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盆地沉积物粒度组成与磁化率变化相关性研究

泥河湾盆地沉积物粒度组成与磁化率变化相关性研究

一、泥河湾盆地沉积物粒度组分与磁化率变化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则东[1](2021)在《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化》文中提出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近年来的发展重心东移,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环境理论作为参考依据,因此对北京东部平原区的古环境进行研究,将对该地区的发展建设提供重要指示意义。本文通过运用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以及气候地层学方法,辅以北京平原区已有的地层研究结果,首先对研究区目标钻孔ZK4进行地层层序划分,建立钻孔年代地层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目标钻孔沉积物进行孢粉、粒度、磁化率分析,重建了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历史。其研究成果如下:(1)北京ZK4钻孔地层层序综合划分出5个单元,从下至上依次是:上新统天竺组(N2t)(400.5-308m);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1n)(308-116.6m);中更新统周口店组(Q2z)(116.6-72m);上更新统马兰组(Q3m)(72-22.6m);全新统(Q4)(22.6-0m)。(2)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植被重建从早到晚共划分出8个阶段:其中植被演替过程为草原→针阔混交林-草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原→针阔混交林-草原洼地→针叶林-草原→草原→针阔混交林-草原;对应的气候变化规律为寒冷干旱→温暖较湿→温凉偏湿→寒冷较干夹温暖偏湿→温凉湿润→寒冷偏干→温和略湿→温暖湿润。(3)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研究点的沉积环境变迁大致划分出12个主要的演变过程:从早到晚分别是河道→泛滥平原(夹河道)→河道(夹湖沼相与泛滥平原)→河道→泛滥平原→河道(夹泛滥平原与湖沼相)→泛滥平原(夹湖沼相)→河道→泛滥平原→河道→湖沼相→泛滥平原(夹河道)。(4)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磁学特征共划分出9个阶段:从早到晚磁化率指示的古气候历程为主体温暖湿润,晚期突变为冷干→冷干与暖湿交替→温凉偏湿→冷干与暖湿交替,局部炎热潮湿→冷干与暖湿交替,局部炎热潮湿→早期暖湿,晚期冷干→冷干突变为温凉偏湿,再过渡为冷干气候→早期由冷干突变为温凉偏湿,晚期冷干与暖湿交替→冷干突变为温和偏湿→温和偏干,局部较湿。本文在多重地层划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地层学手段对北京东部平原区ZK4钻孔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并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确定了各地层单元之间的界线,发现各种手段下的划分结果彼此间都具有很好的比对性,并且在多重地层比对分析的时候识别了磁性地层中布莱克极性亚时的存在。在此年代框架下,本文以孢粉反映的古气候为主,磁化率反映的古气候为辅,对比发现磁化率反映的古气候历程和孢粉反演的古气候演变规律基本一致,再结合粒度指示的沉积环境特征,定性描述了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该研究成果不仅为区域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对比资料,更丰富了第四纪以来对于北京东部平原区中长时间尺度下的古环境研究,并促使了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成果在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还可为北京东部平原区对于地下空间的开发以及环境的建设发展作出需求导向,并为该地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变化作出预测,以及提出比较合理的发展建议。

闫纪元[2](2021)在《运城盆地及北侧孤山晚新生代构造-沉积与隆升-剥蚀过程研究》文中指出新生代以来,受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太平洋向西俯冲的影响,中国地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中生代时期东高西低的地貌态势逐步演化形成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地貌。华北西部鄂尔多斯周缘形成环鄂尔多斯地堑系,包括鄂尔多斯西缘银川-吉兰泰断陷盆地、北缘河套盆地、南缘渭河盆地及东缘山西地堑系。这些地堑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其中银川盆地新生代地层最厚处达7000 m,河套盆地最厚处达14800 m,渭河地堑最厚处达8000 m,山西地堑系最厚处达5000 m。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山西地堑系与其他几个边缘裂陷不同,它由一系列走向北北东方向排列的斜列断陷盆地组成,从北往南有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组成。与此同时,随太行山的隆升,华北东部经历长期持续伸展作用,形成广阔的伸展裂陷与坳陷盆地,广泛接受沉积。尤其是黄河贯通以来,华北西部整体进入剥蚀状态,在华北东部形成了巨大的黄河冲积平原。研究和限定华北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隆升-剥蚀-搬运-沉积过程,对认识我国华北地区晚新生代地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运城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南部,盆内最深处新生界厚度超过5000 m。有意义的是,运城盆地北侧的孤山高于地表700余米,加上被新生代沉积所埋藏的300余米和本文获得的孤山岩体2.1-3.3 km的侵位深度,孤山隆升的高度至少达3.1-4.3 km。目前孤山完全由裸露的花岗闪长岩体组成,表明侵位时的前寒武纪及古生代、中生代围岩都已经剥蚀殆尽,这巨量的物质除了沉积在运城盆地本身之外,大部分应该被黄河搬运到华北平原沉积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运城盆地什么时间开始发育?孤山的快速抬升发生在什么时间?巨大的侵蚀作用发生在什么时间?等等。因此,对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构造-沉积以及北侧孤山剥蚀过程的研究,可以为探讨青藏高原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在华北地块中部的表现、山西地堑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理解华北东、西部晚新生代的隆升-剥蚀-搬运-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1∶50000《上郭幅(I49E005012)》和《运城县幅(I49E006012)》地质填图,对运城盆地及北侧峨眉台地地层、构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运城盆地SG-1孔进行了地层序列划分研究,并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精细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探讨了晚新生代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进而通过多种环境代用指标,分析了构造和气候作用对盆地沉积过程的影响。并采用碎屑锆石物源示踪手段,讨论了盆地北缘地貌和水系演变过程。另一方面,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U-Th-Sm)/He测年等低温热年代学和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分析等手段对孤山的隆升剥蚀过程以及侵蚀速率进行了约束。主要取得以下的认识:1.SG-1孔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运城盆地最老时代为9.1 Ma,盆地很可能从这个时期开始发育,这恰恰是青藏运动序幕发生的时间,也即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影响至少在9.1 Ma已经到达华北克拉通中部。另一方面,盆地沉积速率或沉积相在3.6 Ma、1.2 Ma和0.2 Ma发生显着变化,分别与青藏运动A幕、昆黄运动和共和运动发生的时间一致,显示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东向扩展一直控制盆地的发育演化过程,暗示着运城盆地、甚至山西地堑系及整个鄂尔多斯周缘地堑系的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东方向的扩展有密切的成因关系。2.晚新生代盆地北部以河流沉积为主,构造活动和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对于盆地沉积环境演化起到了主导作用,SG-1孔岩心环境代用指标(粒度、色度、磁化率)表明气候作用对运城盆地的沉积有重要影响。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表明运城盆地北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由于伸展作用的持续进行,汾河在3.6 Ma左右形成,并在峨眉台地中部ND-1孔中揭露出相关沉积,0.72Ma汾河河道出现在峨眉台地东部,0.20 Ma左右汾河彻底退出运城盆地。3.孤山的隆升剥蚀过程是本文研究约束运城盆地形成与沉积演化发展过程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幂函数关系角闪石全铝压力计,通过结晶压力计算出了孤山花岗闪长岩岩体的侵位深度在2.1-3.3km。现今孤山海拔高度1411 m,距离峨眉台地地表约700m,而峨眉台地新生界约300m,这意味着孤山花岗闪长岗岩体剥露抬升的最小高度在1000 m。加上侵位深度,中新生代运城地区地壳抬升幅度可能高达3.1-4.3 km。4.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和(U-Th-Sm)/He揭示了孤山120-90 Ma和50-30 Ma两次快速隆升剥露事件,作者认为30 Ma左右孤山已经隆升到接近现在的高度。物源分析结果表明,孤山花岗闪长岩体可能在8.7 Ma之前就已经暴露出地表。ND-1孔在143.2 m深处(~3.6 Ma)发育富含孤山花岗闪长岩碎屑的沉积层,而在SG-1孔629.5m深处(~8.7 Ma)出现大量孤山花岗闪长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表明孤山花岗闪长岩至少在8.7 Ma围岩已剥蚀殆尽,岩体直接暴露,考虑到这一时间与盆地形成时间接近,我们推测在运城盆地形成之前,孤山花岗闪长岩体便已经完全剥露出。5.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沉积过程与孤山隆升剥蚀过程,也清楚地反映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运城盆地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向东扩展有密切关系,而且盆地自形成之后的发展一直受制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作用。孤山花岗闪长岩体裸露于地表之上700 m,表明围岩及岩体在30~8.7 Ma期间,剥蚀厚度至少3.1-4.3 km,除运城盆地接收部分沉积外,大量的沉积物被搬运并沉积到华北黄河冲积平原,形成巨大的黄河冲积扇体。6.孤山岩体山顶至坡底剖面上的宇宙核素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孤山在39.5-26.5 ka以来经历了强烈的侵蚀过程,侵蚀速率(16.3-23.6 mm/ka)与青藏高原接近,这可能是由于晚更新世黄河贯通导致的区域侵蚀基准面的下降所致,区域地貌在该时期定型。

高立家[3](2021)在《基于区域沉积记录的许家窑遗址年代学及古环境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泥河湾盆地丰富的古人类活动和详实的古环境演变记录使泥河湾盆地成为探讨古人活动与古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区域。虽然一些学者试着探究了泥河湾区域古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区域古人类活动、火山活动、湖退-湖侵三个主要地质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清晰。位于泥河湾盆地的许家窑遗址在空间上离西侧的大同火山群较近并且地层剖面中含有湖相沉积层,所以,许家窑遗址成为泥河湾遗址群中探讨古人类活动与火山活动、湖退-湖侵事件相互关系的分析样区。本文从区域的沉积记录入手,通过古地磁、光释光测年方法构建的区域年代框架;通过磁化率和粒度的数据来分析区域的湖退-湖侵记录;基于磁化率和金属元素的数据来分析区域的火山活动记录;采用孢粉数据来分析区域的古气候环境演变。通过以上分析确定了许家窑遗址的年代及其古环境特征,并探究了许家窑遗址与古环境的相互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湖退-湖侵历史、火山活动历史、和古气候变化历史,综合探讨了泥河湾盆地区域火山活动、湖退-湖侵、与古人类的关系。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许家窑2剖面古地磁样品的退磁结果分析表明许家窑2剖面的最老年龄不超过78万年;通过对许家窑遗址剖面文化层上部和下部层位相接近的湖相砂黏土层样品的光释光测年显示许家窑遗址的年代为138.1±12.7Ka。(2)通过对许家窑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的磁化率、粒度、金属元素分析显示许家窑遗址典型记录了一次火山活跃期和一次湖退,该火山活跃期和湖退期对应均在0-2m的深度。(3)通过对许家窑遗址剖面孢粉数据分析揭示了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记录的古环境历史,可将许家窑遗址剖面分为4个孢粉带,呈现暖干-冷湿-暖干的变化,文化层对应层位孢粉组合显示为寒温带针叶林植被类型,利用共存分析法定量定量分析了许家窑遗址时期的古气候:即许家窑遗址时期年均温为3.8℃-10.2℃,年降水量为403.4 mm-1133 mm。(4)通过许家窑遗址剖面和许家窑2剖面比对建立了两剖面的联系,即遗址文化层顶部(2.8m)对应许家窑2剖面2m处。结合光释光和古地磁测年结果显示许家窑遗址剖面记录的火山活动发生的时间和古湖消亡的时间一致,大约在11万年之后。(5)在对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磁化率、粒度、金属元素、孢粉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许家窑遗址与古环境的关系。古环境与许家窑人的生存、分布与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古气候变化、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古湖及河流演化深深影响了许家窑人的生存、分布与发展。许家窑人生活在古湖消亡及河流发育这一环境演变之时,湖滨及河流可以为许家窑人提供水源和食物。许家窑人生存时期之后发生了一次火山活动,这预示着当时地壳物质的剧烈运动,这说明地壳的剧烈运动和火山活动虽不是导致许家窑人灭亡的直接原因但会成为制约许家窑人在此生存的重要因素。许家窑人生存在寒冷湿润的气候,寒冷的气候使许家窑人在此艰难的生存,而湿润的气候可能会孕育大量的动植物资源,这也为许家窑人提供食物和一些生存所需的资源。(6)通过对许家窑遗址研究和查阅泥河湾盆地各遗址文献的基础上探究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址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湖退-湖侵及火山活动影响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尤其在早于0.90 Ma BP和晚于0.09 Ma BP之后表现的最明显。在早于0.90 Ma BP时期(即第一期湖退之前时期),随着泥河湾古湖湖水的上涨和古湖面积的扩大导致古人类不得不往更远离古湖和更高的地方迁移。在晚于0.09 Ma BP时期随着古湖的消亡,桑干河的发育水位越来越低,古人类遗址的分布也逐渐靠近古湖的中心,分布的海拔也越来越低。

马雪龙[4](2020)在《河北怀来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迁》文中研究说明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全球气候发生了极为频繁的干湿冷暖交替变化。怀来盆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对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本文选取怀来盆地的万窑村剖面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粒度等的环境替代指标,重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演化过程,并进行了区域对比,初步探讨了气候变化的原因。得到以下结论:(1)根据剖面岩层的特征,并结合前人在该地区的研究结果,分析了研究区地层沉积特征,发现岩性由粗变细再变粗的特点,沉积环境表现为河流相—湖泊相—河流相沉积的转变。(2)结合万窑村剖面各环境替代指标,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晚更新世中期,气候温和湿润;晚更新世中晚期,气候温暖湿润;晚更新世晚期,气候寒冷干燥;全新世时期,气候温和略干。表现为温润—暖湿—冷干—升温的波动。(3)区域对比分析表明,怀来盆地古气候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较为相似,一些气候事件如YD事件、B?lling暖期、8.2ka降温等较为明显;但与河北平原中南部相比,怀来盆地进入末次冰期的事件较早,持续时间较长,且全新世时期气候更干一些,推测主要是因为采样点所在纬度较高、海拔较高而造成的。

梁潇[5](2020)在《黄土高原西部黄土环境磁学和气候变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黄土高原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且分布最集中的黄土区,是一直以来人类发源和发展的重要陆相地表之一,研究其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对于预测未来在人类生产生活影响下的气候如何变化有重要意义,对于未来黄土高原较大时间尺度上的生态环境治理规划有指导意义。本次研究选取了黄土高原西部,六盘山以西,青藏高原东北缘兰州盆地的和平镇剖面。兰州盆地地理位置特殊,对夏季风敏感,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较厚,具有高分辨率。利用环境磁学参数与漫反射、土壤元素等环境代用指标,探讨和平镇剖面磁化率的变化机制,建立和平镇剖面的年代标尺,分析黄土序列的磁学特征以及非磁学参数的变化特征,探讨其指示的环境意义,为黄土高原西部12万年以来的黄土沉积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通过实验与分析研究,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结合磁化率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和野外观测记录的地层描述,40.2 m长的和平镇剖面可划分至S1层,具体如下:S0层(0~2.8 m),磁化率曲线在这一段明显峰值较高,出现整个和平镇剖面的磁化率峰值;L1层(2.8~34.26 m),这一层较长,而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等值均维持在较小的值附近小幅波动;S1层(34.26~40.2 m),磁化率的曲线波动较中部更为剧烈,较顶部更为平缓,共出现了四个波峰,但均值与L1层相差不大。磁化率整体变化趋势与黄土高原其他地区相同,但局部也有其独特的变化特点。(2)将和平镇磁化率变化与具有精确年代的三宝洞石笋和北极冰芯氧同位素(δ18O)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建立了和平镇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年代框架,将和平镇剖面底部的年代确定为120.1 ka;并发现和平镇S0层的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记录都对发生在末次冰消期的BA暖事件(B?lling-Aller?d Warming,BA)和YD冷事件(Younger Dryas,YD)具有明显的响应,L0和S1层的磁化率记录的气候变化也与三宝洞洞穴沉积物和格陵兰冰芯δ18O记录的气候变化具有良好对比性。(3)根据和平镇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环境磁学参数研究,整个剖面的磁性矿物含量总体都不高,以低矫顽力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古土壤层含有更丰富的SP、SD磁铁矿和磁赤铁矿颗粒,以S0层的变化尤为明显;黄土层的粒径较大,SP、SD颗粒含量较低。(4)和平镇漫反射数据中亮度、红度与H/G值都指示了气候从晚更新世开始变向干冷方向转变,土壤有机质减少,植被发育逐渐缓慢,又在全新世到来之前变的温暖湿润,土壤有机质增多,植被发育茂盛。L1层和S0层微量元素(Rb、Mn、Fe、Ti、V、Zn、Sr、Ni和Th)在剖面上含量的变化记录了这两个地质层的沉积环境变化,L1层沉积时冬季风较强,风成黄土迅速大量堆积,成壤作用弱,气候寒冷干燥,植被发育稀疏,期间波动出现过相对较暖湿的气候;S0层沉积时夏季风增强,气候开始变得温暖潮湿,风化成壤强度增大,植被发育茂盛。

刘开明[6](2020)在《雄安新区西部GB014孔第四纪地层结构与演化过程》文中认为雄安新区西部位于太行山山麓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游河流冲刷堆积,带来了大量的第四纪沉积物,地层中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依据雄安新区工程地质调查中第四纪标准孔——GB014孔的钻孔数据,分析该钻孔的磁性地层数据以及岩石地层标志,划定该钻孔的地层年代框架;利用测井曲线、粒度、色度和磁化率等确定沉积相和沉积体系,明确其古环境气候演化进程,进而较为全面的还原雄安新区西部晚新生代沉积演化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区域上的地层年代框架。依据系统退磁结果,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GB014孔的磁性地层极性柱,布容——松山(B/M)界线深度位于33.8m处,高斯——松山(G/B)界线深度位于135m处。通过边界年龄间的线性内插计算,沉积组合Ⅰ的年龄为0~0.79Ma,沉积组合Ⅱ的年龄为0.79~1.02Ma,沉积组合Ⅲ的年龄为1.02~1.88Ma,沉积组合Ⅳ的年龄为1.88~2.81Ma,沉积组合Ⅴ的年龄为2.81~3.90Ma。(2)划分地层的沉积组合。在测年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物岩性、结构以及自然伽马曲线、粒度、磁化率和色度等指标,将其划分为5个沉积组合,自下而上依次为:沉积组合Ⅴ埋深146.6~200m,时代为2.81~3.90Ma,沉积速率为49.0m/Ma,为粗颗粒的冲积扇相;沉积组合Ⅳ,埋深108.0~146.6m,时代为1.88~2.81Ma,沉积速率为41.5m/Ma,为细颗粒的泛滥平原相;沉积组合Ⅲ,埋深为57.6~108.0m,时代为1.02~1.88Ma,沉积速率为58.6 m/Ma,为粗颗粒的辫状河道相;沉积组合Ⅱ,埋深35.8~57.6m,时代为0.79~1.02Ma,沉积速率为94.8 m/Ma,为细颗粒的泛滥平原相;沉积组合Ⅰ,埋深0~35.8m,时代为0~0.79Ma,沉积速率为45.3 m/Ma,为夹决口扇的泛滥平原相。(3)推测区域上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活动。GB014孔晚上新世以来记录了2.81~3.90 Ma和0.79~1.88 Ma两期构造活动,其中1.02~1.88 Ma时期可能发生物源变化。太行山山前普遍存在这两期构造活动形成的粗颗粒沉积物,而中、晚更新世期间,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中普遍存在着砂层,且同时期海侵的范围进入渤海湾内,以上现象均与东亚季风强度增强有关。

唐锐枰,葛俊逸,庞海娇,欧阳志山[7](2020)在《泥河湾黑土沟剖面磁组构特征及古湖水文环境变化》文中研究表明古人类栖息地古气候-水文环境变化与古人类的生存活动密切相关.泥河湾盆地保存着大量早更新世以来的古人类遗址,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北方古人类的活动历史.但迄今对其水文环境变化历史以及与古人类生存活动联系的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对位于盆地东部的黑土沟遗址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化率地层学和磁组构研究.通过与邻近大长梁和小长梁剖面的精细磁化率地层对比,发现黑土沟剖面堆积约始于1.9 Ma,可能记录了我国北方中高纬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详细的磁组构研究结果显示,磁化率各向异性能够有效地揭示泥河湾盆地1.9 Ma以来的古水文变化,黑土沟剖面的磁组构变化显示泥河湾古湖水文环境发生了多次阶段性变化. 1.9 Ma前后,壶流河的出现,抑或研究区发生构造沉降,使得研究区堆积厚层砂砾石,较强的水动力和水位升高使得古人类向高处迁移; 1.9~1.8 Ma期间,古湖扩张,湖面上升,水动力减弱,可能指示了东亚夏季风的增强. 1.8~1.5 Ma,古湖水动力显着增强,而后持续减弱. 1.5~1.3 Ma,水动力显着降低,可能与东亚季风降水增加,气候逐渐变得暖湿,湖水显着加深,而使得河流输入影响减弱有关. 1.3~0.9 Ma,水动力较强但呈现频繁的大幅波动,湖泊水文环境变化剧烈,可能是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的响应. 0.9~0.4 Ma,湖泊再度加深,古湖沉积水动力变化显着受控于全球冰量呈现周期性的大幅波动.上述水文变化显着影响着古人类的生活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泥河湾古人类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

赵雷雨[8](2019)在《内蒙古丰镇盆地更新世风尘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内蒙古丰镇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地势北高南低,东边为云门山,南边为口泉山,西边为马头山,北边为白牙岔山,南端通过御河与大同盆地相连,在地貌上丰镇地区是一个小型盆地。又因为西部的马头山和北边的白牙岔山主要为新生代的玄武岩,且盆地中沉积一套更新世湖相地层,故而本文定义该盆地为第四纪丰镇盆地。第四纪丰镇盆地北方为内蒙古高原,西南方向为黄土高原,东南方向为太行山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第四纪风尘沉积的北缘,盆地内部发育有厚层的风尘沉积,这些沉积具有连续性,是气候变化记录的天然载体。因此本文选取这套地层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采用了光释光测年、粒度分析、孢粉分析的方法对该套风尘沉积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套沉积开始形成的时间为晚更新世,形成时代可与马兰黄土相比较,成因类型为风成,沉积环境为湖相沉积。本次工作通过对孢粉类型与数量的统计,绘制了孢粉百分比图,结合地层岩性特征和光释光测年数据,将晚更新世—全新世丰镇地区的气候划分为4个时期,总体来看稀树草原是丰镇地区的主要植被景观,植被类型与统计结果均可与大同一带的其他剖面进行比较,所反映出来的气候在波动中逐渐趋于干冷。依据区域地层对比,认为第四纪丰镇沉积盆地的基底为渐新世—上新世的沉积地层和火山岩及元古代变质岩。在上新世时期,从西乌旗—集宁大同—呼和浩特的广大区域基本处同一个高程范围内,而且当时气候炎热湿润,沉积了一套红色湖相地层。进入第四纪以后,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上述广大区域出现差异性升降,高程大致沿北东方向从北向南依次递减,形成现今地貌特征,同时气候趋于寒冷干旱,第四纪丰镇古湖泊逐步缩小咸化并最终干涸。

刘现彬[9](2018)在《长江三角洲南北翼晚新生代沉积物磁学特征 ——源汇关联及对长江贯通入海指示意义》文中指出开展长江水系形成与变迁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和深刻认识亚洲宏观地貌格局形成过程、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可以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排涝等方案制定和决策实施提供科学借鉴。对于长江演化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有余,众多地学工作者对长江的发育过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究。然而,由于研究区域、对象、方法选取上的不同,以及各种代用指标本身存在的成因复杂性和多解性,目前在长江贯通入海方式和时间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作为河流搬运碎屑物质的汇聚地之一,现代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入海必经之路,其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地层沉积物物源变化和长江流域演化密不可分。以往研究区域大多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缺乏对北翼地区沉积物物源演化的深入探讨。同时,过去对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研究注重地层物源推演,忽略了现代面上工作对比,将今论古缺乏基础资料和有力证据。长江流域面积广阔,区域内各种类型源岩均有出露,大面积峨眉山玄武岩(2.5 × 105 km2)主要分布于三峡以上的四川及云南等地区。与流域内其它岩石类型相比,峨眉山玄武岩及其风化碎屑物质磁学特征显着。三峡切穿之后,大量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碎屑物质的汇入必将导致三角洲地层沉积物磁学性质发生显着变化。因此,流域源汇沉积物磁学特征的对比研究可以用来示踪三角洲沉积物物源以及长江流域的演化过程。针对制约长江三角洲沉积物物源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的因素,本研究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地区LQ11钻孔、LQ19钻孔、北翼地区(苏北盆地南缘)ZKJ39钻孔晚新生代沉积物和流域干支流表层沉积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深入研究:首先,根据古地磁结果,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其次,结合粒度、TOC、有孔虫等数据资料,探讨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物磁学特征及其变化机制。最终,结合流域干支流表层沉积样品,开展三角洲地层沉积物与流域表层沉积物磁学特征对比研究,探究三角洲沉积物物源时空演化特征,反演流域沉积物搬运沉积过程,追溯长江流域贯通入海时限。研究结果如下:1.古地磁测试显示多数样品在经过585℃热退磁后剩磁强度已衰减到天然剩磁的10%以下,表明磁铁矿为特征剩磁主要载体。少数样品在经过585℃热退磁后剩磁强度只降低到天然剩磁的20%~30%,继续加热至680℃后剩磁强度衰减到10%以下,表明高矫顽力的赤铁矿对特征剩磁的贡献量不可忽视,以往采用的交变退磁很难得到经过充分退磁的特征剩磁。与交变退磁相比,经过热退磁处理的古地磁结果更好,磁性地层界线划分更清晰。因此,在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古地磁测试中,退磁方法应以热退磁为第一选择。与标准极性柱的对比结果显示,南翼地区LQ11钻孔、LQ19钻孔以及北翼ZKJ39钻孔均记录了高斯(Gauss)、松山(Matuyama)和布容(Brunhes)三个极性时。2.南翼LQ11孔地层沉积物多种磁学参数在孔深145 m处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χlf在下部地层总体较低且相对稳定,上部地层中χlf显着增大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波动。χARM/χlf和χARM/SIRM值在上部地层中表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S-ratio总体偏高。磁学参数的变化反映了下部地层沉积物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低,磁性矿物粒径较细,赤铁矿等不完全磁性矿物相对含量较高;上部地层亚铁磁性矿物含量显着上升,磁性矿物粒度较粗,赤铁矿相对含量较低。南翼LQ19孔上下部地层沉积物磁学参数表现出与LQ11孔相似的两段式变化特征。北翼ZKJ39孔地层上各项磁学参数综合显示:在235 m处以下地层亚铁磁性矿物含量总体较低,磁性矿物粒度较细,赤铁矿相对含量较高,在235-135 m地层亚铁磁性矿物浓度显着增大,磁性矿物粒径也同时总体变粗。在地层135 m以上,沉积物粒度总体显着变细,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回归低值,磁性矿物粒径再次变细。3.南翼LQ11孔、LQ19孔、北翼ZKJ39孔三个钻孔沉积物粒度与磁学参数的相关性均较差。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对钻孔沉积物磁学性质的影响不明显。沉积物中有机质较低,可能限制了地层中成岩作用的进行和沉积物中强磁性矿物的溶解。长江三角洲地层在晚更新世才开始受到海侵的广泛影响。以河流相和湖泊相为主的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沉积物间的孔隙水为淡水,缺乏足够的硫酸盐供应,也可能限制了下部地层中成岩作用的进行以及胶黄铁矿等铁硫化物的形成。除粒度外,成土作用可能对北翼ZKJ39孔上部地层细颗粒沉积物磁学性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冰期间冰期冷暖气候的快速波动,水位高度呈现周期性的升降,进而造成氧化还原环境的快速交替变化,水铁矿在这种快速变化的沉积环境中形成大量的赤铁矿。河口地区长时间尺度上地层沉积物磁学特征的显着变化可能指示了物源的改变和流域的扩张。4.与中下游支流流域表层沉积物相比,上游地区大部分支流表层沉积物χlf明显偏高,χARM/χlf和χARM/SIRM总体偏低,S-ratio略高,反映了流域上游地区表层沉积物亚铁磁性矿物含量明显高于中下游支流,且磁性矿物粒径偏粗。长江各支流表层沉积物χlf与所在流域基岩类型呈现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流经上游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的雅砻江表层沉积物χlf显着高于其它支流,且对长江干流沉积物χlf贡献量最大。峨眉山玄武岩及其风化碎屑物质磁学特征显着,可以用来示踪三角洲沉积物物源以及长江流域的演化过程。5.长江三角洲钻孔下部地层沉积物和流域中下游地区表层沉积物磁学性质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低,磁性矿物粒径较细;上部地层与上游地区表层沉积物磁学性质呈现相似的变化特征: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磁性矿物粒径较粗。三角洲地层高χlf沉积物的出现很可能表明长江上游地区特别是来自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地区的碎屑物质已经到达河口地区,进而表明三峡的切穿和现代长江的贯通。磁性地层年代结果显示磁性特征在北翼ZKJ39孔地层发生显着变化的时间约在2.0 Ma,而南翼LQ11和LQ19孔磁性特征的变化发生在约1.2~1.0 Ma。两者在时间上的差异表明现代长江在苏北地区的入海时间不晚于第四纪早期,之后河道逐渐南移至现在位置。

陈美君[10](2017)在《基于沉积记录的大同盆地火山活动历史与古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科学以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内容,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大同盆地的火山活动和古湖泊演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火山活动是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地质学家尹赞勋教授曾为“大同火山是否会再次爆发”的疑问而进入该地区开展深入调查。自此以后的几十年里,大同火山受到众多学者、专家的关注,相关研究始终不曾中断,特别是关于火山喷发年代的研究尤为突出。然而,大同盆地火山阶段性活动的历史仍是一个尚未被揭示清楚的地学问题。另一方面,大同盆地在第四纪时期长期被古湖占据,火山活动产生的火山灰、以及周边的风化物质和大气粉尘为古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植被繁盛、具有动物多样性,为早期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古湖的扩张和萎缩也是古人类活动与生存的控制因素之一。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导致大同地区古湖演变的主要因素是构造因素,而火山活动正是第四纪时期大同盆地最主要的构造运动,因此,大同盆地的火山活动对本区域的古湖泊演变必定产生影响。火山活动喷发的物质与区域河湖相沉积、黄土-古土壤沉积呈互层分布,在广大区域内留下了众多地质记录。本文借助于沉积记录的研究,在揭示大同火山的阶段性活动历史的同时,挖掘火山活动与古湖泊演变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本区构造演化及环境变迁研究提供新的基础资料,对大同盆地的古环境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在区域内选择典型的湖相沉积剖面(陈庄剖面,肖家窑火山东沟剖面1、2),黄土沉积剖面(黑山火山东南沟剖面),对其进行细致地野外调查和采样,并在室内开展磁化率、化学成分、粒度和古地磁的测试分析。结果发现:1)古湖滨处的肖家窑火山东沟剖面1显示,具有粒度韵律变化的火山碎屑层存在四个不同倾角的倾斜,产状分别是125∠30o、137∠21o、45∠9o、95∠4o,越底部的碎屑层倾角越大,指示过去火山曾有过多个活跃期;每期有多次火山喷发,每次喷发都会形成一套下部细、上部粗的粒度韵律变化“特征层”。2)古湖近岸地处的肖家窑火山东沟剖面2显示,湖相沉积中夹有四层火山碎屑层,且每层中包含多套“特征层”。3)古湖深处的陈庄剖面中存在四个磁化率显着正异常的层位,且四个层位的粒度都较粗。4)从陈庄剖面磁化率显着正异常的层位中提取的疑似黑色火山灰物质,其磁化率、Ti、Fe元素含量与区域火山灰的测试结果非常近似。5)古湖岸上的黑山火山东南沟黄土沉积剖面中出现了三个磁化率为峰值、金属元素Rb/Sr比为谷值的层位。6)陈庄湖相沉积剖面的古地磁测试结果显示存在B/M和Jaramillo磁极性界限。对这些结果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一些认识:1)肖家窑火山东沟剖面的火山碎屑层产状变化、陈庄剖面所显示的四个磁化率显着正异常层位都指示了区域火山活动曾经历过四个活跃期。根据陈庄剖面中的B/M、Jaramillo磁极性界限及多个沉积韵律层的厚度,推算出四个火山活跃期的开始年代分别是早于0.90MaB.P.(第一活跃期)、0.51MaB.P.(第二活跃期)、0.32MaB.P.(第三活跃期)和0.09MaB.P.(第四活跃期);黑山火山东南沟剖面还记录了一次发生于0.19MaB.P.的活跃期。2)陈庄剖面的粒度曲线反映出四个沉积韵律序列,指示了区域曾经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湖退事件。3)区域四个火山活跃期与四个湖退期在发生时间上具有一致性,火山平静期与湖侵期相对应,指示火山活动与古湖泊演变存在某种机制上的关联,即上地幔岩浆的间歇性强烈活动是导致区域湖退-湖侵的动力原因。

二、泥河湾盆地沉积物粒度组分与磁化率变化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泥河湾盆地沉积物粒度组分与磁化率变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第四纪地层划分研究现状
        1.2.2 第四纪环境代用指标研究现状
        1.2.3 北京平原区第四纪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质构造特征
        2.2.2 第四纪地层特征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3.1 ZK4钻孔样品采集
    3.2 样品实验与分析方法
        3.2.1 古地磁测试及分析
        3.2.2 孢粉鉴定及分析
        3.2.3 粒度测试及分析
        3.2.4 磁化率测试及分析
第四章 北京东部平原区ZK4钻孔地层特征及年代序列
    4.1 岩石地层
        4.1.1 岩芯描述
        4.1.2 岩石地层综合划分
    4.2 磁性地层
        4.2.1 古地磁测试结果
        4.2.2 磁性地层综合划分
    4.3 ZK4钻孔年代地层综合分析
第五章 孢粉分析与古气候重建
    5.1 ZK4钻孔孢粉分析结果
    5.2 孢粉组合带划分及其特征
    5.3 中更新世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规律
        5.3.1 中更新世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
        5.3.2 晚更新世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
        5.3.3 全新世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
    5.4 孢粉反映的古气候及其指示的气候地层
第六章 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6.1 ZK4钻孔粒度分析
        6.1.1 粒径组成特征
        6.1.2 粒度参数特征
        6.1.3 频率分布曲线特征
        6.1.4 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6.2 中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变综合分析
        6.2.1 中更新世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6.2.2 晚更新世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6.2.3 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第七章 磁化率特征及其指示的环境意义
    7.1 磁化率测试结果及其特征
    7.2 磁化率指示的古环境意义
第八章 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综合分析
    8.1 中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综合分析
    8.2 区域资料对比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2)运城盆地及北侧孤山晚新生代构造-沉积与隆升-剥蚀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2 山西地堑系的研究现状
    1.3 关键科学问题
    1.4 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与运城盆地地质特征
    2.1 鄂尔多斯周缘地堑系
    2.2 山西地堑系
    2.3 运城盆地
第三章 运城盆地北侧孤山隆升剥露历史与侵蚀速率研究
    3.1 孤山岩体岩石学特征
    3.2 孤山岩体侵位深度
    3.3 孤山岩体低温热年代学研究
    3.4 孤山岩体侵蚀速率研究
第四章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磁性地层学与沉积相分析
    4.1 运城盆地SG-1 孔沉积序列和沉积相分析
    4.2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磁性地层学
    4.3 运城盆地SG-1 孔环境代用指标记录
第五章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源分析
    5.1 碎屑锆石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结果
    5.3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源分析讨论
第六章 运城盆地构造-沉积及北侧孤山隆升剥蚀过程讨论
    6.1 孤山晚新生代地貌的形成
    6.2 运城盆地北部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
    6.3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构造-沉积及北侧孤山隆升剥蚀过程讨论
结论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区域沉积记录的许家窑遗址年代学及古环境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古人类与环境的研究
        1.2.2 区域火山活动历史的研究
        1.2.3 区域湖退-湖侵历史的研究
        1.2.4 区域古人类活动历史的研究
        1.2.5 许家窑遗址古环境研究
        1.2.6 许家窑遗址年代学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泥河湾盆地区域概况
    2.1 泥河湾盆地概况
    2.2 区域主要地质地貌事件
        2.2.1 区域火山活动
        2.2.2 区域湖退-湖侵
    2.3 区域古人类活动
    2.4 许家窑遗址区域概况
第3章 许家窑遗址剖面年代学分析
    3.1 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的描述
        3.1.1 许家窑遗址剖面的描述
        3.1.2 许家窑2剖面的描述
    3.2 许家窑遗址剖面古地磁年代学分析
        3.2.1 古地磁学基本原理及应用
        3.2.2 古地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3 古地磁样品的年代学分析
    3.3 许家窑遗址剖面光释光年代学分析
        3.3.1 光释光测年基本原理与应用
        3.3.2 光释光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3.3.3 光释光样品的年代学分析
第4章 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记录的区域环境演变历史
    4.1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
        4.1.1 磁化率样品的采集与实验
        4.1.2 地球化学元素样品的采集与实验
        4.1.3 粒度样品的采集与实验分析
    4.2 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对区域火山活动历史的响应
    4.3 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对区域湖退-湖侵的响应
    4.4 许家窑遗址剖面的古气候记录分析
        4.4.1 孢粉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4.2 孢粉鉴定结果及孢粉带划分
        4.4.3 古气候定性分析
        4.4.4 古气候定量分析
第5章 火山活动、湖退--湖侵对区域古人类的影响
    5.1 火山活动、湖退-湖侵与许家窑遗址
    5.2 火山活动、湖退-湖侵对区域古人类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许家窑遗址典型孢粉鉴定图版
附录B 古人类遗址年代统计表及其参考文献
附录C 论文图表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河北怀来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研究
        1.3.2 湖相沉积物中典型环境替代性指标研究
        1.3.3 怀来盆地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研究
        1.3.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交通位置
        2.1.2 气候、水文及植被特征
        2.1.3 地貌特征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大地构造
        2.2.2 研究区地层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地层年代
    3.1 剖面位置
    3.2 典型剖面岩性描述
        3.2.1 万窑村剖面
        3.2.2 卧牛山剖面
        3.2.3 杨户庄剖面
    3.3 地层年代初步分析
第4章 研究区古气候样品前处理与指标气候意义
    4.1 沉积物粒度
        4.1.1 粒度分析方法及样品前处理
        4.1.2 粒度参数指标及气候指示意义
        4.1.3 粒度分级指标指示意义
        4.1.4 粗粒度敏感组分分析
    4.2 沉积物色度
        4.2.1 色度分析方法及样品前处理
        4.2.2 色度指标指示意义
    4.3 沉积物磁化率
        4.3.1 磁化率测试及样品前处理
        4.3.2 磁化率指标指示意义
第5章 研究区古气候演化重建
    5.1 古气候变化重建
    5.2 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演化区域对比
        5.2.1 万窑村剖面与延怀盆地及华北平原气候对比
        5.2.2 远程气候对比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黄土高原西部黄土环境磁学和气候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环境磁学简述
        1.1.2 磁性矿物简述
        1.1.3 中国黄土简述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与参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问题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进展
    2.1 兰州盆地地理地质背景
    2.2 兰州地区黄土研究进展
3 研究剖面特征和研究方法
    3.1 和平镇剖面特征
    3.2 研究方法
4 岩石磁学与非磁学参数的指示意义
    4.1 和平镇剖面磁化率变化特征与年代标尺的建立
        4.1.1 和平镇剖面磁化率变化特征
        4.1.2 和平镇剖面年代标尺建立
    4.2 磁性矿物分析
        4.2.1 磁性矿物的种类、含量与粒度
        4.2.2 小结
    4.3 非磁学参数分析
        4.3.1 漫反射光谱
        4.3.2 地球化学元素
        4.3.3 小结
5 和平镇剖面黄土环境磁学的指示意义
    5.1 磁学参数与非磁学参数的垂向变化分析
    5.2 和平镇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环境意义
6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雄安新区西部GB014孔第四纪地层结构与演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第三章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3.1 钻孔描述、样品采集及处理
    3.2 磁性地层的实验方法
    3.3 粒度的实验方法
    3.4 测井曲线的实验方法
    3.5 色度的实验方法
    3.6 环境磁学的实验方法
第四章 结果分析
    4.1 GB014 孔环境磁学
    4.2 GB014 孔磁性地层
    4.3 GB014 孔自然伽马曲线
    4.4 GB014 孔粒度
    4.5 GB014 孔色度结果分析
    4.6 GB014 沉积相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GB014 孔各项数据结果分析与对比
    5.2 GB014 孔磁性地层
    5.3 GB014 孔晚新生代沉积过程
    5.4 山前盆地发育过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7)泥河湾黑土沟剖面磁组构特征及古湖水文环境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概况与样品采集
2 实验方法
    2.1 岩石磁学和低频磁化率
    2.2 磁化率各向异性(磁组构)
3 结果
    3.1 磁化率地层对比
    3.2 岩石磁学
    3.3 磁组构特征
4 讨论
    4.1 黑土沟剖面的年代框架及旧石器出现时间
    4.2 磁组构揭示的泥河湾古湖水文环境变化历史
    4.3 泥河湾古湖演化与区域古人类活动
5 结论
补充材料

(8)内蒙古丰镇盆地更新世风尘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背景
    2.1 位置与交通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区域构造概况
    2.4 地层概况
第3章 丰镇盆地更新世风尘沉积
    3.1 岩性特征与分布
    3.2 剖面编录与采样
    3.3 样品测试
        3.3.1 年龄样品
        3.3.2 粒度分析样品
        3.3.3 孢粉样品
第4章 沉积年代及沉积环境
    4.1 沉积年代的确定
    4.2 沉积物的成因及沉积环境
    4.3 丰镇地区更新世气候变化
第5章 讨论
    5.1 第四纪丰镇盆地的定义
        5.1.1 丰镇地区更新世地层的发现
        5.1.2 第四纪地层的区域对比
    5.2 第四纪丰镇盆地的演化
        5.2.1 第四纪丰镇盆地基底的形成与演化
        5.2.2 气候环境变化的区域对比
    5.3 第四纪丰镇盆地的区域构造意义
        5.3.1 第四纪丰镇盆地周边新生代地层对比
        5.3.2 对区域地貌的形成及新构造运动的启示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长江三角洲南北翼晚新生代沉积物磁学特征 ——源汇关联及对长江贯通入海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磁学在古环境重建研究中的应用
        1.1.1 环境磁学在黄土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
        1.1.2 环境磁学在第三纪红粘土和第四纪南方红土研究中的应用
        1.1.3 环境磁学在湖泊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
        1.1.4 环境磁学在海洋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
    1.2 环境磁学在物源示踪研究中的应用
    1.3 环境磁学在长江三角洲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1.4 长江演化研究进展
    1.5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与工作量统计
        1.6.1 技术路线
        1.6.2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长江流域
    2.2 长江三角洲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1.1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钻孔沉积物
        3.1.2 长江流域干支流表层沉积物
    3.2 研究方法
        3.2.1 古地磁测试
        3.2.2 环境磁学测试
        3.2.3 磁性矿物电镜扫描与能谱测试
        3.2.4 粒度测试
        3.2.5 总有机碳(TOC)测试
第四章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年代地层、岩性与沉积环境
    4.1 南翼LQ11孔
        4.1.1 古地磁结果与磁性地层划分
        4.1.2 岩性、粒度与沉积环境
    4.2 南翼LQ19孔
        4.2.1 古地磁结果与磁性地层划分
        4.2.2 岩性、粒度与沉积环境
    4.3 北翼ZKJ39孔
        4.3.1 古地磁结果与磁性地层划分
        4.3.2 岩性、粒度与沉积环境
    4.4 长江三角洲年代地层区域对比
    4.5 长江三角洲南北翼地区沉积环境演化异同
第五章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磁学特征
    5.1 南翼LQ11孔
    5.2 南翼LQ19孔
    5.3 北翼ZKJ39孔
    5.4 小结
第六章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磁学特征变化机制
    6.1 粒度
    6.2 次生作用
        6.2.1 成岩作用
        6.2.2 成土作用
    6.3 物源
    6.4 小结
第七章 长江流域表层沉积物磁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1 流域支流表层沉积物磁学特征
    7.2 流域干流表层沉积物磁学特征
    7.3 上游峨眉山玄武岩样品磁学特征
    7.4 流域干、支流表层沉积物磁学特征与母岩的联系
    7.5 小结
第八章 长江三角洲沉积物磁学特征对长江贯通的指示意义
    8.1 长江三角洲沉积物磁学特征与长江贯通
    8.2 东亚地形倒转与长江贯通
    8.3 中国东部新构造运动对长江入海位置变迁的影响
第九章 结论与不足
    9.1 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南翼LQ11孔岩性照片
    南翼LQ19孔岩性照片
    北翼ZKJ39孔岩性照片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沉积记录的大同盆地火山活动历史与古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背景
    2.3 地貌分布特征
第3章 采样与测试方法
    3.1 样品的采集与加工
    3.2 样品测试方法
第4章 大同盆地火山阶段性活动在湖相沉积记录上的特征
    4.1 肖家窑火山东沟剖面
    4.2 陈庄剖面
第5章 大同盆地火山阶段性活动在黄土沉积记录上的特征
    5.1 黑山火山东南沟剖面
    5.2 水沟村剖面
第6章 大同盆地火山阶段性活动历史与古湖泊环境演变
    6.1 大同盆地火山阶段性活动期次分析
    6.2 大同盆地火山活动与古湖泊环境演变之间的联系
第7章 主要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与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泥河湾盆地沉积物粒度组分与磁化率变化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化[D]. 张则东.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2]运城盆地及北侧孤山晚新生代构造-沉积与隆升-剥蚀过程研究[D]. 闫纪元.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3]基于区域沉积记录的许家窑遗址年代学及古环境演变研究[D]. 高立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河北怀来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迁[D]. 马雪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5]黄土高原西部黄土环境磁学和气候变化研究[D]. 梁潇.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雄安新区西部GB014孔第四纪地层结构与演化过程[D]. 刘开明. 聊城大学, 2020(08)
  • [7]泥河湾黑土沟剖面磁组构特征及古湖水文环境变化[J]. 唐锐枰,葛俊逸,庞海娇,欧阳志山. 科学通报, 2020(11)
  • [8]内蒙古丰镇盆地更新世风尘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赵雷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长江三角洲南北翼晚新生代沉积物磁学特征 ——源汇关联及对长江贯通入海指示意义[D]. 刘现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4)
  • [10]基于沉积记录的大同盆地火山活动历史与古环境研究[D]. 陈美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9)

标签:;  ;  ;  ;  

泥河湾盆地沉积物粒度组成与磁化率变化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