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胃癌异种移植裸鼠 Ki-ras 基因突变的检测

人胃癌异种移植裸鼠 Ki-ras 基因突变的检测

一、人胃癌移植瘤裸小鼠Ki-ras基因突变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朱西[1](2021)在《靶向细胞间粘附分子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通过化学接头将高效的细胞毒性分子与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偶联,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递送策略。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特征,ADCs能够选择性地向肿瘤细胞递送毒剂而不伤害正常细胞,极大程度地解决了化疗药物全身暴露及剂量限制性毒性问题,克服了传统细胞毒抗肿瘤药物治疗的主要临床障碍,具有传统化疗药物无法实现的特异性和疗效。以往,ADCs的开发大多围绕抗原分化特征明确的血液系统肿瘤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的实体瘤展开;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的深入了解以及病理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高度差异性表达特征的细胞表面抗原被鉴定出来,ADCs的研发布局逐渐多元化起来。细胞间粘附分子Claudin 18.2和Nectin-4都是构成细胞间连接的重要跨膜蛋白,同时也是目前极具潜力的ADCs靶标。本论文构建了多种稳定表达人Claudin18.2以及人Nectin-4的肿瘤细胞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分别靶向Claudin 18.2和Nectin-4的ADCs LZ1904和LMA282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Claudin是构成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TJs)的重要跨膜蛋白家族,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作为其中一员,Claudin 18.2仅在已分化的胃细胞中广泛表达,并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得以保留。同时,研究发现,Claudin 18.2还在其他多种上皮来源的肿瘤中频繁异位激活。这种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间显着差异化表达特点促使Claudin 18.2成为极具潜力的肿瘤靶向治疗靶点。作为最早报道也是目前进展最快的以Claudin 18.2为靶点的药物,单克隆抗体IMAB362无论是作为单药还是与化疗药物联用,在临床上均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因此,开发Claudin 18.2靶向药物具有巨大的临床意义。LZ1904是由靶向Claudin 18.2的单克隆抗体LZ1903与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9106-IM-2通过可裂解的连接子偶联而成的新型ADC。研究发现,LZ1904能够选择性地与Claudin 18.2阳性细胞结合,并被细胞内吞转运到溶酶体内,阻滞细胞周期在G2/M期、诱导细胞凋亡,对Claudin 18.2阳性胃癌、胰腺癌细胞具有显着的选择性增殖抑制作用。与此同时,LZ1904还能够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邻近的Claudin 18.2阴性的肿瘤细胞,以及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直接杀伤Claudin 18.2阳性肿瘤细胞。总体而言,LZ1904在体外评价中显示出显着的选择性抗肿瘤作用,值得进一步体内抗肿瘤疗效评价。Nectin是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 SF)的细胞间粘附分子,是构成黏着连接(Adherens Junctions,AJs)的重要跨膜蛋白。与Nectin其他家族成员在正常成年人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不同,Nectin-4的表达通常局限于胎盘,且在成年人健康组织中表达受限。但是,研究发现,Nectin-4在多种人类癌症中异常过表达,尤其是在膀胱癌、乳腺癌、肺癌中,阳性患者比例均超过50%。同时,作为介导麻疹病毒入侵细胞的受体,Nectin-4本身具有显着的介导内吞能力。鉴于以上两点特征,Nectin-4是极具潜力的ADC靶标。事实上,以Nectin-4为靶点的ADC PADCEV?已于2019年成功获批上市,应用于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的治疗,进一步证明了针对Nectin-4进行药物研发的可行性及巨大的临床潜力。LMA282是以Nectin-4为靶点开发的ADC,由特异性靶向人Nectin-4的单克隆抗体LM282和微管抑制剂MMAE偶联而成。结果显示,LMA282选择性地结合Nectin-4阳性细胞,并被内吞转运到溶酶体内,抑制细胞微管聚集、阻滞细胞周期在G2/M期、诱导细胞凋亡,最终实现对Nectin-4阳性细胞显着的选择性增殖抑制作用。同时,在人膀胱癌、乳腺癌、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中,LMA282显示出与PADCEV?相当甚至更优异的体内抗肿瘤作用。这些结果提示,LMA282在多种潜在适应症上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为进入临床应用提供了支撑。综上所述,LZ1904与LMA282在多种适应症中显示出了显着的选择性抗肿瘤作用,是很有前景的新型ADCs,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此外,本论文还对PARP抑制剂TSL-1502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PARP酶在DNA损伤应答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抑制其活性会在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缺陷型细胞中产生协同致死效应。目前,已有6款PARP抑制剂获批应用于多种HR缺陷型癌症治疗。但是,这些PARP抑制剂会造成严重的血液系统毒性,极大程度地限制其临床应用。TSL-1502是一种高效的新型PARP抑制剂葡糖醛酸前药,可经肿瘤组织中富含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解释放活性母体药物TSL-1502M。结果显示,TSL-1502M能够有效抑制PARP1/2酶活性,促进HR缺陷型肿瘤细胞中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积累,诱导细胞G2/M期阻滞及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且活性显着优于Olaparib。与此同时,虽然TSL-1502本身并没有对PARP酶直接的抑制活性,但是TSL-1502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处释放活性代谢物TSL-1502M,在HR缺陷型移植瘤模型中显示出比Olaparib更显着的抗肿瘤作用。总体而言,TSL-1502是一款极具创新及临床应用潜力的新型PARP抑制剂。基于其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释放特性,TSL-1502已在国内开展Ⅰ期临床试验。

李亚[2](2020)在《新加良附方调控miR-34a/SIRT1/p53及Caspase凋亡通路抑制胃癌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胃癌大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胃癌综合治疗的独特模式。临床实践证实采用新加良附方(高良姜、香附、穿山龙)联合化疗针对进展期胃癌较单纯化疗具有更高的临床缓解率和更优的生活质量。机制研究发现新加良附方抗胃癌作用与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有关,但其上游调控机制尚未明确。基于前期基础,本研究拟从microRNA角度,深入探讨新加良附方及穿山龙主要成分薯蓣皂苷元对miR-34a/SIRT1/p53通路及miR-34a凋亡相关靶基因的调控作用和对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明确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的作用机制,为新加良附方治疗胃癌提供基础研究依据。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明确新加良附方及成分薯蓣皂苷元对人胃癌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基于miR-34a/SIRT1/p53及Caspase凋亡通路,明确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抗胃癌作用机制。方法1.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抑制胃癌细胞功能作用及机制研究①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抑制人胃癌细胞功能实验:CCK-8实验检测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对胃癌细胞周期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划痕实验检测新加良附方抑制胃癌细胞迁移作用;②新加良附方、薯蓣皂苷元调控miR-34a作用:qPCR检测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miR-34a表达,慢病毒感染构建过表达mi R-34a的胃癌HGC-27细胞,CCK-8方法检测过表达miR-34a胃癌HGC-27细胞增殖功能,划痕实验检测过表达mi R-34a胃癌细胞迁移能力,并通过qPCR方法检测新加良附方、薯蓣皂苷元对miR-34a基因水平影响;③新加良附方、薯蓣皂苷元调控miR-34a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qPCR方法检测过表达miR-34a后HGC-27细胞miR-34a/SIRTl/p53通路及miR-34a靶基因表达水平,qPCR方法检测新加良附方、薯蓣皂苷元对miR-34a/SIRT1/p53通路、miR-34a靶基因及Caspase凋亡通路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新加良附方、薯蓣皂苷元对Caspase凋亡通路作用。2.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对裸鼠胃癌移植瘤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BSP方法检测胃癌细胞miR-34a甲基化水平,并构建HGC-27胃癌细胞荷瘤小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新加良附方中剂量组、新加良附方高剂量组、薯蓣皂苷元组、5-Aza-CdR组、中剂量联合组及高剂量联合组,药物干预18天,观察裸鼠一般状态;测量移植瘤长短径,计算瘤体积和抑瘤率,观察裸鼠生存期;qPCR方法检测miR-34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34a/SIRT1/p53相关蛋白表达及Caspase凋亡通路情况。结果1.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抑制胃癌细胞功能作用及机制研究新加良附方抑制人胃癌细胞功能实验:新加良附方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地抑制HGC-27、MGC80-3及AGS细胞增殖;新加良附方提高G1期HGC-27细胞,降低G2期细胞;新加良附方可诱导HGC-27及MGC80-3细胞凋亡,其中诱导HGC-27细胞凋亡作用显着;与对照组比较,新加良附方组除24h 4mg/mL浓度外,其余各组均可抑制胃癌HGC-27细胞迁移功能,作用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新加良附方可显着抑制MGC80-3细胞迁移功能,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浓度新加良附方24h及48h均可抑制AGS细胞迁移;薯蓣皂苷元抑制人胃癌细胞功能实验:薯蓣皂苷元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胃癌HGC-27、MGC80-3及AGS细胞增殖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薯蓣皂苷元干预后胃癌细胞周期无明显改变;薯蓣皂苷元可诱导HGC-27及MGC80-3细胞凋亡,其中诱导HGC-27细胞凋亡作用显着;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调控miR-34a作用:HGC-27、MGC80-3及AGS细胞中miR-34a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正常细胞GES-1,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过表达miR-34a后,HGC-27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显着抑制,并可显着抑制其迁移能力;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干预后,HGC-27及AGS细胞miR-34a表达水平升高,p<0.01;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调控miR-34a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过表达miR-34a显着上调p53并下调SIRT1表达水平,可提高Bax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降低Bcl-2及Survivin的mRNA表达水平;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干预可提高p53表达,降低SIRT1表达水平,并可上调Bax及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Bcl-2及Survivin的mRNA表达水平,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VAD-FMK可降低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诱导的HGC-27细胞凋亡;新加良附方作用后可降低Caspase-9、Caspase-3前体水平,升高活化Caspase-3的表达水平;2.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对裸鼠胃癌移植瘤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胃癌细胞HGC-27在miR-34a各位点甲基化水平均较高,选取HGC-27细胞构建胃癌荷瘤小鼠模型,药物干预后观察到新加良附方中剂量组、新加良附方高剂量组、薯蓣皂苷元组及中剂量联合组、高剂量联合组裸鼠状态较好,反应灵敏,活动及饮食、饮水量正常,5-Aza-CdR组裸鼠一般状态较差。5-Aza-CdR组裸鼠体重于实验给药第8天后逐渐下降,第11天其体重低于新加良附方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5天,其体重低于模型组、新加良附方高剂量组、薯蓣皂苷元组及高剂量联合组,p<0.05,第18天,其体重低于其余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Aza-CdR组抑瘤率为32.08%,与模型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剂量联合组抑瘤率为35.00%,高剂量联合组抑瘤率为37.18%,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6.33±10.50天,新加良附方中剂量组、新加良附方高剂量组、薯蓣皂苷元组、中剂量联合组及高剂量联合组裸鼠均未出现死亡现象,平均生存时间为57.00±0.00天,具有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时间的趋势,5-Aza-CdR组裸鼠平均生存时间为40.33±7.37天,生存时间较模型组短。除新加良附方中剂量组外,其余各治疗组均可提高胃癌miR-34a表达,以联合组作用最为显着;新加良附方中剂量、高剂量、薯蓣皂苷元及高剂量联合组均可显着增加p53蛋白的表达,且药物干预各组均可显着抑制SIRT1 蛋白的表达,可降低 Bcl-2、Survivin 表达,并提高 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 及 Caspase-3 底物 Cleaved PARP 蛋白的表达。结论1.miR-34a表达水平异常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2.新加良附方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调节细胞周期、诱导凋亡,其成分薯蓣皂苷元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调控miR-34a/SIRT1/p53通路、miR-34a凋亡相关靶基因及激活Caspase凋亡通路相关;3.新加良附方联合5-Aza-CdR可抑制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并可改善裸鼠一般状态,有维持体重、延长其生存时间的趋势,机制可能与调控miR-34a/SIRT1/p53通路、miR-34a凋亡相关靶蛋白及Caspase凋亡信号通路相关。

黄丹[3](2020)在《青龙衣有效组分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侵袭转移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2019年我国癌症中心的数据表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和第三位,远高于世界水平。侵袭转移是肿瘤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胃癌一旦发生侵袭转移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寻找明确机理的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抗肿瘤药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为临床有效治疗胃癌提供新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究青龙衣有效组分对胃癌侵袭转移作用及作用机理。实验结果如下:(1)安全学研究采用LD50和最大耐药量法测定,结果显示,因给药浓度和给药容积已至最大,小鼠14天内无死亡,因此本实验未测出青龙衣有限组分的LD50。以动物能接受的最大给药剂量,两次灌胃给药后即刻及连续观察14天,结果无一只动物死亡并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计算出每只鼠的给药量为0.52 g,相当于临床剂量455倍。(2)原位胃癌移植模型的制备采用组织块黏贴法和细胞悬液注射法两种方法建立模型,根据实验结果选定细胞悬液注射法建立动物模型。(3)青龙衣有效组分抗侵袭转移作用研究以生活状态、体重、抑瘤率、瘤组织细胞学形态为观察指标。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组较模型组比较生活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体重青龙衣组高、低剂量组、消癌平组各组于试验结束时均未出现明显的消瘦及体重下降不明显,较给药前有所增长(P<0.05);青龙衣有效组分高、低剂量组,消癌平组对荷瘤裸鼠瘤质量抑瘤率分别为50.5%、25.3%、62.6%;瘤组织在形态学,治疗组癌细胞数量减少有明显变化。(4)青龙衣有效组分抗侵袭转移作用机理研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β-catenin、CD44、VEGF、MMP-9、COX-2;Western Blot法检测MMP-9、COX-2;ELISA法检测PGE-2为检测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免疫组化法,与模型组相比较,消癌平、青龙衣低、高剂量组的CD44、β-catenin、COX-2、MMP-9和VEGF在原位瘤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降低(P<0.01或P<0.05);Western Blot法,与模型组相比较,消癌平、青龙衣低、高剂量组的COX-2、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或P<0.05);ELISA法,模型组相比,青龙衣有效组分给药组荷瘤裸鼠血清中PGE-2含量明显降低(P<0.05)。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青龙衣有效组分能够有效抑制人胃腺癌BGC-823原位移植瘤侵袭转移,可能与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β-catenin、CD44、VEGF、MMP-9、COX-2及PGE-2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王永仓[4](2020)在《EphA1对胃癌发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我国胃癌(Gastric cancer,GC)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外科手术切除联合全身化疗的诊治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新近出现的分子靶向治疗改变了胃癌的治疗模式,但仍需探寻更多胃癌肿瘤标志物及抗胃癌作用靶向药物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多研究提示促红细胞生成素产肝细胞激酶受体A1(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cyte kinase receptor A1,EphA1)可能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与转移,有望成为胃癌新的分子治疗靶点,但针对胃癌与EphA1的研究缺乏系统的体内体外研究,且尚未有对其可能机制的深入完整研究。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癌症研究的一大热点,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各种细胞会分泌大量细胞因子改变微环境性质,这些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和非肿瘤细胞均可分泌大量VEGF,作为重要的肿瘤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并大量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它与胃癌的恶性程度、侵袭转移潜能及预后密切相关。恶性肿瘤第八大生物学特征的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大量炎症细胞因子,它们不仅可以募集炎症细胞到肿瘤部位,放大炎症效应,还可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促进肿瘤血管、淋巴管生成。有研究表明Eph家族成员不仅作用于肿瘤细胞,也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整起重要作用,但检索文献未得到肯定结论,还需进一步分析研究。综上所述:新近研究表明Eph家族中EphA1可能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与转移,可能成为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胃癌作为一个炎症相关性实体恶性肿瘤,其生长转移离不开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提供营养的肿瘤血管生成和构成非可控慢性炎症状态的持续炎性细胞浸润;与RTK家族其他成员一样,Eph家族被许多文献报道参与了肿瘤微环境的调整,可能通过改变肿瘤细胞血管新生和细胞所处炎症微环境来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但到目前为止,以上这些研究都未有定论,检索文献尚未见到关于胃癌、EphA1、肿瘤微环境三者关系的研究。由此我们提出设想:EphA1是否能通过调整肿瘤微环境中肿瘤血管生成(如改变重要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和炎性细胞浸润(如改变可激活肿瘤细胞中的NF-κB及STAT3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分子IL-6的表达)来促进胃癌发生发展。本课题以EphA1与胃癌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切入点,提出EphA1可能通过调整胃癌肿瘤微环境中VEGF、IL-6细胞因子来影响肿瘤血管新生和炎症微环境,从而促进胃癌发生和发展的假说,拟从临床标本到实验室,从体外细胞实验到体内动物实验多维角度进行研究验证,以期深入阐明EphA1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性及其潜在作用机制,为胃癌的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线索,为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提供候选靶标。第一章 EphA1在胃癌组织中的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癯微环境标志物VEGF、IL-6的关系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EphA1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微环境标志物VEGF、IL-6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其作为胃癌基因治疗新靶点可能性。方法:1.应用IHC方法从蛋白水平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phA1、VEGF、IL-6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2.应用qRT-PCR方法从基因水平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phA1、VEGF、IL-6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3.分析EphA1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情况等临床特征的关系。4.分析EphA1表达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1.EphA1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中蛋白、基因表达都呈逐渐递减趋势,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2.癌组织中EphA1蛋白表达水平愈高,肿瘤生物学特征愈差(如肿瘤直径越大、分化程度越差、TNM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越多),患者总生存期(OS)越差,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EphA1是胃癌患者独立的生存预后因子。3.VEGF、IL-6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中蛋白、基因表达也都呈逐渐递减趋势。且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4.进一步行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phA1、VEGF、IL-6三者蛋白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在胃癌组织标本中发现EphA1可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并影响胃癌患者生存预后,EphA1可作为胃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EphA1可能通过提高肿瘤微环境标志物VEGF、IL-6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来促进胃癌发生进展。第二章体外实验验证EphA1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及上调肿瘤微环境标志物VEGF、IL-6的表达目的:从体外实验层面验证EphA1可促进胃癌发生发展及其潜在机制为上调肿瘤微环境标志物VEGF、IL-6表达水平的假说。方法:1.构建人EphA1基因干扰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慢病毒稳定株,设为沉默组(实验组);2.构建人EphA1基因过表达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慢病毒稳定株,设为过表达组(实验组);3.MTT 比色法、Transwell(侵袭和迁移能力)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并对比沉默组(实验组)、过表达组(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正常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三组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凋亡能力;4.qRT-PCR方法检测沉默组(实验组)、过表达组(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正常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三组细胞中VEGF、IL-6的基因表达变化;5.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组(实验组)、过表达组(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正常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三组细胞中VEGF、IL-6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过表达组(实验组)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较正常对照组增强而凋亡能力减弱,沉默组(实验组)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较正常对照组减弱而凋亡能力增强;2.过表达组(实验组)细胞中VEGF、IL-6的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提高,而沉默组(实验组)细胞中VEGF、IL-6的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3.过表达组(实验组)细胞中VEGF、IL-6的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多,而沉默组(实验组)细胞中VEGF、IL-6的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减少。结论:上调EphA1基因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并增加VEGF、IL-6的表达水平,下调EphA1基因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并减少VEGF、IL-6的表达水平;EphA1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胃癌细胞VEGF、IL-6表达水平有关。第三章体内实验验证EphA1可促进胃癌移植瘤发生发展并增加癌组织中肿瘤微环境标志物VEGF、IL-6的表达水平目的:从体内实验层面验证EphA1可促进胃癌发生发展及其潜在机制为上调肿瘤微环境标志物VEGF、IL-6表达水平的假说。方法:1.构建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EphA1基因干扰SGC7901细胞株种植在裸鼠皮下设为沉默组(实验组),将EphA1基因过表达SGC7901细胞株种植在裸鼠皮下设为过表达组(实验组),将正常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种植在裸鼠皮下设为正常对照组;2.形态观察:观察并比较每组裸鼠成瘤率、首次成瘤时间,观察并比较每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速度;3.qRT-PCR方法检测沉默组(实验组)、过表达组(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正常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三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VEGF、IL-6的基因表达情况;4.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组(实验组)、过表达组(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正常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三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VEGF、IL-6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实验组)裸鼠皮下移植瘤成瘤率高、成瘤早、肿瘤生长快,瘤体更大,而沉默组(实验组)裸鼠皮下移植瘤成瘤率低、成瘤迟、肿瘤生长慢,瘤体稍小;2.过表达组(实验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VEGF、IL-6的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而沉默组(实验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VEGF、IL-6的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3.过表达组(实验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VEGF、IL-6的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而沉默组(实验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VEGF、IL-6的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结论:增强EphA1表达后可明显促进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发生发展并增加VEGF、IL-6的表达,敲低EphA1表达后可显着抑制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的发生发展并减少VEGF、IL-6的表达;EphA1可促进胃癌移植瘤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瘤组织中VEGF、IL-6表达水平有关。

董智平[5](2019)在《白鹤方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白鹤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探讨白鹤方对胃癌的作用机理。方法1.临床试验:把符合纳入标准的83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白鹤方+化疗)40例,对照组(单纯化疗)43例。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胃癌患者肿瘤病灶、临床症状量化分级、体力状况Karnofsky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变化,探讨白鹤方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作用。2.动物实验:把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裸鼠6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5-FU组、白鹤方组和白鹤方+5-FU联合治疗组,每组15只。分别给药6周后,观察各组荷瘤裸鼠一般生长状况、原位移植瘤转移情况、电镜下的细胞形态,比较各组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MMP-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蛋白与P53蛋白表达,探讨白鹤方的作用机制。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实体瘤稳定率75.00%,高于对照组实体瘤稳定率53.4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77.50%,对照组58.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Karnofsky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有效率为72.5%,对照组53.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CEA、CA19-9治疗后均降低,两组的降低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2.动物实验结果显示,5-FU组、白鹤方组、白鹤方+5-FU联合治疗组裸小鼠的胃周、肝门淋巴结、肝脏、腹膜转移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少,4组总转移率分别是40.00%、40.00%、35.71%和80.00%(P<0.05);5-FU组、白鹤方组和白鹤方+5-FU联合治疗组抑瘤率分别为48.65%、47.64%和54.39%,瘤质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瘤质量(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白鹤方组、白鹤方+5-FU联合治疗组移植瘤组织MVD明显低于5-FU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移植瘤组织VEGF、P5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5-FU组(P<0.05);白鹤方组、白鹤方+5-FU联合治疗组移植瘤组织MMP-9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结论1.白鹤方联合化疗能改善胃癌患者生活质量,体力状况,延缓肿瘤进展,提高中晚期胃癌患者近期疗效;2.白鹤方具有抑制裸鼠人胃癌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作用,可以降低移植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移植瘤组织VEGF、MMP-9、突变型P53蛋白表达,抑制肿瘤微血管形成,诱导癌细胞凋亡。

杨昌永[6](2019)在《新型c-Met ADC SHR-A1403制备工艺、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研究表明,靶向c-Met的抗体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在c-Met高表达的恶性肿瘤中表现出比目前已有小分子抑制剂或抗体更强的抗肿瘤疗效及可控的安全性。SHR-A1403是一款新型c-Met ADC药物,由不可剪切的ATPPA连接子将人源化Ig G2亚型的抗c-Met单克隆抗体与一种新型细胞毒微管抑制剂偶联而成。本论文对SHR-A1403的制备工艺、体内外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作为SHR-A1403的组成部分,我们合成了抗c-Met单抗SHR-A1403裸抗和偶联毒素SHR153024。SHR-A1403裸抗采用DNA重组技术在CHO细胞中表达,随后用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法进行纯化,病毒失活和去除后即得终产品。SHR153024在逆合成分析后进一步对合成路线进行了优化以获得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工艺,采用液相制备对粗品进行精制,并通过质谱、红外、紫外、核磁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确证。SHR-A1403通过三步偶联法合成,与辅料混合至终浓度10±0.4 g/L。此部分药学研究结果表明SHRA1403及其各组分的制备工艺稳定且可控,获得的产品符合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用药的标准。在药效学研究中,发现SHR-A1403与人和猴来源的c-Met具有高亲和力,而与小鼠来源的c-Met几乎无亲和力。SHR-A1403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中具有较强的抑制细胞增殖活性,且活性基本与细胞表面c-Met蛋白的表达量成正相关。在3种移植有人肿瘤细胞系(肝癌HCCLM3、胃癌MKN-45和肺癌NCI-H1993)及一种移植有来源于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的模型中,SHR-A1403均表现出极强的抗肿瘤效果。经验证,这些模型均高表达c-Met蛋白。随后,在体外实验系统中对SHR-A1403的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SHR-A1403裸抗与细胞表面的c-Met结合后促进复合物的内吞,随后转运至溶酶体经蛋白酶水解而释放出偶联的毒素,释放的毒素通过抑制细胞中微管蛋白聚集而阻滞细胞周期,最终发挥细胞杀伤作用。以上研究证实了SHR-A1403在体外、体内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且作用机制也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述,这些结果为SHRA1403在临床上作为治疗c-Met高表达的癌症提供了有效性依据。SHR-A1403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正常食蟹猴中开展。给药后,收集的血清均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ADC和总抗的浓度以及抗药抗体浓度,游离毒素采用LC-MS/MS法检测。研究结果显示,在猴中ADC和总抗的血药浓度均随时间推移而缓慢降低,提示机体对两者的清除均较低,ADC的半衰期长达47.5天。血浆中几乎无法检测到游离毒素,提示了SHR-A1403因毒素在系统中暴露而引起毒性的可能性较低。食蟹猴中抗药抗体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且对ADC的药代参数无影响。在早期发现阶段,药物抗体比(DAR)值高(DAR=56)或DAR值低(DAR=1)的SHR-A1403在血清中的暴露量和抗药抗体的发生率不理想,因此最终选择DAR=2的SHR-A1403用于本研究中涉及的所有实验。综上所述,本研究对SHR-A1403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并最终确定了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工艺路线,在体外和体内药效学模型中充分证明了其具有优异的抗肿瘤活性,且在食蟹猴中揭示了其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这些工作为后续临床前和临床用药的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临床试验设计提供了依据。

丁亚杰[7](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蛋白质组学探究健脾复方胃肠安及活性化合物木犀草素的抗胃癌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以健脾为主的中药复方胃肠安(WCA)是上海市名中医、龙华医院肿瘤科邱佳信教授的临床验方,在改善胃癌患者脾虚证、延长生存期、降低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减轻化疗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表明基于胃癌“脾虚”病机的复方胃肠安具有明确的抗致突变作用,能在胃癌的起始和启动阶段起到阻断作用;抑制人胃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和原位移植瘤的转移;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诱导胃癌细胞的凋亡;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调节免疫等作用。目的:从中药复方研究的整体角度出发,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胃肠安的核心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复方胃肠安作用人胃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后差异蛋白的变化;采用网络药理学与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筛选网络中复方胃肠安共同作用的潜在靶点及信号通路;同时研究复方胃肠安中重要活性化合物木犀草素抗胃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构建化合物-靶标、靶标-疾病及靶标-通路等多水平多层次的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HIPPIE(Human Interated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r Eference,HIPPIE)蛋白交互网络,对复方胃肠安采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KEGG信号通路(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疾病本体(Disease Ontology,DO),医学主题词(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 SH)的富集分析。根据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的活性化合物,核心靶标构建复方胃肠安的靶标网络,采用Cytoscape3.6.0软件计算网络拓扑参数,介数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BC),中心接近度(Closeness Centrality,CC),拓扑系数(Topological Coefficient,TC),节点度(Degree,DE),筛选复方胃肠安网络药理学中的核心靶点。2.构建人胃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复方胃肠安作用人胃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鉴定差异的上调及下调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信号通路KEGG的富集分析。根据蛋白质组学筛选的差异蛋白,将蛋白质组学中的差异上下调蛋白检索公共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Cytoscape3.6.0软件的Cluster One算法对PPI网络进行核心蛋白聚类分析,按照P<0.0001、Node>6、ND(network density)>0.05筛选标准,筛选复方胃肠安蛋白质组学网络中的核心蛋白。3.对复方胃肠安作用后的网络药理学网络和蛋白质组学网络进行联合分析,构建两者共同作用网络,找到网络药理学与蛋白质组学共同重合的靶点。构建人胃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Q-PCR和Western-blot的方法,验证上述的潜在靶点的表达水平。4.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流式细胞术、Hoechst染色、Western-Blot等技术探究复方胃肠安中重要活性成分木犀草素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复方胃肠安的136个活性化合物,306个核心靶标,151个胃癌相关靶标。通过生物信息学基因本体GO分析,结果在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水平与复方胃肠安显着关联的GO术语有117个,与胃癌有显着关联的GO术语有72个。在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水平与复方胃肠安显着相关的GO术语有1578个,与胃癌有显着关联的GO术语有1104个。在细胞组件(Cellular Component,CC)水平,与复方胃肠安有显着关联的GO术语有71个,与胃癌有显着相关的GO术语有54个。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复方胃肠安靶标与胃癌共关联的信号通路共有8条,包括HIF-1 signaling pathway、Endocrine resistance、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resistance、ERBB signaling pathway、FOXO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Thyroid hormone signaling pathway、RAP1 signaling pathway。采用网络分析,在网络药理学的网络中筛选出8个潜在的作用靶点,分别为PTGS2、Bax、Cycs、RELA、ABCC1、HIF1A、TOP1、GSTP1。2.通过蛋白质学技术分析复方胃肠安作用于人胃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后,与生理盐水模型组相比,共鉴定出3385个差异蛋白,其中有2856个蛋白具有定量信息。其中417个蛋白表达上调,大于1.2倍,340个蛋白表达下调,小于0.83倍。通过生物信息学基因本体GO分析,结果显示在分子功能(MF)水平,与复方胃肠安显着相关的GO术语有542个。在生物过程(BP)水平与胃肠安显着相关的GO术语有1940个。在细胞组件(CC)水平与胃肠安显着相关的GO术语有1251个。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复方胃肠安的显着相关的信号通路共45条,涉及多条肿瘤相关通路。在构建的蛋白质网络中,共筛选出20个核心蛋白聚类(cluster)。3.对网络药理学的核心靶标,活性化合物,与蛋白质组学筛选的差异蛋白进行联合分析,显示复方胃肠安在网络药理学与蛋白质学共同富集在8条信号通路,分别是TNF Signaling Pathway、IL-17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Renin-angiotensin system、Focal adhesion、TNF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a B Signaling Pathway、Glycolysis/Glucone Genesis。对复方胃肠安的网络药理学和蛋白质组学网络进行联合分析,网络药理学网络中的8个核心靶标和蛋白质组学网络中20个核心蛋白聚类(cluster)的重叠分析中,ABCC1、PTGS2、Cycs、Bax四个蛋白为两者共同重叠的蛋白。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复方胃肠安在人胃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能下调ABCC1和PTGS2蛋白的表达,上调Bax和Cycs蛋白的表达。4.通过实验验证,复方胃肠安重要活性化合物木犀草素干预胃癌细胞后,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同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发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增加Bax,Caspase3,Cycs的表达,降低Bcl-2的表达,下调p-Akt的表达;木犀草素组加入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后,与木犀草素组相比,Bax、Caspase3、Cycs蛋白的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降低,p-Akt蛋白的表达降低。结论:1.复方胃肠安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胃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8条信号通路和ABCC1、PTGS2、Cycs、Bax4个核心靶标。2.复方胃肠安抗胃癌机制涉及上调Cycs、Bax的表达,下调ABCC1、PTGS2的表达。3.复方胃肠安中重要活性化合物木犀草素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在S期;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机制与上调Bax的蛋白表达,下调Bcl-2的蛋白表达有关,并可能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

王岳亮[8](2019)在《新型FGFR不可逆抑制剂Cpd038抗肿瘤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s)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分子分型靶标。由于基因扩增、突变、过表达,自分泌旁分泌等机制,FGFR异常持续激活,诱导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推动肿瘤发生发展。FGFRs的高表达及异常激活与肿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关联密切,在不同类型肿瘤内存在FGFR的异常活化,尤其是在一些难治性肿瘤或中国特色瘤种,例如非小细胞肺癌鳞癌(FGFR1扩增,17%)、三阴性乳腺癌(FGFR2扩增,4%)、胃癌(FGFR2扩增,5%-10%)、食管癌(FGFR1扩增,9%)、膀胱癌(FGFR3突变,50%-60%)等。可以预测,通过靶向FGFR可以同步治疗多种肿瘤,适于开展临床basket试验,普惠FGFR异常的各种肿瘤患者。此外,FGF/FGFR轴线的异常活化与EGFR抑制剂、新生血管抑制剂以及内分泌治疗等的耐药密切相关,因此,靶向FGFR的药物研发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前沿热点。目前,只有一个FGFR抑制剂Erdafitinib于2019年4月12日刚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患有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具有FGFR3或FGFR2异常的膀胱癌。临床在研药物则以多靶点抑制剂为主,严重制约了靶向FGFR的临床疗效的最大化,选择性FGFR抑制剂的研发是领域关注热点,在选择性FGFR抑制剂中存在一类重要分支——不可逆抑制剂,其具有更高的选择性以及更强的抑制活性潜力。国际上只有几个该类FGFR抑制剂,且大多处于临床早期阶段,国内鲜有报道。我们以不可逆FGFR1-4选择性抑制剂TAS120为对标,经过定向优化设计获得了新型FGFR抑制剂Cpd038,本论文参与了早期分子活性评价并对Cpd038进行了其初步抗肿瘤药效特性研究。我们发现,在分子水平,Cpd038能够靶向抑制FGFR1、2、3、4激酶酶活,且IC50均为纳摩尔级别,初步拓展激酶酶谱评价显示Cpd038对于FGFR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细胞水平,Cpd038显着靶向抑制FGFR信号通路;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显示Cpd038显着抑制不同活化机制的FGFR依赖性肿瘤细胞增殖;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显示,Cpd038能够通过靶向FGFR,显着抑制FGFR异常激活的肺癌和肝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活性明显优于对标TAS120。而且Cpd038是通过协同抑制肿瘤增殖与血管新生效应拮抗FGFR介导的肿瘤的生长。此外,采用酶动力学结合细胞体系验证表明Cpd038是一类FGFR不可逆的抑制剂,综上,Cpd038是一类不可逆的选择性FGFR1-4抑制剂,本论文为FGFR抑制剂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

皮益苑[9](2019)在《3’,4’,5’-三甲氧基黄酮类苯并咪唑衍生物化合物15诱导人胃癌HGC-27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癌(GC)是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是全球两性中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尽管近几十年来GC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进展,但GC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特别是在中国,五年生存率仅为约30%。在我们课题组的以前研究中,合成并鉴定了24种3’,4’,5’-三甲氧基黄酮类苯并咪唑衍生物,其中化合物15(FB-15)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本文通过研究3’,4’,5’-三甲氧基黄酮类苯并咪唑衍生物化合物15(FB-15)对人胃癌HGC-27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为胃癌的药物治疗开拓新思路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CCK-8检测FB-15的抗肿瘤增殖细胞活性;克隆形成实验检测FB-15对人胃癌HGC-27细胞克隆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FB-15对人胃癌HGC-27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FB-15对人胃癌HGC-27细胞线粒体电位的影响;Caspase-3、Caspase-8及Caspase-9试剂盒检测FB-15对人胃癌HGC-27细胞Caspase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ad、Bax、Bcl-XL以及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FB-15经腹腔注射对BABL/c-nu裸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CCK-8结果显示,在FB-15浓度为8、16、32、64以及128μmol/L时,抑制人胃癌HGC-27细胞的增殖,并且比阳性对照药物(5-Fu)效果好;随着FB-15浓度增高,抑制人胃癌HGC-27细胞的增殖作用增强,且呈剂量依赖性;在设定的FB-15浓度培养条件下,孵育的时间越长,抑制人胃癌HGC-27细胞的增殖作用增强,且呈时间依赖性。细胞克隆实验显示,用FB-15处理后,可以显着地抑制人胃癌HGC-27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且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在G0/G1期细胞比例显着增高且具有浓度-效应关系(从74.52±0.38%升高到85.86±2.05%),而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且具有浓度-效应关系(S期从6.25±1.92%降到2.32±0.47%;G2/M期从13.55±2.86%降到6.87±1.70%),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FB-15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进入S期,将细胞有丝分裂阻断在G0/G1期,从而诱导人胃癌HGC-27细胞凋亡,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FB-15处理后晚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明显增加(晚期凋亡率由4.72±1.21%上升到18.25±16.47%;总凋亡率由16.41±4.05%上升到31.88±13.1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FB-15呈剂量依赖性诱导人胃癌HGC-27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电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B-15(10、20、40μmol/L)处理24h后,人胃癌HGC-27细胞JC-1单体(绿色荧光)(%)从0.720±0.364%上升到2.710±0.416%,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存在剂量依赖效应。表明FB-15可使人胃癌HGC-27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丢失,从而诱导其线粒体功能障碍。Caspase-3、Caspase-8及Caspase-9试剂盒检测Caspase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B-15(10、20、40μmol/L)处理24h后,Caspase-3活性由40.263±23.250上升到186.591±8.140,Caspase-8活性由30.544±13.464上升到219.077±13.698,Caspase-9活性由25.744±8.685上升到154.195±11.171,其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FB-15能增加人胃癌HGC-27细胞Caspase-3、Caspase-8及Caspase-9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效应。Western blot实验检测Bcl-2家族蛋白结果显示,与β-actin内参相比,经FB-15处理24h后的人胃癌HGC-27细胞,呈剂量依赖性地上调Bad、Bax的表达和下调Bcl-XL、Bcl-2的表达,Bax/Bcl-2值由0.184±0.030上升到1.865±0.522,证实FB-15破坏了Bcl-2家族的平衡诱导人胃癌HGC-27细胞凋亡,并且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结果相符。FB-15经腹腔注射对BABL/c-nu裸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在腹腔注射给药结束后04小时内,生理盐水组和FB-15组小鼠自主活动未见明显异常;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生理盐水组和FB-15组未见动物死亡;与对照组比较,FB-15给药组小鼠第4-14天体重无统计学差异,动物变化在小鼠正常体重增长范围内;大体解剖检查结果显示各器官表面和切面均未见明显异常情况。证实在本试验条件下,BABL/c-nu裸小鼠经腹腔注射FB-15,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剂量为150mg/kg(7.5mg/mL)。结论:1、FB-15能抑制人胃癌HGC-27细胞的增殖;2、诱导凋亡的机制是通过Bcl-2家族失调激活内源性途径。

陈伟霞,陈彬,竹永宝,赵爱光[10](2017)在《邱佳信教授健脾类复方胃肠安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邱佳信教授的健脾类复方胃肠安在胃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胃肠安对晚期胃癌有较好的疗效,健脾类复方胃肠安能够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胃癌术后转移率;实验研究表明,健脾类复方胃肠安可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能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调节免疫,调节多基因表达,可见健脾复方胃肠安在胃癌治疗中的具有很好的疗效。

二、人胃癌移植瘤裸小鼠Ki-ras基因突变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胃癌移植瘤裸小鼠Ki-ras基因突变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靶向细胞间粘附分子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靶向细胞间粘附分子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1 章 引言
    第2章 靶向Claudin18.2 ADC LZ1904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1节 稳定表达人Claudin18.2 细胞株构建及验证
        第2节 LZ1904 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第3章 靶向Nectin-4 ADC LMA282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1节 稳定表达人Nectin-4 细胞株构建及验证
        第2节 LMA282 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第3节 LMA282 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
    第4章 总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PARP抑制剂TSL-1502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1章 引言
    第2章 TSL-1502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3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表
附录2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新加良附方调控miR-34a/SIRT1/p53及Caspase凋亡通路抑制胃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抗胃癌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
        1 中药有效成分基础研究
        2 单味中药基础研究
        3 复方基础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癌相关miRNA研究现状与展望
        1 miRNA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2 miRNA在胃癌诊断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3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抑制胃癌细胞功能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 新加良附方抑制人胃癌细胞功能实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二) 薯蓣皂苷元抑制人胃癌细胞功能实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三) 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调控miR-34a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四) 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调控miR-34a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元对裸鼠胃癌移植瘤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青龙衣有效组分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侵袭转移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胃癌流行病学概况
    1.2 胃癌发病机制
        1.2.1 幽门杆菌
        1.2.2 EB病毒感染
        1.2.3 遗传因素
        1.2.4 饮食因素
        1.2.5 吸烟
    1.3 中药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
    1.4 青龙衣治疗恶性肿瘤
        1.4.1 抗肿瘤研究进展
        1.4.2 青龙衣抗肿瘤的药理活性
    1.5 胃癌侵袭转移研究进展
        1.5.1 胃癌侵袭转移的治疗研究进展
        1.5.2 胃癌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科学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2.1.3 主要试剂的制备
        2.1.4 动物及瘤株
    2.2 实验方法
        2.2.1 安全学实验
        2.2.2 荷瘤裸鼠原位胃癌移植模型的制备
        2.2.3 青龙衣有效组分抑制胃癌侵袭转移作用研究
        2.2.4 青龙衣有效组分抑制胃癌侵袭转移作用机理研究
        2.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安全学实验
        3.1.1 LD50
        3.1.2 最大给药测量
    3.2 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制备
    3.3 青龙衣有效组分抑制人胃腺癌侵袭转移作用研究
        3.3.1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3.3.2 青龙衣有效组分对人胃癌BGC-803荷瘤裸鼠肿瘤组织细胞的影响
    3.4 青龙衣有效组分抑制人胃腺癌BGC-823侵袭转移作用机理研究
        3.4.1 青龙衣有效组分对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荷瘤裸鼠瘤组织中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
        3.4.2 青龙衣有效组分对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荷瘤裸鼠瘤组织中CD44蛋白表达的影响
        3.4.3 青龙衣有效组分对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荷瘤裸鼠瘤组织中VEGF白表达的影响
        3.4.4 青龙衣有效组分对人胃腺癌BGC-823 荷瘤裸鼠瘤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3.4.5 青龙衣有效组分对人胃腺癌BGC-823 荷瘤裸鼠瘤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
        3.4.6 青龙衣有效组分对人胃腺癌BGC-823 裸鼠小鼠血清中PGE-2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青龙衣抗肿瘤药效研究
    4.2 青龙衣抗胃癌侵袭转移机理研究
        4.2.1 COX-2、PGE-2 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4.2.2 β-catenin、MMP-9 和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4.2.3 VEGF、CD44 和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EphA1对胃癌发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EphA1在胃癌组织中的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微环境标志物VEGF、IL-6的关系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附图表
第二章 体外实验验证EphA1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及上调肿瘤微环境标志物VEGF、IL-6的表达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附图表
第三章 体内实验验证EphA1可促进胃癌移植瘤发生发展并增加癌组织中肿瘤微环境标志物VEGF、IL-6的表达水平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附图表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英文论文

(5)白鹤方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对胃癌的研究
        1.1 胃癌中医症候
        1.2 胃癌病因病机
        1.3 胃癌治则治法
    2.现代医学对胃癌的研究
        2.1 胃癌的病因
        2.2 胃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3.胃癌的中医药治疗
    4.白鹤方治疗中晚期胃癌
        4.1 白鹤方方解
        4.2 白鹤方的前期研究
第二部分 白鹤方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胃癌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3.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3.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3.3 病例剔除标准
        1. 4 研究对象的脱落和处理
    2.研究方法
        2.1 记录内容与方法
        2.2 分组与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性观察指标
        2.3.2 临床观察指标
        2.4 随访管理
        2.5 统计处理
    3.结果
        3.1 研究对象样本量计算
        3.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比较
        3.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3.3.1 治疗前后实体瘤客观疗效
        3.3.2 两组胃癌患者临床症状量化分级比较
        3.3.3 两组胃癌患者体力状况评价
        3.3.4 两组胃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2.3.5 血清肿瘤标志物
    4.讨论
        4.1 胃癌发病率及治疗现状
        4.2 胃癌的辩证论治
        4.3 白鹤方诸药浅析
        4.4 白鹤方临床应用
        4.5 白鹤方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评价总结
第三部分 白鹤方对裸鼠人胃癌原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细胞株与实验动物
        1.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药物制备
        1.2.2 制备人胃癌细胞悬液
        1.2.3 癌细胞裸鼠皮下接种及进行鼠间传代
        1.2.4 第六代(P6)瘤组织在裸鼠胃部原位移植
        1.2.5 原位瘤移植模型样本量计算、随机分组与给药
        1.2.6 记录各组裸鼠生长情况
        1.2.7 肿瘤标本取材、称重
        1.2.8 制作超薄切片、透镜下观察
        1.2.9 石蜡标本制备
        1.2.10 病理HE染色
        1.3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各组原位移植瘤裸鼠的一般情况
        2.2 原位移植瘤组织的病理学形态观察
        2.3 原位移植瘤组织的超微结构
        2.4 各组移植瘤瘤质量与抑瘤率比较
        2.5 白鹤方对各组裸鼠原位移植瘤转移率的影响
    3.讨论
第四部分 白鹤方抑制裸鼠人胃癌原位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机制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Max Vision~(TM)检测MVD、MMP-9、VEGF的表达
        1.2.2 En Vision~(TM)检测P53 的表达
        1.2.3 移植瘤组织 MVD 、MMP-9、VEGF 的表达
        1.3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移植瘤组织 MVD 的表达情况
        2.2 移植瘤组织MMP-9的表达
        2.3 各组移植瘤 VEGF 的表达
        2.4 各组移植瘤 P53 的表达
    3.讨论
        3.1 微血管生成在胃癌进展中的意义
        3.2 肿瘤微血管密度检测与调控的分子机制
        3.3 白鹤方对胃癌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综述 中医治疗胃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一 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附录二 KPS评分标准及评价分级
附录三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6)新型c-Met ADC SHR-A1403制备工艺、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癌症流行病学
    2.癌症治疗手段
        2.1 .化疗
        2.1.1 .常用化疗药物
        2.1.2 .化疗药物临床疗效
        2.1.3 .化疗药物副作用
        2.2 .靶向治疗
        2.2.1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
        2.2.2 .靶向RTK药物的研发进展
        2.2.3 .靶向c-Met的药物研发进展
    3.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3.1 .ADC的作用机制
        3.2 .ADC药物设计策略
        3.2.1 .抗原选择性
        3.2.2 .连接子(Linker)
        3.2.3 .毒素
        3.2.4 .偶联技术
        3.2.5 .药物-抗体比(DAR)
        3.3 .ADC药物研发进展
        3.3.1 .Trastuzumab emtansine
        3.3.2 .Inotuzumab ozogamicin
        3.3.3 .Sacituzumab govitecan
        3.4 .c-Met ADC ABBV-399 研发进展
        3.5 .本文选题依据及设计思路
第一章 SHR-A1403制备工艺研究
    1.SHR-A1403裸抗制备工艺研究
        1.1 .SHR-A1403裸抗制备工艺路线
        1.1.1 .种子复苏与扩增
        1.1.2 .大规模细胞培养(100L)
        1.1.3 .细胞收获与过滤
        1.1.4 .亲和层析
        1.1.5 .低pH病毒灭活
        1.1.6 .深层过滤
        1.1.7 .阴离子层析
        1.1.8 .阳离子层析
        1.1.9 .除病毒过滤
        1.1.10 .超滤
        1.1.11 .除菌过滤
        1.2 .综合分析与评价
    2.毒素SHR153024制备工艺研究
        2.1 .制备工艺研究
        2.1.1 .合成工艺
        2.1.2 .样品精制方法及晶型研究
        2.2 .结构确证
        2.2.1 .高分辨质谱
        2.2.2 .红外吸收光谱
        2.2.3 .紫外吸收光谱
        2.2.4 .氢核磁共振光谱(1H-NMR)
        2.2.5. ~(13)C核磁共振谱(13C-NMR)
        2.2.6 .X-射线粉末衍射谱
        2.3 .综合分析与评价
    3.SHR-A1403原液制备工艺研究
        3.1 .SHR-A1403原液制备工艺
        3.1.1 .SHR-A1403原液工艺路线
        3.1.2 .SHR-A1403原液生产工艺
        3.2 .综合分析与评价
    4.本章小结
第二章 SHR-A1403药效学研究
    1.实验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1.1 .试剂
        1.1.2 .仪器
        1.2 .药物配制方法
        1.2.1 .体外实验
        1.2.2 .体内实验
        1.3 .细胞来源及培养
        1.4 .Biacore法检测体外亲和力
        1.4.1 .SHR-A1403与c-Met蛋白的亲和力实验
        1.4.2 .SHR-A1403与Fc受体(FcR)及C1q的亲和力实验
        1.5 .肿瘤细胞系体外增殖实验
        1.5.1 .SRB法
        1.5.2 .CCK-8法
        1.6 .细胞表面c-Met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1.7 .SHR-A1403与MKN-45 细胞亲和力实验
        1.8 .Western blot
        1.9 .MKN-45细胞内吞实验
        1.10 .MKN-45细胞溶酶体转运实验
        1.11 .MKN-45细胞周期检测
        1.12 .SHR-A1403在MKN-45 细胞中的代谢情况
        1.12.1 .代谢产物鉴定
        1.12.2 .代谢产物对细胞微管解聚的影响
        1.13 .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实验
        1.13.1 .ADCC实验
        1.13.2 .CDC实验
        1.14 .移植瘤小鼠抗肿瘤药效研究
        1.14.1 .人肝癌HCCLM3移植瘤小鼠模型
        1.14.2 .人胃癌MKN-45移植瘤小鼠模型
        1.14.3 .人肺癌NCI-H1993移植瘤小鼠模型
        1.15 .肝癌PDX模型抗肿瘤药效研究
    2.结果与讨论
        2.1 .SHR-A1403 与人和猴c-Met蛋白具有高亲和力
        2.2 .SHR-A1403 可不同程度地抑制不同c-Met表达量的肿瘤细胞增殖
        2.3 .SHR-A1403在小鼠移植瘤模型中发挥显着的抗肿瘤疗效
        2.3.1 .SHR-A1403 在人肝癌HCCLM3 小鼠移植瘤模型中的抗肿瘤疗效研究
        2.3.2 .SHR-A1403 在人胃癌MKN-45 小鼠移植瘤模型中的抗肿瘤疗效研究
        2.3.3 .SHR-A1403 在人肺癌NCI-H1993 小鼠移植瘤模型中的抗肿瘤疗效研究
        2.4 .SHR-A1403 在肝癌PDX模型中发挥显着的抗肿瘤疗效
        2.5 .SHR-A1403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2.5.1 .SHR-A1403与MKN-45 细胞的亲和力
        2.5.2 .SHR-A1403对c-Met信号通路的影响
        2.5.3 .MKN-45 细胞对SHR-A1403 的内吞
        2.5.4 .SHR-A1403在MKN-45 细胞内的转运
        2.5.5 .SHR-A1403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2.5.6 .SHR-A1403对细胞内微管蛋白聚集的影响
        2.5.7 .SHR-A1403在MKN-45 细胞中的代谢产物鉴定及对其微管蛋白聚集的影响
        2.5.8 .SHR-A1403与Fc受体及C1q的亲和力
        2.5.9 .SHR-A1403的ADCC及 CDC作用
    3.本章小结
第三章 SHR-A1403药代动力学研究
    1.实验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1.1 .试剂
        1.1.2 .仪器
        1.2 .SHR-A1403在正常食蟹猴中的体内药动学实验
        1.3 .食蟹猴血清中ADC及总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
        1.4 .食蟹猴血清中小分子毒素的LC-MS/MS检测方法
        1.4.1 .色谱条件
        1.4.2 .质谱条件
        1.4.3 .血清样品处理方法
        1.5 .食蟹猴血清中ADA的 ELISA检测方法
        1.6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单、多次静脉注射SHR-A1403(DAR=2)在正常食蟹猴中的药动学研究
        2.1.1 .单次给药
        2.1.2 .多次给药
        2.2 .不同DAR值的SHR-A1403 对正常食蟹猴中药代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2.3 .单、多次静脉注射SHR-A1403在正常食蟹猴中的免疫原性研究
    3.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附录

(7)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蛋白质组学探究健脾复方胃肠安及活性化合物木犀草素的抗胃癌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复方胃肠安抗胃癌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复方胃肠安组成成分及其作用靶标数据
        1.1.2 疾病相关靶基因信息数据
        1.1.3 靶标蛋白相互作用数据
        1.2 方法
        1.2.1 复方胃肠安化合物化学成分的类药性快速评估
        1.2.2 复方胃肠安活性成分作用靶标的筛选
        1.2.3 复方胃肠安网络模型的构建
        1.2.4 复方胃肠安靶标的生物功能富集
        1.2.5 复方胃肠安网络药理学的化合物-靶标网络构建与分析
    2 结果
        2.1 复方胃肠安重要活性成分及复方靶标的筛选
        2.2 复方胃肠安靶标网络的分析
        2.3 复方胃肠安靶标的生物功能分析
        2.3.1 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
        2.3.2 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2.3.3 疾病本体富集
        2.3.4 主题词富集
        2.4 复方胃肠安的网络药理学的化合物-靶标网络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部分 复方胃肠安抗胃癌作用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复方胃肠安制备
        1.1.2 细胞培养
        1.1.3 实验动物
        1.1.4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的建立
        1.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1.2.3 抑瘤率
        1.2.4 组织样本的制备
        1.2.5 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
        1.2.6 差异蛋白的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1.2.7 复方胃肠安蛋白质组学的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2 结果
        2.1 复方胃肠安可抑制人胃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
        2.2 蛋白质控和蛋白定量
        2.3 差异蛋白的鉴定
        2.4 差异蛋白GO分析
        2.5 差异蛋白KEGG信号通路分析
        2.6 复方胃肠安蛋白质组学的PPI网络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部分 复方胃肠安的网络药理学及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网络药理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
        1.2 方法
        1.2.1 复方胃肠安抗胃癌作用的重要化合物及核心靶点的筛选
        1.2.2 潜在靶标的分子生物学验证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复方胃肠安抗胃癌作用的重要化合物及核心靶点
        2.1.1 复方胃肠安网络药理学及蛋白质组学的网络映射
        2.1.2 复方胃肠安网络中共表达的生信分析结果
        2.1.3 差异蛋白与重要化合物共表达调控网络
        2.1.4 复方胃肠安重要化合物及核心靶标
        2.2 验证网络中潜在作用靶点
        2.2.1 复方胃肠安可抑制人胃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
        2.2.2 网络药理学和蛋白质组学4个潜在靶标的Q-PCR验证
        2.2.3 网络药理学和蛋白质组学4 个潜在靶标的Western-Blot验证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部分 复方胃肠安活性化合物木犀草素抗胃癌机制的初步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细胞及细胞培养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增殖实验
        2.2 细胞周期实验
        2.3 细胞凋亡实验
        2.3.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3.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2.3.3 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形态
        2.4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Bcl-2、Bax、Akt、p-Akt、Caspase3、Cycs的蛋白表达
        2.5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木犀草素对MKN45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PI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对MKN45 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木犀草素对MKN45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4 木犀草素对MKN45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木犀草素对MKN45胃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6 木犀草素对MKN45胃癌细胞形态的影响
        3.7 木犀草素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3.8 木犀草素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讨论
    1 健脾法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
    2 复方胃肠安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 复方胃肠安从蛋白质组学与网络药理学结合分析抗胃癌的作用机制
    4 木犀草素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5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复方胃肠安136个活性化合物和306个核心靶标
    附录二 文献综述 抗肿瘤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四 参与的学术会议与获奖情况

(8)新型FGFR不可逆抑制剂Cpd038抗肿瘤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FGF/FGFR简介
    1.2 FGF/FGFR与肿瘤
        1.2.1 FGFR基因扩增与肿瘤
        1.2.2 FGFR突变与肿瘤
        1.2.3 FGFR融合与肿瘤
        1.2.4 FGF19/FGFR4 轴线与肝癌
        1.2.5 异常自分泌与旁分泌环路
        1.2.6 FGF/FGFR轴线与肿瘤血管生成
        1.2.7 FGF/FGFR信号与肿瘤耐药
    1.3 FGFR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3.1 代表性的FGFR抑制剂
第二章 Cpd038 体外抗肿瘤药效学研究
    2.1 候选化合物筛选
    2.2 分子靶向性与选择性
        2.2.1 实验化合物
        2.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2.4.1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2.5 实验结果
        2.2.5.1 Cpd038 对激酶酶活影响
        2.2.5.2 Cpd038 对激酶选择性评价
    2.3 细胞靶向性
        2.3.1 实验化合物
        2.3.2 细胞
        2.3.3 实验试剂与耗材
        2.3.4 主要仪器
        2.3.5 实验方法
        2.3.5.1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2.3.6 实验结果
        2.3.6.1 Cpd038 在细胞水平靶向抑制FGFR信号通路活化
    2.4 CPD038 作用特性
        2.4.1 实验化合物
        2.4.2 细胞
        2.4.3 试剂与耗材
        2.4.4 实验主要仪器
        2.4.5 实验方法
        2.4.5.1 酶动力学检测化合物可逆性
        2.4.5.2 参照2.2.5.1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2.4.6 实验结果
    2.5 体外抗肿瘤活性
        2.5.1 实验化合物
        2.5.2 细胞
        2.5.3 试剂与耗材
        2.5.4 实验主要仪器
        2.5.5 实验方法
        2.5.5.1 细胞增殖抑制检测实验
        2.5.6 实验结果
        2.5.6.1 Cpd038 显着抑制FGFR活化所介导的肿瘤细胞增殖效应
    2.6 小结
第三章 Cpd038 体内抗肿瘤药效学研究
    3.1 体内实验化合物
    3.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动物
    3.4 体内实验所需细胞株
    3.5 实验方法
        3.5.1 动物实验方法
        3.5.2免疫组化实验
    3.6 实验结果
        3.6.1 Cpd038 对人肺癌NCI-H1581 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
        3.6.2 Cpd038 对人肝癌Hep-3B 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
        3.6.3 Cpd038 显着抑制FGFR依赖的移植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
    3.7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9)3’,4’,5’-三甲氧基黄酮类苯并咪唑衍生物化合物15诱导人胃癌HGC-27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实验材料
    2.1 材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人胃癌HGC-27 细胞的培养
    3.2 CCK-8 检测
    3.3克隆形成实验
    3.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3.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JC-
    3.7 Caspase活性检测
    3.8 Western blotting蛋白检测
    3.9 裸鼠急性毒性试验
    3.10 统计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FB-15 对人胃癌HGC-27 细胞增殖影响
        4.1.1 FB-15 抑制人胃癌HGC-27 细胞的增殖
        4.1.2 FB-15 抑制人胃癌HGC-27 细胞克隆增殖
    4.2 FB-15 对人胃癌HGC-27 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4.2.1 FB-15 使人胃癌HGC-27 细胞阻滞在G0/G1期
        4.2.2 FB-15 诱导人胃癌HGC-27 细胞凋亡
    4.3 FB-15 诱导人胃癌HGC-27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4.3.1 FB-15 通过内源性途径诱导人胃癌HGC-27 细胞凋亡
        4.3.2 FB-15 通过Bcl-2 家族失调引起内源性途径凋亡..
    4.4 FB-15 裸鼠急性毒性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邱佳信教授健脾类复方胃肠安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胃肠安的形成依据
2 临床研究
    2.1 胃肠安可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命质量
    2.2 胃肠安减少胃癌患者术后转移
3 实验研究
    3.1 体外研究
    3.2 体内研究
        3.2.1 诱导细胞凋亡
        3.2.2抑制转移
        3.2.3 调节免疫
4 结语

四、人胃癌移植瘤裸小鼠Ki-ras基因突变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靶向细胞间粘附分子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朱西.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08)
  • [2]新加良附方调控miR-34a/SIRT1/p53及Caspase凋亡通路抑制胃癌的机制研究[D]. 李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青龙衣有效组分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侵袭转移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黄丹.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EphA1对胃癌发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研究[D]. 王永仓. 山东大学, 2020(08)
  • [5]白鹤方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董智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新型c-Met ADC SHR-A1403制备工艺、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杨昌永. 东南大学, 2019(01)
  • [7]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蛋白质组学探究健脾复方胃肠安及活性化合物木犀草素的抗胃癌作用机制[D]. 丁亚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8]新型FGFR不可逆抑制剂Cpd038抗肿瘤药效学研究[D]. 王岳亮. 上海大学, 2019(02)
  • [9]3’,4’,5’-三甲氧基黄酮类苯并咪唑衍生物化合物15诱导人胃癌HGC-27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D]. 皮益苑. 南华大学, 2019
  • [10]邱佳信教授健脾类复方胃肠安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陈伟霞,陈彬,竹永宝,赵爱光. 世界中医药, 2017(11)

标签:;  ;  ;  ;  ;  

人胃癌异种移植裸鼠 Ki-ras 基因突变的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