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CT肝脏增强法

普通CT肝脏增强法

一、普通CT肝脏增强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蒋裕静[1](2021)在《双源CT碘定量技术在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评估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碘定量技术在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价值,为术前评估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分化程度提供一种新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期间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并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BUC)共50例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低级别BUC为20例,高级别BUC为30例。利用第3代西门子SOMATOM force双源CT获取所有患者的全腹部或盆部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的双能量扫描图像,将图像在双能量模式下打开并导入肝脏VNC后处理程序,得到碘图,在病灶最大层面及相邻上下2个层面勾画ROI,连续测量3次碘浓度,求取其平均值,记录为病灶的碘浓度值(IC),同时测量同一层面髂总动脉碘浓度记录为ROIb,将二者的比值定义为标准化碘浓度(NIC)并记录数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低级别BUC和高级别BUC之间的IC和NIC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接收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评估各种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HGBUC组病灶的IC(1.050±0.336)及NIC(0.110±0.034)均大于LGBUC组 IC(0.780±0.399)及 NIC(0.083±0.0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期 LGBUC 组病灶的 IC 和 NIC 为 1.912±0.700 和 0.398±0.105,LGBUC 组病灶的 IC和NIC为1.533±0.427和0.339±0.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IC和NIC诊断HGBUC的AUC分别为0.759和0.72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和60%、57.7%和 86.7%。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碘定量技术有助于术前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夏开建[2](2020)在《基于深度特征的腹部CT影像肝脏占位性病变辅助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临床诊断中,活组织切片检查(活检)是肝脏占位性病变确诊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然而活检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难免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身心上的伤害,同时易产生并发症。医学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手段,医生可以从影像中观察病变的征象,并进行分析和诊断。目前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检查的医学影像技术十分依赖操作者的经验与技术,而且往往还存在主观性强、重复性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等缺点,因此肝脏占位性病变自动辅助检测理论与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肝脏CT影像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低质量腹部影像增强重建、肝脏区域检测、肝脏分割、病变区域检测与病变类型诊断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阐明深度学习算法的多层网络机制和数学模型,揭示医学影像内部本质特征,最终提升肝脏占位性病变自动辅助诊断精度。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低质量的CT影像将严重影响目标检测、分割、特征提取、病灶识别等后续影像分析应用。CT扫描能够获取患者体内解剖结构,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检查与疾病诊断,但CT影像的重建质量与曝光时间或成像速度密切相关。如何改善CT数据的重建质量已经成为CT成像领域的主要课题。现有基于深度网络的图像增强算法直接学习退化图像与清晰图像之间的映射函数,忽略了观测模型保真项的约束。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深度残差网络CT影像增强算法。该算法将残差网络嵌入到图像增强任务中,通过多个残差增强模块和反投影模块交替优化,实现数据一致性,其中残差增强模块采用将低层次特征和高层次特征聚合连接形成新的特征,并采用联合损失函数来优化训练,提高深度模型的泛化能力。本文提出的CT影像增强算法不仅可以利用深度网络学习高层次特征,还可以利用观测模型的保真先验实现图像增强。在仿真测试数据与真实数据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不仅达到了很好的增强效果,同时也较好地保留了低质量CT图像的细节信息,能够增强后续肝脏定位、分割、病灶识别与疾病诊断的精度。(2)由于腹部CT影像中存在大量的脏器,且灰度相似,直接分割可能会引入大量的虚警,增加后续处理的复杂度。如果从影像序列中直接检测肝脏区域,缩小感兴趣区域的范围,可以增强后续分割与识别的精度。然而,现有的目标检测算法很难适应对比度低、背景复杂以及多视角变化的腹部CT影像,因此准确地检测与定位出肝脏区域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了提升肝脏检测与定位的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感知的改进深度网络肝脏影像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边缘感知融合模块有效地保留肝脏的清晰边界,并利用多尺度稠密金字塔监督模块捕获腹部影像丰富的全局上下文信息。大量定性定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肝脏检测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现有肝脏检测与定位的精度,缩小感兴趣区域的范围,增强后续分割与识别的精度。(3)由于肝脏区域的医学影像边界不明显,内部纹理差异较大,无论是以图割、能量泛函等为代表的传统影像分割方法,还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模型都不能实现肝脏区域的准确分割。这主要是由于基于人工特征的传统模型虽然可解释能力强,在简单场景下具有鲁棒的表征效果,但在复杂背景应用中存在普适性差的问题;而现有的深度学习方法虽然可以通过大数据学习提取目标的特征,但其可解释性差,无法对提取到的特征进行量化评估。因此,在深度网络肝脏检测算法的检测结果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次深度特征融合的两阶段肝脏区域分割算法。该算法首先采用改进的SCNN度量网络从标准腹部影像数据集中找出最相似的基准模板;然后采用SIFT-Flow变换进行密集匹配,获得待分割肝脏粗分割结果;最后在粗分割语义标签基础上利用多层次特征融合实现肝脏区域精分割。定性和定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肝脏分割准确性大大提高,能够增强后续病变区域语义分割与诊断的精度。(4)大多数肿瘤位于肝脏内部,只有分割出病灶区域,才能实现肝脏疾病的诊断。现有的语义分割模型对弱小目标分割能力较差,且分割结果存在空间不一致现象。因此,为了实现占位性病灶的精确检测与分割,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互学习的有监督生成对抗语义的肝脏病变区域分割架构模型。首先,前向训练中将生成器的语义映射与语义分割分开进行训练,且在后向训练中利用语义结果边缘约束获得更加精确的病灶区域;然后,采用生成网络、分割网络与对抗网络的损失项构建加权损失函数,提升各子模块的耦合程度,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与训练精度;最后,利用基于小波核空间的LSSVM向量机分类器实现占位性病变检测。大量定性定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割架构模型可以稳定地提高语义分割模型的性能,提升肿瘤类型诊断的精度。本论文有图44幅,表13个,参考文献171篇。

马拓[3](2020)在《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能谱CT探讨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小细胞肺癌(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纵隔结节病的影像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04月至2019年10月经唐山市人民医院CT平扫发现纵隔结节或肿块的首诊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支气管镜或穿刺后病理结果将纳入试验研究的患者分为胸腺癌组、纵隔淋巴瘤组;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肺内未见确切原发灶)和纵隔结节病组。其中,胸腺癌组男19例,女9例,年龄(52.52±9.84)岁;临床症状:胸痛、咳嗽、气喘18例,四肢无力6例,无明显症状4例;纵隔淋巴瘤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51.43±10.16)岁;临床症状:咳嗽、胸前区不适1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7例,无明显症状3例;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男17例,女8例,年龄(55.28±9.06)岁,临床症状:胸痛或胸闷痛10例、咳嗽7例、气喘5例、气促3例;纵隔结节病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55.81±9.47)岁,临床症状:胸闷13例、咳嗽5例、气喘6例、无明显症状2例。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行能谱CT增强扫描。利用能谱后处理软件做出不同类型病灶40-140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K)、碘浓度(IC)、水浓度(WC)等能谱参数。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列出各组数值,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对两组不同单能量水平下的CT值、病变部位碘含量、水含量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价能谱CT诊断效能。结果1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40~80 Kev单能量CT值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110 Kev单能量CT值与纵隔淋巴瘤组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动脉期40~80Kev段单能量CT值和静脉期40~90Kev段单能量CT值显着高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期80~140Kev段单能量CT值和静脉期90~140Kev段单能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水浓度低于纵隔淋巴瘤组,碘浓度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动、静脉期碘浓度均大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静脉期水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40~80 Kev段能谱曲线斜率明显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静脉期40~70Kev、70~100Kev、100~140Kev三段能谱曲线斜率明显高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动脉期这三段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能谱CT双期扫描在40~80Kev单能量CT值及动脉期和静脉期水浓度、碘浓度上可显示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的差异,有助于二者区分。2能谱扫描可在动脉期40~80Kev、静脉期40~90Kev单能量CT值,动、静脉期碘浓度及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上显示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的差异,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图4幅;表7个;参161篇。

朱凤英[4](2020)在《双能CT定量参数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后早期出血及预测迟发出血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双能CT Rho/Z定量参数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后早期出血及预测迟发出血的价值。方法:本项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取栓术后立即行双能CT(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检查的患者,以复查CT结果为参考标准来确定VNC出血组/无VNC出血组、迟发出血组/无迟发出血组;使用欧洲合作急性卒中研究作为分类方法将患者分为脑实质血肿组/无脑实质血肿组。一名医师相隔4周分2次在后处理工作站Rho/Z上进行标准感兴趣区的手动勾画,记录各组DECT参数:80k V和Sn150k Vp的CT值、模拟120k V的CT值、双能指数(DEI)、电子云密度(re)、有效原子序数(Zeff)和勾画面积大小。进行各参数与有无VNC出血、迟发出血、脑实质血肿关系之间的检验,确定与其发生有明显关联的定量参数。比较有显着差异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并计算最佳截断值,用于在手术后预测迟发出血。两名放射科医师在后处理图像虚拟平扫及碘图上确定患者是否有VNC出血并与复查CT图像对比,判断虚拟平扫及碘图在诊断取栓术后早期VNC出血的诊断效能。将Rho/Z与术后早期VNC出血有关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与虚拟平扫的诊断效能对比,从而确定术后早期VNC出血诊断效能更高的后处理方式。结果:根据排除标准,最后入组病人62例,14例始终无高密度影,48例术后首次DECT检查有高密度影,各组人数为VNC出血组(12人)/无VNC出血组(50人)、迟发出血组(25人)/无迟发出血组(37人)、脑实质血肿组(20人)/无脑实质血肿组(42人)。(1)经检验,80k V和Sn150k Vp的CT值、模拟120k V的CT值、电子云密度和勾画面积大小在各组的区分上无统计学意义。(2)使用虚拟平扫的后处理方式诊断早期颅内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是65.79%、100%、100%、64.86%、79.03%。使用RHO/Z诊断早期颅内出血诊断效能更好的参数是Zeff,最佳截断值为9.47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52.38%、96.3%、91.67%、72.22%、85.42%。两种诊断方法相比,虚拟平扫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都更高。(3)与迟发出血显着相关的定量参数DEI为0.072(0.050-0.115),明显高于无迟发出血组0.042(0.029-0.052),u=107,p<0.001,Zeff为10.18(9.35-11.48),显着高于无迟发出血组9.07(8.55-9.46),u=110.5,p<0.001,DEI、Zeff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045、9.355。(4)与脑实质血肿显着相关的参数DEI为0.079(0.051-0.122)显着高于无脑实质血肿组0.042(0.029-0.052),u=73.5,p<0.001,Zeff为10.40(9.39-11.69)高于无脑实质血肿组9.07(8.55-9.46),u=77.5,p<0.001,DEI、Zeff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058、9.09。结论:1双能CT的虚拟平扫和Rho/Z两种后处理方式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取栓术后VNC出血的早期识别有一定价值,但二者对比,虚拟平扫方式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都更高(100%),因此,早期颅内出血的识别首选虚拟平扫。2 Rho/Z的DEI和Zeff均对迟发出血/无迟发出血的区分有价值,在进行迟发出血的识别中,Zeff更有价值,最佳截断值是9.355。3 Rho/Z的DEI和Zeff均对脑实质血肿/无脑实质血肿的区分有价值,若进行脑实质血肿的识别,Zeff更有价值,最佳截断值是9.645,若进行无脑实质血肿的排除,DEI更有价值,最佳截断值是0.058。

田晓燕[5](2020)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经临床骨髓穿刺及病理结果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6例,对比MRI图像及能谱CT图像特点并比较病变检出率、正确率;以MRI图像为参考,在AW 4.7后处理工作站的GSI Viewer软件上对MRI显示为异常信号的区域,而能谱CT图像上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区域进行感兴趣区的勾画,正常对照组ROI的勾画位置及大小与MM组基本保持一致,导出相应的数据文件,该文件包括40 ke V~140 ke V(以10 ke V为间隔)各能量水平的CT值(HU)和各配对的基物质对浓度(mg/cm3)。(1)对MRI图像和能谱CT图像病变的检出率及正确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2)对两组病灶40 ke V~140 ke V单能量下的CT值、能谱曲线斜率(K=CT(40 ke V)-CT(100 ke V)/(100 ke V-40 ke V))及基物质对浓度的比较采用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及最佳诊断阈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能谱CT对病变的检出率及诊断正确率与MRI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M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共勾画110个病灶,比较发现:MM组和正常对照组ROI内的CT值在40 ke V~100 ke V单能量图像下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10 ke V~140 ke V单能量图像下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0 ke V~100 ke V单能量图像下的ROC曲线面积随着ke V的升高逐渐减低,分别为0.774、0.746、0.711、0.680、0.648、0.621、0.600,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286.545HU、204.585HU、150.500HU、119.515HU、99.910HU、92.600HU、92.390HU,其中,能谱曲线斜率的ROC面积最大,为0.839,最佳诊断阈值为4.011。对基物质对浓度比较得知,MM组和正常对照组的HAP(Water),HAP(Fat),Calcium(Water),Calcium(Fat),Water(HAP),Fat(HAP)、Water(Calcium),Fat(Calcium)8组基物质对浓度P值均小于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AP(Water),HAP(Fat),Calcium(Water),Calcium(Fa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831、0.840、0.832,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95.220 mg/cm3、127.720 mg/cm3、44.820mg/cm3、61.275 mg/cm3;Water(HAP),Fat(HAP),Water(Calcium),Fat(Calcium)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8、0.838、0.641、0.641,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997.490 mg/cm3,956.260 mg/cm3,1049.455 mg/cm3,1025.660 mg/cm3。结论(1)能谱CT在对MM的检出效能上与MRI检查没有差别;(2)能谱CT多参数成像可以在MM出现明显溶骨性病变之前显示骨质变化。

武利兵[6](2019)在《肾结石解剖学病因三维数字化测量、虚拟手术设计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30个正常人和肾结石患者采集肾脏CT的扫描数据,通过图像分割和融合来重建肾脏的三维立体模型;测量与肾结石病因的相关解剖结构数据,比较和分析正常人与肾结石患者之间这些数据的差异,以期为肾结石的病因提供基础数据参考。然后,在重建的肾结石患者的数字化三维模型上进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虚拟手术,比较虚拟手术与这些患者在实际手术的穿刺路径、穿刺点、穿刺深度和通道选择等指标的差异。同时比较经术前虚拟手术规划和模拟的PCNL手术与未经PCNL虚拟手术规划模拟的常规PCNL手术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效果、并发症和术后出血等指标方面的差异,从而为提高PCNL的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肾结石患者和正常人各30例,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选取的是2017年12月到2019年2月在北京房山区良乡医院就诊的肾结石患者,对照组是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两组患者采集肾脏CT的扫描数据后,通过图像分割和融合来重建肾脏的三维立体模型;测量与肾结石病因的相关解剖结构数据(肾脏长度、肾脏宽度、肾窦长径、肾窦宽径、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直径、肾上缘至棘突纵线距离、肾下缘至棘突纵线距离、肾门至棘突纵线距离),比较和分析两组研究对象之间这些数据的差异。根据三维数字化测量结果和重建的三维模型,对肾结石的患者采用PCNL仿真手术器械进行穿刺路径、穿刺点、穿刺深度、通道选择等的手术规划和设计,并通过虚拟仿真手术操作模拟来熟悉患者的肾内结构及其与毗邻脏器之间的关系,虚拟手术操作包括留置导管、建立通道、碎石过程和留置造瘘管等,虚拟手术后进行真实的PCNL手术;记录虚拟手术与实际手术时穿刺部位、穿刺通道、穿刺深度,来比较虚拟手术与实际手术的符合度。此组经虚拟手术后行PCNL手术的肾结石患者,为A组。查询同期因肾结石在我院住院治疗未经虚拟手术的常规PCNL手术患者为B组。比较A、B两组患者在真实PCNL手术中的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所有研究对象的肾脏螺旋CT扫描是在空腹时进行,扫描体位为平卧位,扫描时期为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和肾盂排泄期共四个时相。将所获取的四个时相的CT图像数据导入三维图像处理和编辑软件(MIMICS16.0)来产生3D图像,并通过编辑、图像分割、三维重建来形成肾结石的三维图像模型。图像分割技术主要采用的是阈值分割法和区域生长法等,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均由软件进行自动处理,但为了使图像数据更为准确,贴近真实,还需要进行人工校对。三维图像的质量评估和控制则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泌尿外科专业医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标准来判断重建的三维模型的有效性。虚拟仿真手术则是由3D Studio Max软件和FreeForm Modeling Plus(3D触觉式设计系统)来共同完成的。重建的三维模型可以被放大和缩小,还可以通过旋转来观察肾脏三维空间的位置和大小,透明化可以观察肾脏内部结构。研究过程中获取的数据在统计软件SPSS20.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双侧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肾结石患者与正常人的肾在肾脏长度、肾脏宽度、肾窦长径、肾窦宽径、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直径、肾上缘至棘突纵线距离、肾下缘至棘突纵线距离、肾门至棘突纵线距离方面的三维数字化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肾结石患者肾脏解剖学多参数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肾结石患者的肾脏长度、肾脏宽度、肾窦长径、肾窦宽径、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直径、肾上缘至棘突纵线距离、肾下缘至棘突纵线距离、肾门至棘突纵线距离等与肾结石的形成无明显相关性(P>0.05)。3、共采集了30套肾结石患者四个时相的64层CT图像,建立了30例患者的肾结石三维模型,其中有效完整的模型共29例,有效性96.7%。重建的肾脏三维模型具有很好的可视性,肾脏轮廓及其与毗邻器官的关系清晰可见,模型评分较高,肾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和肾静脉主干及回流属支均清晰可见。透明化处理后,结石形态、数目、大小一目了然,集合系统的扩张程度也清晰可见。4、虚拟仿真手术穿刺部位16例选在肾上极,13例选在肾中极;26例通道位置选在11肋间,3例通道位置选在12肋下,平均穿刺深度为(6.51±0.94)厘米。5、虚拟仿真手术有16例穿刺入路选择在上盏,13例选在中盏;26例穿刺点选在第11肋间,3例选在第12肋下;29例通道选择均为单通道;而实际手术中17例选在上盏,12例选在中盏;26例穿刺点选在第11肋间,3例选在第12肋下;28例通道选择为单通道,1例为双通道。虚拟仿真手术与实际手术的穿刺路径、穿刺点、穿刺通道符合度分别为96.6%(28/29)、100%(29/29)和96.6%(28/29),且虚拟仿真手术中平均穿刺深度为(6.51±0.94)厘米,实际手术中的平均穿刺深度为(7.05±0.83)厘米,虚拟手术与实际手术的穿刺路径、穿刺点、穿刺通道和穿刺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经虚拟仿真手术方案设计与模拟的PCNL手术组(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5.13±25.69)分钟,平均住院时间为(14.30±5.27)天,平均出血量为(40.67±59.38)毫升,术后住院时间为(7.20±1.75)天,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而常规PCNL手术组(B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83.95±60.14)分钟,平均住院时间为(16.54±6.13)天,平均出血量为(104.27±51.48)毫升,术后住院时间为(9.15±2.24)天,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9%;两组的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肾结石患者的肾脏长度、肾脏宽度、肾窦长径、肾窦宽径、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直径、肾上缘至棘突纵线距离、肾下缘至棘突纵线距离、肾门至棘突纵线距离等对肾结石的形成无明显相关性。2、肾结石虚拟手术与实际手术具有较好的符合度,术前通过重建的肾结石三维模型进行虚拟手术设计规划和模拟,有助于减少PCNL手术的出血量,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颜有霞,王思云,杨燕青,李焱,路萍[7](2019)在《PET-CT在肝泡型棘球蚴病与肝实性占位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PET-CT在肝泡型棘球蚴病与肝实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影像学对肝脏泡型棘球蚴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肝实性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资料57例,所有患者均做了PET-CT和普通CT,分别观察病灶在PET-CT和CT上的表现,根据影像学特征进行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本组57例患者经手术或经皮穿刺活检证实23例肝脏泡型棘球蚴病,18例为胆管细胞型肝癌,7例转移瘤,5例肝脓肿,4例肝脏结核;PET-CT与普通CT对肝泡型棘球蚴病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泡型棘球蚴病具有特征性的PET-CT表现,可作为与其他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依据。

魏善龙[8](2019)在《三期增强CT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残癌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研究三期增强CT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残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原发性肝癌行介入手术治疗并确诊为残癌残留的患者共62例,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普通CT检查及三期增强CT检查,分析研究患者的残癌情况。结果三期增强CT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CT检查,且三期增强CT对残癌及其血供的显示效果明显优于普通CT检查,同时,三期增强CT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术后残癌诊断的敏感性、准确率及特意度均明显优于普通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期增强CT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残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姚元珠[9](2018)在《探究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中的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分析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施予超声造影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92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的资料,全部患者都实施超声造影,观察其结果。结果总共94个肝脏病灶,其中,总共63个是中-低分化癌,总共31个是高分化癌。中-低分化癌在动脉期及实质期中主要表现是迅速增强、退出;高分化癌在动脉期及实质期中主要表现是迅速增强、慢慢退出。高分化癌的开始消退时间(244.40±26.60)s高于中-低分化癌(70.40±11.13)s(t=44.743 3,P=0.002 1)。超声造影的正确率96.81%大于普通CT 67.02%及增强CT 76.60%(P<0.05)。结论超声造影运用到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实施诊断后,能够提升诊断的正确率,并能够作为协助对小肝癌实施诊断的高效方式,其正确性及灵敏性都较大,便利且安全,值得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崔久法[10](2018)在《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岛与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骨岛与钙化双能量CT成像参数,探讨双能量CT成像用于骨岛与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具有完整的双能量CT成像资料、受检部位内含骨岛或钙化的患者。20例骨岛、20例钙化共4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4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45.30±20.56岁。双能量CT成像的原始图像经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传输至工作站,使用GSI后处理软件,在骨岛、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最大横断面层面放置圆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12mm2),分别获得骨岛、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X线能量衰减曲线即能谱曲线,并通过计算获得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的定量数值。由两位有10年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生分析归纳能谱曲线形态。使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对骨岛、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斜率K值、有效原子序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骨岛与钙化之间的差异性。结果: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有效原子序数不存在显着异常值,同时方差齐。骨岛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20.49±4.41)低于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30.86±2.77)。统计学结果显示,骨岛与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8.906,p=0.000)。骨岛的有效原子序数(11.09±1.21)低于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12.73±0.80)。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骨岛与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5.035,p=0.000)。结论:双能量CT成像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可用于鉴别骨岛和钙化。第二部分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目的:骨肿瘤根据组织起源分为软骨源性肿瘤、骨源性肿瘤、纤维源性肿瘤、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造血系统肿瘤、富含破骨巨细胞的肿瘤、脊索组织肿瘤、血管肿瘤、肌源性肿瘤、脂肪源性肿瘤、未明确肿瘤性质的肿瘤、杂类肿瘤共十二类肿瘤。骨肿瘤如此多的类别,影像征象的重叠给影像学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早期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骨肿瘤可产生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临床工作中通过对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鉴别,可判断肿瘤的起源,前者代表骨源性肿瘤,后者代表软骨源性肿瘤,进而缩小肿瘤的鉴别诊断范围。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包括单能量成像、能谱曲线、最佳ke V下的平均CT值、有效原子序数,在痛风石的诊断、尿路结石成分的分析方面已有很好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利用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22例骨源性肿瘤和20例软骨源性肿瘤进行研究,对比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两组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70ke V下的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旨在研究双能量CT成像的定量分析能否准确鉴别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进而判断肿瘤的组织学起源,以求为临床提供一种更加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肿瘤患者共42例,包括22例骨源性肿瘤、20例软骨源性肿瘤。所有患者具有完整的双能量CT成像(宝石能谱CT,GE Discovery HD 750,Milwaukee,Wisconsin,USA)资料,且骨肿瘤内均含瘤骨和瘤软骨钙化。22例骨源性肿瘤中,骨样骨瘤2例、骨母细胞瘤4例、普通型骨肉瘤16例;20例软骨源性肿瘤中,内生软骨瘤3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15例。42例骨肿瘤患者,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1186岁,平均年龄39.40±21.76岁。22例骨源性肿瘤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1173岁,平均年龄30.55±17.75岁;软骨源性肿瘤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386岁,平均年龄49.15±21.97岁。双能量CT成像的原始数据经由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传输至工作站(GE,AW4.4),通过GSI(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宝石能谱成像)后处理软件,在骨肿瘤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最大横断面层面放置圆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1-2mm2),分别获得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X线能量衰减曲线即能谱曲线,并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能谱曲线斜率K值、70ke V下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的定量数值。由两位有10年工作经验的骨关节影像医生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分析归纳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使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对能谱曲线斜率K值(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70ke V下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各组之间的差异性。骨肿瘤瘤骨及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70ke V下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对瘤骨与瘤软骨钙化鉴别的诊断效能采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感受性)曲线下AUC(Area Under the Curve,曲线下面积)判断,并取得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42例骨肿瘤,能谱曲线形态均呈衰减型,即单能量CT值随着能量的增加而减低。42例骨肿瘤,瘤骨组和瘤软骨钙化组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12.94±7.43、22.52±7.23,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低于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4.225,P<0.01)。瘤骨组和瘤软骨钙化组骨皮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48±6.94、22.31±8.00,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t=0.076,P>0.05)。瘤骨组和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4.66±2.23、3.57±1.77,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t=1.736,P>0.05)。瘤骨组22例中,瘤骨和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12.94±7.43、22.48±6.94,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低于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4.399,P<0.01)。瘤骨和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12.94±7.43、4.66±2.23,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5.009,P<0.01)。骨皮质和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48±6.94、4.66±2.23,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11.466,P<0.01)。瘤软骨钙化组20例中,瘤软骨钙化和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52±7.23、22.31±8.00,瘤软骨钙化和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t=0.090,P>0.05)。瘤软骨钙化和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52±7.23、3.57±1.77,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11.379,P<0.01)。骨皮质和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31±8.00、3.57±1.77,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10.217,P<0.01)。通过GSI Viewer软件的Optimal-CNR模式,获得最佳单能量70ke V下瘤骨、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值。瘤骨的平均CT值为580.67±319.54HU,瘤软骨钙化的平均CT值为1101.84±407.65HU,瘤骨的平均CT值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CT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4.663,P<0.01)。骨皮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1089.38±404.50HU、1156.59±373.54HU,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558,P>0.05)。骨松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214.76±127.06HU、186.18±83.09HU,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645,P>0.05)。70ke V下,瘤骨与骨皮质的CT值差为508.70±410.90HU,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的CT值差为54.75±45.41HU,两者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3.385,P<0.01)。瘤骨与骨松质的CT值差为365.91±324.27HU,瘤软骨钙化与骨松质的CT值差为975.67±442.65HU,两者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5.125,P<0.01)。42例骨肿瘤,瘤骨(n=22)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为10.21±1.43,瘤软骨钙化(n=20)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为12.83±1.21,瘤骨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6.359,P<0.01)。双能量CT成像技术中,能谱曲线斜率K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6%、75%;有效原子序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90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3%、100%;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78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3%、80%;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6%、75%;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有效原子序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97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100%;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 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75%;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 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8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80%;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 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94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95%;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 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97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100%;70 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联合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6%、75%。结论:骨肿瘤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能谱曲线均为衰减型。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低于瘤软骨钙化、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但与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但骨皮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最佳单能量70ke V下骨肿瘤瘤骨的平均CT值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CT值;骨皮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平均CT值无统计学差异。70ke V下,瘤骨与骨皮质的CT差大于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的平均CT值差,瘤骨与骨松质的平均CT值差小于瘤软骨钙化与骨松质的平均CT值差。另外,综合骨肿瘤瘤骨、瘤软骨钙化、骨松质、骨皮质的衰减型能谱曲线相互平行的特点,70ke V下瘤骨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差,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差可反映能谱曲线相互之间的距离,即瘤骨的能谱曲线相对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距离骨松质更近、距离骨皮质更远。瘤骨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曲线下面积在0.9以上的方法有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有效原子序数、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单纯有效原子序数,表明这几种方法对鉴别瘤骨与瘤软骨钙化有较高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在0.7-0.9之间的方法有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联合与骨松质的CT值差、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能谱曲线斜率K值、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表明这几种方法对鉴别瘤骨与瘤软骨钙化有一定准确性。其中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有效原子序数诊断准确性最高。综上所述,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能够用于鉴别骨肿瘤的瘤骨与瘤软骨钙化。

二、普通CT肝脏增强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CT肝脏增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双源CT碘定量技术在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临床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检查设备及检查方法
        2.2.1 检查设备及参数
        2.2.2 检查方法
    2.3 影像资料数据整理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膀胱尿路上皮癌各参数的比较
    3.2 各参数诊断效能的评估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局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能C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深度特征的腹部CT影像肝脏占位性病变辅助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1.5 论文章节
2 基于改进深度残差网络的CT影像增强算法
    2.1 本章概述
    2.2 相关技术
    2.3 基于残差网络的图像增强算法
    2.4 实验结果及其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边缘感知的深度网络肝脏检测算法
    3.1 本章概述
    3.2 相关技术
    3.3 基于边缘感知的改进深度网络肝脏检测算法
    3.4 实验结果及其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层次深度特征融合的两阶段肝脏区域分割模型
    4.1 本章概述
    4.2 相关技术
    4.3 两阶段肝脏区域分割算法
    4.4 实验结果及其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深度语义特征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区域分割及其诊断分类研究
    5.1 本章概述
    5.2 相关技术
    5.3 基于深度语义特征的肝脏疾病诊断方法
    5.4 实验结果及其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能谱CT在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1.1.3 图像后处理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纵隔淋巴瘤组、胸腺癌组性别、年龄资料比较
        1.2.2 双期增强扫描纵隔淋巴瘤和胸腺癌单能量CT值比较
        1.2.3 纵隔淋巴瘤和胸腺癌水浓度和碘浓度的比较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能谱CT在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2.1.3 图像后处理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纵隔结节病组性别、年龄资料比较
        2.2.2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结节病单能量CT值比较
        2.2.3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水浓度、碘浓度比较
        2.2.4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纵隔结节病组能量衰减曲线的斜率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3章 综述 能谱成像诊断纵隔淋巴结疾病的应用进展
    3.1 纵隔结节或肿块病变概述
        3.1.1 淋巴瘤
        3.1.2 胸腺瘤
        3.1.3 肺癌转移淋巴结
        3.1.4 纵隔结节病
        3.1.5 纵隔淋巴结结核
    3.2 宝石CT能谱成像原理
    3.3 宝石能谱CT在肿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3.3.1 能谱CT在肿瘤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3.3.2 能谱CT在肿瘤小病灶检出中的应用
        3.3.3 能谱CT在肿瘤图像质量提高中的应用
        3.3.4 能谱CT在肺癌的鉴别及病灶转移评估中的应用
        3.3.5 能谱CT在纵隔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
    3.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双能CT定量参数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后早期出血及预测迟发出血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能CT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能谱CT多参数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局限性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影像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肾结石解剖学病因三维数字化测量、虚拟手术设计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介
致谢

(7)PET-CT在肝泡型棘球蚴病与肝实性占位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PET-CT在肝脏泡型棘球蚴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3.2 PET-CT在肝脏泡型棘球蚴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8)三期增强CT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残癌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1.2.2三期增强CT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普通CT检查与三期增强CT检查对残癌数量的检出情况对比
    2.2 普通CT检查与三期增强CT检查对残癌血供情况的检查结果对比
    2.3 普通CT检查与三期增强CT检查对残癌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对比
3 讨论

(9)探究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中的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式
    1.3 指标观察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病灶相关病理学成果与相应的造影增强模式
    2.2 比照三类诊断方法诊断正确率
    2.3 比照不一致分化程度癌超声造影时间
3 讨论

(10)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1
abstract1
摘要2
Abstract2
引言
第一部分 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岛与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影像学检查方法
        3 图像后处理
        3.1 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测量
        3.2 骨岛和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4 统计学分析
        4.1 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4.2 骨岛和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结果
        1 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2 骨岛与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对比分析
    讨论
第二部分 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影像学检查方法
        3 图像后处理
        3.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测量
        3.2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4 统计学分析
        4.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4.2 70 keV单能量成像下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值及CT值差
        4.3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4.4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结果
        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2 70keV下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值及平均CT值差
        3 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对比分析
        4 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讨论
        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病理生理学
        2 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及其对骨肿瘤诊断的价值
        3 普通CT检查用于骨肿瘤影像诊断的发展及影像学对比
        4 双能量CT检查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
        5 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用于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
        5.1 能谱CT曲线对鉴别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价值
        5.2 有效原子序数对鉴别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价值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四、普通CT肝脏增强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源CT碘定量技术在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价值[D]. 蒋裕静. 扬州大学, 2021(02)
  • [2]基于深度特征的腹部CT影像肝脏占位性病变辅助诊断研究[D]. 夏开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3]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D]. 马拓.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双能CT定量参数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后早期出血及预测迟发出血的价值[D]. 朱凤英.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5]能谱CT多参数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D]. 田晓燕.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肾结石解剖学病因三维数字化测量、虚拟手术设计及临床应用[D]. 武利兵.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7]PET-CT在肝泡型棘球蚴病与肝实性占位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J]. 颜有霞,王思云,杨燕青,李焱,路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03)
  • [8]三期增强CT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残癌的价值[J]. 魏善龙. 当代医学, 2019(01)
  • [9]探究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中的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J]. 姚元珠. 系统医学, 2018(22)
  • [10]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D]. 崔久法. 青岛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普通CT肝脏增强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