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地震识别缺失的水库

使用地震识别缺失的水库

一、利用地震识别漏掉的油藏(论文文献综述)

向伟[1](2020)在《基于井震结合的储层裂缝建模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河油田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油藏储量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其主力油藏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裂缝是该油藏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有效的储集空间,对油藏的勘探开发十分重要。然而储层中的裂缝展布复杂、非均质性强且在尺度上有一定的层次性,小尺度裂缝的发育和分布情况往往会受到大尺度裂缝的影响和控制。因此为了准确地描述储层中裂缝的分布与发育,我们不仅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裂缝的识别与预测,还要通过建立裂缝模型来模拟真实的裂缝系统。仅依靠测井资料建立模型,无法全面的展现整个研究区的裂缝发育特征,如形态、分布密度等;而用地震资料建模时,便缺乏与测井数据的联合,从而漏掉大量的小裂缝。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蚂蚁属性体为基础,利用离散裂缝网络(DFN)技术,探究井震结合的裂缝建模方法,并完成塔河油田某缝洞单元的模型构建。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研究区域地质模型及基质属性模型。区域地质模型是储层裂缝模型及孔隙度、渗透率等属性模型的基础,它的准确建立保证了后续研究的可靠性。结合井分层及井的Checkshot数据生成区域速度面,并完成地震体的时深转换,在此之后,依据相关断裂构造和T74、T76两个层面建立区域地质模型。在地震波阻抗的约束下,通过粗化井上的孔隙度、渗透率数据,建立确定性基质孔隙度模型和基质渗透率模型。2、探究井震结合的建模方法,在裂缝参数的约束下,建立储层离散裂缝网络模型。DFN模型分为确定性裂缝模型和随机性裂缝模型。利用蚂蚁追踪技术生成地震蚂蚁属性体,以人机交互的方式,从蚂蚁体中自动提取断裂。根据其他地震属性所体现的断裂分布信息选择相对准确的断裂,并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大尺度确定裂缝的离散模型。重采样蚂蚁体属性到网格中,用研究区各井的裂缝线密度与该属性建立线性关系,裂缝密度发育体通过这一关系能够由蚂蚁体属性转化而成。由成像测井解释结果与岩心资料得到裂缝走向、倾角、开度等参数统计数据,在裂缝发育密度及参数的共同约束下,通过以示点性过程为基础的随机建模方法,建立小尺度随机裂缝的离散模型。3、利用Oda数据统计算法,建立并分析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等属性模型。裂缝孔隙度可以反映裂缝给储层贡献的储集性能,裂缝渗透率则会影响储层流体的流动。Oda算法将裂缝的方位、尺寸、开度、密度等参数全部粗化到网格中,从而计算得到储层裂缝系统的孔隙度及不同方向的渗透率分布模型。分析模型可知裂缝对储层孔隙度作用不大,而对储层渗透率起着主导作用,且很大程度的改善了储层流体的流动性。结合网格中裂缝和基质的孔隙度、渗透率属性,得到研究区域的双孔双渗模型,这为数值模拟做好数据准备。

张伟健[2](2020)在《芳22-芳36区块扶余油层精细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文中认为本文以芳22-芳36区块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针对F1油层组难以识别、单砂体难以精细刻画以及地震资料成像精度和保幅性难以保证扶余油层小断裂精细解释等地震-地质问题,以井-震联合地质分层为基础,构造研究和储层预测为核心,拟声波地质统计学反演为手段,结合地震属性分析,开展地震、地质为一体的综合储层预测,落实油气有利富集区和“甜点”为目标,以满足薄砂层勘探的工程需求。井~震联合分析建立研究区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结合相干体和蚂蚁体等断裂检测技术,开展扶余油层组精细构造解释。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3个三级旋回和8个四级旋回,其中三级旋回对应于.F I、FII、FIII三个油层组;受张扭性应力场作用,发育一系列复杂断裂,且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和继承性,单条断裂规模相对较小,断距总体上具有上大下小的特征;共识别构造圈闭370个,以断块型圈闭为主。在储层、油层敏感参数确定基础上,针对不同组不同岩性组合,综合设计了一个包含8种地震正演模型,采用拟声波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及反演参数定量预测扶余油层小层砂体和油层分布特征;从各小层预测的砂体展布来看,F11、F17、F24-F25砂体整体不发育;受四级基准面旋回的控制,其余层砂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其中F14、F15、F16、F21-F23、F31-F34等层砂体发育,砂岩厚度大、构造位置高、北西向断裂发育。综合构造、储层及已知油藏研究成果,总结出扶余油层上生下储的成藏模式,断层是油气向下运移的良好通道,识别出的四级构造圈闭受断层控制明显;目的层发育的短条带状和透镜状河道砂体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综合砂体厚度、断裂、构造高低及油水界面等成藏因素,将有利区划分为3类,Ⅰ类区4个,面积68.11km2,主要分布在工区的西南部,Ⅱ类区6个,面积51.42km2,分布在工区的西北部。

庞思宇[3](2019)在《葡北B区块扶余油层地震精细解释与储层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葡北B区块地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构造复杂,储层砂体厚度较薄等特点,本文在地震精细解释与储层预测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精细构造解释方法,同时应用较为新型的结合地震、地质、测井资料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对扶余油层组进行预测,加深了对该区储层分布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的井位评价提出建议。本文首先创新的运用相干体结合谱分解技术对研究区的构造、断裂特征进行精细解释,扶余油层顶面表现走向北偏西的不对称背斜圈闭,总的构造趋势是南高(-1255m)北低(-1500m),东高(-1400m)西低(-2000m)。顶面断层发育,均为正断层,断层走向主要为北北西向和北西向,断距一般20m60m,倾角50°70°,延伸长度0.5km6.0km。解释局部圈闭面积FⅠ层有效层圈闭132个,总面积45.05km2;FⅡ层有效层圈闭115个,总面积44.47km2;FⅢ层有效层圈闭112个,总面价40.92km2,局部圈闭类型以断块、断鼻、断背斜为主。其次结合地震、地质、测井资料,应用较为新型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得到波阻抗数据体、电阻率数据体和伽马数据体对薄互层砂体精细刻画。结果表明,FⅠ油组横向砂体变化较快,砂岩最大厚度可达13m,有效砂岩最大厚度可达6.5m。FⅡ油组砂体主要以垂向的加积沉积为主,在工区的中西部比较发育,砂岩最大厚度可达15m,有效砂岩最大厚度可达10m。FⅢ油组工区的西南部和东北部比较发育,砂岩最大厚度可达5m,有效砂岩最大厚度可达4m。最后通过分析岩性模型,属性模型确定扶余油层储层物性孔隙度一般4.0%15.0%,渗透率一般0.05×10-3μm27.00×10-3μm2,属中、低孔低渗型储集层。综合利用沉积、储层、构造、反演、测井解释、地震属性等研究成果优选出8个有利钻探目标。

路智勇[4](2019)在《东辛地区古近系断层调节带特征及控油作用研究》文中提出东辛地区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东段,是东辛油田的主力开发区。受复杂的张扭以及底辟作用的控制,在主断层间的平行发育段、叠覆带、相互靠近区域与单条主断层的转折端以及尾端发育不同类型的断层调节带。50多年的勘探开发历程显示,调节带的主断层与调节断层间的组合样式与活动性特征不但控制了东辛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沙二段)的油藏类型及原油分布特征,还与注采井网等相配合影响着区内的剩余油分布。针对东辛地区断层调节带类型划分不统一、构造样式解剖不清楚以及控油特征不明确的问题,本文通过井-震结合对东辛地区的断层调节带进行了识别,分析了不同类型断层调节带的构造特征,并建立了对应的识别标志。通过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断层调节带的演化模式;通过断层调节带活动性与原油成藏期的耦合关系分析,阐明了断层调节带的控油作用,为东辛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与认识:东辛地区古近系沙二段是主要的含油层系,为一套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地层的发育特征受区内的二级断层影响较大,井上的地层大部分不同程度的遭受断失作用的影响,二级断层造成的地层断失现象明显,能将沙二段大部分甚至全部地层断失掉,三级断层也能造成井上沙二段的大幅度断失,四级及其以下的断层只能造成个别砂层组的断失或者厚度的减薄。按照主断层的数量、形态及调节断层的样式识别出东辛地区的10个小型断层调节带,并系统的划分为5类7型;其中多条断层控制型主要有平行对向型、平行同向型、叠覆同向型、叠覆对向型与趋近型,单条断层控制型主要有断层转折端内敛型与断层倾末端发散型。平行型断层调节带的调节断层在平面上与主断层平行;在剖面上,平行同向型呈反向或者同向断阶样式,平行对向型则表现为复式地堑构造;叠覆型断层调节带的调节断层在平面上呈雁列式与主断层斜交,在剖面上呈花状或马尾状展布;趋近型调节带的调节断层在平面上表现为一端收敛于中轴断层,另一端近平行展布的扇形,在剖面上则呈复合型花状;发散型断层调节带的调节断层在平面上呈收敛于主断层的凤尾状,在剖面上下部呈梳状,上部则为包心菜状;内敛型断层调节带的调节断层在平面上呈帚状收敛于主断层,在剖面上则表现为与主断层高角度斜交的梳齿状。发散型断层调节带面积较小,断层密度较大,断层样式复杂多变,地震识别难度大,要结合空间位置,综合利用沿层地震相干体和不同方向剖面的构造样式进行多方位判定。叠覆型断层调节带与趋近型断层调节带的地震剖面特征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要结合沿层相干对不同方向的剖面对比,进行综合判定。平行型断层调节带与内敛型断层调节带构造特征相对简单,通过沿层相干体与典型地震剖面特征分析即可识别。平行型断层调节带主要位于东部的辛镇平行断层系内,两侧的主断层多为油源断层;叠覆型断层调节带主要位于东营构造中呈侧列式分布的断层的叠覆区,两侧的断层也是油源断层;趋近型断层调节带发育在东营构造与辛镇构造的结合部,由四条油源断层呈一托三式的倒“由”字型相互靠近形成;内敛型断层调节带发育在东营构造西北部的断层转折端处,与弧形断层应力的释放有关;发散型断层调节带发育在辛镇构造西部的断层尾端,由主断层倾末端应力释放形成。东辛地区的叠覆型与平行型断层调节带形成最早,消失也最早,二者的主断层均为油源断层,为东辛地区含油性最好的断层调节带。其中平行同向型断层调节带的原油充注受两侧主断层的控制在调节带内呈爬坡式上升,为主断层的控制的“顺流型”模式;平行对向型断层调节带受内部反向对倾的调节断层的改造,构造高点位于断层调节带中部,原油充注受两侧主断层控制在自调节带的两侧向中部对流,为典型的主断层控制的“对流型”模式。虽然叠覆型断层调节带两侧的主断层为油源断层,但是内部原油的充注与分布更多的受中轴调节断层的控制,为调节断层控制的“单流型”模式。趋近型断层调节带形成稍晚,但是在空间上位于主油源断层的尾端,原油充注主要依靠调节断层对下伏地层中转站中原油的输导来实现,为典型的调节断层控制的“接力型”模式,含油性相对稍差。内敛型和发散性型断层调节带形成最晚。由于内敛型断层调节带空间上位于主油源断层凹面处,油气运移呈发散状,不利于原油的富集,发散型断层调节带的主断层对原油输导能力较弱,并且调节带位于主断层的尾端,不利于原油充注,二者的含油性最差。

柴童[5](2018)在《彭阳地区延安组低幅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勘探潜力巨大。随着油藏开发的深入,发现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彭阳地区低幅度构造油藏发育。但由于该区受盆地西南缘复杂构造演化的影响,导致低幅度构造识别难度大,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因此,急需明确该区构造特征,识别低幅度构造。针对研究区仅有二维地震资料的情况,为提高天环南段延安组低幅度构造预测效果,优选层析静校正技术解决研究区长波长及短波长的成像问题,再利用基于数据重构的反向线性噪声压制技术对研究区存在的干扰重和信噪比低等问题进行精细处理并进行研究区精细层位标定。通过处理解释一体化手段解决了研究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相交测线的振幅、频率和相位不闭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地震反射波特征及正演模拟等断层识别技术以及变速成图、小网格大比例成图等低幅度构造识别技术,对研究区低幅度构造进行精细落实,并进行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的分析。最后开展研究区古地貌、古构造与低幅度构造油藏关系的研究,明确研究区构造演化对低幅度构造油藏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认为该区低幅度构造成因复杂,受剥蚀、挤压及差异压实等因素综合影响,含油层系主要包括延安组的延7、延8和延9。低幅度构造是研究区油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受西缘断裂带的影响,小断层、褶皱及裂缝成为油气良好的运移通道。且天环坳陷构造演化对该区低幅度构造影响较大,天环坳陷演化对古今构造的改变,致使该区油气经历多次运移,最后稳定在低幅度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

宋舜尧[6](2018)在《ZSG油田布三段剩余油气分布及开发调整潜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ZSG油田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田,已投入开发30余年,开发效果低下。油田构造背景为断层复杂化的背斜,圈闭类型以复杂断块和岩性圈闭为主。岩性为细砂、中砂岩,储层整体评价为低孔低渗储层,其中下第三系布心组三段Ⅱ、Ⅲ油组储层分布比较稳定,砂体厚度范围在15-30m,其他油组横向变化较大。油藏类型为复杂断块的构造和岩性油藏,油藏规模小,油气层间互,无统一油水界面,油藏边底水能量较弱。针对ZSG油田布三段油藏关系复杂,低压低渗,无驱动能量的地质油藏特征,通过细化地层对比、精细构造解释、评价储层特征、完善三维地质模型、落实油气藏规模等研究手段,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开展剩余油气分布研究,深入挖掘油气藏潜力,为开发调整方案研究提供地质依据,以解决ZSG油田低效开发问题。本论文综合应用岩心数据、测井数据、地震数据、生产及动态监测数据,充分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岩石物理学、油层物理学等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油藏构造、储层、流体等开发地质特征做出认识和评价,量化剩余油分布,指出有利的挖潜目标。油藏剩余潜力集中在动用程度低的N26井区Ⅱ小层,N18井区Ⅲ4小层,天然气剩余潜力集中在Z7断块。Ⅱ小层剩余油潜力大地区,可以通过完善注采井网的方式来挖潜。Ⅲ4小层低孔低渗储层,需要整体压裂改造。

孙宝泉[7](2018)在《河11断块区沙二段油藏精细地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西段河11断块区自从1972年投入开发,历经40多年的滚动勘探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勘探开发成熟期,尽管前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仍然存在构造缺乏整体性认识,微构造、低序级断层认识不清,沉积体系描述精度差等问题,导致目前断块区开发效果差。论文以该断块区主力层沙二段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生产资料等,开展了储层精细划分对比、构造及低序级断层识别、沉积相与储层特征、隔夹层等油藏地质精细研究,并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储量复算。论文取得以下研究认识:(1)利用“标准层控制、多级次旋回”的方法对河11断块区沙二段地层细分对比,将其划分为10砂层组、78个小层,与前期地层划分方案相比较,新增14个小层;(2)井震结合,开展了研究区构造精细解释,重点运用水平切片、相干体技术和地震剖面精细解释技术,实现了低序级断层的地震识别与解释,新发现6条低序级断层、28个微构造高点,重新认识了控制该区构造形态的河11断层的延伸范围;(3)河11断块沙二段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具有多个物源补给,其中,沙二上亚段物源主要为青坨子凸起和陈家庄凸起的东段,而沙二下亚段物源为广饶凸起;(4)利用储层测井评价和沉积相研究结果,开展了储层非均质研究,认为河11断块区沙二段2-6砂组主要发育分流河道砂体,具有较好的储层物性,属于中—中低渗透层,而沙二段7-10砂组发育滑塌浊积砂体,多为低渗透储层;(5)在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沙二段油藏地质模型,并以小层油砂体为基本单元计算地质储量,为研究区后期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肖鹏程[8](2018)在《车镇大王北洼陷南部沙二段基于地震解释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文中认为车镇洼陷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是该区的主力含油层系,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其滩坝油藏是大王庄油田增产稳储的重要目标。由于该区沙二段滩坝砂体规模小,断裂发育,圈闭识别困难,成藏条件差异大,致使研究区除D101区块外,在勘探上始终未获得突破。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三维地震被大量应用到沙二段油气藏的研究中,为深入认识滩坝油藏的成藏条件提供了资料基础。本次以石油地质学为指导,以现代地球物理方法为手段,对研究区沙二段成藏条件重新进行了梳理,深入研究了滩坝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预测了有利区块,以期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参考。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在沙二段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区内主要发育近东西、西南-东北走向的正断层,次级断裂发育。根据圈闭基本理论,在沙二段顶面构造图上识别出了 19个构造圈闭,研究区发育大量断块圈闭和断鼻圈闭,断鼻圈闭分布广,面积大。2.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地震时频分析技术,结合测井与地质录井资料,在沙二段识别出了 1个三级层序,4个四级层序。综合地层划分与单井相分析认为,沙二段砂体的发育受沉积基准面旋回控制,坝砂和滩砂多发育在上升半旋回的中下部和下降半旋回的中上部。3.明确了沙二段沉积相类型与古地貌特征,分析表明,坝砂相较于滩砂更容易形成油层,叠置的坝砂是油气聚集有利储层。综合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识别出2种不同水动力条件下,6种垂向岩相组合下的12种解释模型,其中叠置坝具高连续、强振幅地震相特征。4.在古地貌背景与沉积相分析下,利用地震谱分解和地震属性切片刻画了叠置坝砂体的展布以指示岩性圈闭的有利发育区。结合地震反演结果,预测了 11个沙二段岩性圈闭的有利发育区,区内主要发育砂岩上倾尖灭和砂岩透镜体圈闭。5.沙二段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具体表现在:下伏烃源岩沙三段处于成熟-生油高峰阶段,厚度大,连续性好,生烃潜力大;沙二段储层发育,圈闭类型多,分布广且形成时间早,其中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通过典型油藏解剖,认为断层是沙二段油藏分布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储层发育程度控制油藏规模。据此进行了有利区块预测评价。

胡荣强[9](2017)在《河流三角洲体系单砂体预测及水平井设计 ——以葡南油田扶余油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作为大庆油田增储上产的一个重要领域,经过多年来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仍面临着砂体预测困难、油层分布复杂、直井产量低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精细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以葡南油田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与能量相、单砂体预测、控藏模式及水平井设计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表明葡南油田扶余油层可识别出2类中期、3类7亚类短期基准面旋回,并将其划分为2个长期、5个中期、12个短期、26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单砂体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沉积微相与能量相研究表明,扶余油层自下而上发育河流相与三角洲相,可分为5类亚相、17类微相,结合沉积水动力分析,进一步划分出34类能量相;建立了高分辨率“点-线-面”单砂体与能量相综合预测方法,精细刻画了26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平面沉积微相与能量相,分析基准面旋回对沉积微相与能量相分布及演化的控制作用,建立了葡南油田扶余油层河流相低可容纳空间上升期、河流相低可容纳空间持续期、河流相高可容纳空间、三角洲分流平原远岸、分流平原近岸、内前缘近岸、内前缘远岸等7种沉积模式。单砂体预测方面研究表明,分层段应用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子波旁瓣压缩基础上的谱反演技术能够分别识别受T2同相轴波峰与波谷、波谷下部零相位屏蔽的砂岩;综合地震属性平面连续性与波形指示反演纵向高分辨率的优势,建立了以波形指示反演劈分地震属性的井震结合单砂体预测方法,有效地预测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控藏特征研究表明扶余油层油气主要聚集在以优势河道砂体为有利储层、上部以河道间泥岩为直接盖层、上倾方向受岩性变化或断层遮挡的单砂体岩性类油藏中,其主控因素为优势河道砂体,油气主要分布在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达8.0%、0.2×10-3μm2以上的优势河道砂体中,识别出单砂体断层-岩性、背斜-岩性、岩性上倾尖灭等3种油藏类型;建立了葡南油田扶余油层“断(构造)-相控圈、优势河道砂体控油”的单砂体岩性类圈闭控藏模式;建立了优势河道砂体追踪、旋回物性分析的单砂体岩性类油藏预测方法,预测了葡南油田扶余油层单砂体岩性类油藏分布的有利区主要为地垒区与断鼻区。综合沉积、储层、控藏等方面研究成果,优选了水平井目标砂体。在水平井目标单砂体刻画过程中,以开发井区密井网解剖为基础,利用超短期旋回界面构造预测与波形指示反演联合刻画砂体顶面构造与边界;以砂体轮廓为控制结合夹层钻遇情况与理论模式,刻画砂体内部构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砂体“顶、边-内部构型”逐级控制的水平井轨迹刻画方法,精细刻画了9口水平井轨迹。应用地质导向技术建立了水平井地层等时对比方法,并以河道砂体内部构型为控制、以岩性及电性特征为依据,提出了控制水平段沿河道砂体钻进的地质导向方法,保障了水平井入靶及水平段砂岩钻遇率,以此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指导。

喻永生[10](2017)在《高邮凹陷永联地区砂泥岩薄互层储层预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砂、泥岩薄互层是东部地区含油气储层的一种重要类别,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研究对象从构造油藏逐渐过渡到了岩性油藏,迫切需要对有效储层及其含油气性进行识别和刻画,然而这类储层单层厚度一般都小于调谐厚度,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在常规地震剖面上难以识别。本文以苏北盆高邮凹陷地永安-联盟庄地区岩性油藏地震预测与评价为例,探讨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的地球物理识别方法。以测井资料为基础,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和岩石物理分析工作,确定本地区储层预测难点,测试合适的技术手段,逐步开展岩性区分和有利储层预测。利用正演模拟得出研究区目标层段,孔隙度对储层密度和速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泥质含量,流体饱和度影响最小,有利储层段的地震AVO类型为第一类。AVO属性能够反映储层的边界及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并且可以较好地预测有利储层的分布。当地层厚度小于50m时,地震反射均方根振幅与砂层厚度呈正相关关系;纵、横波速度与孔隙度和泥质含量的回归关系式,回归相关系数高,可用于砂层孔隙度预测。在叠后地震反演工作中引入压实校正,使得纵波阻抗标准化和砂泥解释刻度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波阻抗的纵向分辨能力。在叠前地震反演基础上,利用弹性参数交汇分析法和贝叶斯判别统计法,预测了目标区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结果符合研究区地质规律,与实钻井相吻合。从储层反射特征研究着手,综合运用叠前、叠后储层预测技术,建立了一套隐蔽油气藏储层地震综合预测的方法,为永安-联盟庄地区的储层描述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利用地震识别漏掉的油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地震识别漏掉的油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井震结合的储层裂缝建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裂缝的识别与预测
        1.2.2 储层裂缝建模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裂缝的识别与预测
    2.1 裂缝在测井上的响应特征
        2.1.1 常规测井识别
        2.1.2 非常规测井识别
    2.2 裂缝性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
        2.2.1 地震相干体分析技术
        2.2.2 地震曲率属性分析技术
        2.2.3 基于蚂蚁体算法的地震解释方法
    2.3 裂缝岩心及露头观察特征
第3章 裂缝建模方法及参数分析
    3.1 DFN建模基本原理
    3.2 裂缝表征参数
        3.2.1 裂缝密度
        3.2.2 裂缝几何形态
        3.2.3 裂缝开度
        3.2.4 裂缝产状
    3.3 Oda粗化算法
第4章 研究区域地质建模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区域地质概况
        4.1.2 区域主要储层类型
    4.2 时深转换
        4.2.1 常见的时深转换方法
        4.2.2 准确的速度模型
    4.3 区域地质建模
第5章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及属性模型
    5.1 大尺度裂缝的确定性建模
    5.2 小尺度裂缝的随机性建模
    5.3 裂缝属性模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芳22-芳36区块扶余油层精细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选题地质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0.4 主要完成工作情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1.1.1 工区简介
        1.1.2 勘探概况
    1.2 区域地质特征
        1.2.1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1.2.2 地层发育特征
第二章 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
    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1 地层划分对比原理
        2.1.2 扶余油层区域地层特征
        2.1.3 基于测井相模式的层序地层对比
    2.2 井-震联合标定及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2.2.1 层序地层界面的标定
        2.2.2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2.3 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
        2.3.1 层位解释
        2.3.2 断层解释
    2.4 构造成图及精度分析
        2.4.1 速度分析及参数求取
        2.4.2 构造成图
        2.4.3 构造图精度分析
第三章 构造及圈闭特征分析
    3.1 构造特征分析
        3.1.1 基本构造格局
        3.1.2 各反射层构造特征
    3.2 断裂发育特征
        3.2.1 断层基本特征
        3.2.2 断裂平剖面组合型式
        3.2.3 断裂系统划分
    3.3 圈闭特征
        3.3.1 圈闭基本特征
        3.3.2 主要四级圈闭特征
    3.4 构造演化史分析
第四章 精细储层预测
    4.1 地震属性砂体定性预测
        4.1.1 正演模型设计及模拟
        4.1.2 属性优选及砂岩定性预测
    4.2 地震反演
        4.2.1 地质统计学反演砂体预测
        4.2.2 地震反演砂体预测及符合率分析
    4.3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4.3.1 F_1砂组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4.3.2 F_2砂组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4.3.3 F_3砂组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第五章 有利区预测
    5.1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5.1.1 主要油藏类型
        5.1.2 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5.2 有利区分布预测
        5.2.1 各小层油水分布特征
        5.2.2 有利区划分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葡北B区块扶余油层地震精细解释与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0.2 国内外发展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
    0.4 应用的关键技术及主要技术路线
第一章 工区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1.2 构造沉积特征
    1.3 勘探开发情况
第二章 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
    2.1 精细构造解释流程及关键技术
        2.1.1 资料品质与参数
        2.1.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2.1.3 层位解释
        2.1.4 断裂解释
        2.1.5 断层的剖面解释
        2.1.6 断层组合方案的判别
    2.2 构造解释成果
        2.2.1 断裂特征解释结果
        2.2.2 构造特征
        2.2.3 局部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微相及储层预测分析
    3.1 沉积微相
        3.1.1 地震相研究与分析
        3.1.2 沉积微相分析成果
    3.2 三维地震储层反演与预测
        3.2.1 反演方法的选择
        3.2.2 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
        3.2.3 储层预测关键技术及步骤
        3.2.4 储层预测结果描述
第四章 有利区带评价及钻探部署
    4.1 储层特征分析
    4.2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4.2.1 油气聚集规律
        4.2.2 油水分布关系
        4.2.3 重要油气聚集区
    4.3 有利目标评价及开发评价部署建议
        4.3.1 有利区带评价标准
        4.3.2 有利区评价结果
        4.3.3 评价井位部署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东辛地区古近系断层调节带特征及控油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断层调节带研究现状
        1.2.1 断层调节带研究概述
        1.2.2 断层调节带的定义和类型
        1.2.3 断层调节带的识别
        1.2.4 断层调节带的级别
        1.2.5 断层调节带的形成及演化
        1.2.6 断层调节带的控油作用
    1.3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基本概况
    2.2 地层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第3章 构造及断裂体系特征分析
    3.1 地层格架建立
        3.1.1 地层岩电特征
        3.1.2 标准层的选择
        3.1.3 地层格架展布特征
第4章 断层调节带的识别
    4.1 调节断层的地震识别
        4.1.1 调节断层的地震响应特征
        4.1.2 调节断层的剖面形态及组合样式
        4.1.3 调节断层的地震识别标志
    4.2 断层调节带的运动学特征识别
        4.2.1 平面活动性的识别依据
        4.2.2 垂向活动性的识别依据
第5章 断层调节带类型及特征分析
    5.1 断层调节带的分类
        5.1.1 断层调节带类型
        5.1.2 转换带与变换带的关系
    5.2 断层调节带类型
    5.3 不同类型断层调节带特征
        5.3.1 两条断层控制的断层调节带
        5.3.2 单条断层控制的断层转换带
    5.4 不同类型断层调节带的分布规律
第6章 断层调节带的形成与演化
    6.1 不同级别断层的剖面演化特征
    6.2 断层调节带的演化模式
        6.2.1 叠覆型断层调节带的形成过程与模式
        6.2.2 平行型调节带的形成过程与模式
        6.2.3 东辛地区断层调节带的发育模式
第7章 断层调节带的控油作用研究
    7.1 平行同向型断层调节带
        7.1.1 平行同向型断层调节带原油分布特征
        7.1.2 平行同向型断层调节带控油作用
    7.2 平行对向型断层调节带
        7.2.1 平行对向型断层调节带原油分布特征
        7.2.2 平行对向型断层调节带控油作用
    7.3 叠覆型断层调节带
        7.3.1 叠覆同向型断层调节带原油分布特征
        7.3.2 叠覆同向型断层调节带控油作用
    7.4 趋近型断层调节带
        7.4.1 趋近型断层调节带含油特征
        7.4.2 趋近型断层调节带控油作用
    7.5 东辛地区原油的分布模式
    7.6 断层调节带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7.6.1 开发矛盾的类型及特征
        7.6.2 断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7.6.3 断层调节带对注水开发的控制作用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彭阳地区延安组低幅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低幅度构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发育特征
        2.2.2 构造演化过程
    2.3 油气勘探现状
    2.4 研究难点
第三章 低幅度构造刻画
    3.1 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3.1.1 层析静校正技术
        3.1.2 基于数据重构的反向线性噪声压制技术
    3.2 精细层位标定解释技术
    3.3 断层识别
        3.3.1 地震反射波特征识别技术
        3.3.2 断层识别技术
        3.3.3 断层特征
    3.4 低幅度构造识别
        3.4.1 变速成图技术
        3.4.2 成图参数优选技术
        3.4.3 低幅度构造特征
        3.4.4 低幅度构造成因类型分析
    3.5 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3.5.1 断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3.5.2 低幅度构造特征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第四章 古地貌与古构造对低幅度构造油藏的影响
    4.1 古地貌与低幅度构造油藏的关系
    4.2 古构造与低幅度构造油藏的关系
        4.2.1 古构造恢复技术
        4.2.2 天环坳陷演化分析
        4.2.3 天环坳陷演化与油气运移的关系
    4.3 综合评价
第五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ZSG油田布三段剩余油气分布及开发调整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
        1.2.2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进展
        1.2.3 剩余油分布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基本地质特征
    2.2 勘探简况
    2.3 开发概况及开发特征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发育特征
    3.2 对比方法和原则
    3.3 标准层的选择
    3.4 沉积旋回特征
    3.5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第4章 构造特征研究
    4.1 地震解释技术流程
    4.2 井震结合精细层位标定
        4.2.1 单井地震剖面层位标定
        4.2.2 连井地震剖面层位标定
    4.3 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4.3.1 断层解释技术
        4.3.2 层位追踪技术
        4.3.3 构造解释成图
    4.4 构造特征
        4.4.1 断裂系统分析
        4.4.2 构造特征分析
第5章 储层分布特征
    5.1 岩石学特征
    5.2 孔隙结构特征
    5.3 基本物性特征
    5.4 储层特征平面分布
第6章 油气水分布特征与油气藏类型
    6.1 油气水分布特征
    6.2 流体性质
    6.3 油藏温压特征
    6.4 油气藏类型
第7章 剩余油气分布
    7.1 储量计算
        7.1.1 计算方法
        7.1.2 计算单元
        7.1.3 计算参数的确定
        7.1.4 储量计算结果
    7.2 三维地质建模
        7.2.1 数据准备及质量控制
        7.2.2 构造建模
        7.2.3 岩相建模
        7.2.4 储层属性建模
    7.3 剩余油分布研究
        7.3.1 油气层动用程度
        7.3.2 剩余油分布特征
第8章 开发调整潜力
    8.1 注水开发潜力
    8.2 老区调整潜力
    8.3 压裂增产潜力
认识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河11断块区沙二段油藏精细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与构造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等时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
        3.1.1 标准层特征
        3.1.2 地层划分方案
    3.2 地层对比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3.2.1 典型标准井选取
        3.2.2 “三相合一”的等时地层对比研究
        3.2.3 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第四章 构造特征研究
    4.1 层位标定
        4.1.1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4.1.2 速度分析
        4.1.3 地震反射波和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
        4.1.4 主要目的层地震反射特征
    4.2 精细构造解释
        4.2.1 层位追踪
        4.2.2 断层解释
    4.3 断裂特征
    4.4 构造特征
第五章 沉积微相研究
    5.1 区域沉积背景
    5.2 沉积微相类型与特征
        5.2.1 基于测井资料的沉积微相分析
        5.2.2 基于岩心资料的沉积相分析
    5.3 单井相分析
    5.4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5.4.1 平面展布特征
        5.4.2 纵向展布特征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6.1 平面非均质性
    6.2 层间非均质性
    6.4 层内非均质性
第七章 油藏类型及分布
    7.1 油藏类型
    7.2 油层分布特征
    7.3 流体性质
第八章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8.1 构造模型
    8.2 岩相模型
    8.3 储层参数模型
    8.4 储层流体模型
第九章 储量复算
    9.1 储量参数确定
    9.2 储量分布
    9.3 储量对比
    9.4 储量拟合
第十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车镇大王北洼陷南部沙二段基于地震解释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技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大王北地区构造-沉积背景
    2.3 古近系地层特征
        2.3.1 沙四段
        2.3.2 沙三段
        2.3.3 沙二段
        2.3.4 沙一段
        2.3.5 东营组
第3章 精细地震构造解释与构造圈闭识别
    3.1 层位追踪与精细地震构造解释
        3.1.1 合成记录的制作
        3.1.2 层位追踪与断层解释
        3.1.3 沿层分频相干属性技术
    3.2 构造圈闭特征与识别
第4章 储层条件研究及岩性圈闭预测
    4.1 沉积环境分析
        4.1.1 测井相分析
        4.1.2 沉积相平面展布
    4.2 古地貌恢复
        4.2.1 压实恢复原理
        4.2.2 压实系数求取与结果
        4.2.3 砂泥岩百分比体计算
        4.2.4 古地貌对滩坝砂体的控制作用
    4.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4.3.1 地震时频分析技术
        4.3.2 层序界面的划分与层序地层对比
    4.4 有利微相展布与岩性圈闭预测
        4.4.1 地震谱分解技术
        4.4.2 地震相分析
        4.4.3 有利微相展布
        4.4.4 岩性圈闭平面预测
    4.5 地震岩性反演研究与储层预测
        4.5.1 反演方法选择
        4.5.2 岩性圈闭剖面识别
        4.5.3 储层预测
第5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5.1 油源条件
        5.1.1 烃源岩特征
        5.1.2 烃源岩分布
    5.2 油气运移条件
        5.2.1 断层是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5.2.2 储层砂体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5.2.3 沙三段顶部不整合面是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
    5.3 封闭条件与圈闭条件
        5.3.1 封盖条件
        5.3.2 圈闭条件
    5.4 配置条件
        5.4.1 生储盖组合
        5.4.2 圈闭有效性
第6章 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区块优选
    6.1 典型油气藏解剖
    6.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6.2.1 断层控制油藏分布范围
        6.2.2 储层发育程度控制油藏规模
    6.3 有利区块预测与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河流三角洲体系单砂体预测及水平井设计 ——以葡南油田扶余油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理概况
    1.2 构造演化特征
        1.2.1 区域构造背景
        1.2.2 构造演化阶段
        1.2.3 构造单元划分
    1.3 区域地层特征
    1.4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1.4.1 研究区概况
        1.4.2 研究区存在问题
第二章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
    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2.2.1 基准面旋回及界面特征
        2.2.2 扶余油层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
    2.3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2.3.1 区域层序地层划分背景
        2.3.2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特征
    2.4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对比及格架建立
        2.4.1 河流三角洲体系短期、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对比方法研究
        2.4.2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2.5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第三章 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能量相研究
    3.1 葡南油田扶余油层物源及沉积体系分析
    3.2 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能量相特征及识别
        3.2.1 沉积微相及能量相类型及特征
        3.2.2 沉积微相及能量相的测井相特征及识别
    3.3 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能量相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3.3.1 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能量相垂向分布特征
        3.3.2 高分辨率“点-线-面”能量相综合预测
        3.3.3 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能量相平面分布特征
    3.4 扶余油层沉积模式探讨
        3.4.1 扶余油层沉积演化分析
        3.4.2 扶余油层沉积模式要素分析
        3.4.3 扶余油层沉积模式建立
第四章 扶余油层单砂体预测研究
    4.1 扶余油层地震反射波组特征
    4.2 受T2同相轴屏蔽砂体的识别
        4.2.1 T2同相轴低频强反射形成机理及砂体反射特征分析
        4.2.2 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识别受T2屏蔽的砂体
        4.2.3 子波旁瓣压缩基础上的谱反演技术识别受T2屏蔽的砂体
    4.3 扶余油层井震结合单砂体预测
        4.3.1 地震属性预测砂体分布
        4.3.2 井震联合反演预测单砂体分布
        4.3.3 井震结合单砂体综合预测
第五章 扶余油层单砂体岩性类圈闭控藏研究
    5.1 扶余油层油藏类型
    5.2 区域及三级构造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5.2.1 区域成藏条件分析
        5.2.2 三级构造成藏条件分析
    5.3 扶余油层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5.3.1 扶余油层油气分布特征
        5.3.2 沉积微相、能量相及储层物性控制储集条件
        5.3.3 断裂为单砂体岩性类油藏提供运移通道及遮挡条件
        5.3.4 构造趋势控制单砂体岩性类油藏分布
    5.4 单砂体岩性类圈闭控藏模式研究
        5.4.1 单砂体岩性类圈闭控藏模式剖析
        5.4.2 单砂体岩性类圈闭主控因素及控藏模式研究
    5.5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单砂体岩性类油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5.5.1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的单砂体岩性类油藏预测方法
        5.5.2 扶余油层单砂体岩性类油藏有利区预测
第六章 精细储层刻画在水平井优选与设计中的应用
    6.1 水平井技术在低渗透薄层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及难点
    6.2 水平井目标优选及精细刻画
        6.2.1 水平井目标优选
        6.2.2 水平井目标单砂体顶面构造精细刻画
        6.2.3 水平井目标单砂体边界精细刻画
        6.2.4 水平井目标单砂体内部构型精细刻画
    6.3 水平井轨迹刻画及地质导向技术的应用
        6.3.1 水平井轨迹刻画
        6.3.2 地质导向技术在扶余油层的应用
    6.4 水平井技术应用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高邮凹陷永联地区砂泥岩薄互层储层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构造解释技术
        1.2.2 地震正演技术
        1.2.3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1.2.4 地震反演技术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取得研究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质概况
        2.1.2 资料情况
    2.2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2.2.1 基于褶积模型的地震正演
        2.2.2 理想模型正演模拟与分析
        2.2.3 速度模拟
        2.2.4 AVO模拟及特征分析
第三章 叠后储层预测技术应用
    3.1 地震资料构造精细解释
        3.1.1 解释方法和思路
        3.1.2 构造样式分析
        3.1.3 构造解释成果
    3.2 叠后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应用
        3.2.1 地震属性提取
        3.2.2 地震属性优选与标定
    3.3 叠后地震反演技术及应用
        3.3.1 叠后反演技术概述
        3.3.2 井震标定和子波提取
        3.3.3 波阻抗数据的压实效应校正
        3.3.4 叠后波阻抗反演应用
第四章 叠前储层预测技术应用
    4.1 横波估算及弹性参数敏感性分析
        4.1.1 横波估算
        4.1.2 弹性参数敏感性分析
    4.2 叠前储层预测技术
        4.2.1 叠前AVO反演技术
        4.2.2 弹性阻抗反演技术
    4.3 叠前储层预测技术应用
        4.3.1 AVO响应特征
        4.3.2 AVO属性分析
        4.3.3 叠前地震反演
第五章 储层物性及流体预测
    5.1 弹性参数分析
        5.1.1 纵波阻抗与纵横波速度比交汇解释法的适用性分析
        5.1.2 岩性敏感弹性参数交汇解释及岩性识别
        5.1.3 流体敏感弹性参数交汇解释及流体识别
    5.2 储层厚度预测
    5.3 储层孔隙度预测
    5.4 储层流体预测
    5.5 成果应用简述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利用地震识别漏掉的油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井震结合的储层裂缝建模及应用[D]. 向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芳22-芳36区块扶余油层精细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D]. 张伟健.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葡北B区块扶余油层地震精细解释与储层预测[D]. 庞思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4]东辛地区古近系断层调节带特征及控油作用研究[D]. 路智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5]彭阳地区延安组低幅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 柴童. 西安石油大学, 2018(09)
  • [6]ZSG油田布三段剩余油气分布及开发调整潜力评价[D]. 宋舜尧.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7]河11断块区沙二段油藏精细地质研究[D]. 孙宝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车镇大王北洼陷南部沙二段基于地震解释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 肖鹏程.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9]河流三角洲体系单砂体预测及水平井设计 ——以葡南油田扶余油层为例[D]. 胡荣强.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1)
  • [10]高邮凹陷永联地区砂泥岩薄互层储层预测技术研究[D]. 喻永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标签:;  ;  ;  ;  ;  

使用地震识别缺失的水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