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地区建筑工地与地基研究进展

营口地区建筑工地与地基研究进展

一、营口地区建设场地及地基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初亚奇[1](2020)在《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突变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被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城市内涝、水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水安全与水生态问题。同时,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气候特征与水文条件等,致使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城市雨洪管理实施难度增加。因此,本文以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为视角,从流域、城市、河段多尺度构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满足城市雨洪管理需求,提升寒地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功能,以期对寒地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论文在大量背景理论研究下,首先梳理寒地城市地域特征,识别不同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以“格局—过程—尺度”为切入点,提出多尺度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建立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并进一步确立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城市管控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格局与水生态过程、城市内涝的影响机制,阐述多尺度管控内容与相关技术方法;其次,构建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即“流域尺度空间耦合(宏观)——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尺度系统耦合(中观)——寒地海绵系统优化、河段尺度功能耦合(微观)——河岸带生态修复与措施建设”,并提出相应体系内容与技术方法;再次,以沈抚新区作为寒地城市研究区域,对应规划体系框架建立多尺度空间,在流域尺度下,利用GIS空间计算与分析法进行空间耦合,提取与水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底要素,进行耦合叠加,构建不同水平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底线(低)、一般(中)、满意(高)三级水平划分禁限建区域,优化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为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提供刚性骨架;在城市尺度下,基于流域尺度空间格局,对城市多级排水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一是寒地海绵生态系统优化,确定水系廊道和绿地斑块布局,二是寒地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用SWMM模型对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排水要求,三是寒地适宜性低影响开发系统,划分管控分区并对各分区所应用措施规模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利用SWMM模型对优化前后方案进行模拟校验,验证其优化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注重寒地雨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最优模式;在河段尺度下,在流域尺度水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上,依据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生态系统格局与低影响开发系统定量方案,对研究区域内的河岸带进行海绵结构布局与方案设计,使具有寒地适宜性水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措施两者在设计中并行,同时对河岸带的寒地植物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寒地海绵河岸带的功能要素耦合。论文涉及城乡规划、景观、水文等多学科理论融合,着眼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集成多种相关技术方法。通过多尺度体系构建,明确寒地海绵不同尺度规划内容,最后将相关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到实践方案中,检验该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陈杨露[2](2018)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以广东省深圳技术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推进,城市工程建设将会越来越频繁。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十分必要并且缺一不可的环节。评估工作的开展可以明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从而可以做到早预防,确保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而安全地开展,为后期工程勘查、设计、施工提供一定指导。根据前期现场踏勘,结合深圳技术大学建设用地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分路段判定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以及致灾地质作用的类型和分布,确立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现状为地面沉降2处、崩塌1处,预测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或滑坡(开挖边坡崩塌或滑坡、基坑边坡崩塌或滑坡)共3大类4种是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重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预测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或滑坡(开挖边坡崩塌或滑坡)共3大类是在工程项目建成后,研究区还可能遭遇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对相关典型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了不同评估方法的利弊,最终确定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广东省深圳技术大学拟建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依据经纬度将研究区划分成20个单元格,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确定评估因子的模糊权矩阵,利用隶属度取值和隶属函数确定了模糊关系矩阵,逐一对每个评估单元进行危险性大小的评估,最后与定性分析作对比,确立研究区危险性大小分布。根据得出的结论分区进行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确立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分级,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尽管本文研究所得结论不能直接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勘查、设计与施工等相关工作,但是为后期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提供了指导。

宋思然[3](2016)在《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辽宁省即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地震多发的省份,农村地区的地震安全问题十分严峻。辽宁省的农村民居基本没有抗震设防,也没相应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对农村民居进行抗震设防进行要求。经过现场调查发现:现有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差,缺少相应的防震法规,缺少政府地震安全方面的公共服务支持,缺少地震和建设部门的技术支撑、建筑队伍管理、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抗震加固改造资金保障以及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匮乏;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果将不可想象。所以农居地震安全问题急需解决。同时帮助农村居民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我国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任务和使命。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社会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国内外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学习理解了国家公共安全相关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了辽宁农村地区民居的现状、农居地震安全管理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对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归纳总结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存在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缺乏法制保障、农民本身防震意识薄弱和推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设的资金无法保障等问题本质及形成原因。最后,探讨并提出了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治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辽宁地震安全教育机制和完善农村民居改造资金保障机制等对策以解决辽宁省农居地震安全管理问题。地震安全属于国家安全的范畴,地震灾害不能避免,但是可以利用科学的手段尽力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本文认为,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完善管理体制,增加政府公共服务在农村地区的供给,加强地震和建筑部门在农居建设中的技术支撑力度,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介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建立完善的抗震住房资金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以达到全民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的目的。

姚新强[4](2016)在《天津农居易损性与抗震能力分布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农村民居量大面广,从规划选址到设计施工没有正规的监督和管理。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要远远低于城市,大量的抗震能力研究和实际震害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的强弱和农民自身经济、防震减灾意识、当地的传统做法、政府的重视程度等息息相关。我国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总体特点,应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越强,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农民民居抗震能力越弱。而西部大部分地区和东部强震危险区往往是中强地震发生区。农村民居尤其是老旧民居材料老化、腐蚀严重,基本无任何抗震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对农村民居进行抗震能力评价和研究应该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天津地区属于东部强震危险区,农村地区民居占比较大,尤其是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16年将要实施,天津市一些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有了提高,虽然有法不溯往的原则,但是目前大多数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无法达到2020年天津市抵御6级地震的防震减灾目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目前对天津地区开展农居抗震能力的研究却较少。因此开展天津地区农居地震易损性分析和抗震能力分布研究,可以为现有农居的抗震加固和未来农村民居的选址和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为地震灾害评估,救援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在国内外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评价、研究和地震安全工程分析背景的基础上,对全国典型地震农居震害和易损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农居破坏等级的划分标准和地震易损性指数的定义;然后以天津地区有代表性的3个区县农居结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农居抗震性能三级调查方法,对天津农居的抗震性能开展了调查与分析工作;然后对天津农居中主要的材料、构件进行了力学试验,给出了材料、构件的力学性能和墙片破坏等级的双参数划分方法和标准;然后在农居抗震性能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对天津农居的地震易损性进行了分析,并和全国农居震害中给出的易损性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天津农居抗震能力分布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抗震能力分布和抗震能力分布指数的定义,通过人口、破坏比和结构类型及比例因素分析了天津农居抗震能力分布的特征;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看了展望和总结。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农居抗震能力的研究现状和背景资料,分析了全国典型地震农居震害特点、破坏特征和破坏机理,给出了易损性指数的一种定义,分析了全国典型地震农居的易损性,并对不同结构类型的易损性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对天津农居进行了抗震性能调查,给出了天津3个典型区县农居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现状,形成了典型单体农居抗震性能调查表、结构图和自然村农居整体抗震性能调查表,为天津农居抗震能力评估和易损性分析提供基础资料;对天津农居典型中的典型材料和构件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分别开展了泥浆、炉渣砂浆和水泥砂浆标准试块的抗压强度试验,进行了3种砂浆的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以及12个墙片构件的拟静力试验。明确了天津典型农居墙体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并给出了墙片破坏等级的双参数划分方法和标准。然后,在大量典型农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天津农居的抗震能力鉴定和易损性分析,给出了抽样自然村单栋农居的抗震能力指数、不同结构类型房屋数量分布和易损性矩阵,给出了天津农居易损性指数并和全国农居易损性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给出了抗震能力分布和抗震能力分布指数的一种定义,以及抗震能力分布指数的一种划分标准。在不同结构类型房屋数量分布和易损性矩阵的基础上,通过人口密度分布推算得到目标区房屋的总量,利用标准差法得到天津目标区农居地震抗震能力分布。

徐贵来[5](2016)在《武汉市覆盖层-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与危险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武汉市分布大面积的隐伏岩溶,在岩溶上方直接覆盖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区域,容易发生地面塌陷。长江两岸的一级阶地的覆盖型岩溶区是地面塌陷的高易发区,而这一区域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具有高危险性和高风险的特点。近些年,武汉市多项重大建设工程穿越隐伏岩溶区,如:武昌白沙洲大道工程线路全长7.46km,在岩溶区的长度2.70km,工程施工过程多次发生岩溶塌陷。从降低风险角度开展城市范围内的岩溶塌陷的机理和风险研究,是确保岩溶分布的城市地质安全的重要措施。从2005年至今,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武汉市岩溶塌陷调查项目,对武汉市岩溶地质、覆盖层结构和塌陷灾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区内塌陷形式以开口岩溶上部覆盖层的突发塌陷为主,塌陷模式具有特殊性。随着城市发展,塌陷逐渐表现为受自然和人为作用的复合动力型灾害,岩溶塌陷成因复杂和影响因素不确定强。基于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近十年的调查和监测数据,提出了武汉市覆盖层—岩溶塌陷机理研究和危险性评价的研究。本研究既对岩溶地面塌陷成因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可指导武汉市隐伏岩溶区塌陷灾害的防灾减灾工程。基于大量野外调查和现场监测数据,分析讨论了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地质背景条件,阐述了可溶岩分布、覆盖层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分析了武汉市岩溶的发育历史。围绕武汉市隐伏岩溶区“覆盖层—岩溶系统”的结构特征,通过典型塌陷点的实例分析,建立了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地质模型。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弹塑性力学模型和刚体极限平衡理论,对自然环境输入和人类工程活动输入作用下岩溶地面塌陷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讨论了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演化机理。以模糊贴近度和层次分析法为理论基础,根据武汉市岩溶地质背景和地面塌陷的演化机理,对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易发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基于近10年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数据集,分析了自然和人类工程活动叠加作用下,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概率,以发生概率为指标对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危险性进行了区划。论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武汉市岩溶地质背景武汉市隐伏可溶岩分布总面积约1091.51km2,占武汉市总面积的12.85%。隐伏可溶岩主要位于轴向NWW-SEE的向斜核部,形成了8条隐伏岩溶条带。岩溶发育程度与地层岩性有关,其排序为:二叠系>三叠系>石炭系。岩溶主要在印支中晚期—燕山早期(T3—J)和喜马拉雅早期两个时期形成,沿向斜核部的节理、断裂形成岩溶沟槽。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直接覆盖的岩溶区易发生地面塌陷。区内覆盖层厚度一般为10-30m,最大60-70m。覆盖层物质结构可分为:单层粘土、单层砂土、上粘下砂的双层结构和多层结构。单层粘土主要分布于垄岗地区,由中更新统网纹状粘土组成。双层结构分布于长江一级阶地,上部为厚5-22m的粉质粘土,下部为厚度1-21m的粉砂、细砂和砾砂。单层砂土和多层结构均零星分布于沿江地带。松散岩孔隙水和裂隙岩溶水的变动是发展岩溶地面塌陷的主要动力。孔隙承压水受长江水侧向补给,地下水水位受降雨量及长江水位控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裂隙岩溶水和孔隙水之间多被含碎石粘土层阻隔,在局部无粘土层处,岩溶水接受孔隙水补给。裂隙岩溶水的排泄方式主要以人工开采为主,并受桩基施工等工程活动影响,水位剧烈变动。2.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时空分布规律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多发生在4月-11月,与降水丰沛期和长江的平水期、丰水期对应。随城市工程建设活动的增加,自2001年以来,塌陷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洪山区和武昌区,其次为汉阳区、汉南区和江夏区。构造部位上,分布于向斜核部或近核部位,并集中在三叠系下统的覆盖型岩溶区。受人类工程活动向城市外围扩展的影响,塌陷有逐渐向远城区扩展的趋势。3.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特点受断裂、构造裂缝和相对隔水层位置的影响,隐伏岩溶发育规律具有线状分布和区域集中的特点。钻孔揭露第①到第⑧岩溶条带的线岩溶率分别为8.47%、9.87%、13.17%、37.00%、4.95%、9.84%、5.90%和6.77%。以覆盖层的塌陷为主,具有明显的“上粘下砂”二元结构。在29起塌陷中,25起(86%)属于覆盖层岩溶地面塌陷。25起覆盖层塌陷中,72%在双层结构覆盖层内,28%在单层结构覆盖层内。武汉市隐伏岩溶区覆盖层的塌陷具有土洞发展的渐进破坏过程,以潜蚀和真空吸蚀为渐进破坏的主要原因,土洞发展到一定阶段,重力是引发突然塌陷的关键作用。在钻孔和桩基施工等工程活动作用下,也经常引发直接的突然塌陷。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叠加作用明显,前者主要包括降雨、地表水入渗和地下水位季节性波动等,后者为抽排地下水、工程振动、加载和钻探等。诱发机制体现为潜蚀效应、真空吸蚀效应、垂直渗压效应和重力(自重和荷载)效应的综合作用。4.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地质模型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模式可归纳为三类:潜蚀—吸蚀—重力致塌模式:以汉阳中南轧钢厂塌陷为代表,开采岩溶水是潜蚀和真空吸蚀作用诱发塌陷的主要原因。潜蚀—渗压—重力致塌模式:以陆家街塌陷和毛坦港塌陷为代表,长期存在孔隙承压水向下部岩溶水迳流补给产生的潜蚀和渗压,在降雨及长江水位变化时潜蚀渗压作用加强,暴雨是塌陷的突发原因。渗压—溶洞顶板失稳破坏—动荷载、重力致塌模式:以烽火村还建项目塌陷和江夏区法泗街塌陷为代表,除自然环境的渗压或潜蚀作用外,钻孔、冲孔桩施工等人类工程活动是致塌的关键动力。主要表现为钻孔将孔隙水和岩溶水联通,导致渗压的突然增大,以及冲孔桩施工形成的振动荷载及岩溶水波动,增加作用于覆盖层的渗压、吸蚀和荷载效应。5.覆盖层—岩溶地面塌陷的环境输入作用和演化机理(1)塌陷形成基础地质条件:覆盖层具“上粘下砂”二元结构、下伏基岩浅部岩溶发育、孔隙水与岩溶水水力联系密切,水动力条件好。(2)自然环境下开口岩溶上方土洞的演化过程:开口岩溶上方土洞的扩展机理体现为两种作用,即水力潜蚀和应力集中作用下的剪、张破坏。小规模的开口岩溶与覆盖层接触处水力梯度大,容易发展潜蚀作用的土洞。随着土洞的扩展,潜蚀作用转变为土洞周边的应力集中作用,张拉或剪切破坏致使土洞扩展,并逐步形成稳定的平衡拱。当存在开口大的溶洞时,潜蚀和应力集中共同作用使土洞向上扩展,一般难以形成稳定的平衡拱。当地下水位下降或暴雨入渗时,作用于土洞周边的集中应力将提高,引起土洞发展或导致突然塌陷。集中应力的变化规律可解释陆家街等岩溶塌陷的形成过程。自然条件下孔隙水和岩溶水基本同步变化,很难形成真空吸力作用,只有当土洞向上扩展至近地表时,在临界塌陷阶段存在真空吸蚀作用。(3)人类工程活动致使覆盖层一岩溶地面塌陷快速发展直至破坏:开挖基坑破坏上覆粘土相对隔水层,缩短降雨垂直入渗途径,使垂直渗透压力增加。基坑降水工程使覆盖层内局部区域的水力梯度增加,加快土洞的扩展。勘察钻孔和桩基施工,破坏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内部结构,使孔隙水和岩溶水联通,在孔壁周边水力梯度快速增加,达到临界水力梯度破坏阶段。桩基施工的振动荷载和超孔隙水压力增加,使桩周土体强度降低、应力增加。上述作用的结果是引起覆盖层的整体破坏。6.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结果考虑下伏基岩岩溶发育程度、上覆土层特征、地下水动力条件和构造条件4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武汉市隐伏岩溶区地面塌陷的易发性开展评价,划分四级易发区的结果如下:(1)非岩溶区:分布面积约3596.69k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73.58%。(2)低易发区:分布面积约486.98k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9.96%。区内上部孔隙承压含水层与下部含水层间普遍存在较厚的弱透水层,仅局部地段存在两者联通的天窗,具备自然环境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性。(3)中等易发区:分布面积约672.95k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13.77%。以覆盖型岩溶为主,下伏灰岩岩溶中等发育,在全新统松散覆盖层薄的区域存在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4)高易发区:分布面积131.59k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2.69%。位于长江一级阶地,发育有金口断裂(长江断裂)、蒋家墩—青菱湖断裂、吴家山—花山断裂。三叠系—石炭系灰岩的浅部岩溶发育强烈,第四系覆盖层为上粘下砂的双层结构。在武汉市三环线内,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大,近20年内该区共发生21处塌陷。7.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结果基于近10年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点记录,分析了自然和人类工程活动叠加作用下,不同易发区岩溶塌陷的发生概率和危险性,危险性分区结果如下:(1)低危险区:分布面积约224.45k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4.50%,主要分布于黄陂区夏新集,青山区蒋家墩,汉阳永丰街南部,蔡甸区张湾街—江堤街、侏儒街—中湾村—丰郑家之间的区域,曾家岭—管莲湖—枣树湾一带,枫树湾一檀树坳一带,大集街—高湖一带,张湾街以及曹树咀—桂家咀一片等区域。(2)中等危险区:分布面积约781.17km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15.98%,主要分布于汉南区纱帽街—黄家墩一带,江夏区金水闸—龚家变—享堂湾—泷泗边—乌龙泉街的岩溶条带,江夏区纸坊街、杨家湾、梁子湖、牛山湖之间的大片区域,大集街—武汉经济开发区—肖家湾之间的岩溶区,梅家山—下河—大郑村的岩溶区,狮子山街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岩溶条带,朱家咀—杨林洲—江堤街一带,永丰街以及谌家矶街—红胜村之间的岩溶条带等区域,为地面塌陷中等危险区。(3)高危险区:分布面积约158.78k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3.25%。主要分布于永丰街—武汉长江大桥—省政府—新店的部分岩溶条带、洪山区狮子山街—长江对岸的江堤街之间长江沿岸区域、肖家湾—石咀—野湖—何家湖一带、清菱乡—南湖街道与长江之间的区域、金银庙—凤塆一带,下蒲潭—孟家咀的岩溶条带、从金水闸开始跨长江往汉南区纱帽街的岩溶条带、法泗镇、营口、乌龙泉街道附近等区域。由于岩溶地面塌陷的隐蔽性特征,对研究区内岩溶地质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未来一段时间武汉市仍然处于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主导因素。本论文提出的覆盖层—岩溶地面塌陷的演化机理,对人类工程活动在塌陷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系统概括,期望能够对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防灾和减灾提供指导。

符锐[6](2016)在《咸阳黄土动力特性及其损伤规律研究》文中认为黄土是在我国广泛分布的一种特殊土体,主要分布在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该区为地震活动多发带且地震烈度较高,历史上的地震诱发地质问题如滑坡与崩塌、震陷变形与液化、地裂缝、地基和基础的沉陷变形等众多灾害给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重大损失。随着我国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种大型工程越来越多,对黄土动力特性研究的必要性更为显着。黄土动力特性问题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多从含水率、密度、加荷频率及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等因素对黄土动力特性的影响做了一系列研究,而针对不同类型荷载下黄土的动力特性及强度损伤规律涉及较少。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典型黄土在不同类型动荷作用下微观结构及强度演化规律研究”为依托,在测试试样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的基础上,对取自咸阳地区的黄土试样分别进行正弦波、方波的分级加载动三轴试验,分析了围压、固结比、荷载类型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然后通过FLAC3D模拟动荷载过程中试样应力分布区和塑性区的演变,并与试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了动荷载过程中咸阳黄土的破坏变形机理;最后通过线性累积损伤变量理论分析了正弦波、方波荷载作用下动弹模量随累积损伤变量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正弦波荷载和方波荷载作用下的咸阳黄土动本构曲线都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可用Hardin-Drnevich的双曲线模型来描述。固结比、围压、动荷载类型都对咸阳黄土的动力特性具有相应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模型相对受拉的区域、剪应力分布区主要在模型的中下部,从而解释了试验中试样中下部破坏较为严重的原因。由应力云图和塑性区分布图发现随振次增加,剪应力和拉应力的累积作用导致试样中下部失去动强度而发生破坏。与正弦波荷载相比,方波荷载作用下的模型中下部受剪应力和相对的拉应力作用的效果更明显,更易达到破坏的状态。在动荷载作用下,咸阳黄土动弹模量随试样的损伤累积逐渐减小,最终趋于定值,损伤累积量与动弹模量呈近似的幂函数的关系。相对方波荷载,正弦波荷载作用下的动弹模量在损伤度较小时可趋于定值。累积损伤变量相同时,随固结压力的增大,对应的动弹模量相应增大;对于固结应力状态相同的试样,正弦波荷载作用下的动弹模量大于方波作用下的动弹模量。

邹桂林[7](2016)在《液化土地基震害分析及层次分析法在抗液化方案选择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量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很多事实证明对于由饱和砂土或粉土等少粘性土壤组成的地基土,在周期性动荷载(地震或其他动荷载)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液化现象,引起地基失效,使建筑物或其他地面设施产生破坏,给人们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地震引起土壤液化往往是区域性的,一旦发生对现代城市的建筑物破坏力极大;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研究土壤液化现象和液化地基处理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引起饱和土液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土的颗粒组成和密实度、上覆非液化土层的厚度和地下水位的埋深等等因素。通过对液化土的判定,确定除土壤的液化等级和危害以及防治液化的措施。目前,对液化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很多,在对它们进行最优化方法的选择时,不仅要施工单位具有可靠的技术施工水平,还要考虑城市建设规划与社会环境(包括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态环保环境)影响关系,最后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用层次综合分析法简单有效的进行了液化地基的处理方案的选择,通过工程实例来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能比较好的避免因个人决策者经验决策导致的损失

李天[8](2015)在《天津法租界城市发展研究(1861-1943)》文中研究表明天津法租界在近代中国开埠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天津九国租界中开设时间最早、城市建设最为成熟的租界之一,天津法租界的城市发展历程记录了法国殖民者在中国苦心经营,从物质文化殖民达到精神文化殖民的过程,是帝国主义耕耘中国完成其侵略目的一个缩影,也是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见证。论文选取天津法租界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梳理天津法租界的城市发展过程并分析发展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经济博弈关系,有助于完善近代天津城市研究理论体系,为今后的历史街区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研究以1861年4月24日中法两国签订《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正式设立天津法租界,至1943年2月法国维希政府宣布放弃在华租界为止的82年间,天津法租界的城市发展过程、发展特点与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因。论文通过文献归纳、实践调查、对比研究、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以法国南特外交史档案馆、比利时国家档案馆等海外档案馆的档案作为研究基础,梳理天津法租界的城市建设规划与建设过程,研究天津法租界的城市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天津法租界历史沿革、田野调查与建筑风格归纳等方面的空白。论文以天津法租界中的法国民族主义作为切入点,研究天津法租界发展过程中法国民族主义的倾向对城市管理方式与城市风貌的影响,梳理法国民族主义理念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论文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明确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说明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档案使用情况。第二章简述天津法租界的创立、扩展以及市政设施与建筑的建设过程。第三章介绍城市的管理机制,包括作为天津法租界城市决策者的法国驻津领事、市政管理机构以及市政法规,分析作为城市发展动力的房地产业在天津法租界的发展。第四章记述天津法租界历次城市规划及天津其他租界对法租界城市规划的影响。第五章整理天津法租界城市主流建筑风格的发展变化情况,阐述法国民族主义在建筑风格上的表现方式。第六章研究天津法租界法国民族符号的表达方式,以及天津法租界的城市空间从隔离到融合的过程。基于上述研究,论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首先,天津法租界的发展过程即是法租界与天津其他租界及华人社会展开竞争的过程;其次,法租界管理者通过管理系统、城市法规与文化导向,强化了城市的法兰西民族特征;第三,以房地产业为城市发展引擎以及吸引华人资本的大量注入,是将法租界塑造成天津近代经济中心的关键因素。

周毅[9](2013)在《涪陵电厂高填段深厚软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西南地区汇集长江、岷江等多条水系,沿江两岸河谷阶地上常常分布有第四系冲洪积相软弱土,其厚度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随着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在沿江山区、丘陵地貌单元上通过高填方形式修建建筑场地的工程越来越多。不同于一般建筑地基,高填方体对地基将产生很大的荷载,当遇到大厚度的上述软弱地基时,其沉降量将很大,严重威胁工程安全,使用正确的地基处理方法对地基进行有效处理,提高其强度,减少其沉降量,对于保障建筑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涪陵电厂工程建设为研究背景,以高填段深厚软弱土地基为研究对象,结合场区工程地质情况,重点研究了场区深厚软弱地基的工程特性,采用分层总和法和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深厚软基沉降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拟选出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初步设计出六种地基处理方案,通过理论技术可行性分析、处理效果分析、经济性分析以及复合地基抗滑稳定性分析,最终提出“碎石桩+清除部分软弱土”的地基处理方案,经验证该方案经济可行,处理效果好,达到保证工程稳定性及安全使用的目的,文章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几点:(1)场区覆盖层主要分布在斜坡、沟谷和Ⅰ级阶地三个地貌单元上,存在分区性,根据其形成和组成特征分为“河滩型”软弱地基、“沟谷型”软弱地基及“斜坡型”软弱地基;(2)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场区软弱地基不均匀性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软弱地基平面上分布不均匀,三种类型软弱地基分布位置具有分区性;②软基厚度不均匀,呈现规律性:“河滩型”软弱地基厚度>“沟谷型”软弱地基厚度>“斜坡型”软弱地基厚度;③软基组成不均匀。冲洪积粉质粘土和粉土呈条带状分布于场地北部、东北部的长江沿岸;坡洪积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冲沟内;残坡积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斜坡及坡顶地段;(3)根据原状土样室内物理力学试验,深厚软弱土为粘粒含量高,天然含水率较高,力学强度较低的中压缩性低液限土,工程中必须对该层土体进行处理。(4)通过对深厚软基粉质粘土部分物理参数的统计回归分析发现其含水率与孔隙比、含水率与湿密度以及液限与塑性指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形成经验公式分别为e=0.023w+0.166,ρ=-0.01w+2.217和Ip=0.619Wi-7.186;(5)采用分层总和法对19-19’剖面深厚软弱地基沉降计算,结果显示深厚软弱地基190m平台下方地基表面沉降量达到1130mm,向两边逐渐减少,地基沉降很不均匀;(6)利用FLAC3D软件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对深厚软基整体变形特性进行分析,更好地研究地基沉降的不均匀性。软弱地基范围内最大沉降出现在19-19’剖面范围及其附近,该范围地基侧向位移也大于其他区域;从局部来看,19-19’剖面180m平台-190m平台下方地基沉降量达到1.1m左右,此结果与理论计算较接近。同时地基向坡外发生了约0.72m的侧向位移;(7)分析剖面不均匀沉降变形特征,沉降量呈现以最大沉降量位置为中心,向两边逐渐减少的规律;沉降量最大值出现在软弱地基厚度很大,荷载水平不大的位置,因此软基厚度是影响地基沉降的主要原因,荷载量级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8)对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的比较发现碎石桩法和水泥搅拌桩法是适合该场地的处理方法,对六种地基处理方案进行理论技术可行性分析、处理效果和经济性分析及地基稳定性分析,认识到把碎石桩与清除部分软基手段相结合能得到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稳定性达到工程要求。

王德龙[10](2013)在《华能营口电厂二期机组工程供热改造项目风险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型火力发电机组供热改造给当地提供热负荷取代当地能源浪费和污染环境的小锅炉房,满足供热需求并且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华能营口电厂是营口市最大的发电企业,对当地以及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供热问题是涉及民生的关键社会问题,本项目相应国家节能降耗的方针,改造后将形成以电厂为主要热源的集中供热网络,避免了大量锅炉房的建设,既保证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需求,同时大大提高了热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但由于火电供热改造工程项目前期准备时间长,项目融资规模大,施工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影响范围广,整个过程中都面临的很多的风险。本人通过研究和探讨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对华能营口电厂二期工程(2×600MW机组)供热改造项目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项目融资、项目建设期、项目投入运营每个过程进行存在的风险因素利用项目风险管理学来进行项目风险的识别和评价,针对项目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控制措施。准确的掌握项目每个阶段存在的风险对项目影响的程度。减少或者避免由于风险分析控制不当造成的项目的大量财力,人力,物力的损失,给项目公司减少了资源浪费,也保证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义,使得项目投产后利益最大化。对项目全过程实行风险管理,可为项目创造平静、稳定的工作环境。确保华能营口电厂二期2X600MW机组供热改造项目的顺利完成。因此,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二、营口地区建设场地及地基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口地区建设场地及地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突变引发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1.1.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1.1.3 寒地城市发展致使雨洪管理需求增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水生态与水安全理论研究进展
        2.1.1 城市水生态理论研究
        2.1.2 城市水安全理论研究
        2.1.3 研究评述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念及意义
        2.2.2 “格局—过程—尺度”关系理论研究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4 研究评述
    2.3 雨洪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2.3.1 宏观层面防洪排涝
        2.3.2 中观层面雨洪管理
        2.3.3 微观层面河岸带设计
        2.3.4 寒地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2.3.5 经验总结与启示
    2.4 我国海绵城市相关研究动态
        2.4.1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发展与现状统计
        2.4.2 我国海绵城市内容研究与技术方法
        2.4.3 我国海绵城市政策发展与地方实践
        2.4.4 我国寒地海绵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的理论与方法
    3.1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
        3.1.1 寒地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3.1.2 寒地城市水系空间特征
        3.1.3 寒地城市河岸带功能特征
    3.2 多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识别
        3.2.1 流域尺度现状问题
        3.2.2 城市尺度现状问题
        3.2.3 河段尺度现状问题
    3.3 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研究
        3.3.1 理论基础
        3.3.2 理论框架
        3.3.3 技术路线
    3.4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理论与方法
        3.4.1 格局对水生态与水安全的作用机制
        3.4.2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内容
        3.4.3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管控的关键技术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框架
    4.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4.1.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4.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2.1 研究区域选取与空间尺度划分
        4.2.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要点
        4.2.3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3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
        4.3.1 Arc GIS在不同尺度中的应用
        4.3.2 流域尺度格局构建与分析方法
        4.3.3 SWMM在城市尺度中的应用
        4.3.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寒地适宜性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尺度的沈抚新区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1 沈抚新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5.1.1 自然条件现状
        5.1.2 水土资源分析
    5.2 水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5.2.1 单因子要素影响分析
        5.2.2 综合要素影响分析
    5.3 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3.1 水生态安全格局等级划分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5.3.3 生态关键区识别
        5.3.4 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尺度的沈抚中心城区寒地海绵规划与系统优化
    6.1 沈抚中心城区水生态与水安全条件概况
        6.1.1 地形地势现状与雨洪来源
        6.1.2 降水特征与暴雨雨型
        6.1.3 降雨径流控制分析
        6.1.4 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6.2 城市海绵系统格局构建与优化
        6.2.1 城市海绵生态系统格局构建
        6.2.2 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优化
        6.2.3 海绵城市雨雪水资源化利用
    6.3 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与定量方案
        6.3.1 沈抚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划分
        6.3.2 各管控分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组合
        6.3.3 沈抚中心城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
        6.3.4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定量计算
    6.4 海绵系统优化方案模拟与分析
        6.4.1 预规划方案模拟分析
        6.4.2 优化方案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河段尺度的浑河沈抚段生态建设与低影响开发设计
    7.1 浑河河岸带概况与问题分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生态安全问题分析
    7.2 城市河岸带结构布局与水生态修复
        7.2.1 河岸带海绵结构布局
        7.2.2 寒地河岸带水生态修复措施
    7.3 城市河岸带海绵设计与LID措施应用
        7.3.1 河岸带海绵景观设计方案
        7.3.2 寒地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以广东省深圳技术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途径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地层及岩性特征
    2.3 地质构造及区域地壳稳定性
    2.4 水文地质
    2.5 地形地貌
    2.6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3章 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3.1 岩溶地面塌陷
    3.2 地面沉降
    3.3 崩塌或滑坡
第4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因子
    4.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
    4.4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4.5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第5章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
    5.1 地质灾害的防治分级
    5.2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5.3 地质灾害的防治建议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社会调查法
        (三)宏观判别法
    四、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居地震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地震安全管理理论
        (一)地震安全
        (二)地震安全管理
        (三)地震安全管理的特点
    二、地震安全管理理论的预防原理
        (一)预防原理的含义
        (二)预防原理的特点
第三章 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现状
    一、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体制现状
        (一)辽宁省地方政府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的管理现状
        (二)辽宁省乡镇政府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中的定位
    二、农居地震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一)辽宁农居地震安全现状
        (二)目前辽宁省农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三、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的现状
        (一)辽宁省农村民居的选址情况
        (二)新建农村民居设计施工现状
        (三)农村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情况
    四、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政策推进情况
        (一)老旧房屋改造工作进度情况
        (二)农村社会保障配套制度建设情况
第四章 辽宁农居地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辽宁农居地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建设过程中跨部门、跨行业协调工作困难
        (二)辽宁省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相关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三)绝大多数农民及干部对农居地震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四)辽宁省农居地震安全项目工作开展的经济负担重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居地震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二)农居地震安全管理缺乏法制保障
        (三)辽宁省农民本身防震意识薄弱
        (四)推动农居地震安全建设的资金无法保障
第五章 辽宁农居地震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治保障
        (一)完善管理体制
        (二)健全法治保障
    二、加强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
        (一)设立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办公室
        (二)辽宁省地震和地质部门需做好地震地质物探工作
        (三)建筑部门需详查辽宁省农居现状,严把质量关
    三、建立健全辽宁省农居地震安全教育机制
        (一)建立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设技术支撑网站
        (二)组建专业建筑施工队伍
    四、完善农村民居改造资金保障机制
        (一)辽宁省大部分农民满足资金自筹的条件
        (二)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三)建立财务监管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天津农居易损性与抗震能力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村地震灾害背景
        1.1.2 农村整体抗震能力背景
        1.1.3 农村地震灾害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我国农居震害及地震易损性分析
    2.1 我国农居结构类型及构造特征
    2.2 我国农居震害分析
        2.2.1 我国典型地震农居震害分析
        2.2.2 我国农居震害特点及破坏机理
    2.3 我国农居易损性分析
        2.3.1 农居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2.3.2 农居易损性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津农居抗震性能调查与分析
    3.1 农居抗震情况调查方法
    3.2 农居抗震现状分析
        3.2.1 天津农村地区抗震设防要求
        3.2.2 农居构造特征及抗震现状
        3.2.3 农居抗震现状分析启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块力学性能试验与墙片拟静试验分析
    4.1 标准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4.1.1 标准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4.1.2 标准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4.2 标准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4.2.1 标准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4.2.2 标准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4.3 砖砌体墙片拟静力试验分析
        4.3.1 砖砌体墙片拟静力试验方法
        4.3.2 砖砌体墙片拟静力试验计算
        4.3.3 砖砌体墙片拟静力试验分析
    4.4 墙片破坏等级双参数定量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津农居地震易损性分析
    5.1 天津农居抗震能力分析
        5.1.1 农居抗震鉴定
        5.1.2 农居抗震能力指数分析
    5.2 农居地震易损性分析
        5.2.1 静海区农居地震易损性
        5.2.2 宁河区农居地震易损性
        5.2.3 蓟县农居地震易损性
        5.2.4 天津市农居地震易损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津农居抗震能力分布研究
    6.1 农村房屋抗震能力分布的划分
        6.1.1 天津农居抗震能力分布的划分
    6.2 天津地区农居抗震能力分布成因和类型
        6.2.1 农居结构类型对抗震能力分布的影响分析
        6.2.2 地震烈度对抗震能力分布的影响分析
        6.2.3 人口密度对抗震能力分布的影响分析
    6.3 提高农居抗震能力的技术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武汉市覆盖层-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与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
        1.2.2 岩溶地面塌陷的调查
        1.2.3 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和风险评价
        1.2.4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武汉市岩溶地质背景
    2.1 可溶岩分布及岩性特征
        2.1.1 地层岩性
        2.1.2 可溶岩分布特征
    2.2 覆盖层的物质结构
        2.2.1 岩溶埋藏条件
        2.2.2 第四系沉积地层及岩性
        2.2.3 覆盖层物质结构
        2.2.4 第四系土层厚度和富水性
    2.3 地质构造条件
        2.3.1 区域地质构造
        2.3.2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3.3 构造演化和岩溶发育史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特征
        2.4.2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2.4.3 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
    2.5 工程地质岩组
        2.5.1 划分原则
        2.5.2 划分类型
第三章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分布和影响因素
    3.1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调查和监测
        3.1.1 岩溶地面塌陷调查
        3.1.2 典型岩溶地面塌陷区监测
    3.2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时空分布规律
        3.2.1 岩溶地面塌陷概况
        3.2.2 岩溶地面塌陷时间分布规律
        3.2.3 岩溶地面塌陷空间分布规律
    3.3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特点
        3.3.1 塌陷点—线—区的分布模式与地质构造密切关联
        3.3.2 覆盖层发展塌陷,具有明显的“上粘下砂”二元结构
        3.3.3 覆盖层渐进破坏和突然塌陷的继承性和独立性并存
        3.3.4 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叠加作用明显
        3.3.5 城市内的隐伏型岩溶地面塌陷,潜在危害严重
    3.4 岩溶地面塌陷影响因素及取值范围
        3.4.1 岩溶地面塌陷影响因素
        3.4.2 影响因素的取值范围
第四章 覆盖层—岩溶地面塌陷地质力学模型和形成机理
    4.1 典型岩溶地面塌陷实例的地质模型
        4.1.1 潜蚀—吸蚀—重力致塌的地质模型
        4.1.2 潜蚀—渗压—重力致塌的地质模型
        4.1.3 渗压—溶洞顶板失稳破坏—动荷载、重力致塌的地质模型
    4.2 覆盖层—岩溶地面塌陷演化过程分析
        4.2.1 自然环境输入对覆盖层—岩溶系统的作用分析
        4.2.2 人类工程活动输入对岩溶地面塌陷的作用分析
        4.2.3 溶洞或土洞顶板的稳定性
    4.3 覆盖层—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
        4.3.1 水力变动条件下土洞的扩展机理
        4.3.2 施加工程荷载对顶板失稳的作用机理
        4.3.3 覆盖层—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
第五章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
    5.1 基于模糊贴近度的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
        5.1.1 模糊贴近度的多特性择近原则
        5.1.2 模糊贴近度评价模型
        5.1.3 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及区划
    5.2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5.2.1 时间尺度的岩溶地面塌陷发生概率
        5.2.2 基于岩溶塌陷发生概率的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第六章 工程建设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6.1. 工程建设活动类型及阶段
        6.1.1 工程建设活动类型
        6.1.2 工程建设阶段
    6.2 基于危险性分区结果的防治建议
    6.3 不同施工方式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6.3.1 钻探施工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6.3.2 基坑工程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6.3.3 抽排地下水活动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6.3.4 桩基础施工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6.3.5 地铁和隧道等大型地下工程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咸阳黄土动力特性及其损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黄土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1.2.2 动力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动强度损伤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咸阳黄土在不同类型荷载下的动力特性研究
    2.1 试样的基本性质指标
        2.1.1 试验土样来源
        2.1.2 试验土样的物质成分
        2.1.3 试验土样的物理力学性质
    2.2 试验加荷方案
        2.2.1 试验仪器介绍及试样制备
        2.2.2 加荷方案的确定
    2.3 试样动力特性分析
        2.3.1 试样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分析
        2.3.2 试样动弹性模量分析
        2.3.3 试样阻尼比分析
        2.3.4 试样动强度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咸阳黄土在不同类型动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分析
    3.1 引言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3.2.1 几何模型
        3.2.2 动力计算本构模型
        3.2.3 施加边界条件
    3.3 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咸阳黄土在动荷载作用下强度损伤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动力损伤的定义
    4.3 动力损伤的计算
    4.4 动模量随损伤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液化土地基震害分析及层次分析法在抗液化方案选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基液化在国外研究的现状
        1.1.2 地基液化在国内研究的现状
    1.2 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2.1 本文研究目的
        1.2.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液化土地基宏观震害的分析
    2.1 液化土地基的宏观震害现象
    2.2 液化土地基危害性的总结
    2.3 引起宏观震害原因分析
        2.3.1 土壤中土层结构性的影响
        2.3.2 液化土的密实度影响
        2.3.3 地下水位的影响
        2.3.4 上部荷载的影响
        2.3.5 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基液化的防治措施和地基处理方法介绍
    3.1 液化地基的工程性质和液化的机理
        3.1.1 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工程性质
        3.1.1.1 砂土的工程性质
        3.1.1.2 粉土的工程性质
        3.1.2 液化土壤的液化机理
        3.1.2.1 液化机理
        3.1.2.2 影响土壤液化的因素
        3.1.3 地基土的液化判别
        3.1.3.1 液化判别
        3.1.3.2 地基液化等级
    3.2 土壤液化的防治措施概述
    3.3 工程上地基液化防治措施和处理方法的介绍
        3.3.1 筏板基础
        3.3.2 桩基础
        3.3.3 振冲法
        3.3.4 排渗法
        3.3.5 强夯法
        3.3.6 挤密法
        3.3.7 换填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层次分析法在地基土液化方案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4.1 层次分析法
        4.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4.1.2 应用层次分析法要注意的问题
    4.2 层次综合分析法解决液化地基处理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
        4.2.1 工程实例一
        4.2.2 工程实例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天津法租界城市发展研究(1861-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近代天津——一座超殖民地城市
    1.2 “超殖民地”天津概述
        1.2.1 从居留地到租界
        1.2.2 租界、租界地与殖民地城市
        1.2.3 天津的九国租界
    1.3 研究内容
        1.3.1 称谓界定
        1.3.2 时空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天津租界与城市史研究
        1.4.2 天津法租界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
        1.5.2 系统分析
        1.5.3 案例分析
    1.6 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天津法租界的空间扩展与市政建设
    2.1 开埠前的天津
        2.1.1 天子渡口
        2.1.2 京畿门户
    2.2 天津法租界的开辟
        2.2.1 签约
        2.2.2 选址
        2.2.3 划界
    2.3 从十年沉寂到终有起色(1861-1900)
        2.3.1 十年沉寂(1861-1870)
        2.3.2 望海楼契机
        2.3.3 发展起步(1871-1900)
    2.4 从蓄势待发到有序开发(1900-1914)
        2.4.1 从庚子事变到租界扩张
        2.4.2 从环境治理到市政建设
    2.5 从平稳过渡到高速发展(1914-1941)
        2.5.1 完善基础设施
        2.5.2 增加建筑数量
        2.5.3 老西开扩张
        2.5.4 维持租界繁荣
    2.6 小结
第三章 天津法租界的城市管理机制与发展动力
    3.1 城市决策者——法国驻津领事
        3.1.1 葛罗
        3.1.2 布尔布隆
        3.1.3 狄隆
        3.1.4 杜士兰
        3.1.5 克洛岱尔
        3.1.6 甘司东
        3.1.7 布儒瓦
        3.1.8 苏馨
    3.2 城市管理者——市政管理机构
        3.2.1 天津法租界董事会
        3.2.2 天津法租界工部局
        3.2.3 天津法租界财政委员会
    3.3 城市控制者——市政法规
        3.3.1 天津法租界市政法规的产生与借鉴
        3.3.2 租界法规的特色与反向输出
        3.3.3 市政法规主要内容
        3.3.4 市政法规对城市环境控制的意义
    3.4 城市发展动力——房地产业
        3.4.1 天津租界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
        3.4.2 天津法租界房地产业
    3.5 小结
第四章 天津法租界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定位
    4.1 天津法租界历次城市规划
        4.1.1 1861年规划
        4.1.2 1900年规划
        4.1.3 1903年规划
        4.1.4 1914年规划
        4.1.5 老西开规划
    4.2 环境对法租界规划的影响
        4.2.1 来自英租界的影响
        4.2.2 来自日租界的影响
        4.2.3 来自意租界的影响
    4.3 天津法租界的城市定位
        4.3.1 街区面积
        4.3.2 路网密度
        4.3.3 城市功能
    4.4 法国规划思潮在法租界
        4.4.1 奥斯曼与资产阶级的胜利
        4.4.2 古典美学的现代展示
        4.4.3 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
    4.5 小结
第五章 天津法租界的主流建筑风格与审美取向
    5.1 近代天津建筑行业发展概况
        5.1.1 从工程师到建筑师
        5.1.2 建筑师的工作状态
        5.1.3 建筑技术的发展
    5.2 法租界外廊式殖民地建筑
        5.2.1 产生背景
        5.2.2 代表建筑
    5.3 法租界历史主义风格建筑
        5.3.1 产生背景
        5.3.2 代表建筑
    5.4 法租界现代主义风格建筑
        5.4.1 产生背景
        5.4.2 代表建筑
    5.5 天津法租界的法国民族风格
        5.5.1 法国民族风格在法租界盛行的原因
        5.5.2 法国民族风格在法租界的表现
    5.6 小结
第六章 天津法租界的民族主义与文化表达
    6.1 法国民族主义倾向在法租界的表达
        6.1.1 法兰西建筑风格的应用
        6.1.2 公共空间的法国氛围营造
        6.1.3 城市道路名称的法国意象
        6.1.4 节日与仪典的法国风范
    6.2 法租界文化差异与城市空间隔离
        6.2.1 中法对租界的认识差异
        6.2.2 城市空间中的社会隔离
        6.2.3 法租界城市马赛克现象
        6.2.4 法租界的社区入侵趋势
    6.3 租界的围墙与文化突围
        6.3.1 围墙内的居民
        6.3.2 围墙与里弄住宅
        6.3.3 突破围墙
    6.4 小结
结语:具有法兰西面孔的超殖民地空间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涪陵电厂高填段深厚软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弱土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2.2 地基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场地工程地质背景
    2.1 地形地貌
        2.1.1 河谷阶地地貌
        2.1.2 微地貌类型
    2.2 地层岩性
        2.2.1 场区覆盖层特征
        2.2.2 遂宁组沉积岩(J_3s)
    2.3 地质构造
        2.3.1 节理裂隙
        2.3.2 层理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2.4.2 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及腐蚀性
    2.5 场地工程地震条件
        2.5.1 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2.5.2 地基土液化判别
        2.5.3 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
第3章 深厚软弱地基工程特性研究
    3.1 软基分布及组成特征
    3.2 深厚软弱地基物理力学性质
        3.2.1 物理性质
        3.2.2 力学性质
        3.2.3 变形特性
    3.3 软基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3.4 小结
第4章 软基变形特征分析
    4.1 填筑体设计方案
    4.2 基于理论计算的变形分析
        4.2.1 计算剖面的确定
        4.2.2 计算参数的选取
        4.2.3 沉降计算模型的建立
        4.2.4 地基沉降量的计算
        4.2.5 沉降量计算结果分析
    4.3 基于数值方法的变形分析
        4.3.1 模拟范围的确定
        4.3.2 材料参数的选取
        4.3.3 模型的建立
        4.3.4 计算结果分析
    4.4 结果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软基处理方案研究
    5.1 软基处理方法拟选
        5.1.1 饱和软弱地基处理方法
        5.1.2 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5.1.3 碎石桩处理方法设计
        5.1.4 水泥搅拌桩处理方法设计
    5.2 处理方案研究
        5.2.1 处理方案可行性分析
        5.2.2 处理效果数值分析
        5.2.3 经济性分析
        5.2.4 复合地基抗滑稳定性分析
    5.3 方案确定及效果对比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华能营口电厂二期机组工程供热改造项目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华能营口电厂二期机组供热改造项目概况
    2.1 营口电厂供热改造项目简述
    2.2 营口市鲅鱼圈区当地城市供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 营口电厂供热改造项目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2.4 营口电厂供热改造项目投资估算情况
第3章 华能营口电厂二期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
    3.1 营口电厂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识别
    3.2 营口电厂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3.3 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估及分析
第4章 华能营口电厂二期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控制
    4.1 市场风险的控制措施
    4.2 技术风险的控制措施
    4.3 工程风险的控制措施
    4.4 政策风险的控制措施
    4.5 社会风险的控制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营口地区建设场地及地基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D]. 初亚奇. 天津大学, 2020
  • [2]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以广东省深圳技术大学为例[D]. 陈杨露. 长江大学, 2018(12)
  • [3]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 宋思然.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3)
  • [4]天津农居易损性与抗震能力分布研究[D]. 姚新强.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6(02)
  • [5]武汉市覆盖层-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与危险性评价[D]. 徐贵来.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6]咸阳黄土动力特性及其损伤规律研究[D]. 符锐. 吉林大学, 2016(09)
  • [7]液化土地基震害分析及层次分析法在抗液化方案选择中的应用研究[D]. 邹桂林. 南昌大学, 2016(04)
  • [8]天津法租界城市发展研究(1861-1943)[D]. 李天. 天津大学, 2015(08)
  • [9]涪陵电厂高填段深厚软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方案研究[D]. 周毅. 成都理工大学, 2013(05)
  • [10]华能营口电厂二期机组工程供热改造项目风险分析[D]. 王德龙.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营口地区建筑工地与地基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