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加减速的ABS模糊控制研究

基于加减速的ABS模糊控制研究

一、基于加减速度的ABS模糊控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坤全[1](2019)在《汽车前轮磁流变制动器ABS性能仿真》文中研究表明为验证汽车前轮磁流变制动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制动效果,建立前轮磁流变制动器动力学模型,设计汽车ABS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利用Simulink软件对基于磁流变效应的汽车ABS制动器进行建模仿真,得出滑移率、车速-轮速、制动力矩和制动距离仿真曲线。结果表明,设计的汽车ABS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将模糊控制和滑模变结构控制有效结合,抑制了系统抖振的同时也加速了系统趋近滑模面的速度,更好地实现了汽车ABS制动要求。

李柏林[2](2019)在《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与防抱死系统协调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各国政府都已对汽车制定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在此背景下全球各大主机厂及一级供应商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尤其是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传统燃油车向纯电动汽车的过渡车型,能够兼顾良好的动力性及有效减低排放,是当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新能源车型。而再生制动系统RBS(Regenerative breaking system)作为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一项关键技术已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在回收能量的同时,如何保证制动的安全性,尤其是在汽车防抱死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工况下如何使电机制动转矩和液压制动转矩协调分配一直以来也都是研究的重点。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纯电机ABS制动控制策略,同时提出了三种在触发ABS时电机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协调分配的策略,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仿真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了插电式四驱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方案,根据再生制动系统及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特点制定复合制动系统的硬件结构方案以及软件结构方案。(2)通过对纯电机ABS制动过程中的约束条件的分析提出了两种纯电机ABS制动方案,包括模糊PID控制及双逻辑门限控制。(3)制定了三种触发ABS后电机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协调控制的策略。(4)搭建了电机、制动系统、轮胎、电池、整车等仿真模型,并对电机及液压系统的响应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基于Stateflow编写了ABS与再生制动系统协调控制策略,最后得到前向仿真模型。(5)对再生制动策略和纯电机ABS制动策略以及三种再生制动与ABS协调控制策的仿真分析,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通过对再生制动与防抱死系统协调控制的研究,验证了在低制动强度下采用纯电机ABS制动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三种再生制动与防抱死系统协调控制策略,并对三种策略的适用性进行了说明,可为进一步研究ESP系统提供参考。

梁子相[3](2018)在《列车防抱死制动系统设计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客列车运行速度快、安全、舒适、方便。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基于传统的制动系统,采用智能控制技术,自动调节车辆制动力,防止车轮抱死,充分利用铁路粘着力,是一种为了得到最有效的制动力并缩短制动距离的安全装置。本文主要研究了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原理及其在客车中的应用。首先,以汽车ABS系统研究的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对ABS系统在国内外发展现状,防抱死、防锁死刹车控制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式,从基本概念如附着系数与滑移率、车轮的受力分析等方面阐述了车轮防锁死的过程。其次,从旅客列车制动原理、制动模式及其控制方式等方面介绍了凝胶机理与轮轨的滑动特性之间的关系,基于凝胶理论和蠕滑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参照防抱死控制的特点和国内的操作测试经验,对防抱死控制系统参数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在装有ABS的新型旅客列车上进行效果检查,检验ABS技术在旅客列车上的应用效果。

李曼莉[4](2018)在《基于LABVIEW的气压ABS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汽车的制动性能是衡量汽车行驶安全性的一个主要指标,而制动防抱死系统是汽车安全行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压ABS现已成为客车、挂车、中重型载货汽车的标准装备。全世界都在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环保,公交车作为绿色出行的基本工具之一,其安全性更是弥足重要。首先,本文重点设计了气压ABS工作过程的模拟系统,该系统可根据采集卡技术模拟信号的变化,通过使用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s Engineering Workbench)分析显示ABS在防抱死制动过程中各重要参数的变化。该模拟系统主要解决了如下问题:1.开发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气压ABS模拟系统,并且模拟系统体现了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工作过程。2.模拟演示了气压ABS系统中气路、电路等等和其它重要参数的变化过程。3.利用LabVIEW软件仿真,对道路试验和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其次,介绍某城市公交公司的两款典型气压ABS系统,并针对一款具体车型运用德维创软件,研究高附着系数的路面上道路试验,60 km/h的车速进入试验道路到车辆停止所得到关系曲线图;研究在低附着系数的路面上道路试验时,60 km/h的车速进入试验道路到车辆停止所得到关系曲线图。验证ABS系统的正常性。最后,建立单轮汽车模型,运用仿真系统,分析高附及低附道路实验,为路试提供依据,有助于校企合作,同时有助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吕立亚[5](2018)在《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再生制动系统(RBS)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电机将汽车制动或减速时的动能转化为电能进行回收再利用。制动防抱死系统(ABS)是车辆最基本的主动安全控制系统,通过机-电-液系统自动控制制动器摩擦力的大小,使车轮不被抱死并保持在最佳滑移率附近。RBS的引入为汽车制动或减速过程提供了能量转换新形式和电力制动新途径。本文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电动汽车PMSM电机SVPWM三相整流制动力矩控制方法、串并联结构可变复合能量存储装置、再生制动过程中路况识别与ABS集成控制,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制动安全性,并提高了再生制动过程的能量回收效率,对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的优化具有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电动汽车PMSM电机工作特性并建立了其数学模型,研究了基于PMSM电机d、q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机制动力矩控制方法;根据PMSM电机功率、力矩与效率特性,提出了基于SVPWM三相整流最佳力矩、最佳功率控制的再生制动力矩控制策略及其实现方法,其特点是只需控制SVPWM的整流电流值即可实现电机制动功率与电机制动力矩的动态控制,为电机制动功率流控制提供了实现途径。2、研究了电动汽车制动过程中PMSM电机、超级电容与动力电池的工作特性,指出了典型电动汽车双能量存储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并联、串联可控的动力锂电池与超级电容复合能量存储方案与能量回收系统控制策略,设计了基于超级电容充电电流PI负反馈控制的电机制动力矩控制模型,其特点是通过对复合能量存储装置与双向DC/DC变换器工作参数的测量与控制,即可以实现再生制动能量的回收与电机制动力矩的控制;提出了基于PMSM电机制动功率流的电动汽车制动力矩动态分配策略,为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的优化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案。3、分析了电动汽车ABS控制策略,提出了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系统方案;建立了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数学仿真模型,并对基于PMSM电机制动功率流的再生制动力矩分配策略进行了仿真试验;提出了基于路况模糊识别的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策略,建立了不同路面附着系数与滑移率数学模型,提出了再生制动路况模糊识别算法;仿真验证了基于路况识别电动汽车再生制动集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在本文路况调整的再生制动仿真过程中,车辆滑移率能控制在最佳滑移率附近,能量回收率提高了14.2%。4、研究了基于路况识别算法的RBS与ABS集成控制策略的验证方法,开发了具有路况调整功能的再生制动试验平台,包括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复合能量存储系统、惯性质量模拟系统、制动行程模拟系统等;设计了基于磁粉离合器的激磁电流的动态调节,实现了对再生制动过程中不同路面附着系数模拟的试验方法;在试验平台上进行了不同制动强度、不同附着系数情况下的再生制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RBS路况识别算法能对路面附着系数实时识别,并能实现不同路况下的再生制动力矩动态控制策略,本文提出的RBS与ABS集成控制策略在不同路况下均可提高制动能量回收率,并缩短了制动时间与距离。

黄继钰[6](2017)在《基于联合仿真的汽车ABS逻辑门限控制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作为汽车的主动安全装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步实现了电子化、集成化,新的控制理论的研究使得控制方式多样化,应用最多且方便可靠的仍是基于角减速度和滑移率的逻辑门限控制算法。实际开发中逻辑门限的确定只能通过道路试验的方法获得,由于车辆性能参数和路面附着系数不同,门限值在不同条件下不能通用,试验过程比较漫长。而Adams/Car动力学模型和Matlab/Simulink控制模型的联合仿真在一定程度上为试验提供了帮助,减少了试验工作量,但在传统仿真中制动调节次数受仿真步长限制,出现压力调节过于频繁的现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在传统的联合仿真基础上,对制动防抱死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及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特性分析,在盘式制动器模块中修改制动形式,建立普通小型客车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和基于车轮角减速度和滑移率的逻辑门限控制模型。由于现阶段的压力调节器液压调节有效作用次数小于20次每秒,而传统仿真的液压调节次数仅受仿真步长的影响而达到几十甚至上百次,本文对发送给压力调节器的指令再进行离散取点,并将该点的状态保持一定的时间,使调节器电磁阀的工作次数小于20次,模拟现实中的制动规律。最后在高、低两种不同附着系数的路面条件下进行制动仿真,以制动距离、车速轮速曲线和滑移率范围为评价指标,对角加减速度和滑移率门限值采用控制变量法调试,使其在规定的液压调节次数内实现防抱死的制动效果,并由此得到相应的门限值。并将装有ABS的仿真结果与常规制动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制动的各项指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基于调节次数的控制模型能够实现仿真的要求。

黄亮[7](2016)在《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电动汽车ABS与再生制动协调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电动汽车四轮力矩独立可控,在主动安全和节能控制方面具独特优势。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305190)和企业四轮独立电驱动模型车技术开发项目进行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电动汽车ABS控制策略、再生制动控制策略、ABS与再生制动协调控制策略的研究。通过对四轮再生制动力矩的合理分配,实现在保证制动效能和制动稳定性的前提下对制动能量进行充分的回收。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电动汽车建模。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悬架系统模型、轮胎模型、驾驶员模型、电机模型和电池模型,通过与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CarSim联合仿真搭建了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电动汽车整车模型。(2)ABS控制策略研究。设计了两种ABS控制策略:以车轮滑移率和滑移率变化率为控制目标的ABS模糊控制策略;以车轮滑移率和车轮角加/减速度为控制目标的ABS逻辑门限值控制控制策略,选取高附着路面、低附着路面、对开路面和对接路面,对所设计的ABS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进行高速紧急制动仿真试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3)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设计了以制动强度为控制目标的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针对中小制动强度工况,选取几种典型循环工况和三种不同制动强度工况,对所设计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进行仿真试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4)ABS与再生制动协调控制策略研究。基于ABS控制策略和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的研究,设计了以制动踏板开度和车速为控制目标的ABS与再生制动控制策略,针对大制动强度工况,选取高附着路面、低附着路面、对开路面和对接路面,对所设计的ABS与再生制动协调控制策略进行了高速紧急制动仿真试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5)驾驶模拟器硬件在环试验验证。基于以上的研究,选取小制动强度工况,对所设计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进行硬件在环试验;选取高附着路面、低附着路面和对开路面,对所设计的ABS与再生制动协调控制策略进行硬件在环试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ABS控制策略在高速危险工况下具有较好的制动效能和制动稳定性;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在中小制动强度下能对制动能量进行充分的回收;ABS与再生制动协调控制策略在高速紧急制动工况下,既保证了车辆制动稳定性,还能对制动能量进行充分的回收,实现了能量的再生利用。

李远彬[8](2013)在《基于遗传优化的模糊控制汽车ABS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防抱死装置,已成为改善汽车主动安全性的重要装置,在行驶高速化的今天,得到广泛应用。但传统的汽车防抱死装置,采用基于车轮的加、减速度逻辑门限值控制方法,存在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和车型通用性不强等缺点。针对这样的不足,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车辆在纵向道路上制动过程,探索车辆制动过程的控制算法,并做了改进和发展。本文对汽车防抱死装置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分别介绍了目前广泛应用的基于车轮加、减速度的控制方法和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结合车辆动力学对车轮滑移率进行控制的方法。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车辆防抱死装置模型,包括车辆模型、轮胎模型、制动器模型和控制器模型四个部分。介绍了车辆模型中常用的单轮模型,以及整车模型、半车模型和单轮模型的应用范围。魔术公式广泛应用于轮胎模型,能模拟不同路面条件,却存在参数多、计算量大等不足,因此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魔术公式的简化模型。并在研究了大量制动器模型基础上,选择了一种简单的制动器模型。模糊控制作为一种智能控制方法,具有不依赖数学模型、鲁棒性好等优点。本文介绍了模糊控制的一些基础数学知识,并利用了Matlab模糊控制工具箱设计了基于滑移率的模糊控制器。模糊控制建立的控制规则,是依据人们对模糊对象信息的归纳和总结,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随着控制问题越来越复杂,以及人们对控制精度要求提高,就需要一种优化方法来对模糊控制规则进行优化,以期达到更优的控制效果。本文利用Matlab遗传算法与直接搜索工具箱,设计了遗传算法程序。通过仿真分析可知,本文所建立的车辆防抱死模型能够准确反应车辆的制动工况。由常规制动控制和模糊控制对比研究可知,模糊控制在相同外界环境条件下,能够更加充分利用路面附着力,缩短制动距离,减少制动时间。且利用遗传优化的模糊控制防抱死装置能进一步提高制动效能。

周凯[9](2012)在《基于惯量模拟的汽车ABS动态性能台架测试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是在汽车常规制动装置基础上的改进型技术,它既有普通机械制动系统的制动功能,又能防止车轮抱死,它能够通过调节轮缸制动压力,自动控制车轮上制动力矩的大小,将车轮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控制在峰值附近,最大限度的缩短制动距离,提高制动时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同时防止汽车产生侧滑及甩尾现象,因此ABS在汽车安全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利用不同的ABS控制算法对车辆在不同路况下制动性能测试方面,国内外所使用的测试方法单一,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很难做到快速、准确的变化,制动距离也难以估算,因此无法满足ABS在开发过程中对其性能测试的需要。本文在深入研究ABS工作原理及测试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于不同路况组合的汽车ABS动态性能台架测试方法。该方法是基于飞轮惯量模拟的独立测试方法,利用四组飞轮在旋转时所具有的转动动能来等效实际被测车辆在此速度下的平动动能,利用磁粉离合器实现制动路况的动态模拟,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通过磁粉离合器主从动轴间的滑差实现,对磁粉离合器的控制由上位机发送附着系数数据,下位机控制磁粉离合器驱动电路输出励磁电流,采用自调整模糊PID控制方法,对磁粉离合器的励磁电流进行闭环控制。整个测试系统不但能够实现单一附着系数路面、对开附着系数路面这两种常规路面的模拟,还能够动态模拟对接附着系数路面,能够在制动过程中改变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进而对ABS系统控制逻辑中路面识别能力及其动态响应性能做出评价。论文通过对制动时汽车动力学以及导致车轮抱死因素的分析,规纳出了汽车防抱死制动特性,建立了制动过程中整车动力学模型、机械制动系统模型、轮胎—路面摩擦模型以及汽车制动距离模型,并进行了理论推导,总结出理想的汽车制动过程及其在制动过程中轮胎—路面附着特性与滑移率的关系,对车轮转动惯量如何影响车轮运动状态和几种成熟的ABS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论文对ABS测试系统机械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对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及实现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基于CAN总线的设计方法,并对系统中参量信号的采集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磁粉离合器励磁电流控制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论文通过几组试验数据对台架测试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进一步验证。该方法很好地解决了ABS不解体检测过程中,制动压力不易测量、滑移率计算不准确、轮胎与路面间摩擦系数难以调整等问题,使其检测精度和数据重复性都大为提高。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属于汽车安全及测试领域课题。通过对ABS动态性能测试方法及其相应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的研究,能够实现对汽车ABS制动性能的独立测试,有效缩短测试周期,降低测试成本。目前,我国汽车制动性能测试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此项技术的研发可为国内汽车检测行业及科研院校提供新的技术方案,促进我国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

李柏华[10](2012)在《汽车防抱死系统(ABS)建模与模糊PID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防抱死系统(ABS)是当前汽车电子行业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汽车电子业在国外是新兴行业,目前在国内还处于萌芽状态,是电子控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车轮完全抱死而出现的后轴侧向偏滑、前轮丧失本身转向能力等现象,而汽车防抱死系统(ABS)能够很好地防止以上这些情况的发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保证了汽车车轮的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力的变化情况,从而提高汽车在制动过程当中车轮的方向稳定性以及转向操纵能力的目的,满足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安全的需要。本文通过描述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研究状况、基本原理、组成形式、分类以及对汽车系统模型及车轮轮胎模型等进行相关的数学建模,建立起适用于模拟汽车能够在直线制动过程中的单轮车辆模型,并根据模糊PID控制的性能特点采用Matlab软件和Simulink模块建立起汽车在直线制动时的制动模型,根据数据设计基本的模糊控制器,对车辆系统模型防抱死制动系统进行仿真。最后要计算滑移率的误差,可以通过滑移率参考公式来进行相关的计算,为了完成模糊控制的模糊化、模糊推理和反模糊化,就要以误差变化率作为该控制器的输入变量,以制动压力作为该控制器的输出量来进行相关的模糊控制推理过程。在模糊推理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采用不同的修正比例因子来进行调整,因为要考虑到不同的模糊控制器,其误差等级也不同,以此实现对模糊控制规则的调整,使其达到良好的状态。

二、基于加减速度的ABS模糊控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加减速度的ABS模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前轮磁流变制动器ABS性能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车前轮磁流变制动器动力学模型
    1.1 车辆动力学模型
    1.2 轮胎模型
    1.3 制动系统模型
2 汽车ABS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3 汽车ABS模糊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4 基于Simulink的ABS制动仿真模型
5 仿真结果分析

(2)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与防抱死系统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与防抱死协调控制研究的意义
    1.3 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与防抱死协调控制研究现状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再生制动系统与防抱死系统研究及集成结构方案
    2.1 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及其复合制动系统方案
        2.1.1 前后轴双电机混合动力汽车结构
        2.1.2 复合制动系统硬件方案
        2.1.3 复合制动系统软件方案
    2.2 再生制动动力学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
        2.2.1 整车制动力分配理论及制动动力学分析
        2.2.2 典型再生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策略
        2.2.3 本文再生制动分配策略
    2.3 制动防抱死系统概述
        2.3.1 防抱死系统的基本组成
        2.3.2 防抱死系统控制策略
        2.3.3 防抱死系统工作过程分析
    2.4 制动防抱死系统的辅助算法
        2.4.1 路面识别算法
        2.4.2 制动模式识别算法
    2.5 本章小结
3 混合动力汽车ABS与再生制动系统协调控制策略
    3.1 纯电机ABS制动方案
        3.1.1 纯电机ABS制动约束条件
        3.1.2 纯电机ABS制动控制策略
    3.2 ABS触发后完全退出电机制动力矩策略研究
        3.2.1 传统触发ABS退出策略
        3.2.2 ABS触发后协调退出电机制动力矩策略设计
    3.3 ABS触发后减小电机制动力矩到稳态范围策略研究
        3.3.1 ABS制动过程力矩稳态范围的理论分析
        3.3.2 ABS制动过程相平面及其稳态转矩系数分析
        3.3.3 ABS触发后减小电机制动力矩到稳态范围策略设计
    3.4 ABS触发前退出电机制动力矩策略的研究
        3.4.1 ABS触发前其状态分析及触发趋势的判别
        3.4.2 ABS触发前退出电机制动力矩策略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混合动力汽车关键部件及整车系统建模
    4.1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建立及其响应特性分析
        4.1.1 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4.1.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4.1.3 电机制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4.2 液压制动系统模型建立
        4.2.1 液压复合制动系统结构方案
        4.2.2 ABS液压控制系统模型
        4.2.3 液压制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4.3 电池模型建立
    4.4 轮胎模型建立
    4.5 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
    4.6 集成控制器模型建立
    4.7 本章小结
5 典型制动工况下整车制动性能的仿真分析
    5.1 制动过程工况的选取评价指标分析
        5.1.1 仿真工况的选取
        5.1.2 评价指标的分析
    5.2 纯电机ABS制动仿真分析
        5.2.1 电机ABS模糊PID自适应控制仿真分析
        5.2.2 电机ABS双逻辑门限控制仿真分析
        5.2.3 传统液压ABS双逻辑门限控制仿真分析
    5.3 再生制动与ABS协调制动策略仿真与分析
        5.3.1 再生制动策略仿真分析
        5.3.2 ABS触发后完全退出电机制动力策略仿真分析
        5.3.3 ABS触发后调节电机制动力矩到稳态范围仿真分析
        5.3.4 ABS触发前退出电机制动力矩策略仿真分析
    5.4 仿真结果综合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列车防抱死制动系统设计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1.2 我国提速车辆安装防抱死器的必要性
第2章 列车防抱死控制理论
    2.1 蠕滑理论
    2.2 轮轨间黏着分析及防抱死理论研究
        2.2.1 防抱死控制机理分析
        2.2.2 蠕滑区和宏观滑动区的特性
        2.2.3 车轮的滑行过程
        2.2.4 列车制动状态数学模型
    2.3 轮对抱死的原因
        2.3.1 轮轨表面状况对黏着系数的影响
        2.3.2 运行速度对黏着系数的影响
        2.3.3 弯道曲率对黏着系数的影响
        2.3.4 轴重和轮径对黏着系数的影响
        2.3.5 轴重转移对黏着利用的影响
第3章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设计原理
    3.1 ABS的分类
    3.2 ABS控制算法
        3.2.1 逻辑门限值控制算法
        3.2.2 PID控制算法
        3.2.3 模糊控制
        3.2.4 最优控制
        3.2.5 滑模变结构控制
    3.3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3.4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组成
        3.4.1 传感器
        3.4.2 电子控制单元
        3.4.3 制动压力调节器
    3.5 ABS的力学状态
        3.5.1 受力分析
        3.5.2 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3.6 防抱死模糊控制参数的理论研究
        3.6.1 防抱死控制与黏着的关系
        3.6.2 防抱死器的防抱死控制依据
第4章 旅客列车微机控制电子防抱死器控制系统设计
    4.1 概述
    4.2 微机控制的防抱死器结构设计及作用原理
        4.2.1 结构设计
        4.2.2 工作原理
        4.2.3 防抱死控制策略设计
        4.2.4 工作过程分析
第5章 ABS在牵引旅客列车中的具体应用
    5.1 旅客列车对平稳操纵的要求
    5.2 ABS在我国机车的装备情况
    5.3 和谐型机车牵引旅客列车的具体操纵方法
        5.3.1 ABS制动的原理
        5.3.2 ABS制动的具体操作办法
    5.4 和谐型机车牵引旅客列车的平稳效果
    5.5 和谐型机车牵引旅客列车的节能效果
    5.6 和谐型机车牵引旅客列车的应用口诀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LABVIEW的气压ABS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气压ABS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1.1 国外气压ABS的发展和应用
        1.1.2 国内气压ABS的发展和应用
    1.2 本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气压ABS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2.1 引言
    2.2 气压ABS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2.2.1 ABS的基础知识
        2.2.2 典型气压ABS
        2.2.3 气压ABS工作原理
    2.3 气压ABS主要结构部件与工作原理
        2.3.1 轮速传感器
        2.3.2 减速传感器
        2.3.3 气压调节器(压力控制阀)
        2.3.4 电子控制单元
        2.3.5 其它装置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LABVIEW的气压ABS系统模拟
    3.1 LABVIEW简介
    3.2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3.3 控制单元的软件设计
        3.3.1 系统前面板的设计
        3.3.2 系统软件的设计
    3.4 模拟程序的编制
        3.4.1 程序总体结构
        3.4.2 模拟过程描述及主要程序框图
    3.5 模拟结果分析
        3.5.1 模拟初始参数
        3.5.2 模拟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某城市公交公司使用的ABS系统及实验研究
    4.1 某城市公交公司使用的ABS系统-威伯科
    4.2 实验数据
        4.2.1 系统检查
        4.2.2 动态测试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LABVIEW的气压ABS系统仿真
    5.1 仿真模型的建立
        5.1.1 模型的假设
        5.1.2 仿真模型的建立
    5.2 仿真程序的编制
        5.2.1 程序总体结构
        5.2.2 仿真过程描述及主程序流程图
    5.3 仿真结果分析
        5.3.1 仿真初始参数
        5.3.2 仿真结果与防抱效果分析
    5.4 道路试验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汽车RBS研究现状
        1.2.2 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研究现状
        1.2.3 电动汽车RBS与ABS典型结构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电机制动功率流的RBS控制策略研究
    2.1 电动汽车RBS工作原理
        2.1.1 典型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分析
        2.1.2 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性能比较
        2.1.3 电动汽车能量回收工作原理
        2.1.4 典型电动汽车RBS制动力矩分配策略
        2.1.5 电动汽车制动力矩分配影响因素
    2.2 PMSM电机与三相整流器工作特性
        2.2.1 PMSM电机数学模型
        2.2.2 三相整流器数学模型
        2.2.3 三相SVPWM整流器设计
    2.3 电动汽车双能量存储系统设计
        2.3.1 典型电动汽车双能量存储结构分析
        2.3.2 双DC/DC复合能量存储结构设计
        2.3.3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及其BMS
        2.3.4 超级电容与DC/DC变换器
    2.4 基于PMSM电机功率流的RBS制动力矩分配策略
        2.4.1 电动汽车制动功率需求分析
        2.4.2 电动汽车RBS制动力矩分配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策略及其仿真研究
    3.1 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策略
        3.1.1 电动汽车ABS控制策略分析
        3.1.2 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系统设计
    3.2 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系统建模
        3.2.1 电动汽车单轮制动系统模型
        3.2.2 机械液压制动器模型
        3.2.3 路面轮胎模型
        3.2.4 PMSM电机模型
        3.2.5 超级电容器模型
        3.2.6 SVPWM三相整流器模型
        3.2.7 DC/DC控制器电流PI反馈控制模型
    3.3 再生制动路况模糊识别与制动力矩分配
        3.3.1 再生制动单轮动力学分析
        3.3.2 路况模糊识别
        3.3.3 RBS与ABS集成控制模块
        3.3.4 电机制动力矩动态分配策略
    3.4 RBS与ABS集成控制仿真与分析
        3.4.1 常规再生制动过程仿真
        3.4.2 路况突变制动过程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集成控制试验平台设计
    4.1 再生制动试验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4.2 PMSM电机及其控制器
        4.2.1 PMSM驱动电机
        4.2.2 PMSM电机整流控制系统
    4.3 复合能量存储装置及其控制器
        4.3.1 动力电池组及其BMS
        4.3.2 动力电池BMS控制系统设计
        4.3.3 超级电容及其均衡系统
        4.3.4 双向DC/DC变换器选型
    4.4 液压制动与传动系统设计
        4.4.1 制动行程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
        4.4.2 制动行程模拟系统
        4.4.3 RBS试验平台传动系统设计
    4.5 车辆惯性质量模拟系统设计
        4.5.1 惯性飞轮组分级方法
        4.5.2 惯量模拟系统参数
    4.6 道路附着系数模拟系统
    4.7 试验平台测控系统
        4.7.1 输入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7.2 控制信号输出电路
        4.7.3 通信系统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试验研究
    5.1 磁粉离合器路况模拟试验
    5.2 制动踏板行程模拟器控制试验
    5.3 再生制动集成控制试验
        5.3.1 轻度再生制动试验
        5.3.2 中度再生制动试验
    5.4 再生制动集成控制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课题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基于联合仿真的汽车ABS逻辑门限控制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ABS的发展与现状
    1.2 ABS的作用和研究热点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汽车ABS理论分析与算法
    2.1 ABS的基本组成
        2.1.1 电子控制单元
        2.1.2 车轮轮速传感器
        2.1.3 制动压力调节器
    2.2 单轮制动时受力分析
        2.2.1 地面制动力
        2.2.2 制动器制动力
        2.2.3 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2.2.4 滑移率和制动效能
    2.3 ABS控制算法
    2.4 汽车ABS的布置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1 联合仿真建模的基本步骤
    3.2 ADAMS软件概述
    3.3 Adams/Car建模思路
    3.4 建立汽车动力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BS逻辑门限控制的设计及联合仿真
    4.1 逻辑门限控制算法设计
    4.2 建立控制逻辑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路面附着系数的仿真分析
    5.1 高附着系数路面上的汽车ABS联合仿真分析
        5.1.1 未安装ABS的汽车制动分析
        5.1.2 基于逻辑门限控制算法的汽车ABS联合仿真分析
    5.2 低附着系数路面上的汽车ABS联合仿真分析
        5.2.1 未安装ABS的汽车制动分析
        5.2.2 安装ABS的汽车制动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电动汽车ABS与再生制动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汽车ABS发展现状
        1.2.2 再生制动技术发展现状
        1.2.3 电动汽车ABS与再生制动协调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电动汽车模型建立
    2.1 模型总体架构
        2.1.1 参考坐标系建立
        2.1.2 电动汽车总体架构
    2.2 电动汽车整车动力学模型
    2.3 子系统模型
        2.3.1 悬架系统模型
        2.3.2 轮胎模型
        2.3.3 驾驶员模型
        2.3.4 电机模型
        2.3.5 电池模型
    2.4 制动系统模型建立
        2.4.1 制动系统特性分析
        2.4.2 不同路面附着系数的制动过程分析
        2.4.3 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ABS控制策略设计与仿真分析
    3.1 ABS概述及研究
        3.1.1 ABS的组成部分
        3.1.2 ABS的基本原理
        3.1.3 ABS控制器概述
        3.1.4 ABS控制策略设计
    3.2 仿真分析
        3.2.1 高附着路面仿真试验
        3.2.2 低附着路面仿真试验
        3.2.3 对开路面仿真试验
        3.2.4 对接路面仿真试验
    3.3 本章小结
4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设计与仿真分析
    4.1 轮毂电机再生制动系统概述及研究
        4.1.1 轮毂电机再生制动系统结构及原理
        4.1.2 再生制动系统的影响因素
        4.1.3 再生制动的设计目标
        4.1.4 常见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4.1.5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
    4.2 仿真分析
        4.2.1 ECE循环工况
        4.2.2 1015循环工况
        4.2.3 UDDS循环工况
        4.2.4 4ECE+2EUDC循环工况
        4.2.5 三种不同制动强度工况
    4.3 本章小结
5 ABS与再生制动协调控制策略设计及仿真分析
    5.1 ABS与再生制动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5.2 仿真分析
        5.2.1 高附着路面仿真试验
        5.2.2 低附着路面仿真试验
        5.2.3 对开路面仿真试验
        5.2.4 对接路面仿真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驾驶模拟器硬件在环试验验证
    6.1 驾驶模拟器硬件在环制动系统试验平台
        6.1.1 驾驶模拟器硬件在环制动系统试验台组成及工作原理
        6.1.2 驾驶模拟器硬件在环试验平台的软硬件介绍
        6.1.3 制动系统试验台主要组成部件
        6.1.4 制动系统试验台工作过程
    6.2 硬件在环试验验证
        6.2.1 小制动强度工况试验验证
        6.2.2 高附着路面试验验证
        6.2.3 低附着路面试验验证
        6.2.4 对开路面试验验证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基于遗传优化的模糊控制汽车ABS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汽车防抱死装置简介
        1.2.1 防抱死装置的由来
        1.2.2 防抱死装置的发展状况
        1.2.3 防抱死装置的关键技术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防抱死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2.1 防抱死装置的基本原理
        2.1.1 基于滑移率的控制方法
        2.1.2 基于车轮加、减速度控制方法
    2.2 防抱死装置的基本组成
        2.2.1 轮速传感器
        2.2.2 执行机构
        2.2.3 电子控制单元
    2.3 车辆上防抱死装置的布置方案
        2.3.1 对车轮控制方式
        2.3.2 常用布置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BS 系统模型建模
    3.1 车辆模型
        3.1.1 车辆动力学模型
        3.1.2 轮胎模型
        3.1.3 制动器模型
        3.1.4 评价指标
    3.2 仿真参数
    3.3 常规制动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糊控制器建模
    4.1 模糊控制理论
    4.2 模糊控制数学基础
        4.2.1 模糊集合与隶属度函数
        4.2.2 模糊子集的逻辑运算
        4.2.3 模糊关系与模糊推理
        4.2.4 Matlab 模糊逻辑工具箱
    4.3 模糊控制器设计
        4.3.1 模糊控制器语言变量
        4.3.2 隶属度函数的设计
        4.3.3 控制规则设计
        4.3.4 模糊控制的 ABS 仿真
    4.4 不同条件下仿真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隶属度函数
    5.1 遗传算法
    5.2 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规则
    5.3 遗传优化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惯量模拟的汽车ABS动态性能台架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机械制动器的发展过程
        1.2.2 国内外 ABS 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2.3 相关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汽车制动基本理论及控制策略分析
    2.1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组成
    2.2 汽车制动特性
        2.2.1 汽车制动方向稳定性
        2.2.2 轮胎—路面附着特性
        2.2.3 汽车理想制动过程
    2.3 影响车轮抱死的因素分析
    2.4 汽车 ABS 基本控制策略分析
        2.4.1 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
        2.4.2 PID 控制策略
        2.4.3 模糊控制策略
    2.5 路况识别技术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制动系统动力学建模
    3.1 整车动力学模型
    3.2 机械制动系统模型
    3.3 轮胎—路面摩擦模型
    3.4 制动距离系统建模
        3.4.1 驾驶员反应距离模型
        3.4.2 稳定制动距离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BS 动态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4.1 ABS 动态测试理论分析
    4.2 ABS 测试方法实现技术
    4.3 ABS 动态测试系统
    4.4 测试系统参数特性分析
        4.4.1 飞轮组转动惯量模拟
        4.4.2 动力源特性分析
        4.4.3 制动转矩特性研究
        4.4.4 轮缸制动力参量分析
        4.4.5 轮速传感器信号采集
    4.5 ABS 控制器独立工作条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动路况模拟及参量信号处理
    5.1 制动路况模拟
        5.1.1 磁粉离合器转矩励磁控制
        5.1.2 自调整模糊 PID 励磁控制方法
        5.1.3 仿真与试验结果分析
        5.1.4 制动距离影响因素分析
    5.2 数据采集系统结构
    5.3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4 控制程序结构
    5.5 参量信号处理
        5.5.1 轮速信号的测量
        5.5.2 轮速信号的特征及数字滤波
        5.5.3 滤波算法的仿真分析
    5.6 通信模块
    5.7 数据采集与控制
        5.7.1 CAN 通信协议
        5.7.2 人机交互系统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6.1 ABS 性能评价依据
    6.2 系统仿真
        6.2.1 单一路面仿真
        6.2.2 对开路面仿真
        6.2.3 对接路面仿真
    6.3 实验数据分析
        6.3.1 单一路面试验
        6.3.2 对开路面试验
        6.3.3 对接路面试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汽车防抱死系统(ABS)建模与模糊PID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概述
    1.1 汽车防抱死系统的必要性
    1.2 汽车防抱死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汽车防抱死系统发展历史
        1.2.2 国外ABS的发展趋势
        1.2.3 国内ABS的发展概况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组成与基本原理
    2.1 防抱死制动的基本原理
        2.1.1 汽车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
        2.1.2 车轮滑移率S及其影响
        2.1.3 车轮滑移率 S 与附着系数 的关系
    2.2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组成
        2.2.1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简介
        2.2.2 防抱死制动与常规制动的关系
    2.3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防抱死系统ABS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3.1 概述
    3.2 车辆动力学模型
        3.2.1 一般车辆模型
        3.2.2 四轮车辆模型
        3.2.3 双轮车辆模型
        3.2.4 单轮车辆模型
    3.3 汽车防抱死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3.3.1 车辆动力学模型
        3.3.2 车轮轮胎模型
        3.3.3 车辆制动系统模型
    3.4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MATLAB/SIMULINK模型仿真
        3.4.1 单轮车辆子系统仿真模型
        3.4.2 轮胎模型子系统仿真模型
        3.4.3 制动模型子系统
        3.4.4 滑移率系统模型
        3.4.5 不带ABS的汽车制动仿真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模糊控制
    4.1 逻辑门限控制方法
    4.2 PID控制算法
    4.3 最优控制法
    4.4 滑动模态变结构控制法
    4.5 模糊控制法
        4.5.1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4.5.2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4.5.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6 四分之一车辆模型的模糊控制设计
    4.7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4.8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基于加减速度的ABS模糊控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前轮磁流变制动器ABS性能仿真[J]. 杨坤全. 大理大学学报, 2019(06)
  • [2]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与防抱死系统协调控制研究[D]. 李柏林. 重庆大学, 2019(01)
  • [3]列车防抱死制动系统设计及其应用[D]. 梁子相.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4]基于LABVIEW的气压ABS系统研究[D]. 李曼莉. 苏州大学, 2018(04)
  • [5]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研究[D]. 吕立亚.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6]基于联合仿真的汽车ABS逻辑门限控制算法的研究[D]. 黄继钰. 长安大学, 2017(04)
  • [7]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电动汽车ABS与再生制动协调控制研究[D]. 黄亮. 辽宁工业大学, 2016(07)
  • [8]基于遗传优化的模糊控制汽车ABS仿真研究[D]. 李远彬. 长安大学, 2013(06)
  • [9]基于惯量模拟的汽车ABS动态性能台架测试技术研究[D]. 周凯.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07)
  • [10]汽车防抱死系统(ABS)建模与模糊PID控制研究[D]. 李柏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基于加减速的ABS模糊控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