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IR序列在超急性脑缺血诊断中的实验研究

FLAIR序列在超急性脑缺血诊断中的实验研究

一、FLAIR序列诊断超急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明辉[1](2020)在《增强T2 FlAIR与增强T1WI序列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3.0T MR通过体外实验探寻增强T2 FLAIR序列最佳对比剂浓度、剂量、扫描时机并尝试将其结果应用于临床。应用高场强MR扫描仪对正常脑组织及常见各种颅脑疾病进行研究,探讨增强T1WI、增强T2 FLAIR序列对不同颅脑疾病早期检出的差异,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方法1体外实验:分别将不同浓度(4.8mmol/L、2.4mmol/L、1.2mmol/L、0.6mmol/L、0.3mmol/L、0.15mmol/L、0.075mmol/L)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广州康臣)和钆特酸葡胺注射液(江苏恒瑞)注入14个塑料试管中。将试管置于MR头线圈中。对所有试管均进行T1WI、T2 FLAIR序列扫描,扫描层面垂直试管长轴。分别测量每支试管信号强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临床试验:正常志愿者:行颅脑MR平扫及增强扫描未见异常者共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3-76岁。病例组:2019年1月-2020年1月因各种颅脑疾病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且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颅脑疾病患者68例。其中,脑膜瘤14例,转移瘤12例,胶质瘤及胶质瘤术后复查者7例,脑梗死33例,脑出血1例,神经鞘瘤1例。所有受检者行颅脑MRI平扫(横断面T2WI、横断面及矢状面T1WI、横断面T2 FLAIR),平扫结束后行横断面T1WI增强扫描,最后行横断面T2 FLAIR增强扫描。主要评价增强T2 FLAIR、增强T1WI两种序列。正常组观察并记录皮层血管、静脉窦、脉络丛及第四脑室外侧隐窝静脉在T1WI和T2 FLAIR增强序列图像上强化情况。病例组观察并记录病变在T1WI和T2 FLAIR增强序列图像上强化情况,有无强化、强化的程度、病变数量、范围。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T1WI序列,不同对比剂之间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1,P=0.892>0.05)。在T2 FLAIR序列,不同对比剂之间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6,P=0.175>0.05)。2在T1WI序列,随着对比剂浓度减低,信号强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对比剂浓度在0.3mmol/L-0.15mmol/L,信号开始减低,到0.075mmol/L时信号显着减低,不同浓度对比剂间信号有差异(H=35.867,P<0.001);在T2 FLAIR,随着对比剂浓度减低,信号逐渐增高,在0.15mmol/L时最大,随后开始减低,不同浓度对比剂之间信号有差异(H=39.257,P<0.001)。3对比剂浓度为4.8mmol/L时,T1WI信号明显高于T2FLAIR(t=73.447,P<0.001);对比剂浓度为2.4mmol/L时,T1WI信号明显高于T2 FLAIR(Z=-2.201,P=0.028<0.05);对比剂浓度为1.2mmol/L时,T1WI信号明显高于FLAIR(Z=-2.207,P=0.027<0.05);对比剂浓度为0.6mmol/L时,T1WI信号高于T2 FLAIR(Z=-2.207,P=0.027<0.05);对比剂浓度为0.3mmol/L时,T1WI和T2 FLAIR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7,P=0.200>0.05);对比剂浓度为0.15mmol/L时,T2 FLAIR信号略高于T1WI(Z=-2.201,P=0.028<0.05);对比剂浓度为0.075mmol/L时,T2 FLAIR信号高于T1WI(t=-9.163,P<0.001)。4脉络丛在T1WI均明显强化,在T2 FLAIR大多有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7>0.05),但在T2 FLAIR强化稍弱;皮层血管在T1WI均明显强化,在T2 FLAIR均无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静脉窦在T1WI均明显强化,在T2 FLAIR序列部分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部分第四脑室外侧隐窝静脉在T1WI及T2 FLAIR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5脑膜瘤患者(14例)中,3例患者病变在T2 FLAIR出现边缘强化,在T1WI未出现,术中及术后证实肿瘤表面微血管丰富,在T1WI及T2 FLAIR序列,增强扫描序列图像上强化评分情况无差异(χ2=1.929,P=0.165>0.05),大多数病灶均可以直接判断病变是否出现强化(P=1.000>0.05)。12例转移瘤中,脑实质转移11例(转移灶26个),脑膜转移1例。不论是T1WI还是T2 FLAIR,大多数都能较好的显示转移灶,两种增强扫描序列图像上强化评分情况无差异(χ2=0.111,P=0.739>0.05),大多数病灶均可以直接判断病变是否出现强化(P=1.000>0.05)。2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T1WI和T2 FLAIR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增强T1WI和T2 FLAIR强化情况无差别;1例胶质瘤术后肿瘤复发者增强T1WI和T2 FLAIR强化无差别;2例胶质瘤术后T1WI和T2FLAIR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1例为术后1周扫描时脑膜强化,1年后复查脑膜强化消失。3例为急性期脑梗死增强T1WI出现脑回状、条状强化,但在T2 FLAIR序列,不减影很难判断病灶是否强化。陈旧性梗死灶无论是在T1WI还是T2FLAIR均无强化。结论1临床需要进行T2 FLAIR增强扫描时应在T1WI增强之后。2增强T2FLAIR可避免T1WI皮层静脉、静脉窦、脉络丛强化的影响而利于脑膜和皮层病变、后颅窝病变、脑室内病变的显示。3对于脑膜瘤和转移瘤患者,可在常规T1WI增强扫描后增加T2 FLAIR扫描,可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图13幅;表8个;参90篇。

罗振南[2](2019)在《3D-pCASL联合DWI及头颈部MR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成像(Three Dimensional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pCASL)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观察和分析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探讨三者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从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疑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最终确诊80例。采用飞利浦Ingenia 3.0T磁共振头颈联合线圈扫描,获取DWI,3D-pCASL及头颈部MRA数据。观察三者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分别测量患侧与对侧镜像区ADC值与rCBF值的差异,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绘制三种方法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AIS的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Yoden指数。将头颈部血管狭窄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严重狭窄、闭塞五级,与3D-pCASL、DWI异常面积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0例AIS患者中,72例3D-pCASL灌注图像表现血流灌注减低,其中28例可见条带状动脉穿行伪影(arterial transit artifact,ATA),8例灌注未见明显异常;80例AIS患者中,74例DWI图像表现为信号增高,ADC弥散受限,6例DWI图像未见明显异常高信号;80例AIS患者中血管为正常20例,轻度狭窄21例,中度狭窄19例,严重狭窄12例,闭塞8例。患侧与对侧镜像区ADC值分别为(402.17±102.05)×10-6mm2/s、(691.56±63.72)×10-6mm2/s,P值<0.01**,两者之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患侧与对侧镜像区rCBF值分别为15.42±3.15(ml/100g/min)、50.45±8.94(ml/100g/min),P值<0.01**,两者之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D-pCASL对诊断AIS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AUC)=0.895(95%置信区域为0.838~0.953,P<0.001***),敏感度为0.821,特异度为0.976,Youden指数为0.797;ADC值对诊断AIS的AUC=0.962(95%置信区域为0.927~0.998,P<0.001***),敏感度为0.936,特异度为0.976,Youden指数为0.912;MRA对诊断AIS的AUC=0.616(95%置信区间为0.520~0.721,P<0.05*),敏感度为0.69,特异度为0.619,Youden指数为0.209;3D-pCASL、DWI及MRA联合应用对诊断AIS的AUC=0.989(95%置信区间为0.973~1.000,P<0.001***),敏感度为0.987,特异度为0.976,Youden指数为0.963。3D-pCASL与DWI呈显着正相关(r=0.895,P<0.01**),3D-pCASL与MRA之间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558,P<0.01**),DWI与MRA之间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535,P<0.01**)。结论:1、3D-pCASL是一种可以客观地反映急性期脑梗死区血流灌注的技术,能无创及准确的诊断AIS。2、3D-pCASL与DWI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3D-pCASL与MRA之间和DWI与MRA之间呈中等程度正相关,说明脑血流量和弥散是更能反映AIS的病理变化过程。3、3D-pCASL、DWI及头颈部MRA三者联合应用,对诊断AIS的曲线下面积最大,敏感度、特异度最高,能更全面和准确地诊断AIS,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疗依据。

张立明[3](2018)在《MRI不同成像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急性脑梗死(AICI)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早期诊断AICI并给与及时有效对症治疗,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影像学的发展,MRI新技术不断涌现,包括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陈军,袁涛,全冠民,魏建海[4](2018)在《高信号血管征评估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上的高信号血管征(HVS)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影像征象,反映脑血流灌注不足,可用于评估侧支循环、缺血半暗带和预测预后。急性大脑中动脉(MCA)脑梗死的多种HVS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总体HVS、远端HVS、HVS/扩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等,这些评价方法各有侧重,临床价值不同。总体HVS主要反映脑血流灌注不足及超急性期脑梗死,而远端HVS有助于判断侧支循环及缺血半暗带,HVS/DWI不匹配有可能替代灌注加权成像(PWI)/DWI不匹配,用于评估缺血半暗带。对MCA脑梗死HVS的多种评价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胡晓航[5](2018)在《磁共振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Fl 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ies,FVH)显影特点,探讨与患者血管情况关系,诊断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价值,分析FVH应用于短期预后恢复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诊为急性脑梗死(依据《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且入院24h内均行完整影像学检查(包括颅脑MR平扫、FLAIR、DWI、头颈MRA或头颈CTA)的患者共234例,男性126例,女108例。年龄范围60.23±10.82岁。根据FVH出现分为FVH阳性组(87例)及FVH阴性组(147例),根据FVH出现分布范围不同,又分为远端FVH组及无远端FVH组。分析87例患者FVH显影特点以及年龄、性别构成比;以大脑中动脉(MCA)为研究对象,比较FVH阳性组及FVH阴性组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进一步比较MCA远端FVH组与无远端FVH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采用统一调查表等手段收集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等),通过北美症状性颈内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狭窄分级法(NASCET)将血管分为轻中度狭窄(≤69%)、重度狭窄(70%-99%)及闭塞(100%)。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234例患者神经功能情况。DWI序列记录梗死体积。采用Excel 2007存储建立数据库,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用sx±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通常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表示,比较用χ2检验,通常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个样本率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通常P<0.016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脑前动脉FVH阳性12例(13.79%),大脑中动脉FVH阳性70例(80.46%),大脑后动脉FVH阳性5例(5.75%),FVH在大脑中动脉所占比最高。2 FVH在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的男性与女性(χ2=1.185,P=0.276)、<60岁及≥60岁的患者年龄的构成比(χ2=0.242,P=0.6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以大脑中动脉FVH为研究对象,26例患者血管呈轻度狭窄,FVH阳性为6例(23.08%),42例重度狭窄患者,FVH阳性为12例(28.57%),闭塞组患者94例,FVH阳性为52例(55.32%),狭窄程度闭塞组FVH的发生率要高于轻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χ2=13.579,P=0.001),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越重,出现FVH的比例越高且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出现FVH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二者间存在线性关系(线性趋势χ2=12.23,P=0.001),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4大脑中动脉FVH组患者在高血糖、心房颤动、高血脂等基本资料上,χ2值分别为1.382、0.997、0.197,P值均大于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既往存在患有高血压病史患者上,χ2=6.167,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VH组患者较无FVH的患者人数多。5 FVH与无FVH组在预后方面,患者梗死体积分别为73.65±12.57mm3、91.46±18.53mm3,入院NIHSS评分分别为9.71±2.05、11.99±2.35,出院NIHSS评分分别为8.43±1.51、10.54±1.42,P值均大于0.05,FVH患者较无FVH患者梗死体积小,入院评分低于无FVH组,出院评分FVH较无FVH组患者低,预后优于无FVH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大脑中动脉远端FVH与无远端FVH组患者在高血糖、心房颤动、高血脂等基本临床的资料上,χ2值分别为1.604、1.041、2.922,P值均大于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既往存在患有高血压病史患者上,χ2=7.624,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FVH组患者较无远端FVH的患者人数少。7大脑中动脉远端FVH组与无远端FVH组在梗死体积分别为72.09±13.47mm3、90.71±17.31mm3,入院NIHSS评分分别为8.61±2.41、10.88±3.44,出院NIHSS评分分别为8.51±1.19、9.89±2.37,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FVH患者较无远端FVH组患者梗死体积小,入院评分低于无远端FVH组,出院评分远端FVH组较无远端FVH组低,预后优于无远端FVH组的患者。结论1 FVH容易存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且FVH的出现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2磁共振FLAIR序列存在FVH,FVH形成可能是由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血流缓慢使得流空效应消失。3 FVH与血管狭窄程度有相关性,有助于及时评价颅脑主要责任血管病变的位置、狭窄程度及脑梗死的范围,是急性脑梗死早期的间接征象,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4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应用FVH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预后的评估,是可行的,且存在FVH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预后好;存在远端FVH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预后好。

高倩倩[6](2017)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评估犬超急性期脑缺血中灌注及弥散异常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MR imaging,IVIM-MRI)技术定量研究犬超急性期脑缺血灌注及弥散异常的可行性。2.运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MRI)评估犬超急性期脑缺血最早发生灌注及弥散异常的时间点,并探究灌注及弥散在超急性期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材料和方法1.成年比格犬20条,插管至左侧颈内动脉后用1条直径约1.7mm的自体白色血栓栓塞,建立犬MCA栓塞模型,造模成功后于超急性期内的4.5h及6h进行IVIM-MRI及常规MR序列扫描,其中IVIM序列采用双指数模型,b值取0至900s/mm2之间递增的10个值,测量梗死侧及镜像侧各感兴趣区的灌注分数(f)、伪弥散系数(D*)、弥散系数(D)以及DWI序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将患侧与健侧各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同时对IVIM各定量参数与ADC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2.成年比格犬26条,采用本中心既往报道的方法进行自体血栓制备及模型建立,于栓塞后1小时起至6小时以内进行连续的常规MR及IVIM序列扫描,以IVIM最大b值时显示的梗死灶和镜像对照区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测量灌注分数(f)、伪弥散系数(D*)、弥散系数(D)及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栓塞后1h、2h、3h、4.5h、6h的梗死侧及镜像对照侧ROI的定量参数值f、D*、D及ADC的差异。同时计算所有参数的相对值(r=脑梗塞区/健侧镜像区),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栓塞后各时间点梗塞侧与镜像侧的相对值rf、rD*、rD及rADC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比较各时间点之间的差异。结果1.(1)栓塞后4.5h及6h梗塞侧f、D较镜像对照侧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伪弥散系数D*在4.5h及6h梗塞侧与镜像侧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86,0.336)。(2)梗塞侧f在栓塞后6h较栓塞后4.5h进一步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而梗塞侧D在这两个时间点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3)无论在梗塞侧还是镜像侧,在栓塞后4.5h及6h ADC与D均存在正相关(P均<0.001),而ADC与f仅在这两个时间点的镜像侧存在正相关(P=0.019,0.021)。2.(1)栓塞后1h及2h梗塞侧的f与镜像侧无统计学差异(P=0.113,0.225),而栓塞后3h、4.5h、6h梗塞侧的f较镜像侧的f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栓塞后各扫描时间点梗塞侧和镜像对照侧的D*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栓塞后各时间点梗塞侧的D及ADC值较镜像侧均有所减低(P均<0.05)。(3)栓塞后各时间点间梗塞侧与镜像侧的相对值rf、rD、rADC存在统计学差异,且随着缺血时间延长有下降趋势,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除栓塞后1h与2h之间的rf无统计学差异外(P=0.531),其余各时间点之间rf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rD及rADC在栓塞后仅在1h与4.5h、1h与6h、2h与4.5h、2h与6h、3h与6h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1.IVIM-MRI作为一种无创性MR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价超急性期脑缺血灌注及弥散的异常。2.IVIM-MRI可在脑梗塞的超急性期发现梗塞灶的灌注及弥散的异常,并可用于观察灌注及弥散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可为临床应用IVIM评价缺血性脑梗死的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蒋海昌[7](2017)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高信号血管征与脑灌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essel sign,HVS)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上的影像学表现,其与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以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HVS与局部脑血流灌注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共54例。所有患者需在入院后48小时内行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DWI序列和FLAIR序列)、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agetic resonace aniography,MRA)、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检查。收集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ASPECT评分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糖、血脂、血尿酸等)及影像学检查结果(CT、MRI、MRA、CTP),并随访记录患者30天改良的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在MRI FLAIR序列上观察HVS,并根据CTP获取梗死侧与健侧镜像区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od,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随后用Spearman相关分析HVS分值和CTP各参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共入组5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平均年龄62.19±13.53岁,其中男性36例(66.67%)、高血压病36例(66.67%)、糖尿病17例(31.48%)、冠心病10例(18.52%)、吸烟18例(33.33%)、酗酒11例(20.37%)、大脑中动脉闭塞区域HVS阳性者共43例(79.63%)、HVS阴性者共11例(20.37%);(2)HVS阳性组患者梗死侧与健侧镜像区比较,CBF、CBV降低(t=-2.376,P=0.020;t=-2.980,P<0.01),TTP延长(t=4.537,P<0.01),而MTT延长无统计学意义(t=0.237,P>0.05);HVS阴性组患者梗死侧与健侧镜像区相比,CBF、CBV明显降低(t=-4.043,P<0.01;t=-3.996,P<0.01),MTT及TTP均显着延长(t=2.194,P=0.040;t=2.182,P=0.044);(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区域CBF、CBV值与HVS分值呈正相关(r=0.590,P<0.01;r=0.502,P<0.01),MTT与HVS分值呈负相关性(r=-0.329,P=0.015),TTP与HVS分值无相关性(r=-0.207,P=0.133);(4)HVS阳性组患者入院NIHSS评分及30dmRS评分均低于HVS阴性组(t=2.895,P<0.01;Z=-2.060,P=0.039),ASPECT评分高于HVS阴性组(Z=-2.024,P=0.043);(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糖尿病(?2=5.750,P=0.016)、血清总胆固醇(t=2.041,P=0.046)、甘油三酯(t=2.029,P=0.048)存在显着差异;(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影响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HV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4.758,95%CI1.05321.502,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HVS的出现预示着缺血区域脑组织灌注良好,且患者预后较好。糖尿病是影响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头颅磁共振FLAIR序列HV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颖刚,高巍然,李亚涛,张杰[8](2016)在《超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表现的再认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进一步认识超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对19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T1WI、T2WI、T2FLAIR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根据各个序列和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信号的表现对超急性脑梗死进行研究。结果超急性早期脑梗死4例,其中2例超急性早期伴发超急性中期;超急性晚期脑梗死15例,其5例超急性晚期伴发急性早期。结论 MRI各扫描序列的综合运用能详细显示超急性脑梗死。

陈耀棠,利唏,于晓君,曹兵艺[9](2016)在《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超急性期脑梗塞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超急性期脑梗塞,56例行头颅CT平扫;82例行头颅MRI,其中59例为MRI平扫(T1WI、T2WI、FLAIR序列、矢状位T1WI)+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23例为MRI平扫+DWI+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比较不同检查检出情况。结果:头颅CT阳性检出率为10.71%,常规MRI平扫阳性检出率为13.41%,无显着差异;DWI、PWI阳性检出率皆为100%,且异常信号定位与临床症状体征皆一致;DWI、PWI检查的23例中,16例PWI异常信号区域明显大于DWI,7例PWI与DWI大小类似;CT平扫与DWI+PWI检查阳性检出率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在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方面,CT的优势在于排除脑出血,以及扫描快捷、易于实施;在阳性检出率方面,CT平扫与常规脑MRI平扫皆无优势;MRI弥散加权像、灌注成像具有强大诊断敏感性,能发现其它检查不能发现的阳性征象,其中灌注成像意义更重要。

戴正行,蔡冬梅,居敏昊[10](2015)在《磁共振DWI及FLAIR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加权(DWI)技术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2-2013-12我院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常规MRI、磁共振加权(D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检查,比较不同序列病变部位的信号特征。结果磁共振加权(DWI)序列检查对超急性脑梗死(15例)和急性脑梗死(18例)的检出率均为100%,对亚急性脑梗死(12例)检出率为91.7%,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超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为73.3%,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为100%,前两者检查序列均优于常规MRI序列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技术对于超急性期(6h内)和急性期(624h)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较FLAIR能更早地发现脑缺血的改变,检出率明显优于常规MRI技术,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FLAIR序列诊断超急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LAIR序列诊断超急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增强T2 FlAIR与增强T1WI序列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与仪器
        1.1.2 扫描方法
        1.1.3 图像观察及测量
        1.1.4 统计学分析
        1.1.5 偏倚控制
    1.2 结果
        1.2.1 不同对比剂信号强度
        1.2.2 不同浓度对比剂信号强度
        1.2.3 不同序列信号强度
    1.3 讨论
        1.3.1 磁共振钆对比剂增强扫描原理
        1.3.2 不同对比剂信号强度
        1.3.3 不同浓度对比剂信号强度
        1.3.4 不同序列信号强度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仪器及对比剂
        2.1.3 检查方法
        2.1.4 图像观察
        2.1.5 统计学分析
        2.1.6 偏倚控制
    2.2 结果
        2.2.1 正常解剖结构在T1WI及 T2 FLAIR强化情况
        2.2.2 病例组各种病变在T1WI及 T2 FLAIR强化情况
    2.3 讨论
        2.3.1 增强T1WI和增强T2 FLAIR序列正常脑实质强化差异
        2.3.2 脑膜炎增强T1WI和增强T2 FLAIR序列表现
        2.3.3 脑膜瘤增强T1WI和增强T2 FLAIR序列表现
        2.3.4 脑转移瘤增强T1WI和增强T2 FLAIR序列表现
        2.3.5 胶质瘤增强T1WI和增强T2 FLAIR序列表现
        2.3.6 脑梗死增强T1WI和增强T2 FLAIR序列表现
        2.3.7 其它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3章 综述 增强T2 FLAIR序列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3.1 颅脑磁共振增强扫描序列种类
        3.1.1 T1WI序列
        3.1.2 FLAIR序列
    3.2 颅脑磁共振增强扫描
    3.3 增强T1 FLAIR序列临床应用
        3.3.1 脑膜病变
        3.3.2 脑肿瘤
        3.3.3 外伤和手术后
        3.3.4 脑缺血
        3.3.5 其它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3D-pCASL联合DWI及头颈部MR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患者资料
        2.1.1.1 纳入标准
        2.1.1.2 排除标准
    2.2 实验方法
        2.2.1 仪器设备
        2.2.2 扫描准备
        2.2.3 扫描主要序列及参数
        2.2.4 MRI图像后处理
        2.2.5 图像分析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常规MRI表现
    3.2 3D-pCASL灌注表现
    3.3 DWI弥散表现
    3.4 MRA血管表现
    3.5 血管狭窄程度分组与3D-pCASL灌注、DWI弥散之间的关系
    3.6 患侧与对侧镜像区ADC值、rCBF值的差异
    3.7 3D-pCASL、DWI及头颈部MRA三者诊断效能分析
    3.8 3D-pCASL、DWI及头颈部MRA三者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其影像学表现
    4.2 3D-pCASL技术原理及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4.3 DWI技术原理及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4.4 头-颈部MRA技术原理及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4.5 3D-pCASL、DWI及头颈部MRA三者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第5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MRI不同成像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 ion we ighte d ima ging, DWI)
2. 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 ion te ns or ima ging, DTI)
3. 扩散张量成像 (diffus ion Kurtos is ima ging, DKI)
4. 磁共振灌注成像 (perfus ion weighted imaging, P WI)
5. 磁共振波谱分析 (ma gne tic re s ona nce s pe c-tros copy, MRS)
6. 磁敏感加权成像 (s us ce ptibility we ighte d ima g-ing, S WI)
7. 功能磁共振成像 (BOLD-f MRI)
8. 磁共振血管成像 (ma gne tic re s ona nce a ngiogra-phy, MRA)

(4)高信号血管征评估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HVS
    1.1 定性评价
    1.2 半定量评价
        1.2.1 总体HVS数层评分
        1.2.2 总体HVS-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 (Albertastrokeprogram early CTscore, ASPECT)
        1.2.3 总体HVS分级
    1.3 诊断与评估价值
        1.3.1 诊断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
        1.3.2 反映脑血流灌注不足及超急性期脑梗死
        1.3.3 评估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及预后
2 远端HVS
    2.1 定性评价
    2.2 半定量评价
        2.2.1 远端HVS分级
        2.2.2 远端HVS评分
    2.3 诊断与评估价值
        2.3.1 评估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侧支循环
        2.3.2 评估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缺血半暗带
        2.3.3 评估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及预后
3 HVS与DWI联合
    3.1 HVS/DWI定性评价
    3.2 HVS/DWI诊断与评估价值
4 小结

(5)磁共振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临床资料与实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收集
        1.1.3 临床检测
        1.1.4 测量指标和图像评价标准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FVH的分布
        1.2.2 大脑中动脉FVH阳性组与阴性组年龄、性别的构成分析
        1.2.3 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对FVH的影响
        1.2.4 大脑中动脉FVH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状况的关系
        1.2.5 大脑中动脉远端FVH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状况的关系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现况
    2.1 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
        2.1.1 发病过程
        2.1.2 预防
    2.2 前循环急性脑梗死
        2.2.1 定义
        2.2.2 血管分布
        2.2.3 临床表现
        2.2.4 治疗
    2.3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
        2.3.1 定义
        2.3.2 血管分布
        2.3.3 临床表现
        2.3.4 治疗
    2.4 影像学对缺血性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评估
        2.4.1 CTA技术
        2.4.2 MRA技术
        2.4.3 DSA技术
        2.4.4 CDFI技术
        2.4.5 TCD技术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附图
附录B 调查表
附录C CT增强检查知情同意书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评估犬超急性期脑缺血中灌注及弥散异常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IVIM定量评估犬超急性期脑缺血灌注及弥散的初步研究
    1.0 材料与方法
    2.0 结果
    3.0 讨论
第二部分 IVIM对犬超急性期脑缺血灌注及弥散动态变化的研究
    1.0 资料与方法
    2.0 结果
    3.0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高信号血管征与脑灌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基线资料收集
        2.2 影像学检查
        2.3 HVS的识别
        2.4 评分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超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表现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超急性脑梗死分期:
2 结果
3 讨论

(9)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
        1.2.2 MRI检查
    1.3 评价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CT检查
    2.2 MRI检查
    2.3 阳性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3.1 各种检查方法一般情况
    3.2 检查方法对比

(10)磁共振DWI及FLAIR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FLAIR序列诊断超急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增强T2 FlAIR与增强T1WI序列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D]. 何明辉.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3D-pCASL联合DWI及头颈部MR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研究[D]. 罗振南. 南华大学, 2019(01)
  • [3]MRI不同成像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应用研究进展[J]. 张立明. 新疆医学, 2018(08)
  • [4]高信号血管征评估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现状与展望[J]. 陈军,袁涛,全冠民,魏建海.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8(04)
  • [5]磁共振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胡晓航.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6]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评估犬超急性期脑缺血中灌注及弥散异常的实验研究[D]. 高倩倩.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7]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高信号血管征与脑灌注的相关性研究[D]. 蒋海昌. 皖南医学院, 2017(01)
  • [8]超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表现的再认识[J]. 刘颖刚,高巍然,李亚涛,张杰.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6(04)
  • [9]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分析[J]. 陈耀棠,利唏,于晓君,曹兵艺.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04)
  • [10]磁共振DWI及FLAIR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戴正行,蔡冬梅,居敏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17)

标签:;  ;  ;  ;  ;  

FLAIR序列在超急性脑缺血诊断中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