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Y染色体核型与临床疾病关系研究

大(小)Y染色体核型与临床疾病关系研究

一、大(小)Y染色体核型与临床疾病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姜雨婷[1](2021)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全球不孕不育发病率约为10~15%,其中男性因素约占30~50%。导致男性不育的病因包括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睾丸创伤、隐睾、精索静脉曲张、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医源性损伤、代谢性疾病等,而遗传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男性不育中最严重的疾病类型是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表现为睾丸生精障碍。携带遗传因素异常的NOA患者进行药物、手术等治疗干预效果并不显着。由于NOA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临床表型具有高度异质性,使其遗传学诊断困难且复杂。染色体异常是NOA重要的遗传学病因,核型分析是染色体检查的常规方法,但仅能明确一部分NOA患者的诊断(如克氏综合征),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异常在NOA患者中的检出率、对应临床表型及机制尚不清楚。Y染色体AZF(Azoospermia factor)微缺失是目前仅次于克氏综合征的NOA患者主要遗传学病因。AZF微缺失目前主要采用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tagged site,STS)-PCR法。但由于选定的STS位点有限,仅能检出一部分的AZF微缺失,无法对AZF区其他变异进行检测,导致一部分AZF区变异被漏检。除了染色体异常和AZF微缺失,仍有60~80%的NOA患者无法找到病因,最终被定义为特发性NOA,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未知的遗传因素引起的。明确诊断NOA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有助于患者获得适当的遗传咨询及临床决策。临床上通过睾丸显微活检技术发现一部分NOA患者睾丸中有少量精子,结合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NOA患者有机会生育自己的血亲后代。随着测序平台的快速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已逐渐应用于癌症、智力缺陷、遗传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临床检测中。近年来,对NOA患者分子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一些NOA相关的易感位点及新的致病基因也陆续被报道,然而大部分新发现的致病基因并未在NOA散发患者或家系中得到进一步验证。虽然染色体和AZF微缺失技术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特殊的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断裂位点及AZF区亚区变异类型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尚无确定规律,临床遗传咨询困难。虽然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能检出新的致病基因,但是大量的变异位点需要结合临床表型进行分析,也需要进一步的家系验证。因此,为了给临床患者提供更明确的遗传咨询,NOA患者的遗传因素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目的1.研究NOA患者染色体异常的种类、检出率及其对临床表型的影响。2.探讨NOA患者AZF区变异的种类、检出率及亚区变异类型。3.分析生精基因捕获测序筛查的检出效率及检出位点的致病性。4.探索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及低频突变关联分析(RVAS)结果,应用家系验证,对NOA相关致病基因进行筛选分析,为进一步开展NOA致病基因研究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12月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男性不育患者,经过精液常规分析、精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睾丸细针穿刺术或睾丸显微取精术后细胞学检查,排除梗阻性无精子症。对确诊为NOA的1739名患者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及不育相应的检查结果收集。本研究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整体研究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第1部分:对全部1739例NOA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及G显带分析。对常规核型分析无法明确的染色体异常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特异性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等方法联合诊断异常核型。对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异常在NOA患者中的检出率、对应临床表型及相关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第2部分:对排除染色体异常的NOA患者进行AZF微缺失检测。采用STS-PCR法及NGS法两种方法并比较其检出率,对AZF亚区变异进行相关机制分析,并探讨其对NOA生精障碍的影响。第3部分:在排除染色体异常和AZF微缺失后,对同意参加生精基因研究的136例患者进行生精基因捕获测序Panel筛查分析。生精基因Panel是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在这个部分进行基因变异筛查及致病性分析。第4部分:对生精基因Panel筛查未检出突变的NOA患者133例及已生育对照组343例进行WES检测,然后进行RVAS分析,对差异有显着性的基因进行蛋白互作关联分析,进一步召回11个家系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及家系关联分析。结合RVAS及蛋白互作关联分析结果进行复核,筛选出可能导致NOA相关基因,并讨论这些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1739例NOA患者检出染色体异常299例,占比17.19%,其中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整条或部分性染色体的重复或缺失)247例,在染色体异常的NOA患者中检出比例最高,占82.61%(247/299)。2.X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组的睾丸体积、睾酮水平低于Y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组及Y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缺失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高于另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导致拟常染色质区(PARs)非整倍体,16种异常核型中14种存在PARs区非整倍体,PARs区非整倍体的异常率占全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93.93%(232/247)。3.45,X/46,XY嵌合体及其衍生核型中AZF微缺失检出率为87.5%(7/8),多为AZFb+c区缺失。4.XX-男性综合征形成的原因多是由于Xp-Yp易位,导致性别决定基因(SRY)易位至X染色体,占比92.86%(13/14)。5.联合应用染色体微阵列检测、特异性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AZF微缺失检测等方法,诊断了t(Y;D/G组)染色体易位2例、X/Y染色体不平衡易位1例、Y染色体结构异常嵌合体1例、Y染色体来源的小标记染色体2例。6.染色体平衡性结构异常NOA患者睾丸体积、FSH、LH、睾酮水平接近正常男性。16例平衡性结构异常共检出31个断裂点,分布于18条染色体上。5q15、11q25、22q13断裂点发生频率均为二次,提示其断裂点上相关生精基因与NOA发生有关。7.STS-PCR法在868例NOA患者中检出109例AZF微缺失,检出率12.56%。NGS法在572例NOA患者中检出172例AZF区变异,检出率30.07%。检出异常不仅包括传统微缺失类型,还包括多种AZF亚区缺失模式。单纯缺失7类,其中AZFb+c区部分缺失及AZFc区部分缺失又分12种缺失模式。单纯重复3类,其中AZFc区部分重复分为2中重复模式。重复+缺失9类。缺失+倒位1类。多种AZF亚区变异导致Y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8.通过生精基因Panel筛查分析,检出TEX11基因突变2例及AR基因突变1例。TEX11(c.1985T>C,p.Leu662Pro)及AR(c.528C>A,p.Ser176Arg)可能是NOA的致病位点。TEX11突变导致生精阻滞于精原细胞及初级精母细胞早期阶段。AR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不完全表现为雄激素不敏感,具有异质性。本研究生精基因Panel筛查的检出率2.21%(3/136)。9.WES检测结果显示,NOA患者组检出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6个(TEX15、BRCA2、FAM47C、MEIOB、SYCP3、TDRD7)。通过NOA组及对照组RVAS分析,筛选出最显着(P<0.0001,OR>1)基因5个(DHRS4、WARS、PICK1、RRBP1、ENTPD2)及校验合格(P=0.0001~0.05,在睾丸中表达>6,OR值>6或因对照组未检出而无法估计)基因187个,其中包括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3个:BRCA2、TDRD7、SYCP3。10.对最显着基因(5个)、校验合格基因(184个)、校验合格的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3个)及文献中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28个)进行蛋白互作关联分析,得到117个关联蛋白,结果显示这些关联蛋白集中于减数分裂相关的蛋白互作通路。11.对11个被召回的家系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及家系关联分析,结合RVAS分析及蛋白互作关联分析,得到6个家系验证过的生精相关基因:ACTL8、TRA2B、IDE、FIBP、NUP37、PIGT。12.WES检测结合生信分析共筛出9个生精基因:ACTL8(家系验证)、TRA2B(家系验证)、IDE(家系验证)、FIBP(家系验证)、NUP37(家系验证)、PIGT(家系验证)、BRCA2(文献验证)、TDRD7(文献验证)、SYCP3(文献验证),检出率为6.76%(9/133)。研究结论1.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是NOA染色体异常的主要类型。X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可导致严重生精障碍。染色体断裂点5q15、11q25、22q13可能与精子发生相关,可能存在生精相关基因。2.AZF亚区存在多种变异形式(部分缺失、部分重复、部分缺失+部分缺失、部分缺失+倒位等),可能是通过影响Y染色体稳定性导致NOA。3.TEX11(c.1985T>C,p.Leu662Pro)及AR(c.528C>A,p.Ser176Arg)可能为NOA致病变异。生精基因Panel筛查检出率为2.21%。4.家系验证ACTL8、TRA2B、IDE、FIBP、NUP37、PIGT基因及已经过验证的BRCA2、TDRD7、SYCP3基因可能与NOA发生相关。WES及RVAS对NOA可能的致病候选基因检出率为6.76%。

孙美玲[2](2021)在《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SMC)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传统细胞遗传学条带技术,利用染色体微阵列检测技术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分子遗传学技术对人类携带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SMC)进行分子鉴定。分析不同人群中不同额外标记小染色体与携带者临床表型的关系,为额外小标记染色体基因型与表型关联的建立提供数据基础,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到2020年11月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就诊或行产前检查,被诊断出携带有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患者。携带者满足条件如下:(1)携带者和胎儿携带者的父母均无感染史,无生殖器外伤,无重大疾患等既往病史;(2)无长期辐射接触或放化疗治疗等既往史。共计获得51例受试者,所有受试者成年男性进行精液常规分析、血清生殖激素分析;产前胎儿携带者进行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所有携带者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知情同意后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测技术,更加精确的鉴定额外小标记染色体基因型。将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指征进行分组,分析不同额外小标记染色体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获得51例sSMC携带者样本,其中携带sSMC的成年男性患者19例,共计就诊人数24783人,占比0.0767%;携带sSMC的成年女性患者15例,共计就诊人数23067人,占比0.065%;携带sSMC的产前胎儿14例,共计就诊人数14341人,占比0.097%;携带sSMC的新生儿患者3例,共计就诊人数1252人,占比0.240%。2.本研究51例sSMC携带者中,共检出30例核型为47,XN,+mar(59%,30/51);11例核型为47,XN,+mar/46,XN(22%,11/51),嵌合比例从38%到92%不等;10例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核型结果。3.20例受试对象进行CMA检测,3例结果显示无异常,17例检测到不同染色体缺失与重复。4.10例受试对象进行FISH验证,成功鉴定sSMC的染色体来源。3例源于Y染色体,3例源于14/22染色体,2例源于13/21染色体,2例源于15染色体。5.14例产前sSMC中,7例终止妊娠,7例成功妊娠,新生儿全部表型正常,但仍需要长期随访已确定新生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表型。研究结论:1.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CMA及FISH,可以鉴定sSMC来源、嵌合比例及结构组成。2.sSMC(Y)的男性携带者常表现为严重的生精障碍;sSMC(13/21),sSMC(14/22)和sSMC(15)的携带者sSMC主要组成为异染色质。3.sSMC的胎儿携带者可表现唐筛高风险、无创高风险、超声异常等;sSMC的鉴定有利于遗传咨询;出生健康的sSMC新生儿,应定期随访其健康状况。

耿冬峰[3](2021)在《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回顾性分析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AZF微缺失夫妇的IVF/ICSI生育结局,研究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生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此外,挖掘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男性不育夫妇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临床咨询和诊疗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1、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2、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3、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4、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指标:1、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2、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包括平均孕龄、分娩率、早产率、双胎率、出生体重、活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一、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800对夫妇。按男方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分为染色体异常组(46对)、染色体多态性组(136对)和染色体正常组(261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染色体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1.18%vs 78.55%,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8.90%vs 49.25%,78.57%vs 63.24%,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受精率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2.12%,69.18%,vs 78.55%,P<0.05),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9.11%,58.43%,vs 49.25%,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染色体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D/G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4.64%vs 78.55%,P<0.05),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66%vs 78.55%,78.41%vs 65.99%,P<0.05);其它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染色体结构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组的出生缺陷率统计学上高于染色体正常组(18.18%(2[双胎,髋关节发育不良]/11)vs 1.61%(23/1433),P<0.05),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均负面影响IVF/ICSI受精,对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2、整体上,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D/G组异常可能降低受精率,但影响不大。3、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不同类型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二、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21对夫妇。按AZF是否缺失分为AZF缺失组(143对)与AZF正常组(77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组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中,gr/gr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种植率均显着高于AZF正常组(83.37%vs 77.25%,77.68%vs 69.02%,43.56%vs 33.47%,62.16%vs 43.28%,P<0.05),b1/b3缺失组的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7.63%(68/118)vs 69.02%(5771/8361),P<0.05)。3、不同精液质量组中,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8.42%vs 77.31%,54.46%vs 70.37%,P<0.05);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74.71%vs 78.30%,60.00%vs 73.33%,P<0.05);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精子浓度正常患者AZF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高于AZF正常组(83.99%vs 76.57%,70.68%vs 64.07%,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同精液质量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体上,AZF微缺失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负面影响。但AZFc区b1/b3缺失可能降低正常受精率。2、AZF微缺失影响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IVF/ICSI受精,负面影响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受精率。3、AZF微缺失、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均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4、AZF微缺失对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三、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30对夫妇。按男方AZF、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2对)、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57对)、单纯AZF微缺失组(140对)、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721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34.44%vs 57.24%,47.27%,48.30%;34.48%vs 50.47%,51.78%,49.69%;18.97%vs 35.05%,35.04%,33.47%;41.67%vs 73.68%,68.57%,68.52%,P<0.05)。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妊娠率41.67%vs 64.91%,60.00%,60.19%;种植率33.33%vs 48.62%,41.90%,43.28%)。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不育男性IVF/ICSI受精无明显影响,对胚胎发育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有负面影响。对临床妊娠结局可能有负面影响。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四、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766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健康活产结局进行分组。通过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挖掘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构建不育男性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女方不孕类型、男方不育类型、窦卵泡数(AFC)、女方体重指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女方基础FSH、精液质量、移植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类型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变量(P<0.05)。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ZF微缺失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精液质量、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类型、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3、构建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P如下:P=1/(1+exp(-y)),其中y=-0.616×(女方年龄<35=1,35≤年龄<40=2,≥40岁=3)+(精子浓度正常=0,无精子症=0.331,严重少精子症=0.186,少精子症=-0.210)+0.083×(优质胚胎数,>15以15计算)+(冻融移植周期=0.333,新鲜移植周期=0)+(移植胚胎数1个=0,2个=0.598,3个=0.250)+(囊胚=0.482,卵裂期胚胎=0)+(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6mm=0,710mm=2.017、≥11mm=2.586)-2.847。本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252.6,P<0.001)。ROC曲线下面积=0.665,95%CI:0.644-0.685,P<0.001。P=0.433作为诊断界点,对应的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56%。根据回归模型绘制了列线图,C指数为0.665,校准图显示根据列线图估计的健康活产概率和真实的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发现影响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主要因素。2、女方年龄是健康活产结局的不利因素。3、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为2个、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无精子症、冻融周期移植、囊胚移植,是健康活产结局的有利因素。4、成功构建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的评估模型,绘制了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苏圆[4](2021)在《遗传咨询患者细胞遗传学筛查和再生育指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对遗传咨询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筛查和细胞遗传学病因分析,结合其病史及目前最新遗传学研究进展,为其进行遗传咨询和再生育指导提供帮助。[方 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不孕不育、复发流产及辅助生殖失败等生殖问题而就诊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开展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检测,在320-400条带水平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临床数据、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不同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和病因分析结果进行遗传咨询和再生育指导。[结 果]3814例患者中,214例染色体核型存在一种或多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异常情况,染色体异常者占检测总数的5.61%。在异常者中,性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76例,占异常总数的35.51%;常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者72例,占33.64%;染色体多态性74例,占34.58%。性染色体异常包括:性染色体数目异常66例,包括特纳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13例、超雌综合征1例、超雄综合征1例、克氏综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KS)51例;性分化异常4例,包括XX男性综合征2例、XY女性综合征2例;性染色体结构异常11例,包括重复、缺失、等臂、平衡易位。常染色体异常包括:常染色体数目异常12例,3例为三体、9例为罗伯逊易位;染色体平衡易位28例,部分与性染色体之间发生易位;常染色体片段倒置29例;其它常染色体结构异常4例,包括插入、片段增加、衍生染色体。染色体多态性包括:次缢痕或染色体阴性部位变异25例;随体区变异34例;大Y染色体4例;小Y染色体11例。[结 论]遗传咨询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染色体异常,往往与不孕不育、不良妊娠及性发育异常等有关。早发现、早治疗对染色体异常患者的预后改善尤为重要。有配子异常可能而且反复妊娠丢失或出生异常儿的患者,可采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或产前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筛选出染色体正常的胎儿,帮助患者获得自己的正常后代。

马新龙[5](2021)在《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在国内不同样本量及检测方法不一致导致AZF区域缺失率报道各异的背景下,在统一检测手段的情况下对国内使用传统方法测得的AZF区域缺失率进行meta分析。2.探究NGS对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并探究NGS相较常规PCR-STS法检测AZF区域的优越性以及可能导致男性不育的基因及其可能机制,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寻找可能的有效药物。方法:1.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男性不育患者AZF缺失相关文章,检索时间设定为2010-2020年,检索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STATA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传统PCR-STS法初筛无异常并自愿行二代基因测序(NGS)的精液异常患者的基因测序信息并行统计分析,统计可能导致精液异常的基因。对异常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寻找潜在的作用机制。并将收集的基因行蛋白-蛋白互作分析分析筛选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做网络药理学分析,寻找可能起效的药物。结果:1.共纳入19篇相关研究,共8372例男性不育患者,对数据进行转化、合并效应量,发现男性不育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9.75%(95%CI 8.73%-10.78%),进行亚组分析后发现无精症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11.40%(95%CI 9.57%-13.38%)、严重少精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7.96%(95%CI6.68%-9.34%)并依据地域进行了南北亚组分析。AZFc在男性不育患者缺失率均值为61.46%(95%CI 53.50%-69.11%),在严重少精症患者中没有发现AZFabc缺失。2.共收集到80例自愿行NGS的患者,这80例患者已行PCR-STS常规筛查并未发现AZF区域异常。发现有31.25%的患者再次被检测出AZF区域异常。我们通过NGS检测精液异常患者,82.5%的患者检测出基因异常,而这些特发性不育的患者通过常规AZF区域筛查无法进行基因异常的诊断。我们筛查出36种不同基因,其中DNAH1、DNAAF3、DNAH11、TEX14、CFTR、DNAH2、PKD1基因异常反复出现在不同患者中。经过对36种异常基因GO富集分析后发现这些高频出现的基因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等方面均与精子运动及生成相关,因此这些基因与男性精液异常是具有相关性的。并利用KEGG寻找了这些基因参与的通路。异常基因进行STRING分析后,筛选出MYH1、DNAI1、DNAH1、DNAH5等10个关键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网络药理学分析后发现有30种中药可能会对这些关键基因导致的疾病起效。结论:1.中国男性不育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9.75%,相较于严重少精症患者,无精症患者AZF缺失率更高,南北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国内在同样的检测手段下影响AZF区域缺失检测率的主要因素为样本量,南北地域差距并不明显。2.我们对常规AZF区域筛查无异常的患者行NGS检测,发现有31.25%的患者再次被检测出AZF区域异常,说明NGS技术在AZF区域检测方面准确性比常规PCR-STS法高,有30%左右的患者无法通过常规方法检测AZF区域异常,NGS可以对常规PCR-STS法进行补充,在临床上可以推荐AZF筛查无异常的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进一步行NGS基因检测。3.我们通过NGS检测精液异常患者,82.5%的患者检测出基因异常,而这些特发性不育的患者通过常规AZF区域筛查无法进行基因异常的诊断,因此显示出了NGS在基因诊断中的优越性。4.在我们的病例中我们发现DNAH1、DNAH5、CFTR、CYP17A1等基因出现频率较高,其中5例输精管缺失患者均为CFTR基因缺失,也从临床数据一定程度上印证了CFTR与CBVAD的关联。对异常的36种基因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高频出现的基因与精子运动及生成相关,因此这些基因与男性不育是具有相关性的。对36种基因进行了蛋白-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后,我们得出30种中药含有关键基因的靶向化合物,为今后中药提取治疗男性精液异常有效成分提供依据。有利于对精液异常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玛依拉·阿不都热依木[6](2021)在《新疆地区某三甲医院2720例儿童染色体核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旨在通过总结分析2720例儿童染色体结果及其临床表现关系,加深对儿童染色体疾病的分类及诊治,达到提升染色体疾病在本地诊治率目的。方法:病例资料为新疆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并完善染色体核型分析的2720名儿童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社会性别、染色体性别、族别、染色体结果、就诊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就诊并完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患儿共计2720例,染色体异常者为806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29.63%(806/2720),按入院时社会性别:男:女=1.12:1。对不同性别染色体检出情况进行比较,表明不同性别在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3.413,P>0.05)。检出的异常者中,常染色体异常以唐氏综合征为主,占异常核型的41.44%(334/806)。性染色体异常中以特纳综合征为主要核型,占异常核型的6.45%(52/806)。性分化异常为30例,占异常核型的3.72%(30/806)。染色体多态检出数为303例,占异常核型的37.59%(303/806)。2)对不同民族染色体异常检出率进行对比,不同民族间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42.306,P<0.05)。在不同民族染色体类别分布进行对比,显示不同民族在染色体类别分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χ2=75.418,P<0.001)。结论:染色体疾病是导致儿童发育落后、第二性征发育异常、智力障碍以及先天发育畸形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研究检出的异常染色体中常染色体以唐氏综合征为主,性染色体以特纳综合征为主。在不同民族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及染色体类别分布上,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但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需加强临床医师对染色体疾病的甄别能力,尽早对该类患儿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测,以进一步提高儿童染色体疾病的诊治率。

汤冬冬[7](2021)在《人类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致病基因筛查及功能探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不育症已经成为一个21世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大约困扰着8%-12%的育龄夫妇。在不育症的病因中,男女双方大约各占一半左右,其中由男方因素所导致的不育症,称为男性不育症。在男性不育症中,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被认为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类型,约占男性不育症病因的3%-5%左右。作为NOA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的特发性NOA,一般很少能找到明确的致病因素,其发生可能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单基因突变也被发现可能会导致NOA的发生,如TEX11,FANCM,STAG3等。目的:以特发性NOA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并鉴定与NOA相关的已知致病基因的相关变异,同时筛选NOA的未知候选基因,以期为特发性NOA的基因诊断、遗传咨询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60例特发性NOA患者进行编号(NOA1-NOA60),对其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首先,对测序获得的数据进行变异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及新的候选致病基因突变:第一步比对目前已知的NOA致病基因及遗传模式,筛选已知致病基因突变;第二步在已知致病基因不能解释的病例中,重点关注罕见、有害的睾丸特异表达/高表达的基因,以期发现特发性NOA新的候选基因。其次,针对发现的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和候选致病基因突变通过Sanger测序验证测序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进行家系共分离分析,以明确基因突变的家系来源。最后,通过HE染色、免疫荧光共染不同生精细胞标记物等技术分析不同基因变异的特发性NOA患者睾丸组织的病理类型,并且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组化、实时荧光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候选致病基因在人类睾丸组织中的定位及定量表达情况。结果:首先,通过变异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在5例患者中发现了3个新的NOA候选致病基因——HFM1、FER1L6以及SRRM5突变:(1)在患者NOA5和NOA26中我们分别发现并鉴定了HFM1基因的纯合突变。其中NOA5患者携带HFM1基因的纯合无义突变(NM_001017975:exon32:c.3490C>T:p.Q1164X);NOA26患者携带HFM1基因的纯合错义突变,软件预测突变位点是有害的。两例患者睾丸组织病理类型鉴定为精母细胞停滞型NOA,免疫荧光实验提示HFM1蛋白主要表达于对照组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内的精母细胞的细胞核中,而在患者NOA5和NOA26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减少,QRT-PCR实验及Western Blot实验提示两例患者的HFM1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在患者NOA8和NOA44中发现并鉴定了FER1L6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其中患者NOA8携带FER1L6基因的纯合错义突变(NM_001039112:exon9:c.722C>T:p.P241L),软件预测突变位点是有害的,患者睾丸组织病理类型鉴定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在患者NOA44中,我们发现了FER1L6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NM_001039112:exon13:c.1693G>A:p.G565R/exon23:c.2905del C:p.P969fs),患者睾丸组织病理分析鉴定为精母细胞阻滞型NOA。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我们发现FER1L6蛋白主要表达于对照组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内,而在患者NOA5和NOA26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减少。(3)在患者NOA10中发现并鉴定了SRRM5的纯合突变(SRRM5:NM_001145641:exon1:c.1531C>T:p.Q511X),患者的病理表型鉴定为精母细胞停滞型NOA。其次,我们通过比对分析目前已知的NOA致病基因,我们在10例患者共发现7个已知致病基因的多个有害突变,包括3个隐性遗传基因,2个X连锁遗传基因以及2个显性遗传基因。(1)3个隐性遗传致病基因:(1)在患者NOA2中发现并鉴定了MSH4基因的罕见纯合突变(MSH4:NM_002440:exon12:c.1552C>T:p.Q518X),患者睾丸组织病理类型鉴定为精母细胞停滞型NOA。免疫荧光实验提示MSH4蛋白主要表达于对照组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内的精母细胞中,而在NOA2患者睾丸组织中未见明确表达,QRT-PCR实验也提示患者的MSH4-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在患者NOA9中发现MEI1基因的纯合片段缺失(MEI1:NM_152513.3:exon19-intron19:c2262_2268+9del ACGTGAGGTATGGACC)。(3)在患者NOA16中我们发现并鉴定了FANCA基因的纯合错义突变(FANCA:NM_000135:exon33:c.3263C>T:p.S1088F),患者睾丸组织病理表型鉴定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在患者NOA50中我们发现并鉴定了FANCA的两个错义突变(FANCA:NM_000135:exon19:c.1729C>G:p.P577A/exon33:c.3263C>T:p.S1088F),患者睾丸组织病理表型鉴定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2)2个X连锁遗传致病基因:(1)在患者NOA7中发现了AR基因的一个半合子错义突变(AR:NM_000044:exon5:c.2263T>C:p.F755L),该患者睾丸组织病理类型鉴定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2)分别在患者NOA39和患者NOA49中发现了一个X连锁的NOA已知致病基因TEX11的半合子错义突变(NM_031276:exon7:c.466A>G:p.M156V)以及半合子移码突变(NM_031276:exon8:c.559_560del:p.M187fs),这2例患者睾丸组织的表型分别为精子发生低下型NOA和精母细胞阻滞型NOA。(3)2个显性遗传致病基因:(1)在患者NOA22和NOA25中我们分别发现并鉴定了一个已知NOA显性遗传致病基因DMRT1的杂合错义突变(DMRT1:NM_021951:exon2:c.425C>T:p.A142V以及exon1:c.340G>A:p.V114M),2例患者睾丸组织病理表型鉴定均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2)在患者NOA42中我们发现并鉴定了一个已知NOA显性遗传致病基因PLK4的杂合有害错义突变(PLK4:NM_001190799:exon15:c.2785A>G:p.M929V),患者睾丸组织病理表型鉴定均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结论:通过全外显子测序结合Sanger测序验证技术可以高效的鉴定NOA的已知致病基因,在我们的60例NOA患者中,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可以解释16.67%的病例;其中来自于近亲婚配家庭的特发性NOA患者已知基因突变所致的比例高达30%,因此,这类患者有更高的遗传风险,建议进行深入的遗传学检测指导临床治疗。另外,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提示HFM1和FER1L6是很可能NOA新的候选致病基因,其纯合或者复合杂合突变可能导致NOA的发生。我们的发现为特发性NOA患者的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论依据,为这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参考。

于洋[8](2019)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行显微取精获精结局的预测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患者术前和术中的各项指标的研究及评估,寻找对显微取精(Microdissection testicular sperm extraction,Micro-TESE)获精结局有预测价值的方法及评估手段,为临床医生选择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Micro-TESE的189例NOA患者。通过对NOA患者临床指标,病因,病理,术中睾丸曲细精管的评估,以预测显微取精的成功率及指导手术方案。术前常规临床指标包含临床病因,临床指标(年龄,睾丸体积,生殖激素)及常规病理学诊断;术中评估指标包含曲细精管均一性及曲细精管直径。并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包含遗传学病因)的进一步检测及分类,病理的进一步分类。常规临床指标的分类方法:(1)年龄:≤30岁组,>30岁组;(2)睾丸体积:≤5ml组,5-10ml组,≥10ml组;(3)促卵泡刺激素(FSH):≤12.4m IU/l组,12.4-24.8m IU/l组,≥24.8m IU/l组;(4)促黄体生成素(LH):≤8.6m IU/l组,8.6-17.2m IU/l组,≥17.2m IU/l组;(5)睾酮(T):≤9.9nmol/l组,>9.9nmol/l;(6)病因:克氏综合征(KS),Y染色体微缺失,隐睾,睾丸炎,特发性NOA;(7)常规病理分型: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S),生精阻滞(MA),生精功能低下(HS),透明样变。新的研究方法如下:(1)增加染色体核型检查的核型数,寻找小比例的嵌合型KS与获精的相关性。(2)高通量测序法增加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的STS位点,明确缺失的片段及新的STS缺失位点。(3)基因捕获测序技术筛查基因突变位点。(4)病理一致性分型:根据是否仅含有单一的病理组织类型进一步分为8类:完全型SCOS,混合型SCOS,完全型MA,混合型MA,完全型HS,混合型HS,完全型透明样变,混合型透明样变;(5)术中评估方法:(1)术中曲细精管均一性:均一曲细精管组,不均一曲细精管组;(2)曲细精管直径:≥100μm组,<100μm组。结果:1.总获精率:入组189例,获精61例,获精率为32.3%。2.ROC曲线显示病理,睾丸体积,T具有预测价值。3.临床指标分析(1)获精组T水平和睾丸体积显着低于未获精组(P=0.038;P=0.013)。(2)睾丸体积分组:≤5ml组的获精率显着高于5-10ml组(P<0.001)以及≥10ml组(P=0.032)。(3)T水平分组:≤9.9nmol/l组获精率显着高于>9.9nmol/l组(P=0.009)。(4)年龄,FSH,LH对获精率无影响,无统计学差异。4.病因学分析(1)获精率:特发性NOA获精率显着低于克氏综合征(P=0.001)和隐睾组(P<0.001)。(2)各种病因的获精组与未获精组的获精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3)克氏综合征:增加染色体核型检查数可以测出小比例嵌合型KS,含有46,XY正常核型的嵌合体获精率增高。(4)Y染色体微缺失:高通量测序方法可检测新的缺失位点,明确具体缺失的区域及大小,较常规PCR方法更具优势。(5)基因筛查:基因捕获测序共检测NOA患者35例,5例为阳性结果,检出率为14.3%。发现的变异基因分别为TEX11,KISS1R,HSF2,NR5A1,DNAH11。其中TEX11,HSF2,NR5A1具有NOA致病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病因结合临床指标分析:(1)在特发性NOA中,睾丸体积≤5ml且FSH≥24.8m IU/ml获精率显着高于睾丸体积5-10ml且FSH 12.4-24.8m IU/ml组(P=0.026)。(2)在特发性NOA中,睾丸体积≤5ml且任一LH组获精率均显着高于睾丸体积5-10ml组且LH 8.6-17.2m IU/ml组(三组均P<0.05)。(3)在特发性NOA中,当睾丸体积≤5ml且T水平正常的获精率显着高于睾丸体积5-10ml组且T水平低下组(P=0.006)及正常组(P=0.01);睾丸体积≥10ml且低T水平组获精率显着高于睾丸体积5-10ml组且低T水平组(P=0.041)。6.病理组织学分析(1)获精率:SCOS组的获精率显着低于HS组(P<0.001)和透明样变组(P=0.001);MA组的获精率显着低于HS组(P=0.002)。(2)SCOS获精组睾丸体积显着低于未获精组(P=0.002)。其他病理分型无统计学差异。7.病理结合临床指标分析:(1)SCOS组中,睾丸≤5ml组获精率显着高于睾丸体积5-10ml组(P=0.043)及≥10ml组(P=0.016)。(2)透明样变性组中,LH水平8.6-17.2m IU/ml获精率显着高于LH≥17.2m IU/ml(P=0.041)。(3)MA组和HS组中,低T水平获精率显着高于正常T水平组(分别为P=0.026;P=0.004)。其他无统计学差异。8.病理组织单一性分析(1)获精率:混合型病理组织组显着高于单一型病理组织组(P<0.001),混合型SCOS获精率显着高于单一型SCOS(P=0.019)。(2)单一型病理获精组的T水平显着低于未获精组(P=0.024);混合型病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9.术中评估(1)获精率:不均一曲细精管组的获精率显着高于均一组(P<0.001);一侧未获精,不均一组的对侧睾丸获精率显着高于均一组(P<0.001)。(2)获精组与未获精组获精率无统计学差异。10.病因/病理结合术中评估(1)在特发性NOA(P<0.001)及克氏综合征(P=0.007)组中,不均一曲细精管组的获精率显着高于均一组。其他无统计学差异。(2)特发性NOA一侧未获精,不均一组对侧睾丸获精率显着高于均一组(P=0.007)。(3)SCOS组及透明样变性组,不均一曲细精管组的获精率显着高于均一组获精率(P=0.003,P=0.002)。其他无统计学差异。(4)SCOS组中,曲细精管直径≥100μm的获精率显着低于<100μm组(P<0.001)。≥100μm组行对侧睾丸手术31例,全部未获精。结论:1.睾丸体积≤5ml或者睾酮≤9.9nmol/l对获精率具有较低的预测价值。2.不同病因中,特发性NOA获精率低,当其结合睾丸体积及生殖激素时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增加克氏综合征患者核型检测数量可以找到小比例嵌合,含有46,XY嵌合体克氏综合征获精率高;致病基因筛查可以发现未知的病因,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3.睾丸病理组织分型中,唯支持细胞综合征获精率显着低于生精功能低下,对NOA获精结局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病理组织分型结合不同临床指标以及病理组织的单一性分型进一步提高了获精率预测的准确性。4.特发性NOA或唯支持细胞综合征结合术中评估为均一型曲细精管时,或唯支持细胞综合征结合曲细精管直径≥100μm时一侧睾丸未获精,另一侧获精率极低,在患者知情同意后可行另一侧睾丸的浅层手术甚至取消手术。

张成红[9](2019)在《1例45,X特纳综合征患者表型男性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一例伴阴蒂肥大的特纳综合征患者的研究及相关文献的复习,旨在探讨性腺发育不良合并性发育异常疾病的诊断和临床处理,强调慢性终生治疗疾病的多学科协作共同管理的重要性。方法:总结我院接诊1例16岁特纳综合征男性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包括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后者包括三大常规、生化、性激素6项、皮质醇、17-羟孕酮、甲状腺功能等激素水平的检测,影像检查包括妇科彩超、肾上腺彩超、泌尿系彩超、腹股沟彩超、颅脑CT、左腕关节平片等,以及给予的临床治疗和随访。总结病例特点,抓取关键词,查阅相关文献推测表型异常的原因。选择恰当、敏感的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遵守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征得患儿父母的同意后,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及SRY基因检测。结果:总结病例特点:1、社会性别女性出现男性化表现:4岁行右侧腹股沟斜疝手术时发现阴蒂肥大,未重视,阴蒂缓慢增大,12岁行阴蒂成形术,术后又逐渐增大;2、先天性多器官发育不良:包括心脏室间隔缺损、右侧腹股沟斜疝和子宫卵巢发育不良;3、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5,X”,但无典型特纳综合征的躯体特征;4、12岁阴蒂成形术后雌激素替代治疗,第二性征发育不佳;5、16岁复诊时发现阴蒂再次增大的同时发现睾酮明显增高。临床检查排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肾上腺肿瘤等疾病后,外周血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SRY)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行双侧性腺切除术,手术中和病理所见:左侧发育不良的卵巢、右侧发育不良的睾丸;性腺SRY基因检测:左侧SRY(-),右侧SRY(+);术后第3天血清睾酮降至正常。最终诊断:45,X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术后继续雌激素+雌孕激素替代治疗,第二性征发育良好,月经规律来潮1年余。结论:1.经过多学科联合,最终诊断:45,X DSD。丰富了对特纳综合征及性发育异常疾病的认识;2.SRY基因的表达导致一侧性腺发育为有功能睾丸,分泌雄激素导致阴蒂肥大;3.女性腹股沟斜疝病人,一定要高度警惕性发育异常;4.特纳综合征病人需要终生的多学科管理。

郑欣怡[10](2019)在《同源序列-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检测5121例儿童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主要包括Klinefelter综合征(47,XXY)、Turner综合征(45,X)、超雄综合征(47,XYY)、超雌综合征(47,XXX)、各种类型的嵌合体及多条额外性染色体。患者缺乏特殊外观,异常症状往往直到青年才表现出来,此时已经错过临床干预的最佳时机。尽早对无症状儿童进行该类疾病的筛查、确诊和治疗,可明显缓解疾病症状,减轻精神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现有诊断技术在成本、通量、操作、设备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限制了开展大规模人群的筛查。本研究采用前期自主开发的一项可快速准确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同源序列-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对5121例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患病就诊及健康体检儿童进行该类疾病的筛查、阳性者召回确诊和随访干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5121例儿童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率为0.098%,其中临床疾病组的发生率(0.202%)高于健康体检组(0.032%);KS的总发生率及性别发生率分别为3/5121和3/3319,TS和XXX的总发生率及性别发生率均分别为1/5121和1/1802;SD-HRM技术与金标准高度一致,对KS、TS和XXX的阳性预测值达100%;对确诊患儿进行的新旧体格检查及针对性的临床检测结果显示其生长发育状况均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但增长趋势目前基本处于正常状态且尚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今后将随时参照国际上最新治疗指南提示,密切跟踪至适于干预年龄及时开展相关治疗。综合来看,若在大规模筛查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下,至少有必要采用SD-HRM技术针对就医的儿童患者进行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辅助性筛检,早诊早治,不延误最佳干预时机,从而实现“三早”预防,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

二、大(小)Y染色体核型与临床疾病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小)Y染色体核型与临床疾病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绪论
    1.1 NOA的鉴别诊断
    1.2 NOA的遗传学病因
    1.3 临床遗传学诊断技术
    1.4 存在问题及实验方案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染色体异常分析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AZF区变异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生精基因捕获测序筛查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外显子组测序及低频突变关联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SMC)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sSMC研究进展
        1.1.1 sSMC的形成机制研究
        1.1.2 sSMC的染色体来源
        1.1.3 sSMC的嵌合现象
        1.1.4 sSMC与临床表型
        1.1.5 sSMC与单亲二倍体
    1.2 sSMC与人类不孕不育
        1.2.1 sSMC与男性生育问题
        1.2.2 sSMC与女性生育问题
    1.3 sSMC在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1.4 分子遗传学诊断在sSMC中的研究进展
    1.5 结语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临床患者基本信息的收集
        2.3.2 采集精液
        2.3.3 精液常规分析
        2.3.4 染色体核型分析
        2.3.5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
        2.3.6 荧光原位杂交(FISH)
        2.3.7 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人群占比信息
    3.2 研究对象的临床信息
        3.2.1 成年男性携带者临床信息
        3.2.2 成年女性携带者临床信息
        3.2.3 新生儿携带者临床信息
        3.2.4 胎儿携带者临床信息
    3.3 sSMC携带者染色体核型及父母来源研究
        3.3.1 sSMC携带者染色体核型分析
        3.3.2 sSMC父母来源研究
    3.4 染色体微阵列(CMA)检测结果
        3.4.1 男性sSMC携带者CMA检测结果
        3.4.2 女性sSMC携带者CMA检测结果
        3.4.3 胎儿sSMC携带者CMA检测结果
    3.5 FISH验证结果
        3.5.1 Y染色体来源的sSMC检测结果
        3.5.2 14/22染色体来源的sSMC检测结果
        3.5.3 13/21染色体来源的sSMC检测结果
        3.5.4 15染色体来源的sSMC检测结果
    3.6 产前诊断被检测到携带sSMC的孕妇妊娠结局随访
        3.6.1 产前诊断检测sSMC的孕妇结局
        3.6.2 成功分娩孕妇妊娠结局随访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sSMC来源与人类生育咨询
        4.1.1 Y染色体来源的sSMC与生育咨询
        4.1.2 13/21号染色体来源的sSMC与生育咨询
        4.1.3 14/22号染色体来源的sSMC与生育咨询
        4.1.4 15号染色体来源的sSMC与生育咨询
    4.2 sSMC与基因拷贝数变异(CNVs)关联分析
    4.3 sSMC与产前诊断指标关联分析
    4.4 sSMC与出生缺陷关联分析
    4.5 辅助生殖技术在sSMC携带者中的应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伦理批件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染色体异常
        1.1.1 染色体数目异常
        1.1.2 染色体结构异常
        1.1.3 染色体多态性
    1.2 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1.2.1 Y染色体亚显微缺失
        1.2.2 gr/gr缺失
    1.3 X染色体连锁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1.4 遗传学检测异常不育男性生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精液常规检测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2.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2.3.4 AZF微缺失检测
        2.3.5 遗传咨询
        2.3.6 IVF、ICSI促排卵及卵子获得
        2.3.7 精子的获得及优选方法
        2.3.8 IVF、ICSI授精方法
        2.3.9 胚胎培养与胚胎评估
        2.3.10 胚胎移植及妊娠检测
        2.3.11 患者随访
        2.3.12 观察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3.1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分组
    3.2 结果
        3.2.1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3.2.2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3.2.3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3.2.4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3.3 讨论
        3.3.1 不育男性人群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及异常类型
        3.3.2 不育男性染色体异常类型与精液质量
        3.3.3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4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5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3.6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4.1 研究对象
        4.1.1 研究对象分组
    4.2 结果
        4.2.1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情况分析
        4.2.2 AZF微缺失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4.2.3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4.2.4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4.3 讨论
        4.3.1 AZF微缺失与精液质量
        4.3.2 AZF微缺失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4.3.3 AZF微缺失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5.1 研究对象
        5.1.1 研究对象分组
    5.2 结果
        5.2.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2.2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孕夫妇基本资料分析
        5.2.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育男性行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5.2.4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5.3 讨论
        5.3.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3.2 AZF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
        5.3.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结局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6.3.2 健康活产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6.3.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
        6.3.4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6.3.5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6.3.6 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6.4 讨论
        6.4.1 女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2 男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3 体重指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4 不孕年限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5 AFC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6 获卵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7 优质胚胎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8 子宫内膜厚度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9 移植周期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0 移植胚胎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1 精液质量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2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相关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遗传咨询患者细胞遗传学筛查和再生育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常见染色体异常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5)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中国男性不育人群(无精症、严重少精症)AZF区域缺失荟萃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检索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3 AZF缺失单组率meta分析结果
        3.4 .亚组分析结果
        3.5 敏感性分析
        3.6 发表偏倚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第一章 前言
        1.1 男性不育概述
        1.2 男性不育的相关基因
        1.3 NGS技术的优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精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3 检测方法
        2.4 男性不育NGS测序基因Panel
        2.5 异常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6 蛋白-蛋白互作分析及关键基因确定
        2.7 关键基因的网络药理学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缺失信息
        3.2 各部分缺失占比
        3.3 其他基因突变
        3.4 AZF区域缺失
        3.5 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3.6 关键基因的确定
        3.7 关键基因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男性不育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疆地区某三甲医院2720例儿童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收集
        3.2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染色体相关符号说明
综述 儿童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人类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致病基因筛查及功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男性不育症和无精子症的研究现状
    1.2 正常的精子发生过程
    1.3 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遗传学病因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试剂
    2.3 仪器与耗材
    2.4 实验方法
3.结果
    3.1 特发性NOA患者及对照组睾丸组织病理分型
    3.2 60例特发性NOA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分析寻找新的NOA候选致病基因突变
    3.3 60例特发性NOA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分析寻找已知NOA致病基因突变
4.讨论
    4.1 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导致NOA的发生
    4.2 我们发现的新的候选致病基因突变可能导致NOA的发生
    4.3 本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课题综述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非梗阻性无精子症行显微取精获精结局的预测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无精子症概述
        1.1.1 梗阻性无精子症
        1.1.2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
    1.2 外科取精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1.2.1 外科取精技术的发展
        1.2.2 不同取精技术的比较
    1.3 影响NOA显微取精结局的因素
        1.3.1 临床指标
        1.3.2 遗传性病因
        1.3.3 非遗传性病因
        1.3.4 病理组织学分型
    1.4 显微取精的术中评估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精液分析检查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2.3.3 睾丸体积测量
        2.3.4 精浆生化检测
        2.3.5 性高潮后尿液检查
        2.3.6 染色体核型分析
        2.3.7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染色体嵌合体率
        2.3.8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2.3.9 目标基因捕获测序
        2.3.10 睾丸组织病理学检查
    2.4 显微取精术及术中评估
        2.4.1 显微取精术
        2.4.2 曲细精管的均一性评估
        2.4.3 曲细精管的直径评估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
        3.1.1 一般临床指标
        3.1.2 病因构成
        3.1.3 病理构成
    3.2 初步预测效果评价
    3.3 临床指标与获精的相关因素分析
        3.3.1 获精组与未获精比较
        3.3.2 临床指标的细化分析
    3.4 病因与获精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获精率
        3.4.2 遗传性病因
        3.4.3 非遗传性病因
        3.4.4 特发性NOA
        3.4.5 病因结合临床指标
    3.5 病理与获精相关因素分析
        3.5.1 常规病理组织学分型
        3.5.2 单一型和混合型分型
    3.6 术中评估与获精的相关因素分析
        3.6.1 曲细精管直径的均一性
        3.6.2 曲细精管直径大小对获精率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
        4.1.1 基本临床指标
        4.1.2 病因构成
        4.1.3 病理分型构成
    4.2 初步预测效果评价
    4.3 临床指标与获精的相关因素分析
        4.3.1 获精组与未获精组比较
        4.3.2 临床指标细化分析
    4.4 病因与获精的相关因素分析
        4.4.1 获精率
        4.4.2 遗传性病因
        4.4.3 非遗传性病因
        4.4.4 特发性NOA
        4.4.5 病因结合临床指标
    4.5 病理与获精相关因素分析
        4.5.1 常规病理组织学分型
        4.5.2 病理一致性与获精相关因素分析
    4.6 术中评估与获精的相关因素分析
        4.6.1 曲细精管直径的均一性
        4.6.2 曲细精管直径大小对获精率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1例45,X特纳综合征患者表型男性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采集
        2.2 血液标本采集
        2.3 染色体核型分析
        2.4 外周血和切除性腺组织提取DNA
        2.5 SRY基因检测
        2.6 染色体微阵列检测
结果
    1.病例资料
        1.1 小儿外科诊治
        1.2 小儿内分泌科门诊诊治
        1.3 妇科诊治
    2 治疗和随访
讨论
    1 阴蒂肥大原因分析
    2 染色体核型是否有误差
    3 性腺发育不良、性发育异常和腹股沟斜疝的成因
    4 身高与生长激素的应用
    5 雌孕激素替代疗法
    6 需要关注的其他远期问题及临床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性腺发育异常与Turner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10)同源序列-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检测5121例儿童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概述
        1.1 Klinefelter综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 KS)
        1.1.1 KS的临床特征
        1.1.2 KS的影像学表现
        1.1.3 KS的遗传学机制
        1.1.4 KS的诊断
        1.1.5 KS的治疗干预
        1.2 Turner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
        1.2.1 TS的临床特征
        1.2.2 TS的影像学表现
        1.2.3 TS的遗传学机制
        1.2.4 TS的诊断原则
        1.2.5 TS的治疗干预
        1.3 超雌综合征(Superfemale syndrome,XXX)
        1.3.1 XXX的临床特征
        1.3.2 XXX的影像学表现
        1.3.3 XXX的遗传学机制
        1.4 超雄综合征(Supermale syndrome,XYY)
        1.4.1 XYY的临床特征
        1.4.2 XYY的影像学表现
        1.4.3 XYY的遗传学机制
    第二节 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筛查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现有筛查技术
        2.1.1 染色体核型分析(ChromosomalKaryotypes Analysis)
        2.1.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Hybridization In Situ,FISH)
        2.1.3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
        2.1.4 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F-PCR)
        2.1.5 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 MLPA)
        2.2 新技术在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检测的应用进展
        2.2.1 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HTS)
        2.2.2 数字PCR技术(Digital PCR, dPCR)
    第三节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
        3.1 HRM技术的原理
        3.2 HRM技术的发展
        3.3 HRM技术的分析
        3.4 HRM技术的应用
        3.5 HRM技术的缺陷
        3.6 同源序列-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HRMof Segmental Duplications,SD-HRM)
第二章 研究内容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2.1 筛检
        2.2 二级预防
    第三节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的确定
        3.2 样本及信息收集
        3.3 全血基因组DNA提取
        3.4 DNA浓度与质量测定及定量稀释
        3.5 SD-HRM检测
        3.5.1 检测原理
        3.5.2 检测体系设计
        3.5.2.1 同源序列的检索
        3.5.2.2 引物设计
        3.5.2.3 引物配制
        3.5.2.4 反应体系
        3.6 HRM检测结果判断
        3.7 检测失败/异常结果的分析——Sanger测序
        3.8 染色体核型分析
        3.9 治疗随访
        3.10 结果统计分析
        3.10.1 患病率描述
        3.10.2 确诊患儿生长发育评价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研究路线图
        3.13 伦理学证明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样本构成
        1.1 标本量
        1.2 人口学特征
    第二节 DNA提取情况
    第三节 SD-HRM检测结果
        3.1 确定阳性者
        3.2 重复实验阴性者
        3.3 曲线形态不标准者
    第四节 Sanger测序结果
    第五节 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第六节 随访跟踪结果
    第七节 统计分析结果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创新点与不足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已发表论文
    待发表论文
致谢

四、大(小)Y染色体核型与临床疾病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D]. 姜雨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SMC)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 孙美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D]. 耿冬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4]遗传咨询患者细胞遗传学筛查和再生育指导研究[D]. 苏圆.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 马新龙. 兰州大学, 2021(12)
  • [6]新疆地区某三甲医院2720例儿童染色体核型分析[D]. 玛依拉·阿不都热依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人类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致病基因筛查及功能探讨[D]. 汤冬冬.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非梗阻性无精子症行显微取精获精结局的预测因素分析[D]. 于洋. 吉林大学, 2019(02)
  • [9]1例45,X特纳综合征患者表型男性化的研究[D]. 张成红. 青岛大学, 2019(03)
  • [10]同源序列-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检测5121例儿童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研究[D]. 郑欣怡. 厦门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大(小)Y染色体核型与临床疾病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