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优363、前两优58、前优88、汕优联2号

两优363、前两优58、前优88、汕优联2号

一、两优363,黔两优58,黔优88与汕优联合2号(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姬广梅,罗德强,江学海,周维佳,王学鸿,李树杏[1](2014)在《贵州水稻品种适宜施氮量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及适宜施氮量,以贵州省生产上广泛使用以及具有高产潜力的35个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10,12.5,15,17.5kg/667m2),研究各水稻品种(组合)在不同施氮条件下的平均产量、最高产量及适宜施氮量,并进行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35个参试品种施氮区平均产量变幅为523.6833.4kg/667m2,参试品种的最高产量变幅为562.4856.9kg/667m2。2)适宜施氮量为10kg/667m2的水稻品种有2个,占5.7%;适宜施氮量为12.5kg/667m2的水稻品种有9个,占25.7%,适宜施氮量为15kg/667m2的水稻品种有20个,占57.1%;适宜施氮量为17.5kg/667m2的水稻品种有4个,占11.4%。

彭从胜[2](2012)在《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文中认为1999-2009年,江西省及省外育种工作者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异资源,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先后培育出大量的水稻常规品种和杂交水稻组合,为江西乃至全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1999-2009年期间的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基本理顺了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的系谱关系,可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早籼品种有3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中156、浙9248、赣早籼7号、中优早3号、嘉育948、金早47、舟903、嘉育253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这些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江西省早籼品种的选育方法主要以杂交选育的为主,占所有育成品种的70%;所有品种的亲本矮源最初主要来自矮脚南特、矮仔占和IR8;早籼品种的抗病性水平较以前有提高,抗源基本上来自从国外引进的种质;品质较以前有大幅度提升,但产量水平基本持平;各育种单位都很重视骨干亲本的发现与利用。(2)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晚籼品种有2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粤香占、籼粳89、赣晚籼30号等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上述的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从育成品种系谱来看,育成的主要晚籼品种多数来自几个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相对脆弱;从育种方法来看,和早籼常规稻一样,最主要的育种方法为杂交选育,其他方法育成品种不多;从育种目标来看,育成的品种品质整体上较优,产量水平没有大幅度提高;育种目标呈多元化。(3)初步作出了三系与两系杂交早、晚稻组合的系谱图,同时总结了三系不育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杂交稻组合的选育进展。(4)初步对1999-2009年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今后江西水稻育种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吴文平,蒋颖[3](2011)在《黔北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体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从自然条件、水稻种植水平、病虫草鼠害等方面分析了黔北水稻产量限制因素,系统地开展了高效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适宜黔北水稻实现高效的途径和技术模式。

张益[4](2010)在《贵州水稻跃上世界领先高地》文中研究指明国际水稻专家来黔考察 水稻育种栽培引发世界关注 贵州水稻育种与超高产栽培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引起国际水稻界的高度关注。 我省自育杂交水稻组合在贵阳、遵义、黔南、黔东南、黔西南、铜仁等不同生态稻区进行水稻超高产标准化栽培示范,实现多年多点亩?

林海,庞乾林,阮刘青,鄂志国[5](2010)在《2009年我国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统计分析了2009年我国审(认)定通过的475水稻品种(组合)产量、米质、抗性等性状,并以2008年我国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为对照进行比较,总结2009年我国在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上取得的主要成绩。

王家品,江健,刘霞[6](2010)在《遵义市主要杂稻品种对稻瘟病田间自然抗性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对77个生产中主要使用的杂稻品种进行了稻瘟病的田间自然抗性鉴定。鉴定结果:对叶稻瘟具有高抗的有10个品种,穗颈瘟无高抗品种,中抗的有4个品种,其余品种均表现为中感和高感。

陈斌[7](2010)在《福建水稻种质资源纹枯病抗性及转基因水稻广谱抗病性的鉴定》文中提出水稻纹枯病严重威胁世界稻米的生产,在我国南方已是水稻各大病害之首。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和根本的措施。为了评价福建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纹枯病特性并进一步筛选出抗病品种,本课题前期首先建立了苗期接种的方法,并筛选出一套纹枯病菌株来评价品种抗性。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谷物接种法,对来自福建的363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苗期纹枯病抗性的鉴定。实验结果显示,福建地区的水稻资源对纹枯病的整体抗性不高,没有筛选到抗病或者高度抗病的品种,仅获得Ⅱ优6号、D奇宝优5号等10份中度抗病材料。该结果可为指导全省防抗水稻纹枯病和选育抗纹枯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资源材料。实验室前期的工作中已筛选到纹枯病菌侵染后诱导表达的水稻抗病相关基因OsRBCS和OsUBC2,将它们与稻瘟病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MGG07965.6分别转化水稻明恢86,获得转基因植株。本研究通过对这些转基因植株的广谱抗病性评价发现,部分转基因品系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对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性,说明它们获得广谱抗病能力,同时也证明了这些基因确实与植物的防御反应紧密相关。

叶永印,Ibrahim[8](2008)在《尼日利亚引种中国高产、优质、高抗杂交水稻鉴定筛选试验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筛选适合尼日利亚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方法]从中国引进的8个高产、优质、高抗杂交水稻新组合作参试种,以当地种植的主要水稻品种为对照进行试验,随机区组排列,收获前调查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对照的生育期最长,比中国杂交种长914 d。所有中国杂交水稻全部比CK极显着增产,增幅20.33%68.69%。对照产量最低、穗大但粒少、千粒重较低,品质中下等,感稻瘟病等。引进的中国杂交水稻新组合表现为:高产、穗大、粒多、千粒重较高,品质上等,抗到中抗稻瘟病。[结论]建议尼日利亚引进进行示范、推广华优3号、两优363C、优36、黔优联合9号、汕优联合2号等品种。

王际凤[9](2007)在《籼稻CMS和TGMS的不育基因互作及育性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是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前者包括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目前三系法在籼型杂交稻中得到广泛应用。后者包括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上世纪末以来两系杂交稻应用面积逐步增长。两系法和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体系各有其优缺点。就两系法而言,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一系两用,繁殖简单,配组自由,育种周期短,但繁殖制种风险大。对三系法而言,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但繁殖程序复杂,增加了保持系机械混杂的风险,而且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育种周期长。因此能否将两种杂交水稻育种体系的优点结合起来,并减少其不利的一面,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以水稻雄性不育为研究对象,以籼型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和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为主要研究材料,研究了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和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不育基因互作效应,比较了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和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配合力,同时还对水稻雄性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以自育的温敏核雄性不育系6311S为研究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和自然条件下研究了温敏核不育系6311S育性转换特点;通过与保持系、恢复系和其他温敏核不育配组,获得F1、F2以及BC1F1,研究了6311S温敏核不育基因遗传,并对6311S配合力及育种利用前景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6311S虽然来源于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的衍生系,但在高温下表现不育,在低温下表现可育,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3.0℃,是典型的温敏核雄性不育系。6311S与恢复系和保持系杂交,F1代可育,F2代中可育株与不育株比例为3:1,BC1F1群体中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分离比均为1:1,说明温敏核雄性不育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6311S与来源于农垦58S的培矮64S和来源于安湘S-1的360S温敏核不育基因等位性研究,结果发现,6311S与培矮64S温敏核不育基因是不等位的,与360S温敏核不育基因是等位的。用6311S和培矮64S与7个不同类型的恢复系配组,研究了一般配合力,结果表明:6311S的一般配合力显着优于培矮64S,6311S与7个恢复系测配的7个F1平均单株产量34.97g,比培矮64S与7个恢复系测配的F1平均单株产量为30.86g,增产13.3%,说明温敏核不育系6311S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因此,6311S既可直接应用于两系杂交水稻育种,也可作为选育优良的两系不育系和进行温敏核不育基因研究的优良材料。2用3个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7个野败型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3个恢复系配组,观察了51个组合的F1,19个F2及6个BC1F1代的育性表现,研究了温敏核不育基因在野败型不育细胞质背景下的表达。结果表明:1)培矮64S与恢复系和保持系杂交,F1代可育,F2代中可育株与不育株比例为15:1,BC1F1群体中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分离比均为3:1,说明培矮64S温敏核不育性状可能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6311S、360S与恢复系和保持系杂交,F1代可育,F2代中可育株与不育株比例为3:1,BC1F1群体中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分离比均为1:1,说明6311S、360S温敏核不育性状可能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2)以培矮64S、631lS、360S为父本,与野败型不育系杂交,F1代分别表现正常可育、部分可育、完全不育,说明培矮64S具有对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的强恢复基因,6311S可能具有1对弱恢复基因,360S没有恢复基因。进一步研究野败型不育系×温敏核不育系的F2代中可育株与不育株比例,结果是:CMS×培矮64S和CMS×6311S的F2群体中不育株和可育株之比分别分别为1:7.3-9.4和1:1.2-1.4,分别符合两对恢复基因两对温敏基因和一对恢复基因一对温敏基因分离的理论比。从4个CMS×6311S组合F2群体中选择并收获了18个温敏核不育株种子,种植成F3株系。以其中4个F3株系为父本,与5个CMS配组,研究了杂交F1的育性,推定出4个F2温敏核不育株是否存在恢复基因;并用没有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温敏核不育系6311SB和非温敏核不育系6311B与5个CMS配组,研究杂交F1的育性,进一步验证推定的结果。结果证实:在可育细胞质背景下,无论有无恢复基因,纯合的温敏核不育基因能表达温敏核不育性状;在野败型不育细胞质背景下,必须具有杂合或者纯合的恢复基因,纯合的温敏核不育基因才能表达温敏核不育性状。3)观察了具有不育细胞质的温敏核不育系,初步发现其育性转换温度较其亲本低。初步育成了保持系为温敏核不育系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并由此提出了选育不育细胞质背景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温敏核不育背景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的策略。3红莲型雄性不育系是属于配子体不育类型的籼稻雄性不育系.用3个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红莲型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粤泰A及其相应的保持系粤泰B以及恢复系配组,以粤泰A与恢复系9311、蜀恢527、明恢63、明恢86、等配组F1为对照,观察了6个组合的F1及F2代的育性表现,以研究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背景下的育性表达。结果表明:1)对照组合F1可育花粉和结实率分别达到48.1%和86.1%,F2正常可育,结实率分别达到88.1%和86.1%。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粤泰B杂交F1可育花粉和结实率分别达到88.1%和86.1%,与粤泰A杂交F1可育花粉和结实率分别为48.8%和88.1%。说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不但能被粤泰B恢复育性,而且具有对红莲型不育系的恢复基因,能完全恢复粤泰A的育性。2)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粤泰B杂交F2群体可育株和不育株分离比分别符合15:1、3:1和3:1,表现为2对、1对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进一步证实了在可育细胞质背景下,恢复基因对温敏核不育基因的表达的没有影响的结论。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粤泰A杂交F2群体可育株和不育株分离比分别符合15:1、3:1和3:1的理论比,进一步分析可知: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背景下,恢复基因也是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的关键,但是由于红莲型不育系属于配子体遗传类型,3个温敏核不育系都具有对红莲型不育系的恢复基因,因此粤泰A×TGMS组合的F2中不育株:可育株之比不同于WA-CMS×TGMS组合的F2中不育株:可育株之比。4为了比较相同遗传背景下CMS和TGMS的配合力,培育了两系和三系近等基因系。以保持系新协黄B为父本,以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为轮回亲本,采取回交-测交排除恢复基因和温敏不育基因的方法,连续回交,首次培育了培矮64S、6311S的CMS近等基因系培矮64A、63A。并构建了一套4个不育系×6个恢复系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了CMS和TGMS近等基因系培矮64S和培矮64A、6311S和6311A的育性、形态特征的差异和一般配合力的差异。结果如下:1)在遗传背景相同的前提下,不育期的温敏核不育系与其相应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除柱头大小和花粉育性有一定差异外,株高、播种一抽穗历期、剑叶长、穗长、包穗长、穗粒数和结实率等农艺经济性状表现基本一致。2)近等基因系培矮64S和培矮64A与6311S和6311A产量、产量结构及其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显着差异,但是培矮64S和培矮64A、6311S和6311A产量、产量结构及其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没有显着差异,说明两系三系组合间产量等性状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不育系和恢复系品种间的差异,与其不育类型没有必然的联系。5近年来杂交水稻种子质量下降。为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制种质量,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应用的有代表性7个不同类型的籼型水稻不育系为研究材料,在江苏南京进行分期播种研究了水稻不育系生态型、农艺特性以及育性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1)主要籼型水稻不育系可分为早稻和中稻类型。播种期和品种对不育系库容量包括穗数和颖花数等农艺性状都有极显着的影响,播种期的影响大于品种影响。中稻型不育系的颖花数较高,在第1-2播期早播的环境下表现更高。柱头外露率主要决定于品种基因型,并受播种期与品种基因型互作的一定的影响。中稻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高且稳定,其中质核互作型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在早播生长条件下更高,而温敏核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在适当晚播的环境下更有利。2)在不同播期环境条件下,野败型和红莲型CMS不育性均表现相当稳定,说明光温条件对野败型和红莲型CMS不育性没有影响;温敏核不育系在早播(6月上旬以前)的环境下保持不育,说明适当早播,可避免温敏核不育系恢复可育,提高两系制种种子纯度。6近年来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以及组合种子纯度下降,混杂退化严重。为了探明粤泰A及其组合种子纯度下降的原因,以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和粤泰B为材料,通过模拟生物学混杂试验分析其杂株类型及其成因,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粤泰A不育性。结果表明:生物学混杂导致恢复基因的渗入是粤泰A纯度迅速下降杂的主要原因。常用的保持系、恢复系和温敏核不育系等品种的恢复基因可直接对粤泰A的渗入,或者间接通过对粤泰B的渗入而对粤泰A的渗入,产生F1杂株及其“同质恢”后代。粤泰A、B异交结实率高,抽穗扬花期与生产上常用品种同步,是其容易发生生物学混杂的重要因素。因此排除恢复基因后严格隔离是确保粤泰A、B纯度的主要技术措施。采取分批播种和稻桩异地种植对提纯后的粤泰A育性进行鉴定,证明红莲型CMS粤泰A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育性也是相当稳定的。

冯雪松,江健,刘霞,詹金碧,何海勇[10](2007)在《湄潭县部分杂稻品种田间抗稻瘟病性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给水稻品种在生产栽培上的合理布局和品种搭配提供依据,2005年和2006年对贵州省湄潭县部分主栽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田间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湄潭县推广的22个水稻品种中没有表现抗病的品种出现。最好的抗性表现也只达到中抗,其中福优325和川香优6号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2年均为中抗),其抗性比较稳定,可在稻瘟病综合防治中作为抗病品种布局搭配种植。

二、两优363,黔两优58,黔优88与汕优联合2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优363,黔两优58,黔优88与汕优联合2号(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水稻品种适宜施氮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
        1.3.1 茎蘖动态
        1.3.2 产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2.1.1 不同施氮条件下各品种的表现
        2.1.2 施氮区各品种平均产量的区间分布
        2.1.3 各品种最高产量的区间分布
    2.2 各品种适宜施氮量
3 结论与讨论

(2)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前言
    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一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1 赣早籼系列品种系谱
        1.1.1 中156、浙9248及衍生品种
        1.1.2 赣早籼7号及衍生品种
        1.1.3 中优早3号及衍生品种
        1.1.4 其他赣早籼品种的系谱
    1.2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2.1 嘉育948及衍生品种系谱
        1.2.2 金早47及衍生品种系谱
        1.2.3 舟90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4 嘉育25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5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的系谱
    1.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1 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1.1 粤香占及衍生品种
        2.1.2 粳籼89及衍生品种
        2.1.3 赣晚籼30号及衍生品种
        2.1.4 其他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2 其他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江西省“三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3.1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3.1.1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2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3 优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4 荣丰A与Kne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2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的晚稻杂交组合
        3.2.1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2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3 协青早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4 珍汕97A、T98A、天丰A、K17A与五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江西省“两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4.1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4.1.1 株1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2 田丰S-2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晚稻杂交组合
        4.2.1 安湘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2 培矮64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育种工作总结与策略探讨
    5.1 育种工作总结
    5.2 今后育种策略探讨
        5.2.1 扩大优质亲本资源遗传基础,注意有利基因的开发利用
        5.2.2 重用骨干亲本,注意特异性种质资源的利用
        5.2.3 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育成品种多元化
参考文献
致谢

(3)黔北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体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黔北水稻产量提高的限制因素
    1.1 粮食生产自然条件较差
        1.1.1 地貌复杂多样。
        1.1.2 农田水利设施落后。
        1.1.3 气象灾害频发。
    1.2 水稻种植水平差异较大
    1.3 病虫草鼠为害问题
2 高效集成技术的应用
    2.1 高效集成技术的内容
    2.2 高效集成技术的应用情况
    2.3 确立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探讨高效栽培配套措施
3 高效集成技术应用的优点
    3.1 合理密植, 协调水稻群体与个体矛盾
    3.2 发挥大穗型杂交组合的增产潜力
    3.3 培育低位、多蘖、根系发达的旱壮秧
4 配套技术措施
    4.1 选用高产、抗病、优质的大穗型杂交组合
    4.2 适期播种, 培育旱壮秧
    4.3 规范化移栽, 合理密植
    4.4 适时灌溉, 够穗控苗
    4.5 平衡施肥, 适时施穗肥
    4.6 综合控制有害生物

(6)遵义市主要杂稻品种对稻瘟病田间自然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品种
        1.1.2 诱发品种:
    1.2 方法
        1.2.1 鉴定圃的设置
        1.2.2 育秧时间及方法
        1.2.3 移栽时间及管理
    1.3 监测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叶瘟发生结果
    2.2 穗颈瘟发生结果
    2.3 其它病虫发生情况
3 讨论与建议

(7)福建水稻种质资源纹枯病抗性及转基因水稻广谱抗病性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水稻纹枯病
        1.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
        1.2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识别及发病条件
        1.3 抗病品种
    2 水稻防御反应相关基因的研究
        2.1 植物抗病机制研究
        2.2 广谱抗病基因
        2.3 核酮糖-1, 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RBCS)
        2.4 泛素/26S 蛋白酶体途径
        2.5 稻瘟病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 MGG_07965.6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水稻材料
        1.3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水稻的种植
        2.2 接种方案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福建水稻种质资源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
    2 转基因水稻植株广谱抗病性鉴定结果
        2.1 转OsRBCS 基因水稻植株鉴定结果
        2.2 转OsUBC2 基因水稻植株鉴定结果
        2.3 转MGG_07965.6 基因水稻植株鉴定结果
        2.4 转基因植株的广谱抗病性
第四章 讨论
    1 福建水稻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
        1.1 水稻纹枯病的抗源
        1.2 抗病品种的使用
    2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广谱抗病性
    3 水稻纹枯病供试菌株
    4 关于若干水稻品种(系)
    5 关于接种
    6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8)尼日利亚引种中国高产、优质、高抗杂交水稻鉴定筛选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2.2 产量
    2.3 主要经济性状
3 品种鉴定
    3.1 华优2号
    3.2 两优363
    3.3 C优36
    3.4 黔优联合9号
    3.5 汕优联合2号

(9)籼稻CMS和TGMS的不育基因互作及育性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水稻雄性不育性
        1 水稻雄性不育类型
        2 水稻雄性不育的来源
        3 水稻雄性不育的花粉败育特征及其鉴定方法
    第二节 水稻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性的恢复基因遗传
        1 恢复基因的分布和来源
        2 恢复基因的遗传
        3 恢复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第三节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光温互作效应及调控机理
        2 隐性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遗传研究进展
        3 显性温敏核不育的遗传研究
    第四节 两系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
        1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2 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和应用
        3 两系杂交水稻的选育和应用
        4 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理论
        5 杂交水稻育种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6 杂交水稻的发展对策
    第五节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6311S主要特性和育种利用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温敏核不育基因在野败型三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红莲型三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籼稻TGMS和CMS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其配合力效应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籼型不育系的生态型及其育性稳定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七章 恢复基因的渗入对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育性稳定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八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1 全文讨论
        1.1 CMS和TGMS的不育基因互作对温敏核不育系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1.2 遗传背景相同的CMS和TGMS具有相同的配合力
        1.3 不同类型的CMS和TGMS的育性稳定性
    2 全文结论
        2.1 温敏核雄性不育系6311S主要特性及育种利用研究结论
        2.2 CMS和TGMS的不育基因互作效应研究结论
        2.3 CMS和TGMS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其配合力比较研究结论
        2.4 温敏核不育和质核互作型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研究结论
    3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两优363,黔两优58,黔优88与汕优联合2号(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水稻品种适宜施氮量的初步研究[J]. 李敏,姬广梅,罗德强,江学海,周维佳,王学鸿,李树杏. 贵州农业科学, 2014(12)
  • [2]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D]. 彭从胜.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7)
  • [3]黔北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体系探讨[J]. 吴文平,蒋颖. 园艺与种苗, 2011(05)
  • [4]贵州水稻跃上世界领先高地[N]. 张益. 贵州日报, 2010
  • [5]2009年我国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情况分析[J]. 林海,庞乾林,阮刘青,鄂志国. 中国稻米, 2010(05)
  • [6]遵义市主要杂稻品种对稻瘟病田间自然抗性鉴定[J]. 王家品,江健,刘霞. 种子, 2010(08)
  • [7]福建水稻种质资源纹枯病抗性及转基因水稻广谱抗病性的鉴定[D]. 陈斌.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8]尼日利亚引种中国高产、优质、高抗杂交水稻鉴定筛选试验初报[J]. 叶永印,Ibrahim.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5)
  • [9]籼稻CMS和TGMS的不育基因互作及育性稳定性研究[D]. 王际凤.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10]湄潭县部分杂稻品种田间抗稻瘟病性鉴定[J]. 冯雪松,江健,刘霞,詹金碧,何海勇. 贵州农业科学, 2007(01)

标签:;  ;  ;  ;  

两优363、前两优58、前优88、汕优联2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