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物标本电镜制备及超切割技术研究

非生物标本电镜制备及超切割技术研究

一、非生物标本的电镜样品制备及超切技术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石慧霞,李海燕,权养科[1](2014)在《微量纤维的横截面样品制备及检验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一种纤维横截面样品的制样和检验方法,实现对微量和单根纤维的横截面检验。方法以速干胶为包埋剂,细塑料管为模具,包埋体用切片机切片,制成纤维的横截面样品,在环境扫描电镜下检测纤维的横截面形态。结果制成的纤维横截面样品分散性好,截面挤压变形小,包埋体与截面边界明确,形态特征清晰。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适合微量或单根纤维物证的横截面检验。

于冰,周蕊,卢兆林,于红丽,路瑶[2](2014)在《煤岩样品TEM超薄切片制备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作者以泥炭、褐煤、烟煤及无烟煤为例,探讨了超薄切片制备方法对不同煤阶样品的适用性。在采用包埋切片法制备煤岩样品TEM超薄切片时,首先通过浸解离析方法和HCl、HF逐级化学浸蚀方法使煤中自然共生组合的有机显微组分离析及脱除无机矿物质;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反射模式)镜检离析显微组分后,使用SPI812树脂对挑出的单一显微组分块体渗透及包埋聚合。显微组分块体形态学及嵌布矿物成分分析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低真空二次电子像模式和EDS面分布分析模式;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超薄切片效果。实验表明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煤岩TEM超薄切片样品的成功率较高,并且能够比较真实的再现显微组分的微观结构。

孙珊珊[3](2013)在《PS/PP共混熔纺中分散相的形变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对于不相容高聚物共混体系,产品最终性能往往取决于加工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共混物形态,研究的热门之一是分散相的形变问题。有关粘弹性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分散相形变机理的研究,最初是将牛顿体系理论进行推广,流场类型集中在剪切作用,最近已有推广到拉伸流场的研究。但有关熔融纺丝过程中分散相的拉伸变形极少有报道。本文针对PS/PP共混体系在较大形变速率下的熔融纺丝拉伸流场中,从各组分的流变特性、界面特性、共混粘度比等入手,分析了熔纺过程中分散相的形变机理,并初步探索了熔纺纤维中径向温度分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通过选择合适的体系,通过共混熔融纺丝法制备出不同共混粘度比、不同卷绕速度条件下的PS/PP共混熔纺梯度相结构纤维,采用一种全新的快速包埋切片及图像数字化方法对纤维的横纵截面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在没有经过拉伸作用的挤出纤维横截面上分散相的尺寸分布均匀,随着拉伸比的增大和粘度比的增大分散相的尺寸分布沿径向梯度变化越来越明显,呈现出内细外粗,内密外疏的结构。此外,当卷绕速度和粘度比增大到一定程度,聚并因素占到了主导地位,致使分散相平均直径有所增大,分散相数目大大减少。通过毛细管稳态拉伸流变测试,研究发现在测试的拉伸速率范围内,PP、PS熔体单轴拉伸时,拉伸粘度均随着拉伸速率的提高而降低。通过计算固定形变速率下粘流活化能△Eη发现,在相同拉伸形变速率下PS的粘流活化能明显大于PP的粘流活化能,且PS在较高拉伸速率下对温度的依赖性更大,而PP的拉伸粘流活化能对温度的敏感性随着拉伸形变速率增大而减弱。根据经验理论,认为分散相液滴形变破裂是基于修正毛细管数Ca*这个无纲量参数沿轴向和径向的变化所导致,并从一维和二维的角度进行验证。从一维的角度即沿纤维轴向,忽略径向差异的前提下分别计算了挤出丝和卷绕纤维的修正毛细管数Ca*,发现随着与喷丝板的距离不断增大,修正毛细管数Ca*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总体沿纺程上未发生分散相破裂,最终形成基质-微纤结构。从二维的角度即沿纤维径向,考虑修正毛细管数Ca*在径向上的分布趋势,通过经验公式推导发现修正毛细管数Ca*和毛细管数Ca一样沿共混熔纺纤维径向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分散相沿径向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形变。根据Taylor对牛顿体系提出的共混分散相在单轴拉伸流场的形变理论模型,在考虑到界面张力存在的情况下,运用线性形变公式计算得固化点附近纤维沿径向各区的分散相形变程度以及对应的毛细管数。我们发现沿纤维径向从芯层到表层各个等面积区域内,分散相的形变程度越来越小,毛细管数也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通过在线取样的方法确定冷却长度大约在0.6m左右,与理论公式计算的0.58m接近,故通过质量守恒算出了在固化点附近0.6-0.7m处的线速度以及轴向速度梯度,即拉伸形变速率为11.05s-1。以纺速为500m/min为例,利用已获得的毛细管流变性能、表面张力等参数,量化了毛细管数与温度的关系;结合通过分散相形变程度计算所获得的径向各区的毛细管数,拟合出熔纺纤维中径向温度分布和拉伸应力分布;结果发现熔纺纤维芯层比表层的温度高19.7K,区域跨度23.35μm,径向温度梯度数量级为105K/m,且与经验理论推导的熔纺纤维中固化点处的径向温度分布比较偏差不大,温度均随着当量半径r/R的增大而递减。

禹素萍[4](2008)在《基于计算机截面图像的棉/苎麻自动分析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商检系统确定棉和苎麻纤维混纺品的成份百分比主要采用人工分析的方法,这种检测方法依赖于检测人员的主观判断,检测人员的经验、技术等因素会影响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人工检测方法费时、费力,并且效率低。因此,商检系统需要一种高速、客观、准确的苎麻和棉纤维分析方法。本论文研究如何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相关技术,实现基于纤维截面图像的苎麻和棉纤维种类识别和成份分析,为建立棉和苎麻纤维种类识别以及成份分析的全自动系统奠定基础,从而实现纤维种类无人工干预、客观、准确地识别。主要研究工作有显微放大纤维截面图像光照不均现象的校正处理、纤维截面图像的预处理(边缘检测、纤维掩码、截面分离、骨架提取等等)、纤维截面特征参数的定义和提取以及基于SVM的纤维自动分类。具体如下:论文首先提出用离均差线性迭代算法进行纤维图像点光源光照不均的校正处理。通过计算图像的离均差,寻找需要进行迭代运算的特征点集合;对每个特征点用其局部强度平均值代替灰度值,以得到的新图像作为新的处理对象,反复迭代运算直至图像的标准偏差收敛。在逐次迭代的过程中,光照不均的影响被消除,同时保留了纤维的边缘信息。算法能有效去除显微放大纤维截面图像中由点光源引起的光斑效应,为后续图像处理消除不利影响。其次对传统Canny边缘算子提出改进,提出基于纤维截面图像内容的Canny高、低阈值的自适应算法,在Canny边缘检测算法的边缘跟踪部分提出了两个概念:“边缘长度”和“边缘分叉间平均间隔”,并以它们作为区分纤维边缘和噪声伪边缘的重要标识。改进后的Canny边缘算子延续了传统Canny边缘算子高效的特征,进一步提高了Canny边缘检测算子的输出信噪比,尤其对分布密度、分布数量各不相同的纤维截面图像具有满意的输出信噪比。对于低分辨率纤维截面图像和细微边缘的边缘检测,本文采用了基于B-Spline插值边缘检测算子,插值边缘算子对输入图像先进行插值而非高斯平滑,能有效克服Canny边缘检测算子在低分辨率图像检测方面的缺陷,改善边缘输出的信噪比和光滑度。为了解决部分纤维截面相互粘连的问题、克服纤维截面图像边缘检测的双边缘效应,论文接着提出纤维掩码的概念。首先提出的背景填充法纤维掩码能有效克服双边缘效应,亦能较好地分离相互粘连的纤维截面。但背景填充法去掉了截面外轮廓像素点,改变了截面的周长、面积等特征参数,给纤维分类的正确性带来不确定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纤维掩码的可应用性,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二分法纤维边缘掩码算法。考虑到边缘上像素点的离均差值一般较小,算法设定了两个离均差阈值,其中低阈值用于确定纤维的存在性,高阈值用于连通低阈值检测得到的边缘像素点,以得到完整的纤维边缘掩码。在纤维边缘掩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欧氏距离变换的纤维截面分离算法。首先以“纤维边缘掩码”为特征点集合,计算输入图像各像素点的最短欧氏距离,并设定阈值以区分“图像背景”和“纤维内腔”,然后以“纤维内腔”为特征点集合,计算“纤维边缘掩码”各像素点的最短欧氏距离。对于那些仅仅距离某个内腔子集合最近、且与其连通的边缘掩码点,被认为与该子集合属于同一个纤维截面,那些与多个内腔子集合距离相等的边缘掩码点则放在一个公共集合中,这个公共集合中的像素点与哪个纤维截面相邻,则认为该像素点属于这个纤维截面。得到独立的纤维截面以后,论文研究了纤维截面的骨架线提取。然后论文研究并分析了已有的棉/苎麻截面特征参数,根据纤维截面特征,提出用5链码和与5链码差曲线对纤维截面骨架线进行描述,对角点、凹陷等特征进行了新的定义和定量分析。利用链码对纤维截面骨架进行描述,可以将二维的形状概念简化成一维的函数,以利用信号分析技术提取纤维截面特征。最后对核主元分析法(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KPCA)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进行了研究。KPCA能够在高维空间提取纤维截面的一些非线性特征。SVM具有较强的推广能力、能改善由于样本缺少及样本数据残缺带来的性能降低,且SVM在理论上可以得到全局最优的解析解、不存在局部最优化问题等优势,因此本文选用SVM对棉/苎麻纤维截面进行分类。先采用100对棉/苎麻纤维截面作为样本进行训练,然后用训练所得的分类模型对棉/苎麻混纺纤维截面进行分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宗亚宁,严晓燕,吴雄英,王善元[5](2007)在《树脂包埋技术在纤维截面切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丙烯酸类树脂包埋剂的特性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基于预聚技术的树脂快速包埋技术,以缩短包埋时间和减少树脂收缩的处理过程;介绍纺织纤维截面树脂切片的制作过程;最后对木棉和涤纶中空纤维截面树脂切片和哈氏切片的显微图像及其纤维截面特征参数和分布进行对比,并给出部分纺织纤维截面切片图像。

肖红,于伟东,施楣梧[6](2006)在《木棉纤维的微细结构研究——胞壁层次结构与原纤尺度》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木棉纤维横截面超薄切片的透射电镜观察,获得了木棉纤维的胞壁层次结构、原纤尺度及排列。木棉纤维胞壁具有清晰可见的多层状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外表皮层S、胞壁1层W1、胞壁2层W2、胞壁3层W3和内皮层IS共5个基本的层次,各层具有不同的厚度和原纤堆砌密度与排列方向。可见木棉纤维横截面最小结构单元宽度为3.2~5.0nm,与棉纤维基原纤尺寸相当。实验证明,碱液对木棉纤维的可及性存在显着的个体差异;对于同一纤维胞壁各层的溶胀也存在差异。其中W2是最易被溶胀的;内皮层的原纤容易被分离出来。而未经溶胀处理的木棉纤维电镜照片反差弱,层次结构不够细致。

肖红[7](2005)在《木棉纤维结构和性能及其集合体的浸润与浮力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对四川攀枝花地区生产的木棉纤维结构和性能作了研究,首次获得了自然状态下木棉纤维横截面和头端的清晰实物照片。结果表明木棉纤维具有壁薄、大中空、梢端封闭、根端在自然状态下紧闭的独特形态结构;0.03g/cm3的体积质量,10.8%的回潮率;较棉纤维低的结晶度和取向,较棉纤维疏松的胞壁结构;较棉纤维弱的碱液抵抗能力。 通过四氧化锇前染和铅铀片染,成功地制取了木棉纤维超薄切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获得了木棉纤维胞壁清晰可见的层状结构和明显的原纤结构,首次建立了木棉纤维的微细结构模型:木棉胞壁可分为致密的表皮层S、胞壁Ⅰ层W1、胞壁Ⅱ层W2、胞壁Ⅲ层W3和内皮层IS共五个基本的层次,在W1和W2层间、W2和W3层间分别存在过渡层L1和L2。各层聚集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S,W1,W3,W2和IS层,其中,表皮层最为致密,为纤维的保护层,厚度约40~70nm;过渡层(L1和L2)原纤排列最为疏松,导致层间原纤的结合力较层内原纤的结合力弱;内皮层较为疏松,厚度在40nm以下。 W1,W2,W3层具有精细的原纤结构,W1层原纤排列与棉纤维初生层相似,W3层内的原纤排列与棉纤维的次生层原纤排列类似;其原纤几何尺寸通常在基原纤和原纤的尺度内变化,同时也分布着不同尺寸的更大的原纤。其中,160~240nm厚的W1层中原纤呈网络状排列,宽度约10nm。W2和W3层厚度相当,约500nm,其内的原纤均平行致密、与纤维轴呈一定夹角排列;最小可见原纤宽度约3.2~5.0nm,其宽度尺度和棉纤维的基原纤相当;但两层内原纤长度和与纤维轴的夹角存在差异,根据勾股定律,W2层内的原纤长度大于132nm,和纤维轴的夹角约16.3°,而W3层内的原纤长度则大于153nm,和纤维轴的夹角约为36.6°。 实验发现NaOH对木棉纤维的可及性存在显着个体差异、对同一纤维胞壁各层的溶胀也存在显着差异,这与棉纤维的可及性显着不同。其中W2层和IS层是最易被溶胀的。内皮层结构疏松,原纤容易被分离出来,游离在中腔内。 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力分析的纤维浸润性能判定测试方法及其理论分析。通过分析纤维水平进入液体过程中,纤维和液体初始接触的力值变化和纤维完全进入液体时液面闭合时的力值变化,可以判定液体对纤维的浸润性能。所构建的

沈伟,杨海贤,管云林,李治,郭小红,于学宽,赵刚,曾嘉[8](2002)在《非生物标本的电镜样品制备及超切技术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非生物标本的电镜样品制备及超薄切片技术。方法 :选择无色透明纤维、黑色纤维及无色透明薄膜等材料 ,进行脱水、环氧树脂包埋、超薄切片。结果 :切出满意切片 ,并在电镜下拍摄出高质量的照片。结论 :根据非生物标本的特性成功地进行了电镜样品制备及超薄切片 ,使材料科学的超微结构研究成为可能

二、非生物标本的电镜样品制备及超切技术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生物标本的电镜样品制备及超切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微量纤维的横截面样品制备及检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材料
    1.2 制样方法
    1.3 检测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包埋剂的选择
    2.2 切片厚度的影响
    2.3 纤维的横截面形态特征

(2)煤岩样品TEM超薄切片制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1. 2 试验方法
        1. 2. 1 煤样浸解离析处理
        1. 2. 2 无机矿物质脱除处理
        1. 2. 3 包埋切片制备方法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 1 不同煤阶样品浸解离析处理结果
    2. 2 煤岩样品包埋切片制备中关键参数选择
    2. 3 煤中不同成因、类型矿物质的脱除效果以及对超薄切片的影响
3 结论

(3)PS/PP共混熔纺中分散相的形变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合物共混体系分散相形变的研究进展
    1.2 共混高聚物分散相形态的影响因素
        1.2.1 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1.2.2 共混体系组分含量及粘度比
        1.2.3 共混体系界面张力
        1.2.4 加工温度梯度
        1.2.5 外场作用
    1.3 共混熔纺纤维分散相梯度结构的形成机理
        1.3.1 仿生梯度复合材料
        1.3.2 共混熔纺纤维纺丝工艺及分散相形态
        1.3.3 共混熔纺纤维中分散相形变机理
    1.4 共混梯度结构材料的表征方法
    1.5 熔融纺丝的理论研究
    1.6 本文研究工作及意义
第2章 PS/PP共混熔纺纤维的梯度结构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PP组份比和粘度比的选择
        2.3.2 快速包埋切片及图像数字化表征方法
        2.3.3 熔纺工艺条件对共混纤维分散相形态的影响
        2.3.4 共混粘度比对共混纤维分散相形态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混熔纺纤维分散相形变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与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性能(DSC)
        3.3.2 拉伸流变性能
        3.3.3 界面相互作用
        3.3.4 PS/PP共混熔纺纤维分散相形变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散相形变机理的应用—熔纺纤维中径向温度分布的初步探索
    4.1 毛细管数的径向分布规律
        4.1.1 分散相形变程度
        4.1.2 沿纤维径向毛细管数的计算
    4.2 熔纺纤维中径向温度分布拟合
        4.2.1 共混熔纺纤维沿纺程的拉伸形变速率
        4.2.2 熔纺纤维径向温度分布拟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于计算机截面图像的棉/苎麻自动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硬件系统简介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纤维图像光照不均校正处理
    2.1 概述
    2.2 均值滤波
    2.3 特征点集合和标准偏差
    2.4 一维高斯信号的离均差线性迭代
    2.5 点光源图像的离均差线性迭代算法
    2.6 图像评价标准
        2.6.1 熵值法
        2.6.2 PSNR
    2.7 实验结果及分析
    2.8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纤维截面图像的预处理
    3.1 边缘检测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自适应阈值 Canny 边缘检测
        3.1.3 基于 B-Spline 插值的边缘检测
    3.2 纤维掩码
        3.2.1 问题的提出
        3.2.2 背景填充法纤维截面掩码提取
        3.2.3 二分法纤维边缘掩码提取
    3.3 纤维截面分离
        3.3.1 图像分割算法简介
        3.3.2 欧氏距离变换基本概念
        3.3.3 基于欧氏距离变换的分离算法
        3.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骨架提取
        3.4.1 骨架提取概述
        3.4.2 基本概念
        3.4.3 中轴提取
        3.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纤维截面特征参数提取
    4.1 纤维截面特征参数研究
        4.1.1 周长和面积
        4.1.2 圆整度
        4.1.3 掩码率
        4.1.4 凹陷与角点
    4.2 基于链码的纤维特征参数研究与提取
        4.2.1 链码、相对链码、绝对链码
        4.2.2 n 链码和、 n 链码差
        4.2.3 纤维截面骨架的链码描述
        4.2.4 基于 5 链码和与 5 链码差的纤维特征参数提取
    4.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核主元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纤维分类
    5.1 概述
    5.2 PCA 和 KPCA
        5.2.1 PCA 基本原理
        5.2.2 KPCA 基本原理
    5.3 SVM 基本方法
        5.3.1 线性情况
        5.3.2 非线性情况
        5.3.3 关于 SVM 方法的说明
    5.4 基于 SVM 的分类器设计
        5.4.1 数据尺度变换
        5.4.2 分类模型
        5.4.3 样本训练
    5.5 分类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
符号与标记(附录 1)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5)树脂包埋技术在纤维截面切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切片技术
2 树脂包埋切片技术
    2.1 丙烯酸类树脂包埋剂特性和预聚处理
    2.2 树脂包埋切片的制备
        2.2.1 试样准备
        2.2.2 包 埋
        2.2.3 切 片
        2.2.4 染色和封片
3 树脂切片实验
4 结 语

(6)木棉纤维的微细结构研究——胞壁层次结构与原纤尺度(论文提纲范文)

1 超薄切片制备
    1.1 溶胀
    1.2 染色
    1.3 试样制备与观察方法
2 木棉纤维的微细结构
    2.1 横截面全貌结构
    2.2 胞壁层状结构
    2.3 各层原纤排列
    2.4 原纤尺度
3 木棉纤维的溶胀
    3.1 木棉纤维的个体溶胀差异
    3.2 同一截面胞壁的溶胀差异
    3.3 内壁原纤的易分离性
4 结论

(7)木棉纤维结构和性能及其集合体的浸润与浮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总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浮力材料的分类和历史沿革
        1.1.1 分类与基本特征
        1.1.2 历史沿革与现状
    1.2 纤维集合体浮力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1.2.1 纤维集合体浮力材料的优点和基本性能要求
        1.2.2 影响纤维集合体浮力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
        1.2.3 研究应用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
    1.3 木棉纤维及其集合体的研究与应用
        1.3.1 木棉的植物学分类
        1.3.2 木棉纤维的基本性状和用途
        1.3.3 木棉纤维的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纤维及其集合体的浸润性能
        1.4.1 现有单纤维浸润性能测试方法
        1.4.2 纤维集合体浸润性能的描述及其研究现状
        1.4.3 存在问题
    1.5 纤维集合体的压缩性能
        1.5.1 压缩性能的一般描述及评价指标
        1.5.2 压缩性能的研究现状
        1.5.3 存在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样制备
    2.2 木棉纤维结构及性能评价
        2.2.1 实验设计及性能评价
        2.2.2 木棉纤维超薄切片制取
    2.3 纤维及其集合体浸润实验设计
        2.3.1 基本理论与方法
        2.3.2 基于力分析的单纤维浸润性能实验设计
        2.3.3 纤维集合体浸润性能实验设计
    2.4 木棉及其复合浮力材料实验设计
        2.4.1 浮力行为评价指标及测试方法
        2.4.2 木棉纤维集合体压缩性能实验设计
        2.4.3 浮力材料压缩性能表征及测试方法
第3章 木棉纤维的结构和性能
    3.1 基本性状参数
    3.2 形态结构
        3.2.1 纵向和截面形态
        3.2.2 头端和尾端的形态
    3.3 化学结构
        3.3.1 主体化学结构
        3.3.2 表面成分分析
    3.4 聚集态结构的一般特征
        3.4.1 结晶度
        3.4.2 取向度
    3.5 微细结构
        3.5.1 正负染色的确认
        3.5.2 超薄切片的全貌特征
        3.5.3 胞壁层状结构
        3.5.4 原纤排列
        3.5.5 原纤尺寸
    3.6 木棉纤维的溶胀
        3.6.1 木棉纤维的个体溶胀差异
        3.6.2 同一截面胞壁的溶胀差异
        3.6.3 内壁原纤的易分离性
    3.7 孔隙分布及比表面积
    3.8 碱液处理下的木棉表面成分和浸润性能
        3.8.1 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浸润性能
        3.8.2 碱液处理下的表面成分分析
    3.9 其它性能
        3.9.1 吸湿性能
        3.9.2 热性能
    3.10 小结
第4章 纤维及纤维集合体的浸润性能研究
    4.1 基于力分析的纤维浸润性能表征及理论
        4.1.1 典型的实验曲线
        4.1.2 纤维和液体接触过程的理论分析
        4.1.3 液面和纤维接触点的运动过程分析
        4.1.4 浸润性能评价指标的定义和计算
        4.1.5 长丝纱表观形状对浸润性能和力值的影响
    4.2 基于力分析的单纤维浸润性能研究
        4.2.1 单纤维细度对浸润因子和力值变化的影响
        4.2.2 纤维表面性能对浸润性能和力值变化的影响
        4.2.3 浸润液体对浸润性能和力值变化的影响
        4.2.4 木棉单纤维的浸润性能
    4.3 束纤维浸润性能
        4.3.1 实验曲线分析及评价指标
        4.3.2 集束密度对芯吸的影响
        4.3.3 纤维细度对芯吸的影响
        4.3.4 纤维截面形状对芯吸的影响
        4.3.5 纤维类型对芯吸的影响
        4.3.6 不同浸润液体的影响
        4.3.7 基于浸润的接触角计算
        4.3.8 形状因子的影响
    4.4 负浸润纤维集合体浸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木棉纤维及其复合浮力材料的性能表征与成形
    5.1 木棉纤维集合体的压缩性能
        5.1.1 木棉纤维集合体在一定压强下的体积质量
        5.1.2 初始体积质量对压缩性能的影响
        5.1.3 木棉纤维集合体的蠕变性能
    5.2 木棉纤维集合体的浮力行为
        5.2.1 木棉纤维集合体作为浮力材料使用的适用体积质量
        5.2.2 木棉纤维集合体在浸水不同时间后的质量增加率
        5.2.3 不同使用和存储条件下木棉纤维的浮力行为
    5.3 木棉复合浮力材料理论模型研究
        5.3.1 单一纤维浮力材料理论模型研究
        5.3.2 两种纤维复合浮力材料理论模型研究
    5.4 木棉/三维卷曲中空涤纶混梳复合浮力材料的研究
        5.4.1 纯木棉和纯三维卷曲中空涤纶纤维集合体的压缩性能比较分析
        5.4.2 混梳复合浮力材料的压缩性能
        5.4.3 混梳复合浮力材料的浮力性能
        5.4.4 混梳复合浮力材料的特点
    5.5 木棉/三维卷曲中空涤纶分层铺絮复合浮力材料的研究
        5.5.1 分层铺絮复合浮力材料的压缩性能
        5.5.2 分层铺絮复合浮力材料的浮力性能
        5.5.3 铺层和混梳对压缩性能和浮力性能的影响比较分析
        5.5.4 分层铺絮复合浮力材料的特点
    5.6 木棉/粘结纤维复合浮力材料的研究
        5.6.1 木棉/粘结纤维复合浮力材料的压缩性能
        5.6.2 木棉/粘结纤维复合浮力材料的浮力性能
        5.6.3 木棉/粘结纤维和木棉/涤纶混梳复合浮力材料的比较分析
        5.6.4 木棉/粘结纤维复合浮力材料的优点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
附录 1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8)非生物标本的电镜样品制备及超切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脱水
        1.2.2 包埋
        1.2.3 切片
        1.2.4 染色
        1.2.5 电镜观察
2 结果
3 讨论
    3.1 脱水与清除表面杂质
    3.2 包埋剂的硬度
    3.3 超切技术
    3.4 支持膜的作用
    3.5 切片刀的选择
    3.6 切速与刀角的选择
    3.7 切片厚度
    3.8 切片染色

四、非生物标本的电镜样品制备及超切技术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量纤维的横截面样品制备及检验方法研究[J]. 石慧霞,李海燕,权养科. 刑事技术, 2014(05)
  • [2]煤岩样品TEM超薄切片制备方法研究[J]. 于冰,周蕊,卢兆林,于红丽,路瑶. 电子显微学报, 2014(02)
  • [3]PS/PP共混熔纺中分散相的形变机理研究[D]. 孙珊珊. 东华大学, 2013(07)
  • [4]基于计算机截面图像的棉/苎麻自动分析系统[D]. 禹素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4)
  • [5]树脂包埋技术在纤维截面切片中的应用[J]. 宗亚宁,严晓燕,吴雄英,王善元. 纺织学报, 2007(02)
  • [6]木棉纤维的微细结构研究——胞壁层次结构与原纤尺度[J]. 肖红,于伟东,施楣梧.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 [7]木棉纤维结构和性能及其集合体的浸润与浮力特征研究[D]. 肖红. 东华大学, 2005(06)
  • [8]非生物标本的电镜样品制备及超切技术的探讨[J]. 沈伟,杨海贤,管云林,李治,郭小红,于学宽,赵刚,曾嘉.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2(04)

标签:;  ;  ;  ;  ;  

非生物标本电镜制备及超切割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