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灭威及其复合物对线虫DNA的影响

涕灭威及其复合物对线虫DNA的影响

一、涕灭威及其复合物对茎线虫DNA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覃裴溪[1](2021)在《粪类圆线虫iL3时期和pF时期miRNA的鉴定分析》文中认为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 nt的非编码RNA,可以和靶标m RNA完全结合,达到降解m RNA的目的或者通过种子序列与m RNA部分结合,抑制m RNA的蛋白翻译过程,在转录后翻译调控过程起到重要作用。在寄生虫中,miRNAs通过多种机制在调节生长发育、感染、宿主-寄生虫相互作用和发病机制,寿命延长等方面起到作用。粪类圆线虫是一种寄生在人和犬小肠内的肠道寄生性线虫,全球大约有1亿人受到感染,同时具有寄生世代和自由生活世代的复杂生活史。在健康个体中,粪类圆线虫的感染没有严重危害,但是在免疫抑制的个体中,可能会导致过感染,死亡率较高,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对粪类圆线虫感染性三期(i L3)和寄生性雌虫时期(p F)两个时期的miRNA的鉴定和分析有助于了解粪类圆线虫miRNA功能,为研究粪类圆线虫miRNA的潜在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1.粪类圆线虫RNA测序数据质量提取粪类圆线虫两个时期虫体总RNA,送到华大公司进行测序,i L3-1、i L3-2、i L3-3和p F-1、p F-2、p F-3的总碱基分别为0.553G、0.550G、0.526G、0.529G、0.533G和0.544G;GC含量约为50%、Q20>99%、Q30>94%。与粪类圆线虫的基因组相比对,i L3和p F s RNA的比对率分别为88%和53%。2.miRNA的序列特征miRNA的长度分布于22个碱基左右,miRNA的首个碱基偏向性分析表明,miRNA的首个碱基偏向于尿嘧啶(U)。除去r RNA、t RNA、sn RNA、sno RNA,其他小RNA、重复序列、外显子、内含子,剩下的1.73%的i L3和18.17%的p F未注释的s RNA被视为是miRNA的候选物,包括已知和未知的miRNA。3.差异miRNAs的表征本次研究以鼠类圆线虫已经发表的miRNA作为参照,总共获得265个miRNAs,包括130个已知的和135个未知的miRNAs,两个发育阶段有134个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s,包括77个保守和57个未知的miRNAs,已鉴定出超过21个|Log2 Fold Chang|>3的miRNAs,热图分析中,在三个生物学重复之间显示高度相关,进一步证明了本实验的准确性。4.保守miRNA的进化分析对保守的miRNA进行进化分析,发现高等动物所表达的miRNA的数量多于低等动物,并且miR-34和miR-92在后生动物中普遍存在,说明两个miRNA在后生生物中高度保守,可能在不同的生物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miRNA。5.差异miRNA的靶基因的功能分析本次鉴定的134个差异的miRNAs,利用miRanda软件预测发现1494个靶基因,GO分析显示在分子功能类别中,miRNA的靶标主要集中在跨膜转运蛋白活性、信号转导活性、核酸结合等方面。在细胞成分类别中,miRNA的靶标主要富含细胞和肌球蛋白复合物。在生物过程类别中,miRNA的靶标主要集中在DNA重组、信号传导和DNA整合中。KEGG途径富集分析表明,靶基因在多种信号通路中发挥不同的功能,这些信号通路包括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紧密连接、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把这些通路里的基因与线虫的同源基因进一步分析预测这些靶基因可能在粪类圆线虫的蜕皮、调节寿命、调节运动功能、胚胎的发育和调节产卵行为发挥重要功能。6.miRNA的验证利用克隆方法,设计引物扩增粪类圆线虫的pre-miRNA,克隆到质粒,送到公司测序,发现测序结果与深度测序完全相符,说明测序数据的高质量性。利用RTPCR对11个差异miRNAs进行相对定量,发现9个miRNAs差异显着,并且RTPCR的结果与RNA-seq的趋势相同,这些结果表明miRNA测序数据是可信的,可为后续miRNA的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7.应激条件下miRNA的转录水平分析温度应激中选取的Sst-miR-71-5p、Sst-miR-84-5p、Sst-miR-86-5p、Sst-miR-92-3p、Sst-miR-1-3p、Sst-miR-9-3、Sst-lin4-3p、Sst-miR-81a-5p、Sst-miR-34a-5p、Sst-novel-104共10个miRNA,在12℃、37℃、45℃相对自然生存温度22℃,发现大部分miRNA是下调的,其中Sst-novel-104、Sst-miR-84-5p在12℃上调。缺氧应激结果显示Sst-miR-84-5p、Sst-lin4-3p、Sst-novel-104、Sst-miR-92-3p显着下调,Sst-miR-81a-5p、Sst-miR-1-3p和Sst-miR-71-5p显着上调,Sst-miR-86-5p、Sst-miR-34a-5p、SstmiR-9-3p没有明显差异。紫外照射应激中发现所有的miRNA转录水平都显着下调。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表征了粪类圆线虫感染性三期(i L3)和寄生性雌虫(p F)时期的miRNA,发现差异表达的miRNA的功能在粪类圆线虫的运动、调节寿命、胚胎发育、产卵等方面起作用,应激实验显示多种miRNA丰度变化显示miRNA响应应激反应。所得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粪类圆线虫miRNA发挥的具体功能奠定了基础。

王超[2](2019)在《响应大豆胞囊线虫胁迫的GmMIPS基因的表达分析及亚细胞定位的研究》文中认为大豆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作物,长年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前人关于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已有颇多的报道,但有关生物胁迫的研究较少。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简称:SCN)病是主要生物胁迫病害之一,侵染植株严重。因此,如何防治SCN已逐渐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传统的防治方法为轮作或者种植抗病品种,但传统方法容易导致线虫产生适应性,因此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筛选抗性基因并培育抗性植株成为主要防治手段并取得成效。肌醇磷酸合成酶(MIPS)催化葡萄糖-6-磷酸(G-6-P)生成肌醇-1-磷酸,此步骤为真核生物肌醇合成的限速步骤。肌醇参与植物体中多种代谢途径,并且与植物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肌醇可以通过自身氧化代谢途径生成参与细胞壁合成的多糖:木聚糖以及果胶。由此推断,调控MIPS基因的表达水平可增强大豆细胞壁的合成用于抵抗线虫的侵染。在大豆基因组上发现MIPS基因,命名为GmMIPS,其基因家族包括四个基因。本试验选择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哈尔滨小黑豆、小粒黑豆以及感病品种辽豆15,分别在SCN三号生理小种(SCN3)侵染后的不同时间段取样,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SCN侵染后GmMIPS1和GmMIPS2的表达分析,构建瞬时表达载体以及GmMIPS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为后续功能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生物信息学检测GmMIPS1和GmMIPS2基因长度为1533bp,编码511个氨基酸,二者均为稳定性亲水蛋白质,分别具有38和39个磷酸化位点,具有较强的磷酸化能力。MIPS基因属于肌醇合成的上游基因,参与肌醇生物合成并属于肌醇磷酸化途径。在常见的15种植株中,与GmMIPS亲缘关系最近的是菜豆和绿豆,亲缘关系最远的是玉米和小麦。2.通过酸性品红染色发现SCN3可以侵染抗感病大豆植株根部并定植于此,继续发育为三龄、四龄幼虫,同时发现SCN3侵染感病植株的数量明显多于抗病品种,说明抗病植株存在某种抗性机制可以抵抗线虫侵染。3.利用反转录PCR(RT-PCR)技术,分别从大豆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哈尔滨小黑豆、小粒黑豆以及感病大豆品种辽豆15中克隆出长度为1533bp的GmMIPS1和GmMIPS2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明确了在SCN3胁迫下,抗感大豆品种中GmMIPS1和GmMIPS2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三种大豆抗病品种在SCN3侵染10 dpi(days post inoculation)后GmMIPS1和GmMIPS2的表达量均上升并高于在感病品种辽豆15中的表达量,说明目的基因在10 dpi发挥抗性作用来抵御线虫的发育。4.选取抗病大豆品种中表现显着差异的实验组cDNA为模板,成功构建细菌克隆载体pMD19-GmMIPS1和pMD19-GmMIPS2,随即与融合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3连接,成功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3-GmMIPS1和pCAMBIA1303-GmMIPS2。5.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在本生烟叶片中瞬时表达GmMIPS1和GmMIPS2蛋白。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蛋白GFP的位置,试验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荧光均匀分布在细胞上,阴性对照中无荧光,GmMIPS1蛋白和GmMIPS2蛋白荧光主要分布在细胞膜或者细胞壁上。

王步勇[3](2017)在《松材线虫药剂处理转录组分析及IIS路径基因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松材线虫,学名Bursaphelechus xylophilus(Steiner&Buhrer)Nickle,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原之一,由松褐天牛等媒介昆虫携带在林间传播,引起松树萎蔫,导致松树毁灭性死亡。给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及北美、欧洲等国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自1982年首次在南京发现以来,该病情在我国迅速蔓延,对我国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目前,松材线虫病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但高毒性的化学防治存在成本高、污染大、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因而,采用具有高效、环保、无污染、不伤害天敌的植物源杀虫剂防治线虫病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回归自然”及农药的无公害化,也是社会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伴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分子技术被用来防治植物寄生线虫。因此,通过对植物源杀虫剂杀线机理探讨,研究与松材线虫的生长发育、侵染寄生、耐药胁迫、氧化应激等相关基因,寻找新的分子作用靶标,具有重要意义。insulin/IGF-1 signaling(IIS)路径是线虫中先天性免疫系统主要路径之一,除参与线虫多尔形成外,在线虫寿命、脂肪代谢、应激反应、先天免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IIS路径相关基因功能对寻找新的植物源杀虫剂作用靶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深入研究植物源杀虫剂对松材线虫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以松材线虫为研究对象,首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了植物源杀线剂处理组(鱼藤酮药剂处理两个亚致死浓度LC30和LC50)与对照组转录组,系统分析了杀线剂处理组与对照组间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并筛选出松材线虫IIS路径相关基因,详细研究了 IIS路径中BxDaf-16、BxAge-1、BxAkt及BxSgk-1基因在耐药应激反应方面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的植物源杀线剂处理组和对照组转录组分析。分别构建了鱼藤酮(LC30=1.35μg/mL、LC50=2.60 μg/mL)和对照(DMSO)处理组松材线虫混合虫龄的转录组文库,获得212.87 M Reads,共计69.33 G bp数据,其中Q30达到93.27%以上,样品GC含量平均48.82%。共获得14115条Unigene。新基因发掘与分析显示,共发掘了 711个新基因。新基因功能注释显示,注释到COG、GO、KEGG、KOG、Pfam、Swiss-Prot、eggNOG、NR 库的新基因个数分别为 25、64、57、114、133、96、169、195个。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鱼藤酮(LC30=1.35 μg/mL)处理转录组与对照转录组相比,上调基因151个,下调基因21个。鱼藤酮(LC50=2.60μg/mL)处理转录组与对照转录组相比,上调基因430个,下调基因184个。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显示,注释到COG、GO、KEGG、NR、Swiss-Prot库的差异基因个数分别为189、329、180、511、395个。从注释基因中鉴别出大量耐药解毒、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生长发育、侵染寄生相关基因,免疫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等等,为后续开展功能基因研究及寻找新的药物靶标奠定了基础。2、松材线虫IIS路径相关基因的CDS克隆与基因分析根据转录组筛选鉴定,通过RT-PCR克隆得到了IIS路径中四个基因BxDaf-16、BxAge-1、BxAkt、BxSgk-1。(1)松材线虫BxDaf-16基因CDS全长为1533bp,编码510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7.95 kDa,理论等电点为6.55。无信号肽及跨膜区域存在。序列分析显示BxDaf-16包含6个DNA结合位点,1个Forkhead保守结构域,属于FOXO转录因子家族。(2)松材线虫BxAge-1基因CDS全长1539 bp,编码512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0.14 kDa,理论等电点为7.22。无信号肽及跨膜区域存在。序列分析显示BxAge-1含有“TEL1”保守结构域,属于PKclike超家族。(3)松材线虫BxAkt基因CDS全长为1707 bp,编码568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5.54 kDa,理论等电点为5.63。无跨膜区及信号肽存在。蛋白序列分析显示BxAkt含有11个磷酸肌醇结合位点及19个ATP结合位点,具有“PH”与“STKc”两个保守结构域,属于“PH-like”超家族及“PKclike”家族。(4)松材线虫BxSgk-1基因CDS全长为1281 bp,编码426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9.90 kDa,理论等电点为8.79。无信号肽及跨膜区域存在。蛋白序列分析显示BxSgk-1含有19个ATP结合位点,具有“STKc<sub>SGK”保守结构域,属于PKclike超家族。蛋白比对分析显示,松材线虫BxDaf-16、BxAge-1、BxAkt、BxSgk-1蛋白与其它线虫的同源蛋白间高度保守。3、松材线虫IIS路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四个基因在松材线虫中的组织表达进行定位分析,显微观察显示:BxDaf16基因主要在雄虫的咽部神经环与中肠道处表达,在雌虫的头部神经元与卵巢处表达;BxAge-1基因在松材线虫雌雄虫间的组织表达略有差异,主要在线虫的生殖部位附近表达;BxAkt基因在线虫雌雄虫间表达略有差异,主要在雄虫的生殖部位、肛门神经部位及咽部神经部位表达,在雌虫的咽部神经周围处表达;BxSgk-1基因主要在线虫雄虫的的背部神经脊索处表达,在雌虫的咽前部周围神经及中食道球后部神经附近表达。利用qPCR法,对四个基因在鱼藤酮、苦参碱及盐酸左旋咪唑药剂胁迫处理时的转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定量结果显示:3种药剂胁迫12 h及24 h时,BxDaf16基因表达均上调,推测BxDaf16基因在松材线虫耐药应激中起到正向调控作用;BxAge-1基因在低浓度的盐酸左旋咪唑药剂胁迫时的表达呈下降趋势,而在鱼藤酮及苦参碱药剂胁迫时的表达规律不明显;BxAkt基因在苦参碱及盐酸左旋咪唑胁迫12 h时的表达下降,在其他处理时的表达变化不规律;BxSgk-1基因在盐酸左旋咪唑胁迫12 h时的相对表达下降,而在其它处理时的表达总体上调。BxAge-1、BxAkt、BxSgk-1三种激酶基因均与松材线虫的耐药应激、免疫防御密切相关。总之,作为重要的潜在药物靶标基因,松材线虫IIS路径中四个基因是杀线机理研究与未来新型杀线剂研究的重点。4、松材线虫IIS路径相关基因的RNAi体外合成BxDaf-16、BxAge-1、BxAkt及BxSgk-1四个靶标基因的dsRNA,利用体外浸泡法进行RNA沉默试验。qPCR检测沉默效果,同时进行鱼藤酮、苦参碱及盐酸左旋咪唑药剂胁迫处理实验,观察dsRNA处理组与DEPC-H2O处理组间的线虫死亡率变化,研究四个基因在线虫应激、免疫防御方面的具体功能。qPCR结果表明:dsRNA处理后松材线虫与对照组线虫相比,BxDaf16、BxAge-1、BxAkt及BxSgk-及基因转录水平均明显下降,沉默效率分别为40.13%、48.18%、68.87%、38.30%。表型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线虫相比,dsBxDaf-16处理的线虫表型呈“蜷缩打结”,摆动频率明显下降;dsBxAge-1处理的线虫表型及摆动频率无明显差异;dsBxAkt处理的线虫表型无明显差异,成虫的摆动频率下降;dsBxSgk-1处理组的线虫表型无明显差异,线虫摆动频率明显下降。生测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处理的线虫相比,dsBxDaf-16处理的线虫在3种药剂胁迫12 h及24 h时的死亡率明显增加。dsBxAge-1处理的线虫在3种药剂胁迫12 h及24 h时的死亡率总体下降。dsBxAkt处理的线虫除在鱼藤酮药剂胁迫12 h时的死亡率明显上调外,在其它药剂处理时的死亡率总体下降。dsBxSgk-1处理的线虫除在苦参碱药剂胁迫24 h时的死亡率明显上调外,在其它药剂胁迫处理时的死亡率显着下降。5、松材线虫IIS路径中四个基因联合沉默初步探究在四个基因单独沉默的基础上,采用体外浸泡dsRNA法进行基因联合沉默干扰试验。结合qPCR、生测试验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四个基因在松材线虫耐药胁迫及免疫防御防御的功能,初步探究松材线虫IIS路径中四个基因间的基因关系。qPCR结果显示:BxDaf-16与BxAge-1共沉默、BxDaf-16与BxAkt共沉默、BxDaf-16与BxSgk-1共沉默、BxAge-1与BxAkt共沉默、BxAge-1与BxSgk-1共沉默、BxAkt与BxSgk-1共沉默后的靶标基因的转录水平均下降,基因联合沉默成功。药剂处理试验显示:与BxDaf-16基因单独沉默相比,BxDaf-16与BxAge-1基因共沉默、BxDaf16与BxAkt基因共沉默、BxDaf-16与BxSgk-1基因共沉默的线虫,在药剂胁迫时的死亡率总体下降。BxAge-1与BxAkt基因共沉默、BxAge-1与BxSgk-1基因共沉默、BxAkt与BxSgk-1基因共沉默的线虫,在不同药剂胁迫时死亡率变化不规律。

蒋春号[4](2016)在《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植物对丁香假单胞菌及南方根结线虫抗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蜡质芽胞杆菌AR156(缩写为Bc AR156)是本实验室前期从森林树木根围土壤中分离的一株植物根围促生细菌(PGPR),可广谱性防治茄劳尔氏菌引起的蔬菜青枯病、辣椒疫霉引起的疫病、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和南方根结线虫引起的根结线虫病。目前该菌株已经获得相关专利,完成全基因组解析,获得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害的生物农药正式登记证。前期研究发现Bc AR156能够诱导拟南芥产生对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 pv.tomato,以下简称Pst)DC3000系统抗性;机理研究表明,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的系统抗性是通过同时激活水杨酸以及茉莉酸/乙烯两条信号通路,同时具有NPR1依赖性。为什么Bc AR156能同时激活拟南芥体内这两条信号通路,而其他生防因子如荧光假单胞菌、部分芽胞杆菌只能激活其中的某一条信号途径?Bc AR156如何被植物体识别,从而激活植物体的系统抗性?在Bc AR156诱导抗性过程中植物内源small RNA的调控作用是什么?除了上述广谱抗病机理外,既然根结线虫与其他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完全不同,Bc AR156又是如何高效特异性地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害的?这些关于Bc AR156的生防机理问题的解决,将能更有效地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活菌制剂,推动微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以Bc AR156为生防菌,以拟南芥、番茄为模式植物,以Pst DC3000、南方根结线虫为模式病原,进行三者互作研究,探究生防菌防病机理。本研究首先从转录因子角度出发,清楚地解析了 Bc AR156诱导抗病性机理,最终筛选发现Bc AR156分泌的胞外多糖(EPS)能够作为一种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AMPs),被植物体表面模式识别受体识别,进而激活植物体自身防卫反应;同时发现植物内源miRNA:miR472和miR825/825*也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针对根结线虫的特异性生防机理研究发现,Bc AR156一方面能够改变番茄根系结构,促进番茄根系的快速成熟,从而降低根结线虫对番茄根系的侵染概率;另一方面Bc AR156还能抑制根结线虫某些效应因子编码基因的表达,降低其对番茄的致病力,最终达到高效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的效果。1.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在调控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以拟南芥为模式植物探寻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在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所起作用。结果表明,Bc AR156处理拟南芥后,能够显着提升植物体内转录因子WRKY70的表达量,同时显着抑制WRKY11的表达。研究还发现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为Bc AR156诱导细胞防卫反应以及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必须。过量表达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能够影响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的抗性。突变体验证结果显示:Bc AR156诱导抗性的能力在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单突变体拟南芥植株中能够保留,但抗性能力略微下降,然而在WRKY70和WRKY11双突变体植株中则完全丧失。以上结果表明,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是通过两条不同途径调控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的,并且这两条途径之间具有协调作用。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靶标分析结果表明:WRKY70通过水杨酸信号通路,WRKY11通过茉莉酸信号通路来调控Bc AR156诱导的系统抗性,而且这两条调控通路之间具有NPR1的依赖性。综合上述结果,发现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在调控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也是首次从转录因子角度出发,阐明根围有益微生物如何同时激活水杨酸、茉莉酸/乙烯两条信号通路,来诱导寄主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2.蜡质芽胞杆菌AR156胞外多糖作为一类MAMPs激活植物系统免疫在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植物体对Bc AR156的早期识别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Bc AR156分泌的胞外多糖能够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的系统抗性;在此过程中,能够提升防卫相关基因PR1、PR2、PR5以及MAPK激酶MPK6的上调表达;另外,也能够激活植物体细胞防卫反应如活性氧爆发、胼胝质沉积以及防卫相关酶活性的提升。基因上位性分析结果显示,Bc AR156胞外多糖仍能够在信号通路突变体jar1、etr1中诱导对Pst DC3000的系统抗性,与野生型Col-0相比,其在突变体jar1、etr1中诱导抗性能力略有降低;在NahG转基因植物以及npr1突变体中,Bc AR156胞外多糖的诱导抗性能力丧失。以上结果表明,Bc AR156胞外多糖诱导的系统抗性依赖MAMPs信号识别和水杨酸信号通路转导,并且具有NPR1依赖性。综上所述,Bc AR156胞外多糖在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作为一类MAMPs,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Sma11 RNAs在生防菌诱导植物抗病中的调节作用为研究植物内源small RNA在调控植物诱导抗性的机理,本研究利用deep sequencing以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获得一些参与调控植物诱导抗性的miRNA。Northern Blot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在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的抗性过程中,miR472,miR825和miR825*三种miRNA在Bc AR156处理的拟南芥叶片内被显着下调。对上述miRNA靶标预测结果显示,miR472,miR825和miR825*的靶标主要参与植物基础免疫,其中miR825靶标主要一些泛素蛋白连接酶;miR472和miR825*的靶标主要是一些参与ETI途径的R基因。研究发现上述预测的靶基因的表达受到miRNA负向调控。另外,miRNA缺失突变体表现出对病原细菌Pst DC3000的抗性。与此相反,miRNA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对病原菌更敏感。综上所述,BcAR156通过抑制miR472、miR825和miR825*三种miRNA的表达,引起其靶标基因的上调,从而激活植物体自身的防卫反应,诱使植物产生系统抗性。4.蜡质芽胞杆菌AR156调控植物根系发育防治根结线虫病害的机理研究本研究发现,Bc AR156处理番茄根系能够诱导其结构变化;加速根系的成熟化(如根毛增多,根毛区比例显着增加),从而降低根结线虫进入植物体内的概率;减少植物根系内根结线虫的虫口数,从而获得防治根结线虫的效果。为探究Bc AR156防治根结线虫的机理,我们从植物根系结构发育角度出发,利用转录组学分析技术,探究Bc AR156改变植物根系结构防治根结线虫的分子机理。转录组结果显示,Bc AR156能够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与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最为显着的是与脱落酸、乙烯、热激蛋白相关的基因,定量PCR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同。综上所述,Bc AR156能够调控一些与脱落酸、乙烯、热激蛋白相关的基因,来调控植物根系的发育;加速根系的成熟化,进而诱导植物抵抗根结线虫的侵染。5.蜡质芽胞杆菌AR156调控根结线虫效应因子表达防治病害的机理研究研究发现利用Bc AR156预处理植物后接种根结线虫,能够显着降低线虫的侵染,为深入探究其生防机理,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学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Bc AR156处理能够抑制根结线虫效应因子编码基因的下调表达;Q-RT-PCR验证发现有11个效应因子的表达受到Bc AR156的抑制。本研究首次发现,生防菌能够通过抑制根结线虫效应因子的表达而降低根结线虫的致病力,以达到防治目的。

张大帆[5](2016)在《不同类型杀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毒力及穿透性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为靶标,分别采用药液浸渍法、沙柱法以及与荧光染料Cy3共孵育的方法,测定了四种药剂丙溴磷、克百威、阿维菌素溴氰菊酯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杀虫活性以及运动和摄食的影响。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用药液浸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测定丙溴磷、克百威两种药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体壁的穿透性。得到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采用药液浸渍法测定四种杀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四种杀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均具有一定的杀线虫活性,溴氰菊酯的LC5o值为459.8mg/L,活性低于丙溴磷(159.9 mg/L)、克百威(331.9 mg/L)和阿维菌素(257.3 mg/L)的杀虫活性;2.采用沙柱法测定四种杀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运动扩散的抑制中浓度结果表明:溴氰菊酯的IC50值为3.1mg/L,其抑制活性低于阿维菌素(0.8 mg/L),但高于丙溴磷(8.3 mg/L)和克百威(16.1 mg/L)。3.药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丙溴磷和克百威浓度分别最低至0.6 mg/L和40 mg/L时,可刺激90%以上的线虫摄食,丙溴磷和克百威浓度分别最低为360mg/L和300 mg/L时,可抑制全部线虫的摄食;溴氰菊酯与阿维菌素对线虫的摄食无刺激作用;用10 mg/L的丙溴磷药液处理线虫后再分别用阿维菌素和溴氰菊酯药液处理,发现阿维菌素和溴氰菊酯浓度分别最低至20 mg/L和200 mg/L时可抑制全部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摄食。4.分别采用200、400 mg/L的丙溴磷和克百威药液浸渍法处理线虫2h,再选用不同的清洗方法清洗,用线虫裂解液配合液氮研磨后加入甲醇溶液进行提取,并通过高速离心和滤膜分离和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丙溴磷、克百威在线虫体内的残留量。结果表明:用去离子水清洗5次,药液浸渍浓度为200mg/L时,残留在线虫体内的丙溴磷、克百威浓度分别为5.76、0.66mg/L;药液浸渍浓度为400mg/L时,丙溴磷、克百威的残留浓度分别为4.38、0.96 mg/L。分别用甲醇和去离子水清洗3次,药液浸渍浓度为200mg/L,线虫体内丙溴磷、克百威的残留量分别为2.76、0.022 mg/L、药液浸渍浓度为400mg/L,丙溴磷、克百威的残留量分别为3.36、0.040mg/L。

乔月静[6](2014)在《轮作方式与杀线剂对甘薯产量及根际线虫、真菌、细菌群落的影响》文中指出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导致甘薯线虫病害严重,产量大幅度减少,土壤健康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于2009-2010年在河北昌黎县设计田间轮作试验。试验处理分别为:A1、休闲-甘薯:A2、玉米冬闲-甘薯;A3、玉米-黑麦-甘薯;A4、大豆-冬闲-甘薯;A5、大豆-黑麦-甘薯;A6、甘薯连作。试验在国内6个点采集甘薯茎线虫样品与采自世界各地Ditylenchu属5个种11个样进行ITS区、18S区序列分析及RAPD分类研究。研究还进行了5种杀线剂的盆栽试验、轮作方式与杀线剂对甘薯根际线虫、真菌与细菌影响的大田与盆栽对比试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与甘薯连作相比,轮作方式能够显着提高甘薯产量,降低根际土壤甘薯茎线虫数量,但不同轮作方式之间对甘薯产量和病情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同时轮作能够显着提高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真菌和细菌群落多样性,A6效果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冬季加种黑麦轮作后使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更加稳定,随生育期变化差异减小;A2和A3使得细菌群落结构稳定,不易随甘薯生育期变化。2.基于3种基因片段的分析结果,Ditylenchus dipsaci和D. weischeri归为一类,而在形态上为圆尾,6条侧腺,且可食菌的D.Africanus、D.myceliophagusyu与D.destructor亲缘关系相近,可归入Safianema Sddiqi(1980)属,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证明了Safianema的分类学意义。采自中国内蒙古通辽、吉林葫芦岛、河南周口、山东菏泽、江苏通山、河北卢龙的6个样品均属于D.destructor。3.大田条件下,轮作的甘薯产量显着最高(p<0.05),且9月甘薯茎线虫的数量与甘薯产量和病情指数显着相关,而盆栽条件下,杀线剂的产量显着最高(p<0.05),7月的甘薯茎线虫数量与甘薯产量和病情指数显着相关;轮作处理的大田和盆栽条件下真菌和细菌群落均差异不显着。盆栽条件下,线虫、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更多的受甘薯不同生育期效应的影响。4.5种杀线剂,除淡紫拟青霉素,均可显着提高甘薯产量,降低病情,减少根际甘薯茎线虫数量,同时显着降低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真菌和细菌群落多样性(p<0.05)。5.研究首次采用PCR-DGGE方法对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进行分类研究,获得了优势种属共9个种:茎线虫属、矛线虫属、滑刃属、头叶属、短体属、小环属、刺属、真滑刃属、双胃属,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似。DGGE检测到甘薯根际土壤7个真菌门类:Agaricomy cotina、 Ascomycetes、Chromalveolata、Dothideomycetes、Eurotiomycetes、Sordariomycetes和Zygomycetes;7个细菌门类: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 Gematimonadetes、Planctomycete和Chloroflexi。

罗杰[7](2014)在《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对低剂量杀线虫剂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物之一,每年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已有大量的杀虫剂相关文献报道指出低剂量杀虫剂可提高害虫对环境的适合度,从而诱导害虫再猖撅加重危害。为此,本研究拟应用杀线虫剂阿维菌素、丙溴磷和涕灭威三种药剂,在低剂量条件下探讨药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侵染活性的影响,同时研究热激蛋白70在化学农药胁迫下的诱导表达,初步探讨其生化机制,为进一步理解植物寄生线虫在低剂量杀线虫剂胁迫生境中的适应性以及合理使用杀线虫剂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Pluronic(?)F-127凝胶为培养基质,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分别采用2种处理方式来评价药剂的活性:1是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接种至含系列浓度药剂的基质与胡萝卜苗共培养;2是先将线虫采用系列浓度药液处理再接种至基质与胡萝卜苗共培养。分别于14天后采用酸性品红染色,观察阿维菌素、丙溴磷、涕灭威3种杀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染胡萝卜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种不同处理方式对药剂活性的影响基本一致。供试药剂中涕灭威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染的抑制活性最高,丙溴磷次之,阿维菌素的抑制活性较低。本研究还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三个热激蛋白70基因,分别命名为Dd-Hsp70-A (GenBank登录号KF792307)、 Dd-Hsp70-C(GenBank登录号JQ422276)和Dd-Hsp70-F (GenBank登录号JQ422277),并利用Real-time PCR检测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经低剂量(10、1、0.1、0.01和0.001μg/mL)杀线虫剂阿维菌素、丙溴磷和涕灭威处理24h后,三个热激蛋白7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Dd-Hsp70-A基因的cDNA全长为2081bp,开放阅读框为1938bp,编码了645个氨基酸;Dd-Hsp70-C基因的cDNA全长为2436bp,开放阅读框为2019bp,编码了672个氨基酸;Dd-Hsp70-F基因的cDNA全长为2092bp,开放阅读框为1959bp,编码了652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基因与其他线虫的热激蛋白70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含有HSP70家族高度保守的基序。Dd-Hsp70-A的基因组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Dd-Hsp70-C的基因组由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组成;Dd-Hsp70-F的基因组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对克隆所得的三个基因进行蛋白质预测结构表明,三个基因在N端均存在ATP酶结构域,底物肽结合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在近C端得到形成。qRT-PCR分析结果表明,经热激及低剂量阿维菌素、丙溴磷和涕灭威处理后,Dd-Hsp70-A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较出现较明显的上调表达,Dd-Hsp10-C基因和Dd-Hsp70-F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推测.Dd-Hsp10-A基因为诱导型,Dd-Hsp10-C基因和Dd-Hsp10-F基因为组成型。结果为深入研究植物寄生线虫在低剂量杀线虫剂处理下的应对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胡兴[8](2011)在《几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DNA的相互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NA与农药小分子相互作用可能产生DNA加合物,从而引起DNA的损伤甚至遗传信息的改变,因此,DNA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模拟人体生理环境,以溴化乙锭(EB)、中性红(NR)等为光谱探针,运用荧光、紫外(UV)、核磁共振(NMR)、圆二色谱法(CD)并结合DNA熔点实验、偏振实验、粘度和盐效应等体外实验研究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抗蚜威、甲萘威、残杀威、灭害威和异丙威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模式,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交替最小二乘(ALS)和平行因子(PARAFAC)深入探讨了抗蚜威、甲萘威与DNA的结合反应各组分在平衡时的浓度变化及其对应的纯光谱,为研究农药与DNA之间的结合方式与农药的致癌性和致突变性的相关性,为揭示农药与DNA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为高效低毒农药研发和初步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运用荧光、UV和CD法对抗蚜威、甲萘威、残杀威、灭害威、异丙威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合Ⅰ-离子效应、DNA熔点及粘度测定等实验进一步分析了这5种农药与DNA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表明,这5种农药均通过嵌插方式作用于DNA的亲核位点,意味着5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入生物体后有可能与DNA形成加合物,不同程度地造成DNA损伤。(2)在pH=7.4的酸度条件下,运用荧光光谱法、DNA熔点及粘度测定等实验手段分别探讨了Cu2+、Ca2+对抗蚜威、甲萘威、残杀威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Ca2+、Cu2+的存在并没有改变抗蚜威、甲萘威、残杀威与DNA的相互作用模式,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药与DNA的结合程度;Cu2+、Ca2+的存在,使抗蚜威-DNA、甲萘威-DNA、残杀威-DNA体系的熔点略有升高,表明Cu2+、Ca2+的存在加强了抗蚜威、甲萘威、残杀威与DNA的嵌插结合;Cu2+、Ca2+存在时,抗蚜威、甲萘威、残杀威与DNA作用的相对粘度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与农药-DNA二元体系的变化趋势相同,Cu2+、Ca2+的分别存在,并不影响抗蚜威、甲萘威、残杀威3种农药分别与DNA之间的作用方式(仍然是嵌插作用);Ca2+的存在对残杀威与DNA结合的影响较大且温度升高有利于残杀威与DNA的相互作用。(3)以中性红为光谱探针,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ALS和PARAFAC)分别解析了抗蚜威、甲萘威与中性红竞争结合DNA位点的复杂光谱,获得了体系各组分在平衡时的浓度变化趋势及其纯光谱,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该2种农药与DNA是以嵌插方式相结合。同时应用核磁共振技术(NMR)研究了与DNA结合的甲萘威结构中的具体基团。(4)探讨了25℃下5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DNA的相互作用。计算出抗蚜威、甲萘威、残杀威、灭害威和异丙威与小牛胸腺DNA和结合常数分别为3.08×103、5.53×104、1.36×103、3.86×103和1.91×103L·mol-1,通过研究其相互作用方式,发现农药与DNA的结合模式与农药的致癌、致突变作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农药以嵌插方式与DNA发生作用时,很可能通过形成DNA加合物,导致DNA的损伤,进而可能产生致癌性和致突变性。该研究为农药致癌性和致突变性的初步评价和新型农药设计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刘丹丹[9](2011)在《酸类化合物杀线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南方根结线虫、大豆胞囊线虫和甘薯茎线虫为靶标,系统研究了酸类化合物杀线虫活性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明确了酸类化合物对线虫的生物活性,了解了酸类化合物对线虫的作用方式和线虫的生理代谢变化,并进一步从分子角度揭示了化合物对线虫的作用机理。取得了如下研究进展:1.明确了酸类化合物对靶标线虫的杀线虫活性,并在此基础上推测活性基团为COO-基团。供试酸类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大豆胞囊线虫和甘薯茎线虫的生活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甲酸、乙酸、丙酸等小分子酸对线虫毒性和卵孵化抑制作用相对较强。比较供试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对线虫的毒力效果,我们发现,分子量小,分子体积小的化合物对线虫的作用能力强,而分子量大或分子体积大的化合物对线虫的作用弱。酸性基团COO-多的化合物相对于COO-少的化合物对线虫作用能力更强,如草酸等,CL-也表现出对线虫较高的抑制能力。多基团化合物和具有苯环或其它大基团的化合物,对线虫作用较弱。2.通过温室防效试验,测试了具有高杀线虫活性化合物的温室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化合物都能够不同程度降低线虫的侵染能力。甲酸和丙酸对南方根结线虫防效以及对大豆胞囊线虫抑制率均达到70%以上;乙酸和草酸对南方根结线虫防效也较高,而对大豆胞囊线虫抑制率相对较低;柠檬酸和苹果酸对两种线虫都没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从寄主植物的生长情况来看,用草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处理的植株生长较好,甲酸、乙酸和丙酸处理的植株生长受到抑制。而且,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对寄主植物种子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较小。3.初步研究了高杀线虫活性化合物对线虫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线虫在受到酸类化合物作用后,其生活能力、运动行为、个体发育、体液渗透和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化合物处理线虫后,3种线虫的生活能力都明显降低,运动行为受到明显的抑制。线虫生长发育也受到很大影响,比如线虫体长缩短、口针增长,南方根结线虫和大豆胞囊线虫尾部透明区变长。同时供试化合物还促使线虫的体液外渗,在显微镜下线虫呈现出体内含物降解严重,线虫体中空,体壁萎缩等现象。4.了解了高杀线虫活性化合物对线虫生理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线虫在受到酸类化合物作用后,其体内的总糖含量、糖原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都出现降低趋势,甘油和氨基酸含量则呈升高趋势。5.克隆了南方根结线虫和大豆胞囊线虫的14-3-3蛋白基因,并首次获得大豆胞囊线虫14-3-3蛋白基因全长序列。采用反义PCR和RACE技术,从南方根结线虫和大豆胞囊线虫中克隆出14-3-3蛋白基因全长序列,分别为1525 bp和1027 bp。序列分析表明,南方根结线虫14-3-3蛋白基因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架,编码261个氨基酸,大豆胞囊线虫14-3-3蛋白基因编码251个氨基酸,并且都含14-3-3蛋白家族保守结构域。同源性比对则再次证明了14-3-3蛋白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基因亚细胞定位分析预测表明,南方根结线虫和大豆胞囊线虫14-3-3蛋白基因可能在线虫的细胞质、细胞核、细胞骨架、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细胞膜等组织和器官都有分布。6.首次采用高通量数字化基因表达谱技术,分析了酸类化合物作用后大豆胞囊线虫基因表达变化。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明确了14-3-3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情况。试验应用高通量数字表达谱技术,通过与参照基因和参照基因组的比对,在统计大豆胞囊线虫全部基因表达量的基础上,共筛选出酸作用下大豆胞囊线虫差异表达基因968个,并分别注释了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所处的细胞位置和参与的生物过程等特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则表明,大豆胞囊线虫受到草酸作用后,14-3-3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提高,达到未处理线虫的10.5倍。

夏彦飞[10](2010)在《拮抗植物寄生线虫的细菌菌株筛选及其杀线虫相关基因的鉴定》文中提出植物寄生线虫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重要病原生物之一,每年给全世界主要农作物生产造成的损失高达1250亿美元。植物寄生线虫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多数生存在土壤中,因此给防治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常采用化学防治、改进栽培措施和使用抗性品种等来防治植物寄生线虫,但是都有其局限性。因此,植物寄生线虫的生物防治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芽孢杆菌是一类植物根围促生细菌,能够防治多种植物寄生线虫、真菌和细菌等病害。由于其生长快、易于培养且对线虫有较好的杀灭作用等特性,已成为生物防治线虫新的研究热点。在研究中发现大肠杆菌具有杀线虫的能力。大肠杆菌是分子生物学操作中常用的一类菌株,关于其具有杀线作用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以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为材料,对拮抗植物寄生线虫的两种细菌菌株进行了筛选,并对其杀线活性物质的性质、杀线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还对这两种细菌的温室生防实验效果进行了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2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OKB105、69和2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FZB42、B3,经LANDY培养基发酵,离心后取培养滤液处理线虫,离体条件下测定4个菌株的培养滤液对植物寄生线虫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tructor)、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的杀线率。结果显示:处理12h后观察,对水稻干尖线虫防效最佳的是B3菌株,杀线率达10.6%;对马铃薯腐烂线虫防效最佳的是OKB105菌株,杀线率达27.6%;对松材线虫防效最佳的是69菌株,杀线率达35.6%;对爪哇根结线虫防效最佳的是OKB105菌株,杀线率为100%。选择OKB105菌株和爪哇根结线虫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结果显示OKB105菌株培养滤液原液稀释至30%,处理60h杀线率仍为100%;OKB105菌株培养滤液原液还能抑制爪哇根结线虫的卵块孵化,抑制率为98.3%。温室生防实验显示:OKB105菌株处理的番茄苗与对照植株比较,单株鲜根重有显着性差异,单株卵块数则没有显着性差异。2、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OKB105菌株对爪哇根结线虫(M. jvanica)具有较高的杀线活性。本试验对OKB105菌株分泌的杀线活性物质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生的杀线活性物质是可随水分一同蒸发的非蛋白质类物质;分子量小于1kDa;该物质在4℃、-20℃下保存40d仍能保持杀线活性;对热不敏感;碱性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杀线活性;极性强,正丁醇、氯仿、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不能将其活性物质从培养滤液中提取。3、对构建的枯草芽孢杆菌OKB105菌株突变体文库中的2000个突变体进行筛选,结果表明:1个突变体M1在72h时的杀线率为0%。反向PCR扩增结果表明M1菌株中的purL基因被破坏。purL基因编码甲酰甘氨脒核苷酸合成酶II(Phosphoribosylformylglycinamidine synthase II)在嘌呤生物合成途径中催化甲酰甘氨酰胺核苷酸合成甲酰甘氨脒核苷酸。构建两种质粒pMA5-purL和pUC18-purL对M1突变体进行活性回复,结果证明purL基因在OKB105菌株的杀线活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首次报道purL基因影响枯草芽孢杆菌的杀线活性。M1菌株不仅能通过功能互补来回复杀线活性,而且在含有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5-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e riboside,AICAR)或腺嘌呤(Adenine)和硫胺(Thiamine)的LANDY培养基中发酵后,其杀线活性也能回复。结果显示purL基因是通过调控嘌呤生物合成中的一些代谢中间产物来影响OKB105菌株的杀线活性。此外,purL基因还影响M1菌株的培养性状。4、从实验中选出六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株用LANDY培养基发酵,离心后取培养滤液处理线虫,离体条件下测定菌株的培养滤液原液对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的杀线率。结果显示:处理12h后观察,6株大肠杆菌的杀线率都为100%,并且都能使线虫虫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但是线虫虫体内部结构出现变化的时间不一致。以BL21菌株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结果显示BL21菌株培养滤液原液稀释至20%,处理36h杀线率仍为100%。对其分泌的杀线活性物质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生的杀线活性物质可随水分一同蒸发;4℃、-25℃下保存90d仍能保持杀线活性;对热不敏感;在一定的酸性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杀线活性。BL21菌株培养滤液还能抑制爪哇根结线虫的卵块孵化,抑制率为98.9%。温室生防实验显示:处理组番茄苗与对照组番茄苗相比,单株鲜根重和单株卵块数都有显着性差异。5、为了找到BL21菌株的杀线虫相关基因,利用Tn5转座子构建了大肠杆菌BL21菌株的突变体文库。对该文库的5000个突变体进行筛选,结果表明:2个突变体M12、M13在72h时的杀线率为0%,14个突变体能延缓线虫虫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这16个突变体都是通过改变酸性环境来影响其杀线活性。采用TAIL-PCR技术对这16个突变体Tn5转座子插入的杀线相关基因进行了鉴定。确定的7个突变体M2、M4、 M5、M7、M9、M10、M12的Tn5转座子插入的基因分别是cysH、serA、metC、pyrD、 ilvC、purA、carB,其余的9个突变体没有获得结果。

二、涕灭威及其复合物对茎线虫DNA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涕灭威及其复合物对茎线虫DN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粪类圆线虫iL3时期和pF时期miRNA的鉴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1.文献综述
    1.1 粪类圆线虫概述
        1.1.1 粪类圆线虫及其引起的疾病简介
        1.1.2 粪类圆线虫独特的生活史
        1.1.3 粪类圆线虫病的全球流行病学
        1.1.4 粪类圆线虫的危害
        1.1.5 粪类圆线虫感染性三期的发育机制
    1.2 miRNA概述
        1.2.1 miRNA介绍
        1.2.2 miRNA生物发生
        1.2.3 miRNA作用方式
        1.2.4 miRNA在模式线虫秀丽隐杆线虫中的研究进展
        1.2.5 miRNA在寄生虫中的研究进展
        1.2.6 miRNA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1.3 RNA-Seq概述
        1.3.1 RNA-Seq简介
        1.3.2 RNA-Seq发展历程
        1.3.3 新型RNA-Seq工具应用前景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和虫株
        3.1.2 实验菌株与质粒
        3.1.3 主要试剂和配置
        3.1.4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3.1.5 分子生物学及序列分析软件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的收集
        3.2.2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测序
        3.2.3 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4 Pre-miRNA克隆测序验证
        3.2.5 miRNAs RT-PCR验证
        3.2.6 粪类圆线虫感染三期在不同应激条件下miRNA的转录丰度测定
4.结果与分析
    4.1 粪类圆线虫miRNA测序数据
        4.1.1 粪类圆线虫miRNA测序数据质控分析
        4.1.2 miRNA测序数据和粪类圆线虫的基因组比对率统计
        4.1.3 miRNA特征分析
    4.2 差异miRNAs
    4.3 保守miRNA进化分析结果
    4.4 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功能分析结果
        4.4.1 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GO富集分析
        4.4.2 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
    4.5 miRNAs RT-PCR验证
    4.6 Pre-miRNA克隆测序验证
        4.6.1 Pre-miRNAs片段扩增
        4.6.2 Pre-miRNAs片段测序结果
    4.7 粪类圆线虫感染三期在不同应激条件下miRNA的转录丰度测定
        4.7.1 温度应激结果
        4.7.2 低氧应激结果
        4.7.3 UVC应激结果
5.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miRNA在粪类圆线虫发育和寿命中的作用
        5.1.2 miRNA的进化分析
        5.1.3 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功能分析结果
        5.1.4 miRNAs RT-PCR验证
        5.1.5 应激条件下miRNA的转录差异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响应大豆胞囊线虫胁迫的GmMIPS基因的表达分析及亚细胞定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胞囊线虫简介
        1.1.1 大豆胞囊线虫的生活史
        1.1.2 大豆胞囊线虫线虫病的危害
        1.1.3 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治
        1.1.4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1.2 肌醇磷酸合成酶(MIPS)简介
    1.3 肌醇磷酸合成酶基因(MIPS)的简介
        1.3.1 MIPS基因在线虫胁迫下的研究
        1.3.2 MIPS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研究
    1.4 本课题的主要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Gm MIPS1、Gm MIPS2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生物信息学分析网址及工具软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Gm MIPS1和Gm MIPS2基因的序列分析
        2.2.2 Gm MIPS1和Gm MIPS2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二级结构分析
        2.2.3 Gm MIPS1和Gm MIPS2蛋白磷酸化位点分析
        2.2.4 Gm MIPS1和Gm MIPS2蛋白亲水性分析
        2.2.5 Gm MIPS1和Gm MIPS2蛋白的进化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m MIPS1、Gm MIPS2基因在线虫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3.1 材料
        3.1.1 植株材料
        3.1.2 大豆胞囊线虫
        3.1.3 试验试剂
        3.1.4 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大豆胞囊线虫的获得和处理
        3.2.2 大豆胞囊线虫的孵育
        3.2.3 供试大豆的处理
        3.2.4 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
        3.2.5 大豆根部RNA的提取
        3.2.6 R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3.2.7 RT-PCR获得c DNA
        3.2.8 Gm MIPS基因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3.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操作步骤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CN3侵染大豆根部后的形态学观察-酸性品红染色结果
        3.3.2 大豆根RNA的提取
        3.3.3 Gm MIPS1和Gm MIPS2基因表达曲线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m MIPS1、Gm MIPS2基因的克隆和载体构建
    4.1 材料
        4.1.1 植株材料
        4.1.2 供试试剂
        4.1.3 培养基
        4.1.4 试验设备
    4.2 方法
        4.2.1 引物及酶切位点设计
        4.2.2 引物处理和稀释
        4.2.3 大豆总RNA的提取
        4.2.4 RNA浓度和纯度检测
        4.2.5 反转录c DNA
        4.2.6 Gm MIPS1和Gm MIPS2基因扩增
        4.2.7 PCR产物的纯化
        4.2.8 目的基因的胶回收
        4.2.9 回收DNA片段加“A”尾
        4.2.10 目的基因与T-Vector p MD19载体连接
        4.2.11 大肠杆菌转化
        4.2.12 重组质粒的提取
        4.2.13 转化结果及重组质粒的鉴定
        4.2.14 目的基因与过表达载体p CAMBIA1303连接转化
        4.2.15 转化结果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Gm MIPS1和Gm MIPS2基因的克隆
        4.3.2 重组质粒p MD19-Gm MIPS1和p MD19-Gm MIPS2的菌落PCR鉴定
        4.3.3 重组质粒p MD19-Gm MIPS1和p MD19-Gm MIPS2的双酶切鉴定
        4.3.4 过表达载体p CAMBIA1303的电泳检测
        4.3.5 重组质粒p CAMBIA1303-Gm MIPS1和p CAMBIA1303-Gm MIPS2的菌落PCR鉴定
        4.3.6 重组质粒p CAMBIA1303-Gm MIPS1和p CAMBIA1303-Gm MIPS2的双酶切鉴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m MIPS1和Gm MIPS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5.1 材料
        5.1.1 植株材料
        5.1.2 菌种和载体
        5.1.3 供试载体和试剂
        5.1.4 培养基
        5.1.5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试剂配制方法
        5.2.2 本生烟植株的培养
        5.2.3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5.2.4 瞬时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5.2.5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5.2.6 Gm MIPS1和Gm MIPS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具体步骤
    5.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3)松材线虫药剂处理转录组分析及IIS路径基因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松材线虫简介
        1.1.1 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1.1.2 松材线虫病史及发展
        1.1.3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
        1.1.4 松材线虫的生活史
        1.1.5 松材线虫致病机理研究
        1.1.6 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方法
    1.2 模式线虫抗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2.1 先天性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1.2.2 抗药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2.3 抗环境刺激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及其它信号路径研究
    1.3 线虫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3.1 转录组学简介
        1.3.2 目前转录组测序的主要技术平台
        1.3.3 植物寄生线虫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3.4 松材线虫后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4 植物寄生线虫原位杂交研究进展
        1.4.1 原位杂交简介
        1.4.2 原位杂交在植物寄生线虫研究上的应用
        1.4.3 原位杂交在松材线虫研究上的应用
    1.5 植物寄生线虫RNAi研究进展
        1.5.1 RNAi简介
        1.5.2 RNAi作用机理
        1.5.3 植物寄生线虫RNAi的研究与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药剂处理松材线虫转录组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线虫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松材线虫的处理
        2.2.2 松材线虫总RNA提取及检测
        2.2.3 文库的构建及上机测序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松材线虫总RNA提取及消化
        2.3.2 松材线虫转录组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2.3.3 转录组数据比对及文库质量评估
        2.3.4 序列结构分析
        2.3.5 基因表达量分析
        2.3.6 差异表达分析
        2.3.7 新基因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3 松材线虫IIS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基因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线虫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 主要方法
        3.2.1 松材线虫的洗虫处理
        3.2.2 松材线虫总RNA提取及检测
        3.2.3 第一链cDNA合成
        3.2.4 目的基因CDS克隆
        3.2.5 扩增片段的纯化
        3.2.6 PCR扩增产物的连接、转化
        3.2.7 菌落PCR检测
        3.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松材线虫RNA质量
        3.3.2 松材线虫Daf-16、Age-1、Akt、Sgk-1基因的CDS克隆
        3.3.3 BxDaf-16、BxAge-1、BxAkt及BxSgk-1基因特性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4 松材线虫IIS路径四个基因的表达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线虫
        4.1.2 主要试剂及酶类
        4.1.3 杂交相关溶液配制
        4.1.4 qPCR相关药剂配制
    4.2 主要方法
        4.2.1 杂交试验的主要方法
        4.2.2 qPCR试验的主要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位杂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qPCR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4.4.1 杂交试验小结与分析
        4.4.2 qPCR试验小结与分析
5 松材线虫IIS路径四个基因的RNAi沉默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线虫
        5.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5.2 主要方法
        5.2.1 RNAi引物设计
        5.2.2 RNA提取及cDNA合成
        5.2.3 dsRNA合成
        5.2.4 dsRNA处理线虫
        5.2.5 qPCR定量检测试验
        5.2.6 后续药剂处理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单链RNAi模板
        5.3.2 dsRNA的合成
        5.3.3 基因沉默效率分析
        5.3.4 RNAi后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5.3.5 显微观察及表型分析
        5.3.6 四个基因沉默处理后松材线虫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
    5.4 小结与讨论
6 松材线虫IIS路径四个基因的联合沉默分析
    6.1 试验材料
        6.1.1 供试线虫
        6.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6.2 主要方法
        6.2.1 RNA提取及cDNA合成
        6.2.2 dsRNA合成
        6.2.3 dsRNA处理线虫
        6.2.4 qPCR定量检测试验
        6.2.5 后续药剂处理试验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基因共沉默后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6.3.2 基因共沉后表型观察及分析
        6.3.3 基因共沉默后松材线虫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
    6.4 小结与讨论
        6.4.1 基因共沉默效果检测及表型观察
        6.4.2 基因共沉默后线虫对药剂胁迫的敏感性
        6.4.3 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植物对丁香假单胞菌及南方根结线虫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机理研究进展
        第一节
        1 国内外芽胞杆菌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1.1 国内芽胞杆菌的生防研究概况
        1.2 国外芽胞杆菌的生防研究进展
        2 芽胞杆菌生防机理研究
        2.1 抗菌作用
        2.2 溶菌作用
        2.3 竞争作用
        2.4 诱导系统抗病性
        3 芽胞杆菌在农业生产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1 芽胞杆菌生物农药面临的问题
        3.2 针对芽胞杆菌生物农药问题的解决方法
        3.3 芽胞杆菌生物农药未来发展展望
        第二节 蜡质芽胞杆菌生防机理研究进展
        1 国内外芽胞杆菌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2 蜡质芽胞杆菌生防机理研究
        2.1 竞争作用
        2.2 拮抗作用
        2.3 诱导系统抗病性
        3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植物防卫系统与诱导抗性
        第一节 植物防卫系统与诱导抗性概述
        1 根围免疫信号
        2 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AR)
        3 诱导系统抗病性(ISR)
        4 关键调控因子
        4.1 NPR1调节因子
        4.2 WRKY转录因子
        4.3 植物诱导抗病过程中的Priming
        第二节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功能研究概述
        1 多糖的种类
        1.1 按照多糖的来源
        1.2 按照微生物分泌的多糖部位
        2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
        2.1 保护作用
        2.2 识别作用
        2.3 储存能量
        2.4 粘合作用
        2.5 提升机体免疫力
        2.6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3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应用
        3.1 微生物胞外多糖在农业领域内的应用
        4 总结
        第三节 Small RNAs在植物内源免疫中的调控作用
        1. 参与small RNAs合成的基本成分及作用
        1.1 Dicer酶
        1.2 AGO蛋白
        1.3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
        2 Small RNAs的种类及生物合成
        2.1 microRNAs的生物合成
        2.2 siRNAs的生物合成
        3. Small RNAs的作用机制
        4. Small RNAs在植物内源免疫中的抗病作用
        5. 总结
        第三章 蔬菜根结线虫病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 根结线虫的分类学地位
        2 根结线虫的发生规律
        3 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和传播途径
        4 根结线虫的为害特点及症状
        5 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治策略
        5.1 农业防治措施
        5.2 物理防治措施
        5.3 化学防治措施
        5.4 生物防治措施
        6 目前根结线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第四章 根结线虫病害的生防机理研究进展
        1 根结线虫病害的生防机理
        1.1 寄生作用
        1.2 捕食作用
        1.3 毒杀作用
        1.4 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病性
        2 问题和展望
        第五章 植物线虫效应因子在调控病害防治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1 线虫效应因子注入寄主植物细胞的调控
        2 线虫效应因子作为植物细胞生物学的探针
        2.1 细胞周期与骨架
        2.2 细胞壁结构
        2.3 新陈代谢
        3 效应因子的功能性研究
        3.1 基因沉默
        3.2 寄主靶标识别
        4 线虫效应因子分类
        5. 线虫效应因子的识别研究
        6 线虫效应因子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在调控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转录因子WRKY11与WRKY70基因克隆及过表达载体构建过程
        1.5 转录因子WRKY11与WRKY70基因过表达拟南芥以及转录因子WRKY11,WRKY70双突变体植株的构建
        1.6 植物内源水杨酸、茉莉酸含量检测
        1.7 引物信息
        1.8 转录因子WRKY11与WRKY70亚细胞定位
        1.9 Bc AR156对拟南芥促生作用表型测定
        1.10 Bc AR156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表型测定
        1.11 Bc AR156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的分子水平检测
        1.12 Bc AR156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的细胞水平检测
        1.13 Western blot
        1.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
        2.2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都定位于细胞核
        2.3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的系统抗性
        2.4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拟南芥内细胞防卫反应
        2.5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是Bc AR156诱导拟南芥内防卫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所必需的
        2.6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靶标基因在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的系统抗性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2.7 水杨酸、茉莉酸/乙烯信号通路,以及NPR1参与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调控Bc AR156诱导的系统抗性
        2.8 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的系统抗性并非通过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的合成
        3 讨论
        第二章 蜡质芽胞杆菌AR156胞外多糖作为一类MAMPS激活植物系统免疫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Bc AR156胞外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1.5 过敏性反应(HR)分析
        1.6 Bc AR156各组分对Pst DC3000的平板拮抗试验
        1.7 蜡质芽胞杆菌胞外多糖诱导抗性表型验证试验
        1.8 Pst DC3000在拟南芥上的定殖量测定
        1.9 Bc AR156胞外多糖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的细胞水平的检测
        1.10 拟南芥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1.11 拟南芥叶片总蛋白的提取与Western blotting分析
        1.12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c AR156胞外多糖能够诱导植物产生过敏性反应
        2.2 Bc AR156胞外多糖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的系统抗性
        2.3 Bc AR156胞外多糖诱导拟南芥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
        2.4 Bc AR156胞外多糖激活植物体免疫诱导活性氧的积累、胼胝质的沉积以及防卫相关酶活性增加
        2.5 AR156胞外多糖在拟南芥中诱导的系统抗性通过SA信号途径,并依赖NPR1
        2.6 Bc AR156胞外多糖在拟南芥中诱使的系统抗性通过MAPK信号途径。
        2.7 Bc AR156胞外多糖的化学分析及结构鉴定
        3 讨论
        第三章 SMALL RNAS在生防菌诱导植物抗病中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转基因植物的构建
        1.5 Bc AR156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表型测定
        1.6 miRNA靶基因的预测
        1.7 拟南芥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1.8 Northern Blot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iRNA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系统抗性
        2.2 miR472,miR825/825*参与调控Bc AR156激活的ISR
        2.3 miR472、miR825/825*过表达或者缺失能够影响植物基础免疫
        2.4 miR472、miR825/825* target植物内源R基因,调控植物基础免疫
        3 讨论
        第四章 蜡质芽胞杆菌AR156调控植物根系发育防治根结线虫病害的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悬浮液的制备
        1.5 蜡质芽胞杆菌引起番茄根系变化观察
        1.6 线虫对番茄根系侵染率检测
        1.7 温室防效实验
        1.8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1.9 番茄根组织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c AR156高效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
        2.2 Bc AR156诱导番茄根系结构变化,加速番茄根系得成熟化
        2.3 Bc AR156诱导番茄根系结构变化,降低根结线虫侵染
        2.4 Bc AR156调控番茄根系相关基因的表达
        2.5 转录组学预测相关调控基因Q-RT-PCR验证
        3 讨论
        第五章 蜡质芽胞杆菌AR156调控根结线虫效应因子表达防治病害的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悬浮液的制备
        1.5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1.6 效应因子分析和预测
        1.7 番茄根组织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2.2 Q-RT-PCR结果验证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及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致谢

(5)不同类型杀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毒力及穿透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线虫的危害及防治
        1.1.1 栽培技术防治
        1.1.2 生物防治
    1.2 杀线虫剂的研究进展
        1.2.1 熏蒸类杀线
        1.2.1.1 卤化烃类
        1.2.1.2 硫代异硫氰酸甲酯类
        1.2.2 非熏蒸类杀线剂
        1.2.2.1 有机磷类杀线虫剂
        1.2.2.2 氨基甲酸酯类杀线虫剂
        1.2.2.3 阿维菌素类杀线虫剂
        1.2.2.4 酰胺类杀线剂
    1.3 植物线虫潜在的作用靶标
        1.3.1 酶类
        1.3.1.1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3.1.2 半胱氨酸蛋白酶
        1.3.1.3 鸟苷酸环化酶
        1.3.2 受体
        1.3.2.1 胺类受体
        1.3.2.2 神经肽受体
        1.3.3 离子通道
        1.3.3.1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1.3.3.2 钙离子通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四种杀线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毒力及对其运动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线虫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药剂及线虫悬浮液的配制
        2.2.2 四种杀线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毒力测定
        2.2.3 四种杀线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运动扩散能力的影响
        2.2.4 数据结果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四种杀线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致死作用
        2.3.2 四种杀线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运动的抑制活性
    2.4 小结
    2.5 讨论
第三章 四种杀线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摄食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线虫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药剂及线虫悬浮液的配制
        3.2.2 四种杀线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摄食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四种杀线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摄食的影响
    3.4 小结
    3.5 讨论
第四章 丙溴磷、克百威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体壁的穿透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线虫
        4.1.2 实验仪器
        4.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药剂及线虫悬浮液的配制
        4.2.2 样品前处理方法
        4.2.3 色谱分析条件
        4.2.4 质谱条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4.3.2 检测方式及条件的选择
        4.3.3 标准曲线
        4.3.4 精密度和回收率
        4.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4.4 小结
    4.5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轮作方式与杀线剂对甘薯产量及根际线虫、真菌、细菌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前言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甘薯
        1.1.2 甘薯茎线虫病
        1.1.3 土壤微生态生物群落
        1.1.4 茎线虫属内分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
        1.2.2 土壤线虫群落研究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轮作方式对甘薯产量及根际土壤线虫、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大田轮作试验)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处理
        2.2.3 取样方法
        2.2.4 土壤线虫分离
        2.2.5 线虫玻片制作与形态学鉴定
        2.2.6 土壤线虫总DNA提取和PCR-DGGE
        2.2.7 土壤细菌总DNA提取及PCR-DGGE
        2.2.8 土壤真菌总DNA提取及PCR-DGGE
        2.2.9 甘薯产量和病情指数测定
        2.2.10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轮作方式对甘薯产量、病情指数及甘薯茎线虫数量的影响
        2.3.2 轮作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影响的分析
        2.3.3 轮作方式对土壤真菌群落影响的分析
        2.3.4 轮作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影响的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我国多点甘薯茎线虫种属关系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样品
        3.2.2 线虫ITS和18S区序列分析
        3.2.3 RAPD及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ITS和18S序列比对分析
        3.3.2 RAPD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杀线剂对甘薯产量及根际土壤线虫、真菌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盆栽杀线剂试验)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杀线剂对甘薯产量、病情指数及甘薯茎线虫数量的影响
        4.3.2 杀线剂对甘薯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4.3.3 杀线剂对线虫群落影响的分析
        4.3.4 杀线剂对真菌群落影响的分析
        4.3.5 杀线剂对细菌群落影响的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种植方式与杀线剂对甘薯产量及根际土壤线虫、真菌和细菌群落影响的对比试验(对比试验)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设计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对比轮作和杀线剂对甘薯产量、病情指数及甘薯茎线虫数量的影响
        5.3.2 对比轮作和杀线剂对土壤线虫群落影响的分析
        5.3.3 对比轮作和杀线剂对土壤真菌群落影响的分析
        5.3.4 对比轮作和杀线剂对土壤细菌群落影响的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对低剂量杀线虫剂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马铃薯腐烂莲线虫研究进展
        1.1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简介
        1.2 传播途径及症状特点
        1.3 化学防治
    2 热激蛋白70基因研究进展
        2.1 Hsp70的分类
        2.2 Hsp70的结构及生化特点
        2.3 胁迫因子
        2.4 Hsp70的作用机制
        2.5 Hsp70在生物胁迫生境中的适应性作用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低剂量杀线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侵染和繁殖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线虫
        1.2 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杀线剂在含药培养凝胶中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染的影响
        2.2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经三种杀线剂处理后对胡萝卜苗根系侵染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三个热激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线虫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1.4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Hsp70基因的克隆
        2.2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Hsp70基因的序列分析
        2.3 系统发育树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药剂处理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Hsp70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线虫及药剂
        1.2 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线虫的处理
        1.5 RNA提取及第一链cDNA的合成
        1.6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1.7 荧光定量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熔解曲线和标准曲线分析
        2.2 热激处理后表达量分析
        2.3 低剂量杀线虫剂处理后表达量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表
致谢
作者简介

(8)几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DNA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写符号一览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DNA的结构及特征
        1.2.2 DNA与其靶向分子的非共价结合
        1.2.3 DNA与其靶向分子的共价结合
        1.2.4 DNA与其靶向分子的其他相互作用
        1.2.5 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常用研究方法
        1.2.5.1 光谱法
        1.2.5.2 分子动力学辅助模拟
        1.2.5.3 电化学方法
        1.2.5.4 粘度测定
        1.2.5.5 原子力显微镜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意义
        1.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5种农药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2.1 荧光光谱测定
        2.2.2.2 5种氨基甲酸酯农药与溴化乙锭的竞争实验
        2.2.2.3 熔点实验
        2.2.2.4 粘度实验
        2.2.2.5 盐效应实验
        2.2.2.6 圆二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5种农药与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2.3.1.1 DNA对4种农药荧光光谱的影响
        2.3.1.2 残杀威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
        2.3.1.3 5种农药与DNA作用的结合常数和化学计量数
        2.3.2 5种与DNA作用的热力学参数
        2.3.3 5种农药与EB的竞争实验
        2.3.4 熔点实验
        2.3.5 粘度实验
        2.3.6 盐效应
        2.3.7 圆二色谱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Cu~(2+)、Ca~(2+)对抗蚜威、甲萘威、残杀威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2.1 Cu~(2+)、Ca~(2+)存在下农药与DNA作用的荧光实验
        3.2.2.2 Cu~(2+)、Ca~(2+)存在下农药与溴化乙锭竞争实验
        3.2.2.3 Cu~(2+)、Ca~(2+)存在下DNA熔点实验
        3.2.2.4 Cu~(2+)、Ca~(2+)存在下DNA相对粘度的测定
        3.2.2.5 Cu~(2+)、Ca~(2+)存在下Ⅰ-效应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u~(2+)、Ca~(2+)对3种农药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的影响
        3.3.1.1 Cu~(2+)、Ca~(2+)对抗蚜威、甲萘威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的影响
        3.3.1.2 Cu~(2+)、Ca~(2+)对残杀威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的影响
        3.3.1.3 Ca~(2+)、Cu~(2+)存在下3种农药与DN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
        3.3.2 Cu~(2+)、Ca~(2+)存在下3种农药与溴化乙锭的竞争实验
        3.3.3 Cu~(2+)、Ca~(2+)对农药-DNA体系熔点的影响
        3.3.4 Cu~(2+)、Ca~(2+)对农药-DNA体系粘度的影响
        3.3.5 Cu~(2+)、Ca~(2+)存在下的KI猝灭实验
    3.4 小结
第四章 化学计量学在抗蚜威、甲萘威与DNA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原理
        4.3.1 交替最小二乘算法
        4.3.1.1 样品中组分数(N)的确定
        4.3.1.2 交替最小二乘法原理
        4.3.2 平行因子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交替最小二乘对二维吸收光谱数据的解析
        4.4.2 平行因子解析三维同步荧光的
        4.4.3 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
    4.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酸类化合物杀线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植物线虫病害防治及14-3-3蛋白研究进展
    1.1 植物寄生线虫的危害和防治
    1.2 植物寄生线虫致病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1.3 14-3-3蛋白研究进展
    1.4 展望
第二章 酸类化合物对线虫活性构效关系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仪器设备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毒力影响
        2.4.2 化合物对大豆胞囊线虫2龄幼虫毒力影响
        2.4.3 化合物对甘薯茎线虫毒力影响
        2.4.4 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影响
        2.4.5 化合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影响
        2.4.6 化合物对线虫趋性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酸类化合物对植物寄生线虫温室防效及寄主生长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仪器设备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温室防效影响
        3.4.2 化合物对大豆胞囊线虫温室防效影响
        3.4.3 化合物对番茄种子萌发影响
        3.4.4 化合物对大豆种子萌发影响
        3.4.5 化合物对番茄幼苗生长影响
        3.4.6 化合物对大豆幼苗生长影响
        3.4.7 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影响
        3.4.8 化合物对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酸类化合物对植物寄生线虫作用方式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仪器设备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处理时间化合物对线虫生命活力影响
        4.4.2 化合物对线虫运动行为影响
        4.4.3 化合物对线虫个体发育影响
        4.4.4 化合物对线虫体液渗漏影响
        4.4.5 化合物处理线虫中毒症状观察
    4.5 小结
第五章 酸类化合物对植物寄生线虫生理代谢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仪器设备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线虫体内糖含量分析
        5.4.2 线虫体内甘油含量分析
        5.4.3 线虫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5.4.4 线虫体内全蛋白电泳分析
        5.4.5 线虫体内氨基酸含量分析
        5.4.6 线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南方根结线虫和大豆胞囊线虫14-3-3蛋白基因克隆
    6.1 材料与方法
    6.2 仪器设备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线虫总RNA提取
        6.3.2 14-3-3蛋白基因片段扩增
        6.3.3 14-3-3蛋白基因全序列扩增
        6.3.4 基因信息学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大豆胞囊线虫14-3-3蛋白基因RT-PCR和基因表达谱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2 仪器设备
    7.3 结果与分析
        7.3.1 Real Time PCR分析14-3-3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
        7.3.2 高通量数字化基因表达谱分析大豆胞囊线虫基因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本论文取得的研究进展
        8.1.1 酸类化合物对植物寄生线虫活性构效关系
        8.1.2 酸类化合物对植物寄生线虫温室防效和寄主生长影响
        8.1.3 酸类化合物对植物寄生线虫作用方式影响
        8.1.4 酸类化合物对植物寄生线虫代谢影响
        8.1.5 南方根结线虫和大豆胞囊线虫14-3-3蛋白基因克隆
        8.1.6 大豆胞囊线虫14-3-3蛋白基因RT-PCR和基因表达谱分析
    8.2 本论文创新点
    8.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拮抗植物寄生线虫的细菌菌株筛选及其杀线虫相关基因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植物寄生线虫的危害与防治
        1 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
        2 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活史
        3 植物寄生线虫的传播
        4 植物寄生线虫致病机理
        4.1 由于取食或穿刺的机械作用而形成严重的机械损伤
        4.2 线虫与其它植物病原相互作用引起病害
        4.3 线虫食道腺分泌物在诱发寄主病理变化中起主要作用
        5 植物寄生线虫的危害
        5.1 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 Goeldi,1887)
        5.2 胞囊线虫属(Heterodera Schmidt,1871)
        5.3 粒线虫属(Anguina Steinbuch,1799)
        5.4 茎线虫属(Dithlenchus Filipjev,1936)
        5.5 滑刃线虫属(Aphelenchoides Fischer,1894)
        5.6 伞滑刃线虫属(Bursaphelenchus Fuchs,1937)
        5.7 毛刺线虫属(Trichodorus Cobb,1913)
        5.8 剑线虫属(Xiphinema Cobb,1913)
        5.9 长针线虫属(Longidorus Filipjev,1934)
        6 植物寄生线虫的防治
        6.1 植物检疫
        6.2 种植抗病品种
        6.3 农业防治
        6.4 物理防治
        6.5 化学防治
        6.6 生物防治
    第二章 植物寄生线虫生防细菌的研究进展
        1 植物寄生线虫生防细菌种类及特性
        1.1 线虫寄生细菌
        1.2 苏云金芽孢杆菌类细菌
        1.3 根际细菌
        1.4 机会寄生芽孢细菌
        1.5 植物内生细菌
        1.6 共生细菌
        2 植物寄生线虫生防细菌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2.1 反向遗传学(Reversed Genetics)
        2.2 基因突变(Gene Mutagenesis)/突变体筛选
        2.3 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 Genomics)
        2.4 有利用潜力的几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3 展望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拮抗植物寄生线虫的芽孢杆菌菌株筛选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和线虫
        1.2 培养基
        1.3 供试线虫的培养和分离
        1.4 杀线物质的制备
        1.5 室内离体实验
        1.6 OKB105菌株温室实验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离体筛选结果
        2.2 OKB105菌株不同稀释倍数的培养滤液杀线率的测定
        2.3 OKB105菌株培养滤液对爪哇根结线虫卵块孵化的影响
        2.4 温室实验
        3 讨论
        ABSTRACT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OKB105菌株杀爪哇根结线虫活性物质的基本性质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爪哇根结线虫的培养与分离
        1.3 杀线物质的制备
        1.4 培养滤液各组分杀线活性的测定
        1.5 杀线物质的稳定性测定
        1.6 不同温度下杀线物质活性测定
        1.7 不同pH值下杀线物质活性测定
        1.8 杀线物质在不同有机溶剂中溶解性的比较
        1.9 杀线活性物质的分子量范围大小的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OKB105菌株培养滤液中各组分杀线活性的测定
        2.2 OKB105菌株培养滤液杀线物质的活性稳定性
        2.3 不同温度下杀线物质活性测定
        2.4 不同pH值下杀线物质活性测定
        2.5 杀线物质在不同有机溶剂中溶解性的比较
        2.6 杀线活性物质的分子量范围大小的确定
        3 讨论
        ABSTRACT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OKB105菌株杀线虫相关基因的鉴定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质粒和线虫
        1.2 酶和引物合成
        1.3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1.4 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1.5 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
        1.6 反向PCR
        1.7 连接反应体系
        1.8 双酶切反应体系
        1.9 质粒的提取及DNA片段的回收
        1.10 枯草芽孢杆菌OKB105突变体文库的筛选
        1.11 M1突变体中转座子拷贝数的检测
        1.12 突变体M1杀线活性的回复
        2 结果与分析
        2.1 枯草芽孢杆菌OKB105突变体文库的筛选
        2.2 M1突变体转座插入拷贝数和插入位点分析
        2.3 突变体M1杀线活性回复实验
        2.4 菌株生长能力的测定
        3 讨论
        ABSTRACT
    第四章 拮抗爪哇根结线虫的大肠杆菌菌株筛选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和线虫
        1.2 供试线虫的培养和分离以及杀线物质的制备
        1.3 室内离体实验
        1.4 温室实验
        2 结果
        2.1 室内离体实验
        2.2 温室实验
        3 讨论
        ABSTRACT
    第五章 BL21菌株突变体文库的构建及杀线虫相关基因的鉴定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质粒和线虫
        1.2 酶和引物合成
        1.3 BL21菌株突变体文库的构建
        1.4 BL21菌株突变体文库的筛选
        1.5 TAIL-PCR
        1.6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2 结果
        2.1 大肠杆菌BL21菌株突变体文库的构建
        2.2 大肠杆菌BL21菌株突变体文库的筛选
        2.3 TAIL-PCR扩增Tn5旁侧序列
        2.4 Tn5插入位点的基因及其特性分析
        3 讨论
        ABSTRACT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四、涕灭威及其复合物对茎线虫DNA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粪类圆线虫iL3时期和pF时期miRNA的鉴定分析[D]. 覃裴溪.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响应大豆胞囊线虫胁迫的GmMIPS基因的表达分析及亚细胞定位的研究[D]. 王超.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3]松材线虫药剂处理转录组分析及IIS路径基因的功能研究[D]. 王步勇.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4]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植物对丁香假单胞菌及南方根结线虫抗性机理研究[D]. 蒋春号.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5)
  • [5]不同类型杀虫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毒力及穿透性分析[D]. 张大帆.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6]轮作方式与杀线剂对甘薯产量及根际线虫、真菌、细菌群落的影响[D]. 乔月静.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 [7]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对低剂量杀线虫剂的适应性研究[D]. 罗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8]几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DNA的相互作用[D]. 胡兴. 南昌大学, 2011(05)
  • [9]酸类化合物杀线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 刘丹丹.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10]拮抗植物寄生线虫的细菌菌株筛选及其杀线虫相关基因的鉴定[D]. 夏彦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涕灭威及其复合物对线虫DNA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