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鳝养殖技术─2:稻田沟鳝养殖技术

关于黄鳝养殖技术─2:稻田沟鳝养殖技术

一、关于黄鳝的养殖技术──之二:稻田垄沟养鳝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代勤,何力[1](2021)在《黄鳝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黄鳝(Monopterus albus)养殖产业近年发展较快,已在中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养殖,连续10年产量超过30万t。黄鳝养殖方式主要为池塘网箱养殖,其特殊的生态养殖方式对水环境污染小,影响黄鳝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主要为养殖环境及投入品。养殖环境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通过食物链及其他途径影响黄鳝产品质量。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黄鳝体内重金属未超标,而野生环境下的黄鳝,尤其是黄鳝苗,其体内重金属超标风险较高。通过对黄鳝体内农药残留进行调查,主要检测了敌敌畏、氟虫腈、五氯酚钠和林丹4种农药,从检测结果看,黄鳝体内这4种农药的残留情况总体良好,敌敌畏和氟虫腈都未检出,林丹和五氯酚钠仅在个别样品有检出;对黄鳝配合饲料的检测未发现重金属超标,未检测到雌二醇、己烯雌酚和甲基睾酮等性激素;研究发现,作为动物饲料源的水蚯蚓和蚯蚓可能是黄鳝体内砷的重要来源,螺等鲜活饵料可能是黄鳝其他重金属的重要来源;渔用药物中,防治寄生虫药物阿苯达唑在投喂养殖期间的黄鳝体内有一定比例检出并超标,呋喃类药物、氯霉素,氟苯尼考、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磺胺类等有部分检出,但含量未超标。通过近10年的抽样调查,没有发现违禁药物与激素在黄鳝体内超标,近10年黄鳝质量安全是稳定的。[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1):01-10]

郭枫[2](2019)在《饲料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黄鳝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探索不同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黄鳝生长的影响,旨为阐明不同脂肪源的使用效果,并确定黄鳝饲料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开发黄鳝绿色环保配合饲料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推动黄鳝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脂肪源对黄鳝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探明不同脂肪源使用效果的差异,在基础料中分别添加5%的鱼油、豆油、亚麻油、棕榈油和猪油,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饲喂黄鳝(22.53±0.04g)10周,分析了不同脂肪源对黄鳝生长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指标,结果:(1)鱼油组、豆油组的增重倍数、特定生长率显着大于亚麻油、棕榈油和猪油组(P<0.05),饲料系数显着小于该3组(P<0.05);(2)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猪油组均显着高于其余4组(P<0.05);鱼油组、亚麻油组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最低;猪油组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显着低于其余4组(P<0.05);(3)鱼油、豆油和亚麻油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高于其余组别(P<0.05);猪油组丙二醛(MDA)含量最高,溶菌酶(LZM)含量最低,与其余4组差异显着(P<0.05);(4)各试验组的粗蛋白、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差异,鱼油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最高,猪油组最低,两者差异显着(P<0.05);鱼油、豆油和亚麻油组肠道脂肪酶活力显着大于其余两组(P<0.05),蛋白酶活力无显着差异;(5)猪油组的全鱼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余4组(P<0.05),4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的肠道、肌肉和皮肤中的粗脂肪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6)鱼油、豆油、亚麻油和棕榈油组黄鳝肝脏结构正常,猪油组肝脏细胞体积增大并且肿胀,出现细胞破裂等肝损伤现象。结果表明,鱼油、豆油组黄鳝生长最佳,肝功能正常,肝脏结构完整,脂代谢较为活跃,机体抗氧化能力强,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高,没有形成肝脏脂肪过度沉积;亚麻油、棕榈油次之,猪油组不够理想。在黄鳝饲料配制中建议添加部分豆油来替代鱼油。2.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生长及代谢的影响为确定黄鳝适宜的脂肪需求,将840尾黄鳝随机分为7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油和豆油(1:4)按比例混合后,分别按0%、2%、4%、6%、8%、10%、12%的比例添加到基础饲料中,配制成7种不同脂肪水平的等氮饲料,依次为L1、L2、L3、L4、L5、L6、L7,饲养黄鳝(16.80±0.04g)10周,结果:(1)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呈相反的趋势。经回归分析得出黄鳝生长的适宜脂肪水平为7.03%7.68%;(2)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浓度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加,L3、L4两组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着大于其他组(P<0.05);(3)饲料脂肪水平对血糖和肝糖原含量有显着影响,L5、L6、L7组血糖含量显着上升,肝糖原含量显着降低(P<0.05);(4)各试验组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L4组的SOD活性最大;L7组血清中的丙二醛(MDA)活性显着大于其余6组;(5)黄鳝肝胰脏中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L3组达到最大;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呈下降的趋势;(6)L6、L7两组血清中的GOT、GPT活性最大;观察黄鳝肝脏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发现,脂肪水平过高时会损伤肝脏组织细胞结构;(7)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各试验组全鱼、肝脏、肠道、肌肉和皮肤的粗脂肪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并且皮肤的粗脂肪含量增加幅度最大,说明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会使黄鳝体内脂肪在各个组织中沉积,但脂肪水平过高时为了避免肝脏沉积太多脂肪,而转为储存在皮肤中,对机体更加有益。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水平适宜机体脂肪代谢活跃,糖代谢正常,能维持机体正常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可以促进黄鳝生长,但脂肪水平过高会超出黄鳝脂代谢能力引起血脂升高和代谢紊乱,还可能会影响机体对糖的吸收和肝糖原的贮存,增加体内过氧化物含量,并使肝脏细胞损伤,造成黄鳝脂肪肝等,影响消化酶分泌和活力,降低黄鳝消化吸收能力,提高饲料系数,减缓黄鳝生长,降低黄鳝品质。采用鱼油豆油做脂肪源,黄鳝饲料适宜脂肪水平为7.03%7.68%。

钟杰[3](2018)在《花生四烯酸(ARA)对黄鳝生长及保肝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花生四烯酸(ARA)是很多生命活性物质的前体,在生物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黄鳝是我国重要的特种水产经济动物,现已大规模进行人工养殖。养殖黄鳝的过程中,常产生“吃得越多,长得越快,死得也越快”现象,表现为“脂肪肝”或称“肝胆综合症”。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ARA对黄鳝具有一定保肝作用,为进一步了解ARA对黄鳝保肝现象及其机制,更为合理配制黄鳝饲料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ARA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通过配制含ARA比例为0.00%(对照组),0.35%,0.70%,1.05%,1.40%和1.75%的配合饲料,饲喂幼鳝30d。结果:ARA可促进幼鳝的生长和提高幼鳝成活率,综合分析得出饲料中ARA适宜添加比例为0.70%。2.饲料中添加0.70%ARA对黄鳝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7%ARA,对照组不添加ARA。测定黄鳝生长、肌肉营养成分、肝功能和脂肪代谢等指标。结果:添加ARA可以促进黄鳝生长,降低肌肉水分含量,增加肌肉蛋白和脂肪含量;降低黄鳝肝体指数和内脏指数;增加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添加ARA能增强黄鳝肝功能和提高脂肪代谢能力、降低蛋白质作为能量消耗、促进蛋白合成,从而提高黄鳝的生长性能。3.ARA对肝损伤黄鳝保肝作用机制。通过对饲喂了含ARA饲料的试验组黄鳝与饲喂未含ARA的对照组黄鳝,同时注射CCl4肝损伤剂,观察黄鳝肝脏显微结构的变化,测定黄鳝血清生化指标及分析ARA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微结构显示试验组黄鳝肝细胞完整性及其细胞内膜结构比对照组更完整,肝脏细胞受损比例比对照组少,细胞损伤的程度低,同时损伤的肝组织修复的时间较短。试验组黄鳝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磷脂酶A2(PLA2)、环氧合酶-1(COX-1)、环氧合酶-2(COX-2)在损伤后6、12、24h显着高表达,48h恢复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而5-脂氧合酶(5-LOX)、12-脂氧合酶(12-LOX)和细胞色素(CYP1A)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ARA对黄鳝保肝机制,在于能通过维持SOD高活性,增强清除脂质过氧化产物,提高黄鳝的抗氧化功能,维护肝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肝细胞损伤,使黄鳝具有较强抗应激能力。通过COX-1、COX-2代谢途径产生炎症因子,减少细胞的损伤,同时通过5-LOX、12-LOX和CYP1A途径促进有毒有害物质排出,加快损伤细胞的修复速度,更快速恢复肝功能。4.饲料中添加蚯蚓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为寻找利用蚯蚓的作为ARA来源的应用方法。分别用添加0%、25%、50%、75%、100%鲜蚯蚓的饲料饲喂黄鳝61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添加25%蚯蚓的饲料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差异显着;添加50%蚯蚓的饲料组肥满度最大差异显着。依据生长和肥满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添加35%蚯蚓可获得最佳生产性能。

韩育章[4](2017)在《监利县的生态黄鳝产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11月18日,由中国水产流通协会、监利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首个黄鳝节在湖北监利开幕,将以"生态监利鳝行天下"为主题的展会推向高潮,也进一步提升了"鱼米之乡美如画监利黄鳝甲天下"的监利形象。监利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在江汉平原南端,南接岳阳,东望武汉,素有"百湖之县"美誉,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

王玮玮[5](2017)在《黄鳝配合饲料应用现状及产业化推广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传统黄鳝养殖都采用鲜鱼糜作为饵料,然而,随着黄鳝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内陆的鲜鱼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发展配合饲料正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本文应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我国黄鳝配合饲料产业发展过程、各省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我国黄鳝配合饲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黄鳝配合饲料的诱食性不足,需要搭配鲜活饵料投喂;2、鲜杂鱼价格低,使用比例高,鲜杂鱼与配合饲料配比一般为2:1或1:1,甚至更高达5:1;3、黄鳝营养生理缺乏系统研究;4、配合饲料推广方式缺乏创新。其次,对黄鳝养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配合饲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黄鳝配合饲料的推广策略。本文总结黄鳝配合饲料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促进黄鳝配合饲料的推广,实现黄鳝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曾明华[6](2016)在《黄鳝标准化投喂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鳝不仅肉嫩味鲜,为席上佳肴,还可以补脑健身,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长江中下游名优鱼类之一,现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对象。目前黄鳝养殖方兴未艾,但各地的发展参差不齐,养殖技术相对保密,缺乏完善配套的养殖技术体系和客观存在的较大市场风险,严重制约了黄鳝养殖产业的发展。当前,黄鳝网箱养殖技术迅速推广,成为该产业的主体。一些学者从饵料投喂、水质调节和病害防控等方面对黄鳝养殖进行研究,但鲜有规范化养殖总结的报道。为了探究黄鳝的标准化养殖模式,本试验从黄鳝投喂技术入手,研究黄鳝的标准化投喂模式。本试验以黄鳝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蚯蚓与配合饲料比例、投喂量和周期性间隔投喂3个方面,研究其对黄鳝生长、摄食、成活率和营养性疾病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蚯蚓与配合饲料比例:为了确定饵料中配合饲料最佳的添加量,以体重(23.68±1.66)g,体长(28.67±0.56)cm的黄鳝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蚯蚓与配合饲料比例依次为4:1、3:1、2:1、1:1、1:2、1:3和1:4共7个试验组投喂黄鳝,对照组投喂纯蚯蚓,每天投喂一次,养殖周期56d,测量黄鳝的生长、摄食和成活率.等指标。结果显示,蚯蚓与配合饲料为4:1和3:1的两组黄鳝体重分别达到65.79g和65.30g,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他各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4:1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3:1组增重率也显着高于对照组,但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其他各试验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经过56d的饲养,黄鳝肝体指数显着性增加,其中蚯蚓与配合饲料4:1、3:1、2:1、1:1和1:2组显着高于对照组,而1:3和1:4两组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3:1和1:2两组显着大于1:1组,与4:1和2:1两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1:1组与4:1和2:1两组间也无显着性差异。成活率的总体趋势为先升高,在蚯蚓与配合饲料比例2:1时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2:1组成活率达到97.22%,显着高于对照组及其他试验组。经济效益分析显示2:1组最高,达到94.2元/箱。结果表明,蚯蚓与配合饲料的最适比例为2:1,4:1组次之。(2)投喂量:为了筛选出黄鳝最适的投饲率,本试验分别以黄鳝体重的5%、8%、10%、12%、15%和20%每天投喂,试验周期56d,检测黄鳝的摄食、生长及肝体指数等指标。结果显示,随着投饲率的增加,黄鳝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当投饲率低于10%时,各组间体重差异不显着,而特定生长率显着增加。当投喂饵料超过黄鳝体重10%后,增重率显着升高,而特定生长率在投饲率达到15%后趋于稳定,各组间差异不显着。投饲率为8%组成活率最高,达到92.22%,除与投饲率5%组差异不显着外,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投喂20%组成活率仅57.22%,显着低于其他各试验组,投喂10%、12%和15%间无显着性差异。经过56d的饲养,黄鳝肝体指数均显着性增加。其中,投喂量最少的组肝体指数显着低于其他试验组;投喂量最大的两组肝体指数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投喂8%~12%的各组间无显着差异。经济效益分析显示,12%组利润最高。结论:黄鳝的最适投饲率为12%,10%组次之。(3)周期性间隔投喂:为了探究黄鳝的补偿生长,本试验分别采用每天投喂(S0)、饥饿1d投喂6d(S1F6)、饥饿2d投喂5d(S2F5)、饥饿3d投喂4d(S3F4)、饥饿1d投喂2d(S1F2)和饥饿1d投喂1d(S1F1)六种不同的循环投喂模式,养殖黄鳝56d。结果显示,除S1F6组体重与S0组差异不显着;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体重均显着低于S0组,仅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S0组增重率最大,达到146.78%;S1F6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S1F1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各试验组。S1F6和S1F1组成活率分别为82.22%和86.11%,显着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S1F2组成活最低,仅48.33%,显着低于其他试验组。S0组肝体指数高达7.09%,显着高于其他各试验组;其次,S1F6和S2F5组肝体指数次之,但2组间差异不显着。经济效益分析显示,S1F6组收获2580.06g,分别比S2F5、S3F4和S1F2组的2倍还多,利润高达63.0元/箱。S1F1组的产量次之,为2169.97g,每箱利润41.9元。SO组居第三位。结论:饥饿1d投喂6d的循环投喂方式养殖黄鳝效果最佳,达到了完全补偿生长,而且成活率高,收益最大;S1F1组特定生长率最高,有开发利用潜力。

吕代钧[7](2011)在《黄鳝健康高效养殖技术讲座(四) 黄鳝稻田养殖技术》文中认为稻田养鳝是利用适宜于黄鳝栖息的环境,采用一定的人工措施,既种水稻又养鳝鱼,使稻田内的水体、杂草、水生动物、昆虫以及其它物质资源充分地被黄鳝所利用,并通过黄鳝达到为稻田松土、灭虫、除草、施肥

储张杰[8](2008)在《黄鳝性逆转调控途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俗称鳝鱼、田鳗和长鱼等,它是一种淡水硬骨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已在中国中南部开展大面积的养殖。中国目前的养殖总产量已经达到18万吨,由于其生长快,成活率高以及对网箱养殖条件的适应性好,它被当作中国水产养殖的首选品种之一。鳝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价值高,具有滋补强身和药用功能,是人们喜爱的滋补水产品,深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中国的黄鳝养殖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养殖依然依赖捕捞野生苗种,随着养殖规模和捕捞强度的加大,野生苗种资源急剧下降,成功地解决黄鳝的人工繁殖技术将成为发展其规模养殖的先决条件。但黄鳝具有特殊的性逆转现象:它是一种雌雄同体鱼类,在其生命的早期发育阶段为雌性,产卵后变为间性个体,然后进入雄性阶段,在进行黄鳝苗种人工繁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黄鳝具有性逆转的特性,即刚成熟的个体为雌性,但随着黄鳝的生长和繁殖,又逐步转为雄性,使得在黄鳝繁殖群体中,雌性个体小,怀卵量少,繁殖力很低;亲鱼选配时,雌雄鳝的比例和大小还难以搭配协调,亲鳝难选,繁殖数量难以提高,极大地限制了黄鳝人工繁殖规模和水平,必须进行黄鳝性逆转的研究。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营养、外源性激素以及环境因子等,使用组织学、细胞学、内分泌学和放射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探讨黄鳝性逆转的人工调控技术,希望能够找到减少性逆转比例的途径,延长性逆转时间,大幅度提高黄鳝的怀卵量及繁殖力,解决黄鳝苗种的规模化繁殖的关键问题,而黄鳝性逆转调控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必将给黄鳝的人工繁殖和养殖带来新的突破,促进我国黄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1.黄鳝体长、体重、年龄与性比和怀卵量关系在湖北省汉川市汈汊湖水域,随机采取12个月的黄鳝样品,总数258尾黄鳝,雌性152尾,占58.91%;间性44尾,占17.05%;雄性62尾,占24.04%。在总体黄鳝标本中,其体长范围为9.4-76.8cm,其中雌性体长为9.4-60.5cm,平均体长为39.6cm,20cm以下全部为雌性;雌雄间体体长为27.1-63.3cm,平均体长为44.5cm;雄性体长范围为29.4-76.8cm,平均体长为51.63cm,其中70cm以上全部为雄性。雌性分布最多的区域是20-50cm,占雌性总数的93.42%,雌雄间体分布最多的区域是30-50cm,占间体总数的72.73%。雄性分布最多的区域是40cm以上,占雄性总数的75.81%。结果表明:在汉川市汈汊湖水域体长25cm左右是黄鳝性逆转的起点。其体重范围为0.48-753.60g,其中雌性体重为250g以下,平均体重为58.46g,23.70g以下全部为雌性;雌雄间体体重范围25.40g-206.30g,平均体重为76.45g;雄性体重范围为29.65-753.60g,平均体重为144.38g,其中250g以上全部为雄性。雌性分布最多的区域是20-100g,占雌性总数的75.00%,雌雄间体分布最多的区域是40-100g,占间体总数的70.45%。雄性分布最多的区域是100g以上,占雄性总数的72.58%。结果表明在汈汊湖水域体重25g左右是黄鳝性逆转的起点。其年龄范围为0-Ⅶ龄,其中Ⅱ龄以下雌性占92.17%,Ⅰ龄以下全部为雌性;雌雄间体年龄范围Ⅱ-Ⅴ龄,Ⅲ-Ⅳ龄占间体总数的70.45%,Ⅲ-Ⅳ龄为黄鳝性逆转的高峰期;雄性年龄范围为Ⅱ-Ⅶ龄,Ⅱ龄以下雄性只占其年龄段总数的2.00%,Ⅳ-Ⅶ龄占雄性总数的77.42%,其中Ⅵ龄以上全部为雄性。结果表明:黄鳝的性逆转的起点时间应该略早于Ⅱ周年。黄鳝怀卵量范围是41-1267粒/尾,20-30cm的体长段怀卵率最高,随着体长的增长,黄鳝的怀卵率急剧下降,绝对怀卵量以30-40cm体长段的黄鳝较高,平均怀卵强度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增长。由于大个体黄鳝怀卵率较少,但平均怀卵强度较大,如:60-70cm之间,怀卵率只有2.5%,但最大个体怀卵量达到1267粒/尾。2.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本实验从营养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的饲料蛋白水平(25%、35%、45%、55%)对雌性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试验鱼体长26.5±2.6cm,体重21.93±2.05g,试验鱼都为雌性(在繁殖季节挑选)研究发现黄鳝的性腺发育与饲料蛋白水平密切相关。在适宜的蛋白质水平的范围内,黄鳝的怀卵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升高,蛋白质25%的试验组黄鳝的平均怀卵量最低,只有390.67±58.71粒/尾,而45%的试验组黄鳝的平均怀卵量最高,达到1331.67±287.77粒/尾;但55%(663.00±71.86)试验组的怀卵量与35%试验组(736.33±49.52)的怀卵量无显着性差异。通过长时间投喂不同蛋白质组饲料对黄鳝的性逆转比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25%的蛋白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38.65±1.34%,17.61±1.47%;35%的蛋白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24.15±6.55%,11.20±1.45%;而45%的蛋白组只有7.61±1.43%和5.21±1.25%的黄鳝转为雄性和雌雄间体,有87.18±1.21%的黄鳝仍然保持雌性。55%的蛋白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14.21±5.52%,7.18±0.96%,其他三组雌性个体比例都少于45%的蛋白组,说明45%的蛋白质饲料能较好地维持黄鳝的雌性发育。通过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2)影响的研究表明: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在45%蛋白质含量范围内),雌鳝个体的E2水平显着升高,其中蛋白质45%的饲料组各月的E2水平最高。产卵前三个月蛋白质35%、45%的饲料组E2水平显着高于25%、55%饲料组,在6月四组的E2水平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35.05±46.15pg/ml、539.76±29.26pg/ml、944.5±449.25pg/ml、526.72±60.93 pg/ml,说明适宜的饲料蛋白质含量能够维持较高的黄鳝血清E2的分泌,而较高的E2水平是维持雌性发育的先决条件。试验表明:饲料蛋白含量(45%)能够较好地维持黄鳝的雌性发育,提高黄鳝的怀卵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黄鳝的性逆转。3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用鱼油作为脂肪源,按照添加后脂肪占饲料重量的5%、10%、15%的比例投喂黄鳝(蛋白质都是35%)12个月,结果表明:10%的鱼油添加量能够维持较高的E2的分泌,15%脂肪水平能促进黄鳝血清睾酮的分泌,5%脂肪水平能使睾酮值维持较低的水平。较高的饲料脂肪含量能使黄鳝的肝脏指数迅速升高,而4、5、6三个月的肝脏指数的降低,说明黄鳝的性腺发育在卵黄积累和卵细胞成熟阶段,需要大量动用肝脏中储存的营养物质和能量。15%的脂肪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30.52±3.66%,12.31±1.05%;10%的脂肪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26.46±2.12%,9.18±3.06%;而5%的脂肪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13.24±1.25%,6.37±1.64%,有80.39±1.65%的黄鳝仍然保持雌性。说明在蛋白质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饲料脂肪含量的升高黄鳝的性逆转程度上升,较低的脂肪饲料(5%)能较好地维持黄鳝的雌性发育。脂肪15%的试验组黄鳝的平均怀卵量最低,只有391.27±47.61粒/尾,而5%的试验组黄鳝的平均怀卵量最高,达到875.39±143.50粒/尾,但10%试验组的怀卵量与15%试验组的怀卵量无显着性差异,说明过高的脂肪含量对提高黄鳝的怀卵量是十分不利的,5%左右的饲料脂肪含量能够较好地维持黄鳝的雌性发育,并能够相应地提高雌鳝的怀卵量。4.外源丙酸睾酮对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饲料中添加0mg/kg、10mg/kg和30mg/kg丙酸睾酮,投喂黄鳝12个月,结果表明:30mg/kg中有18.51%的雌鳝转变为雄黄鳝,高于0mg/kg、10mg/kg组14.81%的转雄比例,但三组的雄性和雌雄间体并无显着性差异,三组保持雌性的比例分别为74.07%、70.37%和70.37%,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不同的丙酸睾酮对雌性黄鳝的性逆转无显着的影响。5.外源戊酸雌二醇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外源戊酸雌二醇对雌性黄鳝性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以及延缓黄鳝性逆转的影响,试验鱼体长26.5±2.6cm,体重21.93±2.05g,它们都为雌性,用含不同浓度(0mg/kg,10 mg/kg,50 mg/kg)的戊酸雌二醇饲料投喂试验鱼12个月,试验鱼喂养在固定于池塘中的网箱(2m×1m×1.5m)。结果表明:黄鳝的性腺发育对不同的外源戊酸雌二醇反应存在季节性差异,不同的戊酸雌二醇对黄鳝性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也存在差异,低浓度(10 mg/kg)的戊酸雌二醇对黄鳝的性逆转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然存在性逆转个体,雌雄间体和雄性个体分别为12.00±1.25%、10.05±0.85%。高浓度的戊酸雌二醇能促进血清雌二醇的分泌,降低睾酮的分泌,2龄试验鱼在经历12个月体重达到168.81±42.81g时仍然保持雌性,而对照组雌雄间体和雄性个体分别为16.90±1.35%,28.75±1.65%。并且已经性逆转的雄性个体的精巢发育完善,试验表明较高浓度(50 mg/kg)的戊酸雌二醇能延缓黄鳝的性逆转。6.外源复方炔诺酮对黄鳝生长及性逆转的影响饲料中添加0片/kg、10片/kg和30片/kg复方炔诺酮,投喂黄鳝12个月,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复方炔诺酮对黄鳝的体长和体重无显着性影响。高剂量能在4、5、6三个月降低血清E2和T的水平,性逆转比例低于对照组。7.生态环境胁迫—无栖息巢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试验开始第一个月无栖息巢组的E2水平急剧下降,自第二个月与对照组下降的幅度无显着性差异,无栖息巢组在第二年4月就达到其最大值618.18±30.05pg/ml显着高于对照组262.26±18.75 pg/ml,对照组在5月底才达到其最大值。本研究表明环境胁迫—无栖息巢能显着影响黄鳝血清E2的分泌,与对照组相比,开始时下降速度较快,至翌年比对照组整整提早1各月达到最大值。无栖息巢组的T值在翌年5月就达到最大值6.75±0.85 ng/ml,对照组的T值要推迟1个月才达到最大值5.25±0.31 ng/ml,研究表明无栖息巢能够显着影响黄鳝血清T的分泌。表现在秋季对睾酮的分泌产生抑制,早春迅速促进血清睾酮值上升。另外,不管是体长还是体重,有栖息巢都显着快于无栖息巢组。历经12个月,无栖息巢组有38.85±0.85%的黄鳝转为雄性,只有47.14±3.50%保持雌性;而对照组只有24.6±1.37%的黄鳝转为雄性,有61.18±2.31%的黄鳝还是保持雌性,两者的间性比例无显着性差异,说明环境胁迫—无栖息巢能显着促进黄鳝从雌性向雄性转变。在黄鳝性逆转启动的时间方面,通过1000多个性腺组织切片的证实,在雌性黄鳝卵细胞发育到第Ⅳ期,潜伏在雌性性腺生殖褶上的雄性原始精原细胞开始发育并逐渐形成精小囊,散布在卵细胞的间隙中间,也就是说在黄鳝排卵前雄性生殖细胞已经开始启动发育(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黄鳝的性逆转在产卵后才启动),同时卵母细胞从第Ⅳ期逐渐发育到第Ⅴ期。黄鳝产卵后,卵母细胞不断退化,位于生殖褶上的多个精小囊内的生精细胞发育成初级精母细胞,这时生殖囊内还可见到Ⅱ、Ⅲ时相的卵母细胞;随着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卵细胞的进一步退化,进入雄性发育阶段。并且,在鱼类性腺中首次发现了卵黄卵(Ⅳ期)和成熟精子细胞并存的现象。

吕代钧[9](2007)在《我国南方省份网箱养鳝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应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一、我国南方省份网箱养鳝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湖北是我国网箱养鳝的发源地。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洪湖市戴家场镇秦口村农民就开始在稻田内进行网箱养鳝,继而沙

李明锋[10](2006)在《黄鳝Monopterus albus(Zuiew)人工养殖技术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黄鳝是一种名贵的淡水鱼类,人工养殖在全国不少地区陆续开展。作者从黄鳝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养成技术、配合饲料技术等方面综述黄鳝人工养殖技术研究现状,以期对黄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二、关于黄鳝的养殖技术──之二:稻田垄沟养鳝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黄鳝的养殖技术──之二:稻田垄沟养鳝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黄鳝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黄鳝质量安全总体概况
    1.1 产业总体概况
    1.2 产品质量概况
        1.2.1 黄鳝产品质量总体概况
        1.2.2 黄鳝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1)黄鳝的寄生虫污染状况
        (2)黄鳝养殖是否使用避孕药
    1.3 近10年黄鳝质量安全状况前后变化分析
2 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分析
    2.1 黄鳝苗种
    2.2 渔用药物
    2.3 养殖环境
    2.4 渔用饲料
    2.5 非规范用药
    2.6 生物危害
        2.6.1 细菌对黄鳝的危害
        (1)黄鳝出血病
        (2)黄鳝肠炎病
        (3)黄鳝腐皮病
        (4)黄鳝烂尾病
        (5)黄鳝大头病
        2.6.2 真菌对黄鳝的危害
        2.6.3 寄生虫对黄鳝的危害
        (1)毛细线虫
        (2)锥体虫
        (3)隐鞭虫病
        (4)棘头虫病
        (5)航尾吸虫
        2.6.4 水蛭对黄鳝的危害
    2.7 水产品流通
3 对策和建议
    3.1 管理政策措施建议
        3.1.1 改善黄鳝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3.1.2 推进水产行业各类质量体系认证工作
        3.1.3 加大水产品质量监督
        3.1.4 提高全民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3.2 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建议

(2)饲料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黄鳝生长和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鳝生物学特性
        1.1.1 黄鳝生活习性
        1.1.2 黄鳝食性
        1.1.3 营养价值
    1.2 黄鳝养殖现状
    1.3 脂肪的生理营养功能
        1.3.1 脂肪的储能供能作用
        1.3.2 提供必需脂肪酸
        1.3.3 提供磷脂
        1.3.4 脂肪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
        1.3.5 节约蛋白质效应
        1.3.6 鱼类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1.4 水产动物饲料脂肪源的研究进展
        1.4.1 不同脂肪源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4.2 不同脂肪源对鱼类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1.4.3 不同脂肪源对鱼类体内消化率的影响
        1.4.4 不同脂肪源对鱼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1.5 鱼类脂肪需求及脂肪水平对代谢的影响
        1.5.1 鱼类对脂肪需求量的研究
        1.5.2 饲料脂肪在鱼体内的消化吸收
        1.5.3 饲料脂肪水平对鱼类脂肪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5.4 饲料脂肪水平对鱼类脂肪沉积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生长、生化指标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饲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养殖管理
        2.1.5 取样和指标测定
        2.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形体指标和脏体指数的影响
        2.2.3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5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2.6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各组织营养成分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2.2.7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肝脏显微结构的影响
        2.2.8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生产性能的影响
    2.3 分析与讨论
        2.3.1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形体指标和脏体指数的影响
        2.3.3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2.3.4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5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3.6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各组织营养成分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2.3.7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肝脏显微结构的影响
        2.3.8 不同脂肪源对黄鳝生产性能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饲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养殖管理
        3.1.5 取样和指标测定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形体指标和脏体指数的影响
        3.2.3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3.2.4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2.5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2.6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各组织营养成分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3.2.7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肝脏显微结构的影响
        3.2.8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3.3 分析与讨论
        3.3.1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形体指标和脏体指数的影响
        3.3.3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3.3.4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5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3.6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各组织营养成分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3.3.7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肝脏显微结构的影响
        3.3.8 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鳝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3.4 结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花生四烯酸(ARA)对黄鳝生长及保肝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鳝生物学特性
        1.1.1 黄鳝生活习性
        1.1.2 黄鳝食性
        1.1.3 黄鳝营养需求
        1.1.3.1 蛋白质的需求
        1.1.3.2 脂肪的需求
        1.1.3.3 碳水化合物的需求
        1.1.3.4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
    1.2 黄鳝养殖现状
        1.2.1 黄鳝养殖的主要模式
        1.2.1.1 池塘养殖
        1.2.1.2 网箱养殖
        1.2.1.3 稻田养殖
        1.2.2 黄鳝养殖的主要地区
    1.3 ARA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1.3.1 ARA的化学结构及主要功能
        1.3.2 ARA在水产动物上的作用
        1.3.2.1 提高鱼体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
        1.3.2.2 提高鱼体的繁殖性能
第二章 饲料中添加ARA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黄鳝苗养殖方法
        2.1.3.1 养殖前的准备
        2.1.3.2 黄鳝苗的放养
        2.1.3.3 养殖管理
        2.1.4 取样和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ARA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2.2.2 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ARA对黄鳝成活率的影响
    2.3 分析与讨论
        2.3.1 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ARA对黄鳝生长影响
        2.3.2 饲料中添加不同比的ARA对黄鳝成活率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饲料中添加0.7%的ARA对黄鳝生产性能、肝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取样和指标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试验结果
        3.2.1 饲料中添加0.7%的ARA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3.2.2 饲料中添加0.7%的ARA对黄鳝内脏指数的影响
        3.2.3 饲料中添加0.7%的ARA对黄鳝体成分的影响
        3.2.4 饲料中添加0.7%的ARA对黄鳝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分析与讨论
        3.3.1 饲料中添加0.7%的ARA对黄鳝生长、内脏指数及体成分的影响
        3.3.2 饲料中添加0.7%的ARA对黄鳝肝功能和脂代谢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饲料中ARA对黄鳝肝保护的机制研究
    4.1 材料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1.3 方法
        4.1.3.1 注射与取样方法
        4.1.3.2 石蜡切片及HE染色方法
        4.1.3.3 肝脏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4.1.3.4 总RNA反转录
        4.1.3.5 荧光定量PCR测定基因表达量
    4.2 结果
        4.2.1 黄鳝肝脏显微结构随注射时间的变化
        4.2.2 黄鳝血清中GPT、GOT、SOD、LDH、AKP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
        4.2.3 CCl_4对黄鳝PLA2、COX-1、COX-2、5-LOX、12-LOX和CYP1A相对表达量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4.3 分析与讨论
        4.3.1 黄鳝肝脏显微结构随注射时间的变化
        4.3.2 黄鳝血清中GPT、GOT、SOD、LDH、AKP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
        4.3.3 CCl_4对黄鳝PLA_2、COX-1、COX-2、5-LOX、12-LOX和CYP1A相对表达量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中添加蚯蚓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设计与养殖管理
        5.1.3 取样和指标测定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饲料中不同蚯蚓含量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5.2.2 饲料中不同蚯蚓含量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5.2.3 饲料中不同蚯蚓含量对黄鳝淀粉酶的影响
        5.2.4 饲料中不同蚯蚓含量对黄鳝脂肪酶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饲料中不同蚯蚓含量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5.3.2 饲料中不同蚯蚓含量对黄鳝消化酶的影响
    5.4 结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发明专利
致谢

(4)监利县的生态黄鳝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监利县生态黄鳝产业发展情况
    1.黄鳝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2.黄鳝加工、销售和出口等情况
二、黄鳝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三、监利黄鳝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一) 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和示范
    (二) 建设种业基地和板块基地
    (三) 抓好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1. 发挥科技优势, 挖掘人才潜力。
        2. 抓好黄鳝健康养殖技术培训。
        3. 扶持行业协会和新型经营主体。
    (四) 推动黄鳝餐饮娱乐消费向深度发展。
    (五) 推进黄鳝产业信息化进程。

(5)黄鳝配合饲料应用现状及产业化推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2章 黄鳝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黄鳝养殖发展历程
    2.2 黄鳝养殖发展现状
        2.2.1 养殖分布
        2.2.2 养殖模式
        2.2.3 黄鳝养殖存在的问题
        2.2.4 黄鳝养殖产业发展趋势
第3章 黄鳝配合饲料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中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发展概况
        3.1.1 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概况
        3.1.2 水产饲料发展概况
    3.2 黄鳝配合饲料的发展历程
        3.2.1 黄鳝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3.2.2 黄鳝配合饲料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3 黄鳝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3.3.1 湖北黄鳝市场调查分析
        3.3.2 江西黄鳝市场调查分析
        3.3.3 安徽黄鳝市场调查分析
        3.3.4 湖南黄鳝市场调查分析
        3.3.5 黄鳝配合饲料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3.4 黄鳝配合饲料的发展趋势与技术对策
        3.4.1 黄鳝配合饲料的发展趋势
        3.4.2 促进黄鳝配合饲料发展的技术对策
第4章 黄鳝配合饲料的推广现状和发展策略
    4.1 黄鳝饲料主要推广方式
        4.1.1 试验推广
        4.1.2 示范点建设
    4.2 黄鳝饲料营销现状
        4.2.1 经销模式
        4.2.2 直销模式
    4.3 饲料推广和营销发展策略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黄鳝标准化投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黄鳝的生物学特性
    1.2 黄鳝养殖研究概况
    1.3 黄鳝生长及饲料研究
    1.4 黄鳝摄食研究
    1.5 鱼类补偿生长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蚯蚓与配合饲料不同混合比例投喂对黄鳝摄食、生长与肝体指数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日投饲率对黄鳝摄食、生长与肝体指数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循环性禁食对黄鳝摄食、生长与肝体指数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黄鳝健康高效养殖技术讲座(四) 黄鳝稻田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 稻田养鳝设施构建
    1、选择稻田。
    2、稻田改造。
(二) 施肥与喷药
(三) 鳝种投放
(四) 投饲方法
(五) 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
    2、防逃防病。
    3、防暑降温。
(六) 捕捞、越冬保种
    1、捕捞。
    2、越冬保种。
    3、备足鳝种。
    4、越冬管理。

(8)黄鳝性逆转调控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鳝的研究现状
        1.1.1 黄鳝的年龄与生长
        1.1.2 黄鳝的繁殖与胚胎发育
        1.1.3 黄鳝的营养与人工养殖
        1.1.4 中国目前的黄鳝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2 黄鳝性逆转的研究概况
        1.2.1 性逆转与形态学研究
        1.2.2 性逆转与生态学研究
        1.2.3 性逆转与生理学研究
        1.2.4 性逆转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1.3 鱼类性腺发育的研究概况
        1.3.1 原始生殖细胞
        1.3.2 性腺分化
        1.3.3 影晌鱼类性腺发育的因素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黄鳝体长、体重、年龄与性比及怀卵量关系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体长、体重和性腺的测定
        2.2.3 性别鉴定
        2.2.4 年龄鉴定
        2.2.5 怀卵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黄鳝的体长与性比的关系
        2.3.2 黄鳝的体重与性比的关系
        2.3.3 黄鳝的年龄与性比的关系
        2.3.4 黄鳝的怀卵量与怀卵强度
    2.4 讨论
第三章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类固醇激素的分泌性逆转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3.3.2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血清睾酮(T)的影响:
        3.3.3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肝脏指数的影响
        3.3.4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
        3.3.5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怀卵量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类固醇激素的分泌及性逆转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样品的处理与数据的测定
        4.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4.3.2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血清睾酮(T)的影响:
        4.3.3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肝脏指数的影响:
        4.3.4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
        4.3.5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怀卵量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外源丙酸睾酮对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含量的丙酸睾酮对黄鳝血清雌二醇的变化影响
        5.3.2 不同含量的丙酸睾酮对黄鳝血清睾酮的变化影响
        5.3.3 不同含量的丙酸睾酮对肝脏指数的影响
        5.3.4 不同含量的丙酸睾酮对性腺指数的影响
        5.3.5 外源丙酸睾酮对黄鳝性逆转比例的影响
        5.3.6 不同含量丙酸睾酮下的性腺发育
    5.4 讨论
第六章 外源戊酸雌二醇对黄鳝性类固醇激素分泌以及其性逆转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样品准备
        6.2.2 性类固醇激素的检测分析
        6.2.3 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器官取样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外源戊酸雌二醇对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6.3.2 外源戊酸雌二醇对血清睾酮(T)的影响:
        6.3.3 外源戊酸雌二醇对黄鳝性腺发育的影响:
    6.4 讨论
第七章 外源复方炔诺酮对黄鳝性逆转及生长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准备
        7.2.2 性类固醇激素的检测分析
        7.2.3 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器官取样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复方炔诺酮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7.3.2 复方炔诺酮对血清睾酮(T)分泌的影响:
        7.3.3 复方炔诺酮对黄鳝生长及性逆转比例的影响:
    7.4 讨论:复方炔诺酮对黄鳝性逆转比例和生长的影响
第八章 生态环境胁迫—无栖息巢对黄鳝性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以及性逆转的影响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材料准备
        8.2.2 性类固醇激素的检测分析
        8.2.3 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器官取样
        8.2.4 数据处理
    8.3 结果与分析
        8.3.1 无栖息巢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8.3.2 无栖息巢对血清睾酮(T)分泌的影响:
        8.3.3 无栖息巢对黄鳝生长及性逆转比例的影响:
    8.4 讨论
        8.4.1 长期环境胁迫-无栖息巢对黄鳝生长和性逆转比例的影响
        8.4.2 关于黄鳝性逆转的启动时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关于黄鳝的养殖技术──之二:稻田垄沟养鳝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鳝质量安全风险分析[J]. 杨代勤,何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1(01)
  • [2]饲料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黄鳝生长和代谢的影响[D]. 郭枫.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3]花生四烯酸(ARA)对黄鳝生长及保肝机制的研究[D]. 钟杰.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4]监利县的生态黄鳝产业[J]. 韩育章. 渔业致富指南, 2017(24)
  • [5]黄鳝配合饲料应用现状及产业化推广策略[D]. 王玮玮. 集美大学, 2017(01)
  • [6]黄鳝标准化投喂技术研究[D]. 曾明华. 长江大学, 2016(02)
  • [7]黄鳝健康高效养殖技术讲座(四) 黄鳝稻田养殖技术[J]. 吕代钧. 渔业致富指南, 2011(10)
  • [8]黄鳝性逆转调控途径的研究[D]. 储张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1)
  • [9]我国南方省份网箱养鳝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应对策[J]. 吕代钧. 渔业致富指南, 2007(09)
  • [10]黄鳝Monopterus albus(Zuiew)人工养殖技术研究现状[J]. 李明锋. 现代渔业信息, 2006(12)

标签:;  ;  ;  ;  ;  

关于黄鳝养殖技术─2:稻田沟鳝养殖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