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毒素激活效应细胞的分子机制看抗内毒素药物研究进展

从内毒素激活效应细胞的分子机制看抗内毒素药物研究进展

一、从内毒素激活效应细胞的分子机制谈抗内毒素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程敏[1](2020)在《蟛蜞菊内酯对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的影响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蟛蜞菊内酯(wedelolatone)对小鼠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A.fumigatus)性角膜炎炎症反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1.蟛蜞菊内酯预处理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影响:小鼠随机分为药物组和感染组,均采用角膜基质内注射烟曲霉菌孢子(2ul,浓度0.5×105/μL)的方法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药物组在建模前1天及建模前球结膜下注射5ul浓度为30μM的蟛蜞菊内酯,感染组用同样方法给予DMSO预处理。建模后第1、3天裂隙灯下拍照观察小鼠角膜感染情况并记录临床评分。采用免疫荧光法特异性标记中性粒细胞,采用髓过氧化物酶法(myeloperoxidase,MPO)定量检测中性粒细胞,分析蟛蜞菊内酯对小鼠角膜基质内中性粒细胞募集情况的影响。2.蟛蜞菊内酯影响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作用机制:小鼠随机分为感染对照组、感染组、药物对照组和药物组。药物对照组和药物组在建模前1天及建模前球结膜下注射5ul浓度为30μM的蟛蜞菊内酯,感染对照组和感染组用同样方法给予DMSO预处理。感染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仅行预处理,感染组和药物组在预处理后采用角膜基质内注射烟曲霉菌孢子的方法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建模1天后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CR,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中促炎因子IL-1β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中抗真菌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LOX-1和促炎因子IL-1β(前体和成熟体)蛋白的表达。3.蟛蜞菊内酯影响真菌感染的人THP-1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采用PMA诱导人THP-1细胞成为巨噬细胞,将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感染对照组、感染组、药物对照组和药物组。药物对照组和药物组在建模前2小时加入蟛蜞菊内酯(终浓度为10μM)预处理,感染对照组和感染组用同样方法给予DMSO预处理。感染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仅行预处理,感染组和药物组在预处理后给予烟曲霉菌分生孢子刺激建立细胞感染模型,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模型建立4小时收集细胞,用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中促炎因子IL-1βmRNA的表达,16小时收集细胞,用于Western Bolt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中抗真菌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LOX-1和促炎因子IL-1β(前体和成熟体)蛋白的表达。4.蟛蜞菊内酯影响IL-1β的作用机制:采用角膜基质内注射烟曲霉菌孢子的方法建立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在建模后1/2,1,2,3和5天收集小鼠角膜,采用Western Bolt法对各个阶段小鼠角膜中半胱氨酸蛋白酶-1(cysteine-aspartic proteases-1,caspase-1)的激活情况进行定量检测,采用Western Bolt法对实验2中各组小鼠角膜中caspase-1的激活情况进行定量检测。5.蟛蜞菊内酯在治疗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均采用角膜基质内注射烟曲霉菌孢子的方法建立真菌性角膜炎小鼠模型,联合治疗组在建模后第1天球结膜下注射5ul浓度为30μM的蟛蜞菊内酯,治疗组用同样方法给予DMSO对照。两组均给予那他霉素滴眼液(Natacyn,Alcon Laboratories)滴眼,滴两天时间,每日四次。裂隙灯下观察小鼠角膜感染情况并记录临床评分。结果:1.蟛蜞菊内酯预处理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影响:与感染组相比,蟛蜞菊内酯干预药物组小鼠角膜在烟曲霉菌感染后第一天炎症反应程度较感染组轻,临床评分较感染组低,第三天炎症反应较感染组重,临床评分较感染组高;感染后第一天,中性粒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MPO检测显示,与感染组相比,蟛蜞菊内酯干预组小鼠角膜基质内中性粒细胞数目减少,MPO活性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蟛蜞菊内酯影响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作用机制:蟛蜞菊内酯下调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中角膜的IL-1βm RNA水平以及抑制成熟IL-1β蛋白的表达,然而其并不影响小鼠角膜中抗真菌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LOX-1蛋白的表达以及IL-1β前体蛋白的表达。3.蟛蜞菊内酯影响真菌感染的THP-1细胞的作用机制:蟛蜞菊内酯下调真菌感染的THP-1细胞的IL-1βmRNA水平以及抑制成熟IL-1β蛋白的表达,抗真菌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LOX-1蛋白的表达以及IL-1β前体蛋白的表达不受蟛蜞菊内酯预处理影响。4.蟛蜞菊内酯影响IL-1β的作用机制:Caspase-1在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中的表达水平从开始至第一天逐渐增加,而后开始下降。蟛蜞菊内酯预处理的药物组中,小鼠角膜内caspase-1的表达较感染组明显降低。5.蟛蜞菊内酯在治疗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蟛蜞菊内酯处理的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角膜透明度高,临床评分降低。结论:1.蟛蜞菊内酯预处理减少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时角膜区域中性粒细胞的募集。2.蟛蜞菊内酯通过下调Caspase-1的活性,抑制IL-1β的成熟。3.蟛蜞菊内酯联合抗真菌药物有助于维持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的角膜透明性。

张晓非,吕震,王小泉,刘军[2](2020)在《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机制》文中指出关节置换手术是关节外科常见的手术方式,是终末期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术后假体周围骨质会因各种生物学因素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解,该现象导致的人工假体松动,称为无菌性松动,会极大地影响术后效果。近年来,不同学者提出多种不同观点来阐述其发生机制,例如人工假体材料与骨组织刚度的差异所产生的应力遮挡造成骨代谢的异常,假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磨损颗粒对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代谢的影响,内毒素对骨溶解的影响,植入物造成的免疫应答反应以及个体基因差异性与骨溶解的关系等。本文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以上各种观点的生物学机制,同时对目前治疗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后续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王润清[3](2020)在《抗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体外杀瘤活性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随着基因重组技术日益进步,细胞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新世纪肿瘤治疗中最有前景的一种治疗方式,其中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Immunotherapy,CAR-T)因其靶向性和免除了 MHC限制性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针对CD19阳性的血液恶性肿瘤,建立抗CD19 CAR-T细胞培养体系并进行质量控制,通过体外实验评估抗CD19 CAR-T细胞靶向杀伤肿瘤细胞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CAR-T技术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抗CD19 CAR-T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利用PiggyBac转座子(PB-CD19 CAR-puro)与转座酶方法,通过电转将构建的CD19质粒转染至PBMC细胞,经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人工抗原提呈细胞(atifici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aAPC)刺激培养系统选择性扩增,并加入细胞因子IL-2与IL-21后,得到大量增殖的CAR-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AR阳性率、亚群分群情况及中央记忆型T细胞(CD44十CD62L+)。2.抗CD19 CAR-T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及机制研究评估抗CD19 CAR-T细胞对自然表达CD19的NAMALWA细胞、Raji细胞(Burkitt’s淋巴瘤细胞),以及人工表达CD19阳性的K562细胞(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和CD19阴性表达的K562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通过对穿孔素、颗粒酶B和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探究CAR-T的主要杀伤机制。3.抗CD19 CAR-T细胞体外安全性检测通过对残留aAPC、细菌、支原体、内毒素检测实现对抗CD19 CAR-T细胞构建培养体系的体外安全性监控。[结 果]1.抗CD19 CAR-T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CD86CD64CD137LmIL-15CD19 aAPC 可稳定扩增抗 CD19 CAR-T细胞。利用本系统培养的抗CD19 CAR-T细胞,CD3+CAR阳性表达率在62.07±10.72%,中央记忆型 T 细胞(CD44+CD62L+)为 48.32±10.01%,CD4+CAR-T与 CD8+CAR-T亚群比例大约在1:1。2.抗CD19 CAR-T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及机制研究抗CD19 CAR-T细胞具有显着的CD19靶向性,能够靶向杀死CD19阳性的肿瘤细胞,其杀伤作用随效靶比(2:1、4:1、8:1、16:1)的递增而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CAR-T细胞不仅释放IFN--γ、穿孔素、颗粒酶B发挥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还分泌如IL-2、IL-10、TNF-α等一系列炎性因子。电镜观察发现,CAR-T细胞利用伪足突触与肿瘤细胞Raji结合后,破坏肿瘤细胞膜形成孔洞造成肿瘤细胞死亡。此外,CAR-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时,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量下调,cleaved-caspase3、BAX、STAT1 的表达量上调。因此,抗CD19 CAR-T细胞可能通过激活IFN-y/STAT1信号通路、颗粒酶B介导的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来杀伤肿瘤细胞。3.抗CD19 CAR-T细胞体外安全性检测抗CD19 CAR-T细胞混悬液中aAPC残留、细菌、支原体、内毒素皆呈阴性。[结 论]本研究建立的aAPC刺激培养体系可使抗CD19 CAR-T细胞大量扩增,CD3+CAR阳性表达率达62.07±10.72%,可靶向性杀伤CD19阳性血液恶性肿瘤细胞。以上杀瘤作用通过激活IFN-γ/STAT1信号通路、颗粒酶B介导的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为CAR-T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临床前实验基础。

程璐[4](2020)在《通腑泻肺方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应答失调所致的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贯穿脓毒症病程始终。由于肺组织对炎症介质的显着易感性,肺脏是脓毒症最早累及的靶器官,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衰竭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在引起ARDS的诸多病因中,脓毒症是最常见的肺外因素,占40%-60%。随着小潮气量通气、俯卧位通气、肺复张等机械通气方式的应用,ARDS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重度ARDS的病死率仍然高达70%。中医古籍中并无“脓毒症”记载。根据感染、炎症等临床表现归为温热病范畴,肺为娇脏,为五脏之华盖,最易受外邪入侵。毒邪壅肺,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气不布津,大量病理产物内聚,加重全身炎症反应。通过meta分析评估通腑泻肺治疗对ARDS的综合疗效,并依据“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理论,自制通腑泻肺方(TFXF),肺肠同治。通过临床试验观察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肠黏膜屏障功能,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鉴于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轴是涉及固有免疫系统和脓毒症炎症进展的关键信号通路,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借助ELISA、Westerm blot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一般情况,72h生存率以及NLRP3、Caspase-1、IL-1β、IL-8等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中医“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治则治法的原理,为研究开发应用“通腑泻肺”法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目的:[1]对通腑泻肺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ARDS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为中医在ARDS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自拟通腑泻肺方应用于临床,评估其临床疗效,探讨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氧合、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3]建立脓毒症相关ARDS动物实验模型,通过观察通腑泻肺方对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轴关键分子的影响,阐明通腑泻肺法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搜索2001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通腑泻肺法治疗ARDS的随机对照研究,最终纳入27项研究,观察通腑泻肺法对病死率,ARDS并发症(腹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水样分泌物、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临床治疗有效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炎性介质表达(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8)、呼吸机参数(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阻力、肺顺应性)等的影响。以风险比(RR)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CI)作为二分类变量效应值,以MD或SMD作为连续型变量的效应值。效应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应用Cochrane Q和I2统计学评价异质性。应用“漏斗图法”评价发表偏倚。[2]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诊断为脓毒症相关ARDS、中医辨证符合痰热壅肺证的患者共计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给予通腑泻肺方免煎颗粒:大黄12g、枳实12g、厚朴9g、葶苈子20g、桑白皮20g、青皮12g。100ml温水冲调,每日1剂,2次/天;对照组给予等量温开水鼻饲。两组疗程均为7天。比较两组治疗前(0天)、治疗4天及7天氧合指数、肠粘膜通透性指标(血清二胺氧化酶DAO、丙二醛MDA)浓度、以及炎症介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并统计两组28天累积死亡率。[3]采用腹腔注射LPS法复制脓毒症模型,以氧合指数<200mmHg,作为评价脓毒症相关ARDS造模是否成功的标准。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采用ELISA、Westerm Blot等方法检测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轴中关键分子及IL-8,HMGB1、IL-27等炎性介质的表达,初步探讨通腑泻肺中药对脓毒症相关ARDS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1]荟萃分析发现使用通腑泻肺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RDS较西医常规治疗能显着降低ARDS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减少腹胀、应激性溃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水样分泌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ARDS的治疗,结合通腑泻肺策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APACHEⅡ评分、肺损伤评分,改善肺氧合状态、减少炎性介质表达、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改善呼吸力学指标等方面存在突出优势。[2]临床研究表明,通腑泻肺治疗组第4天、第7天患者的氧合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通腑泻肺治疗组患者第4天血清MDA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通腑泻肺治疗组患者第7天血清DAO和IL-6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但两组间TNF-α及NO表达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通腑泻肺方治疗组大鼠生存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ELISA联合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提示通腑泻肺方能有效抑制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外周血清和肺组织中炎性因子HMGB1、IL-1β、IL-8、IL-27的蛋白的表达(P<0.05),且大剂量通腑泻肺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05);Westem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NLRP3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大、小剂量TFXF组NLRP3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模型组活化的Caspase-1 p20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给予通腑泻肺中药干预后,大、小剂量TFXF组Caspase-1 p20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模型组HMGB1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给予通腑泻肺中药干预后,小剂量TFXF组HMGB1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减少,仅观察到大剂量TFXF组HMGB1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下降。模型组IL-1β、IL-8及IL-27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大、小剂量TFXF组IL-1β、IL-8及IL-27蛋白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其中大剂量TFXF组对IL-1β表达具有显着抑制效应。研究结论:[1]Meta分析结果表明通腑泻肺治疗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减少内毒素的吸收,缓解胃肠道功能障碍所致的腹胀,防止菌群移位,修复受损的胃肠粘膜屏障。可清除内毒素,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改善肺水肿症状,有利于ARDS的缓解,从而降低ARDS患者呼吸机支持参数,减少气道阻力,改善氧合状态。其机制可能与通腑泻肺治疗减少炎性介质在肺部的聚集,调控体内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反应平衡有关。[2]临床研究提示通腑泻肺治疗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的炎症反应,通过减轻因炎症反应带来的肺损伤,改善氧合。通腑泻肺治疗可减轻脂质过氧化及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释放,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进而减轻肠功能障碍引起的肺损伤的发生。[3]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通腑泻肺方能显着抑制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NLRP3炎症小体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NLRP3炎症小体的合成;抑制Caspase-1活化,下调下游IL-1β、IL-8,IL-27及HMGB1等炎性介质蛋白表达。

尉浩斌[5](2020)在《肿瘤患者肠屏障功能临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肠屏障功能临床影响因素,为肿瘤临床防治肠屏障功能障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162例在院肿瘤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肿瘤诊断、营养不良分级、5年内腹盆腔放疗史、化疗史(氟尿嘧啶类、伊立替康、长春碱类)、大便习惯改变、合并肠梗阻及合并感染情况等临床特征资料,选择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为肠屏障状态的评估依据,分析肿瘤患者肠屏障功能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162例患者中,74例患者(45.68%)的血浆DAO值在正常范围内,88例升高(54.32%);89例患者(54.94%)的血浆D-乳酸值在正常范围内,73例升高(45.06%);145例患者(89.51%)的血浆细菌内毒素值在正常范围内,17例升高(10.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营养不良分级C级、有大便习惯改变、合并肠梗阻、合并感染患者的血浆DAO、细菌内毒素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大便习惯改变、合并肠梗阻、合并感染患者的血浆D-乳酸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便习惯改变是导致肿瘤患者血浆D-乳酸水平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感染是导致肿瘤患者血浆细菌内毒素水平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大便习惯改变、感染分别为影响肿瘤患者血浆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中应关注以上因素对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同时加强对肿瘤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指标检测。

代耀兰[6](2019)在《鱼腥草破壁饮片抗内毒素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鱼腥草破壁饮片抗内毒素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与传统饮片进行了比较。方法1.采用鲎试剂动态基质显色法考察鱼腥草破壁饮片体外抗内毒素作用;2.内毒素诱导小鼠休克死亡模型,观察鱼腥草破壁饮片不同剂量组及传统饮片对小鼠休克死亡的保护作用;3.采用BALB/c小鼠鼻滴LPS建立肺部炎症模型,检测血液中炎症细胞数和病理学观察肺组织炎症程度;4.采用尾静脉注射内毒素致大鼠炎症模型,检测血液中白细胞数和血浆中LPS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含量;5.采用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制备家兔发热模型,测量给药前及给药后4h各组家兔体温,观察鱼腥草破壁饮片对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4h后,耳缘静脉采血,检测全血中白细胞数量,血浆中内毒素含量,以及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的含量。结果1.相同浓度,相同稀释比例下,鱼腥草破壁饮片体外抗细菌内毒素作用均显着强于鱼腥草传统饮片;2.与模型组相比,鱼腥草破壁饮片及传统饮片对小鼠休克死亡有一定保护作用,但无明显差异;3.鱼腥草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降低BALB/c小鼠全血中白细胞含量,减轻肺组织病理炎症细胞浸润,且破壁饮片组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4.鱼腥草破壁饮片与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上显着降低大鼠全血中白细胞、血浆中内毒素和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含量;与传统饮片组比较,鱼腥草破壁饮片组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温、全血中白细胞含量、血浆中内毒素含量以及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均显着增高;与模型组相比,鱼腥草破壁饮片高、中剂量组能显着地降低致热1h后的家兔体温;并且,其可显着降低全血中白细胞含量、血浆中内毒素含量;与鱼腥草传统饮片组相比,鱼腥草破壁饮片可显着降低致热1h后的家兔体温、全血中白细胞含量以及血清中IL-6的含量,且具有显着性差异。鱼腥草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降低IL-1β、TNF-α含量。结论鱼腥草破壁饮片具有良好的抗内毒素作用,且在降低大鼠和家兔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及改善家兔体温方面,鱼腥草破壁饮片效果优于鱼腥草传统饮片。

侯睿[7](2019)在《杨芽黄素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巨噬细胞是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迁移出血管进入组织和器官后分化形成,作为人体中吞噬作用最强的细胞,其通过其吞噬功能和免疫信息传递功能在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识别病原体的组分,巨噬细胞能够被活化,进而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同时释放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然而,过多的炎症因子分泌也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加剧,进而对临近的组织以及巨噬细胞自身造成损伤。杨芽黄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其存在于中药材如益智仁,以及一些药食同源的植物如小花山奈、或可食用的果实如文定果、山胡桃中。在蜂胶中,杨芽黄素是其主要具有活性的黄酮类成分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蜂胶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也有报道认为杨芽黄素可以在无细胞毒性的剂量下通过抑制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抑制炎症因子NO的分泌,提示其可能作为蜂胶中主要具有抗炎活性的成分之一。然而目前的研究却没有关于杨芽黄素抗炎作用的明确报道,更无相关研究阐明其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和靶点。基于此,我们决定对杨芽黄素发挥抗炎作用的潜在机制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模型中,杨芽黄素能够显着抑制炎症相关蛋白iNOS,TNF-α,IL-6的转录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因子NO、TNF-α、IL-6的分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LPS刺激巨噬细胞表面TLR4受体激活的验证相关信号转导通路中,杨芽黄素能够剂量依赖地抑制AP-1信号通路中ERK1/2激酶的磷酸化水平,而对NF-κB信号通路的转录水平以及AP-1信号通路中JNK1/2、p38的磷酸化水平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杨芽黄素并不能抑制ERK1/2上游激酶MEK1/2的磷酸化水平,这提示杨芽黄素发挥作用的环节可能在于阻止活化态的MEK1/2再磷酸化其下游底物ERK1/2。为了进一步确认此推论,我们在非细胞体系的激酶反应中考察了杨芽黄素对MEK1和MEK2的激酶活性的作用,结果表明杨芽黄素能够显着抑制MEK1的酶活,其IC50约为76.95μM,而对于MEK2活性的抑制作用则较弱。我们也利用MOE分子对接软件模拟了杨芽黄素与MEK1蛋白结合的方式,结果表明杨芽黄素可以结合于MEK1蛋白的活性中心,Met146为MEK1与杨芽黄素结合的最主要氨基酸残基。在确定了杨芽黄素的作用靶点为MEK1/2后,我们注意到有报道称,MEK1/2抑制剂可以在巨噬细胞中完全抑制精氨酸酶Ⅱ的表达增加iNOS的表达水平,而NO的生成量则与这两种酶竞争共同的底物L-精氨酸的能力大小有关。针对此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不相符的报道,我们专门设计实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杨芽黄素是通过MEK-ERK-iNOS的途径发挥了抑制精氨酸酶Ⅱ的表达水平,从而证明通过竞争共同底物调控NO分泌的作用机制在杨芽黄素的作用机制中并不存在。最后,在LPS刺激的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中,杨芽黄素能够明显抑制其血清和腹腔灌流液中炎症因子NO,TNF-α和IL-6的水平,显示出较好的体内抗炎活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杨芽黄素在巨噬细胞中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为直接抑制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MEK1/2的活性,进而抑制ERK1/2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AP-1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减少下游相关炎症因子的转录和翻译。本研究首次阐明了杨芽黄素在巨噬细胞中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这样的结果也提示富含杨芽黄素的药材或食品具有被用于治疗炎症相关疾病的潜力。并且,由于本研究确定了杨芽黄素的作用靶点为MEK1/2,而MEK-ERK信号通路的重要意义已经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得以阐明,特别是在肿瘤相关疾病中,针对MEK-ERK信号通路的抑制已经作为治疗黑色素瘤、白血病等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这也提示杨芽黄素作为能够抑制MEK1/2的天然活性成分,也可能在涉及到MEK-ERK信号通路的其他相关疾病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李鑫[8](2011)在《隐丹参酮和红景天苷抑制内毒素引起的炎症反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隐丹参酮和红景天苷对内毒素引起的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鼠源性巨噬细胞RAW 264.7,用不同浓度的隐月参酮、红景天苷分别预处理一小时后,加入1 u g/ml内毒素(LPS)刺激三十分钟或二十四小时后,提取蛋白。结果:内毒素明显的提高了一氧化氮生成量,也使得iNOS, COX-2, CD14和TLR4蛋白表达显着升高。隐丹参酮可以降低一氧化氮的水平,同时也抑制了内毒素诱导的iNOS, COX-2, CD 14, TLR4和p-TAK的表达。内毒素还明显的提高MAPK的磷酸化水平,同时也使得细胞核内的NF-κB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红景天苷可以抑制了内毒素诱导的iNOS, COX-2, CD14, TLR4和p-TAK的表达,抑制NF-κB的核转录与MAPK的磷酸化。结论:隐丹参酮通过TLR4和TAK1信号通路抑制内毒素诱导的炎性因子的表达。隐丹参酮明显的抑制内毒素引起的脾脏和肝脏指数的增加。体内实验说明隐丹参酮具有抗炎作用。红景天苷通过NF-κB和MAPKs信号通路抑制内毒素诱导的炎性因子的表达。红景天苷明显的抑制内毒素引起的脾脏和肺指数的增加。体内实验说明红景天苷具有抗炎作用。

王旭晨[9](2011)在《抗内毒素血症疗法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应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复方茵陈方抗内毒素血症治疗的疗效。观察抗内毒素血症疗法联合西医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将实验大白鼠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中毒组、治疗组、预防加治疗组),以D-氨基半乳糖制备急性肝衰竭模型,并对治疗组及预防加治疗组以抗内毒素中药制剂复方茵陈方治疗,动态观察4组实验大白鼠血浆内毒素(ET)水平的变化、血浆内毒素(ET)与血浆过氧化脂质(LPO)、血浆纤维结合素(Fn)水平的关系及肝脏病理变化。以天津市传染病医院重型肝炎科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复方茵陈方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疗程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8周时总病死率、生存曲线,治疗2周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治疗2周、4周、6周及8周时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变化,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LPO水平变化,以及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注射D-氨基半乳糖24小时后均有内毒素血症的发生,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毒组大鼠在24、36、48小时血浆ET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60小时达高峰,72小时有下降趋势。治疗组与对中毒组比较各时相ET水平均低于中毒组。预防加治疗组与治疗组比较,各时相均低于治疗组ET水平。治疗组LPO低于中毒组,预防加治疗组LPO各时相均低于中毒组,24、36、60小时均低于治疗组。实验各组在中毒后24小时Fn水平均略有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小时中毒组Fn与治疗组及预防加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肝脏病理变化预防加治疗组损伤最轻,治疗组次之,中毒组最重。两组患者8周治疗期间共死亡20例,其中治疗组11例,对照组9例。治疗组总病死率26.2%,对照组总病死率42.9%。治疗组在治疗期间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乏力、腹胀、食欲不振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患者的乏力、食欲不振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NR值、TBiL、ALB、CHE、MELD评分、ET、TNF-α、LPO基线水平一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治疗周数增加,两组患者INR值、TBiL水平及MELD评分逐步下降,ALB、CHE水平有所升高,从治疗2周时起治疗组TBi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治疗4周时起治疗组患者的INR值、MEL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时治疗组患者的AL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6周及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CH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全部发生内毒素血症,ET含量均在160pg/ml以上。治疗4周时,治疗组患者的ET、TNF-α和LPO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ET、TNF-α和LP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与应用复方茵陈方及含大黄煎剂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复方茵陈方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急性肝衰竭动物血中ET、LPO水平,提升血浆Fn水平,减轻实验动物的肝损伤程度,表明复方茵陈方具有明显的抗内毒素、抗脂质氧化和保护肝细胞作用。在给予D-氨基半乳糖造模前加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复方茵陈方预防,可以使治疗内毒素血症疗效更佳。抗内毒素血症疗法联合西医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较单纯西医治疗可以更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更有效降低ET、TNF-α、LPO、TBiL、INR值以及MELD评分,提高ALB水平,具有抗内毒素、抗脂质氧化、减轻肝脏炎症坏死,提高肝脏合成储备能力,改善凝血功能障碍等作用,是临床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一个有效可行方案。

常明向[10](2007)在《利胆排毒口服液抗内毒素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利胆排毒口服液抗内毒素的作用研究目的:1.对中西医药治疗内毒素血症的现代研究思路、方法及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探索新的研究途径与方法。2.研制开发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中药复方新制剂——利胆排毒口服液。3.探讨利胆排毒口服液防治内毒素血症的机制,验证该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对中西医抗内毒素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内毒素血症病机假说、相应治疗方案,并进行了理论论证。以此假说为指导,选择有效的单味药和基础方,再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处方组成。2.通过体外鲎试剂反应,筛选有效的抗内毒素单味药或活性成分。3.用二倍稀释法,研究单味中药的抗大肠杆菌作用,并求出各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4.选择几种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与大肠杆菌作用,研究大肠杆菌释放内毒素的水平。5.以醋酸铅(PbAC)为增敏剂制作小鼠内毒素病理模型,为中药处方筛选及其它药效学研究打下基础。6.根据处方组成,结合各单味药的理化性质、预试验药物与药效学关系、临床最佳适用剂型需求等,通过文献研究及正交试验法优选提取与纯化工艺条件,确定利胆排毒口服液制备成型工艺。7.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灌胃200%利胆排毒口服液,观察用药后小鼠的活动及死亡情况,研究该制剂的安全性。8.分别以PbAC和D-氨基半乳糖增敏的内毒素病理模型小鼠为实验对象,灌胃给药,观察用药后小鼠的死亡率。9.采用肠管运动在体实验法测定小鼠排便时间、频率和碳粒肠推进距离。10.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灌胃利胆排毒口服液,观察对二甲苯诱发小鼠耳廓肿胀、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11.通过小白鼠碳粒廊清试验,观察利胆排毒口服液的免疫清除作用。12.以大鼠胆汁流量的变化为指标,研究利胆排毒口服液是否有利胆作用;CCL4肝损伤试验研究利胆排毒口服液的保肝作用。13.给大鼠注入利胆排毒口服液后,采取胆汁及尿液,采用显色基质法测定内毒素含量。14.采用鲎试剂试管凝集反应、显色基质偶氮法进行利胆排毒口服液体外抗内毒素的实验研究。采用电镜法观察其对内毒素显微结构的直接裂解作用。15.用二倍稀释法,研究利胆排毒口服液的抗大肠杆菌作用,并求出利胆排毒口服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6.用大肠杆菌内毒素(LPS)静脉注射造成家兔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利胆排毒口服液对模型动物的解热作用。17.用大肠杆菌内毒素静脉注射造成家兔内毒素血症模型,检测利胆排毒口服液对模型动物的LPS含量、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18.给兔灌服利胆排毒口服液后,采取血清进行血清灭活内毒素研究。19.以兔为实验对象,注射大剂量内毒素,观察用药或不用药兔的组织切片病理结果。以D-氨基半乳糖增敏的内毒素病理模型小鼠为实验对象,灌胃给药,观察用药后小鼠的组织切片病理结果。结果:1.提出了内毒素血证病机假说、治疗方案,并进行了理论论证。2.根据假说,提出了中药抗内毒素血症的新组方思路,在此组方思路指导下,将茵陈蒿汤为基础进行加减,筛选出抗内毒素血症新复方---利胆排毒口服液。3.中药对细菌内毒素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中药对内毒素释放影响不同。中药对内毒素释放的状况与抗生素相比有着很大差异,这种特征有利于中药对内毒素血症的控制与治疗。4.各中药抗大肠杆菌(G-)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黄连0.125、赤芍0.125、生大黄0.25、虎杖0.25、连翘0.25、败酱草0.25、蒲公英0.5、枳实0.5、白头翁0.5、金银花0.5、黄芩0.5、丹参0.5、茵陈1、甘草1、栀子1、柴胡1(g/mL);利胆排毒口服液MIC为0.125g/mL。5.各单味药或活性成分抗内毒素最小稀释浓度分别为黄连素0.1∶125、苦参碱0.1、脱氧胆酸钠0.1∶625、甘氨酸0.5、黄芩苷0.1∶625、栀子苷0.1∶25、甘草0.1、金银花0.1、大黄0.1∶5、连翘0.1、白头翁0.1∶5、黄芪0.1∶5、金钱草0.1(g/mL);利胆排毒口服液抗内毒素最小稀释浓度为0.1∶125g/mL。6.利胆排毒口服液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质量稳定可控。7.利胆排毒口服液体外鲎试剂反应、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内毒素有直接的破坏、降解、灭活作用。8.PbAC对小鼠增敏明显,结果准确可靠。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以PbAC为增敏剂制作的小鼠内毒素病理模型是成功的。9.以PbAC增敏的内毒素病理模型小鼠,对照组死亡率100%,利胆排毒口服组死亡率0%;以D-氨基半乳糖增敏的内毒素病理模型小鼠,对照组死亡率100%,地塞米松组死亡率60%,利胆排毒口服组死亡率20%。10.小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利胆排毒口服液能增强小鼠吞噬功能,降低小鼠肠毛细血管通透性,对抗二甲苯引起的炎症反应,促进小鼠肠推进功能。11.最大耐受量试验显示,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小鼠无毒副作用。12.大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利胆排毒口服液能促进胆汁分泌,保护肝脏免受四氯化碳的损伤,减少胆汁及尿液中内毒素含量。13.兔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利胆排毒口服液能抑制模型动物的发热效应,减少兔血浆内毒素含量,降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14.兔血清药理学实验表明,利胆排毒口服液能增强兔血清体外灭活内毒素的能力。15.利胆排毒口服对大剂量内毒素所引起的兔病理损伤有良好的防护作用。对D-氨基半乳糖增敏的内毒素病理模型小鼠病理损伤也有良好的防护作用。结论:1.利胆排毒口服液制备工艺稳定,质量可控,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小,对内毒素血症具有明确的疗效。其对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一方面是其对内毒素的直接裂解、灭活,另一方面是通过利胆、促进肠推进、解热、抗炎、降低体内炎性介质等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来实现的。2.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最新医药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中药中筛选出了对内毒素损伤小鼠高保护率的新复方—利胆排毒口服液。利胆排毒口服液的研究,验证了我们假说的正确性,也验证了通过利胆排毒为主多法联合运用来防治内毒素性疾病设想的可行性,将为内毒素血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手段,相信其将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创新点:1.提出了内毒素血证病机假说,并进行了理论论证。2.根据假说,拟定了中药抗内毒素血症的组方,对组方理论进行了理论探讨并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组方对PbAC为增敏剂的致命性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保护率可达到100%,对氨基半乳糖致敏的致命性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保护率可达到80%,有较好疗效。3.首次研究了几种中药对细菌内毒素释放的影响。发现其中大黄能减少大肠肝菌内毒素的释放,黄连促进内毒素释放,赤芍则不影响内毒素的释放,这一研究结果将对内毒素血症的选方用药具很好的指导作用。4.再次验证了泌尿道是排泄内毒素的途径之一。

二、从内毒素激活效应细胞的分子机制谈抗内毒素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内毒素激活效应细胞的分子机制谈抗内毒素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蟛蜞菊内酯对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真菌菌种
        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实验试剂和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真菌培养以及真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2.2 建立烟曲霉菌性角膜炎小鼠模型
        2.3 THP-1人巨噬细胞的体外培养
        2.4 动物及细胞干预
        2.5 RT-q PCR
        2.6 Western Blot
        2.7 免疫荧光
        2.8 比色法检测小鼠角膜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0)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蟛蜞菊内酯预处理对真菌性角膜炎的影响
        1.1 烟曲霉菌菌丝及分生孢子形态观察
        1.2 蟛蜞菊内酯短期减轻、长期增强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的炎症反应
        1.3 蟛蜞菊内酯抑制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时角膜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
    2 蟛蜞菊内酯影响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作用机制
    3 蟛蜞菊内酯影响真菌感染的THP-1细胞的作用机制
    4 蟛蜞菊内酯影响IL-1β的作用机制
    5 蟛蜞菊内酯在治疗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的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应力遮挡对骨组织代谢的影响
2 磨损颗粒对骨组织代谢的影响
    2.1 磨损颗粒诱发炎症反应刺激破骨细胞分化
        2.1.1 磨损颗粒造成的信号通路变化
        2.1.2 磨损颗粒对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2.2 磨损颗粒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 内毒素对骨组织代谢的影响
4 免疫反应及个体基因差异对骨组织代谢的影响
5 问题与展望

(3)抗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体外杀瘤活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抗CD19 CAR-T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三. 结果
        1. 抗CD19 CAR-T细胞的增殖状况
        2. 抗CD19 CAR阳性表达率及亚群分析
        3. 抗CD19 CAR-T细胞记忆表型分析
    四. 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抗CD19 CAR-T细胞的体外靶向性功能研究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三. 结果
        1. 肿瘤细胞CD19表达检测
        2. 抗CD19 CAR-T细胞体外杀瘤效果
        3.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4. CAR-T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因子检测
        5. CAR-T激活肿瘤细胞的凋亡信号通路路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抗CD19 CAR-T细胞体外安全性测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三. 结果
        1. aAPC残留
        2. 细菌检测
        3. 支原体检测
        4. 内毒素检测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项目情况
综述 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改善CAR-T细胞耗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通腑泻肺方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脓毒症相关ARDS的概念及认识的变迁
    1.2 ARDS异质性研究
    1.3 脓毒症相关ARDS的主要发病机制
        1.3.1 促炎反应与抗炎反应的平衡失调
        1.3.2 血管内皮损伤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1.3.3 凝血功能紊乱
        1.3.4 肠道细菌/细菌内毒素移位
    1.4 中医对脓毒症相关ARDS的理论认知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进展
        1.5.1 脓毒症病因治疗
        1.5.2 机械通气治疗
        1.5.3 新型治疗策略的选择
        1.5.4 中医药及针灸治疗
第二章 通腑泻肺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系统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搜索方案和研究选择
        2.2.2 确定研究的特点
        2.2.3 偏倚风险
        2.2.4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肠功能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资料与方法
        3.2.1 研究设计
        3.2.2 病例选择
        3.2.3 研究方法
        3.2.4 观察指标
        3.2.5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一般情况
        3.3.2 动脉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
        3.3.3 肠屏障功能及炎症因子指标
        3.3.4 28d累积死亡率
    3.4 讨论
第四章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NLRP3炎症小体及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研究背景
        4.1.1 失控的炎症反应继发的肺损伤是脓毒症相关ARDS核心发病机制
        4.1.2 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与脓毒症炎症风暴相关,进一步加重继发靶器官损伤
        4.1.3 通腑泻肺(TFXF)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临床疗效显着,可能通过抑制NLRP3的激活,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减轻脓毒症相关肺损伤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3.1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大鼠72h生存率的影响
        4.3.2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肺组织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4.3.3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血清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4.3.4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肺组织炎症小体及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肿瘤患者肠屏障功能临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肠屏障功能障碍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鱼腥草破壁饮片抗内毒素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概述
        1.1.1 内毒素的结构及致病机理
        1.1.2 内毒素与临床疾病
        1.1.3 抗内毒素药物研究概述
        1.1.4 中药抗内毒素作用研究概述
    1.2 中药破壁饮片
        1.2.1 研究现状
        1.2.2 中药破壁饮片安全性研究
        1.2.3 中药破壁饮片有效性研究
    1.3 鱼腥草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概述
第二章 鱼腥草破壁饮片抗细菌内毒素体外试验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药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受试药物的制备
        2.2.2 体外抗内毒素实验方法
    2.3 数据统计
    2.4 结果与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小鼠休克死亡的保护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受试药物的制备
        3.2.2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3.3 数据统计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损伤小鼠一般状态的改善作用
        3.4.2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小鼠休克死亡率的改善作用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LPS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受试药物的制备
        4.2.2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4.3 数据统计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全血中白细胞含量的影响
        4.4.2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病理的影响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大鼠炎症因子升高和对内毒素廓清能力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受试药物的制备
        5.2.2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5.3 数据统计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大鼠血中白细胞数量的影响
        5.4.2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大鼠血液中内毒素含量的影响
        5.4.3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家兔发热和对内毒素廓清能力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受试药物的制备
        6.2.2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6.3 数据统计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造模后各组动物体征变化
        6.4.2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
        6.4.3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家兔发热后血常规的影响
        6.4.4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液中内毒素含量的影响
        6.4.5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中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
    6.5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杨芽黄素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与炎症
    2. 巨噬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3. 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及相关信号通路
    4. 蜂胶抗炎活性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切入点
    6. 参考文献
实验流程图
第二章 杨芽黄素对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安全剂量摸索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试剂
        2.2.2 溶液配制
        2.2.3 细胞来源
        2.2.4 主要仪器设备
        2.2.5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杨芽黄素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
        3.2.2 溶液配制
        3.2.3 实验动物来源及伦理许可
        3.2.4 主要仪器设备
        3.2.5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杨芽黄素可抑制LPS刺激的巨噬细胞分泌NO,但不影响iNOS酶活性
        3.3.2 杨芽黄素可抑制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上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
    3.4 讨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杨芽黄素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iNOS,TNF-α,IL-6 mRNA水平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
        4.2.2 溶液配制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2.4 引物序列[4]
        4.2.5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杨芽黄素对NF-κB和AP-1信号通路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主要试剂
        5.2.2 溶液配制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2.4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杨芽黄素对LPS刺激的NF-κB激活无明显抑制作用
        5.3.2 杨芽黄素可抑制LPS刺激的ERK磷酸化水平
    5.4 讨论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杨芽黄素对MEK1/2磷酸化水平及酶活性的作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和方法
        6.2.1 主要试剂
        6.2.2 溶液配制
        6.2.3 主要仪器设备
        6.2.4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Promega公司ADP-Glo试剂盒可以兼容SignalChem公司的激酶反应体系
        6.3.2 ATP-ADP转化标准曲线的绘制
        6.3.3 杨芽黄素对LPS刺激的MEK1/2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影响
        6.3.4 杨芽黄素抑制MEK1/2的活性
        6.3.5 杨芽黄素与Human MEK1的分子对接模拟
    6.4 讨论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杨芽黄素对NO分泌的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7.1 引言
    7.2 生物样本中尿素测定方法的摸索和建立
        7.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7.2.2 实验方法
        7.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3 杨芽黄素对精氨酸酶II表达的抑制作用源于其对NO分泌的抑制
        7.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7.3.2 实验方法
        7.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4 讨论
    7.5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杨芽黄素对LPS致小鼠内毒素血症的作用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
        8.2.1 主要试剂
        8.2.2 溶液配制
        8.2.3 实验动物来源及伦理许可
        8.2.4 主要仪器设备
    8.3 实验方法
        8.3.1 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
        8.3.2 血清NO水平测定法
        8.3.3 ELISA法测定血清与腹腔灌洗液中TNF-α,IL-6的水平
        8.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8.4 实验结果与分析
        8.4.1 杨芽黄素可抑制LPS致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清中NO,TNF-α,IL-6的水平
        8.4.2 杨芽黄素可抑制LPS致内毒素血症小鼠腹腔灌洗液中TNF-α、IL-6的水平
    8.5 讨论
    8.6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点
文献综述一: 杨芽黄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MEK-ER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8)隐丹参酮和红景天苷抑制内毒素引起的炎症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Cryptotanshinone prevents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inflammation via TLR4 and TAK1 signaling pathway
    2.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2 Results
    2.3 Discussion
Chapter 3 Salidroside prevents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inflam-mation via NF-κB and MAPKs signaling pathway
    3.1 Materials and Methods
    3.2 Results
    3.3 Discussion
Chapter 4 Conclus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A

(9)抗内毒素血症疗法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抗内毒素血症中药治疗动物实验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实验方法及分组
        1.1.3 观察项目
        1.1.4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血浆ET的变化
        1.2.2 血浆LPO的变化
        1.2.3 血浆Fn的变化
        1.2.4 肝脏病理变化
    1.3 讨论
    1.4 小结
二、抗内毒素血症疗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治疗方法及分组
        2.1.3 观察项目
        2.1.4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8周时总病死率比较
        2.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生存时间比较
        2.2.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2.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不同时间IRN值比较
        2.2.5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不同时间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2.2.6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ALB水平比较
        2.2.7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CHE水平比较
        2.2.8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时期MELO评分比较
        2.2.9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时期TE、TNF和LOP水平比较
        2.2.10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利胆排毒口服液抗内毒素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一、内毒素血证病机假说、治疗方案及中药处方筛选
    参考文献
二、单味中药实验研究部分
    1 单味中药抗大肠杆菌作用研究
    2 单味中药及活性成分抗内毒素作用研究
    3 单味中药对内毒素释放的影响
三、利胆排毒口服液工艺及质量研究部分
    1 利胆排毒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
    2 利胆排毒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3 利胆排毒口服液初步稳定性研究
四、利胆排毒口服液药效学实验研究部分
    1 利胆排毒口服液体外抗内毒素作用研究
    2 利胆排毒口服液兔含药血清药理学研究
    3 一种新的小鼠内毒素病理模型建立
    4 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内毒素血症小鼠保护性研究
    5 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小鼠肠推进影响及急性毒性研究
    6 利胆排毒口服液抗炎及免疫清除作用研究
    7 利胆排毒口服液保肝利胆作用研究
    8 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大鼠胆汁及尿中LPS含量的影响
    9 利胆排毒口服液抗兔内毒素血症的研究
    10 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大剂量LPS致兔组织病理的影响
结束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待发表的论文及出版的专着
致谢

四、从内毒素激活效应细胞的分子机制谈抗内毒素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蟛蜞菊内酯对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的影响和机制研究[D]. 程敏. 青岛大学, 2020(01)
  • [2]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机制[J]. 张晓非,吕震,王小泉,刘军. 天津医药, 2020(06)
  • [3]抗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体外杀瘤活性及机制研究[D]. 王润清.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通腑泻肺方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程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肿瘤患者肠屏障功能临床影响因素分析[D]. 尉浩斌.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鱼腥草破壁饮片抗内毒素作用研究[D]. 代耀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7]杨芽黄素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研究[D]. 侯睿.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隐丹参酮和红景天苷抑制内毒素引起的炎症反应[D]. 李鑫. 延边大学, 2011(05)
  • [9]抗内毒素血症疗法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研究[D]. 王旭晨.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5)
  • [10]利胆排毒口服液抗内毒素的作用研究[D]. 常明向. 湖北中医学院, 2007(02)

标签:;  ;  ;  ;  ;  

从内毒素激活效应细胞的分子机制看抗内毒素药物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