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焊接部件的焊后热处理

大型焊接部件的焊后热处理

一、大型焊接构件焊后热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锦刚,晁利宁,汪强,杨晓龙,周新义,唐家睿[1](2022)在《消除大型结构件焊接畸变的焊后热处理工艺》文中指出利用有限元通用分析软件,模拟了大型焊接结构件焊后热处理前后构件的畸变分布。结果表明,焊态下结构件的最大畸变主要集中在中分面法兰处。通过模拟构件的总体畸变和结构法兰处的畸变分布,分析得出经过650℃保温6 h焊后热处理后,构件的总体畸变较小,且结构法兰处的畸变分布和焊后畸变分布呈较好的镜像对称性,可以有效改善焊后畸变,并有利于构件的尺寸稳定性。

曹睿,王恒霖,车洪艳,闫英杰[2](2021)在《ODS合金与低合金钢异种金属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文中认为总结分析了ODS合金与低合金钢异种金属焊接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ODS合金与低合金钢的摩擦焊、电阻焊和电子束焊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焊接方法下焊接接头的组织、性能和氧化物颗粒的分布情况,总结了各种焊接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不同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总结出未来ODS合金与低合金钢焊接研究的方向。

胡聪[3](2021)在《复杂环境与应力场作用下钢桥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结构因具备诸多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于桥梁建设中。但由于长期服役于交变荷载下,钢结构易发生疲劳破坏,严重影响桥梁结构安全。对于存在腐蚀介质、火灾高温等的复杂环境中,理论上就更加难以准确预估钢桥的剩余疲劳寿命。焊接接头作为钢桥最主要的连接方式之一,在实际工程中多处于复杂环境和交变荷载的耦合作用中,因而开展复杂环境与应力场作用下钢桥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的研究就很有必要。本文以母材为Q420q D高强钢的两种不同连接形式的焊接接头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腐蚀介质和火灾高温对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参照设计尺寸建立两种焊接接头的有限元模型,针对无处理、仅腐蚀处理和腐蚀与火灾处理三种工况,基于S-N曲线法对两种焊接接头疲劳寿命进行估算,并进行了两种焊接接头三种工况下的6组×10根试件的疲劳试验,研究了三种工况下两种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变化规律,为既有钢桥的剩余疲劳寿命评估和待建钢桥的抗疲劳、抗火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主要完成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钢桥焊接接头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总结了钢桥焊接结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介绍了钢桥的腐蚀类型、影响因素、预测模型和腐蚀试验,概述了钢桥腐蚀疲劳破坏机理和影响因素,阐述了火灾高温对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分布和大小的影响,并对现有的焊接过程有限元分析方法和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介绍。(2)参照国内外文献和实际试验条件设计两种焊接接头:十字接头和搭接接头。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平台建立了两种焊接接头的三维几何模型,采用热-应力耦合场分析顺序法,应用组合热源,结合生死单元技术,焊后按火灾标准升温曲线对焊接接头施加火灾温度荷载,获得了焊接过程和火灾高温处理过程中的焊接接头瞬态温度场、空间残余应力的大小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焊接过程中,十字接头焊缝熔池最高温度接近2500℃,搭接接头焊缝熔池最高温度超过2700℃,均超过了Q420q D钢室温时的熔点,且节点温度离热源越近,温度越高。火灾高温处理后,两种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残余应力大体按位置呈对称分布。(3)建立了单个角焊缝含不等数量腐蚀坑的两种焊接接头静力分析模型,获得了单个角焊缝中腐蚀坑数量与应力集中系数、疲劳寿命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基于FE-SAFE软件预测了三种工况模型的疲劳寿命。结果表明,搭接接头的应力集中系数要大于十字接头的应力集中系数,两种焊接接头在相同应力荷载下,无处理模型、腐蚀与火灾模型和仅腐蚀模型的疲劳寿命依次递减,且十字接头的疲劳寿命始终高于搭接接头的疲劳寿命。(4)进行了两种焊接接头三种工况下的疲劳试验,获得了相应的S-N曲线,分析了疲劳断口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和疲劳损伤。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和各国规范设计曲线对两种焊接接头的疲劳特性和疲劳寿命给予评价。结果表明,腐蚀介质和火灾高温的确会对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产生影响。三种工况下,十字接头的疲劳强度均大于搭接接头的疲劳强度,且两种焊接接头实际疲劳寿命较好的吻合了数值模拟结果。仅腐蚀处理的两种焊接接头受腐蚀时间和腐蚀程度等影响与各国船级社规范设计曲线公式计算值相差较大;GB规范设计曲线能够较好地评估无处理和腐蚀与火灾处理这两种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

张澐龙[4](2021)在《铝锂合金蒙皮桁条T型结构激光焊接特性和压缩屈曲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轻量化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未来民用飞机实现绿色、高效、节能、减排、减重的核心支撑技术。欧洲空客公司成功实现了激光焊接铝合金蒙皮桁条结构替代传统的铆接结构在飞机机身上的应用,取得了减重10%-20%、刚度增加15%-20%的效果。我国国产大型客机也提出了采用高比强度铝锂合金的蒙皮桁条结构激光焊接应用的需求,亟需解决铝锂合金蒙皮桁条结构的焊缝成形、接头软化、焊接变形和结构力学性能等关键问题。针对国产大飞机项目对双侧激光同步焊接铝锂合金蒙皮桁条结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迫切需求,在本人硕士期间开展焊丝选型、工艺参数优化、焊缝成形、未熔合和气孔缺陷控制、组织和性能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补充研究光束间距和点固工艺对焊缝成形的影响,研究点固工艺对焊接变形的影响;通过焊接试验研究焊接顺序和工装夹具对蒙皮桁条结构焊接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不同焊后热处理工艺对接头组织的强化机理。在此基础上,对蒙皮桁条结构典型件进行激光焊接制造;鉴于该激光焊接蒙皮桁条结构未来应用于前机身和中后机身的下机身壁板,主要承载压缩和剪切载荷,本文结合试验和有限元模型,研究蒙皮桁条结构典型件在压缩载荷下的屈曲行为,并通过电测和光测试验数据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经有限元非线性理想化误差分析研究各误差源对压缩屈曲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横截面积相等的典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比激光焊接结构与铆接结构、搅拌摩擦焊接结构的压缩性能差异。通过工艺试验研究发现,光束间距和点固焊接工艺直接影响焊缝横截面成形的对称性和内部组织的均匀性,继而影响接头的横向拉伸强度。在连续焊接之前,采用合理的点固焊接工艺可以有效控制焊接变形,当点固焊接线能量较小时,角变形降低64%,挠曲变形降低89%,但由于组织的不均匀性导致接头横向拉伸强度降低40MPa-60MPa。为了提高接头强度,制定了不同时效时间的固溶+时效和时效两种焊后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随时效时间的增加,采用固溶+时效热处理,强度逐渐增大,延伸率逐渐减小;采用时效热处理,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延伸率均小于1%。对于T3母材,时效165℃×20h或30h时,接头强度与AA2060-T8母材相当,但延伸率小于1%;对于T8母材,固溶+时效165℃×20h热处理时,接头强度与AA2060-T8母材相当,延伸率提高到2.7%。进一步探讨两种焊后热处理对焊缝组织的强化机理。固溶+时效热处理的焊缝中Cu元素固溶到基体中,晶界上的脆性θ相大量消失,并生成增强强度和韧性的T1相和δ’相,同时T相球化导致应力集中程度降低、增加晶间结合强度使得接头强度提高,强化机制为固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AA热处理的焊缝中产生增强强度的δ’相,而未生成增加韧性的T1相,晶界强化相中Cu含量增大,原有的晶界θ相更加连续使接头强度提高,强化机制为晶界强化和第二相强化。在解决焊接接头强化、焊接变形控制的基础上,研究铝锂合金激光焊接典型件的压缩屈曲行为。与实际壁板结构相比,典型结构虽然尺寸较小且实际承载能力不及实际壁板结构,但是其所反映的压缩屈曲行为特征仍可作为实际壁板结构的理论参考。结果显示,典型件的失效模式为整体变形失稳而不能继续承载引起的失稳失效,最终破坏形式包括蒙皮的局部屈曲、桁条的弯曲失稳和部分焊缝的连续断裂。典型件在达到初始屈曲载荷时,蒙皮上的应变表现出应变分叉现象,蒙皮的面外位移表现出不同数量的半波形式;在达到失效载荷时,桁条A的翼缘存在沿Y轴负方向的较大面外位移。从有限元模型提取相关数据,与试验值基本吻合,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对上述有限元模型进行非线性理想化误差分析,获得误差较小的有限元模型的控制方法。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直接影响典型件的偏心加载情况,是影响典型件压缩强度和失效模式的主要因素;通过焊后热处理提高焊缝强度,对典型件压缩性能无影响;本征模缺陷影响典型件的屈曲模态,具有一定尺寸的几何缺陷和残余应力可以提高典型件的失效载荷,随着几何缺陷尺寸的增大或拉伸残余应力峰值的降低,失效载荷逐渐增大。建立横截面积相等的有限元模型并参数优化,对比相同横截面积的Z型桁条铆接结构、Z型桁条搅拌摩擦焊接结构和L型桁条激光焊接结构,三者的压缩失效载荷较接近,相比于焊接因素,结构因素对压缩失效载荷的影响更大。

梁民航[5](2021)在《大直径厚壁筒体环焊缝焊后感应热处理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奥氏体不锈钢大型容器的MIG焊接接头需要在焊后进行去敏化热处理,以消除接头组织中存在的晶界偏析和残余应力。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局部感应加热工艺对TP347不锈钢筒体焊接接头进行焊后去敏化热处理。首先利用ANSYS仿真软件建立TP347不锈钢筒体焊后感应热处理的磁-热耦合模型,基于电磁学与传热学对磁场、温度场进行了耦合分析。研究了电流650A,频率为10k Hz,线圈13匝,筒体与线圈间距为70mm的感应参数下,筒体管道的磁场与温度场分布。通过磁场、涡流分布研究了感应加热过程中的磁场强度和涡流密度在筒体三维空间的分布规律。磁力线从线圈内侧通过,沿外侧返回形成闭合回路;筒体外壁的磁场强度最大,涡流密度分布集中,涡流损耗大,三者基本对照一致,均取决于感应线圈的结构。以厚壁大直径筒体焊后去敏化热处理工艺的温度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不同的感应加热参数,对筒体的温度均匀性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线圈电流与频率越大,加热温度越高;当筒体与线圈间距减小,达到的最终温度越高,内外壁温差变化不明显;随着线圈匝数的增加,加热温度越高,温度的均匀性也越好。最终确定当电流为515A,频率为7k Hz,线圈23匝,加热距离为70mm时,筒体焊缝区域温度可达到860-906℃,已脱离敏化温度区间,达到焊后去敏化热处理的工艺要求。对优化后的仿真结果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焊后热处理的实验验证,架设了电磁感应加热的实验平台,利用测温仪、热电偶采集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数据。结果显示,中频感应加热筒体外壁温度为900±10℃,内壁温度超过850℃;内外壁温差在30-40℃;外侧环向温差约在10℃左右,内侧环向温差约在20-40℃左右;去敏化热处理保温过程中内壁温度大于850℃,已脱离敏化温度区间,热处理过程温差在30℃以内。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实验与模拟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针对实际工况中大型筒体焊后热处理存在的径向、周向温差问题,进行感应装置的优化设计。内壁铺设厚度为50mm的保温毯,径向温差由34℃降低为24℃,提高径向温度分布均匀性;筒体横向放置时,在温度最高点处将线圈抬高10mm,开口角度为15°,降低了6℃的周向温差,同时满足焊后热处理要求。

刘国亮[6](2020)在《铁素体/奥氏体异相钢焊接接头的金属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铁素体钢/奥氏体钢的异相焊接被广泛用于石油化工、核电能源、海洋工程等工业领域,是一种兼具功能性与经济性的钢结构连接方案。迄今为止,异相钢焊接一直未解决的关键难题之一是:焊缝与焊接热影响区的成分不一致,使焊后热处理难以同时改善这两个区域的性能。以此为主攻方向,在本论文对应的研究工作中,采用自熔焊和添加焊等两种电子束焊连方式,实现了低活化铁素体钢(国产CLAM钢)与奥氏体不锈钢(316L)的异相焊接。通过对焊接工艺和焊后热处理方案的改进,兼顾了焊缝与焊接热影响区的力学性能,并跟踪观测了焊接和焊后热处理过程中显微组织的形成与演化,获得以下结果:(1)发现在异相不锈钢焊缝金属的同一 δ铁素体晶粒中,与母相δ铁素体分别呈现K-S取向关系及无理取向关系的γ晶粒可以同时出现。提出了一个涉及强热激活与高冷速联合作用的部分再结晶机制解释了这一现象。进一步发现当δ/γ两相之间呈现K-S取向关系时,γ相在随后冷却过程中发生的γ→α相变中倾向于转变为全板条马氏体;而当δ/γ两相之间呈现无理取向关系时,γ相在随后的γ→α相变中倾向于生成部分多边形的α相,可用于减轻焊缝金属的硬化趋势。(2)发现异相自熔焊接接头中奥氏体钢一侧无热影响区,热影响区集中于铁素体钢一侧。焊接热影响区与焊缝金属在焊后回火过程中硬度随温度变化趋势不一致:焊接热影响区硬度随着回火温度升高而逐渐减低,而焊缝金属在620℃回火时硬度降至最低值,在620℃以下或以上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降低或升高,硬度逐渐增加。提出了一个兼顾焊接热影响区与焊缝金属力学性能的临界时效(680℃/4h)加临界回火(600℃/4h)的两步法焊后热处理工艺。发现第一步临界时效使得CLAM钢焊接热影响区的硬度降低到了一个最优值,而第二步临界回火进一步使得焊缝金属包含更多的残余奥氏体与临界铁素体,同时CLAM钢焊接热影响区不受影响。(3)在添加焊的情况下,发现添加310S不锈钢的焊缝成分涨落小于添加纯镍的焊缝中的成分涨落,但层状组织却主要出现在310S不锈钢焊缝中。提出镍元素对焊缝金属相变路径的影响机制,解释了成分涨落与组织涨落不一致的反常现象。提出了一个高温正火加回火的热处理方案,可有效降低CLAM钢焊接热影响区的淬硬和焊缝中层状组织对热扰动的敏感性。发现在冲击变形过程中,添加纯镍的焊缝金属因缺少有效晶界且不发生TRIP效应,其冲击韧性甚至低于自熔焊缝金属。

闫博[7](2020)在《模拟焊后热处理工艺浅析》文中研究说明模拟焊后热处理在压力容器及临氢设备的生产制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模拟焊后热处理过程,就可以基本模拟出设备制造包括焊接后的热处理对设备性能的影响。那么清楚什么是"模拟焊后热处理",对热处理从业人员有着重要的意义。

沙宇程[8](2020)在《热处理对钛合金耐压球壳焊接残余应力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载人深潜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钛合金因其密度低、比强度高等优异性能,使其成为深海耐压球壳载人潜水器的首选材料。耐压球壳一般是由两个半球壳焊接而成,有着较长的赤道焊缝,焊缝附近一般会有较高残余应力,对结构强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耐压球壳在残余应力和工作应力的共同作用下,易发生应力腐蚀开裂,最终导致结构破坏。因此,了解深海耐压球壳赤道焊缝残余应力的分布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有害的残余应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焊后热处理是减少焊接残余应力的常用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焊接结构的使用寿命和承载能力,所以研究热处理对钛合金耐压球壳焊接残余应力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载人深潜器耐压球壳一般较厚,制造成本较高,且赤道焊缝也属于对接焊。因此,本文首先对Ti80对接焊平板焊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然后在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相一致的基础上,对Ti80耐压球壳赤道焊缝残余应力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最后研究不同热处理工艺对Ti80耐压球壳赤道焊缝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获得了一套适合Ti80耐压球壳赤道焊缝的热处理工艺方法。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热弹塑性基本理论,采用ANSYS的APDL二次开发程序,对Ti80对接焊平板焊接残余应力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且基于无损检测试验方法对Ti80对接焊平板表面进行了残余应力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平板表面垂直焊缝方向横向残余应力和沿焊缝方向纵向残余应力均为拉应力,且纵向残余拉应力大于横向残余拉应力;残余应力数值模拟结果和无损检测试验结果较为一致。(2)基于瞬态热分析法,引入Norton蠕变理论,对TC4对接焊平板进行焊后热处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焊接残余应力得到了很好的消除,数值模拟结果与文献试验数据较吻合,验证了本文焊后热处理数值模拟方法的合理性。(3)基于瞬态热分析法,采用不同热处理工艺对Ti80对接焊平板进行焊后热处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焊接残余应力的释放主要发生在升温阶段,保温阶段应力释放量较小,而降温阶段残余应力有所回升。(4)基于热弹塑性基本理论,对Ti80耐压球壳赤道焊缝残余应力和焊后热处理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Ti80耐压球壳内壳垂直焊缝路径和沿焊缝路径上均为残余拉应力,纵向残余应力明显大于横向残余应力;外壳垂直焊缝路径上有较大的残余横向压应力,而沿焊缝路径上存在纵向拉应力;经过焊后热处理后,Ti80耐压球壳赤道焊缝及其附近区域焊接残余应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消除。

姜勇[9](2020)在《腐蚀环境中钢桥火灾后焊缝疲劳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钢结构桥梁的数量不断增加,交通工具运输速度的提升及载荷量的增加,在复杂环境中,服役的钢桥面临的疲劳问题日益突出。现行《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中依据构件的连接类型确定相对应的计算参数进行疲劳验算,未细化和明确钢结构受到损伤后对其疲劳性能的影响。钢结构焊接构件除了自身结构的不连续性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在服役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腐蚀及交通意外引起的火灾作用,使得焊接构件出现应力集中及重分布现象,从而对钢结构的疲劳性能产生影响。因此,作为对规范的补充,研究腐蚀及火灾环境下对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的影响,对焊接构件的防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性能桥梁钢Q420q D对接焊缝接头为研究对象,从有限元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对接焊缝的疲劳性能。通过建立了Q420q D钢板对接焊缝有限元模型,针对焊缝区域存在腐蚀坑、火灾引起的高温作用下,基于S-N曲线的疲劳累计损伤法,对对接焊缝的疲劳寿命进行估算。焊接试件的设计参照相关规范、现有研究及实验设备条件确定,选取2组进行了常温环境下的静力拉伸试验和11组试件疲劳拉伸试验及其相关试验,研究了其基本力学的性能及在各种工况下疲劳性能的变化规律,为既有钢桥寿命评估和待建钢桥疲劳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工作及成果内容如下:(1)模拟了结构在施焊及火灾引起的高温热处理过程,最终得到了焊接构件热处理前后温度场、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残余应力的分布特点。(2)建立了焊接构件焊缝在腐蚀环境下形成的点蚀坑模型,研究了不同形状椭球形腐蚀坑的应力集中程度,同时以椭球形点蚀坑开口形状及焊接残余应力为参数,将静力分析结果导入FE-SAFE软件中进行疲劳分析,得到了多参数条件下损伤结构模型的S-N曲线。(3)对钢板焊接构件进行了静力拉伸及焊缝腐蚀、加热处理损伤试验。验证了焊接试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通过对损伤处理的焊接构件进行疲劳损伤试验,得到了各个工况下应力疲劳寿命曲线,给出了与有限元参数分析对比结果,得出与试验工况下疲劳寿命相一致的参数模型。

杜安南[10](2020)在《汽轮机转子堆焊修复工艺的数值仿真》文中研究说明堆焊修复技术是利用高温热源将具有一定使用性能的合金材料熔覆在母体材料表面,以赋予其特殊的使用性能或恢复其原有形状尺寸的工艺。汽轮机是将蒸汽(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能量转换成为机械能的旋转式动力机械,又称蒸汽透平。现有某汽轮机的转子在服役期间叶根槽受损,将采用堆焊方式进行修复,但是为了对焊接残余变形量进行预测、控制和优化,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分析叶轮体埋弧堆焊工艺过程中的热力耦合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进展如下:(1)利用ANSYS软件对汽轮机钢转子叶轮体进行几何和数值建模,获得堆焊修复工艺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温度场分布情况,根据焊接模拟结果,分析焊接熔池深度、热影响区范围及层间热处理效应随堆焊进程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整个焊接过程中,层间存在明显的热处理效应,即前层对后层进行预热,而后层对前层进行后热处理;并且这种多层多道大面积堆焊工艺,采用短时焊后热处理无法快速消除转子内部温度梯度。(2)建立了堆焊工艺过程弹塑性理论模型,分析堆焊修复过程中应力场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焊过程中应力的分布与焊接路径有很大关系。比较整个堆焊工艺过程三向应力的分布规律可以发现,有效的焊后热处理,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焊接时积累的焊接应力峰值,还可以使最终转子内部残余应力的分布趋于均匀。对于轴类叶轮体,因转子两端面的冷却速度较中部的冷却速度快,轴向焊接应力集中于堆焊层靠近两端面的部位;同时,随着焊接层数的增加,基于层间动态应力“重绘”理论,越靠近堆焊层外表面应力越大。(3)通过观察和比较叶轮体堆焊过程的轴向和径向变形情况,可以发现:从整体上来看,沿叶轮体轴线方向,表现为由两侧向中间靠拢的轴向收缩变形;对于焊接过程中非均匀局部加热和冷却导致的径向压缩变形,该向变形对转子影响较小。通过比较焊接热处理前后叶轮体轴向的变形情况,后热处理使转子焊接残余应力变小,但热变形累积效应使得焊接变形有所增大并最终趋于均匀。同时,通过比较焊接热处理前后叶轮体的等效应力和残余变形情况,可以发现580℃×20h的热处理效果更为理想。

二、大型焊接构件焊后热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焊接构件焊后热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消除大型结构件焊接畸变的焊后热处理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型结构件的物理模型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材料参数
    2.2 焊接热源
    2.3 边界条件
3 温降模型的基本理论[12]
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1 焊态下结构的温度场分布
    4.2 焊态下构件总体畸变
    4.3 焊后热处理对构件畸变的影响
5 试验验证分析
6 结论

(2)ODS合金与低合金钢异种金属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ODS合金与低合金钢异种金属焊接的主要方法
2 ODS合金与低合金钢异种金属焊接研究现状
    2.1 摩擦焊
    2.2 电阻焊
    2.3 电子束焊
3 结论

(3)复杂环境与应力场作用下钢桥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钢桥疲劳研究现状
        1.2.1 钢桥疲劳研究进展
        1.2.2 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1.3 钢桥腐蚀研究现状
        1.3.1 腐蚀破坏类型
        1.3.2 腐蚀影响因素
        1.3.3 腐蚀预测模型
        1.3.4 腐蚀试验研究
    1.4 钢桥腐蚀疲劳研究现状
        1.4.1 腐蚀疲劳定义
        1.4.2 腐蚀疲劳破坏机理
        1.4.3 腐蚀疲劳影响因素
    1.5 火灾高温后残余应力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焊接过程有限元分析理论
    2.1 焊接过程有限元分析的特点
    2.2 焊接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2.3 焊接温度场分析计算的基本理论
        2.3.1 传热学经典理论
        2.3.2 焊接温度场的基本方程
        2.3.3 非线性瞬态温度场热传导的有限元求解
    2.4 焊接应力与变形场分析的基本理论
        2.4.1 屈服准则
        2.4.2 流动准则
        2.4.3 强化准则
        2.4.4 热弹塑性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焊接接头温度场与应力场数值分析
    3.1 概述
    3.2 试件设计
    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建立三维几何模型
        3.3.2 给定材料性能参数
        3.3.3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3.3.4 移动热源选取与施加
        3.3.5 采用生死单元技术
    3.4 焊接热-应力耦合场有限元分析
        3.4.1 瞬态温度场分析
        3.4.2 焊接应力场分析
    3.5 焊后火灾高温处理对焊接热-应力耦合场的影响
        3.5.1 焊后火灾高温荷载施加
        3.5.2 焊后火灾高温处理对温度场的影响
        3.5.3 焊后火灾高温处理对应力场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焊接接头疲劳寿命有限元分析
    4.1 概述
    4.2 腐蚀坑模型静力有限元分析
        4.2.1 腐蚀坑的形成机理及其形貌探究
        4.2.2 腐蚀坑有限元模型建立
        4.2.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3 FE-SAFE疲劳寿命分析
        4.3.1 FE-SAFE软件介绍
        4.3.2 FE-SAFE疲劳分析过程
        4.3.3 不同工况下的疲劳寿命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环境与应力场作用下焊接接头疲劳试验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概况
        5.2.1 材性拉伸试验
        5.2.2 加速腐蚀试验
        5.2.3 火灾高温试验
    5.3 疲劳试验
        5.3.1 试验设备及加载方案
        5.3.2 试验现象及结果
    5.4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4.1 S-N曲线拟合
        5.4.2 疲劳断口分析
        5.4.3 疲劳损伤分析
        5.4.4 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铝锂合金蒙皮桁条T型结构激光焊接特性和压缩屈曲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轻量化材料和结构连接技术在飞机制造业中的应用
        1.2.1 铝锂合金在飞机制造业中的应用
        1.2.2 双侧激光同步焊接技术在飞机制造业中的应用
    1.3 铝合金及铝锂合金双侧激光同步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常见机身壁板结构及其典型结构压缩屈曲行为研究现状
        1.4.1 常见机身壁板结构形式
        1.4.2 典型结构压缩屈曲失稳特点
        1.4.3 典型结构压缩屈曲试验研究现状
        1.4.4 典型结构压缩屈曲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1.4.5 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的结构屈曲分析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及方法
        2.2.1 试验设备
        2.2.2 试验方法
    2.3 特征件组织分析及性能测试
        2.3.1 显微组织分析
        2.3.2 扫描电镜组织的图像处理
        2.3.3 性能测试
    2.4 特征件和典型件焊接变形测试分析方法
        2.4.1 特征件焊接变形测量方法及测试设备
        2.4.2 典型件焊接变形测量方法及测试设备
        2.4.3 焊接变形数据处理方法
    2.5 典型件压缩性能测试分析方法
        2.5.1 典型件试验前准备工作及测试设备
        2.5.2 面内应变分析方法
        2.5.3 面外位移分析方法
第3章 铝锂合金T型接头激光焊接成形及变形特性
    3.1 引言
    3.2 工艺参数对T型接头特征件焊缝成形的影响
        3.2.1 光束间距对特征件焊缝成形的影响
        3.2.2 点固工艺对特征件焊缝成形的影响
    3.3 点固工艺对T型接头焊接变形的影响
        3.3.1 点固工艺对单桁条长焊缝特征件焊接变形的影响
        3.3.2 点固工艺对三桁条短焊缝典型件焊接变形的影响
    3.4 焊接顺序对四桁条长焊缝典型件焊接变形的影响
    3.5 四桁条长焊缝典型件焊接工装夹具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焊后热处理对铝锂合金T型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热处理工艺参数选择
    4.3 焊后热处理对T3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4.3.1 焊后热处理对T3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横向拉伸性能的影响
        4.3.2 焊后热处理对T3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显微硬度的影响
        4.3.3 焊后热处理对T3 态铝锂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及强化机制分析
    4.4 焊后热处理对T8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4.4.1 焊后热处理对T8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横向拉伸性能的影响
        4.4.2 焊后热处理对T8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显微硬度的影响
        4.4.3 焊后热处理对T8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
        4.4.4 焊后热处理对T8 态铝锂合金接头强化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铝锂合金激光焊接典型件压缩屈曲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铝锂合金激光焊接典型件压缩性能测试夹具设计
    5.3 典型件压缩屈曲试验前的系统校准
    5.4 铝锂合金激光焊接对称典型件压缩屈曲试验测试结果
        5.4.1 对称典型件压缩失效载荷及最终破坏形式
        5.4.2 对称典型件压缩载荷下面内应变
        5.4.3 对称典型件压缩载荷下面外位移
        5.4.4 对称典型件压缩屈曲失效机制
    5.5 铝锂合金激光焊接对称典型件压缩屈曲有限元模型建立
        5.5.1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5.5.2 材料属性
        5.5.3 特征值屈曲分析及后屈曲分析
    5.6 对称典型件压缩屈曲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讨论
        5.6.1 对称典型件失效载荷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6.2 对称典型件面内应变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6.3 对称典型件面外位移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6.4 框架与角片对典型件压缩性能的影响
    5.7 非对称典型件压缩屈曲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7.1 非对称典型件失效载荷的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7.2 非对称典型件面内应变的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7.3 非对称典型件面外位移的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件压缩屈曲理想化误差分析及结构设计
    6.1 引言
    6.2 对称典型件压缩屈曲非线性理想化误差分析
        6.2.1 误差源分析
        6.2.2 网格密度的非线性理想化误差
        6.2.3 材料参数离散的非线性理想化误差
        6.2.4 边界条件的非线性理想化误差
        6.2.5 加载方式的非线性理想化误差
        6.2.6 几何缺陷的非线性理想化误差
        6.2.7 残余应力的非线性理想化误差
        6.2.8 总体误差分析
    6.3 典型件压缩屈曲的结构设计比较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创新性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大直径厚壁筒体环焊缝焊后感应热处理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磁感应加热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3 电磁感应加热系统
        1.3.1 感应加热分类
        1.3.2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特点
        1.3.3 感应加热系统的优点
    1.4 感应加热对工件温度分布的影响
    1.5 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感应加热的基本理论基础
    2.1 电磁感应和涡流效应
    2.2 电磁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2.1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2.2.2 集肤效应与集肤深度
        2.2.3 邻近效应
        2.2.4 圆环效应和尖角效应
    2.3 感应加热的能量损失
        2.3.1 热传导定律
        2.3.2 对流传热定律
        2.3.3 辐射传热定律
        2.3.4 系统本身的能量损耗
    2.4 仿真分析的耦合方式
    2.5 本章小结
3 焊后感应热处理的磁场分析
    3.1 感应热处理仿真分析
    3.2 感应线圈的设计
        3.2.1 感应线圈的设计原则
        3.2.2 感应加热方式的分类
        3.2.3 感应线圈的材料选择
        3.2.4 感应器的绝缘与隔热处理
        3.2.5 感应器与工件的距离
    3.3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
    3.4 感应加热的电磁场理论
        3.4.1 有限元数学模型
        3.4.2 涡流场方程
    3.5 磁场分析
        3.5.1 几何模型与材料属性
        3.5.2 电磁场边界条件
        3.5.3 电磁场的参数设置与网格划分
        3.5.4 磁场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焊后感应热处理的温度场分析
    4.1 感应加热的温度场理论
        4.1.1 温度场数学模型
        4.1.2 温度场边界条件
    4.2 温度场的仿真分析
    4.3 感应加热参数对感应效果的影响分析
        4.3.1 感应线圈匝数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4.3.2 空气间隙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4.3.3 交流电源电流大小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4.4 感应参数的优化
        4.4.1 筒体内层铺设保温材料
        4.4.2 感应线圈的结构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焊后感应热处理实验验证
    5.1 实验验证的技术要求及设备
    5.2 热电偶及保温毯的分布
        5.2.1 热电偶的分布
        5.2.2 外壁的保温工程
    5.3 感应电缆的分布与缠绕
        5.3.1 感应电缆的分布
        5.3.2 感应电缆的缠绕方法
    5.4 去敏化热处理的过程及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录用)论文

(6)铁素体/奥氏体异相钢焊接接头的金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铁素体/奥氏体异相钢焊接的必要性
    2.2 异相钢电子束焊接研究现状
    2.3 异相钢焊接过程中的δ→γ相变研究
    2.4 异相钢焊接接头的焊后热处理(PWHT)研究
    2.5 异相钢可焊性研究
        2.5.1 异相钢焊接的复杂性
        2.5.2 改进异相钢焊接冶金性能方法
    2.6 研究意义
    2.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 铁素体/奥氏体异相钢焊接热循环中δ→γ相变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计算异相钢(高能束)焊缝金属平均成分
        3.3.2 异相钢焊缝金属的组织
        3.3.3 δ-ferrite晶内同时出现K-S与无理取向关系的γ晶粒
        3.3.4 高温δ→γ相变特点及对γ→α相变的影响
        3.3.5 截面效应之探讨
    3.4 本章小结
4 焊后热处理中异相自熔CLAM/316L电子束焊接接头的组织演化与力学性能变化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标准热处理态的CLAM钢微观组织
        4.3.2 焊态下自熔CLAM/316L电子束焊接接头微观组织
        4.3.3 一步回火处理的自熔CLAM/316L电子束焊接接头的组织演化及性能变化
        4.3.4 自熔CLAM/316L电子束焊接接头不同区域的相分布
        4.3.5 两步回火处理对自熔CLAM/316L电子束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填充金属箔的异相CLAM/316L电子束焊接接头的层状组织形成机理及其在焊后热处理中的演化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焊态填充金属箔的CLAM/316L电子束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
        5.3.2 层状组织在一步回火处理过程中的演化及对力学性能影响
        5.3.3 两步热处理对层状组织及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5.3.4 异种高能束填充焊带状偏析(层状组织)的形成机制
        5.3.5 异种焊接接头中3种类型δ-ferrite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演化
        5.3.6 异相不锈钢电子束焊接接头组织与力学性能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7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模拟焊后热处理工艺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焊后热处理的概念
2 模拟焊后热处理概念的提出
3 模拟焊后热处理工艺
    3.1 保温时间
    3.2 保温温度
    3.3 升降温速度
4 模拟焊后热处理设备
5 模拟焊后热处理实例

(8)热处理对钛合金耐压球壳焊接残余应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典型焊接接头残余应力研究
        1.2.2 热处理工艺方法研究
        1.2.3 热处理对典型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影响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焊接与热处理数值模拟理论
    2.1 焊接过程相关理论
        2.1.1 焊接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2.1.2 焊接数值模拟的特点
        2.1.3 焊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模型的简化
        2.1.4 生死单元技术
        2.1.5 焊接热源的确定
    2.2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基础理论
        2.2.1 传热基本定律
        2.2.2 温度场的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
        2.2.3 温度场有限元求解
    2.3 应力场有限元分析基础理论
        2.3.1 应力应变场分析简化假定
        2.3.2 应力应变计算准则
        2.3.3 应力应变关系
        2.3.4 应力场求解有限元方程
    2.4 焊后热处理相关理论
        2.4.1 材料蠕变行为的描述
        2.4.2 应力松弛现象
        2.4.3 热处理过程蠕变模型的选择
        2.4.4 基于Norton理论的热处理过程消除残余应力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强度材料焊接平板残余应力研究
    3.1 某高强度钢对接焊平板残余应力研究
        3.1.1 研究对象及其尺寸
        3.1.2 材料参数及其有限元模型
        3.1.3 焊接数值模拟方法
        3.1.4 焊接温度场数值模拟
        3.1.5 焊接残余应力场数值模拟
        3.1.6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3.2 Ti80对接焊平板残余应力研究
        3.2.1 研究对象及其尺寸
        3.2.2 材料属性
        3.2.3 有限元模型与焊接工艺参数
        3.2.4 焊接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
        3.2.5 焊接残余应力场数值模拟
        3.2.6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处理对高强钢材料对接焊平板残余应力影响研究
    4.1 热处理对TC4对接焊平板残余应力影响研究
        4.1.1 TC4对接焊平板残余应力数值模拟研究
        4.1.2 热处理后TC4对接焊平板残余应力数值模拟研究
        4.1.3 TC4对接焊平板残余应力热处理前后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研究
    4.2 热处理对某高强度钢对接焊平板残余应力影响研究
        4.2.1 热处理有限元模型及热处理工艺选取
        4.2.2 热处理过程对某高强度钢对接焊平板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4.2.3 热处理前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 热处理对Ti80对接焊平板残余应力影响研究
        4.3.1 热处理有限元模型以及热处理工艺选取
        4.3.2 蠕变对焊后残余应力消除的影响
        4.3.3 不同热处理工艺方案对 Ti80 对接焊平板残余应力影响研究
        4.3.4 不同热处理工艺参数对Ti80对接焊平板残余应力消除的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处理对Ti80耐压球壳赤道焊缝残余应力影响研究
    5.1 Ti80耐压球壳赤道焊缝残余应力数值模拟研究
        5.1.1 研究对象及其尺寸
        5.1.2 有限元模型及焊接工艺参数
        5.1.3 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5.2 热处理对Ti80耐压球壳赤道焊缝残余应力影响研究
        5.2.1 热处理有限元模型及热处理工艺方案的选择
        5.2.2 热处理过程对Ti80耐压球壳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5.3 不同热处理工艺参数对Ti80耐压球壳赤道焊缝残余应力消除的影响研究
        5.3.1 热处理保温温度对焊后残余应力消除的影响研究
        5.3.2 热处理保温时间对焊后残余应力消除的影响研究
        5.3.3 热处理升温速率对焊后残余应力消除的影响研究
        5.3.4 热处理冷却速率对焊后残余应力消除的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相关结论
    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9)腐蚀环境中钢桥火灾后焊缝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腐蚀疲劳研究现状
    1.3 高温后焊接残余应力研究现状
    1.4 残余应力对焊缝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焊接构件疲劳分析及腐蚀损伤理论基础
    2.1 焊接接头疲劳寿命评估基本方法
        2.1.1 S-N曲线法
        2.1.2 断裂力学法
        2.1.3 连续损伤力学法
    2.2 焊接有限元热分析理论
        2.2.1 焊接传热基本方式
        2.2.2 焊接温度场分析理论
        2.2.3 焊接残余应力分析原理
        2.2.4 .弹-塑性有限元原理
    2.3 海洋环境下钢结构腐蚀机理
        2.3.1 电化学腐蚀机理
        2.3.2 人工模拟加速腐蚀试验
        2.3.3 腐蚀预测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焊接温度场及应力场数值分析
    3.1 概述
    3.2 建立有限元模型
        3.2.1 几何模型
        3.2.2 定义单元类型
        3.2.3 材料属性
        3.2.4 网格划分
    3.3 热源模型的选取与施加
        3.3.1 常用热源模型
        3.3.2 确定热源参数
    3.4 温度场荷载的施加及结果分析
        3.4.1 温度场荷载施加及边界条件
        3.4.2 焊接温度场的分布
        3.4.3 焊接温度时间历程
    3.5 应力场荷载的施加及结果分析
        3.5.1 应力场荷载的施加及边界条件
        3.5.2 应力场的结果分析
    3.6 焊后热处理对焊缝温度场及应力场的影响
        3.6.1 焊后热处理温度场分析
        3.6.2 焊后热处理应力场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板对接焊缝疲劳寿命有限元分析
    4.1 概述
    4.2 腐蚀坑模型静力有限元分析
        4.2.1 点蚀坑的形成机理
        4.2.2 点蚀坑有限元模型建立
        4.2.3 有限元计算结果
        4.2.4 热点应力集中系数
    4.3 基于ANSYS/FE-SAFE疲劳分析
        4.3.1 FE-SAFE软件介绍
        4.3.2 FE-SAFE疲劳分析过程
        4.3.3 疲劳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腐蚀环境中钢桥火灾后焊缝疲劳性能试验
    5.0 概述
    5.1 试验概况
        5.1.1 试件设计及制作
        5.1.2 加速腐蚀试验
        5.1.3 火灾模型试验
        5.1.4 材料拉伸试验
    5.2 疲劳拉伸试验
        5.2.1 疲劳试验装置
        5.2.2 疲劳试验方法
    5.3 疲劳试验结果及断口分析
        5.3.1 疲劳试验结果
        5.3.2 断口分析
        5.3.3 有限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汽轮机转子堆焊修复工艺的数值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金属修复技术及工业应用现状
        1.2.1 工业常用修复技术
        1.2.2 堆焊修复技术
    1.3 数值模拟技术在焊接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1.3.1 焊接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
        1.3.2 焊接数值模拟的技术难点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堆焊修复工艺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2.1 焊接过程有限元分析特点
    2.2 热分析理论
        2.2.1 空间域的离散
        2.2.2 时间域的离散
        2.2.3 焊接热源模型
        2.2.4 温度场常用边界条件
    2.3 应力分析基本理论
        2.3.1 屈服准则
        2.3.2 强化准则
        2.3.3 热弹塑性基本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轮机转子叶轮体堆焊工艺温度模拟
    3.1 几何建模及工艺参数
        3.1.1 叶轮体模型
        3.1.2 堆焊工艺及测量位置
        3.1.3 材料属性
        3.1.4 堆焊修复热源及边界条件
    3.2 堆焊工艺温度分布及结果分析
        3.2.1 堆焊焊接热源选择
        3.2.2 堆焊层温度分布及结果分析
        3.2.3 堆焊过程温度积累及结果分析
        3.2.4 堆焊层间的热处理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堆焊工艺热固耦合及工艺优化
    4.1 热力耦合模型
    4.2 堆焊应力及结果分析
        4.1.1 堆焊应力
        4.1.2 残余应力
    4.3 堆焊变形及结果分析
        4.3.1 堆焊层位移及结果分析
        4.3.2 堆焊层残余变形量及结果分析
    4.4 焊后热处理工艺对堆焊层质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二)申请及已获得的专利
致谢

四、大型焊接构件焊后热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消除大型结构件焊接畸变的焊后热处理工艺[J]. 张锦刚,晁利宁,汪强,杨晓龙,周新义,唐家睿. 金属热处理, 2022(02)
  • [2]ODS合金与低合金钢异种金属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J]. 曹睿,王恒霖,车洪艳,闫英杰. 焊接, 2021
  • [3]复杂环境与应力场作用下钢桥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研究[D]. 胡聪.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4]铝锂合金蒙皮桁条T型结构激光焊接特性和压缩屈曲行为研究[D]. 张澐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大直径厚壁筒体环焊缝焊后感应热处理的数值模拟研究[D]. 梁民航.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6]铁素体/奥氏体异相钢焊接接头的金属学研究[D]. 刘国亮.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2)
  • [7]模拟焊后热处理工艺浅析[J]. 闫博. 中国金属通报, 2020(10)
  • [8]热处理对钛合金耐压球壳焊接残余应力影响研究[D]. 沙宇程.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9]腐蚀环境中钢桥火灾后焊缝疲劳性能研究[D]. 姜勇.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5)
  • [10]汽轮机转子堆焊修复工艺的数值仿真[D]. 杜安南. 燕山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大型焊接部件的焊后热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