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教学法研究与MCAI课件开发

《普通动物学》教学法研究与MCAI课件开发

一、《普通动物学》教学法研究及MCAI课件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贾安然[1](2021)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现人才强国,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学科教学中引导职业生涯意识与能力。我国开始实行新高考改革,而新高考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生涯决策前置到高一或高中入学前,学生拥有选择高考科目的选择权,而在初中学段生物属于副科,教学时间紧张,生物学科的学习停留在应试层面,关于职业生涯教育存在较大的短板。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初中生物教学中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现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以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丰富职业生涯教育形式,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求。本文以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5所初一及初二学生与初中生物教师为研究对象,为了解本地区初中生、学校及学科教师对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重视、认识程度,生物学科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具体实施程度及实施所遇到的困难,分别设计了学生与教师《初中生物教学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1000份和106份,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964份与106份,有效率96.4%与100%。两套问卷使用分析工具SPSS 18.0,开展克隆巴赫α系数公式与KMO和Bartlett的检验,显示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与结构效度。通过分析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显性及隐性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及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显性栏目数量较少,栏目体验性弱。(2)通过学生调查问卷有34%的学生没有思考过将来想从事的职业,53%的学生没有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可见学生职业生涯意识低。(3)教师普遍认同职业生涯引导教育,但69%的学生认为没有从生物课程的学习了解到相关职业信息,并且教师问卷显示有69%的教师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教育培训,可见学校及学科教师对学科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意识低,相关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进行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的职业生涯引导教育,导致学生需求与实际教育教学不平衡。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从学校、教材及教学层面提出相应策略,学校层面:家校合作,提高职业教育重视;职业生涯引导教育常态化;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教材层面:更新栏目布局与过时栏目内容;增加显性栏目数量、增强栏目职业体验感。教师层面:坚持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职业生涯课外实践教育。

包乌映嘎[2](2020)在《半农半牧地区生物课程资源现状与利用 ——以奈曼旗蒙古族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学科的课程资源经过不断更新,在教学实践中有着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素养等重要意义。以了解当地蒙古族中学课程资源运用现状,利用后的学习效率以及提供有效的实践经验为目的。本文利用了文献法筛选并采集课程资源相关资料,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配以统计分析法,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课程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针对半农半牧地区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实践研究法针对性地开展了多媒体教学资源、教材资源、模型资源应用教学实践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地方课程资源现状调查问卷发现,作为全旗唯一蒙古语授课高中,该学校在利用生物课程资源转换生物教学方式上存在局限,主要利用的课程资源集中在校内的部分资源上,学生收获生物知识的途径有限。主要问题包括欠缺制作蒙古语演示动画课件的技能;因学校以及社会的条件限制,校外课程资源等现有教学资源没有完全被利用。(2)针对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需求,把地方植物资源“怪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引入教学,通过情景演艺等加设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的同时,针对教学中缺乏制作蒙古语演示动画课件的技能问题,利用Flash动画软件制作并用于课堂实践后,因与地方教师讲课方式和方法不同的教学环节,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有创新,得到了学生较普遍的认可。与调查学校相比改进了组织学生课下合理安排时间,利用多媒体资源查询学习相关资料作用于教学活动以及处理知识点时制作利用蒙古语动画课件。(3)针对教材资源利用中忽略课本知识与生活衔接的问题,教学中引入了Ⅰ型糖尿病的病理、医疗、预防,对理论知识做了生活化的讲解,相比原先的教学方式强调了健康生活观念,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学生反馈对通过渗透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来拓展教材资源的教学更易于理解。(4)合作探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动手能力,利用橡皮泥、果蔬等制作三维细胞模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与案例学校相比,在利用3 Done软件设计一个细胞结构三维图像,应用3D打印机打印创意作品以及教学中渗透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形象、生动、科学地呈现真核细胞的组成结构方面有了改进。(5)通过一学期的有关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研究后实验班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班,有针对性地、创新性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发现合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对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有着辅助作用。

巫娜[3](2018)在《中国—加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教师工作独特专业性质与地位、实现教师职业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前提基础,是实现教师队伍高水平发展的时代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引发了各国高度关注如何研制与实施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师专业标准。我国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基础教育各级各类教师专业标准,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尽管如此,广大中小学教师如何深刻地解读并有效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如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文本标准转化为事实标准,如何确保教师专业标准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广大教师自觉践行教师专业标准要求、继而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仍然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选取具有东西方文化代表性的两个教育强国——中国与加拿大,作为研究对象国。将“教师专业标准”这一“当代概念”置于两国教师专业标准“历史发展对比”、“中西对比”、“事实与文本对比”的更广阔视野中进行全方位审视;以不同历史发展传统与文化背景下两国对“理想教师”的专业标准发展要求作为“主轴”,从“历史”与“现状”,“文本”与“事实”两个维度,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历史比较、跨文化比较、实地调研等方法,从两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发展、文本内容、价值取向、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层面,比较系统深入地探讨两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在全面探索中加两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特征基础上,尝试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的逻辑起点与话语体系的新思考,从而为进一步发展、充实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决当前教师专业标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根源性问题,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策略;同时也为我国教师专业标准在更大范围内进入国际视野,促进国际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主要分为如下部分:导论。本研究的导论部分主要从我国教师专业标准改革需求,欧美各国教师专业标准改革经验,教师标准研究的国际视野及合作契机等角度阐明本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从“事实标准”和“文本标准”两个维度对“教师专业标准”进行概念界定,并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展开文献综述,探讨研究基础,阐明研究目的与意义,理清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中加两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沿革”梳理了中加两国教师专业标准发展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及动力因素,旨在追溯中加两国教师专业标准发展演变的历史传统及文化基础。中加两国教师专业标准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零散到系统”的逐步完善过程。两国标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受到不同外来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师专业―文本标准”与“事实标准”。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教师专业标准在总体上体现了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的国际趋势,而加拿大教师专业标准则在发展中愈发凸显本土特色。第二章“中加两国中小学教师现行专业标准文本比较”分析比较了中加两国中小学教师现行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话语特征,揭示了文本隐含的意义关联和价值逻辑。比较而言,结构完整、内容全面的中国教师专业标准文本在统一性和协调性上更胜一筹,而类型多样、结构多元的加拿大教师专业标准文本则更富可操作性与实践性。。第三章“中加两国中小教师专业标准价值取向比较”在前两章基础上,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寻中加两国教师专业标准体现的价值取向。研究发现,从古至今,中国教师专业标准一直坚守的价值理念主要包括“师德为先,以身垂范”、“重视学科知识”、“关注教学能力”;而加拿大教师专业标准则重视“伦理信念,责任规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强调教师的“胜任力表现”及“终身学习发展”。第四章“中加两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实施比较”主要关注当前中加两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主体、实施模式、实施现状。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中加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教师专业标准实施路径。中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采用了“行政主体主导,专业主体配合”、“统一要求,协调行动”的标准实施模式;而加拿大教师专业标准则采用了“‘政府—专业组织’共同推动”、“双向服务”式的标准实施模式。到目前为止,中国教师专业标准实施还停留在“理念传达、行政主导、单一评价”阶段,基本完成了标准宣传解读,顶层设计与方案订制,还需要深度解读标准,以此唤醒教师的主体自觉,实现教师专业文化养成。相对而言,加拿大多数省区已经基本实现了专业标准实施的制度化、规范化,但标准实施中仍然存在标准执行不到位、标准实施主体间利益冲突不断、联邦层面的标准体系建设薄弱等问题。第五章“中加两国中小学教师个体专业标准践行考察”根据中加两国教师专业标准文本内容,开展实地调研,考察当前中小学教师个体持有的专业标准观及标准践行情况,比较中加两国中小学教师持有的教师专业“事实标准”和国家政府制定的“文本标准”之间的异同与差距,以了解中加两国政府层面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在中小学实际教学场域中的达成情况。调研发现,中国中小学教师普遍认同的“以生为本”、“学科为重”、“教学为先”等理念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践行的“对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视”、“注重课堂教学”、“配合外部推动,积极开展专业学习”等专业标准,反映了我国教师专业标准观的独特性;相对于我国现行的教师专业“文本标准”,我国中小学教师持有的“事实标准”在结构和内容上还有待完善。以安省教师为代表的加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践行的“符合专业伦理的师生关系”、“包容性教育”、“差异化教学”、“有效的学生评价”等“事实标准”和本省教师专业“文本标准”的契合度较高,反映了以安省为代表的加拿大各省区在教师专业文本标准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工作场域及专业实践的高度关注,对我国教师专业“文本标准”向“事实标准”转化具有借鉴意义。研究同时发现,加拿大教师专业“文本标准”和“事实标准”之间缺少“合理差距”,未能为教师专业发展制定远期目标,在引领教师树立专业理想上稍显薄弱。第六章“中加两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比较的启示”作为研究的结论部分,在前文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加两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性、批判性的总结,提出了理想教师专业标准应具备的特征,并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及有效实施的逻辑起点。研究发现,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认同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崇高师德、学生为本、知能并重、终身学习”等特征;加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则强调专业教师必备的“伦理规则、学生中心、实践表现、专业学习”;中加两国在教师专业标准实施过程中一个重“外部规约,靠行政力量推动”,一个重“服务发展,靠专业组织推动”,而有效的教师专业标准应该具备以下特征:重视“教师伦理德性”、“学生全人发展”、“学生学业表现”、“专业学习文化建设”、“教师专业认同”、“政府-专业联盟”。研究在总结两国教师专业标准特征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和有效实施的逻辑起点——关注“人”的发展,尤其是要关注作为“主体人”的学生的发展;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要围绕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展开;要推动教师成为具有“专门知识”、“关键能力”、“整全特征”的“专业人”,要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生境,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实现标准中两个“真实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研究提出,教师专业标准要以推动“人的发展”为宗旨,重视本土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重视激发作为真实存在的“教师人”的专业发展内生动力,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才具科学性,专业标准的实施才具有效性,专业标准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够真正得以体现。本章最后展望了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趋势,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师专业标准将:在追求标准国际性的同时,回归本土性;在“理论”与“实践”导向中,寻求价值平衡;在实现标准工具性的同时,转而重视标准的人文性;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关注教师的实际工作场域;在倡导教师树立并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同时,重视教师专业学习规划及支持体系建设。

许新新,张静,张勤文,张军霞[4](2016)在《西部地区草业科学专业小课时背景下动物学教学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有效推进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步伐,推进小课时背景下的草业科学专业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西部地区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学习动物学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草业学科发展的教学内容,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做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目的是切实培养立足青海、服务地方,发挥自身优势的草业科学专业高级人才。

梅德顺[5](2016)在《引进与融合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中国近代出现的新式美术教育入手,就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百年对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和发展做出比较研究。尤其对英属马来亚处在殖民统治时期结束前(即是1957年国家独立前),华侨美术社团的活跃与西方美术主义的共同接触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对马来西亚高等艺术教育制度的影响,留下三大美术教育发展的问题现状来对中华教育思想的传播进行比较研究。其一,从初期英殖民政府手工艺技艺取向的主流美术教育为统治策略,间中领先与替换了在华侨美术教育原有理念的本质,导致技艺取向与审美取向的对峙,促使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在此夹缝下的美术课程实施深感困惑与挑战;其二,是马来西亚当地华侨社会受其殖民地的国家教育政策约束与后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身份认同的问题,同时营造出南来或二代画家极力融入殖民文化的潮流以及共同创造出本土南洋美术文化的努力来作出改变;其三,英殖民政府教育部师训体制对美术课程教育目标转化了艺术教育的共存与多元文化发展的目标,间接引进与交汇了马来亚伊斯兰同化教育政策和技职教育的目标。针对这三大问题的出现,本文试图透过比较研究解开与探析英殖民政府统治结束前后50年间,中国艺术教育体制的传递带给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实施所引起民族性被同化的深远影响,尤其在美术设计人才方面的培养,美术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承,以及美术课程结构的设置,启发了马来西亚各大艺术大专院校的办学动力,进而崛起了东西方高等美术教育学制的设置和教学体系等实施状况做出一个宏观层面的比较,从其历史与社会学角度得出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的变迁与传承之意义。

王征[6](2014)在《提高普通动物学教学效果的策略浅析》文中认为在普通动物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高校动物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促进普通动物学教学效果的策略并将其付诸实践,有效地提高了普通动物学的教学效果。

任雅楠[7](2014)在《高中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兰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模型建构教学能将生物知识用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带给学生视觉和触觉的体验,它与生物学实验和其他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了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有效性。目的是了解兰州市部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模型建构教学的开展情况,分析影响教师应用该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原因。以实际数据来说明进行模型建构教学的优越性,帮助高中生物教师有效应用模型建构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同时使教师对于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内涵和价值有一个理性的正确认识,有利于生物学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该研究以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进行“生物模型建构教学”为基点,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基本的调查方法,对甘肃省兰州市部分高中的学生和生物教师进行调查,选取不同梯度的高中:省级示范性中学、普通中学、县级中学的学生共72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各学校的部分生物教师4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获得调查的学校目前开展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现状等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后,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适当开展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对策和建议。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无论那个梯度的学校中对于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开展状况都不理想,并且存在一些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学校对生物建构教学的具体实施缺乏足够的重视;2.学校缺乏相应的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3.教师对于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了解程度不够;4.教师在实施生物模型建构教学时面临的自身能力素养欠缺;5.教师对于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方法设置不够合理和科学;在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具体如下:1.新课改实施过程,学校加强对模型建构教学实施的支持;2.教学实践过程,学校加强对教师遇到的困难给予引导帮助;3.学校完善相应的模型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条件;4.对各学校的建议;5.增强教师自身的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素养和能力;6.课堂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活化抽象知识7.习题中,渗透模型教学,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谢歆[8](2014)在《上海与台北地区生物师资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师范己走过百年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萩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师范专业及其师资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境,从而使得生物师范的发展与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不相适应,同时制约着生物师范发挥其应有的效能。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进,对生物师范师资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在本科阶段幵设相关生物师范专业,以培养合格的生物教师输送至中学。但就其教师队伍的素质而言,其总体形势并不乐观,受过系统训练的师资队伍依然不足。因此社会及学校教育应在大力加强生物师范的同时,更应注重加强生物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在中国近代教育诸多的研究成果干,关于生物师范的研究尚显乏弱。就目前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而言,对于生物师范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多,但相比之下,就师资培养模式方面的相关研究显得尤为匮乏,且主要停留在对个别问题、个别领域、个别现象的研究上,缺乏整体、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就上海和台北两地的生物师范专业师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从高校生物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出发,力图对两岸在生物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作系统的比较分析。基于台北地区中学生物教师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课程、培养方式,重点聚焦培养目标与计划、入学要求与学制、课程设置与学业要求、课程形式与实践要求、学科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师资检定与证照及教师聘任制度。借此对照两岸中学生物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差异性,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有助于提升自身培养理念,达到促进两岸师资培养模式共同发展、相互交流与协作的目的;就上海地E中学生物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反思,找寻有利于当今上海地区中学生物师范发展的途径方法所在,从而构建更为符合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中学生物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陈红,李松,熊荣川,田应洲[9](2014)在《《普通动物学》教学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普通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分析当前动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和标本制作四个方面对动物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革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长江[10](2013)在《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文中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教学。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联结。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整体跃升。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逐渐从辅助教学走向引领教学的过程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按照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信息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度探究,最终提出了消解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问题的方略和举措。具体地说,就是将大学英语课堂视为一个微观教育生态系统予以研究,重点回答了四个问题:1)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具有怎样的结构、功能和特征?2)信息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存在哪些失衡现象?3)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何关联?4)如何在信息化语境下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这四个问题属于渐进式问题,关于前一问题的研究构成了后续问题研究的基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如下:1)大学英语课堂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其基本结构可以简化为“人+课堂生态环境”,“人”包括构成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课堂生态环境”包括课前生成的环境(教室的物理环境、师生背景、教学媒介等)、课中生成的环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情感态度等)和课后生成的环境(班风学风、课堂规章制度等),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课堂生态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营养结构来看,教师主要是生态系统里的生产者,将来自系统外部或自身创造的信息(即知识),通过课堂环境传授给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学生同时作为分解者消化吸收这些信息(知识),再通过课堂环境给老师一定的反馈,实现着生态系统中信息和智能的流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虽为生态主体,但也可能成为影响学习者的环境因子。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之间产生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帮助系统发挥着优化结构、调谐关系、促进演化和生态育人等功能。2)现代信息技术强力介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后,长期处于平稳运行状态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受到了极大的扰动,出现了课堂生态结构上的失衡和功能上的失调。结构上的失衡主要体现在系统组分构成比重的失调、系统组分之间交互关系的失谐和系统内部营养结构的失衡,其中构成比重的失谐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应用的增多,交互关系的失谐主要表现为生态主体之间的失谐以及教师、学生、教学模式、教材、教室布局、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方面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失谐,营养结构的失衡表现为大学英语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以及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功能上的失调包括课堂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功能衰减、关系调谐功能减弱、演化促进功能退化和生态育人功能降低,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3)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紧密相关。在信息技术由原先的系统外部环境变为系统内部因子甚至主导因子的过程中,原本相对平衡的课堂生态被迅速带离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系统进入较严重的失衡状态。在此状态下,信息技术并没有能够如预想地那般强劲地带动系统内部其它因子同步协变而形成合力,各生态因子的联动效应不够,未能较快地帮助系统完成阶段性演化,重新形成生产力大大增强的新的动态平衡结构——耗散结构。在系统失衡的状态下,系统内部各种交互关系出现失谐,课堂生态内部各种矛盾凸现。这些问题汇聚到一起,产生了整体效应,引起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外语教育界开始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作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效果等进行集中反思,导致教改进入一个力度减弱、发展变缓的高原期和迷惘期,课堂生态被带回到线性区域,但仍处于非平衡态。如何重构课堂生态的平衡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成了摆在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4)信息技术运用于外语教学的巨大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使用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重构必须坚持以信息化为语境,以科学合理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为基本策略,这是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前提条件。本研究认为,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必须坚持生态性、系统性、人本性和有效性原则,通过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主导因子的引领作用、控制课堂生态中的限制因子、调整课堂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引导系统各组分同步协变、规避课堂环境构建中的花盆效应、重塑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恢复信息化课堂的生态功能、保持课堂生态的活水效应等方法,优化课堂生态结构和功能,促进课堂生态的修复。在实践层面,外语教学工作者尤其要注重创新大学英语教学观念,建立分级分类培养体系和分层分类课程体系,构建多元互动课堂环境,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采用因境而变的教学方法,调整师生课堂角色,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多元多向评价体系,最终创建和谐高效、师生共生的生态课堂。本研究拓展了课堂研究的理论空间,开阔了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思路,同时在跨学科理论运用方面进一步推进了教育生态学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然而,正所谓研前不知深浅,研后方知短长,本研究在研究方法、理论运用和研究内容上还存在一些局限,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克服。

二、《普通动物学》教学法研究及MCAI课件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动物学》教学法研究及MCAI课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1.2.1 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1.2.2 国内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职业
        2.1.2 生涯
        2.1.3 职业生涯教育
    2.2 初中生物教学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理论基础
        2.2.1 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
        2.2.2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2.2.3 格林豪斯职业生涯理论
第3章 初中人教版生物教材中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分析
    3.1 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
        3.1.1 显性职业生涯教育栏目
        3.1.2 隐性职业生涯教育栏目
    3.2 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栏目呈现特点
        3.2.1 紧扣知识点,贯穿教材
        3.2.2 显隐栏目交叉,主次分明
        3.2.3 显性栏目少,职业体验感弱
第4章 初中生物教学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方法
        4.1.3 调查过程
    4.2 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4.2.2 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4.3 教师问卷结果及分析
        4.3.1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4.3.2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第5章 初中生物教学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措施
    5.1 学校层面
        5.1.1 家校合作,提高职业生涯教育重视
        5.1.2 职业生涯引导教育常态化
        5.1.3 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
    5.2 教材编写层面
        5.2.1 更新显性栏目排版、更新过时栏目内容
        5.2.2 增加显性栏目数量、增强栏目职业体验感
    5.3 生物教师层面
        5.3.1 坚持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意识
        5.3.2 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5.3.3 丰富职业生涯课外实践教育
    5.4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案例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生物教学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初中生物教学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致谢

(2)半农半牧地区生物课程资源现状与利用 ——以奈曼旗蒙古族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理论概述
        1.1.1 课程资源的概念
        1.1.2 课程资源的分类
        1.1.3 课程资源的特点
        1.1.4 地方课程资源的特点
    1.2 历史追踪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背景
        1.4.1 教学活动的需要
        1.4.2 教学资源利用概况
        1.4.3 奈曼旗区位特征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问题的提出
        2.1.1 调查内容
        2.1.2 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与思路
3 地方课程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3.1 学生调查分析
        3.1.1 学生调查总结
    3.2 教师调查分析
        3.2.1 教师调查总结
    3.3 地方课程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 利用实践研究
    4.1 多媒体资源利用实践
        4.1.1 实践目的
        4.1.2 实践环节
        4.1.3 实践总结
        4.1.4 实践反馈
        4.1.5 多媒体资源利用意义
    4.2 教材资源利用实践
        4.2.1 实践目的
        4.2.2 实践环节
        4.2.3 实践总结
        4.2.4 实践反馈
        4.2.5 教材资源拓展意义
    4.3 三维模型资源利用实践
        4.3.1 实践目的
        4.3.2 实践环节
        4.3.3 实践总结
        4.3.4 三维模型资源利用意义
5 课程资源利用后的学生效果评价
    5.1 学生成绩分析
    5.2 效果评价
6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致谢

(3)中国—加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建立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达国家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的经验值得关注
        (三)我国教师专业标准有效实施还需深入探索
        (四)国际交流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加两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19世纪中叶以前教师任职要求的发展
        (二)19世纪后近百年教师任职要求的发展
        (三)1949年以来中国教师任职要求的发展
    二、加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19世纪公共教育体系确立前教师任职要求的发展
        (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师范教育时期教师任职要求的发展
        (三)20世纪中期至今师范教育大学化时期教师任职要求的发展
    小结
第二章 中加两国中小学教师现行专业标准文本比较
    一、中国现行教师专业标准文本特征
        (一)中国现行教师专业标准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现行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特征
        (三)中国现行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特征
        (四)中国现行教师专业标准的话语特征
    二、加拿大现行教师专业标准文本特征
        (一)加拿大现行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目的
        (二)加拿大现行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特征
        (三)加拿大现行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特征
        (四)加拿大现行教师专业标准的话语特征
    小结
第三章 中加两国中小教师专业标准价值取向比较
    一、中国教师专业标准的价值取向
        (一)师德至上,修道奉献
        (二)学科知识中心,专注学生发展
        (三)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关注教学能力
    二、加拿大教师专业标准的价值取向
        (一)秉承伦理信念,强调责任规范
        (二)包容性理念引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三)突出专业胜任力要求,注重教学绩效表现
        (四)形成专业发展自觉,持续终身学习提升
    小结
第四章 中加两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比较
    一、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过程
        (一)中国教师专业标准实施主体
        (二)中国教师专业标准实施模式
        (三)中国教师专业标准实施评价
    二、加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过程
        (一)“政府—专业同盟”联合推动
        (二)“双向-服务式”的实施模式
        (三)加拿大教师专业标准实施评价
    小结
第五章 中加两国中小学教师个体专业标准践行考察
    一、中国中小学教师个体践行专业标准的考察
        (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与师德践行
        (二)教师个体专业知识观及践行
        (三)教师个体专业能力观及践行
    二、加拿大中小学教师个体践行专业标准的考察
        (一)教师个体专业承诺践行
        (二)教师个体专业知识观及践行
        (三)教师个体专业实践观及践行
        (四)教师个体学习共同体领导力践行
        (五)教师个体专业学习观及践行
    小结
第六章 中加两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比较的启示
    一、中加两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特征及启示
        (一)“崇高师德”、“伦理规制”与“伦理德性”
        (二)“学生为本”、“学生中心”与“全人发展”
        (三)“知能并重”、“实践表现”与“学生学业表现”
        (四)“专业发展”、“专业学习”与“专业学习文化”
        (五)“外部规约”、“服务发展”与“专业认同”
        (六)“行政力量推动”、“专业组织推进”与“‘政府-专业’联盟”
    二、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及其有效实施的逻辑起点
        (一)关注学生作为“主体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教师作为“专业人”的知能发展
        (三)推动教师成为具有自觉意识的“生态人”
        (四)保障教师成为能够实现发展的“制度人”
    三、我国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聚焦教师专业标准的本土性建构
        (二)强调教师专业标准的实践性导向
        (三)重视教师专业标准的系统性完善
        (四)关注教师专业标准的人文性彰显
        (五)提升教师工作场域的表现力践行
        (六)加强教师专业学习支持体系建设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西部地区草业科学专业小课时背景下动物学教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精选适合草业科学专业的教材及参考书
2 探索适合小课时教学的教学方法
    2.1 采用实物演示结合理论教学
    2.2 注重因材施教,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积极性
    2.3 建立新型的“教”与“学”关系,促进学分制下动物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2.4 改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为学生实验活动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
    2.5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学习动物学知识的效率
    2.6 广涉动物学科研前沿动态,结合青海实际,编写精湛的教案
3 探索适合小课时教学的课程考核办法
    3.1 细化平时成绩,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
    3.2 建立客观全面的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 小结

(5)引进与融合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选题的依据
        1. 历史的事实
        2. 实证可考
    三、研究背景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方法与结构
    六、研究涉及的范围与关键词汇的选用
    七、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20世纪初叶中马艺术教育的形成比较
    第一节 20世纪中马艺术教育思潮的雏形
        一、中国美术教育目的为扞卫中华民族产业的传承
        1.沿袭晚清工艺传习所的工艺美术教育
        2.民国时期工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工艺教育
        3.华侨教育受到中华教育思维的影响
        二、马来亚殖民时期西洋美术的文化孕育与雏形
        1. 英殖民地政府主流教育促成手工美术
        2. 沿革英殖民地时期旅居画家艺术的传播
        三、中马两国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异同比较
        1. 历史文化的差异诞生了共同的艺术语言
        2.复杂的时代背景拉近了艺术符号的距离
    第二节 中国艺术运动为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发展的研究重点
        一、中国新美术运动兼收并蓄的中西艺术思潮
        1. 水墨书法与西方艺术精神思维的融汇
        2. 洋务运动与西画教育东渐形成的渊源
        二、先驱画家参与马来西亚抗战画展的教育启发
        1. 华侨美术社团与研究会创办的力量凝聚
        2. 以中国抗战思潮传播中的南洋互动关系
        三、中马两地艺术活动的开展研究意义之比较
    第三节“中学西用”美术教育在新时代夹缝中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西学仿照与引入西方美术教育的雏形与发展
        二、马来西亚契机并存的时代美术教育所面对的挑战
        三、中马两国美术教育办学际遇的挑战研究之比较
第二章 20世纪二战前后中马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策略比较
    第一节 中国新式高等美术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刘海粟为中国美术教育奠定标杆
        1. 刘海粟借洋兴中的美术教育思想与远见视界
        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颜文梁实用美术的创新美术课程
        1. 颜文梁实业求存思想为美术教育拓展新局面
    第二节 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南洋风的目标
        一、林学大为马来西亚纯美术定下南洋思想新概念
        二、南洋首二代华裔先驱画家共创南洋美术风格
    第三节 中马两国高等美术教育实施发展意义比较
        一、中马高等美术教育办学意义的共同点
        二、中马高等美术教育东西艺术融合走向多样化
第三章 20世纪上半叶中马高等美术教育办学理念与实施比较
    第一节 新中国教育课程体制艺术教育一脉相承发展的利弊
        一、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质
        二、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的多元课程规范衔接
        三、中国艺术院校百年中西合并办学发展的利与弊问题探究
    第二节 马来西亚二战前后继承东方艺术教育新理念的反思
        一、首间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的反思
        二、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理念延续的挑战
        1. 移植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办学的存在问题
        2. 1967年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的创办目标的取向
        3. 1968年吉隆坡美术学院的创办目标与理念
第四章 中国对马来西亚美术教育传承与发展历程的比较
    第一节 印象中国与融合南洋色彩的美术作品风格特征的深思
        一、移居侨民身份认同与美术特征对峙的挑战
        1. 多重艺术情感的身份认同意识
        2. 强烈祖国情怀的美术创作符号再现
        二、早期中国南来华侨画家融合南洋色彩的题材
        1. 华侨画家为移居家园增添南洋气息
        2. 五一三种族事件后的美术创作气氛
        三、中国艺术教育百年历程美术作品风格特征的比较
    第二节 中马水墨传统绘画技法与跨媒介艺术火种的碰触
        一、中国水墨传统技法在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领域的传承
        1. 独立前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美术学校国粹画科设立的意义
        2. 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课程与科系的设置结构
        3. 独立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水墨画科的追随
        二、马来西亚水墨画媒介的艺术创新与转型
        三、中马两国现代水墨画家创作理念与风格异同之比较
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件一:相关文献回顾
    1. 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文献
    2. 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文献
    3. 吉隆坡美术学院文献
    4.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
    5. 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的专题研究
附件二:20 世纪中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大事记
附件三:20 世纪中马各高等艺术院校资料简介与综述
附件四:中马艺术院校招生宣传资料
附件五:中马高等艺术院校章程(节选)
附件六:20 世纪中马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概况综述(部分节选)
附件七:20 世纪中马艺术教育工作者兼画家的高等艺术教育背景概况综述
附件八:20 世纪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美术师资习艺来源状况综述
附件九:采访中马两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状况工作表和采访文稿(节选)
    (一)苏州美专校友严定宪访谈录
    (二)苏州美专校友陈士宏访谈录
    (三)苏州美专校友唐令渊访谈录
    (四)苏州美专校友尢玉淇访谈录
    (五)前吉隆坡美术学院院长谢有锡访谈录
    (六)槟城锺灵独中美术主任陈昌孔访谈录
    (七)槟城槟华女子独立中学美术老师刘达勇访谈录
    (八)雪兰莪巴生兴华中学美术主任谢金聪访谈录
    (九)柔佛麻坡中化中学美术老师陈培仁访谈录
    (十)槟城资深水彩画家兼钟灵国民型中学退休美术老师蔡传仁访谈录
    (十一)与锺金钩院长会见冯健亲院长的访谈录
附件十:中马高等艺术院校创办人或校长相关私人来往书信内容(节选)
    一、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创始人来往信函内容
    二、马来西亚艺术院校的创始人来往信函内容
附件十一:马来西亚美术教育课题专题报道
    一、吉隆坡美术学院院长美术教育课题专题报道
        1 大马美育渐入佳境
        2 绘画在当代艺术进程中的定位和前景与创作动机
    二、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锺金钩院长美术教育课题专题报道
附件十二:其他相关马来西亚美术教育传承发展的重要文章
    一、陈世集:《小谈星洲木刻版画与创作》
    二、刘抗,《刘海粟与中国的近代艺术》
附件十三: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与吉隆坡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附件十四:20 世纪国际时事发展形势与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发展史料对照汇编总表
附件十五:20 世纪中国与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大事记历程年表

(6)提高普通动物学教学效果的策略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现状
    (一) 教材选择
    (二) 课程教学现状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策略
    (一) 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二) 教师讲述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三)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四) 进化主线与现代科研成果融入相结合
三、结语

(7)高中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兰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1. 课程标准的要求
        2. 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3. 生物课程教学本身的需要
        4. 自身的实践经历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生物学模型
        2. 生物模型建构教学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关于模型教学的研究现状
        2. 国外对生物模型教学的研究
    (三) 国内研究进展
        1. 关于模型教学的研究
        2. 国内对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研究
    (四)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教学论
        2. 有意义学习理论
        3. 学习动机理论
三、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研究方法
        1. 问卷法
        2. 访谈法
        3. 观察法
    (二) 调查过程
四、 研究结果分析
    (一)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1. 教师的基本信息
        2. 学生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二) 学生问卷分析
        1. 学生对生物课和生物学模型教学态度的差异分析
        2. 学生对生物学模型概念的认知程度分析
        3. 教师对学生实际开展模型建构教学的情况分析
        4. 教师对学生建模思维与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分析
        5. 学生问卷中开放题的总结
    (三) 教师问卷分析
        1. 教师对模型建构教学概念的认知程度分析
        2. 教师对模型建构教学的态度与青睐模型的形式的分析
        3. 教师对模型建构教学的应用情况分析
        4. 教师对不能有效开展模型建构教学的原因分析
五、 问题与讨论
    (一) 各梯度部分学校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开展情况不佳
        1. 学校对生物建构教学的具体实施缺乏足够的重视
        2. 学校缺乏相应的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二) 教师对于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的理解不全面
        1. 教师对于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了解程度不够
        2. 教师在实施生物模型建构教学时面临的自身能力素养欠缺
        3. 教师对于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方法设置不够合理和科学
    (三) 教师对于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四) 学生对模型建构教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六、 对策与建议
    (一) 学校方面
        1. 新课改实施过程,学校加强对模型建构教学实施的支持
        2. 教学实践过程,学校加强对教师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
        3. 学校完善相应的模型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4. 对不同梯度学校的具体个别建议
    (二) 教师方面
        1. 增强教师自身的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素养和能力
        2. 提高教师利用和开发教材模型建构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3. 课堂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活化抽象知识
        4. 习题中,渗透模型建构教学,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七、 研究反思
    (一) 研究的创新
    (二) 研究的不足
        1. 研究范围上
        2. 研究方法的应用上
        3. 调查数据的分析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和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8)上海与台北地区生物师资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师资培育模式现况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上海与台北中学生物师资培养模式概述
    2.1 师资培养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2.2 上海与台北中学生物师资培养模式概述
第三章 上海与台北地区中学生物师资培养模式比较
    3.1 培养目标与计划比较
    3.2 入学要求与学制比较
    3.3 课程设置与学业要求比较
    3.4 课程形式与实践要求比较
    3.5 学科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比较
    3.6 教师资格与证书比较
    3.7 教师聘任制度比较
第四章 上海与台北地区中学生物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4.1 入学要求与学制不同
    4.2 课程设置与学业要求不同
    4.3 课程形式与实践要求不同
    4.4 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同
    4.5 教师资格认定方式不同
第五章 启示与借鉴
    5.1 施行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修习资格准入制度
    5.2 分阶段筛选,适时甄选师范生
    5.3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建设
    5.4 延长学制,加强教育实习环节
    5.5 学科研究和论文侧重教育学类方向
    5.6 提供多方位就业辅导
    5.7 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9
    附件10
    附件1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普通动物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教学改革
2. 实验教学改革
3. 野外实习改革
4. 标本的制作及标本室的建立
5. 结语

(10)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语境——教育信息化
        1.1.2 新改革——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1.3 新问题——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所遇到的问题
        1.1.4 新思路——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
    1.2 研究对象、问题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和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之一:生态学理论
        2.1.1 生态学的发展
        2.1.2 生态学基本概念
        2.1.3 生态学主要理论
        2.1.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2.2 理论基础之二:系统科学理论
        2.2.1 系统科学简述
        2.2.2 系统科学相关理论
    2.3 本研究理论运用的基本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性研究
    3.1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性论证
        3.1.1 生态学的包容性和系统科学的横断性
        3.1.2 国内外对课堂生态的研究
        3.1.3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系统属性
    3.2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结构和功能
        3.2.1 大学英语课堂的结构分析
        3.2.2 大学英语课堂的功能分析
    3.3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国内外研究
        3.3.1 国外相关研究
        3.3.2 国内相关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现象考察
    4.1 结构上的失衡
        4.1.1 系统组分构成比重的失调
        4.1.2 系统组分之间交互关系的失谐
        4.1.3 系统内部营养结构的失衡
    4.2 功能上的失调
        4.2.1 结构优化功能衰减
        4.2.2 关系调谐功能减弱
        4.2.3 演化促进功能减弱
        4.2.4 生态育人功能发挥不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信息技术归因
    5.1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系统整体的失衡
        5.1.1 信息技术未能助推耗散结构的形成
        5.1.2 信息技术未能加强协同作用促发突变
        5.1.3 信息技术的应用反致系统信息流通不畅
        5.1.4 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系统输入与输出的失衡
    5.2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系统局部的失衡
        5.2.1 限制因子理论对失衡的诠释
        5.2.2 生态位理论对失衡的诠释
        5.2.3 最适密度原则对失衡的诠释
        5.2.4 花盆效应对失衡的诠释
        5.2.5 活水效应对失衡的诠释
        5.2.6 整体效应对失衡的诠释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重构
    6.1 重构前提
    6.2 重构原则
        6.2.1 生态性原则
        6.2.2 系统性原则
        6.2.3 人本性原则
        6.2.4 有效性原则
    6.3 重构路径
        6.3.1 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主导因子的引领作用
        6.3.2 控制课堂生态中的限制因子
        6.3.3 调整课堂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6.3.4 引导系统各组分同步协变
        6.3.5 规避课堂环境构建中的花盆效应
        6.3.6 重塑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
        6.3.7 恢复信息化课堂的生态功能
        6.3.8 保持课堂生态的活水效应
    6.4 实践策略
        6.4.1 创新大学英语教学观念
        6.4.2 建立分级分类培养体系
        6.4.3 设置分层分类课程体系
        6.4.4 构建多维互动教学环境
        6.4.5 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
        6.4.6 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
        6.4.7 采用因境而变的教学方法
        6.4.8 调整师生课堂角色
        6.4.9 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6.4.10 构建多元多向评价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7.2 本研究的局限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本研究中常用词语英译

四、《普通动物学》教学法研究及MCAI课件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研究[D]. 贾安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半农半牧地区生物课程资源现状与利用 ——以奈曼旗蒙古族中学为例[D]. 包乌映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中国—加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比较研究[D]. 巫娜. 西南大学, 2018(01)
  • [4]西部地区草业科学专业小课时背景下动物学教学探索[J]. 许新新,张静,张勤文,张军霞.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15)
  • [5]引进与融合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D]. 梅德顺.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6]提高普通动物学教学效果的策略浅析[J]. 王征. 课程教育研究, 2014(31)
  • [7]高中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兰州市为例[D]. 任雅楠.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8]上海与台北地区生物师资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 谢歆.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9]《普通动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 陈红,李松,熊荣川,田应洲.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02)
  • [10]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 刘长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普通动物学》教学法研究与MCAI课件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