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顿大豆是一种高产抗病抗倒的大豆新品种

潘顿大豆是一种高产抗病抗倒的大豆新品种

一、高产抗病抗倒伏大豆新品种攀吨大豆(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张海生,李方舟,古晓红,杨婷婷[1](2022)在《优质特用大豆新品种晋青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晋青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山西豆冠种业有限公司合作于2000年以晋豆19为母本,以冀青1号为父本,经过常规人工杂交育种所选出的新品种。在2015—2018年参加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大豆品种鉴定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在区域试验中较对照增产5.68%,在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增产0.8%,同时该品种在试验中表现出高产、抗病、抗倒伏、抗逆性强等特点,202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山西省中部和南部地区春播种植。

李海朝,王金社,练云,魏荷,雷晨芳,王仕伟,周扬,卢为国[2](2022)在《双国审超高产大豆新品种郑1311的选育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郑1311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郑9805为母本,以漯F20-3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7—2018年河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021.7 kg·hm-2,较对照豫豆22增产13.7%,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998.8 kg·hm-2,较对照豫豆22增产15.9%;2017—2018年国家黄淮中片区试,平均产量3 297.0 kg·hm-2,较对照邯豆5号增产18.3%,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14.0 kg·hm-2,较对照邯豆5号增产23.2%;2018—2019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产量3 228.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18.0%,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025.5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16.4%。该品种2019年通过国家黄淮中片和河南省审定,2020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郑1311在河南省、国家黄淮中片和南片9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8个产量排名第一,是一个超高产大豆品种。

汤复跃,陈渊,韦清源,陈文杰,郭小红,梁江[3](2019)在《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分析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广西大豆育种进展,并结合广西大豆生产需求和自身优势,对今后广西大豆育种提出相关建议,为广西大豆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公开发表文献资料及育种单位提供的内部材料,从遗传育种研发体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优异种质鉴评与育种亲本创制、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改革开放开始—"八五"(S6.5-8.5)、"九五"—"十五"(S9.5-10.5)、"十一五"(S11.5)和"十二五"至今(S12.5-)4个时期的广西大豆育种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今后广西大豆育种研究方向和侧重点。【结果】广西大豆育种项目、经费及其来源均迅速增加,其中项目由S6.5-8.5时期的2个增加至S12.5-的23个,经费由S6.5-8.5时期的5万元增加至S12.5-时期的1260万元,S11.5时期起建成5个大豆育种平台。至今,正式通过审定命名的大豆品种共39个,其中春大豆28个,夏大豆11个;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双审定品种3个,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5个,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31个;S6.5-8.5、S9.5-10.5、S11.5和S12.5-时期分别有4、10、12和13个品种通过审定;37个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个通过系统选育而成;高蛋白品种15个,高油品种2个,双高品种4个,菜用品种1个、高异黄酮品种2个、高抗镉金属品种2个。39个大豆品种共追溯到40个祖先亲本,平均每个育成品种有1.03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2个),且祖先亲本中,有11个是广西本地种质,占27.5%;有22个是我国其他省(区)种质,占55.0%;有7个是国外种质,占17.5%。春大豆育种骨干亲本9个,夏大豆育种骨干亲本6个。优良大豆新品种的育成及大面积推广,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广西大豆高产育种主要利用育成品种(祖先亲本含丰产性好的种质材料)或丰产性好的国外引种作为直接亲本。广西大豆种质资源丰富,至今收集保存有6000余份,但利用率低(地方种质资源利用率不足2%,野生大豆种质利用率为0)。【建议】加大科研投入,丰富育种手段,加快大豆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及利用,尤其是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驯化和利用;在保持广西大豆高蛋白优势的同时,加强选育高产、优质、抗逆、耐荫、适宜机械化的绿色大豆新品种,尤其是夏大豆品种;加快特色专用型大豆新品种选育。

刘雅美,刘立,蓝菁[4](2019)在《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大豆种质农户选择偏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部于2016年提出"调减玉米,增加大豆"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在国产大豆产量和效益低,农民种植意愿不强的背景下,本研究立足于农户种植意愿,利用山东省381户农民对不同大豆种质属性选择的数据,运用选择实验法与多元Logit模型研究农户对大豆种质属性选择偏好并测算各属性经济价值。以低产、早熟、倒伏和低抗病虫的大豆为参照组,研究结果显示:(1)农户对大豆种质属性的选择偏好:抗倒伏>倒伏,高产>中产≥低产,中熟>早熟>晚熟,中抗病虫>高抗病虫>低抗病虫;(2)虽然农户种植大豆的用途有所差异,但是对大豆种质属性选择偏好基本一致;(3)大豆各品种市价低于其种质各属性加总价值,种质经济价值被市场低估。以上结果为提高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制定合理的大豆种子市场价格体系,引导大豆育种产业的研究和发展,有效推进大豆产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史宏[5](2018)在《大豆多四粒荚创新种质‘汾豆96’选育及理想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旨在选育多四粒荚大豆品种,构建理想模型,为大豆高产超高产育种探索新途径。用spss 18分析‘汾豆96’生理生态特性,以椭圆叶形多四粒荚‘汾豆96’为主,结合34份披针叶形四粒荚材料,对其10项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理想模型。‘汾豆96’群体内四粒荚单株的存在率达85%以上,单株四粒荚最高达49个,占总荚数的30.25%,‘汾豆96’产量随四粒荚数的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当R2=0.939时,模型拟合最优:Y=-87.583+0.415X1-5.155X2+10.094X3+13.459X4。回归方程表明多四粒荚创新材料产量与生物产量(X1)、株高(X2)、百粒重(X3)和主茎节数(X4)呈显着线性回归关系。提升每荚粒数和选育多四粒荚品种,是高产超高产育种产量突破的新途径。大豆品种具备的理想模型是抗倒伏、多荚粒、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短节间密荚类型。

汪凯华,王学军,缪亚梅,陈满峰,葛红,顾春燕,赵娜[6](2017)在《夏大豆新品种‘通豆11’的选育及栽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选育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夏大豆品种。以‘引J0082’为母本、‘海系13’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聚合育种多年单株选择的系统选择法,育成优质高产夏大豆新品种‘通豆11’(原系号08-4)。该品种通过2013—2014年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及2015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2013—2014年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928.3 kg/hm2,较对照‘南农99-6’增产7.32%,为历年区域试验单产最高品种;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190.5 kg/hm2,较对照‘南农99-6’增产4.10%;2016年6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其生育期121天,株高73.3 cm,有效分枝4.3个,单株结荚56.6个,每荚2.0粒,百粒重25.3 g,粗蛋白含量40.5%,粗脂肪含量20.6%,抗倒性强,中感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对SC7株系感病。适宜在江苏省淮南地区及周边相似生态适应区作夏大豆种植。

石晓华[7](2017)在《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粮食生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于产量的有效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育种工作者为生产上提供了多批优良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多次品种更换。外来种质资源的利用对中国新品种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实了作物品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了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复杂性。本文以水稻为例,采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理念,采用遗传学、农学、农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变化,分析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为政府制定有效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提高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提供科学依据。为达到上述目标,本研究共采用了五套数据。一是收集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共16个水稻主产省1982-2011年的所有至少一年在一个省份种植面积超过6666.7公顷的水稻品种信息及其种植面积;二是所有上述水稻品种详细的系谱信息,每一个品种追述至最老的亲本或来自国外的亲本为止;三是每一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审定年份、育成单位等信息;四是水稻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五是水稻产量、干旱和洪涝灾害数据。本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历程,总结了品种改良成果,通过构建种质资源遗传贡献指数和遗传贡献率,分析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及其变化;实证分析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同时结合种子产业改革等制度变量,研究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构建不同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研究其对中国水稻生产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促进中国水稻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取得了巨大成就,主栽品种中新育成品种占93.5%。(2)新育成品种的产量潜力、品质等经济性状显着改善。(3)国外稻种资源引进和利用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为25%-40%。(4)中国育种科研人员成功利用国外资源于新品种改良。(5)种业改革激励了育种人员培育水稻新品种的积极性,增加了田间水稻的遗传多样性。然而,却导致水稻品种市场的多乱杂,未能明显提高水稻的产量。(6)水稻单产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倒U型关系,产量变异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负相关。在理论上,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关于遗传多样性与产量有正相关和负相关的争论。遗传多样性越大稳定性越高,品种的高度一致性会增加遗传基础脆弱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点主要政策建议:(1)制定详细的国外资源引进与利用策略与政策,促进研究单位与企业对国外资源的研究与利用。(2)规范和加强作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应用,为企业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质服务。(3)改变现行高等学校和农科院系统为主体的育种体制,政府部门退出商业化育种,扭转水稻品种市场多乱杂的局面。(4)实行品种与种子质量的企业负责制,使缺乏育种能力的企业退出品种选育。

金晓飞,曹凤臣,徐丽娟,尹大鹏,王化冰,朴莲玉[8](2017)在《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制育种资源和新品种》文中研究说明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半野生大豆介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野生大豆由于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大豆育种中具有重要地利用价值。通过对优异品种、品系的分析,浅谈野生大豆的利用价值、野生大豆创制优异资源的方法和利用野生大豆的育种效果。并结合多年利用野生大豆的育种经验,提出利用野生大豆创制种质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韦清源,陈渊,汤复跃,陈文杰,曾维英,梁江[9](2015)在《适合间套种高产大豆新品种桂春15号的选育》文中提出为选育高产且适合间套种的大豆新品种,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桂春3号为母本,中作975为父本,经有性杂交成功选育适合间套种的高产大豆新品种桂春15号(区域试验代号桂610)。2009—2011年广西第十周期春大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2 824.1 kg/hm2和3 060.0kg/hm2,比相应对照显着增产;间种条件下平均产量2 070.0kg/hm2,比对照(桂春1号)增产25.5%。生育期春播100d,株高45.1cm,主茎10.6节,分枝2.6个,单株荚数33.3个,单株粒数70.1粒,单株粒重13.7g,百粒重21.5g,蛋白质含量为43.44%,脂肪含量19.57%。2013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豆2013001号),适宜广西各地区推广种植。

刘秀芝,刘成贵,王志新,郑伟,李灿东,张振宇,郭美玲[10](2015)在《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合农59选育与推广》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选育适宜高寒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在1995-1998年种质创新的基础上,于1999年以合丰39为母本,合交98-1246(北丰11×ELF)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出大豆新品种合农59,2010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生育日数113d,需≥10℃活动积温2 205.8℃,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627.0kg·hm-2,较对照品种宝丰7号增产10.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61.5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1增产12.5%;蛋白质含量39.87%,脂肪含量20.64%;中抗灰斑病、抗花叶病毒病SMVⅠ号株系和中抗花叶病毒病SMVⅢ号株系;适宜北方春大豆早熟区种植;2010-2014年累计推广面积33.56万hm2,生产商品大豆8.6亿kg,创产值效益38.4亿元;增产大豆0.96亿kg,创社会效益4.3亿元。

二、高产抗病抗倒伏大豆新品种攀吨大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抗病抗倒伏大豆新品种攀吨大豆(论文提纲范文)

(1)优质特用大豆新品种晋青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育
    1.1 亲本来源
        1.1.1 母本
        1.1.2 父本
    1.2 选育过程
2 特征特性
    2.1 形态特征
    2.2 品质特性
        2.2.1 转基因检测
        2.2.2 蛋白质和脂肪含量
        2.2.3 抗病性
        2.2.4 商品性
3 产量表现
    3.1 区域试验
    3.2 生产试验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选地用地
    4.2 精选良种
    4.3 播种时间与方式
    4.4 田间管理
        4.4.1 精准施肥
        4.4.2 加强水分管理
        4.4.3 综合防治病虫害
        4.4.4 中耕除草
5 适宜种植区域

(2)双国审超高产大豆新品种郑1311的选育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2.2 抗性鉴定
    2.3 品质分析
3 产量表现
    3.1 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表现
    3.2 国家黄淮中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表现
    3.3 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表现
4 适宜种植区域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种子包衣
    5.2 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
    5.3 水肥管理
    5.4 病虫草害防控
    5.5 适时收获
6 关于超高产大豆品种选育的思考
    6.1 组合的选配
    6.2 创造适宜的选择环境
    6.3 扩大F2群体
    6.4 细化产量构成因素

(3)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
    2.1 广西大豆遗传育种研发体系
        2.1.1 大豆生产需求与育种目标
        2.1.1. 1 S6.5-8.5时期
        2.1.1. 2 S9.5-10.5时期
        2.1.1. 3 S11.5时期
        2.1.1. 4 S12.5-时期
        2.1.2 育种相关科技项目
        2.1.3 研究平台与力量
        2.1.3. 1 育种单位
        2.1.3. 2 育种平台
    2.2 大豆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利用
        2.2.1 大豆新品种选育
        2.2.1. 1 审定的大豆新品种
        2.2.1.2优质品种
        2.2.1. 3 特用品种
        2.2.1. 4 大豆高产育种
        2.2.2 标志性品种推广应用情况
        2.2.2. 1 S6.5-8.5时期
        2.2.2. 2 S9.5-10.5时期
        2.2.2. 3 S11.5时期
        2.2.2. 4 S12.5-时期
    2.3 大豆优异种质鉴评与育种亲本创制
        2.3.1 大豆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利用
        2.3.1. 1 野生大豆资源研究
        2.3.1. 2 生育期组归属和品质研究
        2.3.2 优异亲本解析与育种利用
        2.3.2. 1 春大豆骨干亲本
        2.3.2. 2 夏大豆骨干亲本
    2.4 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
3 建议
    3.1 加大科研投入, 丰富育种手段, 加快大豆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及利用
    3.2 加强绿色大豆新品种选育
    3.3 加快特色专用型大豆新品种选育

(5)大豆多四粒荚创新种质‘汾豆96’选育及理想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育经过
    1.2 选育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遗传基础分析
    2.2 品种特征特性分析
    2.3 产量性状分析
    2.4‘汾豆96’多点鉴定聚类分析
        2.4.1 鉴定点聚类,划分类型
        2.4.2 不同鉴定点‘汾豆96’主要农艺性状主体间效应分析
        2.4.3‘汾豆96’生理生态特性分析
        2.4.4‘汾豆96’单株产量与四粒荚的关系
    2.5 多四粒荚创新种质理想模型构建
3 讨论
    3.1 研究取得的进展和创新点
        3.1.1 椭圆叶形多四粒荚创新种质选育
        3.1.2 理想株型和生长量
        3.1.3 理想模型构建
    3.2 研究中存在的特殊情况及启示
    3.3 创新种质适用范围及待解决问题
4 结论

(6)夏大豆新品种‘通豆11’的选育及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1.3.2 试验仪器
        1.3.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选育经过
    2.2 品系鉴定试验
        2.2.1 性状鉴定
        2.2.2 产量比较
    2.3 江苏省区域试验
        2.3.1 区域试验产量表现
        2.3.2 主要农艺性状及特征特性
        2.3.3 品质与抗性表现
    2.4 江苏省生产试验
    2.5 大区示范
    2.6 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2.6.1 精选种子
        2.6.2 适期播种
        2.6.3 合理密植
        2.6.4肥水运筹
        2.6.5 除草治虫
3 结论与讨论

(7)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的基本分布特点
        2.1.1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时间变化趋势
        2.1.2 主要发文期刊
        2.1.3 主要研究人员和机构
        2.1.4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标研究区域
    2.2 作物遗传构成及其经济研究
        2.2.1 遗传构成的一般概念
        2.2.2 关于作物遗传构成的经济研究
    2.3 遗传多样性及其经济影响研究
        2.3.1 经济研究中常用的遗传多样性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3.2 遗传多样性对作物生产影响的经济研究
    2.4 与品种改良和种业有关的制度建设
        2.4.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和改革
        2.4.2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制度建设
第3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3.1 研究思路
    3.2 遗传构成与遗传多样性概念的界定与测定方法
        3.2.1 遗传构成概念的界定
        3.2.2 种质资源的遗传贡献
        3.2.3 国外资源遗传贡献的测定方法
        3.2.4 遗传多样性的测定
    3.3 研究理论框架与模型
        3.3.1 研究的理论框架
        3.3.2 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品种改良的贡献模型
        3.3.3 种子产业改革和外国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模型
        3.3.4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3.4 研究数据
第4章 中国水稻的品种改良与推广应用
    4.1 中国水稻优良品种的改良
    4.2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4.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
        4.2.2 中国水稻品种的推广
    4.3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化
        4.3.1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经济性状变化
        4.3.2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病抗虫性状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构成
    5.1 外来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5.1.1 外来水稻品种的引进
        5.1.2 外来种质资源的应用推广
    5.2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5.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5.2.2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
    5.3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遗传贡献的区域差异
        5.3.1 国际水稻研究所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3.2 日本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3.3 其他国家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
    6.1 种质资源与品种性状的关系
    6.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6.3 模型估计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单产的影响
    7.1 中国水稻单产变化
    7.2 研究模型和估计方法
    7.3 模型估计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8.1 中国水稻生产与遗传多样性
        8.1.1 中国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8.1.2 遗传多样性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8.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8.3 模型估计结果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创新点
    9.4 研究不足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8)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制育种资源和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 野生大豆利用价值
    1.1 蛋白质含量更高,营养更丰富
    1.2 抗逆性更强,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广
    1.3 单株结荚数更多
    1.4 遗传多样性更高
2 利用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创造种质资源的育种方法
3 利用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的育种实践效果
    3.1 育成品系、品种的遗传基础较宽
    3.2 育成品种丰产性突出
    3.3 育成品种抗逆性突出
    3.4 育成品种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
4 利用野生大豆创制种质资源的方法及建议
    4.1 具有野生大豆资源的后代的选择处理
    4.2 增加选择压力的强度选择
    4.3 野生大豆资源的回交次数探讨

(9)适合间套种高产大豆新品种桂春15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选育过程
    1.1选育目标
    1.2亲本来源
    1.3选育过程
2产量表现
    2.1区域试验
    2.2生产试验
    2.3示范试验
3品种特征特性
    3.1生物学特性
    3.2植物学特征
    3.3品质
    3.4适应性
    3.5抗性
4栽培技术要点
    4.1选地及整地
    4.2适时早播,合理密植
    4.3加强田间管理
5结论与讨论

(10)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合农59选育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与选育经过
    1.1 品种来源
    1.2 选育过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合农59亲本基因来源分析
    2.2 生育性状分析
    2.3 产量分析
    2.4 品质分析
    2.5 抗病性鉴定分析
    2.6 品种适应性
    2.7 品种栽培要点
3 结论与讨论
    3.1 主要特征特性
    3.2 品种应用与社会效益
    3.3 亲本的选择与使用是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技术
    3.4 优良种质创新是提升品种水平的有效途径

四、高产抗病抗倒伏大豆新品种攀吨大豆(论文参考文献)

  • [1]优质特用大豆新品种晋青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王军,张海生,李方舟,古晓红,杨婷婷. 大豆科学, 2022
  • [2]双国审超高产大豆新品种郑1311的选育与思考[J]. 李海朝,王金社,练云,魏荷,雷晨芳,王仕伟,周扬,卢为国. 大豆科学, 2022
  • [3]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与展望[J]. 汤复跃,陈渊,韦清源,陈文杰,郭小红,梁江. 南方农业学报, 2019(02)
  • [4]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大豆种质农户选择偏好研究[J]. 刘雅美,刘立,蓝菁. 大豆科学, 2019(01)
  • [5]大豆多四粒荚创新种质‘汾豆96’选育及理想模型构建[J]. 史宏. 中国农学通报, 2018(21)
  • [6]夏大豆新品种‘通豆11’的选育及栽培[J]. 汪凯华,王学军,缪亚梅,陈满峰,葛红,顾春燕,赵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17(35)
  • [7]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D]. 石晓华.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 [8]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制育种资源和新品种[J]. 金晓飞,曹凤臣,徐丽娟,尹大鹏,王化冰,朴莲玉. 东北农业科学, 2017(01)
  • [9]适合间套种高产大豆新品种桂春15号的选育[J]. 韦清源,陈渊,汤复跃,陈文杰,曾维英,梁江. 贵州农业科学, 2015(06)
  • [10]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合农59选育与推广[J]. 刘秀芝,刘成贵,王志新,郑伟,李灿东,张振宇,郭美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02)

标签:;  ;  ;  ;  ;  

潘顿大豆是一种高产抗病抗倒的大豆新品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