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分析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分析

一、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心电图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向海燕[1](2021)在《低钾血症与老年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低钾血症患病情况,了解不同性别及年龄层人群在低钾血症中的比例、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表现,统计低钾血症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比例、用药情况及补钾治疗效果,统计分析低钾血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探讨低钾血症与常见心血管疾病之间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内科病房诊断为“低钾血症”的老年住院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目前患病情况、低钾程度、补钾治疗情况、与低钾相关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等,统计结果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数资料之间或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卡方(X2)检验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统计425例低钾血症患者病例资料,其中心血管疾病患病比例最高,约为71.76%,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36.47%、内分泌系统疾病31.76%、消化系统疾病30.59%、泌尿系统疾病14.35%,血液系统及风湿免疫性疾病占比较少,分别为9.18%和4.47%。统计常见心血管疾病依次为高血压49.65%、心律失常35.06%、冠心病23.29%、心功能不全13.41%、心脏瓣膜病12.47%、心力衰竭6.82%、肺源性心脏病1.88%、心肌病0.94%及心包积液0.47%,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血钾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下,心血管疾病患病种类增加与血钾水平的下降程度呈负相关(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患病种类呈增加趋势(P<0.001)。在低钾血症患者中,约25.41%无低钾症状,74.59%至少存在一种与低钾相关的临床症状。共收集425例患者心电图结果,异常心电图占比63.06%,在异常心电图表现中以ST-T段改变最常见,约占31.76%,其次为T波低平或倒置16.47%、QT间期延长17.88%、传导阻滞(包括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16.24%,异常Q波9.65%、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动过缓)7.53%,房性早搏7.67%、房颤或房扑6.82%、室性早搏4.94%。除ST段改变、QT间期延长、室性早搏以外(P<0.05),其他异常心电图表现在不同严重程度低钾血症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集心脏彩超报告264份,其中轻度低钾血症组193例,中度低钾血症组65例,重度低钾血症组6例。LVEF14%-65%,平均LVEF 54.56±8.123%。心脏彩超表现依次为心脏体积增大38.64%、心室肌肥厚24.24%、心脏瓣膜关闭不全16.67%、室壁运动异常14.77%、舒张功能减低1.89%、心脏瓣膜狭窄0.76%、肺动脉高压0.76%。约29.18%患者住院期间使用利尿剂,主要包括呋塞米、托拉塞米、螺内酯,随着利尿剂使用比例的升高,低钾血症严重程度呈逐渐加重趋势(P<0.05)。相比于非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利尿剂使用比例显着升高(P<0.001)。经补钾治疗后约64%的患者血钾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中轻度低钾血症组血钾恢复率60.13%,中度低钾血症组血钾恢复率77.78%,重度低钾血症组血钾恢复率53.33%,根据统计结果发现低钾当日补钾患者血钾恢复率明显高于非当日补钾患者(68.12%VS 46.99%)。结论:老年低钾血症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患病比例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患病种类呈升高趋势,而随着心血管疾病患病种类的增加,血钾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老年患者中,低钾血症合并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近2/3患者有异常心电图表现,需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重视心电图的监测,便于尽早发现低钾血症。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利尿剂比例显着高于非心血管疾病患者,血钾水平随利尿剂使用比例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使得低钾血症的纠正更缓慢。超过2/3的老年低钾血症患者有低钾相关症状,需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重视病史询问,便于及时发现并给与积极干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谷玉[2](2020)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结合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与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和心内科住院的173例年龄60岁及以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外选择与病例组病人同期住院的174例年龄60岁及以上的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再将病例组按年龄分为<75岁组、≥75岁组,按房颤类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非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长期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收集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相关疾病病史、血常规、血脂水平、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心脏超声、下肢及颈部血管超声指标等。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整理,创建数据库并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归纳总结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相关性的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itic回归法分析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及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疾病比较,病例组患者患外周动脉疾病(PAD)、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死、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脂水平比较,病例组患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低于对照组,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对照组;心脏超声指标比较,病例组左房内径(LAD)及室间隔厚度(IVST)水平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其他指标比较,病例组体质指数(BMI)、尿酸、肌酐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低于对照组;以上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性研究显示,患有PAD、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死、心力衰竭和糖尿病,TG、LDL-C、HDL-C及apoB水平升高,LVEF降低、LAD与IVST增加和BMI、尿酸、肌酐及HCY水平升高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有关联(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及心力衰竭,LAD增加,高TC和高HCY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32、1.678、3.570、2.436、3.690、2.704,P<0.05),高TG和高apoB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362、0.086,P<0.05)。2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础疾病比较,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患有PAD、冠心病和脑梗死的比例明显低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其他指标比较,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及BMI水平高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肌酐、尿素、HCY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水平低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上述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的血脂水平及心脏超声指标,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与年龄<75岁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比较,女性比例偏高,BMI偏低,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础疾病比较,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患有心力衰竭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血脂水平比较,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患者TC和载脂蛋白A(apoA)水平高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心脏超声指标比较,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LAD和IVST水平低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LVEF水平高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其他指标比较,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尿酸水平明显低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上述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LAD增加,合并心力衰竭,发生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的风险更高(P<0.05)。结论1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常存在多病共存,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加强共病管理;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LAD增加、高TC及高HCY均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高TG与高apoB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保护因素。2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女性比例偏高,BMI偏低。3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LAD增加及合并心力衰竭者,房颤持续时间延长的风险更高。图0幅;表20个;参159篇。

李艳君[3](2020)在《老年心衰患者的个体化容量管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心功能损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最后战场,时至今日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尽管在治疗和管理心力衰竭和心衰相关危险因素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慢性心力衰竭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衰患者预后因疾病发展的不确定性也使治疗方案越来越复杂,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仅仅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更需要有价值的治疗方案和高质量的慢病管理。容量超负荷是急、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是心衰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尽管控制容量超负荷在心衰治疗中举足轻重,但是对于心衰的容量管理仍旧缺乏前瞻性研究。而且现今许多基层及社区医院对于慢性心力衰竭这个疾病的认识还不够,尚不能够做出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早期发现老年心衰患者并对其做出个体化干预,而其中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容量管理是比较复杂,比较容易忽视,并且难实施,患者依从性较差的一环。故本研究力图探究,通过对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进行个体化容量管理,并干预长达8个月进行前瞻性效果评价,希望可以证实容量管理是否能真正有利于患者,能为患者本人及家属甚至社会带来福音。为我国的心衰管理提供一些真实有效的数据。若本研究能成功延缓老年心衰患者的病情进展,今后可以在更多的基层服务进行该项工作,并为更加广大的老年心衰患者带来福利。研究方法:本实验选取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通过体检筛查出100例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开始前经患者本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给予患者基本信息采集,并包括6min步行实验,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及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的数据填写与收集。管理团队主要由韩森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慢病管理专员,老年人体检管理专员,并在三级医院心内科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共同管理。根据干预组患者不同情况,在三级医院心内科专科医生的建议下,制定个体化的容量管理方案,并给予心衰用药指导。其中包括:1)限水;2)限盐;3)利尿剂的使用;4)体质量的控制及嘱患者适量运动。并给予干预组进行特殊的干预,包括1)免费发放200ml水杯;2)免费发放膳食日记本;3)使用特殊方式督促药物的使用;4)形成心衰互助小组以促进沟通和交流。干预组和对照组均进行一般化的慢病管理,包括体检、随访和健康教育。数据通过Excel、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招募心衰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50人,对照组50人,其中87例患者完成了本项目的全部过程。两组姓名、年龄、BMI、左右侧舒张压、收缩压、血红蛋白值、6min步行试验、心电图、胸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经过8个月的管理后,干预组患者左侧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下降5.819mm Hg、1.767mm Hg,右侧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下降3.019mm Hg、2.437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6min步行试验上升为444.57±48.25 m,LVEF值上升为56.75±6.38%,血红蛋白值上升为134.52±11.59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6min步行试验上升为426.26±39.00 m,LVEF上升为52.19±6.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的心衰自我管理量表上升为50.61±4.02,t=17.302,P=0.000,明尼苏达量表下降为50.92±8.34,t=3.129,P=0.004,对照组患者的心衰自我管理量表上升为47.40±3.06,t=9.81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的双下肢水肿正常由11人上升为23人,P=0.000,心电图正常由28人上升为35人,P=0.025,干预组患者的呼吸正常16人上升为24人,P=0.008,对照组患者的双下肢水肿正常由6人上升为12人,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为期8个月的管理后,对比两组患者数据,其中血压值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min步行实验干预组为455.57±48.25 m,对照组426.26±39.00 m,t=2.944,P=0.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VEF值干预组为56.75±6.38%,对照组为52.19±6.19%,t=3.38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值干预组为127.41±12.84g/L,对照组为134.52±11.59g/L,t=2.593,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衰自我管理量表干预组为50.61±4.02,对照组为47.40±3.06,t=4.194,P=0.000,明尼苏达量表干预组为50.92±6.30,对照组为57.13±2.26,t=3.37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下肢水肿正常干预组为23人,对照组为12人,t=3.372,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可以帮助患者降低血压增加心脏的耐受,同时能增加患者的心衰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

王飞[4](2020)在《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并分析胸痛患者2型心肌梗死(Type 2 myocardial infarction,T2MI)发生的临床特征,验证及探讨T2MI诊断预测评分实际的急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ICU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院内预后的关系;探索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影响细胞自噬的发生机制。方法:1.连续性观察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就诊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急诊胸痛中心的患者5514例,根据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纳入临床拟诊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629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记录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随访患者至出院,记录患者预后(死亡或存活)。根据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1型心肌梗死(Type 1 myocardial infarction,T1MI)组(n=1001)和2型心肌梗死组(n=628),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心肌梗死患者中T2MI的独立危险因素;验证T2MI诊断预测评分与T2MI发生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2.延续研究的第一部分,连续性观察405名收住ICU的急重症患者,在排除相关患者后,最终223例患者被纳入分析。记录临床资料,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临床特征;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n=87)和存活组(n=13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分为2型心肌梗死发生组(T2MI,n=54)和未发生组(Non-T2MI,n=169),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病死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进行院内死亡的生存分析。3.构建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对miR-542-5p过表达、qPCR检测、细胞活力检测、免疫荧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细胞凋亡检测。结果:1、总体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的人群占胸痛就诊人群的33.8%(1862/5514),总的院内病死率为2.8%(45/1629)。总体临床诊断为2型心肌梗死的人群占胸痛就诊人群的11.4%(628/5514),院内病死率为1.6%(10/628)。2型心肌梗死的比例随着就诊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相对于1型心肌梗死患者,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在老年、女性、无典型放射性胸痛的患者中的比例显着增高(P均<0.05)。同时,年龄(69.8±13.0vs66.8±13.9,P<0.001)、慢性心衰(14.2%vs.6.1%,P<0.001)、房颤(18.2%vs.8.0%,P<0.001)及 T2MI 诊断预测评分[2(1~2)vs.1(1~2),P<0.001]显着增高,同时,吸烟史比例(4.9%vs.9.8%P<0.001)、糖尿病(23.1%vs.33.3%,P<0.001)、陈旧性心梗(1.6%vs.4.2%,P=0.004)、典型症状的比例(32.0%vs.57.7%,P<0.001)、肌钙蛋白水平[30(20~80)vs.150(30~1110),P<0.001]及eGFR水平[77.1(60.0~93.1)vs.84.8(64.5~97.9),P<0.001]均显着降低。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 1.365,95%CI 1.044~1.786,P=0.023)、慢性心衰(OR 1.735,95%CI 1.153~2.610,P=0.008)、房颤(OR 2.240,95%CI 1.547~3.244,P<0.001)及肌钙蛋白I<40.8ng/l(OR 1.881,95%CI 1.478~2.393,P<0.001)是T2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OR 0.577,95%CI 0.442~0.753,P<0.001)、有放射性胸痛症状(OR 0.242,95%CI 0.186~0.315,P<0.001)患者T2MI的发生风险显着降低;在校正其他风险因素后,相对于简易心梗评分为0分的患者,评分为3分(OR 10.898,95%CI 6.590~18.022,P<0.001)、2 分(OR4.301,95%CI2.942~6.287,P<0.001)及 1 分(OR 1.821,95%CI 1.253~2.648,P<0.001)诊断为T2MI的风险显着增加。另外,T2MI的发生随着评分的增高而增加(17.8%vs.29.6%vs.48.8%vs.71.2%,P for trend<0.001),且以 T2MI诊断预测评分评估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其曲线下面积为0.682(95%CI 0.656~0.708,P<0.001),约登指数最大为0.296,此时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2分,灵敏度为0.640,特异度为0.656。2.在所有纳入分析人群的入住ICU的病因中,肺部疾病是入住ICU的最主要的病因;氧供需失衡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严重的低氧血症(47.5%)、快速型心律失常(40.4%)和休克(13.5%)。相对于未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肌钙蛋白的基线水平[0.07(IQR 0.04,0.15)vs.0.04(IQR 0.02,0.08),P<0.001]、严重低氧血症(83.3%vs.36.1%,P<0.001)、快速型心律失常(59.3%vs.34.3%,P=0.001)以及严重心动过缓(13.0%vs.2.4%,P=0.005)的比例显着增加;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相关因素后,严重低氧血症(β=0.412,95%CI 0.259-0.448;P<0.001)、快速型心律失常(β=0.300,95%CI 0.375-0.812;P<0.001)、休克(β=0.213,95%CI 0.130-0.405;P<0.001)、严重心动过缓(β=0.184,95%CI 0.064~0.257;P=0.001)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β=0.163,95%CI 0.063-0.305;P=0.003)是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相对于未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显着增高(59.3%vs.32.5%,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存活者,死亡患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39.1%vs.25.7%,P=0.035)、严重低氧血症(56.3%vs.41.9%,P=0.036)、2 型心肌梗死发生(36.8%vs.16.2%,P<0.001)、需要机械通气(64.4%vs.44.1%,P=0.003)的比例、APACHE II 评分(23.8 ±7.4 vs.21.1±8.2,P=0.017)、肌钙蛋白 T[0.08(0.04~0.16)vs.0.03(0.02~0.06),P<0.001]均显着增高,同时,死亡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41.1(18.7~86.6)vs.81(51~102.4),P<0.001]显着降低,而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11(10)vs.9.5(17),P=0.926];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发生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累积生存率显着降低(log rank test,P=0.013);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2 型心肌梗死(OR3.015,95%CI 1.604-5.667,P=0.001),慢性心力衰竭(OR 1.851,95%CI 1.039-3.297,P=0.037),严重的低氧血症(OR 1.787,95%CI 1.038-3.078,P=0.036),需要机械通气(OR 2.288,95%CI 1.315-3.982,P=0.003),APACHE Ⅱ评分(OR 1.044,95%CI 1.006-1.084,P=0.022)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 1.019,95%CI 1.011-1.027,P<0.001)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在校正相关因素后,2型心肌梗死(OR 2.412,95%CI 1.106-5.263,P=0.027),需要机械通气(OR2.377,95%CI 1.184-4.772,P=0.015)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 1.019,95%CI 1.009-1.028,P<0.001)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进行细胞缺氧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在经过H/R处理的H9c2细胞中,miR-542-5p在H9c2细胞缺氧后处理后表达差异最显着,且miR-542-5p在缺氧处理后1小时即显着上调;CCK-8检测H9c2细胞活力发现,H/R处理导致了细胞活力降低,miR-542-5p过表达进一步抑制了 H9c2细胞的存活,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细胞活力恢复;H/R处理导致了 LDH释放率提高,miR-542-5p表达上调进一步提高了 LDH的释放率,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LDH的释放率降低;流式细胞凋亡检测H9c2细胞凋亡水平发现,miR-542-5p过表达进一步增加了 H9c2细胞的凋亡,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缓解了 H9c2细胞的凋亡;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iR-542-5p抑制了 H9c2细胞的自噬活性,促进了其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542-5p过表达增强了 H9c2中cleaved caspase 3与P62的蛋白表达,降低LC3II/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而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降低了 cleaved caspase 3与P62的蛋白表达,增强LC3II/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在miR-542-5p抑制后,H9c2细胞暴露于H/R,增强了细胞活力,抑制了 LDH的释放及减轻了 H/R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而自噬抑制降低了 miR-542-5p的抑制在H/R损伤中的部分保护作用,且进一步降低了 LDH的释放及增加了细胞凋亡;miR-542-5p与自噬通路中的4个基因(ATG9B,ATG7,ATG4B,ATG14)有潜在的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miR-542-5p可特异性抑制ATG7-3’UTR-LUC的荧光素酶表达,但并不影响其他3个基因的表达;miR-542-5p过表达显着抑制了 H92c细胞中ATG7蛋白的表达。结论:1、在急诊胸痛中心就诊的胸痛人群中,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院内病死率为1.6%;其独立危险因素除了女性、低的肌钙蛋白I水平及无放射性胸痛外,无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及房颤亦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2MI诊断预测评分有潜在筛选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但效能偏低。2.ICU的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接近1/4,其氧供需失衡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快速型心律失常和休克,合并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显着增加,且其发生会显着增加是院内死亡风险;同时,在除外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发生严重低氧血症及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者外,2型心肌梗死发生率亦显着增加。3.对于H9c2细胞,自噬在H/R损伤中发挥了保护作用,而miR-542-5p的抑制通过自噬的调控作用减轻了 H/R损伤。这些结果证实了 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对miR-542-5p/自噬途径进行药理学干预可能是治疗H/R相关心脏病的有效途径从实验的角度为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张明剑[5](2020)在《老年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老年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提高对老年肺血栓栓塞的认识。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因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就诊于我院心血管内科的330例患者,排除未行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检查、非血栓栓塞及临床资料不全的54例患者,将剩余276例PTE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PTE患者分成老年组(≥65岁)133例,非老年组(<65岁)143例;根据性别将老年PTE患者分为老年男性组66例,老年女性组67例;根据中华医学会2018年《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中危险分层方法将老年PTE患者分为低危组27例,中危/高危组106例。记录各组PTE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临床症状(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咯血、心悸、腹痛、下肢肿痛)、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近期手术史或创伤史)、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I、BNP、D-二聚体、血气分析、血常规、肌酐、血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PA、下肢静脉彩超)、治疗及预后情况。对各组资料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老年PTE患者危险分层影响因素。以上均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老年组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咯血、吸烟史、饮酒史比例低于非老年组(P<0.05);而两组之间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心悸、腹痛、下肢肿痛、糖尿病、恶性肿瘤、心力衰竭、近期手术或创伤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BNP、Cr水平高于非老年组(P<0.05),LMR水平低于非老年组(P<0.05);而两组之间cTNI、D-D、PO2、PCO2、WBC、Hb、RDW、PLT、MPV、TC、HDL-C、LDL-C、TG、NLR、PLR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AF、RBBB、下肢DVT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LVEF水平低于非老年组(P<0.05);而两组之间V1-V4导联T波倒置、窦性心动过速、LVDd、RVDd、三尖瓣反流速度、PAP、肺动脉主干栓塞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sPESI评分中,老年组中危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危险分层综合评估中,老年组中高危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低危比例低于非老年组(P<0.05);而中低危、高危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抗凝、溶栓、不良事件、院内死亡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2、老年男性组吸烟史、饮酒史比例高于老年女性组(P<0.05);而两组之间年龄、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咯血、心悸、腹痛、下肢肿痛、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近期手术或创伤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男性组Hb、Cr水平高于老年女性组(P<0.05),PLT、TG、LMR水平低于老年女性组(P<0.05);两组之间cTNI、BNP、D-D、PO2、PCO2、WBC、RDW、MPV、TC、HDL-C、LDL-C、PLR、NLR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男性组LVDd水平和RBBB比例高于老年女性组(P<0.05),V1-V4导联T波倒置比例低于老年女性组(P<0.05);两组之间AF、窦性心动过速、LVEF、RVDd、三尖瓣反流速度、PAP、肺动脉主干栓塞、下肢DVT无统计学差异(P>0.05)。sPESI评分中,老年男性组中危比例高于老年女性组(P<0.05)。两组之间危险分层综合评估、抗凝、溶栓、不良事件、院内死亡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危/高危组心力衰竭比例高于低危组(P<0.05),脑血管疾病比例低于低危组(P<0.05);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咯血、心悸、腹痛、下肢肿痛、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近期手术或外伤史、恶性肿瘤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危/高危组的cTNI、BNP水平高于低危组(P<0.05),PCO2水平低于低危组(P<0.05);而两组之间D-D、WBC、Hb、RDW、PLT、MPV、Cr、PO2、TC、HDL-C、LDL-C、TG、NLR、PLR、LMR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危/高危组的RVDd、三尖瓣反流速度、PAP水平和V1-V4导联T波倒置、AF、肺动脉主干栓塞比例高于低危组(P<0.05);而两组之间RBBB、窦性心动过速、LVDd、LVEF、下肢DV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危/高危组溶栓、不良事件比例高于低危组(P<0.05);而两组抗凝、院内死亡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4、将单因素有意义的指标cTNI、BNP、PCO2、V1-V4导联T波倒置、AF、肺动脉主干栓塞比例、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纳入到二元Logistic回归中,采用逐步向前筛选法,结果提示V1-V4导联T波倒置(OR=5.684,P<0.05)、肺动脉主干栓塞(OR=7.477,P<0.05)是老年PTE患者危险分层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老年PTE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危险分层更高,易发生不良事件。临床诊断时应结合既往病史和相关检查,避免误诊、漏诊,尽早治疗,减少不良事件发生。2、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PTE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但老年男性PTE患者危险因素更多,发生RBBB比例更高,sPESI评分更高;而老年女性PTE患者V1-V4导联T波倒置比例更高,易发生不良事件。3、V1-V4导联T波倒置、肺动脉主干栓塞是老年PTE患者危险分层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医生可结合心电图及CTPA结果进一步评估老年PTE的危险分层。

吴亚婷[6](2020)在《流感疫苗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影响及成本效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心血管疾病位居全世界人民死因的首位。不稳定心绞痛作为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可迅速发展至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积极控制可控危险因素是改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大量研究表明流行性感冒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推荐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接种流感疫苗已经成为共识,然而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覆盖率,接种流感疫苗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潜在益处的循证研究较少,流感疫苗并没有被充分运用到临床实践,也未在实践中再次评估流感疫苗的效用。目的评估接种四价流感疫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不良事件住院风险的影响,并分析成本效益。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1月在新乡市某三级医院住院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在2018年11月1日-12月14日期间接种四价流感疫苗分为疫苗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基本资料,随访1年,比较两组死亡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计算效益成本。运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四价流感疫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290人,疫苗组143人,年龄73.17±5.90岁,占47.60%;对照组147人,年龄72.52±5.64岁,占52.40%。2.随访3个月、6个月结果显示:两组死亡构成比、心血管不良事件住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9个月结果显示:两组死亡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组心血管不良事件住院率低于对照组(5.59%vs 12.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8,P=0.047);急性冠脉综合症住院率低于对照组(1.40%vs 6.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32,P=0.035);心力衰竭住院率低于对照组(2.10%vs 7.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5,P=0.032);接种流感疫苗降低MACE住院率产生的效益成本比为2.65。4.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两组死亡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组心血管不良事件住院率低于对照组(6.30%vs 13.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P=0.038)、急性冠脉综合症住院率低于对照组(1.40%vs 6.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32,P=0.035)、心力衰竭住院率低于对照组(2.10%vs7.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5,P=0.032);接种流感疫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住院率产生的效益成本比为2.77。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种四价流感疫苗是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保护因素(HR=0.439,95%CI:0.1980.974,P=0.043),陈旧性心肌梗死史(HR=2.372,95%CI:1.1105.565,P=0.047)、左室射血分数<40%(HR=2.752,95%CI:1.2915.868,P=0.009)是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年内发生心衰住院的危险因素(HR=3.831,95%CI:1.10113.331,P=0.035)。结论1.在优化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流感季节前接种四价流感疫苗可以降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急性冠脉综合症、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改善患者1年内的临床预后,可以作为一种具有效益成本的干预措施。2.陈旧性心肌梗死史、左室射血分数<40%是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患者1年内发生心力衰竭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谭嘉琦[7](2019)在《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分析及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住院患者2064例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64例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3年01月0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患者的血清地高辛浓度2064例。地高辛的血药浓度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根据年龄段、性别、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科室进行分组比较。结果:1、在ACC/AHA指南推荐的血清地高辛浓度(SDC)范围内,有500例(24.2%);低于下限值有669例(32.4%),其中有528例(25.5%)低于仪器监测范围下限;高于上限范围有895例(43.4%),其中33例(1.6%)高于仪器监测上限范围。诊断地高辛中毒有136例(6.6%)。2、患者平均年龄为72.16± 13.75岁。≤65岁患者有589例(28.5%),>65岁患者有1475例(71.5%)。两组年龄段患者相比较,>65岁组患者的地高辛血药浓度更高,诊断地高辛中毒的例数更多(P均<0.05)。3、男性1044例(50.6%),女性1020例(49.4%),男性和女性的地高辛血药浓度在统计学无差异(P=0.178)。以SDC为1.0μg/L作分组切点,男女构成比无差异(P=0.066);再以SDC为1.2μg/L作分组切点,男女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6)。与男性相比,女性诊断地高辛中毒的例数更多(P<0.001),但院内全因死亡率在男女性别之间无显着差异(P=0.394)。4、SDC共覆盖20个科室,心内科(42.3%)、重症医学科(13.5%)、神经内科(10.3%)、呼吸内科(9.7%)监测的SDC例数位居全院总例数的前四位。5、心血管科监测的SDC中,SDC<0.5μg/L的患者人数有304例(34.8%),SDC在0.5-1.0μ/L的患者有121例(22.5%)。SDC>1.0μg/L的患者有373(42.7%)SDC>2.Oμg/L的患者121例(13.8%)。诊断地高辛中毒有57例。结论:1、血清地高辛剂量浓度0.5-1.Oμg/L占24.2%,1.0-1.2μg/L占7.3%,1.2-2.0μg/L占21.2%,>2.0μg/L占 14.8%;2、老年患者(>65岁)的血清地高辛浓度和中毒事件发生率更高;3、女性患者在SDC>1.2μ g/L组中的人数及诊断中毒的例数均高于男性患者。第二部分 血清地高辛浓度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血清地高辛浓度组之间心电图的差异,分析不同地高辛浓度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01日至2018年03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服用地高辛药物治疗,并在地高辛血药浓度稳定后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的住院患者病案资料370例。以1.2μg/L为分界点时,≤1.2μg/L组(SDC正常组)有270例,>1.2μg/L(SDC升高组)有100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生化指标、疾病情况、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比较不同地高辛血药浓度组之间心电图的差异,分析不同地高辛浓度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1、对比SDC正常组,SDC升高组中女性患者所占的比例更高,NYHA-Ⅳ级的患者更多见,Cr、BUN浓度值更高(P均<0.05)。2、大部分患者存在1种或多种疾病。心力衰竭(97.8%)、心脏瓣膜病(41.4%)、糖尿病(33.0%)、肾衰竭(31.1%)最多见。肾衰竭患者在地高辛升高组所占比例更大(P<0.05)。心肌病的发生率在地高辛正常组更高(P<0.05)。3、在院治疗中,大部分患者使用螺内酯、呋塞米、β受体拮抗剂、他汀类,分别为81.1%、80.8%、55.9%、52.4%。呋塞米、硝酸酯类、胺碘酮、氯化钾缓释片在地高辛升高组使用率更高(P均<0.05)。4、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窦性心律有168例(45.4%),房颤有240例(64.9%),包含阵发房颤52例(14.1%)。人工起搏心律8例(2.2%)。室早(76.5%)、房颤(64.9%)、房早(36.2%)是发生率最高的心律失常。以1.2μg/L作为分界点时,SDC>1.2μg/L组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显着高于SDC≤1.2μg/L组(P=0.010)。5、对比偶发室性早搏组,频发室性早搏组中,SDC>1.2μg/L组的患者更多,心功能Ⅳ级和心肌病患者比例更高,LVEF值更低,心率更慢,螺内酯使用率更高(P均<0.05)。6、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SDC>1.2μg/L、EF值降低是频发室性早搏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在本研究,以1.2μg/L为SDC分界点时,室性心动过速事件发生率在SDC>1.2μg/L组显着升高。2、SDC的升高是频发室性早搏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8](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陈怡[9](2019)在《高血压与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心脏超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高血压与房颤已成为目前老年人群中的两大流行疾病。本研究将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开展高血压与房颤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观察不同血压水平房颤的患病率、发病率,寻找与房颤发病相关的血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老年人群中房颤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与高血压的关系,为预防房颤发生、优化房颤血压管理以及预防卒中提供更多证据。方法:研究人群为2006年至2018年在上海6个社区接受调查的65岁以上老年居民。房颤筛查使用单导联心电图或12导联心电图。血压水平根据2018年欧洲高血压指南进行分级:理想血压(<120/80 mm Hg),正常血压(120-129/80-84 mm Hg),血压正常高值(130-139/85-89 mm Hg),高血压1级(140-159/90-99 mm Hg),高血压2级或3级(≥160/100 mm Hg)。在横断面数据分析与前瞻性数据分析中,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群房颤风险与血压水平的关系。采用二维斑点示踪超声心动图,比较房颤合并高血压组、单纯房颤组以及正常老年对照组之间的心脏结构与左心房功能。结果:在上海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横断面调查中(n=6966),校正了性别、年龄后,房颤患病率与收缩压呈负相关(收缩压每增加10 mm Hg的比值比(OR):0.79,95%有效区间[CI]0.71-0.88,P<0.0001),与舒张压呈正相关(舒张压每增加5 mm Hg OR 1.11,95%CI 1.02-1.22,P=0.02)。在排除了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未治疗老年人群中(n=3544),房颤患病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呈U型相关,患病率在血压正常高值组最低,而在理想血压水平(OR3.11,95%CI 1.65-5.85,P=0.004)以及2级或3级舒张期高血压水平(OR 8.04,95%CI 2.28-28.3,P=0.001)明显升高。在平均随访时间为4.7年的前瞻性研究中(n=5821),校正了性别、年龄后,房颤发病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呈正比(收缩压每增加10 mm Hg的风险比(HR):1.14,95%CI 1.04-1.23,P=0.003,舒张压每增加5 mm Hg的HR1.09,95%CI1.00-1.18,P=0.05)。1级收缩期高血压(HR 2.08,95%CI 1.07-4.03,P=0.03)、2级或3级收缩期高血压(HR 2.54,95%CI:1.26-5.11,P=0.01)以及综合收缩压和舒张压的1级(HR 1.97,95%CI:1.02-3.83,P=0.04)和2级或3级高血压(HR 2.61,95%CI:1.31-5.21,P=0.006)的房颤发病风险均较相应的理想血压水平明显增高。舒张期高血压的房颤发病风险亦有升高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正常高值血压水平的房颤风险与理想血压水平未见明显差异。房颤合并高血压组(n=22,48.1±8.4 vs.35.7±2.4,P=0.001)与单纯房颤组(n=17,40.9±5.6 vs.35.7±2.4,P=0.004)的左房内径均大于正常对照组(n=20),且房颤合并高血压组的左房内径大于单纯房颤组(48.1±8.4 vs.40.9±5.6,P=0.004)。单纯房颤组在心室收缩末期左房应变率(LA-SRs,1.93±0.23 vs.2.23±0.47,P<0.05)及心室舒张早期的左房峰速度(LA-Ve,4.57±0.84vs.5.06±0.53,P<0.05)低于正常对照组。房颤合并高血压组在心室收缩末期、心室舒张早期以及心室舒张晚期的左房峰速度、左房应变及应变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呈U型相关。房颤发病率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呈正线性相关,收缩压的预测价值更高。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大小与功能改变均较单纯房颤更明显。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更好地评价合并高血压的房颤与单纯房颤在左心房功能上的差异。

李祉丹[10](2019)在《健康人群心室复极稳定性与衰老相关心脏舒张功能亚临床状态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衰老是一个受多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复杂网络状系统性改变,心脏衰老也不例外。心脏衰老伴随着一系列复杂变化,这些衰老相关的变化在心脏结构、功能、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中得以表现,使衰老心肌对外界压力的易感性增加,导致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升高。心脏舒张功能障碍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并且其中约21%的人群表现为无症状性舒张功能障碍,即舒张功能障碍的亚临床阶段。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别于收缩障碍,导致许多对心脏收缩障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舒张障碍的治疗中并不理想,因此对衰老相关的心脏舒张功能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发现,心肌细胞电学特性改变致心室复极稳定性异常与舒张功能下降相关,并提出舒张性电-机械偶联可能是复极异常并通过钙离子介导引起舒张障碍,并最终导致症状性心衰过程中独特的环节。但上述研究多限于疾病人群,目前尚缺乏健康人群心室复极稳定性与衰老相关心脏舒张功能亚临床状态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横断面和纵向两个方面研究健康人群心室复极稳定性与心脏舒张功能的相关性问题,探索心室复极变量在心脏舒张功能改变的预测价值,为通过改善心室复极稳定性成为未来心衰治疗手段的潜在方向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对来源于沈阳15个社区的1500名自我评价健康的个体进行筛选,研究对象的登记标准为:年龄≥30岁的具有小学文化以上的城市和乡村居民;既往无疾病史(心、脑、肺、肝、肾、高血压、糖尿病、肿瘤、风湿性疾病、慢性感染等疾病病史);自我评价健康(视听功能正常,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康,情绪稳定,能恰当地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能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有能力照顾自己,没有困难或无需帮助下完成日常活动,能够提供自我报告的数据和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831名个体因既往病史或体格检查异常而被排除,余下669名个体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血、尿常规、血液生化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血尿酸)及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检查,排除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及资料不全的255名个体,最终414名对象被视为健康人群并选入研究。2011年对2008年选取的414名健康人群进行随访,排除终点事件(7例)、缺失随访(124例)或数据丢失(13例)的144人,最终,270人被确定为纵向研究的样本人群(119名男性,151名女性,年龄34-84岁)。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心肌梗死、中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竭或死亡。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研究方法:(1)基础数据收集所有的研究对象均需完成详细的问卷调查并收集基础资料,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表面积(BAS)和腰臀比(WHR)。体表面积(BSA)=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测量血压前使患者休息10分钟以上,取坐位,保持适当的袖口宽度,使用电子血压计(OMRON HEM-70H)测量右臂肱动脉血压2次,取平均值。检测生化指标前使研究对象保持空腹8小时以上,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样均在早上8:00-9:00之间采集,检测前将血样保存于-70℃环境中,所有生化指标均使用日立747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2)体表心电图检查对研究对象进行卧位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纸质报告扫描成电子文件,使用专业的图像测量软件Digimizer软件进行相关指标的测量。代表心室复极稳定性的心电学指标及测量标准如下:(1)QT间期: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间期。T波终点的确定:根据2009AHA/ACCF/HRS/ISCE指南推荐,应用切线法确定T波终点,即T波顶点沿T波终末支最陡峭处划一条切线,其与等电位线的交点确定为T波终点。(2)QTc间期:应用Bazett公式,QTc=QT/√。(3)Tpe间期:T波顶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间期。(4)Tpec间期:应用Bazett公式,Tpec=Tpe/√。(5)Tpe/QT:Tpe与QT的比值。(6)Tpe/QTc:Tpe与QTc的比值。所有测量均在V5导联中进行。在V5导联不能用于分析的情况下,使用V4或V6导联进行测量。心电图测量由同一位受过训练的专业医师进行,并对超声心动图结果未知。(3)心脏超声检查患者取左侧卧位,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AP-D)、左心房上下径(LA-SI-D)和左心房左右径(LA-ML-D),根据椭圆体模型计算左房容积(LAV)及左房容积指数(LAVI),LAV=4π/3(LA-SI-D/2)(LA-AP-D/2)(LA-ML-D/2),LAVI=LAV/BSA。取心尖四腔和二腔切面,采用双平面改良Simpson’s法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使用脉冲式多普勒,于心尖四腔切面二尖瓣瓣尖水平测量二尖瓣减速时间(DT),以及心室充盈早期血流速度(E)和心室充盈晚期血流速度(A),并计算E/A比值。E/A<0.75被定义为心脏舒张功能下降。根据舒张功能纵向改变,将研究人群分为四组:舒张功能正常组(基线期和随访时均E/A≥0.75)、舒张功能恶化组(基线期E/A≥0.75,到随访时E/A<0.75)、舒张功能改善组(基线期E/A<0.75,到随访时E/A≥0.75)、舒张功能损伤组(基线期和随访时均E/A<0.75)。(4)统计学方法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7.0(Chicago,USA)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性检验应用Kolmogorov-Smirnov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根据方差齐性检验,采用最小二乘法(LSD)或Dunnett’s T3方法进行各组均数的多重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列联系数。在横断面研究中,心室复极指标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并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此外,在横断面研究中根据心脏舒张功能超声指标E/A数值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舒张功能正常组(E/A≥0.75)和下降组(E/A<0.75),并进一步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的QTc间期长度临界值(男性397ms,女性393ms),将研究对象分为QTc间期正常组和延长组。以QTc间期长度分组为自变量,正常组为对照组,以心脏舒张功能下降与否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评价心室复极指标QTc间期长度与心脏舒张功能的关系。在纵向研究中以基线期QTc间期长度分组为自变量,心脏舒张功能纵向改变分组为因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此评价QTc间期长度对心脏舒张功能纵向改变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横断面研究中,心脏电-机械指标在不同年龄组中有显着差异,心室复极稳定性和舒张功能随増龄而下降(p<0.05)。心脏电-机械指标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p<0.05)。多个心室复极指标与心脏舒张功能指标显着相关,其中QTc间期与主要舒张指标E/A比值呈显着负相关。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调整年龄及其他混杂变量后,男性组的QTc间期仍与E/A比值呈显着线性相关。此外,以QTc间期长度分组为自变量,正常组为对照组,以心脏舒张功能下降与否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时,在调整全部混杂变量后,QTc间期延长组中舒张功能下降发生风险的OR值是2.567(95%CI,1.227-5.370,P=0.012),提示QTc间期延长会引起舒张功能下降的风险增加。2、在纵向研究中,基线期的心室复极指标在不同心脏舒张功能纵向分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根据列联表分析,在研究总体中,QTc间期长度分组与心脏舒张功能纵向改变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0.255(p<0.01),此外,在男性和女性中,二者的相关性仍具有显着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29和0.336(p<0.01)。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与基线期QTc间期正常者相比,基线期QTc间期延长发生舒张功能恶化和舒张功能损伤风险的OR值分别为2.029(95%CI1.023-4.024,p=0.043)、2.004(95%CI 1.047-3.846,p=0.036)。进一步调整年龄、BMI、SBP、DBP、TG、TC、HDL、LDL、FBG和SCr潜在的混杂变量后,与基线期QTc间期正常者相比,基线期QTc间期延长发生舒张功能恶化和舒张功能损伤风险的OR值分别为1.946(95%CI 0.921-4.098,p=0.081)、1.919(95%CI0.935-3.953,p=0.076)。结论:在健康人群中,心室复极稳定性与心脏舒张功能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心室复极稳定指标与舒张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其中,主要复极指标QTc间期延长与舒张功能下降显着相关,且在男性中具有独立的线性相关性,QTc间期延长使男性的舒张功能下降的发生风险增大。体表心电图检查在心脏功能评价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评估心室复极稳定性可对健康人群心脏舒张功能的预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在纵向研究中,证实心室复极稳定性与心脏舒张功能纵向改变相关,基线期QTc间期延长具有舒张功能恶化和舒张功能损伤发生风险增加的趋势。QTc间期的测定对健康人群心脏舒张功能的远期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研究为通过改善心室复极稳定性成为未来心衰治疗手段的潜在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心电图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心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低钾血症与老年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一: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前言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结果
    1 低钾血症患者一般资料
        1.1 不同性别、年龄低钾血症的分布情况
        1.2 低钾血症患者的科室间分布
    2 低钾血症患者的疾病分布
        2.1 低钾血症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分布
        2.2 不同年龄层低钾血症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分布
    3 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
        3.1 症状
        3.2 心电图表现
        3.3 心脏彩超表现
    4 低钾血症与血清镁离子及酸碱平衡
        4.1 低钾血症与血清镁离子
        4.2 血气分析表现
        4.3 24小时尿钾定量及尿钾浓度
    5 低钾血症患者用药情况及补钾治疗效果
        5.1 低钾血症与常用影响血钾水平药物
        5.2 血钾恢复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低钾血症与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因素及资料收集方法
        1.1.3 相关定义
        1.1.4 质量控制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2 不同年龄段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分析
        1.2.3 不同类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分析
    1.3 讨论
        1.3.1 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特征
        1.3.1.1 基础疾病
        1.3.1.2 年龄
        1.3.1.3 性别
        1.3.1.4 BMI
        1.3.2 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影响因素
        1.3.2.1 房颤与左房内径
        1.3.2.2 房颤与血脂
        1.3.2.3 房颤与同型半胱氨酸
        1.3.2.4 房颤与尿酸
        1.3.3 研究不足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2.1 房颤的流行病学现状
    2.2 房颤的发生机制
    2.3 房颤的危险因素
        2.3.1 高血压病
        2.3.2 糖尿病
        2.3.3 冠心病
        2.3.4 心功能不全
        2.3.5 缺血性脑卒中
        2.3.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3.7 肥胖
        2.3.8 高尿酸血症
        2.3.9 同型半胱氨酸
    2.4 房颤的治疗
    2.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表
附录 B 患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老年心衰患者的个体化容量管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综述
    1.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现状
        1.1 国外流行现状
        1.2 国内流行现状
    2.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等慢性病患者管理
        2.1 心衰患者的心衰门诊团队护理
        2.2 以家庭为基础的模式
        2.3 多学科管理小组
        2.3.1 医生的角色
        2.3.2 护士的角色
        2.3.3 药剂师的角色
        2.3.4 营养师的角色
        2.3.5 物理治疗师的角色
        2.3.6 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的角色
        2.4 最近的举措和新的希望
        2.4.1 远程监控
        2.4.2 有创监护
        2.4.3 非血流动力学植入设备
        2.4.4 血流动力学监测
        2.4.5 使用人工智能预测
        2.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1.1 基本信息采集
        2.1.2 6min步行试验
        2.1.3 心衰相关量表
    2.2 分组管理
    2.3 管理团队
        2.3.1 干预组进行个体化容量管理
        2.3.2 干预组进行特殊的干预
        2.3.3 干预组及对照组均进行的干预
        2.3.4 试验分组
        2.3.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收集数据情况
        3.1.1 随机分组后资料比较
        3.1.2 分组后资料比较
4 讨论
    4.1 结果讨论
    4.2 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老年人个人健康情况调查表
    附录3 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LHFQ)
    附录4 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
    附录5 标准电话访问手稿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4)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特征及T2MI预测评分的有效性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型心肌梗死在老年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与院内预后的关系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542-5P/自噬途径在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心肌梗死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老年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危险因素
        2.2.1 遗传性危险因素
        2.2.2 获得性危险因素
    2.3 病理生理
    2.4 临床表现
        2.4.1 症状
        2.4.2 体征
    2.5 辅助检查
        2.5.1 检验
        2.5.2 检查
    2.6 治疗
        2.6.1 一般治疗
        2.6.2 抗凝
        2.6.3 溶栓
        2.6.4 手术或介入
    2.7 结语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入选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一般资料
        3.2.2 实验室相关检查
        3.2.3 CTPA检查
        3.2.4 超声心动图检查
        3.2.5 下肢静脉彩超检查
        3.2.6 心电图
        3.2.7 PTE的危险分层
        3.2.8 sPESI评分
        3.2.9 预后情况
    3.3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
        4.1.1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既往史比较
        4.1.2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检验、检查比较
        4.1.3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危险分层、治疗及预后比较
    4.2 老年女性组与老年男性组比较
        4.2.1 老年女性组与老年男性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既往史比较
        4.2.2 老年女性组与老年男性组检验、检查比较
        4.2.3 老年女性组和老年男性组危险分层、治疗、预后比较
    4.3 低危组与中危/高危组比较
        4.3.1 低危组与中危/高危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既往史比较
        4.3.2 低危组与中危/高危组检验、检查比较
        4.3.3 低危组与中危/高危组治疗、预后比较
        4.3.4 老年PTE患者危险分层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
致谢

(6)流感疫苗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影响及成本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概念框架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流感疫苗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影响及成本效益分析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流感及流感疫苗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7)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分析及对心律失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住院患者2064例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分析
    引言
    1.1 材料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1.2.1 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结果及中毒病例
        1.2.2 不同年龄段血清地高辛浓度情况
        1.2.3 男女患者在不同血清地高辛浓度组分布及中毒、死亡例数
        1.2.4 各年度监测例数
        1.2.5 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患者科室分布情况
        1.2.6 心血管科室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情况
    1.3 讨论
    1.4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清地高辛浓度对心律失常的影响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2.2 患者疾病情况比较
        2.2.3 患者使用药物情况比较
        2.2.4 患者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比较
        2.2.5 偶发与频发室性早搏事件的基线资料比较
        2.2.6 频发室性早搏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攻读研宄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9)高血压与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心脏超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高血压与房颤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高血压与房颤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房颤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已发表文章

(10)健康人群心室复极稳定性与衰老相关心脏舒张功能亚临床状态改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健康人群心室复极稳定性与衰老相关心脏舒张功能亚临床状态改变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基础数据收集
        2.2.2 体表心电图检查
        2.2.3 心脏超声检查
        2.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年龄及性别分组中一般指标、血液生化和心脏电-机械功能相关指标的比较
        3.2 舒张功能正常组和下降组间一般指标、血液生化和心脏电-机械功能相关指标的比较
        3.3 心室复极指标与心脏舒张功能指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3.4 心室复极指标与心脏舒张功能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 以心脏舒张功能下降与否为因变量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健康人群心室复极稳定性与衰老相关心脏舒张功能亚临床状态改变相关性的纵向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基础数据收集
        2.2.2 体表心电图检查
        2.2.3 心脏超声检查
        2.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心脏舒张功能纵向改变分组间一般临床指标及电-机械相关指标基线水平的组间比较
        3.2 QTc间期与心脏舒张功能纵向改变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QTc间期与心脏舒张功能纵向改变间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心电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低钾血症与老年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向海燕.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D]. 谷玉.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老年心衰患者的个体化容量管理效果研究[D]. 李艳君.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4]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飞. 苏州大学, 2020(06)
  • [5]老年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明剑. 吉林大学, 2020(08)
  • [6]流感疫苗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影响及成本效益分析[D]. 吴亚婷.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7]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分析及对心律失常的影响[D]. 谭嘉琦.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9]高血压与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心脏超声研究[D]. 陈怡.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健康人群心室复极稳定性与衰老相关心脏舒张功能亚临床状态改变的相关性研究[D]. 李祉丹.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