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汗在西藏建立的甘丹颇章王朝

固始汗在西藏建立的甘丹颇章王朝

一、浅淡固始汗在西藏建立的甘丹颇章王朝(论文文献综述)

朱德涛[1](2021)在《论清初西藏的“皇帝恩准红黑双印期”》文中认为关于清末藏文文献《噶厦印谱》一书中记载的"皇帝恩准红黑双印期"(??????????????????????????????????????????),以往学界因限于研究资料和视角,一直缺乏讨论。本文利用藏文档案、印章实物和文献史料,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所谓"皇帝恩准红黑双印期"是指清初蒙藏联合治藏时期,蒙古和硕特汗王与西藏摄政第巴在地方政府公文中同时钤盖各方印章的情形。在印章使用过程中,因双方政治地位存在差异,印章的颜色和尺寸大小都有所差别。这种情况随着政治局势的演变并未持续很久,实质反映出在中央王朝与地方政权更替之初,各方势力围绕西藏用印问题展开争斗而出现的一种权力制衡与妥协现象。

伍金加参[2](2021)在《阿里噶尔本体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重点研究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阿里噶尔本即“堆噶尔本”(?)体制整体架构和所属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探揭阿里基层组织的建立和结构模式;总结“堆噶尔本”行政体制运行时期的阿里地方政治、文化及其边境贸易的状况。还在结尾处,深入分析“堆噶尔本”体制的延续之“阿里廓松基恰”(?)行政设置运行,以及与“堆噶尔本”体制之间的历史关系、组织结构的异同,总结出“堆噶尔本”体制早于“廓松基恰”体制,“廓松基恰”体制是基于“堆噶尔本”体制影响和基础之下的历史产物。本文的主体内容共有五章:第一章,阿里噶尔本体制建立前的阿里史回顾。主要依附阿里自然地理条件,以不同时期阿里行政体制史作为历史背景,详述了从远古时期到吐蕃时期的阿里行政体制至古格时期的阿里行政体制的千余年时间,最终在时光岁月的洗礼下,逐渐形成一套具有阿里本地区历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行政体制。第二章,阿里噶尔本体制建立。本章中以“堆噶尔本”是以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的主体环境为基础、具有一定地方文化特色的行政体制的形成为开篇,深入分析和厘清档案文献和口述中“噶尔本”(?)一词的不同概述,追溯吐蕃后期阿里地方行政体制至“堆噶尔本”体制形成的历史脉络,详细阐释该区域行政体制的整体历史沿革和体制的行政机构、行政职能,以及“堆噶尔本”的印章和历任“堆噶尔本”名录为依据,总结出阿里噶尔本行政体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及其特殊历史地位。第三章,阿里噶尔本体制的组织结构。根据“堆噶尔本”辖区特殊组织与机构及其运行,以“宗”(?)和“茹”(?)为单位,对阿里噶尔本体制及其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阿里噶尔本体制与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之间的上下级互动情况。第四章,阿里噶尔本时期的贸易与文化。以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地理特点入手重点论述阿里噶尔本体制下的阿里。由于阿里地区地广人稀,又处于多国边境,其多元文化体制下产生了众多边境要塞。以边境事件为切入口,深入分析在诸多边境事件的博弈中地方政权如何推进基层行政体制,并对其行政体制之下发展的阿里文化因素和边贸事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辨,力图在真实画面,展现当时阿里边贸和文化的全貌。第五章,阿里“廓松基恰”的设立。本章以档案史料和口述资料结合的方式,主要探讨阿里“廓松基恰”的形成历史。以阿里“廓松基恰”建立的原因和历史背景为出发,对比分析历史上的阿里“廓松基恰”与“堆噶尔本”的行政体制特征,从而进一步明确西藏历史上各地方特有的行政组织结构,凸显“堆噶尔本”体制的延续这一历史事实和及阿里噶尔本体制在实施中的不断演变和完善。总之,阿里噶尔本体制并非自古至今,阿里噶尔本体制之前阿里地区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出现了诸多行政体制。而后期形成的阿里噶尔本地方行政体制也随着整个社会历史的演变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发展的冲击。它在延续地方行政执行的同时,不断地吸收和充实其它区域的行政体制的元素,形成一种较为独特,却不乏地方特性的行政体制的建构。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基层组织的体制研究相对较少,尤其以阿里噶尔本行政体制为主线的基层体制研究更显薄弱,文献资料较为零散且不统一,缺乏对阿里噶尔本体制进行系统的考证与整理。本文主要以历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参考、分析大量藏、汉、英原始档案和文献资料,对历史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还结合先人的研究成果和对阿里噶尔本后裔进行时事访谈,进一步深入分析、滤清、弥补阿里噶尔本体制史发展的前因后果,给后人展现了较为完整的阿里噶尔本体制发展史,也为研究“堆噶尔本”体制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

梁爽[3](2021)在《康雍时期清中央政府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滇藏交角区域是指今川、滇、藏三省的交界区域,亦是藏族传统地理概念中的康区之一部分。清朝建立之初,清政府统治尚未稳固,川滇藏交角区域系由和硕特蒙古实际控制。由于川滇藏交角区域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清王朝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对西藏管控的成效。所以随着清政府政权逐步稳固,全国局势稳定,加之清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地区情况更加熟悉后,开始逐步加强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管辖,并最终实现了对该区域的直接管理。而和硕特蒙古则彻底失去对这一区域的管辖权。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是阐述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对本研究涉及的关键名词作界定,并说明采取的研究方法。正文,以时间为轴分为五章。第一章明末川滇藏交角区域格局。主要论述了明朝中央政府的治边治藏政策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影响,梳理明末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基本情况;第二章清政府与和硕特蒙古在川滇藏的早期互动。阐明清政府出于稳固政权的需要,曾一度承认和硕特蒙古在川滇藏交角区域的管理。此阶段,双方通过互市等加强联系与了解,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第三章清政府与和硕特蒙古互动关系的变化发展。解析清政府平定吴三桂叛乱后,加强了对交角区域的管理。清政府与和硕特蒙古矛盾日渐加深,清政府通过“西炉之役”稳定局势,但依旧承认和硕特蒙古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控制;第四章清政府直接管理川滇藏交角区域。阐述实力增强的清政府借出兵西藏驱逐准噶尔,开拓南路进藏路线之机,对川滇藏交角区域实行军事控制,和硕特蒙古受到打压。清政府直接管理川滇藏交角区域;第五章清政府在川滇藏交角区域的管理。论述清政府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开始着手对川滇藏交角区域进行常态化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对该区域进行行政划界,明确管理权责。和硕特蒙古彻底被清政府征服,成为其臣属。结语,回顾总结清政府与和硕特蒙古在川滇藏交角区域互动关系的变化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将清政府与和硕特蒙古在西南一隅的互动关系,即川滇藏交角区域清初的发展过程纳入清政府治边治藏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认为清政府不断加强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管理的过程,亦是和硕特蒙古不断退出该区域的过程;清政府实现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直接管理的过程是清政府从通过和硕特蒙古间接治藏到直接治藏的缩影。明末清初,川滇藏交角区域这一段由乱而治的变化,恰恰证明了强有力的国家力量对加强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洛绒涛格[4](2021)在《居·弥旁“利美”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至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传播语言载体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分流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连同南传佛教被称为三大佛教体系。经过传播变迁,在同一佛教体系中也分流出不同的宗派。汉传佛教中的禅宗、净土、天台、法相、华严等流派在唐朝时就已经形成。藏传佛教传统,从后弘期陆续出现了宁玛、噶当、噶举、萨迦等教派。不管是那支汉藏佛教流派,其众多分支的形成从一方面体现了当时对于外来多元文化的包容,同时也是对外来文化的理解、阐释、本土化过程的结果。历史上在藏传佛教教派之间,经过不断的交流沟通逐渐产生了一种相互尊重、融和发展、“在不危害他宗的前提下弘扬自己教派”的“利美”观。这一理念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形成一股思想潮流,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和变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到20世纪,国内外的学者们才开始注意到19世纪康区德格土司领地内发生的所谓“利美”思想运动的存在,由此开始了这一主题的研究。它汇集了许多人的智慧,是由佛教学者倡导、响应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利美”活动的主要倡导者绛阳钦则旺波和工珠·云丹嘉措等人的“利美”观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而作为倡导“利美”活动的其他人物却缺少研究,尤其是对“利美”活动的第二代关键人物居.弥旁的“利美”观缺乏系统地研究。本论以居.弥旁的“利美”观为题,在前人对“利美”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梳理、对比、田野考察、历史考证等方法,以求通过对弥旁“利美”观的个案进行研究,探析“利美”观的发展、影响和现实意义。文中对居.弥旁家族的相关记载作了探究;梳理、考证绘制了弥旁年谱简表,对弥旁的生平大事作了系统的梳理;探析了19世纪的“利美”活动的缘由,追根溯源“利美”观的源流,尤其对德格土司政体出现的“利美”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弥旁一生的讲、辩、着、观修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弥旁的“利美”观既有传承前人的继承,也有与其他佛学学者不一样的特色:弥旁在尊重他宗的“利美”原则下,大力复兴宁玛教派的显密重要论典,尤其阐释藏传佛教前期的瑜伽行中观哲学思想,与持应成中观见佛教哲学思想的学者展开了多方位、深层次的佛学对话,为教派间思想文化对话创造了文明、和谐的范本;弥旁的中观和《慈氏五论》等显宗方面的注疏以及密宗文本的阐释改变了宁玛派“重密轻显、重伏藏轻经藏”的讲经传统;弥旁以济世利民的入世思想大力复兴传统文化,为世俗文化的诸多领域留下了重要的着作。时至21世纪的今天,面对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平等和谐地交流、对话、沟通,构建和谐共生的社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宗教思想的和谐关系着地区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研究传统的“利美”观,应对前所未有的多元宗教文化交流,具有理论和社会现实意义,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

朱德涛[5](2020)在《清朝前期西藏所用汉字官印及其相关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汉字官印是清朝前期西藏地方官印中一种十分特殊的印章类型。对这类印章的性质、特点及历史蕴含,学界尚缺乏深入研究。文章结合文物、档案及文献资料,对15枚清朝西藏官方使用过的汉字印章的印面文字、形制特点、功能使用和出现原因等进行考证和分析后认为,这些官印主要有明朝政府颁赐的旧印和清朝西藏地方自制印两种来源类型。汉字官印的出现,是清朝前期西藏地方特定政治局势与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产物,它反映了在中原新旧王朝更替之际,西藏地方政教人士接续前朝正统地位的政治意图,及其借由前朝旧印表达其内附归属中原王朝的情感心理。此外,文章还发现,部分汉字官印的使用过程与藏文文献中记载的"皇帝恩准红黑双印期(■)"概念直接相关,对此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深入认识和了解清初甘丹颇章地方政府的政治制度与特点,意义重大。

扎西南杰[6](2020)在《噶妥·仁增次旺诺布及其区域史研究 ——以《贡唐王朝源流史》和《玛域拉达克史册》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近代藏族着名史学家噶妥·仁增次旺诺布(1617–1755)出生于多康藏区,一生都游历于青藏高原核心及边缘地带,尤其对藏西边缘地区及上阿里三围地区有深入考察和研究经历。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藏传佛教高僧和学者,他游历名山大川,弘法传教,调停战争,着书立说,在其留下来的史学着作中,能找出他对这些区域重要历史遗迹所做的系统考察和敏锐分析,对后世影响巨大。噶妥·仁增次旺诺布着作颇丰,除大量佛学着述外,还有较多史学着作,其中包括史学札记、书信往来、圣迹颂词和碑文抄录。是研究藏区区域史的重要一手资料。噶妥·仁增次旺诺布的区域史研究着作中,《贡唐王朝源流史》和《玛域拉达克史册》是其代表作,均是在实地调查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的条件下完成,是两部区域王朝史的不朽之作。1749年,噶妥·仁增次旺诺布奉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之命前往尼泊尔维修博达大佛塔,途中经过芒域贡唐,在此收集资料并撰写了《贡唐王朝源流史》。1753年,拉达克王朝内部发生了内讧,他接到第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的命令,前往玛域拉达克调停战争,花了一年多时间最终签下了着名的《瓦列条约》。在此期间,噶妥·仁增次旺诺布又不忘初心,广泛收集资料,查阅当地文献,走访历史名城,写下《玛域拉达克史册》这部史学名着。以上两部着作的问世,对西藏西部边缘区域的历史和文化及宗教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填补了几百年来这一区域历史研究的学术空白,影响至深。在噶妥之前,藏族传统史学领域着作中对这块边缘区域的历史书写甚少,正统史家对该区域的关注度不高,很多内容处于空白状态,相关记载也非常零散,从这一角度讲,噶妥的相关研究恰恰填满了该区域历史的学术空白,意义重大。本文对噶妥仁增次旺诺布以及他的两部区域史着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全文有第四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等;第一章从噶妥仁增次旺诺布生活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文集的收藏与散佚、分别对史学着作进行了一一的介介绍和分类;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区域史着作《贡唐王朝源流史册》成书史学背景,史料来源,以及在藏族史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做了学术考察;第三章对史学着作《玛域拉达克史册》的内容结构和版本做了概述并且与佚名的《拉达克王朝史》做了比较进一步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第四章通过研究区域史着作的研究考述作者的治史态度,对区域史的贡献及其藏族史学史上的地位。在写作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地名和人物,佛学术语进行注释,力求做到全面。

孙佳琪[7](2020)在《清代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柔性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有清一代296年对藏传佛教寺院的治理是比较成功的,出于统治的需要,中央王朝在继承元明两朝治理藏传佛教寺院的基础上,几经完善,进一步加强了对藏传佛教寺院的治理。梳理清代治理藏传佛教以及佛教寺院的种种措施,我们发现,在寺院管理的过程中,除了采取刚性的法律制度外,还会采取柔性策略以达到治理的效果。一方面,中央王朝利用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之特点,通过封赏藏传佛教最有影响力的四大活佛、驻京呼图克图以及甘青地区的一些活佛,利用藏传佛教活佛治理蒙藏地区以及藏传佛教,使得双方之间达到一种良性的互动,中央王朝利用活佛的宗教影响,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治理,活佛借助中央王朝的权威提高了自己的宗教地位。另一方面,敕建寺院以彰显国家权威,赐匾赐额以提升寺院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广建演教之地,广推佛法,广受信教之众。彰显国家意志,提高寺院地位,扩大寺院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对藏传佛教寺院的管理。作为治理蒙藏地区的补充措施,实践证明,这一策略在促进国家统一、民族边疆地区的团结和的稳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民族宗教政策,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强有力保证。

达瓦拉措[8](2020)在《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存放在布达拉宫中的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这座藏传佛教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灵塔之修建历史背景、灵塔选址和修建时间、教义理论依据、参与工匠、材质装饰、手工技艺、装藏及开光仪轨、功能和意义等,以《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目录》和其他藏文和汉文资料作为研究的文献依据,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研究。《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目录》是由第司桑吉嘉措撰写,记录着修建红宫和五世达赖灵塔相关信息的重要文献。到目前为止虽已公开出版,但因其内容庞杂,文辞深奥,不仅一直未被翻译,学术界也很少引用该文献作为研究资料。笔者首次在研究过程中尝试从这部文献中挖掘相关信息来对五世达赖喇嘛灵塔进行较为客观和系统的研究。首先,通过分析17世纪西藏地方的历史背景,论证了五世达赖灵塔的修建是格鲁派尤其是第司桑杰嘉措在西藏地方树立其统治地位和教派地位的一种策略或手段,不仅具有宗教自身的传统性,也具有很鲜明的政治意图。其次,作为一种佛塔的种类,五世达赖灵塔从属于藏传佛教灵塔、藏传佛教佛塔、中国佛塔、印度古代塔的范畴,不管是从宗教学的学科理论而言,还是从佛教教义教规而言,均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依据,论文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从塔到佛塔、佛塔到灵塔的功能转换的观点,并结合相关文献和实物依据,做了论证。另外,五世达赖灵塔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活的博物馆,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的集合体,同时更是一座各民族交流交往的历史见证物。为了佐证这个观点,论文对修建灵塔时参与的不同民族身份的工匠和不同工种进行了分类与归纳,对当时西藏建筑工艺的组织模式和西藏地方政府的筹资形式等都进行了探析。除此之外对藏传佛教灵塔材质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通过挖掘文献中为确立五世达赖灵塔使用奢华材质和装饰的合理性而引用的佛教理论,窥探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世俗化和物质化的特点。灵塔的装藏和开光是藏传佛教仪轨中非常重要且神秘的内容,也是目前学术界对藏传佛教灵塔研究的薄弱环节。本论文结合文献记载,首次对这两个内容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为揭开藏传佛教灵塔神秘面纱,铺垫了学术基础。最后,五世达赖灵塔作为一件宗教圣物,其宗教功能与意义方面,论文中也结合相关的宗教学理论,从其政治意义、象征意义、膜拜意义等方面做了分析。论文以五世达赖灵塔作为研究对象,以小题大做、小切口切入的方式,借助文献和实物,运用相关理论方法,通过个案研究,对研究整个藏传佛教灵塔,做一次尝试性的铺垫或提供前期积累。

刘再营[9](2019)在《清代西藏地方边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最终形成时期,其边防也由传统的封建王朝的边疆向近现代国家边防转变。清初,西藏边疆体系主要由和硕特蒙古和五世达赖喇嘛联合政权管理。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清朝开始在西藏驻兵,以后遂成定制,初步建立西藏的边圉的安全防卫体系。乾隆末年,抗击廓尔喀两次入侵后,鉴于西藏边防体系的薄弱,清朝注重西藏边防体系建设。通过善后章程,规定西藏的常规驻军、操练、交通与日常供给等,西藏近代边防体系初步建立起来。清道光二十年(1840)后,西藏的边防制度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英国侵略者的冲击下西藏边防安全受到威胁。尽管清廷在西藏推进改革,加强边防体系建设,但积弊较多,在当时的形势下很难取得效果。本文根据清代西藏边防的历史,拟分上、下篇展开研究:上篇对有清一代西藏地方边防历史进行梳理,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康乾时期西藏边防的建立过程,包括梳理自元代以来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管理及边圉安全,特别是清朝建立后,对西藏边疆巩固及边防建设的不断加强。第二个阶段是英国自喜马拉雅山地区开展的侵略活动及对西藏边防造成的影响。主要分析英国及英印政府对喜马拉雅山地区诸国的控制,不断威胁西藏边防安全。并通过对英国两次入侵西藏及相关条约的研究,论述英国对西藏边界、边防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论述20世纪初,英、俄两国在西藏利益的争夺、经济侵略,在此严重形势下张荫棠、联豫在西藏推行边防制度的变革。下篇从西藏边防制度入手,首先分析清朝中央在西藏驻兵及演变过程:从清朝最初的军事力量介入,到之后的长期驻军。乾隆末年善后章程规定,西藏边防驻军主要清兵和藏兵组成。清末新政时期的驻军改革,体现了西藏驻军制度的与时俱进。第二,对于西藏边防有关的对内外交通与塘汛台站建设进行分析。第三,对驻藏官兵的战时、日常边防供应做了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对加强西藏边防所做的努力。最后,在结语中,通过有清一代西藏边防的历史,得出几点重要的启示:一是军事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边防的安全,从西藏边防的发展得到印证;二是西藏边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巨大财力的长期投入。三是近代以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给西藏边防安全冲击的同时,也给今天边防安全提供经验与教训。

刘永花[10](2018)在《清代西藏第巴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元17世纪30年代,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正面临着部族内部逐渐兴起的准噶尔力量的排挤与草场纠纷等巨大压力,而藏传佛教诸教派中的新起之秀格鲁派也正遭遇着噶玛噶举派的镇压与打击。针对上述局面,格鲁派上层决策者循历史先例,积极与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建立联系并邀请其进驻西藏,消灭各方劲敌。固始汗凭借强大的蒙古军队力量,从驻牧地新疆天山一带一路南下,成功取得了包括青海、康区和西藏在内的大部分藏区的统治权。战后,蒙藏上层领袖各取所需,建立起了西藏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以供施关系为表象、以联合统治为实质,与外族共同统治西藏地方的蒙藏民族联合政权。为了保证新政权中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由固始汗主导的蒙藏联合政府制定并实行了“蒙古汗王册封管理下的第巴制度”。在清前期西藏历史上,第巴制度总共存在了 78年,伴随着和硕特与准噶尔蒙古力量统治西藏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于在蒙藏上层两大政治阵营博弈间的第巴制度,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发展过程。本论文以现所掌握的藏、汉文档案史料为基础,充分利用现已问世的相关专着、论文等资料,仔细沿着国内外前人对于第巴制度及其相关重要人物、事件等研究的轨迹,秉持客观的研究态度对清代西藏的第巴制度进行研究。本论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笔者将“清代西藏第巴制度”这一选题作为毕业论文进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近年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研究第巴制度的相关动态进行了分类整理,同时阐明了本论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第一章为第巴制度概述,其中第一节主要追溯了西藏历史上“第巴”一词的渊源,对“第巴”与“第司”两个称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辨析,同时对元、明时期的第司制度进行了简要阐述;第二节交代了清初西藏第巴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政治基础与宗教原因等。第二章是本论文的中心部分,是对第巴制度及其特征的研究,其中第一节讲述了第巴制度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包括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完善时期和衰落时期;第二节针对第巴制度本身具有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即该制度内部缺乏稳定性,并具有依附性特征。第三章阐述清代历任第巴生平及其作为,分四个小节的内容对八任第巴的生平作了简要介绍,对其在第巴任内的主要作为进行了评述。第四章论述第巴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作为论文的结尾部分,本章以两个小节的内容分别对第巴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对清初第巴制度在西藏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等进行了分析。最后,结语对清初第巴制度的兴衰过程进行了简要概括与总结。

二、浅淡固始汗在西藏建立的甘丹颇章王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淡固始汗在西藏建立的甘丹颇章王朝(论文提纲范文)

(2)阿里噶尔本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阿里噶尔本体制建立前的阿里史回顾
    第一节 阿里自然地理
    第二节 远古至吐蕃时期的阿里
    第三节 古格时期的阿里
    小结
第二章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堆噶尔本”一词考证
    第二节 “堆噶尔本”的设立与演进
    第三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组织架构
    第四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功能
    小结
第三章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基层组织结构
    第一节 阿里噶尔本管理辖区
    第二节 宗谿及其构成和运行
    第三节 茹及其构成和运行
    小结
第四章 阿里噶尔本时期的贸易与文化
    第一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下的边贸活动
    第二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下的传统文化
    小结
第五章 阿里“廓松基恰”的设立
    第一节 “廓松基恰”的称谓及其形成年代
    第二节 “廓松基恰”的机构
    第三节 “廓松基恰”与“堆噶尔本”的异同
    第四节 “廓松基恰”与其他基恰的对比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历任“堆噶尔本”名录
附录2 堆噶尔本的访谈节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康雍时期清中央政府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区域和时间段界定
        (一)川滇藏交角区域
        (二)本研究的时段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明末川滇藏交角区域的政治格局
    第一节 明朝的边疆政策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影响
        一、明朝的边疆策略与治藏政策
        二、明朝的边疆政策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影响
    第二节 明末川滇藏交角区域的政治格局
        一、木氏土司
        二、白利土司
        三、和硕特蒙古
    第三节 宗教势力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影响
第二章 清政府进入川滇藏交角区域
    第一节 和硕特蒙古进入川滇藏交角区域
        一、和硕特蒙古南下原因
        二、和硕特南下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影响
    第二节 清政府与和硕特蒙古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控制
        一、清政府与和硕特蒙古的早期关系
        二、和硕特蒙古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统治
    第三节 清政府经略西南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影响
        一、通过土司制度建立统治
        二、加深了解施以影响
第三章 清政府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初步管理
    第一节 罕都事件及吴三桂叛清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影响
        一、罕都事件及其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影响
        二、吴三桂叛乱对清政府与和硕特蒙古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吴三桂叛清前后清政府与和硕特蒙古互动关系的变化
        一、从非武力到使用武力的态度转变
        二、清政府在川滇藏交角区域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三节 清政府调整治藏措施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影响
        一、王朝重新审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二、清政府用强硬手段加强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管理
第四章 清政府直接管理川滇藏交角区域
    第一节 西藏局势的变化
        一、和硕特蒙古在藏控制力减弱
        二、准噶尔入侵西藏
    第二节 准噶尔入藏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影响
        一、筹备经川滇藏交角区域的进藏路线
        二、第二次远征西藏
    第三节 清军入藏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影响
        一、经由川滇藏交角区域的进军路线
        二、“驱准保藏”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影响
第五章 清政府加强在川滇藏交角区域的管理
    第一节 清政府直接管理西藏事务
    第二节 罗卜藏丹津“叛乱”
        一、罗卜藏丹津“叛乱”的起因
        二、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的影响
    第三节 川滇藏划界
        一、康雍时期的“三塘”之争
        二、川滇藏交角区域的行政分界
    第四节 清政府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治理
        一、平息动乱
        二、直接派驻官员
        三、设置汛塘
        四、继续实行土司制度
        五、清查人口与赋税
结语
    一、川滇藏交角区域在清政府治理西藏中的作用
    二、川滇藏交角区域清政府与和硕特蒙古的关系变化
    三、清政府加强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管理对治理西藏的影响
参考资料
    史志档案
    专着
    论文
    学位论文
致谢

(4)居·弥旁“利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论、方法及内容
    四、主要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利美”观源流
    第一节 “利美”观与佛经中的“利美”
        一、“利美”概念及其内涵
        二、佛教典籍中的“利美”观
    第二节 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利美”观
        一、赞普时期的“利美”启蒙(7 世纪-10 世纪)
        二、后弘多教派格局的形成
        三、元明两朝及清初藏传佛教“利美”思想
    第三节 昌波掘藏师的“利美”观
        一、昌波掘藏师西绕威色
        二、“八大修传”系统
        三、小结
第二章 19 世纪的“利美”活动
    第一节 、19 世纪德格甲波时期“利美”观兴起的缘由
        一、蒙古固始汗的军事行动
        二、德格甲波及其政教联盟
    第二节 弥旁的“利美”上师
        一、绛阳钦则旺波
        二、工珠·云丹嘉措
        三、巴珠·吉美曲杰旺波
        四、拉布·旺青杰绕多吉
        五、19 世纪“利美”活动的特点
第三章 居·弥旁的家族和弥旁生平
    第一节 居氏家族的历史
        一、关于居.弥旁传记中的“阿加珠氏”
        二、有关《居氏族谱》与居氏
        三、居氏与阿加哲的关系
    第二节 弥旁的父母与弥旁生平
        一、弥旁的父母
        二、居.弥旁的生平
第四章 居·弥旁的“利美”着作
    第一节 《弥旁文集》的形成和内容
        一、 《弥旁文集》的形成
        二、版本与内容
    第二节 “利美”佛学着作
        一、弥旁“利美”着作背景
        三、弥旁降央朗杰嘉措的知识总汇-《智者入门论》
        四、弥旁洛桑尼玛与《宗喀巴赞》
        五、弥旁的量论着作
        六、弥旁的《慈氏五论》注疏
        七、对宁玛派传统的继承
        八、弥旁对新密的诠释
    第三节 弥旁的世俗文化着作
        一、语言学作品
        二、医学着作
        三、历算着作
        四、占卜类文本
        五、工巧明文本
        六、诗学着作《修辞学明镜疏》
        八、小结
第五章 居.弥旁的“讲辩修”三事及“利美”观
    第一节 “利美”地讲经说法
        一、讲经传统的继承
        二、四无碍智
        三、弥旁的文化讲授
    第二节 弥旁的“利美”法辩
        一、弥旁辩论的背景
        二、弥旁的辩论
        三、小结
    第三节 “利美”观修
        一、依止本尊文殊
        二、格萨尔王崇拜
        三、十三年在“噶莫达仓”的修行
第六章 弥旁“利美”观的继承和意义
    第一节 弥旁“利美”观的传承和影响
        一、弥旁的“利美”观
        二、弥旁“利美”观的传承
    第二节 对弥旁的评价和弥旁“利美”观的意义
        一、对弥旁的评价
        二、弥旁“利美”观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清朝前期西藏所用汉字官印及其相关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朝西藏汉字官印举例
    (一)明朝旧印
        1.“辑定边境”印
        2.“演教禅师之印”
        3.“灌顶国师阐化王之印”
        4.“普应禅师”印
        5.“妙智崇善”印
        6.“明□运厚□享德之宝”印④
        7.“赏巴国公之印”
        8.“司徒之印”
        9.“大阐佛宗”印
    (二)清朝西藏自制印
        1.“自在佛所领喇西天大善释教普通赤瓦嘛之印天下□喇达赖喇”印
        2.“掌瓦赤喇达赖喇嘛教弘宣佛法王布忒达阿白迪之印”
        3.“寿”字印
        4.“颇纳台吉钤记”
        5.“名望颇罗贝勒钤记”
        6.“名望颇罗郡王钤记”
二、清朝西藏汉字官印特点与使用
三、清代西藏汉字官印出现原因探析
四、汉字官印与“皇帝恩准红黑双印期()”
结语

(6)噶妥·仁增次旺诺布及其区域史研究 ——以《贡唐王朝源流史》和《玛域拉达克史册》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资料掌握情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方面的创新
        (二)研究视角和方法方面的创新
    第五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二)难点
    第六节 论文总体设计的科学性及总体框架
第一章 噶妥·仁增次旺诺布及其史学着作
    第一节 生平事迹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事迹
    第二节 着书立说
        一、《噶妥文集》的收藏与散佚情况
        二、噶妥·仁增次旺诺布的史学着作
    小结
第二章 噶妥·仁增次旺诺布的贡塘王朝史研究
    第一节 《贡塘王朝源流史》的成书背景
    第二节 《贡塘王朝源流史》的史料来源及学术考察
        一、藏文古籍史料
        二、实地考察
        三、碑文资料
    第三节 《贡塘王朝源流史》的史学价值
    小结
第三章 噶妥·仁增次旺诺布对玛域拉达克史的补正研究
    第一节 《玛域拉达克史册》
        一、内容结构
        二、版本
    第二节 《玛域拉达克史册》与《拉达克王朝史》的比较
        一、内容比较
        二、结构比较
    第三节 《玛域拉达克史册》与《拉达克王朝史》的源流关系
    小结
第四章 噶妥·仁增次旺诺布的藏族区域史研究
    第一节 噶妥·仁增次旺诺布的治史态度
    第二节 噶妥·仁增妥次旺诺布对藏族区域史研究的贡献
        一、以“小历史”见“大历史”
        二、局部看整体
        三、以边缘见中心
    第三节 噶妥·仁增次旺诺布的区域史研究在藏族史学上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尼泊尔博达大佛塔旁边的噶妥功勋碑
附录 B:噶妥仁增次旺诺布年谱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清代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柔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清王朝与藏传佛教
    第一节 清朝与藏传佛教的渊源
    第二节 清朝治藏方略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节 恩威并施的藏传佛教寺院管理
第二章 柔性策略治理下的藏传佛教活佛
    第一节 封赏四大活佛,加强蒙藏治理
    第二节 封赏驻京呼图克图,用以辅政弘教
    第三节 封赏甘青地区活佛,注重宗教治理
第三章 柔性策略治理下的藏传佛教寺院
    第一节 敕建庙宇以彰显国家权威
    第二节 御赐匾额以提高寺院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一、相关文献资料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难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难点
第一章 修建灵塔的背景概述——信仰与权威树立的必要性
    第一节 五世达赖灵塔修建的历史背景探析
        一、五世达赖喇嘛的圆寂
        二、格鲁派面临的内忧外患与灵塔的正式修建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修建地的选择
        一、选择布达拉宫为灵塔建造地的原因分析
        二、五世达赖灵塔所处的具体位置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修建的相关时间问题
        一、灵塔开工时间再确认
        二、修建灵塔所耗费的时间
第二章 灵塔的源流及理论依据——从佛塔到灵塔的功能转换
    第一节 印度窣堵波到藏传佛教灵塔的演变史
        一、“窣堵波”的产生
        二、灵塔的形成
        三、肉身灵塔的出现
    第二节 灵塔蕴含的佛教教义思想
        一、以灵魂观和转世观为思想基础
        二、以曼荼罗形制为蓝本
        三、宇宙构成原素的体现
第三章 五世达赖灵塔建造工程——多民族多工种的协调参与
    第一节 五世达赖灵塔相关传统工种概述
        一、金属类工匠
        二、土木类工匠
        三、布艺类工匠
    第二节 参与修建五世达赖灵塔的工匠及其民族身份
        一、尼泊尔与西藏工艺交流及参与工程情况
        二、内地与西藏的工艺交流及参与工程情况
        三、蒙古与西藏工艺交流及参与工程情况
    第三节 建造五世达赖灵塔的组织系统
        一、建造五世达赖灵塔的工匠等级
        二、几个主要工种的工匠等级
        三、其他工匠的等级及差役组织情况
    第四节 灵塔建造的募捐筹资
        一、捐赠者身份的多样性
        二、捐赠区域的多样性
        三、捐赠物资类型的多样性
        四、物资的投入规划和官方接受捐赠物资的方式
    第五节 参与修建五世达赖灵塔工匠的待遇
        一、修建灵塔工匠的待遇种类
        二、生活补贴的具体发放模式
        三、工钱的具体发放模式
        四、服饰补贴
第四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材质与装饰——珍宝与技艺的完美结合
    第一节 灵塔材质的演变与发展
        一、早期灵塔材质及其演变
        二、藏传佛教灵塔材质的演变及特点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材质与装饰概述
        一、五世达赖灵塔材质选择的理论依据
        二、五世达赖灵塔装饰中相关珠饰的传统概述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具体使用的材质和装饰
        一、灵塔材质和装饰的主要来源
        二、灵塔每个部位具体使用的材质和装饰
第五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装藏及其特点——象征与神秘的符号系统
    第一节 灵塔装藏的起源以及延续中的变革
        一、佛教装藏的起源
        二、装藏物的变异
    第二节 藏传佛教灵塔装藏
        一、佛经中有关装藏的论述
        二、藏传佛教灵塔装藏的具体步骤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装藏及其内容
    第四节 五世达赖灵塔装藏的重要因素与特点
        一、时间因素
        二、方位朝向因素
        三、装藏物的特点
        四、装藏目的
第六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开光——赋予加持力的特殊仪式
    第一节 开光的含义概述
        一、关于开光的文献依据
        二、藏传佛教中的开光叙述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开光仪式
        一、开光的预备阶段
        二、开光的正式仪式
        三、开光仪式的结尾
    第三节 开光仪式的特点分析
        一、开光仪式是多种密宗仪轨的复合体
        二、开光的观想、道具等特点
第七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意义与功能——神圣与世俗的集合体
    第一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政治意义
        一、布达拉宫具有的历史文化优势
        二、利用布达拉宫的历史地位去建构格鲁派的政教权威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具备的几个象征意义
        一、宗教意义的象征
        二、多元民族技艺的象征
        三、民族交流与团结的象征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膜拜功能
        一、基于三宝集合而形成的殊胜膜拜
        二、基于起塔转塔功德的膜拜
        三、基于观世音信仰的膜拜
结语
附录一 各地重要藏传佛教灵塔
附录二 藏传佛教善逝八塔
附录三 论文相关词汇藏汉对照表
附录四 十七世纪以后蒙古各部汗王世袭表
附录五 布达拉宫中珍藏的有关修建宫殿的壁画图集
参考文献
致谢

(9)清代西藏地方边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
    四、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上篇 清代西藏的边防
    第一章 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治理与边防体系的创立
        第一节 元明以来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
        一、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
        二、明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
        第二节 清初维护西藏边疆安全及加强西藏地方管理
        一、清朝入关前后西藏的形势
        二、康熙年间平定西蒙古准噶尔对西藏的扰乱
        三、雍正年间出兵平乱及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第三节 十七世纪西藏西部拉达克边境的战争
        一、拉达克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
        二、蒙藏联军抗击拉达克的进犯
        第四节 清朝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及西藏近代边防的初建
        一、清朝平定廓尔喀对西藏的侵扰
        二、《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颁布及对西藏地方边防制度的建立
    第二章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藏边疆的边防
        第一节 英国对喜马拉雅诸国的入侵
        一、英国控制廓尔喀
        二、英国兼并哲孟雄(锡金)
        三、英国入侵布鲁克巴(不丹)
        第二节 森巴战争与西藏西部边防
        一、克什米尔道格拉(森巴人)侵占西藏拉达克
        二、1841年至1842年抗击道格拉入侵西藏阿里的战争
        三、1846--1847年中英关于西藏拉达克划界问题
        第三节 英国入侵下的西藏东南门珞地方的边防
        一、门瑜、珞瑜地区是中国西藏领土
        二、英国对门瑜、洛瑜的觊觎与入侵活动
        三、传统边界线与英印当局的谋划入侵
        第四节 西藏藩属地区的边防危机与廓尔喀第三次入侵及西藏
        一、西藏藩属地区的边防危机
        二、廓尔喀第三次入侵及其后果
    第三章 英国两次武装入侵下的西藏边防
        第一节 英国、俄国对西藏的渗透活动与较量
        一、英国在西藏早期渗透活动
        二、俄国早期在西藏的活动
        三、英、俄两国在西藏利益的争夺与妥协
        第二节 英国第一次入侵西藏战争及边界与边防
        一、1888年英国发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
        二、1890年中英藏印条约及1893年的续约
        三、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后的西藏边界与边防
        四、中英藏印续约的签订与西藏亚东开关后的边防
        第三节 英国第二次入侵西藏及边界与边防
        一、1903年至1904年英国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
        二、英军逼签《拉萨条约》及《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三、英国第二次侵藏战争后的西藏边界与边防
        四、1908年《中英修订藏印通商章程》签订及英国经济入侵
    第四章 晚清西藏“新政”与边防危机的加深
        第一节 张荫棠查办藏事及其改革措施
        第二节 驻藏大臣联豫加强边防的措施
        第三节 赵尔丰巩固西藏东南地区边防的措施
        第四节 英国对西藏东南入侵及中英交涉
下篇 清代西藏的边防制度
    第五章 西藏边防驻军制度及设施
        第一节 清军与藏军边防驻军及其变化
        一、清军驻藏制度的确立与边防
        二、藏军制度的建立与驻防
        三、驻藏大臣巡边制度
        第二节 驻军的训练、边防设施及其变迁
        一、设防与训练
        二、边防设施及其变迁
        第三节 新政时期驻军制度的变革
        一、张荫棠联豫边防驻军改革
        二、赵尔丰加强西藏边防的军事措施
    第六章 交通、台站与边防
        第一节 交通与边防
        一、清前期入藏军事路线与边疆安全
        二、清后期西藏域外交通与边防安全
        第二节 台站、驿站与塘汛的设置及演变
        一、清朝初年的台站建设
        二、乾隆后期的台站、塘汛制度的完善
        三、新政时期台站裁撤及现代邮局的设立
    第七章 边防驻军的钱粮与补给
        第一节 战时驻防军队的钱粮与补给
        一、康熙、雍正时期清军入藏的钱粮、补给
        二、抗击廓尔喀入侵时期的钱粮与补给
        三、道光朝抗击森巴入侵时期的钱粮与补给
        第二节 边防驻军的军饷与补给
        一、清前期的日常供应
        二、清后期的日常供应
        三、新政时期的整顿与改革
        第三节 清朝在藏区的屯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清代西藏第巴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汉文专着
        二、藏文译着
        三、外文译着
        四、论文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第一章 第巴制度概述
    第一节 第巴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第巴”一词的最早由来
        二、元、明时期的第司制度
        三、第巴与第司名称辨析
    第二节 清初第巴制度的产生
        一、明清之交,蒙藏社会内部矛盾重重
        二、清中央政府与蒙藏上层间各取所需,利益均衡
        三、宗教对第巴制度形成的影响
第二章 清代西藏第巴制度及其特征
    第一节 清代西藏第巴制度
        一、形成时期(1642-1658年)
        二、发展时期(1660-1679年)
        三、完善时期(1679-1696年)
        四、衰落时期(1697-1720年)
    第二节 第巴制度的特征
        一、第巴制度本身具有依附性
        二、第巴制度内部缺乏稳定性
第三章 清代历任第巴生平及其作为
    第一节 第一任第巴·索南饶丹
        一、早年经历
        二、出任第巴及其作为
        三、去世
    第二节 第二至第四任第巴
        一、第二任第巴·赤列嘉措
        二、第三任第巴·洛桑图多
        三、第四任第巴·罗桑金巴
    第三节 第五任第巴·桑结嘉措
        一、出身及出任第巴
        二、任内作为
        三、任职后期及至去世
    第四节 第六至八任第巴
        一、第六任第巴·阿旺仁钦
        二、第七任第巴·隆素巴
        三、第八任第巴·达孜巴
第四章 第巴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第一节 第巴制度消亡的原因
        一、内在原因
        二、外在原因
    第二节 第巴制度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浅淡固始汗在西藏建立的甘丹颇章王朝(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清初西藏的“皇帝恩准红黑双印期”[J]. 朱德涛.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阿里噶尔本体制研究[D]. 伍金加参. 西藏大学, 2021(12)
  • [3]康雍时期清中央政府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治理研究[D]. 梁爽.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4]居·弥旁“利美”观研究[D]. 洛绒涛格.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5]清朝前期西藏所用汉字官印及其相关问题探析[J]. 朱德涛.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6]噶妥·仁增次旺诺布及其区域史研究 ——以《贡唐王朝源流史》和《玛域拉达克史册》为中心[D]. 扎西南杰. 青海民族大学, 2020(07)
  • [7]清代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柔性策略研究[D]. 孙佳琪.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D]. 达瓦拉措.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9]清代西藏地方边防研究[D]. 刘再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清代西藏第巴制度研究[D]. 刘永花.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固始汗在西藏建立的甘丹颇章王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