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影响因素的探讨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影响因素的探讨

一、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廖小芳[1](2021)在《临产孕妇血凝四项检测及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检验科临检项目中血凝四项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检测,是临产孕妇分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项检查项目,临产孕妇通过进行血凝四项检测能够使医生对其止血功能有充分的了解,进而明确孕妇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因此,临产孕妇进行血凝四项检测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临产孕妇血凝四项检测的意义、血凝四项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影响血凝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给临产孕妇血凝四项检测及临床研究进展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

徐莹璨,曹晔,索正新,张学俊,王红,刘嘉馨,钟锐[2](2021)在《氧化石墨烯静电自组装聚酯材料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吸附及血液相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考察改性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无纺布(PBTNF)对炎症因子的去除效果及血液相容性。方法首先将丙烯酸紫外接枝到PBTNF表面使材料表面带负电,然后将DA、PEI、CS分别与GO静电自组装到PBT无纺布表面,最后形成以GO为最外层的2层静电自组装膜的材料:PBTNF-(DA/GO)2、PBTNF-(PEI/GO)2、PBTNF-(CS/GO)2。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与接枝了丙烯酸的PBTNF相比,3种改性材料表面均观察到颗粒物的附着,照片显示静电自组装后材料表面颜色加深,润湿性结果显示表面亲水性明显提高,表明静电自组装膜成功固定在PBTNF的表面。PBTNF-(DA/GO)2、PBTNF-(PEI/GO)2、PBTNF-(CS/GO)2对IL-1β的去除率分别为(69.00±7.36)%vs(-2.35±2.69)%vs(-1.59±3.26)%(P<0.05);对IL-6的去除率分别为(40.15±1.86)%vs(-13.46±5.72)%vs(-1.21±3.41)%(P<0.05);对IL-8的去除率分别为(96.90±0.97)%vs(17.84±11.74)%vs(43.68±17.38)%(P<0.05);对TNF-α的去除率分别为(44.46±2.50)%vs(14.90±7.12)%vs(20.64±1.22)%(P<0.05)。血浆蛋白吸附结果(总蛋白、免疫球蛋白G、白蛋白)和红细胞变形性显示3种改性PBTNF与对照组相比均无差异(P>0.05)。尽管3种改性PBTNF的红细胞渗透脆性较对照组均有所升高(对照组vs PBTNF-(DA/GO)2vs PBTNF-(PEI/GO)2vs PBTNF-(CS/GO)2:(4.39±0.05)g/L vs(4.62±0.02)g/L vs(4.48±0.03)g/L vs(4.90±0.03)g/L(P<0.05),但3种改性PBTNF的溶血率均<5%,其中PBTNF-(DA/GO)2的溶血率最低为(0.03±0.01)%(与PBTNF-(PEI/GO)2组相比P<0.05)。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种改性PBTNF孵育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无差异(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虽有一定的延长,但都在临床检测的正常范围之内;PBTNF-(CS/GO)2的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延长(P<0.05)。结论 DA与GO静电自组装PBTNF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吸附效果最好,且血液相容性评价结果显示PBTNF-(DA/GO)2对红细胞及凝血功能无显着影响,因此在炎症细胞因子吸附研究中,DA有望作为与GO组装的最佳正电聚电解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申仲健[3](2021)在《维生素K对北京鸭凝血功能、胫骨发育及盲肠菌群的营养调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三个试验研究饲粮添加维生素K3对北京鸭胫骨质量指标、凝血时间、维生素K依赖蛋白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筛选评价肉鸭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并得到育雏期北京鸭饲粮维生素K3适宜添加量,并从胫骨成骨细胞标志基因表达层面验证维生素K促进骨形成的分子机制,探究饲粮补充维生素K3对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盲肠菌属与胫骨发育之间的相关性,为肉鸭养殖生产中维生素K的合理使用和维生素K促进胫骨发育的营养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研究了维生素K3源及不同添加水平对北京鸭胫骨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玉米–豆粕–大豆分离蛋白型饲粮为试验基础饲粮,设两种维生素K3源共13个饲粮处理组,其中,亚硫酸氢钠甲萘醌(MSB)和亚硫酸氢烟酰胺甲萘醌(MNB)为两种不同的维生素K3源,13个饲粮处理组包括1个饲喂基础饲粮的对照组,6个亚硫酸氢钠甲萘醌(MSB)添加组,6个亚硫酸氢烟酰胺甲萘醌(MNB)添加组。设6个维生素K3添加水平(0.5、1.0、2.0、4.0、6.0、8.0 mg/kg)。将832只1日龄雄性北京鸭按照每试验单元初始体重基本一致的原则共分为13个处理,每处理8个重复,每重复8只鸭,试验期为21天。结果表明:维生素K3源及不同添加水平对21日龄北京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均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两种维生素K3源对北京鸭胫骨质量和骨代谢指标影响无显着性差异(P>0.05),维生素K3添加水平为2.0 mg/kg时,胫骨长度、脱脂重、灰分重、骨密度等胫骨质量指标显着提高(P<0.05);对照组血浆钙水平显着低于4.0 mg/kg MSB添加组和0.5 mg/kg MNB添加组(P<0.05),对照组血浆磷水平显着低于2.0、4.0、6.0、8.0 mg/kg MSB添加组和0.5、4.0、8.0 mg/kg MNB添加组(P<0.05);8 mg/kg维生素K3组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K3添加组血浆羧化不全骨钙素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K3添加水平为8.0 mg/kg时,胫骨成骨细胞标志基因STC2和维生素K依赖蛋白羧化酶标志基因GGCX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5),促进成骨细胞分化。试验二研究了玉米–大豆分离蛋白型饲粮添加维生素K3对北京鸭凝血和胫骨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6个维生素K3添加水平(0.0、0.5、1.0、2.0、3.0、4.0 mg/kg),MSB为维生素K3源。将180只1日龄雄性北京鸭按照每试验单元初始体重基本一致的原则共分为6个处理,每处理5个重复,每重复6只鸭,试验期为21天。结果表明:不同添加水平维生素K3对1~21日龄北京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21日龄北京鸭胫骨骨密度、骨强度均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1.0、2.0 mg/kg维生素K3组21日龄北京鸭胫骨骨韧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0 mg/kg维生素K3组骨骺软骨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0、2.0、3.0、4.0 mg/kg维生素K3组血清磷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中添加维生素K3对14日龄北京鸭凝血酶原时间产生显着性影响(P<0.05),并采用折线模型估算育雏期北京鸭维生素K3适宜添加水平为2.00 mg/kg;对21日龄北京鸭血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羧化不全骨钙素和羧化不全基质Gla蛋白等维生素K依赖蛋白均产生显着影响(P<0.05),维生素K3添加组血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和羧化不全骨钙素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1.0、2.0、3.0、4.0 mg/kg维生素K3组血清基质Gla蛋白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饲粮添加维生素K3可显着上调胫骨成骨细胞标志基因STC2、OPG表达量(P<0.05),增强成骨细胞功能。试验三在试验二的基础上研究饲粮添加维生素K3对北京鸭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从试验二对照组和2.0 mg/kg维生素K3添加组中各选取试验鸭6只,测定两组试验鸭盲肠微生物多样性,并在属水平上进行菌群与胫骨发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饲粮添加维生素K3可显着提高北京鸭盲肠拟杆菌属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维生素K3组魏斯氏菌、普雷沃氏菌属、葡萄球菌属、乳酸菌属相较对照组为优势菌属;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显示厚壁菌门可作为对照组生物生物标记物,拟杆菌门可作为维生素K3组的生物标记物;拟杆菌属与胫骨发育指标呈显着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维生素K3可改善北京鸭凝血功能和胫骨质量,通过参与羧化影响凝血酶原前体蛋白、骨钙素、基质Gla蛋白等维生素K依赖蛋白的调控,进而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和骨骼发育,还可诱导成骨细胞标志基因STC2和OPG表达量上调,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以14日龄北京鸭凝血酶原时间为评价指标,估算育雏期北京鸭维生素K3需要量2.00 mg/kg;并且饲粮中添加维生素K3可提高盲肠中拟杆菌属丰度,与胫骨发育呈显着正相关。

吕夏晔[4](2021)在《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ⅩⅢ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接受巩固化疗的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凝血因子ⅩⅢ的浓度水平,明确化疗对血浆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水平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7月到2020年1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接受强化巩固治疗的32例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分别留取每个入组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达到Ⅲ度以上骨髓抑制期的血浆标本,使用ELISA方法配对检测化疗前后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进行数据分析。另取凝血功能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32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血浆中的FⅩⅢ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化疗前后的FⅩⅢ差值为32.43±34.82。化疗后发生出血事件与未发生出血事件的AL患者相比,其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化疗前后的血浆FⅩⅢ浓度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FⅩⅢ浓度水平高低与AL类型有关,对两者进一步做回归分析显示,AML患者总体比ALL患者的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低。另外,缓解期的AL患者化疗前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密集巩固化疗间期即使骨髓已经恢复,血浆FⅩⅢ浓度仍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化疗可能对血浆FⅩⅢ具有较长时间的抑制作用。结论: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与对照相比明显降低,并且这一浓度水平在化疗后会进一步降低,联合化疗可能对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具有较长期的抑制作用,即使密集巩固化疗间期骨髓已经恢复,血浆FⅩⅢ水平仍然被持续抑制。无论是在化疗前还是化疗中,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与AL的类型具有相关性,ALL患者的血浆FⅩⅢ浓度都略高于AML患者,可能和两者接受的化疗方案组成不同有关。

刘娟娟[5](2020)在《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文中指出血浆灌流是临床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血浆灌流吸附剂血液相容性较差,传统提高血液相容性方法会导致胆红素清除性下降,开发一种新型血液净化材料依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首次提出改变传统开发新型吸附剂研发思路,采用双面功能化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血浆分离膜方法,制备出血液净化膜组件,在膜组件内膜上分别构建优异血液相容性内表面和高效清除胆红素外表面,血液流经膜内表面时,膜内表面血液相容性优异,可延长血液凝血时间,同时含胆红素的血浆通过膜孔滤过后与膜外表面胆红素吸附功能层接触,胆红素吸附于膜外表面,实现同一膜自抗凝一步“滤过-吸附”清除胆红素。首先,本文利用添加剂大分子间作用,形成复配添加剂,利用其致大孔性,通过非溶剂相转化法首次成功制备具有非对称结构的大孔径PVDF中空纤维血浆分离膜,突破了非溶剂相转化法无法制备大孔径PVDF中空纤维膜的技术瓶颈。研制的PVDF血浆分离膜血浆筛分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均达到进口血浆分离膜水平,并且该膜生物相容性通过国家指定单位委托检验。但是,该膜与临床应用血浆分离膜类似,既要联合抗凝治疗,又无法吸附清除胆红素毒素。然后,本文采用聚乙烯亚胺和肝素对PVDF血浆分离膜进行双面功能化改性,研究表明该双面功能化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具有较高的吸附特异性,内表面具有自抗凝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3倍。且该膜可实现“滤过-吸附”方式有效清除胆红素。但是,该膜外表面对血浆总蛋白吸附率偏高,达(11.6±4.1)%。为降低蛋白吸附,同时构建新型自抗凝功能层,本文采用海藻酸钠和人血清白蛋白对PVDF血浆分离膜进行双面功能化改性,研究表明该双面功能化膜对胆红素吸附性提高,内表面“大孔腔”结构增加海藻酸钠接枝含量,强化了自抗凝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2.5倍,该膜“滤过-吸附”效果优异,可有效实现血浆蛋白筛分,且对高胆红素血症血浆总胆红素清除率达55.8%。本文研制的PVDF多功能复合膜组件有效解决常规血液灌流器吸附材料表面血液相容性提高与胆红素清除率间的“trade-off”效应,为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提供一种新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杜振兴[6](2020)在《南海几种常见贝类肝素的提取分离、结构表征及抗血栓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肝素是由葡萄糖胺、L-艾杜糖醛苷、N-乙酰葡萄糖胺和D-葡萄糖醛酸等交替组成的一种酸性粘多糖,具有较高含量的硫酸基,是已知负电荷密度最高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良好的抗凝血作用,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凝血剂,近年来有研究还发现肝素具有降血脂、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抑制细菌黏附等作用,是重要的粘多糖类生化药物之一。目前,肝素主要以猪小肠黏膜、牛肺等组织为原料,经过提取分离得到,然而以家畜内脏为原料提取肝素存在污染高和安全质量风险等问题。此外,该来源肝素因抗凝作用过强,用药过程中容易出现出血效应等副作用,这限制了肝素非抗凝血活性的开发利用。从海洋生物中寻找提取肝素新的替代原材料越来越受到关注。前人研究已发现,一些海洋生物源肝素具有与传统肝素类似的药理活性,但抗凝血作用相对缓和,能够有效降低其用药出现的出血副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一些海洋贝类富含酸性粘多糖。本研究从南海常见8种贝类中提取肝素,并比较其抗凝血活性,筛选出肝素效价较高的原料,对其结构进行解析,并评价其出血效应和抗血栓活性,以期为海洋生物源肝素的开发利用以及抗血栓活性多糖的研究提供参考。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8种贝类肝素粗品的提取及抗凝血活性比较以南海常见8种贝类(海蚌、泥蚶、蛏子、文蛤、钝缀锦蛤、海湾扇贝、象拔蚌、菲律宾蛤蜊)为原料,采用双酶酶解、乙醇醇沉以及Sevag脱蛋白等方法制备肝素粗品,并对其理化性质和抗凝血活性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筛选出海蚌肝素和文蛤肝素为最优实验对象,其中肝素含量分别为239.2μg/mg和214.8μg/mg,硫酸基含量分别为6.2%和7.7%。两种贝类肝素主要含有Glc N、Glc A、Ido A和Glc等单糖,并且符合肝素的紫外和红外吸收特征,其抗凝血作用约为传统肝素的1/2。(2)海蚌、文蛤肝素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利用离子交换法和乙醇醇沉法对海蚌肝素和文蛤肝素进行分离纯化,并且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通过紫外光谱扫描分析其纯度,以及通过醋酸纤维电泳实验对其进行糖胺聚糖种类鉴定。结果表明,海蚌肝素和文蛤肝素经不同浓度Na Cl梯度洗脱分别获得三个组分(G1、G2、G2和M1、M2、M3)。其中,G2和M2为最优组分,其电泳迁移率与肝素最接近,提取率分别为1.17 mg/g和0.53 mg/g,肝素含量分别为88.1%和61.4%,效价分别为149.6 U/mg和122 U/mg,达到了商品化肝素的程度。(3)海蚌、文蛤肝素的结构表征采用高效液相凝胶色谱法测定G2和M2的分子量和纯度,采用刚果红实验分析其三股螺旋结构,利用同步热分析仪分析其结构热稳定性,采用红外光谱、单糖组成、二糖组成和核磁共振分析其糖链结构。结果表明,G2和M2分子量分别为30.99 k Da和22.58k Da,并且G2和M2均不具有三股螺旋结构,且结构热稳定良好。此外,G2和M2的糖链结构与肝素相似。G2主要的二糖重复单元为:→4)-α-Ido A2S-(1→4)-α-Glc NS3S6S-(1→(12.03%)、→4)-α-Ido A2S-(1→4)-α-Glc NS6S-(1→(25.81%)、→4)-β-Glc A-(1→4)-α-Glc NS6S-(1→(33.32%)、→4)-α-Ido A2S-(1→4)-α-Glc NS-(1→(26.53%)、→4)-β-Glc A-(1→4)-α-Glc NS-(1→(9.88%)和少量的→4)-β-Glc A-(1→4)-α-Glc NAc(1→(1.63%)。G2的四糖结构单元为:→4)-α-Ido A2S-(1→4)-α-Glc NS3S6S-(1→4)-β-Glc A-(1→4)-α-Glc NS6S(或Glc NAC)-(1→.和→4)-α-Ido A2S-(1→4)-α-Glc NS6S-(1→4)-β-Glc A-(1→4)-α-Glc NS6S(或Glc NAC)-(1→。M2的二糖重复片段为:→4)-α-Ido A2S-(1→4)-α-Glc NS6S-(1→(31.19%)、→4)-β-Glc A-(1→4)-α-Glc NAc(1→(23.21%)、→4)-β-Glc A-(1→4)-α-Glc NS(1→(13.87%),→4)-α-Ido A2S-(1→4)-α-Glc NS(1→(8.95%),→4)-β-Glc A-(1→4)-α-Glc NAc6S(1→(7.39%)和→4)-β-Glc A-(1→4)-α-Glc NS6S(1→(7.63%)。(4)海蚌、文蛤肝素抗血栓活性通过分析海蚌肝素和文蛤肝素的抗凝血活性和纤溶活性评价抗血栓活性。其中,通过测定凝血三项指标(APTT、PT、TT)分析其抗凝血活性,通过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分析其体外纤溶活性,通过测定t-PA、u-PA和PAI-1分析其体内纤溶活性,通过小鼠断尾实验评价其出血效应。结果表明,G2和M2均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活性,其中G2主要通过外源凝血途径、内源凝血途径和阻止纤维蛋白的形成而发挥抗凝血作用;M2主要通过外源凝血途径和内源凝血途径发挥抗凝血作用。此外,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得G2和M2的纤溶活性分别为1.96±0.11 U/mg和1.41±0.10 U/mg。G2能通过促进t-PA和u-PA的释放,同时抑制PAI-1的释放,从而发挥体内纤溶活性;M2通过促进t-PA和u-PA的释放而发挥纤溶活性。M2的纤溶能力与传统肝素相近,而在6~12mg/kg剂量范围内,G15的体内纤溶活性是传统肝素的2.2~3.8倍。此外,小鼠断尾实验表明G2和M2的出血副作用低于传统肝素,强度降低为传统肝素的1/3~1/2。

李波霞[7](2020)在《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MHVR)需常规抗凝治疗。华法林作为经典口服抗凝药物为MHVR患者长期抗凝首选,但其起效慢,术后早期需肝素类桥接抗凝,而对于肝素类药物的选择、剂量推荐在我国患者中缺乏相关指南和研究;华法林个体差异大,基因和临床因素均可影响华法林维持剂量(Maintenance dose,MD),已有多种模型用于预测MD,但对于MHVR术后早期,华法林敏感性增加,各种已知的影响MD的因素、相关基因和具体临床因素(围术期生理病理变化、围术期用药等)对华法林起始响应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明确;INR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反映抗凝稳定性,与不良事件相关,而我省患者的TTR影响因素尚未见报道;头孢哌酮舒巴坦可显着影响华法林早期响应,但其机制不完全明确。为此本论文将以甘肃地区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MHVR早期不同桥接抗凝方案;筛选与华法林抗凝初期和维持期响应最相关的因素,并建立预测初始达标剂量和MD的计算方程,明确各因素在初始达标剂量模型和MD模型中解释剂量变异的比例;评价相关基因和临床因素对TTR的影响;此外,基于相关转运体初步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影响华法林体内过程和增加华法林药效的机制。方法1.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不同桥接抗凝方案的比较研究纳入305名MHVR患者进行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根据术后不同桥接抗凝方案,患者被分为3组:普通肝素(UFH)组109例,低分子肝素(LMWH)组97例,UFH联合LMWH(UFH-LMWH)组99例。所有患者均随访4周,主要临床结局为出血和栓塞事件。2.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响应的影响与剂量预测在这项观察性研究中,纳入了289例MHVR早期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基因型VKORC1-1639 G>A(rs9923231),CYP2C9*2(rs1799853),CYP2C9*5C1080G(rs28371686),CYP2C9*3(rs1057910),CYP2C19*2(rs 4244285),CYP4F2V433M(rs2108622),GGCX(rs11676382),ABCB1 C3425T(rs 1045642)和ABCG2C421A(rs2231142)信息、临床特征、对治疗的反应、出血和血栓事件情况。随访至少30天,主要临床结局是INR首次大于等于治疗范围下限(≧LLTR)所需时间和华法林剂量。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预测达标所需华法林剂量的算法,并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达标时间因素的风险比,logistic回归分析首次INR≧3.5的危险因素。随访3个月记录患者每次监测的INR值、华法林剂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TR<70%的危险因素及其OR值。随访1年得到患者的维持剂量(MD),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MD有显着影响的基因和临床因素,建立方程并与达标剂量方程比较。3.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与其机制初探在长期药效学实验中,将Wistar大鼠连续给予治疗剂量华法林(0.125 mg/kg qd)15天,使INR稳定于治疗范围(1.6-2.0)。随后将大鼠分为单用组和合用组,再给药4天,单用组继续只给予华法林(0.125 mg/kg qd),合用组给予华法林(0.125 mg/kg qd)并腹腔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0.3 g/kg bid),比较单用与合用组INR值在4天内的变化。在药动学和组织分布实验中,将大鼠分为两组,单用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0g bid),合用组腹腔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0.3 g/kg bid),连续预处理4天。预处理期间测定血中维生素K1、K2含量在合用组的变化。随后,在第5天,将单用组和合用组再分别分为低剂量华法林组和高剂量华法林组。低剂量单用组灌胃给予华法林(0.125 mg/kg),高剂量单用组给予华法林(0.5 mg/kg),低剂量和高剂量合用组分别给予0.125 mg/kg和0.5 mg/kg华法林后立即腹腔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0.3 g/kg。不同时间点股动脉采血,测定华法林血药浓度,同时尾静脉采血测定INR值。采用LC/MS/MS分别测定华法林、S/R-华法林的含量,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此外,将另一批大鼠分为两组,即低剂量单用组和合用组,其预处理和给药方式同上,在第5天给药后,分别采集低剂量单用组和合用组大鼠在10 min、2 h、6 h和10 h肝脏组织,此外,在2 h时间点同时采集回肠、肾脏、脾脏、肺和胰腺组织,测定各组织中S/R-华法林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肝脏和回肠组织中P-gp的表达,RT-qPCR测定肝脏中Oat2mRNA的表达量。为了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肝摄取影响的机制,在HepaRG细胞培养基中加入1μM华法林与同时加入1μM华法林和350μM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培养,考察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对映体在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摄取量。结果UFH组中有2名患者术后出现了栓塞卒中事件。与UFH组相比,LMWH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增加(10.3%vs 2.8%,P=0.03)。在第二终点方面,相比于UFH组,LMWH呈现出使ICU住院时间(P=0.08)、术后住院时间(P=0.08)、INR达标时间(P=0.06)缩短的趋势。肌酐水平[OR 1.03,95%CI(1.01-1.05),P=0.02]与高血压[OR 3.72,95%CI(1.35-10.28),P=0.01]为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单变量分析的结果显示,VKORC1-1639 G>A、CYP2C9*1/*3、头孢唑啉、头孢哌酮舒巴坦、体重指数增加、Δ血红蛋白(ΔHb,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之差)和白细胞计数可以独立影响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初期反应。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如下方程:华法林达标累积剂量(mg)=14.376 VKORC1-1639G>A–2.865高血压+0.468 BMI–0.108年龄+2.366 ABCB1 CT/TT–4.050 CYP2C9*1/*3–4.843头孢哌酮舒巴坦–0.062ΔHb–2.530头孢唑林+0.323术前血浆白蛋白–16.200,此方程可解释INR首次达到大于等于治疗范围下限(≧LLTR)所需的华法林剂量43.9%的个体差异。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华法林累积剂量预测剂量和实际剂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Pearson r=0.6404,P<0.0001)。VKORC1-1639 GA/GG、头孢哌酮舒巴坦和胺碘酮显着影响首次达标INR值。合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患者首次INR≥3.5的风险高于未使用的患者[OR 1.565,95%CI(1.156-2.119),P=0.004];年龄是INR≥3.5的另一个独立影响因素[OR 1.082,95%CI(1.035-1.130),P<0.001];随访期间,携带VKORC1 AA的患者首次INR≥3.5的风险高于携带VKORC1 GA/GG的患者[OR 5.487,95%CI(1.223-24.621),P=0.026]。单变量分析显示年龄、BMI、胺碘酮、VKORC1-1639G>A和CYP2C9*1/*3与MD显着相关。MD(mg/day)=1.436VKORC1-1639 G>A-0.967CYP2C9*1/*3-0.043胺碘酮+0.033血浆白蛋白-0.010年龄+0.032 BMI+0.688,该算法可解释40.2%MD的变异。其中VKORC1-1639G>A占27.8%,比重最大。年龄和合用头孢唑林是TTR<70%的危险因素。长期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给予大鼠治疗剂量华法林15天后,INR维持在治疗范围,在第16天,与单用组相比,合用组同时给予华法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后10小时其INR增幅就有统计学意义,并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头孢哌酮舒巴坦预处理天数增加,维生素K1、K2含量逐渐下降,第4天时出现显着性下降。药动学实验结果显示,与低剂量华法林单用组相比,低剂量华法林合用组的华法林和S-华法林的AUC0-t、Cmax均显着增加,CL/F均显着下降;合用组INR值也在给药后8 h有显着性升高;合用组回肠和肝脏P-gp表达明显降低,肝脏Oat2的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合用组S-华法林在给药后2 h、6 h、10 h的肝脏分布显着降低;合用组华法林S/R对映体在给药后2 h回肠、肾脏分布显着增加。此外,头孢哌酮舒巴坦可显着降低S/R华法林在HepaRG细胞中各时间点的摄取量。结论对于MHVR术后患者,UFH桥接出现了两例卒中事件,与UFH相比,LMWH有助于患者早期获得抗凝效果和缩短住院时间,但增加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UFH-LMWH组无栓塞事件,出血发生率与UFH组无差异,在三种桥接方案中更易被接受。在华法林治疗初期,遗传因素(VKORC1、CYP2C9和ABCB1基因型)和临床因素(年龄、BMI、抗菌药物、高血压、ΔHb和白蛋白水平)均影响华法林的抗凝作用。由于抗凝初期和维持期影响因素不同,相同影响因素占比不同,不宜直接使用MD作为起始剂量。年龄和头孢唑林影响患者TTR,而基因多态性与TTR无相关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可快速、显着地影响华法林药效,这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可减少维生素K的合成有关,还可能与其抑制肠道P-gp表达,增加华法林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抑制肝脏Oat2的mRNA表达量,减少华法林特别是S-华法林在肝脏的摄取,从而增加华法林体内暴露量、延长其在体内的时间有关。

王希桐[8](2020)在《严重创伤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由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收住院的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早期预后指标有利于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方法选取南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由急诊科收治,分流入各科室(包括EICU、ICU、OICU等)住院治疗的创伤患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创伤相关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受伤机制、损伤部位、院前时间、基础疾病、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入院时GCS评分、入院生命体征(收缩压、脉搏、体温、呼吸频率)、入院24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生化及凝血指标)、手术情况、24h内血制品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同时收集预后相关信息,包括生存/死亡情况、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接受机械通气时间等。将所有患者按创伤严重程度分为轻伤组(ISS<16),重伤组(ISS≥16)、严重伤组(ISS≥25),比较各组间差异;再按预后结果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差异,分析创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筛选出严重伤组(ISS≥25)患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对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将伤后24h内入院的严重创伤患者分为ATC组与非ATC组,比较两组差异;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级联反应的重要物质,本研究也将探究其与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99例患者,其中男性908例,占69.90%,女性391例,占30.1%,年龄为47.09±18.56岁。生存组1258例,死亡组41例,总体死亡率为3.16%。其中,轻伤组(ISS<16)共997例,重伤组(ISS≥16)共164例,严重伤组(ISS≥25)共138例。研究发现,无论是所有创伤患者还是严重创伤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相比,ISS评分、GCS评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ICU住院天数、总住院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严重创伤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中8个危险因素(排除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Fib是影响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GCS:(OR=0.455,p<0.001),Fib(OR=0.683,p=0.022)。由 ROC 曲线结果显示,Fib 曲线下面积为0.935(95%CI:0.895-0.975),提示以Fib作为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预测指标的准确性较高。结论1.我院创伤患者的总体死亡率为3.16%,但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可达27.54%,需重视创伤死亡高危因素的监测。2.入院时GCS评分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是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GCS评分低及纤维蛋白原下降提示预后不良。3.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与患者ISS评分密切相关,与高死亡率和总住院时间延长密切相关,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可以作为预测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指标。

宋立成[9](2019)在《糖皮质激素对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大鼠炎症及凝血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SI-ALI)是火灾中常见的呼吸道损伤,致死、致残率高,尚缺乏有效救治措施。糖皮质激素(GC)作为强效免疫调节剂,在SI-ALI的救治,特别是凝血功能的调节方面仍有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建立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SI-ALI)大鼠模型,观察烟雾吸入后局部及全身炎症及凝血紊乱的特点,研究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MP)对大鼠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生存率的影响及炎症和凝血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1.SI-ALI大鼠模型的建立:本研究以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自制温度可控的稳定烟雾染毒装置,以火灾常见七种复合材料为产烟物质,产烟过程中检测烟雾成分及浓度变化,观察不同烟雾吸入时间对死亡率的影响;以烟雾吸入30 min为稳定致伤因素,观察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和肝肾功能的变化,确定模型建立是否成功;2.SI-ALI局部及全身凝血功能的观察:以烟雾吸入30min为致伤因素,观察烟雾吸入后1、6、24h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及全身凝血因子Ⅱ(FⅡ)、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c)、Ca2+、FV和F Ⅷ%、抗凝因子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 Ⅲ)、蛋白C活性(PC%)等的变化趋势;3.MP对SI-ALI炎症及凝血紊乱的影响:在上述模型建立的基础上,以甲泼尼龙(MP)40mg/kg、4mg/kg、0.4mg/kg为三个不同剂量干预组,观察不同剂量MP对烟雾吸入30 min后24 h生存率的影响及对全身、局部炎症和凝血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1.不同烟雾吸入时间组生存率结果为84.21%(15 min组)、25%(30 min组)、0(50min组)。以烟雾吸入30min为致伤因素,烟雾吸入后1h内碳氧血红蛋白、二氧化碳分压、乳酸值及肺损伤评分、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BALF中白细胞总数于烟雾吸入后显着升高,其中肺泡巨噬细胞比例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而中性粒细胞先升高后回落的趋势;对多种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的研究发现,烟雾吸入1 h内即可出现多条信号通路的活化及炎症因子的表达。2.以烟雾吸入30min为致伤因素,烟雾吸入后,BALF中FⅡ于烟雾吸入后逐渐降低,TAT-c逐渐升高:TM在烟雾吸入后1h内显着降低(P<0.01);BALF内TM水平与肺损伤评分有显着相关性(P<0.001)。外周血中天然抗凝途径中的ATⅢ和PC%于1h内显着降低(P<0.05),而TM于烟雾吸入后缓慢升高;促凝途径中的Ca2+、FⅤ水平和F Ⅷ%于烟雾吸入后呈现持续降低趋势。3.以烟雾吸入30 min为致伤因素,研究三个不同剂量MP(40mg/kg、4mg/kg、0.4mg/kg)的救治作用。不同剂量MP均可改善SI-ALI生存率,4mg/kg组要显着优于其他两组;40、4mg/kg组可显着改善烟雾吸入后的肺损伤评分,且4mg/kg组显着优于40mg/kg组(P<0.05);4和40mg/kg组较烟雾组可显着改善BALF和血清中炎性因子IL-17a及IL-6水平(P<0.05);通过WB对肺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检测显示,与烟雾组相比,不同剂量MP可显着降低MPO水平,4mg/kg组与40和0.4mg/kg组相比改善更显着。MP可显着改善烟雾吸入后BALF内促凝因子及抗凝因子的紊乱,4、40mg/kg MP组较0.4mg/kg组改善更明显,特别是TM及TF的mRNA表达水平。对外周血凝血因子检测显示,虽然MP可升高烟雾吸入后F Ⅷ和TF水平,但是4、40mg/kg组可显着改善TAT-c的变化;对外周血中抗凝因子检测显示,4mg/kg MP均可显着降低烟雾吸入引起的可溶性TM和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的升高,且较0.4、40mg/kg效果更显着并可显着改善PC%水平。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稳定、控温的单纯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模型,研究发现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以全身和局部促炎反应激活及凝血因子、抗凝因子显着消耗的凝血功能紊乱为特点,BALF内TM水平可以反映肺损伤严重程度;高、中剂量糖皮质激素可显着改善烟雾吸入后急性期的炎症及凝血系统紊乱,中剂量较高剂量有更显着的生存获益。

邱小妙[10](2019)在《直接Xa因子抑制剂TY1703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酶活性测定和多种动物血栓模型,研究直接Xa因子抑制剂TY1703体内外抗血栓活性和作用机制,并对其PK-PD情况进行初步探讨,为其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体外抗凝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生色底物法和连续速率法,建立离体酶活性测定方法,研究TY1703的体外抗凝活性和对FXa的抑制特异性。2、体内抗凝活性与抗栓作用研究通过大鼠血流阻滞所致或电刺激伴狭窄所致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分别观察TY1703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时间及多次给药对血栓湿重和干重的影响,评价TY1703抗静脉血栓作用;通过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观察TY1703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评价TY1703抗动静脉血栓作用;通过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TY1703对血栓形成时间的影响,评价TY1703的抗动脉血栓作用。通过断尾法测定大鼠尾出血时间和出血量,比较等效剂量下TY1703相对于阿哌沙班的出血倾向;通过检测包括抗凝血因子(FIIa、FIXa、FXa、FXIa)活性、PT、TT和APTT等在内的实验性指标,观察TY1703对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影响,评价TY1703抗血栓的作用机制。3、犬PK-PD研究建立测定犬血浆内TY1703浓度的LC-MS/MS方法和FXa活性的生色底物法,初步评价TY1703在犬血浆内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及其相关性。结果:1、TY1703作用机制在离体酶活性实验中,TY1703与阿哌沙班均能选择性地抑制FXa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Ki值均值分别为1.5 nM和1.2 nM,而对其他凝血因子如FIIa、FIXa、FXIa无明显抑制作用。在大鼠血栓模型实验中,TY1703与阿哌沙班均能剂量依赖性(110 mg·kg-1)地抑制FXa的活性,而对其它凝血因子及纤溶系统无显着作用。2、抗血栓作用TY1703呈剂量依赖性(0.330 mg·kg-1)减少血栓湿重和干重,在给药6 h左右,血栓湿重和干重最低,药效最好,TY1703的抗血栓作用可维持10 h以上。TY1703呈剂量依赖性(110 mg·kg-1)延长由电刺激所致颈动脉血栓形成的时间,TY1703抗静脉血栓、动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作用与等剂量阿哌沙班相似。3、对出血的影响TY1703能显着延长出血时间,剂量依赖性(110 mg·kg-1)地增加出血量,给药后6 h左右,出血副作用最大。综合风险评价的结果提示TY1703有较好的安全性。4、对凝血功能的影响TY1703能显着延长大鼠血浆PT,对APTT和TT无明显影响,结果与等剂量的阿哌沙班相接近。5、犬PK-PD研究犬灌胃给予TY1703后,血药浓度迅速上升,给药后1h最高(2170 ng·ml-1),之后随时间逐渐降低,与血药浓度变化趋势相类似,FXa抑制率在给药后2 h最大(81.7%),且在给药6 h内FXa抑制率一直维持在50%以上,之后随时间逐渐减小,至药后30 h时,血药浓度仅为42 ng·ml-1,FXa抑制率减至4.8%,血药浓度与FXa抑制率呈高度相关性(r=0.9333,P<0.001)。结论:TY1703具有显着的抗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性(0.330 mg·kg-1),其抗栓机制主要为抑制血浆内FXa活性,并有高度的特异性。根据效益风险性评价,TY1703可能安全性较好。经PK-PD研究,TY1703抗FXa活性与血药浓度高度相关(r=0.9333,P<0.001)。

二、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临产孕妇血凝四项检测及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临产孕妇血凝四项检测的意义
2 血凝四项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2.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2.2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2.3 凝血酶时间
    2.4 纤维蛋白原测定
3 影响血凝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
    3.1 标本的处理
    3.2 采血因素
    3.3 溶血
4 结束语

(2)氧化石墨烯静电自组装聚酯材料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吸附及血液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
    1.3 方法
        1.3.1 PBTNF紫外接枝丙烯酸
        1.3.1.1 聚电解质溶液配制
        1.3.1.2 GO静电自组装PBTNF
        1.3.2 表面形貌
        1.3.3 改性聚酯无纺布材料的润湿性表征
        1.3.4 炎性血浆制备
        1.3.5 炎症因子吸附
        1.3.6 血浆蛋白吸附
        1.3.7 溶血实验
        1.3.8 红细胞性能相关实验
        1.3.8.1 渗透脆性
        1.3.8.2 变形性
        1.3.9 凝血功能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表面形貌
    2.2 表面润湿性
    2.3 不同改性材料的炎症因子去除结果
    2.4 血浆蛋白吸附结果
    2.5 红细胞渗透脆性和变形性结果
    2.6 溶血实验结果
    2.7 凝血功能评价结果
3 讨论

(3)维生素K对北京鸭凝血功能、胫骨发育及盲肠菌群的营养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维生素K的分类与特性
        1.1.1 维生素K的概念和分类
        1.1.2 维生素K的特性
    1.2 维生素K的吸收与代谢
        1.2.1 维生素K的吸收和转运
        1.2.2 维生素K循环
        1.2.3 维生素K的分解代谢
    1.3 维生素K的生理作用
        1.3.1 凝血作用
        1.3.2 参与骨代谢
        1.3.3 抑制血管钙化
    1.4 维生素K与肠道菌群
        1.4.1 微生物合成维生素 K_2
        1.4.2 肠道菌群对维生素K生理功能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维生素K_3源及不同添加水平对北京鸭胫骨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2.1.2 试验饲粮
        2.1.3 测定指标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维生素K_3源及不同添加水平对1~21 日龄北京鸭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2.2.2 维生素K_3源及不同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胫骨形态和重量的影响
        2.2.3 维生素K_3源及不同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胫骨密度的影响
        2.2.4 维生素K_3源及不同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骨代谢相关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2.5 不同维生素 K_3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血浆维生素 K依赖蛋白的影响
        2.2.6 不同维生素K_3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胫骨STC2和GGCX表达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维生素K_3源及不同添加水平对1~21 日龄北京鸭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2.3.2 维生素K_3源及不同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胫骨质量及骨代谢相关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 不同维生素 K_3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血浆维生素 K依赖蛋白的影响
        2.3.4 不同维生素K_3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胫骨STC2和GGCX表达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玉米-大豆分离蛋白型饲粮添加维生素K_3对北京鸭凝血和胫骨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3.1.2 试验饲粮
        3.1.3 测定指标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维生素K_3添加水平对14 日龄北京鸭凝血时间的影响
        3.2.2 不同维生素 K_3添加水平对14 日龄北京鸭血清维生素 K依赖蛋白的影响
        3.2.3 育雏期北京鸭维生素K_3需要量估算
        3.2.4 不同维生素K_3添加水平对1~21 日龄北京鸭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3.2.5 不同维生素K_3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胫骨发育指标的影响
        3.2.6 不同维生素K_3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胫骨软骨发育的影响
        3.2.7 不同维生素K_3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骨代谢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8 不同维生素 K_3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血清维生素 K依赖蛋白的影响
        3.2.9 不同维生素K_3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胫骨细胞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维生素K_3添加水平对14 日龄北京鸭凝血时间的影响
        3.3.2 不同维生素 K_3添加水平对北京鸭血清维生素 K依赖蛋白的影响
        3.3.3 育雏期北京鸭维生素K_3需要量估算
        3.3.4 不同维生素K_3添加水平对1~21 日龄北京鸭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3.3.5 不同维生素K_3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胫骨发育的影响
        3.3.6 不同维生素K_3添加水平对21 日龄北京鸭胫骨细胞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饲粮添加维生素K_3对北京鸭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4.1.2 总DNA提取和PCR扩增
        4.1.3 PE文库的构建与测序
        4.1.4 原始数据的优化
        4.1.5 OUT聚类和分类学分析
        4.1.6 OUT水平的物种分析
        4.1.7 门、科、属水平的物种组成差异分析
        4.1.8 盲肠菌群与胫骨发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1.9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盲肠微生物OTU聚类和多样性分析
        4.2.2 维生素K_3对盲肠微生物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度的影响
        4.2.3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
        4.2.4 盲肠菌群与胫骨发育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维生素K_3对盲肠微生物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度的影响
        4.3.2 盲肠菌群与胫骨发育的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ⅩⅢ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FⅩⅢ的基础结构
    1.2 FⅩⅢ的功能
    1.3 FⅩⅢ与急性白血病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流程
    2.2 病历资料
        2.2.1 研究对象分组
        2.2.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试剂及仪器
    2.4 实验原理
    2.5 实验方法
        2.5.1 样本采集及处理
        2.5.2 实验步骤
    2.6 实验结果计算
    2.7 凝血异常判断标准及出血程度分级标准
    2.8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基本信息比较
    3.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浆FⅩⅢ浓度对比
    3.3 同一AL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FⅩⅢ浓度对比
    3.4 化疗后FⅩⅢ浓度水平与出血的关系
    3.5 在AL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FⅩⅢ浓度、出血事件、感染事件、凝血指标、部分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
    3.6 在化疗后ALL和 AML患者中,性别、年龄、是否感染、FⅩⅢ浓度、出血事件、血常规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变化
    3.7 化疗前FⅩⅢ的影响因素分析
        3.7.1 化疗前FⅩⅢ浓度与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3.7.2 以相关显着的影响因素对化疗前FⅩⅢ浓度做回归分析
    3.8 化疗后FⅩⅢ的影响因素分析
        3.8.1 化疗后FⅩⅢ浓度与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3.8.2 以相关显着的影响因素对化疗后FⅩⅢ浓度做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综述 凝血因子 Ⅹ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血液净化技术
        1.1.1 单一血液净化技术
        1.1.2 多种血液净化技术联用
    1.2 高胆红素血症
        1.2.1 胆红素
        1.2.2 胆红素分类
        1.2.3 血液/血浆灌流清除胆红素研究进展
    1.3 血浆分离膜血液相容性
        1.3.1 血浆分离膜改善血液相容性方法
        1.3.2 血浆分离膜与血液接触的凝血反应机理
        1.3.3 血液净化材料抗凝改性研究进展
    1.4 PVDF中空纤维血浆分离膜
        1.4.1 PVDF概述
        1.4.2 PVDF中空纤维膜制备技术
        1.4.2.1 NIPS成膜方法
        1.4.2.2 TIPS成膜方法
        1.4.3 PVDF膜改性方法
        1.4.3.1 PVDF膜表面改性方法
        1.4.3.2 PVDF膜本体改性
        1.4.4 PVDF中空纤维血浆分离膜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案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器材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性能测试
        2.2.1 ATR-FTIR测试
        2.2.2 1H-NMR测试
        2.2.3 XPS测试
        2.2.4 FESEM扫描电子显微镜
        2.2.5 分离孔径
        2.2.6 纯水通量
        2.2.7 BSA筛分率
        2.2.8 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
        2.2.9 接触角
        2.2.10 Zeta-电位测试
        2.2.11 胆红素吸附性
        2.2.11.1 吸附动力学
        2.2.11.2 吸附热力学
        2.2.11.3 吸附竞争性
        2.2.12 血液相容性
        2.2.12.1 BSA吸附性
        2.2.12.2 血细胞吸附性
        2.2.12.3 溶血性
        2.2.12.4 凝血性
        2.2.13 血浆筛分性
第三章 PVDF血浆分离膜的研制
    3.1 引言
    3.2 PVDF血浆分离膜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膜内添加剂分子间作用
        3.3.2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膜结构及最大孔径影响
        3.3.3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膜分离性能和机械性能影响
        3.3.4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添加剂流失性影响
        3.3.5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膜生物相容性影响
        3.3.6 动态模拟PVDF血浆分离膜血浆筛分实验研究
        3.3.7 PVDF血浆分离膜稳定性研究
        3.3.8 PVDF 血浆分离膜与进口血浆分离膜性能对比研究
        3.3.8.1 膜结构对比研究
        3.3.8.2 膜分离性能和机械性能对比研究
        3.3.8.3 动态血浆筛分性对比研究
        3.3.8.4 使用安全性对比研究
        3.3.8.5 第三方评价PVDF血浆分离器生物相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
    4.1 引言
    4.2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修饰PVDF多功能复合膜制备
        4.2.1 PVDF血浆分离膜制备
        4.2.2 PEI修饰PVDF血浆分离膜制备
        4.2.3 肝素修饰PVDF/PEI膜制备
        4.2.4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膜制备
        4.3.1.1 复合膜结构
        4.3.1.2 复合膜表面化学组成
        4.3.2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
        4.3.2.1 膜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研究
        4.3.2.2 膜对胆红素吸附热力学及对胆红素竞争吸附性研究
        4.3.3 膜模拟内表面血液相容性研究
        4.3.3.1 BSA吸附性实验
        4.3.3.2 溶血性实验
        4.3.3.3 血小板和红细胞吸附性
        4.3.3.4 凝血性
        4.3.4 PVDF自抗凝血浆分离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4.3.5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PVDF自抗凝血浆分离-吸附多功能复合膜对高胆红素血症血浆动态分离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藻酸钠/HSA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
    5.1 引言
    5.2 自抗凝一步“滤过-吸附”PVDF多功能复合膜制备
        5.2.1 PVDF血浆分离膜制备
        5.2.2 海藻酸钠/HSA修饰PVDF多功能复合膜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复合膜制备
        5.3.1.1 复合膜结构
        5.3.1.2 复合膜内外表面化学组成
        5.3.2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
        5.3.2.1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研究
        5.3.2.2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热力学及对胆红素竞争吸附性研究
        5.3.3 膜内表面血液相容性研究
        5.3.4 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5.3.4.1 膜外侧改性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5.3.4.2 膜内侧改性后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5.3.5 血浆分离-吸附模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南海几种常见贝类肝素的提取分离、结构表征及抗血栓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海洋生物源肝素概述
        1.1.1 海洋生物源肝素的提取
        1.1.2 海洋生物源肝素的分离纯化
        1.1.3 海洋生物源肝素分析测定方法
        1.1.4 海洋生物源肝素的生物活性
    1.2 海洋贝类资源概述
    1.3 抗血栓概述
        1.3.1 血栓形成因素
        1.3.2 抗血栓作用途径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南海8种贝类肝素粗品的提取及抗凝血活性比较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贝类肝素粗品的提取
        2.2.2 贝类肝素粗品理化性质分析
        2.2.3 贝类肝素粗品紫外光谱分析
        2.2.4 贝类肝素粗品红外光谱分析
        2.2.5 贝类肝素粗品单糖组成分析
        2.2.6 贝类肝素粗品抗凝血活性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贝类肝素粗品的理化性质分析
        2.3.2 贝类肝素粗品紫外光谱扫描
        2.3.3 贝类肝素粗品红外光谱分析
        2.3.4 贝类肝素粗品单糖组成分析
        2.3.5 贝类肝素粗品抗凝血活性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海蚌、文蛤肝素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分析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海蚌、文蛤肝素的提取与分离
        3.2.2 海蚌、文蛤肝素的理化性质分析
        3.2.3 海蚌、文蛤肝素的紫外光谱扫描
        3.2.4 海蚌、文蛤肝素的醋酸纤维电泳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海蚌、文蛤肝素分离纯化
        3.3.2 海蚌、文蛤肝素理化性质分析
        3.3.3 海蚌、文蛤肝素紫外光谱扫描
        3.3.4 海蚌、文蛤肝素醋酸纤维电泳
    3.4 本章小结
4 海蚌、文蛤肝素的结构表征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海蚌、文蛤肝素的分子量测定
        4.2.2 海蚌、文蛤肝素的三股螺旋构象分析
        4.2.3 海蚌、文蛤肝素的热稳定性分析
        4.2.4 海蚌、文蛤肝素的官能团分析
        4.2.5 海蚌、文蛤肝素的单糖组成分析
        4.2.6 海蚌、文蛤肝素的二糖组成分析
        4.2.7 海蚌、文蛤肝素的核磁光谱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海蚌、文蛤肝素的分子量测定
        4.3.2 海蚌、文蛤肝素的刚果红实验分析
        4.3.3 海蚌、文蛤肝素的热稳定性分析
        4.3.4 海蚌、文蛤肝素的官能团分析
        4.3.5 海蚌、文蛤肝素的单糖组成分析
        4.3.6 海蚌、文蛤肝素的二糖组成分析
        4.3.7 海蚌、文蛤肝素的核磁共振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海蚌、文蛤肝素的抗血栓活性分析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海蚌、文蛤肝素出血效应分析
        5.2.2 海蚌、文蛤肝素血凝块溶解实验
        5.2.3 海蚌、文蛤肝素抗凝血活性分析
        5.2.4 海蚌、文蛤肝素体外纤溶活性分析
        5.2.5 海蚌、文蛤肝素体内纤溶活性分析
        5.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海蚌、文蛤肝素出血效应分析
        5.3.2 海蚌、文蛤肝素血凝块溶解能力分析
        5.3.3. 海蚌、文蛤肝素抗凝血活性分析
        5.3.4 海蚌、文蛤肝素体外纤溶活性分析
        5.3.5 海蚌、文蛤肝素体内纤溶活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7)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桥接策略
        1.1.1 抗凝药物简介
        1.1.2 桥接相关研究和指南推荐
    1.2 华法林响应影响因素
        1.2.1 抗凝初期影响因素
        1.2.2 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
    1.3 华法林药物相互作用
        1.3.1 华法林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
        1.3.2 转运体与华法林
    1.4 立体依据
第二章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不同桥接抗凝方案的比较研究
    2.1 引言
    2.2 患者和方法
        2.2.1 研究患者和研究设计
        2.2.2 终点指标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患者人口学特征和基线特征
        2.3.2 第一终点指标
        2.3.3 第二终点指标
        2.3.4 第三终点指标
        2.3.5 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2.4 讨论和小结
第三章 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响应的影响与剂量预测
    3.1 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抗凝初期的影响
        3.1.1 引言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和稳定性的影响
        3.2.1 引言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动物
        4.2.4 实验设计
        4.2.5 数据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长期药效学影响
        4.3.2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血浆维生素K1、K2含量的影响
        4.3.3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影响
        4.3.4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对映体药动学影响
        4.3.5组织分布实验
        4.3.6 Western blotting和肝脏中Oat2 mRNA表达实验
        4.3.7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在肝细胞中摄取的影响
    4.4 讨论和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1.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不同桥接抗凝方案的比较研究
        5.1.2 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响应的影响与剂量预测
        5.1.3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严重创伤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2 生存组与死亡组创伤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点比较
    2.3 严重创伤患者(ISS≥25)中生存组与死亡组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点比较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2.5 严重创伤患者中ATC组与非ATC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点比较
    2.6 纤维蛋白原四分位组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点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和中英文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糖皮质激素对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大鼠炎症及凝血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1.2 实验设备及试剂
    2. 方法
        2.1 自制烟雾染毒装置
        2.2 实验流程设计
        2.3 检测指标与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烟雾吸入时间对大鼠生存率的影响
        3.2 烟雾吸入后不同存活时间肺损伤严重程度的变化趋势
        3.3 烟雾吸入后不同存活时间血气变化趋势
        3.4 烟雾吸入后信号通路激活及炎症因子表达情况
        3.5 烟雾吸入后急性期肝肾功能变化
    4. 讨论
第二部分: 烟雾吸入致肺损伤后全身及肺部局部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1.2 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烟雾干预方案
        2.2 检测指标与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烟雾吸入后BALF内凝血因子的变化趋势
        3.2 致伤后全身凝血功能的变化
        3.3 循环中多种凝血因子的变化
        3.4 烟雾吸入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
        3.5 天然抗凝途径主要因子的变化
    4. 讨论
第三部分: 糖皮质激素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凝血及炎症反应调节的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1.2 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烟雾吸入方案
        2.2 药物干预实验
        2.3 检测指标与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对大鼠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生存率的影响
        3.2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对大鼠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的改善
        3.3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对烟雾吸入后肺内炎症反应的调节
        3.4 甲泼尼龙对烟雾吸入后肺组织中TF、TM表达的影响
        3.5 甲泼尼龙对烟雾吸入后BALF内促凝因子的影响
        3.6 甲泼尼龙对烟雾吸入后血浆中促凝因子的影响
        3.7 甲泼尼龙对烟雾吸入后血浆中抗凝因子的影响
        3.8 全身凝血指标的评价
    4. 讨论
总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中英文名词及缩写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直接Xa因子抑制剂TY1703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TY1703 的体外抗凝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受试药
        1.1.2 阳性对照药
        1.1.3 试剂
        1.1.4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对FXa的抑制作用
        1.2.2 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类的抑制作用
        1.2.3 统计学处理
    1.3 实验结果
        1.3.1 TY1703对FXa的抑制作用
        1.3.2 TY1703 对其他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
    1.4 讨论
    1.5 小结
二、TY1703 体内抗凝活性与抗栓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受试药
        2.1.2 阳性对照药
        2.1.3 试剂
        2.1.4 动物
        2.1.5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血流阻滞所致大鼠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实验
        2.2.2 多次给药对电损伤伴狭窄所致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实验
        2.2.3 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实验
        2.2.4 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实验
    2.3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对血流阻滞所致大鼠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4.2 多次给药对电损伤伴狭窄所致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4.3 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影响
        2.4.4 对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5 讨论
        2.5.1 TY1703 作用机制研究
        2.5.2 抗动脉、静脉和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
        2.5.3 对出血的影响
        2.5.4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6 小结
三、犬PK-PD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受试药
        3.1.2 阳性对照药
        3.1.3 试剂
        3.1.4 动物
        3.1.5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给药与标本采集
        3.2.2 指标检测
        3.2.3 统计学处理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沙班类凝血因子Xa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临产孕妇血凝四项检测及临床研究进展[J]. 廖小芳. 大众科技, 2021(11)
  • [2]氧化石墨烯静电自组装聚酯材料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吸附及血液相容性研究[J]. 徐莹璨,曹晔,索正新,张学俊,王红,刘嘉馨,钟锐. 中国输血杂志, 2021(10)
  • [3]维生素K对北京鸭凝血功能、胫骨发育及盲肠菌群的营养调控研究[D]. 申仲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ⅩⅢ水平影响的研究[D]. 吕夏晔. 兰州大学, 2021(12)
  • [5]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D]. 刘娟娟.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6]南海几种常见贝类肝素的提取分离、结构表征及抗血栓活性研究[D]. 杜振兴. 广东海洋大学, 2020
  • [7]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研究[D]. 李波霞. 兰州大学, 2020(01)
  • [8]严重创伤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D]. 王希桐.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糖皮质激素对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大鼠炎症及凝血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D]. 宋立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10]直接Xa因子抑制剂TY1703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研究[D]. 邱小妙.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影响因素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