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一、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任晓蕾,黄琳,刘一,司霞,封宇飞[1](2021)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快速卫生技术评估(HTA)方法,评价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高效、快捷地为临床药物选择和决策者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和HTA相关网站及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章,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并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系统评价和4篇经济学研究。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改善血浆黏度、降低纤维蛋白原起到一定作用,还可改善病情恶化率,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较少,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纳入的经济学研究文献质量较低,实验组和对照组药物疗效均相当,经济学评价均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仅纳入了直接成本中的药品成本,且研究年份相对较早,无法与目前的药品价格相匹配,所得结果难以作为参考。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对其经济性的评估尚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莎日娜[2](2021)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运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评价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将40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银杏酮酯滴丸组)和对照组(脑心清片组)各202例。试验组口服银杏酮酯滴丸与脑心清片模拟剂,对照组口服脑心清片与银杏酮酯滴丸模拟剂,连续服用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6周后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次要疗效指标为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和中医单项症状积分等;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事件和肝肾功等化验室指标。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受试者共404例,实际完成380例(试验组191例,对照组189例)。未完成24例,其中试验组11例(未完成临床试验5例,违背试验方案5例,用药依从性不达标1例),对照组13例(未完成临床试验6例,违背试验方案6例,访视窗超窗1例),脱落率为5.95%(试验组5.45%,对照组6.44%)。对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生命体征、体格检查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6周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07%,有显着差异(P<0.05)。2.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两组评分均较基线有所下降,试验组治疗6周眩晕障碍量表总分与基线的减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88)。3.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两组均评分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008),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4.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两组均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056),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5.试验组6周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头晕、目眩、头痛、健忘)与基线的减分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估:试验组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1例,表现为轻度的“ALT异常”、“AST异常”、“GGT异常”,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肝功正常;对照组有1例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与药物无相关性。结论: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患者的疗效优于脑心清片,可改善中医证候,用药安全有保障。

李冀,赵一点,胡晓阳,宋一婵,邓夏烨[3](2020)在《9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9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网(VIP),检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4月15日。进行筛选后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汇总,运用STATA15.0和Gemtc14.3做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0篇RCT文献,涉及10种不同的干预措施,共计5 7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的排序: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丹参川芎注射液。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排序:丹参川芎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降低血浆黏度的排序: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参川芎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降低纤维蛋白原的排序:舒血宁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参川芎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联合常规用药对比单纯西药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NIHSS评分、血浆黏度的方面有一定优势,并以丹参川芎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为推荐的治疗方案。由于个别干预措施纳入文献较少,该结论仍需要展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崔倩[4](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与动物实验验证关键核心靶点探究舒血宁注射液(Shuxuening injection,SXNI)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作用机制。方法:一、网络药理学部分:1.通过TCMSP,TCMID,Batman-TCM三种中药数据库查询银杏叶的化学成分,按照DL≥0.18,OB≥30%的筛选条件初步确定银杏叶的活性成分。运用TCMSP数据库、STITCH数据库、CNKI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查询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且将结果输入到Uniprot数据库中,得到所有靶点蛋白的基因ID和基因名。活性成分与基因靶点导入到Cytoscape 3.7.1软件中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2.运用Genecards,OMIM,TTD,Disgenet四种疾病数据库查询IS的基因靶点,将IS的靶点与活性化合物的靶点取交集后得到SXNI治疗IS的潜在作用靶点。3.运用DAVID 6.8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4.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潜在靶点-通路”网络图,并对潜在靶点与活性化合物进行拓扑分析,通过筛选拓扑指标参数的中位数获取核心靶点和核心化合物。5.采用AutoDock Vina对上述获取的核心靶点和核心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首先,应用Maestro 11.9软件计算蛋白靶点的RMSD值。选取RMSD<2,蛋白分辨率<2.8?且具有配体复合物的蛋白晶体结构;然后将得到的蛋白三维结构与活性化合物进行对接,计算出每个基因靶点与核心化合物对接后affinity值,并将所有基因靶点对接的分数进行汇总,按照affinity的平均分值由低到高进行排序,筛选出affiniy<-7的基因靶点;选取对接平均分数最低的三个靶点作为关键核心靶点,运用Maestro 11.9软件将具体的对接情况以3D图形进行展示,分析关键氨基酸残基间的氢键、Pi-pi键等相互作用。二、动物实验部分:1.建立大鼠MCAO模型,mN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2.通过TTC染色计算大鼠梗死体积。3.运用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形态。4.荧光定量PCR检测3个关键核心靶点的mRNA含量。5.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3个关键核心靶点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一、网络药理学部分:1.通过查询TCMSP,TCMID,Batman-TCM三种中药数据库以及结合文献查询,通过DL≥0.18,OB≥30%筛选后得到了SXNI有关的17个活性成分,并运用TCMSP和STITCH数据库查询到112个与活性成分有关的靶点,将结果导入到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2.通过查询Genecards,OMIM,TTD,Disgenet数据库,得到了1537个IS相关的靶点,将IS的靶点与SXNI中活性成分的靶点进行重叠后得到52个共有靶点,作为潜在靶点。3.通过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将P<0.05作为筛选标准,共得到27条通路,并选取前10条通路作为核心通路。4.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潜在靶点-通路”网络图,通过对活性化合物和潜在靶点进行拓扑分析,得到了9个核心化合物和28个核心靶点。5.将上述得到的28个核心基因与9个核心化合物运用AutoDock Vina进行对接分析,将每个核心靶点的对接分数汇总,计算平均值。通过筛选affinity(结合亲和力)小于-7的平均值的基因有15个,选取平均值最低的3个核心基因作为关键的核心基因(PTGS2,NOS3,CASP3),然后找到三个基因中每个基因分别对应的affinity分值最低的化合物(山奈酚、木犀草素、懈皮素),运用Maestro 11.9软件将基因靶点与化合物的结合情况以3D图形式展示。二、动物实验部分:1.再灌注后24 h,48 h,72 h分别对大鼠进行mNSS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可见,Sham组未见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Sham组相比,SXNI组与I/R组mNS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I/R组相比,SXNI组mNSS评分明显降低(P<0.05),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明显增加。2.脑组织TTC染色:结果可见,与I/R组相比,SXNI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下降(P<0.05),SXNI通过降低再灌注模型大鼠梗死体积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3.大鼠海马区HE染色结果可见,Sham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正常,未见明显神经元细胞损伤;I/R组脑组织可见多处碎片状坏死,海马周边组织可见较多的炎症细胞浸润及小胶质细胞增生;SXNI组海马区神经元细胞中一部分细胞肿胀破裂,海马区周围组织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4.通过RT-qPCR实验结果显示SXNI能够使PTGS2和CASP3的mRNA表达量降低(P<0.05),升高NOS3的mRNA表达量(P<0.05)。5.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SXNI能够使PTGS2和CASP3的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使NOS3的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以及动物实验研究发现,SXNI可通过多靶点、多成分、多途径治疗IS,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调节氧化应激水平,降低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有关。

李鑫璐[5](2020)在《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由于缺血性中风的高发,导致每年至少有150万居民苦于由各种病因所引起的中风,即使有患者可以幸存下来,也会因为后遗症而留有残疾。近年来缺血性中风的复发趋势也逐年上涨,其致死率、致残率均高于初次发病的患者,且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初次发生中风者有2533%的人未来在35年内复发,甚至于多次复发,导致病情不断加重,直至死亡[1]。对于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因素的研究是当下热门话题,可见其研究的价值及重要性。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复发的风险因素,为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提供参考,助人群更好的防治缺血性中风的复发。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与治未病中心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病例组,以年龄、性别为匹配条件选择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能相关风险因素的患者或健康体检者组成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婚姻状况),社会经济信息(医保类别,工作状况),个人史(吸烟,饮酒),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家族史及中医体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平和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和特禀质)。将所有除年龄外的信息分类赋值后,应用的分析软件为目前最新的IBM SPSS Statistics 26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单因素筛查,筛选出两组之间有差异,即有可能对缺血性中风复发产生影响的因素带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主要涉及一般情况、既往史、中医体质、个人史、家族史、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线特征:本研究共有164例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82例,对照组82例。年龄、性别因素在两组间的分布状况相同,P值>0.05;病例组中,年龄最大的患者是79岁,最小的患者是46岁,平均年龄为65.66岁;对照组中年龄最的患者是79岁,最小是46岁,平均年龄为63.60岁。本研究164例人群中,男性98人,占59.8%;女性66人,占40.2%。女性和男性人数比例为0.67: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其中病例组84例中,男性49例,占59.8%;女性33例,占40.2%,病例组中男性复发率明显高于女性;2.中医体质分布:调查分析发现,多数缺血性中风复发患者为多体质类型夹杂。本组研究人群中,痰湿质人数最多共65人,占总人数的39.6%,其中病例组有49个研究对象属于痰湿质,占23.2%;对照组有16人属于痰湿质,占19.0%;对照组平和质和痰湿质分布较多,属于平和质的研究对象共19人,占总人数的11.6%;其中对照组有18人属于平和质,占22.0%;3.单因素筛查:根据P值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21项影响因素中,合并疾病(高血压)、合并疾病(冠心病)、合并疾病(糖尿病)、中医体质(痰湿质)、中医体质(平和质)、职业状态(退离休)、个人史(饮酒)等7个方面两组间存在差异。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中医体质(痰湿质)、合并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职业状态(退离休)与缺血性中风复发有关;中医体质(平和质)与缺血性中风复发呈负相关。结论:1.中医体质(痰湿质)、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职业状态(退离休)与缺血性中风复发有关,中医体质(平和质)与缺血性中风复发呈负相关。2.缺血性中风复发因素的研究对中风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及指导医生的临床诊疗有不可忽略的必要性,不仅要分析流行病学的影响因素,更应加强对中医体质和社会因素的分析,帮助人群更好的防治缺血性中风。

史航[6](2020)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一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第一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NAION患者中医证型的分类及不同证型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确诊为NAION的患者167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眼别、双眼发病间隔、病程、体重指数等。根据有关NAION危险因素综述分析,收集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脑梗死等病史。所有病例都进行视力、视野、辨证分型等分析。结果:NAION患者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之间BCVA、MD、M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0岁及以下与50岁以上人群中医证型构成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0岁及以下人群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50岁以上以气虚血瘀为主。50岁及以下与50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患病人数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患病人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AION患者有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病史在不同证型的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AION患者伴有不同危险因素对中医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根据既往研究发现,NAION患者以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为基本证型。50岁及以下人群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50岁以上以气虚血瘀为主。单双眼发病对中医证型总体构成比无影响。50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患病人数明显多于50岁及以下人群。单双眼之间不同危险因素的构成无差异。有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病史对不同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相关性。第二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特点目的:探讨NAION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变化特征。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20例为观察对象。同时纳入2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检查,获得 BOLD-fMRI 大脑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结合眼科视力、视野指标,探讨 NAION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变化特征。结果:和对照组相比,NAION组BCVA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NAION组MS水平下降、MD值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NAION组初级视觉皮层区ALFF降低,右脑岛、额中回区域的ALFF降低;但是NAION组患者大脑皮质的其他脑区存在ALFF增加区域,包括脑桥、舌状回、顶下小叶、中央旁小叶区域。结论:与健康人比较,NAION组初级视觉皮层区、右脑岛、额中回区域功能明显下降,DMN功能障碍,这可能利于NAION的早期诊断。第三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学特点目的:从血管舒缩因子、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常规相关的炎症指标,以期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发病的血清学特点。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30例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健康人群30例做对照。观察NAION患者与相匹配健康人群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与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空腹血糖(glucose,GLU)、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NO与ET-1、PGI2与TXA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组Hcy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LDL、GLU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PLT、MP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NLR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发现NAION患者Hcy、NLR水平升高。因此Hcy、NLR可能是NAION患者诊断和发病重要的参考指标。研究二加味黄芪汤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Hcy、NLR的影响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汤对NAION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加味黄芪汤对NAION患者Hcy、NLR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16例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NAION患者15例做对照。纳入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维生素类、神经营养和改善循环等药物);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外予以加味黄芪汤颗粒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检测两组干预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NLR、Hcy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BCVA、MD、MS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BCVA、MD、MS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BCVA改善幅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MD、MS改善幅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效率(按眼数计)分别为55.56%、68.4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有效率虽然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NLR、Hcy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NLR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Hcy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NLR、Hcy改善幅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黄芪汤可明显改善NAION患者的BCVA、MD、MS等指标,视野改善幅度有统计学差异,视力改善幅度无统计学差异。加味黄芪汤可降低NAION患者NLR、Hcy水平,对NAION患者疗效可能与降低NLR、Hcy水平密切相关。

谢丽风[7](2020)在《针药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及优化方案探讨》文中指出目的:以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四种不同针药联合疗法之间的临床疗效,选出治疗VD的优化方案,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提供依据。方法:观察病例数93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的设计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甲组22例(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乙组24例(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中药汤剂)、丙组23例(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中成药)、丁组24例(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中药汤剂+中成药)。四组均治疗8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肾虚血瘀证候评分表((Syndrome of Chinese Medicine,SDSVD)评分,并记录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凝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及试验期间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结果:(1)在认知能力方面:甲组、乙组、丙组、丁组改善认知功能总有效率分别为68.1%、79.1%、82.6%、87.5%;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总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乙组相比,丁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丙组相比,丁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总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在MMSE各因子方面,经治疗后,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的定向力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乙组、丙组的记忆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丁组的记忆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甲组、乙组、丙组与丁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总有效率为54.5%、79.1%、78.2%、87.5%,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的ADL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乙组相比,丁组ADL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与丙组相比,丁组ADL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总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四组患者治疗前后ADL总评分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各组之间ADL各因子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的躯体性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甲组、乙组、丙组、丁组患者之间的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无显着差异性(P>0.05)(3)在肾虚血瘀证候评分方面:甲组、乙组、丙组与丁组的总有效率为59.1%、70.8%、73.9%、83.3%。经统计学分析后,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的SDSVD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乙组相比,丁组SDSVD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与丙组相比,丁组SDSVD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基于中医针刺加西医疗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肾虚血瘀证的血管性痴呆具有显着的临床效果,可显着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对记忆力和定向力功能的改善尤为明显;可显着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对躯体性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较为明显。与其他方案相比,丁组方案(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中药汤剂+中成药)更具有显着的临床效果,为最佳治疗方案,可有效的提高的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杜宏梅[8](2020)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对不能溶栓的患者采取抗凝治疗,其他患者3 h内均采用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中采用神经节苷脂静脉滴注,B组患者则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的总临床疗效率、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后的总不良反应率以及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B组患者总临床疗效率高于A组,B组患者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均低于A组,B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率低于A组,B组患者的NIHSS评分在降低幅度上明显优于A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更佳,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脑循环,促进神经血管的恢复情况,应用前景广阔。

BeijingStrokeAssociation;WritingGroupofExpertConsensusonClinicalApplicationofGinkgoLeafExtractInjection[9](2019)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文中提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临床应用广泛,先后被用于脑血管、心血管及周围循环障碍等疾病的临床治疗,受到多个指南及专家共识的推荐。本共识围绕临床应用中关键问题进行编写,将循证医学的文献证据与多学科的专家临床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对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在缺血性卒中、痴呆、冠心病、突发性耳聋、耳鸣、眩晕、视网膜病变、动脉硬化闭塞症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提出建议,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指导。

黄格朗[10](2019)在《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评价灯盏细辛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卒中过程中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及中药对患者康复功能、预后的影响;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 α)、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Ang-1)、Ang-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的调节作用,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与侧支循环形成之间的机制及对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对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查询文献,总结近年来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通过了解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意义及方法,并研究了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以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次,用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1次/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则用同规格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两组患者在入院后48小时内及第30天,分别行CTP检测评估患者脑血管侧支循环灌注情况;分别于入院后1天、14天、30天空腹静脉采血,检测血清VEGF、HIF-1 α、Ang-1、Ang-2、IL-6、Hey 蛋白浓度;分别第 1 天、14 天、30 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 index(BI)、简易 Fugl-Meyer 评定(FMA)、通用 ICF 组合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综合能力等康复指标。结果:1.血液检验指标结果:治疗第14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高,HIF-1 α、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HIF-1 α、IL-6、Ang-1、Hey表达降低,其中Ang-2、HIF-1、IL-6、Ang-1、Hey表达的改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VEGF表达与治疗前增高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0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表达的仍能维持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Ang-1、Hey炎症反应因子表达则进一步降低;对照组患者血清VEGF、Ang-2、IL-6、Ang-1、Hey等因子表达较前均逐步下降。组间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血清VEGF、Ang-2表达增高、Ang-1表达下降在治疗第14天、30天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Hey表达下降,其中HIF-1 α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慢,IL-6、Hey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快,在治疗第14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影像学指标结果:治疗前CTP检测提示患侧病灶感兴趣区域(ROI)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较健侧轻度降低,但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明显延长,治疗30天患者该区域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康复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30天康复评定进行组内比较,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比较,在治疗第14天、30天,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通过增加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及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的表达降低来实现,其中HIF-1 α在发病早期含量明显增高并到达高峰,并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但经灯盏细辛药物干预后,试验组HIF-1 α下降幅度和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慢,提示侧支循环的形成与HIF-1 α/VEGF信号通路关系密切。2.经CTP检测,根据CBF、CBV与TTP、MTT时间的变化,治疗30天患者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提示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较前丰富,考虑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恢复局部血供,与CTA可观察到的侧支循环对比,结果显示CTP在侧支循环的判断上有着较强的敏感性。3.NIHSS、BI、FMA、ICF康复量表评分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试验组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ICF评分,减轻神经功能残损,增加患者身体的参与能力,提高BI、FMA评分,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肢体功能恢复,其作用与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脑部血流的恢复有一定相关性,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则脑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行为能力恢复越好。

二、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排除标准
        1.1 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1.2 经济学评价
    2 文献检索策略
    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4 数据处理
结 果
    1 文献检索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
    3 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3.1 有效率
        3.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3.4 血浆黏度
        3.5 纤维蛋白原
        3.6 病情恶化率
        3.7 死亡率
        3.8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9 经济性评价
讨 论

(2)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研究进展
        2. 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杏制剂治疗血管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2.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药理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标准
        4. 试验药物与给药方法
        5. 观察周期
        6. 观测项目与指标
        7. 疗效评定标准
        8. 统计方法
        9.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
        3. 主要疗效指标
        4. 次要疗效指标
        5. 安全性评估
    讨论与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9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的筛选与质量评估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网状Meta分析
        2.3.1 临床总有效率
        2.3.2 NIHSS评分
        2.3.3 血浆黏度
        2.3.4 纤维蛋白原
3 讨论

(4)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1.1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背景
        1.1.2 舒血宁注射液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1.1.3 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优势
        1.1.4 研究内容
        1.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6 创新点
        1.1.7 流程图
    1.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医文献研究
        1.2.1 中医的病名范畴和历史沿革
        1.2.2 中医的病因
        1.2.3 中医的发病病机
        1.2.4 中医药治疗进展
        1.2.5 西医的病因病机学
        1.2.6 西医治疗进展
        1.2.7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章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络药理学探究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所用的数据库
    2.3 方法
        2.3.1 收集银杏叶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
        2.3.2 收集疾病基因与活性化合物的交集基因
        2.3.3 GO分析和KEGG分析
        2.3.4 构建成分-潜在靶点-通路网络图
        2.3.5 分子对接
    2.4 结果分析
        2.4.1 活性化合物和靶点分析
        2.4.2 疾病与成分的交集靶点基因分析
        2.4.3 GO富集分析结果
        2.4.4 KEGG通路分析核心通路
        2.4.5 靶点-成分-通路网络图分析核心成分
        2.4.6 分子对接结果
    2.5 讨论
        2.5.1 舒血宁注射液活性成分的确定
        2.5.2 舒血宁注射液核心化合物的分析
        2.5.3 核心通路与核心靶点的关联性分析
第三章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3.1 研究内容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器材
        3.2.4 所需溶液的配制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造模方法及取脑方法
        3.3.2 动物给药方法
        3.3.3 术后大鼠行为学测试
        3.3.4 TTC染色法介绍
        3.3.5 HE染色方法介绍
        3.3.6 RT-qPCR实验部分
        3.3.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含量
        3.3.8 统计分析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SXNI降低大鼠mNSS评分
        3.4.2 SXNI改善大鼠梗死体积
        3.4.3 SXNI改善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炎症情况
        3.4.4 大鼠海马区PTGS2,CASP3和NOS3 mRAN的表达情况
        3.4.5 各组海马区PTGS2,CASP3和NOS3 蛋白的表达情况
    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个人成果

(5)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2.1 《内经》
        2.2 各家论述
    3 中医药治疗
        3.1 内治
        3.2 外治
        3.3 中药针剂
文献综述二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 定义
    2 危险因素
试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组
        1.2 对照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信息的收集
        2.2 中医体质分类方法与体质类型判定
    3 资料整理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单因素筛查结果
        5.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
    6 讨论
        6.1 中医体质(痰湿质、平和质)
        6.2 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6.3 职业状态(退离休)
        6.4 本文局限性
        6.5 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1 系统性疾病
        2 解剖学异常
        3 血清学指标变化
        4 药物或外科手术的影响
        5 遗传因素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1 历史沿革
        2 中医药的治疗进展
        3 中医分期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功能磁共振技术在视神经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1 青光眼导致的视神经病
        2 缺血性视神经疾病
        3 视神经炎
        4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5 其他的视神经病变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
        第一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特点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学特点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加味黄芪汤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Hcy、NLR的影响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针药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及优化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1 引言
    1.1 文献回顾
        1.1.1 中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1.1.2 中西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1.1.3 西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不足
        1.1.4 中西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前景
2 临床研究
    2.1 临床病例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2.2 分组与治疗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治疗方案
    2.3 临床观测指标及观测方法
        2.3.1 治疗性观察指标
        2.3.2 安全性评价指标
        2.3.3 疗效评价标准
        2.3.4 安全性分级
        2.3.5 疗效分析
        2.3.6 数据整理与统计
    2.4 研究结果
        2.4.1 一般资料
        2.4.2 四种治疗方法对MMSE评分影响的差异
        2.4.3 四种不同治疗方法对 SDSVD 评分影响的差异
        2.4.4 小结
3 分析与讨论
    3.1 “补肾、活血、祛瘀”针法治疗VD的立法依据
    3.2 中药“苁蓉益智胶囊”治疗VD的立法依据
    3.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3.3.1 MMSE疗效分析
        3.3.2 ADL疗效分析
        3.3.3 MMSE和 ADL之间的关联性
        3.3.4 SDSVD疗效分析
        3.3.5 对改善VD患者的MMSE、ADL、SDSVD评分的分析
    3.4 病例脱落原因说明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血血管性痴呆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8)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治疗方法
    1.3 观察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临床疗效率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不良反应率
    2.4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
3 讨论

(10)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卒中现代医学认识
        1.1.1 缺血性卒中治疗现状
        1.1.2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
        1.1.3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估
        1.1.4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意义
        1.1.5 小结
    1.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风证型分类
        1.2.3 中医药治疗
        1.2.4 小结
    1.3 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
        1.3.1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与改善
        1.3.2 康复训练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1.3.3 缺血性卒中预后
        1.3.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1.5 病例脱落标准
        2.1.6 治疗师入选标准
        2.1.7 试验中止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随机的隐藏
        2.2.4 盲法的控制
        2.2.5 研究方案
        2.2.6 指标检测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患者一般资料
        2.4.2 血液检验结果指标
        2.4.3 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
        2.4.4 两组患者康复评定结果比较
    2.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3.1 缺血性卒中与细胞因子
        3.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3.1.2 血管生成素和白介素-6
    3.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3.2.1 病因病机
        3.2.2 中医药治疗
    3.3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3.3.1 灯盏细辛的化学结构
        3.3.2 灯盏细辛的药理作用及多学科应用
        3.3.3 野黄芩苷及其药理作用
        3.3.4 总咖啡酸酯及其药理作用
    3.4 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治疗作用
    3.5 灯盏细辛与缺血性卒中的辨证分型
    3.6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侧支循环形成的机制分析
    3.7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康复预后的影响
    3.8 灯盏细辛注射液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脑卒中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灯盏细辛主要有效成分脑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附件

四、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J]. 任晓蕾,黄琳,刘一,司霞,封宇飞. 中国新药杂志, 2021(11)
  • [2]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D]. 莎日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9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J]. 李冀,赵一点,胡晓阳,宋一婵,邓夏烨.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0(04)
  • [4]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D]. 崔倩. 河北大学, 2020(08)
  • [5]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因素研究[D]. 李鑫璐.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D]. 史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针药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及优化方案探讨[D]. 谢丽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研究[J]. 杜宏梅. 中医临床研究, 2020(04)
  • [9]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J]. BeijingStrokeAssociation;WritingGroupofExpertConsensusonClinicalApplicationofGinkgoLeafExtractInjection.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9(11)
  • [10]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D]. 黄格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