引入己内酰胺环代替β-lap的吡喃环,以增加β-lap衍生物的稳定性。在己内酰胺的4位引入各种类型的取代基,通过与NQO1侧位口袋的结合,以增强化合物的NQO1靶向性,设计了 30个4-取代-3,4-二氢苯并[h]喹啉-2,5,6-三酮类化合物。以1,2-萘醌为起始原料,通过叠氮三甲基硅烷,在其4位引入氨基。该中间体再与醛、米氏酸、乙酸在回流条件下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BL1-BL30。通过NQO1活性实验、分子对接模拟和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探讨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其中,4-羟基-3-甲氧基苯基(BL14)、3-羟基-4-甲氧基苯基(BL15)和2-氟苯基(BL10)是4-位取代的优选基团。化合物BL15具有较强NQO1活性和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能使HepG2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停滞于S/G2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进一步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化合物BL15通过ROS的生成增多,导致细胞内氧化还原失衡,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在HepG2肿瘤异种移植瘤动物模型中,静脉给药BL15,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在20mg/kg时,其对肿瘤的生长抑制率达50.3%。与溶媒组相比,所有实验小鼠的体重变化不明显,说明该化合物毒性较低。二、3-(1-苯并三唑)-nor-β-拉帕醌类NQO1生物还原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Nor-β-拉帕醌(nor-β-lap)是β-lap的去甲类似物,它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增殖活性,而对正常细胞具有较低的毒性,具有一定的选择性。Nor-β-lap可参与NQO1依赖的氧化还原循环反应,通过ROS的生成途径,诱导肿瘤细胞的调亡。分子对接模拟发现,nor-β-lap能有效的嵌入NQO1活性口袋中,与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的异吡嗪形成有效的π-π键结合,但并没有占据由Met131、Met154、Phe236、Tyr128和His161残基生成的侧位口袋。因此,为增强nor-β-lap衍生物与侧位口袋的结合,以nor-β-lap的结构为基础,在其3位引入苯并三氮唑取代基,设计、合成了 12个3-(1-苯并三唑)-nor-β-拉帕醌类化合物。通过NQO1活性实验、分子对接模拟和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探讨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在nor-β-lap的3位引入5-丁基苯并三氮唑时,化合物NB11的活性最好。NB11使HepG2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停滞于G0/G1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化合物NB11通过ROS的生成增多,导致细胞内氧化还原失衡,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在HepG2肿瘤异种移植瘤动物模型中,静脉给药NB11,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在20 mg/kg时,其对肿瘤的生长抑制率为52.3%,而对实验小鼠的体重没有明显影响。三、β-拉帕醌-单星素类NQO1生物还原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单星素是第一个小分子Eg5蛋白抑制剂,能特异性的结合Eg5蛋白并抑制其功能,诱导增殖的肿瘤细胞停滞在于有丝分裂期,促进细胞凋亡。本研究采用药效团拼合理念,通过将β-lap的1,2-萘醌核和单星素的四氢嘧啶硫酮部分拼合,设计、合成了一系列β-拉帕醌-单星素杂合分子。这些杂合体对NQO1高表达的HepG2和A549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增殖活性,而对NQO1低表达的H596和LO2细胞的活性较低。在NQO1抑制剂双香豆素存在下,该类化合物对A549的抗增殖活性降低,说明NQO1介导的生物还原活化过程与其抗增殖活性密切相关。NQO1活性测试和分子对接模拟表明,化合物BM9是NQO1的良好底物,通过NQO1介导的ROS氧化应激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在HepG2肿瘤异种移植瘤动物模型中,静脉给药BM9,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在20mg/kg时,其对肿瘤的生长抑制率为58.7%,而对实验小鼠的体重、行为等没有明显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以β-lap、nor-β-lap类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 4-取代邻萘醌并己内酰胺类、3-(1-苯并三唑)-nor-β-拉帕醌类和β-拉帕醌-单星素类氧化还原循环型NQO1生物还原药物,并对代表性化合物进行了 NQO1活性、分子对接模拟、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和相关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了三个具有优良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NQO1生物还原药物BL15、NB11和BM9。这三个化合物的NQO1活性高于β-lap或nor-β-lap,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类化合物的靶向性和细胞选择性,为进一步进行结构优化和发现候选化合物奠定一定的基础。

刘俊坚[2](2017)在《LMP-027抗艰难梭菌活性、联合用药和耐受突变株筛选鉴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菌药物是对抗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自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以来,人类已经开发出多种抗菌药物,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峻,多重耐药菌不断出现,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这需要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用于治疗多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然而传统抗菌药物开发耗时长、成本高、风险大,医药公司对此并不热衷,新型抗菌药物上市越来越少。老药新用是抗菌药物开发的新思路,这些药物已经用于临床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价资料齐全,这大大减少药物开发的成本和风险。过去几十年间,艰难梭菌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艰难梭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一线药物万古霉素和甲硝唑疗效下降,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对控制艰难梭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替拉扎明(LMP-027)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抗肿瘤药物,对乏氧细胞有选择性毒性。我们研究发现,替拉扎明对多种需氧、兼性厌氧和厌氧菌均有抗菌作用,尤其对艰难梭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极低,只有15 ng/mL,30分钟内即达到最大杀菌作用。由于替拉扎明是抗肿瘤药物,毒副作用远比抗生素要高,因此,我们对低毒的替拉扎明衍生物20q的抗艰难梭菌活性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20q对艰难梭菌最小抑菌浓度比替拉扎明高约65倍,抗菌活性不如替拉扎明。为了取得更好的抗菌作用效果,我们对替拉扎明与金诺芬、脱氢抗坏血酸的联合使用抗菌效果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替拉扎明与金诺芬以及脱氢抗坏血酸均有加成抑菌和协同杀菌作用,金诺芬和脱氢抗坏血酸对艰难梭菌也有相似的抗菌作用。替拉扎明对哺乳类动物细胞作用机制是DNA损伤,但对细菌的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我们富集筛选出替拉扎明耐受突变体,发现其在一个辅酶A结合蛋白和一个可能抑制半胱氨酸合成的Rrf2家族转录调控因子基因上发生了突变,因此推测细菌替拉扎明耐受机制与辅酶A相关的下游反应或半胱氨酸合成有关。综上所述,替拉扎明对艰难梭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其加以改造减低其毒性或者通过联合用药提高其抗菌活性,会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梁冠[3](2016)在《玉米赤霉烯酮诱导子宫内膜Ishikawa细胞有丝分裂灾难与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又称F-2毒素,是由几种镰孢属真菌属真菌产生的非甾体霉菌毒素(大环丙烯酸内酯),是一种存在于玉米等谷物中的常见污染物,日常生活中对该毒素的检测很是繁琐。ZEA作为一种外源性雌激素样霉菌毒素,在生物体内可以发挥类雌激素效应,而且在哺乳动物体内,经过一些复杂的生物过程,会出现两种化学有机衍生物,其中α-ZEL的毒性较β-ZEL强上10倍,其代谢物不仅毒性强,还可以与ZEA本体有协同作用更有效的发挥ZEA的一系列生殖毒性与类雌激素作用。目前针对ZEA的毒理环境和类雌激素作用效应等等做了大量的调研与实验,但是由于ZEA介导生殖系统靶细胞的作用机制实在太过复杂,所以具体作用分子机制并不是很清楚,而且这种作用机制可以启发我们研究ZEA这种毒素对相应生殖靶器官的毒理学研究,是公认的较好的生殖与发育毒理学研究材料。而生殖系统作为生物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近几十年来受到生殖性肿瘤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因此,本实验将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子宫内膜癌的上皮细胞Ishikawa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光镜观察技术、CCK-8细胞活性检测、DAPI胞核染色技术、细胞活性氧含量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检测、流式细胞术、人类数字基因表达谱(DGE)数据分析、Real-Time荧光定量技术、蛋白免疫印迹等一系列实验技术对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活力值、生长凋亡情况,细胞周期变化、细胞分子水平、蛋白水平的改变和调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来逐步探索玉米赤霉烯酮诱导Ishikawa细胞有丝分裂灾难和凋亡来抑制其增殖的协同作用,结果如下:(1)110μM的较低浓度ZEA不会抑制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增殖反而会促进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增殖,并且在10μM浓度处理48h培养阶段最为明显。(2)30100μM的高浓度ZEA对Ishikawa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细胞形态的明显变化,体积变大、贴壁能力增强和多倍体等显着的有丝分裂灾难现象。在基因分子通路中,高浓度的ZEA通过调节Cell Cycle信号通路中p21、Cyclin B1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调控下游Caspase-3、Bcl-2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来诱导Ishikawa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灾难和凋亡,抑制细胞增殖。综上所述,高浓度ZEA处理细胞通过诱导Ishikawa细胞有丝分裂灾难与凋亡协同作用抑制其增殖。结论:Ishikawa细胞经玉米赤霉烯酮处理,在低浓度ZEA处理时可促进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而高浓度ZEA处理时则可以显着的抑制其增殖;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且协同诱发了凋亡现象,细胞周期阻滞。

段勇涛[4](2016)在《一系列靶向微管蛋白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活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发病率在致死疾病中排名第二,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伴随着近些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及生活压力的加大,使得恶性肿瘤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针对肿瘤的研究工作显得更加紧迫。癌细胞有丝分裂频繁且不受控制,这是其能实现快速增殖的主要原因,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向两极迁移极其依赖于微管蛋白/微管之间聚合与解聚的平衡。微管,作为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于在所有的真核细胞中,参与组装多种细胞结构,如中心粒、神经管等。在维持细胞形态、细胞侵袭和转移、细胞生长和发育、胞内物质的输送及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微管在肿瘤细胞增殖中的重要性,使其成为热门的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靶点之一,一些靶向微管蛋白的抑制剂也已成为临床上证实有效的抗肿瘤药物。现有研究表明,微管蛋白中存在四个主要的药物结合位点:laulimalide结合位点、紫杉醇结合位点、长春碱结合位点以及秋水仙碱结合位点,laulimalide同紫杉醇类似,都能促进微管聚合,但是他们作用位点不同。在这四个位点中,秋水仙碱位点自身结合腔的体积较小,便于研究;同时,鉴于紫杉醇、长春新碱在临床上的成功,越来越多有关微管蛋白-秋水仙碱位点抑制剂的研究被报道。本研究以吲哚环为基本骨架,基于已有的文献报道的活性结构,加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手段,设计出了三类生物活性小分子。引入哌嗪环、CA-4骨架,设计并合成了五个系列吲哚类新型衍生物,其中新化合物109个,同时利用元素分析、1H NMR、MS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并且进行了系统的活性筛选和构效关系研究,其中有些化合物具有强效的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和体内外抗肿瘤增殖能力,简述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共计20个吲哚-哌嗪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并研究了它们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及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其中,化合物A27表现出高效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ICso=0.24±0.08μM,CA-4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IC50=0.13±0.02μM)和抑制微管蛋白聚合能力(IC50=10.2±■0.98μM)。A27诱导细胞凋亡实验表明其能够抑制细胞内微管蛋白活性从而诱发细胞凋亡。前期的计算机分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化合物A27同微管蛋白-秋水仙碱位点紧密结合,这也为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2)CA-4作为一种强效的秋水仙碱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其基本结构相对简单,为一个双键桥连接着两个芳香环。基于CA-4的生物活性和结构特点,我们共计设计合成了三个系列83个全新的CA-4类衍生物,并且测试了它们对A549、MCF-7、Hela抗增殖活性作用,及部分化合物针对HepG2、HT-29、SSC-4的抗增殖活性能力。其中化合物D33,具有最强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IC50=0.08+0.01gM),作为对比,阳性对照CA-4的IC50为0.13+0.02gM。化合物D33能够通过诱导活性氧(ROS)产生、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进而诱导A549细胞发生凋亡,伴随着相关凋亡蛋白表达量的变化。计算机分子模拟对接、生物学竞争性结合实验均证明化合物D33能特异地结合在微管蛋白的秋水仙碱位点。体外微管动力学实验表明化合物D33与秋水仙碱位点结合的结果是抑制微管蛋白组装,免疫荧光染色表明化合物D33抑制细胞内微管蛋白的装配,破坏细胞内细胞骨架网络。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在细胞微管装配受到抑制后化合物D33可以选择性阻断肿瘤细胞于有丝分裂期(G2/M期)。化合物D33作用于A549后,可以持续下调Cyclin B1、Cdc2、p21水平,在生化水平证实了化合物D33对细胞周期的阻断作用。在动物治疗实验中,化合物D33能显着抑制人肺癌植瘤在裸鼠体内生长,并且不会引起裸鼠体重明显的下降。(3)在CA-4和化合物B9-D33结构基础之上,我们对连接桥进一步进行修饰,设计合成了共计6种吲哚咪唑类衍生物。其中,同阳性对照秋水仙碱相比(IC50=37~275nM),化合物E4展现出了强效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IC50=15~2200nM),并且表现出了对293T,Macrophage,L02三种正常细胞低毒的特性。周期抑制实验表明,化合物E4能显着阻滞Hela细胞于G2/M期。进一步的细胞实验表明,化合物E4能通过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及活性氧的增加途径来诱导Hela细胞凋亡,该过程中伴随着Cyclin B1、Cdc25c、Cdc2、P21、Bax、PARP、 Bcl-2、 Caspase3表达量的变化。计算机分子模拟分析、竞争结合实验、体外动力学实验、细胞质内微管蛋白测定实验、免疫荧光实验表明化合物E4同秋水仙碱在微管蛋白作用位点相同。在动物治疗实验中,裸鼠隔天腹腔注射15mg/kg化合物E4经两周治疗,宫颈癌植瘤在其体内生长抑制率达到61.9%,显示出良好的体内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侯雅勤[5](2015)在《楸皮酸通过激活Akt/Foxo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楸皮酸(Juglanthraquinone C,JC)是一种从核桃楸茎皮中分离提取的天然蒽醌类化合物,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主要以人类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HepG2和BEL-7402细胞为靶细胞探讨楸皮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为了找到活性更强的楸皮酸类化合物,我们分析了楸皮酸及其6种结构类似物的抗肿瘤构效关系。结果显示,楸皮酸比其它6种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表现出更强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为了分析楸皮酸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具体机制,我们首先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了楸皮酸对肿瘤细胞内基因表达的影响。Affymetrix HG-U133 Plus 2.0微阵列结果显示,楸皮酸处理后增强了促细胞凋亡基因mRNA的水平,影响了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为了证实楸皮酸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我们利用DAPI染色技术检测了楸皮酸对HepG2和BEL-7402细胞核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楸皮酸处理的HepG2和BEL-7402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和凋亡小体。这些结果证实了楸皮酸可以诱导HepG2和BEL-7402细胞发生凋亡。为了阐明楸皮酸诱导凋亡的机制,我们对楸皮酸处理的细胞进行了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结果显示,楸皮酸促进了HepG2细胞中4个正向调节Akt信号的基因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楸皮酸的确激活了HepG2和BEL-7402细胞内PI3K/Akt信号通路。但是Akt信号通常被认为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存活和逃避凋亡的信号。为了研究楸皮酸诱导的凋亡与Akt激活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运用RNA干涉技术降低了Akt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检测显示,敲低Akt的表达抑制了楸皮酸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之后我们在细胞内过表达了野生型Akt、Akt激活突变体及其失活突变体,并检测了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Akt激活突变体的表达促进了楸皮酸诱导的凋亡。这些结果提示,在楸皮酸诱导的HepG2和BEL-7402细胞凋亡过程中,活化的Akt信号发挥凋亡促进作用。为了详细解析Akt信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我们对Akt下游的信号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Foxo3a是Akt信号的下游靶标,之前的结果显示,楸皮酸抑制HepG2细胞中Foxo3a的核定位。本文的研究发现,楸皮酸增加了HepG2和BEL-7402细胞中Foxo3a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了Foxo3a的核定位。在细胞中过表达Foxo3a明显降低了楸皮酸诱导的细胞凋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Foxo3a的入核减少导致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表达下降,引起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利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catalase能够抑制楸皮酸诱导的HCC细胞的凋亡。以上结果提示,楸皮酸可通过诱导HCC细胞内产生高水平的活性氧来诱导细胞的凋亡。综上所述,楸皮酸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抑制Foxo3a的转录活性,进而抑制活性氧清除剂的表达,提高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最终导致HCC细胞凋亡。

支欢欢[6](2014)在《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荧光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根据香豆素类化合物在苯环和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与位置等结构特点,分类研究比较了40多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考察了环境因素(pH、溶剂极性、有序介质、共存离子、放置和光照时间等)对荧光波长和强度的影响,总结了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之间的经验规律。提出了中成药复方胆通胶囊中羟甲香豆素的荧光分析方法,并研究了中药材羌活、宽叶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荧光分析方法和三维荧光-化学计量学方法。论文包括以下5部分。1.研究了2种苯环和酯环上均无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包括香豆素(苯并吡喃酮)和二氢香豆素。香豆素稀溶液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荧光,其碱性溶液在紫外光照射时可产生香豆素二聚体的荧光,β-环糊精(β-CD)可使荧光稳定,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λex/λem=360/495nm,荧光量子产率Y=0.09。二氢香豆素的λex/λem=272/300nm,呈现取代苯的波长特征,Y=0.023。二者的光谱差异说明,苯环和酯环上的取代基以及酯环上的酯键、羰基和3、4位双键对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都有重要影响。2.研究了8种仅酯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包括香豆素-3-羧酸、香豆素-3-羧酸乙酯、3-乙酰基香豆素、3-丁酰基香豆素、4-羟基香豆素、4-甲氧基香豆素、华法林钠和双香豆素。此类香豆素的荧光较弱或没有荧光。香豆素-3-羧酸仅在pH2.0左右有荧光,λex/λem=295/418nm,Y=0.010;香豆素-3-羧酸乙酯在pH1.97.9有荧光,λex/λem=292/418nm,Y=0.009。4-羟基香豆素水溶液在pH5.313.5范围内有荧光,λex/λem=285/366nm,Y=0.013;4-甲氧基香豆素在pH1.2012.05范围内有极弱荧光;华法林钠水溶液在pH6.213.3范围内有荧光,λex/λem=306/385nm,Y=0.020。3-乙酰基香豆素、3-丁酰基香豆素和双香豆素无荧光。3.研究了8种仅苯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包括6-甲基香豆素、7-甲基香豆素、紫花前胡苷、花椒毒素、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7-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和7-羟基-8-乙酰基香豆素。综合比较了这些香豆素和本实验室曾研究过的10多种此类香豆素的荧光性质,得到如下经验规律:(1)苯环上弱给电子取代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自身荧光很弱,例如6-甲基香豆素和7-甲基香豆素的中性稀溶液基本没有荧光,但是,在pH大于12.20时,出现二聚体荧光,λex/λem分别为379/508nm和355/490nm,Y分别为0.090和0.17。(2)不饱和呋喃香豆素荧光较弱,饱和呋喃和吡喃香豆素荧光较强,且线型比角型香豆素的荧光强。例如补骨脂素为不饱和线型呋喃香豆素,Y=0.029;异补骨脂素为不饱和角型呋喃香豆素,Y=0.015;白花前胡甲素饱和角型吡喃香豆素,Y=0.11;紫花前胡苷为饱和线性呋喃香豆素,Y=0.81。(3)7-OH邻位有-OH或吸电子基团导致荧光减弱,7-OCH3邻位有-OH则导致荧光猝灭。(4)酯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开环导致荧光猝灭。4研究了9种苯环和酯环均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包括6-甲氧基-4-甲基香豆素、6-羟基-4-甲基香豆素、7-羟基-4-甲基香豆素、7-羟基-4-甲氧基甲基香豆素、7-乙酰氧基-4-甲基香豆素、7-甲氧基-4-甲基香豆素、7-乙氧基-4-甲基香豆素、7-甲氧基香豆素-3-羧酸和4-甲基-7-氧香豆素-β-D-吡喃半乳糖苷。通过综合比较此类香豆素的荧光性质,得到如下经验规律:(1)酯环上取代基为4-CH3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取决于苯环的取代基。(2)苯环或酯环上多个取代基时-OH或-COOH(吸电子或给电子能力更强的取代基)对荧光性质起决定性作用。(3)当6位取代基为甲氧基而且其他位置没有-OH时,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图谱中呈现3个激发峰。(4)荧光激发波长与整个分子的共轭体系有关,但发射荧光的基团为酯环。5.研究了中成药复方胆通胶囊中羟甲香豆素的溶液荧光分析方法,测定结果与药品标示量一致。研究了中药羌活与宽叶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溶液荧光分析方法,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测定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定宽叶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含量基本一致,分别为2.94%和3.00%;而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测定结果有一定差别,分别为0.208%和0.187%,原因是羌活中的共存荧光成分对紫花前胡苷的测定有干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探讨建立了用三维荧光-化学计量学方法测定中药羌活和宽叶羌活中紫花前胡苷含量的新方法,得到满意结果,证明三维荧光-化学计量学方法是解决复杂中药样品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周安林,陈江,刘建伟,李建峰,刘向宏,冯勇,张平祥[7](2013)在《超导材料用无氧铜过硫酸钠溶液清洗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氧铜是超导材料的重要组元,在组装前必须达到均一、光亮、洁净、稳定的高质量表面.本文研究了采用过硫酸钠配合硫酸清洗液的清洗工艺.结果表明:⑴过硫酸钠和硫酸互配的清洗液配方清洗无氧铜能获得均一光亮稳定的表面清洗质量,过硫酸钠浓度、硫酸浓度和温度是清洗液关键参数;⑵采用30%硝酸预酸洗有利于创造均一的腐蚀界面,排除初始状态的复杂性对清洗表面稳定性的干扰和影响;⑶采用5%硫酸稀酸洗能够增强表面酸液的溶解,增强被清洗物料表面稳定性和防护能力;⑷可以通过过硫酸钠浓度、铜离子浓度对清洗液特性进行表征.

成晓霞[8](2013)在《大金发藓抗癌活性组分分析及其对白血病细胞杀伤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据WHO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球每年患恶性肿瘤的人数达1200万,到2020年全球肿瘤发病率将上升50%。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的治疗,但化学药物杀伤肿瘤细胞时往往累及正常细胞,尤其是造血组织和细胞,常引起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等副反应,同时还容易产生抗药、耐药性及不同程度的致突变遗传毒性。此外,尚有一部分癌肿对化疗无反应,导致治疗困难。因此,寻求疗效好且毒副作用低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成为临床治疗癌症的迫切需求。在经历了化学合成药物的多次药害之后,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了自然界,从中草药植物中寻找毒副作用小,疗效独特的抗癌及辅助药物成为治疗肿瘤的希望和新途径,并且是当今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中草药药源广泛、价格低廉、应用历史悠久,具有不良反应少、遗传毒性低等优点,可以在治疗癌症的同时对机体的功能从根本上进行恢复,增强病人免疫力,延长生存期,是当前防治肿瘤新药研发的热点。中草药次生代谢产物在化合物类型、结构上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组合化学样品库”,存在着广泛的生物活性物质。据统计,我国当前已对药用植物中28个科(属)的3000多种中草药进行了抗癌筛选,其中含有抗癌活性成分的中草药约有200种,然而苔藓植物因其个体微小不易识别,混杂丛生不易收集,缺乏直接的经济价值而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年来,研究者从苔藓植物中分离获得了大量结构独特、生物活性显着的化合物,其中许多可作为新药研究的良好先导化合物,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大金发薛(Polytrichum commueL.ex Hedw.)属于藓纲、金发藓目、金发藓科、金发藓属植物,又名独根草、土马鬃等,生于林下湿地,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其作为药用苔藓被收录在《本草纲目》及《中华本草》中,全草入药,味甘,性寒,主治阴虚骨蒸,潮热盗汗,肺痨咳嗽,血热吐血等症。早在1952年,Morris Belkin等研究发现,桧叶金发藓(Polytrichum junipurum Hedw.)的乙醇提取物和酸提取物能使小鼠sarcoma 37肉瘤坏死。在1977年《本草纲目》(校点本)中记载大金发藓对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一定抑制作用。90年代初,Guo-qiang Zheng等学者从金发藓属的多形拟金发藓(PoPytrichum ohiionse Ren&Card)中分离出5种新结构骨架的苯并萘并呫吨酮类化合物(benzonaphthoxanthenones),从变形金发藓[Polytrichumpallidisetum(Funck)G.Sm.]中得到3种新型苯并萘并咕吨酮类化合物(benzonaphthoxanthenones)和2种新结构的联苄并苯乙烯醛基(cinnamoyl bibenzyls)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9PS小鼠白血病细胞和多种人类肿瘤细胞(A-549肺癌、MCF-7乳腺癌、HT-29结肠癌、RPMI-7951黑色素瘤和U-251胶质瘤)表现出细胞毒性。傅芃等在2009年从大金发藓中新分离出3种化合物(S,Z)-5-苯乙烯基-7-羟基二氢黄酮(communinA),(S,E)-5-苯乙烯基-7-羟基二氢黄酮(communin B)和苯并萘并咕吨酮衍生物(ohioensinF)。其中,communinB和ohioensinF对A-549人肺癌肿瘤细胞株,LOVO人肠癌细胞株,MDA-MB-435人乳腺癌细胞株,HepG2人肝癌细胞株,6T-CEM人T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均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而6T-CEM人T细胞白血病细胞对药物处理最为敏感。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大金发藓在抗肿瘤特别是白血病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秦巴山区药用苔藓大金发藓为研究材料,首先通过试管法、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了大金发藓乙醇提取物及各极性成分组的化学成分;进而选择不同肿瘤细胞,利用MTT法对大金发藓抗癌活性成分进行筛选;然后采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印迹、单细胞凝胶电泳等技术,研究了大金发藓乙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成分组对L1210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目前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大金发藓乙醇提取物(EPCLH)中含有生物碱、黄酮、皂苷、蒽醌、香豆素类化合物,氯仿成分组中主要富含生物碱类化合物,乙酸乙酯成分组中以黄酮类成分为主,正丁醇成分组则富集了大量皂苷类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图显示从EPCLH中共分离得到17个特征峰,比较大金发藓各极性成分组间所得峰谱,结果说明各成分组已实现完全分离且所含化学成分保持完整。2.EPCLH能显着抑制离体培养的L1210小鼠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活性,但对MDA-MB-231和MCF-7人乳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稍弱,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人鼻咽癌Eca-109细胞和人结直肠癌SW-480细胞的生长,但对人结直肠癌SW-620细胞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相同条件下,EPCLH几乎不影响人肾胚上皮细胞HEK-293的生长。3.大金发藓乙酸乙酯成分组(EEF)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能力最为突出,对L1210细胞、K562细胞及U937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34.56 μg/mL、44.40μg/mL和67.21 μg/mL。将EEF(15~55 μg/mL)作用于HEK-293人肾胚上皮细胞,其存活率均不低于90%。4.比较相同条件下采集的大金发藓孢子体和配子体乙醇提取物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相同药物浓度下,大金发藓孢子体乙醇提取物对L1210细胞、K562细胞及U937细胞的增殖抑制能力明显优于其配子体。5.大金发藓乙醇提取物(EPCLH)作用于L1210细胞后,细胞核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磷脂酰丝氨酸发生外翻的细胞百分比与药物剂量呈现正相关,同时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随药物剂量增大而显着下降。以上结果提示,EPCLH对L1210细胞的增殖抑制可能通过诱导其发生凋亡而实现,在此过程中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损伤可能是诱因之一。6.大金发藓乙酸乙酯成分组(EEF)能够诱导L1210小鼠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且线粒体途径可能在凋亡发生中起关键作用;EEF可促使细胞内ROS含量显着上升,加入NAC可明显提升细胞存活率,并缓解由EEF导致的细胞线粒体损伤,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物造成的细胞DNA片段化比例,提示ROS在EEF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EEF还可将细胞周期进程阻滞在S期,并对细胞膜产生损伤,同时影响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的变化。

晋圣坤[9](2012)在《白藜芦醇稳定性及与T2毒素对HepG2细胞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白藜芦醇存在于花生、葡萄、虎杖等植物中,具有抗氧化、消除白由基、抗细菌和抗真菌、保护心血管等作用。实验所用白藜芦醇为西南大学药学院提供。应用HPLC考察了白藜芦醇干粉在高温、高湿、强光照条件下0天、5天、10天的变化情况,同时设计了日光、温度、酸、碱、氧化剂、pH对白藜芦醇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干粉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性质较为稳定,在强光照条件下性质不稳定。白藜芦醇溶液在日光照射下一小时,含量下降明显;60℃温度作用白藜芦醇溶液一小时,含量出现下降。白藜芦醇溶液对日光、温度均表现出不稳定性。酸、碱、氧化剂均对白藜芦醇溶液的稳定性存在破坏作用。当pH为4-7时,白藜芦醇溶液较稳定,当pH偏碱性时(pH=8、9)时,白藜芦醇溶液稳定性较差,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反式白藜芦醇可转化成顺式白藜芦醇。实验同时还用熔点仪测得白藜芦醇干粉熔点为248.8-250.4℃,3,4’,5-三乙酰白藜芦醇干粉熔点为112.8-114.3℃。T2毒素为A类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化合物,存在于被污染的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中,对人畜健康有着较大的危害。为了初步研究T2毒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实验以HepG2肝癌细胞为研究载体,设定不同终浓度的T2毒素作用不同时间(24h、48h)。MTT法检测发现随着T2毒素终浓度升高及作用时间延长,HepG2肝癌细胞存活率下降。当T2毒素与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联合作用于HepG2肝癌细胞时,联合作用实验组细胞OD值要高于T2毒素组,这表明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HepG2肝癌细胞免受T2毒素侵袭,诱导细胞发生脂质过氧化是T2毒素毒性机制之一,而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具有抗氧化能力。实验还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T2毒素对HepG2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正常HepG2肝癌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角形,细胞贴壁生长,细胞之间摆列紧密;当T2毒素作用HepG2肝癌细胞48h后,悬浮细胞增多,细胞有皱缩现象且细胞之间分离度增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和硫氰酸铁(FTC)法研究比较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抑制油脂脂质过氧化能力。实验发现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均可抑制油脂的氧化。同时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都可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其中100μg/ml白藜芦醇单体的清除率为85.4%。

于蕾[10](2010)在《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野西瓜(Capparis spinosa L)为山柑科山柑属植物,又称刺山柑、老鼠瓜、槌果藤等,味辛苦,性温,具有祛风除湿、止瘀消肿、止痛活血之功效。文献报道和前期实验显示,野西瓜具有抗肿瘤作用,且其活性成分为其生物碱类成分。本文对野西瓜生物碱的抗肿瘤活性组分进行了筛选,找出其敏感肿瘤细胞株为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得到具有较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组分——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并应用HPLC法和UV法测定其含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通过MTT实验、SRB实验和集落形成率实验发现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具有生长抑制作用;然后利用凋亡形态学方法即荧光显微镜法和投射电镜法对SGC-7901凋亡形态进行定性研究;经PI单染法和AnnexinV-FITC/PI双染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了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凋亡率和周期的影响;然后对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所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的关键事件进行研究,包括MPTP孔开放程度、膜电位丧失、Cyt-c释放、Caspase-9及Caspase-3激活;在确定了其凋亡的线粒体途径后,又对线粒体凋亡调控因子如活性氧水平、Ca2+浓度进行检测,判断ROS积聚和钙超载是否参与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所诱导线粒体凋亡通路的调控。最后,对线粒体凋亡通路调控基因Bcl-2和Bax在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基因转录水平上分别利用Vestern Blot法、流式细胞术和RT-PCR法进行检测,以期揭示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通路。1野西瓜生物碱抗肿瘤活性组分的研究1.1野西瓜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的研究目的:测定野西瓜中盐酸水苏碱含量和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HPLC方法和UV方法。结果:应用HPLC测定野西瓜中盐酸水苏碱的含量,得到盐酸水苏碱线性回归方程为Y=100.58X-9.3751(r=0.9999),说明其在1.5-30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测得野西瓜中盐酸水苏碱的含量为8.2257 mg·g-’。同时以雷氏铵盐剩余比色法测定野西瓜中总生物碱(以盐酸水苏碱计)的含量,得到盐酸水苏碱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621 7X+0.0108(r=0.9986),说明在其0.060-0.301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测得野西瓜总生物碱含量(以盐酸水苏碱计)为104.7749 mg·g-1。通过方法学考察证实两个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结论:HPLC法测得盐酸水苏碱的含量为8.2257 mg·g-1,雷氏铵盐剩余比色法(以盐酸水苏碱计)测定野西瓜中总生物碱的含量为104.7749 mg·g-1。1.2野西瓜生物碱不同极性部位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目的:寻找野西瓜抗肿瘤的活性部位。方法:采用渗漉法对野西瓜果实进行初提取,然后将渗漉液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待树脂床饱和后,对树脂进行碱化,干燥,再进一步对树脂床进行溶剂分级萃取。萃取顺序为氯仿、正丁醇、70%乙醇萃取,得到三个部位氯仿层、正丁醇层和70%乙醇层。采用MTT法对三个部位进行活性筛选。结果:野西瓜生物碱的70%乙醇极性部位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IC50为33.437μg·mL-1,为野西瓜生物碱抑制SGC-7901细胞的活性部位。野西瓜生物碱的氯仿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对SGC-7901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不如70%乙醇极性部位部位明显。因此野西瓜生物碱的70%乙醇极性部位初步确定为野西瓜生物碱抑制SGC-7901细胞的抗肿瘤活性部位。结论:人胃癌SGC-7901细胞是野西瓜总生物碱的敏感细胞株,野西瓜生物碱70%乙醇层是其抗肿瘤的活性部位。1.3野西瓜生物碱活性部位不同组分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目的:对野西瓜生物碱抗肿瘤活性部位——70%乙醇极性部位进行进一步分离,继续采用MTT方法进行活性组分的追踪。方法:柱层析和MTT法。结果:采用硅胶柱对野西瓜生物碱抗肿瘤活性部位——70%乙醇部位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用氯仿-甲醇梯度洗脱,TCL跟踪合并,得到A1~A12共12个组分,经改良碘化铋钾显色实验证实A1-A5、A11和A12组分中不含有生物碱成分,而A6~A10组分含有生物碱成分。经MTT实验筛选A6~A10组分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A6~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增殖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A10组分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为31.529μg·mL-1。称之为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结论:A10组分是野西瓜生物碱抗肿瘤活性组分,称之为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目的:测定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的含量。方法:HPLC法和UV法。结果:应用HPLC测定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中盐酸水苏碱含量,得到盐酸水苏碱线性回归方程为Y=1004.2X-5.3806(r=0.9999),结果表明:盐酸水苏碱在3-30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测得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中盐酸水苏碱含量为367.7296 mg·g-1,方法学考察证明该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采用本部分实验一所述UV法测得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中生物碱含量(以盐酸水苏碱计)为784.2096 mg·g-1。结论:HPLC法测得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中盐酸水苏碱含量为367.7296 mg·g-1。UV法测得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中生物碱含量(以盐酸水苏碱计)为784.2096 mg·g-1。2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2.1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目的:对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方法:MTT法、SRB法和肿瘤细胞克隆原形成法。结果:MTT实验得出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IC50为31.529μg·mL-1。从SRB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低浓度的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通过抑制细胞生长而起到抗肿瘤作用,而高浓度时则主要通过杀死肿瘤细胞起到抗肿瘤作用,经计算GI50为31.785μg·mL-1,LC50为37.210μg·mL-1,TGI为45.864 gg·mL-1。肿瘤细胞克隆原实验结果显示,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SGC-7901细胞集落的形成,其IC50为37.47μg·mL-1。结论:三个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更加客观的说明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根据以上结果,选择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为后续药理实验的受试药,且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5、30、60μg·mL-1。2.2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目的:观察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作用后SGC-7901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和细胞凋亡率的测定。方法:荧光显微镜观察法、透射电镜观察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PI单染法和Annexin V-FITC/PI双染经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结果:荧光显微镜下、透射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SGC-7901细胞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大,凋亡细胞特征性形态越明显。SGC-7901细胞经不同浓度的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作用48 h后,流式细胞仪直方图上出现亚二倍体峰,表明肿瘤细胞发生晚期凋亡。不同质量浓度的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作用24 h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SGC-7901细胞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早期凋亡,且出现凋亡的比例逐渐增加。结论: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可以诱导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3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诱导SGC-7901凋亡线粒体通路的研究3.1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关键事件的影响目的:研究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关键事件的影响,判断是否启动了线粒体凋亡通路。方法:Reagent A染色、罗丹明123染色、Western Blot法和酶标仪法。结果:在经过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作用后,SGC-7901细胞膜孔道不同程度的开放,膜电位发生了明显下降,并导致Cyt-c由线粒体释放至细胞浆,活化Caspase-9并启动Caspase级联反应,激活下游的Caspase-3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结论: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由于启动了线粒体凋亡途径。3.2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调控因子的影响目的:探讨ROS和钙超载是否参与了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阐明Bcl-2和Bax基因对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所诱导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DCFH-DA染色、Fluo-3/AM探针染色、Western Blot法、流式细胞术和RT-PCR法。结果:SGC-7901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随着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也相应的增大。给药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而Bax蛋白表达量随之增加。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能够降低Bcl-2基因的mRNA表达,上调Bax基因的mRNA表达,并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经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作用后,活性氧的聚集和钙超载激活了细胞凋亡线粒体机制。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通过调节基因的转录水平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来调控线粒体凋亡通本论文通过HPLC法测得野西瓜中盐酸水苏碱含量为8.2257 mg·g-1,雷氏铵盐剩余比色法(以盐酸水苏碱计)测定野西瓜中总生物碱含量为104.7749mg·g-1。MTT法筛选出人胃癌SGC-7901细胞是野西瓜生物碱的敏感细胞株,野西瓜生物碱70%乙醇层是其抗肿瘤的活性部位,A10组分为野西瓜生物碱抗肿瘤活性组分,称之为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并经HPLC法测得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中盐酸水苏碱含量为367.7296 mg·g-1。UV法测得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中生物碱含量(以盐酸水苏碱计)为784.2096 mg·g-1。实验发现,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生长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的方式发挥其抗肿瘤作用。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迫使MPTP孔开放,促使线粒体膜电位的崩溃,并促进Cyt-c的释放,触动Caspase-9,启动Caspase级联反应,并最终激活了凋亡执行分子Caspase-3而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通过钙稳态失衡,ROS积聚来调控SGC-7901细胞线粒体凋亡。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通过调节基因的转录水平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胞浆内Bax蛋白的表达,降低Bcl-2/Bax比例,进而调控凋亡的线粒体通路。本研究的创新点1.采用活性跟踪的方法进行野西瓜生物碱抗肿瘤活性组分的筛选2.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揭示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3.首次发现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通过启动线粒体通路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

二、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的单电子还原电位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的单电子还原电位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β-拉帕醌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NQO1与肿瘤
        1 NQO1简介
        2 NQO1与肿瘤
    第二节 NQO1生物还原药物
        1 DNA烷化型NQO1生物还原药物
        2 HSP90抑制型NQO1生物还原药物
        3 氧化还原循环型NQO1生物还原药物
    第三节 NQO1触发性前药
        1 三甲基锁醌丙酸类NOQ1触发性前药
        2 吲哚醌类NOQ1触发性前药
    第四节 NQO1抑制剂
        1 竞争性抑制剂
        2 不可逆抑制剂
第二章 4-取代邻萘醌并己内酰胺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第一节 4-取代邻萘醌并己内酰胺类化合物的设计
    第二节 4-取代邻萘醌并己内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1 仪器与试剂
        2 合成
    第三节 4-取代邻萘醌并己内酰胺类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1 化合物被NQO1还原代谢速率的测定
        2 化合物与NQO1的分子对接
        3 体外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4 细胞周期分析
        5 细胞凋亡
        6 ROS水平分析
        7 线粒体膜电位研究
        8 化合物BL15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1-苯并三唑)-nor-β-拉帕醌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第一节 3-(1-苯并三唑)-nor-β-拉帕醌类化合物的设计
    第二节 3-(1-苯并三唑)-nor-β-拉帕醌类化合物的合成
        1 仪器与试剂
        2 合成
    第三节 3-(1-苯并三唑)-nor-β-拉帕醌类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1 化合物被NQO1还原代谢速率的测定
        2 化合物与NQO1的分子对接
        3 体外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4 细胞周期分析
        5 细胞凋亡
        6 ROS水平分析
        7 线粒体膜电位分析
        8 化合物NB1 1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β-拉帕醌-单星素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第一节 β-拉帕醌-单星素类化合物的设计
    第二节 β-拉帕醌-单星素类化合物的合成
        1 仪器与试剂
        2 合成
    第三节 β-拉帕醌-单星素类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1 化合物被NQO1还原代谢速率的测定
        2 化合物与NQO1的分子对接
        3 体外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4 细胞周期分析
        5 细胞凋亡
        6 ROS水平分析
        7 化合物BM9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化合物的~1H NMR、~(13)C NMR、HRMS图和IR图
发表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LMP-027抗艰难梭菌活性、联合用药和耐受突变株筛选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艰难梭菌概述
        1.1.1 艰难梭菌流行病学
        1.1.2 艰难梭菌毒素
        1.1.3 肠道菌群与艰难梭菌感染的关系
        1.1.4 艰难梭菌感染药物治疗
        1.1.5 艰难梭菌感染粪便移植疗法
    1.2 替拉扎明
    1.3 金诺芬
    1.4 脱氢抗坏血酸
    1.5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替拉扎明对厌氧、兼性厌氧和需氧菌的抑菌作用
    3.2 替拉扎明对艰难梭菌的快速杀菌作用
    3.3 替拉扎明衍生物20q抗艰难梭菌作用
    3.4 替拉扎明与脱氢抗坏血酸的联合抗菌作用
    3.5 替拉扎明与金诺芬的联合抗菌作用
    3.6 金诺芬与脱氢抗坏血酸的联合抗菌作用
    3.7 替拉扎明耐受突变体富集
    3.8 野生型和替拉扎明耐受突变型艰难梭菌的生长曲线
    3.9 替拉扎明耐受突变株表型验证
    3.10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3.11 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玉米赤霉烯酮诱导子宫内膜Ishikawa细胞有丝分裂灾难与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1 前言
    1.1 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特性
    1.2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状况及体内吸收代谢
        1.2.1 ZEA的污染状况
        1.2.2 ZEA的吸收和代谢
    1.3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
        1.3.1 ZEA的生殖毒性
        1.3.2 ZEA的致癌性
        1.3.3 ZEA的细胞毒性
    1.4 生殖毒性与肿瘤
        1.4.1 生殖毒理学
        1.4.2 生殖毒性的危害
        1.4.3 环境内分泌生殖毒性干扰物
        1.4.4 生殖性毒素与肿瘤的联系
    1.5 子宫内膜癌
        1.5.1 子宫内膜癌简介
        1.5.2 子宫内膜癌细胞简介
    1.6 有丝分裂灾难与凋亡
        1.6.1 有丝分裂灾难
        1.6.2 细胞凋亡
        1.6.2.1 细胞活性氧含量检测
        1.6.2.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检测
    1.7 人类数字基因表达谱(DGE)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系
    2.2 主要材料试剂与耗材
    2.3 主要仪器
    2.4 细胞形态学观察
        2.4.1 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
        2.4.2 细胞活性检测
        2.4.3 细胞DAPI染色
        2.4.3.1 细胞样品制备
        2.4.3.2 试剂配置
        2.4.3.3 DAPI染色
    2.5 细胞周期检测
        2.5.1 细胞样品准备
        2.5.2 流式试剂配置
        2.5.3 操作步骤
    2.6 细胞凋亡指标检测
        2.6.1 细胞活性氧含量检测
        2.6.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7 人类数字基因谱(DGE)数据分析
        2.7.1 样品准备
        2.7.2 测序流程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2.8.1 引物的设计合成
        2.8.2 细胞总RNA的提取
        2.8.3 反转录RNA
        2.8.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8.5 数据处理
    2.9 目的蛋白验证
        2.9.1 蛋白样品制备
        2.9.2 Westernblot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胞形态与数量观察结果
    3.2 细胞活力测定结果
    3.3 DAPI染色结果
    3.4 细胞周期检测结果
    3.5 细胞凋亡指标检测结果
        3.5.1 细胞活性氧含量检测
        3.5.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3.6 人类数字基因表达谱(DGE)数据分析结果
        3.6.1 转录组表达差异分析
        3.6.2 转录组GO与KEGG分析
    3.7 相关目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验证结果
    3.8 相关目的蛋白表达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一系列靶向微管蛋白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恶性肿瘤极大危害人类健康
        1.1.2 肿瘤治疗的常规方法及其特点
    1.2 微管的结构和功能
        1.2.1 微管的结构
        1.2.2 微管的功能
    1.3 微管与肿瘤的关系
    1.4 微管蛋白抑制剂
        1.4.1 作用于紫杉醇位点的微管蛋白抑制剂
        1.4.2 作用于长春碱位点的微管蛋白抑制剂
        1.4.3 作用于秋水仙碱位点的微管蛋白抑制剂
        1.4.4 作用于Laulimalide位点的微管蛋白抑制剂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抗癌细胞增殖实验
    2.2 微管蛋白抑制活性实验
    2.3 细胞凋亡实验
    2.4 细胞周期实验
    2.5 3D-QSAR模型
    2.6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7 活性氧检测
    2.8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
    2.9 分子模型和对接
    2.10 药物与秋水仙碱竞争性结合实验
    2.11 检测药物对微管蛋白聚合能力的影响实验
    2.12 检测药物对细胞膜上微管蛋白的影响实验
    2.13 免疫荧光法研究药物处理对细胞内微管的影响
    2.14 动物模型的构建
    2.15 合成实验试剂与仪器
第三章 含哌嗪结构的吲哚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
    3.1 吲哚-哌嗪母体骨架的确定
    3.2 合成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抗肿瘤细胞增殖和微管蛋白抑制活性
        3.3.2 化合物诱导细胞凋亡
        3.3.3 化合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3.4 3D-QSAR模型
        3.3.5 小结
第四章 含酰腙、查尔酮、酰胺桥CA-4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
    4.1 基于CA-4的微管蛋白抑制剂设计
    4.2 合成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抗肿瘤细胞增殖
        4.3.2 化合物D33诱导细胞凋亡
        4.3.3 化合物D33诱导细胞凋亡与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ROS)的关系
        4.3.4 化合物D33对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
        4.3.5 化合物D33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3.6 化合物D33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4.3.7 模拟分析化合物D33同微管蛋白的结合位点
        4.3.8 化合物D33同放射性标记秋水仙碱-微管蛋白竞争结合
        4.3.9 化合物D33在无细胞系统中对微管蛋白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4.3.10 化合物D33对细胞质内微管蛋白聚合的影响
        4.3.11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化合物D33对微管蛋白组装的影响
        4.3.12 化合物D33在动物体内的抗肿癌活性研究
        4.3.13 小结
第五章 含咪唑桥CA-4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
    5.1 化合物设计理念
    5.2 合成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抑制细胞增殖
        5.3.2 化合物E4诱导细胞凋亡
        5.3.3 化合物E4诱导细胞凋亡与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的关系
        5.3.4 化合物E4对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
        5.3.5 化合物E4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5.3.6 化合物E4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5.3.7 化合物E4同微管蛋白的结合位点
        5.3.8 化合物E4同放射性标记秋水仙碱-微管蛋白竞争结合
        5.3.9 化合物E4在无细胞系统中对微管蛋白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5.3.10 化合物E4对细胞质内微管蛋白聚合的影响
        5.3.11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化合物E4对活细胞内微管蛋白组装的影响
        5.3.12 化合物E4在动物体内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5.3.13 小结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目标化合物谱图
发表论文及所获荣誉
致谢

(5)楸皮酸通过激活Akt/Foxo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恶性肿瘤的状况分析
        (一)恶性肿瘤发病状况分析
        (二)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状况分析
    二、肿瘤治疗
        (一)手术治疗
        (二)放射治疗
        (三)化疗
        (四)靶向治疗
        (五)免疫治疗
    三、植物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一)植物药物的研发和应用进展
        (二)几种常见的植物抗肿瘤药
    四、植物抗肿瘤药物的分子机制
        (一)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二)阻滞细胞周期
        (三)调控细胞信号转导
        (四)抑制端粒酶的活性
    五、胡桃楸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胡桃楸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
        (二)胡桃楸的主要化学成分
    六、PI3K/Akt信号通路
        (一)PI3K/Akt的结构和活化
        (二)Akt与肿瘤之间的关系
    七、活性氧和肿瘤
        (一)活性氧的概况
        (二)活性氧与肿瘤
        (三)针对活性氧的抗肿瘤治疗
    八、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仪器
        (二)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溶液配制
        (二)细胞培养相关实验方法
        (三)质粒的构建和转染
        (四)siRNA转染
        (五)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六)免疫印迹相关技术
        (七)凋亡检测
        (八)活性氧测定
        (九)RNA提取和微阵列分析
        (十)差异表达基因和基因本体分析
        (十一)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一、楸皮酸及其结构类似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及其构效关系分析
        (一)楸皮酸及其结构类似物的构效关系分析
        (二)楸皮酸对肝癌细胞活力的影响
    二、楸皮酸对肝癌细胞中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一)基因芯片结果的初步分析
        (二)楸皮酸处理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三)楸皮酸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四)楸皮酸对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五)楸皮酸对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六)楸皮酸对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三、楸皮酸对HepG2和BEL-740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四、楸皮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一)楸皮酸对肝癌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
        (二)楸皮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与Akt信号激活之间的关系研究
        (三)楸皮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Akt下游信号分析
        (四)楸皮酸对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
第四部分 讨论
    一、蒽醌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构效关系分析
    二、Akt信号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
    三、楸皮酸诱导细胞内活性氧聚集进而导致细胞凋亡
    四、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附表

(6)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荧光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0 绪论
    0.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0.1.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医药领域
        0.1.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特性—染料和分析领域
    0.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理化性质
        0.2.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0.2.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0.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0.3.1 薄层色谱法
        0.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0.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0.3.4 分子荧光分析法
    0.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 无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光谱研究
    1.1 香豆素(苯并α-吡喃酮)的荧光光谱性质
    1.2 二氢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1.3 无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的比较
2 仅酯环取代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光谱研究
    2.1 香豆素-3-羧酸的荧光光谱性质
    2.2 香豆素-3-羧酸乙酯的荧光光谱性质
    2.3 3-乙酰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2.4 3-丁酰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2.5 4-羟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2.6 4-甲氧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2.7 华法林钠的荧光光谱性质
    2.8 双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2.9 仅酯环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的比较
3 仅苯环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光谱研究
    3.1 6-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3.2 7-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3.3 紫花前胡苷的荧光光谱性质
    3.4 花椒毒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3.5 补骨脂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3.6 异补骨脂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3.7 7-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的荧光性质
    3.8 8-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3.9 仅苯环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的比较
4 苯环与酯环均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光谱研究
    4.1 6-甲氧基-4-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2 6-羟基-4-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3 7-羟基-4-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4 7-羟基-4-甲氧基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5 7-乙酰氧基-4-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6 7-甲氧基-4-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7 7-乙氧基-4-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8 7-甲氧基香豆素-3-羧酸的荧光光谱性质
    4.9 4-甲基-7-氧香豆素-β-D-吡喃半乳糖苷的荧光光谱性质
    4.10 7-羟基香豆素-3-羧酸的荧光光谱性质
    4.11 7-羟基香豆素-3-羧酸乙酯的荧光光谱性质
    4.12 苯环与酯环均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比较
5 羟甲香豆素和紫花前胡苷的荧光分析方法研究
    5.1 复方胆通胶囊中羟甲香豆素含量的荧光分析法测定
    5.2 宽叶羌活和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荧光分析法研究
    5.3 宽叶羌活和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5.4 宽叶羌活和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三维荧光-化学计量学方法测定
    5.5 基于荧光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及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超导材料用无氧铜过硫酸钠溶液清洗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实验方案
3 结果与讨论
    3.1 清洗工艺流程的优化设计
    3.2 关键参数的设计及选择
    3.3 溶液性质变化及溶液判废标准
    3.4 工艺条件变化对清洗质量的影响及盐分在物料表面结晶问题的研究
    3.5 水洗及干燥工艺的控制
4 结 论

(8)大金发藓抗癌活性组分分析及其对白血病细胞杀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苔藓植物及大金发藓研究概况
        1.1.1 苔藓植物研究概况
        1.1.2 大金发藓研究概况
    1.2 肿瘤的形成及抗肿瘤药物研发
        1.2.1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1.2.2 肿瘤的预防与治疗
        1.2.3 抗肿瘤药物来源
    1.3 中医药与肿瘤
        1.3.1 中药化学成分组
        1.3.2 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论文的立论依据、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3章 大金发藓化学成分分析
    3.1 前言
    3.2 方法与结果
        3.2.1 大金发藓化学成分系统预试
        3.2.2 大金发藓化学成分HPLC分析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大金发藓的抗癌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配制
        4.2.2 实验仪器
        4.2.3 肿瘤细胞来源及培养
        4.2.4 药物处理
        4.2.5 细胞存活率检测
        4.2.6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大金发藓乙醇提取物的细胞毒性
        4.3.2 大金发藓极性成分组的细胞毒性
        4.3.3 大金发藓对人肾胚上皮细胞HEK-293生长的影响
        4.3.4 大金发藓孢子体与配子体的细胞毒性比较研究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大金发藓杀伤白血病细胞及其死亡机制探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配制
        5.2.2 实验仪器
        5.2.3 肿瘤细胞来源及培养
        5.2.4 细胞核形态观察
        5.2.5 细胞凋亡率定量测定
        5.2.6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5.2.7 细胞存活率检测
        5.2.8 Bax 转定位观察
        5.2.9 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9的活化
        5.2.10 DNA损伤检测
        5.2.11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5.2.12 活性氧抑制剂实验
        5.2.13 细胞周期检测
        5.2.14 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观察
        5.2.15 细胞膜通透性检测
        5.2.16 细胞质膜电位检测
        5.2.17 胞内钙离子浓度检测
        5.2.18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EPCLH诱导L1210细胞凋亡
        5.3.2 EEF诱导L1210细胞凋亡
        5.3.3 ROS在EEF诱导L1210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5.3.4 EEF杀伤L1210细胞的其他机制
    5.4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白藜芦醇稳定性及与T2毒素对HepG2细胞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藜芦醇的理化性质
    1.2 白藜芦醇的提取与合成
        1.2.1 白藜芦醇的提取
        1.2.2 白藜芦醇的化学合成方法
    1.3 白藜芦醇的生物活性
        1.3.1 抗肿瘤作用
        1.3.2 白黎芦醇的免疫调节作用
        1.3.3 白藜芦醇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1.4 T2毒素结构与理化性质
    1.5 T2毒素产生菌株、产毒条件和提取
    1.6 T2毒素的危害
    1.7 T2毒素的致病机理
    1.8 T2毒素的检测
        1.8.1 免疫学分析法
        1.8.2 物理化学法
        1.8.3 生物学鉴定法
    1.9 T2毒素对细胞凋亡的作用
    1.10 T2毒素对动物机体的作用
    1.11 抗氧化剂与T2毒素的拮抗作用
第二章 绪论
    2.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第三章 白藜芦醇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高温实验
        3.2.2 高湿实验
        3.2.3 强光照实验
        3.2.4 酸对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
        3.2.5 碱对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
        3.2.6 氧化剂对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
        3.2.7 日光对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
        3.2.8 温度对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
        3.2.9 pH对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
        3.2.10 白藜芦醇与3,4',5-三乙酰白藜芦醇熔点测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藜芦醇与T2毒素对HepG2肝癌细胞的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T2毒素对HepG2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4.2.2 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对HepG2肝癌细胞的作用
        4.2.3 T2毒素与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对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联合作用
        4.2.4 HepG2肝癌细胞形态学观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乙酰化衍生物体外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法)测定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5.2.2 硫氰酸铁法(FTC法)测定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5.2.3 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
    6.1 白藜芦醇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6.2 白藜芦醇与T2毒素对HepG2肝癌细胞作用
    6.3 乙酰化衍生物体外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10)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野西瓜的化学与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1. 野西瓜分布和功效
    2. 野西瓜的化学研究
    3. 野西瓜的药理作用研究
    4. 野西瓜的临床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生物碱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1. 生物碱的细胞毒作用
    2. 生物碱的干扰细胞周期作用
    3. 生物碱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4. 生物碱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作用
    5. 生物碱逆转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抗凋亡作用
    6. 生物碱通过免疫机制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7. 生物碱抑制肿瘤细胞转移
    8. 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野西瓜生物碱抗肿瘤活性组分的筛选
    实验一 野西瓜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野西瓜生物碱不同极性部位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野西瓜生物碱活性部位不同组分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含量测定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小结
第二部分 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实验一 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结
第三部分 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诱导SGC-7901凋亡线粒体通路的研究
    实验一 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关键事件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对SGC-7901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调控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小结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的单电子还原电位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β-拉帕醌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武利强. 山东大学, 2021
  • [2]LMP-027抗艰难梭菌活性、联合用药和耐受突变株筛选鉴定研究[D]. 刘俊坚. 厦门大学, 2017(06)
  • [3]玉米赤霉烯酮诱导子宫内膜Ishikawa细胞有丝分裂灾难与凋亡的机制研究[D]. 梁冠.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5)
  • [4]一系列靶向微管蛋白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活性评价[D]. 段勇涛. 南京大学, 2016(08)
  • [5]楸皮酸通过激活Akt/Foxo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侯雅勤.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6]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荧光分析方法研究[D]. 支欢欢.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 [7]超导材料用无氧铜过硫酸钠溶液清洗工艺研究[J]. 周安林,陈江,刘建伟,李建峰,刘向宏,冯勇,张平祥. 低温物理学报, 2013(04)
  • [8]大金发藓抗癌活性组分分析及其对白血病细胞杀伤机制研究[D]. 成晓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9]白藜芦醇稳定性及与T2毒素对HepG2细胞作用的研究[D]. 晋圣坤. 西南大学, 2012(10)
  • [10]野西瓜极性生物碱A10组分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的研究[D]. 于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单电子还原电位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