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颅内出血79例临床分析

早产儿颅内出血79例临床分析

一、早产儿颅内出血79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坤[1](2021)在《122例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区住院的122例低钙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致使新生儿低钙血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低钙血症出现临床症状与血钙浓度高低的相关性,对新生儿低钙血症的并发症进一步认识,期望对降低我院新生儿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及改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区住院的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共3年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病例341例,具体资料包括患儿一般情况及母亲孕期情况,再根据静脉血中血清钙的浓度将其分为新生儿低钙血症组(122例)和新生儿非低钙血症组(219例)。对致使新生儿低钙血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是否有发生低钙血症作为因变量,可能引起的新生儿低钙血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先将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的高危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最后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及出生5分钟内Apgar评分越低新生儿中发生低钙血症的占比越高。2、新生儿低钙血症组中出现早发性新生儿低钙血症的总共有115例(94.27%),出现晚发性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的总共有7例(5.73%)。3、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出生体重、胎龄、出生5分钟内Apgar评分、颅内出血、多胎儿、母亲妊娠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等总共7个因素在新生儿低钙血症与新生儿非低钙血症组的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其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出生体重、胎龄、出生5分钟内Apgar评分、多胎儿、母亲妊娠高血压及妊娠糖尿病等6个因素是影响新生儿低钙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更易导致新生儿发生低钙血症发生。4、新生儿低钙血症组中出现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总共有24例,统计分析结果示,血钙浓度高低在是否出现临床症状的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血钙浓度高低跟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是否发生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得出,早发性新生儿低钙血症比晚发性新生儿低钙血症更多见。2、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出生5分钟内Apgar评分越低、母亲妊娠期发生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新生儿越容易发生低钙血症。3、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出现临床症状与体征与体内的血钙浓度高低无明显关系。

杨莎[2](2021)在《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131例临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影像学特点、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婴幼儿期(≤3岁)的自发性颅内出血患儿共131例,对其出血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发症、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儿的出血病因主要包括晚发型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72例,54.9%)、动静脉畸形(16例,12.2%)、血友病(15例,11.4%)、不明原因凝血功能障碍(9例,6.9%)、海绵状血管瘤(5例,3.8%)、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3.1%)、脑肿瘤卒中(3例,2.3%)、脑型肺吸虫病(2例,1.5%)、动脉瘤(2例,1.5%)、急性白血病(1例,0.8%),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0.8%)、颅面血管瘤(1例,0.8%)。患儿均由CT或MRI检查明确颅内出血诊断,其中疑诊为脑血管病变者34例,均行CTA检查,CTA提示为脑血管病变有19例。主要并发症包括抽搐或惊厥发作(86例,65.6%)、贫血(77例,58.8%)、继发感染(46例,35.1%)、脑疝(32例,24.4%)、脑水肿(28例,21.4%)、脑梗塞(27例,20.6%)、脑积水(26例,19.8%)、呼吸衰竭(14例,10.6%)、惊厥持续状态(9例,6.9%)。本组手术治疗43例,非手术治疗88例。预后评估采用GOS评分,预后良好100例(76.3%),预后不良31例(23.7%)。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水肿(OR=5.794)、脑疝(OR=11.326)和呼吸衰竭(OR=8.028)是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本组病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病例出院后均随访均超过2年,GOS评分结果显示患儿出院2年的评分较出院时明显提高(P<0.05),预后明显改善。结论: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以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最常见;出血病因疑诊为脑血管病变者应尽早行CTA检查;临床应尽早期积极对症治疗,减少并发症;本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徐迪[3](2021)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相关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减少早产儿脑损伤,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且生后日龄<7天并完善床旁颅脑超声的早产儿共292例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颅脑超声结果分为PIVH组和非PIVH组。并根据Papile分级法进行诊断分级。收集信息包括: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多胎等;产前因素:孕母妊娠期合并症,是否胎膜早破、羊水异常、胎盘异常、脐带异常等;新生儿生后因素包括:窒息、机械通气、低血糖、酸中毒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早产儿292例,出生胎龄分布在27+3-36+6周,平均出生胎龄(34.0±2.2)周,出生体重分布在1035-3500g,平均出生体重为(2100.42±423.68)g。男性156例,女性136例,男女比例1.1:1。早产儿PIVH者共75例,发病率为25.7%,轻度PIVH者66例,重度PIVH者3例。PIVH组平均出生胎龄(32.3±1.8)周,非PIVH组平均出生胎龄(34.1±2.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VH组平均出生体重为(2100.42±423.68)g,非PIVH组平均出生体重(1962.69±416.6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相关因素中: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羊水量异常、胎膜早破在PIVH组与非PIVH组之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新生儿生后相关因素中:早产儿生后合并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RDS、使用机械通气>7天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体重、剖宫产分娩是发生PIVH的保护因素,出生胎龄越大、出生体重越大,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越低,而羊水量异常、低氧血症是早产儿发生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我院一年早产儿PIVH的发病率为25.7%。2.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剖宫产分娩、羊水量异常、胎膜早破、早产儿生后合并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RDS、机械通气>7天等因素与早产儿PIVH的发生具有相关性。3.出生胎龄越大、出生体重越大、选择剖宫产分娩可以减少早产儿PIVH的发生,产母孕期并发羊水量异常、新生儿生后并发低氧血症会增加早产儿PIVH的发生。

罗俊[4](2020)在《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恩施州某三级甲等医院早产儿的出生体重以及胎龄的构成比例、常见并发症的分布、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为临床诊疗和医保报销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NICU早产儿并发症调查表》,搜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出生且24小时内入住我院NICU的774名活产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胎龄、出生体重、并发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1)早产儿男女性别比为1.2:1(男422例,女352例);按胎龄分为:<28周者16例(2.07%),28周-31+6周者119例(15.37%),32周-33+6周者182例(23.51%),34周-36+6周者457例(59.04%);按出生体重分为:<1000g者17例(2.20%),1000g-1499g者99例(12.79%),1500g-2499g者451例(58.27%),≥2500g者207例(26.74%);(2)早产儿在新生儿期排名前10位的并发症依次为:病理性黄疸381例(49.2%)、肺炎392例(37.7%)、贫血269例(34.8%)、颅内出血240例(31.0%)、NRDS 211例(27.3%)、低钙血症156例(20.2%)、低钾血症108例(14.0%)、新生儿窒息100例(12.9%)、喂养不耐受93例(12.0%)、凝血功能异常91例(11.8%);(3)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贫血、NRDS、低钙血症、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各胎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钾血症、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各胎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肺炎、贫血、NRDS、低钙血症、低钾血症、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各体重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各出生体重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平均住院的时间为(15.53±13.43)天,平均住院费用为(27522.13±25750.35)元;(6)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其中R值为0.78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胎龄呈负相关,其R值分别为-0.543、-0.57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其R值分别为-0.504、-0.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重密切相关,各并发症在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的发生率不同,提示在早产儿管理中应针对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开展早产儿并发症的防治工作;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住院费用越高,这为恩施州住院早产儿的医保报销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静[5](2020)在《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分析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Neonatal hypocalcemia)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生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新生儿低钙血症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及钙剂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引起对新生儿低钙血症危害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为新生儿低钙血症的预防提供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区救治的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患儿253例,根据测定的血液中钙浓度值将其分为低钙血症组(n=90)和非低钙血症组(n=163),其中患新生儿低钙血症且合并心律失常的患儿42例。对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及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SPSS软件,将与新生儿低钙血症相关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以新生儿低钙血症是否发生作为因变量,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发病时间:新生儿低钙血症组患儿发病时间≤生后72小时共86例(95.56%),发病时间>生后72小时共4例(4.44%)。2新生儿低钙血症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钙血症组与非低钙血症组在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母亲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呼吸暂停、呼吸衰竭7种因素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母亲妊娠期糖尿病与低血钙发生显着相关(P<0.05),为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患儿临床特点及与血钙浓度关系:90例低钙血症患儿中,42例出现心律失常,本组患儿中42例临床均表现为心音低钝,30例出现心率下降。心电图检查结果:Q-T间期延长的33例(足月儿>0.19s,早产儿>0.20s),Ⅱ°房室传导阻滞的8例,Ⅲ°房室传导阻滞的1例。其中1例患儿总血钙浓度<1.20 mmol/L,心电图表现为Ⅲ°传导阻滞;14例总血钙浓度波动于1.201.40mmol/L,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及Ⅱ°房室传导阻滞;总血钙浓度﹥1.40mmol/L为27例,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组患儿与不合并心律失常组患儿相比血钙水平较低。其中患新生儿低钙血症且合并心律失常患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与血钙浓度密切相关。4钙剂治疗效果:新生儿低钙血症组患儿中临床出现心音低钝、心率减慢的行心电图(ECG)检查,其中心电图异常的42例,分别为Q-T间期延长、Ⅱ°房室传导阻滞及Ⅲ°房室传导阻滞。立即应用10%葡萄糖酸钙治疗,其中40例在应用第一剂后短时间内恢复,余2例在2天内恢复,患儿心音均正常,心率恢复,复查血钙正常,低血钙纠正后复查心电图均正常。结论1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生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中,新生儿早期低钙血症较多见,故对生后72小时以内的新生儿应给予高度重视。2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窒息发生和母亲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新生儿,出现低钙血症的危险性越大,故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相关情况的发生。3新生儿低钙血症的患儿血钙浓度越低越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类型与血钙浓度密切相关,血钙浓度越低,发生心律失常程度越重,故对有导致低钙血症危险因素的危重患儿应积极检测电解质,及时复查,特别是当患儿出现心音降低、心率下降,易惊等早期表现时,更应及时检查、治疗,以免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危及患儿生命。4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合并心律失常的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应及早识别并及时补充钙剂,这有助于心律失常的恢复,减少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发生严重并发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图[0]幅;表[4]个;参[86]篇。

何维佳[6](2020)在《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新生儿脑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问题,重者可导致死亡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其中以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为最常见的类型。生发基质出血(GMH)多发生于未成熟大脑的脑室管膜下或脑室旁生发基质区域,由于该区域紧邻脑室,有时会发展成为脑室内出血(IVH),所以合称为生发基质-脑室出血(GMH-IVH)。该病好发于早产儿,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无临床症状或体征,仅在超声或CT检查时发现;也可出现神志异常或呆滞或激惹,肌张力低下,动作减少,呼吸不规律;严重者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或暂停、抽搐、瞳孔反射消失,四肢肌张力低下。该病预后不良,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将近50%的幸存者会出现脑积水、脑瘫、癫痫、偏瘫、学习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后遗症。目前国内外对于GMH-IVH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未成熟的生发基质在结构上的脆弱性是其易出血的基础,但出血后所致损伤的机制和分子路径仍不明确,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血液成分及代谢产物、小神经胶质细胞与炎症、淋巴细胞与免疫因子等方面。治疗方面,本病的治疗手段有限,以对症治疗为主,一些先进的治疗药物如铁螯合剂、激素类、非甾体消炎药和干细胞治疗都尚在研究中,但并未在临床广泛运用。由于在出血初期缺乏有效的干预,患儿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目前尚无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报道,因而本研究拟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寻找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方向。研究目的本病由于在出血初期缺乏有效的干预,患儿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故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分别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确定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运用到动物模型上,观察两者对GMH-IVH的治疗效果并探究其机理,以寻找安全有效的方药、探索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方向。文献研究本病的西医病名是基于现代医学解剖学,且目前尚无中医药治疗的报道,但就疾病本身并非只存在于现代医学,因而我们试图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在古籍中搜寻与GMH-IVH相似的中医疾病,整理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筛选出与GMH-IVH全貌相符合的疾病,参考其论治从而寻找出治疗GMH-IVH的可能立法方向;再深度剖析GMHIVH的中医病机,明确其病机关键点,结合之前的立法方向,确立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两大治法并拟定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为主方;将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从方义分析再到方剂在临床相关疾病的运用作详细分析,明确其运用的范围。实验研究健康SPF级7日龄SD大鼠160只,雌雄不限,体重13±2克,随机分为四组:脑出血模型组(简称脑出血组)、六味地黄汤组、四君子汤组、假手术组,每组各40只。脑出血组、六味地黄汤组、四君子汤组大鼠通过向其右侧生发基质层立体定位注射Ⅶ型胶原酶(0.3U)构建GMH-IVH模型后,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假手术组仅将针尖插入颅内,不注射任何药物,术后给与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实验一通过短期行为学测试(造模后第1天和第3天)、长期行为学测试(造模后第28天)及头颅影像学(造模后第28天)观察两组药物对GMH-IVH造成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和脑室扩张有无改善作用;实验二通过比色法在造模后24小时和72小时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血红蛋白含量,同时在72小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活化的小胶质细胞——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以评价干预药物对血肿的吸收和小胶质细胞表型转换有无影响。实验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在造模后的24小时、第3天、第7天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以评价干预药物对主要炎症因子的影响。实验结果1.神经功能:六味地黄汤及四君子汤对出血继发的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作用;六味地黄汤能改善出血继发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P<0.05),而四君子汤无明显改善作用。2.脑室体积:GMH-IVH会导致出血后28天脑室体积扩张,六味地黄汤可减少因出血造成的脑室扩张体积(P<0.05),而四君子汤组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脑室体积无统计学差异。3.体重:GMH-IVH可引起大鼠在第28天时体重降低,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均可缓解出血继发的体重下降(P<0.05),两组之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血肿的吸收: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与脑出血组模型相比较脑组织中血红蛋白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出血后72小时,六味地黄汤组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较脑出血模型组减少(P<0.05),四君子汤组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M2小胶质细胞数量:出血后72小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MH-IVH可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浸润,同时M2型小胶质细胞增多。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较,六味地黄汤组的M2型小胶质细胞增多更明显(P<0.01),而四君子汤组M2型小胶质细胞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6.IL-1β:GMH-IVH可引起血清IL-1β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IL-1β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IL-1β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7.IL-6:GMH-IVH可引起血清IL-6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IL-6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IL-6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8.TNF-α:GMH-IVH可引起血清TNF-α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TNF-α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TNF-α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六味地黄汤可改善GMH-IVH引起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室扩张,而对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2.六味地黄汤改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从而促进GMH-IVH后血肿的吸收,并降低由出血导致的促炎症因子如IL-1β、IL-6和TNF-α的增高,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3.从长期来看,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均能改善由于GMH-IVH导致的大鼠体重降低。4.六味地黄汤在改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室扩张方面显示出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肾论治GMH-IVH”是可行的。

陈思[7](2020)在《9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2017年至2019年3年期间于我院NICU住院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病例分析,总结我院ELBWI的早产原因、母孕期疾病、生后的并发症分布、临床结局等,观察ELBWI的疾病特点,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ELBWI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NICU住院治疗的出生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对其一般资料、出生情况、住院期间常见并发症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3年间我院共收治92例ELBWI。男38例(41.3%),女54例(58.7%)。男女比例为1:1.42。2.孕母情况:92例ELBWI来自78位孕母,自然受孕69.2%、辅助生殖技术30.8%,常见妊娠期高危因素有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征70.5%,胎盘异常19.2%等。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57.6%。3.出生时情况:92例ELBWI中阴道分娩29例(37.1%)、剖宫产63例(80.7%);单胎61例(78.2%)、双胎16例(20.5%)、三胎1例(1.2%)。4.主要并发症:本研究的ELBWI中主要并发症依次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87.0%、颅内出血79.6%、贫血77.7%。5.临床结局:92例ELBWI中放弃治疗45例(48.9%),接受治疗47例,接受治疗组中存活42例(89.3%),死亡5例(10.6%)。其中主要死亡原因为窒息、感染、NRDS。存活的42例ELBWI随访至8个月,严重脑积水2例,于脑外科行脑室分流手术;无脑瘫患儿,需要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患儿有3例。6.我院ELBWI平均住院时间为64.5天,平均住院费用116831.7元。结论:1.我院超低出生体重儿病例数逐年增加,其中女性多于男性。2.本研究中ELBWI的早产常见高危因素为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异常等,辅助生殖技术所占比例较大。3.我院ELBWI生后常见并发症依次为:NRDS、颅内出血、贫血等。4.92例ELBWI中接受治疗患儿的救治存活率为89.3%,出血后脑积水2例,无脑瘫、失明等严重后遗症。

郝荣真[8](2019)在《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结局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资料,探讨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转归,分析血小板输注对其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出生的194例血小板减少(血小板<150×109/L)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依据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100×109/L-150×109/L)、中度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50×109/L-99×109/L)及重度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小于50×109/L)。依据胎龄将血小板减少早产儿分为胎龄<34周组、胎龄≥34周组。按照发病日龄将血小板减少早产儿分为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组(发病<3天)和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组(发病≥3天)。比较患儿母孕期情况、患儿出生情况、临床特点及转归,分析血小板减少病因及血小板输注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围产期因素是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的首要病因,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组NEC所占比例较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组明显增多(P=0.001),且NEC、败血症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多为重度,差异显着。胎龄<34周血小板减少组的RDS所占比例高于胎龄≥34周血小板减少组(P=0.001)。免疫因素以胎龄≥34周早产儿为主(P=0.033),主要导致轻到中度血小板减少。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组小于胎龄儿比例明显高于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组(P=0.003)。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组中胎龄、出生体重明显低于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组(P值分别为0.001、0.014),呼吸衰竭、NRDS、无创呼吸机、晚发败血症、NEC、BPD、贫血等较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组明显增加。重度血小板减少组重度出血、有创呼吸机比例较轻、中度血小板减少组明显增多(P值均<0.05)。重度血小板减少组的颅内出血、NEC、输血小板比例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极显着(P值均<0.01)。重度血小板减少组的凝血异常、败血症、晚发败血症、输血或血制品、死亡或放弃治疗高于轻度血小板减少组(P值均<0.05)。中度血小板减少组中小于胎龄儿、凝血异常、败血症、输血或血制品、死亡或放弃治疗比例也较轻度血小板减少组高(P值均<0.05)。出血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皮肤出血、颅内出血、头皮血肿,其中颅内出血占10.4%,重度血小板减少组的重度出血较轻、中度血小板减少组明显增多,差异极显着(P值均<0.01)。中度血小板减少组的轻度出血及重度出血(包括颅内出血)与轻度血小板减少组比较无显着差异。10例早产儿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组重度出血、颅内出血高于无血小板输注组。共21例死亡或放弃治疗。严重出血是死亡或放弃的首位原因,其次是先天发育畸形和NEC等。结论:1.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病因以围产期因素多见,可以导致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免疫因素主要引起早产儿轻到中度血小板减少。2.小于胎龄儿在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组中比例高。NEC、败血症是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组的重要原因,且往往导致重度血小板减少。3.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情况明显增加且重度出血比例高。4.血小板输注没有减少严重出血,有必要综合临床评估决定血小板输注阈值。

宋磊[9](2019)在《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早产儿成熟度的判断和早产儿脑损伤(BIBP)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BIPI)组,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组,同时设23例37~42周的非脑损伤足月儿作为对照。对所有早产儿和足月儿进行aEEG监测,在生后72h内,每24小时监测一次,每次连续3h,结果取三次平均值。所有早产儿72h后,每1周监测1次,每次连续3h,至纠正胎龄40周。同时观察aEEG的具体指标:连续性(Co)、睡眠-觉醒周期(SWC)、上边界电压(UMA)、下边界电压(LMA)、窄带宽度;整体指标:Burdjalov的CFM评分和Naqeed诊断。分析不同出生胎龄、不同纠正胎龄非脑损伤早产儿的aEEG特征,并和非脑损伤足月儿比较;分析比较出生时非脑损伤早产儿组和早产儿脑损伤组aEEG的区别。结果: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大,aEEG的背景活动逐渐成熟,出生胎龄29~32周、32~35周和35~37周三组早产儿出现连续性电压百分比分别是:34.1%,67.3%和92.1%;周期性分别是:32.8%、65.3%和89.6%;三组早产儿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大,UMA(35.82±5.03、32.63±3.83 和 30.41±4.32)呈现下降趋势;LMA(4.16±1.43、4.89±1.62和 5.61±1.51)呈上升趋势;带宽(26.39±4.38、25.63±5.32 和 23.41±5.23)逐渐变窄;CFM评分(5.13±2.46、7.20±2.53和9.51±2.15)逐渐增大,和非脑损伤足月儿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生后纠正胎龄37周的非脑损伤早产儿UMA、LMA、带宽和 CFM 评分(31.87±5.63、4.84±1.51、26.67±5.23 和 10.03±1.52),与非脑损伤足月儿出生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纠正胎龄38和40周的非脑损伤早产儿,UMA、LMA、带宽(30.27±4.32、5.82±2.02、26.80±3.21;32.28±4.00、7.92±1.53、21.16±3.92),和足月儿出生时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纠正胎龄39周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出生72h内,非脑损伤早产儿aEEG的UMA、LMA、带宽和 CFM 评分(32.08±4.36、4.24±1.65、25.68±5.45 和 7.14±2.28),和脑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MA和CFM明显高于BIPI组,而UMA和带宽低于BIPI组。本采用Burdjalov评分联合Naqeed标准判断结果:77例早产儿的aEEG,37例正常,40例异常。其中Burdjalov评分诊断异常37例,Naqeed诊断36例,重度11例、轻度25例,重度异常的UMA、LMA、窄带宽度和CFM分别是 35.45±3.12、3.04±0.52、27.58±1.23 和 4.15±0.83。结论:早产儿随着出生胎龄的不断增大,aEEG的图形特征逐渐接近非脑损伤足月儿,纠正胎龄39周左右aEEG发育成熟,aEEG能较好地判定早产儿脑成熟度。根据aEEG诊断的具体指标和整体指标,aEEG异常程度与早产儿脑损伤具有相关性,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观察早产儿脑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常规磁共振(MRI)序列的区别,探讨MRI在非脑损伤早产儿的脑发育中的价值和SWI在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优势。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选择10例非脑损伤足月儿为对照组。早产儿达到纠正胎龄37周,应用西门子1.5T超导型MR扫描系统,采用MRI的常规序列联合SWI序列检查。采用脑总成熟度评分(TSM)标准,包括具体的髓鞘化程度(M)、脑皮质卷曲程度(C)、胚芽基质残余(GM)、胶质细胞迁移带(B)评分和脑总成熟度评分(TSM)总分,观察分析不同出生胎龄非脑损伤早产儿达到纠正胎龄37周,脑MRI成熟度的区别。分析比较常规MRI和SWI序列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病例数、病灶数、微出血病例数、微出血病灶数和出血部位的差异。分析不同出血部位早产儿的aEEG的差异。结果:28例非脑损伤早产儿纠正胎龄37周,MRI图像表现脑实质呈现均匀中等信号,灰白质分界清楚,脑室系统呈现低中等信号,未见异常低信号。常规MRI和SWI图像信号比较无显着区别。SWI的最小密度投影(MinIP)图清晰显示早产儿脑表面的细小静脉和脑实质中的静脉。出生胎龄29~32周、32~35周、35~37周非脑损伤早产儿纠正37周和足月儿出生时比较,磁共振的髓鞘化程度(M)、胶质细胞迁移带(B)和TSM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皮质卷曲程度(C)不断明显,胚芽基质残余(GM)不断减少,29~32周、32~35周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5~37周和足月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9例脑损伤早产儿中,常规MRI、DWI及SWI比较,检出颅内出血病例数分别为35、23、28例,检出率分别为71.43%、46.94%和57.14%,常规MRI和DWI序列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SWI序列较常规MRI及DWI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常规MRI、DWI及SWI 比较,发现颅内出血病灶数分别为85、70和106个,SWI较常规MRI及DWI显示更多出血灶。SWI发现出血灶的部位,其中生发基质-脑室内、脑实质、颅内脑外发生率分别是:50.0%、39.62%、10.38%,出血灶最常见部位在生发基质、大脑实质和脑室管膜下。常规MRI、DWI和SWI对颅内出血不同部位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SWI与常规MRI和DWI序列比较,检出微出血病例数分别是19、12、8例,检出率分别是38.77%、24.48%、16.3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发现微出血灶的数量分别为32、20和17个,检出数比较差异明显;SWI对早产儿微出血灶检出部位,主要在生发基质、脑室室管膜下、大脑实质和基底节,小脑较少,检出率分别是37.50%、28.13%、31.25%、6.25%、0.00%。出血部位仅发生在生发基质-脑室内、脑实质和颅内脑外的3组早产儿分别是9、7、6例,不同出血部位早产儿的振幅振合脑电图(aEEG)变化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胎龄37周早产儿的常规MRI和SWI序列,影像信号未见明显不同,但SWI的MinIP图可清晰显示常规MRI不能显示的脑内小静脉影;MRI图像上早产儿脑发育成熟程度和出生胎龄有关,其中髓鞘化程度(M)和胶质细胞迁移带(B)较脑皮质卷曲程度(C)和胚芽基质残余(GM)发育成熟更慢。SWI 比常规MRI序列在脑损伤早产儿中能检出更多颅内出血的病例、病灶、微出血病例和微出血灶数目,有显着的诊断优势。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部位主要在生发基质、大脑实质和脑室管膜下。不同的出血部位对脑损害的影响未见明显区别。第三部分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早产儿脑损害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分析早产儿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果和后期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及Gesell量表结果的关系,探讨aEEG联合SWI在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BIPI)组,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组。所有早产儿出生后予aEEG检测,纠正胎龄37周行磁共振常规和SWI检查,纠正胎龄40周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检查,纠正胎龄3个月复查头颅MRI,同时进行Gesell量表神经发育学评估。分析比较正常和脑损伤早产儿两组NBNA、Gesell量表总分以及具体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以NBNA和Gesell量表评分结果作为早产儿预后的标准,将所有早产儿重新分为预后正常和异常两组,其中NBNA正常组30例,异常组47例;DQ正常组36例,异常组41例。分析早期aEEG联合头颅MRI结果和后期NBNA及Gesell量表结果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判断判断其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非脑损伤早产儿组的NBNA评分和Gesell量表的结果(39.87±2.63和82.30±15.14)和脑损伤组(35.13±5.72 和 75.42±11.33)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具体的大运动评分(92.34±14.23)和脑损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四个方面(70.13±15.02、77.34±13.23、83.06±19.36、77.06±14.45)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5例SWI检查确诊的颅内出血早产儿,纠正胎龄3月复查,其中24例出血灶消失,7例出血灶减小。所有早产儿以NBNA和Gesell结果作为标准,重新分为预后正常组和异常组,在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比较,aEEG的上边界电压、下边界电压、窄带宽度和CFM评分四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纠正3月Gesell量表结果做为预后结果,aEEG、SWI、aEEG+SWI预测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72.3%、48.9%、85.7%,特异度分别为80%、60%、9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545、0.876。aEEG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SWI(P<0.05)。单独SWI指标灵敏度、特异度较差。与aEEG和SWI单独检测比较,aEEG联合SWI序列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ROC曲线下面积最大(P<0.05)。结论:脑损伤早产儿出生后纠正胎龄3月,大运动发育未见明显差异,但是精细动作、语言和社会行为发育落后于非脑损伤早产儿。单独头颅SWI序列对早产儿脑损伤预测价值不高。早期aEEG联合头颅SWI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以作为脑损害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罗丹[10](2019)在《极早产儿凝血功能特征及与颅内出血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研究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极早产儿凝血功能特点,确定本单位极早产儿的凝血值正常参考区间。并探讨极早产儿凝血功能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及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颅内出血的影响。[方 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研究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由产科转入儿科新生儿病房的极早产儿(胎龄<32周)的凝血相关临床问题,包括出生后一周内凝血功能,临床干预情况,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情况和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的临床结局。采集极早产儿出生后4小时内的凝血相关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调查极早产儿出生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的情况,根据是否输注FFP分为FFP组和非FFP组;调查出生后一周内经前囟头颅B超检查结果,并根据有无P-IVH将患儿分为P-IVH组和无P-IVH组,根据P-IVH出血程度分为工、Ⅱ、Ⅲ、Ⅳ期;统计无特殊围生高危因素和合并症的“相对健康”极早产儿各项凝血指标,计算95%参考区间;分别比较P-IVH组和无P-IVH组间及不同程度P-IVH组间的凝血功能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P-IVH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P-IVH患儿凝血功能与实验室正常凝血功能参考区间及本单位极早产儿95%参考区间的关系;比较FFP组和非FFP组P-IVH及不同程度P-IVH的发生率有无差异。[结 果]1.共334例极早产儿进入调查,其中符合调查条件的极早产儿共272例,男性143(52.57%)例,女性129(47.43%)例,男女性别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平均胎龄30.22±1.47周,平均出生体重1350.2±291.87g;母亲合并糖尿病50(18.38%)例,母亲合并妊高症80(29.41%)例,胎盘早剥16(5.88%)例,出生窒息23(8.46%)例,宫内窘迫15(5.51%)例,早发型败血症103(37.87%)例,无明确高危因素患儿共46(16.91%)例。2.本单位极早产儿凝血值参考区间:46例“相对健康”极早产儿各凝血检验值的 95%参考区间分别为:PLT 221.71-25 7.81X 109/L,APTT 70.64-87.52s,PT 15.73-22.32s,TT 20.96-23.13s,FIB 1.82-2.38g/L。3.凝血功能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关系:272例早产儿出生后第一周内发生 P-IVH 共 84(30.88%)例,其中 Ⅰ/Ⅱ 期共 69(25.37%)例,Ⅲ/Ⅳ 期共15(5.51%)例,无 P-IVH 共 188(69.12%)例。P-IVH 组与无 P-IVH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PLT、APTT、PT、TT、FIB 的 p值分别为 0.249,0.876,0.093,0.29,0.658,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按照P-IVH出血程度进行分度,Ⅰ/Ⅱ期组与无P-IVH组比较,PLT、APTT、PT、TT、FIB 的p值分别为 0.665,0.802,0.213,0.268,0.4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Ⅲ/Ⅳ期组与无P-IVH组比较,PLT、APTT、PT、TT、FIB 的 p值分别为 0.031,0.858,0.323,0.031,0.895,PLT 及 P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IVH组PLT较低,PT值较高。4.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窘迫、出生窒息、早发型败血症、5分钟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脐动脉血BE值、复苏方式、PT、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机械通气及使用升压药物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早剥、母亲合并糖尿病、母亲合并妊高症的p值分别为0.755,0.625,0.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PT的OR值为1.14,p=0.003,即PT是P-IVH的危险因素,5分钟Apgar评分OR值为0.78,p=0.038,即5分钟Apgar评分值较高(>7分)是P-IVH的保护因素。5.本单位极早产儿正常凝血功能参考值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关系:以本单位极早产儿APTT值95%参考区间为正常参考值标准,将调查对象分为APTT延长组与APTT正常组,比较两组P-IVH发生情况,χ2值为0.140,p=0.9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本单位极早产儿PT值95%参考区间为正常参考值标准,将调查对象分为PT延长组与PT正常组,比较两组P-IVH发生情况,χ2值为15.323,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APTT、PT与不同程度IVH进行相关性分析,APTT的Eta相关系数为0.011,PT的Eta相关系数为0.116,说明APTT与不同程度P-IVH的发生相关性不明显,而PT与不同程度P-IVH的发生相关性明显。6.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脑室内出血的影响:调查发现,在极早产儿中,本院新生儿科输注FFP的临床标准为APTT值≥成人参考值2倍。272例极早产儿中输注FFP组120(44.12%)例,未输注FFP组152(55.88%)例。未输注FFP患儿中发生 P-IVH 共 44(28.95%)例,其中 Ⅰ、Ⅱ 期 40(26.32%)例,Ⅲ、Ⅳ期4(2.63%)例,未发生P-IVH 108(71.05%)例;输注FFP组中发生P-IVH共 40(33.33%)例,其中 Ⅰ、Ⅱ 期 29(24.17%)例,Ⅲ、Ⅳ 期 11(9.16%)例,无P-IVH 80(66.67%)例。输注FFP组与未输注FFP组两组比较,χ2值为5.793,p=0.215,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P-IVH分层研究,输注FFP组与未输注FFP组相比,Ⅰ/Ⅱ期P-IVH中,χ2值为0.112,p=0.783,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Ⅳ期P-IVH中,χ2值为0.227,p=0.634,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 论]1.本单位极早产儿各凝血检验值95%参考区间为:PLT 221.71-257.81X109/L,APTT 70.64-87.52s,PT 15.73-22.32s,TT 20.96-23.13s,FIB1.82-2.38g/L。2.Ⅰ/Ⅱ期颅内出血与患儿凝血功能异常无显着相关性,而Ⅲ/Ⅳ期颅内出血的发生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血小板计数较低有相关性;3.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出生后5分钟Apgar高评分(>7分)是颅内出血的保护因素;4.根据ATPP值超过成人正常值两倍以上选择预防性输注FFP并不能改善出生后一周内极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的临床结局。

二、早产儿颅内出血79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产儿颅内出血7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22例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缩略词表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
    3 病例资料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341 例病例资料的基本情况
    2 新生儿低钙血症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 新生儿低钙血症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 新生儿低钙血症合并有手足搐搦的临床特点及与血钙浓度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131例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早产儿脑损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相关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PIVH诊断标准
    3.研究内容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资料统计
    2.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4)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5)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病例入选条件
        1.1.2.1 诊断标准
        1.1.2.2 排除标准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低钙血症组与非低钙血症组患儿的基本情况
        1.2.2 新生儿低钙血症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1.2.3 新生儿低钙血症发病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1.2.4 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患儿临床特点及与血钙浓度关系
        1.2.5 新生儿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患儿钙剂治疗效果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诊治研究进展
    2.1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诊断
    2.2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病因
    2.3 新生儿低钙血症与新生儿癫痫发作
    2.4 新生儿低钙血症致心律失常
    2.5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临床表现
    2.6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治疗
        2.6.1 止痉
        2.6.2 补充钙剂
        2.6.2.1 静脉补钙
        2.6.2.2 口服补钙
        2.6.2.3 合并特殊疾病补钙原则
        2.6.3 补充镁剂
        2.6.4 补充维生素D治疗
        2.6.5 饮食调整
        2.6.6 静脉补充钙剂注意事项
    2.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GMH-IVH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标准及分度
        1.5 发病机制
        1.5.1 病理过程
        1.5.2 分子机理
        1.5.2.1 血液成分及代谢产物
        1.5.2.2 小胶质细胞与炎症
        1.5.2.3 淋巴细胞与免疫
        1.6 治疗现状
        1.6.1 目前治疗方法
        1.6.2 治疗方法展望
        1.7 预后
        1.8 预防
        1.9 小结
    2.中医对GMH-IVH的认识及治疗探究
        2.1 前言
        2.2 中医与GMH-IVH相似的病名
        2.2.1 胎弱、胎怯
        2.2.2 胎惊、胎搐
        2.2.3 五迟、五软
        2.2.4 中风、血证
        2.2.5 小结
        2.3 GMH-IVH的中医病机分析
        2.3.1 先天不足为疾病的基础——责之肾
        2.3.2 病位为脑髓——责之肾
        2.3.3 病性为出血——责之脾
        2.3.4 小结
        2.4 中医治疗GMH-IVH的立法及方剂选择
        2.4.1 六味地黄汤
        2.4.1.1 六味地黄汤方义分析
        2.4.1.2 六味地黄汤在临床的运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2.4.1.3 六味地黄汤在脑部相关疾病中的运用
        2.4.1.4 小结
        2.4.2 四君子汤
        2.4.2.1 四君子汤方义分析
        2.4.2.2 四君子汤在临床的运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2.4.2.3 四君子汤在脑部相关疾病中的运用
        2.4.2.4 小结
        2.5 总结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神经功能学和脑室扩张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造模后24小时行MRI扫描可见血肿,提示造模成功
        3.2 六味地黄汤及四君子汤对 GMH-IVH 引起的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 3.2 短期神经功能学检测
        3.3 六味地黄汤能改善 GMH-IVH 继发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 3.3 长期神经功能学检测
        3.4 六味地黄汤能减轻 GMH-IVH 继发的脑室扩张
        3.5 从长期来看,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可缓解 GMH-IVH 继发的体重下降问题
        4.讨论
        5.结论
    实验二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血肿吸收及M2 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
        3.2 六味地黄汤可增加GMH-IVH后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
        4.讨论
        5.结论
    实验三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血清IL-1β
        3.2血清IL-6
        3.3 血清TNF-α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分析
    1.六味地黄汤对长期神经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而对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的分析
    2.六味地黄汤改善 GMH-IVH 后长期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
    3.四君子汤对本研究核心指标无改善的分析
    4.六味地黄汤在改善长期神经功能、减轻脑室扩张方面显示出疗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从肾论治 GMH-IVH”的可行性
结论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在颅内出血中的作用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9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早产儿的综合管理和救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血小板减少的定义
        2.2 纳入标准
        2.3 分组
        2.4 排除标准
        2.5 资料收集
        2.6 技术路线
        2.7 统计分析
结果
    1.基本信息
    2.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病因构成
    3.早产儿早发型血小板减少与晚发型血小板减少临床比较
    4.早产儿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轻、中、重度)临床比较
    5.出血表现
    6.血小板输注情况及结局分析
    7.死亡或放弃治疗原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早产儿脑损害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之处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参编专着等情况
中英文单词缩写
致谢

(10)极早产儿凝血功能特征及与颅内出血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早产儿颅内出血79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22例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孙坤. 大理大学, 2021(09)
  • [2]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131例临床诊疗分析[D]. 杨莎.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相关性影响因素的研究[D]. 徐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D]. 罗俊.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D]. 王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D]. 何维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9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情况分析[D]. 陈思.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结局分析[D]. 郝荣真. 青岛大学, 2019(03)
  • [9]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D]. 宋磊. 苏州大学, 2019(04)
  • [10]极早产儿凝血功能特征及与颅内出血相关性的研究[D]. 罗丹.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早产儿颅内出血79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