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钢推广应用:先行先试,循序渐进——400MPa热轧带肋钢筋推广应用试点省报告

三级钢推广应用:先行先试,循序渐进——400MPa热轧带肋钢筋推广应用试点省报告

一、Ⅲ级钢推广应用:试点先行 分步推进——来自400MPa热轧带肋钢筋推广应用试点省的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华[1](2020)在《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优化与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土遗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土遗址数量巨大、类型全面。然而处于露天环境下的土遗址长期遭受风蚀、雨蚀、冻融、地震等多种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影响,直接由裂隙或裂缝切割而成的不稳定块体在土遗址中普遍发育,成为影响土遗址长期保存的首要危害。因此,对土遗址中不稳定块体的理想加固方法的研究愈发受到重视。锚固技术因其具有扰动性弱、兼容性强和变形控制优异等特点,在土遗址稳定性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对常规岩土锚固工程和土遗址锚固现状的研究,认识到目前土遗址锚固工艺和性能测试技术存在诸多不足、有关于杆材、浆液以及遗址土体性状的多种锚固参数与其组合对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性能影响机制、锚固系统的传力机制尚不明晰,这些已成为制约土遗址锚固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开展了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优化和机理研究。本文在对目前通用的土遗址锚固工艺和锚固性能测试技术进行优化的基础上,研发了相关配套设备并开展了杆体类型、几何锚固参数和浆土强度比对土遗址全长黏结拉力型锚固系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通过原位锚固、拉拔测试以及界面应变监测,获得了各锚固系统的破坏模式、极限荷载、荷载-位移特征、界面应变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各锚固系统性能的优劣,阐释全长黏结拉力型锚固系统的机理。而后对常出现的杆体-浆体界面的破坏模式,应用双线黏结-滑移模型进行了全过程行为的理论分析。最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受力机制更优异的全长黏结拉压复合锚杆,并探究了其锚固性能与工作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的锚固工艺和性能测试技术进行了优化并研发了相应装备,包括可控式高效钻孔装置、钻机专用防尘装置、整套清孔装置、渗透加固锚孔壁装置、锚固注浆系统及其注浆方法、浆-土界面应变测试方法、浆-土界面应变计布设装置和拉拔测试恒力加载系统以及各设备的使用方法,这些研发成果大部分已经成功应用于本文研究。(2)对比研究木锚杆、玻璃纤维锚杆和钢筋锚杆与相同浆液组成全长黏结拉力型锚固系统性能的优劣;同时基于每种锚固系统设置了几何锚固参数对锚固系统性能影响试验,定量分析了锚杆直径、浆液厚度和黏结长度参数对杆体与浆体间的黏结强度的规律,以及定性分析了杆体与浆体间黏结应力随黏结长度的分布规律;最后从杆体类型所决定的杆体-浆体的受力机制、变形和强度特征等方面剖析了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的锚固机制,阐释了轴向锚固参数和径向锚固参数对杆体-浆体间黏结性能的影响机制,并给出了各类杆体锚固参数的优选值。(3)在杆体与锚固参数优选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成分的新型锚固浆液配合比的初选和终选测试,最终确定了以抗压强度为基准的5种浆土强度比。开展了5种浆土强度比分别与木锚杆和玻璃纤维锚杆组成的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的性能测试,得到了各锚固系统的破坏模式、极限荷载、以及荷载-位移曲线特征和双界面应变随荷载和轴向位置的分布曲线,给出了土遗址锚固系统浆土强度比的最优阈值,并探讨了浆土强度比对锚固性能的影响机制。(4)基于现场试验结果验证了双线黏结-滑移模型在土遗址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杆体-浆体界面黏结-滑移行为的适用性,并将该界面黏结-滑移全过程分成了弹性阶段、弹性-软化阶段、弹性-软化-松动阶段和软化-松动阶段等四个阶段,并推导了每个阶段所对应界面滑动量、界面剪应力分布和杆体轴向应变分布的表达式,以及获得了各阶段对应的荷载-位移关系、有效锚固长度等一系列参数的解析解;依据拉拔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标定,将试验值与理论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理论解的适用性,并分析了锚固参数对锚固系统性能的影响。(5)在上述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受力机制更为合理的新型全长黏结木质拉压复合锚固系统,并进行其与传统拉力锚固系统的对比试验,测试了各锚固材料物理力学兼容性以及拉压复合锚杆结构的可靠性,并对比分析了拉压复合锚固系统与拉力型锚固系统的锚固性能和破坏机制,并据其简化受力模型,给出了极限荷载的两种计算方法。

杨辉[2](2020)在《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密集颁布关于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文件,装配式结构在我国的推广应用迎来了高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预制率高,生产、施工效率高,是适合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结构形式。当前国内主要采用现浇混凝土加强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大量现场湿作业带来质量参差不齐、施工效率低下等共性技术问题。本文依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高效施工关键技术与示范”(2016YFC0701703),为了进一步提高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装配效率,提出了一种新型干湿混合式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可广泛应用于抗震地区的多层、高层建筑中。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工程示范等多元化的综合研究方法,对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和影响因素,新型节点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对国内外现有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连接形式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提出了新型干湿混合式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构造和概念设计,既实现了预制结构逐跨和上下楼层立体交叉装配施工,又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2、制作了4个预制和1个现浇对比试件,开展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足尺模型试验,对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及可能影响节点性能的相关构造包括预应力筋的类型、粘结方式、灌浆料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节点为梁端塑性铰破坏,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试验强度与理论值相符,具有较好的安全储备;极限变形能力强,延性与现浇构件相当;因钢筋滑移的影响耗能较弱。3、优化了节点构造,又开展了4个足尺新型节点预制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进一步研究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及相关影响因素包括灌浆料类型、叠合层钢筋的连接方式、预应力张拉力大小和梁端塑性铰区箍筋类型等。结果表明,采用高强钢筋试件的各项性能指标与现浇试件类似;新型节点的最优构造方案为高强钢筋、局部无粘结、波纹管灌浆和梁端开口箍筋的构造组合。4、系统回顾和总结了目前梁柱节点构件非线性分析模拟的方法。基于Open SEES软件,给出了新型节点试件的纤维模型模拟方法,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针对预应力筋类型、张拉力大小及其粘结方式等因素进行了参数化分析。5、新型节点框架结构的设计理念为同等现浇,其设计过程总体上可按照现行设计、施工相关规范进行。给出了新型节点预制框架结构的设计流程,并在前文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设计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和进一步探讨,包括梁柱构件的设计,节点核心区的抗剪设计,梁柱结合处牛腿和缺口梁设计及相关构造要求等,给出了计算方法或设计建议。6、新型节点构造新颖,其关键施工工艺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提出了弧形钢筋加工、管道定位、预应力张拉和接缝处管道连接等关键施工方法。在工艺试验研究、试点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对新型节点构件制作、安装阶段的关键施工工艺和控制标准进行系统总结。同时也表明,关键施工工艺和控制标准能满足实际工程应用要求。

叶姝颖[3](2018)在《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目前还不太健全,技术先进性与管理水平都相对较低,产业化程度还尚未普及,与当今建筑市场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并改革管理机制,才有利于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首先对施工企业传统和现技术管理模式进行理论对比分析,通过两个阶段技术管理的差别分析,反映出技术管理水平在现阶段取得的实质性进步,但现有技术管理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然后对建筑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的季节性施工从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措施;进而通过以上对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最后通过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施工企业技术管理系统,以达到其目标和要求。技术创新是施工企业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管理模式,应用新的技术管理模式,施工企业从项目管理到形象提升都会有较大改善。本文从推广应用“四新”技术、BIM技术、管理信息化云技术等三方面分析论证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创新,并通过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施工企业技术管理系统的实证研究证明,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技术应用推广的过程中已有所受益。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一套对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有促进意义的管理模式,是我们研究分析的主要目的。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措施,不仅可以优化施工进度、施工工序、施工成本等环节,从而还提升了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给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与发展的动力。

邓凤琴[4](2015)在《大力推广应用高强钢筋,高效节材适应绿色发展 “工程建设标准化走基层”系列活动之二云南之行》文中提出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基础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要做好工程建设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各级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并向基层拓展、向末端延伸,发挥广大基层标准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抓基层的强大合力。为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和学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为主管部门推进标准化改革和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和社会基础,本刊特别策划了"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化走基层"系列活动,开创一条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与监督的"丝绸之路"。活动目的,旨在提高对标准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扩大标准化宣传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通过"走基层"活动,一方面把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改革主旋律向基层单位和人员进行广泛宣传,同时通过走访基层单位,参观施工现场,深入调查研究,将所见所闻的基层一线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优质工程、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搜集整理后,通过本刊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和推广。

郭德启[5](2010)在《承德市主导产业选择与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承德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区位”三大优势,坚持和深化“工业立市、农业强市、旅游旺市、开放活市”的发展思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承德市第二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初步确立,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9年,承德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4.5:52.8:32.7,继续保持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增速最快,第三产业平稳发展的态势。但是无论从产业发展基础规模上、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质量上,承德市三次产业发展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一是主导产业定位不明确,产业结构单一;二是资源依赖型与粗放型并存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三是产业布局缺乏聚集性和集约性,产业链条短,增值空间小;四是产业政策及基础设施配套落后,阻碍了产业的优化升级;五是产业发展开放度不够,缺少与京津的战略合作等。因此,三次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产业结构内部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从主导产业理论入手,运用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承德市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宏观环境、产业发展形势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等定性分析,又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及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区位商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对承德市主导产业选择与定位进行研究,全文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阐述主导产业的一般理论,说明主导产业的概念、特性,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的关系,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与标准。第二章阐述承德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承德市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并就其中的重点行业着重进行了分析,指出承德市产业发展中资源依赖型与粗放型并存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布局缺乏聚集性和集约性,产业链条短,增值空间小;产业政策及基础设施配套落后,阻碍了产业的优化升级;产业发展开放度不够,缺少与京津的战略合作等问题。第三章论证承德市主导产业选择定位,依据区位商的定量判断、目标主导产业的可行性分析,论证特色钢铁、设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发电和旅游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定位。第四章论证承德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阐述主导产业的整体发展设想及特色钢铁、设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发电和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落实对目标主导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和政策扶持。本文力求在理论、方法和思路上有所创新。在主导产业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选择标准;在确定承德市主导产业时,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设置选择主导产业的指标体系和统计科学的基础上,运用区位商研究和选择承德市的主导产业;充分考虑国家对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根据承德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主导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李光耀[6](2008)在《承德钢铁有限公司开发高强度钢筋项目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在国内钢筋的生产消费中,高强度钢筋正处于大力推广应用阶段,已从大量使用低强度钢筋,逐步向高强度钢筋方向发展。面对2008年国际国内钢材市场的状况,我国的钢铁公司应当结合实际,开展高强度钢筋产品的开发。对于承德钢铁公司来说,则应当抓当前的时机,搞好高强度钢筋的开发。承德钢铁公司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的道路,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使工艺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本篇论文通过对承德钢铁公司开发高强度钢筋项目的全面、系统分析,有利于企业明确行业发展状况、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对企业未来工作中,突出重点,增强竞争力,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类似企业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李富民[7](2008)在《氯盐环境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力筋腐蚀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日益突出,但相关的研究很少。为此,该论文针对氯盐环境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效应这一迫切基础问题展开研究。试验研究表明,氯盐环境混凝土内钢绞线具有典型的坑蚀形态,蚀坑几何形状可抽象为棱锥形、椭球形及马鞍形3种;蚀坑几何尺寸统计表明,坑深和坑长的分布具有分形特性,并反映了浅、短、中宽型蚀坑分布较多的特点。基于材料微观结构特征的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际条件的长期试验研究表明,氯盐环境下混凝土内钢绞线对阳极溶解型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型应力腐蚀都不敏感;腐蚀钢绞线钢丝的弯曲疲劳试验表明,其腐蚀疲劳断裂具有典型的各项异性特征。提出了混凝土中钢筋腐蚀机理的新见解:腐蚀的阴阳极过程均主要发生在活化区,腐蚀的主要阻力只是电极的极化阻力。因此,钢筋腐蚀的控制模式包括氧扩散控制和供水条件控制2种。基于腐蚀机理新见解,根据金属腐蚀极化理论和试验测试数据及文献氧扩散系数模型,分别建立了2种控制条件下混凝土内钢筋腐蚀速率的基本理论模型和实用模型。试验结果和模型算例共同表明,正常使用时预应力结构中钢绞线的腐蚀速率比零应力时提高27%左右。静力拉伸试验表明,蚀坑导致钢绞线的脆性增加,最大承拉力和极限平均应变降低;钢绞线钢丝可能出现劈裂式、杯锥式及铣刀式等3种基本断口形式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根据微观电镜扫描和金属断口理论并结合材料微结构特征,提出了腐蚀钢绞线钢丝基于蚀坑处珠光体团位向的微观断裂机制。根据断裂机制提出以Mises总应变作为断裂参量的腐蚀钢绞线的断裂准则。通过拉伸试验配合有限元模拟和数理统计得到腐蚀钢绞线断裂抗力的分布规律及模型;通过对4段腐蚀钢绞线的有限元模拟及数理统计得到腐蚀钢绞线断裂效应的分布规律及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结构可靠度理论获得了腐蚀钢绞线基于腐蚀率的断裂失效概率模型。试验研究表明,在0~0.7mm的锈胀裂缝范围内,腐蚀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未出现明显退化,其中极限粘结强度和粘结刚度还有所提高。试验研究表明,腐蚀预应力混凝土梁发生2种典型的受弯破坏方式,一是传统的适筋破坏,另一是本文提出的断丝破坏;在腐蚀率不大(小于2.87%)的情况下,腐蚀对梁的开裂弯矩、屈服弯矩、极限弯矩、开裂挠度、屈服挠度的影响都不显着,但对极限挠度却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提出以《规范》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实用表达式为依据进行腐蚀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梁承载力设计和评估的方法,其中考虑腐蚀引起钢绞线抗拉强度指标概率取值的变化;在前述断裂失效概率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混凝土结构裂缝理论推导得到了预应力混凝土梁内腐蚀钢绞线的抗拉强度标准值及设计值模型。

徐丽花[8](2007)在《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现状研究 ——以沙钢集团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能源供应不足、生态环境容量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循环经济开始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空前重视。我国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下,钢产量已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一位,是名副其实的钢铁生产大国,但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已成为钢铁工业一项十分重要、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以位于张家港市的沙钢集团为研究对象,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沙钢集团目前采取的循环经济的做法进行分析,认真总结了沙钢集团可供其它地区借鉴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其如何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旨在通过总结沙钢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分析,期望对张家港市的其它钢铁企业及其它地区的钢铁企业有所帮助。本文虽然以沙钢集团为个案进行研究,但由于沙钢集团的循环经济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所以本文的研究对其它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继申[9](2006)在《精益生产在涟钢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基于精益生产理论和思想结合涟钢公司具体情况,系统研究在涟钢应用精益生产模式的有关问题。精益生产模式基本的内容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努力。国外始创并且应用效果显着的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国内的汽车制造和流水作业制造业早己引进并取得实效。但是,在钢铁冶金企业,目前还没有正式提出实行精益生产模式的。其主要原因是钢铁企业大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下的大批量生产、大消耗、大周转量、大库存量、大经销商经营销售模式的性质所决定的。本文提出在涟钢实施精益生产模式是借用精益生产思想,在钢铁生产运营管理中针对大批量生产、大消耗、大周转量、大库存量和不能按时交货等具体问题,提出适应“精益生产”的相关改造方案,包括生产系统的计划、组织、调度、协调以及与生产运营管理密切相关的质量、设备、物流、现场管理系统的相应改造设计方案。改造方案提出了生产单位归并重组、机关部室精简合并的流程再造设计,重新划分职责,分流富余人员,节省人工成本1000万元。强调“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管理思想,强化生产一线对产品质量负责任、职能部门在工序交接中把关的工作流程。实行管理重心下移,职能监管集中。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改造方案提出了生产作业模式的改变从接受用户订单开始,用拉动式生产模式组织板材生产,通过每道工序的精确控制,实现中间周转在制品周转量和产成品库存量大幅度压缩,减少幅度大于50%。改造方案提出了铁前生产的“计划值管理”,公司要通过对生产均衡性、稳定性的控制,实现大幅度压缩大宗原燃材料库存量的目的,目标是:铁矿石从110万吨压减到70万吨,洗精煤从11万吨压减到8万吨,设备、备件、材料库存资金从4.6亿元压减到3.8亿元。改造方案提出了物流管理的改造设计,通过优化内外物流资源组合及内部货场、库位调整,强化生产工序衔接,减少二次转运,降低物流成本850~1000万元。改造方案还针对改造实施的组织措施与制度建设提出了思路。对于实施精益生产改造所需的投资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对在涟钢实施精益生产改造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化解风险的措施提出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秦舜[10](2005)在《攀成钢战略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攀成钢),是攀钢集团公司的分公司,是联合重组的产物。其成立之初的战略定位为:攀钢集团的第二板块。将打造成为“三大基地”,即“世界一流水平的无缝钢管精品基地;国内一流的建筑钢材精品基地;攀钢产品深加工基地。 当前,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状况是:一方面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的的情况下大踏步前进,另一方面又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源紧张、原燃料涨价、成本强劲攀升、运力不足的压力。亮点与难点并存,机遇与风险同在。 本文通过对当今国内外钢铁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攀成钢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由此提出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攀成钢要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正视问题,充分研究问题,扬长避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整体战略目标的框架下,可通过一系列子战略的实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广泛拓宽融资渠道、并不断推进企业改革,才可能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地防范风险,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二、Ⅲ级钢推广应用:试点先行 分步推进——来自400MPa热轧带肋钢筋推广应用试点省的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Ⅲ级钢推广应用:试点先行 分步推进——来自400MPa热轧带肋钢筋推广应用试点省的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优化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岩土锚固研究综述
        1.2.2 土遗址锚固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锚固工艺与性能测试技术优化及设备研发
    2.1 锚固工艺优化与设备研发
        2.1.1 可控式高效钻孔整套设备及使用方法
        2.1.2 钻机专用防尘装置及使用方法
        2.1.3 整套清孔装置及使用方法
        2.1.4 渗透加固锚孔壁的装置及使用方法
        2.1.5 锚固注浆系统及其注浆方法
    2.2 性能测试技术与设备的研发
        2.2.1 浆-土界面应变测试方法
        2.2.2 浆-土界面应变计的布设装置及使用方法
        2.2.3 拉拔测试恒力加载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杆型与几何锚固参数对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试验方案及过程
        3.1.1 试验设计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室内试验
        3.1.4 原位试验
    3.2 杆体类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试验过程现象与破坏模式
        3.2.2 极限荷载与荷载-位移关系特征
        3.2.3 界面测点应变沿黏结长度分布特征
        3.2.4 界面测点应变随荷载时步变化特征
    3.3 几何锚固参数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试验结果
        3.3.2 结果分析
    3.4 锚固特性与机理
        3.4.1 杆体类型
        3.4.2 径向锚固参数
        3.4.3 轴向锚固参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浆土强度特性对全长黏结拉力型锚杆锚固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模拟试验墙的建造
        4.1.1 干旱区夯土遗址建造工艺与取材特征
        4.1.2 试验墙选土的工程性质
        4.1.3 试验墙体的夯筑流程
    4.2 锚固浆液性能测试与选型
        4.2.1 方法与材料
        4.2.2 墙体试样与浆体试样物理力学指标测试
    4.3 浆土强度比对锚固性能影响试验
        4.3.1 试验方案与过程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杆体-浆体界面黏结-滑移全过程分析
    5.1 界面力学特性分析
        5.1.1 界面的黏结应力和滑移的计算式
        5.1.2 界面黏结-滑移曲线与双线模型
    5.2 理想模型与界面黏结-滑移控制方程
        5.2.1 理想模型
        5.2.2 界面黏结-滑移控制方程
    5.3 拉拔全过程行为分析和解析解的推导
        5.3.1 弹性阶段
        5.3.2 弹性-软化阶段
        5.3.3 弹性-软化-松动阶段
        5.3.4 软化-松动阶段
        5.3.5 荷载-位移曲线上的特征点
    5.4 锚固系统拉拔行为控制参数的标定
    5.5 理论解与试验结果对比与锚固参数分析
        5.5.1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5.5.2 杆体轴应力和界面剪应力分布曲线对比
        5.5.3 锚固参数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长黏结拉压复合锚杆的提出与锚固机制研究
    6.1 全长黏结拉压复合锚杆的提出
    6.2 材料与方法
        6.2.1 锚杆制作及其性能
        6.2.2 原状夯土和SH改性泥浆的制作及其性能
        6.2.3 原位试验与双界面同步监测布设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材料兼容性与杆体结构可靠性
        6.3.2 破坏模式
        6.3.3 极限荷载
        6.3.4 荷载-位移特征
        6.3.5 杆体-浆体界面的应变
        6.3.6 浆体-土体界面的应变
    6.4 拉压复合锚杆锚固性能与锚固机理
        6.4.1 土遗址加固中木材的兼容性与加筋原理
        6.4.2 拉压复合锚固系统的工作机制
        6.4.3 拉压复合锚固系统的承载力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A1.已发表学术论文
    A2.已授权专利
    A3.获奖情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分类
    1.3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形式
        1.3.1 湿式连接
        1.3.2 干式连接
        1.3.3 干湿混合式连接
    1.4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课题来源
    1.6 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1.8 创新点
第二章 新型节点构造及理论分析研究
    2.1 引言
    2.2 当前梁柱节点存在的问题
    2.3 新型节点的概念设计
        2.3.1 节点构造理念
        2.3.2 节点构造
        2.3.3 施工流程
    2.4 新型节点性能的理论分析
        2.4.1 节点设计原则
        2.4.2 抗弯强度设计
        2.4.3 抗剪强度设计
        2.4.4 单调荷载作用下的截面分析
    2.5 新型梁柱节点延性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节点抗震性能验证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背景工程简介
    3.3 试验构件设计
        3.3.1 现浇试件
        3.3.2 预制试件
    3.4 试件加工
    3.5 材料特性
    3.6 试验加载设计
        3.6.1 试验设备和加载工装
        3.6.2 试验加载制度
    3.7 试验量测内容
    3.8 试验过程及现象
        3.8.1 试件CP试验过程及现象
        3.8.2 试件PC-1试验过程及现象
        3.8.3 试件PC-2试验过程及现象
        3.8.4 试件PC-3试验过程及现象
        3.8.5 试件PC-4试验过程及现象
    3.9 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分析
        3.9.1 破坏过程
        3.9.2 破坏模式
        3.9.3 钢筋滑移情况
    3.10 试验结果分析
        3.10.1 滞回曲线
        3.10.2 骨架曲线
        3.10.3 承载能力
        3.10.4 强度退化
        3.10.5 延性分析
        3.10.6 刚度退化
        3.10.7 耗能能力
    3.11 梁端结合部混凝土表面应变分析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节点构造优化及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构件的优化和试验参数
    4.3 试件加工
    4.4 材料特性
    4.5 试验加载设计
        4.5.1 试验加载工装加固
        4.5.2 试验加载制度
        4.5.3 测点布置
    4.6 试验过程及现象
        4.6.1 试件SP-1试验过程及现象
        4.6.2 试件SP-2试验过程及现象
        4.6.3 试件SP-3试验过程及现象
        4.6.4 试件SP-4试验过程及现象
    4.7 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分析
        4.7.1 破坏过程
        4.7.2 破坏模式
    4.8 试验结果分析
        4.8.1 滞回曲线
        4.8.2 骨架曲线
        4.8.3 承载能力
        4.8.4 强度退化
        4.8.5 延性分析
        4.8.6 刚度退化
        4.8.7 耗能能力
    4.9 梁端结合部平截面假定分析
    4.10 钢筋应变分析
        4.10.1 叠合层钢筋应变
        4.10.2 节点核心区箍筋应变
        4.10.3 牛腿钢筋应变
        4.10.4 缺口梁钢筋应变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OpenSEES的数值模拟及参数化分析研究
    5.1 引言
    5.2 梁柱节点模型
    5.3 基于OpenSEES的非线性分析
        5.3.1 OpenSEES简介
        5.3.2 梁柱非线性单元
        5.3.3 非线性模拟关键问题
        5.3.4 修正Kent-Park混凝土本构
        5.3.5 Pointo钢筋本构
        5.3.6 广义一维滞回Pinching4材料
    5.4 节点核心区模型
        5.4.1 集中弹簧模型
        5.4.2 剪切板模型
        5.4.3 节点核心区骨架曲线
        5.4.4 弹簧骨架曲线
        5.4.5 滞回规则
    5.5 钢筋粘结滑移模型
        5.5.1 局部粘结-滑移关系
        5.5.2 总体粘结-滑移关系
        5.5.3 钢筋应力-滑移曲线
        5.5.4 滞回规则
    5.6 基于OpenSEES的分析模型建立
        5.6.1 现浇试件模型
        5.6.2 预制试件有粘结模型
        5.6.3 预制试件无粘结模型
        5.6.4 零长度截面单元
        5.6.5 预制试件梁端细部构造模拟
    5.7 现浇试件模拟结果
    5.8 预制有粘结试件模拟结果分析
        5.8.1 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5.8.2 预应力筋无粘结长度参数分析
        5.8.3 预应力筋张拉应力参数分析
    5.9 预制无粘结试件模拟结果
        5.9.1 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5.9.2 预应力筋张拉应力参数分析
        5.9.3 预应力筋类型
    5.10 耗能能力的探讨
    5.11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节点预制框架结构设计研究
    6.1 引言
    6.2 新型节点预制框架结构设计流程
        6.2.1 少支架施工
        6.2.2 无支架施工
    6.3 预制框架结构内力计算
    6.4 构件尺寸拟定及节点总体布置
    6.5 预应力弧形钢筋配置
    6.6 接缝及灌缝
    6.7 波纹管及灌浆
    6.8 无粘结长度
    6.9 预制梁、叠合梁设计
        6.9.1 使用阶段验算
        6.9.2 施工阶段验算
        6.9.3 梁端接缝处截面钢筋应力计算
    6.10 预制柱设计
    6.11 节点核心区设计
        6.11.1 新型节点核心区受力分析
        6.11.2 节点核心区抗剪强度计算
        6.11.3 节点核心区设计建议
    6.12 牛腿受力设计
        6.12.1 简支牛腿
        6.12.2 刚接暗牛腿
        6.12.3 新型节点牛腿拉压杆模型
        6.12.4 新型节点牛腿设计建议
    6.13 缺口梁设计
        6.13.1 简支缺口梁
        6.13.2 刚接缺口梁
        6.13.3 新型节点缺口梁拉压杆模型
        6.13.4 新型节点缺口梁设计建议
    6.1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施工工艺及控制标准研究
    7.1 引言
    7.2 关键施工方法和工艺试验研究
        7.2.1 预应力钢筋弯弧
        7.2.2 波纹管定位和安装
        7.2.3 接缝处管道连接
        7.2.4 预应钢筋穿束
        7.2.5 预应钢筋张拉
    7.3 施工工艺和操作要点
        7.3.1 施工流程
        7.3.2 构件制作
        7.3.3 构件安装
    7.4 控制标准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3)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来源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2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统与现有技术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2.1 人员配备分析
        2.1.1 人员配备相同点
        2.1.2 人员配备不同点
    2.2 管理制度分析
        2.2.1 管理制度相同点
        2.2.2 管理制度不同点
    2.3 图纸会审分析
        2.3.1 图纸会审相同点
        2.3.2 图纸会审不同点
    2.4 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2.4.1 施工组织设计相同点
        2.4.2 施工组织设计不同点
    2.5 设计变更与工程洽商记录分析
        2.5.1 设计变更与工程洽商记录相同点
        2.5.2 设计变更与工程洽商记录不同点
    2.6 单项技术质量安全措施分析
        2.6.1 单项技术质量安全措施相同点
        2.6.2 单项技术质量安全措施不同点
    2.7 进场材料检验分析
        2.7.1 进场材料检验相同点
        2.7.2 进场材料检验不同点
    2.8 配合比及强度检验分析
        2.8.1 配合比及强度检验相同点
        2.8.2 配合比及强度检验不同点
    2.9 建筑工程档案资料分析
        2.9.1 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相同点
        2.9.2 建筑工程档案资料不同点
    2.10 计量器具配备分析
        2.10.1 计量器具配备分析相同点
        2.10.2 计量器具配备分析不同点
    2.11 验收程序和组织分析
        2.11.1 验收程序和组织分析相同点
        2.11.2 验收程序和组织分析不同点
    2.1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季节性施工技术管理模式分析
    3.1 冬期施工方案和技术管理模式
        3.1.1 冬期施工的起止时间
        3.1.2 冬期施工的组织
        3.1.3 准备工作
        3.1.4 冬季主要分项工程
        3.1.5 冬季工程维护
        3.1.6 质量控制
    3.2 雨期施工隐患防范
        3.2.1 雨期施工管理目标
        3.2.2 雨期施工准备工作
        3.2.3 雨期施工技术措施
        3.2.4 雨期防雷措施
        3.2.5 雨期施工保证措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技术管理模式分析
    4.1 “四新”技术应用模式构建
        4.1.1 新技术
        4.1.2 新工艺
        4.1.3 新材料
        4.1.4 新设备
        4.1.5 企业技术管理软实力
    4.2 建立技术管理BIM模型应用模式
        4.2.1 BIM对绿色建筑的作用与价值分析
        4.2.2 BIM技术特点
        4.2.3 BIM在施工中的基本应用
        4.2.4 施工企业的BIM应用研究
        4.2.5 发展BIM亟需解决的问题
    4.3 建立技术管理信息化云技术应用模式
        4.3.1 云计算现状及信息化支撑情况
        4.3.2 云计算应用主要构成
        4.3.3 云计算应用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
    5.1 PDCA循环模式的基本原理
        5.1.1 PDCA循环模式的涵义
        5.1.2 PDCA循环模式的要点
    5.2 PDCA在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5.2.1 建筑施工项目概况
        5.2.2 安全管理的计划(P)
        5.2.3 安全管理的实施(D)
        5.2.4 安全管理的检查(C)
        5.2.5 安全管理总结(A)
        5.2.6 PDCA循环的运用效果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承德市主导产业选择与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相关动态
    三、主要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主导产业概述
    第一节 主导产业概念
        一、主导产业定义
        二、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的关系
    第二节 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
        二、本文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三、本文主导产业选择的具体标准
第二章 承德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第一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二、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三、中草药种植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一、第二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二、钒钛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三、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一、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第四节 承德市主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导产业定位不明确,产业结构单一
        二、资源依赖型与粗放型并存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产业布局缺乏聚集性和集约性,产业链条短,增值空间小
        四、产业政策及基础设施配套落后,阻碍了产业的优化升级
        五、产业发展开放度不够,缺少与京津的战略合作
第三章 承德市主导产业选择定位
    第一节 承德市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一、依据区位商的定量判断
        二、目标主导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承德市主导产业定位
        一、以钒钛特色钢及相关新型材料的发展为龙头
        二、加快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建设步伐
        三、进一步发展传统旅游业
第四章 承德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
    第一节 承德市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
        一、主导产业的整体发展设想
        二、钒钛钢铁产业的发展规划
        三、设备制造与新型材料产业的发展规划
        四、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
        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第二节 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
        一、进一步优化承德市主导产业空间布局
        二、整合主导产业主管部门的权利
        三、提高主导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整合与利用
    第三节 进一步强化对主导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和政策扶持
        一、完善投资硬件基础设施
        二、改善投资软环境
        三、大力开展对外招商引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承德钢铁有限公司开发高强度钢筋项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公司简介
        1.3.2 高强度钢筋开发简介
    1.4 研究方案及难点
        1.4.1 研究方案
        1.4.2 研究难点
    1.5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2. 开发高强度钢筋项目是我国钢材市场的发展趋势
    2.1 我国钢材市场的现状分析
    2.2 2008 年钢材市场发展趋势
    2.3 开发高强度钢筋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法宝
3. 高强度钢筋的市场前景分析与发展趋势
    3.1 国家新三级钢筋产品市场分析
    3.2 400Mpa 新三级产品技术特点分析
    3.3 400Mpa 新三级钢筋的市场现状
    3.4 400Mpa 新三级钢筋的发展趋势
4. 主要的竞争产品分析
    4.1 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4.1.1 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4.1.2 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4.2 公司面临的主要竞争状况
        4.2.1 公司的竞争优势
        4.2.2 公司的竞争劣势
    4.3 市场份额变动的情况及趋势
    4.4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的简要情况
5. 新产品开发分析
    5.1 产品研究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5.2 新Ⅲ级钢筋的投资分析
    5.3 实例分析
        5.3.1 400MPa 新Ⅲ级钢筋成本、价格、利润分析
        5.3.2 项目推广应用的实施方案
        5.3.3 发展战略规划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7)氯盐环境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1.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1.1.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耐久性试验技术
        1.2.2 保护层体系中腐蚀介质的传质行为
        1.2.3 预应力钢筋的腐蚀形态特征
        1.2.4 预应力钢筋的应力腐蚀敏感性
        1.2.5 钢筋的腐蚀动力学行为及腐蚀速率模型
        1.2.6 腐蚀预应力钢筋的力学性能
        1.2.7 腐蚀钢筋的粘结性能
        1.2.8 腐蚀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受力性能
        1.2.9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与设计
    1.3 本文的研究规划
        1.3.1 研究策略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科学问题
        1.3.5 技术路线
2 氯盐环境混凝土中钢绞线的腐蚀特性
    2.1 钢绞线的化学成分及微观组织结构
        2.1.1 化学成分
        2.1.2 拉拔前的微观组织结构
        2.1.3 拉拔后的微观组织结构
    2.2 钢绞线的腐蚀形态特征
        2.2.1 试验研究方案
        2.2.2 试验结果
        2.2.3 机理分析
    2.3 钢绞线的蚀坑几何形状及分布特征
        2.3.1 蚀坑几何形状
        2.3.2 蚀坑分布特征
    2.4 钢绞线的应力腐蚀敏感性
        2.4.1 应力腐蚀概述
        2.4.2 钢绞线的阳极溶解型应力腐蚀敏感性
        2.4.3 钢绞线的氢致开裂型应力腐蚀敏感性
        2.4.4 氯盐环境混凝土中钢绞线应力腐蚀敏感性试验研究
    2.5 钢绞线的腐蚀疲劳断裂特性
        2.5.1 腐蚀较弱时的疲劳断裂特性
        2.5.2 腐蚀较强时的疲劳断裂特性
    2.6 本章小结
3 氯盐环境混凝土中钢筋(含钢绞线)的腐蚀动力学行为及腐蚀速率模型
    3.1 试验研究
        3.1.1 腐蚀电流密度与混凝土电阻的监测结果
        3.1.2 试验结果分析
    3.2 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动力学行为
        3.2.1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机理的新见解
        3.2.2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极化动力学方程
        3.2.3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极化曲线
        3.2.4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速率的控制模式及影响因素
    3.3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速率的基本理论模型
        3.3.1 基本假定及依据公式
        3.3.2 依据公式的基本参数确定
        3.3.3 氧浓差极化控制下腐蚀速率的基本理论模型
        3.3.4 电化学极化控制下的腐蚀速率基本理论模型
    3.4 氯盐环境混凝土中变形钢筋及钢绞线的腐蚀速率实用模型
        3.4.1 氧扩散控制下的实用模型
        3.4.2 供水条件控制下的实用模型
        3.4.3 实用模型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腐蚀钢绞线的受拉性能及断裂失效概率模型
    4.1 腐蚀钢绞线静力拉伸试验研究
        4.1.1 试验研究方案
        4.1.2 腐蚀钢绞线的静力拉伸曲线
        4.1.3 腐蚀钢绞线的坑蚀特征、断口特征以及断裂参数
        4.1.4 腐蚀钢绞线的断裂形态与断裂机制分析
        4.1.5 腐蚀钢绞线的受拉性能退化分析
    4.2 腐蚀钢绞线钢丝的断裂准则
        4.2.1 经典失效准则评介
        4.2.2 本文断裂准则——Mises应变准则
    4.3 腐蚀钢绞线的有限元模拟方法
        4.3.1 材料属性及本构关系
        4.3.2 腐蚀钢绞线的几何模型
        4.3.3 腐蚀钢绞线钢丝间的内力重分布及简化有限元模型
    4.4 腐蚀钢绞线的断裂抗力分布模型
        4.4.1 抗力分布模型选定
        4.4.2 抗力分布模型拟合优度的K-S检验
    4.5 腐蚀钢绞线的断裂效应分布模型
        4.5.1 椭球形和马鞍形蚀坑处断裂效应的回归模型
        4.5.2 腐蚀钢绞线的断裂效应分布模型
    4.6 腐蚀钢绞线的断裂失效概率模型
        4.6.1 断裂效应确定性数据样本对应的失效概率模型
        4.6.2 断裂效应概率数据样本对应的失效概率模型
        4.6.3 最终失效概率模型及算例
    4.7 本章小结
5 腐蚀钢绞线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
    5.1 基于短粘结的短期粘结性能
        5.1.1 试验研究方案
        5.1.2 试验现象与分析
        5.1.3 粘结滑移曲线及分析
        5.1.4 粘结机理分析
        5.1.5 粘结滑移设计曲线
    5.2 基于长粘结的长期粘结蠕变性能
        5.2.1 试验研究方案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3 长期粘结蠕变机理分析
    5.3 基于长粘结的短期锚固粘结性能
        5.3.1 试验研究方案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3 锚固粘结机理分析
    5.4 腐蚀钢绞线的粘结性能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腐蚀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及抗弯承载力计算概率模型
    6.1 试验研究方案
        6.1.1 先张梁试验研究方案
        6.1.2 后张梁试验研究方案
    6.2 试验结果与受弯性能分析
        6.2.1 反拱与锈胀裂缝
        6.2.2 荷载裂缝
        6.2.3 腐蚀形态及断口形式
        6.2.4 加载曲线及受弯性能
    6.3 抗弯承载力计算的概率模型
        6.3.1 抗弯承载力计算的静力平衡表达式
        6.3.2 抗弯承载力计算的可靠度分析
        6.3.3 抗弯承载力设计的实用概率模型
        6.3.4 抗弯承载力评估的实用概率模型
        6.3.5 算例及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1.1 创新性试验技术
        7.1.2 创新性研究方法
        7.1.3 创新性研究结果
    7.2 未来工作展望
        7.2.1 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不足及未来工作展望
        7.2.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符号索引
附录二:插图索引
附录三:表格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现状研究 ——以沙钢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2.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1.2 循环经济的实施原则
        2.1.3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2.1.4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2.1.5 循环经济的活动层次
    2.2 其它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自然资本理论
        2.2.3 清洁生产理论
        2.2.4 工业生态理论
第3章 国内外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3.1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3.1.1 德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践
        3.1.2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践
    3.2 我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3.2.1 济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3.2.2 鞍钢发展循环经济实践途径
        3.2.3 首钢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3.2.4 宝钢循环经济实践状况
    3.3 国内外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差距及原因
第4章 沙钢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现状分析
    4.1 沙钢集团发展概况
    4.2 沙钢生产系统及工艺简要介绍
    4.3 沙钢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4.4 沙钢实施循环经济的成效
    4.5 沙钢实施循环经济的不足与困难
    4.6 沙钢发展循环经济遇到的困难
第5章 沙钢集团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5.1 沙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5.2 沙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对策
        5.2.1 构建钢铁工业内部循环——小循环建设举措
        5.2.2 构建钢铁工业生态园——中循环建设举措
        5.2.3 构建钢铁工业社会层面循环——大循环建设举措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有关建议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精益生产在涟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中国钢铁行业大形势
        1.1.2 涟钢的发展和变化
        1.1.3 涟钢面临的挑战
        1.1.4 涟钢精益生产的战略选择
    1.2 文献综述
        1.2.1 精益生产介绍
        1.2.2 精益生产优势
        1.2.3 精益生产的特点
        1.2.4 精益生产方式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文章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涟钢集团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 公司总体概况
        2.1.1 基本情况
        2.1.2 主要产品及特色
        2.1.3 企业信誉及影响
    2.2 公司生产系统概况
        2.2.1 主要生产单位和辅助系统情况
        2.2.2 涟钢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2.3 公司生产系统运作模式与特点
        2.3.1 生产计划体系
        2.3.2 物流运输管理体系
        2.3.3 质量管理体系
        2.3.4 设备管理系统
        2.3.5 生产组织系统
        2.3.6 现场管理系统
        2.3.7 涟钢生产系统特点
    2.4 涟钢生产系统存在的主要矛盾及问题
        2.4.1 涟钢生产系统存在的主要矛盾
        2.4.2 涟钢生产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涟钢实施精益生产的必要性
    2.6 涟钢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的可行性
第3章 基于精益生产的涟钢集团生产系统改造方案设计
    3.1 生产系统改造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3.1.1 生产系统改造的总体思路
        3.1.2 生产系统改造的原则
    3.2 生产计划系统改造方案
        3.2.1 组织架构调整及职责重新划分
        3.2.2 工作方式转变、管理职能增强
    3.3 物流管理系统改造方案
        3.3.1 组织架构调整、职责重新划分
        3.3.2 物流整合优化
        3.3.3 货场调整与有效利用
    3.4 质量管理系统改造方案
        3.4.1 体系架构调整、加强过程控制
        3.4.2 全面质量管理 TQC的应用
        3.4.3 质量管理工作目标一“零缺陷”
    3.5 设备管理系统改造方案
        3.5.1 TPM全员设备管理
        3.5.2 点检定修的计划性管理
        3.5.3 设备备件管理、关键设备的在线监测
        3.5.4 设备选型及终身管理
        3.5.5 设备“三化”工作
    3.6 生产组织系统改造方案
        3.6.1 总调度室职能更新、调度工作方式创新
        3.6.2 生产单位调度职能
        3.6.3 应急组织及应急预案准备
    3.7 现场管理系统改造方案
        3.7.1 统一管理分工负责、抓好5S管理
        3.7.2 区域自治各负其责
        3.7.3 物流有序、清洁生产
第4章 涟钢集团实施精益生产改造的策略与保障体系建设
    4.1 基本策略
    4.2 具体策略
    4.3 组织体系建设
    4.4 配套制度建设
        4.4.1 单位和部门职责划分
        4.4.2 统一调配的组织原则
        4.4.3 目标责任制
        4.4.4 纪律要求
    4.5 实施计划
第5章 涟钢集团实施精益生产改造的效益评价与风险防范
    5.1 预期投资分析
    5.2 预期收益分析
    5.3 可能风险与应对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部分数据图表
致谢

(10)攀成钢战略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写作背景
    1.2 论文的结构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2.1 当前国内外钢铁企业发展趋势
        2.1.1 国外钢铁企业发展趋势
        2.1.2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的国内钢铁企业发展趋势
        2.1.3 国内钢铁企业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难点
    2.2 国内外无缝钢管生产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2.2.1 国内外无缝钢管生产技术现状
        2.2.2 无缝钢管发展趋势
    2.3 市场需求分析
        2.3.1 总需求量市场分析
        2.3.2 大中口径管需求分析
        2.3.3 区域市场需求分析
    2.4 企业内部状况
        2.4.1 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评价
        2.4.2 要技术经济指标
        2.4.3 品种结构及产品质量水平评价
        2.4.4 产品竞争力分析
第三章 攀成钢战略发展SWOT分析
    3.1 比较优势分析
    3.2 比较劣势分析
        3.2.1 主要原料及燃料
        3.2.2 机制
        3.2.3 资金资本
    3.3 机会
    3.4 威胁
        3.4.1 来自宏观政策方面的威胁
        3.4.2 资源的威胁
        3.4.3 来自市场的威胁
        3.4.4 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
    3.5 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4.1 资源共享
        4.1.1 攀钢的资源状况
        4.1.2 钒钦矿冶炼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4.1.3 加快技术创新,尽快在钒钦矿的综合利用上取得突破
    4.2 组建资源战略联盟
        4.2.1 对于组建矿石资源联盟的设想
        4.2.2 对于组建焦炭资源联盟的设想
    4.3 发展循环经济
        4.3.1 能源
        4.3.2 环保
        4.3.3 以钒钦磁铁矿及其综合利用为核心,发展循环经济
    4.4 注重非钢产业的发展
        4.4.1 非钢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现状
        4.4.2 非钢产业战略定位
第五章 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5.1 提升产业集中度
        5.1.1 我国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现状
        5.1.2 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基础竞争力
    5.2 提高市场占有率
        5.2.1 低成本战略
        5.2.2 品牌战略
        5.2.3 切合实际的营销战略
    5.3 加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5.3.1 科技发展战略
        5.3.2 人力资源战略
    5.4 拓宽融资渠道
        5.4.1 进一步盘活资产,减轻发展压力
        5.4.2 银行借款
        5.4.3 股权融资
        5.4.4 招商引资与内部职工集资
第六章 积极推进企业改革
    6.1 推进企业建立现代制度建设
        6.1.1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6.1.2 实施机构改革
        6.1.3 与机构改革相适应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6.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2.1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6.2.2 攀成钢企业文化建设要抓好的主要工作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Ⅲ级钢推广应用:试点先行 分步推进——来自400MPa热轧带肋钢筋推广应用试点省的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优化与机理研究[D]. 王东华.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2]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应用研究[D]. 杨辉. 东南大学, 2020(01)
  • [3]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研究[D]. 叶姝颖.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4]大力推广应用高强钢筋,高效节材适应绿色发展 “工程建设标准化走基层”系列活动之二云南之行[J]. 邓凤琴. 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5(05)
  • [5]承德市主导产业选择与定位研究[D]. 郭德启.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5)
  • [6]承德钢铁有限公司开发高强度钢筋项目的研究[D]. 李光耀.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7]氯盐环境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效应[D]. 李富民. 中国矿业大学, 2008(12)
  • [8]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现状研究 ——以沙钢集团为例[D]. 徐丽花. 同济大学, 2007(10)
  • [9]精益生产在涟钢的应用研究[D]. 刘继申. 湖南大学, 2006(01)
  • [10]攀成钢战略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 秦舜.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三级钢推广应用:先行先试,循序渐进——400MPa热轧带肋钢筋推广应用试点省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