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正常血清蛋白的电泳分析

猕猴正常血清蛋白的电泳分析

一、猕猴(Macaca mulatta)正常血清蛋白的电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飞[1](2019)在《笼养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不同性别年龄个体的个性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个性特征广泛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物种中。动物个性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一致性的行为差异。动物个性的生物学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生态和进化意义,而且在实践应用上具有潜在的保护生物学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生物学和生物心理学两个方面来分析研究世界濒危灵长类物种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所具有的个性特征。1.本研究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连续记录法(Continuous recording)对广西梧州黑叶猴繁殖中心的40只笼养黑叶猴进行了日常行为观察并分析比较了笼养黑叶猴的攻击性(Aggressiveness)、活跃性(Activity)、社会性(Sociability)三类个性特征:(1)攻击性特征从性别上看,雄性个体的攻击性高于雌性个体1.07(SD0.73)VS 0.60(SD0.38);攻击性特征从年龄上看,除老年个体外的攻击性呈现递增的趋势:中年1.55(SD0.82)>老年1.14(SD0.54)>成年0.88(SD0.69)>亚成年0.35(SD0.32)>少年0.28(SD0.18);攻击性特征从年龄性别上看,中年雄性的攻击性最高1.78(SD0.73),亚成年雌性个体的攻击性最弱0.16(SD0.06)。(2)社会性特征从性别上看,雌性个体的社会性高于雄性个体0.63(SD0.13)VS 0.39(SD0.14);社会性特征从整个年龄组来看:成年0.62(SD0.18)>少年0.54(SD0.09)>老年0.43(SD0.18)>亚成年0.43(SD0.12)>中年0.39(SD0.18);社会性特征从年龄性别上看,成年雌性的社会性最高0.73(SD0.10),老年雄性个体的社会性最弱0.30(SD0.13)。(3)活跃性特征从性别上看,雌性个体的活跃性高于雄性个体0.41(SD0.09)VS 0.33(SD0.12);活跃性特征从整个年龄组来看,除了中年个体外的活跃性随年龄的增长递减:少年0.50(SD0.06)>亚成年0.40(SD0.06)>成年0.38(SD0.12)>老年0.32(SD0.05)>中年0.22(SD0.05);活跃性特征从年龄性别上看,少年雌性的活跃性最高0.52(SD0.06),中年雄性个体的活跃性最弱0.20(SD0.05)。(4)繁殖中心内重点繁殖区和可供游客游览的开放区域的动物个体攻击性:0.87(SD0.72)VS 0.79(SD0.70),(Mann-Whitney U:U=177,P=0.692)、社会性:0.55(SD0.18)VS 0.45(SD0.17),(Mann-Whitney U:U=125,P=0.062)和活跃性:0.39(SD0.12)VS 0.34(SD0.09),(Mann-Whitney U:U=157,P=0.345),三个个性特征在繁殖组和开放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2.对繁殖中心开放区域的28只黑叶猴进行勇敢性的“捕食者模型”和探索性的“新奇事物”的实验测试。通过实验行为测试得到的数据来分析比较笼养黑叶猴的勇敢性和探索性。(1)勇敢性特征按性别划分,雄性个体的勇敢性略高于雌性个体4.61(SD1.13)VS 4.30(SD0.89),但性别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Mann-Whitney U:U=73.50,P=0.353);按年龄划分:亚成年4.91(SD1.02)>中年4.44(SD0.96)>成年4.21(SD1.13)>老年4.00(SD0.33);从整个年龄组来看勇敢性并没有随年龄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增长或下降,且不同年龄组的勇敢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Kruskal-Wallis H:H=3.758,df=3,P=0.289)。(2)探索性特征按性别划分,雌性个体的探索性略高于雄性个体4.46(SD0.97)VS 4.24(SD0.99),性别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Mann-Whitney U:U=54.50,P=0.066);按年龄划分:成年5.18(SD1.11)>亚成年4.97(SD0.84)>老年4.67(SD1.45)>中年4.17(SD1.65);从整个年龄组来看,探索性并没有随年龄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增长或下降,且不同年龄组的探索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Kruskal-Wallis H:H=2.257,df=3,P=0.521)。3.通过对40只被选为日常行为观察对象的黑叶猴进行人科个性问卷调查研究归纳得出笼养黑叶猴的个性特征包括开放性(Openness)、支配性(Dominance)、攻击性(Aggressiveness)、神经质(Neuroticism)四项。本研究结果能够为濒危物种黑叶猴的饲养、繁育、管理与保护提供全新视角的策略性指导。

孙少华[2](2017)在《Rln3a在尼罗罗非鱼精子发生过程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弛素家族在生殖学领域受到关注,哺乳类RLN3是一种新型的松弛素家族成员,在脑和睾丸中表达。迄今为止,关于RLN3生物学功能的报道,主要作为一种神经肽参与脑部的神经调节:如应激反应、激励、主动性、调节摄食活动等。小鼠的RLN3基因敲除导致其焦躁不安,忧虑多动,因而RLN3长期以来作为一种神经肽,治疗神经疾病,如抑郁症等。硬骨鱼类出现了rln3复制基因:rln3a和rln3b,其中rln3a是脊椎动物中rln3的直系同源基因,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基础表明rln3a在罗非鱼脑和精巢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但迄今为止未见关于rln3参与脊椎动物生殖调控的报道。为了揭示rln3a在硬骨鱼类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实验对象,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进行证明。罗非鱼是重要的世界性养殖鱼类,它的性别决定类型是XX和XY型,其单性鱼苗很容易获得,我们实验室已完成对罗非鱼性别分化不同发育时期(孵化后5、30、90、180天)雌雄性腺的转录组测序,深入研究了类固醇激素(11-KT和DHP)、生长因子(IGF3和AMH等)、转录因子(Dmrt1和Sf1等)对罗非鱼精子发生过程的调控,建立了罗非鱼的基因敲除平台,这些工作使得罗非鱼成为研究硬骨鱼类育性的良好实验动物。在本研究中,我们在获得rln3a突变F0代个体的基础上,筛选到F1代rln3a的突变个体,深入研究该基因突变影响精巢分化、精子发生的分子机制。首先通过免疫组化、H.E.染色、流式细胞仪和电镜等方法研究了rln3a突变对精巢组织结构、精子发生和育性等过程的影响。其次,分别对rln3a突变个体和对照鱼的脑和性腺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在脑和性腺中筛选出一系列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最后通过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验证了rln3a突变前后这些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模式,阐明了rln3a影响罗非鱼精子发生的分子机制。我们得出的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对已获得的F0代rln3a基因突变个体饲养至性成熟,通过F0代突变雄性个体与正常雌性个体受精得到F1代。运用H.E.染色对3月龄F1代rln3a基因突变的罗非鱼个体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rln3a基因突变个体的性腺中精子发生启动延迟,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现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等各级生精细胞。免疫组化实验未检测到雄激素(Cytochrome P450,family 11,subfamily C,polypeptide 1,11-KT)合成酶(Cyp11b2)的表达。另外,通过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发现在rln3a突变的精巢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的精巢。因此,我们推测rln3a基因的突变影响罗非鱼精子发生的启动和精原细胞的增殖。2)通过H.E.染色发现rln3a基因突变成鱼的精巢精小叶紊乱,几乎未见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通过扫描电镜发现rln3a基因突变个体的精巢出现空腔,精巢的横切面积和精子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通过透射电镜发现在rln3a基因突变鱼的性腺中未发现成熟精子,但与对照组个体相比,rln3a基因突变鱼未影响精巢中精母细胞的分化。3)通过F1代rln3a基因突变成鱼与正常XX个体受精实验发现,胚胎到受精后2天(囊胚期)几乎全部死亡,表明rln3a基因突变个体不能正常受精。分别取rln3a基因突变鱼和正常罗非鱼的精液,用流式细胞仪和电脑辅助的精子分析仪进行相应的测定,发现rln3a基因突变个体的精子体积(FSC)和细胞内复杂程度(SSC)显着低于对照组。精子活力测定结果显示,rln3a基因突变个体的精子活力相关参数(平均直线、曲线运动速度、精子活力、精子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通过对血清中激素水平的测定发现,rln3a基因突变个体血清中11-KT、FSH和LH的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XY个体。4)为了进一步研究rln3a基因突变对罗非鱼个体的影响,我们分别对rln3a基因突变和对照组个体的脑和性腺进行转录组测序。在脑和性腺中筛选出rln3a基因突变前后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并且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的分析。最后通过Real-time PCR验证了这些基因在rln3a基因突变前后性腺中的表达模式,进而阐明了rln3a突变影响罗非鱼的精子发生和育性过程的分子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和转录组技术,系统研究了rln3a突变对罗非鱼精巢分化、精子发生启动、精子发生过程和雄性育性等过程的影响,阐明了基因突变影响精巢分化、精子发生的功能和分子机制。

易翠莉[3](2015)在《中国南方汉族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补体基因突变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a HUS)患者的发病与补体基因突变导致补体系统旁路途径失调有关。不同补体基因突变的a HUS患者,对血浆治疗的反应、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率或死亡率、复发率及肾移植后复发率不同。3%~7%的a HUS患者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补体基因的联合突变,联合突变的a HUS患者预后与单个补体基因突变患者预后亦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每一个a HUS患者进行所有补体基因的突变分析,根据突变基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国外补体基因突变分析发现50%左右a HUS患者存在补体基因突变。但国内数个对a HUS患儿进行单个补体基突变分析的研究均未检测出致病突变,目前国内尚无对中国a HUS患儿进行所有补体基因突变分析的研究。为明确中国a HUS患儿补体基因突变情况及是否有必要对中国a HUS患儿进行所有补体基因的检测,本研究对11例中国南方汉族a HUS患儿进行10个补体基因(CFH、MCP、CFI、CFB、C3、CFHR1、CFHR2、CFHR3、CFHR4和CFHR5)突变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11例中国南方汉族a HUS患儿,对照人群为千人基因计划(1000G)提供的正常人群。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3m L,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靶序列捕获测序的方法同时对11例a HUS患儿进行10个补体基因所有外显子及每个外显子5’端及3’端各25bp序列的捕获和测序。从测序结果中筛选出位于外显子/剪切位点的非同义变异/无义变异/意义不明的变异/小片段插入缺失,再进行数据库检索,选择已报道与a HUS发病有关的致病基因突变或基因多态性及在1000G数据库中等位基因频率小于1%或不存在于1000G数据库中的基因突变。对筛选出的基因突变及与a HUS发病有关的基因多态性应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法一一进行验证。最后对验证确实存在的基因突变进行致病性分析,包括核苷酸及氨基酸保守性分析、氨基酸理化性质分析、蛋白质结构功能分析和功能预测软件致病性预测;对验证确实存在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患者与正常对照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结果应用靶序列捕获测序于11例a HUS患儿的10个补体基因中共检测出53个基因变异,经筛选、验证及致病性分析,于3例a HUS患儿中检测到两个致病突变,CFB 221G>A(R74H)及CFHR5 242C>T(P81L),其中CFHR5 242C>T(P81L)为一个新发现突变。11例中国南方汉族a HUS患儿补体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7.3%(3/11),其中CFB基因突变率为18.2%(2/11),CFHR5基因突变率9.1%(1/11)。此外,在9例a HUS患儿中检测出1个已经报道与a HUS发病有关的基因多态性CFH 2808G>T,经患儿与健康对照间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此基因多态性与中国a HUS患儿的发病无关联。结论中国南方汉族a HUS患儿存在补体基因突变,提示需对中国南方汉族a HUS患儿进行补体基因突变分析,而且必须进行所有已知致病补体基因的突变分析。

葛军涛,李龙[4](2014)在《胆道梗阻的动物模型成模方法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道梗阻性疾病一直是小儿外科领域的常见及难治性疾病,在临床上我们最常见的即为胆道闭锁及胆汁淤积。鉴于疾病病因的不明确性及复杂性,使得临床研究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们一直以来也在尝试建立各种动物模型来模拟这些疾病以期望突破临床实验上的障碍,取得病因研究和治疗上的进一步突破。现将近年来两种动物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下。一、胆道闭锁模型胆道闭锁(BA)模型的建立由来已久,胆道闭锁是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最常见的外科原因,也是目前全世界小儿肝移植的最主要指征[1],是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确的肝脏及胆道系统进行性纤维化的疾病[2]。胆道闭锁无论是对于

吴杰[5](2012)在《斑马鱼补体调节因子RCA group2基因簇与CD59基因的鉴定、表达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补体是先天性免疫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激活受体内一系列补体调节因子精密的调控,以防补体的过度激活对机体细胞造成损伤,同时也避免补体成分的浪费。补体的调控主要集中在C3转化酶的形成、稳定和攻膜复合体形成的关键步骤上。在人中,调节C3转化酶的补体调节因子的基因都紧密连锁在1号染色体的长臂上(1q32),称为补体激活调节因子RCA基因簇,这个基因簇可以分为group1和group2;而调节攻膜复合体形成的关键补体调节因子是CD59。最近在斑马鱼中已经有RCAgroup1基因簇的相关报道,而其他的补体调节因子尚无报道。为了完善对斑马鱼补体调节机制的了解,本文对斑马鱼RCAgroup2基因簇和CD59基因开展了研究。我们发现并克隆出了RCAgroup2基因簇的两个基因(ZRC1和ZRC2)和CD59基因,它们具有与高等动物相关基因相似的基因和蛋白特征,且它们呈母源性表达,尤其是ZRC1,可能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通过母源传递来起保护作用。斑马鱼RCAgroup2基因簇的两个基因ZRC1和ZRC2相邻,并与PFKFB1基因紧密连锁,而位于PFKFB2基因下游17Mkb处,这与蛙、鸡和人的RCAgroup2基因簇稍有不同。但是,RCA group2基因相对于PFKFB2基因的方向和斑马鱼RCA group2基因编码蛋白的顺序与蛙,鸡和人的相一致。ZRC1和ZRC2彼此之间具有71.1%的一致性,说明它们是在鱼类从与哺乳动物共同的祖先中分化出来之后通过基因复制产生的。ZRC1和ZRC2分别编码一个I型膜蛋白和可溶性蛋白,两者具有不同的表达谱,这说明它们可能已经发生了功能性的分化。此外,LPS能够显着的上调ZRC2基因的表达,说明ZRC2可能与急性时相反应有关。斑马鱼CD59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由N-端25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C-端21个氨基酸组成的GPI锚定区域和中间的LU结构域组成。成熟的斑马鱼CD59蛋白具有保守的10个半胱氨酸残基,使得斑马鱼CD59具有与人CD59相似的三维结构,对功能的发挥非常重要。唯一与哺乳动物不同的是斑马鱼CD59它没有N-糖基化位点,这与其他鱼类CD59情况一致,推测N-糖基化修饰对硬骨鱼CD59功能的发挥可能并非必须的。直线同源分析显示斑马鱼CD59基因与FBXO3基因紧密连锁,且细胞定位分析显示斑马鱼CD59基因编码的蛋白主要以膜蛋白的形式在细胞膜上表达,这些都与其他高等物种相似。不过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斑马鱼CD59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在脑中表达量都异常的高。我们还发现体外表达的斑马鱼CD59能够识别细菌并在浓度高时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表明除了具有经典的补体调节功能外,CD59可能还可以通过对病原菌的识别及直接杀菌作用而对鱼类重要的器官脑的保护起重要作用。总而言之,本文第一次报道了斑马鱼RCA group2基因簇和终末裂解途径的补体调节蛋白的存在,表明鱼类具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补体调节系统,为人们理解低等物种的防御机制提供了新的信息。

任二军[6](2011)在《蓝狐自咬症及遗传学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蓝狐是世界上广泛饲养的珍贵毛皮动物,狐皮是制作高档裘皮服装和饰品的重要原料。自咬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蓝狐的生长发育和毛皮质量,给蓝狐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行为学、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方面分析自咬症的发病机理,筛选自咬症蓝狐RAPD分子标记,探讨DRD1、DRD2、5-HT1AR候选基因与自咬症的关联性。主要结果如下:1.选用体重相近的健康蓝狐90只(公母各半),其中试验组60只,对照组30只,模拟蓝狐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不良环境,采用摇床、转移栋舍、限制、拥挤、饥饿、休息等6种不同的应激诱导方式并结合10种血液生化指标探讨蓝狐自咬症的发病原因。应激诱导30d,试验组血清中GPT、ALP、GSH-PX和CAT活性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SOD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应激诱导60d,ALP、CK、GSH-PX、CAT和MDA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SOD活性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GPT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GOT、LDH、GLU活性在整个应激诱导过程中没有显着差异(P>0.05);应激诱导组与对照组蓝狐自咬症发病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2.选用4只健康蓝狐和4只自咬蓝狐相间放置,用监控摄像头进行行为学观察,在蓝狐的各类行为中,所占观测时间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趴卧、走动、玩耍、采食、站立、梳理、抖毛;健康蓝狐的趴卧行为、玩耍行为明显高于自咬蓝狐;走动、抖毛和梳理行为明显低于自咬蓝狐。自咬蓝狐单次自咬持续时间在10秒钟以下的占70%以上,超过40秒的在5%以下;病情较重的自咬蓝狐自咬次数和持续时间都明显高于病情较轻的蓝狐。3.选用自咬蓝狐15只,健康蓝狐10只,分为三组进行繁殖,探讨自咬症与遗传的关系,并对试验基地蓝狐自咬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试验基地蓝狐自咬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810月份,基地蓝狐群的发病率为2.28%,发病较高的栋舍达4.17%,环境应激诱导试验群发病率为5.56%。30天分窝,自咬蓝狐存活的2窝后代全部自咬,发病率为100%,最早出现自咬的时间为44日龄,2窝健康蓝狐后代发病率为16.67%,蓝狐自咬症的发生受遗传影响比受环境影响要大。4.以DRD1、DRD2、5-HT1AR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直接测序方法探讨基因多态性与自咬症的关联。克隆测序得到蓝狐DRD1、DRD2、5-HT1AR基因部分外显子序列长度分别为864bp、819bp和611bp。在DRD1、DRD2、5-HT1AR基因部分外显子序列共检测到8个突变位点,其中DRD1基因T206C位点处碱基突变导致的基因多态与蓝狐自咬症有极显着关联(P<0.01);DRD2基因T356C位点、DRD2基因T457C位点、5-HT1AR基因C351G位点处碱基突变导致的基因多态与蓝狐自咬症有显着关联(P<0.05);DRD1基因C314T位点、DRD1基因C668T位点、DRD2基因G115A位点、DRD2基因G400T位点处碱基突变导致的基因多态与蓝狐自咬症没有关联(P>0.05)。5.采用RAPD技术,研究与自咬症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从1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0条能产生清晰、稳定扩增产物且具多态性的随机引物,在自咬和健康蓝狐群中多态率为39.17%。其中6条随机引物在健康蓝狐和自咬蓝狐DNA池扩增出了差异条带,经个体验证,引物S472、S485在健康蓝狐和自咬蓝狐出现差异条带的个体数量差异达极显着水平(P<0.01),可以用作蓝狐自咬症的分子标记。

李地艳,徐怀亮,程安春,李青青,姚永芳,倪庆永,杜丹丹[7](2010)在《中国猕猴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形态学、染色体、蛋白质、DNA水平等方面对中国猕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猕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为猕猴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染色体核型和蛋白质分析表明中国猕猴遗传多样性有限,DNA多态性分析表明中国猕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的分析有助于中国猕猴系统发育与进化的研究,Neighbor-joining进化树和Median-Joining网络图将中国猕猴分为7个类群。

唐春华[8](2009)在《草鱼CRP基因cDNA克隆与分析及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文中认为CRP(C-reactive protein)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CRP能与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细胞膜上的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结合。CRP还能与磷脂、脂蛋白、脂多糖、染色质、半乳糖和胆固醇等多种配体结合,在动物机体的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对草鱼C反应蛋白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并通过RT-PCR方法研究了草鱼CRP组织分布,同时成功构建了草鱼CRP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这些实验室研究,为进一步探讨C反应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在草鱼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1克隆到草鱼C-反应蛋白基因cDNA全长序列本研究根据草鱼肝胰脏组织cDNA文库获得的EST序列(CK233056)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SMARTTM 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方法从草鱼肝胰脏扩增出草鱼C反应蛋白基因全长cDNA。结果表明草鱼C反应蛋白基因(GenBank登录号:FJ547474)cDNA全长为88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672bp,共编码224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74bp,3’非编码区长143bp,在3’非编码区存在1个加尾巴信号AATAAA.由cDNA推断的C-反应蛋白的等电点为5.73,分子量为24938.6Da。SignalP预测CRP由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不存在跨膜区域。2对草鱼弹性蛋白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为了揭示草鱼与哺乳动物和其他硬骨鱼类C反应蛋白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本研究将不同物种来源的C反应蛋白氨基酸序列通过Clustal W同源序列比对,并通过邻位相接的方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草鱼CRP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发现:草鱼CRP与鲤鱼和斑马鱼的相似性分别为91%和89%,与其他硬骨鱼类CRP的相似性为68.0%-50.0%,与爬行类、和哺乳类CRP的相似性为35.0%-27.0%,与人类CRP的相似性为33.0%。①不同物种的C-反应蛋白聚成一个簇;簇以下有三个大分支:其中一个分支由哺乳动物,人类,家畜动物,老鼠,等构成,另一分支由鱼类构成,表明鱼类与其他物种C反应蛋白的分化发生在一个较早的进化时期。鸭嘴兽C反应蛋白和草鱼的亲缘关系最远,单独成为一支。②草鱼C反应蛋白和鲤鱼的亲缘关系最近,聚为一支;其次就是斑马鱼和三刺鱼。与哺乳动物如人、家鼠、马、兔、牛和猪的亲缘关系较远。人类C反应蛋白和猕猴、兔在进化上极为接近,人和猕猴为一支。马和牛的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支。以上表明,虽然C反应蛋白是非常古老的,高度保守的分子,其氨基酸序列在进化上保守性较高,但也呈现物种间在进化上的差异。3草鱼C-反应蛋白在草鱼不同组织及病理条件下表达的研究CRP在实验的七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健康对照组各个组织表达量差异不显着。嗜水产气单胞菌人工感染24h后,CRP在所有的组织中的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平均升高达4倍左右,在肝脏的表达量最高。而在感染48h后,心脏和鳃中的mRNA水平降低约三分之一。其它组织变化不明显。结果揭示了草鱼C反应蛋白在体内许多组织广泛存在,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鱼类机体受外界侵袭发生炎症反应时,在短时间内,体内C反应蛋白合成大量增加,草鱼C反应蛋白在参与机体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杜建[9](2009)在《暗纹东方鲀CD8α的克隆和特性分析以及基于线粒体16SrRNA的系统发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俗称河豚,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水产养殖对象。在暗纹东方鲀的放养过程中,由于集约化养殖的现状,鱼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经常受到细菌、寄生虫以及病毒的侵染。鱼类免疫学,尤其是分子免疫学研究不多,尚处于起始阶段。而在免疫应答研究中,相对于体液免疫相关分子、细胞免疫相关分子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选取了细胞毒T细胞(CTL)表面辅助受体CD8α分子进行研究。本文应用RACE方法,从暗纹东方鲀胸腺细胞中克隆了CD8α,并进行原核表达以及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制备了鼠抗CD8α多克隆抗体。以抗CD8α多克隆抗体为一抗,检测pcDNA3.1(+)-CD8α转染的MDCK细胞系中,有5%-10%的细胞为CD8α+细胞,并对暗纹东方鲀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以及相关免疫器官做了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血液以及各免疫相关器官均有一定含量的CD8α+ T细胞亚群。由于鱼类的历史悠久,种群庞大,以及种间杂交渐渗等较为平凡,在鱼类形态学分类之上,辅以分子系统学的分析,将会更有利于鱼类各种群之间进化地位的确定。本文克隆了暗纹东方鲀线粒体16SrRNA序列,并以此进行了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显示16SrRNA在鱼类各目之间,以及种属内部不能提供良好的的系统发育信息,同时也暗示了鱼类目以上某些高阶分类单元的非单系性。

卢士强[10](2009)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NS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抗体制备及在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有包膜、分节段的负单链RNA病毒。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可分为16个HA亚型和9个NA亚型。上个世纪爆发四次甲型流感大流行,即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1957年亚洲流感(H2N2)、1968年香港流感(H3N2)和1977年重现的H1N1流感。1997年香港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感染人。截至2009年5月6日,WHO共报道了423例感染,258例死亡,死亡率高达61.0%。2009年4月墨西哥爆发甲型H1N1流感,经过短暂的时间,全球33个国家正式报告了5728例流感感染病例。这种病毒已被证实经由人-人形式传播。WHO预警级别已升至5级。流感病毒容易发生抗原突变和基因重组,即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产生新的病毒株甚至新的亚型。猪、狗等家畜亦可作为流感的贮存宿主,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基因也可在其体内发生重组。并且由于野生鸟类与家禽的接触和迁徙,这都加快了流感病毒基因的重组与变异。因此对流感病毒的全球检测非常重要。流感也是第一个全球监控的疾病。但由于流感疫苗的广泛使用,进行流感监测时必须区分出疫苗免疫动物和病毒感染动物(DIVA)。为此WHO提出和建立了多种DIVA策略,包括哨兵家禽策略、亚单位疫苗策略、异源神经氨酸酶策略和非结构蛋白(NS1)策略等。NS1检测的最大优势是适用于任何一种甲型流感病毒且只需一种检测方法,而不受病毒抗原漂移的影响。NS1法较其它几种方法更快速、方便和经济。流感的最有效控制手段是疫苗接种,对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究的一个方向是发现流感通用型疫苗,即寻找病毒保守且与病毒致病性密切相关的蛋白。这类抗原不能阻止病毒感染宿主,但可减轻所有的甲型流感病毒的病情,减低死亡率。这类疫苗对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预防显得更有意义。在所有甲型流感病毒中,NS1蛋白高度保守,并与流感病毒致病性密切相关。目前关于NS1蛋白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的报道不多且结论也不相一致。本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流感病毒NS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设计NS1特异性引物,克隆NS1全长序列,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NS1。重组质粒经PCR、酶切鉴定、核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表达的蛋白分子量约为26 kDa。NS1免疫新西兰兔后可获得高效价多克隆抗体(105以上),并可用于Western blot检测。二、建立NS1-ELISA检测方法以纯化NS1蛋白包被96孔板,建立检测小鼠血清NS1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在病毒感染后15-30d可正确区分出病毒感染动物和疫苗免疫动物。此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4.4%)和特异性(88.9%)。三、NS1蛋白免疫保护作用研究NS1纯化蛋白两次免疫小鼠后,第30d小鼠抗体阳性率为84.6%。NS1免疫小鼠的生存率为37.5%,高于病毒对照组(16.0%),但远低于疫苗免疫组(81.3%)。半数生存时间、肺病变和肺指数等指标较病毒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说明NS1蛋白不是流感的主要保护性蛋白,NS1蛋白对小鼠免疫保护作用较差。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克隆了流感病毒NS1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将此蛋白初步运用于病毒感染小鼠和疫苗免疫小鼠的血清学鉴别检测。NS1蛋白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较差。本实验制备的高效价NS1多克隆抗体可用于Western blot检测,为今后研究NS1的生物学活性奠定了基础。

二、猕猴(Macaca mulatta)正常血清蛋白的电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猕猴(Macaca mulatta)正常血清蛋白的电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笼养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不同性别年龄个体的个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动物个性的研究背景
    1.1 动物个性的定义与分类
    1.2 非人灵长类个性研究方法
    1.3 非人灵长类的个性研究
2.黑叶猴的研究进展
    2.1 形态特征
    2.2 饲养繁殖
    2.3 种群分布
    2.4 生态学研究
    2.5 生理生化研究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地点
    3.2 研究对象
    3.3 数据收集
        3.3.1 日常行为观察
        3.3.2 实验行为测试
        3.3.3 个性问卷调查
4 数据处理
5 结果
    5.1 日常行为观察
        5.1.1 攻击性
        5.1.2 社会性
        5.1.3 活跃性
        5.1.4 饲养区域比较
    5.2 实验行为测试
        5.2.1 勇敢性
        5.2.2 探索性
    5.3 个性问卷结果
6.讨论
    6.1 日常行为观察
    6.2 实验行为测试
    6.3 个性特征比较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Rln3a在尼罗罗非鱼精子发生过程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松弛素家族的研究现状
        1.1 松弛素家族的发现过程
        1.2 RLN1,RLN2和RLN3
        1.3 INSL3, 4, 5 和 6
    2. 松弛素在精子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2.1 松弛素对精子发生的影响
        2.2 松弛素对精子发生的作用过程
    3.转录组学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应用
        3.1 微阵列分析的应用
        3.2 二代测序的应用
    4.脊椎动物Rln3的研究现状
    5.科学问题的提出和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Rln3a在罗非鱼精子发生过程的作用研究
    1.引言
    2.材料、仪器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3 相关试剂的配置
        2.4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rln3a在罗非鱼性腺中的表达
        3.2 rln3a突变鱼的筛选和敲除效率统计
        3.3 3月龄rln3a突变对精巢组织的影响
        3.4 3月龄rln3a突变对精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成鱼rln3a突变的雄性个体育性检测
        3.6 成鱼rln3a突变对精巢组织的影响
        3.7 成鱼rln3a突变对精子特征的影响
        3.8 成鱼rln3a突变对精子浓度和精子活力的影响
        3.9 成鱼rln3a突变个体中激素水平的变化
    4. 讨论
第三章 Rln3a在罗非鱼脑和精巢的转录组分析
    1.引言
    2. 材料、仪器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Illumina测序结果
        3.2 RNA-seq的基因表达谱
        3.3 rln3a突变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
        3.4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
        3.5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3.6 Real-time PCR验证
    4.讨论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3)中国南方汉族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补体基因突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收集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及配制
    2.方法
        2.1 基因组DNA获得
        2.1.1 基因组DNA提取
        2.1.2 基因组DNA定量
        2.2 靶序列捕获测序
        2.2.1 DNA质检
        2.2.2 靶序列捕获探针的设计及合成
        2.2.3 靶序列测序(此步骤主要与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
        2.3 靶序列捕获测序基因变异的筛选
        2.4 靶序列捕获测序的验证
        2.4.1 靶序列捕获测序敏感性验证
        2.4.2 靶序列捕获测序特异性验证
        2.5 基因突变的致病性分析
        2.5.1 核苷酸保守性分析
        2.5.2 氨基酸保守性分析
        2.5.3 氨基酸理化性质分析
        2.5.4 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分析
        2.5.5 功能预测软件对基因突变的致病性预测
        2.6 基因多态性在患儿与正常人群中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2.7 统计方法
结果
    1.11例a HUS患儿的临床资料
    2.靶序列捕获测序结果
        2.1 DNA质检结果
        2.2 靶序列捕获结果
        2.3 靶序列测序结果
    3.基因变异筛选结果
    4.靶序列捕获测序验证结果
        4.1 靶序列捕获测序敏感性
        4.2 靶序列捕获测序特异性
    5.基因突变的致病性分析
A(R74H)致病性分析'>5.1 突变CFB221G>A(R74H)致病性分析
T(P81L)致病性分析'>5.2 突变CFHR5 242C>T(P81L)致病性分析
T 在 11 例 a HUS 患儿与正常人群中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6. CFH 基因 SNP2808G>T 在 11 例 a HUS 患儿与正常人群中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补体旁路失调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的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5)斑马鱼补体调节因子RCA group2基因簇与CD59基因的鉴定、表达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免疫学研究的新模式生物-斑马鱼
        1.1 斑马鱼基本特征
        1.2 斑马鱼与免疫学研究
    2 补体系统概述
        2.1 补体的定义与发现
        2.2 补体系统的命名
        2.3 脊椎动物补体系统概述
    3 RCA 的研究概况
        3.1 RCA 蛋白的结构域特征
        3.2 RCA 蛋白特征
        3.3 RCA 蛋白的补体调节机制
        3.4 RCA 在各物种中的研究进展
    4 补体调节蛋白 CD59 的研究概况
        4.1 CD59 的发现
        4.2 CD59 的蛋白特征
        4.3 CD59 与 Ly-6 蛋白超家族
        4.4 CD59 的功能
        4.5 CD59 在各物种中的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的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斑马鱼 RCA group 2 基因簇的鉴定、表达与进化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斑马鱼肝脏总 RNA 的提取与 cDNA 模板的制备
        2.2.2 斑马鱼 RCA group 2 基因 ZRC1 和 ZRC2 的克隆
        2.2.3 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
        2.2.4 Real-time PCR 技术检测斑马鱼 ZRC1 和 ZRC2 基因表达谱
    3 结果
        3.1 斑马鱼 RCA group 2 基因 ZRC1 和 ZRC2 的克隆
        3.2 斑马鱼 ZRC1 和 ZRC2 基因的序列分析
        3.3 ZRC1 和 ZRC2 的基因结构分析
        3.4 ZRC1 和 ZRC2 的连锁与进化
        3.5 ZRC1 和 ZRC2 的 SCR 的关系
        3.6 斑马鱼 ZRC1 和 ZRC2 基因的表达模式
        3.6.1 ZRCs 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3.6.2 ZRCs 在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表达模式
        3.6.3 Real-time PCR 技术检测 LPS 和 LTA 处理对斑马鱼 ZRCs 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斑马鱼 CD59 基因的鉴定、表达及功能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斑马鱼总 RNA 的提取与 cDNA 模板的制备
        2.2.2 斑马鱼 CD59 基因开放阅读框的克隆
        2.2.3 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
        2.2.4 Real-time PCR 技术检测斑马鱼 CD59 基因的表达情况
        2.2.5 斑马鱼 CD59 蛋白的原核重组表达
        2.2.6 斑马鱼 CD59 蛋白的细胞定位研究
        2.2.7 重组蛋白 His-CD59 功能研究
    3 结果
        3.1 斑马鱼 CD59 基因 ORF 片段的克隆
        3.2 斑马鱼 CD59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1 斑马鱼 CD59 基因及编码蛋白的序列分析
        3.2.2 斑马鱼 CD59 基因的直线同源分析
        3.2.3 斑马鱼 CD59 基因结构分析
        3.2.4 斑马鱼 CD59 蛋白的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分析
        3.2.5 斑马鱼 CD59 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
        3.3 斑马鱼 CD59 基因的表达模式
        3.3.1 Real-time PCR 技术检测斑马鱼 CD59 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3.3.2 Real-time PCR 技术检测斑马鱼 CD59 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表达模式
        3.4 斑马鱼 CD59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3.4.1 重组质粒 pET-28a/CD59 的构建
        3.4.2 重组 pET-28a/CD59 质粒表达菌种的构建
        3.4.3 斑马鱼重组蛋白 His-CD59 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与纯化
        3.4.4 重组蛋白 His-CD59 的鉴定
        3.4.5 重组蛋白 His-CD59 的复性
        3.5 斑马鱼 CD59 蛋白的细胞定位
        3.5.1 斑马鱼重组蛋白 His-CD59 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的检测
        3.5.2 Weatern blot 技术检测斑马鱼 CD59 蛋白的细胞定位
        3.6 重组蛋白 His-CD59 功能初探
        3.6.1 重组蛋白 His-CD59 与细菌的结合
        3.6.2 重组蛋白 His-CD59 与 LPS/LTA 的结合
        3.6.3 重组蛋白 His-CD59 的杀菌活性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的学术论文

(6)蓝狐自咬症及遗传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蓝狐概述
        1.1.1 蓝狐的生物学特性
        1.1.2 蓝狐的经济学价值
        1.1.3 我国蓝狐养殖现状
    1.2 动物异常行为及发病原因
        1.2.1 异常行为的分类
        1.2.2 异常行为的发病原因
    1.3 毛皮动物自咬症研究概况
        1.3.1 自咬症的定义
        1.3.2 自咬症的发病原因
        1.3.3 自咬症的研究现状
    1.4 多巴胺受体基因研究进展
        1.4.1 多巴胺
        1.4.2 多巴胺信号通路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1.4.3 多巴胺受体的组成及功能
        1.4.4 多巴胺受体基因及结构
        1.4.5 多巴胺受体与信号转导途径
        1.4.6 多巴胺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
        1.4.7 多巴胺受体的分布
        1.4.8 多巴胺及其受体的功能
    1.5 5-羟色胺受体基因研究进展
        1.5.1 5-HT 及其受体的分布
        1.5.2 5-HT1A 受体的结构及功能
        1.5.3 5-HT 与自咬行为的关系
    1.6 RAPD 研究进展
        1.6.1 RAPD 技术的原理
        1.6.2 RAPD 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1.6.3 RAPD 技术在犬科动物上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应激诱导对蓝狐血液生化指标及自咬症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应激诱导试验
        2.1.3 检测指标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主要试剂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自咬发生情况
        2.2.2 血清生化指标
    2.3 讨论
        2.3.1 应激诱导模型的建立
        2.3.2 应激诱导对蓝狐自咬症的影响
        2.3.3 应激诱导对蓝狐血清指标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自咬蓝狐和健康蓝狐行为研究
    3.1 行为观察方法和行为参数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行为参数
    3.2 行为学观察试验数据分析
        3.2.1 行为数据的分析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蓝狐自咬与遗传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配种结果
        4.2.2 繁殖结果
        4.2.3 蓝狐群体自咬症发病率
        4.2.4 遗传对自咬症发生的影响
    4.3 讨论
        4.3.1 自咬对繁殖的影响
        4.3.2 早期分窝和遗传与自咬的关系
    4.4 结论
第五章 蓝狐自咬症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蓝狐DRD1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
        5.2.1 蓝狐DRD1 基因克隆测序
        5.2.2 DRD1 基因同源性比对和分析
        5.2.3 蓝狐DRD1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
    5.3 蓝狐DRD2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
        5.3.1 蓝狐DRD2 基因克隆测序
        5.3.2 DRD2 基因同源性比对和分析
        5.3.3 蓝狐DRD2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
    5.4 蓝狐5-HT_(1A)R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
        5.4.1 蓝狐5-HT_(1A) R 基因克隆测序
        5.4.2 蓝狐5-HT_(1A)R 基因同源性比对和分析
        5.4.3 蓝狐5-HT_(1A)R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
    5.5 讨论
        5.5.1 蓝狐DRD1 基因多态性分析
        5.5.2 蓝狐DRD2 基因多态性分析
        5.5.3 蓝狐5-HT_(1A)R 基因多态性分析
    5.6 结论
第六章 蓝狐自咬症RAPD 标记的筛选与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RAPD 随机引物的筛选
        6.2.3 重复性试验
        6.2.4 个体验证
    6.3 讨论
        6.3.1 群体遗传变异系数分析
        6.3.2 RAPD 标记与致病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6.3.3 RAPD 标记
    6.4 结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草鱼CRP基因cDNA克隆与分析及原核表达载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C反应蛋白概述
    2 C反应蛋白的结构特征
    3 C反应蛋白的生理功能
        3.1 CRP的结合特性
        3.2 CRP对补体系统的调节
        3.3 CRP的调理素作用
        3.4 CRP与细胞凋亡
        3.5 CRP与核抗原的作用
    4 CRP在疾病治疗上的意义
        4.1 CRP的检测方法
        4.1.1 单向免疫扩散法
        4.1.2 胶乳凝集法
        4.1.3 速率散射比浊法
        4.1.4 免疫透射比浊法
        4.1.5 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
        4.1.6 免疫标记技术
        4.2 CRP增高的临床意义
        4.2.1 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
        4.2.2 监控病情变化及术后感染,鉴定抗生素疗效
        4.3.3 CRP预测心血管病的可能机制
        4.3.4 抗寄生虫
    5 CRP在鱼类中的研究
        5.1 鱼类非特异性体液因子免疫
        5.2 CRP在鱼类中的研究现状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草鱼C-反应蛋白基因CDNA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菌种及质粒
        1.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1.4 接头与引物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材料处理
        1.2.2 总RNA的提取
        1.2.3 SMART cDNA的合成
        1.2.4 草鱼CRP基因cDNA片段的获得
        1.2.5 草鱼C反应蛋白基因cDNA克隆
        1.2.6 序列分析
        1.2.7 草鱼C反应蛋白基因组织差异性表达RT-PCR分析
        1.2.8 CRP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的提取结果
        2.2 5’-RACE扩增结果
        2.3 草鱼C反应蛋白基因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3.1 草鱼C反应蛋白基因序列和推断的氨基酸序列
        2.3.2 草鱼C反应蛋白氨基酸序列信号肽预测
        2.3.3 草鱼C反应蛋白氨基酸序列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
        2.3.4 草鱼C反应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2.3.5 草鱼C反应蛋白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
        2.4 草鱼C反应蛋白基因MRNA在组织中的表达分布
        2.5 对草鱼CRP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进行鉴定
    3 讨论
        3.1 SMART RACE技术
        3.2 草鱼C-反应蛋白CDNA及推导氨基酸的分析
        3.3 草鱼不同组织在正常和病理条件下CRP表达情况
        3.3.1 半定量RT-PCR
        3.3.2 CRP的分泌
        3.3.3 鱼类CRP的生物学特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9)暗纹东方鲀CD8α的克隆和特性分析以及基于线粒体16SrRNA的系统发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鱼类免疫学研究进展
    1 鱼类的免疫组织
    2 鱼类免疫相关分子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暗纹东方鲀CD8α全长cDNA 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暗纹东方鲀CD8α胞外区的原核表达以及多抗制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暗纹东方鲀CD8α特征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暗纹东方鲀线粒体16srRNA 的序列克隆及系统发生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甲型H1N1流感病毒NS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抗体制备及在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甲型H1N1 流感病毒NS1 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及抗体制备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S1-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NS1 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四、猕猴(Macaca mulatta)正常血清蛋白的电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笼养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不同性别年龄个体的个性特征研究[D]. 张燕飞.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2]Rln3a在尼罗罗非鱼精子发生过程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孙少华. 西南大学, 2017(02)
  • [3]中国南方汉族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补体基因突变分析[D]. 易翠莉.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7)
  • [4]胆道梗阻的动物模型成模方法及研究进展[J]. 葛军涛,李龙.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4(04)
  • [5]斑马鱼补体调节因子RCA group2基因簇与CD59基因的鉴定、表达和功能研究[D]. 吴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6]蓝狐自咬症及遗传学基础研究[D]. 任二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7]中国猕猴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 李地艳,徐怀亮,程安春,李青青,姚永芳,倪庆永,杜丹丹. 四川动物, 2010(05)
  • [8]草鱼CRP基因cDNA克隆与分析及原核表达载体构建[D]. 唐春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9]暗纹东方鲀CD8α的克隆和特性分析以及基于线粒体16SrRNA的系统发生分析[D]. 杜建. 苏州大学, 2009(09)
  • [10]甲型H1N1流感病毒NS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抗体制备及在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D]. 卢士强. 南京医科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猕猴正常血清蛋白的电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