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突发交换——IP over WDM 的新解决方案

光突发交换——IP over WDM 的新解决方案

一、光突发交换—IP over WDM新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玲[1](2011)在《基于NS2的光突发交换网络QoS方案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光突发交换(optical burst switching, OBS)是结合了光电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技术优点的新光交换技术。其作为下一代光网络的一种底层传输技术,必须能够为上层不同级别业务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因此有关OBS网络QoS实现成为了OBS领域中的热点研究课题。在OBS网络中,区分服务(differentiated services, DiffServ)因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可作为OBS网络的QoS实现基础。本文在介绍了OBS网络的背景、基本概念及几种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从数据信道调度和资源预留协议这两方面,展丌对OBS网络DiffServ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如下:文章通过对NS2各个模块进行OBS功能扩展得到系统仿真平台。第四章研究了OBS网络中的信道调度算法和波长分组策略,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支持相对区分服务的数据信道调度算法—IWG-BFVF (Improved Wavelength Grouping-Best Fit Void Filling)。该算法中,对波长分组预留策略进行了改进,使其可根据各个优先级业务的变化情况,动态地调整各个优先级业务使用的波长数目,从而更好的支持区分服务;结合了FDL技术的BF-VF算法能更好的利用信道资源,降低整体的丢包率。第五章介绍了单向无确认的协议JET (Just enough time)和优先级足够偏移时间机制(Prioritiezd JET, PJET)。由此出发,设计了一种利用额外偏移时间实现绝对区分服务的方法IAPJET (Improved Absolute PJET),其主要创新点为:在优先级足够偏移时间机制中加入了自适应调整机制。该算法可根据保证业务的数据丢失情况,在核心节点处决定是否赋予保证业务额外偏移时间,这样不仅能使保证业务的数据丢失率不高于要求的最大值,还能有效降低非保证业务的数据丢失率,并且对高业务负载和业务的突发性有很好的承受能力。

韩婧蕾[2](2009)在《基于GMPLS的光突发交换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方法的不断提出,人们不断讨论、探究,以期寻求一种高速传输和灵活交换相融合的高效网络。目前的网络结构的定位为IP-over-WDM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针对网络中已有的通信模式,人们对WDM光网络中如何实现灵活的交换与高速的传输提出了新的方案—光突发交换网(OBS)。作为一种现有技术可行的光交换方案它克服了光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技术的缺陷。OBS由边缘节点和核心节点组成,网络在边缘节点处完成业务的接入。业务按照目的地址和QoS等级进行分类并组装成一个大的突发包(Burst),同时生成对应的控制帧。控制帧将超前数据帧在专门的信道发送,并在网络的核心节点处、在电域中进行处理,为数据帧配置全光通路。在完成全光通路配置后,数据即可在全光领域中传输。但是OBS要想在下一代光网络中立足,在网络中还需要有一个成熟的控制面来技术支撑,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控制面技术就是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GMPLS是MPLS向光网络扩展的产物,实现了IP和光网络的融合,使得标签不仅能支持分组交换,时分交换,GMPLS还对信令和路由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以实现光网络的全智能化。具体来讲,第一章介绍了该网络依然再研究的意义与背景。第二章首先介绍光网络中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控制面的体系结构,以及现有GMPLS网络的网络结构,研究分析了现有GMPLS的关键技术,如信令协议、路由协议等。第三章首先介绍了OBS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节点和边缘节点模型。然后提出了基于GMPLS控制面的OBS网络体系结构,并讨论了该试验网络中的关键技术。第四章搭建了传统OBS网络平台和基于GMPLS控制平面的OBS网络的仿真系统,分析它们的数据传输特点,最后讨论仿真结果。总体上来看,论文的主要成果表现如下:1.进一步研究了GMPLS与OBS相结合的网络,对GMPLS的功能增强给出了具体方案。比较了基于GMPLS的光突发交换网的优点。2.用仿真结果证明了基于GMPLS-OBS网络比传统OBS的优异性。

宁帆[3](2009)在《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OBS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光交换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代光网络的核心交换技术。接入网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与用户相连,是实现未来通信的研究重点。我们通过对OBS网络的关键技术和OBS网络边缘接入技术的探讨,深入研究了OBS的相关算法和解决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的新型接入技术(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FBA),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业务量和降低网络运行成本为目的,从而为技术的可实现性提供依据,为后IP网络时代提供研究基础。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最新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进展,借鉴现有成熟网络技术,深入探讨OBS网络和接入层网络自身的特点,找出OBS网络和接入层网络存在的不完善问题,对OBS关键技术和新型光纤接入FBA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具体创新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将图形化光网络波长分配算法,引入到OBS网络的路由策略中,针对多核心节点具有全波长和部分波长转换容量的光突发交换网络(OBS),提出一种近似的优化路径算法—RFC算法。2.研究光突发交换汇聚算法,针对不同网络负荷,根据实时的网络参数(如丢包率),动态的控制调整突发包汇聚的门限值,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汇聚算法。3.将纠错编码和交织技术应用于OBS网络中,提出新的突发竞争解决方案。4.研究TCP over OBS,建立理论模型,提出新的边缘节点结构和新的ACK重传机制。5.提出了基于电路方式的新型光纤接入技术—快递带宽自适应接入FBA技术,以支持后IP over DWDM(Post IP over DWDM)技术的发展;研究FBA与OBS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该技术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实现对仿真平台的设计。

邵彦惠[4](2007)在《光突发网络中的竞争解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网络流量呈爆炸式增长,对网络带宽需求不断扩大,促使人们加快对全光传送网络的研究。目前实现业务的全光传送主要有光电路交换(OCS)、光分组交换(OPS)和光突发交换(OBS)三种方式。OBS的提出,汲取了OCS和OPS的优点,同时避免它们的不足,是目前光传送网最有竞争力的实现方式之一。在光突发交换中,突发数据在中间节点不须经过光/电转换,而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在光域提供大容量存储,一旦发生数据竞争,就会导致数据大量的丢失,因此必须采用某种竞争解决机制来解决。比较典型的解决数据突发竞争问题的方案有光缓存、波长变换、重传、突发分片和偏射路由。但光缓存和重传会增加额外延时;波长变换价格昂贵;突发分片技术复杂,因此现阶段偏射路由算法是有效地解决突发竞争、提高网络性能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通过分析发现,在网络负载比较高的时候它可能会导致突发的丢失率上升。因此本文首先对偏射路由和重传这两种竞争解决机制进行研究,然后针对偏射路由和重传的优、缺点提出了结合的二者优点的竞争控制机制——混合条件偏射路由和重传算法。这种算法根据定义的选择条件,有条件的偏射或重传,以保证网络中突发的QoS,并改善网络的一些性能。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表明我们所提出的算法可以很好地控制偏射和重传突发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并有效的提高整个网络的突发丢失性能和延迟性能。

姚明旿[5](2006)在《光突发交换网络核心结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业务需求的爆炸性增长和传输技术的高速发展,光网络将逐渐由目前的光传输、电交换系统演变成为光传输、光交换的全光传送系统。在目前提出的几种光交换技术中,光突发交换(OBS)以其良好的分组型业务支持能力和可实现性受到人们的关注。OBS的核心思想是将电域的控制面和光域的传送面在使用波长上分离,通过业务汇聚、突发组装、单向资源预留等技术在光域上实现端到端数据传送。OBS的研究中最为关切的问题包括如何进一步降低数据突发随机冲突产生的数据损失,以及如何将OBS的研究与整个光网络的发展演化紧密联系,使其能够尽快付诸应用。在这两个方面,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提出波长转换器可共享的OBS交换结构的精确和近似分析方法,并比较研究了不同结构的性能。解决OBS中突发冲突的有效方法是在结点中进行波长转换。由于波长转换器(WC)的价格昂贵,因此人们提出了波长转换器共享交换结构来降低交换结点的造价。通过分析异步交换模式下共享波长转换器交换结构的特征和工作过程,本文提出了异步交换模式下每链路共享(SPL)结构的精确分析方法,并在该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建立了每链路共享结构和每结点共享(SPN)结构的近似分析模型,利用两种结构的共同特征,从SPL的精确分析中获得了近似模型中的反馈参数,从而可求解出SPN的近似丢失率。该模型可用于分析交换结点的性能以及研究波长转换器的不同配置对交换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采用有限范围波长转换器的交换结点在异步交换模式下的新分析方法。在结点上采用有限范围而不是全范围的波长转换器也是一条降低结点造价的有效途径,但也使得异步交换模式下的性能分析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求解。已有的工作针对单个波长转换集建模,降低了问题的维度,但是同时也引入了过多的误差。本文提出利用端口已占用波长总数来建立到达受阻的随机排队模型的分析方法,并通过引入关于环形小球放置中定长游程平均出现次数的定理来求解每个状态下系统的平均有效到达率,使获得的排队系统稳态方程,以及系统丢失率可以利用已有结论求解。仿真和分析表明这种方法比先前的方法要优越。提出并比较研究了四种更适合在波长转换器共享的交换结点上应用的突发分段丢弃调度方法。利用OBS中数据突发由大量上层业务分组所构成这一特点,在交换结点发生突发冲突时可以采用部分丢弃的策略来减少数据丢失,例如采用光可分突发交换(OCBS)或者突发分段(BS)技术。分析表明这种技术可以在不改动结点硬件结构的情况下显着降低数据丢失概率。大量关于OCBS/BS技术的研究都假设网络中的交换结点具有完全波长转换能力,这在应用中是不切实际的。为此,我们根据突发分段的灵活性、波长转换与部分丢弃操作的先后次序等分别提出了四种适合于具有波长转换器共享能力的结点应用的突发部分丢弃调度方法。通过仿真研究比较了这些调度方法和基于突发完整丢弃的调度方法的丢失率性能,并指出了其中综合性能最好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OBS环网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一种行之有效的弹性偏移时间控制机制(ROTC),实现了控制信道中突发控制标签(BCL)与数据信道中的数据突发时隙(DBS)之间的持续映射和有效控制,并因此称之为虚拟同步光突发交换环(VS-OBR)。VS-OBR环网方案的主要优点是支持光纤链路空间重用、信道接入快速灵活、支持可抢占的优先级,并且既不需要在结点配置光纤延迟线也不要求全网结点严格同步。我们详细叙述了VS-OBR的结点结构、BCL和数据突发的格式以及环网接入控制机制的工作原理,并针对其中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饱和吞吐量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采用仿真的方法研究了该环网的有效吞吐率和端到端时延等性能。

郑伟[6](2006)在《光突发交换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突发交换技术(OBS)是近年来光交换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由于光突发交换结合了光路交换(OCS)与光分组交换(OPS)的优点,同时也避免了它们的不足,有望成为下一代光网络的核心交换技术。 由于国内外对OBS技术的研究刚刚启动不久,一些相关理论与技术还不成熟,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着眼于OBS网络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对现有的OBS网络的体系结构、控制协议、突发装配策略、资源竞争解决机制以及服务质量保证机制等关键理论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针对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一些新的思路、算法或者策略。以下是本论文的创新性工作: (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资源预留和路由机制——基于分割的资源预留与路由机制(PRRRS:Partition-based Resource Reservation and Routing Strategy)。PRRRS机制把一个OBS网络的所有核心节点分割成几个自治区。在自治区内和区间施行不同的路由机制,结合了FPR和HHR两种路由机制的优点,仿真结果表明,在可扩展性,总体吞吐量以及平均端到端延时方面PRRRS机制在FPR和HHR两种机制之间取得了一个折中的效果,同时,PRRRS机制的节点处理时间低于HHR机制,突发阻塞率低于FPR机制。 (2)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突发装配长度和周期的允许不同CoS混装的组合式装配方案(CBAS:Composite Burst Assembly Strategy with Adaptive Assembly Length and Period),其特点概括如下: 首先,CBAS采用时延最小、装配粒度最大的集中数据排队方式。 其次,CBAS采用本文首次提出的流量负载高低判决法实施突(?)

李雷[7](2006)在《面向特殊用户的光因特网光交换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IP业务的高速增长和WDM技术超大容量带宽的双重推动下,传统光网络正朝着IP overWDM的下一代光因特网(NGOI)方向发展,且正从主干网延伸到城域网甚至到接入网领域。光突发交换(OBS)充分结合了光交换高速性和电处理灵活性的特点,成为构成NGOI可行的、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己获得大量研究。然而,目前的工作大都集中在改善和提高光突发交换网络(OBSN)本身性能,以便为常规多媒体业务提供服务质量(QoS)保证上。如何为即将在NGOI上承载的一些特殊业务(如超媒体、远程操作等业务)提供QoS保证,现行的主要方案和技术尚未涉及和考虑;也没有统一的OBSN性能分析工具和设计平台。因此,本文深入研究面向特殊业务需求的光突发装配、调度、资源配置、竞争解决、传输等过程的机制、算法和设计方案,建立统一的OBSN性能仿真和设计平台,给出了具体分析和设计范例,分析和评估了示范网的各项性能和指标。 第一章首先系统概述光网络的发展和演进过程;突出为特殊业务提供QoS保证的重要性;综合归纳OBS技术领域的工作进展和关键技术;提出本文研究目标、内容、结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提出了单位输入比特率概念,基于自相似过程构建了入口边缘路由器(ER)的并行多分组源(PMPS)业务源流量模型,综合讨论了关键参数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本章模型和方法统一了网络性能量化方式,准确描述了入口ER上的业务源流量,为建立统一的OBSN性能仿真和设计平台奠定基础。 第三章以满足时延稳定的特殊业务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重点研究OBS边缘路由器模型、用于装配及调度的具体算法、机制和方案。建立了新的边缘时延模型,提出了带缓存安全间隔(BSS)的PMPS边缘业务源突发装配算法;提出了边缘时延联合稳定方案(USS-ED)有力支持对特殊业务获得稳定时延的目标;设计了一种和BSS装配算法紧密结合的预降低同步方案来使得突发调度更有效。 第四章仍以满足时延稳定的特殊业务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重点研究OBS核心路由器(CR)模型、缓存结构、具体算法、机制和方案及其保证突发的传送效果。建立了新的突发流、突发竞争和CR时延模型;提出了缓存和交换集成结构方案并拓展到多纤网;提出了多约束、多策略综合(MMI)信道调度算法;分别对独立CR、邻接环境中CR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 第五章主要研究面向一般应用的无分级和分级的光突发交换网(OBSN)。完整地建立了突发和分组在OBS系统内的时延模型;按照有、无缓存两类情形,对无分级OBSN综合分析和讨论多个参数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光层QoS测度的QoS实现途径;在验证额外偏置时间方案之后,提出几种新的QoS实现方案。 第六章主要针对限制传输损伤和稳定(乃至固定)时延需求的特殊用户/业务,研究了应用光突发交换技术来实现QoS保证的具体方案。讨论了传输性能监测和传输损伤评估,建立了面向特殊业务的OBSN性能仿真和设计平台;针对江苏省电信长途传输网进行了传输损伤的计算和分析,提出了OBS核心网中区分端—端传输损伤的QoS保证优化方案;归纳了远程操作中引入IP/WDM光网所产生的随机变化的时延造成的系统稳定性问题。综合前面己提出的、直接与限制及稳定突发/分组时延有关的算法和方案,提出了能够有效稳定OBS端到端时延的总体方案。

张晚虹[8](2005)在《光突发交换QoS方案及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 Internet 中业务量的迅速增长,对更高传输容量和更高速 IP 路由器的需求达到空前的高度。在 WDM 技术已经成为长距离骨干网络的主要数据承载手段的背景下,现有的电处理过程就可能成为将来光网络中的电子瓶颈。IP over WDM 应运而生,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必然的网络层次形式。在实现 IP over WDM 的多种可供选择的交换技术中,OBS 集中了较粗粒度的光电路交换和较细粒度的 OPS 的优点,并避免了两者的不足,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代光互联网中提供兆兆位光路由和建立全光 WDM 层的解决方案。 阐述了光突发交换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概念并详细介绍了光突发交换技术的关键技术;结合 IP 网络问题,提出了 OBS 的 QoS 原理;研究了保证 OBS 网络 QoS 的两个方面:混合封装技术和突发包竞争解决方案;研究了光突发包封装方案,阐述了混合封装中的优先级确定问题,讨论了突发包封装的算法及封装方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混合突发包的优先级确定方法,这种封装算法能够实时、准确的反映各类上层分组数据 QoS 要求的差异性,有效的降低突发包的丢失率,使得网络的数据流更加平稳;在基本的突发包竞争解决方案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额外偏置时间的包丢弃方案;通过ns进行OBS扩展的设计,对提出的 OBS 网络中的 QoS 方案进行仿真,对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及分析都表明本文提出的 QoS 方案有较低的阻塞率,对于 OBS 网络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阳小龙[9](2003)在《光突发交换网络中服务质量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项具有应用前景和技术优势的低层的传输及交换技术,光突发交换(OBS:Optical Burst Switching)能承载许多类型的上层应用,而这些应用通常有一定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要求,如:时延、分组损失率等。OBS如何像上层一样提供QoS保证,现在更受重视。这不仅是OBS网络对上层网络QoS能力的增强和延续的需要,以使OBS不会仅作为传输通道而存在;同时这也是未来光互联网的重要特征。因此现在有关OBS网络QoS实现渐渐成为了OBS领域中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现在,OBS网络已基本上确定是以单向无确认的协议(如JET:Just-Enough-Time)为基础;可用的光缓存器仅光纤延迟线(FDL:Fiber Delay Line)而已,而且缓存时间有限;另外,BCP(Burst Control Packet)处理速率必须与BP(Burst Payload)的全光传输速率相匹配。本论文结合OBS网络这些特点,从光突发装配与资源分配、调度算法和竞争解决三个方面,展开OBS网络QoS问题的研究。其主要目标在于:建立一套有效的、适应OBS特点的,能与上层(主要为IP层)QoS方案相匹配的QoS实现机制。Diffserv粗颗粒分类因有良好的扩展性,可作为OBS 网络的QoS实现基础。由此出发,本文第二章研究了光突发装配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的问题,即:突发优先级-分组类别的映射、装配资源的分配,提出了一种光突发装配技术,该技术由两个部分构成,即自适应门限突发装配算法和基于优先级的随机偏移时间设置。其中装配算法适合于多类别分组混合装配,能让所有类别的分组公平有效地使用装配能力,能较好地与IP层的QoS机制相匹配;而偏移时间设置由两个机制完成,即有选择性的突发段丢弃(BSSD)机制和令牌桶机制,前者确定各类别相关的QoS偏移时间;后者确定随机偏移时间,以减少不同类别竞争机率。仿真结果表明这里提出的光突发装配技术能有效保证各类分组的QoS。第三章针对目前映射关系不能实时地反映各类分组QoS要求的差异性和它们业务负载的时变性,以及各级光突发装配资源在各类分组间有区分、但相对公平地分配的需求,提出了“TQ-Map+ATQ-DT”装配技术。它能根据QoS要求和负载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分组类别与突发优先级间映射关系,同时也能调整各类分组的突发装配门限,使之既能支持区分服务,又能公平地分配资源。最后通过仿真比较研究了不同的映射<WP=12>规则的自适应能力以及ATQ-DT的QoS保障能力。第四章将映射关系的建立与突发装配资源的最优分配综合考虑,在Diffserv粗颗粒分类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优化型动态映射机制,即Optimized TQ-Map,自适应性和最优性是其突出特点。在该机制中,各类分组能自适应地映射到相应优先级的突发中,以最优方式共享各级突发的装配能力,能使突发装配尽可能地与各类分组的QoS要求一致,并使光突发的承载能力最优化地分配到各类分组,同时也照顾了各级突发承载能力利用的公平性。在光突发交换(OBS)网络中,数据信道的调度算法是一个关键问题。第五章针对当前的调度算法大多只强调带宽利用效率而忽略了QoS支持,提出了一种信道调度算法BM-VF-SBD。该算法将突发搬移(BM:Burst Migration)、空隙填充(VF:Void Filling)和选择性突发丢弃(SBD:Seletive Burst Dropping)三种机制有机地融为一体,既能有效减少数据信道带宽碎片、提高信道带宽利用率,又能支持QoS。若以平衡二叉树组织Void和突发相关信息,它的计算复杂度与LAUC-VF和ODBR接近,小于。但经仿真比较,它在带宽碎片率和突发损失率上均明显地优于LAUC-VF[47]和ODBR[49]。在OBS网络中,突发竞争是影响网络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它,成了OBS网络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六章在分析当前文献中的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后,提出了一种突发竞争解决方案的系统实现。该实现将FDL时域缓存与TWC波长变换、空域技术结合在一起,构造了一个基于前向转发缓存和反馈循环缓存的两级交换结构。最后从多方面对该系统实现的竞争解决有效性进行了性能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它在适当的业务强度(<0.6)下,能有效改善突发丢失率和突发延迟;同时能降低系统所需的光器件数目。对突发竞争的解决,“部分丢弃”通常优于“完全丢弃”。为了避免“部分丢弃”策略两个固有缺陷(即“虚假竞争”和“过量丢弃”)的影响,并最大限度地为上层应用提供有区分的承载服务,第七章在加权型突发装配机制、QoS化偏移时间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头部丢弃方案。它能按照突发优先级的高低和截断突发相对长度的大小(即与原始突发长度的比值)有选择性地丢弃突发头部或整个突发。与其它策略相比,该方案在合适的头部丢弃门限下,其优势较突出:一方面总PLP有所改<WP=13>善;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QoS保障能力,能为不同类别的分组提供有区分的传输服务。在突发竞争的解决中,偏射路由可以在性能和数量上降低对光缓存器的要求。但是在输入负载较高时,偏射路由的性能劣化很快。第八章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一种可调参数偏射路由算法。它以可调参数——“偏射概率”对竞争突发进行偏射控制,并以突发丢失概率BLP和路径长度为优化目标,在相应的约束条件下,通过数学优化来寻找到一条较为优化的偏射路径。与零偏射、无条件偏射和有限偏射相比较,它既能改善网络总的BLP,也能?

王勇[10](2001)在《新光路由交换技术及其发展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二、光突发交换—IP over WDM新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突发交换—IP over WDM新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S2的光突发交换网络QoS方案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通信网的发展
        1.1.2 光交换技术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2章 光突发交换网络介绍
    2.1 光突发交换网络基本原理
        2.1.1 OBS原理
        2.1.2 OBS网络体系结构
    2.2 OBS网络关键技术
        2.2.1 资源预留协议
        2.2.2 突发汇聚机制
        2.2.3 数据信道调度机制
    2.3 OBS网络的QoS问题讨论
        2.3.1 QoS原理及方案
        2.3.2 OBS网络的区分服务
        2.3.3 绝对区分服务OBS网络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NS2在OBS网络中的扩展设计
    3.1 NS2简介
        3.1.1 NS2系统层次结构
        3.1.2 NS2的组成部分
        3.1.3 NS2工作机制
    3.2 系统仿真平台构建
        3.2.1 仿真模块及主要功能
        3.2.2 构建的仿真平台和可设置的参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支持QoS的数据信道调度算法
    4.1 研究背景
        4.1.1 核心节点的逐跳行为(PHB)
        4.1.2 资源管理
    4.2 一种新的基于改进波长分组技术的QOS机制
        4.2.1 BF-VF算法
        4.2.2 光缓存FDL
        4.2.3 波长分组技术
        4.2.4 改进的波长分组技术
        4.2.5 IWG-BFVF算法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仿真场景设置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额外偏移时间的QoS机制
    5.1 JET协议
        5.1.1 JET基本原理
        5.1.2 偏移时间的设置
        5.1.3 延迟预留机制
    5.2 PJET协议
        5.2.1 PJET的基本概念
        5.2.2 PJET工作原理
        5.2.3 额外偏置时间的定量分析
    5.3 一种新的基于额外偏移时间的QoS实现机制
        5.3.1 IAPJET基本原理
        5.3.2 性能评估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GMPLS的光突发交换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组织安排
2 GMPLS控制面体系结构
    2.1 光互连联网控制面技术基础
    2.2 控制平面的基本功能
    2.3 GMPLS体系结构及功能描述
        2.3.1 GMPLS产生的背景
        2.3.2 GMPLS的演进过程
        2.3.3 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
    2.4 GMPLS的关键技术
        2.4.1 GMPLS的节点结构
        2.4.2 GMPLS的标签
        2.4.3 信令协议
        2.4.4 路由协议
        2.4.5 链路管理协议
    2.5 小结
3 GMPLS-hased OBS网络体系结构
    3.1 OBS产生的背景
        3.1.1 OBS概述
        3.1.2 3种交换技术的比较
    3.2 OBS的基本原理
        3.2.1 OBS的网络结构
        3.2.2 核心路由器
        3.2.3 边缘路由器
        3.2.4 突发分组和控制分组
        3.2.5 JET协议
        3.2.6 OBS的技术特点
    3.3 GMPLS based OBS光网络体系结构
        3.3.1 GMPLS based OBS网络结构
        3.3.2 GMPLS-based OBS节点结构
    3.4 小结
4 GMPLS-based OBS的仿真及分析
    4.1 网络仿真工具
    4.2 仿真模块功能
    4.3 GMPLS-based OBS仿真环境
    4.4 仿真结果
5 结论及未来的工作
    5.1 结论
    5.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突发交换OBS的技术简述和研究现状
        1.2.1 OBS的提出
        1.2.2 OBS的网络结构
        1.2.3 OBS的基本工作原理
        1.2.4 OBS的网络资源预留和调度机制
        1.2.4.1 OBS资源预留过程
        1.2.4.2 OBS资源预留过程相关参数
        1.2.4.3 OBS资源调度机制
        1.2.5 OBS的研究现状
    1.3 新型的OBS边缘节点技术—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
        1.3.1 FBA的提出
        1.3.2 FBA的定位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论文的研究基础
        1.4.2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4.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网络路由策略的研究
    2.1 背景概述
        2.1.1 路由选择策略
        2.1.2 OBS路由选择策略
    2.2 OBS网络中的优化波长路径算法的研究
        2.2.1 引言
        2.2.2 对现已提出算法的分析
        2.2.2.1 附加节点方案
        2.2.2.2 专用链路方案
        2.2.3 新型的优化路径(RCF)算法
        2.2.3.1 RCF算法模型
        2.2.3.2 RCF算法模型描述
        2.2.4 仿真验证
        2.2.4.1 性能比较
        2.2.4.2 波长转换器成本和波长转换器容量的变化
        2.2.5 算法小结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光突发交换汇聚算法的研究
    3.1 背景概述
        3.1.1 OBS网络的边缘节点
    3.2 OBS汇聚组装机制
        3.2.1 OBS网络中传输效率
        3.2.2 BDP的最小长度
        3.2.3 突发包组装时间
    3.3 新型突发汇聚算法的研究
        3.3.1 引言
        3.3.2 新型汇聚算法
        3.3.3 性能分析
        3.3.4 小结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光突发交换竞争解决机制的研究
    4.1 背景概述
        4.1.1 竞争产生的原因
        4.1.2 解决突发竞争的主要方案
    4.2 竞争解决方案概述
        4.2.1 波长变换解决方案
        4.2.2 光延迟(FDL)(缓存)解决方案
        4.2.3 偏射路由解决方案
        4.2.4 突发包分段丢弃解决方案
    4.3 突发竞争解决机制的研究
        4.3.1 一种新型的OBS网络突发竞争解决方案
        4.3.1.1 引言
        4.3.1.2 新型突发竞争解决方案
        4.3.1.3 性能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TCP over OBS的理论研究
    5.1 背景概述
        5.1.1 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层协议
        5.1.2 TCP的演变和发展现状
        5.1.3 TCP over OBS的研究现状和本章的内容
    5.2 OBS和TCP模型
        5.2.1 OBS网络拓扑
        5.2.2 OBS On-Off源业务模型
        5.2.3 OBS损失模型
        5.2.4 TCP模型
        5.2.5 TCP和OBS结合的模型
    5.3 OBS网络中TCP吞吐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5.3.1 OBS新特性及对TCP造成的影响
        5.3.2 TCP拥塞控制机制
        5.3.3 分析方法
        5.3.4 数学模型
    5.4 TCP over OBS性能仿真测试
        5.4.1 仿真平台概述
        5.4.2 部分仿真结果和结论
    5.5 新型OBS边缘节点结构设计
        5.5.1 新型OBS边缘节点功能描述
        5.5.2 数据在OBS新型边缘节点下的流程
    5.6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的研究
        5.6.1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
        5.6.2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例举
        5.6.3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性能分析
    5.7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支持OBS的边缘接入节点及系统仿真设计
    6.1 背景概述
        6.1.1 下一代接入网技术发展概述
        6.1.2 光突发交换边缘节点接入模式
        6.1.3 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6.2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
        6.2.1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FBA技术的基本描述
        6.2.2 支持OBS的FBA网络结构
    6.3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的系统设计
        6.3.1 支持OBS网络的FBA节点结构
        6.3.2 FBA时隙
        6.3.3 时隙分配
        6.3.4 信道建立
        6.3.5 时隙预留
        6.3.6 交换
        6.3.7 FBA信道
        6.3.8 多播信道
        6.3.9 扩展性
        6.3.10 网络控制器NC
    6.4 FBA信道的研究
        6.4.1 FBA信道
        6.4.1.1 FBA信道分类
        6.4.1.2 FBA信道特点
        6.4.2 FBA的信道建立方式
        6.4.2.1 FBA中快速建立连接——顺序建立连接的方式
        6.4.2.2 FBA中快速建立连接——并行建立连接的方式
        6.4.2.3 点到点的信道建立方式
        6.4.2.4 广播信道建立方式
        6.4.2.5 多播信道建立方式
        6.4.3 时隙重新分配和更改信道容量
        6.4.3.1 时隙重新分配
        6.4.3.2 更改信道容量
        6.4.4 信道建立时的资源预留
        6.4.4.1 流量变化很小情况下的资源预留
        6.4.4.2 突发情况下的资源预留
    6.5 FBA网络的QoS
    6.6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网FBA的系统仿真设计
        6.6.1 FBA仿真平台概述
        6.6.2 设计特点
        6.6.3 FBA网络模型
        6.6.4 FBA接入节点模型
        6.6.5 FBA节点模型的功能模块
        6.6.5.1 地址管理
        6.6.5.2 时隙池管理
        6.6.5.3 网络管理子系统
        6.6.5.4 用户接口
        6.6.6 FBA时隙管理协议处理单元
        6.6.6.1 信道协议处理单元
        6.6.6.2 算法协议处理单元
        6.6.6.3 时隙管理协议处理单元
        6.6.6.4 拓扑发现协议处理单元
        6.6.7 开发环境
    6.7 总结
第七章 总结
    7.1 工作总结与创新
    7.2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的着作
附录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Ⅳ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申请的专利
致谢

(4)光突发网络中的竞争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下一代光网络发展趋势
        1.2.1 IP Over ATM
        1.2.2 IP Over SDH
        1.2.3 IP Over WDM
    1.3 光网络交换技术概述
        1.3.1 光电路交换
        1.3.2 光分组交换
        1.3.3 光突发交换
第2章 光突发交换技术
    2.1 光突发交换原理
        2.1.1 光突发交换的概念
        2.1.2 突发包格式
        2.1.3 控制包格式
    2.2 光突发交换网络结构
    2.3 突发的组装
    2.4 BHP的调度
    2.5 资源预留协议
        2.5.1 TAG协议
        2.5.2 JET协议
        2.5.3 JIT协议
        2.5.4 混合预留协议
    2.6 边缘节点汇聚机制
        2.6.1 固定汇聚时间汇聚机制
        2.6.2 固定突发长度汇聚机制
        2.6.3 最小突发长度最大时间汇聚机制
    2.7 核心节点数据信道调度算法
        2.7.1 LAUC算法
        2.7.2 LAUC-VF算法
        2.7.3 轮询算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信道竞争解决方法及QOS机制
    3.1 光缓存
    3.2 波长转换
    3.3 额外偏置时间
    3.4 偏射路由
    3.5 突发分片技术
    3.6 早期丢弃机制
    3.7 光突发交换中的QoS机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OBS网络中竞争解决机制及算法研究
    4.1 偏射路由算法
        4.1.1 一般的偏射路由算法思想
        4.1.2 关于该算法优、缺点的讨论
    4.2 融合波长分配技术的偏射路由算法
        4.2.1 融合波长分配技术的偏射路由算法思想
        4.2.2 该算法的优、缺点分析
        4.2.3 算法的改进思路
    4.3 非循环的偏射路由算法
    4.4 能够避免无限循环的偏射路由算法
        4.4.1 无限循环的偏射路由算法的具体实现
    4.5 偏射路由及重传算法
        4.5.1 偏射路由及重传算法的思路描述
        4.5.2 算法目的及其算法描述
        4.5.3 仿真平台介绍
        4.5.4 仿真及其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光突发交换网络核心结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的发展现状和演进趋势
        1.1.1 光通信简介
        1.1.2 光网络的演进
        1.1.2.1 基于SDH/SONET的传统光网络
        1.1.2.2 光传送网(OTN)、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和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
        1.1.2.3 全光网和光因特网
        1.1.3 基于WDM的新型光交换技术
    1.2 波长转换器
        1.2.1 波长转换技术概述
        1.2.2 波长转换器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1.3 光突发交换的研究概况
        1.3.1 OBS网络结构和信令协议
        1.3.2 路由选择和波长调度
        1.3.3 核心结点冲突解决方案及性能分析
        1.3.3 边缘结点组装算法及OBS对上层业务的影响
        1.3.4 QoS技术
        1.3.5 OBS环网技术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成果
第二章 采用全范围波长转换器的光突发交换
    2.1 光突发交换机的结构
    2.2 异步每链路共享结构的性能分析
        2.2.1 异步无缓存SPL交换结构工作过程
        2.2.2 假设、建模和分析
    2.3 异步每结点共享结构性能分析
        2.3.1 精确分析及其复杂度
        2.3.2 近似分析
        2.3.2.1 AEM SPL和AEM SPN
        2.3.2.2 根据SPL的分析值求解SPN
        2.3.2.3 经验方法求解SPL和SPN
    2.4 非均衡业务负载下的共享波长转换器交换结构性能
    2.5 数值结果及分析
        2.5.1 相关数值结果
        2.5.1.1 泊松业务模型与On-Off业务模型比较
        2.5.1.2 关于SPL的分析、估计与仿真结果
        2.5.1.3 关于SPN的估计和仿真结果
        2.5.1.4 SPIL与SPL、SPN的性能比较
        2.5.1.5 非均衡业务下的性能比较
        2.5.2 深入讨论
        2.5.2.1 SPL分析中稳态方程和丢失率的求解方法
        2.5.2.2 SPN的复用增益上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用有限范围波长转换器的光突发交换结点
    3.1 采用有限范围波长转换器的光突发交换结点结构
    3.2 异步交换模式下的有限范围转换结点性能分析
        3.2.1 分析模型和假设条件
        3.2.2 到达受阻的生灭过程分析模型及求解
        3.2.2.1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3.2.2.2 环放置中的游程和定长游程计数定理
    3.3 数值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使用共享波长转换器的光可分突发交换
    4.1 光可分突发交换技术
        4.1.1 工作原理
        4.1.2 虚拟服务员排队分析模型中的完整突发丢失率
    4.2 光可分突发交换技术与波长转换器共享技术的结合方案
        4.2.1 在波长转换器共享结点上进行突发分段的调度算法
        4.2.1.1 仅转换冲突部分(COCP)
        4.2.1.2 仅转换冲突部分但允许部分丢弃(COCP+PDP)
        4.2.1.3 仅转换冲突部分但允许突发再分(COCP+BS)
        4.2.1.4 波长转换优先并允许突发分段(FirstWC+BS)
        4.2.2 仿真分析和性能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虚同步光突发交换环网
    5.1 WDM环形光网络的特点和媒质接入控制问题
    5.2 几种现有城域环形光网络的解决方案
        5.2.1 采用TTFR的OBS环网
        5.2.2 基于ODD协议的OBS环网
        5.2.3 LightRing协议和Drop and Continue突发传送
        5.2.4 光突发传送OBT
    5.3 一种新的光突发交换环形网方案及其性能分析
        5.3.1 虚同步光突发环网VS-OBR的方案
        5.3.1.1 虚同步光突发环网结点的结构
        5.3.1.2 突发控制标签(BCL)和数据突发时隙(DBS)的结构
        5.3.1.3 弹性偏置时间控制(ROTC)
        5.3.1.4 结点工作过程
        5.3.1.5 优先级区分与多播实现
        5.3.2 性能分析
        5.3.2.1 ROTC偏置时间调整引入的容量损失估计
        5.3.2.2 时钟偏差对DBS定位精度的影响
        5.3.2.3 最大吞吐量
        5.3.3 仿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光突发交换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光网络技术的发展
    1.2 光交换技术的发展
        1.2.1 光的电路交换(OCS: Optical Circuit Switching)
        1.2.2 光分组交换(OPS: Optical Packet Switching)
        1.2.3 光突发交换(OBS: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1.3 OBS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章节安排
        1.4.3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1.6 参考文献
第2章 OBS网络结构与协议
    2.1 OBS网络组成结构
        2.1.1 OBS网络结构模型
        2.1.2 突发数据与控制分组
        2.1.3 边缘路由器
        2.1.4 核心路由器
    2.2 OBS网络的资源预留协议
        2.2.1 JET
        2.2.2 TAG
        2.2.3 JIT
    2.3 OBS网络的路由协议
        2.3.1 OBS路由帧类型
        2.3.2 OBS路由流程
    2.4 一种基于分割的OBS网络资源预留与路由机制
        2.4.1 网络结构模型
        2.4.2 PRRRS路由机制
        2.4.3 性能仿真与分析
        2.4.4 PRRRS机制小结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3章 OBS网络流量特性分析与突发装配策略研究
    3.1 网络流量特性分析
    3.2 入口边缘节点结构
    3.3 边缘节点数据排队
        3.3.1 集中排队
        3.3.2 独立排队
        3.3.3 混合排队
        3.3.4 不同排队方式的仿真与性能分析
    3.4 突发装配参数
        3.4.1 突发装配周期
        3.4.2 突发装配长度
    3.5 突发装配策略
        3.5.1 基于固定门限的装配策略
        3.5.2 自适应门限的装配策略
    3.6 一种改进的OBS网络边缘节点突发装配方案
        3.6.1 采用集中数据排队
        3.6.2 采用允许不同CoS数据混装策略
        3.6.3 突发装配长度和突发装配周期根据网络流量情况自适应
        3.6.4 性能仿真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3.8 参考文献
第4章 OBS网络核心节点竞争解决机制研究
    4.1 OBS核心节点
        4.1.1 核心节点结构
        4.1.2 核心节点功能实现
    4.2 数据信道调度算法
        4.2.1 FF算法
        4.4.2 LAUC算法
        4.4.3 LAUC-VF算法
        4.4.4 FAFA-VF算法
        4.4.5 Min-SV算法
    4.3 波长转换
    4.4 光缓存
    4.5 偏射路由(Deflection Routing)
        4.5.1 传统的偏射路由算法
        4.5.2 能够避免无限循环的偏射路由算法
        4.5.3 非循环的偏射路由算法
        4.5.4 融合波长分配技术的偏射路由算法
        4.5.5 一种改进的偏射路由策略(LBDRS)
    4.6 突发分片技术(Burst Segmentation)
        4.6.1 光突发分片技术
        4.6.2 基于光突发分片技术的竞争解决机制
        4.6.3 突发分片性能分析
    4.6 一种融合多种竞争解决技术的QoS保障方案
        4.6.1 基于偏置时间的QoS机制
        4.6.2 融合多种竞争解决技术的QoS保障方案
        4.6.3 性能仿真与分析
    4.7 一种新型的动态负载平衡策略
        4.7.1 负载平衡模型
        4.7.2 动态负载平衡策略
        4.7.3 性能仿真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4.9 参考文献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面向特殊用户的光因特网光交换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变量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的发展和演进
        1.1.1 IP over WDM光网络
        1.1.2 光交换技术
    1.2 IP/WDM光网管理及服务质量保证
        1.2.1 光网管理和网络QoS基本概念
        1.2.2 传统业务分级和QoS保证
        1.2.3 光层业务分级和QoS保证
    1.3 光突发交换技术
        1.3.1 光突发交换的体系结构
        1.3.2 边缘节点的突发装配和调度
        1.3.3 核心节点的信道调度和竞争解决
        1.3.4 光突发交换中的服务质量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网业务流量模型
    2.1 自相似流量基础
        2.1.1 自相似过程的数学描述
        2.1.2 自相似流量的产生方法
        2.1.3 自相似检验和评估
    2.2 并行多分组源(PMPS)边缘流量模型
        2.2.1 单位输入比特率
        2.2.2 ON阶段的分组发送
        2.2.3 新的截断Pareto分布
        2.2.4 并行多分组源(PMPS)边缘流量模型
    2.3 并行多分组源(PMPS)的统计分析
        2.3.1 i.i.d.ON/OFF Pareto截断分布
        2.3.2 一般ON/OFF Pareto截断分布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光突发交换边缘路由器
    3.1 边缘路由器功能模型
        3.1.1 ER发送部分功能模型
        3.1.2 ER接收部分功能模型
        3.1.3 边缘时延模型
    3.2 带缓存安全间隔的突发装配算法
        3.2.1 突发装配原理
        3.2.2 突发装配算法流程图
    3.3 突发装配效果评价
        3.3.1 突发长度最值和装配时间阈值对突发长度分布的影响
        3.3.2 输入分组源数对装配结果和网络性能的影响
        3.3.3 缓存安全间隔的作用
        3.3.4 缓存安全间隔设置对突发生成的影响
        3.3.5 缓存安全间隔设置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4 边缘时延联合稳定方案
        3.4.1 突发长度/装配时间稳定方案
        3.4.2 边缘时延联合稳定方案
    3.5 系统同步效应的降低
        3.5.1 突发调度与系统性同步
        3.5.2 预降低同步方案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光突发交换核心路由器
    4.1 核心路由器功能模型
        4.1.1 核心路由器基本功能
        4.1.2 核心路由器上的突发流模型
        4.1.3 核心路由器上的资源调度——算法/方案
        4.1.4 核心路由器上的竞争解决——模型/方法
        4.1.5 核心路由器上的时延模型
    4.2 核心路由器上的缓存结构设计
        4.2.1 缓存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基本条件
        4.2.2 交换和缓存集成结构,综合分类及分析
    4.3 多约束、多策略综合算法
    4.4 独立CR的性能
        4.4.1 待考察参量和突发流模型
        4.4.2 不同参数设置下的独立CR性能
    4.5 邻接环境中CR的性能
        4.5.1 待考察参量和突发流模型
        4.5.2 不同缓存参数设置下的邻接环境中CR的性能
        4.5.3 缓存结构对邻接环境中CR性能的影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光突发交换网络设计
    5.1 光突发交换网络的时延模型
        5.1.1 光突发交换网络基本结构
        5.1.2 JET-OBS网络时延模型
    5.2 无分级OBSNs
        5.2.1 无缓存情况
        5.2.2 有缓存情况
    5.3 光层业务分级模型和QoS实现途经
        5.3.1 网络应用分类模型(NAM)
        5.3.2 业务区分/分级模型(SD/CM)
        5.3.3 基于光层QoS测度的QoS实现方案
    5.4 一般分级OBSNs
        5.4.1 QoS方案的区分参数
        5.4.2 支持一般分级的QoS方案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面向特殊业务的光突发交换网
    6.1 面向特殊业务的OBSN性能仿真和设计平台
        6.1.1 IP/WDM光网络中的节点管理模型
        6.1.2 传输性能监测和传输损伤评估
        6.1.3 面向特殊业务的OBSN性能仿真和设计平台
    6.2 支持传输损伤的分级OBSNs
    6.3 支持固定时延的分级OBSNs
        6.3.1 基于光网络的远程操作时延
        6.3.2 支持固定时延的分级OBSNs综合方案
        6.3.3 网络升级范例和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图、表索引

(8)光突发交换QoS方案及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光纤带宽面临的挑战
        1.1.2 IP over WDM 的出现
    1.2 课题的提出
        1.2.1 IP over WDM 的实现技术及各自优缺点
        1.2.2 OBS 提出的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2 光突发交换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1 光突发交换的基本原理和网络结构
        2.1.1 光突发交换的基本原理
        2.1.2 网络结构
        2.1.3 网络分层结构
    2.2 相关概念
        2.2.1 帧格式
        2.2.2 偏置时间
        2.2.3 资源预约协议
    2.3 关键技术
        2.3.1 路由和波长分配算法
        2.2.2 突发会聚机制
        2.2.3 突发包的帧格式和同步技术
        2.2.4 光网络中组播/广播的实现方式
3 保证QoS 的混合突发包封装技术
    3.1 QoS 原理及方案
    3.2 突发包封装技术
        3.2.1 突发包封装过程
        3.2.2 突发包封装算法
        3.2.3 突发包的封装两种方案
    3.3 突发包封装中的优先级问题
    3.4 优先级确定方案
    3.5 改进的混合封装比例分配优先级算法
4 光突发交换机制竞争解决机制
    4.1 突发包竞争的产生
    4.2 解决方案
        4.2.1 基于额外偏置时间的竞争解决方案
        4.2.2 使用光缓存器
        4.2.3 使用波长转换器
        4.2.4 偏射路由
        4.2.5 突发包分段丢弃技术
    4.3 一种新的竞争解决方案
5 对ns 进行OBS 扩展的设计
    5.1 ns 简介
        5.1.1 ns 系统层次结构
        5.1.2 ns 组成部分
        5.1.3 ns 工作机制
    5.2 设计目标
    5.3 设计考虑因素
    5.4 系统仿真平台的构建
        5.4.1 仿真模块及主要功能
        5.4.2 涉及的关键技术
        5.4.3 构建的仿真平台和可设置的参数
    5.5 算法的仿真实现
6 仿真结果和分析
    6.1 竞争的有关参数的优化
    6.2 混合封装中的参数优化
7 结论
    7.1 总结
    7.2 全光网络技术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光突发交换网络中服务质量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简略字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WDM光网络的发展与演进
    1.2 WDM网络光交换技术概述
        1.2.1 光波长交换技术
        1.2.2 光分组交换技术
        1.2.3 光突发交换技术
        1.2.4 几种光交换技术的比较
    1.3 光突发交换技术
        1.3.1 光突发数据格式
        1.3.2 光突发交换节点与网络结构
        1.3.3 OBS资源预留协议
        1.3.4 OBS网络信道调度算法
    1.4 OBS网络中有关QoS的研究现状
        1.4.1 光突发装配技术
        1.4.2 OBS竞争解决方法
        1.4.3 数据信道调度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突出点
第二章 基于多分组类别混合装配和随机化偏移时间的光突发装配技术[Y3,Y4,Y8]
    2.1 研究背景
    2.2 自适应门限多类别光突发装配技术
        2.2.1 自适应门限调整算法
        2.2.2 基于QoS的随机化额外偏移时间设置
    2.3 性能仿真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自适应映射和动态资源分配的多类别光突发混合装配技术[Y5,Y7,Y9]
    3.1 研究背景
    3.2 基于自适应映射和动态资源分配的光突发装配技术
        3.2.1 分组类别-光突发优先级的映射规则
        3.2.2 ATQ-DT装配能力分配方案
    3.3 ATQ-DT方案性能分析
    3.4 仿真结果
    3.5 结束语
第四章 一种动态映射自适应综合光突发装配映射机制及性能仿真[Y6, Y12]
    4.1 研究背景
    4.2 优化型动态映射机制
    4.3 优化型TQ-Map的性能仿真
    4.4 结束语
第五章 BM-VF-SBD:OBS网络中的一种有效的能支持QoS的调度算法[Y10, Y
    5.1 研究背景
    5.2 数据信道调度算法BM-VF-SBD
        5.2.1 调度问题的描述与Void映射平面
        5.2.2 BM-VF-SBD算法
        5.2.3 算法的计算复杂度
    5.3 性能仿真
    5.4 结束语
第六章 基于FDL和TWC的OBS网络竞争解决方案及性能分析[Y1, Y2, Y11]
    6.1 研究背景
    6.2 基于TWC反馈环路和FDL缓存的突发竞争解决方案
    6.3 方案分析模型和性能分析
        6.3.1 方案分析模型和缓存操作
        6.3.2 方案性能分析
    6.4 数值仿真及结果
    6.5 结束语
第七章 改进型头部丢弃机制:一种能支持QoS的高效竞争解决方案[Y14]
    7.1 研究背景
    7.2 改进型头部丢弃机制
        7.2.1 加权型突发装配
        7.2.2 基于分组类别的偏移时间设置
        7.2.3 基于门限的优先级头部丢弃机制
        7.2.4 “部分丢弃”策略的固有缺陷对建议方案的影响分析
    7.3 性能仿真与分析
    7.4 结论
第八章 可调参数偏射路由算法[Y15]
    8.1 研究背景
    8.2 参数可调的偏射路由算法
        8.2.1 问题描述
        8.2.2 可调参数“偏射概率”的定义
        8.2.3 偏射路径的优化设置
    8.3 性能仿真与分析
    8.4 结论
全文总结
致 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录用和投出的与本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

四、光突发交换—IP over WDM新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S2的光突发交换网络QoS方案仿真研究[D]. 刘春玲.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2]基于GMPLS的光突发交换网的研究[D]. 韩婧蕾. 北京交通大学, 2009(02)
  • [3]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D]. 宁帆.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4]光突发网络中的竞争解析研究[D]. 邵彦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5)
  • [5]光突发交换网络核心结点关键技术研究[D]. 姚明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3)
  • [6]光突发交换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郑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7]面向特殊用户的光因特网光交换技术的研究[D]. 李雷. 东南大学, 2006(05)
  • [8]光突发交换QoS方案及参数优化研究[D]. 张晚虹. 西安科技大学, 2005(07)
  • [9]光突发交换网络中服务质量关键技术的研究[D]. 阳小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03(01)
  • [10]新光路由交换技术及其发展应用[J]. 王勇. 通信世界, 2001(16)

标签:;  ;  ;  ;  ;  

光突发交换——IP over WDM 的新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