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产业将成为三峡库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水产产业将成为三峡库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水产业将成为三峡库区支柱产业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1](2021)在《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许典子[2](2019)在《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随着社会经济规模扩大,人水和谐矛盾凸显,水安全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时代背景下,进行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预警研究,对实现水资源科学管控、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三峡库区流域作为研究区域,构建了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预警体系。建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体系,水环境容量价值是其中无法直接获取的重要指标,采用非点源模型进行了核算;进行了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揭示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状况差异下不同空间尺度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特征,明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键驱动因素;结合过程评价,进行了2020年及2030年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及预警成因解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预警需求,回顾了国内外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进展。目前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正逐渐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定性趋于定量,从现状评价向承载力监测预警转变,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也更加服务于国家的水资源安全战略管理需要,科学客观地进行三峡库区全库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预警,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2)构建了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预警体系。基于主体(水资源系统)及客体因素(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构建了包含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3个层次结构、3个子系统和19个具体指标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峡库区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模型,进行了无法直接获取的重要指标水环境容量价值的核算;采用熵值法和理想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和分级标准,建立了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过程评价,提出了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方法。(3)水环境容量价值是指标体系中无法直接获取的重要指标,采用非点源模型进行了三峡库区流域水环境价值核算。在P=90%最枯月设计水文条件下,三峡库区流域COD、TP、TN和NH3-N流域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8.91万t/a、5534.10 t/a、845.61 t/a和9110.81 t/a,由污水处理代替费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核算出三峡库区流域水环境容量价值为1551.81亿。(4)进行了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揭示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状况差异下不同空间尺度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特征和驱动因素。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呈现显着的地域不均衡性,空间上呈现由西向东、由库尾向库首增多的趋势。在县域尺度上,大渡口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最弱,评价等级为“Ⅴ级”,巫溪县水资源承载能力最强,评价等级为“Ⅰ级”。根据库区分区,库首水资源承载能力最好,评价等级为“Ⅱ级”;库中次之,评价等级为“Ⅲ级”;而库尾承载能力最弱,评价等级为“Ⅳ级”。根据主体功能区划,重点生态功能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好,综合评价等级为Ⅱ级,重点开发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等级为Ⅳ级。三个子系统中,人均水资源量、城市化水平和水环境容量价值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呈显着的强相关关系,是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驱动因素。(5)进行2020年及2030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过程评价和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状态研判。预测2020年全库区常住人口数达到2164.91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498.47万人,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需水总量达到53.737亿m3;2030年全库区常住人口数达到2418.15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935.69万人,需水总量达到53.592亿m3。进行2020年和203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等级划分,2020年出现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和绿色预警等级的区县分别有0、7、6、10和3个,2030年分别有0、4、8、10和4个,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状况转好。预警成因主要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起的人类大力开发利用水资源,超过了供给水平,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又有自然环境改变、自然禀赋差异的自身原因,同时也有目前水资源管理机制与政策的因素。

谭雪霏[3](2019)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是20世纪中国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从四川江津到湖北宜昌的19个县市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陆续受淹,112所集镇完成搬迁,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三峡特殊的峡江环境和故土的群体凝聚氛围是三峡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三峡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影响着三峡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时间节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通过梳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彰显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独立品格与鲜明特性、探讨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这对于社会现代转型期间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采用历史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从“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历时性展开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探讨该类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路径。第一章绪论首先阐明了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并结合三峡文化资源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界定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文化资源”等研究中的相关概念,为开展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研究厘清了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它是“前三峡时代”文化资源生成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的综合、是文化系统与自然系统耦合,具体而言主要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这三方面对于文化变迁的影响力也是逐层加强。第三章主要归纳了在“前三峡时代”文化生态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研究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逻辑起点、确立以“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为基本的分类标准。将“前三峡时代”的区域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三大类,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则主要阐述了“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及文化资源保护实践。分析“三峡工程时代”文化生态的主要变化在于:工程建设对外部环境的改变,移民搬迁对文化传承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重塑,并对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资源的变化进行了阐述。“三峡工程时代”也是三峡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的重要时期。在工程建设与资源抢救的时间赛跑中,国家、政府做出了积极思考与尝试:开展了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原生态到新生态的衍生重建,单一文化事项的到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通过上述实证研究,解释了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时刻进行着信息交换的非平衡系统第五章在分析了环境与文化互动的基础上,归纳了“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并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实践进行了反思。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是“后三峡时代”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就每一种文化资源各自的特性而言,由于其文化内涵特征的不同,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分别存在着景观化、静止化、大众化倾向;同时当整体文化生态系统受到超过“生态阀值”外来冲击时,各级结构则出现缺损和变化,存在着碎片化、同质化,功利性倾向。第六章正是在对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历时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文化资源保护路径的策略研究。在追根溯源分析文化资源保护的纲领性文件精神和学习国际先进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以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为例,提出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保护的基本路径和策略。延续文化生态学思维,从文化资源本体和其所在文化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通过保护,文化资源与其所处生态系统达到协调,最终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和可持续性发展。

陈建波[4](2017)在《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描绘了 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规划目标,就必须破解难题,深挖潜力,扬长避短,再创新优势,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认真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实践之后,深切感到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果正是践行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成功范例。本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特别是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最新指示要求,借助于国内外服务科学、水利学、电力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理论框架。文章沿着三峡工程建设前后的时间脉络,从长江经济带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历史渊源出发,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在行政性分割格局下探索产业互补、资源共享、交通相连,谋划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主导下,深刻领悟总书记发展区域经济的强烈愿望,分析三峡工程兴建创造的巨大综合效益对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服务和贡献,阐述了宏伟工程在该区域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该地区区域融合发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进一步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与发展的对策。论文分七个部分,由引言和六章组成。本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创新点:一是按照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基础之上,对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效应分析,提出三峡工程建设及其服务长江经济带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例和杰作。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梯度转移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统筹开发的全局意义和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社会经济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的服务作用。通过对区域经济中城市和城市群功能的比照解析,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内部分大中城市在三峡工程兴建前后自身进步、发展壮大的内在机理和变革,论证了由于三峡工程经济效益对长江经济带上游电站的开发建设,在上游有产生副中心城市和一级城市群的基础和可能。三是在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三峡水电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通过阐明长江经济带资源比较优势和现实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依据大量数据进行了差异关联分析,构建了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模式,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历史进程和空间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提升迅速,针对工程对上中下游各城市服务功能侧重的不同,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立体交通为纽带的城市体系,以组团式的核心区带动广大经济腹地的发展。四是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既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和谐的双重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长江经济带与三峡工程和谐、持续和绿色发展,在不断发展中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双轮驱动,在加强生态保护中推进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李红梅[5](2015)在《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园区是工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地区经济规模发展的加速器;其实质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库区是指受水电工程建设影响的区域,狭义仅指水库淹没区及其必要的缓冲区域,广义则泛指水库建设影响的行政单元(如县区市等);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是指在库区行政区域范围内搭建的,以解决库区县市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库区工业生态化发展及帮扶库区移民或农民就业致富为落脚点的载体。但库区受生态环境敏感、地形地貌复杂、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交通条件滞后等多重因素阻碍,因此,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除了具备一般工业园区的基本特征外,有其自身规划设计的特殊性。由于受封库停建、水库蓄水后淹没尤其是移民迁建的影响,库区发展长时间徘徊,阻碍了库区经济发展;受库区环境容量限制,库区大部分企业“并、转、关、停”对原本工业基础就薄弱的库区无疑雪上加霜;同时,受水库淹没影响,淹没区域大部分土地被遗弃,大量人口搬迁,加剧了库区人地矛盾;如何解决库区产业发展,如何解决库区移民、农民生活致富?实践证明,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路径。鉴于此,本篇论文首先梳理了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并重点以开发性移民试点库区三峡库区为例,梳理了三峡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的分布、类型及规模、产业选择、空间结构、发展现状等特点,归纳总结出三峡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实践理论及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的特性研究,分析出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的重点,进而对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的重点进行研究,得出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框架图谱。最后以屏山县移民后扶工业园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对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周兴茂[6](2014)在《“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构建中,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坚实依托;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关键和主线,正确认识所谓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确立科学的旅游战略为重要举措;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使"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节"的全面构建得以尽快实施,并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周飞[7](2014)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历了大城市的发展浪潮后,小城市将在今后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力,中国小城市将在吸纳农村人口、完成中国社会转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中国小城市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战略,能够更加准确地作出中国未来城镇化的空间部署和发展规划。本文综合运用实证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在实地考察与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小城市发展历史与现状,对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布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理论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对湖北长江经济带中小城市发展现状的考察中,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认识,武汉市一城独大,发展程度高的地级市与周边省份同等城市相比差距还不明显,而到小城市一级就与周边省份有不小差距,湖北省的城市格局呈“倒金字塔”形状。从而得出结论,湖北长江经济带如果要在整体实力上大幅度提升,必须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尤其是发展小城市及其所辐射的小城镇。本文的重点是四至七章,探讨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空间布局,小城市应从本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产业发展方向和城镇体系综合考量,使二者实现空间交汇,达到产城融合,形成错落有致的城镇网络,各类产业协调发展。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空间布局需要宏观上的把握,才能形成健康有序发展的城镇连绵带。整个经济带的发展布局,应采取分段开发的策略。经济带东段强调武汉市对整个经济带尤其是对鄂州、黄冈、黄石、咸宁的带动作用,西段突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力,中段则为解决湖北省“中部塌陷”而实施“壮腰工程”的具体途径。交通干线是产业和城镇发展的大动脉,一定要加大投入,建设水、空、公、铁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使湖北长江经济带发生整体的互联互动。要在民生优先、安全为重、绿色优质三个原则指导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内公共设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要做到融入大自然,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使群众生活舒适愉悦,乐在其中。关于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放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分析三大产业结构,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的对策,农业方面主要是科技兴农,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品牌营销促进产业升级;工业方面主要是培育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拓展产业延伸能力,打造名牌产品;服务业主要是全面满足社会需要,发展科技服务行业。带内小城市对外贸易依存度偏低,改进措施是培育竞争优势,拓宽贸易方式,推进市场多元化。坚持深化以产权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在金融体制上以市场化手段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金融服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在管理体制上确立政企分开等原则,提高管理效益;对城区和农村土地制度,要分别以土地管理和产权为中心加以调整,农村土地的流转将给农民落户城镇带来更多的资金和就业机会。关于社会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城镇化”。对人口集聚,小城市要尽快放开户籍限制,使人口城镇化跟上土地城镇化的步伐;要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建立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城镇就业率;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培植深厚的人力资源。对社会服务,要重点解决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人公平享受市民的合法权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带内小城市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今后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建立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对带内小城市的大量人文资源,也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维护和开发。从人文资源中提炼城市精神、开发旅游资源、激活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营造精神家园。通过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的维护和开发,获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给老百姓一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李麒麟[8](2013)在《三峡库区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非遗文化是各民族历代先辈们在不同时期、不同自然环境中所创造的文化财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记忆和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自2004年8月,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后,“非遗文化”一词迅速进入中国,掀起了全国保护非遗文化的热潮。而基于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的兴起和非遗文化的自身特质,非遗文化的产业发展成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最佳选择。长江三峡库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其中就包括大量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研究三峡库区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对于这里民族文化的延续,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三峡库区重庆段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构成部分,本文将以重庆为例,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依照“现状探讨——SWOT分析——路径探析”的逻辑思路,对重庆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为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发挥引导性作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及内容,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为论文的写作做好铺垫;第二部分是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个概况,其中重点说明了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和基础;第三部分则是重庆三峡库区非遗文化产业发展SWOT的分析;第四部分是对国内外经验的解读;第五部分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的探析。

段娅[9](2010)在《三峡库区边缘化与再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发达程度高低,国际社会都十分重视流域综合开发,并通过流域开发改善流域地区居民的经济状况。然而在我国,流域开发并没有为流域地区,特别是为库区居民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或发展条件。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导致库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移民问题突出,库区人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反而不如开发之前。流域地区开发目的被异化导致了库区的边缘化,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峡库区的边缘化问题。那么,在流域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水电资源开发利用与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关系,如何真正实现开发的目的,让库区人民共享流域开发的成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主要表现在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效益及对南水北调和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上。同时,三峡库区的人民用自己的家园换来了三峡工程的竣工,换来了三峡工程巨大的综合效应,可是丰富的水能资源得到开发的结果并没有使库区的人民得到实惠。三峡库区没有享受到区域开发的好处,反而被排除在外,沦落为贫穷落后的边缘区,如果不能正视和有效解决边缘化问题,三峡库区就会和其他老库区一样,以水库建设为主导的区域开发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及文化建设与发展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三峡库区的开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许多水电水利工程建设的写照。三峡库区建设、发展引发的边缘化问题,实际上体现了所有库区的共同问题。本文在梳理相关区域开发理论、边缘化理论的基础上,考察和分析流域水电管理体制和开发模式,探讨三峡库区边缘化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库区进行再开发对策与原则思路。本研究用三峡库区与全国平均水平、三峡库区与电力输入地、三峡库区与非库区、三峡库区与库区之间的经济数据对比,辩证分析三峡工程建设为三峡库区带来的利与弊,对三峡库区边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三峡库区边缘化原因、表现、对策的研究,探索特殊边缘区“库区”再开发模式,进而以此为依据,使三峡库区真正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新的区域“中心”。本研究在为区域开发理论提供新的例证,并试图为解决库区边缘化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开发模式,对今后我国的水电开发具有参考、借鉴和指导意义。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立足三峡库区,对边缘地区概念的新界定以及边缘化成因的新探索;提出库区边缘化的评价体系;提出要对现有流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并建立水电开发新的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

苗长虹,武前波,杜李,张丽君,席升阳,高延军,蒋冰华,方相林,乔家君,赵玉明,吴殿廷,刘嘉俊[10](2008)在《第十章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文中认为1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动及优化中原城市群是指以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等在内的共9个省辖(管)市组成的城市密集区,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2002年,该城市群土地面积5.88×104km2,总人口3 895.7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5.18%和40.53%,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海关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财政收入及高校学生分别占全省的53.92%、57.66%、

二、水产业将成为三峡库区支柱产业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产业将成为三峡库区支柱产业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2)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历程
        1.2.2 水资源承载能力影响因素
        1.2.3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预警研究方法
        1.2.4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技术框架
2.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河流水系
        2.1.5 水文特征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与耕地
        2.2.2 国民经济概况
    2.3 水资源概况
        2.3.1 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概况
        2.3.2 水质状况
        2.3.3 污染源排污状况
    2.4 小结
3.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预警体系
    3.1 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3.1.2 指标体系分类框架设计
    3.2 水环境容量价值
        3.2.1 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模型
        3.2.2 水环境容量核算
        3.2.3 水环境容量价值核算
    3.3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
        3.3.1 标准化处理
        3.3.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3.3.3 分级标准
    3.4 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方法
        3.4.1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3.4.2 需水量预测
        3.4.3 过程评价
        3.4.4 预警等级划分
    3.5 小结
4.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4.1 水环境容量价值
        4.1.1 三峡库区流域负荷核算
        4.1.2 三峡库区流域水环境容量价值核算
    4.2 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体系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2.3 指标体系分级标准确定
    4.3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4.3.1 水资源承载能力空间分布特征
        4.3.2 水资源承载能力驱动因素分析
    4.4 小结
5.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
    5.1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5.1.1 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5.1.2 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5.2 需水预测
        5.2.1 现状用水分析
        5.2.2 需水量分类预测
        5.2.3 总需水量预测
    5.3 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
        5.3.1 过程评价
        5.3.2 预警等级划分
        5.3.3 预警成因解析
    5.4 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重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重难点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三峡人文文化、三峡宜昌库区文化
        二、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
        三、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第二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山高林密的地形地貌
        二、丰富多样的河流水系
        三、复杂立体的气候差异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山地畲耕、谷底农耕的原始农业
        二、沿江而行,更迭频繁的过境贸易
        三、血缘聚落、地缘社会的集体劳作
    第三节 人文环境
        一、信巫重祀的民间信仰
        二、开放交融的航运精神
        三、不畏艰险的峡江特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 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
        一、古代建筑
        二、古代遗址及古墓葬、石刻
        三、近现代重要史迹
    第二节 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
        一、表演艺术
        二、民间文学
        三、传统知识技艺
        四、社会实践、仪式与民俗
    第三节 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
        一、文献资源
        二、影像文化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第一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
        一、三峡工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移民搬迁对社会文化的冲击
        三、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构建
        四、新三峡文化资源的形成
    第二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一、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
        二、政府引导的活态衍化
        三、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和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第一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
        一、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
        二、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三、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一、对基于资源特性保护的反思
        二、对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
    第一节 国际文化资源保护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二、欧洲文化遗产保护
        三、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节 基于文化本体特征的文化资源本体保护
        一、基于文化特征的分类管理
        二、基于文化过程的分层保护
        三、基于文化逻辑的空间构建
    第三节 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资源保护
        一、基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
        二、基于体制机制的体系保障
        三、基于文化自觉的价值引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峡宜昌库区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及以上)
附录2 三峡宜昌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级及以上)
附录3 秭归县端午节文化活动访谈实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0 研究问题的背景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创新点
        1.2.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区域经济理论
        2.1.2 创新理论
        2.1.3 灰色系统理论
        2.1.4 复杂科学与管理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长江经济带研究
        2.2.2 三峡工程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概述
    3.1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概况
        3.1.1 三峡工程基本概述
        3.1.2 长江经济带基本概述
    3.2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关系
第4章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4.1 三峡工程建设前长江地区洪涝灾害情况
        4.1.1 洪涝灾害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影响
        4.1.2 三峡工程建设前洪灾防治情况
    4.2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基本情况
        4.2.1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建设情况
        4.2.2 三峡工程防洪作用情况
    4.3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4.4 三峡工程补水和引水新效益对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第5章 三峡工程水电行业服务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
    5.1 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创新
        5.1.1 工程建设创新
        5.1.2 资金管理创新
    5.2 水电行业的科技和质量安全管理创新
        5.2.1 科技创新使三峡工程独占世界水电行业鳌头
        5.2.2 安全质量管理创新保证实现三峡工程精品杰作
        5.2.3 三峡工程引领重大装备自主创新
        5.2.4 三峡输变电工程科技创新超前提升我国电网建设水平
    5.3 长江经济带架起绿色发展之路
        5.3.1 三峡工程引发的“羊群效应”
        5.3.2 三峡水电引领水电开发史革命性变革
        5.3.3 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
    5.4 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5.4.1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5.4.2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5.4.3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关联分析
第6章 三峡工程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
    6.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6.1.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
        6.1.2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6.2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与城市群
        6.2.1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
        6.2.2 城市群概念
    6.3 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城市发展研析
        6.3.1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概况
        6.3.2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中心城市简析
    6.4 区域要素流动与三峡移民
        6.4.1 生产要素流动理论要义
        6.4.2 三峡工程移民概况与经济发展
    6.5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分析
        6.5.1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指标选取
        6.5.2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新发展理念综述
    7.2 破解发展瓶颈
        7.2.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存有差距
        7.2.2 长江经济带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
    7.3 论文研究局限性
        7.3.1 创新成本和风险研究解析欠充分
        7.3.2 水电的“羊群负效应”研析短缺
        7.3.3 三峡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探究不深
    7.4 未来展望
        7.4.1 三峡集团必将成国际级清洁能源的航母
        7.4.2 长江经济带发展必将成为创新绿色协调发展的典范
        7.4.3 三峡工程必将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服务新贡献
参考文献
在职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5)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阐述
        1.2.1 库区
        1.2.2 水库移民
        1.2.3 移民后期扶持
        1.2.4 工业园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主要矛盾法
        1.5.2 文献研究法
        1.5.3 分析归纳法
        1.5.4 现场调查法
    1.6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基础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关于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研究
        2.2.2 关于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的研究
        2.2.3 研究评析
    2.2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的基础理论研究
        2.2.1 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工业生态学理论
        2.2.4 工业区位理论
        2.2.5 产业集聚理论
        2.2.6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7 耦合理论
    2.3 我国三峡库区实践经验借鉴
        2.3.1 三峡库区概况
        2.3.2 三峡库区移民发展历程分析
        2.3.3 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概况
        2.3.4 三峡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产业发展现状
        2.3.5 三峡库区移民后期工业园选址及类型
        2.3.6 三峡库区移民后期工业园发展效益分析
        2.3.7 三峡库区移民后期工业园典型案例
        2.3.8 三峡库区移民后扶及工业发展实践经验
    2.4 小结
3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的特性研究
    3.1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的界定
    3.2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政策性因素
        3.2.2 生态性因素
        3.2.3 自然性因素
        3.2.4 社会性因素
        3.2.5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各项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3.3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与其它类别园区的异同
        3.3.1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的特征
        3.3.2 与其它类别工业园的异同
    3.4 小结
4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重点
    4.1 做好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的库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4.1.1 库区产业选择的特点
        4.1.2 库区产业发展规划的思路
    4.2 建立基于生态工业理论的园区工业体系
        4.2.1 园区生态工业构成研究
        4.2.2 园区生态工业体系构建
    4.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园区空间规划布局
        4.3.1 园区宏观层面土地利用研究
        4.3.2 园区中观层面土地利用研究
        4.3.3 园区微观层面土地利用研究
    4.4 做好园区服务支持系统规划
        4.4.1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4.4.2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综合服务系统规划
        4.4.3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污染防治系统规划
    4.5 小结
5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的框架图谱
    5.1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的步骤方法
        5.1.1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5.1.2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的工作内容
        5.1.3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的现状调查研究
    5.2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的成果构成
        5.2.1 进行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产业发展专题论证
        5.2.2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的图纸及内容
    5.3 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对策建议
        5.3.1 建立一体化的园区发展管理制度
        5.3.2 加强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5.3.3 酿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5.4 小结
6 屏山县移民后扶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实证研究
    6.1 屏山县移民后期扶持概况
        6.1.1 向家坝库区工程移民总体概况
        6.1.2 屏山县移民概况
        6.1.3 屏山县移民安置方式及后期扶持存在的问题
    6.2 屏山县移民后扶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
        6.2.1 园区宏观环境分析
        6.2.2 园区发展条件评价
        6.2.3 园区主导产业发展分析
        6.2.4 园区主导产业体系构建
        6.2.5 园区主导产业空间布局
    6.3 屏山县移民后扶工业园空间规划设计
        6.3.1 园区宏观层面土地利用规划
        6.3.2 园区中观层面土地利用规划
        6.3.3 园区微观层面土地利用规划
    6.4 屏山县移民后扶工业园服务支持系统规划
        6.4.1 屏山县移民后扶工业园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6.4.2 屏山县移民后扶工业园综合服务系统规划
        6.4.3 屏山县移民后扶工业园污染防治系统规划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多重定位
    (一) 长江三峡的形成与中国最早古人类化石的发现
    (二) 长江三峡的现状
    (三) “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提出
    (四) “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 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理论参照与战略重点
二、保护生态环境: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根本和切入点
    (一)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坚实依托
四、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关键和主线
    (一) 三峡库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 正确认识三峡库区的“产业空心化”
五、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重要举措
    (一) “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三条线路
    (二) “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旅游战略
    (三) 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若干政策建议

(7)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1.3.1 本文研究方法
        1.3.2 本文篇章结构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小城市的概念界定
        1.5.1 小城市的划分标准
        1.5.2 小城市的外延
2. 国内外小城市发展现状及其经验
    2.1 国外小城市发展现状与经验
        2.1.1 国外小城市发展现状
        2.1.2 对国外小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
        2.1.3 国外小城市发展经验
    2.2 国内小城市发展现状与意义
        2.2.1 国内小城市发展类型
        2.2.2 国内小城市发展中的不足
        2.2.3 大力发展小城市的重要意义
    2.3 小结
3.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3.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分布、地理环境与产业概况
        3.1.1 空间分布
        3.1.2 地理环境与产业概况
    3.2 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3.2.1 湖北长江经济带在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2.2 湖北长江经济带地级市与国内相关区域同级别城市经济的比较
    3.3 湖北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六省小城市实力比较
        3.3.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与中部六省小城市综合实力比较
        3.3.2 湖北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六省小城市发展潜力比较
        3.3.3 对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综合实力的基本认识
    3.4 制约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的原因分析
    3.5 小结
4.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布局
    4.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布局规划
        4.1.1 整体发展方向的战略定位
        4.1.2 城镇体系格局的合理配置
    4.2 湖北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的宏观调控
        4.2.1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布局
        4.2.2 湖北长江经济带东段的开放开发
        4.2.3 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的开放开发
        4.2.4 湖北长江经济带西段的开放开发
    4.3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现代物流通道建设
        4.3.1 现代物流通道的规划与建设
        4.3.2 现代物流通道建设的产业措施
    4.4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4.1 基本原则及其实施办法
        4.4.2 城市建筑的布景规划
    4.5 小结
5.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5.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三大产业发展战略
        5.1.1 产业结构分析
        5.1.2 农业发展方针
        5.1.3 工业发展方针
        5.1.4 服务业发展方针
    5.2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5.2.1 外贸发展的水平估计
        5.2.2 外贸发展滞后的原因
        5.2.3 外贸发展对策
    5.3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5.3.1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5.3.2 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5.3.3 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5.3.4 土地制度改革措施
    5.4 小结
6.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社会发展战略
    6.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人口集聚战略
        6.1.1 改革户籍制度
        6.1.2 拓展就业途径
        6.1.3 培育人力资源
    6.2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社会服务战略
        6.2.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2.2 发展教育医疗事业
    6.3 小结
7.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7.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环境保护
        7.1.1 环境保护的历程与现状
        7.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措施
    7.2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人文资源的维护与开发
        7.2.1 文化遗产状况
        7.2.2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中的主要观点
    8.2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三峡库区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研究意义
        1.2.2 实际应用价值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非遗文化
        1.3.2 文化产业
        1.3.3 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资源和基础
    2.1 重庆非遗文化资源的构成和特征
        2.1.1 重庆非遗文化资源的构成
        2.1.2 重庆非遗文化资源的特征
    2.2 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2.2.1 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环境
        2.2.2 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人才队伍
        2.2.3 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2.3 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2.3.1 概况扫描
        2.3.2 总体分析
        2.3.3 亮点透析
    2.4 重庆三峡库区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4.1 创新开发意识薄弱,开放程度不高
        2.4.2 投资融资困难
        2.4.3 产业链不完整,缺乏整体竞争力
        2.4.4 文化消费市场欠缺活力
        2.4.5 缺乏品牌效应
第3章 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 SWOT 分析
    3.1 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3.1.1 资源优势
        3.1.2 市场优势
        3.1.3 区位优势
        3.1.4 民族多样化优势
    3.2 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劣势
        3.2.1 人才、技术劣势
        3.2.2 资金投入不足
        3.2.3 政策及政府职能弱势
    3.3 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机遇
        3.3.1 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3.3.2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要求
        3.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4 重庆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4.1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
        3.4.2 区域竞争激烈
第4章 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4.1 解读国外非遗文化产业的开发
        4.1.1 法国“文化遗产日”带来的联动效应
        4.1.2 韩国民俗村——真实性取胜
    4.2 借鉴国内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4.2.1 旅游业的发展上汲取云南经验
        4.2.2 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寻求非遗文化与创意产业的融合
第5章 重庆非遗文化发展化的路径研究
    5.1 树立正确的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5.1.1 增强民众非遗文化保护意识
        5.1.2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5.2 提升重庆非遗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5.2.1 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5.2.2 培育骨干企业,注重非遗文化的本真性生产和技术创新
        5.2.3 发展非遗文化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
        5.2.4 建造精品工程,打造文化品牌
    5.3 适应国际化、潮流化的具体对策
        5.3.1 保持传统,注重固本
        5.3.2 添加创意、时尚元素,增加内在价值
        5.3.3 开拓国际市场,走向全球性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9)三峡库区边缘化与再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相关动态
        一、关于边缘化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流域水电管理体制研究
        三、关于三峡库区贫困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研究技术路线图
        一、本文创新
        二、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区域开发与再开发理论概述
    第一节 区域开发的目标
        一、经济目标
        二、社会目标
        三、生态环境目标
        四、文化目标
    第二节 区域开发的战略与模式
        一、区域开发战略
        二、区域开发模式
    第三节 区域开发中的目标冲突
        一、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的冲突
        二、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冲突
        三、效益与公平的冲突
        四、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的冲突
        五、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冲突
第二章 三峡库区边缘化问题的产生
    第一节 三峡库区边缘化概念的界定
        一、三峡库区的范围界定
        二、三峡库区的边缘化
    第二节 水能资源开发的特点
        一、开发目标的异化
        二、开发方式的弊端
        三、流域水电管理体制不完善
        四、水能资源开发的利益分配格局不公平
    第三节 三峡库区的移民工程评价
        一、三峡库区移民工程的重要性
        二、三峡库区移民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对三峡库区边缘化问题的分析
    第一节 三峡库区的重要性与特点
        一、三峡库区的定位
        二、三峡库区的战略地位
        三、三峡库区再开发的优势和劣势
    第二节 三峡库区边缘化的实证分析
        一、几个需要事先说明的问题
        二、库区与其他地区间差距
        三、重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证研究——基于SPSS主成份分析方法
    第三节 三峡库区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因素
        二、现实因素
        三、水电利益分配机制
第四章 启示与建议
    第一节 土耳其的GAP开发模式
        一、土耳其的GAP开发模式介绍
        二、土耳其水电建设管理体制介绍
        三、土耳其的土地征用、移民安置与重建
        四、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及建议
    第二节 三峡库区的再开发路径选择
        一、建立与库区相关联的水电开发配套机制,积极推行"三大补偿"措施
        二、水电管理模式改进
        三、着力解决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问题
        四、全力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
        五、加强库区基础设施建设
        六、确立政策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水产业将成为三峡库区支柱产业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帆.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2]三峡库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预警研究[D]. 许典子. 武汉大学, 2019
  • [3]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D]. 谭雪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D]. 陈建波. 武汉大学, 2017(01)
  • [5]库区移民后扶工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 李红梅. 西南科技大学, 2015(03)
  • [6]“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周兴茂.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7]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研究[D]. 周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8]三峡库区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重庆为例[D]. 李麒麟. 重庆工商大学, 2013(05)
  • [9]三峡库区边缘化与再开发研究[D]. 段娅.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5)
  • [10]第十章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A]. 苗长虹,武前波,杜李,张丽君,席升阳,高延军,蒋冰华,方相林,乔家君,赵玉明,吴殿廷,刘嘉俊.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 2008

标签:;  ;  ;  ;  ;  

水产产业将成为三峡库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