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化剂和抗HP药物可以预防胃癌

抗氧化剂和抗HP药物可以预防胃癌

一、抗氧化剂及抗HP药物可预防胃癌的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陈菲菲,方林,胡梦成,柏文霞[1](2021)在《含聚普瑞锌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能够在胃黏膜上皮表面和胃黏液底层定植[1],引起胃的慢性炎症,导致消化性溃疡、胃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2],根除Hp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以及预防胃癌的重要方法[3]。随着抗生素耐药率的上升,三联疗法根除率下降,目前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为主要的根除方案[4-5]。然而,长期大剂量的服用铋剂会产生铋性脑病、急性肾衰竭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6]。

郑芷莹[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戈焰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芷莹[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戈焰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病变,目前,对于CAG的治疗,西医尚无特效药,而中医药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研究通过统计学原理,对戈焰教授治疗CAG的方药进行数据挖掘,总结CAG的证治规律和遣方用药的经验,为中医药治疗CAG提供新思路,并为下一步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利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门诊病历电子信息系统,搜索2015至2020年期间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再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得到306例病案。通过运用 Microsoft Excel 2019 工作表、SPSS Statistics 22.0、SPSS Modeler 18.0 统计软件,采取频数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手段,从患者基本资料、证型、处方用药等方面,对戈焰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案进行数据挖掘,并结合戈焰教授的意见总结其治疗CAG的学术思想。结果:1.基本资料分析:本研究306例患者中男性占149例,女性占157例,男女比例分别为49%和51%。年龄分布在17-86岁之间,发病人数较多的年龄段集中在40-49岁、50-59岁、60-69岁之间。2.症状、体征、药物统计分析:排在前5位的常见症状依次是上腹胀、上腹痛、嗳气、口干、情绪不佳。高频舌象前5位依次是舌淡红、苔薄白腻、舌下脉络迂曲、边有齿痕、苔黄白。纳入研究的306首处方中共使用中药种类数为203味,累计总频次为4159次,平均每首处方使用药物数为13.59±1.33味。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中药一共有70味,占总频率90.19%,使用频数前十位的药物依次是甘草、黄芪、莪术、白花蛇舌草、白术、党参、三七、半枝莲、石斛、海螵蛸,合计频率约占总频率40%。四气频数分布前4位依次是温、平、微寒、寒,五味频数分布前4位依次是甘、苦、辛、微苦,归经分布前3位依次是以脾经、肝经、胃经多见。功效分类频次前4位依次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和理气药。3.证型统计分析:本研究中CAG分为7个证型,以脾胃虚弱型(65例)最多见,脾胃湿热型(51例)次之,脾胃虚寒型(33例)最少,肝胃气滞型、肝胃郁热型、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例数分别为44例、42例、36例、35例。中青年患者以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证多见,胃络瘀血证未见;中老年患者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为主,虚证及瘀血象较中青年患者多见。4.系统聚类分析:取频数大于25次的药物(共计39味)的聚九类结果并提取常用药物组合:①健脾祛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甘草、黄芪、莪术、白花蛇舌草、白术、党参、三七、半枝莲、三棱、薏苡仁、水蛭、石菖蒲;②益气养阴类:石斛、太子参、丹参、五指毛桃、山药;③生肌止痛类:海螵蛸、白及、延胡索;④疏肝理气,清热利湿类:柴胡、白芍、枳壳、蒲公英、厚朴、栀子;⑤消食行气类:砂仁、麦芽、陈皮、木香;⑥消食除胀类:猫爪草、神曲、鸡内金;⑦安神养血类:酸枣仁;⑧顺气降逆类:柿蒂、赭石、黄连;⑨此类药物不应成为药物组合:枳实、木蝴蝶。5.复杂网络分析:共同出现次数大于100次的药对组合(不含甘草)依次为:党参、黄芪,白术、黄芪,莪术、黄芪,白术、党参,白花蛇舌草、莪术,白花蛇舌草、黄芪,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芪、三七,白花蛇舌草、三七,莪术、三七,党参、莪术,白术、莪术。6.关联规则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对处方药物(已剔除甘草)进行建模,以置信度大于90%、支持度大于15%作为基准构建关联规则,综合最大前项数2-5的结果,得出核心药物为党参、白术、黄芪、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三棱、莪术、三七。除去核心药物,常用药物组合尚有:水蛭、白术、黄芪,枳壳、白芍、柴胡,水蛭、党参、黄芪。结论:戈焰教授认为CAG的病机根本为正虚瘀结,情志、饮食、外邪等因素致肝郁脾虚、气机不畅、水湿不化,郁久化热,湿、热、瘀互结,终酿成毒。治疗上应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法,处方核心药物为党参、白术、黄芪、三棱、莪术、三七、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随证配伍,重视虫类药在瘀血中的应用。同时,明确精神调摄、饮食调养、起居有常在CAG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梁翠绿[4](2021)在《紫杉烷类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及11种药物预防神经病变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在乳腺癌患者中探究接受紫杉烷类药物多西他赛和注射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临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采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神经节苷脂、omega-3脂肪酸、黄芪桂枝五物汤、甲钴胺等11种药物预防铂类和紫杉烷类药物致周围神经病变(PTIPN)的有效性,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影响因素分析:对2019年3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排标准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查询电子系统、问诊、进行量表评估来获取患者一般性机体指标、化疗相关指标、共同使用药物等相关信息,使用SPSS.24.0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先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总的和严重紫杉烷类药物治疗致周围神经病变(TIPN)的影响因素,再使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总的和严重TI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网状meta分析: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药物预防PTIPN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11月,提取有关数据后用stata14.0与ADDIS1.16.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影响因素分析:共纳入268名患者,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累积剂量(OR=3.533,95%CI:1.797~6.944,p<0.001)、BMI(OR=2.926,95%CI:1.621~5.281,p<0.001)、体表面积(OR=1.724,95%CI:1.011~2.941,p=0.045)、低钙血症(OR=4.899,95%CI:1.518~15.811,p=0.008)均可增加总的TIPN发生风险,而仅有累积剂量(OR=2.577,95%CI:1.161~5.719,p=0.020)和体表面积(OR=2.040,95%CI:1.073~3.877,p=0.030)是影响严重TI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70项研究,合计样本量6201例,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降低总的还是严重PTIPN发生率方面,氨磷汀、神经节苷脂、黄芪桂枝五物汤、谷胱甘肽、维生素E、钙镁输注、omega-3脂肪酸均优于安慰剂或空白,等级概率图和SUCRA曲线图都显示氨磷汀、黄芪桂枝五物汤、omega-3脂肪酸排序在前。11种药物除氨磷汀报导低血压和加重恶心呕吐外,其余药物与安慰剂或空白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累积剂量、BMI、体表面积、低钙血症是影响总TIPN发生的风险因素,而累积剂量和体表面积是影响严重TI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今后乳腺癌治疗时针对BMI和体表面积较大、出现低钙血症、累积剂量较大的患者可密切关注TIPN的发生,积极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2.黄芪桂枝五物汤最能有效预防PTIPN的发生,神经节苷酯、维生素E、omega-3脂肪酸、钙镁输注、谷胱甘肽也能降低PTIPN的发生率。本文存在着局限性,尚有待更多研究设计严谨,方法得当,尤其是在高加索人群中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来给予证实。

张曼玲[5](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张同超[6](2021)在《体细胞突变解析危险因素暴露致胃癌发生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报告显示:世界范围内,胃癌(Gastriccancer,GC)位列第五大常见癌症,并且是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2020年全球新增胃癌病例人数约1,089,103例,估计死亡人数约768,793人。其中,2020年我国预计新发胃癌病例数目以及死亡数目分别占全球的43.9%与48.6%,分列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三位以及死因的第三位,提示我国胃癌防治形势的严峻。胃癌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的疾病,环境以及遗传因素共同发挥作用。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年龄与性别、种族、感染与微生物群失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疾病史与药物使用、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暴露以及遗传倾向与家族史等方面,识别这些潜在的可改变因素使预防和控制胃癌成为可能。同时,现代生物信息学测序技术迅猛发展并日趋成熟,使得从肿瘤基因组学层面深入解析胃癌病因特异模式成为可能。肿瘤基因组突变包括可遗传至子代、突变发生在全身组织的胚系突变(易感突变),以及不具有遗传特征、突变只发生在肿瘤组织中的体细胞突变(驱动突变)。胚系突变在家族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体细胞突变是驱动肿瘤发生的必要条件,且不同体细胞突变“亚型”可能与不同环境因素暴露(如理化因素、微生物感染、危险因素暴露等)存在对应关联。目前,体细胞突变假说是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的肿瘤发生机制,已有研究借助下一代测序技术,从基因组学水平上评估胃癌体细胞突变情况、绘制体细胞突变图谱与识别突变特征,并进一步解析胃癌体细胞突变的“亚型”,为揭示胃癌病因以及胃癌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此外,环境危险因素暴露通常在肿瘤基因突变图谱上留有印记(即突变特征)。突变特征反映了肿瘤体细胞突变过程中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因素暴露的特性,为揭示肿瘤发生的病因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目前,胃癌的病因学研究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1)传统危险因素探索并不足以解释胃癌发病的全部原因,新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探索胃癌的危险因素仍旧是当下的重点研究方向;(2)体细胞突变是包括胃癌在内绝大多数肿瘤发生的关键机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从肿瘤基因组角度解析胃癌体细胞突变“亚型”,这已成为胃癌基因组学研究的热点,但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丰富;(3)不同的危险因素暴露与特定的肿瘤基因组体细胞突变类型以及突变特征密切相关,但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与不同胃癌体细胞突变“亚型”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尚需进一步探索与解析。基于上述问题,本课题组前期在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泰兴市建立研究基地,设计与实施了一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并已完成该地区上消化道肿瘤病例与匹配对照的暴露因素采集与生物样本收集工作。基于此项前期工作,本研究拟对胃癌多种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从多维度深入解析新识别的潜在危险因素-口腔卫生相关危险因素暴露与胃癌患癌风险的关系;同时,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描绘胃癌体细胞突变类型、构建突变图谱与识别突变特征,从肿瘤基因组层面深入解析胃癌不同体细胞突变“亚型”;此外,结合前期收集的危险因素暴露信息,进一步探索不同胃癌体细胞突变“亚型”与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之间的潜在关系,解析危险因素暴露是否经由特定体细胞突变最终导致胃癌发生。本研究结果能够为胃癌高发地区人群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并为胃癌的病因学研究以及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研究目的1.对胃癌多种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从多维度深入解析新识别的潜在危险因素-口腔卫生相关危险因素暴露与胃癌患癌风险的关系;2.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描绘胃癌体细胞突变类型、构建体细胞突变图谱与识别突变特征,从肿瘤基因组学层面全面解析胃癌不同体细胞突变“亚型”;3.结合收集的各项危险因素暴露信息与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探讨不同胃癌体细胞突变“亚型”与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之间的潜在关系,解析危险因素暴露是否经由特定体细胞突变最终导致胃癌发生。研究方法1.胃癌的危险因素识别在评估危险因素暴露对胃癌患癌风险的影响时,数据来自于本课题组前期在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泰兴市)所构建的一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从泰兴市当地四家最大的医院与癌症注册登记报告系统收集所有新发胃癌病例组成病例组;并从当地人口登记注册系统中采用频数匹配法(性别和每5岁年龄组进行匹配)随机抽取研究对象组成对照组;由培训合格的当地调查员进行问卷信息收集(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职业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吸烟饮酒、口腔卫生、家族史等),并采集生物学样本(如血液、肿瘤组织等)。使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蛋白芯片)对两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本特征和暴露因素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评估危险因素暴露与胃癌患癌风险的比值比(Odds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D)。在评估口腔卫生与胃癌患癌风险时,为评价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H.pylori感染对口腔卫生-胃癌患癌风险的修饰效应,本研究进一步应用相乘交互作用模型进行交互作用分析;同时,本研究排除从当地癌症登记处招募的胃癌病例后,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潜在偏倚对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以P<0.05(双侧)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胃癌体细胞突变图谱与突变特征识别研究所用的样本均来自于课题组前期于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建立的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00例胃癌病例的肿瘤组织石蜡切片及对应外周血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整个实验流程包括样本DNA提取、文库构建以及上机测序三个方面的内容。测序完成后,对获得的原始下机数据(Raw data)基于UCSC的参考基因组(hg38),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识别体细胞突变信息,基本原理为:(1)测序完成后,分别将病例肿瘤组织以及对应外周血测序结果与人类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此时肿瘤组织识别的突变包含胚系突变(Germline mutation)与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两种突变信息;而外周血识别的突变仅包含胚系突变。(2)通过对两组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可过滤掉胚系突变,进而识别出体细胞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具体方法如下:(1)使用FastQC软件对两组原始数据(Raw data)进行质控与过滤。(2)过滤后的数据(Cleandata),使用BWA软件(Burrows-Wheeler Alignment Tool)与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UCSC,hg38),同时进行排序以及过滤。(3)使用GATK4.1 mutect2软件,进行样本的体细胞变异检测与过滤,寻找体细胞突变的SNP和InDel。在进行体细胞变异筛选过程中,除基本的过滤筛选条件外,针对石蜡组织样本测序可能带来的碱基偏好问题,使用LearnReadOrientationModel对结果进行矫正。(4)使用ANNOVAR软件对识别的体细胞SNP、InDel位点进行注释,确定突变位点对应的基因信息。对注释后的体细胞突变信息进一步筛选过滤后,使用MATLABR2019b软件运行MutSigCV 1.41鉴别显着突变基因;同时,使用R软件(版本3.6.3)ggplot2、maftools、ggfortify、Biostrings、NMF以及sigminer等软件包对体细胞突变进行可视化分析与突变特征分析3.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与胃癌体细胞突变间的关联基于本研究前面收集的详细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与临床特征信息、全外显子组测序识别的胃癌体细胞突变信息,进一步评估胃癌危险因素暴露(年龄、性别、吸烟、饮酒、H.pylori感染与口腔卫生等)及临床特征信息(Lauren分型、TNM分期)与不同胃癌体细胞突变“亚型”(碱基突变类型、突变基因以及突变特征)之间的关系。使用R软件(版本3.6.3)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以及四分位数描述不同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下6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体细胞碱基突变类型的突变比例,同时进行正态性检验;在进行年龄与碱基突变类型关联性分析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在进行其他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与碱基突变类型关联性分析时,两组比较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其中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取矫正后P值)。在进行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与胃癌体细胞高频突变基因及显着突变基因关联性分析时,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检验。在进行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与胃癌体细胞突变特征关联性分析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并使用R软件的forestplot包绘制多因素分析结果的森林图。研究结果1.危险因素暴露与胃癌患癌风险关系排除危险因素暴露信息不全者,本研究共有901例胃癌病例和1972例对照被纳入最终的统计学分析。胃癌家族史、H.pylori感染、年龄、受教育水平、财富得分、饮酒以及调查时10年前BMI(Body mass index)与胃癌患癌相关。牙齿缺失与胃癌患癌风险增加无显着相关性(OR=1.08;95%CI=0.88-1.33),但补牙颗数的增加与胃癌患癌风险呈显着正相关。与每天刷牙≥2次相比,每天刷牙≤1次者胃癌患癌风险显着增加(OR=2.39;95%CI=1.94-2.94)。口腔卫生指标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H.pylori感染在胃癌患癌中无显着交互作用。2.胃癌体细胞突变图谱与突变特征100例胃癌病例全外显子组测序共识别出73,518个体细胞突变事件,其中,SNP 识别最多,有 62,354 个(占比 84.8%);错义突变(Missensemutation,57,223个,占比77.8%)是最主要的突变类型;6种碱基突变类型中以C>T突变类型最多,为22,640个(占比36.3%)。应用MutSigCV算法共鉴别出2个与胃癌相关的显着突变基因,分别为TP53(突变频率为56%)以及COL4A3(突变频率为10%),其中COL4A3是新识别的胃癌潜在显着突变基因;同时,本研究识别出23个胃癌高频突变基因与86个胃癌频发体细胞突变,初步完成胃癌体细胞突变图谱的构建。此外,本研究识别出3个胃癌体细胞突变特征,分别对应于COSMIC数据库中的 Signature 1(Cosine 系数=0.892)、Signature 3(Cosine 系数=0.744)以及 Signature 5(Cosine 系数=0.865)。3.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与胃癌体细胞突变间的关联根据上述胃癌体细胞突变信息把胃癌分成不同“亚型”,分析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与胃癌体细胞突变“亚型”的关联,结果显示:相比较年龄60岁以下的患者,年龄>60岁者中C>T突变比例较高(P=0.025)、T>A突变比例略低(P=0.045);吸烟者及吸烟强度较高者的T>A突变比例略低(P=0.035),有烟草暴露者C>G突变比例略低(P=0.043);相比弥漫型胃癌患者,肠型胃癌患者的T>C突变比例略低(P=0.047);相比较于Ⅰ期患者,Ⅱ/Ⅲ/Ⅳ期患者C>A突变比例略低(P=0.037)、T>C(P=0.035)与T>G(P=0.043)突变比例显着增多。进一步分析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与胃癌高频及显着突变基因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年龄大于60岁者TP53基因(P=0.048)与DNHD1基因(P=0.043)突变比例显着升高;有烟草暴露者OBSCN基因突变比例显着降低(P=0.026);FSIP2基因(P=0.041)、HMCN2基因(P<0.001)及DNAH2基因(P=0.021)的突变比例在不同TNM分期中存在显着性差异。此外,本研究对导致Signature5胃癌体细胞突变特征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烟草暴露与Signature5突变特征产生显着相关,有烟草暴露者产生Signature 5的风险增加约5倍(OR=5.09;95%CI=1.06-24.48)。研究结论1.除已知危险因素(胃癌家族史、H.pylori感染、年龄、受教育水平、财富得分、饮酒以及调查时10年前BMI)外,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及口腔健康状况与胃癌患癌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2.根据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本研究初步构建胃癌体细胞突变的图谱,识别出TP53以及COL4A3两个胃癌显着突变基因,其中COL4A3是新识别的胃癌潜在显着突变基因;同时,通过突变特征分析识别出3个胃癌体细胞突变特征,分别对应于COSMIC数据库中的Signature 1、3与5。3.胃癌体细胞突变的碱基突变类型、高频突变基因与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同时,本研究发现胃癌体细胞突变特征Signature5与烟草暴露显着相关,即有烟草暴露者产生Signature 5的风险增加约5倍。创新性1.本研究基于前期严格建立的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多种危险因素与胃癌患癌关系进行评估,并对新识别的潜在危险因素-口腔卫生与胃癌患癌关系进行多维度深入解析。2.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本研究从肿瘤基因组学层面构建胃癌体细胞突变图谱,识别胃癌体细胞突变特征,进而解析胃癌不同体细胞突变“亚型”,为其药物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3.本研究充分探讨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与不同胃癌体细胞突变“亚型”间的潜在关联,解析危险因素暴露是否经由特定体细胞突变最终导致胃癌发生,研究结果为胃癌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借鉴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张葳[7](2021)在《基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CAG伴IM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科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病理表现特点为胃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根据公认的Correa胃癌的发展模式,将胃粘膜萎缩基础上伴发肠上皮化生称为癌前状态,故临床上目前如何有效干预肠上皮化生对防治胃癌发生、发展,阻断胃癌发展路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西医学方面,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尚缺乏明确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中不单能有效的控制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病情,还可以延缓、阻断肠上皮化生发展,具有显着的优势。本课题通过前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证候学研究结果与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采用理气活血解毒法进行干预,临床实践中该法对萎缩、肠上皮化生甚至异型增生均具有明确疗效。长期慢性非可控性炎症和肿瘤“炎癌转化”的相关性已被公认,NLRP3炎症小体是近年来医学科研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NLRP3炎症小体被过度活化与其所诱导的一系列级联炎症反应关系密切,在炎症反应的调控中,炎性信号转导途径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炎症的启动激活、放大及反应等“多米诺效应”反应链密切相关,然而理气活血解毒法是否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信号通路达到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链”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尚不确切。基于此,本课题拟采取网络药理学及免疫组化技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通过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课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文献综述、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免疫组化实验研究。文献综述部分总结撰写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初步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效应特点和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依据。免疫组化实验研究部分,采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对30例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进行干预,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胃组织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NLRP3、caspase-1、IL-1β、IL-18、GSDMD的变化,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分子机制。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参白颗粒中的92种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38个靶基因达到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效用,其中来源于中药莪术与柴胡的新莪术二酮、莪术二酮、胡薄荷酮、诺卡酮、香芹酮等为主要药效成分;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参白颗粒可通过白介素-12信号通路、CD4+T细胞的TCR信号通路、白介素-23信号通路、白介素-1信号通路、白介素-2信号通路、CD8+T细胞的TCR信号通路、NF-κβ经典通路、干扰素γ信号通路等10多条通路,经由代谢调控、能量通路、免疫反应、抗细胞凋亡等10个生物学过程,发挥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作用。(2)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胃组织NLRP3炎症小体通路关键分子得出,治疗前后NLRP3、Caspase1、IL-1β、IL-18、GSDMD的表达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参白颗粒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具有多靶点、多成分、多途径的协同效应特点,通过靶基因功能富集发现其多条信号通路,与NLRP3炎症小体、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2)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关键分子NLRP3、caspase-1、IL-1β、IL-18、GSDMD分子具有调控作用,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可下调NLRP3、caspase-1、IL-1β、IL-18、GSDMD分子的表达水平,故该法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信号通路达到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病变进展。

吴优[8](2021)在《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消化道内外多种疾病的重要人类病原体。2015年的京都胃炎全球共识吹响了消灭Hp的进军号,随后,国内外共识指南根除Hp的治疗指征在不断扩大,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在2017年将“证实有Hp感染”作为治疗指征,美国休斯顿共识在2018年提出“所有Hp感染者都应治疗”,日本Hp感染共识在2019年指出“Hp感染是治疗的指征”。抗生素作为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主要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抗生素相关耐药率的逐年增加,近年来患有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人数激增。现今临床上提出了多种补救治疗方案,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是其中的治疗策略之一,多个指南指出:如果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建议行药敏试验。但目前药敏培养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取样过程要求高,培养周期较长,临床上难以广泛开展,因此需探索新的药敏技术。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收集了就诊于本院消化内科难治性Hp感染的患者,取其胃黏膜进行Hp新型药敏培养,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益生菌辅助治疗是目前Hp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对其机制也有探讨,有临床研究提出适时的添加益生菌能使Hp感染后紊乱的肠道菌群得到恢复,减少了抗生素的副作用。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有益于根除Hp,支持者认为益生菌拮抗Hp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包括分泌抗菌物质、竞争抑制、干扰黏附过程、增强黏膜屏障或调节免疫等方式。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对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非常复杂,对益生菌作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肠道菌群,相对于此,对胃内微生态的研究却很少,既往我们认为胃内极酸性环境几乎没有微生物的存在,益生菌对胃内微生态的影响更是少见报道。因此我们对难治性Hp感染患者预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在分子水平上探究其可否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中定植以达到调整胃内微生态并且辅助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另外,据统计,89%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相关,中国作为胃癌的高负担国家,有必要推行“Screen and treat”策略,然而中国个别城市人群的报道显示Hp筛查率偏低,普通民众对Hp的认知防治情况尚不明确,也尚缺乏来自不同专业医生防治认知的报道。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国医师和一般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的调查,对现状进行了展示,并尝试阐述民众筛查的影响因素及医生根除治疗的抗衡因素。第一部分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目的:研究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临床感染耐药Hp菌株培养的成功率及对根除率的影响;探讨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价值;根据结果评估上海地区多次Hp根除失败患者对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的耐药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03月至2020年09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治疗前(第0天)对其行胃镜检查,取1块胃窦粘膜组织进行药敏培养,具体方法如下:将胃黏膜组织直接放进新型肉汤培养基(含马血清、布氏肉汤)中,置于环境温度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的培养箱中,培养时长为3-5天;待液体浑浊后,滴2滴尿素溶液和2滴酚红溶液至八排管孔内,加20μl菌液吹打混匀,观察颜色变化情况,若10分钟内液体由淡黄色变成红色或者紫罗兰色,则证明幽门螺杆菌培养成功,若10分钟内没有颜色变化,则培养结果为阴性。药敏鉴定:取10u L菌液接种至新型药敏测试板微孔中,微孔中包含:阿莫西林(0.5mg/L和1mg/L)、克拉霉素(0.5mg/L和1mg/L)、甲硝唑(4mg/L和8mg/L)、左氧氟沙星(0.5mg/L和1mg/L)、呋喃唑酮(0.5mg/L和1mg/L),将药敏板放入培养箱中(设置培养条件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培养3天后,用12孔排枪在每个微孔中加入50μl底物反应液,通常10分钟内即可辨别出微孔中的变色情况,如果液体颜色变蓝色,表明幽门螺杆菌正常生长,Hp对该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如果不变色,表明Hp对该抗生素敏感;如果低浓度孔变色,而高浓度孔未变色,则为中敏。治疗方法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2种敏感抗生素,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四联方案口服治疗10天,然后停药1月后复查13C或14C呼气试验,统计药敏培养成功率、根除率、抗生素耐药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与耐药率有无关联。结果:药敏培养共纳入51人,33人药敏培养成功,培养成功率64.7%,克拉霉素耐药率81.8%,左氧氟沙星耐药率78.8%,甲硝唑耐药率45.5%,阿莫西林耐药率33.3%,呋喃唑酮耐药率9%;上海地区Hp对抗生素单一耐药率12.1%,双重耐药率36.4%,多重耐药率48.5%;根除率按ITT分析和PP分析结果为87.9%和93.5%;不同性别、年龄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和呋喃唑酮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药敏培养技术培养成功率为64.7%,上海地区对多种抗生素单一耐药率及双重耐药率均较高,根据药敏结果对难治性感染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除率高,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目的:在分子水平探究益生菌是否可以调控Hp感染患者胃内微生态环境,并探讨是否可以达到辅助根除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并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至少2次的患者。在益生菌干预前(第0天)和干预后(第15天)分别胃镜下取胃窦黏膜2块,提取DNA,进行16s DNA高通量测序,以检测益生菌干预前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并统计益生菌干预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率。结果:本试验共纳入41例患者,胃微生态测序结果如下:(1)Alpha多样性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包括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l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goods 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没有发生改变;(2)Beta多样性分析:Uni Frac热图分析、Anosim分析、物种Adnois分析、物种MRPP分析、NMDS分析和PCOA分析等结果显示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相似,没有明显分离,表明乳酸杆菌干预前后物种多样性无显着差异;(3)LEf Se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后属水平Dorea、Faecalibacterium、Corynebacterium,科水平Corynebacteracede相对丰度显着增加;(4)临床症状:益生菌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极大改善(P<0.001)。结论:乳酸杆菌预干预2周对胃内各菌群相对丰度及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可能主要通过调节胃内某种特定菌群和肠道菌群发挥作用。第三部分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医师和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进行全国性调查,展示现状。方法:2019年1月至2月利用互联网调研平台定量调研方式,采取描述性统计方法,覆盖全国31个省市,城市、县城、农村所有居住地区展开针对中国医生及普通民众调查问卷,均包含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知识、观念及实践的研究,普通民众问卷共计28个问题,医生问卷共计30个问题。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招募3211名普通民众和546位医生,公众问卷的回应率为12.4%,医生问卷的回应率为4.1%。普通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知识了解的总体正确率仅为16%,对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分别为35%和43.6%。医生对幽门螺杆菌知识的掌握(83.9%)高于其他人群,对于Hp传染途径及中国Hp感染现状了解欠佳(13.0%),可能是由于最新的幽门螺杆菌相关共识反馈不佳(14.3%)。绝大多数普通民众(87.0%)和医生(82.2%)支持国家幽门螺杆菌筛查计划从而预防胃癌,且支持率与Hp知识水平相关。消化内科医生对Hp感染知识(25.3%vs10.5%,P<.001)以及相关共识(31.9%vs 10.8%,P<0.001)的掌握高于非消化内科医生,但是,对幽门螺杆菌的筛查支持率低于非消化内科医师(58.2%vs.84.2%,P<0.001),其中可能与沉重的医疗负担(67.3%)有关。结论:中国民众对Hp知识的知晓率低,Hp筛查率低,在胃癌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省份更不理想,应加强对Hp知识的健康教育。全民对Hp筛查普遍持积极态度,有助于Hp筛查及根治工作的开展,可以进一步降低中国的胃癌疾病负担。中国各科医师对Hp知识掌握水平高,普遍支持Hp全民筛查,但消化科医生对Hp筛查支持率较低,可能与医疗资源不足有关,提示卫生部门应加强Hp筛查相关的资源投入。

巴图巴雅尔·乌云毕力格(Oyunbileg.B)[9](2021)在《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证素与舌荅菌群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由理论研究、临床部分和实验部分三部分组成。1理论研究撰写综述三篇,第一篇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重点介绍有关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管理和治疗的全面信息,为防控等;第二篇总结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等;第三篇总结了中医舌诊和舌苔菌群与脾胃相关性、重点介绍脾胃病与舌苔菌群关联。2 临床研究目的:望舌是为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辨证分型的重要手段,同时不会对患者造成痛苦,且对疾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中国和蒙古国不同种族CAG患者的中医证候、证素与不同CAG中医证候以及不同病理阶段的舌苔菌群的关系,有助于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和中医诊疗,也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揭示舌苔变化的科学内涵,丰富中医学舌诊的内容。方法:本研究收集100例中国和100例蒙古国,共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例资料,从一般资料、四诊信息入手,主要运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性检验、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索性研究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结果:1、中蒙两国CAG患者性别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Bonferroni法校正后发现,中国18~44岁年龄区间人数显着高于蒙古国该区间人数。3、对两国BMI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发现蒙古国CAG患者异常体重人数较多,超过本国受试者总体数量一半,中国CAG患者的BMI则集中分布在正常体重范围。蒙古国肥胖的人数较中国更多,中国CAG患者正常体重人数多于蒙古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烟酒史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两国Hp感染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国CAG患者Hp感染明显高于中国。6、对两国无诱发因素和有诱发因素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Bonferroni校正,蒙古国无明显诱因患者较中国患者多,而中国饮食因素、情志因素、气候变化等诱发因素较蒙古国患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对两国胃镜下伴随诊断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8、对200例中蒙两国CAG患者因子分析,得出蒙古国CAG病位在胃、脾、肝,病性为湿、气滞、热、血瘀、阳虚、气虚和阴虚,证候类型有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肝胃郁热证;中国CAG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为热、气滞、湿、气虚,证候类型有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9、对两国不同病理阶段(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医证候分布上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病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型增生病理阶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蒙两国的主要证候类型为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中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未出现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主要以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为主,无明显的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弱证的表现。3实验研究目的: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的结构分布和多样性。方法:分别选取中蒙两国CAG患者18例(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各6例)作为病例组,中蒙两国健康人群各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舌苔菌群,统计分析舌苔菌群的结构分布和多样性。结果:(1)从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属水平分布发现,萎缩和异型增生病理阶段蒙古国的物种总数及特有物种总数均高于中国,但健康人和化生阶段中国的物种总数及特有物种总数均高于蒙古国;中国异型增组的Neisseria(奈瑟菌属)丰度明显高于中蒙两国正常组、蒙古国异型增生组丰度,中蒙两国异型增生组的Leptorichia(纤毛菌属)丰度高于两国正常组(P<0.05)。(2)门水平舌苔菌群分布中,优势菌群主要为 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Fusobacteria(梭杆菌门)和 Patescibacteria细菌,中国健康组和异型增生组的Fusobacteria(梭杆菌门)丰度明显高于蒙古国的健康组和异型增生组(P<0.05)。(3)在舌苔菌群多样性水平上,中国健康组舌苔菌群群落中含OTU数目指数高于蒙古国健康组(P<0.05),但CAG不同病理阶段在菌群种类的数量以及菌群的复杂程度上并无差异(P>0.05)。结论:中蒙两国CAG患者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存在结构差异,舌苔菌群与CAG有密切关联。

宋瑶[10](2021)在《基于iNOS研究健脾清化化瘀汤治疗Hp相关性CAG伴异型增生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健脾清化化瘀汤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观察健脾清化化瘀汤对病变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损伤情况的改变,检测大鼠胃黏膜中NO、SOD、iNOS、IL-1 β、TNF-α的含量及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探讨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在胃黏膜损伤方面的作用靶点。方法:取90只SPF级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中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组,每组15只,按每笼5只分笼饲养。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使用SSI悉尼菌株Hp悬液灌胃8周,行C13呼气试验后确认感染成功,再按综合造模法(MNNG联合雷尼替丁)连续造模28周。每隔8周随机取2只大鼠观察胃黏膜情况,光镜下确定造模成功后,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iNOS抑制剂组给予氨基胍灌胃,健脾清化化瘀汤高中低剂量组予不同梯度浓度的健脾清化化瘀汤灌胃10周后取材。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情况,同时应用NO、SOD试剂盒分别测定胃组织中NO含量及SOD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NOS、IL-1 β、TNF-α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健脾清化化瘀汤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模型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大鼠胃黏膜可见不同程度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与模型组相比,iNOS抑制剂组及健脾清化化瘀汤高、中剂量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总体呈好转征象,其中以中药中剂量组改善最明显。2.健脾清化化瘀汤对大鼠胃黏膜NO、SOD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iNOS抑制剂组及健脾清化化瘀汤高、中剂量组胃黏膜NO含量明显减少、SOD活性明显增强(P<0.05),健脾清化汤中剂量组疗效最为明显(P<0.01)。3.健脾清化化瘀汤对大鼠胃黏膜iNOS、TNF-α、IL-1 β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iNOS抑制剂组及健脾清化汤高、中剂量组胃黏膜iNOS、TNF-α、IL-1 β表达上调(P<0.05),健脾清化汤中剂量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健脾清化化瘀汤可能通过调控iNOS表达,减少异常NO生成,从而减少NO对大鼠胃黏膜的氧化、促炎、促癌变作用,最终改善大鼠胃黏膜炎症、萎缩、异型增生,防止癌变。

二、抗氧化剂及抗HP药物可预防胃癌的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氧化剂及抗HP药物可预防胃癌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1)含聚普瑞锌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Hp根除治疗
        1.3.2 Hp根除成功的判断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2.2 Hp根除率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2.4 症状好转率
    2.5 性别、年龄、病种差异对根除结果的影响
3 讨论

(3)基于数据挖掘的戈焰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CAG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1 CAG的疾病概念与诊断
        1.1.2 CAG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CAG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1.4 CAG的治疗方法
    1.2 祖国医学对CAG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2.1 CAG的中医病名
        1.2.2 CAG的病因病机
        1.2.3 CAG的辨证分型
        1.2.4 CAG的中医内治法
        1.2.5 CAG的中医外治法
    1.3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第二章 数据挖掘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数据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采集病案信息并建立数据库
        2.2.2 数据规范
        2.2.3 数据统计方法
        2.2.4 总结归纳
    2.3 研究结果
        2.3.1 性别、年龄、四诊资料分布
        2.3.2 高频药物及药物属性分析
        2.3.3 系统聚类分析
        2.3.4 复杂网络及关联规则分析
        2.3.5 中医亚组证型分析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发病情况及用药情况分析
    3.2 聚类结果分析
    3.3 高频及核心药物分析
    3.4 戈焰教授学术思想提炼
        3.4.1 脾气旺则邪不受——健脾益气为根本
        3.4.2 气机通则痞胀消——调和肝脾须兼顾
        3.4.3 瘀血化则病灶清——活血化瘀要重视
        3.4.4 毒热解则病因除——清热解毒当勿忘
        3.4.5 衷中参西与时进——多元辨证相结合
        3.4.6 发挥主观能动——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紫杉烷类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及11种药物预防神经病变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字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乳腺癌患者接受紫杉烷类药物治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排标准
        1.2 观测指标
        1.3 数据收集方法
        1.4 评估标准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
        2.2 观测指标与TIPN发生风险的单因素分析
        2.3 观测指标与TIPN发生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2.4 样本量、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与预测效果评估
    3 讨论
第二章 11 种药物预防铂类和紫杉烷类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排标准
        1.3 文献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质量学评价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防治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小结
        参考文献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结论
    5.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6)体细胞突变解析危险因素暴露致胃癌发生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见缩写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胃癌流行现状及分型
    1.2 胃癌潜在的危险因素
    1.3 胃癌体细胞突变研究进展
    1.4 研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危险因素暴露与胃癌患癌风险关系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胃癌体细胞突变图谱与突变特征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胃癌危险因素暴露与胃癌体细胞突变的关联性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研究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英文论文两篇

(7)基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CAG伴IM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范畴与历史沿革
        2 中医病因病机
        3 治疗
        4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
        5 理气活血解毒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简介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治疗
        4 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CAG伴IM患者胃组织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
    一、研究对象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结论
第二部分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结论
第三部分 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
    一、研究背景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证素与舌荅菌群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1 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癌前病变
        2 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3 诊断
        4 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管理策略
        5 一般治疗
        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舌诊及舌苔菌群与脾胃病相关性研究现状
        1 舌诊的发展概括
        2 舌诊在脾胃病的临床意义
        3 正常舌苔形成机制
        4 舌苔微生态与脾胃病的关系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报告表的制定
        4 研究内容
        5 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
        2 一般资料
        3 四诊信息对比特点
        4 因子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国家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纳入标准
        3 病例排除标准
        4 16SrRNA实验过程
        5 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
        1 临床一般情况
        2 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与舌苔菌群的分布
        3 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的分布
        4 中蒙两国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Alpha多样性及丰富度指数组间差异检验
        5 中蒙两国健康组与异型增生组对比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舌苔菌群分布特点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卫生部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iNOS研究健脾清化化瘀汤治疗Hp相关性CAG伴异型增生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胃癌前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PLGC病因的认识
    2. PLGC机制研究进展及iNOS-NO作用机制
        2.1. PLGC机制研究进展
        2.2. iNOS-NO作用机制
        2.3. SOD、TNF-α、IL-1β与iNOS-NO的关系
    3. 西医治疗PLGC现状
        3.1. 内镜下切除
        3.2.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3.3. COX-2抑制剂
        3.4. 维甲酸
        3.5. 叶酸
    4. 中医药治疗现状
        4.1. 病因病机
        4.2. 分型论治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及饲料
        2. 动物实验期间药品
        3. 检测阶段所需的试剂
        4. 引物设计与合成
        5. 实验器材
    第二节 实验方法
        1. 分组
        2. 造模
        3. 药物治疗
        4. 取材及标本制备
        4.1. 取材
        4.2. H&E染色制片
        4.3. 10%组织匀浆制备
        5. 检测
        5.1. C13呼气试验
        5.2. 胃黏膜组织H&E染色
        5.3. 大鼠胃黏膜NO含量测定
        5.4. 大鼠胃组织SOD活性测定
        5.5. RT-PCR定量检测胃组织中iNOS、TNF-α、IL-1β基因表达水平
        6. 数据分析
    第三节 实验结果
        1. 大鼠一般情况
        2. Hp接种后大鼠Hp阳性情况
        3. 大鼠胃黏膜情况结果
        3.1. 造模后大鼠胃黏膜情况
        3.2. 治疗结束后大鼠胃黏膜情况
        4.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大鼠胃黏膜组织NO含量的影响
        5.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大鼠胃黏膜组织SOD活性的影响
        6.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大鼠胃黏膜组织iNOS、TNF-α、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
        6.1.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大鼠胃黏膜组织iNOS mRNA表达的影响
        6.2.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大鼠胃黏膜组织TNF-α基因表达的影响
        6.3.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大鼠胃黏膜组织IL-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二章 讨论
    1. 大鼠一般情况的分析
    2. 大鼠胃黏膜情况分析
    3. 大鼠胃黏膜组织NO含量、SOD活性的分析
    4. RT-PCR结果分析
    5. 健脾清化化瘀汤组方思路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6.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复制
第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抗氧化剂及抗HP药物可预防胃癌的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 [1]含聚普瑞锌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分析[J]. 陈菲菲,方林,胡梦成,柏文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1(12)
  • [2]基于数据挖掘的戈焰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D]. 郑芷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数据挖掘的戈焰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D]. 郑芷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紫杉烷类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及11种药物预防神经病变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D]. 梁翠绿.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5]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体细胞突变解析危险因素暴露致胃癌发生的作用研究[D]. 张同超. 山东大学, 2021
  • [7]基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CAG伴IM的机制[D]. 张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 吴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9]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证素与舌荅菌群的对比研究[D]. 巴图巴雅尔·乌云毕力格(Oyunbileg.B).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iNOS研究健脾清化化瘀汤治疗Hp相关性CAG伴异型增生的作用机制[D]. 宋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抗氧化剂和抗HP药物可以预防胃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