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冻葡萄粒加工技术

速冻葡萄粒加工技术

一、速冻葡萄粒加工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马富生[1](2021)在《液氮速冻竹笋片制作即食麻辣竹笋的配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液氮速冻竹笋片制作即食麻辣竹笋的配方,以液氮速冻竹笋片为原料,以刀口辣椒油、食用盐、I+G、乳酸、白砂糖为辅料,以感官评价为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配方为液氮速冻竹笋片1kg、刀口辣椒油100g、食用盐25g、I+G12g、乳酸2g、白砂糖15g。按此最佳配方制作的即食麻辣竹笋口感脆嫩、色泽诱人、咸淡适宜、麻辣适口、风味浓郁,感官评分值为86.63分;其食品安全指标中的铅符合GB 2762-2017中蔬菜制品的规定,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符合GB 29921-2013中即食果蔬制品的规定,大肠菌群符合GB 2714-2015中的规定。

王太君[2](2021)在《2014-2018年吉林省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监测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吉林省2014-2018年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监测资料分析,了解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现状以及产肠毒素和耐药菌株分布情况,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4-2018年吉林省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监测数据来源于《全国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数据汇总系统平台》,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株的产肠毒素、耐药性数据来源于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共计186株。样本来源包括吉林省9个地级市(自治州)的14类食品,总计5129份样本,所有分类均依据监测方案要求进行。本文使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主要描述时间分布,地区分布,比较不同食品类别,不同采样环节,不同包装类型的食品金葡菌污染情况以及肠毒素和耐药分布情况,分类资料主要应用率和构成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吉林省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检测情况分析(1)2014-2018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年均检出率为3.63%(186/5129),其中2014年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5.24%),2018年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低(1.64%),五年检出率变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χ2=29.939,P<0.01)。吉林省9个市州金黄色葡萄球菌年均检出率1.45%-5.58%,白城、长春市检出率较高,其次为通化市,白山市最低。(2)14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0.87%-9.00%,速冻米面制品检出率最高(9.00%),其次为肉及肉制品(8.39%)、焙烤及油炸类食品(3.44%)、餐饮食品(3.41%),坚果与籽类及其加工制品类、蔬菜及其制品、水产品、饮料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餐饮服务环节检出率为3.58%(74/2069),流通环节为3.66%(112/3060),这两个环节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025,P=0.875)。餐饮服务环节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2.08%-5.61%,其中快餐店、小吃店检出率最高,饮品店最低。流通环节中检出率为1.38%-14.29%,其中批发市场检出率最高,便利店/零售店检出率最低,路边摊位和学校周边商铺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4)散装食品总检出率为4.01%(163/4064),预包装食品总检出率为2.16%(23/1065),两种包装类型食品中金黄的葡萄球菌总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8.274,P<0.01)。散装食品中速冻米面制品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为12.77%,其次是肉及肉制品,为7.84%,预包装食品中肉及肉制品检出率最高,为10.98%,其次为速冻米面制品,为5.66%,冷冻饮品在不同包装类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食品类别均无统计学差异。2.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情况(1)2014-2018年总肠毒素阳性率为47.85%(89/186)。其中2018年肠毒素阳性率最高,为60%,2017年肠毒素阳性率最低,为27.78%,不同年份肠毒素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0.803,P<0.05)。吉林省9市州肠毒素检出率28.57%-66.67%,白山市和白城市较高,长春市最低。(2)餐饮服务环节肠毒素阳性率为47.30%,流通环节肠毒素阳性率为48.21%,在餐饮服务环节当中,街头摊点肠毒素阳性率最高,为70.00%,其次为饮品店,阳性率为66.67%,快餐店阳性率最低,为33.33%,在流通环节当中,批发市场肠毒素阳性率为100.00%,其次为零食加工店,阳性率为60.00%,超市阳性率最低,为38.71%。(3)散装食品样本肠毒素阳性率为50.92%(83/163),预包装食品样本肠毒素阳性率为26.09%(6/23);农村食品样本肠毒素阳性率为53.85%(7/13),城市食品样本肠毒素阳性率为47.40%(82/173);第四季度肠毒素阳性率最高,为63.64%(7/11)。(4)金葡菌分离株耐药率为94.62%(176/186),其中PEN耐药率最高,为92.47%(172/186),其次为ERY、TET、GEN,所有菌株对VAN均敏感。单重耐药的菌株有41株,占所有菌株的22.04%(41/186),双重耐药株34.95%(65/186),多重耐药菌株37.63%(70/186),最多耐受抗生素种类为5类,共产生12个耐药谱,其中对PEN产生耐药的菌株为38株,PEN成为优势耐药谱。(5)吉林省九个市州分离株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均在85%以上,吉林市、辽源市和松原市最高,四平市和白山市耐药率最低;白山市多重耐药率最高,为66.67%,其次长春市47.62%,延边州多重耐药率最低16.67%。大部分食品耐药率均在90%以上,其中蛋与蛋制品、调味品、冷冻饮品、乳与乳制品、水果及其制品和速冻米面制品中的分离株均为耐药株;肉及肉制品和速冻米面制品多重耐药率最高,分别为45.57%、44.44%,其次为餐饮食品,耐药率为35.71%。结论:1.2014-2018年吉林省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批发市场、快餐店检出率相对较高,食品类别中的速冻米面制品、肉及肉制品检出率相对较高;2.在批发市场、街头摊点的食品中分离的金葡菌菌株肠毒素阳性率相对较高,食品类别中的速冻米面制品、肉及肉制品阳性率相对较高3.吉林省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食品普遍耐药,PEN+ERY为优势耐药谱,其中吉林市、辽源市和松原市食品中分离的金葡菌菌株耐药情况相对严重。

方舟滔[3](2021)在《不同茶树变种类黄酮积累模式及黄酮醇三糖苷滋味属性和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研究》文中指出黄酮醇苷对茶叶汤色和滋味有重要贡献,但茶叶中多种丰度较高的黄酮醇三糖苷物质结构信息和滋味特征尚不明确,茶叶黄酮醇苷组成和含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遗传调控机制也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在优化茶叶黄酮醇苷快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制备色谱、核磁共振以及感官审评实验对分离的黄酮醇三糖苷进行了结构和滋味特性鉴定,通过多品种、多区域样品收集和分析明确了影响黄酮醇苷积累模式的关键因素,通过黄酮醇苷组成和转录组关联分析,初步明确了影响茶树黄酮醇苷积累模式的关键代谢通路、并筛选出了与黄酮醇三糖苷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和优化了茶叶黄酮醇苷液质联用快速检测技术,可在16min内分析样品中的20种黄酮醇苷物质,包括4种杨梅素糖苷、8种槲皮素糖苷和8种山奈酚糖苷。同时以聚酰胺前处理为核心,开发了茶中黄酮醇三糖苷单体制备方法,鉴定了槲皮素-3-O-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鼠李糖鼠李糖苷、山奈酚-3-O-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苷和山奈酚-3-O-葡萄糖鼠李糖鼠李糖苷等4种茶叶高丰度黄酮醇三糖苷。(2)黄酮醇三糖苷本身不具备明显的滋味特征,且不与EGCG发生明显的滋味互作反应,但对咖啡因的苦味有显着增强效果。黄酮醇苷总浓度和咖啡因浓度是影响两者复配体系苦味的关键因素,而苷元和糖链结构差异对复配体系苦味强度影响较小。通过漱口等方式难以将黄酮醇三糖苷从口腔中完全清除,漱口后5min以内仍可对摄入的咖啡因有苦味增强效应。(3)茶叶类黄酮积累模式主要取决于茶树品种而非种植区域;不同茶树变种的类黄酮积累模式存在显着差异,assamica变种积累较高含量的ECG和黄酮醇二糖苷,而sinensis变种则以积累EGCG和黄酮醇三糖苷为主,而且黄酮醇三糖苷/黄酮醇双糖苷和ECG/EGCG比值可作为鉴别茶树品种资源重要指标。鲜叶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和红茶后,黄酮醇苷含量均有所下降,尤其以红茶降幅最大,因为在发酵和干燥阶段杨梅素糖苷几乎全部被氧化或降解。(4)代表性品种‘福鼎大白茶’和‘云抗10号’不同成熟度叶片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光合作用、碳固定、淀粉和蔗糖代谢等初级代谢通路以及类黄酮代谢和苯丙烷代谢等次级代谢通路;不同变种类黄酮成分积累特性差异可能与UV-B信号响应及下游调控和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UGT91Q1、UGTPg18、UGT72B4和UGT87A1可能参与了黄酮醇三糖苷的生物合成。

曲宝宝[4](2020)在《应用茶多酚和葡萄籽提取物提高速冻水饺牛肉馅品质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饺是深受我国消费者欢迎的食品之一。随着食品冷链的发展完善,速冻水饺逐渐出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然而在运输、贮藏和销售过程中,速冻水饺会发生脱水、脂肪和蛋白质氧化,特别是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温度波动会加速肉馅中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导致肉馅品质加速劣变,增强了饺子馅的酸味和硬度,影响了风味,导致速冻水饺的品质发生劣变。添加抗氧化剂可以有效抑制贮藏过程中脂肪氧化,由于合成抗氧化剂对人体有潜在的毒理学效应,而高效安全的天然抗氧化剂受到人们的欢迎。前期研究表明,茶多酚、葡萄籽提取物能够抑制肉与肉制品中的脂肪氧化。因此,本课题探究了上述天然抗氧化剂对速冻水饺牛肉馅在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以期建立速冻水饺牛肉馅的品质保持技术。本研究主要选取鲁西黄牛牛肉为原材料,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单因素实验,在牛肉水饺中分别添加茶多酚(0%,0.1%,0.2%,0.3%,0.4%,w/w)和葡萄籽提取物(0%,0.1%,0.2%,0.3%,0.4%,w/w)并在冷冻温度(-18℃)、冻融循环温度(水饺每三天在-18℃与-7℃两个温度下进行轮换)下贮藏0 d、30 d、60 d和90 d,每个时间点测定牛肉馅的TBARS值,根据实验结果优选出抗氧化效果好的两种抗氧化剂的浓度。第二部分实验以第一部分实验结果为基础,以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海藻糖和空白为对照,探究了茶多酚(0.4%)、葡萄籽提取物(0.4%)、复配天然抗氧化剂(0.2%茶多酚+0.2%葡萄籽提取物)对速冻水饺(-18℃贮藏)牛肉馅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p H值、肉色、质构、蒸煮损失、微生物、感官品质等的影响。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茶多酚和葡萄籽提取物能够显着抑制在冷冻温度(-18℃)和冻融循环温度下肉馅的脂肪氧化(P<0.05),冷冻温度下0.4%茶多酚和0.4%葡萄籽提取物在长期贮藏过程中对脂肪氧化的效果更显着(P<0.05),冻融循环温度下0.4%茶多酚和0.4%葡萄籽提取物在长期贮藏过程中对脂肪氧化的效果更显着(P<0.05)。单因素实验最终优选结果为添加0.4%的茶多酚和0.4%的葡萄籽提取物。(2)天然抗氧化剂能够有效改善速冻水饺牛肉馅的品质劣变。0.4%葡萄籽提取物、0.4%茶多酚和0.2%茶多酚与0.2%的葡萄籽提取物复合能够显着降低冷冻贮藏牛肉馅的TBARS值(P<0.05),作用效果0.2%茶多酚与0.2%的葡萄籽提取物复合>0.4%葡萄籽提取物>0.4%茶多酚=0.01%BHT。0.4%葡萄籽提取物有显着的护色效果(P<0.05)。0.4%葡萄籽提取物、0.4%茶多酚和0.2%茶多酚与0.2%的葡萄籽提取物复合能够显着降低冷冻贮藏牛肉馅的菌落总数(P<0.05),作用效果0.4%茶多酚>0.4%葡萄籽提取物>0.2%茶多酚与0.2%的葡萄籽提取物复合>0.01%BHT。(3)牛肉馅中添加茶多酚、葡萄籽提取物和海藻糖提高了肉馅的保水性,质构变化程度小,抑制了感官品质劣变。茶多酚和葡萄籽提取物对牛肉馅的质构和感官品质的改善程度比海藻糖差比BHT好。

沈凌雁[5](2020)在《鲜食玉米原汁制备工艺与品质调控》文中研究说明鲜食玉米是乳熟后期至蜡熟初期采收的玉米,主要包括甜玉米和糯玉米。鲜食玉米因其多汁多糖的特点和鲜嫩香甜的风味成为玉米制汁的优选。我国鲜食玉米品种已达400多个,在食味品质上各有特色。但对不同品种制汁特性和玉米汁加工过程中风味成分变化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通过真空冻藏-低温压榨-高温灭菌的方法制取鲜食玉米原汁,对不同甜、糯玉米品种和成熟度的制汁特性以及预处理和灭菌过程中主要风味成分变化进行了比较和测定,并分析了灭菌处理对鲜食玉米汁加工的影响,目的在于为鲜食玉米制汁的原料选择以及风味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一)采集了 7个糯玉米和3个甜玉米品种,对其制汁适宜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甜玉米水分含量均高于糯玉米,且甜玉米的出汁率为39.51-47.9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77-13.13%,三个甜玉米品种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糯玉米出汁率为18.92-33.3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34-9.83%。甜玉米的出汁率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着高于糯玉米。测定3个品种甜玉米成熟度Ⅰ、Ⅱ、Ⅲ,结果发现三个品种成熟度I含水量和出汁率均高于成熟度Ⅱ和Ⅲ,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偏低。进一步测定玉米原汁中游离糖、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挥发性成分和感官属性,结果显示SKT-1506成熟度Ⅱ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蔗糖含量、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以及二甲基硫醚和吡嗪类化合物百分含量均高于其他两品种。(二)比较真空包装,-20℃冻结后-20℃冻藏、液氮冻结后真空包装,-20℃与-80℃冻藏这三种冻结方式对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真空包装,-20℃冻结后-20℃冻藏处理的玉米原汁游离糖含量是其他两种冻结方式的1.18和1.26倍,甜味氨基酸含量是其他两种冻结方式的1.22和1.37倍,鲜甜特点更为突出,且表征生味和青味气味的已醛含量最低,玉米特征香气二甲基硫醚含量最高。通过比较玉米籽粒在4℃、25℃和40℃这三种温度下解冻,对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玉米籽粒4℃解冻处理的甜味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酰胺以及蔗糖、麦芽糖、吡嗪类成分含量最高。经单因素实验验证,玉米原汁的较优预处理方式为:鲜食玉米籽粒真空包装,-20℃冻结后-20℃冻藏,并在4℃解冻玉米籽粒。(三)比较HPP、常压热处理、高压蒸汽处理和超高压(HPP)联合热处理对甜玉米原汁理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发现经过热处理灭菌的玉米原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着增加;不同灭菌方式对非挥发性成分种类无影响,但对含量具有显着影响,热处理的蔗糖含量、总糖含量、甜味氨基酸显着高于生汁和HPP处理。特征性风味成分二甲基硫醚和吡嗪成分只出现在经热杀菌处理的样品中,HPP处理样品中未检出。由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到不同灭菌组玉米原汁感官优劣顺序为:高压蒸汽处理>常压热处理>HPP+高压蒸汽处理>HPP+常压热处理>生汁>HPP。综合考虑选择高压蒸汽处理为加工玉米原汁的适宜灭菌方式。

闵二虎[6](2020)在《速冻藕夹鱼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藕夹方便食品的开发是莲藕食品工业化的需要,也是传统美食传承与保护的需要。藕夹作为中国传统油炸食品,因其独特的风味特点而深得消费者喜爱。本研究针对传统藕夹食品存在吸油率高、藕片褐变、夹馅脂肪含量高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开发了以鲢鱼肉糜为夹馅原料的速冻藕夹鱼糜产品。以此来迎合现代人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也为莲藕产品深加工提供技术参考。本研究迎合了消费者对低脂食品所需,选用鲢鱼鱼肉糜作为藕夹夹馅原料,主要围绕新鲜鲢鱼成熟过程中pH值、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的变化,以及斩拌工艺和调制配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鲜鲢鱼在0℃自然成熟4 h后进行制糜,品质最佳;根据工业化生产需要,对比了手工和机械斩拌对鱼糜品质的影响,得出最佳工业化鱼糜制备条件:机械斩拌转速为1800 r/min、斩拌时间90 s,该条件下鱼糜的持水性为79.3%;以黏结性和感官评价为指标,试验得出鱼糜夹馅的调制料添加量为:鲢鱼糜100 g中添加魔芋胶0.15%、食盐2.0%、鸡蛋清15%、复合磷酸盐0.4%、葱姜汁10%、植物油脂5%、味精1.5%。探讨了添加物对藕夹面糊油炸后的脆性、吸油率和抗老化性的影响,试验得出:100 g低筋面粉中加食盐2.5%,全蛋液20%,水120 mL,无铝泡打粉0.8%,甲基纤维素(MC)2%,单甘酯0.6%。按照此配方制得的面糊能够有效改善藕夹油炸后表面糊的脆性和降低油炸糊吸油率对冻藏条件下表层淀粉糊的老化控制有利。围绕藕夹加工过程中不同添加剂对藕片褐变的影响,得出最佳藕片护色条件为0.2%柠檬酸水溶液中100℃热烫20 s;采用蒸煮熟化后油炸的创新制作工艺,对面糊吸油率进行研究,得出挂糊前的蒸煮工艺对降低面糊吸油率具有明显的效果,吸油率为21.3%,较传统工艺下降了 6.9%;并对蒸煮工艺样品鱼糜馅料菌落总数进行测定,试样测得:样品菌落总数检测的三个稀释度培养计数均为0,报道结果为<3 cfu/g。对比传统工艺样品鱼糜馅料菌落总数检测结果为260 cfu/g,相差接近两个数量级。以保水率和感官评价为主要参考指标,围绕加工过程的速冻关键工艺及冻结后产品在商业化冻藏温度下(-18℃)的稳定性进行研究,试验得出:-30℃条件产品冻结效果较好,藕夹鱼糜的保水率为98.7%;对冻结后的产品分别采用微波解冻、空气自然解冻、蒸煮解冻、油炸回热解冻,结果表明:采用油炸回热解冻的藕夹鱼糜产品质量最好,推荐食用前的解冻条件为60 s/150℃;其次选择为微波解冻;在-18℃贮藏条件下,产品酸价和过氧化值保持一定速率上升,冻藏280天时产品的安全性指标过氧化值远低于GB 19295-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的规定要求。根据产品工业化生产需要,结合本研究内容,编制了《速冻藕夹鱼糜》企业标准。

郭辉,郭伟宏,陈恒峰,高振江[7](2020)在《鲜葡萄脱粒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依据鲜葡萄在制干作业中对脱粒环节的需求,研制了一种鲜葡萄脱粒机。作业时,机组能够完成葡萄脱粒、脱下葡萄粒的运输与收集、剩余茎秆的收集等工作。脱粒装置选取脱粒带出口并行间距、脱粒带速度、悬挂带速度3个因素为考察因素,针对未脱净率及破损率进行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试验参数较优组合。样机试验表明:影响未脱净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脱粒带出口并行间距、脱粒带速度、悬挂带速度;在脱粒带出口并行间距为35mm、脱粒带速度为160m/min、悬挂带速度为8.5m/min时,无核白葡萄的脱净率达到96%以上,破碎率小于0.2%。该机具设计合理,对葡萄的损伤小、脱净率及工作效率高,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邹琼[8](2019)在《紫甘蓝微冻贮藏特性及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甘蓝作为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蔬菜,在贮藏保鲜期间存在着保质期短和水分流失、易腐烂变质等问题。本论文针对鲜切紫甘蓝的微冻特性和工艺开展研究,具体做了三个方面,研究了鲜切紫甘蓝的冷加工预处理工艺,探求了鲜切紫甘蓝微冻品质特性和变化规律,优化了鲜切紫甘蓝微冻贮藏的工艺条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选用叶球重1.52.0kg紫甘蓝,以鲜切紫甘蓝的感官评价和硬度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因素最佳水平,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保脆剂的不同浓度、保脆剂的不同浸泡时间及不同料液比对鲜切紫甘蓝品质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的极差和方差分析得出鲜切紫甘蓝冷加工预处理的最优工艺为:保脆剂CaCl2溶液浓度为0.5%、浸泡时间为5min、料液比为1:15。2通过对鲜切紫甘蓝在不同冻结温度下冻结曲线的测定,研究了鲜切紫甘蓝在各个温度下的冻结规律,并且确定了后续试验的微冻温度为-2℃。然后对鲜切紫甘蓝进行微冻适应性分析,试验数据表明无论是在微冻或是冷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鲜切紫甘蓝的感官评分、色度、质构(硬度、弹性、咀嚼性)等均呈下降的趋势;失水率、微生物指标、腐烂率等呈上升趋势;而花色苷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微冻条件下鲜切紫甘蓝的品质变化要比冷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缓慢,并且在冷藏21d与微冻42d时鲜切紫甘蓝品质变化差异不明显。所以微冻能显着抑制鲜切紫甘蓝的失水、腐烂以及褐变;还可降低微生物生长速率;有效维持紫甘蓝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和感官品质;减少花色苷等营养成分的流失,延长保质期。得出鲜切紫甘蓝使用微冻贮藏保鲜技术具有可行性这一结论。3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和极差分析获得鲜切紫甘蓝微冻贮藏的最佳保鲜工艺为:微冻贮藏温度-3℃、切片大小为30mm×40mm、冻结速度为2.79cm/h。解冻后得到的鲜切紫甘蓝色泽正常、气味清香、无腐烂、味道清淡爽口,汁液流失率仅为1.1%,且各项指标均理想。

闫利娟[9](2019)在《西式培根中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阻断效果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明确影响西式培根中N-亚硝胺(N-nitrosoamines,NAs)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阻断效果,本文选择原料肉种类、脂肪比例、加工工艺环节等因素来探究影响NAs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添加不同种类和比例的亚硝化抑制剂来确定其对西式培根中NAs的阻断效果;在此基础上加工出低NAs的新型培根产品,并研究产品在反复冻融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西式培根加工过程中影响NAs形成的主要因素,如原料肉品种:三元杂交白猪肉(简称白猪肉)、饲喂中草药添加剂后的三元杂交白猪肉(简称风味猪肉)和天津地方黑猪肉(简称黑猪肉),原料肉部位(纯瘦肉、纯肥肉以及肥瘦肉),腌制时间(0 h、12 h、24 h),烟熏时间(2 h、4 h、6 h、8 h)和煎炸条件(180℃,2 min),测定各因素点样品的亚硝酸盐残留量、8种生物胺(Biogenic amine,BA)和9种NAs等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白猪肉加工的西式培根成品及煎炸后的样品,其亚硝酸盐残留量、BA和NAs总量均显着高于黑猪肉组(P<0.05);肥瘦肉中NAs显着高于纯肥肉或纯瘦肉(P<0.05);NAs和BA的形成主要发生在烟熏和煎炸环节。(2)将实验室前期研究得到的微生物亚硝化抑制剂(Microbial nitrification inhibitor,MNI)分别按照原料肉重的0、0.05%、0.10%、0.15%、0.20%、0.25%、0.50%添加到腌制液中制备出7组西式培根产品,检测产品的亚硝酸盐残留量、NAs和BA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MNI的添加量在0.05%0.50%范围时,随着MNI添加量的增加,对亚硝酸盐清除效果呈升高趋势,对NAs和BA的阻断效果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合以上三方面指标的变化,MNI的添加比例以0.10%0.20%为宜。(3)实验室前期利用亚硝化模拟体系研究出两类复配抗氧化剂(composite antioxidant,CA),CAI由茶多酚、迷迭香、VE和VC复配而成,CAⅡ由抗坏血酸钠、葡萄籽提取物、烟酰胺和辅酶Q10复配而成,试验将CAI和CAII按比例添加到西式培根腌制液中,以不添加抗氧化剂为对照组(CK),探究CAI和CAII两组抗氧化剂对西式培根中NAs、BA和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CAI的西式培根中,亚硝酸盐残留量、BA和NAs总量显着低于CAII组(P<0.05),CAI对NAs的抑制率比CAII高出35.46%。两组抗氧化剂对9种NAs的抑制效果不同,CAI对NDMA、NMEA、NDPA、NPIP抑制效果较好,而CAII对NPYR抑制效果较好。(4)根据(2)和(3)的研究结果,分别添加0.15%MNI和CAI制作两组低硝西式培根产品,以不添加亚硝化抑制剂为对照组(CK组),将3组西式培根切片后真空包装、冷冻贮存,每7 d取出样品在流动自来水下解冻至中心温度达24℃,再次冷冻贮存,为1次解冻-冷冻的冻融循环,依次类推至10次冻融循环,产品冻藏至70 d。分别测定第0、1、3、7、10次冻融循环样品的各项指标,包括菌落总数、剪切力、色差、TVB-N、TBARS、p H、NAs、BA、亚硝酸盐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三组西式培根在冷冻贮藏过程中,随着反复冻融次数的增加,整体上三组产品的TVB-N、TBARS、NAs、BA和菌落总数均呈现升高趋势,剪切力、L*、a*和亚硝酸盐残留量呈下降趋势,最终导致感官品质明显下降。而比较三组之间的变化,MNI组和CAI组的变化趋势相比CK组明显减缓,特别是对NDMA的形成量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达到国标小于3μg/kg的要求。MNI和CAI对NDMA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5.1%和33.0%,抑制效果显着。试验结果表明添加MNI和CAI能够提高西式培根的安全性。

姜怡彤[10](2019)在《保鲜方式对鲜切菠萝蜜保鲜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又称木菠萝,是典型特色热带水果。目前我国菠萝蜜种植近30万亩,产量过5万吨,因成熟采收期相对集中(79月,高温高湿季节),易被微生物污染,如不做保鲜处理,导致资源浪费严重。菠萝蜜果肉富含糖、活性成分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元素,贮藏性能差,常温放置12 d即腐烂变质,给销售、运输与食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不同保鲜方式对鲜切菠萝蜜保鲜效果影响,为其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通过研究抗坏血酸、海藻酸钠、红藻胶和魔芋精粉4种保鲜剂对鲜切菠萝蜜色泽、硬度、总酸含量影响,确定最佳涂膜材料浓度分别为:抗坏血酸0.05%0.15%,海藻酸钠0.5%1.5%,魔芋精粉1.0%2.0%。涂膜15 d后,0.10%抗坏血酸L*值、总酸、硬度、还原糖分别高于空白组7.82%、15.79%、75.53%、79.27%;失重率比空白组低81.04%;菌落总数比空白组低1个数量级。结果表明,涂膜保鲜菠萝蜜果肉,最长达15d,4种常用保鲜剂中,抗坏血酸具有良好保鲜效果。(2)通过研究(4±1℃)下常压、真空、充氮3种包装方式对鲜切菠萝蜜感官品质、色泽、质地等指标的影响,确定最佳包装方式为充氮包装,能够较好的保持鲜切菠萝蜜的感官品质、延缓其褐变,第18 d时L*值、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还原糖分别高于常压组3.67%、21.54%、0.06%、41.82%、34.86%、65.54%,a*值、b*值、总酸分别低于常压组11.28%、4.62%、58.97%,菌落总数比空白组低3个数量级,第18 d时充氮包装挥发性成分酯类物质比常压包装高出28.73%。结果表明,包装方式保鲜菠萝蜜果肉,最长达18d,3种常规包装方式中,充氮包装具有良好保鲜效果。(3)通过研究(4±1℃)PE(聚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铝箔3种包装材料对鲜切菠萝蜜感官品质、色泽、质地等指标的影响,确定最佳包装材料为铝箔包装,可以有效的减缓菠萝蜜品质劣变现象,第18 d时L*值、b*值、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总酸、还原糖分别高于PE组8.01%、0.11%、9.09%、11.09%、5.95%、41.82%、4.88%、54.10%,a*值低于PE组6.11%,菌落总数比空白组低1个数量级,第18d时铝箔包装主要挥发性成分酯类物质比PE包装高出26.91%。结果表明,包装材料保鲜菠萝蜜果肉,最长达18d,3种常规包装材料中,铝箔包装具有良好保鲜效果。(4)综合,经涂膜、包装方式及材料3个指标正交试验直观综合平衡法分析,得鲜切菠萝蜜保鲜工艺为:抗坏血酸浓度为0.10%、包装方式:真空、包装材料:铝箔。理论保鲜可达20 d,实际开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第20 d时测得亮度值为72.66、可溶性固形物值为23.68%、硬度值为382.65g,优于正交试验理论数据。(2)通过研究物理静态速冻对鲜切菠萝蜜果肉感官品质、色泽、质地等指标影响。考察盐、糖水浸泡作为前处理等因素。第18 d时,5%盐水处理的菠萝蜜L*值、a*、b*值、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总酸、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分别为60.19、3.59、40.59、449.41g、0.89、0.91、112.54、0.29%、2.14%、17.99%。感官香气空白组、1%糖水与新鲜菠萝蜜的香气较为接近。结果表明,贮藏至18 d时,5%盐水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本研究针对鲜切菠萝蜜加工贮藏过程中存在的褐变、腐烂、质地软化等品质劣变问题,提供不同的保鲜技术,去解决产地农户种多为患,产能过剩,原料滞销问题以及探索适合鲜切菠萝蜜的保鲜方法,以期为鲜切菠萝蜜的保鲜技术和腐烂变质提供理论依据。

二、速冻葡萄粒加工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速冻葡萄粒加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液氮速冻竹笋片制作即食麻辣竹笋的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料
        1.1.2 辅料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方法
        1.2.1 刀口辣椒的制备
        1.2.2 刀口辣椒油的制备[7-9]
        1.2.3 即食麻辣竹笋的制备
        1.2.4 单因素试验
        1.2.5 正交试验
        1.2.6 感官品质评分标准
    1.3 即食麻辣竹笋食品安全指标标准要求及检测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试验
        2.1.1 不同刀口辣椒油添加量对即食麻辣竹笋感官品质的影响
        2.1.2 不同食用盐添加量对即食麻辣竹笋感官品质的影响
        2.1.3 不同I+G添加量对即食麻辣竹笋感官品质的影响
        2.1.4 不同白砂糖添加量对即食麻辣竹笋感官品质的影响
    2.2 正交试验
    2.3 即食麻辣竹笋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与判定
3 结论

(2)2014-2018年吉林省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监测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征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及毒素因子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感染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因子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致病性及其检测方法
        1.3.1 肠毒素致病性
        1.3.2 肠毒素检测方法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
        1.4.1 β-内酰胺类耐药性
        1.4.2 糖肽类耐药性
        1.4.3 四环素类耐药性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及种类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2.4 检测结果判读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监测情况分析
        3.1.1 不同年份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情况
        3.1.2 不同季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情况
        3.1.3 不同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情况
        3.1.4 不同食品类别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情况
        3.1.5 不同环节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情况
        3.1.6 不同食品类别在不同包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情况
        3.1.7 不同地点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情况
    3.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情况
        3.2.1 不同年份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情况
        3.2.2 不同季度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出情况
        3.2.3 不同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情况
        3.2.4 不同食品类别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出情况
        3.2.5 不同环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出情况
        3.2.6 不同包装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出情况
        3.2.7 不同地点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出情况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情况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6 种抗生素耐药结果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谱情况
        3.3.3 不同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耐药分布情况
        3.3.4 不同食品类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耐药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吉林省2014-2018 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特征
        4.1.1 时间地区分布特征
        4.1.2 食品类别分布特征
        4.1.3 采样环节分布特征
        4.1.4 其他分布特征
    4.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分布情况及表达
        4.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在地区以及食物中的分布
        4.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在不同环境压力下的表达
    4.3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源性耐药
        4.3.1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源性耐药现状
        4.3.2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源性耐药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不同茶树变种类黄酮积累模式及黄酮醇三糖苷滋味属性和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酮醇的健康功效
    1.2 黄酮醇苷检测方法
    1.3 黄酮醇苷对茶汤滋味的贡献
    1.4 黄酮醇苷的制备
    1.5 影响茶叶黄酮醇苷含量的因素
    1.6 茶树中糖苷转移酶研究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茶叶黄酮醇苷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及试剂
        2.2.3 提取液制备
        2.2.4 黄酮醇苷类物质UPLC-DAD-MS/MS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茶中高丰度黄酮醇三糖苷制备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试剂和设备
        3.2.2 茶提取液制备
        3.2.3 聚酰胺柱对茶提取液中的黄酮醇三糖苷进行富集
        3.2.3.1 聚酰胺装柱
        3.2.3.2 上样量的选择
        3.2.3.3 洗脱程序的选择
        3.2.3.4 洗脱流速
        3.2.4 制备色谱条件优化
        3.2.5 黄酮醇醇苷含量分析
        3.2.6 高效液相测定儿茶素类及生物碱
        3.2.7 核磁共振测定化合物的~1H谱和~(13)C谱
        3.2.8 数据收集和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黄酮醇苷最佳前处理条件
        3.3.2 黄酮醇三糖苷单体制备及结构鉴定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酮醇三糖苷的滋味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
        4.2.2 滋味评价小组训练
        4.2.3 苦味和涩味的感官定量分析
        4.2.4 黄酮醇三糖苷滋味特征
        4.2.5 黄酮醇三糖苷与EGCG的互作
        4.2.6 黄酮醇三糖苷与咖啡因的互作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黄酮醇三糖苷的滋味属性
        4.3.2 黄酮醇三糖苷与EGCG互作对滋味的影响
        4.3.3 黄酮醇三糖苷和咖啡因苦味的互作
        4.3.4 黄酮醇三糖苷的记忆效应对咖啡因苦味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工工艺对茶叶黄酮醇苷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和设备
        5.2.2 茶样制备
        5.2.3 茶提取液制备
        5.2.4 黄酮醇苷检测方法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固样方式对黄酮醇苷含量的影响
        5.3.2 茶叶加工过程中黄酮醇苷变化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茶树品种和种植地域对类黄酮物质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和设备
        6.2.2 茶叶样品和提取液制备
        6.2.3 类黄酮化合物分析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品种样品中类黄酮组分和含量
        6.3.2 不同变种类黄酮化合物积累模式差异
        6.3.3 不同种植区域对茶树类黄酮化合物的影响
        6.3.4 具有代表性类黄酮积累模式的茶树种质
    6.4 讨论
        6.4.1 利用类黄酮物质进行变种判别
        6.4.2 黄酮醇苷的不同积累模式
        6.4.3 儿茶素类的差异积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茶树变种黄酮醇苷代谢差异机制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7.2.2 茶提取液制备以及生化成分测定
        7.2.3 植物总RNA提取
        7.2.4 总RNA质量检测
        7.2.5 转录组测序
        7.2.6 有参转录数据分析
        7.2.7 基因表达qPCR验证
        7.2.8 数据显着性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品种不同叶位主要生化成分差异
        7.3.2 转录组测序结果
        7.3.3 转录组基因表达验证
        7.3.4 WGCNA分析结果
    7.4 讨论
        7.4.1 黄酮醇苷相关的糖代谢基因
        7.4.2 类黄酮物质代谢调控基因
        7.4.3 参与茶树黄酮醇三糖苷合成的候选糖基转移酶基因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4)应用茶多酚和葡萄籽提取物提高速冻水饺牛肉馅品质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 号 说 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速冻食品
        1.1.1 速冻食品的概况
        1.1.1.1 速冻食品的定义
        1.1.1.2 速冻食品的优点
        1.1.1.3 速冻食品的研究现状
        1.1.1.4 速冻食品的存在问题
        1.1.2 速冻水饺存在的问题
    1.2 肉馅在冻藏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1.2.1 肉与肉制品中的氧化反应
        1.2.1.1 脂肪氧化
        1.2.1.2 蛋白质氧化
        1.2.1.3 肌红蛋白的氧化
        1.2.2 肉馅在冻藏过程中的水分含量的变化
        1.2.3 冰晶的生长
        1.2.4 蛋白质的冷冻变性
        1.2.4.1 蛋白质冷冻变性机理
        1.2.4.2 蛋白质的变性对肉馅品质的影响
    1.3 天然添加剂在肉与肉制品中的应用
        1.3.1 葡萄籽提取物
        1.3.2 茶多酚
        1.3.3 海藻糖
        1.3.4 肉与肉制品中的其他天然添加物
    1.4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内容
    2.3 实验方法
        2.3.1 脂肪氧化的测定
        2.3.2 肉色的测定
        2.3.3 pH的测定
        2.3.4 菌落总数的测定
        2.3.5 质构的测定
        2.3.6 蒸煮损失的测定
        2.3.7 感官品评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脂肪添加量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3.2 天然抗氧化剂及其不同浓度对速冻水饺肉馅的脂肪氧化的影响
        3.2.1 冷冻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天然抗氧化剂对脂肪氧化的影响
        3.2.1.1 冷冻条件下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牛肉馅TBARS值的影响
        3.2.1.2 在冷冻条件下不同浓度的葡萄籽提取物对牛肉馅TBARS值的影响
        3.2.2 在冻融循环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天然抗氧化剂对肉馅脂肪氧化的影响
        3.2.2.1 在冻融循环条件下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肉馅TBARS值的影响
        3.2.2.2 在冻融循环条件下不同浓度的葡萄籽提取物对肉馅TBARS值的影响
    3.3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水饺肉馅品质的影响
        3.3.1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脂肪氧化的影响
        3.3.2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肉色的影响
        3.3.3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pH的影响
        3.3.4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菌落总数的影响
        3.3.5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质构的影响
        3.3.5.1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硬度的影响
        3.3.5.2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质构咀嚼性的影响
        3.3.5.3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质构粘性的影响
        3.3.5.4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质构弹性的影响
        3.3.6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蒸煮损失的影响
        3.3.7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感官品质的影响
        3.3.7.1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感官品质多汁性的影响
        3.3.7.2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感官品评酸败味的影响
        3.3.7.3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感官品评质地的影响
        3.3.7.4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肉馅感官品评总体可接受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天然抗氧化剂对肉馅脂肪氧化的影响
        4.1.1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冻贮藏和波动温度贮藏牛肉馅的脂肪氧化的影响
        4.1.2 茶多酚和葡萄籽提取物对冷冻牛肉馅的脂肪氧化的影响
    4.2 天然抗氧化剂对冻藏过程中牛肉馅干耗和蒸煮损失的影响
    4.3 天然抗氧化剂对速冻水饺肉馅质构的影响
    4.4 天然抗氧化和保水剂对速冻水饺牛肉馅感官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6.1 创新点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鲜食玉米原汁制备工艺与品质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鲜食玉米概论
    1.2 鲜食玉米的加工利用现状
    1.3 鲜食玉米制汁加工与研究进展
        1.3.1 玉米饮料制品
        1.3.2 玉米制汁原料适宜性研究
        1.3.3 鲜食玉米制汁工艺技术研究
    1.4 鲜食玉米加工中风味变化与调控
        1.4.1 鲜食玉米中的风味成分
        1.4.1.1 挥发性风味成分
        1.4.1.2 非挥发性风味成分
        1.4.2 鲜食玉米加工中的风味调控
    1.5 果蔬汁加工发展趋势
    1.6 研究背景和意义
        1.6.1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鲜食玉米品种和成熟度制汁性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百粒重的测定
        2.2.2 水分含量的测定
        2.2.3 出汁率的测定
        2.2.4 玉米原汁的制作
        2.2.5 pH的测定
        2.2.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2.2.7 游离糖的测定
        2.2.8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2.2.9 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2.2.10 玉米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2.2.11 感官评价
        2.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鲜食玉米类型、品种对玉米制汁的影响
        2.3.2 鲜食玉米成熟度对玉米制汁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处理对鲜食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
        3.1.3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处理
        3.2.2 不同冻结条件的玉米原汁
        3.2.3 不同解冻温度的玉米原汁
        3.2.4 出汁率的测定
        3.2.5 pH的测定
        3.2.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3.2.7 游离糖的测定
        3.2.8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3.2.9 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3.2.10 玉米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3.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抑酶预处理对鲜食玉米制汁的影响
        3.3.2 冻融条件对鲜食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
        3.3.3 不同解冻方式对鲜食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灭菌方式对鲜食玉米原汁风味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1.3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处理
        4.2.2 pH的测定
        4.2.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4.2.4 游离糖的测定
        4.2.5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4.2.6 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4.2.7 玉米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4.2.8 模糊综合评判
        4.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灭菌方式对pH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4.3.2 不同灭菌方式对游离糖的影响
        4.3.3 不同灭菌方式对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4.3.4 不同灭菌方式对呈味核苷酸的影响
        4.3.5 不同灭菌方式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4.3.6 感官评定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全文结论
    二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速冻藕夹鱼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
        1.1.1 我国淡水鱼资源及加工利用现状
        1.1.2 鱼糜加工现状
        1.1.3 我国莲藕深加工的现状
        1.1.4 藕夹产品
    1.2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鱼糜夹馅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鱼肉采集
        2.3.2 鱼糜制备
        2.3.3 鱼糜配方优化
        2.3.4 鱼肉成熟过程中pH值测定
        2.3.5 鱼肉成熟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2.3.6 鱼肉成熟过程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2.3.7 鱼糜馅粘结性测定
        2.3.8 生鱼糜馅持水性的测定
        2.3.9 熟制鱼糜感官评价
        2.3.10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鱼肉成熟时间的确定
        2.4.2 鱼糜制备方法及工艺条件确定
        2.4.3 添加不同食用胶对熟制鱼糜馅黏结性比较
        2.4.4 食盐添加量对熟制鱼糜馅感官性能及黏结性比较
        2.4.5 鸡蛋清添加量对熟制鱼糜馅黏结性比较
        2.4.6 复合磷酸盐添加量对熟制鱼糜馅黏结性的影响
        2.4.7 熟制鱼糜夹馅配方的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藕夹挂糊配方的确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试剂
    3.3 试验方法
        3.3.1 油炸藕夹鱼糜的制备
        3.3.2 面糊油炸后脆性的评价
        3.3.3 面糊油炸后吸油率的测定
        3.3.4 面糊油炸后抗老化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添加物对面糊油炸脆性的影响
        3.4.2 添加物对面糊油炸后吸油率的影响
        3.4.3 添加物对面糊油炸后老化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藕夹鱼糜产品加工工艺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藕夹的加工工艺流程
        4.3.2 基本配方
        4.3.3 藕夹加工的操作要点
        4.3.4 藕片褐变度的检测
        4.3.5 藕片护色剂优化
        4.3.6 油炸工艺参数确定
        4.3.7 藕夹鱼糜产品感官评分表
        4.3.8 粘结性测定
        4.3.9 蒸煮工艺对藕夹面糊吸油率及馅料菌落总数影响
        4.3.10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藕片护色剂选择
        4.4.2 护色剂结合热烫混合护色对藕片褐变度的影响
        4.4.3 油炸参数的确定
        4.4.4 蒸煮工艺对藕夹面糊吸油率及馅料菌落总数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速冻加工及产品的冻藏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冻结方法确定
        5.3.2 解冻方法的确定
        5.3.3 保水率测定
        5.3.4 感官评定方法
        5.3.5 藕夹鱼糜产品贮藏过程中稳定性的评价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冻结温度和解冻方法对藕夹鱼糜质量影响
        5.4.2 冻藏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及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附录 藕夹鱼糜产品标准制定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鲜葡萄脱粒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原理与结构
    1.1 脱粒原理
    1.2 总体结构
2 关键部件的设计
    2.1 葡萄串脱粒装置
    2.2 葡萄串吊夹
    2.3 机具主要技术参数
3 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性能指标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8)紫甘蓝微冻贮藏特性及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紫甘蓝加工利用现状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紫甘蓝的功效成分
        1.2.2 果蔬低温贮藏保鲜方法
        1.2.3 果蔬低温保鲜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4 蔬菜保鲜指标及检测方法
    1.3 研究内容
        1.3.1 紫甘蓝微冻预处理工艺的优化
        1.3.2 微冻条件下紫甘蓝品质特性的变化研究
        1.3.3 紫甘蓝微冻贮藏工艺条件的优化
第二章 紫甘蓝微冻预处理工艺的优化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鲜食紫甘蓝基础成分分析
        2.1.3 单因素试验
        2.1.4 正交优化试验
        2.1.5 主要测定指标及方法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紫甘蓝营养成分含量
        2.2.2 不同CaCl_2溶液浓度对鲜切紫甘蓝品质的影响
        2.2.3 CaCl_2溶液的不同浸泡时间对鲜切紫甘蓝品质的影响
        2.2.4 鲜切紫甘蓝与CaCl_2溶液的不同料液比对其品质的影响
        2.2.5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冻条件下紫甘蓝品质特性的变化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工艺流程
        3.1.3 微冻贮藏处理
        3.1.4 冻结曲线的测定
        3.1.5 检测方法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紫甘蓝冻结曲线
        3.2.2 紫甘蓝微冻适应性分析
    3.3 结论
第四章 鲜切紫甘蓝微冻贮藏工艺条件的优化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单因素试验
        4.1.3 正交优化试验
        4.1.4 主要测定指标及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微冻贮藏温度鲜切紫甘蓝保鲜品质的影响
        4.2.2 切片大小对鲜切紫甘蓝保鲜品质的影响
        4.2.3 冻结速度对鲜切紫甘蓝保鲜的影响
        4.2.4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结论
        5.1.1 紫甘蓝冷加工预处理工艺的优化
        5.1.2 微冻条件下紫甘蓝品质特性的变化
        5.1.3 紫甘蓝微冻贮藏工艺条件的优化
    5.2 创新点
        5.2.1 研究了鲜切紫甘蓝在微冻贮藏条件下品质特性的变化规律
        5.2.2 优化了鲜切紫甘蓝微冻贮藏工艺参数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西式培根中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阻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AT
第一章 引言
    1.1 西式培根的概述
    1.2 亚硝酸盐的概述
        1.2.1 亚硝酸盐在西式培根中的作用
        1.2.2 亚硝酸盐安全性问题及替代物的研究现状
    1.3 NAs的概述
        1.3.1 NAs的性质与危害
        1.3.2 影响NAs形成的因素
    1.4 阻断NAs形成的研究进展
        1.4.1 阻断腌腊肉制品中NAs的方法
        1.4.2 微生物亚硝化抑制剂对NAs抑制效果的研究进展
        1.4.3 抗氧化剂复配对NAs的抑制效果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西式培根加工过程中影响NAs形成的因素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指标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原料肉对西式培根中亚硝酸盐残留量、NAs和 BA形成量的影响
        2.2.2 西式培根加工过程中pH、亚硝酸盐、NAs和 BA的动态变化
        2.2.3 肥肉比例不同对西式培根成品中pH、亚硝酸盐残留量、NAs、BA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温度对西式培根中NAs形成的影响
        2.3.2 脂肪对西式培根中NAs形成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MNI对控制西式培根安全品质的作用效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方法
        3.1.4 指标测定方法
        3.1.5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MNI的不同添加比例对西式培根中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影响
        3.2.2 MNI的不同添加量对西式培根中NAs含量的影响
        3.2.3 MNI的添加量对西式培根中8种BA形成的影响
    3.3 讨论
        3.3.1 MNI对西式培根中NAs形成的阻断效果
        3.3.2 MNI对抑制西式培根中NAs形成的机理探讨
    3.4 小结
第四章 CA对西式培根安全品质的作用效果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指标测定方法
        4.1.5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两种抗氧化剂复配对西式培根中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影响
        4.2.2 两种抗氧化剂复配对西式培根中NAs形成的影响
        4.2.3 两种抗氧化剂复配对西式培根中8种BA的影响
    4.3 讨论
        4.3.1 脂溶性抗氧化剂与水溶性抗氧化剂联合作用对西式培根NAs的抑制机理
        4.3.2 抗氧化剂通过清除亚硝酸盐来抑制NAs形成的机制
    4.4 小结
第五章 MNI和CAI对西式培根反复冻融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MNI和 CAI对西式培根在反复冻融循环过程中感官指标变化的影响
        5.2.2 MNI和 CAI对西式培根在反复冻融循环过程中菌落总数变化的影响
        5.2.3 MNI和 CAI对西式培根在反复冻融循环过程中pH、剪切力、色差变化的影响
        5.2.4 MNI和 CAI对西式培根在反复冻融循环过程中TBARS变化的影响
        5.2.5 MNI和 CAI对西式培根在反复冻融循环过程中TVB-N变化的影响
        5.2.6 MNI和 CAI对西式培根在反复冻融循环过程中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变化的影响
        5.2.7 MNI和 CAI对西式培根在反复冻融循环过程中NAs变化的影响
        5.2.8 MNI和 CAI对西式培根在反复冻融过程中BA变化的影响
    5.3 讨论
        5.3.1 脂溶性和水溶性抗氧化剂复配对西式培根品质的改善作用
        5.3.2 肉用乳酸菌制作的微生物抑制剂对西式培根肉品质的改善作用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保鲜方式对鲜切菠萝蜜保鲜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鲜切果蔬概述
        1.1.1 鲜切果蔬国内外发展现状
        1.1.2 鲜切果蔬贮藏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菠萝蜜概述
        1.2.1 国内菠萝蜜保鲜研究现状
        1.2.2 国外菠萝蜜保鲜研究现状
    1.3 鲜切果蔬贮藏保鲜技术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方法
        1.3.3 生物方法
        1.3.4 综合保鲜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保鲜剂对鲜切菠萝蜜果肉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抗坏血酸对鲜切菠萝蜜的影响
        2.2.2 海藻酸钠对鲜切菠萝蜜的影响
        2.2.3 红藻胶对鲜切菠萝蜜的影响
        2.2.4 魔芋精粉对鲜切菠萝蜜的影响
        2.2.5 各保鲜剂对硬度的影响
        2.2.6 各保鲜剂对还原糖的影响
        2.2.7 各保鲜剂对菌落总数的影响
        2.2.8 各保鲜剂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包装材料和方式对鲜切菠萝蜜保鲜效果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包装方式对鲜切菠萝蜜的影响
        3.2.2 不同包装材料对鲜切菠萝蜜的影响
        3.2.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速冻对菠萝蜜果肉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对速冻菠萝蜜感官品质的分析
        4.2.2 不同处理对速冻菠萝蜜色泽的分析
        4.2.3 不同处理对速冻菠萝蜜质地的分析
        4.2.4 不同处理对速冻菠萝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分析
        4.2.5 不同处理对速冻菠萝蜜总酸含量的分析
        4.2.6 不同处理对速冻菠萝蜜还原糖含量的分析
        4.2.7 不同处理对速冻菠萝蜜菌落总数含量的分析
        4.2.8 不同处理对速冻菠萝蜜感官香气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关于保鲜剂的选择
    5.2 关于包装方式的选择
    5.3 关于包装材料的选择
    5.4 关于速冻处理的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速冻葡萄粒加工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液氮速冻竹笋片制作即食麻辣竹笋的配方研究[J]. 马富生. 四川农业科技, 2021(10)
  • [2]2014-2018年吉林省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监测情况分析[D]. 王太君.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不同茶树变种类黄酮积累模式及黄酮醇三糖苷滋味属性和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研究[D]. 方舟滔. 浙江大学, 2021(01)
  • [4]应用茶多酚和葡萄籽提取物提高速冻水饺牛肉馅品质的技术研究[D]. 曲宝宝.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5]鲜食玉米原汁制备工艺与品质调控[D]. 沈凌雁. 扬州大学, 2020(05)
  • [6]速冻藕夹鱼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D]. 闵二虎. 扬州大学, 2020(04)
  • [7]鲜葡萄脱粒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 郭辉,郭伟宏,陈恒峰,高振江. 农机化研究, 2020(04)
  • [8]紫甘蓝微冻贮藏特性及工艺的研究[D]. 邹琼.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9]西式培根中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阻断效果研究[D]. 闫利娟. 天津农学院, 2019(07)
  • [10]保鲜方式对鲜切菠萝蜜保鲜效果的影响研究[D]. 姜怡彤. 黑龙江东方学院, 2019(06)

标签:;  ;  ;  ;  ;  

速冻葡萄粒加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