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的研究与进展

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的研究与进展

一、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的研究及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云,许晶,侯丽,许亚梅,马薇,张雅月,陈信义[1](2021)在《中医药抗肿瘤多药耐药领域的守正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本文系统地回顾了陈信义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从事复方浙贝颗粒伍用化疗方案治疗难治/耐药急性白血病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有:(1)通过临床调研,确定了中医病证名与病因病机(痰瘀)、证候特征(痰瘀互阻);(2)标准的RCT研究发现,复方浙贝颗粒伍用化疗方案能够提高临床缓解率、增强化疗临床效果,且具有保护化疗骨髓损伤效果,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3)效应机制研究结果证实,复方浙贝颗粒可通过降低肿瘤细胞膜蛋白表达、调节肿瘤细胞相关酶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干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物及其信号通路等多种机制实现逆转难治/耐药急性白血病效果。该研究具有中医药特色,解决了难治/耐药性白血病难以获效的瓶颈问题,为更多的难治性白血病患者选择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机会。

李雅竹[2](2021)在《浙贝黄芩汤干预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浙贝黄芩汤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增殖、凋亡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分析浙贝黄芩汤对Wip1-p38MAPK-p53通路及细胞自噬的干预作用,探索浙贝黄芩汤抗白血病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1.检测kasumi-1细胞的化疗敏感性。使用不同浓度的化疗药物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分别干预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以对化疗较敏感的HL-60细胞作为对照,MTS法检测各组细胞的OD490吸光值,计算不同药物浓度下细胞抑制率及IC50值,测知kasumi-1的药物敏感性。2.使用不同浓度的浙贝黄芩汤醇提物干预kasumi-1,MTS法检测各组细胞抑制率。3.将kasumi-1细胞分为三组,化疗组、联合组、空白组。化疗组应用阿糖胞苷加柔红霉素处理,联合组应用浙贝黄芩汤醇提物联合阿糖胞苷及柔红霉素处理,空白组无干预,MTS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双染检验凋亡率。4.Real-time PCR、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 Wip1、p38MAPK、p53 mRNA 表达变化。5.探索性研究浙贝黄芩汤对kasumi-1细胞自噬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LC3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柔红霉素 0.01 ug/ml、0.02 ug/ml、0.05 ug/ml、0.1 ug/ml、0.5 ug/ml、1 ug/ml、2 ug/ml、5 ug/ml 分别作用于 kasumi-1 细胞,抑制率为-7.21±5.5、-6.47±5.84、0.02±4.60、0.97±8.78、47.6±2.04、62.67±1.00、62.52±1.41、56.94±1.12;以髓系白血病 HL-60 作为对照,柔红霉素按上述浓度0.01 ug/ml~1 ug/ml分别作用于HL-60,抑制率为6.46±5.54、23.94±3.26、58.47±1.73、63.07±2.15、73.25±0.3、73.25±0.16。柔红霉素对kasumi-1 的 IC50 为 2.833ug/ml,HL-60 为 0.092 ug/ml,kasumi-1 对柔红霉素的耐药倍数为30.79。选择柔红霉素0.1ug/ml进行后续实验。阿糖胞苷 0.1mg/ml、0.5mg/ml、1 mg/ml、2mg/ml、4mg/ml、8mg/ml、10 mg/ml、20 mg/ml 分别作用于 kasumi-1,抑制率为 17.65±9.34、22.09±10.16、27.64±6.10、37.13±6.05、46.06±4.61、64.86±1.23、69.55±1.35、77.92±0.52。阿糖胞苷 0.01 mg/ml、0.02 mg/ml、0.05 mg/ml、0.1 mg/ml、0.5 mg/ml、1 mg/ml、2 mg/ml、5 mg/ml分别作用于 HL-60,抑制率为 28.51±1.92、45.55±5.81、63.36±4.56、68.64±7.03、70.92±2.18、72.99±2.32、64.79±2.32、74.42±1.16。阿糖胞苷对 kasumi-1 的 IC50 为 7.820mg/ml,HL-60为0.070 mg/ml,kasumi-1对阿糖胞苷的耐药倍数为111.71。选择阿糖胞苷2mg/ml进行后续实验。2.浙贝黄芩汤醇提物 25mg/ml、50mg/ml、100 mg/ml、200 mg/ml、400 mg/ml、800 mg/ml、1600 mg/ml 分别作用于 kasumi-1,抑制率分别为 15.17±2.57、17.59±2.62、24.72±1.84、24.99±3.79、23.74±2.25、25.44±1.45、21.27±0.66。选择浙贝黄芩汤醇提物200ug/ml进行后续实验。3.kasumi-1细胞分为三组,化疗组干预药物为柔红霉素0.1ug/ml+阿糖胞苷2mg/ml,联合组干预药物为浙贝黄芩汤200ug/ml+柔红霉素0.1ug/ml+阿糖胞苷2mg/ml,空白组无干预。药物干预48h后,MTS法检测增殖抑制率,化疗组为29.00±2.85,联合组为62.52±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24h后,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空白组、化疗组及联合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4.14%、10.4%、23.5%,晚期凋亡率 1.7%、3.37%、7.48%,总体凋亡率 5.84%、13.77%、30.98%。浙贝黄芩汤醇提物可部分逆转kasumi-1细胞的化疗抗性,促进其凋亡。4.浙贝黄芩汤醇提物可明显降低kasumi-1细胞Wip1、p38、p53 mRNA表达量。Real-time RCR检测,空白组、化疗组、联合组Wip1 mRNA相对表达分别为1、73.52773±1.27401、6.587956±6.5439,p38 mRNA 相对表达分别为 1、26.65348±26.60724、0.005633±0.000147,p53 mRNA 相对表达分别为 1、127.2598±14.27375、10.51457±10.3791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Wip1、p38、p53 m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均明显升高,浙贝黄芩汤与化疗伍用可显着减低上述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联合组较化疗组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Wip1及p53蛋白未见条带显影。5.浙贝黄芩汤可促进kasumi-1细胞自噬。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单纯使用柔红霉素及阿糖胞苷化疗组,kasumi-1自噬蛋白LC3明显降低,联合组LC3蛋白含量明显增加。结论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髓系白血病细胞耐药。

谢宝真[3](2021)在《益气养阴法联合化疗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比应用益气养阴法联合化疗和单用化疗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A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AL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的方法,以客观缓解率、总生存期、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综合比较了具有益气养阴功效中药汤剂、中药注射液联合化疗和单用化疗治疗成人A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检索常用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获取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10月31日。由2名评价员独立完成筛选,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后运用Rev 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18个RCTs、1356例患者,样本量40-120不等,其中益气养阴类中药联合化疗组(试验组)672例,单纯化疗组(对照组)664例。其中有8个研究的干预措施是参麦注射液,余10项研究为中药汤剂。纳入试验的患者年龄跨度较大,分布在35-71岁之间。治疗周期不等,最短7天,最长达到了8周。对纳入研究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均属于中高偏倚风险。根据改良Jadad量表进行评分,其中Jadad评分为4分的文献2篇,3分的16篇。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结局指标方面,联合治疗组(n=627)较单纯化疗组(n=595)比较,提高了客观缓解率(≧PR)[RR1.21,95%CI(1.13,1.29)]。生存时间仅有2篇文献提及,由于数据不具体,故未进行Meta分析。联合治疗组(n=60)较单纯化疗组(n=60)对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RR 1.87,95%CI(0.88,3.98)]无统计学意义。次要结局指标方面,联合治疗组(n=350)较单纯化疗组(n=328)提高外周血WBC[MD 0.80,95%CI(-0.18,1.78)]、HGB[MD 7.51,95%CI(-1.01,16.02)]、PLT[MD 10.77,95%CI(-0.49,22.04)],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方面,联合治疗组(n=252)较单纯化疗组(n=225)减少肝损害[RR 0.29,95%CI(0.19,0.46)],减少肾损害[RR 0.50,95%CI(0.31,0.81)]。联合治疗组(n=126)较单纯化疗组(n=121)减少心脏损害[RR 0.43,95%CI(0.23,0.81)]。联合治疗组(n=194)较单纯化疗组(n=189)减轻胃肠道反应[RR 0.61,95%CI(0.48,0.76)],联合治疗组(n=228)较单纯化疗组(n=228)减少感染发生率[RR 0.55,95%CI(0.43,0.70)]。3.根据中药剂型、年龄及疾病阶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得出:非老年组的客观缓解率[RR 2.98,95%CI(2.02,4.39)]和老年组的客观缓解率[RR 1.54,95%CI(1.05,2.2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8个参麦注射液组(中药注射剂)客观缓解率[RR 1.09,95%CI(1.00,1.19)]结果无统计学意义,9个中药汤剂组的客观缓解率[RR 1.32,95%CI(1.20,1.46)]结果有统计学意义;2个复发、难治组的客观缓解率[RR 1.72,95%CI(1.15,2.57)]和16个初治组的客观缓解率[RR1.18,95%CI(1.10,1.26)]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4.本次纳入的RCT研究,均未实行盲法、分配隐匿,因此未对分组隐匿及盲法实行敏感性分析。17个研究报告了客观缓解率,以该指标进行发表偏倚检验,所有数据对称、集中分布在漏斗图内,故认为本次研究的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5.通过对所纳入文献的干预中药进行手工统计,频次由高到低的中药为黄芪、甘草、天冬、太子参、生地、党参、女贞子、枸杞子。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养阴法联合化疗治疗成人AL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同时可减少化疗毒副作用。但对于改善中医症状、提高外周血WBC、HGB、PLT无统计学意义。益气养阴类中药汤剂治疗成人AL疗效明确,推荐在辨证基础上应用大剂量黄芪以及甘草、太子参、党参、天冬、生地、女贞子、枸杞子等;但是由于入选的文献方法学质量中等,样本量偏小,大多盲法实施不明确,病例脱落的情况及原因大部分未提及,且干预的中药处方存在药味、剂量、疗程、剂型等不一致性的情况,导致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以后仍需要大量设计严格、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试验研究。

况东[4](2021)在《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探讨其对CEM细胞的增殖抑制机制。方法:白屈菜干草饮片100 g,经中药高速离心粉碎机粉碎,称取50g,经乙醇回流提取,氯仿萃取,旋转蒸发,烘干浸膏,得固体。MTT比色实验检测白屈菜生物碱在不同药物浓度下分别作用24h、48h、72h后与对应时间段对照组的OD值,计算抑制率以及半数抑制浓度;光学显微镜观察对照组与白屈菜生物碱不同药物浓度组在对应作用时间下CEM细胞的形态结构差异;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白屈菜生物碱不同浓度作用于CEM细胞不同时间段DNA Ladder形成情况;RT-qPCR检测白屈菜生物碱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于CEM细胞24h、48h后凋亡调控基因Bax、Bcl-2及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下游凋亡启动基因Caspase9、凋亡执行基因Caspase3基因转录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白屈菜生物碱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于白血病CEM细胞24h、48h凋亡启动蛋白Caspase9、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1.白屈菜有效成分(白屈菜生物碱)的提取率50 g白屈菜干草粉末,经乙醇提取,氯仿萃取,减压浓缩干燥得到白屈菜生物碱0.126 g,提取率0.525%。2.白屈菜生物碱对CEM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白屈菜生物碱在同一作用时间内,不同药物浓度(0.64μg/mL、3.2μg/mL、16μg/mL、80μg/mL)抑制白血病CEM细胞增殖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即同一作用时间,抑制率与药物浓度正相关;同一药物浓度下,24 h、48 h、72 h的OD值随药物作用时间越长而降低,即作用时间越长白屈菜生物碱对CEM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越高。24 h、48 h、72 h的IC50分别为27.63μg/mL、11.45μg/mL、8.65μg/mL。3.细胞形态学变化倒置显微镜(100×)下观察对照组CEM细胞状况良好,细胞分布均匀,形态规则,边缘完整,大小一致,侧突明显,折光透亮;经过不同药物浓度的白屈菜生物碱处理后的细胞,先后出现了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大小不一,折光变差,边缘毛糙,以及细胞碎片;经油镜下(1000×)观察发现,白屈菜生物碱药物组细胞染色出现细胞核皱缩,核边缘化或成碎片状,核内染色不均匀,染色质聚集,而对照组细胞染色均匀,细胞核边缘完整,细胞核大小一致且核与胞质界限清晰。4.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凋亡条带情况白屈菜生物碱在不同药物浓度(0.64μg/mL、3.2μg/mL、16μg/mL、80μg/mL)下作用于CEM细胞所提取的对应作用时间(24 h、48 h、72 h)细胞的DNA,从DNA电泳结果来看,相较于对照组,药物组在不同药物浓度下出现DNA Ladder,尤其是24h和48h的电泳图中,不同药物浓度组的DNA Ladder在180 bp~200 bp整数倍显现清晰;三个时间段中,对照组未出现DNA条带印迹,即DNA完整,无凋亡现象。5.RT-qPCR检测Bcl-2、Bax、Caspase9、Caspase3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Bcl-2基因的转录与对照组差异显着,4μg/mL、8μg/mL、16μg/mL三个药物浓度的细胞在药物作用24h、48h后与对照组相比Bcl-2基因转录受到明显抑制(P<0.05或P<0.01);与Bcl-2成对的Bax基因转录则升高,在给药24h、48h后Bax基因转录均上调明显(P<0.05或P<0.01);线粒体途径上的凋亡启动基因Caspase9与对照组相比转录增多(P<0.05或P<0.01)且存在浓度依赖性;凋亡执行基因Caspase3与对照组相比转录增多(P<0.05或P<0.01)。6.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9、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白屈菜生物碱在给药浓度达4μg/mL、8μg/mL、16μg/mL,作用时间分别为24h、48h,能够上调CEM细胞Caspase9、Caspase3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虽然在作用24h时,Caspase3在药物浓度4μg/ml时与对照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但当作用时间为48h时Caspase3的表达显着增高(P<0.01)。结论:1.白屈菜生物碱能抑制白血病CEM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2.白屈菜生物碱抑制白血病CEM细胞增殖的作用与细胞凋亡相关。3.白屈菜生物碱诱导白血病CEM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可通过抑制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中Bcl-2基因的转录,促进Bax基因的转录,下降Bcl-2/Bax的基因转录比,促进Caspase9、Caspase3基因转录增多;同时上调Caspase9、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牛亚娜[5](2021)在《红景天苷增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EM-C1耐药细胞对地塞米松敏感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几乎占儿童恶性肿瘤的三分之一。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耐药仍然是ALL患儿面临的挑战。传统中药具有抗肿瘤细胞增殖、促凋亡的作用,可以作为化疗中的辅助药物。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具有抗肿瘤及增强肿瘤化疗敏感性等作用,但未见SAL抗白血病作用的报道。因此本实验旨在探讨SAL对人T-ALL细胞系CEM-C7和CEM-C1细胞增值、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其是否可以增强GC耐药CEM-C1细胞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的敏感性,为克服白血病细胞耐药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1.细胞培养:通过体外细胞培养人T-ALL细胞系CEM-C7和CEM-C1细胞。2.实验分组:(1)根据SAL的干预浓度(5.0 mg/ml、7.5 mg/ml、10.0mg/ml、12.5 mg/ml和15.0 mg/ml)将CEM-C7和CEM-C1细胞分别分为5组;(2)根据DEX的干预浓度(25μg/ml、50μg/ml、100μg/ml、150μg/ml和200μg/ml)将CEM-C7、CEM-C1细胞分别分为5组;以及DEX不同浓度(25μg/ml、50μg/ml、100μg/ml、150μg/ml和200μg/ml)联合SAL(1.5 mg/ml)将CEM-C7和CEM-C1细胞分别分为5组;(3)根据T-ALL细胞系CEM-C7与耐药细胞系CEM-C1是否经SAL优化浓度(0 mg/ml、5.0 mg/ml、7.5mg/ml、10.0 mg/ml)处理分别分为4组;(4)CEM-C1细胞根据SAL是否联合DEX分为对照组、SAL组(1.5 mg/ml)、DEX组(100μg/ml)、联合组(DEX 100μg/ml+SAL 1.5mg/ml)。3.CCK-8(Cell counting kit-8):(1)检测不同浓度的SAL处理24h、48h、72h后CEM-C7、CEM-C1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2)检测不同浓度的DEX干预以及不同浓度的DEX联合SAL作用后,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3)同时确定SAL对CEM-C7、CEM-C1细胞的IC50,并计算出耐药倍数、逆转耐药倍数和相对逆转率。4.细胞凋亡: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0 mg/ml、5.0 mg/ml、7.5mg/ml、10.0 mg/ml)SAL干预48h后CEM-C1和CEM-C7细胞凋亡情况;以及SAL是否联合DEX处理CEM-C1细胞后各组细胞凋亡情况。5.细胞周期:通过流式检测不同浓度(0 mg/ml、5.0 mg/ml、7.5 mg/ml、10.0 mg/ml)SAL干预CEM-C7和CEM-C1细胞48h后周期的改变。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0 mg/ml、5.0 mg/ml、7.5 mg/ml、10.0 mg/ml)SAL干预CEM-C7和CEM-C1细胞48h后后C-MYC和LC3m RNA的表达情况。7.吖啶橙染色:检测不同浓度(0 mg/ml、5.0 mg/ml、7.5 mg/ml、10.0 mg/ml)SAL干预48h后CEM-C7和CEM-C1细胞自噬的情况。8.Western Blot:(1)检测CEM-C7和CEM-C1细胞中C-MYC蛋白的表达变化;(2)检测不同浓度(0 mg/ml、5.0 mg/ml、7.5 mg/ml、10.0 mg/ml)SAL处理CEM-C7和CEM-C1细胞48h后,自噬蛋白、凋亡蛋白和C-MYC蛋白表达变化;(3)检测SAL是否联合DEX处理CEM-C1细胞后,各组细胞自噬蛋白、凋亡蛋白和C-MY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SAL抑制T-ALL细胞增殖:(1)SAL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CEM-C7、CEM-C1细胞增殖;(2)SAL对CEM-C7和CEM-C1细胞的48h IC50分别是8.03mg/ml和6.69 mg/ml。2.SAL促进T-ALL细胞的凋亡:(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随着SAL浓度的增加,凋亡率显着增加(P<0.001);(2)SAL能诱导细胞凋亡,同时伴有BCL-2蛋白的下调以及Cleaved-PARP蛋白和Bax蛋白的上调(P<0.01);(3)与单用DEX组比较,联合组(SAL+DEX)能够更显着地诱导GC耐药CEM-C1细胞凋亡(P<0.01)。3.SAL将CEM-C7细胞阻滞于S期(P<0.01),而对CEM-C1细胞周期无影响(P>0.05)。4.SAL促进T-ALL细胞的自噬:(1)吖啶橙染色检测到SAL促进ALL细胞自噬;(2)SAL可促进CEM-C7和CEM-C1细胞自噬,同时伴有LC3基因与蛋白水平升高(P<0.001);(3)与单用DEX组比较,联合组(SAL+DEX)能够更显着地诱导GC耐药CEM-C1细胞自噬(P<0.001)。5.SAL对CEM-C1细胞耐药的逆转作用:(1)不同浓度的DEX干预48h后,CEM-C1细胞的IC50为(111.83±2.87)μg/ml,CEM-C7细胞的IC50为(0.67±0.02)μg/ml,耐药倍数为166.92倍;(2)SAL联合DEX后,CEM-C1细胞对DEX的IC50下降到(35.59±3.73)μg/ml,逆转耐药倍数为3.14(t=16.21,P=0.000),相对逆转率为0.69,表明SAL(1.5mg/ml)对CEM-C1的耐药逆转为部分逆转作用;(3)与单用DEX组相比,联合组(SAL+DEX)对CEM-C1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增加(P<0.001),且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oefficientofdrug interaction,CDI)均<l。6.SAL下调CEM-C1耐药细胞C-MYC m RNA及蛋白表达:(1)与CEM-C7细胞相比,CEM-C1细胞中C-MYC蛋白表达显着增加(t=12.75,P=0.000);(2)SAL呈剂量依赖性下调C-MYC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P=0.000);(3)与单用DEX组比较,联合组(SAL+DEX)够更显着地下调GC耐药CEM-C1细胞中C-MYC的表达(P<0.01)。结论:1.SAL可显着抑制CEM-C7和CEM-C1细胞的增殖,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诱导细胞自噬。2.SAL能增强CEM-C1细胞对DEX的敏感性,部分逆转CEM-C1细胞对GC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C-MYC下调有关。

龙思利[6](2021)在《MicroRNA-145逆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儿童ALL的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达到81%,但仍有15%-20%的复发率,且一旦复发,治愈率不足40%。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耐药是ALL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Micro RNAs(MiRNA)是约22个核苷酸的小非编码单链RNA,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参与GCs敏感性的调控,与ALL细胞对GCs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首先通过数据库分析miR-145在ALL患儿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ALL预后的影响,进而探讨miR-145对人T-ALL细胞系CEM-C7和CEM-C1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其是否可以逆转GCs耐药CEM-C1细胞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的耐药性,为探索儿童ALL耐药性的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生物信息学:应用GEO数据库数据集分析miR-145在ALL儿童中的表达水平,通过TARGET数据库数据揭示miR-145和儿童ALL预后之间的联系。2.细胞培养:运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孵育对DEX具有耐药性的人AL L细胞株CEM-C1细胞株及亲本细胞株CEM-C7。3.脂质体转染:在CEM-C1细胞中应用lipo-2000介导脂质体转染技术转入miR-145模拟物mimic及其NC阴性对照,miR-145抑制剂inhibito r及其NC阴性对照,调控miR-145在细胞中表达,并分别将其分为MM、MMN、MI、MIN四个组。4.细胞增殖抑制实验: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检测不同浓度DEX(20、40、80、160和320 mg/ml)对四组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从而揭示miR-145在CEM-C1对GCs反应性中发挥的作用。5.吖啶橙染色:探索miR-145对CEM-C1细胞凋亡的影响。6.流式细胞术:分析miR-145对CEM-C1细胞凋亡的影响。7.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miR-145在CEM-C1细胞和CEM-C7细胞中的表达,以及miR-145、促凋亡基因Bax和抗凋亡基因Bcl-2、自噬相关基因LC3及Beclin-1、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四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8.细胞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MDR1蛋白在CE M-C1细胞和CEM-C7细胞中的表达,以及转染后四组细胞中miR-145、凋亡基因Bax和抵抗凋亡基因Bcl-2、自噬相关蛋白LC3及Beclin-1、多药耐药蛋白MDR1的表达情况。9.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干预对照MMN组和miR-145高表达的MM组细胞,将其分为MMN、MMN+3-MA、MM、MM+3-MA四组细胞,作用24h后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及Beclin-1、耐药蛋白MDR1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自噬与ALL细胞GCs抗性的关系。结果:1.数据库结果显示miR-145在ALL患儿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2.miR-145高表达组ALL儿童的生存时间高于低表达组(P<0.001)。3.耐药蛋白MDR1在CEM-C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CEM-C7细胞。4.miR-145在CEM-C1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CEM-C7细胞。5.miR-145高表达后增加了GCs对CEM-C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6.促凋亡基因/蛋白Bax的表达在miR-145高表达组中增加,而抗凋亡基因/蛋白Bcl-2及耐药基因/蛋白MDR1则表达减少。7.同时,miR-145增加自噬基因/蛋白Beclin 1和LC3-Ⅱ的表达诱导自噬,从而降低耐药基因/蛋白MDR1的表达。8.3-甲基腺嘌呤(3-MA)干预后,MIN+3-MA组,耐药蛋白MDR1的表达增加,且MM+3-MA组,Beclin l的表达较MIN+3-MA增加,而MDR1的表达降低。结论:1.miR-145在ALL儿童中低表达,提示患儿预后不良;2.miR-145可以通过诱导CEM-C1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来逆转糖皮质激素的耐药性。

赵欢[7](2020)在《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克隆性增殖异常分化的恶性细胞浸润骨髓、血液及其他组织为特点,是全球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成人白血病的20%。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生物靶向治疗是其主要手段,目前的化疗使将近80%的患者缓解期达到10年以上,随着复发现象的发生,最终治愈率约为25~40%[1]。骨髓移植及多药联合强化治疗方案的应用,ALL临床治愈率进一步提高,但仍有一些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ALL复发和难治的重要因素[2-4]。因此发现逆转ALL多药耐药的药物对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复方浙贝颗粒是我科陈信义教授针对急性白血病“痰瘀互阻”基本病机拟定的针对白血病复发难治的中药复方,在前期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化疗可减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缓解率,并在基础研究中证实复方浙贝颗粒可以降低AML多药耐药相关耐药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化疗敏感性,对AL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验证复方浙贝颗粒是否在ALL的治疗中具有类似的机制,我们复制了小鼠ALL耐药模型,从药效学和逆转多药机制的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的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构建L1210/CDDP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从药效学和多药耐药机制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2.构建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从药效学探讨复方浙贝颗粒对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1.L1210/CDDP细胞经维持耐药培养,于小鼠右腋下注射细胞1×106个构建荷瘤ALL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该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2.应用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Mdr-1基因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p-gp、GST、TopoⅡ、Bcl-2、Bax 表达的影响。3.构建L1210/CDDP尾静脉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注射细胞7天后成功复制L1210/CDDP模型,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干预后可减小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减轻瘤质量,增加抑瘤率,并延长生命时长。2.与模型组比较,CDDP 组 Mdr-1、p-gp、Topo Ⅱ、bax 表达升高,GST、Bcl-2 表达降低,(P<0.05)。与CDDP组比较,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中剂量联合组Mdr-1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中、高剂量联合组P-gp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TopoⅡ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剂量联合组GST表达升高,中、高剂量联合组GST表达降低;中剂量复方浙贝组Bcl-2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Bcl-2表达降低;中剂量联合组Bax表达升高(P<0.05)。3.尾静脉注射L1210/CDDP细胞21d后,随机抽取6只小鼠,取骨髓,作涂片,观察计算原始细胞比例在5~15%之间。外周血未见骨髓原始细胞外排,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生存期延长、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CDDP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升高(P<0.05)。结论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可延长L1210/CDDP荷瘤小鼠生存期,减小肿瘤质量、体积,增加肿瘤抑制率;对于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可延长小鼠生命期、降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保护血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即可以提高两种ALL耐药模型治疗效果并可通过Mdr-1、P-gp、GST、Bcl-2、Bax机制逆转L1210/CDDP多药耐药,增强化疗有效性。

王玉洁[8](2020)在《基于多种生物传感器的血液肿瘤诊断及标志物检测》文中提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数约为392.9万例,全国恶性肿瘤死亡例数约为233.8万。其中血液肿瘤的发病率一直位列前十。为了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阻止癌症的扩散,必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前用于肿瘤诊断的金标准通常为组织活检。鉴于其活检性质,组织活检存在许多局限性,包括患者风险,样品制备,敏感性和准确性,成本高昂以及有创检查。这使得该方法不兼容于临床的早期监测。虽然一些辅助检测手段,例如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透视、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血管造影与PET-CT等,它们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直观依据,在配合临床症状进而最终确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影像学检查成本高、易出现假阴性/阳性、且某些方法辐射剂量较大,同样不适用于人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因此,开发新型检测手段,降低检测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增强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癌症的早期检测和诊断率,是当前卫生健康事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对肿瘤的二级预防可起到关键作用。当下热门的液体活检理念具有克服这些现有限制的巨大潜力。液体活检,又称液相活检,主要对血液等非固体生物组织进行采样和分析。该技术目前被广泛用于肿瘤的诊断和监测,例如检测血液中肿瘤的特异性靶点或标志物,其主要优点是无创检查。因此,它可以更好地跟踪一段时间内的肿瘤进展和突变,还可以用来监测患者治疗后的复发。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血液肿瘤患者。目前常用的液体活检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荧光光谱,放射免疫测定和免疫组化。但是,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复杂的仪器,这使其变得昂贵、费力、费时。因此,这些缺点限制了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应用。与之相比,生物传感器具有便携性、敏感性、特异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是液体活检的绝佳工具选择。生物传感器常用生物受体来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靶标,包括蛋白质、DNA/RNA、核酸等,再将产生的生物信号转换为可分析的物理化学信号。目前常用的生物传感器,如电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都可对样品中检测到的生物信号进一步放大,这极大地降低了样品的消耗和检测成本,同时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对癌症患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分别采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光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对血液肿瘤进行筛查鉴别和靶标检测,并将生物传感器检测结果与临床常用的经典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验证新型检测手段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具体工作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基于电化学传感器的血液肿瘤鉴别诊断及初步筛查即开发和评估一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利用丝网印刷电极检测全血中的白细胞来鉴别健康个体、血液肿瘤患者和实体肿瘤患者。由于细胞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都会不断地产生电荷的转移、传递和传导,使得人体的电生理活动不断进行着电荷变化。细胞的生化反应同电极上发生的电化学反应极其相似,因此可用电化学传感器检测血液中细胞的电化学信号。由于血液中含有不同种类的细胞,不同细胞会产生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将会呈现出不同的响应,从而能被灵敏地识别出来。所以,我们将从医院中收取的血液样本分为三组:健康个体、血液肿瘤和实体瘤。基于血液样本中不同疾病患者血细胞的电化学行为各不相同,本实验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通过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滴在丝网印刷电极上的血液样本中白细胞的电压峰值,然后将扫描出的电位曲线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根据其电压差和峰位移来区分疾病。通过以上实验,每个人只需被抽出极少的外周血,就可以通过电化学技术的分析,初步确定是否患上肿瘤。同时还能加强肿瘤的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早期检出率,加强人群筛查普查。通过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和检出率,进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二、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射散(Surface-enhanced roman scattering,SERS)的光学传感器在白血病耐药蛋白中的检测及临床应用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白血病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重要的调节剂,因此P-gp的检测对于发现耐药病人,调整化疗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光学生物传感器在肿瘤标志物识别领域正迅速发展。光学传感器检测方法由于具有高效快速、操作简便等特点而广受关注。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光学传感器其中的一种,即SERS方法来评估白血病细胞株和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P-gp表达水平。与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相比,SERS技术采用常规的拉曼光谱法测定吸附在粗糙的胶质金属颗粒表面的样品,被吸附的样品其拉曼光谱的信号强度可提高103~1010倍,具有信号强、灵敏度高、光谱窄、可多重检测的优势,可以实现样本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及临床应用,对有效解决多元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利用抗体装饰的磁珠捕获靶细胞,再用抗体修饰的SERS探针识别细胞中P-gp,最终形成“磁珠-细胞-探针”的三明治结构,然后用拉曼光谱仪检测该三明治结构的SERS信号强度,从而判断P-gp的表达量。本实验不仅在细胞水平进行检测,还用于评估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样本。由于SERS技术具有极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可靠性和应用潜力,凭借这些出色的功能,我们预计这种基于SERS的光学传感器检测方法可能对白血病早期多药耐药的临床诊断非常有帮助。三、基于SERS技术的光学传感器在B细胞系血液肿瘤中对其微小残留标志物的多元检测及临床监测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测量对于临床中血液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灵敏而准确的方法来监测相应的表面标志物,以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指导。本实验中,我们同样利用以SERS技术为基础的光学传感器,来检测血液肿瘤患者的微小残留标志物。由于单个标志物缺乏特异性,检测单个标志物往往不能准确诊断肿瘤的性质和疾病类别,因此开发多元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显得格外重要。相比传统的单次平行检测技术而言,多元检测技术可以提高样品的通量、减少样品消耗、缩短检测时间和降低检测成本。为此,本实验设计同时检测B细胞系的白血病/淋巴瘤的两个表面标志物,同时将实验结果与流式细胞术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SERS技术在细胞株和患者血液样本中多元检测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可重复性。在上述条件下,本实验将临床中最为棘手的肿瘤标志物多元检测与血液肿瘤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灶监测相结合,该新方法有望降低标志物检测限,提高微小残留病灶的早期筛查及检出率,为诊断难治/复发性血液病和快速调整个性化化疗方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拓展到其他类型肿瘤标志物的多元检测,具有重要的基础科研和临床应用意义。综上所述,本课题采用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高灵敏、高特异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不仅可以用于从健康人群中筛选出早期肿瘤患者、从免疫表型上区分高度同源的血液肿瘤细胞和耐药细胞、还可以发现肿瘤患者体内残存的极少的微小残留病灶。对提高临床实际样本检测的适用性和检出率,提高血液肿瘤诊断分类分型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具有重大意义。该方法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所需样本量少、无须定位、可定量和动态监测,而且由于标本可以集中处理,减少生物污染,具有极高的临床意义与商业价值,应受到广泛重视。

任丹薇[9](2020)在《槐耳逆转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CEM-C1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槐耳(Huaier)是否可以逆转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细胞株CEM-C1细胞对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的耐药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细胞培养: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培养人急性T-ALL细胞白血病细胞系CEM-C1和CEM-C7细胞。2.实验分组:(1)根据槐耳的干预浓度(50、100、200、400、600、800μg/ml)将CEM-C1、CEM-C7细胞分别分为6组;(2)根据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的干预浓度(12.5、25、50、100、200μg/ml)将CEM-C1、CEM-C7细胞分别分为6组;以及DEX不同浓度(12.5、25、50、100、200μg/ml)联合槐耳(100μg/ml)将CEM-C1、CEM-C7细胞分别分为6组;(3)根据耐药细胞系CEM-C1与敏感细胞系CEM-C7是否经槐耳优化浓度(0、200、600μg/ml)处理分别分为3组;(4)CEM-C1细胞根据是否加入PIM3的抑制剂AZD1208(5μM)分为对照组(Control)、抑制剂组(AZD1208)、槐耳组(Huaier)、槐耳联合抑制剂组(Huaier+AZD1208)。3.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1)检测经由不同浓度的槐耳处理24h、48h、72h后CEM-C1、CEM-C7两种细胞的增殖情况的变化;(2)检测经由不同浓度的DEX处理及联合槐耳作用后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的变化;(3)确定槐耳对CEM-C1、CEM-C7两种细胞的IC50及CEM-C1细胞对DEX的敏感性的变化;同时明确槐耳的最佳干预浓度及干预时间。4.细胞凋亡的检测:(1)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不同浓度的槐耳干预48h后CEM-C1、CEM-C7两种ALL细胞系的细胞凋亡情况;(2)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不同浓度的槐耳干预48h后两种ALL细胞系的细胞凋亡情况。5.细胞周期的检测:通过FCM检测不同浓度的槐耳干预48h后CEM-C1和CEM-C7细胞周期改变情况。6.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CEM-C1和CEM-C7两种细胞中以及不同浓度(0、200、600μg/ml)槐耳干预CEM-C1细胞后PIM3-mRNA的表达情况。7.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1)检测CEM-C1和CEM-C7细胞中PIM3、MDR1蛋白表达情况;(2)检测不同浓度(0、200、600μg/ml)槐耳干预CEM-C1细胞后PIM3、MDR1蛋白表达情况;(3)检测在PIM3抑制剂AZD1208(5μM)处理CEM-C1细胞后各组细胞PIM3、MDR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槐耳抑制ALL细胞增殖:(1)槐耳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CEM-C1、CEM-C7细胞增殖,且在48h作用最明显;(2)槐耳对CEM-C1、CEM-C7细胞的IC50分别是313.4μg/ml和757.5μg/ml。2.槐耳对CEM-C1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1)不同浓度的DEX单药作用CEM-C1细胞48h后的IC50为98.89μg/ml,而作用CEM-C7细胞的IC50为0.16μg/ml,耐药倍数为618.06倍;(2)DEX+槐耳对CEM-C1细胞的IC50为73.75μg/ml,耐药逆转倍数为1.34倍,而对CEM-C7细胞IC50值并无明显影响;(3)与单用DEX相比,槐耳+DEX对CEM-C1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增加,且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oefficientof drug interaction,CDI)均<1。3.槐耳促进ALL细胞的凋亡:(1)FCM检测发现随着槐耳药物浓度的增加,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2)Hoechst 33258检测到槐耳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促进ALL细胞凋亡。4.槐耳对CEM-C1和CEM-C7两种细胞系的细胞周期阻滞不明显(P>0.05)。5.槐耳下调CEM-C1细胞中MDR1蛋白的表达:(1)与CEM-C7相比,CEM-C1细胞中MDR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2)随着槐耳浓度增加,CEM-C1细胞中MDR1蛋白表达逐渐降低(P<0.05)。6.槐耳下调CEM-C1细胞中PIM3-mRNA及蛋白表达:(1)与CEM-C7细胞相比,CEM-C1细胞中PIM3-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2)随着槐耳浓度增加,CEM-C1细胞中,PIM3-mRNA及其蛋白表达降低(P<0.05);(3)在CEM-C1细胞中,加入了PIM特异性抑制剂AZD1208后,与对照组(Control)相比,PIM3抑制剂(AZD1208)组、Huaier组与Huaier+AZD1208组中PIM3与MDR1的蛋白表达均呈明显下调趋势(P<0.05),且AZD1208+Huaier组表达最低。结论:1.槐耳能抑制CEM-C1、CEM-C7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2.槐耳在一定程度上逆转CEM-C1细胞对GC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PIM3下调有关。

许珍汝[10](2020)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lncRNA转录组学分析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目前难以攻克的问题是耐药。尽管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的使用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但仍有很多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耐药现象。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在白血病化疗中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并且是治疗白血病的一道障碍。ATP结合盒亚科B成员1(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B member 1,ABCB1)是引起MDR的公认因子,并且与肿瘤的不良结果和复发密切相关。为了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mRNA在K562/ADR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我们对阿霉素耐药的CML细胞K562/ADR和其配对的敏感细胞K562进行lncRNA和mRNA测序。本项研究为揭示白血病细胞内lncRNA分子介导ABCB1异常高表达的分子机制,为逆转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研究目的:筛选和鉴定K562/ADR细胞与K562细胞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发生多药耐药可能的分子调控机制;探究LINC02432在K562/ADR细胞中通过介导ABCB1过表达而导致多药耐药发生的分子机制,从而为逆转CML细胞多药耐药并增强其对药物敏感性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对CML的K562/ADR和K562细胞进行lncRNA和mRNA测序,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通过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鉴定编码转录本的功能;通过lncRNAs与mRNAs的表达量相关性分析方法来预测lncRNA的靶基因;利用Cytoscape.exe构建了差异表达lncRNAs和mRNAs的共表达网络;通过qRT-PCR鉴定候选差异表达的lncRNA在K562/ADR和K562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水平;运用siRNA和lncRNA smart silencer技术靶向抑制LINCO2432,通过CCK-8检测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初步探究LINC02432增强K562/ADR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共检测到差异表达的lncRNAs有176个,mRNAs有1801个。其中上调、下调的lncRNAs分别有91个、85个。上调、下调的mRNAs分别有751个、1050个;GO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的mRNAs分别富集在BP(生物学过程)、CC(细胞成分)、MF(分子功能)。BP前三个排名是“cellular metabolic process”、“metabolic process”和“organic substance metabolic process”。CC前三个排名是“intracellular part”、“intracellular”和“intracellular organelle”。MF前三个排名是“binding”、“protein binding”和“molecular function”。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的mRNAs主要富集在与癌症相关的通路和信号转导通路上。例如“VEGF signaling pathway”(富集13个差异基因)、“Chronic myeloid leukemia”(富集15个差异基因)、“Renal cell carcinoma”(富集14个差异基因)、“Melanoma”(富集15个差异基因)、“Acute myeloid leukemia”(富集13个差异基因)、“Bladder cancer”(富集10个差异基因)、“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富集13个差异基因)、“Viral carcinogenesis”(富集37个差异基因)和“Glioma”(富集16个差异基因)。通过构建lncRNA和mRNA的共表达网络,LINC01419、CCDC26、LINC02432和LINC01515与ABCB1可能有相互作用关系。LINC01515、CCDC26、LINC01419、LINC02432、DUXAP8、LINC00857和ZEB1-AS1在K562/ADR中高表达,通过使用siRNA对LINC01419、CCDC26、LINC02432、LINC01515进行敲低,只有抑制LINC02432能增加K562/ADR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并且下调多药耐药基因ABCB1的表达。结论:建立了阿霉素耐药细胞K562/ADR和敏感细胞K562lncRNA表达谱。鉴定了LINC01515、CCDC26、LINC01419、LINC02432、DUXAP8、LINC00857和ZEB1-AS1在K562/ADR中表达上调,可能与K562/ADR耐药发生机制相关。抑制LINC02432的表达能增加K562/ADR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其增强药物作用的机制可能与降低ABCB1的表达及调控VEGF信号通路相关。

二、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的研究及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的研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抗肿瘤多药耐药领域的守正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守正创建中医病机理论
二、具有中医特色临床实践
三、创新解答中医疗效机制

(2)浙贝黄芩汤干预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浙贝复方逆转AML耐药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53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及转归的影响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asumi-1的生物学特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浙贝黄琴汤通过干预Wip1-p38MAPK-p53逆转Kasumi-1耐药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浙贝黄琴汤对Kasumi-1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益气养阴法联合化疗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
    4 资料筛选
    5 数据提取
    6 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及质量评价
    7 数据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
    2 入选研究的基本特征
        2.1 研究人群
        2.2 干预措施
        2.3 结局指标
        2.4 偏倚及文献质量评价
    3 Meta 统计分析结果
        3.1 主要结局指标
        3.2 次要结局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3.4 亚组分析
        3.5 发表偏倚
        3.6 敏感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益气养阴法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药品与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其他耗材
    1.5 试剂的配制
        1.5.1 10%完全培养基的配制
        1.5.2 70%、75%乙醇的配制
        1.5.3 10%HCl、20%Na OH
        1.5.4 细胞冻存液配制
        1.5.5 0.5×TBE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白屈菜生物碱的提取
    2.2 药物配置
    2.3 细胞培养
    2.4 MTT比色实验
    2.5 细胞形态学观察
        2.5.1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状态
        2.5.2 油镜观察细胞结构变化
    2.6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2.6.1 DNA提取实验
        2.6.2 琼脂糖电泳
    2.7 RT-qPCR实验
        2.7.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7.2 细胞培养
        2.7.3 RNA样本提取
        2.7.4 RNA样本的选择
        2.7.5 cDNA合成
        2.7.6 实时荧光定量PCR
    2.8 Western blot实验
        2.8.1 Western blot所需试剂
        2.8.2 蛋白样本的提取
        2.8.3 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9、caspase3 的蛋白表达
    2.9 数据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白屈菜有效成分(生物碱)的提取率
    3.2 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3.3 细胞形态学的变化
        3.3.1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3.3.2 油镜下观察细胞结构变化
    3.4 DNA琼脂糖电泳检测CEM细胞凋亡情况
    3.5 Bax、Bcl-2、Caspase9、Caspase3基因转录情况
        3.5.1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Bcl-2 基因转录情况
        3.5.2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Bax基因转录情况
        3.5.3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Caspase9 基因转录情况
        3.5.4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Caspase3基因的转录情况
    3.6 Caspase9、Caspase3 蛋白的表达
        3.6.1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Caspase9 蛋白的表达情况
        3.6.2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Caspase3 蛋白的表达情况
4 讨论
    4.1 急性白血病的分证论治
        4.1.1 辩证分型
        4.1.2 中医治疗用药
    4.2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现状
        4.2.1 发病机制
        4.2.2 临床特征
        4.2.3 治疗与用药研究
    4.3 白屈菜生物碱对造血系细胞癌的作用研究
    4.4 线粒体途径介导细胞凋亡
        4.4.1 线粒体途径介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4.4.2 线粒体途径介导T-ALL细胞凋亡的研究
        4.4.3 有毒中药调控线粒体相关基因、蛋白介导CEM细胞凋亡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白屈菜生物碱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红景天苷增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EM-C1耐药细胞对地塞米松敏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SAL诱导人T-ALL CEM-C7细胞凋亡与自噬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SAL诱导GC耐药CEM-C1细胞凋亡与自噬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SAL增强GC耐药CEM-C1细胞对地塞米松敏感性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药单体逆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MicroRNA-145逆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糖皮质激素耐药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 ABC转运体
        2. 细胞质/核内蛋白
        3. 细胞凋亡与耐药
        4 癌相关基因
        5 其他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诊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临床研究
        3 基础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8)基于多种生物传感器的血液肿瘤诊断及标志物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血液肿瘤
        1.1.1 血液肿瘤中的多药耐药
        1.1.1.1 多药耐药的表达机制
        1.1.1.1.1 药物外排
        1.1.1.1.2 药物失活
        1.1.1.1.3 药物靶点的改变
        1.1.1.1.4 DNA损伤修复
        1.1.1.2 多药耐药的检测
        1.1.1.2.1 聚合酶链式反应
        1.1.1.2.2 荧光辅助原位杂交
        1.1.1.2.3 蛋白质印迹
        1.1.1.2.4 流式细胞术
        1.1.1.2.5 免疫组化
        1.1.2 血液肿瘤中的微小残留病灶
        1.1.2.1 微小残留的检测方法
        1.1.2.1.1 常用检测方法
        1.1.2.1.2 新型检测方法
    1.2.生物传感器在血液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1.2.1.生物传感器的制造
        1.2.2 电化学传感器
        1.2.2.1 电化学传感器检测蛋白质标志物
        1.2.2.2 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核酸标志物
        1.2.3 光学传感器
        1.2.3.1 光学传感器检测蛋白质生物标志物
        1.2.3.2 光学传感器检测mi RNA和循环DNA
        1.2.3.3 光学传感器检测端粒酶活性和测量端粒长度
    1.3 本课题任务
第二章 基于电化学工作站对血液肿瘤的鉴别诊断及初步筛查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伦理声明
        2.3.2 患者数据及信息
        2.3.3 样品处理与检测
        2.3.4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5 实验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ERS技术的血液肿瘤耐药蛋白(P-GP)检测及临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实验试剂来源及配制方法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和MDR模型制备
        3.3.2 CCK-8 分析
        3.3.3 全血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3.3.4 SERS探针和捕获磁珠的制造
        3.3.5 三明治免疫分析
        3.3.6 基于SERS的光学传感器检测
        3.3.7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ERS探针和捕获磁珠的表征
        3.4.2 使用 SERS 方法诊断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耐药性
        3.4.3 SERS技术分析白血病患者的全血样本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ERS技术的血液肿瘤微小残留标志物检测及临床监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实验试剂来源及配制方法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与制备
        4.3.2 外周血采样
        4.3.3 SERS探针和捕获磁珠的制备
        4.3.4 “三明治”免疫复合物的合成和SERS测量
        4.3.5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SERS探针和捕获磁珠的合成与表征
        4.4.2 SERS免疫检测在血液肿瘤细胞株中表面标志物的识别
        4.4.3 SERS免疫检测在血液肿瘤的临床应用
        4.4.5 基于SERS的光学传感器监测MRD的动态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与会议
致谢

(9)槐耳逆转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CEM-C1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PIM3 及其与白血病的关系(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lncRNA转录组学分析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简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lncRNA转录组学分析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差异表达转录本火山图和聚类分析
        2.2 差异表达转录本的数据分析
        2.3 GO和 KEGG富集分析
        2.4 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
    3 讨论
    4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LINC02432 介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ADR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和K562/ADR耐药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2.2 测序结果中部分lncRNA在 K562/ADR中表达情况的验证
        2.3 抑制LINC01419、CCDC26、LINC01515 不能增加K562/ADR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2.4 抑制LINC02432 增加K562/ADR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2.5 抑制LINC02432 下调ABCB1 的基因表达
    3 讨论
    4 第二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
致谢

四、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的研究及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抗肿瘤多药耐药领域的守正创新研究[J]. 李冬云,许晶,侯丽,许亚梅,马薇,张雅月,陈信义. 医学研究杂志, 2021
  • [2]浙贝黄芩汤干预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D]. 李雅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益气养阴法联合化疗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谢宝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况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红景天苷增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EM-C1耐药细胞对地塞米松敏感性的研究[D]. 牛亚娜.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6]MicroRNA-145逆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性的研究[D]. 龙思利.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7]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D]. 赵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多种生物传感器的血液肿瘤诊断及标志物检测[D]. 王玉洁. 东南大学, 2020(01)
  • [9]槐耳逆转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CEM-C1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的研究[D]. 任丹薇.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1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lncRNA转录组学分析及其功能研究[D]. 许珍汝. 南华大学, 2020

标签:;  ;  ;  ;  ;  

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的研究与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