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IL-6、IL-1产生及胞内钙浓度的影响

白藜芦醇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IL-6、IL-1产生及胞内钙浓度的影响

一、白藜芦醇甙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IL-6和IL-1及细胞内钙浓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颖[1](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糖尿病并发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引起的严重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表明在慢性炎症状态刺激下,肝脏和脂肪组织等局部靶器官与组织中11 β-羟类固醇脱氢酶1型(11 β-HSD1)活性增加,将无活性的11脱氢皮质酮转化为有活性的皮质酮增多,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目前临床尚缺乏作用持久、副作用小、治疗方法简单的针对性药物。中医药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作用靶点丰富、不良反应少,且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以抗炎与抑制11 β-HSD1活性为靶点,探讨葛根素干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一、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资料96例。按照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的T2DM组(45例)及合并骨质疏松组(51例)。探索两组患者中医证型的特点,并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Ca、P、ALP、25(0H)VD、PTH、骨钙素、T-P1NP、β-CTX、骨密度值等相关指标,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①两组患者主证型比例,T2DM组气阴两虚证>肺胃热盛证>阴虚火旺证,合并骨质疏松组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肺胃热盛证,两组主证型分布不同,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兼证均是瘀血阻络证>痰湿内蕴证,具有显着差异(P<0.05);合并骨质疏松组三组主证型的骨密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男女性别分布不同,T2DM组男性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组女性患者多,具有显着差异(P<0.05)。③两组患者年龄分布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高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④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病程较T2DM组长,具有显着差异(P<0.05)。⑤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⑥两组患者血Ca、血P、25(OH)VD、PTH、β-CTX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LP、T-P1NP水平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ALP、T-P1NP水平高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骨钙素水平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骨钙素水平低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①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证型最多的是气阴两虚证,兼证最多的是瘀血阻络证;主证阴虚火旺证占比较T2DM组明显升高。为临床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一定的思路。②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与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③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血ALP、T-P1NP水平较高,骨钙素水平较低。为临床更早发现骨质疏松及针对性有效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二、动物实验目的:使用葛根素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以抗炎与抑制11 β-HSD1活性为靶点,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改善作用与机制。方法: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用不同剂量葛根素进行干预,采用生化法、酶联免疫法(ELISA)及相关仪器检测大鼠血糖、胰岛素,骨代谢相关指标(血钙、25羟维生素D、TRACP5b、CTX-1、ALP-B、OC、骨密度),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2)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炎性相关细胞因子与皮质酮代谢相关指标:MCP-1、TNF-α、IL-1、IL-6以及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的hs-CRP,血清糖皮质激素活性形式皮质酮;通过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肝脏、脂肪、骨组织中11 β-HSD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以及酶活性,阐明葛根素对炎性反应及11 β-HSD1活性的影响,明确葛根素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结果:①糖代谢方面,葛根素(低、中、高剂量)三组大鼠血糖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其中高剂组血糖水平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胰岛素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中剂组胰岛素水平最高(P<0.05)。②骨代谢方面,葛根素三组大鼠血钙、25(OH)VD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高剂组血钙、25(OH)VD水平最高(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TRACP5b、CTX-1、ALP-B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其中中剂组血清TRACP5b、CTX-1、ALP-B水平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0C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中剂组血清OC水平最高(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骨密度与模型组比较升高(P<0.05),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炎症指标:葛根素三组大鼠MCP-1、TNF-α、IL-1、hs-CRP与模型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其中中剂组MCP-1、TNF-α、IL-1、hs-CRP水平最低(P<0.05)。④皮质酮代谢方面,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中皮质酮浓度与模型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其中中剂组皮质酮浓度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肝脏、脂肪、骨组织中11 β-HSD1蛋白及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P<0.05),其中中剂组11 β-HSD1蛋白及mRNA表达最低(P<0.05)。结论:①在糖代谢、骨代谢方面,葛根素具有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水平的作用;葛根素具有升高血钙、25(OH)VD、OC及骨密度,降低TRACP5b、CTX-1、ALP-B的作用。说明葛根素能够调节血糖、胰岛素、钙、25(OH)VD代谢,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调节骨转化,改善糖尿病大鼠的骨质疏松。②在炎症反应及皮质酮代谢方面,葛根素具有降低MCP-1、TNF-α、IL-1、hs-CRP、皮质酮水平,降低11 β-HSD1在肝脏、脂肪、骨组织中活性的作用;说明葛根素可能通过抗炎与抑制11β-HSD1活性,降低皮质酮活化,达到改善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③不同剂量葛根素比较,中剂量组在提高胰岛素水平、调节骨代谢、抗炎及抑制11 β-HSD1活性方面效果最佳。

廖健思[2](2020)在《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ET/NO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探讨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i NOS的表达,ET、NO含量的水平及ET/NO比值的影响,阐明安胰颗粒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清洁级,体重约200-250g,按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正常对照组、SAP(模型组)组、IL-10(西药组)组、安胰颗粒(中药组)组共四个大组,每大组30只SD大鼠;每大组又分为3h、6h、12h三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SD大鼠。SAP组大鼠造模前12h禁食不禁水,予左旋精氨酸(L-Arginine)溶液腹腔注射,150mg/100g,每小时一次,共三次,诱导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IL-10组于造模前腹腔注射10000U rh IL-10预处理后造模(方法同SAP组);安胰颗粒组于造模前3天予安胰颗粒(8g/kg,相当于临床每天推荐剂量的5倍)灌胃处理,每天一次,共3天后造模(方法同SAP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时间节点为SAP组最后一次腹腔注射,每组大鼠在3h、6h、12h予1%戊巴比妥(50mg/kg)麻醉后处死大鼠,摘取胰腺组织。一部分胰腺组织固定于4%甲醛溶液中,用于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中NF-κBp65、i NOS的表达;另一部分胰腺组织加入适量PBS溶液充分匀浆后,迅速以3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保存于-20℃冰箱中,用于ELISA法检测胰腺组织中ET、NO水平。结果:(1)病理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胰腺组织切片可见完整胰腺小叶结构,极少数切片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SAP组可见胰腺小叶间水肿明显,小叶结构模糊不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腺泡细胞出现广泛坏死,间质小血管壁出血坏死,红细胞溢出;安胰颗粒组及IL-10组胰腺组织病理在胰腺小叶结构完整性及小叶间水肿程度,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均较SAP组减轻。(2)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1)与正常组相比,SAP组NF-κBp65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SAP组相比,IL-10组及安胰颗粒组NF-κBp65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但安胰颗粒组与IL-1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组相比,SAP组i NOS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SAP组相比,IL-10及安胰颗粒组i NOS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但安胰颗粒组与IL-1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ELISA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SAP组ET、NO含量显着增加(P<0.01);与SAP组相比,IL-10组及安胰颗粒组ET、NO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但安胰颗粒与IL-10组相比,ET、NO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ET/NO比值:与正常组相比,SAP组ET/NO比值明显升高(P<0.01);与SAP组相比,IL-10组及安胰颗粒组ET/NO比值有明显降低(P<0.01),但安胰颗粒组与IL-1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安胰颗粒可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病理损伤,起到保护胰腺组织作用;2.安胰颗粒可以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i NOS的表达,以及降低血管活性物质ET、NO的含量,纠正ET/NO的失衡,起到改善胰腺微循环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

吴鹏[3](2020)在《三七总皂甙对大鼠急性胰腺炎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对L-精氨酸诱导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的干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本实验采取腹腔注射20%L-精氨酸制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使用两种不同剂量的三七总皂甙行干预治疗。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A组空白组,B组实验组,C组处理组1,D组处理组2,每组6只。干预组于造模前30min腹腔分别注射两种剂量(5mg/100g或50mg/100g)的三七总皂甙。各组均于最后一次注射24小时后采集样本。检测各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观察HE染色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中IL-1β水平以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WB)检测大鼠胰腺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后的产物Caspase-1蛋白的水平。结果:B、C、D组胰腺组织评分明显高于A组;B组中淀粉酶、脂肪酶以及IL-1β水平均高于A、C、D,而C、D组的相应指标较B组偏低,但高于A组。同时,在B组以及C、D组中Caspase-1蛋白水平较A组偏高,而在C、D组中Caspase-1蛋白水平较B组稍有减少,且D组减少更明显。结论:1)三七总皂苷抑制急性胰腺炎的炎症进程;2)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而减少了Caspase-1的产生,进一步减少了IL-1β的生成有关。

曾子悠[4](2019)在《饲粮添加白藜芦醇对断奶仔猪肌纤维类型、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添加白藜芦醇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肌纤维类型、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本试验将54头体重接近的健康DLY(杜洛克×长白×大白)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如下三组:对照组(基础日粮)、RES 150组(基础日粮+白藜芦醇150 mg/kg)、RES 300组(基础日粮+白藜芦醇300 mg/kg),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试验期42 d。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采集样品和测定各指标。结果如下:(1)饲粮添加白藜芦醇对断奶仔猪ADG(平均日增重)、ADFI(平均日采食量)和F/G(料肉比)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2)饲粮添加白藜芦醇对断奶仔猪器官指数和肌肉指数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3)相比于对照组,RES 150组和RES 300组断奶仔猪血清中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FT4(游离甲状腺素)含量显着提高(P<0.05),但RES 150组与RES 300组之间差异不显着。另外,RES 150组断奶仔猪血清中IgG(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ATP酶染色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RES 150组和RES 300组背最长肌中I型肌纤维比例显着上调,II型肌纤维比例显着下调(P<0.05),但RES 150组与RES 300组之间差异不显着。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相比于对照组,RES 150组和RES 300组背最长肌中Slow-MyHC显着提高(P<0.05),但RES 150组与RES 300组之间差异不显着;另外,RES 150组Fast-MyHC蛋白的表达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相比于对照组,RES 300组背最长肌中MyHC I mRNA的表达显着提高(P<0.05);但RES 150组和RES 300组背最长肌中MyHC IIa、MyHC IIx和MyHC IIb mRNA的表达差异不显着(P>0.05)。(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相比于对照组,RES 150和RES 300组断奶仔猪背最长肌中PGC-1α和p-AMPK蛋白的表达显着提高(P<0.05),但RES 150组与RES 300组之间差异不显着;另外,RES 300组断奶仔猪背最长肌中SIRT1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相比于对照组,RES 150和RES 300组断奶仔猪背最长肌中AMPKα1 mRNA的表达显着提高(P<0.05),但RES 150组与RES 300组之间差异不显着;另外,RES 150组AMPKα2、SIRT1、PGC-1α和MEF2C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6)相比于对照组,RES 150和RES 300组断奶仔猪背最长肌SDH(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显着提高(P<0.05),但RES 150组与RES 300组之间差异不显着;另外,RES 300组仔猪背最长肌中LDH(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MDH(苹果酸脱氢酶)的活性显着增加(P<0.05)。(7)对断奶仔猪血清检测发现,相比于对照组,RES 150组和RES 300组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提高(P<0.05),但RES 150组与RES 300组之间差异不显着;另外,RES 300组MDA(丙二醛)的含量较对照组和RES 150组显着降低(P<0.05)。对断奶仔猪背最长肌检测发现,相比于对照组,RES 150和RES 300组T-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提高(P<0.05),但RES 150组与RES 300组之间差异不显着;另外,RES 300组T-AOC(总抗氧化能力)的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RES 300组MDA的含量显着低于RES 150组(P<0.05)。对断奶仔猪肝脏检测发现,相比于对照组,RES 150组和RES 300组T-SOD活性显着提高(P<0.05),但RES 150组与RES 300组之间差异不显着;另外,RES 300组肝脏中T-AOC活性较对照组显着提高;RES 150组肝脏中MDA含量显着则低于对照组(P<0.05)。(8)相比于对照组,RES 150组和RES 300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显着提高(P<0.05),但RES 150组与RES 300组之间差异不显着;另外,RES 300组仔猪空肠隐窝深度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相比于对照组,RES 300组仔猪空肠粘膜IL-10(白细胞介素-10)和ZO-1(闭合小环蛋白-1)mRNA的表达显着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白藜芦醇能促进仔猪肌纤维由快肌向慢肌转化;另外,饲粮添加白藜芦醇能提高仔猪的抗氧化能力和改善空肠屏障功能。

张洪斌[5](2019)在《天麻素调控p38 MAPK/Nrf2/HO-1通路减轻小鼠肝窦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指在肝脏切除及肝移植过程中,由于临时性的阻断肝脏血供造成肝脏受损,当给予恢复正常血供后肝脏损伤情况未得到缓解反而加重的现象。在HIRI中肝窦内皮细胞(LSECs)是最早受到损伤的细胞,被称为HIRI中的第一道防线。HIRI中氧化应激的发生与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关系密切。因此,如能有效的保护肝窦内皮细胞的功能及减轻氧化应激的发生,则有利于保护HIRI。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研制出能减轻HIRI中氧化损伤的药物,因此开发出高效、低毒的抗氧化损伤的药物成了预防HIRI中有待解决难题。天麻素(GSTD)作为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和氧自由基清除剂,主要被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并且具有肝脏保护的功能。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GSTD在LSECs氧化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临床HIRI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使用1mM H2O2构建LSECs的氧化应激模型,同时给予1、10及50μM GSTD处理细胞,通过检测ROS、MDA的含量,评价了 GSTD在LSECs氧化应激过程中的缓解作用;通过TUNEL法、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观察GSTD处理对H202诱导的LSECs凋亡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其次,我们使用10mM的SB 203580和1mM的Znpp分别处理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 p38MAPK/Nrf2/HO-1这一氧化应激相关通路的蛋白变化,并进行了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检测;进一步构建了Nrf2过表达及Nrf2和HO-1的siRNA敲减细胞模型,通过核质分离和免疫共沉淀检测Nrf2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变化,验证GSTD通过p38MAPK调控Nrf2/HO-1在抗氧化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此外,GSTD腹腔灌注后建立小鼠HIRI模型,通过检测血清中AST、ALT水平及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GSTD对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检测小鼠组织中MDA和SOD的含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了小鼠肝脏组织中HO-1、Nrf2、IL-6和TNF-α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进一步研究了 GSTD对小鼠HIRI的保护作用。[结果]首先在体外实验中发现,在H202诱导LSECs的氧化应激模型中,经GSTD预处理的LSECs中ROS和MDA的含量降低,提示GSTD能抑制H202诱导的氧化应激;TUNEL法、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发现GSTD处理后的细胞凋亡水平降低,提示GSTD对于H202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其次,研究提示GSTD抑制H202诱导的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反应是通过促进p38 MAPK的磷酸化从而激活Nrf2/HO-1通路实现的。GSTD处理后,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上升,并且高浓度的GSTD能够抵消p38MAPK抑制剂的作用。同时GSTD能使Nrf2、HO-1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利用shRNA敲低Nrf2的表达后,HO-1的表达随之降低,同时TUNEL阳性细胞的比例上升,ROS和MDA含量显着上升。核质分离及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GSTD在氧化应激刺激下调控Nrf2的主要途径是诱导Nrf2的核转位。小鼠体内实验结果显示,HIRI造成了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肝脏细胞凋亡、坏死,而GSTD的预处理能够降低血清AST、ALT水平,减轻肝细胞坏死、凋亡、降低MDA水平,增加SOD活性,上调Nrf2和HO-1的表达,下调IL-6和TNF-α的表达,提示GSTD预处理在小鼠HIRI中发挥抗炎、抗氧化、抗凋亡作用。[结论]1.GSTD在H20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中具有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2.GSTD抑制H202诱导的LSECs氧化损伤和凋亡是通过激活p38 MAPK/Nrf2/HO-1通路实现的;3.GSTD能通过抗炎、抗氧化及抗凋亡作用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舒盼盼[6](2019)在《屏边三七皂苷R1、R2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屏边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屏边三七Panax stipuleanatus H.T.Tsai et K.M.Feng的根及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含有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皂苷成分,民间对于治疗肝炎具有良好的效果。目前屏边三七是一种待开发的、具有高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资源,但其主要药理活性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初步考察了屏边三七皂苷的抗凝血、镇痛以及抗炎生物活性,进一步研究屏边三七皂苷对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小鼠粪便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本次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屏边三七皂苷R1(SP-R1)、R2(SP-R2)的生物活性初探1.1屏边三七皂苷的体外抗凝血作用。SP-R1、SP-R2能使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着增加(p<0.01,p<0.001),且在0.520 mg/mL浓度范围内具有量效关系。1.2屏边三七皂苷的镇痛作用。SP-R1、SP-R2能提高小鼠痛阈值,表明其具有显着的镇痛活性。1.3屏边三七皂苷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SP-R1在剂量为1、5、10 mg/kg时对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29.73%、18.18%、21.38%;SP-R2在剂量为1、5、10 mg/kg时其抑制率分别为38.57%、30.63%、35.63%,SP-R2对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作用较SP-R1更显着。1.4屏边三七皂苷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的抑制作用。SP-R1、SP-R2能显着抑制足组织内TNF-α、IL-6、MDA、NO含量的升高(p<0.05,p<0.01,p<0.001),减少炎症对组织的损伤。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SP-R1、SP-R2能降低角叉菜胶导致的小鼠足组织肿胀程度,减少组织损伤,且明显降低结缔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程度。1.5屏边三七皂苷对四氯化碳致(CCl4)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SP-R1、SP-R2(1、10 mg/kg)能显着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酶活力(p<0.05,p<0.01);在1、5、10 mg/kg剂量下,SP-R1、SP-R2均能显着降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酶活力(p<0.05,p<0.01)。2.SP-R1、SP-R2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初探2.1屏边三七皂苷降低小鼠血浆中致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含量。SP-R1、SP-R2在剂量为1、5、10 mg/kg时均能显着抑制TNF-α及IL-1β水平(p<0.05,p<0.01,p<0.001);SP-R1、SP-R2均能抑制IL-6水平,其中SP-R2在剂量为10 mg/kg时,能显着抑制IL-6水平(p<0.01)。2.2屏边三七皂苷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SP-R1、SP-R2在1、5、10 mg/kg浓度下时能显着抑制丙二醛(MDA)的释放(p<0.001);同时,SP-R1、SP-R2能促进谷胱甘肽(GS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释放,提高机体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SP-R1剂量为1、10 mg/kg,SP-R2剂量为1 mg/kg时能显着促进GSH的释放(p<0.05),而当SP-R1剂量为1 mg/kg,SP-R2剂量为5 mg/kg时能显着提高机体SOD酶活力(p<0.05,p<0.05)。2.3 Western Blot分析表明,SP-R1、SP-R2能上调IκBα表达量,下调NF-κB的表达量。2.4病理组织检测肝脏组织情况。SP-R1、SP-R2能恢复肝细胞正常功能与形态,减少细胞坏死程度,其中SP-R2对肝脏细胞的保护作用最显着。3.SP-R2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中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SP-R2能提高急性肝损伤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在门、纲、目水平上改变急性肝损伤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与空白组相近。通过基于加权Unifrac的PCoA分析,与模型组相比,SP-R2组菌落结构更接近于空白组。通过LEfse分析,得到组间差异功效最大的类群。

缑三虎[7](2019)在《1.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的ApoA-I模拟肽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定 2.红曲和绞股蓝总甙联合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验背景:胆固醇逆向转运(RCT)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策略,体内HDL将斑块中细胞内的胆固醇逆向转运回肝脏排出体外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HDL主要结构和功能蛋白是ApoA-I,ApoA-I具有很高的脂质亲和力和逆向胆固醇转运能力,但其序列太长,成药性差,所以可开发短序列的ApoA-I模拟肽来模拟全长的ApoA-I。实验目的:以ApoA-I的第10段α-螺旋为母肽,在尽量保留原有序列的基础上,对其亲水面氨基酸替换后,固定亲水面序列,全新设计合成了 17条ApoA-1模拟肽。通过用不同的疏水性氨基酸替换逐渐增强模拟肽的疏水性。探讨17条ApoA-1模拟肽的疏水性与二级结构,胆固醇外流活性以及细胞毒性之间的关系,测定在ApoE-/-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活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实验方法:我们用HeliQuest在线软件计算了 17条肽的疏水性,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保留时间,圆二色谱测定其二级结构,DMPC囊泡助溶实验测定其脂质亲和力。用22-NBD胆固醇标记的RAW 264.7细胞测定了 17条肽的促胆固醇外流活性,同时用MTT法测定了 17条肽的细胞毒性,用小鼠血红细胞测定其溶血毒性,筛选出了一个有活性无毒性的疏水性范围,在其中选定一条活性最好的肽P12进行了进一步活性及机制研究。测定了 P12的ABCA1转运体依赖胆固醇外流作用,通过激光共聚焦用荧光分子C-TPP标记的P12定位了其在细胞作用部位,流式细胞术测定P12对RAW 264.7和THP-1促胆固醇外流作用,尺寸排阻色谱和Western Blot共同研究了 P12重塑α-HDL为Pre-β HDL的作用机制。同时我们对P12在动物体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实验结果:P1-P12保留时间随着疏水性理论值增大而变长,P12-P17保留时间随着疏水性理论值增大而变短。P1-P17的空间二级结构、脂质亲和力、胆固醇外流活性和毒性也随疏水性增加而发生规律性变化。母肽,P1-P5没有明显的胆固醇外流活性,浓度依赖性以及细胞毒性,P6-P12有比较明显的胆固醇外流活性和浓度依赖性,并且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P13-P17虽有胆固醇外流活性,但到一定浓度胆固醇的外流突然增多。P13-P17有明显的细胞破膜毒性,17条肽低浓度均没有明显的溶血毒性,但P14-P17到一定浓度就有明显的溶血毒性。ABCA1依赖性实验表明P12的胆固醇外流活性有明显的ABCA1转运体依赖性,激光共聚焦实验也定位其作用于细胞膜而未使细胞膜破裂,流式细胞术进一步验证了 P12无论在RAW 264.7还是THP-1中都有很好的促胆固醇外流活性。脂蛋白结合分离实验表明,P12可以与成熟的HDL结合而生成Pre-β HDL,在500μg/mL时转化率可高达38.2%。动物试验结果表明,低剂量的P12(10 mg/kg)可以明显地降低ApoE-/-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血清TC,TG和LDL(雄鼠降低幅度分别为 17.7%,45.4%,28.3%,雌鼠分别为 11.1%,20.8%,27.1%),也可以轻微地升高血清HDL-C(雄鼠升高幅度为5.2%,雌鼠为8.9%)。低,高剂量的P12(10,20mg/kg)均可大幅度降低ApoE-/-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CRP,IL-6,MCP-1,TNF-α。P12对ApoE-/-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肝脏脂肪化病变也有明显的改善,对动脉内膜的增厚、动脉的钙化、动脉平滑肌的增殖、弹性纤维紊乱、以及泡沫细胞的堆积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我们设计的17条ApoA-I模拟肽研究显示,当载脂蛋白ApoA-I模拟肽的疏水性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可以保持稳定的α螺旋结构,这样的空间结构与活性密切相关。这些新型ApoA-I模拟肽可通过ABCA1转运体与HDL结合将动脉斑块中巨噬细胞内多余的胆固醇共同转运出来并运送胆固醇至肝脏,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实验目的:研究红曲和绞股蓝总甙复方制剂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制剂由红曲和绞股蓝总甙(Hong Qu and Gypenosides,HG)以3.6:1的质量比组成。红曲和绞股蓝均为名贵的中药材,两种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方法:64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8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1mg/kg),红曲治疗组(红曲,72mg/kg),绞股蓝总甙治疗组(绞股蓝总甙,20mg/kg),以及三个HG治疗组(50,100,200mg/kg)。所有的大鼠都自由进食基础饲料,另外,用灌胃高脂乳剂和腹腔注射维生素D3(VD3)来造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模型。与模型组相比,比较研究了各给药组的血脂,氧化应激水平,炎症因子以及肝脏抗氧化水平的改善情况。分析了各组肝脏和动脉的组织病理的改善情况,并用逆转录酶链式反应测定了相关基因的表达效果。实验结果:80天后成功建成了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与模型组相比,HG治疗后的大鼠血脂,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都有明显的改善,并且肝脏的抗氧化能力显着增加,肝脏和动脉中有关脂质合成和炎症产生的基因表达明显下调,有关脂质氧化代谢的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大鼠的生存状况也明显改善。结论:HG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要优于对照药物辛伐他汀组以及红曲,绞股蓝总甙单独用药组,因此,HG或许是一种优良的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制剂。

明继阳[8](2017)在《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组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性味即四性与五味是药性理论的基础也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导师提出中药性味理论的“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假说”,课题组开展对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知母是古存今用的利水中药,本文以知母为研究对象,知母性寒,味苦、甘,归肺、胃、肾三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分别取知母的苦味、甘味药功效进行配伍的经典方剂白虎汤和知柏地黄丸,开展知母性味组分和性味拆分组分的组合研究,验证其性味拆分组分的性味归属,明晰其作用效果与机制,为临床谴方用药奠定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的模式,进而丰富中医药性味理论,并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1.文献研究对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知母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知母组成的经典方剂白虎汤和知柏地黄丸的配伍论述及主要药理和临床作用进行了综述,为知母性味的可组合研究开展奠定了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尤其在医家配伍论述中,总结白虎汤中知母以苦味助石膏清热泻火功效,在知柏地黄丸中知母以甘味发挥滋阴补肾功效,为知母性味的可组合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知母性味物质基础的化学成分特征本文依据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拆分方法基础上将知母的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成4个组分,即多糖组分、乙酸乙酯组分、皂苷组分和其余组分;采用HPLC-UV、ELSD和UPLC-MS方法进行化学特征分析,验证其互不交叉性;通过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及HPLC技术,对拆分得到的乙酸乙酯组分和皂苷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根据理化分析、1D和2D-NMR等波谱学及质谱测试手段进行综合解析鉴定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出22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13个皂苷、6个黄酮和3个其他类化合物。采用UPLC-MS法对两组分进行化学表征,共表征22个化合物。3.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经方白虎汤中的可组合性研究(1)基于解热作用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白虎汤中组合研究以中医理论中反映知母苦味功效的复方白虎汤为研究对象,选择与主要临床应用相关的致热模型,即四个致热模型,2,4-二硝基苯酚、干酵母、脂多糖、细菌内毒素致热模型,研究知母性味组分、性味拆分组分代替知母组合白虎汤的解热作用,对比白虎汤组、缺知母白虎汤组、苦味组分(皂苷组分+多糖组分+其余组分)+缺知母白虎汤组、甘味组分(乙酸乙酯层)+缺知母白虎汤、多糖组分+缺知母白虎汤、皂苷组分+缺知母白虎汤、其余组分+缺知母白虎汤的解热效果,发现苦味组分是白虎汤中知母解热的有效性味组分,可代替知母原药材而起到相应的配伍作用。对苦味的拆分组分进行解热效果研究,其中皂苷和多糖发挥较好的降温效果,其余组分也有疗效,但治疗效果低于苦味组分,进一步验证性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归属,说明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证实中药性味科学内涵假说的理论。(2)基于解热机制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白虎汤中组合研究在白虎汤中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组合研究的四个致热实验中,观察温度指标和发热因子TNF-α、IL-6、IL-1β、cAMP、cGMP、PGE2、cAMP/cGMP 在血和下丘脑中的抑制作用,以及在归经部位肺的TNF-α、IL-6、IL-1β因子的表达,发现知母及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多途径多靶点的发挥解热作用,不同模型的不同给药组分抑制不同的发热因子。通过发热因子表达与组分的相关性分析,知母的苦味组分及苦味拆分组分主要通过血和肺中TNF-α、IL-6、IL-1β因子、下丘脑TNF-α、IL-1β、cAMP、cGMP、PGE2和肺中TNF-α、IL-1β因子发挥解热调节作用,其中苦味组分可代替知母原药材而起到相应的配伍作用,苦味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是皂苷和多糖组分,此机制研究结果与解热作用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以及知母苦味组分可代替知母体现复方的固有优势,为性味的可组合性研究和中药性味科学内涵假说的科学性提供重要依据。(3)基于代谢组血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白虎汤中组合研究通过UPLC-MS检测知母甘味组分和苦味组分组合白虎汤给药后的代谢研究,通过甘苦味组分代谢在血中的原型成分和代谢物,用PCA和OPLS-DA的方法对给药后性味拆分组分与模型组和缺知母白虎汤组的血尿代谢产物轮廓进行分析,然甘味组分+缺知母白虎汤组与缺知母白虎汤组代谢物无显着区分,推测甘味组分未发挥作用。对苦味、甘味之间的代谢产物轮廓进行分析,知母甘味成分和苦味成分对代谢影响有明显区别,说明不同性味对代谢物的影响不同,寻找二者代谢的差异标志物和代谢途径,发现苦味影响能量代谢说明苦味组分是知母在白虎汤中主要发挥作用的组分。知母性味组分代替知母组合白虎汤的代谢学研究,再一次验证知母苦味组分在白虎汤中发挥作用明显,而甘味组未明显发挥作用,这符合白虎汤复方取知母的苦味发挥清热泻火之功效,说明在复方中是药物的不同性味即甘味成分和苦味成分最发挥作用,证实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假说的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理论。4.知母的性味拆分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的可组合性研究(1)基于肾炎治疗作用的知母的性味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组合研究研究知母性味组分再组合知柏地黄丸对肾炎的治疗效果,从6个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变化观察知母性味拆分组分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在体现知柏地黄丸中知母甘味的药理学实验中,甘味组分是知柏地黄丸中知母滋阴补肾的有效性味组分,可代替知母原药材而起到相应的配伍作用。进一步验证性味拆分组分的归属,为性味的可组合性研究和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科学性提供重要依据。(2)基于作用机制知母的性味拆分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组合研究观察肾炎模型大鼠给药后肾组织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变化以及肾免疫组化的TNF-α、IL-6、IL-1β炎症因子表达,其中甘味组分可代替知母原药材而起到相应的配伍作用,此机制研究结果与肾炎治疗作用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以及知母甘味组分可代替知母体现知柏地黄丸的固有优势,为性味的可组合性研究和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科学性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在肾组织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对有关因子的抑制表达的影响,也可以验证知母归肾经的科学性,并再次证明了知母的甘味在知柏地黄丸中发挥滋阴补肾。(3)基于代谢组学知母的性味拆分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组合研究用PCA和OPLS-DA的方法对给药后性味拆分组分与模型组和缺知母知柏地黄丸组的血尿代谢产物轮廓进行分析,然苦味组分+缺知母知柏地黄丸组与缺知母知柏地黄丸组代谢物无显着区分,推测苦味组分未发挥作用。对苦味、甘味之间的代谢产物轮廓进行分析,知母甘味成分和苦味成分对代谢物的影响区别明显,说明不同性味对代谢物的影响不同,寻找二者代谢的差异标志物和代谢途径,发现甘味影响脂质代谢说明甘味组分是知母在知柏地黄丸中主要发挥作用的组分。再一次验证中药的不同性味即甘味成分和苦味成分发挥不同作用,甘味组分是知母在知柏地黄丸的性味组分。证实“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假说”的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理论,也进一步阐述了中医理论中不同君药引导同一臣药发挥不同作用理论的科学性,为科学研究中医理论提供参考。本研究的创新性与特色1.本文基于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假说,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知母性味拆分性组分进行再组合研究,以体现知母的不同性味的白虎汤和知柏地黄丸为研究对象,建立治疗效果-作用机制-代谢组学三层次验证性味拆分组分的归属的实验方法,阐明“功效与性味相关”的配伍理论,为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首次以知母的性味拆分组分代替知母组合复方为研究对象,研究中药不同性味组分在复方中的药理学效果、作用机制及代谢组学,发现知母的苦味在白虎汤中发挥清热泻火功效,知母的甘味在知柏地黄丸中发挥滋阴补肾功效,说明方剂配伍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论证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3.基于知母苦味组分在白虎汤中的解热作用和知母甘味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的肾炎治疗作用的研究结果,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为探索以性味组分配伍方剂进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完善中医配伍理论提供新思路。

孙瑾[9](2012)在《白藜芦醇甙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ERK通路的影响及其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新生儿期危害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常引起新生儿死亡,存活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HIBD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治疗主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减轻症状,对脑细胞进行保护,尽量减轻脑组织的进一步损害。但是由于围产期脑细胞较成年期容易受损以及治疗窗口期的问题,导致这些治疗措施在新生儿仍需进一步探讨。而且对于成熟脑行之有效的治疗是否在未成熟脑也能够表现出显着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各种治疗方法对于不断发育的脑组织是否具有持续保护作用,仍需更多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到损伤同时,机体还会产生相应的保护性因子对抗损伤反应,如何上调保护性因子水平且降低损伤性因子水平是临床治疗的重要靶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突触可塑性和记忆的重要调节因子,在HIBD修复中起着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而MAP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反馈性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在各种细胞内信号激酶瀑布链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发挥保护作用最可能的细胞内机制。脑缺氧缺血后磷酸化ERK的高表达可能是内源性神经保护反应的结果。缺氧缺血脑损伤后,即刻早基因(Immediate-early Genes,IEGS)如c-Jun在短期内迅速表达,导致了一些后期效应基因被抑制或激活,最终神经细胞坏死、凋亡。因此采用药物维持保护性信号通路的激活,上调脑损伤保护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同时下调引起早期神经损伤的因子如c-Jun的水平,是临床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思路。已有的研究和我们的前期研究工作证明,中药单体白藜芦醇甙(Polydatin,PD)对心脑血管具有十分明显的保护作用,它具有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抗氧化等作用,并对脑缺氧缺血后急性期的大脑组织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前,应用PD治疗急性脑梗塞、帕金森病以及老年性痴呆均已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这些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为长期寻找一种有效治疗新生儿HIBD的潜力药物提供了新思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整体调节效应的中药治疗疾病宗旨。但是迄今为止,有关PD对未成熟脑HIBD后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甚少。基于以上研究和理论基础,我们提出设想,将PD运用到新生大鼠HIBD的治疗,研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于新生大鼠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探讨PD对于HIBD新生大鼠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保护作用,从蛋白水平通过ERK通路以及神经保护性因子BDNF表达进一步探讨其对于HIBD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并从即刻早基因c-Jun表达进一步研究其神经保护机制,旨在进一步明确PD对HIBD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PD在新生儿HIE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NS组),缺氧缺血组(HI组),PD干预组(PD组)。分离并结扎左侧颈总动脉2小时后吸入含氧8%的氮氧混合气体2小时参照Rice方法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NS组仅游离左颈总动脉但不结扎和行缺氧处理,PD组在缺氧缺血后每天腹腔注射0.1%PD10mg/kg10天,NS组和HI组注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缺氧缺血损伤后24小时、10天及21天三个时间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皮层、海马区脑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缺氧缺血损伤后21天采用Y-迷宫和跳台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2.给予PD组新生大鼠0.1%PD10mg/kg干预治疗1天,NS组和HI组注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1天,在缺氧缺血后24小时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左侧海马p-ERK,p-CREB表达的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左侧皮层、海马CA1区、CA3区及DG区c-Jun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左侧海马c-Jun表达的变化。3.给予PD组新生大鼠0.1%PD10mg/kg干预治疗10天,NS组和HI组注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10天,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缺氧缺血后24小时、10天及21天三个时间点左侧皮层、海马CA1区、CA3区BDNF的表达变化。WesternBlot方法检测缺氧缺血后24小时、10天及21天三个时间点大鼠左侧海马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1. Y-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在第一天的学习测试和第二天的记忆保持测试中,同NS组比较,HI组全天总反应时间显着延长(P <0.01)、错误反应次数增加(P<0.01),主动回避率减少(P<0.01)。同HI组比较,PD组全天总反应时间显着减少(P<0.01)、错误反应次数减少(P<0.01),主动回避率增加(P<0.01)。2.跳台实验结果显示,同NS组比较,在第一天学习测试中,HI组反应时间延长(P<0.01),错误次数增加(P<0.01),在第二天记忆保持测试中,HI组潜伏期缩短(P<0.01),错误次数增多(P<0.01)。同HI组比较,在第一天学习测试中,PD组反应时间短于HI组(P<0.05),错误次数少于HI组(P<0.01),且错误次数与NS组比较无差异(P>0.05)。在第二天记忆保持测试中,PD组潜伏期长于HI组(P<0.05),错误次数少于HI组(P<0.01),且错误次数与NS组比较无差异(P>0.05)。3.缺氧缺血损伤后24小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S组大鼠海马有p-ERK、p-CREB蛋白的基础表达,HI组大鼠海马p-ERK、p-CREB蛋白表达较NS组明显增高(P<0.01),PD组大鼠海马p-ERK、p-CREB蛋白表达同HI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缺氧缺血损伤后24小时,HI组大鼠左侧皮层及海马CA1区、CA3区BDNF表达同NS组相比较明显增高(P<0.01),10天仍高于NS组(P<0.01),随着损伤时间延长,HI组BDNF的表达逐渐回落,在21天HI组皮层及海马CA1区、CA3区BDNF表达同NS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D组呈现出同样的趋势,缺氧缺血损伤后24小时,PD组左侧皮层及海马CA1区、CA3区BDNF表达同NS组相比较明显增高(P<0.01),皮层、海马CA1区与HI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A3区BDNF的表达高于HI组(P<0.05),缺氧缺血损伤后10天PD组皮层及海马CA1区、CA3区BDNF的表达高于HI组(P<0.05),21天PD组皮层及海马CA1区、CA3区BDNF的表达高于HI组(P<0.05)。大鼠左侧海马BDNF Western Blot结果同免疫组化结果相近,缺氧缺血后,HI组及PD组海马BDNF表达同NS组相比增高,后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回落,缺氧缺血损伤后21天HI组已降至NS组水平,PD组在24小时(P<0.05)、10天(P<0.01)及21天(P<0.05)BDNF表达高于HI组。5.缺氧缺血损伤后24小时,HI组左侧皮层、海马CA1、CA3及DG区免疫组化结果可见c-Jun阳性表达明显高于NS组(P<0.01),PD组较HI组明显减少(P<0.01)。Western Blot显示HI组左侧海马c-Jun的表达HI组高于NS组(P<0.01),而PD组的表达低于HI组(P<0.01)。6. HE染色结果显示光镜下NS组左侧大脑半球组织皮层、海马CA1区结构层次清晰,神经细胞形态、结构正常。缺氧缺血损伤后24小时、10天HI组左侧脑组织皮层变薄,海马锥体细胞层数减少,神经细胞排列紊乱,出现细胞肿胀、溶解,有明显神经元缺失、局灶性坏死。缺氧缺血损伤后21天皮层、海马等部位形成胶质瘢痕。PD组在各时间点仍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变性,但多数神经元结构较完整,海马锥体细胞层细胞形态、排列基本正常。结论:1. HIBD可以引起新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和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应用白藜芦醇甙干预可以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HIBD新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新生大鼠大脑海马p-ERK及p-CREB表达增加,表明MAPK/ERK信号通路被激活,应用白藜芦醇甙干预能进一步增强海马p-ERK及p-CREB表达,提示白藜芦醇甙干预对于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可能同其作用于MAPK/ERK信号通路有关。3.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新生大鼠脑组织BDNF表达增加,应用白藜芦醇甙干预能进一步增强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BDNF的表达,并且延长其表达时间,这可能是白藜芦醇甙对于HIBD新生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4.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新生大鼠脑组织c-Jun表达增加,应用白藜芦醇甙干预降低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层、海马c-Jun的表达,可能对缺氧缺血后的神经元具有早期保护作用。

关爽[10](2011)在《红景天苷的抗炎作用及其对炎症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文中认为红景天苷(salidroside)是传统中药红景天中最重要的有效成份之一,临床上具有抗疲劳,抗氧化,保肝,改善血液循环等多种药理功能。为了提高红景天苷的药用价值,进一步扩大该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本文对红景天苷的抗炎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利用脂多糖(LPS)刺激小鼠RAW 264.7单核-巨噬细胞建立的体外炎症反应模型,研究红景天苷的体外抗炎活性,并借助细胞内第二信使和炎性信号转导通路平台进一步探索它的分子抗炎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LPS所致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和内毒素血症模型,检测红景天苷对两种动物模型的保护和治疗作用。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可以激活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及炎性介质如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E2(PGE2)等,从而形成瀑布效应,导致多种炎症疾病发生,甚至死亡。因此,LPS激活的巨噬细胞已被广泛用于评价各种化学物质的抗炎作用。本论文首先通过建立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的体外炎症模型,研究了不同浓度红景天苷对RAW 264.7细胞的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及炎性介质NO和PGE2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红景天苷抑制了TNF-α、IL-6、IL-1β的分泌,这与其mRNA的表达结果一致,并呈现剂量依赖性。另外,红景天苷还能抑制NO、PGE2的合成。以上数据表明,在体外实验中,红景天苷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分泌而发挥抗炎作用。我们又进一步对LPS诱导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细胞第二信使[Ca2+]i、cAMP/cGMP通路和最常见的两条炎性信号转导通路NF-κB和MAPKs起了关键作用。本实验通过用LPS刺激小鼠的RAW 264.7细胞,测定红景天苷对第二信使[Ca2+]i、cAMP/cGMP信号通路、NF-κB和MAPKs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红景天苷显着抑制了LPS刺激的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Ca2+]i浓度、NF-κB的活力和ERK、p38 MAPKs蛋白表达,作用呈剂量依赖方式,同时升高了cAMP浓度,但对cGMP无影响。这说明,红景天苷通过调控[Ca2+]i、cAMP、NF-κB、ERK和p38 MAPKs通路而抑制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分泌和炎性介质NO、PGE2合成。在体外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验证了红景天苷在体内的抗炎作用。通过LPS诱导建立了急性炎症肺损伤模型,来研究预注射红景天苷(120 mg/kg)对急性肺损伤的作用。通过收集肺组织以测定湿干重(W/D)比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观察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制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以检测蛋白浓度、炎性细胞因子浓度。结果显示预服用红景天苷能显着地降低小鼠肺的干湿重的比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蛋白浓度、炎性细胞数量和MPO的活性,抑制了TNF-α、IL-6和IL-1β的分泌,病理切片表明红景天苷明显地减弱LPS导致的肺组织损伤。表明红景天苷对LPS诱导的急性炎症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在LPS诱导的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中,我们研究了红景天苷对小鼠内毒血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对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分泌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红景天苷通过对小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提高了内毒血症小鼠的生存率,对小鼠内毒素血症产生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二、白藜芦醇甙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IL-6和IL-1及细胞内钙浓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藜芦醇甙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IL-6和IL-1及细胞内钙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中药治疗
        4.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资料收集
        2.2 一般情况收集
        2.3 调查内容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实验室指标比较
        4.3 骨密度值比较
        4.4 中医证型比较
        4.5 合并骨质疏松组主证型间骨密度值比较
    5. 讨论
        5.1 临床特征
        5.2 中医证型特点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炎性反应及皮质酮代谢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改善机制
    1. 实验资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
        2.2 分组处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技术路线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4.3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4.4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4.5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皮质酮代谢的影响
    5. 讨论
        5.1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建立
        5.2 血糖、胰岛素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5.3 骨代谢标记物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5.4 炎症指标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5.5 皮质酮代谢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5.6 葛根素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ET/NO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SAP的认识
        1.1 概述
        1.2 致病因素
        1.3 发病机制
        1.4 诊断标准
        1.5 治疗
    2 中医学对SAP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SAP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与分期
        2.4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2.2 大鼠胰腺组织HE染色后切片观察
        2.3 大鼠胰腺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p65表达结果
        2.4 大鼠胰腺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表达结果
        2.5 大鼠胰腺组织ET、NO含量水平及ET/NO比值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安胰颗粒组方分析
    1 SAP模型的选择
        1.1 SAP实验动物的选择
        1.2 SAP大鼠造模方法的选择
    2 安胰颗粒拟方依据
    4 IL-10对SAP的影响
    5 NF-κB信号通路对SAP微循环的影响
        5.1 ET、NO对微循环的影响
    6 实验小结
        6.1 安胰颗粒对SAP大鼠病理改变的影响
        6.2 安胰颗粒对SAP大鼠微循环因子的影响
    7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 NF-κB 信号通路中医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三七总皂甙对大鼠急性胰腺炎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与三七总皂甙干预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统计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三七总皂甙对大鼠急性胰腺炎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
    方法
    统计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饲粮添加白藜芦醇对断奶仔猪肌纤维类型、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肌纤维研究进展
        1.1 肌纤维类型的分类
        1.2 肌纤维类型转化调控
        1.3 肌纤维类型转化相关信号通路
    2 肠道屏障研究进展
        2.1 肠道物理屏障特性
        2.2 肠道化学屏障特性
        2.3 肠道免疫屏障特性
        2.4 肠道微生物屏障特性
    3 白藜芦醇研究进展
        3.1 白藜芦醇概述
        3.2 白藜芦醇对动物生长性能、脏器指数和肌肉指数的影响
        3.3 白藜芦醇对肌纤维的影响
        3.4 白藜芦醇对动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5 白藜芦醇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第二章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 有待研究的问题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试验研究
    1 试验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饲粮
        1.3 饲养管理
        1.4 样品采集
        1.5 试验所需仪器和试剂
        1.6 指标的测定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白藜芦醇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白藜芦醇对仔猪脏器指数和肌肉指数的影响
        2.3 白藜芦醇对仔猪血清激素含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4 白藜芦醇对仔猪肌纤维的影响
        2.5 白藜芦醇对仔猪血清与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6 白藜芦醇对仔猪空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3 全文讨论
        3.1 白藜芦醇对仔猪生长性能、脏器指数和肌肉指数的影响
        3.2 白藜芦醇对仔猪血清激素含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3.3 白藜芦醇对仔猪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3.4 白藜芦醇对仔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5 白藜芦醇对仔猪空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第四章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天麻素调控p38 MAPK/Nrf2/HO-1通路减轻小鼠肝窦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天麻素调控p38 MAPK/Nrf2/HO-1通路减轻肝窦内皮细胞氧化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分析
    结果
        1. 不同浓度的H_2O_2处理对LESCs存活率的影响
        2. GSTD抑制H_2O_2诱导的LSECs凋亡与氧化应激
        3. GSTD抑制H_2O_2诱导的LSECs caspase-9相关凋亡途径
        4. GSTD促进H_2O_2诱导的LSECs中HO-1和Nrf2的表达
        5. GSTD促进p38 MAPK的磷酸化诱导HO-1和Nrf2的表达
    讨论
第二部分 天麻素诱导Nrf2的核定位减轻肝窦内皮细胞氧化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分析
    结果
        1. Nrf2敲低后对HO-1表达的影响
        2. Nrf2敲低对GSTD抑制LSECs氧化损伤的影响
        3. GSTD在氧化胁迫状态下诱导Nrf2的核转位
        4. Nrf2过表达诱导Nrf2的核转位及HO-1的表达
    讨论
第三部分 天麻素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分析
    结果
        1. GSTD预处理对HIRI小鼠血清AST、ALT变化的影响
        2. GSTD预处理对HIRI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影响
        3. GSTD预处理对HIRI小鼠肝脏组织细胞调亡的影响
        4. GSTD预处理对HIRI小鼠肝脏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5. GSTD预处理对HIRI小鼠肝脏组织中HO-1、Nrf2、IL-6和TNF-α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6. GSTD预处理对HIRI小鼠肝脏组织中免疫组化HO-1、Nrf2蛋白表达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屏边三七皂苷R1、R2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在治疗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1.1 概述
        1.1.2 肝组织损伤分类
        1.1.3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结构分类
        1.1.4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1.1.5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保肝作用机理
    1.2 立题背景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屏边三七皂苷R_1、R_2的生物活性初探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SP-R_1、SP-R_2的制备
        2.3.2 体外抗凝血实验
        2.3.3 热板法镇痛实验
        2.3.4 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
        2.3.5 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实验
        2.3.6 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实验
        2.3.7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SP-R_1、SP-R_2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影响
        2.4.2 SP-R_1、SP-R_2的镇痛作用
        2.4.3 SP-R_1、SP-R_2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2.4.4 SP-R_1、SP-R_2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的影响
        2.4.5 SP-R_1、SP-R_2对小鼠血浆中ALT、AST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屏边三七皂苷R_1、R_2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初探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样品的制备
        3.3.2 病理组织切片检测
        3.3.3 小鼠血浆中TNF-α、IL-1β、IL-6含量的测定
        3.3.4 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3.3.5 Western Blot检测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肝脏组织内NF-κB及IκBα蛋白的表达量
    3.4 实验结果
        3.4.1 病理组织切片分析SP-R_1、SP-R_2对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肝脏组织的保护作用
        3.4.2 SP-R_1、SP-R_2对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血浆中TNF-α、IL-1β、IL-6含量的影响
        3.4.3 SP-R_1、SP-R_2对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肝脏组织内SOD酶活力、GSH、MDA含量的影响
        3.4.4 SP-R_1、SP-R_2对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肝脏组织内NF-κB蛋白及IκB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屏边三七皂苷R_2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建立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
        4.3.2 16S rRNA基因测序
    4.4 实验结果
        4.4.1 屏边三七皂苷R_2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影响
        4.4.2 屏边三七皂苷R_2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粪便肠道物种组成的影响
        4.4.3 基于多元统计的各样品菌群结构的分析
        4.4.4 LEfse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1.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的ApoA-I模拟肽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定 2.红曲和绞股蓝总甙联合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Abstract 1
摘要 2
Abstract 2
论文一: 用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ApoA-I模拟肽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定
    第一章 绪论
        1.1 动脉粥样硬化
        1.1.1 目前治疗As的方法
        1.1.2 发展中的新型抗As策略
        1.2 基于RCT理论的抗As策略
        1.2.1 RCT理论
        1.2.2 载脂蛋白ApoA-I的结构和功能
        1.2.3 ApoA-I模拟肽研究进展
        1.3 ApoA-I模拟肽抗As的作用机制
        1.4 影响ApoA-I模拟肽活性的因素
        1.4.1 疏水性
        1.4.2 电荷
        1.4.3 α螺旋
        1.4.4 细胞膜转运体ABCA1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展望
    第二章 新型ApoA-I模拟肽的设计与合成
        2.1 ApoA-I模拟肽的设计思路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溶剂预处理
        2.2.3 一系列疏水性变化的ApoA-I模拟肽的合成
        2.2.4 茚检试剂和切割剂的配制以及肽的萃取
        2.2.5 肽的制备,质谱鉴定,纯度分析
        2.2.6 肽的圆二色谱测定
        2.2.7 ApoA-I模拟肽的疏水性测定
        2.2.8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ApoA-I模拟肽的圆二色谱测定结果
        2.3.2 ApoA-I模拟肽纯度及疏水性
        2.4 讨论
    第三章 新型ApoA-I模拟肽的体外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
        3.1 本章概述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及仪器
        3.2.2 荧光肽C-TPP-P12的合成
        3.2.3 细胞的培养
        3.2.4 DMPC囊泡助溶实验
        3.2.5 新型ApoA-I模拟肽的体外胆固醇外流活性筛选实验
        3.2.6 MTT法测定新型ApoA-I模拟肽细胞毒性
        3.2.7 新型ApoA-I模拟肽的小鼠红细胞溶血毒性
        3.2.8 新型ApoA-I模拟肽P12的ABCA1转运体依赖胆固醇外流活性测定
        3.2.9 新型ApoA-I模拟肽P12的细胞膜定位
        3.2.10 流式细胞术测定P12诱导对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
        3.2.11 尺寸排阻色谱测定P12与血浆HDL的结合,以及对胆固醇的转移
        3.2.12 Western Blot测定P12对血浆HDL的β型HDL的转化率
        3.2.13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3.3 实验结果
        3.3.1 荧光探针C-TPP-P12的性质
        3.3.2 新型ApoA-I模拟肽的DMPC囊泡分散实验结果
        3.3.3 新型ApoA-I模拟肽的体外胆固醇外流活性筛选结果
        3.3.4 新型ApoA-I模拟肽的细胞毒性结果
        3.3.5 新型ApoA-I模拟肽的溶血毒性结果
        3.3.6 新型ApoA-I模拟肽P12的ABCA1依赖性胆固醇外流活性
        3.3.7 用激光共聚焦和荧光探针C-TPP-P12定位P12的细胞膜作用位点
        3.3.8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12在不同细胞中的胆固醇外流率
        3.3.9 P12与血浆HDL结合转化Preβ-HDL的作用机制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新型ApoA-I模拟肽的动物体内抗As活性研究
        4.1 本章概述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用到的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小鼠的饲养分组及造模和给药情况
        4.2.3 小鼠血清和组织样品的制备
        4.2.4 血清浊度的测定
        4.2.5 脏器质量指数的测定
        4.2.6 血清脂质的测定
        4.2.7 血糖和血钙的测定
        4.2.8 血清炎症因子的测定
        4.2.9 病理切片的制作与病理检查
        4.2.10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4.3 实验结果
        4.3.1 肝脏和心脏质量指数统计结果
        4.3.2 血清浊度和血脂测定结果
        4.3.3 血钙和血糖的测定结果
        4.3.4 血清炎症因子测定结果
        4.3.5 P12对As小鼠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4.4 讨论
    论文一 小结
    论文一 参考文献
论文二: 红曲和绞股蓝总甙联合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动脉粥样硬化
        1.2 目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1.3 关于红曲和绞股蓝调血脂作用
        1.4 中医理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1.5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展望
    第二章 HG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2.1 实验内容综述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所需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HG的组方
        2.2.3 质量控制标准
        2.2.4 动物实验
        2.2.5 血清和组织样品的制备
        2.2.6 血脂的测定
        2.2.7 血清氧化应激和部分炎症因子测定
        2.2.8 肝脏组织抗氧化能力测定
        2.2.9 脏器质量指数测定
        2.2.10 肝脏和动脉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2.2.11 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测定mRNA
        2.3 研究结果
        2.3.1 HG对大鼠血脂调节作用
        2.3.2 HG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2.3.3 脏器质量指数和组织病理学分析
        2.3.4 肝脏和动脉中的基因表达
        2.4 讨论
        2.4.1 As模型的建立
        2.4.2 HG调血脂的机理探讨
        2.4.3 HG对抗氧化应激的机理探讨
        2.4.4 HG对抗动脉炎症反应的机理探讨
        2.4.5 HG在AS大鼠组织病理学方面的改善作用
        2.5 结论
    论文二 小结
    论文二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章综述
    1.1 中药性味理论的研究进展
        1.1.1 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1.1.2 “五味”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1.1.3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1.1.4 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
    1.2 知母的研究进展
        1.2.1 知母性味的论述
        1.2.2 知母的原植物研究
        1.2.3 知母化学成分研究
        1.2.4 知母药理研究
    1.3 白虎汤的研究进展
        1.3.1 白虎汤的配伍论述
        1.3.2 白虎汤的药理作用
        1.3.3 白虎汤的临床应用
    1.4 知柏地黄丸的研究进展
        1.4.1 知柏地黄丸的配伍论述
        1.4.2 知柏地黄丸的药理作用
        1.4.3 知柏地黄丸的临床应用
第2章 知母化学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研究
    2.1 知母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及互补交叉性的验证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1.5 小结
    2.2 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分离及化学表征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基于化学成分的分离进行成分表征
        2.3.1 材料
        2.3.2 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3.5 小结
第3章 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经方白虎汤中组合研究
    3.1 基于解热作用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白虎汤中的组合研究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基于解热机制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白虎汤中组合研究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小结
    3.3 基于代谢组学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白虎汤中的组合研究
        3.3.1 材料
        3.3.2 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3.3.5 小结
第4章 知柏地黄丸中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研究
    4.1 基于肾炎治疗效果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的组合研究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1.5 小结
    4.2 基于作用机制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的组合研究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4.2.5 小结
    4.3 基于代谢组学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的组合研究
        4.3.1 材料
        4.3.2 方法
        4.3.3 结果
        4.3.4 讨论
        4.3.5 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白藜芦醇甙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ERK通路的影响及其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论文一 白藜芦醇甙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二 白藜芦醇甙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 ERK 通路及 p-CREB 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三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 BDNF 的表达及白藜芦醇甙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四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脑组织 c-Jun 表达及白藜芦醇甙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科研课题和成果
发表论文及专着
致谢

(10)红景天苷的抗炎作用及其对炎症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脂多糖诱导的炎症的研究进展
        1.1 脂多糖简介
        1.2 脂多糖诱导的炎症
        1.3 炎性因子和炎性介质在炎症中的作用
        1.4 脂多糖的细胞外信号转导通路
        1.5 脂多糖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第2章 中草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炎症的研究进展
        2.1 临床常用的抗炎药物
        2.2 常见的抗炎中草药
        2.3 中草药抗炎的有效成分
        2.4 中草药抗炎机制
        2.5 结语
    第3章 红景天苷的研究进展
        3.1 红景天简介
        3.2 红景天苷的药理作用
        3.3 结语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1章 红景天苷对脂多糖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红景天苷对脂多糖诱导的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E2合成的影响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红景天苷对炎性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红景天苷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红景天苷对小鼠内毒素血症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四、白藜芦醇甙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IL-6和IL-1及细胞内钙浓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D]. 王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ET/NO影响的实验研究[D]. 廖健思.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三七总皂甙对大鼠急性胰腺炎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D]. 吴鹏. 南华大学, 2020(01)
  • [4]饲粮添加白藜芦醇对断奶仔猪肌纤维类型、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D]. 曾子悠.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5]天麻素调控p38 MAPK/Nrf2/HO-1通路减轻小鼠肝窦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机制研究[D]. 张洪斌.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6]屏边三七皂苷R1、R2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D]. 舒盼盼.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1.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的ApoA-I模拟肽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定 2.红曲和绞股蓝总甙联合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D]. 缑三虎. 兰州大学, 2019(08)
  • [8]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组合研究[D]. 明继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9]白藜芦醇甙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ERK通路的影响及其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研究[D]. 孙瑾. 大连医科大学, 2012(11)
  • [10]红景天苷的抗炎作用及其对炎症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D]. 关爽. 吉林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白藜芦醇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IL-6、IL-1产生及胞内钙浓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