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介入化疗前后血清ApoA_1浓度及GPDA活性的变化

肝癌患者介入化疗前后血清ApoA_1浓度及GPDA活性的变化

一、肝癌患者介入化疗前后血清ApoA_1浓度GPDA活性变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斌[1](2021)在《序贯TACE对合并微血管侵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根治切除术后疗效的荟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外科手术是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后5年内复发率仍可高达70%-80%。肝癌手术后高复发率的原因可能与其发展过程中微血管侵犯癌栓(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形成相关。MVI被视为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根治术后序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对合并MVI的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检索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Pubmed/Medline)、EMbase数据库(Excerpt Medica Database)、考克兰图书馆(Cochorane Liba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搜集有关TACE治疗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疗效的所有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从各个数据库建库开始,截止至2020年12月。由2位研究人员通过互相独立双盲的形式阅读文章题目、摘要、全文,严格按照已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对所有符合预先制定筛选标准的文献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Jadad评价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进一步排除低质量文献。对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相关数据提取,统计分析工具采用Cochorane推荐的Review Manager 5.4软件。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 free survival,RFS)及累计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主要结局观察指标,具体包括肝癌术后1年、2年、3年、5年RFS,肝癌术后1年、2年、3年、5年OS及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统计分析结果采用Q检验及I2定量来判断异质性,并基于异质性大小选择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REM)或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FEM)来计算合并统计量。同时,通过“逐一排除”的方法比较研究合并效应量之间有无发生实质性改变进行敏感性分析。本研究整体使用漏斗图来评价是否存在发表偏移。结果: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共有13篇纳入本研究(其中,8篇英文文献,5篇中文文献)。纳入病例HR-TACE组(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序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组)1378例;HR组(单纯根治性肝癌切除术组)1636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HR-TACE组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1年、2年、3年、5年RFS优于HR组(术后1年RFS:OR=1.96,95%CI:1.68-2.29,P<0.00001;术后2年RFS:OR=1.85,95%CI:1.51-2.28,P<0.00001,敏感性分析结果:OR=2.08,95%CI:1.66-2.59,P<0.00001;术后3年RFS:OR=1.95,95%CI:1.67-2.28,P<0.00001;术后5年RFS:OR=1.45,95%CI:1.21-1.7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理,对比HR组在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1年、2年、3年、5年OS方面,HR-TACE组获益优势明显(术后1年OS:OR=2.53,95%CI:1.50-4.28,P=0.0005,敏感性分析结果:OR=2.71,95%CI:2.14-3.44,P<0.00001;术后2年OS:OR=2.39,95%CI:1.87-3.06,P<0.00001;术后3年OS:OR=1.83,95%CI:1.56-2.15,P=0.0005;术后5年OS:OR=1.64,95%CI:1.38-1.9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对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进行独立分析。基于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角度进行危险因素分析,肿瘤数目及肿瘤直径大小是影响肝癌根治术后RFS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原发癌灶为多发结节性肿瘤且肿瘤直径≥5c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发性肿瘤:OR=1.55,95%CI:1.32-1.81,P<0.00001;肿瘤直径≥5cm:OR=1.49,95%CI:1.20-1.84,P=0.0002,敏感性分析结果:OR=1.61,95%CI:1.41-1.84,P<0.00001)。从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累计生存情况的角度进行危险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肿瘤包膜不完整、肿瘤直径大(≥5cm)对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累计生存率有不良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清AFP水平:OR=1.59,95%CI:1.33-1.89,P<0.00001。肿瘤包膜不完整性:OR=1.59,95%CI:1.11-2.26,P=0.01,敏感性分析结果:OR=1.79,95%CI:1.46-2.19,P<0.00001。肿瘤直径≥5cm:OR=1.51,95%CI:1.14-2.02,P=0.004,敏感性分析结果:OR=1.94,95%CI:1.65-2.27,P<0.00001)。本研究在纳入的文献中,提取有关肿瘤直径≥5cm的文献资料,汇总数据后进行亚组分析。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对于肿瘤直径≥5cm肝细胞癌伴MVI的患者,在无大脉管侵犯及他处转移的情况下,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序贯TACE治疗在术后1年、3年无复发生存率及累计生存率方面均优于单纯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手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FS:OR=2.32,95%CI:1.33-4.06,P=0.003;术后3年RFS:OR=1.95,95%CI:1.21-3.12,P=0.006。术后1年OS:OR=3.83,95%CI:2.39-6.12,P<0.00001;术后3年OS:OR=1.91,95%CI:1.10-3.34,P=0.02)。结论: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存在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术后序贯TACE治疗在术后1年、2年、3年、5年无复发生存率及累计生存率方面均能获益。高血清AFP值、多发性肿瘤、肿瘤直径≥5cm、肿瘤包膜不完整等是影响肝癌伴MVI患者根治术后生存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洪磊[2](2021)在《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TACE治疗前后血清血脂水平变化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在首次行TACE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和血清学资料,分析血清中血脂和甲胎蛋白(Alpha-Fetal protein,AFP)在TACE治疗前的相关性,并研究血清血脂在TACE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及其在TACE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因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HBV-HCC)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首次接受TACE治疗并且符合入组和排除标准的5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TACE术前末次、术后1周及4-6周时血清肝功能、血脂、AFP、乙肝病毒核酸(HBV-DNA)定量、门静脉侵犯情况、肿瘤最大长径、Child-Pugh分级、肿瘤数目、CT及MRI检查结果等临床数据,并统计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身高、体重、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按照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TACE疗效,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归为缓解组,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归为未缓解组。选择SPSS24.0软件对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两组患者血清血脂和AFP等指标在TACE治疗前的相关性和治疗后的变化规律并寻找出对评估治疗效果有价值的指标。结果:1.纳入研究的59例患者中缓解组有31例,未缓解组有28例,在TACE治疗之前,两个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清学资料的比较分析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P>0.05)。2.TACE术前,全部59例患者血清Apo A1、TG、HDL-C、TC、LDL-C、Apo B与AFP无明显相关性(P>0.05)。3.组内比较:在缓解组中,术后1周时,患者血清AFP、Apo A1、TC、HDL-C、Apo B、TG和LDL-C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4-6周时,血清AFP明显低于术前(P<0.05),血清TC明显高于术前(P<0.05),血清HDL-C、TG、LDL-C、Apo A1和Apo B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在未缓解组中,术后1周时,患者血清AFP、Apo A1、TC、HDL-C、Apo B和LDL-C明显低于术前(P<0.05),血清TG较术前差异不显着(P>0.05)。术后4-6周时,血清TC明显低于术前(P<0.05),血清TG明显高于术前(P<0.05),血清Apo A1、LDL-C、HDL-C、Apo B和AFP同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术后4-6周时,缓解组患者血清TC和Apo A1显着高于未缓解组(P<0.05),血清TG和AFP显着低于未缓解组(P<0.05),血清LDL-C、Apo B和HDL-C同未缓解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后4-6周时血清HDL-C、TC、Apo A1、TG、LDL-C、Apo B及AFP水平与术前的百分比进行比较,缓解组TC%和Apo A1%显着高于未缓解组(P<0.05),AFP%显着低于未缓解组(P<0.05)。进行ROC曲线分析,TC%、Apo A1%、AFP%、AFP%+TC%和AFP%+Apo A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5、0.674、0.942、0.974和0.955,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要优于单独检测,并且以AFP%+TC%的诊断价值最大。结论:1.HBV-HCC患者术前血清TC、TG、HDL-C、LDL-C、Apo A1和Apo B水平同AFP无明显相关性。2.HBV-HCC患者经TACE治疗后,血清TC、TG、HDL-C、LDL-C、Apo A1和Apo B水平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是各指标在不同分组的患者中变化幅度不一,术后通过对血清TC、TG和Apo A1的检测有助于初步判断治疗效果,低水平TC、Apo A1和高水平TG与患者术后病灶控制不良相关。3.联合检测HBV-HCC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AFP、TC、Apo A1能较好的评估疗效。

王仙斌[3](2020)在《HIF-2α通过介导DLST、PPP1R8表达影响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缺氧是恶性实体肿瘤中晚期进展最重要的微环境特征,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基因参与调控了肿瘤缺氧微环境中肿瘤进展的多种分子机制。肝细胞肝癌是肿瘤疾病谱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HIF-2α及其下游调控基因DLST、PPP1R8参与调控了肝癌增殖、侵袭、转移及细胞凋亡的多种机制。本研究拟在探讨HIF-2α及其下游基因DLST、PPP1R8在肝癌临床标本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明确他们的调控关系,并进一步探讨DLST、PPP1R8基因在肝癌中的作用机制,为肝癌的防治提供新的科学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首先,我们在课题组前期实验论证基础上,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对HIF-2α干扰后的Hep3B细胞系进行全基因组差异表达谱检测,并进行基因集及信号通路富集。筛选出相关性较好的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细胞系进行实时荧光PCR验证,筛选与HIF-2α调控肿瘤进展最可能相关的下游靶基因DLST、PPP1R8,并进行生物信息学检索比对。其次,我们运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临床肝细胞肝癌组织标本中的HIF-2α、DLST、PPP1R8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探讨DLST、PPP1R8基因对肝癌临床预后的影响。最后,在细胞系模拟缺氧培养条件下,我们利用慢病毒转染RNAi技术构建Lvsh-HIF-2αHep3B、Hep G2细胞系,并在该细胞系利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技术过表达DLST、PPP1R8基因,运用CCK8、Transwell、流式细胞检测Annexin V-FITC技术进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等细胞功能学验证。我们利用TCGA数据库及GSEA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DLST、PPP1R8在肝癌组织中基因共表达和基因功能及信号通路进行富集,并探讨最有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1.基因芯片分析提示HIF-2α下游差异表达基因共1352个,其中上调674个,下调678个,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代谢与肿瘤相关通路中,与细胞大分子代谢功能、MAPK及Pathways in cancer信号通路密切相关,HIF-2α及其下游基因DLST、PPP1R8在Hep3B、Hep G2细胞系的q RT-PCR验证结果及TCGA、Oncomine数据库生物信息学挖掘分析结果提示:DLST、PPP1R8高表达可作为HIF-2α调控下的一种促癌基因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临床实验研究中,在同一肝癌新鲜冰冻组织及连续病理切片组织中,相比于癌旁组织,HIF-2α和DLST、PPP1R8蛋白呈高表达状态。进一步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提示,DLST表达水平与血管侵犯、肿瘤埃德蒙森分级、肿瘤包膜、肿瘤TNM分期显着相关。而PPP1R8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肿瘤结节、血管侵犯、肿瘤埃德蒙森分级、肿瘤包膜、血清甲胎蛋白(AFP)、肿瘤TNM分期显着相关。生存分析统计提示:DLST、PPP1R8蛋白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者。3.细胞生物学实验提示,HIF-2αsh RNA干扰后,肝癌细胞稳转细胞系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均明显减弱,而凋亡率明显增加,同一稳转细胞系过表达DLST、PPP1R8后,细胞系生物学行为发生逆转。生物信息学技术,利用GO及KEGG分析富集DLST、PPP1R8共表达基因及信号通路,提示DLST及其共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PPP1R8及其共表达基因富集于DNA损伤修复代谢通路。【研究结论】临床研究提示HIF-2α与DLST、PPP1R8共同参与肝细胞肝癌的增殖、转移等生物学过程,基因芯片提示HIF-2α可能通过调控下游多种基因影响肝细胞肝癌的发展预后。细胞学功能学实验提示HIF-2α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DLST、PPP1R8促进肝癌的增殖和转移,并在肝癌细胞三羧酸循环及DNA损伤修复代谢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雷[4](2019)在《王飞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学术及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整理、总结、凝炼导师王飞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并以普通感冒为例挖掘导师治疗肺系疾病的用药经验,使导师的学术观点、临证思路与经验用方有据可循,便于临床推广。方法通过研读王飞教授相关论文及书籍、门诊侍诊、师生问答、诊毕学习、定时讨论和搜集整理临床病案等方式,深入领悟王飞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观点与临床经验,并加以整理、总结、凝炼和挖掘。同时,收集王飞教授治疗普通感冒的门诊病例,在Microsoft Excel表格中建立“普通感冒方剂-中药-功效数据库”,并统计方剂、药物及中药功效的频次。结果王飞教授通过探本溯源与融汇新知,深入诠释了毒邪的本质,并在正虚邪犯的发病观、环境毒邪致病观及病证结合时空观的指导下,创新性地提出正虚毒瘀兼杂为肺系疾病的重要病机,创立出益气解毒法治疗肺系疾病的新观点。王飞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经验方剂主要有感毒清、加减参苏饮、宣肺止嗽散、肺络舒、补肺还五汤、肺纤汤、清肺化痰汤等。治疗普通感冒常用处方主要有参苏饮、银翘散、泻白散、玉屏风散等,常用中药主要有甘草、杏仁、陈皮、茯苓、射干、紫苏叶、半夏、柴胡、黄芩、桔梗、黄芪、枇杷叶、太子参、荆芥、防风等,常用中药按功效分类主要有补气药、发散风寒药、止咳平喘药、发散风热药、清热解毒药、清化热痰药等。结论王飞教授应用益气解毒法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观点与临床经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艾宁[5](2018)在《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锥形束CT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目的: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是新近热点研究的一种肝癌肿瘤标志物,但其临床应用推广仍有诸多限制。目前研究多数停留在血清GP73与AFP检测敏感性的对比方面,强调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价值,而组织中的GP73表达情况也多从免疫组化水平方面进行阐述,肝癌组织及正常对照肝脏组织中GP73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预后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GP73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及临床特征我们更是了解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GP73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手术切除的65例肝癌组织、相应近癌旁(肿瘤边缘≤1 cm)、远癌旁(>1 cm)癌旁组织及26例正常肝组织的mRNA及蛋白水平,并分析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索其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的GP7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且GP73mRNA比较(2.64±0.11 vs.1.01±0.07,0.65±0.03),蛋白表达之间[8.56(6.31-14.26)vs.3.76(2.35-6.12)vs.1.43(1.08-2.43)],有显着性差异(P<0.001)。GP73mRNA的高表达与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及肿瘤分级密切相关,蛋白表达同样与血管侵犯、肿瘤分级密切相关,且发现与有无复发密切相关。生存分析显示癌组织GP73mRNA低表达组患者预后较之高表达组患者预后好,有无血管侵犯及GP73蛋白表达量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小结:GP73 mRNA及蛋白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肝癌进展行为关系密切,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了解GP73在肝癌预后中的价值。第二部分GP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诊断价值及在介入治疗中的评估意义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动态表达及联合AF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8月-2017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介入病房首次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男性45例,女性23例,年龄3978岁,平均53.2岁。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然后导管超选择进入靶血管内,为进行精细治疗并避免过度损伤正常肝脏组织,患者需借助Progreat或Stride微导管进行肿瘤靶血管的选择。根据患者术前肝功能情况缓慢灌注替加氟1000mg,洛铂50mg,亚叶酸钙200mg,然后以8-15ml超液化碘油中加入阿霉素20mg混合成乳剂来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再应用栓塞微粒球加强栓塞至肿瘤染色完全消失。所有患者行锥形束CT寻找肿瘤供血血管及评估介入术后栓塞效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29例正常人、43例肝硬化患者以及68例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并比较患者介入前2天、介入后7天及30天的血清GP73水平。分析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及正常健康人群组的血清GP73水平,应用SPSS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68例肝癌患者、43例肝硬化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血清GP73水平分别为152.5(76.4-284.5)、75.9(43.2-96.5)及49.3(12.6-76.7)ng/ml,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GP73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分期明显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BCLC分期A、B、C期血清GP73表达水平分别为92.12(38.9-135.2)、122.9(55.2-178.5)、162.55(110.8-232.9)ng/m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后7天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为99.2(66.7-150.8)明显低于介入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AFP<400ng/mL原发性肝癌介入患者中,19例(76.0%)患者的GP73血清表达水平高于临界值,表明GP73在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以所有肝癌患者的血清GP73及AFP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推荐的最佳水平97.3ng/m L作为截断值时,血清GP73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3%和89.7%,AFP诊断肝癌截断值为200ng/mL时,对肝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4%和82.4%。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度显着高于AFP(P<0.001),而特异性两组无明显差异。GP73和AFP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分别为0.925和0.76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mRECIST标准评估介入疗效,CR13例,PR27例,PD16例,SD12例。TACE进展组(PD+SD)与TACE有效组(CR+PR)间血清GP73浓度水平有统计学差异[179.3(93.2-283.4)vs135.6(63.5-235.2),P<0.05],两组间AFP浓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小结: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患者血清学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同时有助于肝癌介入疗效的评估及指导介入治疗策略。第三部分锥形束CT(CB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目的:评价DynaCT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DynaCT提供依据。方法:将8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DynaCT组与常规DSA组,DynaCT组46例,常规DSA组43例,DynaCT组为二维常规DSA联合增强DynaCt检查。对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X线辐射量及造影剂用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DynaCT检出病灶数量和明确血管走行的能力与常规DSA及螺旋CT进行对比,并随访两组患者,针对总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DSA组相比,DynaCT组缩短了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X线辐射量间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造影剂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ynaCT组较常规DSA组减少了造影剂用量,说明术中加做DynaCT检查并未增加X线辐射量和造影剂用量。DynaCT组共检测病灶92个(46例患者),在直径<10mm及10mm-20mm直径的小肝癌中,DynaCT的诊断敏感率明显优于常规CT及螺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径>20mm肝癌中三种检查方法均能明确诊断,不具有统计学差异。Dyna CT组内46例患者中共有11例行常规DSA后发现肿瘤供血动脉因二维DSA原因,不能分辨肿瘤供血动脉具体起点及走行,行增强锥形束CT后,其中9例肿瘤供血动脉分支起点及分支走行显影清晰,超选择插管后诊断明确。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ynaCT组总生存期为17.3±1.1月,常规DSA组总生存期为12.6±0.9月,经Log-Rank检验,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常规DSA基础上应用Dyna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更多诊断治疗信息,改善患者预后。结论:1.与相应的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相比,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中GP73的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很好地反映了GP73在肝癌检测中的价值;并且其表达水平与反映肿瘤侵袭生长特性的血管侵犯、病理分级等指标相关,代表其与肝癌的生长、侵袭及复发等生物学行为有着潜在的相关性。2.GP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疗程中的动态变化可反映TACE疗效,可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后选择治疗时机提供依据,并且比AFP有更好的灵敏性与特异性。3.锥形束CT有助于发现早期病灶,明确肿瘤的血供来源,实时评估介入术后疗效,有助于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规范,提高患者疗效及生存期。

陈浩宇[6](2017)在《miR-26b和GP73联合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常见的一种恶性程度高、进展速度快、容易复发转移、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比较有效的早期诊断指标,大多数肝癌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因此,寻求一些敏感的检测方法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至关重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新的原发性肝癌血清标志物,并有希望成为其理想的早期诊断指标。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当前在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肝癌诊断血清标志物之一,但AFP诊断肝癌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约40%的肝癌病患血清中的AFP水平处于低值甚至不表达,这大大的影响了AFP在诊断HCC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前期对于mi R-26b的研究中发现,其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显着下调,并且与肝癌的增殖及侵袭转移相关,但是mi R-26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及能否用于肝癌早期的检测尚需进一步的验证。高尔基糖蛋白-73(Golgiprotein,GP73)是一类高尔基Ⅱ型跨膜蛋白,主要在胆管的上皮细胞中表达,而正常肝细胞中很少甚至不表达,在急慢性肝炎或者肝纤维化时,GP73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而进展至肝硬化时其表达又进一步提高,发展到肝癌时,GP73的表达可达到高峰。本研究着重探讨循环mi R-26b、GP73和AFP在正常人、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与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作为肝癌的诊断标志物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AFP、mi R-26、GP73联合检测,以期提高HCC诊断的敏感度和阳性检出率,分析其作为分子标志物对肝癌作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1.本研究将实验分成4个组,包括肝细胞癌组50例、肝硬化组40例、慢性肝炎组45例和健康对照组5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法检测各组人群全血中miR-26b的表达水平。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定量测定各组血清中GP73的含量,化学发光方法定量测定AFP的含量。3.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并确定外周血中的mi R-26、GP73和AFP诊断HCC的最佳截断值(cutoff值),并利用ROC曲线评价mi R-26、GP73和AFP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mi R-26+GP73、mi R-26+AFP、GP73+AFP、mi R-26+GP73+AFP)对早期诊断HCC的价值。结果:1.与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mi R-26b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呈低水平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间两两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CC组患者血清GP73的水平[234.58(166.50-309.49)ng/ml)]显着高于肝炎肝硬化组[133.25(46.50-146.60)ng/ml]、慢性肝炎对照组[141.01(82.77-149.56)ng/ml]及健康对照组[43.50(37.06-49.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跟慢性肝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mi R-26b区分肝癌与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健康对照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最佳截断值(cutoff value)为0.888,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和87.5%;GP73诊断HCC的AUC为0.913,cutoff值为144.82ng/ml,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4.0%和77.0%;AFP诊断HCC的AUC为0.718,最佳截断值为27.99ng/ml,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2.0%和68.9%。mi R-26b的敏感性,特异度最高,其AUC最大。4.在28例血清AFP呈低浓度(AFP<400 ng/ml)的HCC患者中,mi R-26b检出阳性(cutoff值≤0.888)的患者有24例,占AFP低浓度的HCC患者的85.7%(24/28);GP73检出阳性(GP73≥150ng/ml)的患者有16例,占AFP低浓度的HCC患者的57.1%(16/28)。mi R-26b、GP73的阳性检出率要远高于AFP(P<0.01)。5.以GP73≥150ng/ml,AFP≥400ng/ml作为诊断标准,mi R-26b、GP73对HCC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6.0%、74.0%,明显优于AFP(44.0%)(P<0.01),特异度要较AFP差。根据ROC曲线来观察各标志物对HCC的诊断,mi R-26b、GP73与AFP的曲线下面积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6.mi R-26b、GP73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优于AFP,在特异性提高的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FP的漏诊率,有望成为新的肝癌血清学标记物。mi R-26b、GP73、AFP三者联合进行检测能提高HCC早期诊断的准确性。结论:1、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mi R-26b表达降低,血液中mi R-26b可能作为一种新型肝细胞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联合血清中AFP进行检测对诊断HCC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GP73在HCC组血清中的表达显着升高,提示其可作为一种有意义的HCC血清分子标志物,为肝癌的诊断提供有意义的蛋白标记。3、外周血mi R-26b联合血清GP73、AFP检测对HCC诊断有积极意义,可用于高危人群的肝癌筛查。

贾萌[7](2016)在《LincRNA-p21通过抑制Notch信号诱导的EMT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文中指出肝癌作为恶性肿瘤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最高。这是因为肝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发病后,病情进展快速,患者生存时间相对较短,针对肝细胞癌的治疗手段亦发展迅速,但是受到治疗手段的限制,仍有不少患者在发病5年内死亡。最近发展的分子靶向治疗因其高效性和高特异性逐渐吸引人们的注意。一种非编码RNA是转录本超过200个核苷酸长度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非编码RNA以基因位置决定可以分为5种不同类型,这五类包括双向lncRNA、基因间lncRNA、基因内lncRNA、反义lncRNA、正义lncRNA。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我们发现在人类的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长链非编码RNA,而其中有将近24000个左右从参与了多种基因相关功能,主要包括转录激活、核内运输、X染色体沉默、转录干扰、染色质修饰等多项生物学活动。通过对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深入开展,在多种疾病中长链非编码RNA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早期阶段microRNA的研究曾经成为热点,而长链非编码RNA在此之后再次走向研究的前沿。大量的研究指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的异常表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在早期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参与了调节过程,因此对于肿瘤的细胞增殖特点和多发性潜能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本文的主要重点研究涉及了长链非编码RNA在肿瘤组织中的功能和作用,有助于寻找控制肿瘤生长的长链非编码RNA。肝癌细胞长链非编码RNA相对于正常肝细胞,其表达谱变化显着,其中主要的变化趋势为上调和下调,而下调趋势更为常见。这些出现异常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可能涉及了多个生物学过程,其中主要包括蛋白翻译、细胞周期、mRNA剪接、基因转录等多种,表明长链非编码RNA可在蛋白质表达和表达后修饰等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长链非编码RNA参与了多个重要过程的信号传导调节,其中主要包括JAK-STAT、Notch、p53、MAPK等通路。我们首先通过Real-timePCR的方法分析临床样本和细胞样本,我们证实,与健康组织和正常细胞相比,LincRNA-p21在肿瘤组织中发生表达水平大幅度下调,结果暗示LincRNA-p21可能具有抑制肝癌组织生长的作用。我们通过分析肝癌肿瘤组织乙酰化组蛋白与lincrna-p21启动子的结合情况,发现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乙酰化组蛋白h3水平对比正常肝脏组织和正常细胞,表达表达存在差异性。解释了为什么正常肝脏组织中lincrna-p21的表达水平高于肝癌组织。为了验证lincrna-p21的生物学功能,我们通过细胞转染的方法改变smmc-7721肝癌细胞内lincrna-p21的表达水平。我们构建了过表达lincrna-p21的smmc-7721细胞株,并在rna水平证明了肿瘤细胞smmc-7721转染后发生了明显的lincrna-p21表达水平增高,同时分析了notch信号蛋白hes-1和nicd的表达,结果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表达显着下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进一步验证notch信号通路与emt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western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水平,于正常组织相比,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接下来我们通过sirna的方法构建lincrna-p21抑制细胞株,我们发现hepg2细胞在发生lincrna-p21抑制后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hes-1和nicd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我们发现westernblot检测notch信号蛋白hes-1和nicd的表达对比正常肝脏组织,表达显着提高。而在蛋白水平对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我们发现western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对比正常肝脏组织,表达显着提高。通过dapt作用于notch信号通路可以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过程,我们发现抑制发生后notch信号蛋白hes-1和nicd的表达,结果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表达显着下降,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出现明显下降。表明抑制notch信号通路将提高emt出现频率,可能会增强肝癌的侵袭性。而激活notch信号将取消lincrna-p21过表达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再使用jagged1处理所有实验细胞,之后采用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和转移,实验结果表明肿瘤细胞的侵袭力明显提高。为了进一步明确lincrna-p21,notch通路以及emt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抑制notch信号来观察对lincrna-p21干扰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促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抑制notch信号将取消干扰lincrna-p21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促进作用。然而,我们再使用dapt处理细胞后,经过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和转移,我们发现抑制取消后,肿瘤细胞的侵略力明显降低。通过裸鼠肝癌模型来分析LincRNA-p21可能的机制,我们发现裸鼠感染了转染pcDNA-LincRNA-p21质粒的细胞后,体内肿瘤组织的转移情况明显降低,证明LincRNA-p21的过表达对肝脏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后证明了抑制LincRNA-p21的表达水平将有效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加深了对肝癌转移机制的进一步理解,证明LincRNA-p21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起到重要作用,是其一种新的功能。研究提示肝癌的转移过程应该重新认识,即在转移的不同阶段肝癌细胞利用不同的策略实现其恶性播散。EMT在肝癌细胞的早期侵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Notch信号通路在肝癌细胞的远端定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证明在肝癌的侵袭-转移级联反应的早期及晚期阶段LincRNA-p21都有抑制作用,因此LincRNA-p21有潜力作为一种肝癌侵袭转移的分子靶向治疗手段及判断患者预后的基因标志,同时此研究结果对于肝癌的治疗的预防转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王腾[8](2016)在《肝癌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浓度升高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研究肝癌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水平在肝癌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索血清中MIC-1水平用于治疗监测的可能性及分析血清MIC-1水平影响因素,研究为MIC-1在肝癌诊断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71例未经治疗的肝癌患者、48例肝脏良性疾病患者、30例乙肝携带者及423例健康对照人群血清MIC-1浓度,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上述肝癌患者血清标本AFP浓度。通过ROC曲线分析MIC-1血清水平诊断肝癌的性能并与AFP进行比较;通过分析血清MIC-1水平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及治疗前后水平改变,评价其在治疗监测的价值。结果肝癌患者组血清MIC-1浓度显着高于肝脏良性疾病组、乙肝携带者组及健康对照者(6204.85±3691.80、4419.75±2327.23、1740.52±1117.49,706.54±316.46 pg/ml,p<0.001);MIC-1浓度随肝癌患者临床BCLC分期进展而升高(p<0.001);根据肝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ROC曲线设定1796 pg/ml作为MIC-1诊断肝癌的临界值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6.2%,97.4%,高于AFP(96.2%vs 73.1%)。MIC-1在早期肝癌患者(0期和A期)中显示出良好的诊断敏感性,远优于AFP(97.4%vs73.1%)。通过分析血清MIC-1与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发现,血清MIC-1水平随肿瘤浸润程度的加深而升高,淋巴结转移肝癌患者血清MIC-1水平也显着高于未转移患者(P<0.001);肝癌患者肿瘤手术切除后,血清MIC-1水平也随之降低,可能用作治疗效果监测。结论本研究首次系统阐述MIC-1在肝癌早期发现及辅助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可用作治疗效果监测。在肝癌筛查及早期辅助诊断方面显示出良好应用前景。

肖蕾[9](2016)在《肝癌精准放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为基础的放射性肝损伤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放射治疗(trans-arterial chemoemoli-zation+ Radiotherapy, TACE+RT)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比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索引发放射性肝损伤(radiation induced liver damage, RILD)的潜在机制和靶点,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改变的关键靶点。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本研究中心2012年1月到2013年6月75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并接受TACE+RT(25例)或单纯TACE(50例)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2)体内试验: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和对照组(24只)。模型组大鼠均给予右侧半肝6MV的X线单次30Gy照射,对照组予以相同方式假照射,于照射后3天、5天、10天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6只,对照组6只,检测血清AST、ALT、ALP、TB、DB的变化情况;HE染色和Masson染色法进行大鼠放射性肝损伤组织学分析,免疫组化分析放射性肝损伤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表达情况;3)体外实验:以不同剂量6 MV X射线(0、10和20Gy)照射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并用PI3K/Akt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处理48h后,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RT-PCR检测Akt及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p-Akt的表达量。结果:1)随访75例HCC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与单独TACE组。单独TACE组50例,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联合组25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表明联合组与单纯TACE组时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72,P<0.05);2)体内实验:在照射后第3天、5天、10天,模型组大鼠血清AST、ALT、ALP、TB、DB均逐渐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HE及Masson染色显示辐射诱导肝脏急性损伤大鼠肝血窦周围胶原纤维较对照组生成明显。免疫组化显示:随照射后观察时间的延长TGF-β1、α-SMA、p-Akt (S473)的表达逐渐增强,经过IPP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体外实验:FCM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0和20Gy组细胞的凋亡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t=8.43,11.63,P<0.05);与单纯照射组比较,相同照射剂量加抑制剂组细胞的凋亡率降低(t=8.09,4.89,P<0.05)。ELISA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0和20Gy组细胞分泌TGF-β1的量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t=11.51,19.02,P<0.05);与单纯照射组比较,相同照射剂量加抑制剂后细胞分泌TGF-β1的量降低(=6.17,10.04,P<0.05)。RT-PCR检测Akt及α-SM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10Gy组比较,20Gy组Akt及α-SMA的表达量增加(t=4.89,7.80,P<0.05),10Gy+LY294002组Akt及α-SMA的表达量降低(=13.66,15.11,P<0.05);与20Gy组比较,20Gy+LY294002组Akt及α-SMA的表达量降低(=6.20,6.85,P<0.05)。Western blot检测β-Akt的表达量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0和20Gy组细胞β-Akt的表达量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t=5.74,31.23,P<0.05);与单纯照射组比较,相同照射剂量加抑制剂组β-Akt的表达量降低(t=10.34,23.84,P<0.05)。结论:对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TACE+RT联合治疗优于TACE单独治疗。在单次大剂量辐射导致急性放射性肝脏损伤过程中,伴随肝脏星状细胞的活化,TGF-β1分泌增加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PI3K/Akt信号通路有可能成为治疗放射性肝损伤的潜在靶点。

肖琦[10](2012)在《Foxp3、IL-2、IL-10和TGF-β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TACE对其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肝癌患者经TACE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10和TGF-β1含量的变化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mRNA表达量的变化,以探讨TACE治疗肝癌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分别收集30例肝癌患者TACE化疗前、化疗后一周外周血标本和14例健康人群及14例慢性乙肝患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IL-10、IL-2、TGF-β1的含量,以GADPH为内参用RT-PCR方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①ELISA结果显示:肝癌患者TACE化疗前IL-2水平低于慢性乙肝患者组及健康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肝患者组IL-2水平低于健康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患者行TACE化疗后IL-2水平有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28, P<0.01)。②肝癌患者TACE化疗前IL-10水平高于慢性乙肝患者组及健康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肝患者组IL-10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患者行TACE化疗后IL-10水平有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66, P<0.01)。③肝癌患者TACE化疗前TGF-β1水平高于慢性乙肝患者组及健康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肝患者组TGF-β1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患者行TACE化疗后TGF-β1水平有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12, P<0.01)。④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提示FOXP3mRNA表达水平在健康对照组、慢性乙肝患者组及肝癌TACE化疗前组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LSD结果分析示:健康对照组FOXP3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慢性乙肝组及肝癌术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肝组FOXP3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肝癌术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患者行TACE化疗后FOXP3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 P<0.01)。⑤经线性相关性分析,FOXP3mRNA表达的变化与细胞因子IL-2、IL-10和TGF-β1浓度变化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①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mRNA表达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及健康人群组,由于FOXP3是Treg细胞特异性标志,说明调节性T细胞(Treg)与肝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②肝癌患者行TACE化疗后FOXP3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说明肝癌的化疗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③根据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FOXP3mRNA表达的变化与细胞因子IL-2、IL-10和TGF-β1浓度变化存在相关性,提示Treg细胞可能通过IL-2、IL-10和TGF-β1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二、肝癌患者介入化疗前后血清ApoA_1浓度GPDA活性变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癌患者介入化疗前后血清ApoA_1浓度GPDA活性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序贯TACE对合并微血管侵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根治切除术后疗效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文献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
    1.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1.4 纳入文献数据提取与汇总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 结局指标的统计学荟萃分析
    2.4 亚组分析
    2.5 发表偏移
    2.6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VI阳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2)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TACE治疗前后血清血脂水平变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方案
        2.2.1 术前准备
        2.2.2 术中器材及药品
        2.2.3 TACE方法
        2.2.4 术后处理
    2.3 试验数据的测定与随访
        2.3.1 检测术前及术后肝功、血脂及AFP值
        2.3.2 影像学检查
        2.3.3 随访
    2.4 近期疗效和分组标准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血清学资料比较
    3.2 患者治疗前血清血脂水平与AFP的相关性分析
    3.3 两组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血脂及AFP水平分析
        3.3.1 两组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TC水平变化比较
        3.3.2 两组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TG水平变化比较
        3.3.3 两组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HDL-C水平变化比较
        3.3.4 两组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LDL-C水平变化比较
        3.3.5 两组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Apo A1 水平变化比较
        3.3.6 两组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Apo B水平变化比较
        3.3.7 两组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AFP水平变化比较
        3.3.8 两组患者术后4-6 周血清血脂及AFP水平较术前变化分析
    3.4 TC%、APOA1%及AFP%单独和联合的ROC曲线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TACE对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4.2 TACE对血清TG水平的影响
    4.3 TACE对血清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4.4 TACE术前后血清血脂及AFP水平变化的ROC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图表)
附录 B (综述)浅谈肝癌综合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3)HIF-2α通过介导DLST、PPP1R8表达影响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HIF-2α基因RNAi干扰前后肝癌细胞基因表达谱变化及其下游基因DLST、PPP1R8生物信息学预测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实验材料
        1.1.3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沉默HIF-2α后 Hep3B细胞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1.2.2 基因芯片差异表达基因在Hep3B、Hep G2 肝癌细胞系中的验证
        1.2.3 DLST、PPP1R8 基因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DLST、PPP1R8 在肝细胞肝癌中的临床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Westernblot检测肝癌组织中HIF-2α、DLST、PPP1R8 蛋白的表达
        2.2.2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组织中HIF-2α下游基因DLST、PPP1R8蛋白的表达
        2.2.3 DLST、PPP1R8 蛋白的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2.4 DLST、PPP1R8 蛋白的表达对肝癌患者生存预后影响
    2.3 讨论
        2.3.1 DLST、PPP1R8 基因与肿瘤
        2.3.2 DLST、PPP1R8 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影响
    2.4 小结
三、人肝癌细胞系Lvsh-HIF-2α干扰后下游DLST、PPP1R8 基因差异表达对细胞功能学作用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慢病毒转染Hep3B、Hep G2 细胞系转染效率结果
        3.2.2 LvshHIF-2α在 Hep3B、Hep G2 细胞系敲减效率的验证结果
        3.2.3 Lvsh-HIF-2α肝癌细胞系DLST、PPP1R8 基因过表达效率的验证
        3.2.4 DLST/PPP1R8 过表达对Lvsh-HIF-2αHep3B/HepG2 细胞增殖的影响
        3.2.5 DLST/PPP1R8 过表达对Lvsh-HIF-2αHep3B/Hep G2 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3.2.6 DLST/PPP1R8 过表达对Lvsh-HIF-2αHep3B/Hep G2 细胞凋亡的影响
        3.2.7 DLST/PPP1R8 相关共表达基因及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讨论
        3.3.1 Lvsh-HIF-2α慢病毒稳转肝癌细胞系DLST、PPP1R8 基因过表达对细胞功能学的影响
        3.3.2 DLST/PPP1R8 在肝癌中相关共表达基因及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DLST、PPP1R8 基因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王飞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学术及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王飞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学术观点
    1.1 发皇古义,融汇新知,规范毒邪内涵
    1.2 溯源融今,衷中参西,诠释雾霾因机
    1.3 善于创新,大胆立说,立足正虚毒瘀
    1.4 补虚泻实,正邪兼顾,提出益气解毒
    1.5 理实一体,病证结合,不离整体时空
    1.6 圆机活法,化裁古方,重视临证效验
2.益气解毒法治疗肺系疾病临床经验总结
    2.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2 感染后咳嗽
    2.3 咳嗽高敏综合征
    2.4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2.5 老年人肺炎
    2.6 支气管肺癌
3.王飞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常用验方举要
    3.1 感毒清
    3.2 加减参苏饮
    3.3 宣肺止嗽散
    3.4 肺络舒
    3.5 补肺还五汤
    3.6 肺纤汤
    3.7 清肺化痰汤
4.王飞教授治疗普通感冒常用方药分析
    4.1 病例资料来源
    4.2 病例资料选择
        4.2.1 诊断标准
        4.2.2 纳入标准
        4.2.3 排除对象
    4.3 统计学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4.5.1 重视补气药物的应用
        4.5.2 重视解毒药物的应用
        4.5.3 非透发祛邪不为其治
        4.5.4 恢复肝肺气机之升降
        4.5.5 临证尚须三因以治宜
5.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益气解毒法在内科常见难治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附件

(5)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锥形束CT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GP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诊断价值及在介入治疗中的评估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锥形束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GP73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miR-26b和GP73联合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及中英文对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标本采集
    三、检测试剂、仪器与方法
    四、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miR-26b在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
    2. 各组血清GP73的表达水平及比较
    3. miR-26b、GP73、AFP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4.外周血miR-26b、GP73在诊断低值AFP的HCC患者中价值
    5. miR-26b与GP73、AFP的相关性分析
    6.联合检测对诊断HCC的价值
讨论
    1.肝癌及其实验室诊断现状
    2.血清AFP在HCC中的诊断意义
    3. miRNA概况及miR-26b在HCC中的诊断意义
    4. GP73在HCC中的诊断意义
    5.联合检测在HCC诊断中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LincRNA-p21通过抑制Notch信号诱导的EMT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第一章 肝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二章 肝细胞癌的病因
    第三章 肝细胞癌预后情况
    第四章 肝细胞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一)肝癌相关的异常信号通路
        1、MAPK信号通路
        2、PI3K/Akt/m TOR信号通路
        3、Notch信号通路
    第五章 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
    第六章 长链非编码RNA与肿瘤的关系
    参考文献
Linc RNA-p21的初步鉴定及临床意义
    1 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步骤
    2.实验方法
        2.1 Linc RNA-p21在肝癌组织与正常肝脏组织的表达水平检测
        2.1.1 病料采集
        2.1.2 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肝脏组织总RNA的提取
        2.1.3 Real-time PCR检测肝癌组织与正常肝脏组织Linc RNA-p21的表达
        2.1.3.1 总CDNA合成
        2.1.3.2 PCR反应
        2.2 Linc RNA-p21在肝癌细胞与正常肝脏细胞的表达水平检测
        2.2.1 肝癌细胞系SMMC-7721,Hep G2及正常肝细胞系L02培养
        2.2.1.1 细胞复苏
        2.2.1.2 细胞传代
        2.2.1.3 细胞冻存
        2.2.1.4 细胞总RNA的提取
        2.2.1.5 总CDNA合成
        2.2.1.6 PCR反应
        2.3 ChIP检测肝癌组织乙酰化组蛋白H3和H4水平
        2.3.1 病料收集
        2.3.2 肝癌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的组蛋白乙酰化检测
        2.3.3 肝癌细胞和正常肝脏细胞的组蛋白乙酰化检测
        2.4 Linc RNA-p21过表达对肝癌细胞Notch和EMT表达的影响
        2.4.1 肝癌细胞SMMC-7721 转染pc DNA-Linc RNA-p21
        2.4.1.1 pc DNA质粒DNA的准备
        2.4.1.2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2.4.1.3 质粒DNA的转化
        2.4.1.4 细菌培养
        2.4.1.5 质粒提取
        2.4.2 转染前细胞准备
        2.4.3 脂质体转染
        2.4.4 脂质体转染si RNA的方法
        2.4.5 转染效果检测
        2.4.5.1 总RNA提取
        2.4.5.2 CDNA合成
        2.4.5.3 PCR反应
        2.5 Western blot检测Notch信号蛋白Hes-1 和NICD的表达
        2.5.1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2.5.2 Westen blot分析
        2.6 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
        2.7 肝癌细胞Hep G2转染si RNA- Linc RNA-p21
        2.8 western blot检测Notch信号蛋白Hes-1 和NICD的表达
        2.9 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
        2.10 DAPT处理SMMC-7721 抑制Notch信号
        2.10.1 细胞培养
        2.10.2 MTT法观察不同浓度DAPT对SMMC-7721 肝癌细胞的增殖影响
        2.10.3 western blot检测Notch信号蛋白Hes-1 和NICD的表达
        2.10.4 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
        2.10.5 Jagged1处理Hep G2激活Notch信号
        2.10.6 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
        2.11 肝癌细胞SMMC-7721 转染pc DNA-Linc RNA-p21
        2.11.1 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和转移
        2.11.2 Jagged1再处理细胞
        2.11.3 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和转移
        2.12 肝癌细胞Hep G2转染si-Linc RNA-p21
        2.13 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和转移
        2.14 DAPI再处理细胞
        2.15 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和转移
        2.16 肝癌细胞SMMC-7721 稳转pc DNA-Linc RNA-p21
        2.17 裸鼠注射转染后的SMMC-7721 细胞,建立肝癌小鼠模型
    3. 实验结果
        3.1 Linc RNA-p21在肝癌肿瘤组织和正常肝脏细胞中的表达
        3.1.1 样品RNA的质量检测
        3.1.2 在肝癌肿瘤组织中Linc RNA-p21的表达
        3.1.3 Linc RNA-P21在正常细胞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3.2 Linc RNA-p21启动子与肝癌肿瘤组织和细胞的乙酰化组蛋白的结合情况
        3.2.1 Linc RNA-p21启动子区域的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在肝癌组织中下调
        3.2.2 Linc RNA-p21启动子区域的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在肝癌细胞中下调
        3.3 Linc RNA-p21过表达对肝癌细胞Notch和EMT表达的影响
        3.3.1 肝癌细胞SMMC-7721 转染pc DNA-Linc RNA-p21
        3.3.2 western blot检测Notch信号蛋白Hes-1 和NICD的表达
        3.3.3 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
        3.4 干扰Linc RNA-p21对肝癌细胞Notch和EMT表达的影响
        3.4.1 肝癌细胞Hep G2转染si RNA- Linc RNA-p21
        3.4.2 western blot检测Notch信号蛋白Hes-1 和NICD的表达
        3.4.3 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
        3.5 抑制Notch信号对肝癌细胞EMT表达的影响
        3.5.1 DAPT处理SMMC-7721 抑制Notch信号
        3.5.2 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对比抑制前,表达存在差异性
        3.5.3 Jagged1处理Hep G2激活Notch信号
        3.5.4 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
        3.6 激活Notch信号取消Linc RNA-p21过表达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
        3.6.1 肝癌细胞SMMC-7721 转染pc DNA-Linc RNA-p21
        3.7 抑制Notch信号取消Linc RNA-p21干扰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促进作用
        3.7.1 肝癌细胞Hep G2转染si-Linc RNA-p21
        3.8 Linc RNA-p21过表达抑制肝癌肺转移
        3.8.1 肝癌细胞SMMC-7721 稳转pc DNA-Linc RNA-p21
        3.8.2 裸鼠注射转染后的SMMC-7721 细胞,建立肝癌小鼠模型
    讨论
    结论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成绩
    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
致谢

(8)肝癌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浓度升高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MIC-1试剂盒的制备
    实验材料
        一、主要材料
        二、主要试剂及耗材
        三、主要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肝癌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浓度升高的临床价值研究
    实验材料
        一、主要材料
        二、实验试剂及耗材
        三、主要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肝癌精准放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为基础的放射性肝损伤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癌精准放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肝脏功能评价
        1.4 治疗方案
        1.5 TACE处理方法
        1.6 精准放疗处理方法
        1.7 实施过程中的技术路线
        1.8 随访及疗效评价标准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PI3K/Akt信号通路在大鼠肝脏星状细胞放疗后活化的体外实验研究
    研究背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1.3 主要溶液配制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PI3K/Akt信号通路在大鼠肝脏放疗后活化的体内实验研究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精确放疗技术在肝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Foxp3、IL-2、IL-10和TGF-β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TACE对其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试剂
        2.2.1 主要试剂
        2.2.2 一般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引物基因序列
    2.3 实验方法
        2.3.1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2 实验操作流程
    2.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ELISA 检测细胞因子 IL-2、IL-10 和 TGF-β1 浓度
    3.2 RT-PCR 检测 FOXP3 mRNA 的表达
    3.3 测 FOXP3 mRNA 表达的变化与细胞因子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FOXP3 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
    4.2 Treg 细胞与细胞因子 IL-2、IL-10 和 TGF-β1 的关系及化疗对其产生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肝癌患者介入化疗前后血清ApoA_1浓度GPDA活性变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序贯TACE对合并微血管侵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根治切除术后疗效的荟萃分析[D]. 刘佳斌.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TACE治疗前后血清血脂水平变化的分析[D]. 洪磊. 青海大学, 2021(01)
  • [3]HIF-2α通过介导DLST、PPP1R8表达影响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的研究[D]. 王仙斌.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王飞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学术及临床经验总结[D]. 王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锥形束CT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D]. 艾宁.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6]miR-26b和GP73联合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价值[D]. 陈浩宇. 广州医科大学, 2017(02)
  • [7]LincRNA-p21通过抑制Notch信号诱导的EMT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D]. 贾萌. 郑州大学, 2016(03)
  • [8]肝癌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浓度升高的临床价值研究[D]. 王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2)
  • [9]肝癌精准放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为基础的放射性肝损伤分子机制研究[D]. 肖蕾.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9)
  • [10]Foxp3、IL-2、IL-10和TGF-β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TACE对其表达的影响[D]. 肖琦. 南昌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肝癌患者介入化疗前后血清ApoA_1浓度及GPDA活性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