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票融资偏好分析

上市公司股票融资偏好分析

一、对上市公司偏好股票融资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1](2020)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创业板大力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对于服务实体经济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往关于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研究对象选择方面主要是选择主板市场,但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公司内部特征方面与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存在较大的差异,已有研究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还有待研究。基于此,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和简要评述,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其次,对成熟的融资理论进行回顾,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征,对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内部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为实证分析的研究假设提供依据;然后通过选取2014年12月31日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以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主要内部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并选取相应的指标作为实证分析数据,运用Excel和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样本公司2017年财务数据对2018年融资偏好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假设的对比,以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解释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改进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建议,促进创业板上市公司做出更加合理的融资选择,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目前的融资偏好表现为:先采用债权融资,再采用内源融资,最后选择股权融资。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也不遵循优序融资理论。另外,营运能力因素和成长能力因素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偿债能力因素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盈利能力因素和股权集中度因素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不产生显着的影响。

程德巧[2](2019)在《股票定价偏误对公司融资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提出融资是公司的一项重要行为,也是关联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在现实的资本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非理性和套利限制等因素,股票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的现象长期存在。股票定价偏误的存在,给公司决策增添了复杂度,但也给他们提供了通过融资活动提升自身基本价值的机会。那么,股票定价偏误会对公司融资产生怎样的影响?资本市场又如何看待公司的融资活动?在我国当前正在实施推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实现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政策大背景下,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已有关于股票市场错误估值如何影响公司融资的研究,大多基于权衡理论和市场择时理论,探讨股票定价偏误对股权融资与资本结构的影响,却较少研究股票定价偏误对公司留存收益、债务融资以及隐性股权融资的影响,结合代理问题考察股票定价偏误融资效应的亦鲜见。因此,本文基于股票错误定价在现实资本市场广泛存在的事实,在使用公司财务数据评估其股票基本价值的基础上构建股票定价偏误度量;应用A股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考察股票定价偏误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综合运用多种融资理论,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相关监管政策,研究股票定价偏误对上市公司留存收益、股权再融资、隐性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影响,以揭示资本市场运行与公司微观行为,以及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本文既有助于各界加深对公司融资与股票价格关系的认识,给资本市场参与主体的各种决策提供一定参考,也有助于推动价值评估模型与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丰富国内关于公司融资决策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第一,以现金股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股票定价偏误对留存收益这种内源融资方式的影响。依据权衡理论、代理理论和市场择时理论,就现金股利与股票定价偏误的关系提出理论假设,并运用Probit回归和Tobit回归等实证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股票定价偏误对现金股利存在显着影响,且这种影响在股价高估状态与股价低估状态下表现不同。当股价低估时,现金股利与股价水平正相关;当股价高估时,现金股利与股价水平负相关;换言之,股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现金股利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还考察了现金分红的市场效应,发现股价低估时的短期市场效应要显着大于股价高估时的短期市场效应,表明市场并不支持股价高估的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现金股利只有在股价低估时,才有良好的信号传递功能。第二,研究了股票定价偏误对股权再融资的影响,并以股票定向增发为研究对象,对控制权理论的预期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股价高估时,股权再融资与股价水平显着正相关,且融资约束对这一正相关关系具有强化作用,民营公司和小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对股价水平的敏感系数,要分别大于国有公司和大公司。介于股票定向增发在我国公司新股增发中的核心地位,运用单变量分组检验与多元回归方法,考察了大股东参与对定向增发的时机选择和长期业绩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倾向于在股价较低时参与定向增发,并且大股东参与的定向增发存在较好的持股异常收益,此外,大股东的国有属性对增发后的持股异常收益有影响。第三,介于股权激励具有隐性股权融资功能的特性,考察了股权激励的股权融资效应和股票定价偏误对股权激励的影响。首先考察了股权激励的股权融资功能,发现不管是采用限制性股票方式,还是采用期权方式,限制性股票认购或期权行权流向公司的现金,对公司资本支出存在显着影响,说明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存在股权融资的动机,股权激励发挥着股权融资功能。然后考察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意愿与股票价格水平的关系,发现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意愿,总体上与股票价格水平负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只在股权被市场高估的情形下存在。接着又考察了股票定价偏误是否会影响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研究发现,股票定价偏误对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具有显着影响,选择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概率随股票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国有控股公司相对非国有控股公司、两权合一公司相对非两权合一公司、以及高控股公司相对低控股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意愿与股票定价偏误相关性更弱。第四,研究了债务融资、债务率变化与股票定价偏误之间的关系。将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和债务水平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是否受股票定价偏误状况的影响时发现:净债务融资与股票价格水平在总体上正相关,但这种正相关关系只存在于股价被低估的公司,且受影响的只有短期债务融资;融资约束影响股票定价偏误的债务融资效应,股价水平对小公司和民营公司的债务融资存在正向影响,对大公司和国有公司的债务融资未产生显着影响;股票定价偏误对负债水平存在显着的负面影响。总体上,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变化与股票价格水平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会随股票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公司财务杠杆受到股票定价偏误的负向冲击,主要出现在股票高估情形。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研究视角方面。首先基于资本市场估值偏误的视角,从个股层面考察资本市场对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其次,从股权融资工具的视角,研究了股权激励行权资金对公司资本支出的影响,以及股票定价偏误对股权激励实施意愿和激励方式的影响;最后,研究了股价低估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弥补了鲜有文献探讨股价低估对债务融资影响的不足。第二是理论拓展方面。把代理理论和控制权纳入到股票定价偏误对股权融资影响的研究中,拓展了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关于股权融资与股票价格关系的结论与意义,发现大股东参与的股票定向增发、以及通过增发新股方式的股权激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股东和管理者权力干涉行为。第三是研究结论方面。首先,发现股价高估和股价低估,都会对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造成负面影响,但股价低估公司的现金分红公告效应,显着好于股价高估公司;其次,发现不管是限制性股票认购款,还是期权行权现金,均会对公司资本支出产生显着影响,且低融资约束公司的期权行权现金,对资本支出的影响比高融资约束公司更大;此外,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与股票定价偏误的相关性,在股价高估与低估情形下表现不同,债务融资与股票定价偏误只在股价低估时显着正相关。

蒋薇[3](2019)在《终极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是公司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以谋求经营改进及拓展业务范围等目标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资本市场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并购经济活动,西方资本市场已发生了五次并购浪潮,第六次并购浪潮仍延续至今,我国并购市场起步较晚,自1993年“宝延风波”打响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第一案,此后并购事件逐年增加,截止2017年年末,我国并购市场宣布交易的并购披露金额高达537万亿美元。并购活动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升上市公司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以收购方视角来看,并购不仅会影响公司的资本成本与收益,对公司股权结构也可能会有重新的安排,并购实施过程中各交易环节(标的公司的选择与估值、并购融资与支付方式等)决策都可能会影响收购方股价的波动,甚至影响并购的成败。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尤为常见,终极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提供了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隐蔽条件,加之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仍较为严重,外部市场的非有效性环境也间接为决策主体增加了自利动机的更大空间。那么,终极股东是否会利用并购活动实施“隧道挖掘”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其他决策主体又是否会在并购交易中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本文追溯至公司股权控制链的顶层,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终极股东控制下各决策主体对并购倾向、并购投资支出和并购支付方式的影响机理,在微观层面上揭示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内在因素。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金字塔式股权结构下,终极股东普遍可以实现拥有公司的相对控制权,具有两权分离的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权与并购倾向之间呈倒“U”型关系,终极股东两权偏离程度与并购倾向显着负相关;其次,终极股东控制高管持股水平与并购倾向显着正相关,且在两权分离下表现的更为明显;当终极股东为政府时,无两权分离的终极股东控制权与并购倾向呈“U”型关系,但在具有两权分离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终极股东控制权与并购倾向无显着相关关系,表明了政府股东直接持股对并购发生的干预影响更为强烈,但在金字塔持股结构下,政府股东对并购活动的影响减弱,另外,在政府终极控制下,高管对并购倾向的影响显着,说明两权分离有可能导致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从而产生管理层与终极股东之间新的委托代理问题。2.从对并购投资支出影响的实证结果来看,当上市公司存在两权分离时,终极股东控制权比例与并购投资支出显着正相关,其他股东的权力制衡度与并购投资支出显着负相关;当终极股东为政府时,政府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与并购投资支出显着正相关,表明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并购投资规模可能存在一定的政治干扰,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相比,当政治成本问题不可避免时,政府推动下的并购规模往往更大。3.在考察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并购支付方式选择影响因素时,本文发现终极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偏离程度越大,越倾向股票支付,随着终极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进一步提高,“利益趋同”效应会起主导作用,出于对控制权稀释的防范,越不倾向股票支付;其次,终极股东控制下高管持股比例越高,其在并购交易中越倾向选择混合支付而不倾向股票支付,但政府作为终极股东在并购支付方式选择中则更偏好股票支付。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研究结论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决策主体通过终极股权结构影响并购行为传导机制的存在。本文聚焦于并购交易过程(包括并购倾向、并购投资支出与并购支付方式),并将并购的实施过程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讨论,同时借鉴LLSV(2002)关于控股股东与公司价值的模型,以终极股东控制的研究视角,实证检验分析了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并购交易行为特征;其次,深入讨论了在终极股东控制下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中其他控制权主体,包括公司高管与其他大股东在并购交易中的选择机制,同时将终极股东两权分离引入模型,通过分组对比检验高管持股水平与股权制衡对上市公司并购决策的影响,拓展了公司治理框架下影响公司并购行为的解释途径;最后,本文创新性的发现政府终极股东在具有两权分离与无两权分离时对并购倾向具有差异性的选择,同时政府终极股东会更偏好选择股票支付,说明国有上市公司在并购活动中的决策行为会受到终极股权结构与性质异同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终极股东控制与公司并购的相关理论,延伸了以往文献对公司并购的研究领域,帮助中小投资者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正确看待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事件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同时为符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实际情况的治理机制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国资本市场相关监管部门抑制上市公司发动“忽悠式”、“估值套利式”、“高溢价”并购等现象,进一步促进并购市场良性运转,健全上市公司并购改革制度与规则提供了可参考意见。

任伟[4](2019)在《稀释效应、市场择时与企业融资 ——基于中美股票、债券发行对比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而这一现象难以通过西方传统的以“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为先后的优序融资理论得到有效的解释。近年来市场择时理论兴盛起来,公司往往根据资本市场条件变化选择融资时机,在股票市场高估时发行股票,低估时发行债券或回购股票。企业资本结构是管理者根据过去的市场时机进行融资活动的累积结果。这种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是理性的,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往往给企业价值错误定价,使企业存在最佳融资时机。但是,企业是如何利用投资者这种非理性行为的呢?本文欲通过实证对比研究中美上市公司的股票稀释、债券稀释与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的相关关系。以稀释来衡量市场时机,探索中美上市公司在不同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融资的市场择时行为及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本文具体包括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接着对本文的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此外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综述,分别对市场择时理论和稀释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首先对市场择时行为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研究进度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稀释效应的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介绍,稀释效应分为股票稀释和债券稀释两类。第三章是研究设计,首先对研究的样本和数据来源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股票稀释与股票、债券发行的市场时机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债券稀释与股票、债券发行的市场时机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再后对本文的假设和模型进行介绍,逐个说明本文的假设内容,并形成了研究的模型,最后对变量进行了定义和说明,分别介绍了本文的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第四章是实证分析,首先对本文研究的稀释效应进行了变化趋势分析,根据图表的表现直观地对市场时机进行分析,然后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再后对各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分别对中美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相关假设。第五章是结论与建议,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结论,然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和贡献,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不足之处。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通过对美国和中国的股票稀释和债券稀释的变化趋势分析,本文发现美国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时会利用股票稀释的低谷发行窗口;发行债券时会利用债券稀释的低谷发行窗口。即美国上市公司对外融资存在市场择时行为。中国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时会利用股票稀释的峰值窗口,在股票稀释高时选择发行新股。中国上市公司在股票融资时存在市场择时行为,发行债券时则没有。2、通过美国股票、债券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美国上市公司股票稀释与股票发行负相关,与债券发行正相关;美国上市公司债券稀释与股票发行正相关,与债券发行负相关。美国上市公司在股票稀释高时偏向于发行债券而避免发行股票,而在股票稀释低时偏向于发行股票而避免发行债券。同样,在债券稀释高时公司更偏向于发行股票而避免发行债券,在债券稀释低时偏向于发行债券而不是股票。3、通过中国股票、债券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中国上市的股票稀释与股票发行正相关,与债券发行正相关;中国上市公司债券稀释与债券发行负相关,债券稀释与股票发行没有显着相关性。中国上市公司在股票稀释高时偏向于发行股票同时也发行债券,这与美国上市公司形成鲜明的不同。4、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股票稀释、债券稀释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美国股票稀释与资产负债率显着负相关,债券稀释与资产负债率没有显着相关性。中国上市公司股票稀释与资产负债率显着负相关,而债券稀释与资产负债率显着正相关。5、稀释效应形成的市场时机对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有较长的影响。具体而言:股票稀释形成的市场时机能够影响上市公司长期资本结构,而债券稀释却不能。

曾韵[5](2018)在《创新驱动型并购的融资决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并以习主席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作为创新发展理念的注解。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必须向创新驱动过渡。创新资源不仅可以来源于企业内部,还可以从外部获取。在科技高速发展、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今天,以并购为代表的开放性创新活动凭借其成效快、耗时少、回报大等优势受到企业青睐。在并购融资问题上,这种以创新为驱动因素的并购活动不仅要面对中国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还要面对自身高风险性、长期性、高投入性等特性导致的不同融资方式融资成本、融资效果的特殊变化。而目前学术界对并购融资决策的两个方面: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未作严格的区分,同时研究两种融资决策效果的文献更是非常少见。因此在区分并购支付方式的基础上研究不同融资活动下创新驱动型并购的绩效,无论对企业创新活动还是并购融资决策都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信号传递、风险收益、融资成本等理论的分析,并结合创新活动自身特性及中国金融市场背景,最终按对并购创新绩效的促进程度对创新驱动型并购的股票和现金支付方式,以及现金支付下三类融资方式进行了比较。之后,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主并方且发生在2012-2015年的589例并购事件为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通过实证验证了企业创新驱动型并购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创新驱动型并购下不同支付方式及融资方式的调节作用。本文发现:创新驱动型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具有时滞性;从对创新驱动型并购创新绩效的促进程度来看,现金支付方式优于股票支付;而在现金支付下,股票融资方式对创新驱动型并购创新绩效的促进程度优于自有资金,而债务融资效果最差。最后,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本文为国家如何提供更好的并购融资环境、企业如何制定适合的创新及融资决策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燕麟[6](2017)在《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机制与资金配置效率研究》文中提出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正进入一种新常态发展进程中,当前正着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在这样的发展阶段,经济体系特别需要股票市场的支持。然而,从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看,其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市场资金不能有效地配置到经济转型发展所必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经常出现一些业绩不佳、战略意义也不高的企业,反而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获得资金,并且往往融资后即出现业绩下滑。因此,很有必要研究股票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问题,以更好地发挥股票市场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政治关系"与"发行抑价"等因素都会导致资金配置低效。首先,在当前核准制的环境下,审核发行申报材料真实性的责任全部落在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身上,业绩不佳的企业就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或者政治关系获得发行资格。其次,由于参与IPO或者定向增发的股东几乎总能获得无风险超额收益,即存在发行抑价现象,所以投资者在配置资金时很少考虑企业的实际业绩与价值,导致股票市场资金配置低效。缓解盈余管理与政治关系造成的资金配置低效问题需要通过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来完成。然而,本论文认为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尚未形成适合市场化发行制度的价格机制,主要表现在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当中价格与价值脱离现象明显。在价格机制可以有效配置资金之前,草率地使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发行制度取代核准制将进一步降低资金配置效率。同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还需要降低发行抑价程度,这也需要改革价格机制。因此,要提高股票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关键在于发现和解决价格机制当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仔细研究,本论文认为股票一、二级市场当中存在的噪声交易是造成价格与价值脱离,进而导致资金配置低效的重要原因。已有研究表明,股票二级市场当中长期存在噪声交易,造成了价格与价值的分离。虽然一级市场投资者主要为理性程度较高的机构投资者,但是由于他们获得的股票需要在二级市场变现,所以投资偏好深受二级市场影响。二级市场的噪声交易倾向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一级市场投资者,从而使一级市场投资者噪声交易者化。因此,要改善一级市场的价格机制,需要同时解决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噪声交易问题。进一步看,我国股票一、二级市场当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透明现象以及二级市场当中个人投资者比重很高是产生噪声交易的主要原因。为了缓解这些因素,需要提高股票一、二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与机构投资者比重。由于在股票发行阶段存在盈余管理,无法直接使用计量方法测算市场信息透明度与机构投资者对一级市场资金配置的影响,所以本论文使用二级市场数据实证研究了这两个因素对价格机制与资金配置的影响。实证研究及相应的结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研究分析师跟踪与市场信息透明度之间的关系,为市场信息透明度寻找代理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分析师倾向于跟踪高信息披露质量的上市公司,并将这些信息传播给投资者。进一步研究分析师跟踪频率与融资约束的关系也能发现,分析师跟踪频率的提高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水平,这与信息透明度和融资约束水平的关系一致。这些证据都表明,分析师跟踪频率与市场信息透明度显着正相关,可以使用分析师跟踪频率作为市场信息透明度的代理变量。第二,研究分析师跟踪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跟踪频率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以及持股比例的变化量显着正相关,而与个人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以及持股比例变化量显着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市场信息透明度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度正相关,而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提高有利于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因此应该提高机构投资者比重,缓解噪声交易。第三,研究市场信息透明度和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分别与分析师跟踪频率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显着负相关,而与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显着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市场信息透明度的改善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上升可以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第四,研究了市场信息透明度和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跟踪频率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关系并不显着,但是与投资不足程度显着负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关系也不显着,但是与投资不足程度显着负相关;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程度都显着正相关。从上述结果可以推出,市场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上升有利于市场识别高投资效率的上市公司,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总结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判断:市场信息透明度与机构投资者比重高度相关,两者共同作用可以抑制盈余管理,并提高市场对高投资效率上市公司的识别能力,即缓解噪声交易行为,纠正价格机制,为市场化的股票发行方式创造条件,进而提高股票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基于此,本论文提出可以通过提高最低交易费用、完善中介机构监管、加强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等方式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机构投资者比重。

马强[7](2015)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股票融资问题研究 ——基于上交所上市公司数据》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进入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下滑,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国家政府提出了大力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积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和股票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传统产业公司融资的重要途径,股票融资将对未来传统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传统产业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效果也就具有异常的意义。本文在结合我国股票市场和传统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理论方面论述股票市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机制,从实证方面研究传统产业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效果,最后得出现有股票市场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具有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定问题的结论。本文创造性地按照融资用途来对传统产业上市公司股票融资进行分类,并且兼顾了公司角度和行业角度来考察传统产业利用股票市场转型升级的效果。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和研究思路方面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从产业结构演化理论、融资理论、股票市场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三部分,阐述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和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利用股票市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机制;第四部分为实证部分,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分析基于不同用途的股票融资对我国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及行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得出股票市场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具有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的结论,并分析研究原因及提出建议;第五部分为结束语部分,总结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王立元[8](2011)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动因与后果研究》文中认为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对金融资源进行配置,它以发行虚拟证券的形式将资金从社会公众手中聚集到需要资金的企业,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便利;此时,股票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则需要由企业将它们通过股票市场筹集到的资金进行使用,以增加企业的内在价值。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到的资金如何使用对于一国经济的各个层面都有重要意义:就微观层面而言,它决定着上市公司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投资者利益得以保障的基础;就中观层面而言,它决定着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否得以实现,围绕募集资金使用展开的各种活动是所有股票市场行为的中心环节;就宏观层面而言,它甚至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中国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使用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即上市公司大面积频繁改变募集资金的投向。这是顺应市场变化的商业决策,还是股票市场功能扭曲下的恶意融资?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提升的动力,还是公司绩效下滑的先兆?要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十分困难。群发性的募资变更行为是中国上市公司行为规律发生作用的一个具体表现,在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之下,为这一行为规律探索一条可以因循的逻辑线索具有相当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现有的国外文献中,对募集资金使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过度投资、投资不足和随意使用自由现金流、公司的低效率投资行为、以及新股发行后长期业绩不良等问题,专门研究募资投向变更问题的相关成果几乎未见;而国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募资投向变更的动因和募资投向变更的后果的研究。其中对募资变更动因的探讨是这一研究相对集中的领域,相关研究文献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或用规范分析方法或用实证研究方法论证了引发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对公司及市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应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变更募资投向是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及宏观政策调整的一种自然反应,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不应盲目否定。对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产生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对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反应,一是募资投向变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对募资投向变更后的市场反应的研究文献均采用了事件研究法,但研究结果却出现了两种相反的观点,其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的行为是否作出了反应,这是判断市场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二,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募资变更行为作出了积极反应还是消极反应,这是判断投资者对改变募集资金投向这种行为的态度是否理性的重要依据。对于募资投向变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现有文献涉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在相关的实证研究中,已有文献绝大多数采取会计研究法以财务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结论也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变更募资投向使公司业绩下降,另一种则认为变更募资投向提高了公司业绩。关于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现有研究成果涉及到这一行为的动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内容可谓全面,但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且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对于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问题的探索静态而孤立。现有文献中的规范研究简单地将各种募资变更行为同质化,以“变更”和“不变更”作为判断上市公司优劣的标准;实证研究则通常只考察1-3年的数据或者典型个案,分析结果的解释力有限。第二,对于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问题的探索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现有文献没有深入地探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公众投资者以及监管部门这些市场行为主体在改变募资投向这一行为产生及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作用以及内在的关联,缺乏对募资变更行为生成机制的系统分析。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研究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方面,提供一份完整的募资变更资料和一条贯穿首尾的逻辑线索。本文以1990年~2009年在中国股票市场进行IPO且发生过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全景式地展示了自中国股市建立以来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情况,对引发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制度及非制度诱因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并对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动因,及其对市场及公司绩效的作用后果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本文对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定义以及设定的相关数据采集标准,从第一例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发生的1993年至考察期末的2009年,中国股票市场上累计有538家上市公司变更过IPO募资投向,这成为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样本。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的实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公司治理总体水平以及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与募资投向变更行为是否存在相关关系;(2)管理者的股权融资偏好以及投资者的资产选择偏好与募资投向变更行为是否存在相关关系;(3)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改变IPO募资投向的行为做出了怎样的反应;(4)上市公司改变IPO募资投向对公司的绩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到了以下几组研究成果:1.关于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制度及非制度诱因,本文给出如下解释:就制度性因素而言,中国现行的股票发审制度,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特性,这种政府主导的对股票的供给从总量到结构都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加之制度具有的项目主导特性,这使得拟发行股票的企业在争夺发行资格的竞争中,以项目作为唯一的核心指导企业的决策行为,从而形成募资变更行为事前强化的激励机制。上市公司在变更IPO募资投向行为发生之后,来自公司外部监管层面的处罚惩戒机制失效,来自公司内部中小股东层面的诉讼赔偿机制缺失,表现出制度约束弱化的特征。这种变更行为事后弱化的约束机制,加上以供给主导特性、项目主导特性和供给非有效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事前强化的激励机制,形成了中国上市公司大面积变更IPO募资投向行为的制度根源。就非制度因素而言,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上的低股权融资成本使企业的管理者具有了股权融资的外在激励,股权融资近乎为零的自由现金流约束又产生了内在激励,使其具有较强的股权融资偏好;企业本身对资金的渴求与管理者对股权融资的偏好遇上制度性的强激励与弱约束,便催生了上市公司的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选择的投资项目具有相当的偏好,具体表现为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单一资产偏好以及由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引发的投资选择偏好,上市公司为确保发行成功以及发行时获得较高的定价,会在发行前选择项目时有意识地迎合投资者的偏好,而在发行成功募集资金到位后,又变更这些项目。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管理者与投资者的偏好导致了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行为的非制度性激励机制的强化,而以所有权性质结构中的“委托人-代理人缺位”问题和股权分配结构中的“大股东控制”问题为特征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缺陷,和以公司控制权市场及经理人市场约束失效为特征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缺陷则是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非制度性约束机制弱化的具体表现。非制度性激励机制的强化与非制度性约束机制的弱化同样成为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重要诱因。2.关于募资投向变更的动因及后果,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通过二项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的可能性越小,募资变更的概率与公司治理水平负相关;公司治理水平越高,募资变更的程度越低,募资变更程度与公司治理水平负相关。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组成部分的所有权性质结构、股权分配结构、独立董事占比、B股H股发行状况、以及公司控制权转移状况等均与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概率和程度呈显着的相关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本文将影响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非制度因素归结为资本成本因子、负债水平因子、自由现金流因子和多元化经营因子,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概率和程度与资本成本因子、负债水平因子和多元化经营因子都有显着的相关关系。通过事件研究法对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行为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发现: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行为在短期内并没有引起市场的剧烈反应,说明市场对于募资投向变更这一行为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但上市公司的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却使投资者在短期内获得了超额收益,也就是说市场并没有将募资变更行为当作一种“失信行为”而通过股票价格予以惩罚,反而将其当作具有某种“价值”的信息予以追捧,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上市公司随意变更募资投向的助推剂。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将上市公司的系列财务指标转换成为反映公司经营绩效的综合得分,以此作为基础研究公司在变更募资投向前后的绩效水平及其变化情况,本文得到以下结论:在变更募资投向之前变更样本的绩效水平更低,说明经营绩效较差的公司更容易变更募资投向;对变更样本在变更前后公司绩效的t检验结果表明,虽然统计上并不显着,但改变募资投向的行为确实提高了公司的总体经营绩效水平。本文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研究对象的创新。已有文献的实证研究样本局限于有限年份的截面数据或者某一行业领域的样本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的说服力。本文的数据统计在1990~2009历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相关公告的基础上得出,涉及中国股票市场建立以来所有变更过IPO募资投向的公司,对募资投向变更总体情况的反映更为全面。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对募资投向变更问题的研究遵循一条“前因-后果”的逻辑线索;对于募资变更动因的探讨,无论是制度诱因还是非制度诱因,均从变更行为“事前”与“事后”两个方面考察引致该种行为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对于募资变更后果的探讨,则以该种行为产生影响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为线索展开研究,分别检验作为短期效应的市场反应和作为长期效应的公司绩效。这是以往的研究文献不曾有过的尝试。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已有涉及上市公司募资投向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文献均采用单一财务指标,如息前税后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等。本文在检验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时,选取了反映公司资产运营能力、债务清偿能力、盈利能力的12个财务指标构成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反映公司整体绩效水平的综合得分,并以此作为被解释变量考察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作用后果。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是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有待深入的探究。本文在尝试理清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前因-后果”这一逻辑线索的同时,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着相当的不足,如股权再融资中的募资变更问题、募资变更行为的监管问题、关联变更行为中的大股东利益侵占问题尚未涉及,实证检验未能结合问卷调查或者具体案例比较分析等方法,这将是本文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努力的方向。

郑丹蕊[9](2011)在《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并购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向外扩张、扩大企业规模、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企业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企业纷纷通过并购来寻求自身发展之路,并购交易越来越频繁。其中,尤以上市公司并购交易最为活跃。上市公司以其优异的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上市公司通过并购交易来壮大自身实力,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实力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并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活动,需要雄厚资金的支持,因此能否及时、足额的为并购筹集资金成为了并购交易成败的关键因素。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对上市公司并购效果影响深远,而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区域并购融资环境对并购融资方式的支持程度,因此正确识别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对区域并购融资环境进行准确评价对于促进上市公司利用并购增强实力,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重大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选取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区域,以黑龙江省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进行评价研究,通过评价找出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通过背景研究确立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其次对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及融资方式、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构成要素进行解释说明;然后选取我国及黑龙江省2002-2009年上市公司并购交易及并购融资数据,对黑龙江省内和省外并购交易和并购融资现状进行比对分析,并从中分析出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及并购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下来,以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构成要素和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为基础,建立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法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区域环境”四大环境要素。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选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物元法相结合作为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评价的数学方法;最后用上述方法对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进行具体评价,得出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议。

汤胜[10](2009)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信号传递及市场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与梅耶斯(Myers,1984)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不符。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各自的解释模型,但相关的模型无法完全解释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从优序融资理论的基本假设入手,运用中国A股样本公司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行为的信号传递和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虽然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行为确实影响了公司的价值,传递了一种不利的信号,但这种信号传递并没有在市场中得到完全的反应。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行为的负面反应较弱,正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因此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不符合优序融资理论。

二、对上市公司偏好股票融资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上市公司偏好股票融资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融资方式的研究
        1.3.2 关于融资偏好顺序的研究
        1.3.3 关于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研究
        1.3.4 关于我国创业板融资的研究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融资概述
        2.1.1 融资的定义
        2.1.2 融资的方式
    2.2 融资偏好概述
        2.2.1 偏好
        2.2.2 融资偏好
    2.3 创业板概述
        2.3.1 创业板定义
        2.3.2 创业板发展历程
        2.3.3 创业板设立目的
    2.4 相关理论
        2.4.1 MM理论
        2.4.2 权衡理论
        2.4.3 代理成本理论
        2.4.4 信号传递理论
        2.4.5 优序融资理论
3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特征及内部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特征及融资偏好特征分析
        3.1.1 创业板上市公司特征分析
        3.1.2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特征分析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2.1 偿债能力因素
        3.2.2 营运能力因素
        3.2.3 盈利能力因素
        3.2.4 成长能力因素
        3.2.5 股权集中度因素
4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1.2 变量设计
        4.1.3 因子分析
        4.1.4 模型设计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原始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解释因子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4.4 实证结果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创业板上市公司角度
        5.2.2 证券市场监管方角度
        5.2.3 政府角度
    5.3 研究局限
    5.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2)股票定价偏误对公司融资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股票定价偏误
        1.3.2 公司融资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安排
    1.5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股票定价偏误对公司融资影响的研究进展
    2.2 股票定价偏误与公司内源融资
    2.3 股票定价偏误与公司股权融资
    2.4 股票定价偏误与公司债务融资
    2.5 股票定价偏误与公司资本结构
    2.6 股票定价偏误影响公司融资的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公司融资的基础理论
        3.1.1 传统金融框架下的融资理论
        3.1.2 行为金融框架下的融资理论
    3.2 股权估值理论与方法
        3.2.1 股权估值的基础理论与模型
        3.2.2 剩余收益模型估值技术
        3.2.3 股票定价偏误的度量
4 股票定价偏误与留存收益——以现金股利为研究对象
    4.1 引言
    4.2 文献回顾
    4.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1 股票定价偏误影响现金分红的模型分析
        4.3.2 理论假设的提出
    4.4 研究设计
        4.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4.2 变量定义
        4.4.3 检验模型及思路
    4.5 实证结果与分析
        4.5.1 描述性统计
        4.5.2 股票定价偏误对现金分红的影响
        4.5.3 现金分红的市场效应
        4.5.4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股票定价偏误与股权再融资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
        5.3.3 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股权融资的市场择时
        5.4.2 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择时
        5.4.3 产权性质对定向增发的影响检验
        5.4.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股票定价偏误与隐性股权融资——以股权激励为研究对象
    6.1 引言
    6.2 文献回顾
        6.2.1 实施股权激励的动机及影响因素
        6.2.2 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
    6.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1 股权激励的股权融资效应
        6.3.2 股票定价偏误与股权激励意愿
        6.3.3 股票定价偏误与股权激励方式选择
    6.4 实证研究设计
        6.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4.2 实证模型
    6.5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1 股票授予与期权行权对资本支出的影响
        6.5.2 股票定价偏误对公司股权激励意愿的影响
        6.5.3 股票定价偏误对股权激励方式选择的影响
        6.5.4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7 股票定价偏误与债务融资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1 股票定价偏误影响债务融资的内在机理
        7.2.2 股票定价偏误与债务融资
        7.2.3 股票定价偏误与债务水平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2 模型设定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股票定价偏误与债务净融资
        7.4.2 股票定价偏误与债务水平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政策含义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终极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内外控制权理论的研究综述
        2.1.1 公司控制权的形成与控制权收益
        2.1.2 控制权转移与争夺相关研究
    2.2 国内外关于并购行为的研究综述
        2.2.1 基于理性假设视角下的公司并购
        2.2.2 基于非理性假设视角下的公司并购
    2.3 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公司并购行为研究综述
        2.3.1 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并购倾向相关文献
        2.3.2 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并购投资支出相关文献
        2.3.3 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并购支付方式相关文献
    2.4 简要评述及研究机会
第三章 现实背景和分析框架
    3.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与并购条件
        3.1.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发展与现状
        3.1.2 上市公司并购的股票市场条件分析
    3.2 终极股东控制下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研究的分析框架
        3.2.1 终极股东控制的双重效应
        3.2.2 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并购倾向分析
        3.2.3 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并购投资支出分析
        3.2.4 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并购支付方式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并购倾向研究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终极股东控制权结构对并购倾向的影响
        4.1.2 终极股东控制下高管持股对并购倾向的影响
        4.1.3 政府终极股东对并购倾向的影响
    4.2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4.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并购投资支出研究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控制权私有收益对并购投资支出的影响
        5.1.2 终极股东控制下股权制衡对并购投资支出的影响
        5.1.3 政府终极股东对并购投资支出的影响
    5.2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2.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5.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4 研究结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并购支付方式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终极股东控制权结构对并购支付方式的影响
        6.1.2 终极股东控制下高管持股对并购支付方式的影响
        6.1.3 政府终极股东对并购支付方式的影响
    6.2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2.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6.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4 研究结论与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稀释效应、市场择时与企业融资 ——基于中美股票、债券发行对比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构思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市场择时理论的相关研究
        2.1.1 市场择时理论的相关概念
        2.1.2 国外关于市场择时的研究
        2.1.3 国内关于市场择时的研究
    2.2 稀释效应与融资的相关研究
        2.2.1 股票稀释效应
        2.2.2 债券稀释效应
        2.2.3 国外稀释效应与融资的相关研究
        2.2.4 国内稀释效应与融资的相关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2 市场时机的衡量
        3.2.1 股票稀释与市场择时机的关系
        3.2.2 债券稀释与市场时机的关系
    3.3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3.3.1 股票、债券市场上股票稀释和债券稀释与市场时机
        3.3.2 美国股票、债券市场上股票稀释和债券稀释与股票发行的关系
        3.3.3 中国股票、债券市场上股票稀释和债券稀释与股票发行的关系
        3.3.4 美国股票、债券市场上股票稀释和债券稀释与债券发行的关系
        3.3.5 中国股票、债券市场上股票稀释和债券稀释与债券发行的关系
        3.3.6 股票、债券稀释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3.4 变量定义及说明
        3.4.1 被解释变量的定义及说明
        3.4.2 解释变量的定义及说明
        3.4.3 控制变量
4 实证分析
    4.1 稀释变化趋势分析
        4.1.1 美国方面的股票稀释与债券稀释变化趋势分析
        4.1.2 中国方面的股票稀释与债券稀释分析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相关性分析
    4.4 回归分析
        4.4.1 美国上市公司股票稀释和债券稀释与股票、债券发行回归分析结果
        4.4.2 中国上市公司股票稀释和债券稀释与股票、债券发行回归分析结果
        4.4.3 中美上市公司股票、债券稀释与资本结构的回归分析结果
    4.5 稳健性检验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现实意义及贡献
    5.3 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创新驱动型并购的融资决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创新驱动型并购
        2.1.2 创新绩效
        2.1.3 并购融资决策
    2.2 文献综述
        2.2.1 并购与创新绩效
        2.2.2 融资与创新活动
        2.2.3 支付方式与并购绩效
        2.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展开
    3.1 创新驱动型并购对主并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3.1.1 创新驱动型并购对创新绩效的整体促进作用
        3.1.2 创新驱动型并购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对创新绩效的作用
    3.2 创新驱动型并购中融资决策对主并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3.2.1 创新驱动型并购中的支付方式分析
        3.2.2 创新驱动型并购中的融资方式分析
第4章 样本、数据与结果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择与解释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调节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模型构建
    4.4 实证分析
        4.4.1 描述性分析
        4.4.2 相关性分析
        4.4.3 回归分析
        4.4.4 稳健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机制与资金配置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需要股票市场支持
        二、我国股票市场资金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第二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三节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论文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
    第一节 与股票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相关的文献评述
        一、有关不同类型资金配置效率的研究
        二、股票融资后的业绩变脸及其原因
    第二节 与股票市场价格机制相关的文献评述
        一、传统定价机制
        二、传统定价机制的缺陷
        三、噪声交易对定价效率的影响
第三章 股票市场中的资金配置效率、价格机制与噪声交易
    第一节 股票市场价格机制影响资金配置效率的内在机理
        一、股票市场价格机制的含义
        二、股票市场价格机制影响资金配置效率的内在机理
        三、提高股票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股票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现状、产生原因与改革方向
        一、我国股票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现状
        二、资金配置低效的原因之一:资金配置过程的市场化程度不足
        三、资金配置低效的原因之二:发行抑价
        四、股票市场资金配置低效的深层原因在于市场价格机制
        五、导致价格机制问题的原因:噪声交易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师跟踪与市场信息透明度
    第一节 股票分析师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的作用机理
        一、股票分析师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二、股票分析师的特点
        三、分析师跟踪与信息传播的方式
    第二节 分析师跟踪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的实证分析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和假设提出
        三、研究设计
        四、实证检验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五章 机构投资者与市场信息透明度相互影响分析
    第一节 机构投资者促进市场信息透明的作用机理
        一、股票投资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二、机构投资者的优势
    第二节 机构投资者与分析师的相互影响关系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和假设提出
        三、研究设计
        四、实证结果和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和启示
第六章 分析师与机构投资者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设计
        二、研究模型和回归方法
        三、样本和数据来源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一、实证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分析师与机构投资者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假设提出
    第三节 模型形式和变量设计
        一、变量设计
        二、模型形式
        三、样本和数据来源
    第四节 计量结果和稳健性检验
        一、计量检验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提高最低交易费用,降低个人投资者的比重
        二、优化中介机构的工作机制
        三、监管部门加强对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股票融资问题研究 ——基于上交所上市公司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1.1.2 传统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传统产业转型
        1.3.2 传统产业升级
        1.3.3 股票融资
    1.4 本文的研究结构、方法
        1.4.1 本文的思路和结构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2.2 融资理论
    2.3 股票融资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股票市场与传统产业发展概述
    3.1 我国企业融资途径及资本市场体系简介
        3.1.1 企业融资途径简介
        3.1.2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概况
    3.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 股票市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
第四章 不同用途股票融资影响传统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4.1 不同用途股票融资影响公司发展的实证研究
        4.1.1 股票融资对公司营业收入的影响
        4.1.2 股票融资对企业市值增长的影响
    4.2 不同用途股票融资影响行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4.2.1 样本选取与指标设定
        4.2.2 模型设定
        4.2.3 描述性分析
        4.2.4 实证分析
        4.2.5 相关检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动因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2 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理论分析
    2.1 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现象描述
        2.1.1 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概念界定
        2.1.2 募资投向变更的总体概况与具体描述
    2.2 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制度诱因
        2.2.1 股票市场发行审核制度——强化的激励机制
        2.2.2 募资投向变更监管制度——弱化的约束机制
    2.3 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非制度诱因
        2.3.1 市场行为主体偏好——强化的激励机制
        2.3.2 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弱化的约束机制
3 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动因的实证分析——公司治理机制
    3.1 研究方法
        3.1.1 Logistic回归模型
        3.1.2 本章的研究设计
    3.2 研究假说
    3.3 变量选择与样本描述
        3.3.1 变量与样本的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3.3.2 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及异方差检验
    3.4 检验结果与结论
        3.4.1 公司治理因素对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总体影响
        3.4.2 不同公司治理机制对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影响
        3.4.3 本章研究结论
4 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动因的实证分析——行为主体偏好
    4.1 研究方法
        4.1.1 因子分析法
        4.1.2 本章的研究设计
    4.2 研究假说
    4.3 变量选择与样本描述
        4.3.1 变量与样本的选择
        4.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4.3.3 原始变量因子分析
    4.4 检验结果与结论
        4.4.1 以公共因子为解释变量的回归分析
        4.4.2 以公共因子为解释变量的分组检验
        4.4.3 本章研究结论
5 上市公司IPO募资变更行为的作用后果——市场反应
    5.1 理论假说
        5.1.1 对募资投向变更市场反应的预期
        5.1.2 对募资投向变更市场反应影响因素的假说
    5.2 研究方法
        5.2.1 事件研究法
        5.2.2 本章的研究设计
    5.3 变量和样本的选取
        5.3.1 事件研究时窗的选择
        5.3.2 募资变更样本的选择
        5.3.3 多元回归变量的选择
    5.4 检验结果与结论
        5.4.1 募资投向变更公告的市场反应
        5.4.2 募资投向变更公告市场反应的分组分析
        5.4.3 募资投向变更公告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
        5.4.4 本章研究结论
6 上市公司IPO募资变更行为的作用后果——公司绩效
    6.1 理论假说
    6.2 研究方法
        6.2.1 会计研究法
        6.2.2 本章研究设计
    6.3 变量和样本的选取
        6.3.1 公司绩效评价样本的选择
        6.3.2 因子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6.3.3 多元线性回归变量的选择
    6.4 检验结果与结论
        6.4.1 以因子分析法计算的公司绩效综合得分
        6.4.2 募资投向变更前后公司绩效的均值检验
        6.4.3 变更投向样本公司绩效的分组均值检验
        6.4.4 变更投向样本公司绩效的多元回归检验
        6.4.5 本章研究结论
7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制度诱因的理论解释
        7.1.2 关于募资投向变更行为非制度诱因的理论解释
        7.1.3 关于公司治理机制与募资投向变更关系的研究结论
        7.1.4 关于行为主体偏好与募资投向变更关系的研究结论
        7.1.5 关于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市场反应的研究结论
        7.1.6 关于募资投向变更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及其构成要素
    2.1 上市公司概念及特点
        2.1.1 上市公司概念
        2.1.2 上市公司特点
    2.2 企业并购融资及并购融资方式
        2.2.1 企业并购融资概念及特点
        2.2.2 企业并购融资与企业经营融资的区别
        2.2.3 企业并购的主要融资方式
    2.3 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及特点
        2.3.1 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概念界定
        2.3.2 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特点
    2.4 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构成要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交易及并购融资现状分析
    3.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现状及特点
        3.1.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现状
        3.1.2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特点
    3.2 黑龙江省内外上市公司并购交易比对及结果分析
        3.2.1 黑龙江省内外上市公司并购交易比对
        3.2.2 黑龙江省内外上市公司并购交易结果比对分析
    3.3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3.1 黑龙江省内外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现状比对
        3.3.2 黑龙江省内外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
    4.1 评价的原则及思路
        4.1.1 评价的基本原则
        4.1.2 评价思路
    4.2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法
        4.3.1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简介
        4.3.2 网络层次分析法评价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的适用性分析
        4.3.3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理论介绍
    4.4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评价模型建立法
        4.4.1 模糊物元法简介
        4.4.2 模糊物元法评价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的适用性分析
        4.4.3 模糊物元法理论介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评价体系的应用
    5.1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1.1 指标体系中控制层与网络层指标间关系分析
        5.1.2 控制层指标权重计算
        5.1.3 网络层指标权重计算
        5.1.4 指标体系权重的最终确定
    5.2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评价过程
        5.2.1 获取指标值
        5.2.2 评价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
    5.3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评价结果
        5.3.1 政策法规环境评价结果
        5.3.2 市场环境评价结果
        5.3.3 中介服务环境评价结果
        5.3.4 区域环境评价结果
    5.4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改善建议
        5.4.1 规范股票市场监管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5.4.2 放宽并购贷款条件建立专业性投资银行
        5.4.3 提高黑龙江省经济实力加大政府对并购融资支持力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信号传递及市场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背景
二、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对公司未来价值的信号传递
    (一)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二) 研究设计
    (三) 检验结果及分析
三、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市场反应
    (一)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二) 实证分析结果
四、结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四、对上市公司偏好股票融资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 陈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2]股票定价偏误对公司融资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程德巧.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3]终极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研究[D]. 蒋薇. 西北大学, 2019(04)
  • [4]稀释效应、市场择时与企业融资 ——基于中美股票、债券发行对比视角[D]. 任伟.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创新驱动型并购的融资决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D]. 曾韵.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机制与资金配置效率研究[D]. 燕麟.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08)
  • [7]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股票融资问题研究 ——基于上交所上市公司数据[D]. 马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8]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动因与后果研究[D]. 王立元.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9]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环境评价研究[D]. 郑丹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10]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信号传递及市场反应研究[J]. 汤胜.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9(05)

标签:;  ;  ;  ;  ;  

上市公司股票融资偏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