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螺钉内固定齿状突Ⅱ型骨折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加压螺钉内固定齿状突Ⅱ型骨折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一、齿状突Ⅱ型骨折加压螺丝钉内固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仲磊[1](2019)在《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与传统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技术对比,初步探讨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寰椎单侧椎弓根钉+枢椎对侧椎板钉)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评价其临床效果,为齿状突骨折合并上颈椎变异的手术方案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齿状突骨折行颈后路钉棒固定的43例患者。其中行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6例患者为实验组(单侧组n=16);行传统后路寰枢椎双侧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的2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双侧组n=27)。另统计30例行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患者,与上述43例病例的部分指标作对比。观察指标有:年龄、性别、寰枢椎脱位类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ASIA分级、VAS评分、NDI指数;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颈椎X线、颈椎CT,观察指标为植骨融合率、齿状突愈合率、植骨融合时间、齿状突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单侧组、双侧组上述所有数据,单侧组另作术前术后对照。前路30例与后路43例在年龄、性别、术前及末次随访VAS、术前及末次随访NDI指数作比较。结果:1.回顾单侧组、双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在术前ASIA、VAS评分、NDI指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数据具备可比性。两组在末次随访ASIA、VAS评分、NDI指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融合率均为100%,无统计学差异;单侧组融合时间与双侧组融合时间对比,P>0.05。单侧组齿状突愈合率85.71%,双侧组88.89%,P>0.05;单侧组齿状突愈合时间与双侧组愈合时间对比,P>0.05。3.单侧组出血量(91.88±49.56)ml,双侧组出血量(208.89±140.75)ml,P<0.05,;单侧组手术时间(105.63±24.14)min,双侧组手术时间(166.04±45.93)min,P<0.05。4.两组在术后3月植骨融合率的比较中,单侧组植骨融合率低于双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5.单侧组组内比较,神经损伤患者末次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末次随访VAS评分、NDI指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6.前路组与后路组在年龄、性别、术前VAS、NDI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末次随访VAS评分对比中,P>0.05。末次随访NDI指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单侧组术前术后对照、单侧组与双侧组对照研究,证明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的寰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相近。综上所述,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2.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为齿状突骨折合并上颈椎变异的手术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朱璇琛[2](2019)在《新型齿状突骨折前路专用螺钉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设计一种适合齿状突骨折前路手术的新型双头加压专用螺钉。方法:结合PACS影像学系统,测量100例随机正常成年人枢椎数据(1.齿突尖端到枢椎前下缘距离;2.齿突基底部横径及前后径。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测量40例Ⅱ型及部分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枢椎数据(1.齿状突尖部到骨折线中点的距离;2.骨折线中点至枢椎椎体前下缘的距离)。结合我国国人枢椎的相关数据,设计并制作出一种专用于治疗齿状突骨折的前路手术的拉力螺钉。采用15个根据真人标本浇注的PVC高分子材料枢椎模型,制作成Ⅱ型齿状突骨折模型,分成A、B、C三组,分别使用新型螺钉和常规全螺纹齿状突螺钉及半螺纹齿状突螺钉进行生物力学比较。结果:1.影像学资料测量:齿状突基底部前后径:(11.3±1.6)mm,齿状突基底部横径:(10.4±1.1)mm,齿突尖到枢椎前下缘距离:(37.3±2.1)mm,齿突尖至骨折线中点距离:(21.4±2.0)mm,骨折线中点至枢椎前下缘距离:(14.3±2.5)mm。2.新型齿状突螺钉和传统螺钉抗剪切力测试—各组最大破坏载荷力结果:A组新型螺钉(946.22±11.10)N;B 组全螺纹螺钉(739.83±6.44)N;C 组半螺纹螺钉(620.53±4.25)N。趋势性检验显示,三组间最大载荷力按C组、B组、A组依次升高,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齿状突螺钉较传统全螺纹和半螺纹拉力螺钉而言,在抗剪切生物力学性能上有明显优势。

孟亚轲,王明帅,郭永飞,杨勇[3](2019)在《老年人齿状突骨折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齿状突骨折是老年人颈椎骨折的常见类型。对于老年人Ⅰ型和Ⅲ型齿状突骨折多主张保守治疗,而对于老年人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尚缺未形成共识,且发生骨折不愈合的概率较高。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老年人齿状突骨折的病理基础、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等问题进行综述。

孟亚轲,王明帅,郭永飞,杨勇[4](2019)在《老年人齿状突骨折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齿状突骨折是老年人颈椎骨折的常见类型。对于老年人Ⅰ型和Ⅲ型齿状突骨折多主张保守治疗, 而对于老年人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尚缺未形成共识, 且发生骨折不愈合的概率较高。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 对老年人齿状突骨折的病理基础、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等问题进行综述。

王欢,刘齐[5](2016)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文中研究表明一、概述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为了给中国的骨科医师提供关于枢椎骨折治疗方面最有效的信息,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耗时11个月,在学习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CNS)2002年发布的《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处理指南》[1]和2013年修订版《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处理指南》[2]的基础上,借鉴其制定方法,基于对已发表的有关成人枢椎骨折治疗的中英

黄威,蔡贤华,李彦锦[6](2013)在《Ⅱ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与并发症分析》文中提出1概述齿状突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颈椎损伤,约占颈椎骨折的9%~15%[1-2],由于齿状突骨折在解剖上的特殊性以及在颈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如不及时就诊将会导致寰枢椎不稳,从而出现颈脊髓的急性或慢性损伤,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对于齿状突骨折的分型国内外公认的是Anderson-

王晓东[7](2009)在《颈前路单枚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颈前路单枚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颈前路单枚螺钉内固定在治疗齿状突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12月~2007年7月在我科进行颈前路单枚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5例齿状突Ⅱ型骨折或Ⅲ型骨折的患者做了随访和回顾性分析。术中均采用右侧前内侧颈横切口,切开颈阔肌并游离软组织,向外牵开颈动脉鞘,向内牵开气管食管,分离椎前筋膜,显露椎体前方,透视定位后,于颈2椎体前下终板中线上旋入导针,位置满意后,在透视监视下顺导针旋入单枚相应长度的螺钉,术后颈围制动8-12周,并随访齿状突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本组随访时间8~5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枕、颈后部疼痛,颈部僵硬症状,术后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未发生切口感染,脊髓及神经损伤,硬脊膜破裂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3月左右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不稳定或假关节形成,无螺钉松动、滑脱、断裂。结论对Ⅱ型或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进行颈前路单枚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即强度恢复成至正常的50%,颈部活动度恢复成至正常的90%,损伤较小,康复较快。减少颈部外固定时间,早期可下地活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齿状突Ⅱ型或Ⅲ型骨折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国人适宜单枚螺钉内固定。

巩固[8](2009)在《齿状突骨折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我院自2000年2月至2008年11月,采用Halo头环背心、后路Apofix椎板夹技术、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40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经门诊复诊及通讯方式随访分析骨折复位情况、颈椎活动度、骨折愈合率、手术并发症,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分析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40例,均经门诊复诊及通讯方式随访3~96个月,平均15.8个月。Halo-vest外固定架组26例均获的骨性愈合,按照Anderson - D′Alonzon分型:Ⅱ型21例,Ⅲ型5例,无颅骨钉松动、脱落,钉道皮肤感染等并发症。Apofix内固定组6例,均为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其中Ⅱ型4例,Ⅲ型2例,未见椎板夹脱出、松动及连接套筒断裂等现象,植骨块全部呈骨性融合。头颈部旋转、前屈活动范围明显受限,颈椎旋转活动平均丢失约40%。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组8例,均为新鲜齿状突骨折,其中Ⅱ型7例,浅Ⅲ型1例,未发生骨断端吸收和骨折端移位,未发生空心拉力螺丝钉松动或断裂,颈椎活动度良好。X线复查示:齿状突骨折线模糊或消失,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率100%。伴颈脊髓和神经根损伤者术后(JOA)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术后改善率= (术后总分-术前总分) /(17 -术前总分)×100 %。结果显示,术后改善率为33.3%~100 % ,平均66.9 %。结论:早期明确诊断齿状突骨折可以避免漏诊及延误治疗;结合患者骨折类型、移位情况、经济条件等,选择治疗方案,可达到预期临床疗效。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适当的外固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王晓东,马迅[9](2009)在《颈前路螺钉内固定齿状突骨折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陈孝均[10](2008)在《Iso-C 3D导航下颈前路空心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在术中实时三维图像(Iso-C 3D)导航下行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和双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和Ⅲ型(Anderson-D’Alonzo分型)成人枢椎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治疗该种骨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应用Iso—C 3D导航下颈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的患者资料,共2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7.7岁;Ⅱ型19例,Ⅲ型8例。采用单螺钉内固定20例,双螺钉内固定7例。术后、随访时,拍摄上颈椎前后位、侧位和张口位X线片以及CT检查骨折愈合情况。按末次随访时颈项疼痛和颈部的活动范围为记录,用Smiley-Webster功能结果评价量表对临床结果进行分级。结果:本组27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月,平均16个月。无论单螺钉内固定还是双螺钉内固定,所有病例骨折复位满意,骨折愈合率100%,均未出现并发症(螺钉位置不佳或螺钉松动等)。Smiley-Webster分级:单螺钉组E级14例(70%),G级4例(20%),F级2例(10%)。双螺钉组7例均为E级(100%)。结论:Iso-C 3D导航下颈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是治疗成人Ⅱ型和Ⅲ型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三维导航具有操作安全、手术精度高、创伤小等优点。

二、齿状突Ⅱ型骨折加压螺丝钉内固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齿状突Ⅱ型骨折加压螺丝钉内固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评价方法
        1.2.3 统计学分析
2.实验结果
    2.1 单侧组、双侧组基本资料组间比较
    2.2 术前ASIA分级、VAS评分、NDI指数、随访时间对比
    2.3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
    2.4 末次随访ASIA分级、VAS评分、NDI指数对比
    2.5 单侧组的术前与术后对比
    2.6 单侧组与双侧组植骨融合和齿状突愈合情况对比
    2.7 术后3月时间点上的植骨融合情况
    2.8 前路组与后路组数据比较
    2.9 附表1-7
    2.10 典型病例
3.讨论
    3.1 单侧显露的优势
    3.2 枢椎椎板钉技术存在的必要性
    3.3 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
    3.4 术中CT在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中的应用
    3.5 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技术适应征的探讨
    3.6 上颈椎非融合技术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的结合
    3.7 本研究的不足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新型齿状突骨折前路专用螺钉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影像学数据测量
    2. 前路齿状突专用空心拉力螺钉的设计
    3. 新型前路齿状突专用螺钉的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1. 枢椎的影像学测量结果
    2. 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讨论
    1. 齿状突骨折的特征和治疗选择
    2. 传统前路齿状突拉力螺钉的相对不足
    3. 新型齿状突螺钉治疗的优势及适用范围
    4. 本实验研究的不足和未来需努力的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Ⅱ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与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2 Ⅱ型齿状突骨折分型
3 手术治疗方式及并发症分析
    3.1 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3.2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
    3.3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

(7)颈前路单枚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部分
    正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齿状突骨折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综述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治疗方法
    3.3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齿状突骨折的诊断及漏诊
    4.2 齿状突骨折的分型及其意义
    4.3 治疗方法的选择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Iso-C 3D导航下颈前路空心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评价标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及图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齿状突Ⅱ型骨折加压螺丝钉内固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D]. 张仲磊. 青岛大学, 2019(02)
  • [2]新型齿状突骨折前路专用螺钉的设计与研究[D]. 朱璇琛. 苏州大学, 2019(08)
  • [3]老年人齿状突骨折的研究进展[J]. 孟亚轲,王明帅,郭永飞,杨勇. 中华外科杂志, 2019(03)
  • [4]老年人齿状突骨折的研究进展[J]. 孟亚轲,王明帅,郭永飞,杨勇. 中华外科杂志, 2019(03)
  • [5]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循证临床诊疗指南[J]. 王欢,刘齐. 中华外科杂志, 2016(10)
  • [6]Ⅱ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与并发症分析[J]. 黄威,蔡贤华,李彦锦.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04)
  • [7]颈前路单枚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疗效分析[D]. 王晓东. 山西医科大学, 2009(10)
  • [8]齿状突骨折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治疗的疗效分析[D]. 巩固. 吉林大学, 2009(08)
  • [9]颈前路螺钉内固定齿状突骨折的研究进展[J]. 王晓东,马迅. 山西医药杂志, 2009(04)
  • [10]Iso-C 3D导航下颈前路空心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D]. 陈孝均. 山东大学, 2008(01)

标签:;  ;  ;  

加压螺钉内固定齿状突Ⅱ型骨折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