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二氧辛烷-2-羧酸三环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1,3-二氧辛烷-2-羧酸三环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一、1,3-二氧环辛烷-2-羧酸类三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1](2015)在《腙基乙酸和氯乙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植物生长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杂草危害农业生产,每年都会给种植业带来巨大损失。化学除草的方法一直作为现代农业的首选。开发高效、安全、低毒、高选择性的除草剂是当今新农药研发的热门研究课题。活性亚结构拼接法是新农药研发中使用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基于农药分子设计中的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本文将具有除草活性的基团,如:席夫碱、酰胺(肟酯)基、氯元素、疏水性的脂肪烃基、芳香烃基、等活性亚结构拼接,设计合成新化合物并进行植物生长活性试验,试图发现新结构的除草活性先导物。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以氯乙酸、脂肪或芳香醛酮、羟胺、水合肼等为原料,经腙、肟中间体等步骤,设计合成了氯乙酰腙(I)、氯乙酰肟酯(II)和二苯甲酮腙基乙酰苯甲醛腙(III)三类共26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各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2、通过FT-IR和1H NMR等仪器表征手段对部分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合经典测试方法与综合分析结果证明合成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3、探讨了各种因素的合成反应的影响,中间体腙和肟的合成过程中室温下直接反应(以醛酮计约50%)的产率低于滴加条件下的回流反应(以醛酮计产率大部分在70%以上)。氯乙酰腙和氯乙酸肟酯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缚酸剂选用无机碱产率较低(以中间体计约为35%),而选用有机碱吡啶反应的产率明显提高(以中间体计产率大部分在60%以上)。4、以单子叶植物水稻、高丹草和双子叶植物油菜、苋菜为靶标作物,对新化合物进行了植物生长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I对四种供试植物的根长都具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部分化合物在12.5 mg/L浓度时就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200 mg/L时抑制作用显着(例如化合物Ie在12.5 mg/L200 mg/L浓度下对单子叶植物水稻校正根长抑制率范围为31.62%115.46%),对双子叶植物油菜的校正根长抑制率范围是105.77%156.96%),对根抑制的总体趋势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对植物的茎长的抑制效果不明显。化合物II对于植物的根茎同时表现出抑制作用(化合物IIe在12.5 mg/L200 mg/L浓度下对于单子叶植物水稻校正根长抑制率范围为31.14%97.75%,对其校正茎长抑制率范围为18.99%95.72%),抑制作用都比较明显,部分化合物对根茎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化合物III对双子叶植物的抑制率要优于对单子叶植物的抑制率(在12.5mg/L200mg/L浓度下对于单子叶植物水稻的校正根长抑制率范围为20.96%90.38%,对于双子叶植物油菜的校正根长抑制率范围为108.66%130.71%)对于俩种植物的茎的抑制效果都不明显。苯环上取代基的不同和取代位置的不同对其除草活性有较大影响。对于氯乙酰苯甲醛类化合物,苯环3、4位含有取代基团(羟基、硝基)时,对于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都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位为氯元素时对单子叶植物的抑制率高于对双子叶植物的抑制率,2号位取代基团为硝基时对于双子叶植物的根抑制率优于对单子叶植物的抑制率;对于氯乙酰苯乙酮类化合物,当对位为甲氧基时对于两种植物的根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当对位为硝基时对于单子叶植物根的抑制率高于对双子叶植物的抑制率。几种化合物对于两种植物的茎的抑制率都不明显。对于氯乙酰苯甲醛肟酯类化合物,3号位为氯时对于两种植物的根茎都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对于二苯甲酮腙基乙酰苯甲醛腙,对于两种植物都表现出抑制作用,并且对双子叶植物的抑制效果要优于对单子叶植物的抑制效果。

赵汗青[2](2014)在《糖和齐墩果酸相关农药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基于天然产物分子的优异生物活性、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及种类和结构的多样性等特点,以其中的糖类和萜类(齐墩果酸)为研究对象,开展新农药创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天然活性寡糖的全合成研究、氨基葡萄糖-6磷酸合成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具有农药活性的固氮螺旋菌寡糖分子的全合成研究以廉价的L-鼠李糖、D-葡萄糖为起始原料,采用保护、脱保护的策略首次完成了巴西固氮螺旋菌Azospirillun brasilense S17脂多糖中四糖重复单元(1)的全合成以及生脂固氮螺旋菌Azospirillum lipoferum SR65中脂多糖中四糖重复单元(2)的全合成工作,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HSQC、HRMS或EA 确证。二、氨基葡萄糖-6磷酸合成酶(GlmS)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1、以D-葡萄糖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 7个3-氨基葡萄糖衍生物和2个氨基葡萄糖-6磷酸类似物以及1个氨基甘露糖衍生物。目标物的结构经过1H NMR确证,部分化合物经过13C NMR、MS、31PNMR确证。部分目标物在0.35mM浓度下对氨基葡萄糖-6-磷酸合成酶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在50 μg/mL浓度下对六种植物病原菌的活体杀菌活性较差。2、为了开发潜在的葡萄糖胺-6-磷酸合成酶抑制剂和抗真菌剂,设计并合成了 25个齐墩果酸肟酯类化合物和45个齐墩果酸肟醚类化合物。目标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HRMS确证。基于埃尔森摩根方法的初步研究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氨基葡萄糖-6-磷酸合成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部分化合物在50 μg/mL下对油菜菌核病原菌、立枯丝核病原菌和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3、以齐墩果酸和各种单糖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 7个齐墩果酸糖缀合物。新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NMR、13CNMR、HRMS确证。基于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初步研究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原菌、立枯丝核病原菌、番茄灰霉病菌和茄绵疫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酶抑制活性测定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氨基葡萄糖-6-磷酸合成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以D-阿拉伯糖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 2个果糖-6-磷酸类似物。目标物的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31P NMR、19F NMR、HRMS、HPLC确证。目标化合物对氨基葡萄糖-6-磷酸合成酶在Elson-morgen、GluPA和Isomerases三种方式下的抑制中浓度测定结果表明,目标物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通过比较目标物结构和活性结果,对环状糖的连续开环和绑定结合的催化机制给予了实验支持。

刘小伟[3](2013)在《新型高效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研发的一种新型杀虫剂。由于它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及其他任何杀虫剂不具备的全新杀虫机理,被称为革命性的水稻杀虫剂,颠覆了“杀虫剂有毒”的概念,并于2007年布莱顿(BCPC)植保大会上获得最具创新的化学奖。其结构式如下:图1氯虫苯甲酰胺结构Figure 1 the structure of chlorantraniliprole本论文介绍了世界农业的发展状况,指出了农药尤其是杀虫剂在农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并根据新型绿色农药的创制原则,设计并合成了两大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高效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的衍生物,通式如下:图2两大系列化合物通式Figure 2 the formula of the two series of compounds通过核磁、红外、质谱分析等分析方法确定了新化合物的结构,并通过生物活性测试筛选出一些具有优良杀虫活性的化合物。

汤君[4](2012)在《三唑并[3,4-b]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三唑类化合物由于具有抗菌、抗痉挛、消炎、调节植物生长、抗血小板凝聚等生物生理活性,已成为重要的杀菌剂类型;噻二唑类化合物在农药化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五元杂环,具有细胞分裂素活性和光谱杀菌活性。查阅文献可知3,6-二取代-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稠杂环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及药理活性,已合成出的一些化合物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消炎、抗微生物、抗痉挛和抗真菌等,因而深入研究该类稠杂环上的取代基变化,对于开发这类稠杂环衍生物潜在的生物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合成方法学的角度应用5-芳基-4-氨基-2,4-二氢-1,2,4-三唑-3-硫酮为原料进行串联的aza-Wittig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衍生物,研究所合成化合物的波谱性质、除草活性和结构的构效关系;在第三章中我们在三唑并噻二唑骨架结构的3-位苯环上引入氟原子,研究所合成的化合物的波谱性质和除草活性;在本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我们在骨架结构的6-位引入具有生物活性的N-芳氧乙酰基和N-(杂)芳甲酰基,研究所合成的酰胺类化合物的波谱性质、除草活性以及反应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合成了下列四个系列总共82个化合物,并研究了目标化合物的波谱性质。其具体类型为:Ⅰ:3-芳基-6-芳氨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40个化合物)Ⅱ:3-对氟苯基-6-芳氨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12个化合物)Ⅲ:3-芳基-6-N-取代芳氧乙酰基-N-(4-氟苯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16个化合物)Ⅳ:3-芳基-6-N-取代(杂)芳甲酰基-N-(4-氟苯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14个化合物)2、采用离体培养皿法测试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具有良好的除草活性。

刘晓云[5](2010)在《硫酸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杂草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它还影响到国民生产的其它许多部门。化学除草具有高效,省工的特点,用化学除草代替人工除草是农业机械化和生产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所以新除草剂的开发和研究一直是农药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而高效、安全、经济的除草剂新品种的开发是21世纪除草剂发展的方向。硫酸衍生物和肟酯类化合物的不少品种具有优良的除草活性。不少品种还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但目前报道的对于肟酯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方面的研究,多数是碳酸肟酯类化合物和磷酸肟酯类化合物,未见硫酸肟酯类化合物。所以本论文拟合成系列硫酸肟酯类化合物,并探讨此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本论文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合成了中间体肟类化合物15种,并对此类化合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条件是:以醛(酮)和盐酸羟胺为原料,水和无水乙醇为溶剂,以氢氧化钠为缚酸剂,在10℃-15℃温度下搅拌2 h-5 h。固态产物能够以固体的形式析出,抽滤后,用石油醚(60-90)重结晶得产物;液态产物用乙酸乙酯萃取,无水MgSO4干燥后,蒸干溶剂即得产物。所合成的肟类中间体的产率在40%-88%之间。2.合成了目标产物硫酸肟酯类化合物17种。对此类化合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条件是:以醛(酮)肟和磺酰氯为原料,三氯甲烷为溶剂,在40℃-60℃温度下搅拌3 h-9.5 h。待反应液冷却至室温,经酸洗或碱洗后,有机层无水MgSO4干燥,蒸干溶剂即得粗产物。粗产物再用柱色谱或重结晶的方法进行纯化。所合成的硫酸肟酯类化合物的产率在2%-35%之间。3.对以上合成的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熔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并用现代分析手段IR、MS、1HNMR对部分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4.选用稗草、水稻作为单子叶植物的代表,油菜、苋菜作为双子叶植物的代表,采用室内盆栽、茎叶喷雾法测试了17种硫酸肟酯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试验结果显示,除草活性随化合物的结构、浓度和植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化合物硫酸二对硝基苯甲醛肟酯、硫酸二间硝基苯甲醛肟酯对稗草的成活率、鲜重增长、茎长增长、根长增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硫酸二对氯苯甲醛肟酯在100 mg/L的浓度下,稗草的校正茎长增长率和校正根长增长率都低于-20%,抑制作用较显着。化合物硫酸二苯甲醛肟酯、硫酸二邻氯苯甲醛肟酯、硫酸二对硝基苯甲醛肟酯对水稻的鲜重增长和根长增长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硫酸二对硝基苯甲醛肟酯在400 mg/L的高浓度下,水稻的鲜重增长率为-49.0%,生长抑制作用尤其显着。测试的所有化合物对油菜的成活率、鲜重增长、根长增长都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化合物硫酸二呋喃甲醛肟酯在400mg/L浓度下,油菜的校正成活率达到-86.7%,抑制作用非常显着。测试化合物对油菜的根长生长的抑制作用高于对茎长生长的抑制作用。测试的所有化合物对苋菜的成活率、鲜重增长、茎长增长、根长增长都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所有化合物在400mg/L的高浓度下,苋菜的校正成活率都达到-90.0%,抑制作用非常显着。另外,测试化合物对苋菜的根长生长的抑制作用高于对茎长生长的抑制作用。新化合物的除草试验结果显示:修饰或改变硫酸肟酯类化合物的取代基,可能有希望发现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除草剂。本论文初步探讨了硫酸肟酯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为发现新型除草剂的先导化合物做了有益的工作。

梁丹[6](2009)在《柠檬醛和柠檬烯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以植物源活性化合物为母体合成高效、稳定、与环境相容好的仿生农药是广大植物保护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柠檬醛、柠檬烯和香芹酮属于单萜类天然产物,对昆虫具有毒杀、驱避、拒食等作用以及抑菌杀菌的效果。本论文在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生物等排原理和活性亚结构拼接法,设计并合成了16种以柠檬醛、香芹酮为母体的肟酯类化合物,研究了它们的合成方法,通过1HNMR、IR、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的测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一、首先将柠檬醛和香芹酮肟化,中间体肟再与8种酰氯反应计合成了16种肟酯类化合物:乙酰基-柠檬醛肟酯(Ⅰa)、丙酰基-柠檬醛肟酯(Ⅰb)、苯甲酰基-柠檬醛肟酯(Ⅰc)、苯乙酰基-柠檬醛肟酯(Ⅰd)、对硝基苯甲酰基-柠檬醛肟酯(Ⅰe)、对甲氧基苯甲酰基-柠檬醛肟酯(Ⅰf)、邻氯苯甲酰基-柠檬醛肟酯(Ⅰg)、对氯苯甲酰基-柠檬醛肟酯(Ⅰh);乙酰基-香芹酮肟酯(Ⅱa)、丙酰基-香芹酮肟酯(Ⅱb)、苯甲酰基-香芹酮肟酯(Ⅰic)、苯乙酰基-香芹酮肟酯(Ⅱd)、对甲氧基苯甲酰基-香芹酮肟酯(Ⅱe)、对硝基苯甲酰基-香芹酮肟酯(Ⅱf)、邻氯苯甲酰基-香芹酮肟酯(Ⅱg)、对氯苯甲酰基-香芹酮肟酯(Ⅱh)。1.在中间体香芹酮肟的合成中改进了合成方法,使其更简便,探索出经济、便捷的提纯方法,使其产率由文献报道的61.22%,提高到74.19%。2.中间体的合成中研究了温度以及溶剂对反应的影响。经实验得知:柠檬醛、香芹酮肟化的温度分别控制在65℃、55℃为最佳;柠檬醛的肟化在一定的碱性条件下有很好的反应结果,所以选择水溶液为反应介质调节反应体系的酸度;而香芹酮则在乙醇为介质的体系中是的其肟化的速度和产率达到最好。3.目标化合物的纯化中,柱层析的洗脱剂采用V(石油醚):V(乙酸乙酯)从10:1到1:1不等。二、将中间体柠檬醛肟和香芹酮肟、16种目标化合物及先导化合物柠檬醛、香芹酮对农业生产中三种病害(水稻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辣椒枯萎病菌)及一种具有较强抗药性的蔬菜虫害小菜蛾进行生物活性的初筛。1.化合物对水稻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辣椒枯萎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大部分目标产物对水稻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辣椒枯萎病菌的活性高于母体化合物。在浓度为500μg/mL下,柠檬醛肟对水稻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辣椒枯萎病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1.87%、51.57%、60.12%;香芹酮肟对水稻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辣椒枯萎病菌丝生长抑制活性较好,其抑制率分别为93.25%、93 31%、79.35%。在浓度为500μg/ml时,目标产物肟酯类化合物中对水稻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辣椒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4.35%~93.35%、44.30%~80.70%、55.35%~92.83%。目标化合物Ⅰh对水稻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辣椒枯萎病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最好,在浓度为500μg/mL下,其抑制率分别80.36%、71.43%、92.83%。2.目标产物对小菜蛾均有一定的触杀活性,且所有目标化合物对小菜蛾的触杀活性均高于柠檬醛。在不同的浓度下,以Ⅰa、Ⅱc、Ⅱe的活性最好。在浓度为1000μg/mL时,各目标化合物对小菜蛾的触杀的死亡率为30.00%~83.33%,校正死亡率为27.59%~82.76%。

李斌,相东,冀海英,申茜,马宏娟,林长福[7](2003)在《二苯并-1,3-二氧杂-环辛烷-2-羧酸丙酮肟酯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文中指出二苯并-1,3-二氧杂-环辛烷-2-羧酸丙酮肟酯(SYP-185)是沈阳化工研究院正在进行前期开发的除草剂。由二苯并-1,3-二氧杂-环辛烷-2-羧酸经两步反应制得,总收率70%。其结构经红外、核磁共振谱和元素分析确证。标题化合物在100 g a.i./hm2剂量下可防多种杂草;在300 g a.i./hm2对小麦安全。

李斌,满瀛,张宗俭,Colin M Tice,Lori A.Spangler,James Gallagher,Lois M. Bryman,Howard C. Smith,Manuel V. Nunez[8](2000)在《1,3-二氧环辛烷-2-羧酸类三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文中提出

二、1,3-二氧环辛烷-2-羧酸类三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二氧环辛烷-2-羧酸类三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腙基乙酸和氯乙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植物生长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1.1 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1.1.2 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1.3 除草剂的发展方向
    1.2 腙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2.1 腙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2.1.1 商品化的腙类除草剂
        1.2.1.2 国外研究概况
        1.2.1.3 国内研究概况
        1.2.2 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2.2.1 单腙的制备
        1.2.2.2 酰氯的制备
        1.2.2.3 氯乙酰酰腙类化合物的制备
    1.4 肟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4.1 肟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4.2 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4.2.1 肟的制备
        1.4.2.2 氯乙酰肟酯的制备
    1.5 选题设想
第二章 氯乙酸和腙基乙酸类化合物的合成
    2.1 仪器与试剂
    2.2 氯乙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
        2.2.1 合成路线
        2.2.2 实验过程
        2.2.2.1 中间体1的合成
        2.2.2.2 中间体氯乙酰氯的合成
        2.2.2.3 目标化合物I的合成
    2.3 氯乙酰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2.3.1 合成路线
        2.3.1.1 中间体化合物2的合成
        2.3.1.2 目标化合物II肟酯的合成
    2.4 二苯甲酮腙基乙酰苯甲醛腙的合成
        2.4.1 目标化合物III合成路线
    2.5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5.1 目标化合物结构
        2.5.2 目标化合物3系列的波谱数据
    2.6 结果与讨论
        2.6.1 中间体化合物1的合成
        2.6.2 中间体化合物氯乙酰氯的合成
        2.6.3 目标化合物I的合成
        2.6.4 中间体化合物2的合成
        2.6.5 目标化合物5的合成
        2.6.6 目标化合物Ⅲ的合成
第三章 氯乙酰腙、氯乙酰肟酯、二苯甲酮腙基乙酰肼和二苯甲酮腙基乙酰苯甲醛腙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 供试植物
    3.3 供试化合物代号及名称
    3.4 试验方法
        3.4.1 氯乙酰腙类化合物测试药液的配制
        3.4.3 浸种及催芽
        3.4.4 试验方法
        3.4.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5.1 计算方法
    3.5 实验结果
        3.5.1 目标化合物I、II和III系列的生物活性数据
    3.6 结果讨论
        3.6.1 目标化合物3系列的生物活性测试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2)糖和齐墩果酸相关农药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具有农药活性的寡糖化合物研究进展
    1.2 氨基葡萄糖-6-磷酸合成酶(G1mS)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3 具有农药活性的肟醚、肟酯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论文设计思想
    2.1 立题依据
    2.2 论文设计
第三章 具有农药活性的螺旋菌寡糖分子的全合成
    3.1 前言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3 实验部分
第四章 氨基糖衍生物作为GlmS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4.1 前言部分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齐墩果酸肟醚肟酯类化合物作为GlmS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5.1 前言部分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齐墩果酸糖缀合物作为GlmS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6.1 前言部分
    6.2 结果与讨论
    6.3 实验部分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果糖-6-磷酸类似物的GlmS的催化机理及其抑制剂的研究
    7.1 前言部分
    7.2 实验部分
    7.3 结果与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新型高效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概述
        1.1.1 农业定义
        1.1.2 农业的发展历程
        1.1.2.1 简单分类
        1.1.2.2 世界地域分类
        1.1.2.2.1 种植园农业
        1.1.2.2.2 水稻农业
        1.1.2.2.3 谷物家畜农业
        1.1.2.2.4 地中海农业
        1.1.2.2.5 市场园艺农业
        1.1.3 农药在农业中的作用
        1.1.3.1 农药的正面影响
        1.1.3.2 农药的负面影响
        1.1.3.3 采取的克服措施
        1.1.3.4 科学评价农药
    1.2 农药概述
        1.2.1 农药的定义
        1.2.2 农药的发展历程
        1.2.3 农药的分类
        1.2.3.1 杀虫剂分类
        1.2.3.2 杀菌剂分类
        1.2.3.3 除草剂分类
        1.2.3.4 杀鼠剂分类
        1.2.3.5 植物性农药
        1.2.4 农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1.3 杀虫剂概况
        1.3.1 杀虫剂的分类
        1.3.1.1 有机磷类杀虫剂
        1.3.1.2 有机氯类杀虫剂
        1.3.1.3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1.3.1.4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1.3.1.5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3.1.6 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
        1.3.1.7 生物源杀虫剂
        1.3.1.8 其他类杀虫剂
        1.3.2 杀虫剂的发展历程
        1.3.3 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1.3.4 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1.3.5 合成杀虫剂面临的主要问题
        1.3.6 杀虫剂的发展前景
    1.4 新农药的创制
        1.4.1 新农药的创制途径
        1.4.1.1 类同合成法
        1.4.1.2 随机合成筛选法
        1.4.1.3 生物合理设计法
        1.4.1.4 天然活性物模拟法
        1.4.2 新农药创制的热点
    1.5 氯虫苯甲酰胺简介
        1.5.1 氯虫苯甲酰胺介绍
        1.5.2 氯虫苯甲酰胺的理化性质
        1.5.3 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用机理
        1.5.4 氯虫苯甲酰胺的杀虫范围
    1.6 杀虫剂生物活性测试方法概述
        1.6.1 杀虫剂生物活性测定的基本原则
        1.6.2 杀虫剂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1.6.2.1 杀虫剂毒力测定方法介绍
        1.6.2.2 按照作用方式分类
        1.6.3 试验结果的调查方法
        1.6.3.1 目测法
        1.6.3.2 计数法
        1.6.3.3 定量测量法
        1.6.3.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法
第2章 新型高效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2.1 实验仪器试剂来源及化合物分析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分析及纯化方法
        2.1.3 实验药品来源
    2.2 新型高效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Ⅰ)的合成
        2.2.1 设计思想
        2.2.2 合成路线
        2.2.3 系列化合物(Ⅰ)的制备
        2.2.3.1 中间体1的制备
        2.2.3.2 中间体2的制备
        2.2.3.2.1 中间体2a的制备
        2.2.3.2.2 中间体2b的制备
        2.2.3.2.3 中间体2c的制备
        2.2.3.3 中间体3的制备
        2.2.3.4 中间体4的制备
        2.2.3.5 中间体5的制备
        2.2.3.6 中间体6的制备
        2.2.3.7 中间体7的制备
        2.2.3.8 中间体8的制各
        2.2.3.9 最终产物(Ⅰ)的制备
    2.3 新型高效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Ⅱ)的合成
        2.3.1 化合物结构与通式
        2.3.2 系列化合物(Ⅱ)的制备
        2.3.2.1 化合物Ⅱ-1~Ⅱ-6的制备
        2.3.2.1.1 合成路线
        2.3.2.1.2 中间体1的制备
        2.3.2.1.3 中间体3的制备
        2.3.2.1.3.1 中间体3a的制备
        2.3.2.1.3.2 中间体3b的制备
        2.3.2.1.4 最终产物Ⅱ-1~Ⅱ-6的制备
        2.3.2.2 化合物Ⅱ-7~Ⅱ-18的制备
        2.3.2.2.1 合成路线
        2.3.2.2.2 中间体6的制备
        2.3.2.2.3 最终产物Ⅱ-7~Ⅱ-18的制备
        2.3.2.3化合物Ⅱ-19~Ⅱ-30的制备
        2.3.2.3.1 化合物Ⅱ-19的制备
        2.3.2.3.2 化合物Ⅱ-25的制备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系列(Ⅰ)中中间体3的合成
        2.4.1.1 物料比对反应的影响
        2.4.1.2 溶剂选择对收率的影响
        2.4.1.3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4.1.4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4.1.5 小结
        2.4.2 系列(Ⅰ)最终产物的合成
        2.4.2.1 反应机理
        2.4.2.2 物料比对反应的影响
        2.4.2.3 溶剂选择对收率的影响
        2.4.2.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4.2.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4.2.6 小结
        2.4.3 系列化合物(Ⅰ)和(Ⅱ)的物理性质
        2.4.4 系列化合物(Ⅰ)和(Ⅱ)的结构鉴定
        2.4.4.1 红外光谱分析
        2.4.4.2 核磁数据
        2.4.4.3 元素分析
        2.4.4.4 小结
        2.4.5 系列化合物(Ⅰ)和(Ⅱ)的生物活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三唑并[3,4-b]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Aza-Wittig 反应的研究进展
    1.2 三唑并[3,4-b]噻二唑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3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3-芳基-6-芳氨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合成路线
    2.3 仪器与试剂
    2.4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5 结果与讨论
    2.6 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定
第三章 3-对氟苯基-6-芳氨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合成路线
    3.3 仪器与试剂
    3.4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5 结果与讨论
    3.6 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定
第四章 3-芳基-6-N-取代芳氧乙酰基-N-(4-氟苯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合成路线
    4.3 仪器与试剂
    4.4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5 结果与讨论
    4.6 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试
第五章 3-芳基-6-N-取代(杂)芳甲酰基-N-(4-氟苯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合成路线
    5.3 仪器与试剂
    5.4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5.5 结果与讨论
    5.6 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待)发表论文
致谢

(5)硫酸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课题研究背景
    1.除草剂的研究概况
        1.1 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3 除草剂的研究方向
    2.具有除草活性的硫酸衍生物
        2.1 磺酰脲类除草剂
        2.2 磺酰胺类除草剂
        2.3 苯达松
        2.4 吡唑特
    3.肟酯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3.1 肟酯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
        3.2 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4.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第二章 硫酸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中间体肟类化合物的合成
        2.1.1 合成原理
        2.1.2 合成过程
        2.1.2.1 丙酮肟的合成
        2.1.2.2 苯甲醛肟的合成
        2.1.2.3 苯乙酮肟的合成
        2.1.2.4 其它肟类化合物的合成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肟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结构参数
        2.2 目标产物硫酸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2.2.1 合成原理
        2.2.2 合成过程
        2.2.2.1 硫酸二丙酮肟酯的合成
        2.2.2.2 硫酸二苯乙酮肟酯的合成
        2.2.2.3 对氯苯甲醛肟-丙酮肟硫酸酯的合成
        2.2.2.4 其它硫酸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硫酸肟酯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结构参数
第三章 硫酸肟酯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植物
        1.2 所用药剂与仪器
    2.测试方法
        2.1 原药乳液的配置
        2.2 实验植物的栽培与药效评价方法
        2.2.1 实验植物的栽培方法
        2.2.2 施药方法
        2.2.3 药效评价方法
        2.2.3.1 计算参数
        2.2.3.2 药效评价级别
    3.实验数据及处理
        3.1 除草活性测试化合物
        3.2 新化合物对稗草的活性实验结果
        3.3 新化合物对水稻的活性实验结果
        3.4 新化合物对油菜的活性实验结果
        3.5 新化合物对苋菜的活性实验结果
    4.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部分化合物图谱

(6)柠檬醛和柠檬烯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柠檬醛的生物活性研究
        1.2.1 柠檬醛抑菌杀菌作用研究进展
        1.2.2 对昆虫的引诱、驱避活性
        1.2.3 其它方面的活性
    1.3 柠檬烯、香芹酮的生物活性研究
        1.3.1 在农药方面的活性及应用
        1.3.2 在医药中的活性及应用
        1.3.3 其他方面的活性及应用
    1.4 肟酯结构的农药
        1.4.1 肟酯类农药的应用概况
        1.4.2 国内外肟酯类农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5 论文设计思路和研究意义
        1.5.1 研究背景
        1.5.2 设计思路
        1.5.3 研究意义
        1.5.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中间体肟的合成及其表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1.2 合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柠檬醛肟红外光谱表征
        2.2.2 香芹酮肟核磁及红外光谱表征
    2.3 小结与讨论
        2.3.1 醛酮与羟胺反应生成肟的反应机理
        2.3.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3.3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2.3.4 谱图解析
第三章 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2 合成路线
        3.1.3 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醛肟-O-取代酯(Ⅰa~Ⅰh)的合成通法及表征
        3.1.4 2-甲基-5-异丙烯基-2-环己烯-1-酮肟-O-取代酯(Ⅱa~Ⅱh)合成及表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合成与红外波谱性质
        3.2.2 核磁谱的讨论
        3.2.3 肟酯的合成优化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抑菌生物活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化合物
        4.1.2 供试病菌
        4.1.3 目标化合物抑菌活性测定:(菌丝生长抑制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柠檬醛类化合物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结果
        4.2.2 香芹酮类化合物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结果
        4.2.3 柠檬醛类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结果
        4.2.4 香芹酮类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结果
        4.2.5 柠檬醛类化合物对辣椒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结果
        4.2.6 香芹酮类化合物对辣椒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结果
        4.2.7 目标化合物杀菌活性普筛结果
第五章 目标化合物对小菜蛾的触杀活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化合物
        5.1.2 供试试虫
        5.1.3 目标化合物杀虫活性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柠檬醛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触杀结果
        5.2.2 香芹酮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触杀活性
        5.2.3 目标化合物在不同浓度下对小菜蛾的触杀结果的比较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二苯并-1,3-二氧杂-环辛烷-2-羧酸丙酮肟酯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合成
        1.2.1 中间体I按文献[4]制备
        1.2.2 SYP-185的制备
3 除草活性和作物安全性
4 结果与讨论

四、1,3-二氧环辛烷-2-羧酸类三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腙基乙酸和氯乙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植物生长活性研究[D]. 张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
  • [2]糖和齐墩果酸相关农药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 赵汗青. 中国农业大学, 2014
  • [3]新型高效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刘小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5)
  • [4]三唑并[3,4-b]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D]. 汤君.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5]硫酸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研究[D]. 刘晓云.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6]柠檬醛和柠檬烯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梁丹. 贵州大学, 2009(S1)
  • [7]二苯并-1,3-二氧杂-环辛烷-2-羧酸丙酮肟酯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J]. 李斌,相东,冀海英,申茜,马宏娟,林长福. 现代农药, 2003(03)
  • [8]1,3-二氧环辛烷-2-羧酸类三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J]. 李斌,满瀛,张宗俭,Colin M Tice,Lori A.Spangler,James Gallagher,Lois M. Bryman,Howard C. Smith,Manuel V. Nunez. 浙江化工, 2000(S1)

标签:;  ;  ;  ;  

1,3-二氧辛烷-2-羧酸三环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