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补充剂量照射治疗宫颈癌的剂量学研究

宫内补充剂量照射治疗宫颈癌的剂量学研究

一、宫颈癌后装治疗宫腔内补量照射剂量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华艳,卢敏,邓烨,刘嫣菲,付庆国[1](2021)在《宫颈癌三维后装近距离治疗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地区发病率较高。放射治疗是宫颈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近距离治疗是宫颈癌放疗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CT以及MRI等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宫颈癌近距离治疗已从传统的二维影像引导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三维影像引导技术,且治疗方式也越来越多,包括腔内近距离治疗、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以及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等。本文对宫颈癌三维后装近距离治疗的几种常见技术进行综述,同时讨论内外融合照射方式的剂量学可行性。

张宝玉[2](2020)在《宫颈癌同步宫旁加量调强放疗和常规宫旁补量放疗的剂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宫旁加量调强放疗(IMRT-SIB)计划和中央挡铅常规宫旁补量放疗(IMRT-MB)计划的剂量分布,为宫旁浸润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确定更适合放疗方式。材料与方法:选取入我院放疗科1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分期均为ⅢB期,且影像学证实未见远处转移。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OARs)。由一名物理师用Varian Eclipse计划系统为每一个患者均设计IMRT-SIB和IMRT-MB两种计划。IMRT-SIB的盆腔计划靶区(PTV45)的处方剂量为45Gy/25F,宫旁加量计划靶区(PTV54)的处方剂量为54Gy/25F。IMRTMB是在全盆腔经IMRT照射45Gy/25F后行中央挡铅宫旁补量9Gy/5F。OARs剂量限值:直肠V50<35%,膀胱V50<50%,小肠V45<250cc,股骨头V50<5%。计划完成后评估两种放疗计划的靶区和OARs的剂量参数。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两种治疗技术的剂量学差异。结果:IMRT-SIB计划PTV54的Dmax和Dmean大于IMRT-MB计划(P<0.001,P<0.001),而IMRT-SIB计划PTV45的V100和Dmean小于IMRT-MB计划(P=0.009,P<0.001)。IMRT-SIB计划的PTV45的适形指数(CI45)和PTV54的适形指数(CI54)分别为0.89±0.01和0.86±0.03;IMRT-MB计划的CI45和CI54分别为0.87±0.01和0.45±0.05,IMRT-SIB计划的CI45和CI54均明显优于IMRT-MB计划(P<0.001,P<0.001)。两组计划OARs受照射剂量均低于其剂量限值,在直肠、膀胱和小肠的保护方面,IMRT-SIB计划的直肠V50,膀胱V20、V30、V40和V50以及小肠V10、V20、V40、V50和Dmean均小于IMRT-MB计划。IMRT-SIB计划的左侧股骨头V10、V30和Dmean以及右侧股骨头V30和Dmean均高于IMRT-MB计划,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5,P=0.005,P=0.001,P=0.002),但是两组均远低于剂量限值。结论:1.IMRT-SIB宫旁加量技术较IMRT-MB宫旁补量技术的靶区适形度更好,其剂量分布更接近靶区。2.IMRT-SIB宫旁加量技术较IMRT-MB宫旁补量技术减少了直肠、膀胱和小肠受照剂量,在危及器官的保护方面更具优势。3.IMRT-SIB宫旁加量技术较IMRT-MB宫旁补量技术增加了生物有效剂量,减少了治疗总时间。

温丹霞[3](2020)在《不同剂量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剂量融合与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在欠发达国家,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常见的癌症,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宫颈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与化疗等方法,根据不同分期给予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期放化疗是标准的治疗方案。放射治疗包括体外照射及近距离治疗。体外照射逐渐从传统二维放疗技术(2D-CRT)发展为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等,主要针对的是宫颈原发灶、宫旁组织、淋巴结引流区域等;近距离治疗又称后装治疗包括腔内后装(ICBT)、组织间插值(ISBT)及腔内联合组织间插值(IC/ISBT),并逐渐从二维后装发展为三维后装,主要针对原发肿瘤区域。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其体外照射总剂量多数为45Gy(40-50Gy),分割方式为1.8-2.0Gy/(次·天),对于残留的淋巴结尚可额外推量给予10-15Gy,在临床上体外照射剂量45Gy与50.4Gy均有使用,尚无统一标准规定。研究目的:通过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体外照射与后装剂量融合技术分析不同外照射剂量与CT引导下的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三维后装技术患者的剂量学差异、评价治疗疗效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材料与方法:选取79例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根据不同外照射剂量分为两组,将体外照射与三维插值后装进行剂量融合,分析剂量学差异,使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治疗疗效,根据不良事件常用术语评定标准CTCAE4.03评价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评分表(QLQ-C30)评价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结果:45Gy组与50.4Gy组其融合剂量的靶区CTVD90无显着性差异,但45Gy组的直肠D2cc与膀胱D2cc均低于50.4Gy组(P<0.05);在外照射方面,45Gy组的直肠D2cc及膀胱D2cc低于50.4Gy(P<0.05);在后装方面,直肠D2cc及膀胱D2cc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其膀胱、直肠剂量差异主要来自于外照射,在所有随访患者中无患者出现3-4级毒性反应。两组患者在近期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评价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价中其功能领域及症状领域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总体健康水平领域,45Gy组高于50.4Gy组(P<0.05)。结论:体外照射结合CT引导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三维后装技术治疗子宫颈癌,在选择体外照射的剂量时适度降低外照射剂量并不影响患者靶区总剂量及治疗疗效还能减少周围正常器官受照剂量。使用剂量融合技术可在治疗过程中充分评估患者外照射及后装治疗融合剂量,发现剂量不足时及时给予补量,同时注意周围危及器官限制剂量,关注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水平。

朱雅迪[4](2020)在《宫颈癌三维放疗中肿瘤局部补量及内外照射剂量叠加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一目的: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治疗是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三维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 BT)技术可保证肿瘤组织有较好的剂量覆盖,且有效的降低危及器官(OARs)受照射剂量,但该技术实施难度大,临床应用要求高。本研究探讨IC/IS BT、腔内联合IMRT(ICBT+IMRT)以及单纯IMRT技术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6例接受三维近距离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IMRT外照射45 Gy/25次,照射结束后再行5次三维近距离治疗,6 Gy/次。在原IC/IS BT计划的基础上分别设计ICBT+IMRT和单纯IMRT计划,利用图形优化(GO)和模拟退火逆向优化(IPSA)方法,计划满足内外照射总等效生物剂量(EQD2)HRCTV D90≥85 Gy、IRCTV D90≥60 Gy,膀胱D2cc<85 Gy,直肠、小肠及乙状结肠D2cc<75 Gy的要求。研究三种计划中肿瘤靶区和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总共制定75个后装治疗计划,其中IC/IS BT、ICBT+IMRT和单纯IMRT各25个。ICBT+IMRT与IC/IS BT计划的靶区体积剂量D90差别不大(P>0.05),OARs的剂量比较低。单纯IMRT计划中OARs受量相对较大,且V60明显偏高。结论:IC/IS BT可使肿瘤靶区有较好的剂量覆盖,OARs受量也较低,ICBT+IMRT技术在剂量学和理论上与IC/IS BT相似,实施较为方便,可以作为IC/IS BT技术的补充和替代方案。单纯IMRT技术虽然有较好的靶区覆盖度,但OARs的剂量保护差,不适用于晚期宫颈癌的局部补量治疗。研究二目的:内外照射剂量的精确叠加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影响着患者生存率以及后期毒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内外照射剂量参数直接叠加和形变配准叠加进行研究,并对两种方法行剂量学比较。方法:选取1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病例,所有患者均先进行23次VMAT的外照射治疗,再进行5次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治疗,6 Gy/次。用MIM软件中形变配准的技术对内外照射进行剂量叠加,并与参数直接叠加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中HRCTV D90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数直接叠加法较形变配准叠加法低估了OARs剂量的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形变配准剂量叠加法对临床宫颈癌放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在晚期宫颈癌放疗计划设计中应严格把控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

张兴娜[5](2019)在《调强放疗在宫颈癌术后放疗应用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探讨调强放疗在宫颈癌术后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术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60例,临床分期(IB期IIA期),手术方式为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清扫术。选择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患者30例,常规放疗(conventional radiation therapy,CRT)患者30例。调强放疗采用6MV-X线7野照射,处方剂量为45Gy/1.8Gy/f/25f,常规放疗采用6MV-X线前后两野对穿照射,处方剂量为45Gy/1.8Gy/f/25f。两组患者后装治疗方案相同,参照点:阴道粘膜下5mm,总剂量20Gy;同步增敏化疗方案相同:顺铂40mg/㎡静脉滴注,每周一次,疗程6-8次。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放疗期间急性胃肠道反应、膀胱反应、血液学毒性,放疗后直肠、膀胱的晚期放射反应及1年、2年、3年生存率及3年复发转移率的统计学意义。结果CRT组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6.7%、90%、83.3%;IMRT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3.9%、86.7%,两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年的复发转移率CRT组及IMRT组分别为20%和16.7%,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放疗期间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90%、80%,均以I-II度为主,两组比较无差异性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1-2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7%、6.7%(P<0.05),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0%、26.7%(P<0.05),晚期并发症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分别为33.3%、13.3%(P<0.05),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为26.7%、6.7%(P<0.05),两组之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围绝经期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体外放疗采用调强放疗替代常规放疗,不影响患者近期疗效,但能明显降低放疗的毒性反应,更好的保护危及器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祥[6](2019)在《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插植针路径优化及施源器改进的剂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比较宫颈癌腔内结合插植后装治疗(IC/IS BT)时free-hand方式插针计划与虚拟优化插针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探讨现有插植后装计划的改善空间。2.比较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与标准三管施源器用于腔内后装治疗(IC BT)的剂量学差异,为子宫颈癌及阴道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2例宫颈癌患者的74次高剂量率IC/IS BT放疗计划,利用Nucletron Oncentra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在已实施的free-hand方式插植后装治疗计划(简称Treatment-Plan)的基础上,再设计一个虚拟优化插植后装治疗计划(简称Optimized-Plan)。运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估两种计划的临床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照剂量。2.选取29例接受192Ir高剂量率IC BT的子宫颈癌或阴道癌患者,根据治疗时所使用的施源器分为标准三管施源器组16例,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组13例。利用Nucletron Oncentra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计划设计,运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对标准三管施源器组的56次后装治疗的计划和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组的39次后装治疗的计划进行评估,比较两种腔内后装施源器用于患者后装治疗时的临床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结果:1.两种计划在HR-CTV D90和IR-CTV D90相近的情况下,靶区剂量覆盖范围D100、V100,Optimized-Plan比Treatment-Plan分别增加20.07 cGy、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3);靶区高剂量体积V150、V200,Optimized-Plan比Treatment-Plan分别减小2.01%、3.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Optimized-Plan靶区剂量CI和DHI均优于Treatment-Pla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的D0.01cc、D1cc、D2cc和D5cc差异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1),Optimized-Plan的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均低于Treatment-Plan,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D2cc分别减小36.59cGy、37.18 cGy、24.75 cGy、14.89 cGy,D0.01cc分别减小67.28 cGy、58.99 cGy、23.80 cGy、26.35 cGy。2.在使HR-CTV D90近似为700cGy的情况下,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组与标准三管施源器组靶区D100、V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7、P=0.758),V150、V2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99、P=0.118);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组的IR-CTV D90(423.35±56.45)cGy比标准三管施源器组的IR-CTV D90(393.48±36.31)cGy增加了29.87 c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组膀胱、乙状结肠和小肠的D0.01cc、D1cc、D2cc和D5cc均低于标准三管施源器组,但直肠D0.01cc、D1cc、D2cc和D5cc有所增加,差异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free-hand方式插针计划相比,虚拟优化插针计划具有剂量学优势,可提高靶区的照射剂量,显示出更适形的靶区覆盖和更均匀的剂量分布,同时各危及器官受照剂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说明现有插植后装计划尚存在优化空间,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将虚拟优化插针付诸实施是今后工作的研究方向。2.与标准三管施源器组相比较,使用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在靶区达到处方剂量要求的同时,膀胱、乙状结肠和小肠受照剂量都有所降低,直肠受照剂量有一定的增加,但在剂量限制值范围内。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个体化阴道模具,适用于子宫完整、阴道狭窄的子宫颈癌及阴道癌患者的腔内后装治疗,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观察。

陈曦[7](2019)在《局部中晚期宫颈癌内外照射剂量的组合模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局部中晚期宫颈癌中,放射治疗的总剂量是内、外照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外照射剂量的分配影响到高危临床靶体积(HR-CTV)的总剂量及危及器官的受量。本文旨在研究给予不同处方剂量时,达到剂量最优化的内外照射的剂量分割组合模式。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进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内照射均行组织间插植治疗,按照内照射的不同剂量分割模式随机分为2组,第1组给予内照射单次处方剂量7Gy,分割次数为4次,每周1次,第2组给予内照射单次处方剂量6Gy,分割次数为5次,每周1次,外照射剂量均给予45Gy/25次,同时设计外照射剂量50.4Gy/28次,所有剂量均转换为2Gy当量。将第1组和第2组分别设定3个亚组:亚组1:HR-CTVD90剂量为85Gy,膀胱的D2cc限量为90Gy,直肠及乙状结肠D2cc限量为75Gy。亚组2:HR-CTVD90剂量为90Gy,膀胱的D2cc限量为90Gy,直肠及乙状结肠D2cc限量为75Gy。亚组3:HR-CTVD90剂量为90Gy,膀胱的D2cc限量为80Gy,直肠及乙状结肠D2cc限量为70Gy。HR-CTVD90及危及器官D2cc所受剂量以x±s表示,剂量之间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第1组结果显示,在亚组1和亚组3中45Gy和50.4Gy的外照射剂量与内照射联合后所得HR-CTVD90无显着差异(P>0.05),在亚组2中给予45Gy外照射剂量后所得HR-CTVD90剂量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第2组结果显示,在3个亚组中45Gy和50.4Gy的外照射剂量与内照射联合后所得HR-CTVD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果均显示出给予45Gy外照射剂量后的直肠、膀胱及乙状结肠的D2cc低于50.4Gy的外照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45Gy的外照射剂量与内照射联合更有利于保护危及器官。2.将45Gy的外照射剂量分别与第1组及第2组内照射联合后,3个亚组中HR-CTVD90、直肠、膀胱及乙状结肠的D2cc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第1组中,45Gy和50.4Gy的外照射剂量与内照射联合后在亚组1中均有18例患者完成计划,在亚组2中分别有12例及10例患者完成计划,在亚组3中分别有7例及6例患者完成计划。第2组中,45Gy和50.4Gy的外照射剂量与内照射联合后在亚组1中分别有17例及16例患者完成计划,在亚组2中均有11例患者完成计划,在亚组3中分别有5例及4例患者完成计划。对于HR-CTV体积较大的患者,在亚组3中50.4Gy的外照射剂量联合内照射所得HR-CTV剂量更高。结论:考虑到插植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患者的依从性,1.8Gy×25次的外照射剂量分割模式与7Gy×4次的内照射剂量分割模式相结合更具有优势。

张露,龚文,谭榜宪[8](2018)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方案的优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外放射治疗加腔内近距离后装放射治疗的根治性放疗,联合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是ⅡB~ⅣA期(FIGO分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放疗技术的进展,尤其是随着图像引导的三维后装放射治疗(image-guided adaptive brachytherapy,IGABT)在临床应用,宫颈癌后装治疗进入三维时代,相比传统的二维腔内后装改善了宫颈癌预后,同时降低了直肠、膀胱等危及器官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目前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体外放疗与后装结合的优化方案,以及腔内后装最佳分割方案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张露[9](2018)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体外同步调强推量联合腔内近距离治疗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体外放疗针对宫颈原发病灶同步调强推量联合腔内近距离治疗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92018.1期间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完成根治性放疗的78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体外放疗与后装治疗的联合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20)。两组体外放疗计划靶区(PTV)45Gy/25Fx,1.8Gy/Fx,宫旁受侵及肿大淋巴结同期推量至55Gy,2.2Gy/Fx,观察组针对宫颈病灶进行同步推量至55Gy,2.2Gy/Fx。两组均在体外放疗20次后开始腔内近距离治疗,观察组予以6Gy/Fx x 4Fx,对照组予以6Gy/Fx x 5 Fx。比较两组体外放疗计划中膀胱、直肠剂量参数,腔内近距离治疗前原发肿瘤的退缩情况,以及两组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2个独立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观察组放疗计划中直肠、膀胱的平均受照剂量、V40、V45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外放疗20次时观察组GTV体积从放疗前(98.02±28.35)cm3退缩到(49.32±18.52)cm3,退缩率50.58±6.32%;对照组从(82.03±21.42)cm3退缩到(42.93±14.53)cm3,退缩率48.53±4.81%;两组间GTV退缩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近期评效观察组中有38(65.5%)例近期评效为CR,20(34.5%)例为PR,对照组中14(70%)例近期评效为CR,6(30%)例评效为PR。观察组与对照组间CR率与PR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间急性毒副反应,在观察组有18例(31%)患者出现I级急性血液毒性反应,12例(20.7%)患者出现II级的急性血液毒性反应,5例(8.6%)患者出现了III级的急性血液毒性反应。在对照组有3例(15%)出现了I级的急性血液毒性反应,2例(10%)II级的急性血液毒性反应,观察组急性血液毒性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7例(29.3%)出现I级的急性直肠毒副反应,有12例(20.7%)II级的急性直肠毒副反应,有4(6.9%)例出现III级急性直肠毒副反应,在对照组有2例(10%)I级急性直肠毒副反应,2例(10%)II级急性直肠毒副反应,观察组较对照组急性直肠毒副反应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7例(12.1%)出现了I级急性膀胱毒副反应,1例出现了II(1.7%)级急性膀胱毒副反应,在对照组中有1例(5%)出现了I级的急性膀胱毒副反应,1例(5%)出现了II级急性膀胱毒副反应,在两组间急性膀胱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放疗针对宫颈病灶同期推量不能提升近期疗效,但增加了急性毒副反应的发生,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杨梅[10](2017)在《锎-252中子内照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晚期并发症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锎-252中子内照射结合外照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和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2.评估分析锎-252中子内照射结合外照射治疗宫颈时的晚期放射性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直肠、膀胱受量大小的相关性。3.回顾性配对对比分析外照射结合锎-252中子射线内照射与外照射结合铱-192γ射线内照射及同步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鳞癌的治疗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方法:1.选取2004年12月至2011年5月采取锎-252中子内照射治疗的1431例(Ib期到IIIb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Ib期病人83例,IIa期病人270例,IIb期病人792例,IIIa期病例64例,IIIb期病例259例。随访截至日期2016年12月10日。所有患者均给予外照射结合内照射治疗。所有病人都采用锎-252中子内照射联合外照射,A点剂量7-11Gy/f/w×4-5f,总量为30-45Gy,外照射采用6或8-MV高能X射线全盆对穿野照射,剂量2 Gy/f/d,5f/w,照射20-38Gy后盆腔中央档铅4cm继续治疗到总量45-56Gy。总治疗时间5-6周。2.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采取锎-252中子内照射治疗的286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A点总剂量为40 Gy,确定直肠前壁和膀胱后壁的最大受量,以记录的4次内照射时直肠和膀胱最大受量值的平均值高低为标准把患者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测量直肠和膀胱最大受量参考点与宫腔施源器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并观察距离随治疗次数的有何变化。观察严重(≥G2级)晚期放射性直肠炎和膀胱炎的发生率.3.选取2005年2月-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7例)和大坪医院(367例)两家医院治疗的所有Ⅲb期宫颈鳞癌患者,采用回顾性配对研究的方式,根据病人年龄、肿瘤包块大小、血红蛋白水平、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分成中子射线组和γ射线组(各为11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5年局控率,生存率,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和严重晚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所有1431例宫颈癌患者的5年局控率、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7.0%、70.6%、68.3%、13.3%,平均生存时间为:91.8±1.2月。发生G2级以上放射性直肠炎共143例,发生率10%,发生G2级以上晚期放射性膀胱炎45例,发生率3.1%。(1)Ⅰb、Ⅱa、Ⅱb、Ⅲa和Ⅲb期等不同分期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4%、75.9%、72.4%、55.6%、54.8%。局控率分别为:94.0%、89.3%、87.2%、88.9%、81.6%,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7%、75.6%、71.0%、51.9%、48.7%,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12.6%、12.7%、33.3%、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b、Ⅱa、Ⅱb、Ⅲa和Ⅲb期等不同分期宫颈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10.4±2.9月、97.5±2.5月、93.8±1.5月、75.8±8.7月和75.4±3.1月。(2)不同肿瘤包块大小(≤2cm,2-4cm和≥4cm)的宫颈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0%、70.2%、69.1%,局控率分别为:87.9%、86.9%、85.6%,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8%、68.3%、65.7%,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9%、12.3%、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包块大小(≤2cm,2-4cm和≥4cm)的宫颈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93.5±2.0月、91.4±1.6月、90.2±2.9月。(3)不同血红蛋白浓度(>110g/l、90-109g/l和60-89g/l)宫颈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5%、60.2%、48.0%,局控率分别为:88.7%、84.6%、72.5%,无瘤生存率:72.6%、56.7%、44.1%,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2%、15.4%、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红蛋白浓度(>110g/l、90-109g/l和60-89g/l)宫颈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95.9±1.2月、81.8±3.7月和66.2±1.2月。(4)不同盆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淋巴结阴性和淋巴结阳性)宫颈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5%、59.2%,局控率分别为:89.9%、81.4%,无瘤生存率:70.1%、64.9%,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8%、12.2%,除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显着性差异以外(p>0.05),两者之间局控率、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阴性和淋巴结阳性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96.5±1.4月、85.4±2.0月。2.直肠前壁参考点的最大受量点和宫腔施源器中心的距离随着放疗时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r=0.990,<0.05),而直肠前壁最大受量是随着放疗时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关系(r=-0.959,p<0.05);膀胱后壁最大受量点和宫腔施源器中心的距离以及膀胱后壁受量与放疗时治疗次数没有相关关系。根据每次剂量计算的平均值分的膀胱高、中、低剂量组晚期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为4.2%、2.6%%和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直肠高、中、低剂量组严重晚期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分别为13.2%、2.0%和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所有入组IIIb期宫颈鳞癌病人中,虽然中子射线组的5年局控率(76.5%v75.6%)、总生存率(58.3%v55.7%)和肿瘤无进展生存率(57.4%v55.7%)均高于γ射线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子射线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82.4±4.9月,γ射线组为73.9±5.2月,两组比较亦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中子射线组的严重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γ射线组(10.4%v22.6%,p<0.05)。结论:1.锎-252中子内照射结合外照射治疗宫颈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能达到较好的局控率和生存率,而且严重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接受。2.通过监测锎-252中子内照射时直肠和膀胱受量的高低,可预测晚期放射性直肠炎和膀胱炎的发生情况。3.对于Ⅲ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治疗,中子射线组在没有采用同步化疗,全盆外照射只采取前后对穿野的情况下,得到了5年总生存率、局控率、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均略高于γ射线组治疗的结果,且中子射线组的严重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γ射线组,表明锎中子内照射在治疗Ⅲb期等局部晚期宫颈癌方面较铱-192γ射线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但最后结论还有待于前瞻性随机对照大样本数据研究结果的证实。

二、宫颈癌后装治疗宫腔内补量照射剂量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宫颈癌后装治疗宫腔内补量照射剂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宫颈癌同步宫旁加量调强放疗和常规宫旁补量放疗的剂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外照射放射治疗
        2.1.1 常规宫旁补量放射治疗
        2.1.2 同步宫旁加量调强放射治疗
        2.1.3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补偿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
    2.2 近距离放射治疗
        2.2.1 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
        2.2.2 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
    2.3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病例资料
    3.2 CT模拟定位和图像采集
        3.2.1 肠道准备
        3.2.2 膀胱充盈准备
        3.2.3 体位固定
        3.2.4 CT模拟定位
    3.3 放疗靶区勾画和危及器官勾画
    3.4 计划设计
    3.5 治疗计划评价
    3.6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PTV剂量学参数比较
    4.2 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不同剂量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剂量融合与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附录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宫颈癌三维放疗中肿瘤局部补量及内外照射剂量叠加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宫颈癌外照射治疗的发展
    1.3 宫颈癌近距离治疗的发展
    1.4 近距离治疗计划的剂量评估
        1.4.1 ICRU38报告的传统治疗方法
        1.4.2 基于三维图像的后装放射治疗
    1.5 内外照射剂量的叠加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7 论文的主要结构安排
2 三种局部补量技术在晚期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背景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2 一般临床材料
        2.1.3 三维IC/IS BT的施源器植入和CT定位
        2.1.4 靶区勾画及施源器重建
        2.1.5 计划设计
        2.1.6 剂量参数统计及分析
    2.2 结果
        2.2.1 计划情况
        2.2.2 靶区物理剂量
        2.2.3 OARs物理剂量
        2.2.4 靶区及危及器官的EQD2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3 宫颈癌内外照射的剂量叠加方法的研究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2 一般临床材料
        3.1.3 CT模拟定位
        3.1.4 靶区勾画
        3.1.5 计划设计与评估
        3.1.6 CT图像的配准
        3.1.7 内外照射累积剂量的叠加
        3.1.8 剂量参数统计及分析
    3.2 内外照射剂量叠加结果
        3.2.1 两种叠加方式外照射EQD2比较
        3.2.2 两种叠加结果中总 EQD2 比较(具体见表 10)
    3.3 讨论
    3.4 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总结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5 附录
6 致谢
综述 近距离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治疗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5)调强放疗在宫颈癌术后放疗应用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治疗方法
    3.评价指标
    4.随访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患者的临床资料
    2.生存情况
    3.复发及转移情况
    4.两组患者的急性毒副反应比较
    5.生活质量分析
    6.两组晚期不良反应的比较
    7.两组膀胱、直肠受照平均剂量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癌放射治疗的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插植针路径优化及施源器改进的剂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发展
        1.2.2 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与改进
        1.2.3 3D打印技术及其在宫颈癌后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插植针路径优化的可行性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患者资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研究操作流程
        2.2.3.1 施源器置入与CT模拟定位
        2.2.3.2 靶区勾画与处方设定
        2.2.3.3 后装计划设计
        2.2.4 计划评估指标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靶区剂量参数比较
        2.3.2 剂量分布的适形性与均匀性比较
        2.3.3 危及器官剂量参数比较
        2.3.3.1 膀胱受照剂量评估
        2.3.3.2 直肠受照剂量评估
        2.3.3.3 乙状结肠受照剂量评估
        2.3.3.4 小肠受照剂量评估
        2.3.4 虚拟计划引导后装治疗
    2.4 讨论
        2.4.1 free-hand方式插植计划和虚拟优化插植计划剂量差异分析
        2.4.2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2.5 小结
第3章 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治疗两种施源器的剂量学比较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患者资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研究操作流程
        3.2.3.1 施源器置入与CT模拟定位
        3.2.3.2 靶区勾画与处方设定
        3.2.3.3 后装计划设计
        3.2.4 计划评估指标
        3.2.5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靶区剂量参数比较
        3.3.2 危及器官剂量参数比较
        3.3.2.1 膀胱受照剂量评估
        3.3.2.2 直肠受照剂量评估
        3.3.2.3 乙状结肠受照剂量评估
        3.3.2.4 小肠受照剂量评估
    3.4 讨论
        3.4.1 标准三管施源器组与3D打印施源器组剂量差异分析
        3.4.2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3.5 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总结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局部中晚期宫颈癌内外照射剂量的组合模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癌近距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方案的优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后装治疗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的价值
2 宫颈癌腔内后装放疗的进展
    2.1 传统二维后装放疗
    2.2 图像引导的三维后装vs.传统二维后装
    2.3 图像引导的三维后装优化的研究
3 体外放疗与腔内后装放疗的结合
    3.1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后装介入的时机与体外放疗剂量
    3.2 后装治疗的分割方式研究
    3.3 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的临床参数及预后研究
4 结语

(9)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体外同步调强推量联合腔内近距离治疗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方案的优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锎-252中子内照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晚期并发症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锎-252 中子内照射治疗宫颈癌疗效总结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锎-252 中子内照射治疗宫颈时直肠膀胱受量与晚期放射性并发症的相关性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外照射结合锎-252 中子射线内照射与外照射结合铱-192γ 射线内照射及同步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鳞癌的配对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近距离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现状和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宫颈癌后装治疗宫腔内补量照射剂量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宫颈癌三维后装近距离治疗技术研究进展[J]. 谭华艳,卢敏,邓烨,刘嫣菲,付庆国. 中国辐射卫生, 2021(03)
  • [2]宫颈癌同步宫旁加量调强放疗和常规宫旁补量放疗的剂量学研究[D]. 张宝玉.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不同剂量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剂量融合与疗效评价[D]. 温丹霞.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宫颈癌三维放疗中肿瘤局部补量及内外照射剂量叠加方法的研究[D]. 朱雅迪.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调强放疗在宫颈癌术后放疗应用的临床价值研究[D]. 张兴娜. 青岛大学, 2019(02)
  • [6]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插植针路径优化及施源器改进的剂量学研究[D]. 陈祥. 南华大学, 2019(01)
  • [7]局部中晚期宫颈癌内外照射剂量的组合模式的临床研究[D]. 陈曦.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方案的优化研究进展[J]. 张露,龚文,谭榜宪.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8(05)
  • [9]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体外同步调强推量联合腔内近距离治疗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分析[D]. 张露. 川北医学院, 2018(12)
  • [10]锎-252中子内照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晚期并发症的相关研究[D]. 杨梅.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宫内补充剂量照射治疗宫颈癌的剂量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