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扩频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无线扩频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一、无线扩频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珍[1](2021)在《基于异或的测量矩阵在食品溯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溯源系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并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压缩感知理论的出现打破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对采样频率的限制,只需少量的采样点就能重构出精确度较高的原始信号。测量矩阵的设计在压缩感知理论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性能影响着信号的采样与信号重构的精确度。为提高食品溯源系统中数据的重构精确度,本文对压缩感知测量矩阵的设计展开研究。由于混沌系统产生的混沌序列具有良好的伪随机性,可将其用于压缩感知测量矩阵的构造中。采用混沌序列构造的测量矩阵既具有内在确定性又具有外在随机性,还能够克服随机类测量矩阵不稳定性的缺点。因此,本文在测量矩阵的设计中引入混沌理论,在传统混沌序列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基于异或的混合混沌序列,并以混合混沌序列为基础,采用循环移位的方法构造了一种混合混沌—伯努利测量矩阵,有效提高了食品溯源系统数据重构的精确度。论文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单一混沌序列性能较差的缺点,本文在单一混沌序列的基础上做出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或混合混沌序列的构造方法,仿真实验表明,混合混沌序列在互相关特性、平衡性方面要优于其他两种混沌序列。(2)针对随机类测量矩阵的不稳定性的缺点,以混合混沌序列为基础,采用循环移位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混合混沌—伯努利测量矩阵,并证明该测量矩阵满足有限等距性。论文将混合混沌—伯努利测量矩阵与其他几种测量矩阵进行一维信号和二维图像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测量矩阵具有一定的优势。(3)系统分析了压缩感知在食品溯源系统中的重要性,以蔬菜种植为例,使用论文设计的测量矩阵对蔬菜种植区域内的环境信号进行压缩重构。通过实验证明,本文设计的测量矩阵能够运用与食品溯源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唐建华[2](2019)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临床医疗护理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医院的核心业务住院医疗活动中,静脉输液是临床医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医疗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对药液的流量或流速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就需要对药剂的流量和流速进行精确的控制。目前,医院采用人工监测病人的输液状况大大地浪费了人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更换液体不及时、输液速度不精确及输液故障未能发现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临床医疗护理监测系统,在保证输液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更安全、更周到的优质护理服务。本文以单病区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临床医疗护理监测系统。整个系统主要包括:输液信息采集终端、病房呼叫系统、数据传输网络、PDA医院可移动系统和上位机信息管理系统。为了提高对液滴速度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比了几种输液检测方法,最终确定利用非接触式红外传感器。系统选用直射式红外线光电对管,对管安装于滴壶两端,完成滴速检测并利用OLED显示屏实时显示滴速值。本文还详细介绍了滴速脉冲信号的放大整形电路,显示屏连接的软硬件电路。在输液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也可通过按下病房呼叫按钮与医护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输液采集终端信号传输通过ZigBee无线网络完成。介绍了主流的ZigBee芯片CC2530的特点和内部资源,结合项目实际需要,选用了较为成熟的ZigBee无线传输模块搭建无线网络。为了确保病房呼叫信号可靠地传至上位机系统,选用STM32单片机与TJA1050完成CAN总线的收发通信功能。同时,利用PDA医院可移动系统将信息系统的采集触角延伸至病床旁,实现病患信息的动态采集。上位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RS485串口与ZigBee网络节点进行通信,完成各节点的信息传输,实现对输液状态的全程监测。文中给出了上位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开发工具。本文的研究工作从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的输液监测入手,通过建设物联网智慧护理管理系统,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输液监控”、“病呼互联”、“PDA互联”等应用模块,从而实现对病区基础护理工作的全过程闭环路径管理。

魏文博[3](2019)在《基于LoRa技术的智慧医疗输液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慧医疗是以物联网为核心、信息高度共享化和动态化的医疗信息生态系统。目前,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促使了智慧医疗向着更深入的互联互通的方向去探索,提升了医疗信息的高度移动性和共享性。智慧医疗在不断被定义的同时也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就医方式,也因此催生出了如冷链管理、生命体征监控、输液监测和婴儿防盗等智慧医疗子系统。本文将针对智慧医疗下的输液监测系统展开研究。本文在分析了现有输液监测系统方案的基础之上,总结了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线阵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的输液监测方法,并融入物联网、传感器和云计算等技术,设计和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基于LoRa技术的输液监测系统。本系统的主框架可分为以下四部分:1)输液监测终端,其主要利用线阵CCD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完成病房输液状态等信息的检测;2)无线通信网络,其包括LoRa模块和LoRa网关,用于实现多个监测终端输液状态信息的上传;3)监测管理平台,用于实现输液数据的数据处理、显示和存储,同时负责监测终端的管理、与物联网云平台的数据通信和用户权限认证等;4)物联网云平台和远程监测设备,主要用于实现远程的输液数据存储、终端远程管理以及远程报警功能。综合以上四大模块,本系统可以较好的解决医疗行业输液监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在系统设计方面,本系统的硬件部分采用STM32F401RCT6单片机作为主控单元,在低功耗的条件下保证监测终端的正常运行,采用LoRa星型组网作为系统的无线传输方案,不但降低无线传输功耗,而且提高了通信距离。在软件设计方面,利用Qt开源框架开发输液监测管理平台,用于信息显示和设备管理;MySQL数据库用于实现了输液监测数据的本地存储及管理;利用OneNET云平台实现远程的输液监测数据存储、设备管理、监控和即时报警。最后,经过测试、分析和优化,证实了系统的可行性。本系统优化了现有的输液监测管理模式,提高了医疗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智慧医疗的普及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孙士钦[4](2019)在《基于移动端脑电信号采集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电信号采集技术无论是在医疗卫生领域,还是当今人工智能背景下比较热门的脑机融合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脑电信号非常微弱,采集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内部噪声的影响,同时便携性差也限制了脑电信号在医疗健康、脑机融合领域的应用。为此本文研究了基于移动端的脑电信号采集技术,解决了采集脑电信号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噪声干扰、误差大、便携性差的难点。首先,介绍了脑电信号采集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当前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脑电信号的生理特性和数学模型以及电极传感器的采集原理和相应的等效电路模型;研究了常规脑电信号的不足和改进措施,并提出了外界环境的干扰来源和相关电路的噪声模型;研究了生物电信号检测原理,即高共模抑制比放大电路原理、调制解调的原理、基于LMS算法和RLS算法的自适应噪声抵消原理。然后,重点设计了硬件采集电路,提出了屏蔽驱动、“右腿驱动”技术结合三运放高共模抑制比放大电路的方法,提高了共模抑制比;利用斩波调制、相敏检波为核心的零漂移放大技术,使脑电信号与噪声分离,进一步降低了噪声的干扰;通过合理选择元器件以及多级放大、高阶滤波电路的设计实现了高增益、低噪声的目的;在保证脑电信号采集质量的前提下,通过WIFI无线发射模块由手机终端进行接收,提高了采集的便携性,符合移动物联网的发展需求;另外,软件上采用数字式多点平均技术提高了信噪比;基于RLS算法的自适应噪声抵消滤除了信号频谱内的噪声;在信号分析中利用多分辨率小波变换等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噪声的干扰。最后,设计了脑电采集性能试验并进行误差分析。设计了实验对照组,分析了采集系统的性能指标和误差来源,电压噪声峰峰值控制在3μV以内,电压测量误差明显改善,达到了基于移动端准确采集脑电信号的目的,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脑机融合领域具重要的意义。

李选[5](2018)在《太赫兹喇叭天线研究》文中指出太赫兹(Terahertz,THz)技术在安全检查、国防安全、无线通信、生物医学、天文观测等科学领域都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太赫兹无线通信系统是太赫兹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而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器件,因此,太赫兹天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为了设计满足无线通信系统要求的太赫兹喇叭天线,本文设计了三款波纹喇叭天线分别为L型波纹喇叭天线、双向波纹喇叭天线和台阶波纹喇叭天线。首先,根据小张角波纹喇叭天线与波纹波导具有相似场分布的特点,通过分析波纹波导中的场分布、特征方程,研究波纹喇叭天线内部的场分布及特征方程,分析波纹喇叭天线远场与近场的电场分布及该天线的设计原理;其次,分析L型波纹喇叭天线的结构和辐射性能,并讨论了模式变换段波纹数目、每个波长内波纹周期数目、槽宽与齿宽的比值对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优化出辐射性能最佳的天线,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在工作频带内增益高于20.7dBi,3dB主瓣宽度小于15.6o;然后设计了双向波纹喇叭天线,仿真分析了该天线的辐射特性并对模式变换段波纹数目、每个波长内波纹周期数目、槽宽与齿宽的比值三个影响天线辐射特性的因素进行了讨论,仿真结果显示该天线在工作频率范围内增益高于21.1dBi,3dB主瓣宽度小于14.8o;接着对台阶波纹喇叭天线进行仿真分析,讨论台阶波纹宽度、高度两个因素对远场辐射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在工作频段内增益高于20.1dBi,3dB主瓣宽度小于16.6o;在达到太赫兹无线通信系统对天线要求的情况下,台阶波纹喇叭天线同前两款天线相比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易加工等优点,最后对其进行加工和测试,对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太赫兹波纹喇叭天线具有良好的辐射性能,满足无线通信系统对太赫兹天线辐射性能的要求。

周姝颖[6](2017)在《基于扩频通信的车载路况提示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工业越来越紧密的贴近人们的生活,技术也愈来愈先进,车载控制系统、GPS、车载收音机以及车载蓝牙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一辆车的标准配置。路况信息和汽车电子系统的结合近几年也开始向实际应用发展,车载系统大多是嵌入式系统,它们各自有特定的功能,包括监视、辅助等。嵌入式系统在弱电领域的应用广泛而且多样,嵌入式的概念里说明了它是为某种特定应用而设计的,本系统就是为路况提示而开发的系统。系统运用到了电子电路、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软件开发等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的发展,为路况提示系统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安全是每个司机驾驶时考虑的第一要素,观察行车环境和了解路况信息对安全驾驶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车队行车,领头的驾驶员所发出的信息会影响整个车队的行车安全。目前来说车队大多使用对讲机来进行信息交流,但存在串台或者频带占用的情况,只要其中一台使用信道,那么其余对讲机就不能使用,是半双工的工作模式,这会影响头车播报路况和行车信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扩频通信的路况提示系统,主要对山区行车和高速行车进行路况播报,除了提示路况信息,还能传输驾驶员命令与请求,最大可能涵盖行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系统以按键模式触发信息发送,免去单手掌握方向盘的不安全因素,也避免驾驶员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路况提示系统采用LoRa扩频通信技术进行无线传输,LoRa技术标准于2013年发布,其应用目标直指物联网方案。LoRa不同于直接扩频系统和跳频系统需要插入伪随机码(PN码)来扩展频带,而是通过线性调频信号频率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将一个单一频率的信号扩展,使能量分散到更广泛的频段。而目前市面上的LoRa无线芯片大多采用SemTech公司提供的射频芯片,型号为SX1276和SX1278。所以本系统选用的无线传输模块是搭载了SX1278的AS62-DUT2模块。传输频率为免申请频率段410MHz-441MHz,,传输有效距离为3km,因为其超高的灵敏度和超强信噪比,信号抗干扰能力强于其他扩频通信。本文所研究的是LoRa扩频技术在车载产品中的应用,以STM32为核心微处理器,完成了对系统的搭建。电路图的设计主要依靠电路设计软件Altium Designe 10来完成,而软件设计与调试工作在KEIL MDK平台中完成。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确定系统方案,采用无线方式传输数据,制定了外围模块。数据传输方面选择了数据传输模块AS62-DUT2,数据存储方面使用SD卡,同时开发板还外接一个语音播放模块用作语音提示。其次,设计硬件模块与开发板的接口,数据传输模块通过串口与开发板上的MCU进行数据交换,MCU通过SPI通信模式连接SD卡。在接收端没有设置SD卡,接收端传输给发送端的信息会记录在发送端的SD卡中。而语音播放模块通过IO口扩展连接MCU,按键系统是MCU的IO口直接控制,都是低电平有效。整个系统的流程就是驾驶员根据行车环境选择模式,通过按键发送路况或者命令,这些信息通过串口传输到数据传输模块,由天线发送出去,接收端通过识别接收到的数据判断该将低电平传输给哪一个IO口,从而播放对应的语音提示。最后是系统的软件设计工作,发送端与接收端的流程不同,其他包括系统模块初始化,实时时钟,DMA配置等。发送端硬件设置了SD卡,当中还要植入FATFS文件系统,避免难以记录有效数据位置和无法确定SD卡剩余空间。主程序主要完成数据发送和接收工作,发送数据通过按键识别来完成,接收端通过设置串口中断来实现数据接收。只是接收端的主流程里没有写入SD卡这一项。发送端发出的数据和接收端的请求都会通过SPI接口写入SD卡,以当日的日期为文件名,记录当天的数据发送与接收的信息。测试结果表明,STM32丰富的外设使系统设计简便,通过软件设置,实现了在“高速模式”下的数据接收和发送功能,并成功的将发送端的发出的信息写入到SD卡中。测试过程中发送端与接收端相距3km以上,也验证了数据传输模块准确而高效的信息传输功能。由此表明,该系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意义,能为安全驾驶提供保障。

杨磊,连平[7](2004)在《无线扩频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论述了无线局域网的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其中,扩频技术具有高速宽带、抗于扰性强、具备漫游功能等优点。和传统的基于有一线网的医院信息系统相比较。更加实时、便捷、准确.易扩展。

龙晓红[8](2017)在《典型通信信号及生物医学信号的识别与认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认知无线电技术是现代最主要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能有效的进行频谱管理,智能的认知整个通信过程。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认知无线电也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解决分配给医疗应用的频谱稀缺性所造成的干扰问题。认知无线电技术分为硬件和软件部分。软件部分主要有基于认知的调制识别技术、频谱感知技术等。为了提高无线资源的使用效率,本文研究了常用通信信号及生物医学信号的识别与认知技术。这些技术有助于降低无线通信及远程医疗通信中的干扰,有助于信号的频谱管理,提高频谱利用率。信号调制识别技术在环境监测和认知无线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信信号的调制识别研究在已存在的相关算法中,基本分为两类:一种为基于最大似然的判别算法,算法实现比较复杂,并且对模型的时间偏移、相位偏移、频率偏移、相位噪声等敏感[1];另一种为基于特征识别的算法,该算法实现简单,如果选出合适的特征参数,会具有很好的识别效果。即使在模型失配的情况下性能也较为稳健,实用性能较强。本文重点研究典型通信信号及生物医学信号的识别技术。主要目的是提出复杂度偏低、性能偏稳健、识别效率较高的信号分类识别算法,降低远程医疗通信中的信号干扰,提高频谱利用率,并且进行频谱优化。本文基于现存的一些信号识别应用,利用分形理论对噪声不敏感的特性,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提出了一种基于调和平均分形盒维数的认知无线通信信号识别算法。首先,对接收到的信号通过希尔伯特变换进行预处理,然后提取其盒维数以及峰度调和参数,并将这两个参数进行调和平均,构成调和平均分形盒维数这一特征参数,并采用决策树理论进行分类识别。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在5GHz免授权频段WiFi、LTE-U、Bluetooth、ZigBee等系统共存时,在-5dB低信噪比的情况下对无线信号的调制识别率高达80%以上,远高于传统算法的识别率,并且具有较低的复杂度和特征稳健性,易于工程应用。2.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累积量和归一化峰度的信号调制类型识别算法。在传统信号分类识别中,高阶累积量特征被广泛运用到信号的调制类型识别。但是,高阶累积量识别的信号种类有限,针对这一问题,引入信号的归一化峰度,提取信号的高阶累积量和归一化峰度这两个特征参数,利用级联的神经网络作为信号分类器,对通信信号进行分类识别。对 2ASK、BPSK、4ASK、4PSK、2FSK、4FSK、16QAM等7种信号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联合算法计算复杂度较低,抗噪性能较好。在测试样本不少于100的条件下,信噪比不低于5dB时,准确识别率能达到87%及以上。3.在生物医学信号识别与认知部分,重点研究了心电信号的特征提取与识别。对于正常心电信号和非正常心电信号的识别,提出一种新的算法,首先对心电信号进行循环谱分析,得到心电信号的alpha循环频率,然后进行分形特征提取。心电信号的数据来自着名的MIT-BIH数据库,经Matlab仿真实验验证,心电信号识别方面,分形截距比分形盒维数更具有识别度。

李雄[9](2016)在《基于频控阵的调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Antonik和Wicks首次提出频控阵(Frequency Diverse Array,FDA)雷达概念,并申请了美国专利。该FDA雷达在阵元之间施加了线性递增的频率偏移,产生了具有距离-角度依赖性的波束方向图。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将频控阵波束具有的距离-角度依赖特性引入到传统无线通信模型中,实现信号的安全传输。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变权值实现频控阵波束时不变的方法。传统频控阵的波束具有时变性,若直接将基带信息加载到各个阵元上,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在符号周期内的波形是时变且不规则的,接收机的正确解调将会非常困难。本文在研究基于时变频率偏移实现频控阵波束时不变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变权值实现频控阵波束时不变的方法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现波束的时不变性上时效性更持久,工程实现更简单。(2)提出了一种基于频控阵的距离-方向调制算法。传统基于相控阵的方向调制技术,接收机正确解调信号只与接收机相对于发射机的方位信息有关,而与距离位置信息无关。本文以时变频率偏移的频控阵作为研究对象,实现了处于期望位置的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与传统基带调制信号一致,而处于其它位置的接收机接到的信号其星座图会产生巨大的畸变无法常规正确解调。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接收机正确解调信号不仅与接收机的方向信息有关而且同时还与距离信息相关,是一种更好的物理层安全通信。(3)提出了一种基于切换天线的距离-方向调制扩频设计方案。该方案以时变频率偏移的频控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扩频序列控制发射天线序号的方式,实现对传输信号的扩频。接收机正确解调接收到的信号不仅与发射机使用的扩频序列有关而且与接收机所处的空间距离-角度位置信息相关。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频控阵模型发射的调制扩频信号同时具有传统扩频技术和距离-方向调制技术在保密通信上的优点。

周颖[10](2016)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信息化时代,医学知识累积日益加快,医学知识可及性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模式与医患关系也发生变化。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扩导致在校生和教师人数比不断扩大,学生受关注程度下降的同时,传统无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也已不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医学教育面临系列的挑战和问题。随着移动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互联网+教育”为高等医学教育深化改革带来了机遇,国家也推出若干重大政策措施,明确要顺应移动时代的发展趋势,创新移动化教学模式,为师生打造方便顺畅的移动校园体验。同时,智能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不断普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迎来黄金时期。医学教育改革部门需要做出反应并进行系统性改革,努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技术,提升医学教育公平和医学教育内涵,让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医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效益。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能够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及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问题,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推动学习范式革新,为医学教学带来极大自主性和便捷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移动学习的现状,揭示推进移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使移动学习更好的融入到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2.研究目的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移动学习在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概况,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了解移动设备运用于医学教育的效果,为推动移动学习和应用提供参考;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现状,探讨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的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移动学习的对策。3.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国内主要文献数据库,分类目对文献定量信息进行归纳分析;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国外全文和摘要数据库,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依据PRSMA程序筛选出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估、偏倚风险评估和效果的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九所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和授课教师发放纸质版问卷了解移动学习现状;对某医科院校部分其它本科专业发放纸质版问卷进行调查,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情况进行对比;运用电子问卷形式向某医科院校医学课程整合的专家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的作用、问题和对策进行咨询。4.研究结果4.1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移动设备持有率较高,其中智能手机拥有率最高(96.2%),其次为平板电脑(29.2%);开始使用手机时间较早,大部分从初高中就已经开始使用手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一半的调查对象只要一有空就使用手机;91.7%的调查对象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新闻或资讯,移动设备成为调查对象获取新闻或资讯的主要途径;在学习遇到困通时89.6%的调查对象直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解决。调查对象使用过学校提供的公共移动设备比重仅39.8%,公共移动设备并未被学生广泛使用;73%调查对象表示图书馆有无线网络,但教学楼覆盖情况仅48.1%,11.2%表示都没有无线网络,无线网络并未广泛普及;有见习或实习经历的调查对象中仅38.2%表示医院将移动设备运用到了临床中,20.8%表示没有,40.1%表示不清楚;80%调查对象表示老师在教学中运用过移动设备来支持教学,在理论课堂(59%)和实验课(44.8%)中运用较多。93.2%的调查对象通过手机学习,手机成为调查对象的相对最主要使用的移动设备,上网搜索或下载资源成为调查对象借助移动设备学习最主要的方式(92.6%)。52.6%调查对象表示在此次调查前没有听说过移动学习这个概念,有21%的调查对象表示了解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尚未被调查对象广泛认知;不同性别、年龄、见习实习经历、开始使用手机时间、是否老师借助过移动设备用于教学的调查对象移动学习的知晓率和了解率不同;84.9%的调查对象表示因移动设备的轻巧方便而选择使用移动设备学习;70.4%的调查对象表示影响其使用移动设备是因为易被移动设备非学习功能和内容分心。调查对象较希望移动设备运用到传统课堂(64.1%)、PBL(52.8%)与见习或实习(68.6%)中;调查对象对电子教材接受度不高,不同性别、年级、见习实习经历、老师是否借助移动设备支持教学对调查对象对教材以电子版形式出现的接受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调查对象对移动学习前景和移动设备运用于临床中前景认同程度较高。移动学习需求和建议结果中,调查对象对资源共享板块需求程度最高(88%),希望学习资源获得及时更新和提高质量(83%)。4.2临床医学专业与其它部分专业移动学习情况对比结果临床医学专业与其它部分专业相比,其它专业本科生使用手机更频繁;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师更多将移动设备来支持教学;临床医学专业与其它部分专业知晓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更了解移动学习,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更倾向接受电子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与其它部分专业都认为移动学习前景广阔。4.3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教师问卷调查结果58%的教师表示总能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移动设备;教师对移动学习认知程度较高(75.2%),了解程度达52.6%,81.1%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49.9%的教师表示借助过移动设备支持教学,62.8%的教师选择使用移动设备用于教学是因为可在不同时空开展教学,60%的教师表示缺少教学平台,有71.2%教师认为移动学习前景较好,68.8%教师认为移动设备应用于临床的前景趋势较广阔。教师对教材以电子版形式出现接受度达53.6%,教师认为移动设备来支持传统课堂(61.1%)、见习或实习临床环境教学(60%)和PBL教学(61.1%)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和实践意义;多数教师认为移动设备对教学方式改革有益(62.6%).在移动学习或移动教学需要改进的问题和建议中,教师最希望提高技术研发和改善硬件环境的投入(65.6%)。4.4医学课程改革专家咨询结果专家对移动设备运用于教学的作用认可度整体较高,对移动设备来支持传统课堂、见习或实习临床环境教学、PBL教学和教学方式改革四个问题中,认为有益比例分别达到85.8%、80%、88%和85%左右。师生对移动学习的理念和认知还不到位、移动学习在高等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不成熟、移动学习硬件条件的局限、医学移动学习资源和统一平台缺乏四方面问题同意比例分别达到97.6%、90.5%、90.5%、95%左右,对学习评价与跟踪机制不健全同意度达到100%。除针对制定和落实医学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制度有两名专家不太赞同外,专家对提高技术研发和改善硬件环境的投入、建设统一的信息化移动学习网络平台、开发针对性实用性的学习资源、对教师提供移动学习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等相关培训、对学生加强正确借助移动设备自主学习的引导和教育、完善教学模式转变后相应学习评价机制六个策略同意度达100%。5.研究结论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移动学习是顺应未来的学习行为,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学习中也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移动学习发展情况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基于九所学校的调查结果发现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的主要六个积极因素如下:相关研究揭示移动学习已成为未来的主要学习形式之一;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移动学习具备一定基础;符合当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行为习惯;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学习需求;为推进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支持;顺应信息化时代下移动医疗服务模式的趋势。虽然移动学习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具有一定基础和开展潜力,但在移动学习推进过程中也凸显出一系列消极因素:师生对移动学习的理念和认知仍不到位;硬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保障不足;移动学习资源和优质平台建设滞后;学习评价反馈机制尚未能满足移动学习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教师调查和专家咨询提出相应对策: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制度,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技术研发和完善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优质的信息化移动学习网络平台和资源;注重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资源和信息推送;加强对教师的理念更新和能力培训;激励和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移动设备学习;建立相应学习评价和反馈机制。最后提出推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改革的五个对策:基于教学和学习的需求;基于实际的经济基础和学校教育技术状况;基于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基于对移动学习多方主体的有力保障;基于健全的保证质量和科学评价机制。

二、无线扩频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扩频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异或的测量矩阵在食品溯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压缩感知理论
    §2.1 压缩感知理论框架
        §2.1.1 信号的稀疏表示
        §2.1.2 测量矩阵的构造
        §2.1.3 重构算法
    §2.2 常用测量矩阵
        §2.2.1 随机类测量矩阵
        §2.2.2 确定性测量矩阵
    §2.3 压缩感知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异或混合混沌序列的构造
    §3.1 混沌理论
        §3.1.1 混沌的定义
        §3.1.2 混沌的基本性质
    §3.2 常用混沌系统
        §3.2.1 Logistic映射
        §3.2.2 改进型Logistic映射
        §3.2.3 Chebyshev映射
        §3.2.4 Tent映射
    §3.3 混合混沌序列的构造方法
        §3.3.1 混沌序列的量化方法
        §3.3.2 基于异或混合混沌序列的构造方法
    §3.4 实验仿真及结果
        §3.4.1 混合混沌序列的随机性
        §3.4.2 混合混沌序列的相关性
        §3.4.3 混合混沌序列的平衡性
        §3.4.4 混合混沌序列的游程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混沌—伯努利测量矩阵的构造
    §4.1 混合混沌测量矩阵的构造
        §4.1.1 混合混沌测量矩阵的结构
        §4.1.2 混合混沌—伯努利测量矩阵的RIP分析
    §4.2 实验仿真及分析
        §4.2.1 一维信号
        §4.2.2 二维图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量矩阵在食品溯源系统中的应用
    §5.1 压缩感知在食品溯源系统中的应用
        §5.1.1 压缩感知在食品溯源系统的中的应用背景
        §5.1.2 食品溯源系统的介绍
    §5.2 实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临床医疗护理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的背景
    1.2 物联网技术及其在临床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
        1.2.1 物联网概述
        1.2.2 物联网技术在临床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
    1.3 静脉输液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1.4 本项目研究的必要性
    1.5 项目设计的要求和目标
    1.6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临床医疗输液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2 监测终端的方案设计
        2.2.1 患者信息获取方法
        2.2.2 液滴监测方案设计
        2.2.3 输液监测终端方案设计
        2.2.4 病房呼叫系统方案设计
    2.3 通信方案选择
        2.3.1 ZigBee通信技术
        2.3.2 CAN总线
    2.4 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临床医疗输液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电路中的控制型器件及其选型
        3.1.1 单片机的选型
        3.1.2 ZigBee芯片选型
        3.1.3 CAN收发器选型
    3.2 病房呼叫系统电路设计
        3.2.1 病房呼叫主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3.2.2 病房呼叫系统的通信模块——CAN总线
    3.3 输液信息采集终端电路设计
        3.3.1 液滴检测原理与电路
        3.3.2 液滴检测信号放大整形电路
        3.3.3 液滴检测外围电路设计
        3.3.4 液滴采集终端的无线通信单元——ZigBee无线网络
    3.4 PDA手持系统
        3.4.1 PDA选用型号介绍
        3.4.2 PDA在输液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下位机监测终端的软件设计
    4.1 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4.1.1 Atmega16 单片机的开发环境
        4.1.2 STM32 单片机的开发环境
        4.1.3 输液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4.1.4 病房呼叫系统的软件设计
    4.2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2.1 ZigBee通信软件实现
        4.2.2 病房呼叫系统的通信软件实现
    4.3 PDA软件架构
        4.3.1 PDA手持系统应用模式
        4.3.2 PDA手持系统界面设计
        4.3.3 PDA手持系统功能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位机输液管理监测系统开发
    5.1 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
    5.2 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5.2.1 电子床位一览模块
        5.2.2 病区物联网控制单元互联互控
        5.2.3 临床医疗监测系统软件模块展示
    5.3 滴速检测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系统设计存在不足与未来拓展
        6.2.1 系统中不足
        6.2.2 系统后续扩展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主程序
    液滴检测INT0 子程序
    滴速设定紧急呼叫子程序
    滴速显示部分程序
    ZigBee组网通信程序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LoRa技术的智慧医疗输液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
    2.1 功能需求与设计任务
        2.1.1 技术要求
        2.1.2 功能指标
    2.2 LoRa技术概述
        2.2.1 LoRa扩频调制技术
        2.2.2 物理层帧结构及参数
        2.2.3 LoRa通信技术的特点
        2.2.4 主流无线通信技术的对比
    2.3 物联网云平台概述
    2.4 总体框架
    2.5 输液监测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慧医疗输液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监测终端系统硬件框架
    3.2 STM32F401RCT6 简介
    3.3 TCD1304AP线阵CCD
        3.3.1 主要技术指标
        3.3.2 驱动电路设计
        3.3.3 均匀光源驱动电路
    3.4 SHT30 温湿度采集模块
    3.5 LoRa通信模块
    3.6 电源管理模块
    3.7 报警模块
    3.8 OLED显示模块
    3.9 PCB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慧医疗输液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开发环境
    4.2 通信协议设计
    4.3 嵌入式软件设计
        4.3.1 嵌入式软件整体设计
        4.3.2 MCU系统初始化
        4.3.3 TCD1304AP液位采集
        4.3.4 OLED驱动程序
        4.3.5 温湿度采集模块
        4.3.6 LoRa通信模块
    4.4 监测管理平台软件设计
        4.4.1 软件总体架构
        4.4.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4.3 数据库设计
        4.4.4 登录模块
        4.4.5 监测终端通信模块
        4.4.6 终端信息管理模块
    4.5 物联网云平台应用
        4.5.2 OneNET云平台概述
        4.5.3 云端节点管理
        4.5.4 云端数据管理
        4.5.5 云端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LoRa无线通信测试
        5.2.1 室外测试
        5.2.2 室内测试
        5.2.3 功耗测试
    5.3 输液监测准确率测试
    5.4 实时输液监测和报警功能测试
    5.5 监测终端功耗测试
    5.6 登录功能测试
    5.7 监测设备管理测试
    5.8 多终端管理测试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移动端脑电信号采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脑电采集研究现状
    1.3 脑电处理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脑电信号采集原理
    2.1 脑电生理特性和数学模型
    2.2 生物电极传感器原理和等效电路
    2.3 常规方法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2.3.1 常规方法的不足
        2.3.2 内部噪声
        2.3.3 外部干扰
        2.3.4 放大电路噪声模型
        2.3.5 改进措施
    2.4 微弱生物电信号检测原理
        2.4.1 高共模抑制比放大电路原理
        2.4.2 调制放大的数学模型
        2.4.3 相敏检波的数学模型
        2.4.4 调制解调降低漂移原理
        2.4.5 自适应噪声抵消原理
    2.5 移动端通信原理
        2.5.1 电磁场基本理论
        2.5.2 无线电原理
        2.5.3 蓝牙
        2.5.4 WIFI通信
    2.6 技术指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采集系统设计
    3.1 硬件整体设计框图
    3.2 电极传感器的选择
    3.3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3.4 高通滤波电路
    3.5 中间级放大电路的设计
    3.6 陷波电路
    3.7 后置级放大电路
    3.8 低通滤波电路
    3.9 阻抗检测电路的设计
    3.10 隔离电路
    3.11 A/D转换和微控制器的选取
    3.12 无线发射模块的设计
    3.1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程序设计
    4.1 自适应滤波
        4.1.1 IIR型数字滤波器
        4.1.2 FIR型数字滤波
        4.1.3 两种算法自适应滤波
    4.2 数字式多点平均处理
    4.3 脑电信号分析
        4.3.1 时域分析
        4.3.2 频域分析
        4.3.3 时频域分析
    4.4 微处理器开发环境和程序流程
    4.5 移动端开发环境介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脑电采集性能测试与误差分析
    5.1 脑电采集测试效果
    5.2 采集性能分析
    5.3 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5)太赫兹喇叭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
    1.3 太赫兹天线的研究现状
        1.3.1 太赫兹喇叭天线的研究现状
        1.3.2 其它太赫兹天线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波纹喇叭天线理论分析
    2.1 波纹波导辐射特性
        2.1.1 波纹圆波导中的场分布
        2.1.2 波纹圆波导特征方程
    2.2 波纹喇叭天线远场与近场电场分布
    2.3 波纹喇叭天线的设计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赫兹波纹喇叭天线的设计与分析
    3.1 L型波纹喇叭天线
        3.1.1 L型波纹喇叭天线的结构设计
        3.1.2 L型波纹喇叭天线结构参数对辐射性能的影响
        3.1.3 L型波纹喇叭天线的辐射性能分析
    3.2 双向波纹喇叭天线
        3.2.1 双向波纹喇叭天线的结构设计
        3.2.2 双向波纹喇叭天线结构参数对辐射性能的影响
        3.2.3 双向波纹喇叭天线的辐射性能分析
    3.3 台阶波纹喇叭天线
        3.3.1 台阶波纹喇叭天线的结构设计
        3.3.2 台阶波纹喇叭天线结构参数对辐射性能的影响
        3.3.3 台阶波纹喇叭天线的辐射性能分析
    3.4 天线辐射性能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赫兹波纹喇叭天线的测试
    4.1 台阶波纹喇叭天线实物加工
    4.2 台阶波纹喇叭天线实物测试
    4.3 台阶波纹喇叭天线测试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6)基于扩频通信的车载路况提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扩频通信研究应用
        1.2.1 军事领域中的扩频通信
        1.2.2 民用领域中的扩频通信
        1.2.3 LoRa扩频研究现状
    1.3 车载路况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扩频通信原理
    2.1 基本原理分析
    2.2 扩频通信特点
    2.3.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2.3.1 原理分析
        2.3.2 发送端信号分析
        2.3.3 接收端信号分析
        2.3.4 性能分析
    2.4 跳频扩频系统
        2.4.1 原理分析
        2.4.2 发送端信号分析
        2.4.3 接收端信号分析
        2.4.4 性能分析
    2.5 LoRa扩频技术
        2.5.1 线性扩频调制信号产生
        2.5.2 线性扩频调制信号接收
        2.5.3 LoRa技术特点
第3章 路况提示系统硬件设计
    3.1 总体方案设计
    3.2 STM32F103最小系统
    3.3 按键电路
    3.4 串口电路
    3.5 数据传输模块设置
        3.5.1 几种扩频通信芯片比较
        3.5.2 AS62-DUT20扩频通信模块
        3.5.3 数据传输模块工作参数设置
    3.6 语音播放模块
    3.7 SD卡存储
    3.8 USB转串口电路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控系统程序设计
        4.1.1 IO口配置
        4.1.2 定时器设置
        4.1.3 DMA作用
        4.1.4 实时时钟设置
    4.2 按键扫描
    4.3 数据发送与接收
        4.3.1 数据发送
        4.3.2 数据接收
        4.3.3 数据传输格式
    4.4 通信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4.4.1 SD卡读写
        4.4.2 文件系统移植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过程
    5.2 测试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典型通信信号及生物医学信号的识别与认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现状、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典型通信信号的调制原理及模式识别方法
    2.1 典型通信信号的调制原理和分类
        2.1.1 典型通信信号的调制原理
        2.1.2 典型通信信号的分类
        2.1.3 扩频通信
        2.1.4 OFDM多载波调制通信
    2.2 通信信号调制方式识别算法
        2.2.1 循环累积量方法
        2.2.2 时域方法
        2.2.3 频域方法
        2.2.4 时频分析方法
        2.2.5 循环谱方法
        2.2.6 高阶矩方法
        2.2.7 星座图方法
        2.2.8 分形域方法
    2.3 分类规则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调和平均分形盒维数的认知无线通信信号识别算法
    3.1 基于模式识别理论的调制方式识别算法
    3.2 分形理论
        3.2.1 分形理论的创始和发展
        3.2.2 分形的数学定义
        3.2.3 分形的性质描述定义
    3.3 分形维数定义和计算
        3.3.1 分形盒维数的定义
        3.3.2 分形盒维数的计算
        3.3.3 高斯噪声信号和调制信号的分形盒维数
    3.4 基于调和平均分形盒维数的认知无线通信信号识别算法设计
        3.4.1 调和平均盒维数的定义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阶累积量和归一化峰度的信号调制类型识别算法
    4.1 高阶累积量简述
        4.1.1 高阶累积量定义
        4.1.2 高阶累积量的性质
    4.2 调制信号的累积量理论分析
        4.2.1 MASK信号的高阶累积量理论值
        4.2.2 MFSK信号的高阶累积量理论值
        4.2.3 MPSK信号的高阶累积量理论值
        4.2.4 MQAM信号的高阶累积量理论值
        4.2.5 数字调制信号识别特征参数构造
        4.2.6 归一化峰度
    4.3 级联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设计
        4.3.1 径向基函数
        4.3.2 径向基神经网络
    4.4 仿真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生物医学信号的识别与认知技术研究
    5.1 生物医学信号简述
        5.1.1 生物医学信号特点
        5.1.2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主要过程
    5.2 心电信号的识别算法
        5.2.1 提取心电信号特征的方法
        5.2.2 识别算法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频控阵的调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阵列天线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
    2.1 QAM调制技术
        2.1.1 QAM调制基本原理
        2.1.2 QAM星座图
    2.2 相控阵基本理论及性能分析
        2.2.1 相控阵基本模型
        2.2.2 相控阵方向波束特性
    2.3 频控阵基本理论及性能分析
        2.3.1 频控阵基本模型
        2.3.2 频控阵波束周期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频控阵时不变波束算法研究与分析
    3.1 凸优化理论概述
    3.2 基于时变频率偏移实现频控阵时不变波束的方法
        3.2.1 时变频率偏移的理论推导
        3.2.2 仿真结果分析
    3.3 基于时变权值实现频控阵时不变波束的算法研究
        3.3.1 系统阵列模型
        3.3.2 TDW-FDA算法流程
        3.3.3 仿真结果及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频控阵距离方向调制算法研究及分析
    4.1 无限通信物理层安全通信
    4.2 基于相控阵方向调制算法研究
        4.2.1 相控阵方向调制系统模型
        4.2.2 相控阵方向调制性能分析
    4.3 基于频控阵的距离-方向调制算法研究
        4.3.1 频控阵距离-方向调制系统模型
        4.3.2 频控阵距离-方向调制性能分析
    4.4 误码率仿真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切换天线的距离方向调制及扩频设计
    5.1 基于FDA切换天线的距离-方向调制
        5.1.1 基于FDA切换天线的距离-方向调制系统模型
        5.1.2 基于切换天线的距离-方向调制理论分析
    5.2 基于切换天线的距离-方向调制扩频设计
        5.2.1 基于切换天线的距离-方向调制扩频系统模型
        5.2.2 距离-方向调制扩频信号时域分析
        5.2.3 距离-方向调制扩频信号频域分析
        5.2.4 距离-方向调制扩频信号的空间位置相关特性
    5.3 误码率仿真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国内外医学教育移动学习概况与效果评价
    3.1 国内移动学习运用于医学教育概况
    3.2 国外移动学习运用于医学教育概况
    3.3 移动学习运用于医学教育效果评价
第四章 移动学习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4.1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调查问卷结果
    4.2 临床医学专业与部分其它专业移动学习调查对比结果
    4.3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教师问卷结果
    4.4 医学课程改革专家咨询问卷结果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5.1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的主要积极因素
    5.2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当前存在的主要消极因素
    5.3 打造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生态系统的对策
    5.4 推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改革的对策
第六章 全文小结
    6.1 揭示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的现状
    6.2 提出了推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的对策
    6.3 本研究的特色和意义
    6.4 研究存在的不足
    6.5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References
附录
在读期间撰写的文章
致谢

四、无线扩频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异或的测量矩阵在食品溯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李雪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临床医疗护理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唐建华.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3]基于LoRa技术的智慧医疗输液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魏文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基于移动端脑电信号采集技术的研究[D]. 孙士钦.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5]太赫兹喇叭天线研究[D]. 李选.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6]基于扩频通信的车载路况提示系统[D]. 周姝颖.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7]无线扩频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J]. 杨磊,连平.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4(01)
  • [8]典型通信信号及生物医学信号的识别与认知技术研究[D]. 龙晓红.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9]基于频控阵的调制技术研究[D]. 李雄.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10]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移动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D]. 周颖.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5)

标签:;  ;  ;  

无线扩频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