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的临床应用

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的临床应用

一、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汤文杰[1](2020)在《RVVC小鼠模型的初步构建及不同阶段阴道局部免疫因子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建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的小鼠模型,探索构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小鼠模型的方法。为RVVC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奠定模型基础。(2)通过检测小鼠RVVC不同发病阶段阴道局部免疫因子的变化,明确阴道局部免疫在RVV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进一步了解RVVC的发病机制提供研究依据。[方法](1)运用皮下注射雌激素造成小鼠假发情状态,阴道接种白色念珠菌混悬液,建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小鼠模型,之后感染成功的小鼠阴道给予克霉唑阴道片(clotrimazole vaginal tablets,CANESTEN)局部治疗,重复上述感染、治疗过程三次,直到第四次感染成功则判定RVVC小鼠模型构建成功。检测方法主要通过阴道灌洗液镜检(KOH,saline),特定的培养基沙保罗氯霉素培养基(Sabouraud Dextrose Agar,SDA)上培养以及辅以观察RVVC小鼠的外阴变化。(2)运用第一部分构建RVVC小鼠模型的方法来构建RVVC小鼠模型,在四个阶段的每个阶段小鼠感染成功后,用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收集小鼠阴道灌洗液,将阴道灌洗液分为3部分,分别用于镜检、培养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在RVVC小鼠造模的四个不同阶段中阴道局部Th1、Th2细胞特异性免疫因子(IL-8,IL-4)的表达情况,之后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采用方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显着性标准。[结果](1)在四次感染成功后收集到的小鼠阴道灌洗液镜检可见不同程度假菌丝的形成,培养基培养结果为阳性,即可见有乳白色的白色念珠菌菌落生长,并且小鼠的外阴出现红肿或者于阴道口可见白色分泌物;未感染成功的小鼠阴道灌洗液镜检未见假菌丝以及阴道灌洗液培养结果为阴性,外阴无红肿无分泌物的出现。(2)分析在小鼠造模四个阶段IL-4和IL-8表达量的变化。IL-4在第一阶段(12.22±2.5)和第二阶段(22.29±2.84)的表达有差异,第二阶段IL-4的表达量高于第一阶段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在第一阶段(12.22±2.5)和第四阶段(29.39±5.40)的表达也有差异,第四阶段IL-4的表达量高于第一阶段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在第一阶段(493.44±68.23)和第三阶段(1104.87±306.85)的表达有差异,第三阶段IL-8的表达量高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IL-4在第一阶段(12.22±2.5)和第三阶段(43.402±20.19)的表达没有差异,IL-4在第二阶段(22.29±2.84)和第三阶段(43.402±20.19)的表达没有差异,IL-4在第三阶段(43.402±20.19)和第四阶段(29.39±5.40)的表达没有差异。IL-8除了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表达有差异外,其他阶段的表达量相比均没有差异。(3)分析RVVC小鼠造模过程中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IL-4和IL-8每一个阶段表达量的变化。第一阶段IL-4(12.22±2.5)和IL-8(493.44±68.23)的表达有差异,第一阶段IL-8的表达量高于IL-4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二阶段IL-4(22.29±2.84)和IL-8(989.323±372.296)的表达量也有差异,在第二阶段IL-8的表达量要高于IL-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阶段IL-4(43.402±20.19)和IL-8(1 104.87±306.85)的表达水平有差异,在第三阶段IL-8的表达量高于IL-4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阶段IL-4(29.39±5.40)和IL-8(773.231±236.086)的表达有差异,在第四阶段IL-8的表达量高于IL-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成功地构建RVVC小鼠模型。(2)阴道局部免疫参与了RVVC的发病过程,并且在RVVC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h1/Th2共同参与的RVVC的阴道局部免疫,在白色念珠菌感染小鼠后,其阴道中Th1/Th2细胞的比值有变化,其平衡遭到破坏,导致局部的免疫紊乱可能与RVVC发病机制有关。

熊梦燎[2](2020)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口腔念珠菌菌群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且易反复的慢性炎症皮肤病。该病有遗传易感性,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银屑病的发病与微生物感染有着很大的关系。念珠菌(Candida)是人类皮肤和黏膜中常见的一种寄生性真菌,尤其是白念珠菌(C.albicans)最为常见。目前已有不少国家的学者对银屑病患者的口腔或皮肤念珠菌带菌率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各个研究成果之间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而且这两者之间的具体影响机制也尚待进一步研究,这都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研究目的了解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全身多部位的皮损区和口腔中白念珠菌的带菌率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探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白念珠菌带菌率与性别、年龄、病程、PASI评分、发病年龄等指标之间有无相关性,为阐明寻常型银屑病与白念珠菌之间的关系做初步的研究。研究方法选取2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以及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从两组人群的额头、上肢、腹部、背部、下肢五个部位的皮损标本取样,并用咽拭子采集口腔标本,后将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及鉴定,检测两组人群不同部位的白念珠菌带菌率,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1)2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共有56例皮损标本白念珠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28.0%,其中额头标本阳性率为30.00%(24/80例),上肢标本阳性率为21.05%(16/76例),腹部标本阳性率为30.43%(28/92例),背部标本阳性率为16.67%(16/96例),下肢标本阳性率为11.76%(16/136例),63例口腔标本白念珠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31.5%。100例健康对照组中共有6例皮肤标本白色念珠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6.0%;6例患者口腔标本白色念珠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6.0%。两组数据比较后发现,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标本和口腔白念珠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并且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各部位的白念珠菌带菌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对应部位(P<0.05)。(2)年龄较大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标本和口腔标本白念珠菌带菌率均高于年龄较小的患者P<0.05),病程较长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标本和口腔标本白念珠菌带菌率均高于病程较短的患者(P<0.05)。不同性别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标本和口腔标本白念珠菌带菌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发病年龄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标本和口腔标本白念珠菌带菌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ASI评分较大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标本中白念珠菌带菌率高于病程短的患者(P<0.05),但口腔标本的白念珠菌带菌率与银屑病患者的PASI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1.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额头、上肢、腹部、背部以及下肢各部位的皮损区和口腔中白念珠菌的带菌率普遍高于健康人群;2.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和口腔中白念珠菌带菌率越高;3.PASI评分越高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白念珠菌带菌率越高,但口腔中白念珠菌带菌率与PASI评分无相关性;4.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口腔中的白念珠菌带菌率与患者的性别和发病年龄无相关性。

丁文静,渠巍,文田甜[3](2020)在《PCR-RFLP在VVC相关念珠菌菌种鉴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快速准确鉴定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相关念珠菌菌种,并对科玛嘉显色培养法、Vitek 2 YST鉴定卡和PCR-RFLP 3种方法鉴定念珠菌菌种的效果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收集贵阳市妇幼保健院VVC患者感染的念珠菌菌种100株,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CTAB)法提取念珠菌DNA,PCR扩增念珠菌DNA的ITS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确定念珠菌菌种;分别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法、Vitek 2 YST鉴定卡和PCR-RFLP 3种方法对其进行鉴定,以测序结果为"金标准",比较3种方法鉴定念珠菌菌种的正确率。结果科玛嘉显色培养法中5株葡萄牙念珠菌与2株酿酒念珠菌显色错误,均显淡紫色;Vitek 2 YST鉴定卡中,1株白念珠菌与2株热带念珠菌鉴定不出,Cyberlindnera fabianii、Candida orthopsilosis与Candida metapsilosis鉴定错误;PCR-RFLP采用内切酶MspⅠ可成功鉴定念珠菌中除Candida metapsilosis、Candida orthopsilosis与近平滑念珠菌之外的其他菌种,进一步采用内切酶ApaⅠ与NcoⅠ可将Candida metapsilosis、Candida Orthopsilosis与近平滑念珠菌三者鉴别开。科玛嘉显色培养法对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3种念珠菌鉴定正确率100%,对光滑念珠菌的鉴定正确率为73.1%;Vitek 2 YST鉴定卡可鉴定常见念珠菌且正确率较高,不能鉴定Cyberlindnera fabianii、Candida orthopsilosis与Candida metapsilosis等非常见念珠菌;PCR-RFLP技术可快速准确鉴定所有念珠菌菌种。结论 PCR-RFLP技术为早期准确鉴定临床念珠菌感染提供了新的选择,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王海亮[4](2019)在《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白色念珠菌是寄生于70%健康人皮肤、生殖器、肠粘膜的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导致皮肤粘膜或全身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介入诊断和器官移植治疗技术的发展,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同时非白色念珠菌菌株不断增加,目前,对常用的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念珠菌菌株数量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念珠菌性间擦疹是发生在腋窝、乳房下、腹股沟等皮肤部位,以红斑、糜烂、渗出、脓疱为主要特征,主要由白念珠菌局部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皮肤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湿润和浸渍的皮肤褶皱是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有利因素,且念珠菌具有多形性,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形态转换,并且可以形成生物膜,以此来逃避人免疫细胞的识别及对抗抗真菌药物的杀伤作用。中医学有“湿热生虫”的理论,并将念珠菌归属于虫邪范畴,苦寒燥湿法是中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念珠菌对现存抗真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念珠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的热门话题。我国的中草药资源丰富,在预防和治疗念珠菌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中药在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方面均存在多样性,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探索。深入了解念珠菌的生物学特点、致病特点,了解抗真菌药物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及中药的性质,利用现代中药学及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发研究新的抗念珠菌药物极具价值。本研究根据中医理论及现代中药学理论,选择具有苦寒性质的中药救必应为研究对象,观察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探讨救必应酸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理,为开发新的抗念珠菌药物奠定基础。目的:观察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探讨救必应酸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观察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原则,选取我科120例符合标准的念珠菌性间擦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救必应溶液冷湿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天3次;对照组:氟康唑注射液冷湿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天3次。1周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观察治疗过程中皮损症状积分的变化,比较临床总有效率和真菌转阴率。2.采用划线转种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对念珠菌性间擦疹菌株进行鉴定。3.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救必应酸对四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白色念珠菌最低抑制生物膜浓度。通过救必应酸干预后对四种念珠菌属的生长曲线的变化研究救必应酸的抑菌效能。4.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细胞结构的影响、碘化丙啶染色法观察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高效液相色普法观察救必应酸对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5.Weston-blot、RT-PCR探索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Ras-cAMP-PKA通路关键基因Ras1、Cdc35、Tpk1和RAS1、CDC35、TPK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77.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8.0%,治疗组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皮损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皮损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转阴率77.8%,对照组转阴率88.0%,两组真菌转阴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2.从门诊念珠菌性间擦疹患者中分离和鉴定的104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共67株,占总数的66.4%,非白色念珠菌占总数的33.6%。3.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考察救必应酸对4种念珠菌共16株念珠菌的MIC,结果显示: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4种菌株的MIC范围为8-32μg/mL;对白色念珠菌菌株CCZYY002 SMIC50为256μg/mL;救必应酸对热带念珠菌的4种菌株MIC为32-128μg/mL;救必应酸对光滑念珠菌的MIC为32-128μg/mL;救必应酸对克柔念珠菌的MIC为128-256μg/mL。救必应酸浓度介于8-1024μg/mL时,对四种念珠菌属生长曲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浓度的救必应酸均能平稳抑制四种念珠菌的生长。4.透射电镜下救必应酸可使白色念珠细胞细胞壁变薄,细胞核碎裂,胞质分散导致细胞死亡。碘化丙啶染色发现,256μg/mL、512μg/mL救必应酸分别导致9.232±2.6%和23.703±3.2%的PI阳性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56μg/mL的救必应酸处理后的白色念珠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下降至5.60±1.02μg/mL,与生长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5.通过q RT-PCR检测,结果发现经256μg/mL救必应酸干预后,白念珠菌胞内部分氧化还原相关基因Ras1、Cdc35、和Tpk1的转录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Ras1,Cdc35和Tpk1分别下调了38%和30%和26%。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生物被膜12 h,救必应酸处理后的白色念珠菌菌株RAS1、CDC35、TPK1蛋白表达均下调,与空白组相比,下调36%和27%和24%。实验结论:1.救必应溶液冷敷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皮肤念珠菌生长,促进真菌转阴,无不良反应。2.本机构医院中念珠菌性间擦疹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非白色念珠菌占一定比例。3.救必应酸对四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不同,对生长曲线产生一定影响。4.救必应酸可破坏白色念珠细胞结构导致细胞死亡,碘化丙啶染色发现PI阳性细胞增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白色念珠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合成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细胞死亡。5.救必应酸可下调Ras-cAMP-PKA通路上部分关键基因Ras1、Cdc35、Tpk1和RAS1、CDC35、TPK1蛋白表达进而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及生物膜的形成。

罗丹丹[5](2019)在《RVVC致病菌侵袭力、基因型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对RVVC和VVC患者的致病假丝酵母菌进行菌种鉴定,分析菌种分布情况;2、对致病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分型,分析菌株的基因型分布及与其来源的关系:3、对致病假丝酵母菌进行3种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比较菌株对3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分析不同菌株的药物敏感性与其来源及基因型间的关系;4、测定致病假丝酵母菌的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细胞外磷脂酶活性及其Sap-2、PLB-1的表达量,分析致病假丝酵母菌的侵袭力相关因子与其来源、基因型及药敏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1、所有致病菌株均取自我院妇产科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其中RWC致病菌株95株,VVC致病菌株223株,均分离纯化后先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安图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初步鉴定菌种,最后用生物梅里埃VITEK 2系统鉴定明确菌种;2、提取样本的基因组DNA,根据样本255rDNA基因编码区可转座I型内含子的有无及大小,通过PCR技术对270株致病白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分型;3、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院(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制定的M27-A3方案推荐的微量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根据CLSI提供的折点值结合实验得出的最小抑菌浓度判断药物敏感性;4、采用牛奶培养基及蛋黄培养基分别测定样本的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及细胞外磷脂酶活性;5、ELISA法测定样本的Sap-2及PLB-1的表达量。6、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收集到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致病菌318株,包括非妊娠期VVC致病菌196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86株(94.9%),非妊娠期RVVC致病菌75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69株(92.0%),妊娠期VVC致病菌27株,全部(100%)鉴定为白假丝酵母菌,妊娠期RVVC致病菌20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9株(95%);提示妊娠与非妊娠VVC及RVVC致病菌株均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在全部标本中一共检出17株非白假丝酵母菌,其中以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52.9%)。2、270株白假丝酵母菌分为3种基因型,其中A型237株(87.8%)为不含内含子菌株,B型23株(8.5%)和C型10株(3.7%)为含内含子菌株;不含内含子组(A型)和含内含子组(B型+C型)两组基因型菌株在妊娠与非妊娠WC及RVVC患者致病菌株中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基因型菌株最为多见。3、非妊娠RWC组及VVC组致病白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性均为氟康唑最高,伊曲康唑最差;非妊娠VVC患者不同基因型菌株中,不含内含子组(A型)和含内含子组(B型+C型)两组的24h氟康唑、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8h氟康唑敏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含内含子组(A型)菌种48h两性霉素B敏感率高于含内含子组,而伊曲康唑敏感率低于含内含子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非妊娠VVC患者不同基因型菌株3种药物的体外药敏实验MIC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含内含子组(A型)菌株的氟康唑和伊曲康唑24h及48h MIC值均高于含内含子组(B型+C型)菌株,而两性霉素B 24h及48h MIC值低于含内含子组菌株。5、非妊娠RVVC菌株中,含内含子组致病白假丝酵母菌的细胞外磷脂酶阳性率及酶活性高于不含内含子组菌株,有统计学差异,P<0.05。6、非妊娠R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中伊曲康唑敏感株的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比非敏感株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7、RVVC患者致病白假丝酵母菌的Sap-2及PLB-1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VVC患者致病白假丝酵母菌,其中PLB-1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白假丝酵母菌仍是妊娠与非妊娠VVC及RVVC的主要致病菌种;2、氟康唑在三种抗真菌药物中敏感性最高,敏感率在95%以上,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3、25SrDNA基因编码区可转座I型内含子的存在可能会影响阴道致病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并且其可能对白假丝酵母菌的细胞外磷脂酶活性有增强作用;而致病白假丝酵母菌的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可能与菌株对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有关;4、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复发可能与致病白假丝酵母菌的Sap-2及PLB-1表达量增加有关。

庞秋宇[6](2019)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基因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符合入组要求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临床病例,探讨我国VVC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对病原菌进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线索。了解致病菌的基因型分布,初步探讨疾病发生以及耐药性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拟确定为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将收集到样本通过芽管厚壁孢子试验、科马嘉显色培养基、质谱法(MALDI-TOF MS)以及分子生物学四种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同时收集调查问卷中患者的相关信息,统计并分析VVC患者相关临床数据。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The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推荐的方案M27-A3的相关要求,采用酵母菌微量稀释法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检测收集的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特比萘芬等8种药物的体外敏感性。通过采用微卫星基因分型技术对鉴定为白念珠菌的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用荧光标记的引物进行扩增,纯化后的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扫板,使用Genescan软件对片段的大小进行分析,确定白念珠菌菌株的基因型。结果:1、从2016年到2018年期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南京皮肤病医院收集符合入组条件合计649个临床样本。其中单纯VVC有368例,占总样本的56.7%;复杂性VVC有299例,占总样本46.1%,其中RVVC有81例,SVVC有131例,妊娠VVC有68例,非念珠菌感染有3例,其他合并糖尿病和免疫抑制剂有15例。2、在649个临床样本中,白念珠菌检出数量为576株,所占比率高达88.75%。非白念珠菌数量合计73株,其中光滑念珠菌的数量最多为57株,克柔念珠菌次之9株,近平滑念珠菌4株,其他非念珠菌3株。3、576株白念珠菌对卡泊芬净的敏感率最高为99%,伏立康唑的敏感率最低为81.8%。氟康唑的耐药率最高,有41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产生耐药,耐药率达到7.1%。以流行病学折点(ECV)判定,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非野生型数量最多;泊沙康唑次之。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最高。4、57株光滑念珠菌对泊沙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最高。克柔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最高;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最低。近平滑念珠菌对六种药物都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5、576株白念珠菌一共得到43种基因型,其中30-45基因型菌株数量最多,白念珠菌的基因型主要为30-45、31-45和32-45,三种基因型所占比率之和达到55.56%,超过总样本数一半,呈明显优势分布。16-16、17-17、22-22三种基因型中单纯VVC的占比接近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为单纯VVC的优势基因型。复杂VVC的基因型主要分布在30-45、32-45、31-45和32-456、氟康唑耐药株位于30-45、32-45、32-48、30-47、32-46、34-45重复数较高的基因型较多。伏立康唑耐药株的基因型主要为38-46、30-46、30-47。伊曲康唑MIC值较高的菌株基因型主要为30-45、30-47、30-46。结论:1、白念珠菌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但非白念珠菌感染比例也在增加,同时发现部分混合感染病例。复杂VVC的患者数目有所增长,应引起重视。复杂VVC的危险因素为妊娠和糖尿病,有无性生活,2545年龄阶段为易感人群,发病率较高。2、同一株白念珠菌可对多种药物产生交差耐药,治疗白念珠菌引发的VVC,可选择唑类药物作为经验性治疗;氟康唑耐药率较高因此不推荐治疗RVVC。特比奈芬用于治疗VVC无效。不推荐使用唑类药物治疗非白念珠菌引起的VVC,可选择两性霉素B或制霉菌素替代。3、白念珠菌的基因型主要分布在为3032-45,单纯VVC的白念珠菌致病菌更加倾向为纯合子。复杂VVC的基因型和耐药株的基因型更倾向于分布在重复数较高的基因型。

王庆玲[7](2017)在《MALDI-TOF MS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关于丝状真菌鉴定应用: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2月青岛市多家医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的丝状真菌63株,购买5株标准菌株,筛选出MALDI-TOF MS用于丝状真菌鉴定的最佳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方式;同时进行MALDI-TOF MS鉴定、形态学鉴定,形态学不能鉴定的菌株进行内转录间隔ITS序列测定;对三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以评价MALDI-TOF MS在丝状真菌鉴定中的能力。关于念珠菌鉴定应用:利用质控菌株ATCC 90028白色念珠菌确定用于MALDI-TOF MS鉴定的最佳培养条件;然后,从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6月MALDI-TOF MS鉴定的299株念珠菌中随机选取101株念珠菌,对上述念珠菌同时进行MALDI-TOF MS鉴定、显色培养鉴定、ATB Expression鉴定,对三种方法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MALDI-TOF MS在念珠菌鉴定中的能力。结果筛选MALDI-TOF MS用于丝状真菌鉴定的最佳培养基为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培养时间为24h。67株丝状真菌MALDI-TOF MS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在属、种水平的鉴定总一致率分别为98.5%、94.1%,对曲霉菌属鉴定种水平一致率达到100%。MALDI-TOF MS对101株念珠菌进行鉴定结果与显色培养和ATB Expression鉴定结果比较,在属水平鉴定一致率为98.02%,在种水平鉴定一致率为97.03%。结论MALDI-TOF MS技术在丝状真菌以及念珠菌鉴定中符合率较高,相比于传统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高通量、耗时短,应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的常规鉴定可以极大提高检测效率。但是,真菌蛋白质的提取量对于检测结果影响显着,分析前的样品处理标准化十分重要。

刘加[8](2017)在《基于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的克柔念珠菌早期分子诊断技术》文中认为念珠菌属真菌是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白念珠菌(C.albicans)、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热带念珠菌(C.tropcalis)、光滑念珠菌(C.glabrata)以及克柔念珠菌(C.krusei)等五种,占人类病原真菌感染的95%。其中白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最为常见,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由非白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正逐年增多。克柔念珠菌作为临床五大常见念珠菌之一,其感染多见于患有血液系统肿瘤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引起粘膜感染、真菌血症以及其它实质器官的感染。临床上应用氟康唑预防真菌感染、近年来器官移植的开展以及广谱抗生素等的使用,均使得克柔念珠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病原真菌的诊断方法主要有镜检、培养以及病理等形态学上的观察,API20C等生化代谢鉴定方法,血清学抗原检测等免疫学方法,目前临床上仍以镜检培养以及组织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感染的金标准,但是培养所需要的周期长、镜检和病理学检查对检验人员要求较高,存在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血清学方法也有待改进,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延误患者病情,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临床上急需一种早期快速、特异的方法来诊断病原真菌感染。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基于核酸和蛋白质的分子诊断技术已经开始逐步应用于临床,分子水平的诊断技术需要的时间短、特异性和敏感性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诊断方法的缺陷,可以实现对病原菌的早期、特异诊断,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核酸等温扩增技术能在一定温度下完成对DNA或RNA的扩增,与传统PCR方法相比,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对仪器的要求极大地简化,恒温水浴即可完成反应,时间也大大地缩短,能满足实现操作简单、快速诊断的需求。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针对基因序列的六个独立片段设计两对引物,实现对核酸片段的特异性扩增。自从2000年Notomi等报道这一技术以来,目前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已经被研究用来结核杆菌、大肠埃希杆菌、组织胞浆菌、流感病毒、沙门氏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的诊断。Jacobsen MD等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的方法找到克柔念珠菌的6个管家基因即ADE2、HIS3、LEU2、LYS2、NMT1、TRP1来对克柔念珠菌分型,这些片段都富含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致病菌种,有很强的特异性。本研究根据这6个基因片段的大小以及扩增子的长度,选择ADE2基因位点作为此次实验的靶基因片段,收集标准菌株和模式菌株共47株菌,其中包括克柔念珠菌(Candida krusei)13株、克柔念珠菌有性型-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也被称为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2株,以及在进化上和克柔念珠菌最近的9种菌株、临床常见酵母致病菌15株,临床常见丝状菌8株作为阴性对照菌株。提取相关菌株DNA后,分别采用两种核酸扩增方法即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和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quantitative,q PCR),技术对所得到的DNA进行扩增和检测,并比较两种方法在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上的差异。本研究分别设计了针对克柔念珠菌ADE2基因序列的LAMP技术和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的引物,实现了对克柔念珠菌的早期、快速、特异扩增。经过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验证,LAMP技术和q PCR技术在对克柔念珠菌的诊断上特异性可以达到100%;在敏感性上,LAMP技术可以达到5×103拷贝/μL,q PCR技术可以达到5×104拷贝/μL。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早期诊断克柔念珠菌感染进而早期治疗提供了线索。

邢献国,刘辉,孟岩[9](2015)在《科玛嘉念珠菌培养基鉴别念珠菌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科玛嘉念珠菌培养基鉴别常见致病性念珠菌的准确性。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SJ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数据库,并通过其他途径全面收集文献,采用诊断性试验准确性质量评价工具(QUADAS)标准评价文献质量,用Meta-Disc软件制作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评价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别常见致病性念珠菌的准确性。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7篇。7篇文献均报道了科玛嘉念珠菌培养基检测白色念珠菌的准确性,总灵敏度和总特异度分别为98.3%、98.8%,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98 0;6篇文章报道了科玛嘉念珠菌培养基检测热带念珠菌的准确性,总灵敏度和总特异度分别为92.5%、99.8%,AUC为0.998 3;5篇文章报道了科玛嘉念珠菌培养基检测光滑念珠菌的准确性,总灵敏度和总特异度分别为98.3%、98.7%,AUC为0.996 8。结论科玛嘉培养基能快速鉴定临床常见念珠菌,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赵琳琳[10](2015)在《应用基因扩增技术对三种临床常用酵母样真菌鉴定方法的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真菌通过基因序列分析能够准确快速鉴定到种,但是临床实验室常使用商品化的生化鉴定方法来鉴定真菌。本实验以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酵母样真菌的结果为“金标准”,探讨API20C AUX和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鉴定酵母样真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微生物室20122013年无菌体液标本分离出的酵母样真菌121株,已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分离出的相同菌株。将121株菌株传至沙氏培养基进行充分复苏、分纯培养,并传至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初步显色鉴定,同时对所有研究菌株平行进行API20CAUX及BD PhoenixTM的鉴定。煮沸法提取DNA,以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真菌rDNA,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通过基因序列分析法将真菌准确鉴定到种,不同鉴定方法的鉴定正确率行统计学分析,比较API20CAUX和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鉴定酵母样真菌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121株酵母样真菌经分子生物学方法准确鉴定到种,共包含8个菌种,均在API20C AUX的可鉴定菌种数据库内。除1株奥默毕赤酵母是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的库外菌种外,其余120株菌株均在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的可鉴定菌种数据库内,占临床分离菌株的99.2%(120/121)。2.科玛嘉显色培养鉴定结果中有108株能够鉴定至种,13株无法鉴定;108株鉴定至种的结果中有8株鉴定错误,总体鉴定正确率为82.65%(100/121)。API20CAUX鉴定结果中有5株菌株鉴定错误,4株菌株无鉴定结果,其余112株菌株均鉴定正确,鉴定正确率为92.56%(112/121)。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库内菌种120株酵母样真菌的鉴定结果中有1株葡萄牙念珠菌未能鉴定及1株季也蒙念珠菌鉴定错误,对库外菌种1株奥默毕赤酵母鉴定错误,其余118株菌株均鉴定正确,库内鉴定正确率为98.33%(118/120),对全部121株菌株的总体鉴定正确率为97.52%(118/121)。科玛嘉显色结合API20C AUX和科玛嘉显色结合BD PhoenixTM的总体鉴定正确率分别为90.08%(109/121)和91.74%(111/121)。BD PhoenixTM对库内菌种的鉴定正确率较API20C AUX的鉴定正确率高(2检验,P<0.05)。科玛嘉显色培养的总体鉴定正确率与其结合BD PhoenixTM的鉴定正确率之间有显着差异(2检验,P<0.05),与其结合API20CAUX的鉴定正确率之间无显着差异(2检验,P>0.05)。结论:1.科玛嘉显色培养、API20C AUX、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在鉴定酵母样真菌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2.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较API20CAUX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和API20C AUX对少见菌种的鉴定效能有待进一步验证。

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RVVC小鼠模型的初步构建及不同阶段阴道局部免疫因子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份 RVVC小鼠模型的初步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份 RVVC小鼠模型的初步构建及不同阶段阴道局部免疫因子变化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WC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口腔念珠菌菌群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课题综述 念珠菌与银屑病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PCR-RFLP在VVC相关念珠菌菌种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3.1 PCR扩增
        1.3.2 PCR-RFLP技术鉴定念珠菌
        1.3.3 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念珠菌
        1.3.4 Vitek 2 YST鉴定卡鉴定念珠菌
2 结果
    2.1 105株念珠菌的测序结果
    2.2 PCR-RFLP法鉴定结果
        2.2.1 MspⅠ酶切结果
        2.2.2 疑似近平滑念珠菌的ApaⅠ、NcoⅠ酶切结果
    2.3 显色培养基、Vitek 2 YST鉴定卡结果及3种方法比较分析
        2.3.1 法国科玛嘉显色培养基(CHROMagar)鉴定结果
        2.3.2 Vitek 2 YST鉴定卡鉴定结果
        2.3.3 3种方法比较及方法学评价
3 讨论

(4)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病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白色念珠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
    综述二 念珠菌性间擦疹的研究现状
    综述三 中药抗念珠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临床研究
    第一章 救必应溶液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一资般料
        3 研究方法
        4 治疗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研究
    第二章 念珠菌性间擦疹致病菌种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临床资料标本的收集
        2.2 培养基的制备
        2.3 真菌镜检及革兰染色
        2.4 菌种鉴定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救必应酸体外念珠菌药敏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药敏试验
        2.2.1 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2.2.2 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最低抑制生物膜浓度(SMIC_(50))
        2.2.3 救必应酸对念珠菌属的生长曲线产生的影响
        3 实验结果
        3.1 救必应酸对四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
        3.2 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
        3.3 救必应酸可对念珠菌属的生长曲线产生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救必应酸抑制白色念珠菌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构建(同实验二)
        2.2 透射电镜下观察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细胞结构的影响
        2.3 碘化丙啶染色法观察救必应酸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渗透性改变的影响
        2.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检测白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的变化
        2.5 qRT-PCR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Ras-cAMP-PKA)相关基因Ras1、Cdc35、Tpk1的表达的变化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Ras-cAMP-PKA)RAS1、CDC35和TPK1 蛋白的表达
        3 实验结果
        3.1 救必应酸可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超微结构产生影响
        3.2 救必应酸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的结构损伤产生影响
        3.3 救必应酸可降低白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
        3.4 救必应酸可下调Ras-cAMP-PKA通路Ras1、Cdc35、Tpk1的表达
        3.5 救必应酸可下调Ras-cAMP-PKA通路RAS1、CDC35和TPK1 蛋白的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附图

(5)RVVC致病菌侵袭力、基因型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析及基因分型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致病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致病菌侵袭力相关因子的测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基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危险因素
    1.2 病原菌
    1.3 致病机制
    1.4 药物治疗
    1.5 基因分型技术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2.1 主要仪器与耗材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培养基制备
    2.2 临床标本收集与分类
        2.2.1 标本收集
        2.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3.1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2.3.2 菌株的冻存
        2.3.3 病原菌的鉴定
        2.3.3.1 芽管及厚壁孢子实验
        2.3.3.2 科马嘉实验
        2.3.3.3 质谱法
        2.3.3.4 分子生物学方法菌种鉴定
    2.4 实验结果
        2.4.1 菌株鉴定结果
        2.4.2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种分布
        2.4.2.1 临床样本菌种分布
        2.4.2.2 年龄与妊娠分析结果
        2.4.2.3 妊娠VVC患者
        2.4.2.4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1 主要仪器与耗材
        3.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3.2 体外药敏试验方法
        3.2.1 药物母液的配制
        3.2.2 菌悬液的配制
        3.2.3 质控
        3.2.3.1 质控株的选择
        3.2.3.2 质控的频率
        3.2.4 无菌药敏96 孔板的配制
        3.2.4.1 药液的稀释
        3.2.4.2 加入菌悬液
        3.2.5 结果判读
        3.2.6 结果统计与分析
    3.3 药敏结果
        3.3.1 白念珠菌药敏结果
        3.3.2 非白念珠菌药敏结果
        3.3.3 复发VVC和严重VVC的MIC值分布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念珠菌基因型与疾病和耐药性相关研究
    4.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1 主要仪器与耗材
        4.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4.2 试验方法
        4.2.1 菌株活化
        4.2.2 提取DNA
        4.2.3 微卫星法基因分型
        4.2.3.1 PCR扩增
        4.2.3.2 PCR产物纯化
        4.2.3.3 扫板
        4.2.4 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PCR扩增结果
        4.3.2 基因型结果
        4.3.2.1 白念珠菌基因型分布
        4.3.2.2 妊娠VVC白念珠菌基因型分布
        4.3.2.3 单纯VVC和复杂VVC白念珠菌基因型分布
        4.3.2.4 复发性VVC和严重VVC白念珠菌基因型分布
        4.3.3 耐药菌株与基因型的关系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7)MALDI-TOF MS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MALDI-TOF MS在丝状真菌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配制试剂
        1.5 Filamentous fungi library数据库
        2 实验方法
        2.1 MADLI-TOF MS在丝状真菌鉴定实验条件筛选
        2.1.1 实验设计与技术路线
        2.1.2 实验步骤
        2.2 MALDI-TOF MS在丝状真菌鉴定中的应用与评价
        2.2.1 实验设计与技术路线
        2.2.2 丝状真菌形态学检查
        2.2.3 丝状真菌的ITS序列测定
        2.2.4 丝状真菌MALDI-TOF MS鉴定
    结果
        1 最佳实验条件筛选
        2 形态学鉴定结果
        3 ITS序列测定结果
        4 MALDI-TOF MS鉴定结果
        5 MALDI-TOF MS在丝状真菌鉴定中的应用评价
    讨论
第二部分 MALDI-TOF MS在念珠菌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配制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MALDI-TOF MS在念珠菌鉴定中实验条件筛选
        2.1.1 实验设计与技术路线
        2.1.2 实验步骤
        2.2 MALDI-TOF MS在念珠菌鉴定中的应用与评价
        2.2.1 实验设计及技术路线
        2.2.2 念珠菌显色培养
        2.2.3 念珠菌ATB Expression鉴定
        2.2.4 念珠菌MALDI-TOF MS鉴定
    结果
        1 MALDI-TOF MS在念珠菌鉴定中最佳实验条件筛选
        2 念珠菌显色培养鉴定
        3 念珠菌ATB Expression鉴定
        4 MALDI-TOF MS在念珠菌鉴定中的应用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的克柔念珠菌早期分子诊断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一)菌株鉴定
    (二)LAMP技术特异性及敏感性验证
    (三)qPCR特异性及敏感性验证
四、讨论
五、参考文献
六、全文总结
    (一)主要结论
    (二)工作展望
克柔念珠菌的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9)科玛嘉念珠菌培养基鉴别念珠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应用基因扩增技术对三种临床常用酵母样真菌鉴定方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真菌概述
    2.2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现状
        2.2.1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2.2.2 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状况
        2.2.3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2.3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进展
        2.3.1 形态学观察
        2.3.2 血清学检查
        2.3.3 生化方法鉴定
        2.3.4 MALDI-TOF MS 技术
        2.3.5 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菌株来源
        3.1.1 菌株收集
        3.1.2 质控菌株
    3.2 主要试剂
    3.3 试剂的配制
    3.4 主要实验仪器
    3.5 菌株的表型鉴定方法
        3.5.1 菌株的复苏
        3.5.2 菌株的科玛嘉显色培养鉴定
        3.5.3 菌株的 API 20C AUX 方法鉴定
        3.5.4 菌株的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方法鉴定
        3.5.5 显色结合生化反应方法鉴定
    3.6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
        3.6.1 DNA 的提取
        3.6.2 DNA 的扩增
        3.6.3 DNA 扩增产物的检测与测序
    3.7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质量控制
    4.2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与菌株信息
    4.3 表型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
        4.3.1 科玛嘉显色培养鉴定结果
        4.3.2 API 20C AUX 鉴定结果
        4.3.3 BD PhoenixTM鉴定结果
        4.3.4 显色结合 API 20C AUX 鉴定结果
        4.3.5 显色结合 BD PhoenixTM鉴定结果
    4.4 不同鉴定方法鉴定结果的比较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RVVC小鼠模型的初步构建及不同阶段阴道局部免疫因子变化的研究[D]. 汤文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2]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口腔念珠菌菌群调查分析[D]. 熊梦燎.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PCR-RFLP在VVC相关念珠菌菌种鉴定中的应用[J]. 丁文静,渠巍,文田甜. 临床检验杂志, 2020(01)
  • [4]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病的临床疗效评价[D]. 王海亮.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RVVC致病菌侵袭力、基因型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 罗丹丹.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6]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基因型研究[D]. 庞秋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MALDI-TOF MS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研究[D]. 王庆玲. 青岛大学, 2017(02)
  • [8]基于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的克柔念珠菌早期分子诊断技术[D]. 刘加.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1)
  • [9]科玛嘉念珠菌培养基鉴别念珠菌的系统评价[J]. 邢献国,刘辉,孟岩.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18)
  • [10]应用基因扩增技术对三种临床常用酵母样真菌鉴定方法的评价[D]. 赵琳琳. 吉林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