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皮瓜——干米宝

厚皮瓜——干米宝

一、厚皮甜瓜——甘密宝(论文文献综述)

汪新[1](2010)在《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hrp基因簇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燕麦噬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Aac)引起的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它主要危害西瓜、甜瓜等的果实和叶片,产生病斑并造果实腐烂,导致减产,近年来发病趋势持续上升,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因此,需要我们尽快地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而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则对该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植物病原菌对其寄主的致病过程是由多种成分参与的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代谢过程,而由hrp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 Pathogenicity)基因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3SS)能将效应因子或无毒基因产物转运至植物细胞内,在细菌对寄主的致病过程和非寄主的过敏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原菌鉴定、病原菌检测方法和技术、传播机理、防治措施等方面,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少有报道,至今未有其hrp相关基因的报道。hrp基因存在于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中,决定病原细菌对寄主植物致病性和诱导非寄主及抗病植物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本研究从果斑菌的hrp基因簇中克隆了hpaA、hrcT、hrcC和hrpG基因,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分别构建了它们的突变体。电镜观察发现,hpaA和hrpG基因突变体的鞭毛缺失且细胞形态发生显着变化,而hrcT和hrcC基因突变体的鞭毛和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在烟草和哈密瓜叶片上的测定结果显示,hpaA、hrcT和hrcC的突变体均失去在烟草上的HR激发能力和在哈密瓜叶片上的致病性;hrpG在烟草上的HR激发能力和在哈密瓜上的致病性则显着减弱;进一步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hpaA、hrcT、hrcC、hrpG的突变体的定殖能力均显着下降。相应地,功能互补后突变体基本恢复至野生表型。证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hrp基因作为Ⅲ型分泌系统关键组份影响病原细菌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和对非寄主及抗病植物的过敏性反应。

马跃[2](2009)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甜瓜西瓜生产基地》文中研究表明

魏娜[3](2009)在《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Aac)引起的细菌性果斑病是瓜类生产上的一种严重的病害,主要危害西、甜瓜的叶片和果实,产生大量病斑并造成果实腐烂,常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近年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新疆、内蒙古、海南、吉林、宁夏等地严重发生,并有上升趋势,对我国甜瓜、西瓜及其他葫芦科作物的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已经成为阻碍和限制瓜类作物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障碍,尤其是在以西瓜、哈密瓜为重要经济作物的新疆地区。因此,需要我们尽快找到相应的防治措施,而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则对该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鉴定、病原菌检测方法和技术、抗病品种的鉴定等方面。本课题组首次从果斑病菌中鉴定到了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cyl-homoserine lactones,简称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简称QS)调节系统,并初步明确了该系统对病原菌致病性的影响。然而,对果斑病菌致病的分子机理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根据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DC3000中新的毒性基因tvrR (TetR-like virulence regulator)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知识,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 avenae subsp. citrulli, Aac)的全基因组中克隆到tvrR基因的同源物。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tvrR基因的插入突变体,并且经过PCR及Southern杂交验证确认。对胞外多糖的产量、菌体游动性和25%葡萄糖的趋化应答能力检测发现,突变体的胞外多糖产量、游动性和趋化能力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烟草过敏反应检测显示,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一样可以激发非寄主的过敏性反应。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突变体比野生型菌株发病晚,病程延长,但最终致病情况与野生型无差异。接种的寄主组织中菌体生长能力检测发现,突变体的繁殖速度慢于野生型,但最终其菌体数量也能达到野生型菌株的最大值。在营养丰富的LB培养基和营养贫乏的MMX基本培养基中生长测定均发现,突变体生长速度慢于野生型,但最终也能达到野生型的最大生长量。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突变体致病性的改变与其生长能力变化的一致性表明,其致病性的变化是由于其生长能力的改变引起的。

马克奇,陈年来,张建农[4](2009)在《甘肃省西甜瓜产业发展及科研工作五十年回顾》文中认为甘肃省西甜瓜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厚皮甜瓜主要产区之一,着名的兰州白兰瓜行销大半个中国,享誉海内外,西甜瓜生产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特色产业和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1.1甘肃省西甜瓜生产发展概况甘肃省西甜瓜种植历史虽然悠久,但在1960年之前生产面积较小,以县域内自产自销为主。

陕西省渭南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5](2008)在《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基点 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文中提出渭南市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辖八县两市一区,国土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50万,其中,农业人口440万,占全市总人口80%,人均耕地 2亩左右,是典型的农业大市。2003年市老科协恢复组建后,针对市情,按照

陈涛[6](2008)在《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检测及其合成基因luxI的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是西瓜、甜瓜、哈密瓜等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重要的病原细菌。近年来果斑病的发生趋势有所上升,对我国哈密瓜及其他瓜类生长造成严重威胁,常造成严重的经济危害。目前,对果斑病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机理,防治措施等方面,对于其致病机理的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利用AHL超敏感生物检测菌株JZA1(pJZ372)(pJZ384)(pJZ410)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A.avenae subsp.citrulli)产生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定量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与定性的反向薄层层析检测表明该菌株可以产生一定活性的、1种类型(C8-AHL)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说明哈密瓜果斑病菌中存在QS系统。同时,在我们检测的57株哈密瓜果斑病菌菌株中,39株菌株能产生群体感应信号分子,18株未检测到AHL类信号分子,说明QS系统在哈密瓜果斑病菌中存在差异。利用分子生物信息学,通过同源性比对,在哈密瓜果斑病菌的全基因中发现了信号分子的合成基因acluxⅠ。通过PCR技术,从AHL产生菌株xjL12中扩增了acluxⅠ基因。将克隆的acluxⅠ基因在autoinducer-Ⅰ(AI-1)AI-1缺陷的菌株Escherichia coliDH5α中原核表达,发现DH5α可恢复产生AI-1的能力。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acluxⅠ基因的缺失突变株,信号分子检测和致病性测定试验表明,acluxⅠ缺失突变株完全丧失了合成AI-Ⅰ的能力,同时其在西瓜果实和幼苗上的致病性也显着降低,但不影响其生长能力。我们研究表明,群体感应调节系统在哈密瓜果斑病菌的致病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闻慧[7](2007)在《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菌株哈17A致病相关基因lysR的克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Melon简称BFBM)是由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Willems et al ,1992)引起的一种病害,可以严重危害西、甜瓜的叶片和果实,造成西瓜和甜瓜的大量减产,是国际规定的检疫性植物病害之一。目前,对该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从遗传学角度初步研究了该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该病菌和宿主之间的互作提供了材料。哈17A菌株为甜瓜的致病菌株,分离自新疆罹病甜瓜叶片。本研究运用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特异性引物PCR和全细胞脂肪酸分析的方法,将菌株哈17A鉴定为A. avenae subsp. citrulli,同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也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利用三亲杂交的方法将带有抗卡那标记的Tn5转座子转入甜瓜果斑病菌哈17A的细胞中,转座子随机插入到哈17A基因组DNA上,获得突变体库。利用“叶片离体筛选法”筛选致病性减弱的突变体,从2000多个突变体中筛选到得到致病性明显减弱的突变体5个。其中,通过“鸟枪法”成功克隆到突变体W-46的Tn5侧翼序列。根据测序结果BLAST比对得知,该基因的产物与A. avenae subsp.citrulli AAC00-1中LysR家族的转录调控蛋白(LTTR) LysR的相似性达到100%,我们命名该基因为lysR。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引物,扩增包含目标基因的一段序列,构建互补载体,对突变菌株W-46进行功能互补,得到了致病力恢复的互补菌株C-46,证明lysR基因与菌株哈17A的致病性密切相关。另外,lysR与哈17A菌株中其他致病性相关基因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从传统的植物病理学入手,建立了筛选燕麦嗜酸菌致病菌株哈17A突变体的筛选体系――离体叶片筛选法,优化了研究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致病性的遗传学实验方法,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的致病性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胥婧[8](2007)在《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分子检测及群体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是西瓜、甜瓜、哈密瓜等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重要的病原细菌。近年来果斑病的发生趋势有所上升,对我国哈密瓜生长造成严重威胁。哈密瓜果斑病为典型的种传细菌病害,因此种子检疫成为防治此病害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哈密瓜种子携带的病原细菌。并利用BOX-PCR技术对果斑病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将hrp基因作为检测靶标,根据hrpB2基因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HB2F2/HB2R2,用此特异引物可以从哈密瓜细菌性果斑菌株中扩增出290bp的特异性片断,而其余参试菌株和哈密瓜组织的PCR反应结果为阴性,灵敏度试验证明可以检测到目标菌体的浓度为102CFU。用特异性引物对哈密瓜带菌种子浸出液进行PCR检测,结果可发现目的菌的存在。该实验首次将hrp基因做为靶标,为快速检测病原菌提供了新的方向。采用BOX-PCR技术,对新疆、宁夏、美国等的64个哈密瓜果斑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与其它7种病原细菌进行比较。在相似率达80%时,BOX-PCR将71个参试菌株分成了7个组群,哈密瓜果斑病菌归于1、2组群,证明哈密瓜果斑病菌与嗜酸菌属(Acidovorax)亲缘关系近,与其它属细菌关系较远。在相似率达90%时,BOX-PCR技术将64个果斑菌株分为5个组群,新疆、宁夏地区的菌株亲缘关系非常近,并与国外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远。对64个果斑菌株的铜敏感性进行测定,85.9%的(55/64)菌株对铜离子(CuSO4)表现为不敏感,即能够在含1.25mM的CuSO4的NA平板上生长,14.1%(9/64)的菌株对铜离子表现为敏感。2001年分离的果斑病菌有69.6%(16/23)的菌株对铜离子表现为不敏感,30.4%(7/23)的菌株对铜离子表现为敏感;而2006年分离的34个菌株全部表现为对铜离子不敏感,这表明哈密瓜果斑病菌对铜制剂的抗性频率上升。

王笑[9](2007)在《我国西瓜果斑病的发生概况及种子带菌检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是西瓜、甜瓜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由噬酸菌属燕麦种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引起,是我国对内和对外的重要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病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和商业贸易的发展,种质资源的交换和种子的远程运输十分频繁和活跃,但由此引起的病害蔓延已对我国的西瓜和甜瓜产业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西瓜、甜瓜的种植分布及西瓜果斑病的发生情况;建立准确、快速、灵敏的西瓜果斑病检测方法,并在实际的种子带菌检测中完善该技术,以有效监控和治理该病害。本文通过收集资料得出,中国西瓜甜瓜的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该产业已成为我国一种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较大经济增长空间的重要园艺产业,但是,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十个省份的局部地区有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报道,其中新疆、内蒙古、福建、台湾等地发病较严重,对当地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另据调查表明,我国种类繁多的西瓜甜瓜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品种。从调查不同年份西瓜果斑病发生情况看,该病的发生受气候因子的影响很大,西瓜生产期雨水较多、气温较高的年份发病尤为严重。本实验室于2006年建立了免疫捕捉PCR法检测西瓜果斑病菌,其检测灵敏度达50-100cfu/ml,比直接PCR的灵敏度高出100倍左右。本研究在该方法的基础上,优化了种子带菌检测的条件,采用MOPS缓冲液在28℃、220r/min摇培4h所得到的病菌要显着多于其他缓冲液处理和其他温度处理,因此该浸提条件更易于带菌量较少的种子检测。本研究采用不同缓冲液浸提模拟病种进行免疫捕捉PCR检测,结果发现20粒种子在2ml缓冲液种浸提均能检测出特异性片断,但是用1ml不同缓冲液浸提1粒模拟病种时,只有MOPS缓冲液的处理可以检测出带菌,证明了MOPS缓冲液可以从种子上洗脱出更多的病菌,从而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病菌在种子上的分布研究结果显示,果斑病以附着在种皮上为主,种仁上未检测到该病菌。对杭州市售种子进行带菌检测,结果发现产地为新疆的浙蜜4号、早佳84—24和和产地为台湾的台湾寿山王三个品种的种子有出现阳性结果,可见其对浙江省西瓜和甜瓜产业存在潜在危险性。

彭军[10](2007)在《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首次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得出其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并为了给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以后的研究提供方便,做了其它几方面的研究。研究了哈密瓜抗细菌性果斑病菌(Aac)的苗期抗性和成株期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苗期人工接种各品种的病情指数与田间成株期自然发病的病情指数呈极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R=0.986。并且,测定了来自新疆和巴彦淖尔市的48个哈密瓜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的苗期抗性。结合田间成株期抗性,制定了哈密瓜品种抗感分级标准,并从中选出一套用于鉴别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的鉴别品种,其分别为86-1、金皇后、新蜜杂七号、华西新田蜜宝、红脆宝、白玉。其中86-1是敏感品种,白玉是高抗品种,金皇后和新蜜杂七号为感病品种,华西新田蜜宝和红脆宝为抗病品种。本实验通过对内蒙古哈密瓜种植区细菌性果斑病的调查,采集分离鉴定了4个果斑病菌株,结合原有的1个内蒙古菌株和1个新疆菌株,共计6个果斑病菌株(Aac)进行了致病力分化的测定,得出果斑病菌存在致病力分化,且以特异性互作为主要模式。此外,为了以后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Aac)的研究,本试验针对该病发展了一种新的抗性鉴定方法—离体叶人工接种鉴定法,并且研究了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Aac)菌悬液平板菌落计数浓度(CFU)与分光光度计测的混浊度(OD600)的关系。通过对离体叶人工接种鉴定法和常规接种鉴定法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相关性呈极显着水平,离体叶人工接种鉴定法可以代替常规接种鉴定法鉴定哈密瓜品种的抗性。通过对CFU值与OD600值做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y=4×10-10 X+0.1128,决定系数R2=0.996,接种时只需测其OD600值就可以直接计算出CFU值。

二、厚皮甜瓜——甘密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厚皮甜瓜——甘密宝(论文提纲范文)

(1)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hrp基因簇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研究进展
    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历史、危害、生物学及防治
        1.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展历史
        1.2 病原菌生物学
        1.3 寄主范围与分布
        1.4 危害与症状特点
        1.5 传播及侵染循环
        1.6 综合治理
    2 种子带菌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1 传统的检测方法
        2.2 血清学检测方法
        2.3 PCR检测技术(张卉等,2003)
    3 Ⅲ型分泌系统
    4 hrp基因簇
    5 hrp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hrp基因簇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质粒和引物
        1.2 培养基及抗生素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hpaA、hrcT、hrcC、hrpG基因的PCR扩增和克隆
        1.5 hpaA、hrcT、hrcC、hrpG基因插入突变体的构建
        1.6 突变体的验证
        1.7 互补菌株的构建
        1.8 互补菌株的验证
        1.9 hpaA、hrcT、hrcC、hrpG基因突变对果斑菌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hpaA、hrcT、hrcC、hrpG基因片段的克隆
        2.2 基因插入突变体的构建
        2.3 突变体的验证
        2.4 互补菌株的构建及验证
        2.5 hpaA、hrcT、hrcC、hrpG基因突变对果斑菌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3)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研究进展
        1.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简史
        2.病原菌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特性
        3.寄主范围与地理分布
        4.危害与症状特点
        5.传播及侵染循环
        6.1 回避
        6.2 杜绝
        6.3 保护
        6.4 抵抗
        6.5 治疗
        6.6 农业措施
        7.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所涉及的菌株、质粒和引物
        1.2 培养基及抗生素
        1.2.1 培养基的配置
        1.2.2 菌株的活化、培养及保存 #16·
        1.2.3 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1.4 tvrR基因的克隆
        1.4.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1.4.2 PCR扩增
        1.4.3 PCR产物回收、纯化
        1.4.4 pMD19-T载体的连接
        1.4.5 质粒的转化
        1.4.6 PCR扩增验证
        1.4.7 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1.5 tvrR基因插入突变体的构建
        1.5.1 单交换DNA片段tvrR-S的克隆
        1.5.2 自杀载体的构建
        1.5.3 突变体的构建
        1.6 突变体的验证
        1.6.1 PCR验证
        1.6.2 Southern杂交验证
        1.7 互补菌株的构建
        1.7.1 互补DNA片段tvrR-C的克隆
        1.7.2 氯霉素抗性基因cm的克隆
        1.7.3 表达载体的构建
        1.7.4 互补菌株的构建
        1.8 互补菌株的验证
        1.8.1 互补DNA片段tvrR-C的酶切验证
        1.8.2 氯霉素抗性基因cm的酶切验证
        1.8.3 DNA片段tvrR-C-cm的酶切验证
        1.9 tvrR基因突变对果斑菌的影响
        1.9.1 生物膜生成情况的检测
        1.9.2 胞外多糖分泌量的检测
        1.9.3 游动性和趋化性检测
        1.9.4 致病性、菌体生长能力和烟草过敏反应检测
        1.9.5 在不同培养基内生长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tvrR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2.2 tvrR基因插入突变体的构建
        2.2.1 自杀载体的构建
        2.2.2 突变体的构建
        2.3 突变体的验证
        2.3.1 PCR验证
        2.3.2 Southern杂交验证
        2.4 互补菌株的构建及验证
        2.4.1 互补菌株的构建
        2.4.2 互补菌株的验证
        2.5 tvrR基因突变对果斑菌的影响
        2.5.1 tvrR基因突变不影响果斑菌生物膜的形成
        2.5.2 tvrR基因突变不影响果斑菌胞外多糖的产生
        2.5.3 tvrR基因突变不影响果斑菌的游动性和趋化性
        2.5.4 tvrR基因突变影响果斑菌的致病性
        2.5.5 tvrR基因突变影响果斑菌在寄主组织中的生长
        2.5.6 tvrR基因突变影响果斑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
        3 讨论
附录一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DC3000 attM同源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所涉及的菌株、质粒和引物
        1.2 培养基及抗生素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1.4 attM同源基因的克隆
        1.5 表达载体的构建
        1.6 attM同源基因编码产物对信号分子AHL降解作用的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attM同源基因的克隆
        2.2 attM同源基因的序列分析
        2.3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验证
        2.4 attM同源基因编码的产物不能降解R10产生的信号分子AHL
    3 讨论
附录二 tvrR同源基因及attM同源基因序列
参考文献
致谢

(6)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检测及其合成基因luxI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细菌中的群体感应系统
        1 AHLS介导的革兰氏阴性菌群体感应系统
        1.1 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LUXR/LUXI型群体感应系统
        1.2 AHL分子结构及其合成
        1.2.1 LuxI类合成酶
        1.2.2 LuxM/AinS类合成酶
        1.2.3 HtdS类合成酶
        1.3.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的生理学功能
        2 寡肽类物质介导的革兰氏阳性茵群体感应系统
        2.1 寡肽类信号分子及其受体传导过程
        2.2 革兰氏阳性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生理学功能
        3 其它信号分子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
        3.1 AI-2信号分子
        3.2 其它信号分子
        4 细菌群体效应研究的意义及展望
    二 哈密瓜果斑病菌的危害、生物学和控制
        1.寄主范围和分布
        2.危害与症状特点
        3.防治
        3.1.加强进口检疫,杜绝带菌种子进入我国和传播蔓延
        3.2.合理的灌溉方式
        3.3.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3.4.药剂防治
第一章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及致病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试剂
        1.2 方法
        1.2.1 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菌株的活化及上清的制备
        1.2.2 A.tumefacien菌株的活化及prime制备
        1.2.3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检测
        1.2.4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合成酶基因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显影分析
        2.2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合成酶基因的分析
        2.3 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的离体接种试验
    3 总结与讨论
第二章 群体感应系统在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中的功能初探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菌株和质粒
        1.1.2.培养基与抗生素
        1.1.3.试剂
        1.2.试验方法
        1.2.1A.avenae菌株xjL12基因组DNA的提取(Ausubel et al.,1995)
        1.2.2.DH5α和果斑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Samebrook and Russell,2001)
        1.2.3.质粒DNA小量提取(Samebrook and Russell,2001)
        1.2.4.aⅱ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2.5.酶切克隆片段与载体质粒的连接
        1.2.6.重组质粒的电转化
        1.2.7.亚克隆重组子验证
        1.2.8.生物显色及C_(18)反相薄层层析
        1.2.9.哈密瓜果斑病试验
    2.结果与分析
        2.1.AILA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2.2.质粒PIQ628构建
        2.3.菌株XJL12-AⅡA的构建
        2.4.生物显影及C_(18)反相薄层层析分析
        2.5.菌株XJL12-AⅡA抑制哈密瓜果斑病害的活性
    3.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合成基因ACLUXI的敲除及功能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菌株和质粒
        1.1.2.培养基与抗生素
        1.1.3.试剂
        1.2.方法
        1.2.1.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菌株xjL12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大肠杆菌电击感受态的制备
        1.2.3.电击穿孔转化
        1.2.4.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mlli中的acluxI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1.2.5.acluxI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的Southern杂交检测
        1.2.6.pUC19-acluxI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外表达
        1.2.7.突变体构建
        1.2.8.突变体过敏性反应及致病性检测
        1.2.9.突变体功能互补
        1.2.10.突变体在NB中的生长情况测定
    2.结果
        2.1.ACLUXI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2.2.AC.AVENAE中的LUXI同源基因的鉴定
        2.3.ACLUXI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
        2.4.PBBR-LUXI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检测
        2.4.1.pBBR-luxI表达载体的构建
        2.5.AC.AVENAE的LUXI突变体的构建
        2.5.1.pCAM-MCS-luxIud-Km自杀载体的构建
        2.5.2.Ac.Avenae菌株xjL12的luxI突变体的构建
        2.5.3.Ac.Avenae菌株XjL12的luxI突变体产生AI-1的情况
        2.6.突变体过敏反应及致病性检测
        2.6.1.突变体过敏反应测
        2.6.2.突变体致病性检灏及互补试验
        2.7.ACLUXI缺失突变株AC△LUXI_1的游动性测试
    3.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菌株哈17A致病相关基因lysR的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细菌性果斑病研究进展
        1.1.1 寄主范围与分布
        1.1.2 危害与症状特点
        1.1.3 传播及侵染循环
        1.1.4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学特性
        1.1.5 防治
        1.1.6 西瓜果斑病菌的检测和鉴定技术
    1.2 植物病原细菌与致病过程有关的基因
        1.2.1 与病原细菌侵染有关的基因
        1.2.2 决定显性的基因
        1.2.3 决定寄主范围的基因
        1.2.4 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1.2.5 质粒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
        1.2.6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基因的调控机制
    1.3 LysR 家族转录因子和其作用
        1.3.1 LysR 家族转录因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1.3.2 调节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作用的 LysR 家族转录因子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甜瓜致病菌株哈17A 的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DNA 操作与序列分析
        2.1.4 16S rDNA 的克隆
        2.1.5 特异性引物 PCR
        2.1.6 脂肪酸分析
    2.2 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
        2.2.1 菌株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2.2.2 碳素化合物的利用
        2.2.3 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哈17A 菌株的鉴定结果
        2.3.2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测定结果
        2.3.3 哈17A 对碳源的利用结果
        2.3.4 对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分析
    2.4 结论
        2.4.1 哈17A 的鉴定
        2.4.2 哈17A 菌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第三章 致病相关基因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及植物材料
        3.1.2 培养基与常用缓冲液
        3.1.3 DNA 操作
        3.1.4 Tn5 突变及突变子的筛选
        3.1.5 突变子的检查
        3.1.6 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突变子的筛选结果
        3.2.2 嗜酸菌野生菌株哈17A 及其突变菌株W-46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 讨论
第四章 基因克隆、分析与互补功能验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及质粒
        4.1.2 培养基和植物材料
        4.1.3 基因操作
        4.1.4 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
        4.1.5 互补载体的构建
        4.1.6 互补菌株生物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Mini-Tn5 转座子侧翼序列的获得
        4.2.2 Mini-Tn5 转座子侧翼序列测序结果与分析
        4.2.3 PCR 扩增目的片段
        4.2.4 野生lysR 基因的克隆,测序
        4.2.5 lysR 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及分析
        4.2.6 互补载体的构建
        4.2.7 互补菌株生物测定结果
        4.2.8 lysR 序列的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分子检测及群体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植物病害植物病原细菌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传统检测方法
        2.免疫学检测方法
        2.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g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
        2.2 直接琼脂双扩散(DirectDoubleDiffusion,DDD)
        2.3 免疫放射分析法(ImmunoradiometricAssay,IRMA)
        2.4 免疫荧光分析法(Immunofluorescence,IF)
        2.5 免疫荧光菌落染色(ImmunofluoresenceColonyStaining,IFC)
        2.6 免疫吸附免疫荧光(ImmunosorbentImmunofluorescene,ISIF)
        2.7 免疫分离法(Immuno-isolation,IIS)
        2.8 免疫亲和分离(ImmunoadsorptionIsolation,IAI)
        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3.1 核酸探针杂交技术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3.2 免疫学和PCR技术相结合的检测方法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PCR)检测技术
        3.4 其它PCR检测方法
    第二章 植物病原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
        1.RAPD基因组指纹技术
        2.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
        3.扩增片段长度多样性(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FLP)AFLP技术
        4.rep-PCR技术
        5.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酶切分析(amplifiedribosomalDNArestrictionanalysis,ARDRA);ITS图谱分析方法;tDNA-PCR
    第三章 哈密瓜果斑病菌的危害、生物学和控制
        1.寄主范围与分布
        2.危害与症状特点:
        3.防治
        3.1 加强进口检疫,杜绝带菌种子进入我国和传播蔓延
        3.2 合理的灌溉方式
        3.3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3.4 药剂防治
        4.研究现状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技术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菌体的制备
        1.3 hrpB_2基因的扩增
        1.4 大肠杆菌热激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1.5 测序
        1.6 哈密瓜果斑病菌专一性引物的设计、合成、检测
        1.7 果斑菌菌体PCR
        1.8 模拟种子带菌菌体PCR检测
        1.9 对市场哈密瓜种子的检测
        2.结果
        2.1 果斑病菌hrpB_2部分基因的序列分析
        2.2 哈密瓜果斑病菌引物专一性测定
        2.3 哈密瓜果斑病菌菌体PCR结果
        2.4 模拟种子带菌菌体PCR检测结果
        2.5 对市场哈密瓜种子的检测
        3.讨论
    第二章 哈密瓜细菌果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条件
        1.2 DNA提取和纯化
        1.3 引物序列及合成
        1.4 PCR扩增
        1.5 扩增产物的检测和分析
        2.结果
        3.讨论
附录一 第四章 风信子黄腐病菌检测技术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及样品
        1.2 实验材料
        1.3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1.4 PCR检测方法
        1.5 抗血清的制备
        1.6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技术
        1.7 人工接种样品的检测
    2 结果
        2.1 PCR反应
        2.2 检测的灵敏度
        2.3 人工接种样品的PCR检测
        2.4 风信子黄腐病菌的免疫荧光检测的专化性和灵敏度检测
        2.5 人工接种样品的免疫荧光检测
    3.结论与讨论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西瓜果斑病的发生概况及种子带菌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进展
        1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与分布
        2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病症状
        3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4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的研究
        4.1 病原菌的命名
        4.2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5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侵染循环
        6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
        6.1 生产无病种子
        6.2 生产无病种苗
        6.3 加强种质检疫
        6.4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6.5 田间无病管理
        6.6 药剂防治
    第二节 种子病原细菌检测及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1 育苗检测
        2 分离检测
        2.1 平板划线分离法
        2.2 平皿稀释分离法
        2.3 半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法
        3 致病性试验
        3.1 过敏性反应的测定
        3.2 寄主植物接种测定
        4 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检测鉴定
        5 血清学技术
        5.1 直接琼脂双扩散
        5.2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5.3 免疫荧光技术
        5.4 免疫金银染色技术
        6 分子检测
        6.1 免疫 PCR
        6.2 实时荧光定量PCR
第二章 我国西瓜果斑病的发生与分布概况
    1 我国西瓜甜瓜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分析
    2 我国西瓜甜瓜的生产状况调查
    3 西瓜果斑病在我国的地区分布调查
    4 西瓜果斑病在我国西甜瓜品种上的分布分析
    5 气候因子对西瓜果斑病发生的影响
    6 讨论
        6.1 西瓜果斑病对我国西甜瓜产业的威胁
        6.2 育种技术对预防西瓜果斑病的意义
        6.3 气候、栽培条件与西瓜果斑病发生的关系
第三章 西瓜种子带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培养基
        1.3 供试菌株
        1.4 供试西瓜(甜瓜)品种
    2 实验方法
        2.1 引物的设计
        2.2 模拟病种的制备
        2.3 比较不同浸提液对种子带菌分离检测的影响
        2.4 比较不同条件对种子带菌分离检测的影响
        2.5 比较不同浸提液对种子带菌免疫捕捉PCR法检测的影响
        2.5.1 模板制备
        2.5.2 免疫捕捉PCR反应
        2.6 种子带菌部位的免疫捕捉PCR检测
        2.7 杭州市售西瓜(甜瓜)种子带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检测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不同浸提液对种子带菌分离检测的结果
        3.2 不同浸提条件对种子带菌分离检测的结果
        3.3 不同浸提液对种子带菌免疫捕捉PCR法检测的比较
        3.4 种子带菌部位的免疫捕捉PCR检测结果
        3.5 杭州市售西瓜(甜瓜)种子带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检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进展
        1.2.2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特性、典型症状及发病规律
        1.2.3 食酸菌属的分类研究进展及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命名和分类
        1.2.4 哈密瓜品种种质资源对果斑病菌抗性及其利用
        1.2.5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现状
        1.2.6 离体叶人工接种鉴定抗性方法的研究
2 哈密瓜苗期和成株期对细菌性果斑病抗性的相关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品种
        2.1.3 抗性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情调查结果
        2.2.2 苗期接种病情和成株期田间自然感病病情发展动态
3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3.1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力分化鉴别品种的筛选
        3.1.1 材料和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采集及鉴定
        3.2.1 材料和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PCR 检测
        3.3.1 材料和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4 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力测定
        3.4.1 材料和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4 菌悬液平板菌落计数浓度(CFU)与OD_(600)值的相关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仪器752 分光光度计
        4.1.2 培养基 KB 培养基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5 离体叶人工接种鉴定法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6 结论
7 问题与讨论
    7.1 哈密瓜品种抗性的测定及鉴别品种的选择
    7.2 品种抗性评价及病情调查记载
        7.2.1 品种抗性和生育期的关系
        7.2.2 病情分级标准及调查记载
    7.3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PCR 检测
    7.4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7.5 菌悬液平板菌落计数浓度(CFU)与OD600
    7.6 离体叶人工接种鉴定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厚皮甜瓜——甘密宝(论文参考文献)

  • [1]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hrp基因簇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 汪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2]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甜瓜西瓜生产基地[J]. 马跃. 中国果树, 2009(05)
  • [3]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 魏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4]甘肃省西甜瓜产业发展及科研工作五十年回顾[A]. 马克奇,陈年来,张建农. 纪念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50周年暨第12次全国西瓜甜瓜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9
  • [5]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基点 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A]. 陕西省渭南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中国老科协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材料汇编, 2008
  • [6]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检测及其合成基因luxI的功能[D]. 陈涛.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7]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菌株哈17A致病相关基因lysR的克隆[D]. 闻慧. 石河子大学, 2007(01)
  • [8]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分子检测及群体遗传分析[D]. 胥婧.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9]我国西瓜果斑病的发生概况及种子带菌检测的研究[D]. 王笑. 浙江大学, 2007(03)
  • [10]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D]. 彭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厚皮瓜——干米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