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与癌症研究(摘要)

硒与癌症研究(摘要)

一、硒与癌症的研究(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林樾[1](2021)在《堇叶碎米荠硒形态分析及其富硒多肽对肝癌细胞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硒是一种对人体有重大贡献的微量元素,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堇叶碎米荠作为硒的良好来源之一,有很高的硒含量,并且大多为有机硒。目前对堇叶碎米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硒蛋白、硒多糖等的制备及抗氧化功能的探讨上,而对其富硒多肽对于肝癌细胞作用机理的报道较少。为此本文以富硒堇叶碎米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堇叶碎米荠中硒形态的检测方法;通过蛋白酶酶解和超滤制备碎米荠富硒多肽,采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对抑制HepG2细胞存活效果最好的组分进行氨基酸序列鉴定;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了碎米荠富硒多肽对肝癌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建立了堇叶碎米荠中硒酸盐[Se(Ⅵ)]、亚硒酸盐[Se(Ⅳ)]、硒代胱氨酸(SeCys2)、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和硒代蛋氨酸(SeMet)5种硒形态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分析方法。通过风味蛋白酶和蛋白酶E两种酶先后添加的顺序提取不同形态硒化合物,经两次酶解提取后,稀释到合适浓度。选取Thermo Hypersil GOLD C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含0.05%(v/v)七氟丁酸,3%(v/v)甲醇的20 mmol/L磷酸二氢钾作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可在6 min内将5种硒形态化合物实现基线分离。5种硒形态化合物在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在85.8%~106.3%之间;变异系数小于5%;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8~0.25μg Se/L;最低定量限为0.25~0.54μg Se/L。测定实际样品发现堇叶碎米荠中硒形态主要以Se Cys2为主。采用蛋白酶酶解制备堇叶碎米荠富硒多肽,通过超滤分离得到三个组分(S1-1~S1-3)。比较各组分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选取效果最好的S1-3,采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12个组分(SP1~SP12)。比较12个组分的硒含量、肽含量和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发现硒含量与HepG2细胞的存活率呈负相关,其中组分SP9的效果最高。采用LC-MS/MS鉴定SP9的主要氨基酸序列为IVSCT、LPLVKCP、KDACYAYGLL、CFPIKIRQNPSP、LKECASP、KFMEIPIP、MHPNISDVEPI、QLLLCPAPLP和IDESLICQGFVDP。以人肝癌细胞HepG2和Huh-7细胞为模型,探究S1-3对肝癌细胞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S1-3对HepG2和Huh-7细胞的存活率均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S1-3通过阻滞HepG2细胞的S期和Huh-7细胞的G2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同时也促进两种肝癌细胞晚期凋亡。经过S1-3处理后两种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钙离子内流,Caspase-3、9活性增高,明显影响了细胞内的线粒体通路。转录组学研究表明,有上调基因305个,下调基因629个,多条通路受到影响,其中PI3K-Akt通路受影响最为明显。最后采用PCR进一步验证发现基因CCND3、BAD和BAX的相对mRNA表达上升,基因PIK3R3和BCL2基因表达下降,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

赵增腾[2](2021)在《Au-Se键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癌症是21世纪人类疾病中最普遍也是最难治愈的一种慢性病。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新发癌症患者突破1930万例,死亡患者超过900万例。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诊断延误导致肿瘤的扩散。研究表明,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的检测是临床早期发现肿瘤的重要方法,对提高治疗效果及降低治疗难度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纳米技术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已多有报道。其中,基于Au-S键构建的纳米探针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与成像已经部分商品化。然而,应用中逐渐发现:生物体系中的硫醇,如谷胱甘肽等,会对Au-S纳米探针的检测产生明显干扰,硫醇会打断Au-S键产生假阳性结果。为解决该问题,我们课题组构建了能够抗生物硫醇干扰的Au-Se键纳米探针。Au-Se键纳米探针的合成需要向生物公司订购待测物的特异性肽链,肽链一端含有荧光团,另一端修饰硒醇(Se-H)。但硒醇修饰的肽链价格昂贵、合成周期长,且某些需要的肽链生物公司无法合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发了实验室合成硒醇肽链的方法,为Au-Se纳米探针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该方法合成简单,原料价格低廉。我们利用自己开发的方法,构建了两种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新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肿瘤标志物凝血酶的检测。我们通过新的设计方式,将一端有荧光团的凝血酶特异性肽链的C端羧基,通过NHS/EDC活化与L-硒代胱氨酸反应,然后光照合成一端有荧光团,另一端有-Se H的肽链。将肽链与纳米金混合,获得凝血酶特异性Au-Se纳米探针。在肺癌细胞中,该探针的肽链可以被凝血酶特异性切割,荧光恢复,实现凝血酶高灵敏的检测。该探针激发在490 nm,发射在520 nm。细胞实验显示,该探针能够避免谷胱甘肽的干扰,高灵敏检测肺癌细胞内凝血酶水平。探针检测范围为10-250U/L,检测限5.8 U/L。2.肿瘤标志物前列腺抗原的检测。血清中前列腺抗原的检测能够预防前列腺肿瘤的发生。基于上述凝血酶探针的合成方法,我们设计了能够特异性检测前列腺抗原的AuSe纳米探针。将N端修饰5-FAM荧光基团的肽链硒醇化修饰再与纳米金混合,获得前列腺抗原Au-Se纳米探针。该探针在血清中能够检测前列腺抗原,对血清中的其他蛋白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检测浓度范围在1-40 ng/m 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1。该研究为血清中前列腺抗原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临床前列腺抗原的检测有潜在指导意义。

栾冬瑞[3](2021)在《含硒化合物对蛋氨酸蛋白及GPX4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利用光分析化学方法去探究化学小分子对生命过程中关键蛋白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也是当前生命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蛋白质是生命体中最基本的功能单位之一,也是构成生物体最重要的有机物质之一。蛋白质在生命体内发挥多种重要功能,例如参与物质的运输(如血红蛋白携氧),参与生命反应的催化(酶),参与生理结构的形成(肌肉、骨骼、毛发等)及参与免疫反应的发生等。通常来说,蛋白质会通过特异性地与小分子配体(如底物、抑制剂、辅因子以及碳水化合物等)或其他蛋白质结合后从而发挥调节作用。所以,确定、分析并理解蛋白质与化学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物化学、药物开发和生物传感等研究领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蛋氨酸是生命体内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在有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蛋氨酸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如牛血清白蛋白(BSA)、钙调蛋白(CaM)和乳清蛋白(α-La);其中,蛋氨酸残基可以与赖氨酸残基形成S=N键,其对Ⅳ型胶原结构的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蛋氨酸还参与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的运作,包括作为谷胱甘肽的前体;形成多胺、精胺和亚精胺;并作为DNA和其他分子甲基化的主要甲基来源。研究发现,限制动物和细胞培养液中蛋氨酸的摄入具有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肥胖,降低氧化应激,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延长寿命等代谢益处;并且,蛋氨酸不能在生命体中内源性产生,只能从饮食中产生。所以,合理摄取膳食中的蛋氨酸并及时跟踪参与生命系统中的蛋氨酸的生理活动对维持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在哺乳动物体内已经发现了20多种含有硒代半胱氨酸(Sec)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被称为硒蛋白。在所有硒蛋白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因其特殊的生物功能被广泛研究。该蛋白是于1982年发现的一种胞质“过氧化抑制蛋白”,在激活或抑制癌症及退行性疾病中,作为细胞死亡的新药物治疗的特定靶点蛋白,并在铁死亡(Ferroptosis)这一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铁死亡是于2012年被Dixon等研究人员发现并命名的一种受调控的细胞死亡形式,并用来描述小分子erastin诱导的细胞死亡,特征是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物累积到致死水平。Erastin诱导细胞铁死亡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抑制胱氨酸的输入,导致谷胱甘肽耗竭以及GPX4蛋白的失活,最终引发细胞死亡。基于蛋氨酸蛋白和GPX4蛋白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深入并准确地阐述和分析化学小分子对上述两类蛋白的调控作用,对探讨其在生命体内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元素硒在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硒主要通过膳食补充的方式进入生命体内,硒的生物活性主要取决于其不同的存在形态,常见的含硒化合物有亚硒酸盐、甲基硒半胱氨酸、硒蛋氨酸和硒代半胱氨酸(Sec)等。硒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是通过其代谢产物发挥的,因此,每种膳食硒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及其代谢物的相对丰富性与硒化合物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功效是交织在一起的。鉴于所有膳食硒化合物都能产生硒蛋白和甲基化硒化合物进行排泄,研究推断,上述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均相交于共同的代谢物——硒化氢(H2Se),由此H2Se也被认为是硒发挥重要生物功能的关键小分子。基于此,本文拟从H2Se和Sec两种含硒类化合物入手,研究其对上述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硫亚胺键(S=N)存在于Ⅳ胶原的支架中,其可通过形成硫亚胺交联的方式来稳定支架的结构。然而,如何更加精准的控制有机体中S=N键的形成和断裂从而使其发挥更佳的生物功能,目前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发展了一种新型简单可控的方法,可以在生理条件下,通过次溴酸/硒化氢(HOBr/H2Se),来调控S=N键的形成和断裂。这项新的策略提供了一种可控的循环控制系统去调控小肽和NC1蛋白结构域中的硫亚胺键,该项工作也将为接下来对Ⅳ胶原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2)亚硒酸钠(Na2SeO3)具有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但其治疗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我们的研究发现,Na2SeO3的主要代谢物硒化氢(H2Se)可以解偶联肝纤维化的生物标志物Ⅳ型胶原中的硫亚胺键(S=N),以缓解肝纤维化的发生。在实验中,我们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方法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然后给予0.2 mg/kg Na2SeO3灌胃,每周3次,连续4周。然后,分别用NIR-H2Se、DCI-MQ-NADPH和H2O2探针在体内实时监测H2Se、NADPH和H2O2水平的变化。在Na2SeO3处理期间,H2Se在肝脏中持续积累,但NADPH和H2O2水平下降。最后,利用Western blot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Ⅳ型胶原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Na2SeO3处理后,H2Se可以破坏肝纤维化小鼠肝脏中Ⅳ型胶原的硫亚胺键。因此Na2SeO3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极可能归因于H2Se解偶联硫亚胺键从而诱导Ⅳ型胶原降解。本章研究为Na2SeO3在体内功能的发挥及无机硒预防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合理的解释。(3)发展一种简单、快速和低毒的从复杂生命系统中鉴定和分离特定蛋白质的方法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本章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纳米复合材料(Fe3O4@Au-Se-peptide),在HOBr存在下,将赖氨酸的氨基与蛋氨酸的S-甲基偶联,通过非酶生化反应筛选出含有蛋氨酸的蛋白质。实验中,我们将含有4个赖氨酸(Lys-Lys-Lys-Lys-{Se-Cys})的多肽与Fe3O4@Au纳米复合材料相连,通过S=N交联有效地捕获蛋氨酸残基;随后通过磁分离得到含蛋氨酸的蛋白质,并在H2Se的作用下从Fe3O4@Au-Se-肽纳米复合物中释放出来。HRMS和SDS-PAGE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以从复杂的生物系统中成功地分离出含蛋氨酸的蛋白。这项工作为识别和分离复杂生命系统中的特定蛋白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是细胞发生铁死亡过程中重要的调控蛋白,发展精准的方法从而实现对该蛋白的可视化表征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章研究中,通过实现对GPX4蛋白活性分子硒代半胱氨酸(Sec)的荧光成像来构建Sec的荧光信号与GPX4蛋白功能表达的关联,从而为GPX4蛋白的监测提供了直观的可视化手段。在该工作中,利用Au-Se键构建的纳米探针来实现对Sec的精准检测,且Sec的荧光信号可以直接指示细胞发生铁死亡前后GPX4蛋白的表达情况,可视化结果表明Sec与GPX4蛋白的功能表达呈正相关性。同时,构建的Au-S键纳米探针可以实现这一过程中对GSH的检测。荧光成像结果表明,在正常细胞中,GSH的存在不能上调GPX4蛋白表达;细胞发生铁死亡后,补充GSH可以稳定GPX4的功能和表达。该研究提供了一种荧光方法实现了对胞内GPX4蛋白的监测,为胞内GPX4蛋白的功能表达提供了一种直观且有效的预判方法。

雷蕊[4](2021)在《恩施地区硒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分析恩施地区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群血硒的含量以及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硒的含量,从而探讨恩施地区硒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择恩施州中心医院2020年0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经内镜下组织活检证实为结直肠癌并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癌组织的患者共64例,收集所有患者的术前清晨空腹全血、术后经病理科确认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并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后病理资料。另随机抽取同期恩施州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行结肠镜检查无异常的健康人员7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清晨空腹全血,并收集对照组人员的一般资料。在本研究中,检测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人员全血硒含量以及结直肠癌患者的组织硒含量,用于研究硒元素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和意义。结果:本研究测得结直肠癌患者的血硒含量(85.61±13.26μg/L)较健康对照人员(109.87±31.40μg/L)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硒含量(70.26±9.76μg/L)较癌旁正常组织(86.43±6.08μg/L)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期、II期、III期结直肠癌患者血硒含量分别为101.21±7.53μg/L、88.17±6.17μg/L、71.52±6.69μg/L,I期、II期、III期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硒含量分别为82.03±6.73μg/L、70.87±5.73μg/L、61.49±5.90μg/L,较I、II期患者相比III期患者血硒及癌组织硒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结直肠癌患者血硒及癌组织硒含量均略低于中分化结直肠癌患者,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血硒及癌组织硒含量与肿瘤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患者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对血硒水平与是否患有结直肠癌做ROC工作曲线分析,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高硒组和低硒组,校正吸烟、饮酒、年龄等混杂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硒组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低硒组的0.333倍(95%CI:0.0120.091,P<0.05)。结论:硒水平降低可能与恩施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高血硒是结直肠癌的保护性因素,血硒水平可能是结直肠癌的独立预测因子;肿瘤分期高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硒及组织硒含量明显降低,推测硒水平降低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呈负相关关系。

郑亚龙[5](2021)在《设计线粒体靶向的促氧化抗癌分子及构建荧光探针监测细胞内活性硫物种》文中研究表明异常氧化还原稳态和代谢重编程是癌细胞的两个重要的生物化学特征。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需要更高水平的活性氧(ROS)维持其恶性表型,同时依赖于更高浓度的抗氧化酶和谷胱甘肽(GSH)控制ROS的进一步产生。这种异常的氧化还原稳态特征使得癌细胞更易受损于ROS水平的提高,从而衍生出一种促氧化抗癌策略,即通过促氧化剂诱导癌细胞内ROS含量增加,达到其ROS死亡阈值,杀死癌细胞。在促氧化抗癌领域的主要瓶颈是:如何设计高效且选择性在癌细胞中产生ROS的促氧化抗癌分子。此外,癌细胞通过代谢重编程(有氧糖酵解)满足其快速增殖的物质和能量需求,致使众多研究致力于靶向代谢重编程发展抗癌策略。然而,癌细胞具有代谢可塑性和异质性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干预癌细胞代谢重编程依然是一个挑战。线粒体作为真核细胞至关重要的细胞器,是ROS和ATP产生的主要场所,被喻为细胞的“动力工厂”。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据此,本论文基于线粒体靶向策略设计天然产物导向的促氧化抗癌分子,阐明它们通过促进ROS产生诱导癌细胞死亡的机制,并重点探究两个科学问题:它们是否因靶向癌细胞线粒体而更加高效和选择性地产生ROS(尝试解决促氧化抗癌领域的瓶颈—ROS产生的高效性和选择性);线粒体ROS的产生及其泄漏至胞浆中是否可实现以双效的模式(抑制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诱导癌细胞能量危机(探寻干预癌细胞代谢重编程的有效方式)。主要内容如下:(1)我们以天然产物姜黄素和黄腐酚为先导分子,通过嫁接三苯基膦正离子,设计线粒体靶向分子MitoCur-1和Mito-XN,发现:它们能够凭借其Michael受体单元,共价修饰线粒体中抗氧化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产生O2·-并且更加高效和选择性地促进癌细胞中ROS生成,进而以ROS依赖的模式抑制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诱导癌细胞能量危机和死亡。上述结果为有效干预癌细胞代谢重编程提供了通用策略:设计线粒体靶向的Michael受体型分子,实现抑制线粒体TrxR并高效产生ROS。此外,MitoCur-1在选择性杀死人肝癌细胞Hep G2活性上优于常规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阿霉素和吉西他滨)。BALB/c裸鼠皮下种植Hep G2成瘤模型也证实MitoCur-1优异的体内抗癌活性。(2)血管生成作为肿瘤转移的关键步骤,为肿瘤生长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是抗癌的重要靶点。然而,目前从促进ROS生成角度抑制血管生成的研究极其匮乏。据此我们设计了黄腐酚及其类似物,探究它们促进ROS产生和抑制血管生成的结构基础和机制。通过内皮细胞迁移、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和荧光成像实验证实:黄腐酚类似物XN-2凭借其Michael受体单元共价修饰TrxR和消耗GSH,产生ROS,并以ROS依赖的方式抑制血管生成。上述结果为基于Michael受体结构设计促氧化的血管生成抑制剂提供了重要信息。活性硫(RSS)主要由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GSH、半胱氨酸(Cys)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组成。这些RSS组分通过体内复杂的共生网络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维持氧化还原稳态、信号传导和代谢调节等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细胞内RSS对阐明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荧光检测技术因其具有创伤小、灵敏度高、可视性强以及选择性好等优点成为了生命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之一。基于RSS在维持氧化还原稳态的角色,设计有效区分各种RSS的荧光探针可为促氧化机制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分子工具。据此,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例荧光探针分别用于检测细胞和线粒体内的RSS,主要内容如下:(3)GSH作为细胞内含量最丰富的生物硫醇,是维持氧化还原稳态的基石。然而,GSH与其它生物硫醇尤其是Cys和Hcy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导致GSH的检测极易受到Cys和Hcy的干扰。因此,我们以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HBT)为荧光骨架,2,4-二硝基苯磺酸酯为响应基团,构建了一个新型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机制的荧光探针BTFMD。该探针能被GSH、Cys和Hcy等三种生物硫醇同时识别,释放绿色荧光团BTFM-OH,而Cys和Hcy则与荧光团的醛基进一步发生环化反应,淬灭绿色荧光,从而实现选择性检测GSH。该探针具有选择性好、斯托克斯位移大、响应速率快、制备简单等优异性能,并成功用于探究GSH在癌症和帕金森疾病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探针BTFMD在斑马鱼成像实验中也展现了优异的荧光性能。(4)SO2、H2S、GSH、Cys和Hcy作为生物体内RSS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多种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然而RSS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亲核性),如何设计能够有效区分线粒体内RSS的荧光探针仍然是一个挑战。据此,我们以香豆素和苯并吡喃鎓盐的杂合体为荧光团(NIR-OH),引入硝基苯并恶二唑(NBD)作为响应基团,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多信号荧光探针NIR-NBD。该探针具有三个亲电位点(1-3),分别位于香豆素部分、并吡喃鎓盐部分和NBD部分。该探针凭借其不同的亲电活性位点(1>2>3),可同时识别Cys/Hcy/H2S、GSH和SO2,并呈现三组可区分的荧光信号:Cys/Hcy/H2S显示红色和绿色,GSH显示红色,SO2显示绿色。此外,该探针具有易于制备、较好的水溶性、较快的响应速率和选择性等优点。特别是在检测SO2方面,呈现了优异的灵敏度(检测限为3.5 n M)以及超快的响应速率(4 min)。该探针也被成功应用于检测细胞内Cys/Hcy/H2S、GSH和SO2,并可视化内源性SO2的产生进程以及探究生物硫醇在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吴华兵[6](2021)在《金属元素暴露与甲状腺癌发病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环境中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日趋严重,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人体内。无论是重金属元素,还是必需微量元素,均会影响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为了解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C)患者体内15种常见金属的暴露水平,包括镁(Magnesium,Mg)、镉(Cadmium,Cd)、铬(Chromium,Cr)、钼(Molybdenum,Mo)、锌(Zinc,Zn)、铁(Iron,Fe)、砷(Arsenic,As)、钡(Barium,Ba)、钴(Cobalt,Co)、铜(Copper,Cu)、锂(Lithium,Li)、锰(Manganese,Mn)、铅(Lead,Pb)、硒(Selenium,Se)、锶(Strontium,Sr),并进一步探讨各种金属元素水平对TC发病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收集新发TC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年龄、性别和常住地进行1:1配对,收集上述三所医院非内分泌科室新入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获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对所有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他们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行为习惯、医疗辐射暴露史、疾病史、疾病家族史等信息,并采集所有参与者的次日晨尿标本和空腹抗凝血样。ZEEnit700P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所有调查对照尿液中Cd的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er,ICP-OES)测量尿液中其他14种金属元素的浓度,使用BECKMAN DXC8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尿液中肌酐浓度,用以校正尿液中金属元素浓度。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金属元素与TC发病的多因素分析,按对照人群的15种金属元素暴露水平的四分位数,对所有研究人群的金属暴露水平进行划分,然后以最低的四分位作为参照,计算各金属暴露水平与TC发病风险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使用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探讨15种金属元素间的多重共线性和复杂的混合效应,将通过LASSO回归模型选择的金属分别纳入多金属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贝叶斯核函数回归(Bayesian Kernel Machine Regression,BKMR)进一步探讨具有联合效应的几种金属元素间的混合效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28例新发TC患者和528例对照人群,病例组平均年龄为48.9岁,对照组平均年龄是48.2岁,两组中男性均为184人,女性344人,男女性别比为1:1.9。在进行尿液肌酐校正后,TC患者组尿液中Cd、Cr、Mn和Pb浓度显着高于对照人群,而病例组尿中Ba、Co、Li和Sr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金属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单金属模型中,最高分位的Cr暴露均会增加TC的发病风险,相应的OR及95%CI为1.57(1.06-2.32),第四分位Mn暴露与甲状腺发生呈现正向关联(OR=1.49,95%CI:1.03-2.15),此外,高暴露水平的Pb含量可以增加TC的发病风险,风险比为1.60(95%CI:1.01-2.54)。与第一分位Zn含量相比,最高分位的Zn与TC发生风险呈现负相关(OR=0.58,95%CI:0.37-0.94),第三和第四分位的Co含量均与TC发生风险呈负向关联,对于必需微量元素Se,第二和第三分位的浓度水平与TC的发生呈现显着的负关联(OR Q2 vs Q1=0.63,95%CI:0.40-0.99;OR Q3 vs Q1=0.56,95%CI:0.35-0.90)。使用LASSO回归共筛选出7种金属,分别是Zn、Cr、As、Cu、Li、Pb和Sr,并采用BKMR模型进一步地探讨金属间的联合暴露对TC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Cr和Pb对TC发病的影响存在潜在的联合作用,当其他几种金属均处于中位浓度时,尿Cr浓度越高,Pb的正斜率越陡,Li和Sr可能也存在相互作用,Li的浓度处于P25时,Sr与TC发病风险的效应升高,Li位于P75时,Sr的效应值降低。在多金属模型中,我们发现第四分位Cr暴露水平与第一分位相比,会显着增加TC的发生风险(OR=2.80,95%CI:1.37-5.71),最高分位的Pb暴露与TC风险呈正向关联,相应的OR值为2.46(95%CI:1.37-4.44),研究还发现,最高浓度的Cu含量水平会降低TC发病风险,第四分位vs第一分位:OR=0.36,95%CI:0.18-0.75,无论是第二、第三还是第四分位的Li和Sr,均会显着降低TC的发生风险。结论本研究发现TC人群中金属元素处于较高的暴露水平,且高暴露水平的Cr和Pb能显着增加TC的发病风险,而Co、Li和Sr可能是TC发病的保护因素。金属元素间存在复杂的联合暴露,如Cr和Pb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协同作用,低浓度的Li水平可以拮抗Sr对TC的保护作用。

宋丽群[7](2021)在《基于共价有机框架的纳米复合物的设计及其在肿瘤治疗抵抗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癌症是目前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临床上常用的癌症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治疗、化疗、放疗三种,虽然这些传统手段能够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仍存在耐药性、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和病灶转移等问题,从而导致治疗效率低下。随着对癌症治疗的不断研究和探索,近年来许多新兴治疗手段如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免疫治疗等应运而生。尽管这些新兴治疗手段能够克服传统治疗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在实际应用时还是会存在各自的问题。如光动力治疗过程中肿瘤组织处缺氧导致的治疗抵抗,癌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导致对光热治疗诱导的凋亡产生抵抗等等。如何发展新的治疗策略来改善新兴治疗手段出现的问题、提高癌症治疗效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COF)是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ntal organic framework,MOF)之后又一重要的多孔材料,也是化学研究中迅速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光导器件、多相催化、储能分离、吸附等。除此之外,COF也逐渐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着其特有的优势。如利用COF的多孔性可对药物分子进行包封,且封装率较高;利用其特殊的光学性能使得有些COF可直接作为光动力治疗的光敏剂;利用其独特的模块化结构,易于在表面修饰各种分子,实现多种生物学应用等。本文基于卟啉类COF、硒纳米颗粒、藤黄酸等设计合成了两种COF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光动力/光热治疗抵抗肿瘤的改善性治疗。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合成了一种修饰硒纳米颗粒(Selenium Nanoparticles,Se NPs)的COF作为纳米药物来实现光动力-硒协同的癌症强化治疗。在卟啉基COF纳米颗粒表面通过原位还原修饰Se NPs。最后通过醛胺缩合反应,在Se NPs修饰的COF纳米颗粒表面进一步连接聚乙二醇(PEG)(Se@COF-PEG)。其中,COF一方面能够阻止相邻Se NPs的聚集,使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卟啉配体可在激光照射下产生活性氧,有效地杀死癌细胞,在治疗初期实现对肿瘤生长的高效抑制。同时,在整个治疗期间,Se NPs会诱导线粒体功能紊乱从而产生活性氧杀死癌细胞,实现Se NPs介导的癌症治疗(Se NPs mediated therapy,Se T),在整个治疗周期内对肿瘤生长进行长效抑制。表面修饰的PEG大大提高了纳米药物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稳定性。光动力治疗与Se NPs的联合治疗可以克服光动力治疗由于肿瘤缺氧导致的治疗效率降低的问题,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复发,该工作为解决光动力治疗过程中由于肿瘤缺氧引起的治疗抗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2、设计合成了一种藤黄酸掺杂的纳米COF,用于肿瘤的低温光热治疗。其中,选用的卟啉基COF可实现单一激光波长照射下的光热治疗,在635 nm激光照射下肿瘤组织处温度升高,起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藤黄酸作为一种热休克蛋白90的抑制剂能够特异性靶向并降低细胞质中的热休克蛋白,进而恢复细胞对温度的热敏感性,从而使得肿瘤细胞能够在低温(45℃左右)下发生凋亡,实现高效的低温光热治疗。该工作为解决光热治疗过程中由于热休克蛋白导致的肿瘤细胞对光热治疗抵抗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任七龙[8](2020)在《钴基纳米诊疗剂的合成及其肿瘤治疗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钴基纳米诊疗剂在癌症治疗方面的研究引起科研人员的重视因其具有以下特点:制备成本低,合成方法多样性,生物相容性好,表面易于功能化;作为磁成像造影剂用于癌症的诊断;作为药物载体用于癌症治疗。然而,目前报道的钴基纳米诊疗剂在肿瘤方面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尺寸不合理,在到达肿瘤部位前被网状内皮系统(RES)隔绝,需要进一步的调控以实现其在肿瘤部位的高富集;在肿瘤微环境的特异性响应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实现对病灶部位诊疗一体化等。只有解决了钴基纳米诊疗剂的这些不足之处,才有可能实现其作为临床应用的“诊疗剂”或者“药剂”。因此,开发尺寸合理,性能优异的“诊疗一体的钴基纳米诊疗剂”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鉴于以上论述,本博士论文将围绕钴基纳米诊疗剂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方面的应用进行探索。首先,研究了负载抗癌药物Dox的空心锰-钴-氧(MCO NPs)纳米诊疗剂MCO-Dox用于肿瘤的治疗和成像;其次,研究了MCO@Au囊泡用于成像指导的化学动力治疗和放疗;随后,研究了Co Fe2O4囊泡与片状Sn S两种诊疗剂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效果。最后,研究了Ni Co2O4与Sn S诊疗剂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效果。主要工作陈述如下:(1)生物可降解空心钴-锰-氧(MCO)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用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肿瘤微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异质化的系统,因而关于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诊疗剂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里,我们制备了响应肿瘤微环境的空心MCO纳米颗粒,通过负载抗癌药物Dox后得到MCO-Dox诊疗剂,用于肿瘤的治疗和成像。MCO-Dox诊疗剂进入肿瘤细胞后,肿瘤内过表达的谷胱甘肽(GSH)可以将其降解为Mn2+和Co2+离子作为T1和T2造影剂,同时释放Dox用于癌症的治疗。最后,通过尾静脉注射MCO-Dox诊疗剂,发现该纳米药剂对小鼠的肿瘤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因此,MCO-Dox诊疗剂是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的,有望用于临床的纳米药剂。(2)响应H2O2的纳米反应器MCO@Au囊泡的合成及其用于化学动力治疗和放疗的研究响应肿瘤微环境的纳米诊疗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其可增加肿瘤背景的成像信号比、控制药物的释放、调节肿瘤微环境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这里,我们报道了响应肿瘤微环境的纳米诊疗剂:MCO@Au@PEG-L-BSO,并研究其对肿瘤的治疗效果。首先通过简单静电相互作用制备MCO@Au囊泡,随后修饰PEG得到MCO@Au@PEG。另外,将过丁硫氨酸(L-BSO)负载在MCO@Au@PEG囊泡上得到MCO@Au@PEG-L-BSO诊疗剂。该诊疗剂进入肿瘤后,会被肿瘤细胞内过表达的GSH降解并发生一系列反应:囊泡降解后得到锰离子和钴离子可作为T1和T2造影剂,同时锰离子可以与肿瘤内过量的H2O2发生芬顿反应得到.OH用于化学动力治疗(CDT);囊泡降解后释放的L-BSO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内GSH的生成,促进锰离子与H2O2反应,提高CDT的效率;囊泡在降解后的得到的Au NPs富集在肿瘤部位可以提高放疗的效果。最后,通过尾静脉注射MCO@Au@PEG-L-BSO囊泡诊疗剂到小鼠体内,该纳米药剂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因此,该诊疗剂可作为很好的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反应器用于化学动力治疗和放疗的联合治疗。(3)Co Fe2O4囊泡的合成及比较其与片状Sn S在光热治疗方面的研究囊泡结构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大的空心区域、多级结构的特点,因此其在肿瘤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在这里,我们发明了合成囊泡的通用方法并研究了Co Fe2O4囊泡作为诊疗剂对于癌症的抑制。首先,将嵌段共聚物(BCPs)末端的-SH与Co Fe2O4 NP表面的油胺/油酸的双键进行加成反应,得到NP-BCPs。随后,将NP-BCPs进行组装得到囊泡。另外,对比研究了Co Fe2O4囊泡和片状Sn S作为纳米诊疗剂用于癌症诊疗的效果。在激光照射的情况下,与片状Sn S相比,Co Fe2O4囊泡有更好的光热稳定性,可以有效地消融肿瘤细胞。同时,磁成像测试表明Co Fe2O4囊泡可以作为很好的T2造影剂用于癌症的诊断。因而,Co Fe2O4囊泡可以作为很好的诊疗剂用于癌症的治疗。(4)有序介孔Ni Co2O4的合成及比较其与Sn S在光热治疗方面的研究介孔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规则有序的孔道结构、均一的孔径大小特点,可以作为很好的药物载体,因而其在肿瘤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在这里,我们报道了有序介孔光热材料Ni Co2O4及Sn S作为光热材料在肿瘤方面的研究。首先合成有序的介孔Ni Co2O4球及Sn S。随后,探讨Ni Co2O4球和Sn S作为光热试剂在肿瘤治疗方面的效果。细胞实验证明,同Sn S相比,Ni Co2O4球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热治疗效果。因此,有序介孔Ni Co2O4是一种很好的光热试剂,同时在负载抗肿瘤药物方面有很好的潜力。

李艳华[9](2020)在《功能纳米生物复合物用于癌症免疫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癌症的免疫治疗是继传统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一种革命性的癌症治疗方法,它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直接摧毁癌细胞转变为通过激活宿主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来识别和攻击癌细胞。许多触发免疫反应的免疫调节剂被开发并应用于癌症免疫治疗。但是,直接将常见的免疫调节剂注射到人体内,容易引起过度的免疫反应,危害极大。因此,开发诱导可控免疫反应的功能型的免疫调节剂,对癌症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纳米技术为开发功能型的免疫调节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传统的纳米医学相比,纳米给药系统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有以下优势。1)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将药物运送到容易被纳米颗粒靶向的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中。2)可以通过修饰纳米药物载体来调节纳米颗粒与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3)纳米药物载体可以改善药物的药理特性,防止药物的过早释放和降解。4)纳米颗粒可以被设计成特异性响应的纳米药物载体,实现纳米颗粒的靶向给药,减少脱靶毒性。5)纳米颗粒的靶向给药,结合可控和局部药物释放,可以实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剂量节省或仅在预期的作用部位激活免疫疗法,从而减轻免疫疗法非特异性的安全隐患。综上所述,发展基于纳米材料的功能性的纳米免疫调节剂,用于提高癌症的免疫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是非常有前景的。本论文基于碳酸钙、DNA四面体、二氧化硅、金属有机框架等多种纳米材料,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功能纳米生物复合物用于提高癌症的免疫治疗效果,具体包括:1.发展了一种肿瘤酸性响应、钙离子协同的纳米免疫制剂协同促进T细胞的激活并增强癌症免疫治疗。当纳米免疫制剂到达酸性的肿瘤微环境时,碳酸钙纳米材料分解释放出免疫刺激剂(Cp G ODNs和IDOi)和钙离子。Cp G ODNs负责激活树突细胞成熟进而增加免疫原性激活T细胞。IDOi能抑制色氨酸到犬尿氨酸的催化氧化过程,从而防止T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由于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复杂性,仅仅抑制一条免疫抑制的通路很难实现T细胞的重新激活。幸运的是,释放出的钙离子可以促进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进而与免疫刺激剂协同作用确保强烈、持续的免疫响应的发生。活体实验表明,我们设计的钙离子协同的纳米免疫制剂可以明显地抑制肿瘤的发展并由于长时间的记忆效应防止肿瘤的复发。这种免疫治疗的策略为临床治疗肿瘤并防止其复发提供了可能性。2.发展了一种功能化的DNA四面体纳米免疫调节剂来特异性触发内质网应激以增强癌症的免疫治疗。纳米免疫调节剂可以通过与磺胺受体结合定位到癌细胞的内质网中。然后葡萄糖的消耗和活性氧(ROS)的产生会引起强烈的内质网应激反应,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暴露肿瘤免疫原,促进树突细胞成熟,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浸润,进而强化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具备触发内质网应激功能的纳米免疫调节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α-PD-1)联合使用,对乳腺癌和黑色素瘤有显着抑制作用。3.发展了一种类似树突细胞的仿生纳米颗粒(DMSNs3@HA),通过协同激活T细胞并打破其免疫“刹车”来改善免疫治疗的效果。DMSNs3@HA由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作为纳米载体,抗CD3和抗CD28模拟树突细胞来激活T细胞,抗PD-1阻断PD-1/PD-L1的通路,透明质酸特异性靶向肿瘤组织。当静脉注射时,同时具备T细胞激活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DMSNs3@HA可以通过调控T细胞的行为引发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响应,达到“1+1>2”的治疗免疫抑制型肿瘤的效果。这种具有生物相容性、肿瘤靶向和类似树突细胞的仿生纳米颗粒有望推进免疫抑制肿瘤的免疫治疗。4.发展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策略用于乳腺癌的治疗。ZIF(DAC)-DOX中的阿霉素引起癌细胞发生ICD,进而引发三磷酸腺苷(ATP)的大量释放。在酸性和ATP存在的环境中,ZIF瓦解,其内部的亚胺键在酸性的肿瘤微环境中断裂,释放出地西他滨逆转癌细胞DNA甲基化,促进肿瘤的化疗。另外,发生ICD的癌细胞释放出大量的免疫原激起机体的免疫响应,从而招募更多的T细胞到肿瘤组织处,此时游离的地西他滨可以逆转T细胞的DNA甲基化,缓解T细胞耗竭和无能的状态。结合免疫阻断抑制剂,其引发的免疫响应预计可以对远端的肿瘤有非常好的抑制效果。

周莉[10](2020)在《血浆硒水平、硒蛋白P和硒蛋白S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血脂是一系列动态变化的生化指标,临床上常以血液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反映机体血脂水平。随着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居民的血脂水平大幅升高。TG、TC和LDL-C水平的升高,尤其是LDL-C水平的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识别血脂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而调控血脂水平,成为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众所周知,膳食因素对血脂水平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硒是一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主要通过膳食摄入。血浆和血清硒是硒摄入的生物标志物,流行病学研究常通过检测血浆或血清硒水平反映硒摄入量。硒在人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包括参与调节糖代谢、脂代谢、氧化还原反应、炎症反应和生殖功能等。动物研究结果提示高硒饮食可能促进肝脏脂类合成,抑制肝脏脂类分解,进而升高肝脏TG和TC水平。然而,目前关于硒水平与血脂水平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不一致。此外,目前关于硒水平与血脂水平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探讨两者的横断面关联,鲜有研究探讨硒水平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而探讨硒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对预测血脂水平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除膳食因素外,遗传因素对血脂水平也具有重要影响。据估计,遗传因素可解释约40%至70%血脂水平变化。近年来,大量横断面研究揭示了约300个与血脂水平相关的基因位点。然而,却鲜有研究探讨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硒在人体主要通过参与合成硒蛋白发挥生理功能。研究提示硒蛋白P(selenoprotein P,SELENOP)和硒蛋白S(selenoprotein S,SELENOS)可能参与调控血脂水平。此外,研究发现SELENOP、SELENOS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然而,目前尚无研究探讨SELENOP、SELENOS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也未见文献报道硒水平和SELENOP、SELENOS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因此,本研究依托于同济-鄂州队列,在较大规模中国人群中,首先探讨血浆硒水平与血脂水平的横断面关联,及血浆硒水平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然后探讨SELENOP、SELENOS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及血浆硒水平和SELENOP、SELENOS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本研究主要内容分为如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血浆硒水平与血脂水平的关联性研究目的:探讨血浆硒水平与血脂水平的横断面关联,以及血浆硒水平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同济-鄂州队列,基线调查时间为2013至2015年,随访调查时间为2016至2018年,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由经专业培训的研究生采用半结构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采用实验室已建立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方法定量检测2012名研究对象基线时血浆硒水平,并按统一的标准化方法对2012名研究对象基线时血脂水平和随访到的1961名研究对象随访时血脂水平进行检测,检测的血脂指标包括:TG、TC、HDL-C和LDL-C。分别开展横断面分析和纵向分析,横断面分析中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探讨血浆硒水平与血脂水平的关联,纵向分析中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探讨血浆硒水平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并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模型探讨血浆硒水平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非线性关系。结果:研究对象血浆硒水平中位数为92.09μg/L。横断面分析中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吸烟状况等混杂因素后,血浆硒水平与TG、TC、HDL-C和LDL-C水平呈显着正关联关系(P<0.05),血浆硒水平最高三分位和最低三分位相比,TG水平升高6.54%(95%CI:0.80%,12.27%;P<0.05),TC水平升高6.31%(95%CI:3.11%,9.52%;P<0.05),HDL-C水平升高3.97%(95%CI:0.86%,7.08%;P<0.05),LDL-C水平升高9.11%(95%CI:5.35%,12.88%;P<0.05)。纵向分析中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BMI、吸烟状况、饮酒状况、随访时间和各自的基线血脂水平等混杂因素后,血浆硒水平与TC、LDL-C水平纵向变化呈显着正关联关系(P<0.05),血浆硒水平最高三分位和最低三分位相比,TC水平纵向升高4.41%(95%CI:2.22%,6.59%;P<0.05),LDL-C水平纵向升高4.96%(95%CI:1.60%,8.32%;P<0.05)。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亚组人群中血浆硒水平与TC水平纵向变化均呈显着正关联关系(P<0.05);除“女性”、“BMI≥24 kg/m2”,“不吸烟”、“锻炼”和“无血脂异常”亚组人群外,其余亚组人群中血浆硒水平与LDL-C水平纵向变化呈显着正关联关系(P<0.05)。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血浆硒水平与TC、LDL-C水平纵向变化呈非线性正关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5)。结论:本研究横断面分析结果表明,血浆硒水平与TG、TC、HDL-C和LDL-C水平呈显着正关联关系,纵向分析结果表明血浆硒水平与TC、LDL-C水平纵向变化呈显着正关联关系。第二部分血浆硒水平和硒蛋白P、硒蛋白S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性研究目的:探究SELENOP、SELENOS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以及血浆硒水平和SELENOP、SELENOS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同济-鄂州队列。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收集,基线血浆硒水平检测,及基线、随访时血脂水平检测方法同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纵向分析纳入的研究对象中,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对其中1621名研究对象的2个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2个候选SNP位点分别为SELENOP rs7579位点和SELENOS rs4965814位点。采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判断纳入人群基因分布是否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探究SELENOP、SELENOS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采用似然比检验探究血浆硒水平和SELENOP、SELENOS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血浆硒水平中位数为91.41μg/L。SELENOP rs7579和SELENOS rs4965814在研究对象中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表明,SELENOP rs7579和SELENOS rs4965814基因多态性与TG、TC、HDL-C和LDL-C水平纵向变化均没有显着关联(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血浆硒水平和rs7579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TC、LDL-C水平纵向变化存在显着关联(交互作用P<0.05)。交互作用表现为:按血浆硒水平三分位分层,在血浆硒水平最高三分位亚组人群中,rs7579基因多态性与TC、LDL-C水平纵向变化存在显着关联(P<0.05);其余亚组人群中,rs7579基因多态性与TC、LDL-C水平纵向变化关联不显着(P>0.05)。在血浆硒水平最低三分位、中间三分位和最高三分位亚组人群中,rs7579CT基因型携带者和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TC水平纵向变化分别为1.34%(95%CI:-2.26%,4.94%;P>0.05),0.43%(95%CI:-3.24%,4.09%;P>0.05)和-4.44%(95%CI:-7.77%,-1.11%;P<0.05),LDL-C水平纵向变化分别为3.19%(95%CI:-1.95%,8.34%;P>0.05),3.97%(95%CI:-2.41%,10.34%;P>0.05)和-5.31%(95%CI:-10.38%,-0.24%;P<0.05)。血浆硒水平和SELENOS rs4965814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没有显着关联(交互作用P>0.05)。此外,联合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和血浆硒水平位于最低三分位且具有rs7579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血浆硒水平位于最高三分位且具有rs7579 CC基因型者TC、LDL-C水平纵向变化程度最大,分别升高7.18%(95%CI:3.91%,10.45%;P<0.05)和9.66%(95%CI:4.52%,14.80%;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全部研究对象中SELENOP rs7579和SELENOS rs4965814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没有显着关联,血浆硒水平和SELENOP rs7579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TC、LDL-C水平纵向变化存在显着关联。在高血浆硒水平亚组人群中,rs7579基因多态性与TC、LDL-C水平纵向变化存在显着关联。

二、硒与癌症的研究(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硒与癌症的研究(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堇叶碎米荠硒形态分析及其富硒多肽对肝癌细胞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堇叶碎米荠的研究进展
    1.2 硒的形态及功能研究
        1.2.1 硒形态概述
        1.2.2 含硒化合物与癌症
    1.3 硒形态与癌细胞活性关系研究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碎米荠硒形态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仪器装置及工作条件
        2.3.2 总硒的测定
        2.3.3 样品前处理条件
        2.3.4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2.3.5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色谱条件的选择
        2.4.2 料液比的选择
        2.4.3 蛋白酶的选择
        2.4.4 酶解时间的选择
        2.4.5 加酶方式的选择
        2.4.6 酶解辅助剂的添加
        2.4.7 酶解次数的选择
        2.4.8 方法学考察
        2.4.9 碎米荠硒形态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碎米荠富硒多肽的分离鉴定及对HepG2 细胞作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碎米荠富硒多肽制备工艺
        3.3.2 富硒多肽中硒和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3.3.3 细胞培养
        3.3.4 MTT法检测富硒多肽对HepG2 细胞存活率影响
        3.3.5 超滤法分离富硒多肽
        3.3.6 膜分离组分的硒和氨基酸组成测定
        3.3.7 膜分离组分对HepG2 细胞存活率影响
        3.3.8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3.3.9 富硒多肽氨基酸序列测定
        3.3.10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碎米荠富硒多肽成分及对HepG2 细胞存活率影响
        3.4.2 膜分离组分成分及对HepG2 细胞存活率影响
        3.4.3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3.4.4 碎米荠富硒多肽氨基酸序列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碎米荠富硒多肽对肝癌细胞作用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MTT法检测肝癌细胞存活率
        4.3.3 细胞形态学观察
        4.3.4 细胞增殖检测
        4.3.5 细胞周期测定
        4.3.6 Hoechst33258 细胞凋亡染色
        4.3.7 细胞凋亡流式检测
        4.3.8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4.3.9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4.3.10 细胞钙离子浓度检测
        4.3.11 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 活性检测
        4.3.12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4.3.1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4.3.14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富硒多肽作用浓度选择
        4.4.2 富硒多肽对正常细胞毒性作用
        4.4.3 细胞增殖影响分析
        4.4.4 细胞凋亡影响分析
        4.4.5 细胞线粒体途径分析
        4.4.6 富硒多肽对HepG2 细胞转录组分析
        4.4.7 碎米荠富硒多肽中硒与肝癌细胞活性之间关系讨论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实验相关附表
附录 Ⅱ:作者在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2)Au-Se键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与纳米诊断
        1.1.1 纳米材料的简介
        1.1.2 纳米材料在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
    1.2 纳米金概述
        1.2.1 纳米金简介
        1.2.2 纳米金的性质
        1.2.3 纳米金在疾病检测与成像方面的应用
        1.2.4 Au-Se键在肿瘤诊断与成像方面的应用
    1.3 肿瘤与肿瘤标志物
        1.3.1 肿瘤标志物简介
        1.3.2 肿瘤标志物检测现状
        1.3.3 凝血酶简介与检测现状
        1.3.4 前列腺抗原简介与检测现状
    1.4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特异性检测凝血酶的Au-Se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在肺癌细胞中的检测与成像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肽链的设计与合成
        2.2.3 纳米金的合成
        2.2.4 凝血酶特异性硒醇肽链(5-FAM-peptide-Se H)的合成
        2.2.5 Au-Se纳米探针的合成
        2.2.6 Au-Se纳米探针组装肽链数量的确定
        2.2.7 Au-Se纳米探针荧光光谱的测定
        2.2.8 Au-Se纳米探针的响应动力学
        2.2.9 Au-Se纳米探针与凝血酶的响应
        2.2.10 凝血酶抑制剂对Au-Se纳米探针的影响
        2.2.11 pH对 Au-Se探针本身以及探针对凝血酶响应的影响
        2.2.12 Au-Se纳米探针的响应特异性
        2.2.13 细胞培养
        2.2.14 MTT实验
        2.2.15 Au-Se纳米探针的共聚焦成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金及Au-Se纳米金探针的合成及表征
        2.3.2 Au-Se纳米探针肽链负载量的确定
        2.3.3 Au-Se纳米探针的光谱性质
        2.3.4 Au-Se纳米金探针与凝血酶的响应动力学
        2.3.5 pH对 Au-Se 纳米探针以及Au-Se 纳米探针响应的影响
        2.3.6 凝血酶抑制剂对Au-Se纳米探针的影响
        2.3.7 Au-Se纳米探针对凝血酶的荧光响应
        2.3.8 Au-Se纳米探针的选择性实验
        2.3.9 Au-Se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试验(MTT)
        2.3.10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凝血酶的荧光成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u-Se键构建的纳米探针用于血清中前列腺抗原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前列腺抗原特异性硒醇肽链(5-FAM-peptide-Se H)的合成
        3.2.3 纳米金的合成
        3.2.4 Au-Se纳米探针的合成
        3.2.5 纳米探针上组装的肽链数量的确定
        3.2.6 纳米探针的响应动力学
        3.2.7 纳米探针与前列腺抗原的响应
        3.2.8 pH对纳米探针以及纳米探针响应的影响
        3.2.9 其他蛋白对纳米探针响应的影响
        3.2.10 在血清中纳米探针对前列腺抗原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金及纳米探针的合成及表征
        3.3.2 纳米探针的肽链负载量
        3.3.3 纳米探针的光谱性质
        3.3.4 纳米探针与前列腺抗原的响应动力学
        3.3.5 纳米探针对前列腺抗原的响应曲线
        3.3.6 pH对纳米探针以及探针响应的影响
        3.3.7 其他蛋白对纳米探针响应的影响
        3.3.8 血清中对前列腺抗原检测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致谢

(3)含硒化合物对蛋氨酸蛋白及GPX4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1.1 生命体内的重要含硫氨基酸——蛋氨酸(Methionine)
        1.1.1.1 蛋氨酸(Methionine)
        1.1.1.2 蛋氨酸在蛋白中的修饰及识别
        1.1.1.3 常见的蛋氨酸蛋白
        1.1.2 参与基底膜构建的蛋氨酸蛋白——四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Ⅳ)
        1.1.2.1 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s,BMs)
        1.1.2.2 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Ⅳ)
        1.1.2.3 肝纤维化与Ⅳ型胶原蛋白
        1.1.3 参与铁死亡调节的重要蛋白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
        1.1.3.1 铁死亡(Ferroptosis)
        1.1.3.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
    1.2 化学小分子调控蛋白质功能参与生命活动
        1.2.1 溴(Bromine)——生命体发育所必需的第28 种元素
        1.2.1.1 次溴酸(HOBr)
        1.2.2 硒(Selenium)——生命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1.2.2.1 亚硒酸钠(Na_2SeO_3)
        1.2.2.2 硒化氢(H_2Se)
        1.2.2.3 硒代半胱氨酸(SeCys,Sec)
        1.2.3 利用荧光化学方法对生命活动中重要化学小分子进行分析和检测
        1.2.3.1 次溴酸(HOBr)的分析和检测
        1.2.3.2 硒化氢(H_2Se)的分析和检测
        1.2.3.3 硒醇(R-SeH)的分析和检测
    1.3 功能化纳米材料在蛋白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1.3.1 磁性复合纳米材料在蛋白质分离与分析方面的应用
        1.3.2 纳米金在蛋白质分析和检测中的应用
    1.4 化学小分子对蛋白质调控作用的研究现状
        1.4.1 生物正交反应(Bioorthogonal reaction)
        1.4.2 生物正交反应在蛋白质调控研究领域的应用
        1.4.3 其他研究方法在蛋白质调控研究领域的应用
    1.5 本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次溴酸/硒化氢共同作用循环调控小肽及NC1 蛋白中的硫亚胺键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仪器
        2.2.2 HOBr和 H_2Se的制备
        2.2.3 细胞培养
        2.2.4 MTT细胞毒性实验
        2.2.5 BPP偶联反应产物(cBPP)溶液的制备
        2.2.6 动力学实验
        2.2.7 BPP反应的pH依赖性
        2.2.8 对金属离子和氨基酸的选择性
        2.2.9 荧光成像
        2.2.10 用于HRMS分析的溶液制备
        2.2.11 氨基酸的交联反应
        2.2.12 二肽的交联反应
        2.2.13 用于SDS-PAGE分析的NC1 片段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亚硒酸钠代谢物硒化氢通过解偶联硫亚胺键以促进肝纤维化逆转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动物模型
        3.2.2 试剂和抗体
        3.2.3 仪器
        3.2.4 小鼠存活实验
        3.2.5 小鼠诱导实验
        3.2.6 采集肝脏
        3.2.7 血清分离
        3.2.8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3.2.9 H_2Se、NIR-H_2Se探针、DCI-MQ-NADPH探针和H_2O_2探针的制备
        3.2.10 活体荧光成像
        3.2.11 Western Blot实验
        3.2.12 液质联用分析的准备
        3.2.1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非酶生化反应在复杂生物体系中钓选蛋氨酸蛋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和仪器
        4.2.2 Fe_3O_4 纳米颗粒的制备
        4.2.3 Au-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Fe_3O_4@Au-Se-peptide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纳米材料的表征
        4.2.6 用于HRMS分析的溶液制备
        4.2.7 利用赖氨酸识别和分离蛋氨酸多肽(MADQLTEEQI)
        4.2.8 利用抓手肽(Lys-Lys-Lys-Lys-{Se-Cys})识别和分离蛋氨酸
        4.2.9 Fe_3O_4@Au-Se-peptide纳米复合材料对混合溶液中蛋氨酸或蛋氨酸多肽(MADQLTEEQI)的识别和分离
        4.2.10 用于SDS-PAGE分析的溶液制备
        4.2.11 赖氨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识别和分离
        4.2.12 在复杂生物体统中通过抓手肽(Lys-Lys-Lys-Lys-{SeCys})识别和分离牛血清蛋白
        4.2.13 Fe_3O_4@Au-peptide纳米复合物识别和分离复杂生物体系中的牛血清白蛋白
        4.2.14 SDS-PAGE电泳分析
        4.2.15 BCA蛋白检测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纳米荧光探针可视化研究硒代半胱氨酸激活铁死亡蛋白GPX4 的过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和仪器
        5.2.2 金纳米材料的合成
        5.2.3 肽链负载量的测定
        5.2.4 Au-Se探针与Sec反应的动力学测试
        5.2.5 Au-Se探针对Sec的响应测试
        5.2.6 Au-Se探针及其与Sec反应过程中的pH依赖性测试
        5.2.7 干扰实验测试
        5.2.8 GSH对 FITC修饰的Au-Se和 Au-S探针的响应测试
        5.2.9 Sec和 GSH同时存在下对FITC修饰的Au-Se和 Au-S探针的响应测试
        5.2.10 细胞培养
        5.2.11 Erastin诱导HL-7702 细胞铁死亡
        5.2.12 两种探针对细胞毒性影响的测试
        5.2.13 活细胞共聚焦成像实验
        5.2.14 Western Blot实验
        5.2.15 MTT细胞存活率实验
        5.2.16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4)恩施地区硒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硒与硒蛋白P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5)设计线粒体靶向的促氧化抗癌分子及构建荧光探针监测细胞内活性硫物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活性氧
        1.1.1 活性氧概述
        1.1.2 活性氧的来源
        1.1.3 活性氧的调节
        1.1.4 活性氧与癌症
    1.2 细胞氧化还原调控体系
        1.2.1 谷胱甘肽系统
        1.2.2 硫氧还蛋白系统
    1.3 促氧化抗癌策略
    1.4 线粒体与能量代谢
        1.4.1 线粒体功能
        1.4.2 能量代谢
    1.5 血管生成
        1.5.1 血管生成与肿瘤转移
        1.5.2 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
    1.6 活性硫
    1.7 论文选题依据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设计线粒体靶向的姜黄素类促氧化抗癌试剂
    2.2 引言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TT法测定姜黄素及其类似物的细胞毒性
        2.3.2 MitoCur-1 抑制线粒体TrxR的活性
        2.3.3 MitoCur-1 诱导线粒体ROS水平升高
        2.3.4 MitoCur-1 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
        2.3.5 MitoCur-1 促进细胞内ROS含量增加
        2.3.6 MitoCur-1 抑制细胞内GSH
        2.3.7 MitoCur-1 抑制细胞糖酵解
        2.3.8 MitoCur-1 抑制细胞ATP的合成
        2.3.9 MitoCur-1 的抗肿瘤疗效
    2.4 小结
    2.5 材料与方法
        2.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5.2 化合物的合成
        2.5.3 细胞培养和细胞毒性评价
        2.5.4 线粒体内TrxR的测定
        2.5.5 线粒体内ROS的测定
        2.5.6 细胞内ROS和 GSH的测定
        2.5.7 氧化磷酸化能力的测定
        2.5.8 糖酵解能力的测定
        2.5.9 细胞内ATP含量的测定
        2.5.10 动物实验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设计线粒体靶向的黄腐酚类促氧化抗癌试剂
    3.2 引言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细胞毒活性评价
        3.3.2 Mito-XN抑制线粒体内TrxR和 RSS的活性
        3.3.3 Mito-XN促使细胞内ROS累积
        3.3.4 Mito-XN诱导细胞内GSH水平下调
        3.3.5 Mito-XN抑制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
        3.3.6 Mito-XN抑制细胞内ATP的合成
        3.3.7 Mito-XN诱导细胞凋亡
    3.4 小结
    3.5 材料与方法
        3.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5.2 化合物的合成
        3.5.3 细胞培养
        3.5.4 细胞毒活性实验
        3.5.5 线粒体内TrxR和 RSS的测定
        3.5.6 细胞内ROS和 GSH的测定
        3.5.7 氧化磷酸化能力的测定
        3.5.8 糖酵解能力的测定
        3.5.9 细胞内ATP含量的测定
        3.5.10 细胞凋亡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腐酚及其类似物抑制血管生成及机制研究
    4.2 引言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黄腐酚及其类似物的细胞毒性评价
        4.3.2 黄腐酚及其类似物抑制细胞划痕损伤修复能力检测
        4.3.3 黄腐酚及其类似物对血管生成的作用
        4.3.4 XN-2 抑制细胞迁移与ROS的关系
        4.3.5 细胞内ROS水平的测定
        4.3.6 细胞内TrxR和 GSH水平的测定
    4.4 小结
    4.5 材料与方法
        4.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5.2 化合物的合成
        4.5.3 细胞培养和细胞毒活性评价
        4.5.4 细胞划痕损伤修复实验
        4.5.5 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
        4.5.6 细胞内TrxR的测定
        4.5.7 细胞内ROS和 GSH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ESIPT机理设计荧光探针选择性检测谷胱甘肽
    5.2 引言
    5.3 结果与讨论
        5.3.1 BTFMD的合成
        5.3.2 探针的光谱性质
        5.3.3 pH稳定性及选择性实验
        5.3.4 响应机理的研究
        5.3.5 实际应用
        5.3.6 斑马鱼成像
    5.4 小结
    5.5 材料与方法
        5.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5.2 探针的合成
        5.5.3 测试液和储备液的配制
        5.5.4 细胞培养
        5.5.5 细胞毒活性评价
        5.5.6 细胞荧光成像
        5.5.7 斑马鱼成像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设计多信号荧光探针同时检测线粒体内Cys/Hcy/H_2S、GSH和 SO_2并可视化内源性SO_2的产生进程
    6.2 引言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探针NIR-NBD的合成
        6.3.2 探针NIR-NBD的荧光性质
        6.3.3 探针NIR-NBD的选择性研究
        6.3.4 机理研究
        6.3.5 荧光成像
        6.3.6 实际应用
    6.4 小结
    6.5 材料与方法
        6.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5.2 探针NIR-NBD的合成
        6.5.3 测试液的配制
        6.5.4 细胞培养
        6.5.5 细胞毒活性实验
        6.5.6 荧光成像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数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金属元素暴露与甲状腺癌发病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问卷调查
    2.3 临床信息收集
    2.4 实验室检测
    2.5 质量控制
    2.6 相关变量定义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3.2 研究对象的金属元素分布情况
    3.3 金属元素暴露与甲状腺癌发病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3.4 金属元素暴露与甲状腺癌发病的多金属模型和联合效应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金属元素暴露与甲状腺癌发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基于共价有机框架的纳米复合物的设计及其在肿瘤治疗抵抗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癌症简介与治疗
        1.1.1 癌症简介
        1.1.2 癌症治疗
    1.2 光动力/光热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抗性
        1.2.1 缺氧诱导的癌症光动力治疗抗性
        1.2.2 热休克蛋白诱导的癌症光热治疗抗性
    1.3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
        1.3.1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
        1.3.2 二维COF的发展
    1.4 COF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1.4.1 COF用于光动力治疗
        1.4.2 COF用于光热治疗
        1.4.3 COF用于化疗
        1.4.4 COF用于联合治疗
    1.5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共价有机框架的含硒纳米药物用于高效癌症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COF的合成
        2.2.3 COF-PEI的合成
        2.2.4 Se@COF的合成
        2.2.5 醛基修饰得聚乙二醇(OHC-PEG-CHO)的合成
        2.2.6 OHC-PEG-CHO的修饰
        2.2.7 Se@COF@IR808 的合成
        2.2.8 验证化学体系ROS的产生
        2.2.9 细胞培养
        2.2.10 MTT实验
        2.2.11 细胞中ROS的检测
        2.2.12 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ROS产生情况
        2.2.13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2.14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
        2.2.15 细胞凋亡实验
        2.2.16 肿瘤模型的建立
        2.2.17 活体成像
        2.2.18 活体内肿瘤治疗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3.2 化学体系~1O_2的检测
        2.3.3 细胞内ROS的检测
        2.3.4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2.3.5 验证细胞对PDT产生的抗性
        2.3.6 纳米颗粒在体外的治疗效果评估
        2.3.7 测定纳米材料的生物稳定性
        2.3.8 纳米材料在体内的循环
        2.3.9 纳米材料在活体中的治疗效果评估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光热策略用于增强癌症光热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COF的合成
        3.2.3 COF-GA的合成
        3.2.4 GA在COF中的装载量
        3.2.5 COF和 COF-GA NPs的光热效应评价
        3.2.6 细胞培养
        3.2.7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
        3.2.8 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3.2.9 动物模型
        3.2.10 体内抗肿瘤功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3.2 化学体系纳米材料光热效果的评估
        3.3.3 GA对热休克蛋白的抑制作用
        3.3.4 纳米颗粒在体外的治疗效果评估
        3.3.5 纳米材料在活体中的治疗效果评估
    3.4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8)钴基纳米诊疗剂的合成及其肿瘤治疗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钴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2.1 水热/溶剂热合成二元钴基纳米材料
        1.2.2 水热/溶剂热合成三元钴基纳米材料
        1.2.3 热注射法制备钴基纳米材料
        1.2.4 模板法制备钴基纳米材料
    1.3 钴基材料的生物应用
        1.3.1 钴基材料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1.3.2 钴基材料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可降解空心钴-锰-氧(MCO)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用于癌症治疗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2 空心MCO NPs合成
        2.2.3 空心MCO NPs的仪器表征
        2.2.4 空心MCO NPs的降解以及释药行为的研究
        2.2.5 空心MCO NPs的体外实验
        2.2.6 空心MCO NPs的体外MRI成像
        2.2.7 体内肿瘤抑制研究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空心MCO NPs的合成与表征结果
        2.3.2 空心MCO NPs的降解行为研究
        2.3.3 空心MCO NPs的载药和药物释放研究
        2.3.4 空心MCO NPs的体外MRI性能的研究
        2.3.5 空心MCO NPs的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2.3.6 空心MCO NPs体内的MRI研究
        2.3.7 空心MCO NPs体内治疗效果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响应H_2O_2 的纳米反应器MCO@Au囊泡的合成及其用于化学动力治疗和放疗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2 空心MCO NPs纳米颗粒的合成
        3.2.3 2nm小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3.2.4 MCO@Au囊泡的合成
        3.2.5 研究BOS负载到MCO@Au囊泡
        3.2.6 空心MCO@Au囊泡的仪器表征
        3.2.7 空心MCO@Au囊泡的体外实验
        3.2.8 空心MCO@Au囊泡的体外MRI成像
        3.2.9 体内肿瘤抑制研究
    3.3 结果和讨论
        3.3.1 MCO@Au囊泡的合成与表征结果
        3.3.2 MCO@Au囊泡的降解行为研究
        3.3.3 MCO@Au囊泡与H2O2 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3.3.4 MCO@Au的 Mn2+的释放研究
        3.3.5 MCO@Au囊泡的体外MRI研究
        3.3.6 MCO@Au囊泡的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3.3.7 MCO@Au@PEG囊泡的体内MRI研究
        3.3.8 MCO@Au@PEG囊泡的体内肿瘤富集研究
        3.3.9 MCO@Au@PEG囊泡的体内肿瘤治疗研究
        3.3.10 MCO@Au@PEG囊泡的体内安全性评估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o Fe_2O_4 囊泡的合成及比较其与片状Sn S在光热治疗方面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2 仪器表征
        4.2.3 合成巯基终端的嵌段共聚物
        4.2.4 合成油胺油酸体系的纳米颗粒
        4.2.5 合成嵌段共聚物修饰的纳米颗粒
        4.2.6 自组装BCP-NPs成为囊泡
        4.2.7 片状SnS的制备
        4.2.8 Co Fe_2O_4和Sn S的光热性能研究
        4.2.9 Co Fe_2O_4 囊泡的体外MRI成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BCP修饰的不同大小IONPs囊泡
        4.3.2 合成BCP修饰的立方体IONPs囊泡
        4.3.3 合成含有不同组分的自组装囊泡和SnS纳米片
        4.3.4 Co Fe_2O_4 囊泡和Sn S纳米片的体外光热实验
        4.3.5 CoFe_2O_4囊泡的体外癌细胞的光热研究
        4.3.6 Co Fe_2O_4 囊泡的体外MRI效果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有序介孔Ni Co_2O_4 球的合成及比较其与Sn S纳米颗粒在光热治疗方面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5.2.2 合成介孔二氧化硅Si O_2(KIT-6)
        5.2.3 合成介孔NiCo_2O_4球
        5.2.4 合成SnS纳米颗粒
        5.2.5 介孔Ni Co_2O_4 球和Sn S纳米颗粒的表征
        5.2.6 Ni Co_2O_4 球和Sn S作为光热试剂的细胞毒性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介孔Ni Co_2O_4 球和Sn S纳米颗粒的合成,形貌,表征
        5.3.2 介孔NiCo_2O_4球的比表面积和孔的尺寸分布
        5.3.3 介孔Ni Co_2O_4 球和Sn S纳米颗粒的体外光热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的论文
致谢

(9)功能纳米生物复合物用于癌症免疫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免疫治疗的介绍
        1.1.1 肿瘤抗原
        1.1.1.1 肿瘤相关抗原(TAA)
        1.1.1.2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1.1.2 抗原呈递细胞(APCs)
        1.1.2.1 树突细胞(DC)
        1.1.2.2 巨噬细胞
        1.1.2.3 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B细胞)
        1.1.3 T淋巴细胞(T细胞)
        1.1.3.1 细胞毒性T细胞
        1.1.3.2 辅助T细胞
        1.1.3.3 调节/抑制性T细胞
        1.1.3.4 记忆T细胞
        1.1.3.5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1.2 提高癌症免疫治疗的策略
        1.2.1 增加肿瘤免疫原、降低肿瘤免疫抑制
        1.2.1.1 修饰癌细胞
        1.2.1.2 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增加肿瘤免疫原
        1.2.1.3 癌细胞的免疫检查点抑制
        1.2.2 抗原呈递细胞(APCs)的激活和调控
        1.2.2.1 调节树突细胞
        1.2.2.2 调节巨噬细胞
        1.2.3 对T细胞的调节
        1.2.3.1 激活T细胞
        1.2.3.2 T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1.2.3.3 基因工程改造T细胞
        1.2.3.4 下调调节性T细胞
        1.2.3.5 上调记忆T细胞
        1.2.4 对NK细胞的调节
        1.2.5 对其他免疫细胞的调节
    1.3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肿瘤酸性响应、钙离子协同的纳米免疫制剂增强乳腺癌的治疗并防止其复发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细胞系和动物
        2.2.3 纳米免疫制剂的制备
        2.2.4 Ca~(2+),IDOi和 CpG ODNs的释放
        2.2.5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2.2.6 流式细胞术
        2.2.7 淋巴细胞线粒体耗氧量(OCR)测定
        2.2.8 活体实验
        2.2.9 体内生物发光和成像
        2.2.10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aIPC的合成与表征
        2.3.2 酸性条件下CaIPC的溶解
        2.3.3 CaIPC的生物相容性
        2.3.4 免疫激活
        2.3.5 活体肿瘤治疗实验
        2.3.6 免疫记忆效应的研究
        2.3.7 肿瘤复发实验
    2.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DNA四面体的纳米免疫调节剂通过引发内质网应激暴露免疫原增强肿瘤免疫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细胞系和动物
        3.2.3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2.4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
        3.2.5 内质网共定位实验
        3.2.6 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
        3.2.7 内质网应激和ICD的研究
        3.2.8 体内肿瘤靶向实验
        3.2.9 树突细胞成熟与抗原呈递
        3.2.10 活体肿瘤治疗实验
        3.2.11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3.2.12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d@Gox-Ts G@C的合成与表征
        3.3.2 Td@Gox-Ts G@C催化性能的研究
        3.3.3 内质网共定位
        3.3.4 细胞内H2O2积累的可视化成像
        3.3.5 内质网应激的研究
        3.3.6 钙网蛋白(CRT)的可视化成像
        3.3.7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可视化成像
        3.3.8 体内肿瘤靶向实验
        3.3.9 活体水平内质网应激和ICD的验证
        3.3.10 树突细胞的成熟与抗原呈递
        3.3.11 活体肿瘤治疗效果研究
    3.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一种类似树突细胞的仿生纳米颗粒增强T细胞活化用于乳腺癌的免疫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细胞系和动物
        4.2.3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4.2.4 T细胞激活实验
        4.2.5 活体肿瘤治疗实验
        4.2.6 活体成像实验
        4.2.7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4.2.8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MSNs3@HA的合成与表征
        4.3.2 DMSNs3@HA的生物相容性
        4.3.3 T细胞激活实验
        4.3.4 体内肿瘤靶向实验
        4.3.5 活体肿瘤治疗效果的研究
    4.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策略用于乳腺癌治疗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细胞系和动物
        5.2.3 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5.2.4 ZIF的溶解实验
        5.2.5 药物的装载和释放
        5.2.6 细胞治疗实验
        5.2.7 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的验证
        5.2.8 活体肿瘤治疗实验
        5.2.9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ZIF(DAC)-DOX的合成与表征
        5.3.2 ZIF的溶解
        5.3.3 DOX的释放
        5.3.4 细胞治疗实验
        5.3.5 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的验证
    5.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10)血浆硒水平、硒蛋白P和硒蛋白S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浆硒水平与血脂水平的关联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基本信息及人体测量学资料的收集
        1.5 血液样本收集
        1.6 血脂水平测定
        1.7 血浆硒水平测定
        1.8 质量控制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2.2 血浆硒水平与血脂水平的横断面关联
        2.3 血浆硒水平与血脂水平的纵向关联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血浆硒水平和硒蛋白P、硒蛋白S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基本信息及人体测量学资料的收集
        1.5 血液样本收集
        1.6 血脂水平测定
        1.7 血浆硒水平测定
        1.8 基因多态性检测
        1.9 质量控制
        1.10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2.2 基因分型结果
        2.3 SELENOP、SELENOS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
        2.4 血浆硒水平和SELENOP、SELENOS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
        2.5 血浆硒水平和SELENOP rs7579 基因多态性联合作用与血脂水平纵向变化的关联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硒与心血管代谢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研究工作小结
致谢

四、硒与癌症的研究(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堇叶碎米荠硒形态分析及其富硒多肽对肝癌细胞作用研究[D]. 林樾. 江南大学, 2021(01)
  • [2]Au-Se键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D]. 赵增腾.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含硒化合物对蛋氨酸蛋白及GPX4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调控作用的研究[D]. 栾冬瑞.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0)
  • [4]恩施地区硒与结直肠癌的关系[D]. 雷蕊.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5]设计线粒体靶向的促氧化抗癌分子及构建荧光探针监测细胞内活性硫物种[D]. 郑亚龙. 兰州大学, 2021(09)
  • [6]金属元素暴露与甲状腺癌发病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D]. 吴华兵.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基于共价有机框架的纳米复合物的设计及其在肿瘤治疗抵抗方面的应用[D]. 宋丽群.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8]钴基纳米诊疗剂的合成及其肿瘤治疗的应用探索[D]. 任七龙. 东华大学, 2020
  • [9]功能纳米生物复合物用于癌症免疫治疗[D]. 李艳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10]血浆硒水平、硒蛋白P和硒蛋白S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联性研究[D]. 周莉.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硒与癌症研究(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