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国际ECC 和CPR 指南介绍Ⅳ.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

2000 年国际ECC 和CPR 指南介绍Ⅳ.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

一、2000年国际ECC和CPR指南介绍Ⅳ.抗快速心律失常药(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1](2020)在《ICU成人CPR效果及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国内外关于ICU-CA患者CPR效果及危险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研究针对患儿,极少研究针对成人患者,且结果差异较大。本研究探讨综合ICU-CA患者的临床特征、CPR效果及影响因素,并构建CPR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旨在为临床决策和合理利用资源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住院并实施CPR的综合ICU成人患者。对比ROSC组和Non-ROSC组、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肾上腺素剂量等临床资料上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CPR效果的因素,构建Logistic预测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6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8岁,男:女构成比为1.74:1。27.1%的患者恢复了 ROSC,伴或不伴神经功能障碍存活出院22人,占CPR患者的22.9%。死亡患者占77.1%。ROSC组和Non-ROSC组在年龄(Z=-2.179,P=0.029)、肾上腺素剂量(Z=-5.138,χ2=21.435,P=0.000)、CA 次数(χ2=4.936,P=0.026)及 CPR 持续时间(Z=-5.627,χ2=23.941,P=0.000)上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年龄(Z=-2.683,P=0.007)、肾上腺素剂量(Z=-5.585,χ2=30.109,P=0.000)、CA 次数(P=0.012)、CPR 持续时间(Z=-5.896,χ2=33.970,P=0.000)及APACHE Ⅱ(χ2=4.240,P=0.039)上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与Non-ROSC组和死亡组患者相比,ROSC组和存活组患者较年轻、肾上腺素剂量较小、CPR持续时间较短。肾上腺素剂量≤5mg、发生一次CA、CPR持续时间≤20min患者的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较高,APACHEII评分≤20分患者的出院存活率较高。ROSC组和Non-ROSC组、存活组和死亡组在性别、CA病因、首次监测心律、通气方式、aCCI及GCS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CPR患者ROSC的危险因素为CA次数增加(OR=3.176,95%CI=1.112-9.071,P=0.031)、大剂量肾上腺素(OR=1.596,95%CI=1.302-1.957,P=0.000)、CPR 持续时间长(OR=1.121,95%CI=1.070-1.174,P=0.000)。影响CPR患者存活出院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增加(OR=1.028,95%CI=1.000-1.057,P=0.047)、CA 次数增加(OR=4.431,95%CI=1.505-13.048,P=0.007)、大剂量肾上腺素(OR=1.761,95%CI=1.399-2.216,P=0.000)、CPR持续时间长(OR=1.151,95%CI=1.089-1.217,P=0.000)、APACHE Ⅱ 评分>20 分(OR=0.358,95%CI=0.132-0.972,P=0.044)。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仅CPR持续时间在ROSC组和Non-ROSC组(OR=1.110,95%CI=1.021-1.208,P=0.015)、存活组和死亡组(OR=1.111,95%CI=1.010-1.223,P=0.031)中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CPR持续时间长为影响ROSC和存活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CPR患者死亡风险的Logistic预测模型为:Ln[P/(1-P)]=-1.412+0.141 × CPR持续时间(P即预测死亡的几率),该模型的敏感度为89.2%,特异度为68.2%,阳性预测值为90.4%,阴性预测值为65.2%,且混杂因素均不会对CPR持续时间与CPR患者预后间的关系产生显着干扰。结论ICU成人CPR患者大多为老年男性,患者的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较低、死亡率较高。年龄、APACHE Ⅱ仅影响存活出院,CA次数、肾上腺素剂量、CPR持续时间是ROSC和存活出院的影响因素,且CPR持续时间作为独立预测因素,与患者的死亡率呈正相关。临床上应高度关注以上因素,可参考预测模型进行临床决策。

刘环宇[2](2014)在《肝主疏泄调节易激惹诱导大鼠NPY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主疏泄调节易激惹诱导大鼠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以及NPY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40只SD大鼠,采用激惹刺激,诱导大鼠出现心律失常,动态观察造模前后大鼠习性外观的变化,利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神经肽(NPY)的水平,同时记录相应各个时段心电图的变化。结果:大鼠经激惹刺激诱导发生了快速心律失常事件,同时观测到造模前后血浆NPY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与造模前比较有明显升高(P<0.01),而且这种状态持续存在。大鼠经情志刺激诱导后表现为以快速性心律失常为特征的心电改变。结论:本研究发现主疏泄功能的失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病理机制,应用疏肝解郁法干预有利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早期病变的发生发展。肝主疏泄功能的表达中,有NPY的直接参与,而且NPY起到了主导作用,我们可以用监测NPY水平来监测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表达情况。NPY参与了快速性心律失常产生的病理生理过程。检测患者NPY水平含量可能有助于评估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程度及转归。

陶有青[3](2012)在《快律宁胶囊抗快速性心律失常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复制山羊急性应激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开展快律宁(以下简称为KLN)胶囊抗应激性室性心律失常实验研究。2.开展KLN胶囊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效学评价,为KLN胶囊的临床及研发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实验动物分别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KLN高、中、低剂量组。1.进行山羊急性应激性心律失常模型制作的探索性研究,采用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相结合方式,观察山羊应激前后心率、心律失常等相关指标,进行KLN胶囊抗山羊应激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2.建立氯化钡、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模型和哇巴因诱发豚鼠心律失常模型,分别观察KLN胶囊抗这三种模型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所需氯化钡等药物的剂量。结果1.通过山羊应激模型制作的研究,仅发现窦性心动过速伴不齐,未能出现室早等室性心律失常;KLN胶囊对急性应激性窦性心动过速模型具有明显的减慢心率的作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KLN高、中剂量组及美托洛尔组干预后的心率已接近正常值。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KLN胶囊能推迟三种模型心律失常发生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并相应地增加心律失常出现时的所需氯化钡等药物剂量;与普罗帕酮组比较,KLN胶囊高、中剂量总体疗效相当,低剂量组疗效有显着差异(P<0.01);KLN各剂量组内疗效比较,高、中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1.根据已报道的文献研究方法,通过严格的模型复制及改良方案,尚不能制作出山羊急性应激性室性心律失常模型。2.KLN胶囊具有抗山羊应激性窦性心动过速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3.KLN胶囊具有抗氯化钡、乌头碱、哇巴因诱发大鼠、豚鼠心律失常的作用,且具有量效关系。

石卫晨[4](2011)在《心脏猝死及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心脏性猝死(SCD)的抢救和预防的理论日新月异,随着新概念的出现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地得到改进。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应该熟练而深知SCD的抢救和预防。对于心脏猝死的患者只有采取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才能更多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陶兰亭[5](2010)在《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猝死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主要疾病,在美国每年约有350,000人发生猝死(1000人/d)。而心源性猝死则是引起猝死的最主要原因,约占69%,临床表现为心跳骤停。无论是在院前或院内发生的心跳骤停,其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均低于40%。经过近年来CPR理论及技术的发展,院外心跳骤停的复苏成功率及住院生存率的比例虽有增加,但许多病例的预后并不乐观,CPR成功后第1周的死亡就接近50%,少数存活者中10%-40%留有永久性大脑损害。因此如何提高复苏的成功率,降低复苏后患者的致残率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祖国医学认为猝死的原因是阳气暴脱,阴阳离绝,此时的治疗应以固护阳气为先,正如《内经》所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而参附汤正是扶阳益气第一方,由人参、附子组成,功能回阳益气、固脱复脉,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之厥脱。在现代,随着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参附汤现已被成功地由汤剂改剂为注射剂,即为现在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的参附注射液。本课题对心肺复苏患者在常规西医抢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旨在提高CPR成功率及复苏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变目前CPR成功率低及术后患者生存质量较差的现状。目的本研究依据《内经》中人以阳气为本的学说,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使用临床上常用的扶阳益气的中成药参附注射液,观察其对心肺复苏患者自主心率、平均动脉压、自主呼吸、血氧饱和度、GCS评分、死亡率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从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以广东省中医院及分院行心肺复苏并符合标准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共收集病例53例,其中对照组27例,试验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抢救、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抢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疗程7天,观察从CPR开始,两组患者1h、2h、6h、12h、24h、2d、3d、5d、7d的自主心率、平均动脉压、自主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两组患者1d、2d、3d、5d、7d的格拉斯哥(GCS)评分,以患者出院时的情况计算心肺复苏患者的死亡率。将所收集的病例资料输入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心脏骤停的病因、心脏骤停时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7天内,比较9次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自主心率、平均动脉压、自主呼吸均无显着差异(P>0.05);1h血氧饱和度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 <0.05),余8次比较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比较5次两组的GCS评分,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死亡率为34.61%,对照组为59.26%,试验组死亡率可能低于对照组(P=0.072,P<0.1,);存活者的心脏骤停时间明显小于死亡者的心脏骤停时间,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自主呼吸无显着影响。2.参附注射液可能降低心肺复苏患者死亡率。3.参附注射液能提高心肺复苏患者的GCS评分,提高心肺患者复苏初期的血氧饱和度。4.在心肺复苏中联合应用参附注射液可能是一种新的协同用药,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5.心脏骤停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

张风涛,陈福芹[6](2009)在《胺碘酮治疗宽QRS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提出目的评价静脉注射胺碘酮(可达龙)治疗宽QRS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诊科收治宽QRS心动过速患者50例,其中3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9例就诊时有严重低血压。患者均接受静脉注射可达龙治疗,根据心律失常转复为窦性心律、未转复但心率减慢和心律失常未纠正且心率未减慢而分别评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同时分析用药前后的血压、心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并评价心力衰竭有无加重。结果50例患者中显效率62.0%,有效率28.0%,无效率10.0%,无心力衰竭加重,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宽QRS心动过速特别是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静脉注射可达龙是有效和安全的。

曹昌权[7](2008)在《现代心肺复苏用药的新进展》文中指出

吴会刚[8](2008)在《美托洛尔对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美托洛尔对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先用不同剂量美托洛尔灌胃大鼠两周,美托洛尔完全停药五个半衰期后静脉应用胺碘酮。采用氯化钡或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为指标,观察比较美托洛尔对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影响。⑴对氯化钡模型的影响:大鼠80只,随机平均分为8组:①生理盐水组;②3.125mg·kg-1美托洛尔组;③6.25mg·kg-1美托洛尔组;④12.5mg·kg-1美托洛尔组;⑤胺碘酮组;⑥3.125mg·kg-1美托洛尔+胺碘酮组;⑦6.25mg·kg-1美托洛尔+胺碘酮组;⑧12.5mg·kg-1美托洛尔+胺碘酮组。灌胃美托洛尔两周并停药五个半衰期后麻醉动物,iv胺碘酮,5min后iv氯化钡。用RM-6240-C型多道生理信息采集处理系统连续观察Ⅱ导ECG,记录并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⑵对乌头碱模型的影响:大鼠80只,随机平均分8组:①生理盐水组;②3.125mg·kg-1美托洛尔组;③6.25mg·kg-1美托洛尔组;④12.5mg·kg-1美托洛尔组;⑤胺碘酮组;⑥3.125mg·kg-1美托洛尔+胺碘酮组;⑦6.25mg·kg-1美托洛尔+胺碘酮组;⑧12.5mg·kg-1美托洛尔+胺碘酮组。灌胃美托洛尔两周并停药五个半衰期后麻醉动物,iv胺碘酮,5min后iv氯化钡。用RM-6240-C型多道生理信息采集处理系统连续观察Ⅱ导ECG,记录并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结果:①在氯化钡模型中,美托洛尔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缩短,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单独灌胃美托洛尔停药五个半衰期无明显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灌胃美托洛尔基础上静注胺碘酮与单用胺碘酮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加大美托洛尔的灌胃剂量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可进一步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说明美托洛尔可增强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且增强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②在乌头碱模型,美托洛尔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即单独灌胃美托洛尔停药五个半衰期无明显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但灌胃美托洛尔后静注胺碘酮可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增大美托洛尔剂量,心律失常持续时间进一步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即美托洛尔可增强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且增强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①美托洛尔停药五个半衰期后对室性心律失常抑制作用不明显,但可增强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作用。②美托洛尔增强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③美托洛尔可增强胺碘酮对不同诱发机制心律失常模型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汪波[9](2006)在《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透视》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急救医学科学也在不断发展。2005年一月在美国得克萨斯的达拉斯召开了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会议,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以及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对有关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的新证据进行评估,组织全球281位专家针对8个课题组内容进行了汇总、分析、讨论,最后形成共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发表在杂志2005年12月增刊上。

叶益浩[10](2006)在《基于ADSP-BF531的双相波体外除颤仪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室纤维性颤动,简称心室纤颤或室颤,是最严重的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早期电除颤被认为是救治心跳骤停的关键性治疗手段之一。国外的很多医疗器械公司所生产的双相波除颤产品,已占据了大部分的国外市场。而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生产双相波除颤产品,且国内的除颤仪普及程度还不高,自动体外除颤仪市场也尚未启动,所以该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本文依据作者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期间所从事双相波体外除颤原理样机的研发工作,介绍该除颤系统的研制和开发过程,并针对研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双相波除颤系统的设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论文首先分析了几家国外知名除颤仪生产厂家的双相波除颤产品的技术特点,并结合作者对单相波除颤系统的研究,提出一种具有双充电电容结构的双相波除颤系统设计方案。然后详细论述了双相波除颤系统软硬件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在硬件设计中,采用ADI的Blackfin系列ADSP-BF531作为主控芯片,并介绍了DSP与上位机的串口通信、与外部电路的SPI通信。之后介绍了充电电路的主体结构即反激型开关电源的应用,并通过功能仿真,确定电路中的关键参数,制定开关管的控制策略,实现了优化的PWM控制。在软件设计中,主控软件采用了嵌入式实时多任务的设计结构,通过使用VDK实现整个程序的线程调度,并通过内部中断方式处理除颤放电功能,以保证放电控制的精度。上位机则通过基于VC++6.0中的MFC编程实现。经过系统的整机调试和测试,放电波形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课题的研究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产品开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作为开发工作的总结,对于今后开发类似的嵌入式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2000年国际ECC和CPR指南介绍Ⅳ.抗快速心律失常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国际ECC和CPR指南介绍Ⅳ.抗快速心律失常药(论文提纲范文)

(1)ICU成人CPR效果及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复苏方法及临床处理
    2.3 相关概念定义及诊断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3 影响ICU复苏患者预后因素的比较
    3.4 ICU成人CPR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2 影响因素的共线性分析
        3.4.3 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
    4.2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4.3 ICU成人CPR患者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年龄与复苏预后
        4.3.2 肾上腺素剂量与复苏预后
        4.3.3 CA次数与复苏预后
        4.3.4 CPR持续时间与复苏预后
        4.3.5 APACHE II评分与复苏预后
    4.4 ICU成人CPR患者预后的非影响因素分析
        4.4.1 性别与复苏预后
        4.4.2 aCCI与复苏预后
        4.4.3 通气方式与复苏预后
        4.4.4 首次监测心律与复苏预后
        4.4.5 GCS评分与复苏预后
        4.4.6 CA病因与复苏预后
    4.5 预测模型分析
5 结论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肝主疏泄调节易激惹诱导大鼠NPY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3)快律宁胶囊抗快速性心律失常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背景
    1 中医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1.1 历代文献研究
        1.2 现代研究现状
    2 阴虚火旺证型之理论研究
        2.1 快速性心律失常阴虚火旺证型的病因病机分析
        2.2 阴虚火旺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法
        2.3 阴虚火旺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辨治进展
    3 现代医学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3.1 概要
        3.2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病因
        3.3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
        3.4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诊断
        3.5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现状
    4 本课题研究背景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山羊急性应激性心律失常实验研究
        山羊急性应激性心律失常模型的复制
        1 实验设备
        2 实验动物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6 结论
        研究结果解析
        山羊急性应激性室性心律失常模型制作方案的探索
        1 设备
        2 动物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6 结论
        KLN 胶囊抗山羊应激性窦性心动过速的实验研究
        1 实验动物分组
        2 实验试剂
        3 给药方式
        4 心电图记录方式
        5 实验结果
        讨论
        1 应激理论概述
        2 应激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3 Β受体阻断剂与急性应激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4 山羊急性应激性心律失常的研究结果分析
    实验二 KLN 胶囊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效学评价
        KLN 胶囊抗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实验研究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KLN 胶囊对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影响
        2.2 KLN 胶囊对氯化钡诱发大鼠室颤和死亡的影响
        KLN 胶囊抗哇巴因诱发豚鼠心律失常实验研究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KLN 胶囊对哇巴因诱发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的影响
        2.2 KLN 胶囊对哇巴因诱发心律失常所需用量的比较
        KLN 胶囊抗乌头碱致大鼠心律失常实验研究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KLN 胶囊对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的影响
        2.2 KLN 胶囊对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所需用量的影响
        讨论
        1 KLN 胶囊方药解析
        1.1 处方组成
        1.2 功用主治
        1.3 处方解析
        2 KLN 胶囊药物组成的现代药理研究
        3 KLN 胶囊抗乌头碱等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机制分析
        4 KLN 胶囊抗乌头碱等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4)心脏猝死及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脏猝死的概念
    1.1 心脏猝死定义
    1.2 发病状况
    1.3 病理生理情况
2 心肺复苏的理念变革
    2.1 指南的传统概念
    2.2 心脑复苏理念
    2.3 临床实验
    2.4 重点强调
3 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
4 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
    4.1 心脏性猝死主要机理
    4.2 目前的研究认识
5 如何防治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5.1 ICD的作用
    5.2 ATP治疗
    5.3 药物治疗和预防

(5)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心脏骤停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1. 基本生命支持
        2. 高级生命支持
        3. 脑复苏
        4. 中药注射剂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第二节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中医研究概述
        1. 病名源流
        2. 发病原因
        3. 发病机理
        4. 治疗沿革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设计方案
        1.7 技术路线
    2. 临床资料及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样本同质性研究
        2.3 心率变化
        2.4 平均动脉压变化
        2.5 血氧饱和度变化
        2.6 自主呼吸变化
        2.7 GCS变化
        2.8 死亡率
        2.9 心脏骤停时间与死亡率的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法立方依据
        1.1 传统医学方面
        1.2 现代药理研究方面
    2. 临床疗效分析
        2.1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心率的影响
        2.2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平均动脉压的影响
        2.3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2.4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自主呼吸的影响
        2.5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GCS的影响
        2.6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2.7 心脏骤停时间与死亡率的关系
    3. 总结讨论
结语
    1. 课题研究结果
    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量表
    附录二: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观察表
致谢

(6)胺碘酮治疗宽QRS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治疗方法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7)现代心肺复苏用药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用药目的
2 用药时机
3 用药途径
    3.1 外周静脉给药
    3.2 中心静脉给药
    3.3 骨内注射给药
    3.4 气管内给药
    3.5 心内注射给药
    3.6 脐静脉给药
4 复苏药物

(8)美托洛尔对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基于ADSP-BF531的双相波体外除颤仪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除颤仪的应用背景及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除颤仪的原理概述
    2.1 心室纤维性颤动的定义
    2.2 除颤仪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发展趋势
        2.2.1 除颤仪的基本原理
        2.2.2 除颤仪的分类
        2.2.3 除颤仪的发展趋势
    2.3 双相波除颤技术应用现状
        2.3.1 概述
        2.3.2 双相波除颤的电生理机制
        2.3.3 双相波应用的技术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相波除颤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除颤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3.1.1 除颤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3.1.2 除颤系统的软件结构设计
    3.2 主控单元设计
        3.2.1 DSP与上位机的通信
        3.2.2 DSP与外部电路的通信
        3.2.3 TIMER的使用
    3.3 逻辑控制电路设计
    3.4 胸阻抗检测电路设计
    3.5 能量设定电路设计
    3.6 除颤充电电路设计
        3.6.1 开关电源的应用
        3.6.2 开关管的控制方案
    3.7 除颤放电电路设计
    3.8 保护电路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相波除颤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Visual DSP++简要介绍
    4.2 程序开发步骤
    4.3 主控软件程序设计
        4.3.1 软件编辑平台Source Insight
        4.3.2 嵌入式多任务软件系统设计方法
        4.3.3 VDK的使用
        4.3.4 主控软件流程设计
    4.4 第一相电容和第二相电容充电电压的设定
    4.5 胸阻检测电路控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位机界面程序设计
    5.1 基于VC++的MFC上位机软件
    5.2 上位机程序设计
        5.2.1 上位机功能结构设计
        5.2.2 系统操作界面的结构
        5.2.3 存储数据文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调试和测试结果
    6.1 系统调试
        6.1.1 硬件电路的调试
        6.1.2 主控软件的调试
        6.1.3 整机系统调试
    6.2 系统测试报告
        6.2.1 测试工具
        6.2.2 测试目的和方法
        6.2.3 测试步骤
        6.2.4 测试结果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0年国际ECC和CPR指南介绍Ⅳ.抗快速心律失常药(论文参考文献)

  • [1]ICU成人CPR效果及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刘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肝主疏泄调节易激惹诱导大鼠NPY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D]. 刘环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06)
  • [3]快律宁胶囊抗快速性心律失常实验研究[D]. 陶有青.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2)
  • [4]心脏猝死及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J]. 石卫晨. 现代临床医学, 2011(02)
  • [5]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D]. 陶兰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6]胺碘酮治疗宽QRS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J]. 张风涛,陈福芹. 中国厂矿医学, 2009(04)
  • [7]现代心肺复苏用药的新进展[J]. 曹昌权. 河北医药, 2008(10)
  • [8]美托洛尔对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增效作用研究[D]. 吴会刚.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3)
  • [9]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透视[A]. 汪波.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 2006
  • [10]基于ADSP-BF531的双相波体外除颤仪控制系统的研究[D]. 叶益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2000 年国际ECC 和CPR 指南介绍Ⅳ.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