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危害分析

森林病虫害危害分析

一、森林有害生物松突圆蚧的危险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健玲[1](2017)在《广东省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其风险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和韶关市武江区两个地区为例,针对区域内的森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四旁绿化树木、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的经营场所等进行调查,明确在广东省龙门县和武江区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范围、为害情况等。经过系统调查和统计分析,本论文共发现龙门县林业有害生物166种,其中林业害虫158种(7目58科134属158种),植物病害4种,有害植物4种;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133种,其中林业害虫124种(7目50科108属124种),植物病害6种,有害植物3种。在种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龙门县和武江区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了类群和和为害类型分析,明确了两地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为害特点、为害程度和区域分布。对两地区进行了林业害虫类群分析,结果显示龙门县与武江区的林业害虫类群主要以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为主,其次是半翅目(Hemiptera)。为害类型主要以食叶害虫为主,但干部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呈上升趋势。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龙门县的双钩异翅长蠹、松突圆蚧、薇甘菊和武江区的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毛虫、红火蚁发生和为害较为严重,本文对这6种重要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了风险分析,结果显示:双钩异翅长蠹在龙门的风险指数为R=2.21,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松突圆蚧在龙门的风险指数为R=2.20,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薇甘菊在龙门的风险指数为R=2.44,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松材线虫在武江的风险指数为R=2.02,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马尾松毛虫在武江的风险指数为R=1.72,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红火蚁在武江的风险指数为R=2.17,属于高度风险性有害生物。根据调查结果,本文分析了龙门县、武江区两个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原因以及潜在风险,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预防、防治策略。龙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1)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减轻;(2)外来有害生物侵入形势加剧,灾害性种类增加;发生原因:(1)生态功能等级低,抵御病虫害侵袭的能力较弱,利于病虫害的侵染和蔓延;(2)林种单一,导致专食性害虫如杉梢小卷蛾、桉树尺蛾等大量繁殖和发生;(3)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频发,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的诱因增多。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1)突发、新发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多点发生;(2)蛀干害虫危害加重;发生原因:(1)林木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人为活动频繁,有害生物入侵、传播和扩散的风险成倍增加;(2)长期使用化学防治,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同时天敌量减少,失去天敌控制;(3)蛀干害虫难防,防治面积有限。

泮莞坤,朴美花[2](2016)在《检疫性有害生物-松突圆蚧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突圆蚧Hemih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危害松属的我国检疫性的有害生物。本文阐述了松突圆蚧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概况。

张波,朱惠明,江雪伦,朱伟雄,向安强[3](2015)在《广东外来有害生物松突圆蚧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文中指出松突圆蚧是国际公认的十大森林虫害之一,是我国重要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广泛分布于粤闽两省.广东是我国大陆松突圆蚧最早发现的入侵区,1983年疫情得到确认,其给广东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造成极大损失.松突圆蚧入侵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入侵初期与局部发生时期,蔓延与危害显现时期,虫害跨境爆发和综合防控时期.该虫害传播能力强,危害性大、难以根治,且有不断向周边扩散蔓延的趋势,对该虫的防控防治值得关注.

高丹[4](2014)在《松突圆蚧在我国潜在的适生性分析和风险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ca Takagi,1969)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检疫性农林害虫,严重为害松属植物,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运用MaxEnt和GARP两种软件模拟松突圆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析了影响该虫分布的关键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模型的模拟精确性,并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松突圆蚧在我国的危险程度。此外,文中提供了关于突圆蚧属在亚洲9种的分种检索表。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松突圆蚧的潜在适生性和危险性,对松突圆蚧高危地区制定防控策略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应用MaxEnt和GARP两种软件预测松突圆蚧在我国可能的适生区域的结果表明:广东省、福建省、广西省、江西省的全部,海南省北部,台湾省西部,湖南省、浙江省、江苏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局部地区为松突圆蚧的高适生区。与MaxEnt模型相比较,GARP模型的预测结果范围更广,在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各省有显着差异。2.对松突圆蚧的环境变量分析表明: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海拔(alt)和最干季平均温度(BIO9)对松突圆蚧的分布影响最大,而坡度(slope)和坡向(asp)等地形因素的影响最小。3.ROC曲线分析结果:MaxEnt(AUCMaxEnt=0.999)和GARP(AUCGARP=0.989)模型都可以很好的模拟的松突圆蚧的适生区域,但MaxEnt模型相对于GARP模型,其结果准确性更高。4.根据国际上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方法,从有害生物松突圆蚧在我国的分布状况、潜在危害性、寄主树种经济重要性、扩散可能性和风险性管理的难易程度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松突圆蚧在我国属于高度危险的农林害虫。

尚宁[5](2013)在《马尾松挥发物对松突圆蚧优势天敌红点唇瓢虫定位行为的影响》文中指出马尾松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森林资源之一,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松突圆蚧是松林的一种危险性害虫。红点唇瓢虫是松突圆蚧的重要的本土天敌,对松突圆蚧的捕食能力较强。本文研究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红点唇瓢虫定位行为的诱导作用,包括红点唇瓢虫对植物挥发物的嗅觉反应,马尾松不同抗性家系未受松突圆蚧危害的植株和受松突圆蚧诱导后植株挥发物组分的测定。研究成果可为更好地利用红点唇瓢虫防控松突圆蚧提供理论依据。1、采用Y型管嗅觉仪法测定红点唇瓢虫对马尾松不同家系植株挥发物的选择性,结果显示,在没有受到松突圆蚧危害的条件下,红点唇瓢虫对马尾松家系的挥发物不敏感。马尾松个体或家系的差异,会导致红点唇瓢虫对马尾松挥发物产生趋向或拒避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与马尾松家系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无关。2、采用顶空动态采集法收集马尾松不同抗性家系未受松突圆蚧危害的植株和受松突圆蚧诱导后植株的挥发物,进行GC-MS鉴定,结果表明,己基-辛基-乙醚可能是红点唇瓢虫对家系1的挥发物选择性极显着大于中感家系391和402的原因。醇类物质含量较高也可能造成家系1挥发物引诱红点唇瓢虫的作用更强。3、受松突圆蚧危害后,马尾松释放了更多的挥发物,其中烷烃类物质和苯酚的相对含量减少,帖烯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4、马尾松挥发物中诱导产生的萜烯类物质包括α-蒎烯、β-蒎烯、β-香叶烯、β—水芹烯、柠檬烯、三环烯、萜品烯等。可从这些萜类物质中筛选出红点唇瓢虫敏感的物质,或者这些物质的组成比例,用于诱导红点唇瓢虫选择松林为其栖境,从而提高红点唇瓢虫对松林中松突圆蚧的控制作用。

朱健雄[6](2013)在《松突圆蚧危害及传播的研究》文中认为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是我国重要的森林植物检疫害虫,可以引起松树的老针叶大量变黄、枯死,症状似火烧状,危害严重的往往连片枯死。不同种松树的受害程度不同,以马尾松程度最严重,而且不同松树、树龄、林分均受其害。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松突圆蚧的危害及传播,本文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供

魏初奖[7](2010)在《松突圆蚧在中国的适生性与风险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我国外来的一种检疫性害虫,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大陆后,不断扩散蔓延,对我国的松属植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影响了松林资源与国土生态安全,引起了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应用基础和控制技术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本文在作者参与松突圆蚧的形态学、危害特点以及在福建省的生物学特性、传播扩散规律、种群空间分布、种群变动规律和防治技术等研究的基础上,简要概述了国内外松突圆蚧研究和有害生物潜在适生分布区预测与风险分析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松突圆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分布区与危险性分析研究概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松突圆蚧在我国的适生分布区和潜在的风险性进行了研究。1.通过对松突圆蚧发育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整个生活史发育起点温度为10.47±1.03℃;有效积温为810.87日度。用有效积温法估测了松突圆蚧在福建省各县市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这与发生该虫为害地区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可作为有关地区松突圆蚧监测预警和防治决策的依据。2.松突圆蚧自然种群年变动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一年中上半年的虫口数量高于下半年,3月中旬到6月下旬的虫口数量高,7月下旬到10月上旬的虫口数量低,10月下旬到12月下旬的虫口数量较高。低龄若虫的虫口变动,是引起种群波动的重要原因。种群及其各虫态的死亡率动态与虫口数量变动趋势呈相反趋势,7-10月低龄若虫死亡率高是引起该阶段种群数量低的主要原因。种群虫口总数和各虫态虫口数量均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温和月极端最高温呈显着负相关;种群死亡率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温、极端最低温和极端最高温呈显着正相关,与月平均最高温呈极显着正相关;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平均降雨量对种群变动影响均不显着。气温是引起种群变动的主导因子,高温不利于种群的数量增长。3.松突圆蚧与生态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表明:不同树种和郁闭度林分的虫口数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黑松上虫口数量最高,马尾松次之,湿地松最低,郁闭度高的林分虫口密度大;在实验室条件下松突圆蚧的死亡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升高,且若虫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成虫的死亡率;上半年阳坡虫口高峰出现时间比阴坡早,下半年阴坡虫口高峰出现时间比阳坡早;迎风坡的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高于背风坡;但不同坡位、不同马尾松群丛、不同树龄中松突圆蚧虫口数量差异不显着。不同径阶马尾松松突圆蚧种群数量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马尾松中龄林中存在胸径越大的个体受松突圆蚧为害(枯梢)越重的趋势,马尾松个体对营养和空间的竞争能力并不体现为对松突圆蚧的抵抗能力。4.利用Berryman (1968)的方法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和应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Exclusion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 EIPC)进行关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死亡是影响松突圆蚧自然种群的关键因子,一龄若虫为关键死亡阶段;其次控制作用指数较大的是未知死亡因子;再次是捕食死亡因子,而天敌寄生与病原寄生的控制作用指数大小基本相同,且对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很小,不足以对松突圆蚧自然种群的控制;其种群趋势指数I=4.12>1,说明该种群呈发展趋势。5.根据该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寄主植物分布状况等,综合分析确定影响松突圆蚧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据此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潜在的适生分布范围,获得了直观、明晰的松突圆蚧潜在的适生区分布图及危险等级区划图,首次明确了台湾、广东、澳门、香港、广西和福建的大部分及湖南、江西、云南南部地区为潜在的高风险区;海南、云南的中部以北地区、湖南与江西的北部、福建东北与西北部、浙江、江苏、安徽、湖北、重庆、贵州、河南、山东和河北中南部、四川东南部、陕西与山西中部以南等地区为松突圆蚧潜在的中等危险区;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中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辽宁的南部为松突圆蚧的低风险区。据统计,其潜在分布区域的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5%,占我国松树分布面积的90%以上,其中高度风险、中度风险和低度风险区域的国土面积占潜在适生分布区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8.9%、58.7%和22.4%。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我国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适生性研究的内容,为开展松突圆蚧风险分析奠定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我国制定松突圆蚧的检疫控制策略和监测预警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全国各地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6.为确定松突圆蚧在我国的潜在危害程度,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写PRA)方法,从有害生物的国内外分布情况、潜在的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管理难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应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各评判指标应用较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计算评定,对松突圆蚧在我国的风险性做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R=2.162,表明松突圆蚧在我国属于高度危险性的森林有害生物。松突圆蚧虽然只在我国局部发生,但该虫寄主广泛、适生性强。因此,提出应将松突圆蚧继续列入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和全国林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严格引种检疫审批和进境植物检疫,加强国内检疫御灾,实施综合防控和加强监测预警等风险管理措施,首次提出要根据各地的潜在分布区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适当的、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为我国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有效防止人为远距离传播扩散,遏制其扩散蔓延,确保我国森林资源与国土生态安全,促进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丰富了我国松突圆蚧的研究内容,也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的内容。

吴文浩[8](2010)在《外来森林病虫害潜在生境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贸易自由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为外来物种的入侵、传播和扩散创造了条件。外来物种的入侵在给世界很多国家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早期测定外来森林病虫害的潜在分布,阻止可能造成入侵的外来物种进入适合生存的地区,是制定外来入侵森林病虫害管理措施的前提。目前一般采用相关数学模型进行适生区预测,在假设物种的生态位需求保守的前提下,可应用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模型预测外来入侵物种在目标地区的适生区,从而为决策者制定相应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生态位模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每种生物均有特殊的小生境,即生态位要求,从该物种的已知分布区出发,利用数学模型归纳或模拟其生态位需求,然后将其投射到目标地区即可得到该物种的适生区分布。本文应用生态位模型对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其中松材线虫是以江苏省为范围进行生境预测,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是以中国为范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所选的6种生态位模型:DOMAIN、BIOCLIM、GARP、LR、Maxent模型均可用来预测外来入侵物种的适生区,预测结果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分布相吻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影响松材线虫分布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为海拔、降水季节性变化、年降水量、坡向、复合地形指数等,潜在生境分布概率与降水季节性变化呈负相关,而与海拔高度、年降水量、温度的年变化范围呈正相关。江苏省较易感染松材线虫病的区域依次为宜兴、溧阳、句容、金坛、连云港云台区,松材线虫病在江苏主要分布区为宜兴、溧阳、南京市区、句容、盱眙。2、影响松突圆蚧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为最冷季节降水量、气温的年变化范围、林木覆盖率、温度季节性变化等。松突圆蚧的适生区主要为广西、广东、福建大部分地区,另外贵州的南部、西藏南部以及台湾的东北部地区也是松突圆蚧的潜在分布区。潜在生境远远超出松突圆蚧现有的分布区。3、美国白蛾的潜在生境远远大于现实生境,且呈现出跳跃式分布格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增加,美国白蛾入侵我国森林的平均风险在降低,空间分布由集中向分散趋势转变,分布的中心由华北向西北方向漂移。气候的变化、温度和降水的时空不均衡分布是气候变化情景下美国白蛾潜在生境发生变化的2大驱动因素。

禹海鑫,徐志宏,陈瑞屏,许少嫦,黄泽坤[9](2010)在《友恩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行为及选择性》文中提出室内条件下,观察了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对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的寄生行为,研究了该寄生蜂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松突圆蚧、不同发育时期雌成蚧的寄生选择性。结果表明,友恩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搜寻和识别寄主、产卵管鞘试探、产卵管刺探、产卵、产卵后梳理。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松突圆蚧,友恩蚜小蜂只寄生二龄若虫和雌成蚧,但更偏好寄生雌成蚧。对不同发育时期的雌成蚧,友恩蚜小蜂均可寄生,且更偏好寄生处于孕卵期、卵巢发育期、产卵初期和产卵盛期的雌成蚧。蜂蚧比1∶5、1∶10、1∶20时,寄生率分别达25.8%、21.8%、13.0%。说明较高的蜂蚧比,有利于显着提高雌蜂对松突圆蚧雌成蚧的寄生率。

魏志辉,詹庆红,陈志荣,孙圣德[10](2009)在《西江林业局直属林场松突圆蚧危害调查》文中指出连续3年对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直属9个林场的马尾松林分设立标准地进行松突圆蚧的虫情调查,同时调查胸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被调查标准地所在的高要、德庆、云城、新兴、云安、郁南等区县均为松突圆蚧发生区;各标准地因受害时间及危害程度不同,造成虫口密度有极显着差异;不同龄组的马尾松均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同一时期,林龄越大,虫口密度越大;除通门林场外,其他各标准地由于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森林资源增长缓慢。建议将西江林业局受松突圆蚧危害的马尾松林纳入广东省林分改造工程建设范畴,间伐或皆伐后套种或全面更新阔叶树种,从根本上遏制松突圆蚧的虫情升级和蔓延。

二、森林有害生物松突圆蚧的危险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森林有害生物松突圆蚧的危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其风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调查地区基本概况
        1.1.1 地理位置及行政概况
        1.1.2 自然概况
        1.1.3 林业建设现况
        1.1.4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概况
    1.2 研究概况
        1.2.1 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概况
        1.2.2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研究概况
        1.2.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研究概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工具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范围
    2.4 调查内容
    2.5 调查方法
        2.5.1 野外踏查
        2.5.2 标本采集
        2.5.3 调查结果记录
    2.6 风险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结果-林业有害生物名录
        3.1.1 龙门县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3.1.2 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3.2 害虫类群分析
        3.2.1 龙门县害虫类群分析
        3.2.2 武江区害虫类群分析
    3.3 重要有害生物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点
        3.3.1 龙门县重要林业有害生物
        3.3.2 武江区重要有害生物
    3.4 重要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3.4.1 龙门县双钩异翅长蠹风险评估
        3.4.2 龙门县松突圆蚧风险评估
        3.4.3 龙门县薇甘菊风险评估
        3.4.4 武江区松材线虫风险评估
        3.4.5 武江区马尾松毛虫风险评估
        3.4.6 武江区红火蚁风险评估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
        4.2.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部分图谱

(2)检疫性有害生物-松突圆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布情况
2 生物学特性
    2.1 生活史。
3 防治措施
    3.1 林业防治。

(3)广东外来有害生物松突圆蚧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松突圆蚧及其危害
2 广东地区松突圆蚧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
    2.1 入侵初期与局部发生时期 (1983年以前)
        2.1.1 松突圆蚧入侵时间
        2.1.2 入侵初期的防治特点
    2.2 蔓延与危害显现时期 (1983-1988年)
        2.2.1 松突圆蚧入侵区域不断扩大
        2.2.2 松突圆蚧虫害防控得到重视
    2.3 虫害跨境爆发和综合防控时期 (1989年至今)
        2.3.1 松突圆蚧入侵区域向内陆扩展
        2.3.2 松突圆蚧虫害的综合防治时期
3 结语

(4)松突圆蚧在我国潜在的适生性分析和风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松突圆蚧的发生概况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分布、扩散和危害
        1.1.3 种群动态与生态环境
        1.1.4 防治技术
    1.2 适生性分析
        1.2.1 适生性分析模型
        1.2.2 我国对松突圆蚧适生性的研究
    1.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1.3.1 定义
        1.3.2 分析方法
        1.3.3 我国对松突圆蚧危险性的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松突圆蚧分布数据
        2.1.2 环境数据
    2.2 方法
        2.2.1 适生性分析
        2.2.2 风险性研究
        2.2.3 形态鉴定特征和分种检索表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适生性分析
        3.1.1 MaxEnt 模型
        3.1.2 GARP 模型
        3.1.3 模型评价
        3.1.4 环境变量
    3.2 风险性分析
        3.2.1 定性分析
        3.2.2 定量分析
    3.3 鉴定和分种检索表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马尾松挥发物对松突圆蚧优势天敌红点唇瓢虫定位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松突圆蚧研究现状
        1.1 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特性
        1.2 松突圆蚧的种群动态研究
        1.3 松突圆蚧防治现状及问题
    2 红点唇瓢虫的研究现状
        2.1 红点唇瓢虫的分类地位及分布、寄主
        2.2 红点唇瓢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3 红点唇瓢虫的应用研究
    3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研究
        3.1 植物挥发物组成成分
        3.2 植物挥发物的作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 为提高红点唇瓢虫对松突圆蚧的控制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4.2 探讨马尾松对松突圆蚧抗性机制中挥发物的作用
第一章 红点唇瓢虫对不同抗松突圆蚧性状马尾松家系挥发物的嗅觉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样品的采集
        1.2 嗅觉试验方法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选择反应差异分析
        2.2 不同家系间正选择反应比较
        2.3 不同家系间负选择反应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未受松突圆蚧危害马尾松家系挥发物组分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挥发物采集
        1.2 挥发物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受松突圆蚧危害的马尾松家系挥发物组分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挥发物采集
        1.2 挥发物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松突圆蚧危害及传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松突圆蚧的危害特征
2 松突圆蚧对松针叶次生物质及营养物质的影响
    2.1 对主要次生物质的影响
    2.2 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3 松突圆蚧虫口数量及危害程度等级划分
4 松突圆蚧的危害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 松突圆蚧扩散的速度、地域及路线图
6 松突圆蚧的扩散的观察

(7)松突圆蚧在中国的适生性与风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松突圆蚧及外来物种风险性研究进展
    第一节 松突圆蚧研究进展
        1. 形态学研究
        2. 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特性
        2.1 生活史
        2.2 生活习性
        3. 松突圆蚧在我国的分布、危害现状及扩散途径
        3.1 松突圆蚧的寄主及其抗性研究
        3.2 分布现状
        3.3 扩散途径
        3.4 松突圆蚧与马尾松生长之间关系研究
        4. 松突圆蚧生态学特性及其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研究
        4.1 寄主年龄、植被类型、林分郁闭度对松突圆蚧危害的影响
        4.2 地形地势、坡向、海拔对松突圆蚧危害的影响
        4.3 松突圆蚧虫口密度与危害程度的关系
        4.4 种群的空间分布
        4.5 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研究
        5. 松突圆蚧的防治技术研究
        5.1 营林技术措施防治松突圆蚧
        5.2 化学防治松突圆蚧的研究
        5.3 生物防治松突圆蚧的研究
        5.4 松突圆蚧预测预报技术与防治指标的研究
    第二节 外来物种适生性与风险性研究概述
        1. 适生性研究概况
        2. 外来物种风险性研究概况
第二章 松突圆蚧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1.2 松突圆蚧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的计算
        1.3 应用有效积温法估测年发生代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2.2 发生世代数预测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松突圆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松突圆蚧种群动态及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突圆蚧种群数量动态
        2.2 松突圆蚧种群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2.3 松突圆蚧种群死亡率动态
        2.4 松突圆蚧种群死亡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 讨论
    第二节 生态因子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树种、坡位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1.2 降雨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1.3 坡向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1.4 风向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1.5 马尾松群丛与松突圆蚧虫种群的关系
        1.6 林龄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1.7 林分郁闭度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1.8 松树胸径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树种、坡位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2.2 降雨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2.3 坡向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2.4 风向与松突圆蚧虫种群的关系
        2.5 马尾松群丛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2.6 林龄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2.7 林分郁闭度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2.8 松树胸径与松突圆蚧种群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松突圆蚧自然种群生命表的构建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准地概况
        1.2 调查方法
        1.3 室内观察与统计
        1.4 生命表的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突圆蚧自然种群生命表的构建
        2.2 松突圆蚧各虫期的存活曲线
        2.3 松突圆蚧种群趋势指数
        2.4 关键因子与关键阶段的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松突圆蚧潜在的适生分布区研究
    1. 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1.1 松突圆蚧分布数据
        1.2 气象数据
        1.3 全国基础地理数据
        1.4 全国松突圆蚧寄主植物—松属植物分布数据
    2. 研究方法
        2.1 松突圆蚧适生值的确定
        2.2 建立年平均气温、极端低温、极端高温与经度、纬度、海拔的函数关系
        2.3 气象数据处理
        2.4 数据转换
    3. 结果
        3.1 温度与经度、纬度和海拔的函数关系
        3.2 松突圆蚧潜在适生分布区
        3.3 松突圆蚧在我国潜在的风险程度区划
    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松突圆蚧在我国的风险分析
    1. 定性风险分析
        1.1 分布和管理
        1.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1.3 目前我国天敌分布情况及制约能力
        1.4 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1.5 检疫和铲除的难度
    2. 定量分析
        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
        2.2 松突圆蚧风险性评判指标赋分
        2.3 松突圆蚧在我国的风险性综合评价值计算
    3. 风险管理
        3.1 风险管理的备选方案
        3.2 备选方案的效率和影响评估
    4.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与讨论
    2. 本文主要创新点
    3. 本研究主要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8)外来森林病虫害潜在生境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外来森林病虫害及研究现状分析
        1.1 外来森林病虫害的种类
        1.2 外来森林病虫害国内外预测监测研究现状
    2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3 本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研究的关键技术
        3.3 研究的统计模型
    4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4.1 研究技术路线
        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已知分布点外来病虫害潜在生境及发生面积预测——以松材线虫为例
    1 数据准备
        1.1 软件平台
        1.2 数据源
    2 主要环境因子的确定
    3 松材线虫病未发生点(absence point)的生成
    4 松材线虫预测模型的建立
        4.1 CART 模型
        4.2 Mxent 模型
        4.3 GARP 模型
        4.4 LR 模型
    5 模型验证
    6 松材线虫潜在生境生态环境因子分析
    7 松材线虫在江苏的发生面积的预测
    8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未知分布点外来森林病虫害潜在生境预测——以松突圆蚧为例
    1 软件平台的选择
    2 松突圆蚧发生点生成
    3 松突圆蚧生态环境数据提取
    4 环境因子的确定
    5 Maxent 模型的生成
    6 松突圆蚧潜在生态环境因子分析
    7 松突圆蚧在江苏潜在生境分析
    8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气候变化情景下外来森林病虫害潜在生境预测——以美国白蛾为例
    1 美国白蛾发生点的生成
        1.1 物种分布数据生成
        1.2 入侵物种未发生地背景坐标点的生成
    2 生态环境数据生成和提取
    3 模型的生成
    4 模型验证
    5 美国白蛾潜在生境分析
    6 气候变化情景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发生点提取方法
    2 生态环境因子的确定
    3 模型精度的检验
    4 发生面积的预测
    5 气候变化情景动态分析
参考文献

(9)友恩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行为及选择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友恩蚜小蜂雌蜂寄生行为观察
    1.3 友恩蚜小蜂雌蜂对各发育阶段松突圆蚧的寄生选择
    1.4 友恩蚜小蜂雌蜂对不同发育期雌成蚧的寄生选择及不同蜂蚧比对寄生率的影响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友恩蚜小蜂寄生行为观察
        2.1.1 搜寻和识别寄主
        2.1.2 产卵管鞘试探
        2.1.3 产卵管刺探
        2.1.4 产卵
        2.1.5 产卵后梳理
    2.2 友恩蚜小蜂雌蜂对各发育阶段松突圆蚧的寄生选择
    2.3 友恩蚜小蜂雌蜂对不同发育期雌成蚧的寄生选择及不同蜂蚧比对寄生率的影响
3 讨论

(10)西江林业局直属林场松突圆蚧危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1.2 数据调查及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标准地虫口密度比较
    2.2 不同龄组间虫口密度比较
    2.3 松突圆蚧危害对胸径年生长量影响
3 结论和讨论

四、森林有害生物松突圆蚧的危险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其风险性评价[D]. 郭健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2]检疫性有害生物-松突圆蚧的研究进展[J]. 泮莞坤,朴美花.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31)
  • [3]广东外来有害生物松突圆蚧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J]. 张波,朱惠明,江雪伦,朱伟雄,向安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4]松突圆蚧在我国潜在的适生性分析和风险性研究[D]. 高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5]马尾松挥发物对松突圆蚧优势天敌红点唇瓢虫定位行为的影响[D]. 尚宁.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3)
  • [6]松突圆蚧危害及传播的研究[J]. 朱健雄. 林业科技, 2013(02)
  • [7]松突圆蚧在中国的适生性与风险性研究[D]. 魏初奖.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8)
  • [8]外来森林病虫害潜在生境预测方法研究[D]. 吴文浩.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9]友恩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行为及选择性[J]. 禹海鑫,徐志宏,陈瑞屏,许少嫦,黄泽坤. 中国生物防治, 2010(01)
  • [10]西江林业局直属林场松突圆蚧危害调查[J]. 魏志辉,詹庆红,陈志荣,孙圣德. 湖南林业科技, 2009(06)

标签:;  ;  ;  

森林病虫害危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