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低白菜新品种速优1号的选育

双低白菜新品种速优1号的选育

一、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苏油1号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平,张书芬,陈明丽,朱家成,蔡东芳,何俊平[1](2021)在《不同品种双低甘蓝型油菜菜薹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不同品种油菜菜薹的营养品质特点,对同等栽培条件下的3个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菜薹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并与十字花科蔬菜白菜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蛋白质、可溶性糖、粗纤维、钙、铁、锌9个油菜薹品质指标存在品种间差异。维生素B2、可溶性糖、锌、钙含量的变异系数大于10.000%,品种间差异较大;维生素C、维生素B1、蛋白质、粗纤维、铁含量的变异系数小于10.000%,品种间差异较小,是相对稳定的指标。锌与维生素C、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7 8、0.866 4;蛋白质含量与维生素B1含量、维生素B2含量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5 3、0.838 7;钙含量与测定的其他营养品质指标之间均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着水平。与白菜薹相比,双低甘蓝型油菜菜薹中的营养成分含量综合表现较佳,其中维生素C含量、锌含量均是白菜薹的1.7倍以上,铁含量是白菜薹的1.3倍以上,表明双低甘蓝型油菜菜薹营养更为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罗孝荣,吴海棠,李大荣,吴佳奇,熊琳珂[2](2021)在《引进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为筛选更适合西藏种植的油菜品种,2014年引进18个油菜品种,以当地品种山油2号为对照,在西藏林芝进行适应性比较试验研究,对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考察分析。结果表明,引进的18个油菜品种均能正常成熟。参试品种(系)苏油1号综合性状应进行进一步试验;H19-4、花油5号、花油6号、玉红油1号虽早熟,但产量性状不佳,不建议引进;浙双758、美油王999、浙大619、南农油3号、浙双72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表现好,但均为晚熟品种,可根据实际情况引进。

陈雷[3](2021)在《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可用作油、菜、花、饲、肥、蜜等,是多功能、能重复利用最有效的经济作物,也是一二三产结合最为典型的作物。油菜是新疆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占新疆地区油料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3.34%。种植油菜对于促进新疆油料产业稳定发展和维护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平均海拔1800m以上,夏季光热资源充足,降雨量丰沛,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湿润,年平均日照时数2699小时,非常有利于油菜籽粒发育和脂肪的积累,是新疆地区春油菜籽种植的优势区域,占全疆油菜种植面积的50%以上,也被誉为“中国油菜之乡”。油菜不仅是伊犁河谷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当地特色的观赏和蜜源作物,保障油菜稳定生产对新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伊犁河谷近年来大量引进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广泛种植的地方高产油菜品种,在当地进行试种研究。因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生长环境不同,部分引进的新品种遗传特性和生态适应性会发生改变,但关于引种资源的生态适应性和综合性状评价报道较少。【方法】本文首先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历程及油菜种质资源的选育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对伊犁地区2017-2019年从各地引进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30余份材料,在第四师75团、77团等地开展试种研究。采用田间调查法和生物统计学方法,对参试品种农艺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并对其含油量进行检测分析,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所有参试品种在当地的适宜性及综合效益做出综合评价,筛选适于新疆伊犁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春油菜品种。【结果】(1)参试品种生长性状:株高在127.33-194.53 cm;生育期最长142 d,最短的是132 d;(2)参试品种经济性状:有效分枝高度32.67-84.00 cm,平均有效分枝数在4-13个,主花序有效长度32.25-67.00 cm,单株平均角果数、角果长度分别在130.33-227.67个、6.40-8.69 cm,主花序角果密度在0.50-1.09,单株产量9.76-26.67 g/株,千粒重在4.1-5.2 g、含油量36.3%-44.8%。(3)参试品种中油菜籽产量排名前5的依次是:中油杂750、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青杂5号,平均亩产在297.24-360.02 kg,有效分枝高度、分枝数、角果数、角果长及千粒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油脂含量基本在36.5-44.8%,其中,阳光158含油量最高,保油杂D18-6次之,青杂系列略低于保油杂D18-6,品种间含油量差异显着。【结论】综合性状灰色评判值排名前5的品种依次是:中油杂750、青杂17、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总体上产量构成因子与最终产量建成显着正相关;参试品种中综合性状最优的油菜品种是中油杂750,灰色评判值位居第1,为一级品种,株高为168.33 cm,生育期为140 d。综合各品种产量、含油量表现和各性状指标的灰色评判值,中油杂750、青杂17、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青杂5号适宜在伊犁地区推广种植,并对以上综合性状优良品种进行具体介绍。研究成果可为拓宽新疆伊犁区油菜种质资源及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唐婧泉[4](2020)在《甘蓝型油菜SnRK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蛋白磷酸酶和蛋白激酶对蛋白质进行的可逆磷酸化催化作用是真核生物中信号转导的主要机制之一。蔗糖非发酵相关蛋白激酶(sucrose non-fermenting-1-related protein kinase,Sn RK)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都包含一个典型的Ser-Thr激酶催化结构域。拟南芥中,Sn RK基因家族分为三个亚组:Sn RK1、Sn RK2和Sn RK3,它们是拟南芥糖信号传导、胁迫反应、幼苗生长和种子萌发等生物过程的关键激酶。Sn RK蛋白激酶是协调细胞适应营养和能量状况变化的中心枢纽,而且在代谢调节中具有核心作用。甘蓝型油菜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种子含有大量油脂,具有工业和食用价值。为了提高对油菜油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认知,发掘新的功能基因,我们对甘蓝型油菜Sn RK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分析,获得了92个潜在Sn RK基因的基本信息,并通过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筛选与油菜种子含油量相关的家族成员,最后利用qRT-PCR对这些基因进行表达量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甘蓝型油菜中共鉴定出92个SnRK(Brassica napus sucrose non-fermenting-1-related protein kinase,BnSnRK)基因,其中Sn RK1类成员8个,Sn RK2类成员23个,Sn RK3类成员61个。不同亚族成员编码的蛋白在等电点、分子量和氨基酸数量上有显着差异。GO分析结果显示,甘蓝型油菜中Sn RK基因家族的分子功能主要体现在催化活性,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应激响应、细胞过程和代谢过程。(2)分析BnSnRK家族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基因结构和保守结构域发现,除了与Sn RK1亚族序列相似的Sn RK3亚族成员外,Sn RK3亚族成员大多数只有1或2个外显子且极少有内含子。92个BnSnRK蛋白序列共包含61个保守基序,其中8个基序具有非常高的保守性。(3)在甘蓝型油菜基因组内,共得到119个BnSnRK旁系同源基因对,但没有发现串联重复基因。位于A染色体组上的含油量关联基因是C染色体组的2倍。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表明,在甘蓝型油菜和甘蓝的基因组间共有177个共线基因对,其中112个基因对位于大片段重复上。在甘蓝型油菜和白菜的基因组间共得到了187个共线基因对,其中115个基因对位于大片段重复上。在92个BnSnRK成员中,有77个成员来自于上述大片段重复,占家族成员的83.70%。(4)含油量性状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发现,2个基因(Bna A07g12290D和Bna A10g22850D)与含油量显着关联。Bna A10g22850D中的标记s7979具有最高的表型贡献率,为12.95%;这2个基因的单倍型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以p-value=1e-3为阈值,我们筛选到与油脂组分和含油量都存在关联的11个基因:Bna A04g15530D、Bna A06g22800D、Bna A07g12290D、Bna A07g20630D、Bna A08g18050D、Bna A08g25520D、Bna A09g51540D、Bna C02g10730D、Bna C03g16860D、Bna C04g06790D和Bna C04g44390D。(5)在qRT-PCR分析中,5个基因在高油材料和低油材料中差异显着。基因Bna C02g10730D在高油材料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235,表达水平较低。基因Bna A07g12290D、Bna A10g22850D、Bna A08g18050D和Bna C04g44390D在高油材料中的表达量分别是低油材料的2.854、1.769、4.429、116.705倍,可能正向调节油菜种子含油量。

程嘉庆[5](2020)在《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多样性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文中提出遗传背景狭窄是我国甘蓝型油菜育种的主要限制因素,利用远缘杂交技术人工合成新型甘蓝型油菜是我国油菜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课题组以西藏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与甘蓝型油菜藏油5号种间有性杂交、多代自交和定向选育创制的新型甘蓝型油菜。选取代表性的55份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进行大田直播实验,开展表型多样性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评价新型甘蓝型油菜的表型特征、多样性水平及杂种优势利用潜力以期丰富西藏甘蓝型油菜遗传基础为西藏甘蓝型油菜育种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本研究围绕新型甘蓝型油菜主要开展的实验与结果如下:1.本研究考察了55份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自交系材料的23个质量性状和23个数量性状。23个质量性状主要涉及茎、叶、花、角果等器官的植物学特征,其中子叶形状、心叶色、叶缘形状、叶尖形状、薹茎叶形状、花冠大小、花瓣形状、花瓣着生状态、角果着生状态等9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大于1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其余质量性状多样性均较低;23个数量性状涉及生育期、植株性状及产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介于2.63~2.92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基于46个性状对55份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进行类群划分,获得4个表型差异群体,其中类群Ⅰ包含27个品系,该类群生育期较短、植株相对矮小、产量较低,双低品质欠佳;类群Ⅱ包含19个品系,该类群花期较短、植株性状中等,产量及品质性状表现中等;第Ⅲ类群包含8个品系,产量及农艺性状优于第Ⅱ类群,特别是品质性状表现优质;第Ⅳ类群只包含1个品系XZ47,该品系生育期较长,植株高大且营养生长旺盛,产量及品质性状优于其他类群。2.对55份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的25个表型性状,包括8个产量性状、7个品质性状、10个农艺性状表型值进行系统鉴定,综合评价其表型特点。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的平均生育期为119.13d,变幅为102d~125d,整体呈现早熟特点;株高平均148.83cm变幅为120.64cm~188.36cm,茎粗平均为14.06mm变幅为10.10mm~22.25mm,一次有效分枝数平均为7.77个变幅4.67个~12.33个,二次有效分枝数平均为10.31个变幅为3.34个~18.67个,植株整体营养生长旺盛,二次分枝较多,具有一定的营养生长优势,其中主花序生长优势明显,平均主花序长60.07cm,平均主花序有效角果数57.32个,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了营养基础。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产量平均29.8g,每角果粒数平均27.07粒,单株有效角果数平均457.10个,千粒重3.86g,产量性状具有明显优势,折合产量1515.68kg/hm2,变幅为668.70kg/hm2~2664.80kg/hm2,进一步表明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具有较高的产量利用潜力。但是3个主要的品质性状含油量平均为44.55%,芥酸含量平均为12.09%,硫苷含量平均为63.23μmol/g,尚未达到双低标准,需要进一步改良。为了对参试55份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进行综合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综合得分为评价依据,得到其综合表现依次为:XZ47、XZ49、XZ27、XZ46、XZ24、XZ35、XZ34、XZ26、XZ17、XZ23、XZ37、XZ51、XZ12、XZ30、XZ36、XZ41、XZ16、XZ25、XZ11、XZ33、XZ45、XZ52、XZ19、XZ2、XZ5、XZ6、XZ22、XZ50、XZ53、XZ31、X Z44、XZ54、XZ29、XZ21、XZ43、XZ20、XZ3、XZ4、XZ38、XZ14、X Z39、XZ48、XZ32、XZ7、XZ9、XZ15、XZ55、XZ13、XZ40、XZ8、XZ28、XZ18、XZ42、XZ1、XZ10。对折合产量和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得出,与折合产量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的性状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单株产量>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蕾台期>生育期>一次有效分枝高度,由此得出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主要通过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产量以达到增产的目标。3.为了考察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应用潜力,实验以50-1A为母本,分别以55份新型甘蓝型油菜和60份普通甘蓝型油菜为父本,比较两个群体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杂交F1代植株粗壮且分枝数较多,生长旺盛;普通甘蓝型油菜杂交F1代植株较高且主花序较长但分枝较少,两类群植株株型不同但在农艺性状上均表现较好的杂种优势。产量性状比较发现新型甘蓝型油菜在小区产量、单株产量、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等性状均优于常规甘蓝型油菜杂交种,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进而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产量上具有较强的利用潜力。

常涛,程潜,张振乾,官春云,赵威,王丽娟[6](2019)在《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油菜是中国第一大自产油料作物,提高菜籽含油量是当前增加菜油产量最为有效的途径。本综述总结了利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选育高含油油菜新品种的进展。同时,还探讨了含油量相关的功能基因、分子标记方面研究。研究发现高含油量油菜主要是甘蓝型油菜,且三系材料多为不育系和恢复系,都可作为亲本选育高含油油菜新品种;高含油量品种作为母本选配新品种更容易得到含油量较高的新品种;功能基因多与乙酰CoA相关;已经检测到了许多含油量相关的QTL,但重复性低,难以直接应用于油菜育种。

周时艺[7](2019)在《甘蓝型油菜在广西引种种植与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少数用地养地结合的冬季经济作物。为充分利用广西区境内水稻冬闲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年经济收入,筛选出可在广西境内种植并分别适合油用、菜用、肥用、饲用、观赏旅游等多种用途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利用秋季分期播种湖北、浙江、湖南、四川、安徽等油菜产区引进的224个油菜优良品种(组合)如华双4号、华油杂6号、华油杂12号等。从生育期、播种期及是否顺利通过春化等3个方面考查并初步筛选分别适合广西自治区不同用途的油菜品种(组合)。结果表明:(1)第一批播种(2015年9月23日)的参试品种生育期范围为191-232d,其中2-2A和5号示范均为191d,是最早熟的组合,浙油50为232d,是最晚熟的组合;(2)第二批播种(2015年10月12日)的参试品种生育期范围为172-212d,其中早熟2号为172d,是最早熟的组合,高油605为212d,是最晚熟的组合;(3)从播种期看,第一批播种的时间比第二批早19天,但同一品种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和角果成熟期相差不大;(4)引进的22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组合)均能顺利通过春化。经过初步筛选,51个品种(系)适合与水稻进行轮作,45个品种(系)适用于发展春节油菜花观赏,60个品种(系)适于发展为三月三观赏的油菜花资源,12个品种适用于饲用;(5)早熟6号在高密度(150000株/hm2)摘薹条件下纯收入达到最高,其他产量性状也较优,初步判定A2B2C3是菜油两用油菜最佳组合。综合分析认为,以上品种均有可以推广的潜力,具体需要再进行下一步的试验观察。

张书芬,朱家成,王建平,文雁成,张书法,何俊平,曹金华,蔡东芳,赵磊,王东国,隋天显[8](2018)在《河南省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应用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河南省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产量及有关性状、抗逆性和品质性状等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基础研究。河南省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育成了40多个强优势双低油菜杂交种,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显着提高,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2003-2016年在省内平均单产为2 288. 6kg/hm2,比1978-2000年的平均单产提高50%,比全国同期平均单产高23. 58%。今后河南省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方面,重点是选育和推广高含油量、抗倒伏、抗裂角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强优势杂交油菜品种,同时加强抗根肿病的防控和抗病品种选育,充分挖掘油菜在菜用、肥用、饲用、蜜用和观赏等多功能利用潜力。

王伟荣,陈旭,蒋美艳,张秋丽,张俊英,周熙荣,李秀玲,孙超才[9](2017)在《上海地区双低油菜育种、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提出回顾了上海双低油菜育种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油菜品种遗传改良的成效。通过对2009年以来上海地区油菜生产面积和地域分布、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等的调查,分析了上海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合上海当地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以促进上海市油菜育种和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罗灿灿[10](2017)在《两个甘蓝型油菜不育系雄蕊败育的细胞学观察和遗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胞核雄性不育,是油菜杂种优势育种中一个重要的授粉控制系统。隐性核不育系9012A和MSL分别是中国和欧洲油菜杂优育种中利用的重要不育系统。本研究所用5A122是从以9012A为母本选育得到的油菜杂交种C022分离得到的不育系。5A135是从杂交种Marthow分离得到的不育系,Marthow是基于德国Norddeutsche Pflanzenzucht Hans-Georg Lembke(NPZ)育种公司发现的油菜male sterility lembke(MSL)雄性不育系配置而成。为了揭示9012A和MSL不育系花药败育时期、特征以及遗传关系,本研究以5A122和5A135为材料,通过细胞学观察,揭示两个不育材料花药败育时期和败育特征;通过观察与一套测交亲本的测交F1代育性分离情况,推断MSL与其它不育系的遗传关系;通过一步多重PCR方法,鉴定两类核不育的细胞质类型。研究结果将对中国和欧洲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9012A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出现异常,如绒毡层脱落、溶解、膨胀和花粉母细胞畸形、溶解。部分花药可发育到小孢子阶段,然后这些小孢子变形、染色很浅、紧密粘合,具有花粉外壁。随后,绒毡层和小孢子溶解在一起。最后,在花药囊里只保留粘在一起的花粉外壁。MSL败育时期为花粉母细胞时期,其绒毡层脱落、溶解、膨胀和不完全,花粉母细胞溶解。部分花药可发育到四分体时期,绒毡层径向伸长,并含有一个特别大的液泡。一些四分体浓缩并且染色很深、伴随液泡化。很少能观察到正常的四分体,和从四分体中释放的小孢子。最后液泡化并且伸长了的绒毡层和浓缩的四分体溶解在一起,花药囊萎缩。2.以一套能区分油菜不同类型不育系的测交亲本材料为父本,与由MSL衍生的不育材料进行测交。结果发现MSL与9012A有相同的临保系,而与Pol CMS、双隐性核不育系、显性核不育系Shaan-GMS有不同的恢保关系。3.一步多重PCR法对5A122、5A135以及6份代表不同细胞质类型的甘蓝型油菜(Bronowski(Cam)、Westar(Nap)、Pol CMS、Shaan 2A CMS、IP-Ogu CMS、Ogu CMS)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5A122扩增出大小约为1102bp和465bp的特征条带,与Westar(Nap CMS)条带大小一致;5A135扩增出大小约为500bp的特征条带,与Bronowski(Cam CMS)条带大小一致,说明MSL与9012A的细胞质类型不同。4.利用本课题组前期选育的不同类型油菜自交系为父本,分别对MSL不育系的衍生系进行测交,分析测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发现除了有效分枝数和主序长度差异不显着,其它的农艺性状表现显着差异。其中,5A138、5A161、5A162的株高明显高于其它组合;5A161的分支部位明显高于其它组合;5A138、5A162的全株角果数明显多于其它组合;5A162的每角粒数明显多于其它组合;所有的杂交组合的千粒重差别不显着,但是都低于对照品种(Qin 7);单株产量最高的是5A162。综上,MSL在我国油菜杂优育种中有一定潜力。

二、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苏油1号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苏油1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品种双低甘蓝型油菜菜薹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试验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蓝型油菜菜薹的营养品质分析
    2.2 甘蓝型油菜菜薹营养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2.3 甘蓝型油菜菜薹与白菜薹营养品质的比较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2)引进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参试品种生育期记载。
        1.4.2 农艺性状测定。
        1.4.3 产量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油菜品种(系)生育期的比较
    2.2 不同油菜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2.3 不同油菜品种(系)产量性状的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2.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及种植分布
        1.2.2 我国油菜产消情况
        1.2.3 油菜品种选育情况
        1.2.4 不同生态区油菜新品种引种筛选
        1.2.5 作物引种筛选综合性状评价方法
    1.3 已有研究文献述评
    1.4 本文基本脉络及创新之处
        1.4.1 整体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指标与测定方法
        2.2.2 数据分析及评价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新疆地区油菜种植及种质资源现状
    3.1 新疆地理环境特征及自然资源
        3.1.1 地理环境特征
        3.1.2 自然资源
    3.2 新疆地区油菜种植及产量情况
        3.2.1 新疆种植油菜品种的情况
        3.2.2 兵团油菜种植情况
    3.3 油菜品种审定及推广种植现状
        3.3.1 油菜品种审定
        3.3.2 油菜推广种植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品种的适宜性筛选研究
    4.1 参试品种农艺学性状调查分析
        4.1.1 不同品种株高比较
        4.1.2 不同品种生育期比较
    4.2 参试品种产量构成及籽粒产量比较
    4.3 不同品种油品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伊犁地区引种油菜种质资源综合性状评价
    5.1 引进品种的综合性状评价
        5.1.1 评价方法
        5.1.2 数据处理及运算分析
        5.1.3 灰色评价结果分析
    5.2 筛选出适宜新疆地区种植的春油菜品种
        5.2.1 中油杂750
        5.2.2 青杂17 号
        5.2.3 阳光158
        5.2.4 保油杂D18-6
        5.2.5 秦油558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甘蓝型油菜SnRK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SnRK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1.1.1 SnRK结构
        1.1.2 SnRK功能
        1.1.3 十字花科SnRK的进化
    1.2 油脂合成与种子含油量
        1.2.1 十字花科种子油脂合成
        1.2.2 SnRKs对油脂含量的影响
    1.3 关联分析
        1.3.1 关联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和模型发展
        1.3.2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在植物中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BnSnRK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和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
        2.2.2 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
        2.2.3 基因结构和氨基酸序列保守基序的分析
        2.2.4 SnRK基因家族与含油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2.2.4.1 表型数据的筛选
        2.2.4.2 SNP标记的选择
        2.2.4.3 群体结构分析
        2.2.4.4 亲缘关系分析
        2.2.4.5 关联分析
        2.2.4.6 含油量关联基因单倍型分析
        2.2.5 基因家族成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共线性分析
        2.2.6 富集分析
        2.2.7 qRT-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甘蓝型油菜SnRK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理化性质分析
    3.2 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
    3.3 BnSnRK基因家族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
    3.4 BnSnRK与含油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3.4.1 关联群体的表型数据
        3.4.2 模型选择
        3.4.3 重复检测的SNP及其对应的基因
        3.4.3.1 单倍型分析
        3.4.3.2 环境对含油量相关候选基因的影响
        3.4.3.3 油脂组分关联分析
    3.5 表达量分析
    3.6 BnSnRK基因家族的同源共线性分析
        3.6.1 BnSnRK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共线性分析
        3.6.2 近缘物种间的共线性
4 讨论
    4.1 甘蓝型油菜SnRK不同亚族间的比较
    4.2 BnSnRK的进化分析
    4.3 BnSnRK与油菜种子含油量
    4.4 主要研究结果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qRT-PCR引物
    附录2 甘蓝型油菜中SnRK基因
    附录3 关联分析所用材料
    附录4 关联群体的表型统计描述
    附录5 重复检测到的油脂组分关联位点
    附录6 SnRK基因家族染色体位置分布图
致谢

(5)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多样性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油菜生产历史及现状
        1.1.1 我国油菜生产历史
        1.1.2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
    1.2 我国油菜育种发展
    1.3 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
        1.3.1 人工诱变的方法进行油菜种质资源创新
        1.3.2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方法进行油菜种质资源创新
        1.3.3 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油菜种质资源创新
        1.3.4 远缘杂交的方法进行油菜种质资源创新
    1.4 杂种优势利用在油菜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多样性评价与类群划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表型性状测定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多样性分析
        2.2.2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群体聚类
        2.2.3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类群特征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多样性评价
        2.3.2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类群评价
        2.3.3 小结
第三章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综合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产量、品质与农艺性状的获取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生育期性状变异范围
        3.2.2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变异范围
        3.2.3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变异范围
        3.2.4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籽粒品质性状变异范围
        3.2.5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3.2.6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产量、品质及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杂种 F1 代群体表型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测定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F1代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异范围
        4.2.2 常规甘蓝型油菜杂种F1代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异范围
        4.2.3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杂交F1代群体表型比较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含油新品种选育
    1.1 常规高含油油菜新品种选育
        1.1.1 连续单株选择和品种间杂交
        1.1.2 诱变育种
    1.2 杂交高含油油菜选育
        1.2.1 杂交高含油油菜新品种选育
        1.2.2 杂交育种三系材料的选育
    1.3 黄籽品种的培育
2 分子育种
    2.1 转基因新品种或新材料选育
    2.2 功能基因分析
    2.3 分子标记的作用
3 总结与建议
    3.1 总结
    3.2 目前研究不足之处
    3.3 意见和建议
作者贡献

(7)甘蓝型油菜在广西引种种植与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油菜概况
    1.2 引种原理
    1.3 广西油菜引种研究进展
    1.4 多用途甘蓝型油菜研究进展
        1.4.1 油用
        1.4.2 菜用
        1.4.3 肥用
        1.4.4 饲用
        1.4.5 观赏用
        1.4.6 蜜用
        1.4.7 土壤生态修复
        1.4.8 多重功能并用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南宁市油菜隔离引种种植
        2.2.2 广西不同地区油菜引种种植
        2.2.3 适于南宁市水稻冬闲田绿肥油菜品种(系)筛选
        2.2.4 适于饲用油菜品种(系)筛选
        2.2.5 适于发展旅游业油菜品种(系)筛选
        2.2.6 菜油两用油菜品种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宁市油菜隔离引种种植结果
    3.2 广西不同地区油菜引种种植结果
    3.3 适于南宁市水稻冬闲田绿肥油菜品种(系)初步筛选结果
    3.4 适于饲用油菜品种(系)初步筛选结果
    3.5 适于发展旅游业油菜品种(系)初步筛选结果
    3.6 菜油两用油菜品种
        3.6.1 不同油菜品种摘薹与对照的效益比较
        3.6.2 菜油两用油菜品种产量效益与分析
        3.6.3 不同品种不同播期油菜品种生育期及摘薹高峰时间
        3.6.4 不同品种不同密度油菜品种生育期及摘薹高峰时间
        3.6.5 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3.6.6 不同品种不同密度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3.6.7 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
        3.6.8 不同品种不同密度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探讨油菜多用途发展
        4.1.2 不同品种、播期和密度对油菜摘薹的影响
        4.1.3 菜油两用品种对油菜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4.1.4 菜油两用油菜品种最佳组合
    4.2 结论
        4.2.1 引种小结
        4.2.2 摘薹对各油菜品种生育期影响不同
        4.2.3 摘薹对油菜的农艺性状改变不同
        4.2.4 摘薹对各油菜品种产量影响不一致
        4.2.5 播期和密度影响油菜摘薹高峰期与菜薹产量
        4.2.6 摘薹明显提高油菜纯收入
5 全文的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河南省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应用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1.1 营养生长及生育期
    1.2 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
    1.3 抗逆性
    1.4 品质性状
2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的遗传及生理生化基础研究
    2.1 杂种优势的遗传研究
        2.1.1 不育系的遗传及细胞质效应研究
        2.1.2 恢复基因的遗传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2.1.3 产量及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及杂种优势
    2.2 杂种优势生理生化基础研究
        2.2.1 杂种种子吸水速度和酶活性
        2.2.2 根系活力及光合性能
        2.2.3 可溶性糖含量
3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选育及应用
    3.1 双低油菜胞质雄性不育“三系”的选育
        3.1.1 优质胞质不育系及保持系选育
        3.1.2 优质高配合力恢复系的选育
    3.2 双低优质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的选育
    3.3 双低优质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的应用
4 油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1 油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油菜生产的发展前景
        4.2.1 选育和推广高含油量、抗倒伏、抗裂角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强优势杂交油菜品种
        4.2.2 加强抗根肿病的防控和抗根肿病品种选育
        4.2.3 充分挖掘油菜多功能利用潜力

(9)上海地区双低油菜育种、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上海市双低油菜育种发展历程
    1.1 起步阶段(70—80年代)
    1.2 过渡阶段(90年代初、中期)
    1.3 面向生产阶段(90年代末期)
    1.4 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后)
2 油菜品种遗传改良进展
    2.1 双低常规油菜育种
    2.2 双低杂交油菜育种
3 上海市双低油菜生产发展现状
    3.1 生产面积和区域分布
    3.2 种植品种
    3.3 种植方式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双低油菜育种方面
    4.2 双低油菜生产方面

(10)两个甘蓝型油菜不育系雄蕊败育的细胞学观察和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杂种优势及其主要利用途径
        1.1.1 油菜的杂种优势
        1.1.2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
    1.2 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及应用
        1.2.1 隐性核不育的遗传
        1.2.2 显性核不育的遗传
        1.2.3 生态型核不育
        1.2.4 雄性不育类型鉴别方法
    1.3 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形态学及细胞学研究
        1.3.1 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形态特征
        1.3.2 油菜花药与花粉发育
        1.3.3 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1.4 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不育系花器特征观察
        2.2.2 常规压片观察
        2.2.3 石蜡切片观察
        2.2.4 半薄切片观察
        2.2.5 超薄切片观察
        2.2.6 MSL恢保关系的测定
        2.2.7 MSL与9012A细胞质类型的分子鉴定
        2.2.8 MSL杂种优势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特征观察
    3.2 压片结果
    3.3 石蜡切片结果
    3.4 半薄切片结果
    3.5 超薄切片结果
    3.6 MSL材料的恢保关系鉴定
    3.7 MSL与9012A细胞质类型的分子鉴定
    3.8 MSL杂种优势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苏油1号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品种双低甘蓝型油菜菜薹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J]. 王建平,张书芬,陈明丽,朱家成,蔡东芳,何俊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21(24)
  • [2]引进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适应性研究[J]. 罗孝荣,吴海棠,李大荣,吴佳奇,熊琳珂.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3)
  • [3]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D]. 陈雷.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甘蓝型油菜SnRK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分析[D]. 唐婧泉.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多样性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D]. 程嘉庆. 西藏大学, 2020(12)
  • [6]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 常涛,程潜,张振乾,官春云,赵威,王丽娟.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3)
  • [7]甘蓝型油菜在广西引种种植与初步评价[D]. 周时艺. 广西大学, 2019(01)
  • [8]河南省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应用及展望[J]. 张书芬,朱家成,王建平,文雁成,张书法,何俊平,曹金华,蔡东芳,赵磊,王东国,隋天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05)
  • [9]上海地区双低油菜育种、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J]. 王伟荣,陈旭,蒋美艳,张秋丽,张俊英,周熙荣,李秀玲,孙超才. 上海农业学报, 2017(04)
  • [10]两个甘蓝型油菜不育系雄蕊败育的细胞学观察和遗传研究[D]. 罗灿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双低白菜新品种速优1号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