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活检组织中 B7-1 蛋白表达的研究

肾移植活检组织中 B7-1 蛋白表达的研究

一、STUDY ON B7-1 PROTEIN'S EXPRESSION IN BIOPSIES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论文文献综述)

李会敏[1](2021)在《髓系抑制细胞通过增强Th17反应促进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疾病进展》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是一种 Th2 免疫反应导致的以肾小球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大多数PMN病例(约85%)是由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介导的,而其余的与包含7A的血栓蛋白1型结构域(thrombospondin type-1 domain-containing 7A,THSD7A)或不明机制相关。Th17细胞通过介导基本炎症级联作用在肾脏自身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能促进自身抗体的形成,这是大多数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键,增强组织炎症,并对肾实质细胞有直接影响,然而Th17细胞是否参与PMN的发生发展目前尚不清楚。髓系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是一群免疫抑制细胞,研究发现狼疮肾炎患者中MDSC可促进Th17分化和疾病进展,但在PMN中MDSC的变化及与Th2和Th17细胞的相互作用至今尚无研究。本研究旨在揭示PMN中MDSC与Th2和Th17免疫反应的关系,为PMN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PMN患者肾脏组织石蜡和冰冻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IF检测肾小球基底膜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多色免疫组化(multiplex 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IL-4、CD3和CD11b抗体在肾组织定位和表达强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PMN患者和HC血浆中抗PLA2R抗体的含量及对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应用FCM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了 HC和PMN患者中CD4+IL-4+(Th2)和 CD4+IFN-γ+(Th1)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 IL-4、IL-6、IL-10、IL-13和IFN-γ的水平,并分析Th2细胞比例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及Th1/Th2比例变化;同时检测了 HC和PMN患者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比例变化。(3)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测定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和PMN患者外周血中MDSC及其亚群的比例与数目;并分析了 PMN患者的MDSC 比例和数量与疾病活动度和外周血Th2细胞比例的相关性。(4)磁珠分选HC和PMN患者的初始CD4+T细胞,加入CFSE标记;同时流式分选纯化各自相应的MDSC细胞,将MDSC和初始CD4+T应用CD3和CD28抗体共刺激培养3天,流式检测比较HC和PMN患者的MDSC的抑制功能。(5)磁珠分选HC和PMN患者的初始CD4+T细胞,体外建立诱导分化为Th2细胞的极化体系,分别加入MDSC和(或)Arg-1和iNOS抑制剂及IL-6和IL-10因子,通过FCM方法比较CD4+IL-4+(Th2)细胞的变化。(6)免疫荧光染色法(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PMN患者肾组织中IL-17+细胞和CD11b+细胞的共定位;FCM和ELISA分别检测HC和PMN患者中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A水平,并分别分析了两者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7)磁珠分选HC和PMN患者的初始CD4+T细胞,体外建立诱导分化为Th17细胞的极化体系,加入MDSC和(或)Arg-1抑制剂,通过FCM和ELISA方法比较CD4+IL-17A+(Th17)细胞和培养上清中IL-17A的变化;(8)ELISA检测HC和PMN患者血浆中Arg-1的含量变化,分析PMN患者中Arg-1含量与疾病活动度和MDSC数量的相关性;流式分选PMN患者的MDSC并加入IL-6或IL-10因子共同培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 IL-6 和 IL-10 对 MDSC 中 Arg-1 mRNA表达的影响。(9)应用重组人Ⅳ型胶原蛋白α3链的非胶原(NC)结构域(Non-collagenous(NC)domains of the α3 chain of recombinant human type Ⅳ collagen,rh-α3(IV)NC1)蛋白免疫DBA/1小鼠,构建PMN小鼠模型,并给予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去除MDSC,检测小鼠外周血、脾脏和淋巴结中MDSC、Th2、Th17、Th1和Treg细胞的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尿白蛋白、尿肌酐及血清尿素氮的水平;qRT-PCR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结和肾脏组织Th2和Th17相应细胞因子IL-13和IL-17A及相关转录因子GATA3、RORγt和RORα的mRNA表达情况;IF染色检测肾组织内IgG沉积;光镜下观察模型小鼠肾脏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模型小鼠肾脏的超微结构变化。研究结果:(1)PMN患者外周血Th2细胞及相关因子增加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2)PMN患者外周血中MDSC及其亚群数量显着增加,抑制功能增强,但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3)体外实验证实MDSC抑制Th2细胞分化,IL-6和IL-10增强MDSC抑制能力。(4)PMN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增加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5)PMN患者外周血中MDSC、Arg-1、IL-17三者存在相关性;(6)体外实验证实人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并且PMN来源的MDSC有更强的促Th17分化作用且可被Arg-1抑制剂(nor-NOHA)终止;(7)PMN患者血浆中Arg-1含量增加,IL-6和IL-10可以促进MDSC分泌 Arg-1。(8)应用rh-α3NC1成功构建小鼠PMN模型;PMN小鼠外周血中MDSC、Th17和Th2细胞比例随着免疫时间延长增加;而Th1和Treg细胞比例随着免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9)去除MDSC减轻PMN模型小鼠的肾组织损伤;(10)去除MDSC降低Th17和Th2细胞比例及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但增加Th1和Treg细胞比例。结论:MDSC在PMN中显着增加,MDSC可能主要通过增强Th17反应促进PMN疾病进展。Th17的分化依赖于MDSC分泌的Arg-1。PMN小鼠模型证实去除MDSC可能主要通过减弱Th17免疫反应减轻小鼠肾脏损伤。

张炯[2](2021)在《功能磁共振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纤维化状态的评估及多模态模型的建立》文中认为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目前全球性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2013年全球CKD患病率在8-16%之间。我国是CKD大国,2012年我国数据统计CKD的患病率大约为10.8%,大约1.3亿患者;其中又以慢性肾小球疾病最为常见。CKD的诊断表示一种疾病状态,意义是给予肾功能缓慢下降进行分期。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er rate,GFR)评估是肾脏病诊治的关键环节,是反映CKD严重程度及进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和判断疾病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测定GFR的方法主要是基于99Tcm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的肾脏GFR测定和eGFR估算。肾功能水平与肾脏组织学改变,尤其是纤维化等慢性病变密切相关。组织纤维化是CKD进展的最终共同病理改变。肾脏纤维化是CKD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虽然组织形态学改变能反映CKD的病情轻重,但是临床上取得组织学材料肾活检术取材局限,难以反映肾组织改变的全貌,且属有创性操作,不利于重复观察和随访病情变化。现今的主要诊断依据,即金标准仍然是经皮肾穿刺组织活检。肾脏纤维化是CKD进展的重要病理标志,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肾脏微循环状态的改变、组织缺氧、肾单位毁损。评估肾脏纤维化程度对于了解肾脏病病情、判断预后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非常有意义。然而,目前临床上缺乏对肾组织纤维化病变的非侵入性检查措施,现今的主要诊断依据,即金标准仍然是经皮肾穿刺组织活检。但是,活检的不足不仅表现在创伤性,还存在取材的局限性。近来,开发一些新的磁共振影像学(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来评估组织纤维化病变程度。MRI无电离辐射,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多平面成像,可以无需注射对比剂就能评估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新的功能序列的出现,功能磁共振发展迅速,并且腹部功能磁共振的研究也逐步认可其安全性和实用性。因为,MRI不仅提供实体器官复杂的解剖学信息,还可在水分子运动、细胞功能上揭示病变的特性。在肾脏病领域中,对肾移植患者进行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发现弹性数值可以预测移植肾功能预后。对CKD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ed weighted imaging,DWI)或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成像,发现血清肌酐与DWI-ADC值间存在负相关。但是,在CKD患者中,尤其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存在慢性纤维化病变,目前国内针对功能磁共振对肾脏纤维化的研究鲜见,而且,临床工作中,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功能影像学数据与肾功能和肾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关联关系。因此,本研究重点分析三个肾脏纤维化相关组织病理学指标—管周毛细血管密度、间质细胞外基质含量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密度。新型MRI技术有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ntravoxel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DWI),包括DWI-Standard ADC序列、DWI-Fraction序列和AQP序列,以及MRE技术。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功能影像对CKD患者肾功能状态的评估,对CKD患者肾组织纤维化指标的映射关联,以及基于磁共振序列参数和肾功能指标,构建多模态模型,预测CKD患者肾脏纤维化程度。这三个部分层层递进,也是从CKD的肾功能、功能影像和组织学方面逐步展开,将功能影像对组织器官病变的定性分析提升到定量计算的水平。研究一:功能磁共振在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状态中的研究背景及目的:我国是CKD大国,GFR是CKD病情评估和分期诊断的重要指标。目前临床评估CKD的方法主要是公式估算(eGFR)和SPECT-GFR测定。功能磁共振因其独特的对器官生理功能反映优势,在腹部器官功能,尤其是血流、水分子扩散等方面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本部分研究,拟观察功能磁共振序列与CKD患者肾功能(GFR)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能够评价GFR的相关磁共振序列。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选取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6年4月-2016年12月住院CKD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GE MR 750 3.0 Tesla磁共振仪上接受IVIM-DWI、DKI、DTI、MRE序列扫描,使用ADW 4.6工作站中的Functool软件包中的后处理软件生成相应的功能磁共振伪彩图,获取相应的功能磁共振序列参数值。eGFR计算采用CKD-EPI公式,并同时接受SPECT-GFR检查。利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检验检测功能磁共振序列参数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28例CKD患者纳入研究,期中女性10例(35.7%),平均年龄39岁(95%CI:33-43岁)。DWI-Standard ADC、DWI-Fraction序列参数皮质区数据在CKD不同分期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随着CKD进展,参数值逐渐降低。CKD 1期肾皮质区DWI-Standard ADC值显着高于CKD 4期(1.91?0.11mm2/s*104vs.1.61?0.15mm2/s*104,P<0.01);CKD 1期肾皮质区DWI-Fraction值显着高于CKD 4期(0.46?0.02mm2/s*104vs.0.36?0.04mm2/s*104,P<0.01)。DWI-Standard ADC皮质区参数与e GFR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Rho=0.660,P<0.01);DWI-Fraction皮质区参数与e GFR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Rho=0.673,P=0.001)。DWI序列髓质区得到的数据也有类似统计学结果。(2)DWI-AQP序列参数在CKD不同分期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随着CKD进展,参数值逐渐升高。CKD 1期肾皮质区DWI-AQP值显着低于CKD 4期(0.24?0.06mm2/s*104vs.0.32?0.05mm2/s*104,P<0.05)。DWI-AQP皮质区参数值与e GFR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性(Rho=-0.506,P=0.006)。AQP在髓质区获得的参数也有类似统计学结果。(3)60Hz条件下,MRE序列参数在不同CKD分期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随着CKD进展,参数值逐渐降低。CKD 1期肾皮质区MRE值显着低于CKD 4期(4.565?0.575 KPa vs.3.728?0.575 KPa,P<0.05)。MRE皮质区参数值与e GFR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Rho=0.411,P=0.03)。MRE在髓质区获得的参数也有类似统计学结果。45Hz条件下的MRE序列,以及DKI、DTI相关序列与GFR之间的相关性指标统计学差异并不显着。结论:本文通过研究发现,DWI、MRE序列与GFR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有可能作为CKD患者肾功能损伤的评判候选指标。该部分研究结果也为后续进一步展开功能磁共振序列与肾脏组织纤维化具体形态学指标之间的联系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研究二:功能磁共振在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肾组织纤维化中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内容一已经提供了DWI、MRE等功能磁共振序列与CKD患者GFR水平有相关性,在不同CKD分期间差异显着。然而,作为功能磁共振序列,其实际意义应该是能反映器官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基于DWI-Standard ADC、DWI-Fraction、DWI-AQP及MRE序列的基本原理,和对人体组织器官病理生理状态反映的共性特点,提出科学假设,通过将CKD患者纤维化组织特点和功能磁共振序列进行映射关联,验证新型的MRI技术在评估CKD患者肾脏纤维化中的实际反映与关联特性。方法:本部分研究基于队列研究数据库,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住院,并纳入南京肾小球肾炎注册系统(Nanjing Glomerulonephritis Registry)的CKD患者。观察肾脏病理中皮质区间质细胞外基质含量和管周毛细血管密度,并根据患者接受的f MRI扫描序列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运用Aperio Scan Scope系统,通过分析Masson’s trichrome切片,分析细胞外基质含量。通过残余肾组织的CD34免疫组化染色,计算管周毛细血管数量,分析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根据常规病理计算肾小球球性硬化比例和间质纤维化半定量评分,分为0分(纤维化<10%),1分(纤维化10-30%),2分(纤维化30-50%),3分(纤维化>50%)。对残余肾组织进行AQP1染色,计算AQP1阳性肾小管比例。利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检验检测MRE序列参数与细胞外基质含量、DWI序列参数与管周毛细血管密度,AQP序列参数与组织中AQP1蛋白阳性表达肾小管比例的相关性。结果:(1)97例CKD患者纳入本部分研究,随着CKD进展,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和AQP1阳性肾小管数量显着降低,皮质区细胞外基质含量显着增加。(2)根据CKD分期,DWI-Standard ADC序列参数、DWI-Fraction参数和MRE参数均呈显着降低趋势。AQP参数在CKD不同分期之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根据球性硬化严重程度分组和肾间质慢性化评分进行分组,也得到类似上述结果。(3)DWI-Standard ADC序列参数值与球性硬化比例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ho=-0.428,P<0.001),DWI-Fraction与序列参数值与球性硬化比例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ho=-0.272,P=0.007),MRE序列参数值与球性硬化比例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ho=-0.519,P<0.001)。(4)DWI-Standard ADC序列参数与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呈正相关(Rho=0.244,P=0.016);DWI-Fraction序列参数与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呈正相关(Rho=0.472,P=0.001)。(4)MRE序列参数与皮质区细胞外基质含量呈负相关性(Rho=-0.397,P<0.001)。(5)AQP-ADC参数值与肾组织AQP1蛋白表达量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Rho=-0.089,P=0.385)。结论:本部分研究给功能磁共振序列有效评估CKD患者肾脏纤维化问题提供了组织病理学支持证据,探索了磁共振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映射关系。DWI-Standard ADC序列、DWI-Fraction序列和MRE序列,不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际数据结果,均提示未来在评估肾小球纤维化和肾皮质间质纤维化程度上有优势。基于本研究的数据结果,还需要更大样本的外部验证,以及更长期的随访研究。将传统的病理慢性化指标和这些新型的功能磁共振序列指标进行比较,以明确其对纤维化的评估作用和CKD进展的预后判断能力。研究三:基于功能磁共振、肾脏功能及肾组织病理学参数的多模态模型的建立背景和目的:该部分研究在研究一和二的基础上,基于功能磁共振参数、肾功能参数构建预测肾组织纤维化具体病理学指标的模型。方法:研究人群和基础临床病理数据同第二部分。肾脏纤维化相关组织病理学指标包括管周毛细血管密度和间质细胞外基质含量。功能磁共振指标包括IVIM-DWI和MRE。基于功能磁共振序列参数、e GFR构建预测肾组织纤维化指标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根据多元回归模型中最小化差平方和原则构建最优拟合线。结果:(1)基于MRE序列参数和eGFR,构建反映皮质区细胞外基质含量的最适合方程为Interstitial Extracellular Matrix Volume=218.504-14.651×ln(MRE)-18.499×ln(eGFR)。CKD患者肾皮质区间质中细胞外基质含量与MRE序列参数值和e GFR的自然对数呈线性关系,二者P值均小于0.05(6.16e-05,0.0326和3.88e-10)。(2)基于DWI-Fraction和e GFR构建反应皮质区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的最适合方程为Peritubular Capillaries Density=17.914+9.403×(DWI-fraction)+0.112×(eGFR)。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与DWI-Fraction序列参数和eGFR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相比较eGFR而言,DWI-Fraction与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的关系相对较弱,P值偏大。(3)基于DWI-Standard ADC和eGFR构建反映皮质区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的最适合方程为Peritubular Capillaries Density=22.136-0.809×(DWI-Standard ADC)+0.130×(eGFR)。DWI-Standard ADC序列参数和eGFR相比,与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度的相关性较弱,与DWI-Fraction相比也有类似结果。结论:本部分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基于磁共振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了由功能影像学参数和肾功能指标获取纤维化肾脏相关重要病理学特征指标的数学模型,对于促进功能影像在评估CKD纤维化水平中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白玲[3](2020)在《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分析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Ig G4及补体I因子(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诊断和预后价值的评估;2)分析不同水平血清PLA2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疗效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3)研究血清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与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关系及补体激活在IMN患儿肾损伤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的相互关系,了解补体系统与IMN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013年8月2018年4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40例,继发性膜性肾病(SMN)患儿38例,微小病变肾病(MCD)36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比较各组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水平。分析IMN患儿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的差异及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和预后情况;2)选取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及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4月确诊的11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PLA2R水平,将IMN患儿分为阳性组(PLA2R表达阳性)、阴性组(PLA2R表达阴性),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期间的24h尿蛋白(24h-UP)、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变化,计算总有效率并绘制两组有效患者的缓解时间曲线。绘制血清抗PLA2R抗体与Alb、Scr、24h UP变化量的散点图,并分析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PLA2R水平对IMN患儿12个月缓解事件的预测价值;3)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8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患儿肾组织PLA2R抗原,Ig G,Ig G1,Ig G4,C1q,C3,C4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同时留取血标本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结果:1)154例研究对象中,36例(23.4%)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全部为IMN组的患儿;36例(23.4%)血清Ig G4阳性,IMN组患儿占34例(85.0%);38例(24.7%)血清CFI阳性,IMN组患儿占33例(82.5%)。IMN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血清白蛋白、尿蛋白、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及发生终点事件等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Ig G4与CFI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对比结果与抗PLA2R抗体相似;2)114例IMN患儿中血清PLA2R抗体阳性率67.54%,阳性组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h UP高于阴性组,Alb白低于阴性组,PLA2R不同滴度患儿24h-UP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整体疗效优于阳性组(P<0.001)。阴性组总有效率为100%,显着高于阳性组71.43%(P<0.001)。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血清Alb变化量(r=-0.853,P<0.001)、24h UP变化量(r=-0.769,P<0.001)均呈明显负线性相关,与血清Scr变化量(r=0.132,P=0.162)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血清PLA2R抗体滴度水平预测IMN患者1年内发生缓解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血清PLA2R抗体抗体滴度为1:32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7%、58.3%。而ROC曲线分析显示,PLA2R抗体测IMN患者缓解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截断值为65.57RU/m L,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0.700、0.881、0.794;3)在86例研究对象中,63例(73.25%)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80例(93.02%)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及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与阴性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24h-UP水平变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滴度的血清PLA2R水平与肾组织的PLA2R抗原阳性率、Ig G4阳性率、C1q阳性及其病理分期和节段硬化的比例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肾组织中C1q,C3,C4的表达,提示补体活化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经典途径,MBL途径及旁路途径的激活均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结论:1)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检测在IMN的鉴别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阴性的IMN患者的治疗缓解率及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较高;2)血清PLA2R抗体水平对IMN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阴性患者的血清Alb与24h UP恢复幅度更大,且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呈线性负相关,总有效率相对更高。可将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作为IMN患儿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的指标;3)血清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对于IMN的诊断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肾组织PLA2R抗原在IMN诊断方面更为敏感,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相互结合将很大程度提高IMN的诊断率,对于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均为阴性的IMN患儿,肾组织Ig G4表达,也是IMN诊断的补充。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都能有效的反映IMN患儿临床的严重程度。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也能反应疾病临床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但其与肾脏病理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N肾组织活检中可以检出Ig G,Ig G1,Ig G4,C1q,C3,C4表达,提示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可能均参与了IMN的致病过程。

孟霞[4](2020)在《PXR/AKR1B7信号通路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组以肾脏功能在短期内急速下降为标志的常见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复杂,常见的致病因素有肾毒性药物(如顺铂,cisplatin,CP)、缺血缺氧损伤、重症感染等,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RTEC)损伤是AKI的主要病理基础,损伤后的细胞正常结构遭到破坏,骨架排列失常,管腔侧的刷状缘丢失,基底膜破坏,最终导致细胞变性或死亡。在AKI早期即存在线粒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RTEC中富含线粒体,细胞生理功能的行使以及细胞修复和再生离不开线粒体的能量供给,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稳定对于肾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线粒体损伤能够引起细胞凋亡坏死诱发肾脏疾病。目前导致AKI的确切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也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是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NR)超家族中NR1I亚家族的成员,主要在肝脏、肾脏、肠道等组织中高表达。PXR在机体对异源性/内源性源性物质的防御机制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调节作用和“解毒”功能,作为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能够调节多种靶基因转录和表达,广泛参与机体内异源性/内源性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免疫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凋亡、肿瘤耐药等多种生理或病理生理过程,在肝脏、肠道、心血管等组织器官的多种疾病以及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PXR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PXR在AKI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醛酮还原酶(Aldo-keto reductase,AKRs)是一类NADPH依赖的氧化还原酶,可对脂肪醛、糖类、甾体类激素和致癌物等多种有害的过氧代谢产物进行还原,在氧化应激、药物代谢、激素合成、炎症反应、致癌物解毒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AKR1B是AKRs中最大的一个家族,包括醛糖还原酶(AR)和AR样蛋白。AKR1B7(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Member B7,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7)在解毒脂质过氧化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肝脏和结肠中,PXR特异性激动剂孕烯醇酮-16a-碳腈(pregnane-16α-carbonitrile,PCN)可以明显的上调AKR1B7的表达,在人肝癌细胞株细胞中也证实AKR1B7是PXR的下游基因,提示PXR和AKR1B7之间可能存在调控关系,但目前在肾脏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无研究报道。基于既往研究背景和我们的前期实验,本研究推测,肾毒性药物或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各种损伤因素作用下肾脏PXR表达下降,下调其靶基因AKR1B7的表达,介导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及AKI的发生,上调或激活肾组织PXR可能对AKI具有重要保护作用。为探讨其中的机制,本课题将在动物、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研究PXR/AKR1B7信号通路在AKI中的作用,我们设计了以下四部分实验进行探究。第一部分 PXR在急性肾损伤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目的:观察急性肾损伤肾组织中PXR定位和定量表达,并分析其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1.(1)选取20例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肾活检组织,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6例肾癌切除术患者的癌旁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2)C57BL/6J小鼠单次腹腔注射顺铂(20 mg/kg)制备AKI模型,分别在注射CP后的1 d、2 d、3 d处死小鼠,留取肾脏组织。(3)体外将在两种不同处理的细胞模型中完成:1)培养小鼠RTECs细胞系,待细胞长至70%80%时,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CP(0、2、4、6、8μg/ml)诱导RTECs损伤,24 h后收取细胞;2)待培养的RTECs长至70%80%时,在不同的时间点给予CP(5μg/ml)刺激,并在CP刺激2 h、6 h、12 h和24 h后收集细胞。2.样品分析:免疫组化染色(IHC)检测肾脏组织中PXR的定位和表达,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肾皮质组织和体外培养的RTEC中PXR的表达变化。结果:1.IHC结果显示正常肾组织中PXR主要表达于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表达相对较少,在肾小球的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足细胞中也有表达,而AKI患者肾活检组织中PXR的表达明显减少,下降至对照组的33.67%(P<0.0001)。而且,AKI患者肾组织中PXR的表达与血尿素氮(BUN)(r=-0.6377,P<0.01)和血清肌酐(SCr)(r=-0.7819,P<0.001)峰值浓度呈负相关。2.IHC结果显示与在人肾组织中观察的结果一致,正常小鼠肾组织中可见PXR的表达,并且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最多,而在CP作用3天后的AKI小鼠模型中PXR在近端小管中表达明显减少。同时在CP诱导的AKI小鼠模型的肾脏中PXR m RNA和蛋白表达也明显下调,呈时间依赖性性的下降,注射CP第1天,肾皮质中的PXR m RNA即明显下降,第3天最低,降至对照组的26.95%(P=0.0055);PXR蛋白水平在注射CP后第2天开始下降,第3天最低,降至对照组的56.22%(P<0.0001)。3.体外培养的RTECs,CP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PXR表达,CP(5μg/ml)刺激细胞12 h,PXR m RNA表达出现明显下降,24 h达最低,降至对照组的60.84%(P<0.0001)。结论:急性肾损伤肾组织中PXR表达显着下降,与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峰值浓度呈负相关。第二部分 PXR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目的:探讨PXR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模型制备:(1)动物模型:1)应用野生型(WT)SD大鼠和PXR基因全身敲除(PXR-/-)大鼠单次腹腔注射CP(7.5 mg/kg)诱导AKI模型,分为4组:野生型对照(WT)组、WT+CP组、PXR-/-对照组、PXR-/-+CP组,注射CP 72 h后处死大鼠,留取血清、肾脏标本;2)应用野生型C57/B6J小鼠给予PXR激动剂PCN(50 mg/kg/day,I.P)预处理2天后,给予CP(20 mg/kg,I.P)制备AKI小鼠模型,分为3组:对照组(Sham)、CP组、CP+PCN组,PCN继续给予3天,CP作用72 h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清、肾脏标本;3)应用WT大鼠和PXR-/-大鼠给予PCN预处理2天后,给予CP(7.5 mg/kg,I.P)制备AKI大鼠模型,PCN继续给予3天,分为6组:WT组、WT+CP组、WT+CP+PCN组、PXR-/-组、PXR-/-+CP组、PXR-/-+CP+PCN组,CP作用72h后处死大鼠,留取血清、肾脏标本;4)应用C57BL/6J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PXR过表达质粒/空载质粒,36 h后腹腔注射CP(20 mg/kg)制备AKI小鼠模型,分为3组:对照(NC)组、NC+CP组、PXR+CP组,72h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清、肾脏标本。(2)细胞模型:1)RTECs给予PCN预处理2 h后,用CP(5μg/ml)刺激制备细胞损伤模型,分为3组:对照(Ctrl)组、CP组、CP+PCN组,CP刺激24 h后收取细胞。此外在稳定表达p Ds Red2-mito或mt-m Keima-cox8质粒(含有线粒体定位信号)的RTECs中构建此模型,收取细胞;2)RTECs瞬时转染PXR-si RNA,转染24 h后用PCN预处理,再用CP刺激制备细胞损伤模型,分为6组:si NC(Vehicle组、CP组、CP+PCN组)、si PXR(Vehicle组、CP组、CP+PCN组),刺激24h后收取细胞和上清;3)制备稳定过表达PXR的RTECs给予CP(5μg/ml)刺激,分为4组:NC组(转染空载质粒)、NC+CP组、PXR组、PXR+CP组,CP作用24h后收取细胞,此外在稳定表达p Ds Red2-mito或mt-m Keima-cox8质粒的RTECs中构建此模型,收取细胞;4)应用自噬抑制剂BAFa1预处理稳定过表达PXR的RTECs,再给予CP刺激诱导细胞损伤模型,分为6组:NC(Vehicle组、CP组、CP+BAFa1组)、PXR(Vehicle组、CP组、CP+BAFa1组),24 h后收取细胞。2.样品分析:血生化仪检测血清中Scr和BUN浓度,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损伤,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中线粒体形态结构,IHC检测促凋亡因子Cyt-c的释放和巨噬细胞标记分子F4/80的表达,TUNEL染色法检测肾脏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Annexin V/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检测肾皮质中肾小管早期损伤标志物KIM-1和NGAL的表达,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或ELISA法检测肾皮质或RTEC中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 3、cleaved caspase 3)、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PGC-1α、TFAM、SOD2、NRF2)、线粒体融合相关基因(Mfn1、Mfn2、OPA1)和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LC3I、LC3II、P62、Atg3、Atg5、Atg7、PINK1、Parkin、fundc1、Nix)的表达水平。Mito Sox染色测定线粒体ROS含量,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荧光素酶法检测细胞ATP含量,Seahorse生物能量分析仪检测线粒体氧消耗率(OCR),用p Ds Red2-Mito或mt-m Keima-cox质粒标记RTECs中线粒体,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线粒体数量和形态,并根据荧光变化评估线粒体自噬活性。结果:1.体内研究(1)顺铂处理后的WT大鼠SCr、BUN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XR基因敲除进一步加重CP引起的大鼠SCr和BUN浓度增高(SCr:91.05±21.22 vs.215.70±41.55μmol/L,P<0.0001;BUN:32.98±5.70 vs.72.46±18.34 mmol/L,P<0.0001);PXR激动剂PCN能保护小鼠肾功能,与CP组相比,PCN干预后小鼠SCr和BUN浓度明显下降(SCr:93.70±19.45 vs.44.20±10.61μmol/L,P<0.0001;BUN:73.62±11.72 vs.40.57±9.18 mmol/L,P<0.0001);与PXR激动剂相似,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PXR质粒诱导其过表达亦显着改善AKI小鼠肾功能,与NC+CP组相比,PXR过表达组小鼠SCr和BUN浓度明显降低(SCr:219.23±29.17 vs.56.58±30.94μmol/L,P<0.0001;BUN:76.41±7.47 vs.47.55±11.56 mmol/L,P<0.0001)。(2)AKI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变性、坏死,肾小管扩张、管型形成,肾组织中肾小管损伤标志物KIM-1和NGAL表达均显着上调。PXR基因敲除显着加重CP诱导的肾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更加严重,损伤范围增大,同时肾脏中KIM-1和NGAL的表达进一步增高,给予PCN治疗或过表达PXR均显着减轻CP导致的肾损伤,逆转CP诱导的KIM-1和NGAL高表达。同时,透射电镜结果显示PXR基因敲除进一步加重CP导致的肾组织线粒体损伤,出现更为严重的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基质见异常透亮区,PCN治疗或过表达PXR均显着改善CP引起的肾组织线粒体形态和结构损伤。(3)AKI模型肾组织中细胞凋亡增加,与对照组相比,TUNEL染色阳性凋亡细胞数显着增加,促凋亡蛋白Bax和活化的凋亡执行蛋白cleaved caspase 3表达明显上调,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显着降低,敲除PXR基因进一步增加CP诱导的肾组织细胞凋亡、促凋亡蛋白Bax和凋亡执行蛋白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抗凋亡蛋白Bcl-2也进一步下调,而PCN治疗或过表达PXR均显着减少CP诱导的细胞凋亡和促凋亡蛋白的表达,并上调Bcl-2表达,同时IHC显示PCN治疗或过表达PXR均显着抑制CP诱导的促凋亡因子Cyt-c的释放。(4)AKI模型肾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增多,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和分泌增加,PXR基因敲除进一步加重CP诱导炎症因子的表达和分泌,而PCN治疗或过表达PXR可明显减少CP诱导的巨噬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表达。(5)AKI模型肾皮质中自噬相关基因(LC3II、Atg3、Atg5、Atg7)和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PGC-1α、TFAM、SOD2、NRF2)表达明显下降,而PXR基因敲除进一步下调上述基因的表达。2.体外研究(1)体外培养的RTECs在CP刺激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促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 caspase 3、Cyt-c)和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明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和未活化的caspase 3下降;PCN预处理或PXR过表达均显着抑制CP诱导的细胞凋亡,减少促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和炎症因子的表达,逆转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而敲低PXR则消除了PCN对RTECs损伤的保护作用。(2)RTECs在CP刺激后出现线粒体功能障碍,表现为线粒体内ROS产生增多,MMP降低,mt DNA拷贝数以及ATP含量减少,OCR和最大呼吸容量降低;PCN预处理或PXR过表达均明显减少CP诱导的线粒体ROS积累,阻断CP引起的线粒体MMP、mt DNA拷贝数以及ATP含量的下降,逆转了线粒体OCR和最大呼吸容量。(3)RTECs在CP刺激后,细胞中线粒体稳态失衡,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PGC-1α、TFAM、SOD2、NRF2)、线粒体融合相关基因(Mfn1、Mfn2、Opa1)和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Atg3、Atg5、Atg7、PINK1、Parkin、Fundc1、Nix)表达均明显降低,自噬体底物P62表达增加,而PCN预处理或PXR过表达可明显恢复或增加上述线粒体质量控制相关基因的表达,维持线粒体稳态。(4)在LSCM镜下,转染含有线粒体定位信号p Ds Red2-mito质粒的RTECs中线粒体形态呈线状和网状,给予CP刺激后线粒体形态完整性受损,表现为红色荧光减少、强度减弱,异常的点状、片状线粒体增多,而PCN预处理或过表达PXR均可逆转CP诱导的线粒体形态损伤,与此一致,稳定表达mt-m Keima-cox8质粒的RTECs在给予CP刺激后,线粒体内红素荧光减弱,绿色荧光强度增加,线粒体自噬活性减弱,而PCN预处理或PXR过表达可逆转由CP导致的绿色荧光强度增加,并转换为红色荧光,提示线粒体自噬活性增强。(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BAFa1抑制细胞自噬后,部分消除了过表达PXR对CP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结论:PXR基因敲除加重顺铂诱导的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损伤、肾小管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线粒体功能障碍;PXR激动剂PCN或过表达能显着改善顺铂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肾组织病理损伤。第三部分 PXR在肾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目的:探讨PXR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动物模型:(1)选取810周龄,雄性,PXR-/-大鼠和WT大鼠,分为4组:WT+Sham组、WT+I/R组、PXR-/-+Sham组、PXR-/-+I/R组,WT大鼠和PXR-/-大鼠用微动脉夹夹闭双侧肾动脉35 min后,再灌注24 h制备I/R诱导的AKI模型,处死大鼠留取血清、肾脏标本;(2)选取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3组:Sham组,I/R组,I/R+PCN组,给予PCN(50 mg/kg/day,I.P)预处理2天,每日一次(qd),再给予微动脉夹夹闭双侧肾动脉35 min后灌注24 h制备I/R诱导的AKI小鼠模型,处死小鼠留取血清、肾脏标本。2.样品分析:血生化仪检测血清中的Scr和BUN浓度评估肾功能,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TUNEL染色法检测肾脏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 PCR法检测肾组织肾小管早期损伤标志物KIM-1、NGAL m RNA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WT模型组大鼠SCr和BUN均都明显升高,敲除PXR基因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伤(SCr:61.00±7.96 vs.73.37±15.03μmol/L,P<0.05;BUN:8.40±1.82 vs.10.94±2.92 mmol,P<0.05);在小鼠I/R模型中,给予PCN治疗后可明显降低SCr和BUN水平(SCr:154.70±11.49 vs.101.66±7.96μmol/L,P<0.0001;BUN:668.13±5.54 vs.44.11±6.48 mmol/L,P<0.0001),保护肾功能。(2)I/R导致的AKI模型组肾脏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型形成,PXR基因敲除进一步加重I/R导致的肾小管坏死,累积的病变范围增大,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管腔扩张更加明显,肾小管损伤病理评分进一步升高(2.24±0.27 vs.2.67±0.31,P=0.0276);给予PCN治疗能显着减轻I/R诱导的肾小管损伤,肾小管损伤病理评分显着降低(2.51±0.14 vs.1.40±0.08,P<0.0001)。同时,Real-time PCR结果显示I/R导致肾皮质中肾小管损伤标志物KIM-1和NGAL m RNA表达均显着增加,与WT+I/R组相比,PXR-/-+I/R组KIM-1和NGAL的表达分别进一步上调了0.70倍(P<0.0001)和1.74倍(P<0.0001);与I/R模型组相比,PCN+I/R治疗组小鼠肾皮质中KIM-1和NGAL的表达分别减少了48.40%(P<0.0001)和51.72%(P=0.0042)。(3)TUNEL染色结果显示WT模型组大鼠肾脏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XR基因敲除进一步加重肾组织细胞凋亡数(9.67±2.33 vs.12.67±2.50,P=0.0408)。结论:PXR基因敲除加重肾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肾小管损伤和细胞凋亡;PCN激活PXR可改善肾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肾功能损伤和肾组织病理损伤。第四部分 AKR1B7介导PXR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目的:筛选AKI肾组织中PXR的靶基因,明确PXR对AKR1B7表达的调控,并探讨AKR1B7在AKI中的作用及其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1.PXR靶基因的筛选与鉴定:应用基于i 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WT大鼠和PXR-/-大鼠肾脏组织中的差异蛋白质表达。Real-time PCR检测PXR-/-大鼠和过表达PXR后的RTEC细胞中AKR1B7的表达,及其在CP刺激后AKR1B7的表达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PXR与AKR1B7启动子序列的结合活性。RNA荧光原位杂交法(RNA-FISH)检测RTECs中AKR1B7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2.PXR靶基因AKR1B7的作用研究(1)动物模型:1)C57BL/6J小鼠单次腹腔注射CP(20 mg/kg)制备AKI模型,分别在注射CP后1 d、2 d、3 d后处死小鼠,留取肾脏组织;2)C57BL/6J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AKR1B7过表达质粒/空载质粒,36 h后给予CP(20 mg/kg)诱导AKI小鼠模型,分为三组:NC组、NC+CP组、AKR1B7+CP组,CP作用72 h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清、肾脏标本。(2)细胞模型:1)RTECs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CP(0、2、4、6、8μg/ml)刺激24 h;2)RTECs细胞给予CP(5μg/ml)刺激不同时间(0、2、6、12、24 h);3)制备稳定过表达AKR1B7的RTECs给予CP(5μg/ml)刺激,分为四组:NC组、NC+CP组、AKR1B7组、AKR1B7+CP组,CP刺激24h后收取细胞,供后续检测。此外在稳定表达p Ds Red2-mito质粒的RTECs中构建此模型,收取细胞;4)应用自噬抑制剂BAFa1预处理过表达AKR1B7的RTECs,再给予CP刺激诱导细胞损伤,分为六组:NC(Vehicle组、CP组、CP+BAFa1组)、AKR1B7(Vehicle组、CP组、CP+BAFa1组),24 h后收取细胞。(3)样品分析:血生化仪检测SCr和BUN的浓度,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中线粒体形态,IHC检测促凋亡因子Cyt-c的释放和巨噬细胞标记分子F4/80的表达,TUNEL染色法检测肾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Annexin V/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检测肾皮质中肾小管早期损伤标志物KIM-1和NGAL的表达,Western blot或Real-time PCR法检测肾皮质或RTEC中AKR1B7、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 3、cleaved caspase 3)、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PGC-1α、TFAM、SOD2、NRF2)、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LC3II、P62、Atg3、Atg5、Atg7、PINK1、Parkin、fundc1、Nix)和线粒体融合相关基因(Mfn1、Mfn2、OPA1)等表达水平。线粒体分离、Mito-Tracher染色结合FISH技术检测线粒体中AKR1B7的表达,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过表达AKR1B7后的RTEC内的差异表达基因。Mito Sox染色测定线粒体ROS含量,JC-1法检测MMP,荧光素酶法检测细胞ATP含量,Seahorse生物能量分析仪检测线粒体呼吸功能指标OCR,LSCM观察转染p Ds Red2-mito质粒后的RTECs中线粒体形态变化。结果:1.(1)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PXR-/-大鼠和WT大鼠相比肾组织中差异表达蛋白(上调≥1.5倍或下调≤0.67倍,P<0.05)有152个,其中表达上调的有105个,下调的有47个。AKR1B7是显着下调差异蛋白之一。Real-time PCR显示AKR1B7在PXR-/-大鼠肾脏中表达降低了46.27%(P<0.001),在RTECs中过表达PXR上调AKR1B7 1.30倍(P<0.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显示AKR1B7是PXR的下游靶点,激活PXR能明显增加AKR1B7的启动子序列的荧光素酶活性。(2)在CP诱导的AKI小鼠模型肾组织中AKR1B7与PXR的表达趋势一致,呈时间依赖性的下降,注射CP第1天,肾皮质中AKR1B7 m RNA即明显下降,第3天最低,降至对照组35.26%(P<0.0001)。(3)RNA-FISH结果显示在CP刺激的RTECs中AKR1B7 m RNA表达减少,PCN预处理能恢复其表达;体外培养的RTECs中,CP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地方式抑制AKR1B7表达,CP(5μg/ml)刺激细胞12 h,AKR1B7 m RNA表达出现明显下降,24 h达最低,降至对照组的60.19%(P<0.0001)。2.体内研究(1)尾静脉高压注射AKR1B7过表达质粒36 h后,在小鼠肾皮质中AKR1B7的表达增高了1.76倍(P=0.0005)。(2)过表达AKR1B7明显改善AKI小鼠肾功能,降低SCr和BUN水平SCr:82.21±38.90 vs.45.08±20.33μmol/L,P=0.034;BUN:28.65±5.99 vs.14.34±3.01 mmol/L,P<0.0001)。(3)过表达AKR1B7减轻CP诱导的肾小管病理损伤(1.53±0.29 vs.0.61±0.17,P<0.0001),降低肾皮质KIM-1和NGAL表达,线粒体形态和结构损伤也得到恢复。(4)过表达AKR1B7显着减少CP诱导的肾脏细胞凋亡(12.38±3.11 vs.6.38±1.92,P=0.0001),下调Bax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同时IHC过表达AKR1B7显着抑制CP诱导的促凋亡因子Cyt-c的释放。(5)过表达AKR1B7明显减少CP诱导的巨噬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3.体外研究(1)RTECs过表达AKR1B7显着降低CP诱导的细胞凋亡,下调促凋亡相关蛋白Bax和促凋亡因子Cyt-c的表达,逆转了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减少,同时明显抑制了CP引起的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和分泌。(2)过表达AKR1B7明显改善了线粒体功能障碍,减少CP诱导的线粒体ROS积累,阻断MMP、mt DNA拷贝数以及ATP含量的下降,逆转CP对OCR和最大呼吸容量的抑制。(3)Mito-Tracher染色结合RNA-FISH分析和线粒体分离技术显示在线粒体中检测到AKR1B7 m RNA,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AKR1B7的过度表达显着增强包括LDHB、Eya2和Lars2在内的线粒体保护基因的表达。(4)过表达AKR1B7能恢复或上调与线粒体质量控制相关基因的表达,与NC+CP组相比,AKR1B7+CP组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PGC-1α、TFAM、SOD2、NRF2)、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Atg3、Atg5、Atg7、PINK1、Fundc1、Nix)和线粒体融合相关基因(Mfn1、Mfn2、Opa1)的m RNA表达明显增加,而自噬体底物P62表达下调。(5)LSCM镜下显示,转染p Ds Red2-mito质粒后的RTECs中过表达AKR1B7逆转CP引起的的荧光强度改变,管状和网状线粒体增多,恢复线粒体形态完整性。(6)应用BAFa1抑制细胞自噬,部分消除了过表达AKR1B7对CP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结论:肾脏中AKR1B7是PXR的靶基因,过表达AKR1B7能通过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减轻顺铂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改善肾功能,减轻肾小管损伤、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

符芳翔[5](2020)在《肾移植术后BK多瘤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 ——临床特征及二代测序的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恶性肿瘤的发生逐渐成为影响肾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BK多瘤病毒(BKV)与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我中心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及对相关标本进行了基于BKV等实验,为肾移植术后BKV相关恶性肿瘤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临床经验。二、方法收集200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肾移植术并坚持随访的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标本,我们对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病例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及针对多瘤病毒的免疫组化实验,筛选出BKV相关恶性肿瘤的移植受者,针对其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BKV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影响肾移植受者生存预后的因素以及精准的治疗方法。三、结果200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本中心经组织病理确诊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移植受者45例,其中2例恶性肿瘤是和BKV相关的,1例为移植肾肉瘤样尿路上皮癌,另1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我们对2例肾移植受者BKV相关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了基于BKV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在1例肾移植术后8年,移植肾新发高级别肉瘤样尿路上皮癌中,我们发现肿瘤细胞中Ⅳ型BKV整合到人18号染色体非编码RNA内含子区(ncRNA intron)。BKV基因组序列的断裂点分别位于非编码调控区(NCCR)和LTAg的基因编码区;但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中LTAg、多瘤病毒衣壳蛋白VP1是过度表达的。并推测BKV以“串联体”方式克隆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促进LTAg的表达。这例移植肾恶性肿瘤的患者,并发全身多处肿瘤转移;在移植肾切除并停用免疫抑制剂后,随访8个月全身多处占位性病变逐渐减小至消失,仅存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见坏死组织,并无肿瘤细胞残留。(2)在另1例肾移植术后8年,膀胱新发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中,我们同样发现肿瘤细胞中Ic型BKV整合到人10号染色体和3号染色体,共有10个整合位点。我们标注了整合位点在病毒基因组和人基因组的位置,并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式了这些整合位点在人基因组和病毒基因组上的分布,提出了一种多位点、多片段的病毒基因线性整合方式。在整合位点的分子碱基水平上,我们发现了可能存在的以微同源片段末端连接介导为主的病毒整合机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膀胱癌肿瘤组织中癌细胞核染色LTAg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肾移植术后新发膀胱癌患者在肉眼血尿出现时测到BKV尿液阳性,我们追踪监测了 BKV在尿液中的拷贝数,发现当调整免疫抑制剂、膀胱镜下膀胱肿瘤电切除后,BKV在尿液中的滴度明显下降。术后随访2年,患者定期复查膀胱镜,未见膀胱肿瘤复发。四、结论BKV相关恶性肿瘤常伴有慢性BKV感染再激活病史。BKV恶性相关肿瘤主要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多为肾脏和膀胱的高级别尿路上皮癌。BKV相关恶性肿瘤的诊断主要是通过病理学明确为肿瘤组织后使用针对多瘤病毒的抗体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但目前诊断BKV相关恶性肿瘤更准确的方法是基因测序。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明显减少,因为免疫抑制剂的强度以及再次移植或高敏患者接受移植,BKV再激活的比率显着增高,与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BKV致瘤机制可能有多种,并且其基因发生变异的机制也并不唯一。BKV基因整合到人染色体中能促进癌蛋白LTAg表达,LTAg的直接致癌作用成为肿瘤发生的早期步骤。BKV激活是移植受者免疫力低下的警示指标,其可能为诱导移植受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重要辅助因子。针对此类相关恶性肿瘤的治疗,既需要根据常规肿瘤的治疗方法,同时还要积极控制BKV感染。BKV相关移植肾恶性肿瘤,如能把握好手术时机,及时将移植肾切除,停用免疫抑制剂后,大多预后较好,受者可长期存活。因此对于免疫低下的受者,要更加重视预防和控制BKV的感染、激活。当前国内外对BKV及其致病机制认识仍不够,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机制,以期制定BKV相关恶性肿瘤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韦娜[6](2020)在《TLR-3、CD80、NF-κB在儿童微小病变型肾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nephropathy,MCN)是儿童时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甚明确,可能与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otors,TLRs)信号通路可以参与多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肾脏疾病。我们前期在TLRs在儿童PNS肾组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的相关研究中发现表达水平与病理类型和疾病活动可能有关。目前国内外对PNS患儿肾组织中TLR-3表达的相关研究甚少,有研究发现TLR-3的配体可以通过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引诱CD80在体外培养的肾脏足细胞上表达,进而导致蛋白尿。故本研究利用免疫组化检测我院儿科PNS患儿经肾活检确诊为MCN的肾组织中TLR-3、CD80、NF-κB的表达水平,且分析其与肾活检前相关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并探讨TLR-3、CD80、NF-κB和肾穿刺前临床检验指标在儿童MCN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目的检测儿童PNS最常见病理类型MCN肾组织中TLR-3、CD80、NF-κB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肾活检前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TLR-3、CD80、NF-κB和肾穿刺前临床检验指标在儿童MCN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9月间<18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PNS并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为MCN的29例患儿(18名男性,11名女性)作为研究组。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5名肾母细胞瘤儿童(2名男性,3名女性)行外科切除术后,远离肾母细胞瘤组织边缘经光镜证实为正常的肾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对TLR-3、CD80、NF-κB在肾组织中的表达进行评价,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MCN患儿肾活检前24小时尿蛋白量、总胆固醇、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的水平。结果TLR-3在肾组织细胞的表达为胞核表达,而CD80、NF-κB在肾组织细胞中系胞浆表达。对照组:TLR-3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少量的表达,而在肾小球中几乎无TLR-3表达,CD80、NF-κB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系膜细胞中均可见少许表达。MCN组: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中几乎无TLR-3表达;CD80、NF-κB在肾脏固有细胞中呈高表达(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为主),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以远端肾小管上皮为主。MCN组肾组织中CD80和NF-κB的表达分别为(0.14±0.06)和(0.20±0.06),均高于对照组肾组织中CD80(0.05±0.05)和NF-κB(0.14±0.06)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CD80二者的表达存在正相关(P<0.05),且NF-κB、CD80与24小时尿蛋白量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1.CD80和NF-κB的异常活化可能参与了MCN的发病过程;2.TLR-3在MCN组无表达,提示可能由其他信号通路引起了CD80、NF-κB的异常活化;3.24小时尿蛋白量是MCN进展的一种潜在损伤或危险因素。

韩润鸿[7](2019)在《C3a和suPAR调控versican V1过表达在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影响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脏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Versican(VCAN)是一种大分子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其表达水平与肝硬化、肺纤维化等器官组织慢性病理损伤程度相关。CKD患者中VCAN表达增加与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应用FSGS患者的肾活检组织,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脏成纤维细胞,以及多种小鼠模型,探讨CKD患者肾小管间质组织中VCAN V1水平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阐明肾小管间质中VCAN V1沉积的机制和效应。方法: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FSGS作为CKD代表性疾病纳入研究,收集8例正常对照和8例FSGS患者肾小管间质组织进行转录组基因芯片分析,将差异性表达的基因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差异性表达基因。选取20例正常对照和20例FSGS患者激光微分离肾小管间质组织,RTPCR对差异性表达基因VCAN进行验证。第二部分,用VCAN V1刺激肾脏成纤维细胞,并同时给予si-CD44、CD44mAb阻断等干预;体内实验利用质粒注射转染方法建立VCAN V1过表达小鼠模型,并给予CD44 mAb干预。BrdU-ELISA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检测Col I、VCAN V1、p-Smad3、Smad3水平,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检测VCAN和CD44的结合水平,Masson染色检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第三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用血清和C3a刺激,并同时给予SB290157(C3aR阻断剂)、MK2206(AKT阻断剂)、β-catenin转染或敲低等干预;体内实验应用野生型和C3aR-/-型小鼠建立ADR肾病模型。RT-PCR检测VCAN各亚型表达,免疫荧光检测C3a和C3aR表达,ELISA检测血和尿C3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Akt、Akt和细胞核β-catenin水平,ChIP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β-catenin与VCAN启动子结合,Masson染色检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第四部分,肾小管细胞用血清和suPAR刺激,并给予anti-uPAR、C3a、siITGB6、si-Rac1等干预;体内实验利用胶囊渗透压泵控释suPAR联合鼠尾静脉注射ADR建立肾病小鼠模型。RT-PCR检测VCAN各亚型表达,ELIS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尿和肾组织suPAR水平,免疫荧光检测uPAR/ITGB6和SRp40/Rac1表达,Co-IP检测uPAR/ITGB6、Rac1/SRp40结合水平,RIP检测SRp40、Rac1、U2AF1与VCAN pre-mRNA结合水平,RAP检测VCAN pre-mRNA内含子6/8结合水平。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分析FSGS肾小管间质转录组基因芯片结果发现495个差异性表达的基因。将差异性表达基因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VCAN水平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评分相关性最明显。独立样本证实了FSGS肾小管间质中差异性表达的VCAN亚型是VCAN V1,且VCAN V1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评分具有相关性。第二部分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VCAN V1过表达肾小管上皮细胞上清液或提取纯化的VCAN V1刺激成纤维细胞,可以导致成纤维细胞活化和Col I产生增加,VCAN V0作用较弱,而VCAN V3没有这种作用。CD44 mAb可以阻断VCAN V1和CD44之间的结合,缓解VCAN V1刺激所致的Smad3磷酸化、成纤维细胞活化和Col I产生。体内研究表明,CD44 mAb阻断可以降低VCAN V1过表达小鼠模型中VCAN与CD44结合水平、Smad3磷酸化程度,减少成纤维细胞的积聚和Col I的沉积,缓解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第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血清或C3a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总VCAN表达上调,VCAN亚型分析发现患者血清刺激导致VCAN V1特异性增高,而C3a导致VCAN所有亚型均升高。C3a刺激可以导致AKT磷酸化和β-catenin入核增加,ChIP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β-catenin通过结合在VCAN启动子上促进基因转录。体内研究表明,C3aR敲除可以抑制C3a在ADR小鼠肾小管部位的沉积,降低AKT磷酸化和β-catenin入核水平,减少肾小管间质中VCAN表达,进而缓解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第四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血清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时,suPAR可以与ITGB6相互结合,活化下游Rac1影响VCAN可变剪接。Rac1在血清刺激条件下通过SRp40介导与VCAN pre-mRNA结合,诱导VCAN外显子7的跳跃性剪接。另外,患者血清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时,Rac1与VCAN pre-mRNA相互结合可以干扰内含子6和内含子8的相互作用,抑制VCAN V3亚型形成。体内研究表明,与ADR肾病小鼠模型相比,suPAR联合ADR共刺激小鼠模型中尿液和肾组织suPAR水平明显增加,Rac1活性及其与SRp40结合水平明显增高,VCAN V1亚型特异性增高。应用suPAR联合ADR共注射小鼠可以加重肾小管间质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聚集和Col I沉积,导致小鼠血肌酐明显增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损伤程度更加严重。结论:1.CKD患者肾小管间质组织中VCAN V1水平明显增加,且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评分相关。2.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VCAN V1可以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和Col I产生,CD44阻断可以缓解VCAN V1刺激所致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3.C3a通过激活AKT/β-catenin通路诱导VCAN转录水平上调。4.suPAR通过激活β6-integrin/Rac1通路影响VCAN pre-mRNA可变剪接。

李雪[8](2019)在《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探索》文中认为移植肾肾小球病(transplantglomerulopathy,TG)是以移植肾肾小球基底膜分层伴寡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肌酐升高和高血压,是影响移植肾远期预后的重要原因。TG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认为与慢性、反复的内皮细胞损伤有关。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hronic active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cABMR)是导致 TG 的最主要原因,其它原因包括自身抗体、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mediated rejection,TCMR)、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等。目前国内外TG相关研究较少,且多数研究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本课题依托本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病理资料,对TG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影响TG患者移植肾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指导治疗。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inary retinol-binding protein,urRBP)是近曲小管损伤的无创性生物标志物,已有研究证实urRBP是多种肾小球疾病的预后标志物;我们中心常规检测urRBP的优势使我们能够研究TG患者urRBP与移植肾预后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urRBP在TG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由于TG常出现于肾移植中后期,而移植后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logy,IgAN)的发病率也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因此在临床上TG常与IgAN合并存在。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TG合并IgAN患者的相关报道。本课题对TG合并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这类患者的诊断治疗水平。由于cABMR是导致TG的最主要原因,TG是cABMR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硼替佐米等去抗体药物是TG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有多项研究认为硼替佐米对肾移植后早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cABMR的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对硼替佐米治疗cABMR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探讨。研究一: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旨在探究TG患者的临床病理、预后及影响移植肾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影响蛋白尿严重程度的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移植肾活检明确诊断为TG且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15 ml·min-1,(1.73m2)-1的180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Banff2017标准对移植肾活检病理进行评分。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1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使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临床和病理学参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80例TG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5.0(2.6-8.2)年。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Banff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ci+ct)评分(风险比[hazard ratio,HR]3.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0-4.9),Banff 移植肾肾小球病(cg)评分(HR 1.7;95%CI 1.1-2.8),eGFR(HR 2.1;95%CI 1.4-3.2)和蛋白尿(HR2.4;95%CI 1.6-3.7)是影响T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Banff cg和Banff小球炎和管周毛细血管炎评分(g+ptc)是影响蛋白尿严重程度的病理指标(调整后R2=0.46)。结论:eGFR、蛋白尿水平、Banff ci+ct和Banff cg是影响T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Banff cg和Banff g+ptc的组织学严重程度与蛋白尿程度显着相关。研究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移植肾肾小球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目的:探究urRBP在TG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移植肾活检明确诊断为TG且eGFR>15 ml·min-1·(1.73m2)-1的180例患者的urRBP对预后的影响,以及urRBP与TG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的关系。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a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结果:18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年,其中117例(65.0%)患者达到随访终点。在COX回归中,urRBP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rNAG)与终点事件呈正相关。然而,在调整了 eGFR、蛋白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等临床指标后,仅urRBP是与移植肾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2.85比<2.85 mg/L)(OR 2.13;95%CI1.21-3.75,P=M0.0091)。另外,将 urRBP、urNAG 与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Banffci+ct)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urRBP与Banffci-+ct显着相关(ρ=0.61,P<0.001),而 urNAG 与 ci+ct 无明显关系(ρ=0.24,P=0.06)。结论:urRBP与ci+ct显着相关,是与移植肾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作为一项简单有效的检测手段,urRBP对TG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研究三:移植肾肾小球病合并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总结分析TG合并IgAN(TG+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搜集南京总医院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诊断为TG+IgAN的肾移植受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和转归。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1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理确诊TG+IgAN的患者49例,移植肾活检时年龄42.6±10.5岁,移植肾活检距肾移植中位时间为85月。对照组TG患者131例,两组患者移植肾活检时年龄、性别比例、免疫抑制方案均无统计学差异。临床表现方面,TG+IgAN患者移植肾活检时中位血清肌酐水平为1.98mg/dl,中位尿蛋白定量为1.45g/24h,16.3%的患者表现为肾病范围蛋白尿,镜下血尿的发生率为40.8%,平均血色素为10.5 g/dl;与不合并IgAN的TG患者相比,TG+IgAN患者eGFR、尿蛋白、urRBP、urNAG、血色素以及血淋巴细胞CD4、CD8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病理方面,与不合并IgAN的TG组相比,TG+IgAN组患者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的程度明显较重(P=0.004),小动脉透明变性的程度较轻(P=0.043),其它病理表现,如间质炎症和小管炎(i+t)、动脉炎(v)、肾小球炎(g)、肾小管周毛细血管炎(ptc)程度及C4d阳性的比例均无明显差异。经Kaplan-Meier法计算,49例TG+IgA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6.9月,与不合并IgAN的TG组相比移植肾生存率无显着差异。结论:TG+IgAN患者与不合并IgAN的TG患者相比,镜下血尿发生率高,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的程度明显较重,小动脉透明变性的程度较轻,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别。TG+IgAN患者的预后与不合并IgAN者无显着差异。研究四:硼替佐米对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治疗探索目的:研究硼替佐米治疗cABM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7年7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符合Banff 2017 cABMR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硼替佐米组和对照组,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1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理确诊的cABMR患者136例,其中硼替佐米组29例,对照组97例。两组患者移植肾活检时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比例、免疫抑制方案、活检距移植时间、血清肌酐、eGFR、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色素、HC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项病理指标(g、i、t、v、ah、mm、ci、ct、cv、ptc、c4d)的Banff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Kaplan-Meier法计算,硼替佐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40.7月,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36.9月,两组相比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倾向性评分调整后,两组移植肾存活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29)。不良反应方面,硼替佐米组恶心、腹泻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硼替佐米并未改善cABMR的预后,且会增加恶心、腹泻及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邓皓[9](2019)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代谢组学图谱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背景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多发生于术后1周-3个月内,是导致移植肾失功最主要的免疫因素。目前对AR的诊断多依赖于程序性活检,但存在有创性和诊断延迟等缺点。既往研究认为供体年龄、供体eGFR和供受体体表面积比值可能是AR发生的危险因素,但样本量少,考虑因素不周全。因此,本文设计了此回顾性研究,旨在阐明AR发生的特点,探索供受体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和受体围手术期临床指标中指示AR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AR患者和未发生AR患者行预后分析比较。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对象为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0日在浙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接受肾移植手术的全部2727例尿毒症患者。经筛选和年龄、性别1:3倾向性匹配后按照是否发生AR,分为AR组(219例)与移植稳定组(657例)。记录供受体临床基线资料、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及出院后长期随访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移植肾和人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法检验两组生存曲线的差异。另外,本研究比较了 AR组与非AR组术后长期随访情况。结果 1)单因素分析发现,女性受体(OR=1.1,95%CI:1.0-1.2)和DCD受体(OR=1.1,95%CI:1.0-1.2)BMI偏高时发生AR的概率更高;男性受体(OR=1.9,95%CI:1.1-3.1)和 DCD 受体(OR=1.8,95%CI:1.1-3.2)HLA 错配数≥3 时发生AR概率更高;DBD受体中诱导方案为ATG(OR=36.0,95%CI:2.6-501.3)时更容易发生AR。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HLA总错配数≥3、术后3天球蛋白≤21.7g/L、eGFR<24.5ml/min、术后7天尿蛋白≥2+可以作为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预测准确率为74.8%。3)亚组分析结果提示AR发生时间(早于3月vs.晚于3月)在透析类型(HD 51.4%vs.68.3%,p=0.008)和受体血型(A型20.8%vs.35.8%,B型38.9%vs.17.1%,p=0.005)中存在显着差异;不同AR病理类型(ABMR vs.TCMR)在热缺血时间(13.0±7.7vs.10.6±7.4,p=0.006)上存在显着差异。4)对术后所有未失访患者行7年长期随访,AR组随访指标术后早期(<1月)e-GFR、γ-GT、UA、HDL、BUN水平存在差异;术后长期(≥3月)在e-GFR(3月-3 年)、Scr(3 月-6 月)、BUN(3 月-3 年)、HDL(3 月-6 月)、HB(3 月-2 年)、尿ALB(3月-1年)水平上存在差异。5)AR组移植肾7年存活率显着低于移植稳定组存在显着差异(p=0.0013),而人存活率两组间无显着差别。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移植后AR患者供受体的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的临床特征。发现HLA总错配数≥3、术后3天球蛋白≤21.7g/L、术后3天e-GFR<24.5ml/min、术后7天尿蛋白≥2+可作为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R组与非AR组长期随访发现,e-GFR、Scr、HB、尿 ALB、γ-GT、UA、HDL、BUN 等指标在术后 3 年内水平存在差异,而3年后所有指标均无差异。AR组7年移植肾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人存活率两组间无显着差异。第二部分:死亡捐献供体对受体发生急性排异的影响背景 2015年起我国全面禁止死囚器官作为肾移植供体,使得供肾的短缺问题更为严重。公民死亡后捐献供体肾脏(DCD供肾)是肾移植最主要的来源,占移植总数的65%。相比于活体供肾,DCD供肾经历更长的冷/热缺血时间,肾微血管血流应变力改变和肾小管损伤增加,可能影响移植肾功能,但对AR的影响并没有直接依据。因此DCD供肾对AR发生的风险及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估。方法 本研究纳入对象为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浙一医院肾脏病中心行DCD供肾的全部440例供体。排除2次肾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和单独供肾后按照受体是否发生AR,将DCD供体分为AR组(69例)与Non-AR组(336例)。记录供体基线资料、术前检验指标、护理记录、医嘱及抢救记录和手术记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受体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供体基线资料表明AR组供体年龄(42.6±14.5 vs.39.5±15.3,p=0.032)和入院肌酐(113.6±82.0 vs.96.2±78.3,p=0.023)显着高于Non-AR组,供体原发病在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9)。2)单因素分析发现女性供体术前24小时尿量>2500ml(OR=7.9,95%CI:1.5~41.1),女性供体热缺血时间>14min(OR=7.4,95%CI:1.5~35.0),供体入院期间最高肌酐>120μmol/L(OR=1.7,95%CI:1.0~2.7),痰培养结果阳性(鲍曼不动杆菌OR=5.7,95%CI:1.1~29.7;肺炎克雷伯杆菌OR=13.1,95%CI=2.7~64.8;金葡菌 OR=5.7,95%CI:0.9~34.8)是受体发生 AR 的危险因素。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供体取肾前6小时尿量<600ml、供体HBsAg 阳性、ICU超过14天、痰培养阳性构成的多因素回归模型预测AR发生准确率为82.7%。结论 死亡捐献供体的年龄、不同原发病、入院肌酐、最高肌酐、痰培养阳性可能为受体术后发生AR的危险因素。供体取肾前6小时尿量<600ml、供体HBsAg、ICU超过14天、痰培养阳性可作为受体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供体痰培养不同菌群阳性对AR发生的指导意义较大(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金葡菌)。第三部分:移植后急性排异患者的尿液代谢组学图谱研究背景AR是肾移植术后早期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对移植肾功能均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移植肾穿刺活检虽然是明确AR的金标准,但仍为有创性检查,目前尚缺乏早期且无创的AR诊断手段。肾脏作为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分解和代谢等多种机制直接影响循环代谢产物的水平,移植后急性排异患者与稳定人群的尿液代谢物水平存在差异。代谢组学作为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的下游“组学”技术,能根据小分子产物水平反映机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发生的复杂代谢变化情况。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移植后急性排异患者的尿液代谢组学图谱特征。方法 本研究纳入对象为2014年9月1日至2016年9月1日于浙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接受肾移植手术的尿毒症患者。一共收集了 60例尿液样本,包括25例AR组,25例移植稳定(Graft Stable,GS)组以及10例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进行如下操作:1.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HPLC-MS),结合 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and Technology)人类数据库获得完整的代谢图谱;2.运用PCA及(O)PLS-DA多维统计分析方法构建AR检测模型;3.结合OPLS-DA模型变量权重(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变异倍数分析和T检验筛选出差异代谢物;4.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各组间的层次聚类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AR相关的差异性代谢途径。结果 运用UHPLC-MS技术获得包含5034个离子峰的代谢图谱。分别对AR-GS,AR-HC和GS-HC两两组间对比构建OPLS-DA多维分析模型。其中R2(AR-GS)=0.565,Q2(QR-GS)=0.293,R2(AR-HC)=0.742,Q2(QR-HC)=0.349,R2(GS-HC)=0.982,Q2(GS-HC)=0.493(R2和Q2分别代表模型的解释率和预测能力),提示AR-GS-HC组间均存在代谢物的差异分布趋势。对图谱中的代谢物做进一步的筛选,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的视为差异性代谢物:1.变异倍数FC>1.5,2.T检验p值<0.05,3.OPLS-DA模型VIP值>1。将筛选结果进行HC匹配之后,发现尿液中氨基蝶呤、蔗糖、雌酚酮、半乳糖肌醇、可的松、异鼠李糖、乳糖、来苏糖、棕榈酸、邻苯二酚10种代谢分子水平在AR与GS组中存在显着差异(P<0.05)。聚类分析提示差异性代谢物筛选合理,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乳糖、半乳糖肌醇和蔗糖共同参与的半乳糖代谢通路可能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的重要差异代谢途径。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肾移植术后AR患者的尿液代谢特征,寻找到与术后稳定患者间存在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发现半乳糖代谢通路可能为预警术后发生AR的重要差异代谢途径。进一步地对差异性代谢物的体外修饰可能为临床上减少急性排异发生提供新的思路。

汤欢娜[10](2019)在《肾移植术后BK病毒相关性肾病和急性细胞性排斥的病例比较分析及其基于蛋白芯片的差异细胞因子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BK病毒相关性肾病与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预后比较及辅助诊断模型的建立背景与目的: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BK病毒感染高发,其导致的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 virus-associated nephropathy,BKN)已经成为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临床和病理表现需与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T-cell mediated rejection,TCMR)进行鉴别。目前对于BKN和TCMR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的报道较少,且BKN的诊断金标准SV40大T抗原染色法有一定局限性,造成BKN和TCMR的鉴别困难。本课题通过对BKN和TCMR病例的回顾分析,总结和比较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建立起辅助SV40大T抗原染色法的鉴别诊断模型。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1月至2018.3月期间,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移植肾穿刺且病理活检证实为BKN(n=54人)和TCMR(n=237人)的病例。收集临床基线资料、病理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评分、实验室检查和长期随访情况等,使用Kaplan.Meier法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绘制BKN组和TCMR组的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的预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别筛选出影响BKN组和TCMR组累计移植肾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以病理SV40染色阳性确诊为BKN为终点变量,将各变量纳入模型中,筛选出支持诊断BKN的预测因子,建立新的诊断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本研究共纳入BKN患者54例(平均年龄40.2±10.6岁,女性占40.7%)和TCMR患者237例(平均年龄40.1±12.1岁,女性32.9%)。在基线资料上,BKN组尿常规中红细胞数要显着低于TCMR组[4.9(2,10.25)VS 8.2(3.8,22.6)(个/μL),P=0.0066)],BKN 组的尿蛋白要轻于 TCMR 组[0(0,0.2)VS 0.2(0.045,0.49)(g/L),P<0.0001]。BKN组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要显着高于TCMR组[HB(g/L):120.4±19.6 VS 110.8±22.6,P=0.0042][Albumin(g/L):45.0±7.0 VS 41.3±7.1,P<0.0001]。BKN 组的总胆固醇水平要高于 TCMR 组(4.6±1.0 VS 4.3±1.0,P=0.022)(mmol/L)。BKN组使用诱导剂(IL-2受体拮抗剂或ATG)的比例要显着高于TCMR组(P=0.0021)。BKN组的基线他克莫司的浓度显着高于TCMR组(8.6±6.9 VS 6.0±2.7,P=0.0014)(μg/L)。病理上,BKN 组病理组织片中α-SMA、CD3、CD68重度阳性的比例要显着高于TCMR组(P<0.05)。通过对随访期间的肾功能比较,发现BKN组总体的肾功能要差于TCMR组。Kaplan.Meier法绘制两者生存曲线,发现TCMR组的移植肾中位生存时间为2166(1767.7,2564.3)天,BKN组的中位移植肾生存时间为1800(898.3,2701.6)天,Log Rank检验P=0.0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在调整了肾移植术后时间、基线eGFR、血清白蛋白、PRA等因素后,发现BKN组相对于TCMR组,累计移植肾存活率显着下降(P=0.00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对BKN组的预后进行单独分析后提示:尿蛋白水平(OR=6.786,95%CI:2.170-21.220,P=0.001)、激素冲击治疗史(OR=2.831,95%CI:1.338-5.990,P=0.006)、病理组织片 CD3阳性细胞浸润程度(OR=5.610,95%CI:1.400-22.482)是BKN组患者累计移植肾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对TCMR组的预后进行单独分析后提示:PRA-I 类抗体水平(OR=3.972,95%CI:1.440-10.956,P=0.008)、低血清白蛋白(OR=2.146,95%CI:1.011-4.557,P=0.047)和基线肾功能的CKD分级(OR=2.713,95%CI:1.803-4.081,P<0.0001)是 TCMR 组患者累计移植肾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本文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ROC曲线建立起BKN与TCMR的鉴别诊断模型,以辅助SV40染色法诊断BKN,该模型的预测概率的截断值为0.179,灵敏度为96.3%,特异度为90.6%,预测正确率为96.1%。该公式表达式为:P(Y=1|X)=1/1+e6.617-1.034*X1+1.55*X2-0.681*X3其中(X1为病理组织片中CD20阳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分级,X2为初诊时尿蛋白水平分级,X3为尿液BK病毒DNA拷贝数以10为底的对数值)结论:相比于TCMR患者,BKN患者具有更轻微的尿蛋白和尿红细胞水平。两者病理组织片炎症浸润情况类似,但BKN组病人的α-SMA、CD3、CD68阳性细胞重度浸润的比例要高于TCMR组。BKN组患者随访期间的肾功能和移植肾生存率要显着差于TCMR组。最后本文建立起BKN与TCMR的鉴别诊断预测模型。第二部分 BK病毒相关性肾病和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基于蛋白芯片的血清差异细胞因子筛选背景与目的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 virus associated nephropathy,BKN)与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T-cell mediated rejection,TCMR)两者的临床和病理表现较为相似。目前学界已经有一些研究试图从分子水平对BKN和TCMR进行表征。有文献报道两者的外周血及肾穿组织的转录组水平差异,少数报道了小分子代谢物以及血液尿液中个别细胞因子在BKN和TCMR中的鉴别诊断作用,至今尚无对于BKN和TCMR基于血清高通量细胞因子的研究。本研究拟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对BKN与TCMR进行表征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以期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区分BKN和TCMR两个疾病的过程,为将来分子标志物的筛选提供线索。方法:本实验收集对象为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肾移植手术并且规律在我院门诊随访的患者,在2014.1.1至2016.1.1期间收集了 8例BKN患者,8例TCMR患者和8例肌酐稳定患者的血清样本,利用RayBiotech公司提供的GSH-CAA-440细胞因子芯片进行检测。结果:本研究利用细胞因子芯片对8例BKN患者、8例TCMR患者和8例肾移植术后肌酐稳定患者的血清进行差异细胞因子的筛选,三组人口统计学资料无显着差异。研究发现BKN组相比TCMR组,共有29个差异细胞因子,有6个蛋白表达上调,为ANG-4、CXCL-14等;有23个蛋白表达下调,为IL-2 Ra、IL-23、IL-21等,这些蛋白集中在细胞因子信号识别通路、感染相关通路、HIF-1通路、Th17细胞分化通路、JNK-STAK通路、IL17相关信号通路等;BKN组相比于肌酐稳组,共有61个差异细胞因子,以肌酐稳定组为对照,BKN组有25个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如ANG-4、G-CSF R等,有36个细胞因子表达下调,如BMPR-IB、Cadherin-13等。这些差异蛋白集中在PI3K-Akt通路、MAPK通路、JAK-STAT通路、感染、RAS信号通路等;TCMR组相比于肌酐稳定组,共有17个差异细胞因子,以肌酐稳定组为对照,TCMR组有15个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如NT-4、MMP-8等,有2个细胞因子表达下调,为CXCL14和Midkine,这些差异蛋白集中在细胞因子信号识别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通路等。结论:本次结果提示PI3K-Akt通路、MAPK通路、JAK-STAT通路、感染、RAS信号通路可能与BKN的发病机制有关,而细胞因子信号识别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通路可能与TCMR的发病有关。本次筛选出的29个差异蛋白有可能作为鉴别BKN和TCMR组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二、STUDY ON B7-1 PROTEIN'S EXPRESSION IN BIOPSIES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N B7-1 PROTEIN'S EXPRESSION IN BIOPSIES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髓系抑制细胞通过增强Th17反应促进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疾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原发性膜性肾病
        1.1.1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1.1.2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1.1.3 治疗上的新进展
    1.2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免疫细胞间的关系
        1.2.1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Th2细胞
        1.2.2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B淋巴细胞
        1.2.3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Th17细胞
        1.2.4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NK)
        1.2.5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Treg
    1.3 MDSC
        1.3.1 MDSC的生物分类和功能特征
        1.3.2 MDSC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1.3.3 MDSC在肿瘤中的作用
        1.3.4 MDSC在免疫相关性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1.3.5 MDSC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1.4 Th17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1.4.1 Th17细胞的分化和表达调控
        1.4.2 Th17细胞功能
        1.4.3 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促炎作用
        1.4.4 Th17细胞在肾脏炎症和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第2章 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MDSC通过促进Th17细胞极化促进疾病进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2.3.2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
        2.3.3 磁珠分选初始CD4~+ T细胞
        2.3.4 流式分选MDSC
        2.3.5 MDSC抑制功能实验
        2.3.6 Th17极化实验
        2.3.7 Th2极化实验
        2.3.8 培养MDSC
        2.3.9 细胞外染色
        2.3.10 细胞内IFN-γ/IL-4/IL-17A染色
        2.3.11 Treg染色
        2.3.12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IgG
        2.3.13 人Th1/Th2/Th17 细胞因子检测
        2.3.14 血浆Arg-1 和IL- 13 检测
        2.3.15 荧光定量PCR
        2.3.16 组织染色
        2.3.17 多色免疫组化(Multiplex immunohistochemistry,IHC)
        2.3.18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PMN患者病变肾组织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2.4.2 PMN患者血浆中抗PLA2R抗体含量与尿蛋白定量正相关
        2.4.3 CD3~+ T细胞与CD11b~+ 细胞在PMN患者病变肾组织中沉积
        2.4.4 PMN患者Th2反应增强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
        2.4.5 PMN患者外周血Th1细胞比例下调
        2.4.6 PMN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下调
        2.4.7 PMN患者外周血MDSC及亚群数量显着增加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
        2.4.8 PMN患者的MDSC具有更强的抑制自体初始CD4+ T细胞增殖的功能
        2.4.9 PMN患者Th2比例增加与MDSC增加正相关
        2.4.10 体外IL -6 和IL-10 增强MDSC抑制Th2分化的能力
        2.4.11 IL-17~+ 细胞和CD11b~+ 细胞在PMN患者病变肾组织中沉积
        2.4.12 PMN患者Th17反应增强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
        2.4.13 PMN患者Th17反应与MDSC正相关
        2.4.14 MDSC以Arg-1 依赖的方式促进Th17细胞分化
        2.4.15 PMN 患者血浆 Arg-1 含量增加并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2.4.16 IL-6 和IL-10 促进MDSC分泌Arg-1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去除MDSC缓解PMN模型小鼠的肾脏损伤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膜性肾病小鼠模型的构建及GEM治疗
        3.3.2 PBMC的分离
        3.3.3 背部和腋窝淋巴结细胞分离
        3.3.4 脾脏单细胞悬液制备
        3.3.5 流式检测MDSC
        3.3.6 Treg细胞内染色
        3.3.7 Th1/2/17 细胞内染色
        3.3.8 荧光定量PCR
        3.3.9 小鼠尿白蛋白/尿肌酐比率的测定
        3.3.10 小鼠血清尿素氮测定
        3.3.11 肾组织病理染色
        3.3.12 肾脏透射电镜制备
        3.3.13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应用rh-α3NC1成功构建小鼠PMN模型
        3.4.2 PMN小鼠MDSC及其亚群比例增加
        3.4.3 GEM可有效去除小鼠外周血中MDSC
        3.4.4 去除MDSC减轻PMN模型小鼠的肾组织损伤
        3.4.5 去除MDSC减弱PMN小鼠Th17免疫反应
        3.4.6 去除MDSC减弱PMN小鼠Th2免疫反应
        3.4.7 去除MDSC增强PMN小鼠Th1免疫反应
        3.4.8 去除MDSC增加PMN小鼠Treg比例
    3.5 实验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功能磁共振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纤维化状态的评估及多模态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研究一: 功能磁共振在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状态中的研究
    一、前言
    二、对象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研究二: 功能磁共振在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肾组织纤维化中的研究
    一、前言
    二、对象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研究三:基于功能磁共振、肾脏功能及肾组织病理学参数的多模态模型的建立
    一、前言
    二、对象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慢性肾脏病纤维化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清PLA2R抗体、IGG4及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评估及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实验方法
        1.6 结果判定
        1.7 随访及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及预后检测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及补体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实验方法
        1.6 结果判定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PXR/AKR1B7信号通路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PXR在急性肾损伤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PXR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PXR在肾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AKR1B7 介导PXR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略词
综述 孕烷X受体的生物学功能与疾病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
致谢

(5)肾移植术后BK多瘤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 ——临床特征及二代测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BKV及相关性恶性肿瘤
    1.1 BKV流行病学
    1.2 BKV的结构
    1.3 BKV基因组特点
    1.4 BKV的分型
    1.5 BKV编码的miRNA
    1.6 BKV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
    1.7 BKV导致BKVAN的机制和病理诊断
    1.8 BKV感染免疫的研究进展
    1.9 BK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
    1.10 BKV与JCV的相关性
    1.11 BKV相关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
    1.12 BKV相关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1.13 BKV致瘤机制的研究
    1.14 肾移植术后BKV相关恶性肿瘤的治疗
第二章 肾移植术后BKV相关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二代测序的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和资料
        2.1.2 血、尿标本中BKV载量的测定
        2.1.3 组织标本中检测多瘤病毒
        2.1.4 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提取DNA
        2.1.5 全基因组测序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2 血、尿标本中BKV情况
        2.2.3 石蜡切片中检测BKV
        2.2.4 BKV相关移植肾恶性肿瘤
        2.2.5 BKV相关膀胱癌
    2.3 讨论
        2.3.1 BKV相关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2.3.2 BKV相关恶性肿瘤的诊断
        2.3.3 BKV致瘤机制
        2.3.4 BKV整合至人染色体的形式及机制
        2.3.5 肾移植术后BKV相关恶性肿瘤的治疗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与注解
成果
致谢

(6)TLR-3、CD80、NF-κB在儿童微小病变型肾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C3a和suPAR调控versican V1过表达在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绪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FSGS患者肾小管间质转录组学数据分析及验证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VCANV1参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3a诱导VCAN转录增加的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suPAR调控VCAN可变剪接的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主要学术活动

(8)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组织病理表现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及预后
    4 治疗
    5 小结
第二章 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移植肾肾小球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移植肾肾小球病合并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硼替佐米对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代谢组学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统计
        2.3 出院及长期随访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3.2 急性排异亚组分析
        3.3 围手术期化验指标
        3.4 单因素分析
        3.5 多因素分析
        3.6 抗排异药物方案及术后首次血药浓度
        3.7 出院后随访情况
        3.8 移植肾及受体长期存活率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死亡捐献供体对受体发生急性排异的影响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统计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死亡捐献供体一般资料
        3.2 单因素分析
        3.3 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移植后急性排异患者的尿液代谢组学图谱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统计
        2.3 主要设备和试剂
        2.4 标本留取和保存
        2.5 实验方法及步骤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基线资料
        3.2 质控与质谱总离子流图(TIC)
        3.3 多维数据分析
        3.4 尿液代谢组生物标志物鉴定
    4 讨论
        未来展望
        研究不足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肾移植术后BK病毒相关性肾病和急性细胞性排斥的病例比较分析及其基于蛋白芯片的差异细胞因子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BK病毒相关性肾病与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预后比较及辅助诊断模型的建立
    引言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局限性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K病毒相关性肾病和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基于蛋白芯片的血清差异细胞因子筛选
    引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局限性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献

四、STUDY ON B7-1 PROTEIN'S EXPRESSION IN BIOPSIES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髓系抑制细胞通过增强Th17反应促进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疾病进展[D]. 李会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2]功能磁共振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纤维化状态的评估及多模态模型的建立[D]. 张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D]. 白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4]PXR/AKR1B7信号通路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孟霞.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5]肾移植术后BK多瘤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 ——临床特征及二代测序的研究[D]. 符芳翔.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TLR-3、CD80、NF-κB在儿童微小病变型肾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韦娜.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7]C3a和suPAR调控versican V1过表达在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作用[D]. 韩润鸿. 东南大学, 2019(01)
  • [8]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探索[D]. 李雪. 南京大学, 2019(01)
  • [9]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代谢组学图谱研究[D]. 邓皓. 浙江大学, 2019(03)
  • [10]肾移植术后BK病毒相关性肾病和急性细胞性排斥的病例比较分析及其基于蛋白芯片的差异细胞因子筛选[D]. 汤欢娜. 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肾移植活检组织中 B7-1 蛋白表达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