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再分化和促氧化治疗的新进展

肿瘤细胞再分化和促氧化治疗的新进展

一、肿瘤细胞再分化及促氧化疗法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华武杨[1](2020)在《光触发-响应化学工具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文中认为光照是一种易于控制的外源性触发条件。在生物研究与相关实践中,其可以依照现实需要而随意开关、调节以及选择施加位点。正是这些优势使光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愈加重要的作用,而光照在生命体的应用则依赖于相关化学工具的开发。因此,本文从光动力治疗光敏剂、光触发气体递质荧光供体两个大的方面入手,设计并合成新型光触发-响应化学工具,来探讨光照对于化学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光动力疗法在肿瘤的治疗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诸多的光敏剂中,过渡金属配合物光敏剂依靠其独特的光物理性能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控多吡啶Ru(Ⅱ)配合物的激发态性质开发了光敏剂2-1,提高了其三重激发态寿命,并使之获得了优异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而化学结构上的特性还赋予该光敏剂较强的DNA嵌入能力。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光照下,2-1具有相当强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该光敏剂的抗肿瘤活性来源于其较强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以及DNA插入能力。此外,在细胞水平上,目标光敏剂能够激活细胞内源性凋亡通路以及内质网应激,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由于气体递质分子具有较强的化学反应活性和复杂的生物功能,对于该类物质的研究面临诸多困难。为此,本文利用光照触发响应基团,分别设计了H2S以及NO光触发-响应供体。同时,本文还引入了荧光基团,并设计了气体释放响应的荧光开关,以期该供体在释放气体分子后做出光学信号反馈。对于H2S供体,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3-1在光照后,可以在溶液和细胞中释放H2S。细胞实验中,本文发现该供体能够显着降低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并在活性氧存在的条件下有效提升细胞存活率。重要的是,这种保护细胞的行为可以通过光照进行控制。而荧光信号的反馈则为供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以及负载物的释放提供了直观的观测手段。对于NO供体,除了具备上述光触发-响应以及荧光信号反馈能力以外。我本文还通过化学修饰的手段,使NO供体获得了溶酶体靶向的能力。生物实验研究表明,本文设计的NO供体4-1能够选择性地在溶酶体中释放NO,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得益于该供体的光触发-响应以及荧光打开的特性,结合细胞内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本工作阐明了该NO供体发挥肿瘤细胞抑制活性的具体生物机制。本文的一系列研究证明光触发在化学生物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光诊疗优异性能的发挥则依赖于高性能光触发-响应化学工具的研究与开发。

邹玉玮[2](2018)在《卵巢浆液性癌YAP与Cyclin E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卵巢浆液性癌(ovarian serous carcinoma,OSC)组织中Hippo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YAP蛋白及其下游调控因子Cyclin E,分析YAP蛋白及Cyclin E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卵巢浆液性癌YAP的表达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的分布规律,探讨YAP阳性肿瘤细胞对肿瘤微环境,尤其免疫因素的影响。方法 1、收集96例OSC和10例正常输卵管上皮组织、20例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adenoma)及20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erous borderline tumor,SBT)组织并整理相关病历信息。应用PV-6000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YAP和Cyclin E在上述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不同组织间YAP和Cyclin E的表达差异,以及YAP和Cyclin E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生存分析模型对不同YAP表达水平的OSC患者进行生存分析。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96例OSC组织中的TAM进行分型,CD68标记全部巨噬细胞,CD11b标记M1型巨噬细胞,CD206标记M2型巨噬细胞,观察YAP蛋白的表达对肿瘤组织中TAM的类型和分布的影响结果 第一部分1、YAP蛋白在OSC、正常输卵管上皮、浆液性囊腺瘤及SBT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8.75%(66/96)、10%(1/10)、15%(3/20)及20%(4/20),Cyclin E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2.91(70/96)、0%(0/10)、0%(0/20)及20%(4/20)。YAP和Cyclin E在OSC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正常输卵管上皮组织、浆液性囊腺瘤及SBT中的表达,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统计学结果显示:在OSC中,YAP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病理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显着相关(P<0.05),与肿瘤直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yclin E在高级别OSC中的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yclin E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在OSC、正常输卵管上皮、浆液性囊腺瘤及SBT中,YAP和Cyclin E的表达呈现显着正相关,即YAP阳性病例中,Cyclin E阳性率显着升高,而YAP阴性患者的Cyclin E阳性率显着降低。4、生存分析结果显示:YAP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与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显着低于低表达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示YAP蛋白是影响OSC患者OS及DF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示YAP蛋白高表达是影响OSC患者DFS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第二部分OSC肿瘤组织中,YAP的表达与M2型巨噬细胞存在显着正相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YAP的表达与CD68、CD11b表达率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YAP的表达与CD206阳性巨噬细胞的表达程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YAP高表达的肿瘤组织中存在CD206阳性巨噬细胞的聚集。结论 卵巢浆液性癌患者YAP蛋白表达显着增高,Hippo通路激活,直接上调其下游增殖调节因子Cyclin E的表达,促进OSC的发生及肿瘤细胞增殖。YAP与Cyclin E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在不同类型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免疫组化联合检测YAP及Cyclin E表达情况对良恶性卵巢浆液性肿瘤的鉴别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50岁、高病理学分级及高临床分期(III或IV期)患者YAP相对高表达,反之,<50岁、低病理学分级及低临床分期(I或II期)患者YAP相对低表达。更重要的是,YAP高表达患者较低表达患者预后差,YAP蛋白是OS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YAP高表达促进肿瘤微环境中M2型巨噬细胞的募集,进一步促进肿瘤生存、生长及血管生成,提供利于肿瘤细胞存活的微环境。因此,YAP蛋白检测有助于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其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YAP成为新的OSC治疗靶点提供重要依据,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苏春贺[3](2018)在《京尼平苷对帕金森病模型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帕金森病(PD,Parkinson disease’s)是老年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枢性进行性神经退化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与黑质致密部多种神经系统的改变有关。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可出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含色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残存的神经细胞质中出现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Lewy),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是路易小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幼稚的蛋白泛素化包括中枢神经核周体及路易蛋白,与中枢神经系统中蛋白合体相似,αa-synuclein的三倍基因体SNCA在早期帕金森病合并痴呆中被发现。帕金森病真正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很多研究显示凋亡引起中枢神经神经元退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治疗主要是通过美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胆碱酯酶抑制剂等改善临床症状,并不能阻止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凋亡或提高受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功能。此外,长期应用也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当务之急是能够研究出一种能够推迟、干预、甚至是阻止多巴胺神经元细胞退化,治疗帕金森的新药。京尼平苷(Geniposide,GP)是一种重要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取自中药栀子,在中国传统药书中出现,用来治疗肝癌、感染、外伤、脑部疾病等。有报道显示:京尼平苷在MPTP诱导的帕金森大鼠模型中具有中枢神经脑保护作用。它的脑保护作用在其他疾病中也有报道,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可能与通过RAGE信号通路有关。microRNAs(miRNAs)越来越受到认可与重视,它能调控基因表达、调控基因事件的发生,选择相应靶点并参与许多病理生理反应过程,机制可能与参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miRNA-21(miR-21)可以通过靶向细胞发挥抗凋亡作用并通过诱导FAS配体来保护神经元免于死亡,有报道示:miR-21可能通过S100/RAGE信号通路发挥其调节作用,基于RAGE信号通路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我们研究miR-21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一样,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研究显示,miR-21可作用于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A(LAMP2A),高表达的miR-21可明显降低PD模型中LAMP2A的表达,LAMP2A可以导致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活动增加,CMA是减少α-synuclein蛋白的重要信号通路,但是京尼平苷对帕金森病脑保护作用是否与通过调节miR-21的表达有关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来探讨京尼平苷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的脑保护作用潜在的具体机制,来探讨京尼平苷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神经保护作用。第一部分建立稳定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方法:1,用不同浓度MPP+(OmM、1mM、2mM、4mM)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作用时间持续48小时;选择合适的MPP+浓度来建立急性PD细胞模型;2,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对细胞活性进行检测;3,针对已建立的PD细胞模型,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表达水平。4,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结果1,用不同浓度的MPP+诱导SH-SY5Y细胞,细胞的损伤随其浓度的增加活性明显下降;2,用浓度1mM的MPP+的来建立急性帕金森病细胞模型:3,以浓度为1mM的MPP+作用于SH-SY5Y细胞,细胞内ROS表达含量明显增加;4,以浓度为1mM的MPP+作用于SH-SY5Y细胞,细胞内LDH释放含量明显增加;结论采用浓度为1mM的MPP+作用于SH-SY5Y细胞,可极大地对细胞活性产生影响,促进了细胞内活性氧、乳酸脱氢酶的生成,可建立稳定的急性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第二部分探讨京尼平苷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miR-21、LAMP2A、α-synuclein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1,MPP+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建立稳定的帕金森病模型,栀子苷处理用MPP+预处理的人神胞瘤细胞系经母细SHSY5Y,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ing方法检测miR-21、LAMP2A和α-synuclein的mRNA和蛋白水平。2,分别用 miR-21 mimic 和 miR-21 inhibitor 转染 MPP+预处理的 SHSY5Y细胞(即细胞PD模型),测定LAMP2A、α-synucle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明确miR-21对LAMP2A、α-synuclein调控作用。3,分别用 miR-21 mimic 和 miR-21 inhibitor 处理 GP 预处理的 SHSY5Y 细胞,测定LAMP2A、α-synuclein的mRNA和蛋白水平,同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验miR-21是否直接靶向LAMP2A调控其表达,以确定GP能否通过miR-21/LAMP2A 减少αα-synuclein 表达水平。结果1.miR-21在模型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细胞组,京尼平苷可明显下调miR-21表达;提高LAMP2A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了α-synuclein在帕金森模型组表达。2.过度表达的LAMP2A可抑制miR-21上调α-synuclein的水平。3.miR-21 mimic可逆转京尼平苷对α-synuclein的下调;miR-21 inhibitor可明显增强京尼平苷下调α-synuclein表达水平;miR-21可直接靶向LAMP2A,有效地降低其mRNA水平。结论京尼平苷降低α-synuclein表达水可能通过降低miR-21表达、提高LAMP2A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有关;第三部分构建体外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探讨GP对小鼠PD模型中miR-21、LAMP2A和α-synuclein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MPTP建立帕金森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MPTP、MPTP+GP、MPTP+GP+miR-21 agomir四组。检测不同组别小鼠中脑黑质中TH+神经元体视学计数;qRT-PCR、Western blot 测定 miR-21、LAMP2A 和α-synuclein mRNA和蛋白变化。结果1.MPTP显着减少TH+细胞数,GP可减轻MPTP对中脑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2.miR-21 agomir可抑制GP引起的TH+细胞数的增加。3.高表达的miR-21可有效地逆转GP上调LAMP2A水平,下调α-synuclein表达水平;结论:帕金森病动物模型中,京尼平苷脑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影响miR-21/LAMP2A的表达,进而下调α-synuclein表达水平有关。

刘丽娜[4](2018)在《芒柄花素诱导MCF-7细胞凋亡与ROS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FMN),是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红车轴草、黄芪、黑升麻等草药的根中,具有抗炎、抗肿瘤、调节血脂代谢、舒张血管、抗病毒、保护神经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芒柄花素在抗肿瘤方面潜能较大,但是芒柄花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ROS的相关性的机制研究尚未明确报道。因此本论文以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为研究对象对此机制进行探讨,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芒柄花素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2)采用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芒柄花素及其联合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率的影响;(3)采用DCFH-DA荧光标记检测芒柄花素及其联合NAC对MCF-7细胞内ROS 水平的影响;(4)采用Rhodamine 123探针染色分析芒柄花素及其联合NAC对MCF-7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5)采用Western blot实验分析芒柄花素及其联合NAC对Bcl-2、Bax、Caspase-3、JNK及P-JNK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6)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人乳腺癌MCF-7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结果:(1)芒柄花素能显着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增殖抑制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升高,48h的IC50值为79.1μmol/L。设定低剂量组、中较量组、高剂量组的芒柄花素浓度分别为39.5μmol/L、79μmol/L、158μmol/L,阳性对照组设定为2.4μmol/L表阿霉素。抑制剂组设定为终浓度10mmol/L的抗氧化剂NAC联合中剂量的芒柄花素,以与中剂量组进行对照。(2)各组的凋亡率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为(2.78±0.62)%,阳性对照组为(34.85±3.89)%,低剂量组为(5.43±0.32)%,中剂量组为(17.46±1.69)%,高剂量组为(39.55±4.31)%,抑制剂组为(4.60±0.87)%。凋亡率随芒柄花素剂量的增加而升高,抑制剂组的凋亡率显着低于中剂量组。可推测芒柄花素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与升高ROS水平有关。(3)ROS水平随着芒柄花素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抑制剂组的ROS水平显着低于中剂量组(P<0.01),表明芒柄花素能升高MCF-7细胞内ROS水平。(4)随着芒柄花素给药剂量的增加,MMP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抑制剂组的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高于中剂量组(P<0.01,表明表明芒柄花素能够诱导MCF-7细胞凋亡与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有关。(5)芒柄花素能下调MCF-7细胞内Bcl-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Bax、cleaved caspase-3、P-JNK蛋白表达水平,芒柄花素联合NAC组与之相反,此作用与ROS的升高有关。(6)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力随着芒柄花素剂量的增加而降低,表明芒柄花素能够抑制MCF-7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性。结论:芒柄花素能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此作用与升高ROS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CF-7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力,升高ROS水平,激活JNK信号通路,增加Bax/Bcl-2表达比例,致使线粒体损伤,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最终激活caspase-3,引起MCF-7细胞凋亡。

王雅楠[5](2017)在《兼具GPx2和ApSOD活性抗氧化酶的真核表达及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活性氧(ROS)是机体生理代谢的产物,不同浓度的ROS可对机体产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正常生理状态下,ROS的产生和消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而维持机体氧化和抗氧化的相对平衡。然而,随着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及现代化生活不规律的程度日趋加深,多种内在及外在因素导致ROS的过量产生,当过多的ROS不能及时清除,与之相伴的疾病也愈加严重和高发,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机体内的抗氧化进程是复杂而多变的,诸多抗氧化酶间的协同作用以维持该系统的平衡。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这三种酶类抗氧化剂组成的酶学防御系统,相互协同作用,通过不同的反应有效地将机体内多余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多种氢过氧化物清除。SOD可将O2·-转化为H2O2,继而被CAT、GPx等将其分解为水(H2O),从而使有害的O2·-和H2O2转化为无害的水分子。如果两种抗氧化酶的协同作用被破坏,可将ROS的损伤效应放大,从而引发多种疾病。根据三者在清除ROS时的协同作用,我们认识到获得兼具两种或多种抗氧化功能于一体的抗氧化酶,相比单一抗氧化酶,更有利于了解抗氧化酶协同体系的机制,且它也具有一定潜在的应用价值。GPx对过氧化物类底物的广泛识别和高效的催化使其在整个抗氧化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活性中心是由终止密码子UGA编码的硒代半胱氨酸(Sec),Sec需要经过特殊而复杂的翻译机制才能插入到蛋白质中。SOD作为机体重要的抗氧化酶,是机体对抗自由基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专一性地催化O2·-发生歧化反应生成O2和H2O2。因此,制备出兼具GPx2和ApSOD活性的抗氧化酶具有更好的科研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利用真核表达系统表达人胃肠道来源GPx(GPx2)和庞贝蠕虫来源SOD(ApSOD)的融合蛋白hGPx2-linker-ApSOD,通过体外催化活性测定,确定所获得的融合蛋白具有明显的GPx活力和SOD活力。(1)融合蛋白编码基因的设计。为了使hGPx2和ApSOD融合表达时,互相不干扰蛋白折叠从而避免高级结构变化引起的活力丧失,我们通过一段柔性肽linker(GGGGSGGGGSGGGGS)的编码基因将hGPx2和ApSOD的编码基因连接,获得融合蛋白hGPx2-linker-ApSOD的编码基因,另外,在基因3’端设计含有His6标签编码序列以方便蛋白表达后检测及纯化。(2)pSel Express1-hGPx2-linker-ApSOD表达质粒的构建分别以从人肝癌细胞株Hep G2的m RNA反转录获取的c DNA和表达质粒p Cold I-ApSOD作为模板,通过PCR分别获得hGPx2-linker和linker-ApSOD的基因片段,再利用重叠PCR获得hGPx2-linker-ApSOD的完整片段,使用限制性内切酶Sal I/Xbal I将质粒pSel Express1和hGPx2-linker-ApSOD基因片段双酶切,再用T4 DNA Liagse将二者连接到一起构建出pSel Express1-hGPx2-linker-ApSOD表达质粒。测序鉴定所构建质粒序列与理论相符。(3)hGPx2-linker-ApSOD的表达与纯化pSel Express1的多克隆位点下游包含一段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序列(SECIS),目的基因转录后SECIS位于m RNA的3’非编码区,能够有效的将hGPx2编码区UGA指导翻译为Sec。将重组质粒转染至HEK 293T细胞中进行表达。利用金属螯合亲和层析(IMAC)法纯化表达的可溶性重组蛋白hGPx2-linker-ApSOD,通过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4)hGPx2-linker-ApSOD的GPx和SOD活力测定活力测定结果显示,hGPx2-linker-ApSOD的GPx活力为14.9 U/μmol,为小分子模拟物Ebselen(0.99 U/μmol)GPx活力的15倍;该双功能酶SOD的活力为149.3 U/mg,与本课题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ApSOD单功能酶的活力在同一数量级,但比SOD3的活力低一个数量级。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利用真核表达系统成功制备了兼具GPx和SOD活性的hGPx2-linker-ApSOD双功能抗氧化酶,这为阐明双功能酶的协同作用提供了分子基础,同时具有一定潜在的药用价值。

赖上海[6](2017)在《新型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肿瘤的治疗方式可分为三类:化疗、放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三者中又以化疗最为常用,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综合各方面考虑后都将化疗列为首选。化学治疗方式的发展有赖于化疗药物的进一步开发,现今临床上使用的化疗药物种类繁多,但大多存在着水溶性差、毒副作用强、选择性不佳等缺陷。多吡啶钌(II)配合物因有优良的抗肿瘤活性,且毒副作用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关注。本文旨在以合理的抗肿瘤药物设计原则为指导,开发更加优良、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合理的药物设计原则指导下,合成了四个新的化合物,并将这四个化合物作为配体,相应合成了15个多吡啶钌(II)配合物,并采用元素分析、ESI-MS、1H NMR和13C NMR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合成并纯化了这些配合物。2.探究所合成的15个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首先采用MTT比色法对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筛选,发现这些配合物对特定的肿瘤细胞都有很好的活性。而后通过AO/EB,内吞实验则表明配合物能成功进入细胞内,且细胞出现凋亡形态学的变化。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分析配合物对细胞DNA的影响,发现这些配合物可使DNA产生损伤,发生片断化。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周期和凋亡比例定量分析,发现这些配合物可将细胞阻滞于特定的某个期内,还可引起较大比例的细胞发生凋亡。再使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以及细胞自噬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可使细胞内的活性氧含量增多、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且有些配合物可诱导细胞发生自噬。以transwell侵袭实验评价配合物作用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可知配合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最后,采用免疫印迹实验对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配合物可激活Bcl-2蛋白家族中的促凋亡蛋白Bax、Bak,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Bcl-x,从而使线粒体中的凋亡活性物质释放,引起caspase家族蛋白的级联反应。这些结果表明这些多吡啶钌(II)配合物可通过ROS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途径引起细胞凋亡。

杨玉珠[7](2016)在《黄河鲤鱼2-Cys型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的分子克隆、原核表达与活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鲤鱼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黄河鲤鱼是鲤鱼中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品种。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如过度捕捞,滥捕滥杀,河流污染,天然繁殖基地被隔离以及黄河自然断流等,这些因素严重破坏着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得黄河鲤鱼的资源总量急剧下降。伴随着黄河鲤鱼养殖规模的扩大,疾病发生频繁,严重制约了黄河鲤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黄河鲤鱼抗病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过氧化物还原酶(Peroxiredoxin,Prx)是抗氧化酶家族成员之一,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能够通过消除细胞内的烷基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等氧化攻击,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黄河鲤鱼为实验材料,对黄河鲤鱼典型2-Cys Prx基因中的Prx3和Prx4进行研究,目的是阐明抗氧化蛋白Prx在黄河鲤鱼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为鱼类抗病防御机制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依据NCBI中提供的鲤鱼全基因组序列信息,采用RT-PCR方法,从黄河鲤鱼肝脏中克隆得到Prx3和Prx4。Prx3基因组全长是2816 bp,其中5,端不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为196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753 bp,编码250个氨基酸,推导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是27.01kDa,理论等电点为8.25。Prx4基因组全长是3475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783 bp,编码260个氨基酸,推导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是29.11 kDa,理论等电点为5.98。Prx3蛋白的二级结构包含29.60%α-螺旋和7.20%β-折叠;Prx4二级结构包含31.15%α-螺旋和10.77%β-折叠。对Prx3和Prx4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黄河鲤鱼和其他所分析的鱼类均含有共同的保守催化中心“FTFVCPTEI”和“GEVCPA”。经序列对比及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表明黄河鲤鱼Prx3和Prx4与斑马鱼、新月鱼、棘鱼的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具有非常高的同源性。转录水平分析显示,Prx3和Prx4基因在黄河鲤鱼的12个组织(性腺、肝脏、肌肉、鳍、鱼鳔、眼、脑、鳃、脾脏、肠、肾脏、心脏)中均有表达,其中Prx3在肾脏中的表达量最高,肌肉次之,在鳍中表达量最低。Prx4在肾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性腺中的表达量较低于肾脏,在鱼鳔中表达量最低。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提取其肝,脾和肾3个组织进行表达变化分析,发现在不同的时间段这3个组织Prx3和Prx4都有明显的变化。在感染6h后,肝脏和脾脏中的Prx3和Prx4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之后逐渐下降。在肾脏中,感染6h后Prx3和Prx4的表达量显着下降,之后有上升趋势。这显示了Prx3和Prx4在黄河鲤鱼遭受病原菌感染时具有较强的应答水平。扩增Prx4基因的成熟肽后,Sal I、EcoR I双酶切扩增片段和原核表达载体pMAL-c5x,构建获得重组质粒pMAL-c5x-Prx4,经酶切和测序鉴定,目的基因正确插入表达载体,将其转入E.coli BL2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菌E.coli BL21/pMAL-c5x-Prx4,SDS-PAGE检测表明,Prx4能在E.coli BL21中以可溶性重组蛋白的形式表达,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为72kDa。Western Blot表明,Prx4蛋白在黄河鲤鱼的肝脏、鳃、眼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对纯化的Prx4重组蛋白进行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Prx4在DTT存在的条件下能还原H2O2。纸片扩散法进一步验证了重组蛋白Prx4能保护大肠杆菌(BL21)细胞抵抗氧化应激。本文的结果证明了Prx3和Prx4在黄河鲤鱼中的表达特征和抗氧化活性。

熊珊珊,石英英,石汉平[8](2014)在《活性氧与肿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活性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ubMed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活性氧和肿瘤"为关键词,检索2000-01-2013-06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29条,中文文献330条,纳入标准:1)活性氧与肿瘤发生;2)活性氧与肿瘤转移;3)活性氧与肿瘤治疗。根据纳入的标准,最后分析文献27篇。结果:肿瘤患者体内氧化还原失衡,表现为氧化应激水平增高,国内外在胃肠道肿瘤、舌癌和乳腺癌等的研究中均发现了氧化应激状态改变。肿瘤患者活性氧增多的机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遗传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包括转入因子Nrf2及其抑制蛋白Keap1、RAS途径的相关突变,癌基因蛋白(比如Raf、Mos、MEK和Myc)的过度表达,抑癌基因(如p53)的沉默;2)肿瘤细胞处于高代谢状态,患者正常营养素摄取减少,引起活性氧的堆积;3)免疫系统非特异性的慢性激活,产生过多的前炎性因子;4)抗肿瘤药物特别是多柔比星和顺铂等的使用。活性氧与肿瘤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一方面,它通过脂质过氧化、DNA损伤和蛋白质破坏等参与肿瘤的形成;另一方面,活性氧也参与肿瘤的转移,这不仅表现在其清除剂可以降低细胞转移能力,也包括其可以调节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再者,活性氧和转录因子Snial相互作用可以诱导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产生。活性氧的作用与其浓度有关,高浓度的活性氧可能导致细胞凋亡,而低浓度可致细胞增殖和癌变,国内外研究发现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增加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如乙烷硒啉、三氧化二砷、顺铂、柔红霉素和5-FU等。结论:活性氧不仅影响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而且与肿瘤的治疗有密切关系,寻找合适的活性氧浓度,将为肿瘤的防治提供帮助。

杨一涛[9](2008)在《褪黑素对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成瘤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褪黑素对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2)探讨褪黑素对HXO-RB44细胞上清液诱导的ARPE-19细胞内VEGF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机制。(3)探讨褪黑素对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周期异常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4)探讨褪黑素对HXO-RB44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利用细胞计数、MTT比色法,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的MLT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增殖活性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浓度为10-5M的MLT干预不同时间(12h、24h、36h、48h),以及不同浓度的MLT(10-6、10-5、10-4、10-3M)干预24h,HXO-RB44细胞内活性氧的表达情况。(2)选取HXO-RB44细胞上清液,对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进行干预,在HXO-RB44细胞上清液干预的ARPE-19细胞内分别加入10-910-7、10-5M的MLT,利用RT-PCR、免疫荧光细胞化学、Western-blot等方法,分别观察单独用上清液以及上清液+不同浓度的MLT干预后24h ARPE-19细胞内VEGF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情况。(3)将体外培养的HXO-RB44细胞,分别利用不同浓度的MLT(10-10、10-9、10-8、10-7M)进行干预24h,或利用10-7M的MLT进行干预4h、8h、12h、24h。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监测分析细胞周期与凋亡;RT-PCR、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blot从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P21、P27基因的变化。(4)建立50只RB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5组:低、中、高浓度组分别按每只每次腹腔注射MLT 20mg/kg、40mg/kg、60mg/kg各2mL进行给药,阴性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每只每次腹腔注射等量VP-16(4mg/kg),每天给药一次,共7次。观察各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情况、裸鼠体重的变化。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裸鼠移植瘤的形态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检测肿瘤细胞VEGF、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1)浓度为10-7M以下的MLT不能抑制HXO-RB44细胞增殖,浓度为10-6以上的MLT能够显着抑制HXO-RB44细胞增殖,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抑制效率增强。10-5M的MLT干预后不同时间点,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HXO-RB44细胞内ROS浓度逐渐升高;药物浓度介于10-6M与10-4M之间的MLT,随药物浓度的升高,HXO-RB44细胞内ROS的表达逐渐升高。(2)HXO-RB44细胞上清液作用后4h、8h、12h、24h,ARPE-19细胞内VEGF mRNA及蛋白质呈高表达。不同浓度的MLT干预24小时,随MLT浓度的增大,各组ARPE-19细胞内VEGF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逐渐降低(3)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分别作用于培养的HXO-RB44细胞4h、8h、12h、24h后,细胞核固缩、核碎裂增多;药物干预后,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相对增多;各组细胞核内均有P21、P27的表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LT干预组细胞内P21、P27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增强(P<0.01),并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4)40mg/kg、60mg/kg的MLT能明显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低、中、高剂量的MLT治疗组以及阳性对照组,裸鼠移植瘤抑瘤率分别为12.5%、27.89%、40.72%、44.52%。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治疗组及阳性对照组移植瘤内出血、坏死的程度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免疫组化、Western-blot结果显示治疗组VEGF、ICAM-1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10-6M以上浓度的MLT能够有效地抑制HXO-RB44细胞增殖,其抑制效率随药物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MLT的抗细胞增殖作用可能与其诱导HXO-RB44细胞内的活性氧产生有关。(2)HXO-RB44细胞上清液能促进ARPE-19细胞内VEGF的表达,随干预时间的延长,ARPE-19细胞内VEGF的表达增强。MLT能抑制HXO-RB44细胞上清液诱导的ARPE-19细胞内VEGF的高表达,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ARPE-19细胞内VEGF表达降低。(3)褪黑素能够阻滞HXO-RB44细胞周期于G0/G1期,促进细胞内P21、P27mRNA及蛋白质的高表达并诱导HXO-RB44细胞凋亡。(4)MLT对HXO-RB44细胞皮下移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MLT能抑制裸鼠移植瘤内VEGF、ICAM-1蛋白质的表达,其浓度与VEGF、ICAM-1蛋白质的表达呈高度负相关。

吴映雅[10](2006)在《中药活性成分对肿瘤自杀基因旁杀伤效应及GJIC的影响》文中指出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基因治疗给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曙光,国外已把基因治疗作为恶性肿瘤常规治疗无效后的一种标准治疗尝试。但十多年来基因治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肿瘤基因治疗远未达到人们当初期望的那样有效。自杀基因治疗虽然存在旁杀伤机制,理论上能完全消除肿瘤细胞达到治愈的效果,但由于目前载体转染效率较低、靶向性不够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因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因病毒载体的使用等带来了一定的毒副作用。如何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其毒副作用是目前仍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现有研究发现,几乎所有自杀基因系统都存在旁杀伤效应,增强旁杀伤效应能降低对高转染率的需求,减少载体及前体药物用量和毒性,增强基因治疗系统对肿瘤杀伤力。因此,增强旁杀伤效应目前已成为提高肿瘤基因治疗疗效的重要策略。产生旁杀伤效应的主要机制有:缝隙连接细胞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介导,细胞凋亡介导和免疫介导等。根据上述这几种机制,目前形成旁杀伤效应的增效策略主要有:促进GJIC、诱导癌细胞凋亡,提高患瘤机体免疫力等。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基因转染法及药物诱导法。中药是一个天然药物宝库,在促进肿瘤GJIC、诱导癌细胞凋亡或提高患瘤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都有优势或潜力,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少,从中寻找自杀基因增效药物,建立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可行性。 研究目的意义:本课题选择被报道有促细胞GJIC或诱导癌细胞凋亡作用的抑癌中药成分芹黄素、白藜芦醇、姜黄素,研究其对自杀基因系统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获得有肯定作用的中药成分,探讨其通过GJIC或细胞凋亡机制增强自杀基因旁杀伤效应的药理靶点,阐明其增效的机理,为建立肿瘤基因治疗联合中医药疗法,推进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和抗癌中药新药开发打下基础。 1.实验方法: 1.1 中药活性成分对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影响的体外筛选:MTT法体外检测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对芹黄素、白藜芦醇、姜黄素的敏感程度,以确定用药浓度。选择对细胞抑制率低的浓度进行实验。上述三种中药活性成分各自以不同浓度与GCV分别或共同作用于大鼠肝癌CBRH7919的tk-细胞,以及含10%tk+细胞的tk+、tk-混合细胞,MTT检测各组存活率,两两比较分析各组存活率的差异和旁观者效应大小,并用金正钧Q值分析中药与自杀基因系统联合的相互作用是否具有协同性。Q值为联合用药时实测药效与理论药效的比值,Q≤0.85为拮抗作用,0.85≤Q<1.15为相加作用,q≥1.15为协同作用。 1.2 对有效中药成分对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增效机制研究: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姜黄素与GCV分别或共同作用于大鼠肝癌CBRH7919的tk-细胞以及含10%tk+细胞的

二、肿瘤细胞再分化及促氧化疗法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细胞再分化及促氧化疗法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光触发-响应化学工具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光在疾病诊疗领域的应用简介
    1.2 光动力治疗
        1.2.1 光动力疗法简介
        1.2.2 光动力疗法的优势
        1.2.3 光动力疗法的局限性
        1.2.4 光动力疗法的前景展望
        1.2.5 光敏剂产生光动力活性的机理
        1.2.6 光敏剂的设计策略
        1.2.7 具有光动力活性的过渡金属配合物
        1.2.8 金属配合物/环金属化合物在肿瘤的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
        1.2.9 Ru(Ⅱ)配合物作为光敏剂在光动力领域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3 具有光触发-响应能力的有机分子
        1.3.1 邻硝基苯基团作为光触发-响应基团
        1.3.2 N-亚硝基基团作为光触发-响应基团
    1.4 气体递质及其生理作用
        1.4.1 气体递质介绍
        1.4.2 H_2S在细胞内的生理作用
        1.4.3 H_2S供体及其研究现状
        1.4.4 NO在细胞内的生理作用
        1.4.5 NO供体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联吡啶Ru(Ⅱ)衍生物作为光敏剂通过多重机理产生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长寿命三重激发态多联吡啶Ru(Ⅱ)配合物的设计
        2.2.1 Ru(Ⅱ)配合物与DNA的作用及其应用
        2.2.2 内质网应激
        2.2.3 线粒体
        2.2.4 化合物设计思路
    2.3 Ru(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1 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2.3.2 结果与讨论
    2.4 Ru(Ⅱ)配合物的光物理化学性质
        2.4.1 Ru(Ⅱ)配合物的吸收及发射光谱
        2.4.2 Ru(Ⅱ)配合物的瞬态吸收光谱及三重激发态寿命
    2.5 Ru(Ⅱ)配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2.5.1 实验方法
        2.5.2 结果与讨论
    2.6 Ru(Ⅱ)配合物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
        2.6.1 实验方法
        2.6.2 结果与讨论
    2.7 Ru(Ⅱ)配合物的体外光动力抗肿瘤活性
        2.7.1 实验方法
        2.7.2 结果与讨论
    2.8 Ru(Ⅱ)配合物抗肿瘤机制研究
        2.8.1 Ru(Ⅱ)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2.8.2 细胞内ROS检测实验
        2.8.3 线粒体膜电位损伤实验
        2.8.4 细胞周期实验
        2.8.5 细胞凋亡实验
        2.8.6 活死细胞成像实验
        2.8.7 内源凋亡通路研究
        2.8.8 内质网通路研究
    2.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光触发H_2S荧光供体在细胞内释放H_2S并保护细胞对抗ROS的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光触发H_2S供体的设计
        3.2.1 细胞内ROS水平提升与细胞损伤
        3.2.2 化合物设计思路
    3.3 光触发H_2S荧光供体的合成与表征
        3.3.1 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光触发H_2S荧光供体的光物理性质
        3.4.1 光触发H_2S荧光供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紫外光触发的响应
        3.4.2 光触发H_2S荧光供体的荧光发射光谱对紫外光触发的响应
    3.5 光触发H_2S荧光供体的H_2S释放检测
        3.5.1 实验方法
        3.5.2 结果与讨论
    3.6 光触发H_2S荧光供体的裂解机理解释
        3.6.1 实验方法
        3.6.2 结果与讨论
    3.7 光触发H_2S荧光供体的细胞实验
        3.7.1 光触发H_2S荧光供体的细胞内成像实验
        3.7.2 光触发H_2S荧光供体细胞内对抗外源性ROS
        3.7.3 光触发H_2S荧光供体细胞内对抗内源性ROS
        3.7.4 光触发H_2S荧光供体保护细胞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光触发NO荧光供体在肿瘤细胞内释放NO并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设计
        4.2.1 溶酶体对维持细胞正常生理进程的作用
        4.2.2 组织蛋白酶与细胞损伤
        4.2.3 吗啉作为溶酶体靶向基团
        4.2.4 化合物设计思路
    4.3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合成与表征
        4.3.1 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4.3.2 结果与讨论
    4.4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光物理性质
        4.4.1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可见光触发的响应
        4.4.2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荧光发射光谱对可见光触发的响应
    4.5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细胞外NO释放能力
        4.5.1 Griess法检测NO
        4.5.2 电子顺磁共振法(EPR)检测NO
    4.6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裂解机理解释
        4.6.1 实验方法
        4.6.2 结果与讨论
    4.7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细胞实验
        4.7.1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细胞内成像能力
        4.7.2 光触发NO供体的细胞内NO释放能力
        4.7.3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溶酶体靶向能力
        4.7.4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4.7.5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活死细胞成像实验
        4.7.6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溶酶体损伤能力
        4.7.7 光触发NO荧光供体的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致谢
附录

(2)卵巢浆液性癌YAP与Cyclin E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卵巢浆液性癌中YAP与Cyclin E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引言
    实验设备与试剂
    实验材料及方法
    实验结果
    附图
第二部分 卵巢浆液性癌中YAP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引言
    实验设备与试剂
    实验材料及方法
    实验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京尼平苷对帕金森病模型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稳定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试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统计数据分析
    6 讨论
    7 结论
第二部分 探讨GP对PD细胞模型中miR-21、LAMP2A和α-synuclein表达水平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试剂配制
    4 浓度分离胶的配制
    5 实验分组及药物处理
    6 实验方法与步骤
    7 实验结果
    8 统计数据
    9 讨论
    10 结论
第三部分 构建PD动物模型,探讨GP对小鼠PD模型中miR-21、LAMP2A和α-synuclein表达水平的影响
    1 前言
    2 主要药品和试剂
    3 主要仪器、器材
    4 试剂配制
    5 实验动物及分组
    6 试验方法
    7 统计学分析
    8 结果
    9 讨论
    10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芒柄花素诱导MCF-7细胞凋亡与ROS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芒柄花素的研究概况
        1.2.1 芒柄花素的理化性质及来源
        1.2.2 芒柄花素的药理作用
    1.3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概述
        1.3.1 氧化应激的概念
        1.3.2 氧化应激与肿瘤的关系
    1.4 活性氧(ROS)概述
        1.4.1 ROS的概念及功能
        1.4.2 肿瘤细胞的ROS和能量代谢
        1.4.3 ROS在抗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5 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蛋白
        1.5.1 Bcl-2家族蛋白
        1.5.2 MAPK家族蛋白
    1.6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芒柄花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芒柄花素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芒柄花素诱导MCF-7细胞凋亡与ROS相关性研究
    4.1 引言
        4.1.1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芒柄花素对MCF-7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4.2.2 芒柄花素对MCF-7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
        4.2.3 芒柄花素对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4.2.4 芒柄花素对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4.2.5 芒柄花素对caspase-3蛋表达的影响
        4.2.6 芒柄花素对JNK、P-JNK蛋白表达的影响
        4.2.7 芒柄花素对MCF-7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兼具GPx2和ApSOD活性抗氧化酶的真核表达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1.1.1 ROS概述
        1.1.2 ROS的产生与消除
        1.1.3 ROS与人类健康
    1.2 硒与硒蛋白
        1.2.1 硒的概述
        1.2.2 硒蛋白
        1.2.3 硒与人类健康
        1.2.4 Sec的生物合成
        1.2.5 Sec插入硒蛋白的机制
    1.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1.3.1 GPx概述
        1.3.2 GPx的分类及作用
        1.3.3 GPx的结构
        1.3.4 GPx催化机理
    1.4 超氧化物歧化酶
        1.4.1 SOD概述
        1.4.2 SOD的分类及作用
        1.4.3 SOD的结构
        1.4.4 SOD的催化机制
    1.5 具有协同作用的抗氧化模拟酶
    1.6 立题依据
第2章 兼具GPx2和ApSOD活性抗氧化酶的真核表达及活性研究
    2.1 序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菌株与质粒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2.5 实验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重叠延伸PCR扩增hGPx2-linker-ApSOD目的基因片段
    3.2 pSelExpress1-hGPx2-linker-ApSOD重组质粒的构建
    3.3 重组蛋白pSelExpress1-hGPx2-linker-ApSOD的真核表达与纯化鉴定
    3.4 重组蛋白hGPx2-linker-ApSOD的GPx活力测定
    3.5 重组蛋白hGPx2-linker-ApSOD的SOD活力测定
第4章 讨论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绩
致谢

(6)新型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抗肿瘤药物概述
        1.2.1 铂类药物
        1.2.2 非铂类药物
    1.3 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1.3.1 细胞凋亡
        1.3.2 细胞自噬
        1.3.3 坏死样程序性细胞死亡
    1.4 钌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1.4.1 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1.4.2 细胞凋亡检测
        1.4.3 活性氧检测
        1.4.4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
        1.4.5 彗星电泳实验
        1.4.6 Transwell侵袭实验
        1.4.7 细胞自噬的检测
    1.5 选题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以DPPZ衍生物为配体的钌(II)配合物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2.3.2 配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体外细胞毒性
        2.4.2 AO/EB双荧光染色
        2.4.3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
        2.4.4 活性氧含量分析
        2.4.5 彗星电泳
        2.4.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2.4.7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4.8 Transwell侵袭实验
        2.4.9 Western Bloting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具有抗肝癌(HepG-2)活性的钌(Ⅱ)配合物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3.4 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体外细胞毒性
        3.5.2 AO/EB双荧光染色
        3.5.3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3.5.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3.5.5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3.5.6 活性氧含量测定
        3.5.7 细胞侵袭实验
        3.5.8 细胞周期结果分析
        3.5.9 Western Bloting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含多氮原子配体的钌(Ⅱ)配合物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常用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4.3.2 配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体外细胞毒性
        4.4.2 细胞凋亡分析
        4.4.3 活性氧含量测定
        4.4.4 彗星电泳实验
        4.4.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4.4.6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4.4.7 细胞侵袭实验
        4.4.8 细胞自噬
        4.4.9 Western Bloting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双核钌(II)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试剂
        5.2.2 常用溶液的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5.3.2 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的检测
    5.4 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及发光光谱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体外细胞毒性
        5.5.2 细胞凋亡分析
        5.5.3 活性氧含量测定
        5.5.4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5.5.5 细胞内吞实验
        5.5.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5.5.7 Western Bloting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研究展望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黄河鲤鱼2-Cys型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的分子克隆、原核表达与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黄河鲤鱼及其养殖现状
    1.2 鱼类的免疫系统
        1.2.1 免疫器官与组织
        1.2.2 免疫细胞
        1.2.3 体液免疫因子
    1.3 活性氧
        1.3.1 动物体活性氧的产生
        1.3.2 活性氧的作用与危害
        1.3.3 抗氧化酶的产生
    1.4 Prx家族的简介及其生理功能
        1.4.1 Prx家族的分类
        1.4.2 Prx家族的作用
        1.4.3 Prx3的研究背景
        1.4.4 Prx4的研究背景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嗜水气单胞菌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
        2.1.5 常用溶液配制
        2.1.6 主要数据库及生物软件
    2.2 试验方法
        2.2.1 黄河鲤鱼总RNA的提取
        2.2.2 RNA质量测定
        2.2.3 反转录合成cDNA
        2.2.4 黄河鲤鱼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2.5 引物设计
        2.2.6 Prx3和Prx4基因组序列的扩增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8 人工感染鲤鱼试验
        2.2.9 荧光定量PCR
        2.2.10 黄河鲤鱼Prx4基因的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
        2.2.11 总蛋白的提取
        2.2.12 黄河鲤鱼Prx4蛋白的Western-blot检测
        2.2.13 酶活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RNA的质量检测
    3.2 黄河鲤鱼Prx3和Prx4基因ORF克隆
    3.3 黄河鲤鱼Prx3和Prx4基因全长的基本分析
    3.4 黄河鲤鱼Prx3和Prx4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5 黄河鲤鱼Prx与其他脊椎动物Prx的多序列比对分析
    3.6 黄河鲤鱼Prx与其他物种Prx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3.7 黄河鲤鱼Prx3和Prx4基因蛋白质空间结构
    3.8 荧光定量PCR体系的摸索
    3.9 黄河鲤鱼感染嗜水汽单胞菌后Prx3和Prx4基因的表达变化
    3.10 黄河鲤鱼Prx4重组质粒的构建
    3.11 重组pMAL-c5x-Prx4蛋白的诱导条件优化
    3.12 表达产物的纯化及酶切
    3.13 蛋白在各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14 抗氧化活性
4 讨论
    4.1 Prx在鱼类研究方面的分析
    4.2 黄河鲤鱼Prx3和Prx4保守性的分析
    4.3 黄河鲤鱼Prx3和Prx4表达水平的分析
    4.4 重组蛋白Prx4抗氧化活性的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活性氧与肿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肿瘤患者氧化还原状态改变
3 肿瘤患者ROS增多机制
    3.1 遗传分子生物学改变
    3.2 能量代谢改变
    3.3 炎性因子参与
    3.4 抗肿瘤药物使用
4 ROS与肿瘤生物学特性关系
    4.1 与肿瘤形成
        4.1.1 脂质过氧化
        4.1.2 DNA损伤
        4.1.3 蛋白质破坏
    4.2 与肿瘤转移
5 ROS与肿瘤治疗
6 结语

(9)褪黑素对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成瘤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现状
    二、褪黑素及其在眼科的应用
第一章 褪黑素对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章 褪黑素对HXO-RB44细胞上清液诱导的ARPE-19细胞内VEGF表达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褪黑素对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周期异常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褪黑素对HXO-RB44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本章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药活性成分对肿瘤自杀基因旁杀伤效应及GJIC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细胞间缝隙连接细胞通讯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1.1 GJIC的结构及物质基础
        1.2 GJIC的生理功能及GJIC功能的调控
        1.3 GJIC与肿瘤
        1.4 恢复GJIC功能与肿瘤的治疗
    2. 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现状与研究发展趋势
        2.1 肿瘤自杀基因疗法概述
        2.2 自杀基因疗法的作用机制
        2.3 肿瘤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方法
    3. 促进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
    4. 调节GJ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肿瘤自杀基因增效作用的研究
    5. 虎杖中白藜芦醇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5.1 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
        5.2 白藜芦醇抗肿瘤研究概况
    6. 姜黄中姜黄素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6.1 姜黄素的药理作用研究
        6.2 姜黄素抗肿瘤研究概况
    7. 荧光蛋白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及其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意义
        7.1. GFP的分子结构与发光机制
        7.2. 绿色荧光蛋白的修饰
        7.3. GFP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白藜芦醇与芹黄素对大鼠肝癌细胞及HSV-tk/GCV系统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tk~-和CBRH7919/tk~+对GCV敏感性
        3.2 CBRH7919和CBRH7919-tk~+不同混合比例对tk/GCV系统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3.3 芹黄素(API)对 CBRH7919细胞的作用
        3.4 芹黄素(API)联合tk/GCV系统对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的杀伤作用
        3.5 白藜芦醇(RES)对CBRH7919细胞的作用
        3.6 白藜芦醇(RES)联合tk/GCV系统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3.7 白藜芦醇对CBRH7919(10%tk~+/GCV)细胞系统作用的流式细胞仪分析
        3.8 白藜芦醇对大鼠肝癌细胞GJIC的影响
        3.8.1 GJIC抑制剂对白藜芦醇联合tk/GCV系统对CBRH7919杀伤作用的影响
        3.8.2 白藜芦醇对大鼠肝癌细胞间荧光染料传输功能的影响
        3.8.3 白藜芦醇对CBRH7919细胞Cx43表达的影响(FITC间接免疫荧光法)
        4. 讨论
    实验二、姜黄素对肝癌细胞及HSV1-tk/GCV系统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姜黄素对CBRH7919细胞的作用
        3.2 姜黄素对tk/GCV系统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3.3 姜黄素对CBRH7919(10%tk~+/GCV)细胞系统作用的流式细胞仪分析
        3.4 姜黄素对大鼠肝癌细胞GJIC的影响
        3.4.1 GJIC抑制剂对姜黄素联合tk/GCV系统对CBRH7919杀伤作用的影响
        3.4.2 姜黄素对肿瘤细胞间荧光染料传输功能的影响
        3.4.3 姜黄素对CBRH7919细胞对Cx43表达的影响(FITC间接免疫荧光法)
        4. 讨论
    实验三 HSV-tk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pLXSN-tk与pEGFP-N1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3.2 pLXSN-tk经EcoR I/Bam H I双酶切后回收的目的片段经XmaI酶切的电泳结果
        3.3 重组质粒pTKGFP的酶切鉴定
        3.4 重组质粒pTKGFP的序列测定结果
        2.5 细胞的转染和基因的表达观察
        3.6 GCV细胞毒实验验证酶活性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1: pTKGFP测序序列图
    附件Ⅰ 本论文中使用的缩略语
    附件Ⅱ 已在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四、肿瘤细胞再分化及促氧化疗法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光触发-响应化学工具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研究[D]. 华武杨. 东南大学, 2020
  • [2]卵巢浆液性癌YAP与Cyclin E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关系的研究[D]. 邹玉玮. 青岛大学, 2018(12)
  • [3]京尼平苷对帕金森病模型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 苏春贺. 郑州大学, 2018(12)
  • [4]芒柄花素诱导MCF-7细胞凋亡与ROS相关性研究[D]. 刘丽娜.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12)
  • [5]兼具GPx2和ApSOD活性抗氧化酶的真核表达及活性研究[D]. 王雅楠. 吉林大学, 2017(01)
  • [6]新型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赖上海. 广东药科大学, 2017(02)
  • [7]黄河鲤鱼2-Cys型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的分子克隆、原核表达与活性分析[D]. 杨玉珠.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8]活性氧与肿瘤研究进展[J]. 熊珊珊,石英英,石汉平.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4(13)
  • [9]褪黑素对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成瘤性的影响[D]. 杨一涛. 中南大学, 2008(12)
  • [10]中药活性成分对肿瘤自杀基因旁杀伤效应及GJIC的影响[D]. 吴映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肿瘤细胞再分化和促氧化治疗的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