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金刚石——3000 Ma以来上地幔未参与对流的物证

天然金刚石——3000 Ma以来上地幔未参与对流的物证

一、天然金刚石——3000Ma以来上地幔未参与对流的物证(论文文献综述)

杨君龙[1](2021)在《苦橄质岩浆演化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苦橄质岩浆是深部地幔重要的原始岩浆,其演化过程涉及深部地幔性质、洋岛玄武岩(OIB)和大陆溢流玄武岩(CFB)成因以及岩浆矿床形成等一系列成岩成矿问题,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然而,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苦橄质岩浆演化行为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原始岩浆在地幔深部条件下的演化过程以及相关成岩成矿和地球动力学问题的认识。本论文主要在苦橄质岩浆演化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苦橄质岩浆演化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和高钛玄武质岩浆演化高温高压实验研究。(1)苦橄质岩浆演化高温高压实验研究采用Mg O含量分别为26 wt%、19 wt%和17 wt%三组实验起始材料,在压力0.5-5.0 GPa和温度1100-1700℃条件下进行高温高压部分熔融实验。本研究表明,不同成分的苦橄质岩浆,其在高压条件下的演化行为具有相似性,即在压力大于3.0 GPa条件下,苦橄质岩浆成分演化到Mg O含量约为20-17 wt%时,岩浆结晶矿物以单斜辉石和石榴子石为主,橄榄石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此过程中,熔体Si O2、Mg O、Ca O和Al2O3含量逐渐降低,而Ti O2、Fe OT和碱性组分含量逐渐升高。(2)玄武岩通常源于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而多数OIB和CFB成分相比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熔体成分而言具有高Fe OT以及低Al2O3和Ca O含量,所以前人将这些不一致归结为地幔源区组分(比如辉石岩或者富铁橄榄岩)不同和熔融压力不同造成的。本研究表明,苦橄质岩浆在高压条件下的结晶分异过程可以形成上述玄武岩成分特征,没有必要引入不同源区组分或者过分强调特别高压条件下的熔融。(3)夏威夷OIB源于无橄榄石辉石岩熔融模型十分流行。但是结合本研究实验和计算结果,本论文提出夏威夷OIB形成的高压结晶分异模型,即夏威夷OIB源于地幔橄榄岩在3-4 GPa条件下的部分熔融,原始岩浆经历高压条件下结晶分异过程后与岩石圈地幔中0-30%斜方辉石反应形成夏威夷OIB的母岩浆,最后岩浆在浅部结晶橄榄石形成夏威夷OIB。该模型在主量元素成分上很好的匹配了夏威夷OIB同时低Ca O和高Si O2特征。所以,夏威夷OIB这些特征的形成并不需要复杂过程形成的无橄榄石辉石岩熔融。并且提出,夏威夷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是同源的,碱性玄武岩经历熔岩反应过程不如拉斑玄武岩充分,所以保持了其贫硅特征。Ni含量计算表明,夏威夷OIB母岩浆Ni含量的变化是由于高压结晶分异过程中熔体Mg O含量降低同时Ni含量几乎保持不变造成的,不需要源区富Ni组分的存在。而夏威夷OIB中高Ni橄榄石的形成是由于低压条件下Ni在橄榄石和熔体间分配系数更高造成的。经历高压结晶分异过程的熔体结晶出的橄榄石Ni O含量随橄榄石Fo降低而升高,可以覆盖夏威夷OIB中橄榄石Ni O含量随Fo变化范围。(4)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过程中与熔体平衡的主要矿物相是橄榄石,其百分含量通常超过50%。橄榄石是上地幔最富镁铁的硅酸盐矿物,所以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熔体Mg O和Fe OT含量主要受控于橄榄石含量。而高压结晶分异过程中,由于单斜辉石和石榴子石是主要结晶矿物,并且两者的结晶会阻碍熔体进一步和周围橄榄石再平衡,所以高压结晶分异过程中熔体Mg O含量变化较小,Fe OT含量急剧升高。在3.0 GPa条件下,对比前人部分熔融实验结果研究表明,经历高压结晶分异后熔体Fe OT含量可以是地幔橄榄岩极低程度部分熔融的1.4倍。本研究表明,高压结晶分异是大火成岩省和洋岛高钛玄武岩形成的关键原因。(5)为研究苦橄质岩浆演化后期产物-富铁钛玄武质岩浆的结晶分异过程以及其对钒钛磁铁矿矿床不同类型铁钛氧化物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天然含水高钛玄武岩作为实验起始材料,在压力0.5 GPa和温度700-1000℃条件下进行结晶分异实验。实验表明,在0.5 GPa含水条件下,Fe3O4-Fe2Ti O4(磁铁矿-钛铁晶石)固溶体分解曲线温度在800-900℃之间。高温条件下,岩浆由于Ti饱和而优先结晶出富Mg的钛铁矿,而后结晶磁铁矿,并且随着温度降低,钛铁矿逐渐转变成钛铁晶石。实验中由于转变温度高于Fe3O4-Fe2Ti O4固溶体分解曲线温度,所以钛铁晶石与磁铁矿固溶形成钛磁铁矿,并且沿着原始钛铁矿周围生长。天然钛磁铁矿主晶中出现的夹层状(sandwich-type)和格子状(trellis-type)钛铁矿片晶可以由上述结晶过程形成。当温度低于Fe3O4-Fe2Ti O4固溶体分解曲线温度,富铁钛铁晶石由于出溶作用而开始结晶。后期氧化过程中,低温下结晶的富铁钛铁晶石被氧化钛铁矿和磁铁矿,并形成钛铁矿主晶中出溶磁铁矿客晶结构。随着结晶分异进行,熔体成分从基性逐渐变成酸性。(6)为研究钒钛磁铁矿矿床中大量块状矿石成因,本研究在压力1.5 GPa和温度1150-1350℃进行了苦橄质岩浆Ti O2饱和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i O2在基性贫硅富铁钛岩浆中饱和度可以达到20 wt%,远大于其在酸性岩浆中的饱和度(不超过1 wt%)。结合高钛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实验结果,构建了岩浆演化曲线图,提出钒钛磁铁矿成矿的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基性苦橄质岩浆或者玄武质岩浆与地壳来源的酸性岩浆或者由早期基性岩浆演化形成的酸性岩浆发生混合,此时熔体中的Ti过饱和,铁钛氧化物发生过饱和沉淀结晶作用而大量析出,形成底部块状矿石。第二阶段,随着温度降低,岩浆进一步结晶分异形成网格状或者侵染状矿石,同高钛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实验结果类似。第三阶段,岩浆最后演化成酸性岩浆,形成岩体上部正长岩侵入体。

武红岭[2](2011)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成岩深度:争论及评述》文中研究指明有关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成岩深度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对此进行了较全面、详实的回顾、介绍和评述;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作者提出了几点认识和建议,供争论的双方参考或做进一步的争辩:①因为有构造压力的存在,超高压变质岩壳内成因观点更合理;②成岩深度的测算方法需要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改进和完善;③不应完全否定基于静岩压力的大陆深俯冲机制;④建议争论双方相互吸收对方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联手开展相关研究。

夏琼霞[3](2009)在《大陆俯冲带变质脱水与部分熔融: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研究》文中认为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是碰撞造山带变质作用、同碰撞岩浆作用乃至成矿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理解地球演化,包括全球水循环、深俯冲板块的命运、碰撞造山带内的岩浆岩成因,以及洋壳和陆壳再循环等问题的关键。在中国东部大别-苏鲁造山带发现的超高压变质岩,为大陆地壳深俯冲变质的产物,记录了大陆碰撞过程中从地壳俯冲到地幔深度、超高压变质、以及深俯冲地壳折返等三个主要阶段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是研究大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的重要对象。前人对于镁铁质高压/超高压变质成因榴辉岩中元素在变质流体中的活动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长英质超高压片麻岩中流体活动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学位论文以中国中东部大别造山带南部(简称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带内的花岗片麻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相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单矿物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以及锆石微量元素、U-Pb和Lu-Hf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识别出陆壳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出现了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同时还识别出了不同变质流体作用下的锆石变质重结晶和新生长。变质重结晶包括固态重结晶、交代重结晶和溶解重结晶,显示了不同流体(富水流体、含水熔体和超临界流体)条件下的变质生长锆石,包括从富水流体中生长的锆石和从含水熔体中生长的锆石。结果不仅为标识变质锆石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识别不同类型变质流体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作用发现了线索。岩相学观察显示,两组花岗片麻岩样品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共生矿物组合。组I片麻岩样品为鳞片变晶结构、残留骸晶结构、交代蚕食结构等,帘石类、云母类含水矿物较多。组II片麻岩样品为花岗变晶结构,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和长石,且钾长石含量十分丰富,帘石和云母等含水矿物量少,榴辉岩相变质矿物(石榴石、褐帘石、金红石)缺乏。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些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的原岩年龄和变质年龄分别为778±6 Ma和219±6 Ma。锆石εHf(t)值为-11.5±1.4 -2.2±0.5,对应的Hf模式年龄为古元古代中期(2.4 1.8 Ga),不同于中大别的正εHf(t)值(1.1±0.6 8.2±0.7)和中元古代晚期Hf模式年龄(1.3 1.1 Ga)。因此,华南陆块北缘元古代存在两期新生地壳生长,即中元古代晚期和古元古代中期。两组样品的锆石δ18O值为-2.8 +4.7‰,明显低于正常地幔值5.3±0.3‰,表明原岩在新元古代侵位过程中受到过大气降水的高温热液蚀变。大部分样品在t1 = 780 Ma时的87Sr/86Sr初始比值很低,而在t2 = 230 Ma时的87Sr/86Sr初始比值很高,这暗示了原岩在新元古代热液蚀变和三叠纪变质脱水两个过程中发生了广泛的流体干扰。两组样品具有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但是,组I样品的Nb与LREE(La和Ce)显示很好的相关性,与LILE(Rb、Ba、Pb、Th和U)没有相关性,说明在脱水过程中LILE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迁移活化。结合岩相学研究,可见组I片麻岩在三叠纪大陆碰撞过程中经历了变质脱水反应。Nb与LREE的相关性继承了原岩的特征,而不是由变质脱水引起的。组II片麻岩的Nb含量与LILE呈线性相关,但与LREE不相关,显示在大陆碰撞过程中变质脱水与LILE迁移发生明显脱耦。另外,组II片麻岩的主量元素FeO+MgO+TiO2含量很低(1.04 2.08% wt.%),而SiO2含量(75.33 78.23 wt.%)和全碱Na2O+K2O含量(7.52 8.92 wt.%)很高,并且与长英质岩石经部分熔融实验产生的熔体组成相似。因此,组II片麻岩在深俯冲陆壳折返初期由于多硅白云母分解引起了脱水熔融。此外,在组II片麻岩中几乎没有发现特征的超高压变质矿物;尽管没有明显的深色体和浅色体,但在片麻岩内部发现了由细粒矿物组成的长英质细脉。因此,组II片麻岩由于变质脱水而诱发了一种低程度原位深熔的混合岩化作用,即长英质熔体并没有从寄主片麻岩中分离出去。锆石U-Pb定年得到的变质年龄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榴辉岩相退变质引起高压榴辉岩相重结晶时间一致,对应于深俯冲板片折返初期达到最大温度之前,折返板片中流体/熔体的释放导致了锆石的生长。根据参与锆石改造的变质流体性质,进一步可将变质锆石区分为五种不同类型,即固态重结晶锆石、交代重结晶锆石、溶解重结晶锆石,以及富水流体和含水熔体中的生长锆石。不同类型的变质锆石显示不同的U-Pb年龄、微量元素组成、Th/U比值、176Lu/177Hf比值以及176Hf/177Hf比值。变质生长锆石都具有谐和的三叠纪U-Pb变质年龄,高U含量以及低Th/U比值和176Lu/177Hf比值,以及升高的176Hf/177Hf比值。但是富水流体中生长锆石还具有低的REE、Th以及HFSE等微量元素含量,而从含水熔体中生长锆石的REE、Th以及HFSE等微量元素含量却很高。根据大陆俯冲带变质过程中流体/熔体活动的程度,可以识别变质重结晶锆石记录的原始岩浆锆石所经受的不同程度改造。固态重结晶锆石是在流体相对缺乏的条件下经受变质的,仅锆石内部结构和U-Th-Pb同位素体系受到部分改造,表现清晰的或模糊的岩浆环带结构、新元古代中期到三叠纪的206Pb/238U表观年龄,而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体系则保持原岩锆石的特征。交代重结晶锆石受流体改造程度较固态重结晶明显,CL图像显示冷杉叶状分带、弱分带或无分带结构,也具有新元古代中期到三叠纪的206Pb/238U表观年龄。其REE配分特征与原岩锆石相似,但部分LREE呈现富集,除了可能的矿物包裹体影响外,主要与热液富水流体有关。其Lu-Hf同位素体系由于少量石榴石的影响,176Lu/177Hf比值轻微降低,而176Hf/177Hf比值基本保持不变。溶解重结晶锆石受到变质流体改造程度最高,CL图像显示海绵状或多孔状结构,具有近谐和的206Pb/238U年龄;如果溶解重结晶改造得彻底,则有可能得到谐和的三叠纪变质年龄。其微量元素具有普遍富集的特征,即REE、Th、U和HFSE (Nb, Ta和Hf)都明显高于原岩锆石,同时REE配分还显示Ce正异常不明显。由于溶解重结晶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原岩锆石控制,因此流体对其初始Hf同位素组成没有影响,176Lu/177Hf和176Hf/177Hf比值与原岩锆石几乎保持不变。对于具有普遍提高的LREE、Th、U、HREE和HFSE (Nb、Ta、Hf)含量的海绵状变质锆石,不可能仅仅与常见的热液流体有关。由于含水流体不能携带大量的HREE、Th、U和HFSE等微量元素,因此要求能携带大量HREE和HFSE等元素的超高压含水熔体或超临界流体。在花岗岩-水体系中,富集微量元素的矿物(如帘石、石榴石、金红石等)在含水熔体区域内稳定存在,正常的高压脱水熔融并不能使这些矿物发生分解并释放出大量的微量元素。但是在峰期超高压变质条件下,能够产生超临界流体,这样可以使帘石、石榴石、金红石等矿物发生不稳定分解,同时释放大量微量元素进入变质流体。原来富集REE-HFSE的岩浆锆石,当遇到具有强溶解能力的超临界流体时,可能会变得不稳定而发生显着的溶解重结晶。在深俯冲板片折返初期,由于突然降压和继续升温,超临界流体会发生相分离形成不混溶的富水流体和含水熔体,流体中富集的难溶性元素会随着压力下降发生出溶并作为副矿物沉淀出来,表现为研究区内花岗片麻岩中呈脉状产出的帘石、榍石和锆石等矿物集合体。因此,超临界流体在低温/超高压变质条件下的活动是迁移各种元素的有效载体。

郑永飞[4](2008)在《超高压变质与大陆碰撞研究进展: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文中指出大陆深俯冲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前沿和核心课题.大别-苏鲁造山带出露有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构造单元,地球科学家以此作为天然实验室,在超高压变质和大陆碰撞的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系列成果.本文概括了其中12个方面的突出进展,主要包括超高压变质岩的空间分布范围、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年龄、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持续时间、深俯冲陆壳的原岩性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俯冲侵蚀和地壳拆离、大陆地壳俯冲的可能深度、大陆俯冲带深部流体活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部分熔融、大陆俯冲带深部元素活动性、俯冲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碰撞后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碰撞造山带岩石圈结构等.对今后研究的问题和方向也提出了建议。

池顺良[5](2006)在《就“纬向正常密度假说与内波假说的比较”一文与郝晓光、方剑、刘根友三位博士交换意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动力学理论的运动学基础”、“全球构造运动的能源分析”、“中国地学的创新”等问题上与三位作者商榷、讨论,发表意见.

池顺良[6](2002)在《天然金刚石——3000Ma以来上地幔未参与对流的物证》文中认为

池顺良[7](2002)在《天然金刚石——3000 Ma以来上地幔未参与对流的物证》文中指出 地幔对流概念从一开始出现便带有很强的假设成分,因为迄今为止人类仍无法进行地幔对流运动的直接观测。即使这样,相当多的地球科学家仍然认为地幔对流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但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关于地幔对流的具体机制,目前仍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至于地幔对流是否能够驱动板块有规律地运动,并合理解释全球构造现象,也是一个存有重大争论而未确定的问题。甚至说,大规模地幔对流究竟能否发生,也属疑问”。地幔对流究竟是否存在,将极大地影响地球科学未来的发展。解决地幔对流存在或不存在不同学术观点之争,最好的办法是寻找直接的观测证据或实物证据。大颗粒天然金刚石是在深度150~200km(有些可达到300~450km)深度的上地幔中经过几十亿年时间生长形成的。1977年,Kramers对南非Finsch和Premier矿山金刚石中硫化物包裹体的年龄测定,获

二、天然金刚石——3000Ma以来上地幔未参与对流的物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金刚石——3000Ma以来上地幔未参与对流的物证(论文提纲范文)

(1)苦橄质岩浆演化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夏威夷玄武岩成因研究现状
        1.1.1 夏威夷群岛地质背景
        1.1.2 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1.1.3 夏威夷科学钻探计划HSDP-2
        1.1.4 地幔橄榄岩熔融熔体铁含量太低
        1.1.5 地幔橄榄岩模型
        1.1.6 ROC模型
        1.1.7 辉石岩模型
    1.2 峨眉山玄武岩成因研究现状
        1.2.1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溢流玄武岩的划分
        1.2.2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时空分布
        1.2.3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高、低钛玄武岩成因
    1.3 钒钛磁铁矿研究现状
        1.3.1 钒钛磁铁矿分布和赋存特征
        1.3.2 钒钛磁铁矿成因
    1.4 苦橄质岩浆及其在地球深部的演化
        1.4.1 金伯利岩中辉石岩捕掳体
        1.4.2 苦橄质岩浆演化地球动力学问题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6 论文工作量
    1.7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高温高压实验技术
    2.1 研究现状
    2.2 高温高压实验设备
        2.2.1 活塞-圆筒压机
        2.2.2 多面砧压机
        2.2.3 压力标定
    2.3 地幔橄榄岩和ROC部分熔融实验研究方法
第三章 苦橄质岩浆演化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起始材料
    3.3 实验条件与方法
    3.4 分析测试
    3.5 实验结果
        3.5.1 苦橄质岩浆P26
        3.5.2 苦橄质岩浆P19
    3.6 讨论
    3.7 熔体成分CMAS图解
第四章 高钛玄武质岩浆演化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起始材料
    4.3 实验条件与方法
    4.4 分析测试
    4.5 含水高钛玄武岩结晶分异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实验结果
        4.5.2 铁钛氧化物类型判别
        4.5.3 岩浆氧逸度
        4.5.4 钛铁矿和磁铁矿
        4.5.5 钛铁晶石
    4.6 高钛苦橄岩SEM55 部分熔融实验结果与讨论
    4.7 SEM55+过量钛部分熔融实验结果与讨论
        4.7.1 实验结果
        4.7.2 岩浆Ti O_2饱和度
第五章 对夏威夷洋岛玄武岩成因的启示
    5.1 引言
    5.2 深部岩浆房
    5.3 原始岩浆的演化
        5.3.1 主量元素
        5.3.2 Ni含量计算
    5.4 高压结晶分异的证据
    5.5 夏威夷洋岛玄武岩不相容元素富集原因
    5.6 微量元素配分模式计算
    5.7 结论
第六章 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溢流玄武岩成因的启示
    6.1 引言
    6.2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熔融条件
    6.3 熔体主量元素和ELIP熔岩比较
    6.4 高压结晶分异模型
    6.5 高压结晶分异过程熔体钛富集原因
    6.6 高压结晶分异地球动力学过程
    6.7 地球物理观测与高压结晶分异
    6.8 结论
第七章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钒钛磁铁矿成因
    7.1 引言
    7.2 实验产物对比天然样品
    7.3 钛磁铁矿中的片晶
    7.4 过饱和沉淀结晶和块状矿石成因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3)大陆俯冲带变质脱水与部分熔融: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
        1.1.2 大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
        1.1.3 大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元素活动
        1.1.4 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
        1.1.5 富水流体,含水熔体和超临界流体
        1.1.6 变质锆石学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 工作量小结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别-苏鲁造山带
        2.1.1 区域变质带
        2.1.2 岩石学特征
        2.1.3 变质温压条件
        2.1.4 变质年代学
        2.1.5 氧同位素研究
    2.2 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带
        2.2.1 变质温压条件
        2.2.2 同位素年代学
第三章 样品及岩相学特征
    3.1 样品分类
    3.2 岩相学特征
        3.2.1 组I 片麻岩
        3.2.2 组II 片麻岩
    3.3 单矿物主要成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3.3.1 石榴石
        3.3.2 白云母
        3.3.3 绿帘石族矿物
    3.4 LA-ICPMS 分析单矿物的微量元素
第四章 分析方法
    4.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4.2 全岩Rb-Sr 和Sm-Nd 同位素分析
    4.3 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
    4.4 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4.5 矿物LA-ICPMS 分析
    4.6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4.7 锆石U-Pb 定年
    4.8 锆石Lu-Hf 同位素分析
    4.9 锆石U-Pb 和Lu-Hf 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同时原位分析
第五章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5.1 引言
    5.2 分析结果
        5.2.1 主量元素
        5.2.2 微量元素
        5.2.3 Sr-Nd 同位素
        5.2.4 氧同位素
    5.3 原岩侵位过程中的高温热液蚀变
        5.3.1 氧同位素证据
        5.3.2 Rb-Sr 同位素证据
    5.4 折返过程中的变质脱水
    5.5 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中的脱水熔融
        5.5.1 南大别两组片麻岩LILE 和LREE 的差异性活动
        5.5.2 组II 片麻岩发生部分熔融的证据
    5.6 小结
第六章 变质锆石学
    6.1 引言
    6.2 锆石岩相学
        6.2.1 组I 片麻岩
        6.2.2 组II 片麻岩
    6.3 U-Pb 和Lu-Hf 同位素
        6.3.1 组I 片麻岩
        6.3.2 组II 片麻岩
        6.3.3 U-Pb 定年小结
    6.4 锆石微量元素组成
        6.4.1 组I 片麻岩
        6.4.2 组II 片麻岩
    6.5 变质作用对锆石U-Th-Pb、Lu-Hf 和微量元素的影响
        6.5.1 组I 片麻岩
        6.5.2 组II 片麻岩
    6.6 变质锆石的形成机制
        6.6.1 变质新生长
        6.6.2 变质重结晶
    6.7 锆石微量元素富集成因探讨
        6.7.1 LREE 富集
        6.7.2 HREE和HFSE富集
    6.8 锆石Hf 同位素对原岩性质的制约
    6.9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超高压变质与大陆碰撞研究进展: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岩石构造概况
2 突出研究进展
    2.1 超高压变质岩的空间分布范围
    2.2 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年龄
    2.3 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持续时间
    2.4 深俯冲陆壳的原岩性质
    2.5 大陆碰撞过程中的俯冲侵蚀和地壳拆离
    2.6 大陆地壳俯冲的可能深度
    2.7 大陆俯冲带深部流体活动
    2.8 大陆碰撞过程中的部分熔融
    2.9 大陆俯冲带深部元素活动性
    2.10 俯冲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
    2.11 碰撞后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2.12 碰撞造山带岩石圈结构
3 展望

(5)就“纬向正常密度假说与内波假说的比较”一文与郝晓光、方剑、刘根友三位博士交换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动力学理论的运动学基础——确定运动学最关键
2 全球构造运动的能源分析及构造运动能量全球分布锁定地球自转动能
3 中国地学的创新——全球大地构造统一理论与中国人有缘吗?

四、天然金刚石——3000Ma以来上地幔未参与对流的物证(论文参考文献)

  • [1]苦橄质岩浆演化高温高压实验研究[D]. 杨君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2]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成岩深度:争论及评述[J]. 武红岭. 地质论评, 2011(04)
  • [3]大陆俯冲带变质脱水与部分熔融: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研究[D]. 夏琼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11)
  • [4]超高压变质与大陆碰撞研究进展: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J]. 郑永飞. 科学通报, 2008(18)
  • [5]就“纬向正常密度假说与内波假说的比较”一文与郝晓光、方剑、刘根友三位博士交换意见[J]. 池顺良.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04)
  • [6]天然金刚石——3000Ma以来上地幔未参与对流的物证[J]. 池顺良. 地学前缘, 2002(04)
  • [7]天然金刚石——3000 Ma以来上地幔未参与对流的物证[A]. 池顺良.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 2002

标签:;  ;  ;  ;  ;  

天然金刚石——3000 Ma以来上地幔未参与对流的物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