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庸上震旦统重力坍塌沉积

湖南大庸上震旦统重力坍塌沉积

一、湖南大庸上震旦统中的重力滑塌沉积(论文文献综述)

孟嘉轶[1](2020)在《博兴地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博兴洼陷,研究目的层段为始新统沙四上亚段地层。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作为指导,以岩心观察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将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地层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以及七个准层序组,建立了层序边界和体系域边界的识别标准。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区域取心井取心段的精细观察描述,发现了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前人未对该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基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态学特征,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即塑性变形构造和脆性变形构造,并在塑性变形构造中识别出重荷模与火焰构造、触变构造、枕状构造、泄水构造、卷曲构造、滑塌构造;在脆性变形构造中识别出沉积岩脉、微断层、自碎屑角砾。对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变形机制、驱动力和触发机制展开研究,认为研究区内出现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触发机制主要包含地震震动和水下重力流搬运,变形机制包含液化、流化和触变作用,并总结了不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出现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物类型。将包含有地震震动诱发产生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变形沉积层解释为震积岩,并对研究区内及区外14口取心井取心段震积岩进行了解释,依托建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横向对比。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结合青海湖野外地质考察资料,对各沉积相及微相类型精细划分,并建立了对应的测井相标志。研究区沙四上亚段整体为湖相沉积,主要包括滨岸亚相滩微相、坝微相(砂质坝、砾质坝);浅湖亚相风暴沉积微相;半深湖亚相重力流沉积微相(滑动-滑塌沉积、泥质碎屑流沉积)。通过岩心单井相综合分析、连井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确定了不同体系域中沉积相展布特征,低位域以发育滨岸滩坝沉积为主,局部出现浅湖风暴沉积;湖侵域以发育半深湖重力流沉积为主,局部出现滨岸滩坝沉积;高位域以发育滨岸滩坝沉积为主。不同沉积体系侧向分布随体系域变化(湖平面涨落)产生规律性变化,具有良好的分带性。重点对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滨岸滩坝沉积体系控制因素展开研究,明确了古地貌、古水深、古物源和古风场是滨岸滩坝沉积体系的主要控制因素,平缓的古地貌、较浅的古水深、紧靠南部鲁西隆起物源区,较强的古风力和正对的迎风侧,是滩坝砂体大面积分布的必要条件,最终建立了研究区沙四上亚段沉积模式。根据不同类型沉积物单井油气显示及孔隙度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控储层砂体分类标准。

井春丽[2](2020)在《事件沉积学的发展简述及其对油气勘探影响探讨》文中认为近期主要的油气勘探发现仍然集中在沉积岩中,说明今后的油气勘探重点仍在沉积岩中,而深水、超深水成为重要的储量增长点。因此需要加强对于深水沉积物研究,深水重力流等事件沉积物是深水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深水中的事件沉积物对于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随着沉积学的研究发展,沉积学家认识到通过一些灾变地质事件形成的沉积物,在其沉积过程中并不存在机械沉积分异过程,导致其与正常沉积物沉积特征不同。随之提出了事件沉积的概念。事件沉积是指反映某种地质事件具有突发性、瞬时性、超常性和空间延展性的沉积现象。在地质历史时期,除了类似白垩纪末规模宏大的极端事件,也有一些可能规模有限且不定期重复出现的事件,如风暴事件、灾害性洪水、重力流、火山等,这些事件都会有沉积物堆积,也被称事件沉积物。随着新灾变主义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对于事件沉积物的研究,形成了事件沉积学。事件沉积学主要研究全球性灾变或突变事件发生中产生的沉积作用过程及其沉积物。本文简要分析介绍了事件沉积学的发展过程和及其研究现状,探讨了深水事件沉物(浊积岩、风暴岩、震积岩)与油气的关系,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准噶尔盆地风城组事件沉积类型分析得出结论有(1)陆相湖盆深水沉积物中的事件沉积物是对于构造活动的响应。陆相湖盆深水沉积物,特别是烃源岩的发育受构造控制,因此与地质事件沉积有密切关系。(2)陆相湖盆深水沉积物中浊积岩、震积岩、风暴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凝灰岩等是突发灾害地质事件的产物,其发育也和构造活动密切相关,且从其沉积特征来看具备成为储集层的有利条件。(3)从现有勘探来看陆相湖盆深水沉积物中浊积岩、震积岩、风暴岩、火山碎屑岩等可以形成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因此陆相湖盆深水沉积物中浊积岩、震积岩、风暴岩、火山碎屑岩可能成为油气勘探的方向。

刘天琳[3](2018)在《修武盆地沉积及构造演化对下寒武统页岩气成藏的控制》文中研究表明修武盆地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但在页岩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本文从沉积及构造演化对页岩气成藏控制的角度,在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利用研究区的野外剖面、钻井、录井、测井、分析化验及地震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阐明了修武盆地下寒武统沉积及构造演化对页岩气成藏的控制。修武盆地下寒武统SQ2和SQ3沉积时期大部分层段存在热液成因硅且含量较高,水体普遍具有强还原性。以SQ3沉积时期生物生产力最高。热液活动使水体还原性增强,生物生产力提高,从而控制有机质的富集,进一步影响页岩气的富集。SQ2和SQ3为研究区下寒武统页岩气有利发育层段。构造演化对页岩含气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修武盆地构造演化史分为六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早期以沉降为主;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研究区抬升,断裂发育导致天然气逸散;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页岩应力由挤压变为拉张,天然气沿着拉张断裂大量损失;喜马拉雅晚期应力由拉张重新变为挤压,散失量减少。页岩生烃、储集能力、直接盖层、间接盖层等控藏条件演化过程匹配最佳的时期为页岩气富集的关键时刻。王音铺组—观音堂组页岩关键时刻持续时间为中二叠世—侏罗纪,结束时间据现今时间长,页岩含气量低,对页岩气富集不利。

严兆彬[4](2018)在《浙西早寒武世地震事件沉积特征与地质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浙西地区古生界岀露齐全,研究深入,其中江山碓边剖面是国际寒武系江山阶金钉子剖面。作者在浙江开化、常山下寒武统大陈岭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大量地震软沉积变形构造及海啸岩,震浊积岩。运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知识,利用显微镜、电子探针,扫描电镜、质谱仪等分析技术手段,对地震事件沉积层、地震液化脉及其母岩开展了镜下鉴定,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锶同位素等分析研究。建立了浙西早寒武世地震事件沉积序列,确定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活动期次,认为古地震沉积与开化—淳安断裂活动有关,界定了该断裂带的活动时间不晚于古生代早期;揭示了液化脉的物质来源和运移方向,厘定了地震液化脉形成不同阶段的独特矿物和地化异常标志,建立了地震液化脉成因机理模型,解释了海相地震液化脉具有陆相地化特征的原因,完善了地震事件沉积理论;针对浙西下寒武统大陈岭组沉积相一直存在半深水相和浅水相两种观点,通过对海啸沉积和碳同位素异常分析,结合沉积层中古生物化石出露位置、地震液化脉体中Sr/Ba异常、Gd异常等,认为海啸作用使不同水深的来源物形成混积层,造成沉积环境的突变,合理地揭示了造成大陈岭期沉积异常的原因,为研究混合沉积层、沉积异常等提供了一个例证。作者对浙西早寒武世碳酸盐岩做系统调查时发现,在开化裴岭脚产出的大陈岭组碳酸盐岩中含有大量的液化脉、软沉积变形构造、角砾岩及与之伴生的浊积岩等典型的地震—海啸沉积标志。根据地震岩特征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大陈岭期的地震活动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以震积岩(Aa-地震液化亮晶脉和地震液化泥晶脉)、海啸岩(B-具丘状层理或平行层理的内碎屑白云质灰岩)、震浊积岩(C-具递变层理或鲍马序列且层面上有槽模构造的砾屑白云质灰岩或砂屑白云质灰岩)和背景沉积(D)组成的A—B—C—D沉积序列为特征;第二期为震积岩(Aa-地震液化亮晶脉和地震液化泥晶脉、Ab-震裂岩、Ac-震褶岩和Ad-震塌岩)和背景沉积(D)组成的A—D沉积序列。而在常山白石和芳村的大陈岭组剖面,上述特征不明显,但能识别出液化变形、包卷层理等构造。往南东至江山的碓边则不见地震岩特征。从地震岩的分布上分析,浙西大陈岭期的地震活动不受控于江山—绍兴深断裂,应与开化—淳安大断裂的形成有关,是开化—淳安大断裂形成于早古生代的一个证据。对浙西早寒武世两期地震事件的古地震强度和地震节律研究发现,两期地震的震级位于6到7.6之间。地震节律<5Ma,远远低于国内其他研究者报道的地震节律,可能是开化—淳安大断裂形成早期频繁活动的结果。通过与佳木斯、喜马拉雅、冈底斯、羌塘和中缅等地块的大地构造对比分析,并结合对浙西寒武系岩相古地理的分析研究,认为浙西的地震事件是震旦构造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泛非构造活动的一部分。对浙江江山碓边和开化裴岭脚含海啸沉积层的下寒武统大陈岭组碳酸盐岩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定。江山碓边剖面的δ13C、δ18O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9‰—0.6‰、-12.5‰—7.9‰,均值分别为-0.08‰、-10‰。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在中上部有个明显的正漂移,与当地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不一致,在浅水盆地区具有δ13C正漂移,且δ13C正漂移处产深水相的Arthricocephalus(节头虫)化石。开化裴岭脚含海啸沉积层剖面的δ13C地层曲线在海啸沉积层亦具有一个明显的正异常。对比研究可知δ13C正漂移和深水相化石对应于地震—海啸事件沉积层位,认为地震引起的海啸作用使不同水深的来源物形成混合沉积层,造成盆地环境突变,并在地球化学和生物上的有所响应。碳酸盐岩中液化脉是地震事件沉积的重要识别标志之一,但对与其类似的软沉积变形脉体却有不同的成因解释。对碳酸盐岩中脉体和母岩做了镜下鉴定、能谱分析和常量元素定量分析。镜下显示脉体中炭质、硅质成分明显高于母岩,与“臼齿构造”的“等粒质纯”明显不同;线分析和面分析显示,母岩中Ca、Sc含量高于脉体,而K、Al、Si、Mg则低于脉体,定量分析显示脉体和母岩中方解石的化学性质基本一致,与前人对“臼齿构造”分析结果明显不同。综合对脉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浙西碳酸盐岩中的液化脉体属于地震成因,为地震液化脉。地震液化脉体和母岩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液化脉中Cs、Ba、Th、Zr、Hf、Cr、Rb、Nb等反映陆源性质元素明显高于母岩,而Sr、Y、Ni反映海相沉积特征元素则表现为母岩高于脉体。通过对V、Mo富集度和微量元素特征参数Sr/Ba、Th/U等的综合研究,发现液化脉体表现为氧化环境,母岩为偏还原环境,且脉体和母岩均具有淡水作用特点。研究认为,早寒武世大陈岭期白云质灰岩沉积过程中有蚀源区陆源碎屑物的补入;在地震突发振动力作用下,富水软沉积层液化泄水,因化学沉积物和碎屑沉积物性质的差异,塑性碳酸盐沉积物随水部分流失,使得单位体积内碳酸盐沉积含量低于母岩,导致脉体中更富陆源物质;软沉积层属潮上带,地震液化泄水后期至成岩期,该软沉积曾暴露地表,受后期陆源物的再补给及大气降水淋滤蚀变作用影响,表现为古气候和古盐度异常,为浙西大陈岭组浅水相沉积提供了地球化学的证据。地震液化脉和母岩的碳氧锶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两期脉体的δ13CPDB-w为+0.01-1.09‰,;δ13CPDB-v为-0.07-1.51‰,数值均属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区。但每一个样品均显示母岩的δ13CPDB>脉体的δ13CPDB,脉体的碳同位素值相对母岩呈现明显的负漂移,第一期平均负漂移0.3‰,第二期平均负漂移0.5‰,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地震驱动造成的泄水构造产生的同位素分馏、后期蚀变和泄水过程中δ12C优先于δ13C从沉积物中迁移所致;脉体和母岩的氧同位素值两期液化脉表现明显不同,第一期地震事件中δ18OPDB为-9.9-11.6‰,脉体和母岩变化不大,略有负漂移;第二期地震液化脉体的碳同位素值相对应母岩的碳同位素值具有明显的负漂移,且规律明显,主要是由于地震驱动造成的泄水构造产生的同位素分馏、后期蚀变和泄水过程中δ160优先于δ180从沉积物中迁移所致;两期地震液化脉体的Sr87/Sr86w母岩值平均为0.712635,高于国内外报道的寒武系海相灰岩Sr87/Sr86w值,液化脉体内Sr87/Sr86值明显高于母岩,Sr87/Sr86脉体值平均为0.733804,最高可达0.794550,与前人对海相灰岩中锶同位素多为海相、陆源、幔源来源均不相同,倒是与陆相沉积物、花岗岩、变质岩中的锶同位素值相当。从野外观察、镜下分析可知,脉体中不具有花岗岩成分,则说明地震发生时,该层位软沉积物属于近地表或者已经暴露出地表,地震液化泄水后形成地裂缝,地裂缝内被后期陆相物质沉积充填,因此脉体中Sr87/Sr86值才会具有陆相沉积特征,地震泄水作用伴随有短期的热作用,导致锶同位素异常,与Sr/Ba异常、Gd异常结果一致。地震液化脉形态受地震强度的制约,地震强度强烈,可形成上下贯通型液化脉,或砂岩丘,砂岩墙。地震强度较强,则脉体呈梭形,纺锤型,不穿层。地震强度中等,脉体则顺层产出,偶见火焰状构造。从地震发生—地震软沉积变形层稳定—固结成岩—成岩后期的不同阶段,地震液化脉体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地震发生期,表现母岩中的K、Na等元素向脉体迁移;软沉积变形到软沉积层沉积稳定期,表现碳氧锶同位素分馏;成岩期后,脉体地球化学行为表现为氧同位素进一步分馏,Sr、Ba和Gd等元素异常。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液化脉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建立了地震液化充填机理模型。

唐娜[5](2017)在《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岩相古地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寒武系海相沉积发育,寒武统分布广泛,出露良好,层位齐全,岩石类型丰富,既有可作为烃源岩的暗色细碎屑岩,也有广泛发育的可作为良好储层的碳酸盐岩,此外膏盐岩也比较发育,可作为优质盖层。因此,四川盆地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油气前景十分乐观。岩相古地理研究是油气勘探的基础,有效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分布和组合都会受到岩相古地理的控制,所以对研究区内的岩相古地理开展系统的研究,分析其与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发育的关系,可为油气勘探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依据。前人对研究区寒武系的岩相古地理研究也较多,但是随着钻井、地震、测井资料越来越丰富,相关的岩心、地化等方面的资料也有所更新,所以,本文以“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评价研究”为支撑,在定量的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沉积学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定性定量等资料,多因素综合作图,对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各地层进行详细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并从岩相古地理单元的角度分别优选出生储盖的有利区,进而划分有利勘探区带。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分为三类:碎屑岩、碳酸盐岩以及膏盐岩,以碳酸盐岩中的白云岩为主。碎屑岩主要发育在筇竹寺阶和沧浪铺阶,其中较粗的砾岩和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缘,较细的粉砂岩在全区都有分布,泥页岩则主要分布在东南缘。碳酸盐岩可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主要发育在沧浪铺阶和龙王庙阶,其中石灰岩包括颗粒石灰岩、灰泥石灰岩和礁石灰岩,白云岩包括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又可分为泥-粉晶白云岩、砂糖状(细、中晶)白云岩和花斑状粉晶白云岩。膏盐岩则主要发育在龙王庙阶,分布在雷波抓抓岩-金阳王家屋沿线、川中隆起东南部,包括盐岩和膏岩,膏岩又可分为纯石膏岩主、云质及含云质膏岩、膏溶角砾岩等十类。通过对实测剖面、观察剖面以及钻井剖面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对研究区内的基干剖面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进行分析,表明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沉积环境类型多样:筇竹寺期-沧浪铺期发育包括冲积扇、三角洲滨岸、浅水陆棚、深水陆棚,盆地边缘向东南和东北水体加深,发育斜坡-盆地;龙王庙期发育碎屑潮坪、碳酸盐岩台地,台地又分为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发育混积潮坪、膏岩泻湖、台内滩,开阔台地在盆地东南侧及周缘,包括点滩和滩间海,向东南和东北水体加深,发育斜坡-盆地。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四川盆地早寒武世各期岩相古地理。本次研究选取多种单因素,包括地层厚度、浅水碳酸盐岩含量、深水沉积岩含量、深水碳酸盐岩含量、黑色页岩含量、浅水碳酸盐岩颗粒含量、石膏含量、准同生白云岩含量。根据不同的时期选取不同的能够反映其沉积环境的单因素,分别编绘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阶、沧浪铺阶和龙王庙阶岩相古地理图。研究区筇竹寺阶自西北向东南,发育的古地理单元有粗碎屑岩滨岸、细碎屑岩滨岸和陆棚,陆棚分为浅水陆棚,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深水陆棚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奉节-开县-通江一带和东南部马边-威远-古蔺一带。沧浪铺阶由于发生小规模海退,陆源碎屑向东迁移,自西北向东南发育的古地理单元为粗碎屑岩滨岸、细碎屑岩滨岸、浅水陆棚。龙王庙阶古地理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总体可概括为:西部有碎屑岩台地,主体为台、台上有湖、两侧为滩、滩上有坪、滩间为海,东南和东北缘有盆。结合各项分析测试资料,从岩相古地理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油气生储盖有利分布区。对于烃源层来说,细碎屑岩滨岸和陆棚环境均为有利的生烃环境,但是最有利的烃源岩为陆棚环境中的克拉通裂陷槽内部发育的厚度大、范围广的暗色泥页岩。对于储集层,云坪环境中由颗粒云岩经过强烈的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粉晶白云岩的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颗粒滩发育的颗粒云岩,颗粒灰岩次之,最差为滩间海环境中的泥-粉晶白云岩,总体来看,上滩比下滩更适合作为储层。对于盖层,膏盐湖中发育的膏盐岩封盖性能优于细碎屑岩滨岸环境中的粉砂质泥岩和陆棚环境中的泥页岩。综合分析生储盖有利区,划分出三类勘探有利区带:Ⅰ级为最有利区带,一个是威远-荣县一带,一个是磨溪地区;Ⅱ级为较有利区带,主要划在川北地区南江-城口一带以及盆地东南侧金沙-湄潭一带;Ⅲ级为一般勘探区带,在盆地东南缘习水-南川-石柱-忠县一带,目前无油气显示,也不建议作为近期目标。

苑伯超[6](2013)在《中上扬子地区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岩相古地理研究是油气勘探工作的基础,其开展有助于弄清岩相古地理的分布及演化规律,阐明其与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发育的关系,对于资源远景的预测评价及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上扬子盆地是我国大型的含油气叠合盆地,盆地中地层发育齐全,从上震旦统至中三叠统均为海相沉积,并以天然气、碳酸盐岩、裂缝性和高复杂构造特征而闻名,具有多旋回、多层系、多烃源岩层、多产层、油气多期成藏等特征。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已经发现了普光、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及众多的古油藏、油苗,显示了中上扬子盆地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作为中上扬子地区重要的海相地层之一,下奥陶统具有较好的储集性。到目前为止,在四川盆地、湘黔等地区下奥陶统已有众多油气显示,如女基井、威寒17井、威基井、磨深1井等井中均有天然气产出。几十年来,虽然在构造、岩石学、沉积相、烃源岩、储层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勘探过程曲折,一直没有取得大的突破。究其原因,除了地质条件复杂外,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对整个南方油气地质条件缺乏全面的、历史的、整体的和深刻的认识。多年勘探实践表明,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相类型控制了有效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分布和组合,沉积演化的多样性控制了油气资源的分布和油气藏的类型,因此,弄清岩相古地理的分布与演化规律,阐明其与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发育关系,以期指导油气勘探,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中上扬子地区早奥陶世为研究对象,以实测与观察剖面为立脚点,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多种分析测试,深入研究了各岩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其沉积环境;采用冯增昭教授倡导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对中上扬子地区早奥陶世进行了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并从古地理角度探讨了研究区早奥陶世的石油地质条件。取得了以下认识。1.在已有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实测剖面与观察剖面的研究,对研究区下奥陶统进行了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区新厂阶与红花园阶连续性较好,具有较强的可对比性;新厂阶可划分为桐梓组、南津关组与分乡组、锅塘组、盘家嘴组与马刀靖组、留嘴桥组、白水溪组、汤池组、印渚埠组中下部;红花园阶可划分为红花园组、罗汉坡组、桃花石组、印渚埠组上部、赵家坝组下部、同高组下部、宁国组下部、红石崖组下部、桥亭子组下部。2.研究区早奥陶世的岩石类型以碳酸盐岩为主,其次为碎屑岩、硅岩与变质岩。碳酸盐岩中石灰岩与白云岩均有发育,其中石灰岩居多,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及构造的差异可以进一步将其细分为颗粒石灰岩、颗粒质灰泥石灰岩、含颗粒灰泥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礁石灰岩、叠层石石灰岩、瘤状石灰岩等;白云岩包括泥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中晶白云岩、粗晶白云岩、颗粒(质)白云岩;碎屑岩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等;硅岩主要为结核状硅岩、层状硅岩;变质岩主要包括板岩、千枚岩、片岩、大理岩。3.通过对实测剖面、观测剖面及其他辅助剖面的研究分析,将研究区新厂期沉积环境划为古陆、碎屑滨岸、碳酸盐岩台地、斜坡及盆地等,碳酸盐岩台地可进一步划分出浅滩与云坪两种次级环境单元;将红花园期沉积环境划为古陆、碎屑滨岸、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斜坡及深水盆地等,碳酸盐岩台地可进一步划分出浅滩及生物礁两种次级环境单元。4.以“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为方法论,在实测、观测及收集到的野外露头与钻井剖面为基础,编制了中上扬子地区新厂阶及红花园阶的地层厚度等值线图、浅水碳酸盐岩含量(%)等值线图、深水页岩含量(%)等值线图、颗粒碳酸盐岩含量(%)等值线图、准同生白云岩含量(%)等值线图、生物礁分布图等11幅单因素图。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其他定量与定性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编制出了两个时期定量岩相古地理图各1幅。岩相古地理分析表明,新厂期与红花园期从西北至东南均依次分布着康滇古陆、碎屑滨岸、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斜坡及深水盆地等古地理单元,所不同者新厂阶碳酸盐岩台地上分布着浅滩与云坪,红花园期碳酸盐岩台地上则发育浅滩及生物礁。新厂期至红花园期总体是一个海侵的过程,海水大致沿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入侵,各古地理单元向西北方向迁移,古陆范围逐渐缩小。5.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是研究区奥陶系的主要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孔、粒内溶孔、溶洞及裂缝等,储集岩类型以裂缝型及裂缝-溶孔型碳酸盐岩为主,其次,西北部碎屑滨岸中的砂岩也是潜在的有利储层;下奥陶统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但生烃潜力有限,主要(潜在)烃源岩为江南页岩盆地中的黑色页岩及扬子碳酸盐岩台地中的深色碳酸盐岩,除此之外,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及灯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及九老洞组、上奥陶统五峰组可作为研究区主要的油气来源;研究区下奥陶统盖层主要为志留系泥岩,封盖能力强,为油气的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6.综合生烃条件、储集条件及保存条件提出了研究区下奥陶统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及其有利区域,即川中-川南地区碳酸盐岩台地及浅滩,黔南地区碳酸盐岩台地、浅滩及生物礁,鄂西及鄂西南-湘西北地区浅滩及生物礁。其中浅滩与生物礁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王熙,王明镇[7](2012)在《安徽寿县新元古界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的发现及地质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安徽寿县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底部粉砂岩层中发现了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剖面观察显示,该沉积变形构造经历了滑塌变形、滑脱变形、震动液化变形等3次以上的变形过程,很好地保存了原始沉积面貌和沉积变形特征;分析该沉积变形构造的成因,发现变形构造属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形成于浅海陆棚边缘斜坡相带。引起软沉积物变形的动力是地震事件产生的多次震动波作用,造成软沉积物滑塌、滑脱褶皱、震动液化泄水等变形作用,形成了具有复杂变形特征的软沉积物变形复合体,是一次地震事件多次地震活动的沉积记录。

汪建国,陈代钊,严德天,韦恒叶,遇昊[8](2012)在《湘西地区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碳酸盐—硅泥质沉积体系的截然转换:地层—沉积样式,形成机理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前寒武纪一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历史演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不仅纪录了后生动物的产生、灭绝以及加速分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海洋地球化学明显的变化、长期全球性海洋缺氧等。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时期地球表层环境演变及动力机制,我们对湘西地区台地一盆地转换带不同沉积类型及空间变化进行了重点解剖,发现寒武纪最早期该地区在台一盆转换带上,碳酸盐岩与硅质岩地层呈现一种截然接触,显示硅岩的形成受张性同生断层控制;该带内硅质岩成分、结构独特,主要有富管、孔丘状硅质岩、漏斗状/楔状硅质岩和脉状硅质岩体,为深部富硅热液流体沿(同生)断裂向上运移到海底喷流后沉淀(硅烟囱)而形成的一套硅质沉积。此带向盆地方向,主要发育层状硅质岩,反映热液活动衰减而海水影响增强。考虑到扬子北缘及南缘台一盆转换带的硅质岩广泛分布,因此,热液活动很有可能沿着台地边缘发育,规模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热液来源的富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还原性流体和温室气体进入海洋或大气,加速气候变暖以及海洋缺氧和富营养化。热液活动后期,由于地壳热力衰减、盆地沉降导致大规模海平面上升,深部富营养盐随上升洋流被输送至浅部,促使生物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进而形成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黑色岩系沉积。

汪建国,陈代钊,严德天,韦恒叶,遇昊[9](2011)在《湘西地区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碳酸盐—硅泥质沉积体系的截然转换:地层—沉积样式,形成机理及意义》文中提出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历史演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不仅纪录了后生动物的产生、灭绝以及加速分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海洋地球化学明显的变化、长期全球性海洋缺氧等。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时期地球表层环境演变及动力机制,我们对湘西地区台地—盆地转换带不同沉积类型及空间变化进行了重点解剖,发现寒武纪最早期该地区在台—盆转换带上,碳酸盐岩与硅质岩地层呈现一种截然接触,显示硅岩的形成受张性同生断层控制;该带内硅质岩成分、结构独特,主要有富管、孔丘状硅质岩、漏斗状/楔状硅质岩和脉状硅质岩体,为深部富硅热液流体沿(同生)断裂向上运移到海底喷流后沉淀(硅烟囱)而形成的一套硅质沉积。此带向盆地方向,主要发育层状硅质岩,反映热液活动衰减而海水影响增强。考虑到扬子北缘及南缘台—盆转换带的硅质岩广泛分布,因此,热液活动很有可能沿着台地边缘发育,规模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热液来源的富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还原性流体和温室气体进入海洋或大气,加速气候变暖以及海洋缺氧和富营养化。热液活动后期,由于地壳热力衰减、盆地沉降导致大规模海平面上升,深部富营养盐随上升洋流被输送至浅部,促使生物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进而形成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黑色岩系沉积。

马莉燕[10](2010)在《张家界天门山地区镍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以构造成矿学、矿床学及矿床地球化学为理论指导,在研究构造背景的基础上开展了地层、矿床产状、矿石组构、矿物成分等地质调查,并结合地球化学数据来分析矿床成因。结果显示:(1)中元古代,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及岩浆向上侵位作用形成的基性火山岩。在850Ma-800Ma间,沉积了板溪群的含凝灰质复理石的碎屑岩,震旦纪首先沉积的是含砾砂泥岩,而后是南沱期的冰碛砾岩,晚震旦世沉积的是的含磷白云岩、碳质页岩,而后是灯影组的白云岩。到早寒武世沉积了一套富含有机质的黑色岩系。(2)矿床呈层状及似层状分布;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碎屑条带状;镍钼矿石结构以碎屑结构、半自形构造、他形结构为主,另外可见似交代结构。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镍的硫化物、“碳硫钼矿”集合体、闪锌矿、黄铜矿,透明矿石主要为磷酸盐矿物集合、重晶石、石英及方解石。镍与钼在矿石中具有不同的赋存形式,其中镍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如针镍矿、辉砷镍矿及二硫镍矿;而钼主要以矿物集合体的形式存在,前人多称为“碳硫钼矿”矿物。镍钼之间的接触关系为:钼矿物集合体包裹镍硫化物及黄铁矿。(3)与镍硫化物空间上共生的6个黄铁矿n(S)/n(Fe)比值均小于2。(4)测试张家界三岔村含矿剖面中的Ni、Mo、V及P2O5的含量发现,其中Ni含量为0.0082%0.36%,在矿层处的含量为0.36%,该值达到矿床开采的最低品位0.3%。Mo的含量为0.033%到0.67%,在矿层处含量为0.67%,远大于工业开采的平均品位0.06%。V的含量在0.019%0.19%之间,它的含量在矿层处为0.19%,也最为富集,大于工业矿床伴生组分的可采品位0.02%。P2O5的含量则为0.03%到23%,矿层处含量达到23%,该值为磷块岩矿石品级的三级。镍钼矿石中Ni、Mo、V、P2O5富集程度均明显高于围岩,也高于下部灯影组白云岩的元素丰度。(5)富集元素组合在矿石与上覆地层的黑色页岩中存在明显地差异,矿石中富集元素为Ni、Mo、V、U、Cu、Pb、Zn、Cd、Tl、Ba等亲硫元素与过渡元素,相比之下,矿层之上的黑色页岩中亲硫元素与过渡元素明显降低,而可以代表陆源碎屑来源的Nb、Ta、Zr、Hf、Rb等高场强与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则明显增高;(6)镍钼矿石稀土元素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矿石的Eu/Eu*=1.241.69;Ce/Ce*=0.53-2.75,多数分布在0.50.7之间;Y/Ho比值为48.558.77;∑REE含量变化也很大,从3.63251.81×10-6,多为10×10-6左右。寒武系底部同类型镍钼矿区中磷块岩的LREE/HREE=4.486.95,为轻稀土富集;球粒陨石标准化的Eu/Eu*=0.73 1.59;Ce/Ce*=0.320.60,表现为负Ce异常;Y/Ho比值为46.4054.41;∑REE含量变化不大,属于同一数量级,为156.69273.85×10-6。矿石围岩中的页岩也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特征,LREE/HREE=2.609.25;球粒陨石标准化的Eu/Eu*=0.030.34,比值均<1,为负Eu异常;Ce/Ce*=1.512.75,表现为正Ce异常;Y/Ho比值为22.1635.60;页岩中∑REE含量变化范围从75.86到212.95×10-6。综合前人相关研究及上述结果得到以下结论:(1)认为从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湖南地区经历了从岛弧或边缘盆地到大陆裂谷再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综合考虑以下的条件:可能存在同生断裂的被动大陆边缘、扬子地台东南缘的贵州等地发现有岩浆活动的痕迹以及存在能提供成矿元素来源的古老的结晶基底这些条件,认为在这样的地质背景下能为早寒武世的大规模的热液成矿活动提供可能性。(2)根据矿物之间的接触关系将矿物的生成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沉积阶段、热液阶段及改造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主要产物是:黄铁矿、磷酸盐矿物及含钼的磷酸盐矿物;针镍矿、辉砷镍矿、方硫镍矿、“碳硫钼矿”、闪锌矿及黄铜矿为第二阶段的产物;石英及方解石为第三阶段的产物。(3)探针观察发现磷酸盐与钼矿物之间存在共生关系,表明两者具有一致或相似的富集方式。此为研究中的新发现,这一发现可以为研究它们的成因提供对照。(4)大部分与镍矿物密切共生的黄铁矿n(S)/n(Fe)均小于2,间接地反映出镍钼矿石具有热液成因。(5)矿石均表现出Eu/Eu*>1的特征,REE总值也等稀土元素特征与现代热液喷口的相似。(6)提出以下海底热液成矿模式:在被动大陆边缘的一侧,来自于陆源的磷慢慢汇入到海洋中。随着大陆不断拉张,至早寒武世,由于侧缘岭脊依然留存,导致汇水盆地与外界隔离。封闭的汇水盆地内部生物开始繁盛。与此同时,淋滤了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铁、镍和钼的热卤水,沿着张性断裂(同生断裂)进入到汇水盆地中,热卤水中的铁和镍与细菌作用产生的还原硫结合形成黄铁矿及镍硫化物。它们作为“质点”被生物围绕表面生长。质点表面在生物或者化学作用下吸附早先存在海水中的钼,最终形成包裹硫化物的钼矿物集合体。在区域上,由于在具有相似的背景及地质条件,因而出现了矿化点(床)大规模分布的格局。

二、湖南大庸上震旦统中的重力滑塌沉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大庸上震旦统中的重力滑塌沉积(论文提纲范文)

(1)博兴地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滩坝沉积研究进展
        1.2.2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震积岩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与结论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背景
        2.2.1 断裂体系
        2.2.2 构造格架
    2.3 构造演化特征
第3章 层序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
    3.1 层序关键界面识别
        3.1.1 层序界面识别
        3.1.2 体系域界面识别
    3.2 准层序组类型及界面识别
        3.2.1 准层序组类型
        3.2.2 准层序组界面识别
    3.3 博兴洼陷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4 博兴洼陷层序地层格架
        3.4.1 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3.4.2 连井层序地层格架
第4章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研究
    4.1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分类
        4.1.1 塑性变形构造(Ductil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4.1.2 脆性变形构造(Brittl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4.2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触发机制分析
        4.2.1 低位域
        4.2.2 湖侵域
    4.3 低位域滨浅湖背景下震积岩与地震诱发重力流沉积
        4.3.1 震积岩
        4.3.2 地震诱发重力流沉积
第5章 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体系研究
    5.1 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特征
        5.1.1 滨岸滩坝沉积体系
        5.1.2 浅湖风暴沉积体系
        5.1.3 半深湖重力流沉积体系
    5.2 单井相分析
        5.2.1 博104 井单井相综合分析
        5.2.2 博3 井单井相综合分析
        5.2.3 樊153 井单井相综合分析
        5.2.4 博901 井单井相综合分析
    5.3 连井相分析
        5.3.1 横剖面一
        5.3.2 纵剖面一
        5.3.3 横剖面二
    5.4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
        5.4.1 低位域
        5.4.2 湖侵域
        5.4.3 高位域
    5.5 滨岸滩坝沉积体系控制因素分析
        5.5.1 古地貌恢复
        5.5.2 古水深恢复
        5.5.3 古物源恢复
        5.5.4 古风场恢复
    5.6 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模式
第6章 有利储层预测
第7章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事件沉积学的发展简述及其对油气勘探影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事件沉积学发展历程
        1.2.1 事件沉积学的形成过程
        1.2.2 事件沉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2.3 事件沉积学的研究意义
    1.3 事件沉积学的研究内容
        1.3.1 事件沉积学的研究对象
        1.3.2 事件沉积的类型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浊积研究及其对油气勘探的影响
    2.1 浊积
        2.1.1 浊流沉积
        2.1.2 浊流沉积研究发展
    2.2 浊积岩识别标志
    2.3 浊积研究与油气勘探的关系
第3章 风暴沉积研究及其对油气勘探的影响
    3.1 风暴沉积
        3.1.1 风暴沉积
        3.1.2 风暴沉积研究发展
    3.2 风暴沉积识别标志
    3.3 风暴沉积研究与油气勘探的关系
第4章 震积研究及其对油气勘探的影响
    4.1 震积
        4.1.1 震积作用
        4.1.2 震积研究现状
    4.2 震积沉积特征
        4.2.1 震积岩
        4.2.2 震积岩识别标志
        4.2.3 震积沉积序列
    4.3 震积研究与油气勘探的关系
第5章 其它事件沉积研究及其对油气勘探的影响
    5.1 其它事件沉积研究及特征
        5.1.1 火山事件沉积
        5.1.2 洪水沉积
    5.2 其他事件沉积研究与油气勘探的关系
第6章 事件沉积研究与油气的关系
    6.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事件沉积
    6.2 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事件沉积
    6.3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风城组事件沉积
    6.4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事件沉积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修武盆地沉积及构造演化对下寒武统页岩气成藏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1.3.2 修武盆地页岩气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和认识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2.1.1 江南隆起区域构造特征
        2.1.2 江汉盆地区域构造特征
        2.1.3 下扬子地区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2.2.1 地层特征
        2.2.2 沉积特征
第3章 修武盆地下寒武统页岩层序地层特征
    3.1 层序界面的识别及特征
    3.2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第4章 沉积环境对修武盆地下寒武统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4.1 有机质丰度的影响因素
        4.1.1 水体氧化还原环境
        4.1.2 生物生产力
    4.2 热液活动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4.2.1 过剩硅含量的计算
        4.2.2 硅质矿物来源分析
        4.2.3 热液对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
        4.2.4 热液对生物生产力的影响
    4.3 有机质富集模式及页岩气有利发育层段预测
        4.3.1 有机质富集模式
        4.3.2 有利层段预测
第5章 构造演化对修武盆地下寒武统页岩气成藏的控制
    5.1 研究区构造特征
        5.1.1 盆地构造特征
        5.1.2 断裂发育特征
        5.1.3 构造变形特征
    5.2 研究区构造演化史分析
        5.2.1 加里东期
        5.2.2 海西期
        5.2.3 印支早期
        5.2.4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
        5.2.5 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
        5.2.6 喜马拉雅晚期
    5.3 沉积埋藏史分析
        5.3.1 剥蚀厚度恢复
        5.3.2 修武盆地沉积埋藏史恢复
    5.4 热史分析
        5.4.1 对区域古热流史的认识
        5.4.2 修武盆地的热史恢复
    5.5 构造演化与页岩气成藏关系分析
        5.5.1 修武盆地构造演化对下寒武统页岩含气性的影响
        5.5.2 构造演化与页岩气控藏条件匹配关系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浙西早寒武世地震事件沉积特征与地质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地震事件沉积
        1.2.2 地震软沉积变形
        1.2.3 地震事件沉积研究方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工作量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概况
    2.3 地层
        2.3.1 晚震旦世地层
        2.3.2 寒武系
    2.4 构造
    2.5 岩浆岩
    2.6 地震事件主要沉积岩
        2.6.1 震积岩
        2.6.2 海啸岩
        2.6.3 震浊积岩
    2.7 本章小结
3 震积岩的地震液化脉特征与地质意义
    3.1 岩石、构造特征
    3.2 电子探针分析
        3.2.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3.2.2 能谱分析结果
        3.2.3 与“臼齿构造”的对比讨论
    3.3 碳氧锶同位素分析
        3.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3.2 结果及探讨
    3.4 微量位素分析
        3.4.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3.4.2 结果及讨论
    3.5 地震液化脉的地质意义
        3.5.1 地震液化脉的成因机制
        3.5.2 地震液化脉形成的环境制约
        3.5.3 地震液化脉成因机理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海啸岩的沉积异常与地质意义
    4.1 海啸和海啸沉积概述
    4.2 海啸岩沉积异常特征
        4.2.1 沉积古地理异常
        4.2.2 碳氧同位素异常
    4.3 海啸沉积的地质意义
        4.3.1 沉积相异常是海啸沉积的响应
        4.3.2 碳同位素异常是海啸沉积的响应
    4.4 本章小结
5 地震事件的沉积序列和古地震强度
    5.1 地震事件的沉积序列
    5.2 古地震分析
        5.2.1 古地震强度
        5.2.2 地震频率
    5.3 本章小结
6 地震事件的大地构造意义
    6.1 区域大地构造与地震岩的分布特征
        6.1.1 区域大地构造简介
        6.1.2 地震岩的分布特征及与开化—淳安大断裂的关系
    6.2 地震事件的大地构造意义探讨
        6.2.1 沉积环境分析
        6.2.2 震旦构造事件的响应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岩相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构造演化过程
    2.4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3章 岩石类型及特征
    3.1 碎屑岩
    3.2 碳酸盐岩
    3.3 膏盐岩
第4章 沉积环境分析
    4.1 基干剖面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4.2 沉积环境类型
第5章 岩相古地理研究
    5.1 单因素分述
    5.2 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5.3 早寒武世大地构造与古地理演化
第6章 岩相古地理与油气
    6.1 烃源岩条件
    6.2 储集条件
    6.3 盖层条件
    6.4 有利区带预测
第7章 结论
图版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中上扬子地区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3章 岩石类型及特征
    3.1 碳酸盐岩
    3.2 碎屑岩
    3.3 硅岩
    3.4 变质岩
第4章 沉积环境研究
    4.1 基干剖面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4.2 沉积环境类型
    4.3 剖面对比研究
第5章 岩相古地理研究
    5.1 单因素分述
    5.2 新厂阶单因素分析
    5.3 新厂期岩相古地理
    5.4 红花园阶单因素分析
    5.5 红花园期岩相古地理
    5.6 古地理演化特征
    5.7 沉积模式
第6章 岩相古地理与油气
    6.1 生烃条件
    6.2 储集条件
    6.3 保存条件
    6.4 油气远景区预测
第7章 结论
图版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安徽寿县新元古界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的发现及地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特征
    1.1 滑塌变形作用——滑塌角砾岩特征
    1.2 滑脱变形作用——滑脱褶皱构造体特征
    1.3 震动液化作用——液化泄水构造特征
2 滑塌-滑脱变形复合构造的地质成因
    2.1 自身重量产生势能——滑塌作用的原动力
    2.2 软沉积物液化失水引起底辟作用——产生滑脱褶皱变形作用的主因
    2.3 震动液化作用——造就了液化泄水构造
3 沉积变形构造的驱动机制分析
4 结论

(10)张家界天门山地区镍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存在的问题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实际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述
    2.1 区域构造位置及演化
        2.1.1 元古代构造演化
        2.1.2 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2.1.3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
        2.1.4 早古生代以后构造演化
    2.2 黑色岩系的成因概述
    2.3 区域地层
        2.3.1 中元古代
        2.3.2 新元古代
        2.3.3 早古生代
        2.3.4 晚古生代
        2.3.5 中生代
        2.3.6 新生代
    2.4 有关的火山活动
        2.4.1 震旦纪的火山活动
        2.4.2 早、中寒武世的火山活动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床的地理位置
    3.2 矿区地层
    3.3 矿区构造
        3.3.1 褶皱
        3.3.2 断裂
    3.4 矿床产状
        3.4.1 矿体的特征
        3.4.2 围岩
    3.5 镍钼矿石特征
        3.5.1 镍钼矿石的结构构造
        3.5.2 矿石的矿物成分
        3.5.3 镍钼矿物的赋存
        3.5.4 黄铁矿的成矿作用
        3.5.5 矿物生成顺序表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元素地球化学
        4.1.1 金属元素纵向上分布特征
        4.1.2 矿层及围岩元素组合
    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2.1 稀土元素的研究现状
        4.2.2 Eu 正异常的意义
        4.2.3 镍钼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
        4.2.4 磷块岩的稀土元素的特征
        4.2.5 页岩的稀土元素特征
        4.2.6 小结
    4.3 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第5章 成矿条件及成因分析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5.1.1 构造背景与成矿的关系
        5.1.2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5.1.3 岩浆与成矿的关系
    5.2 矿床成因分析
        5.2.1 矿石组构及成分分析
        5.2.2 磷钼之间的关系
        5.2.3 黄铁矿n(S)/n(Fe)意义
        5.2.4 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5.2.5 镍钼来源探讨
    5.3 成矿模式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

四、湖南大庸上震旦统中的重力滑塌沉积(论文参考文献)

  • [1]博兴地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D]. 孟嘉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事件沉积学的发展简述及其对油气勘探影响探讨[D]. 井春丽. 长江大学, 2020(04)
  • [3]修武盆地沉积及构造演化对下寒武统页岩气成藏的控制[D]. 刘天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4]浙西早寒武世地震事件沉积特征与地质意义研究[D]. 严兆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12)
  • [5]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岩相古地理研究[D]. 唐娜. 长江大学, 2017(11)
  • [6]中上扬子地区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研究[D]. 苑伯超. 长江大学, 2013(03)
  • [7]安徽寿县新元古界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的发现及地质初探[J]. 王熙,王明镇. 地球学报, 2012(01)
  • [8]湘西地区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碳酸盐—硅泥质沉积体系的截然转换:地层—沉积样式,形成机理及意义[A]. 汪建国,陈代钊,严德天,韦恒叶,遇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 2012
  • [9]湘西地区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碳酸盐—硅泥质沉积体系的截然转换:地层—沉积样式,形成机理及意义[J]. 汪建国,陈代钊,严德天,韦恒叶,遇昊. 地质科学, 2011(01)
  • [10]张家界天门山地区镍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 马莉燕.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湖南大庸上震旦统重力坍塌沉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