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例椎管内肿瘤临床分析

53例椎管内肿瘤临床分析

一、53例椎管内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闫兵山,刘艳成,张宏,单铎,卜国云,刘培佳,胥宏达,胡永成[1](2021)在《胸椎管内痛风一例报告及系统文献综述》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脊柱椎管内痛风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现状。方法收治1例59岁男性患者,症状为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感觉减退及行走踩棉花感。影像学检查示T8,9水平椎管内占位病变伴重度椎管狭窄。全身麻醉下行后路T8,9椎板切除减压、病灶清除及T7~T10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胸椎管内痛风。以"gout"、"gout of spinal canal"、"gout of spine"、"intraspinal gout"、"椎管内痛风"、"痛风"、"脊柱痛风"为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62例椎管内痛风患者,统计现有全部椎管内痛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病史、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3例椎管内痛风患者中,男54例(87.1%,54/62)、女8例(12.9%,8/62),男女比为6.75∶1,另1例不详。年龄52(35,67)岁(范围20~82岁),发病高峰期为60~79岁。56例(88.9%,56/63)脊柱单一部位发病,其中腰骶椎26例(46.4%),其次为胸椎22例(39.3%)、颈椎8例(14.3%);7例为两个及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发病,占全部患者的11.1%(7/63)。53例(91.4%,53/58)有高尿酸血症病史,病程3个月至28年,平均8.6年。临床症状无特异性,70.5%(43/61)有病变局部疼痛感,98.4%(60/61)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X线检查多无阳性表现;41例有CT影像学资料的患者表现为椎管内中高密度椭圆形或不规则钙化影31例、中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10例;96.2%(51/53)的患者MRI表现为T1WI中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或低信号(高信号40例、高信号或混杂信号13例)。63例均由病理检查确诊,其中5例有镜下组织学特征描述,表现为异物肉芽肿改变,在异物巨细胞的细胞质中见红染的类结晶样物沉积,偏光显微镜下呈双折光性梭形或针状结晶。结论脊柱椎管内痛风罕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缺乏特异性;双能CT识别痛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存在脊柱不稳或神经症状时应手术,基础降尿酸治疗可降低急性发作风险。

郭瑶[2](2021)在《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影响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手术患者87例;通过病例系统收集患者基本信息,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术后疗效收集。根据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7(29)-治疗前评分]×100%。)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改善率为100%时为治愈,改善率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25%-100%为有效组,小于25%为无效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病程长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节段、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病理性质、肿瘤是否全切、术后是否行高压氧舱治疗等数据。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计数资料数据采用卡方或秩和检验分析。首先对所有变量按相应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统计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可能影响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总共纳入87个患者,治疗有效患者76人,无效患者11人,无效患者占12.64%;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节段(P=0.047)、肿瘤位置(P=0.000)、肿瘤病理性质(P=0.000)、术前JOA评分(P=0.045)在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P=0.656)、年龄(P=0.932)、病程长短(P=0.843)、手术时长(P=0.860)、术中出血量(P=0.493)、肿瘤大小(P=0.903)、高血压史(P=0.871)、糖尿病史(P=0.796)、吸烟史(P=0.381)、饮酒史(P=0.702)、相邻节段存在退行性病变病变(P=0.444)、术中使用人工硬脑膜(P=0.092)、术后行高压氧治疗(P=0.224)、全切肿瘤(P=0.702)在两组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P=0.006)、肿瘤节段(P=0.044)、术前JOA评分(P=0.004)在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肿瘤病理性质(P=0.349)在两组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研究显示,肿瘤位置、肿瘤节段、术前JOA评分是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润培[3](2021)在《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外科手术是治疗椎管内疾病的首选方法。经众多学者的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椎板切开方式--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被报道应用。该术式可避免对双侧椎旁肌肉及其附着点的损伤,能更为有效的保护脊柱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为满足临床实际应用的需要,本研究拟通过解剖学研究探讨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报道一例我科应用该术式治疗腰椎椎管内肿瘤的典型病例,进一步验证该入路的优势以及临床适用性。方法:选用自愿捐献的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9具,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4~68岁。所有标本在实验前均行X线检查排除脊柱畸形、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等。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具新鲜冰冻尸体标本随机分为8、10、12 mm组,每组3例,以相邻两腰椎为目标节段将新鲜冰冻标本的腰椎在体沿棘突后正中切开后,用专用椎板撑开器撑开模拟手术操作,记录手术完成率和脊膜缝合时间。同时,每个宽度组选取一具标本进行术前、术中、术后腰椎CT扫描和三维重建,以观察撑开效果以及有无骨折发生。之后,依次将新鲜冰冻标本的腰椎在体逐个节段沿棘突后正中切开后用专用椎板撑开器撑开至8、10、12mm以测算解剖学参数,包括该手术入路的最大可视角度(∠COD)、椎管底壁最大暴露宽度(CD)和椎管横截面积增加值(△S)。再对手术腰椎标本进行逐节段撑开直至发生骨折,观察并记录各椎体单元在过量撑开时的骨折位置和撑开距离,确认该术式的安全性和安全范围。最后,报道一例我科应用该术式治疗腰椎椎管内肿瘤的典型病例,进一步验证该入路的优势以及临床适用性。结果:在手术模拟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椎板撑开宽度为8mm时,因操作受限,均未能完成手术操作。而当撑开宽度至10 mm和12 mm时,则可以顺利完成椎管内硬脊膜切开、缝合及马尾神经探查等操作;并且12 mm组较10 mm、8 mm组操作自由度更高。10mm、12mm组硬脊膜缝合所需时间分别为13.58 ± 3.40分钟和11.22±2.25分钟,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术前、术中、术后腰椎CT扫描和三维重建观察均未发现椎管骨性结构骨折及关节囊撕裂。同时,不同撑开宽度(8、10、12 mm)对应的可视角度(∠COD)、椎管底壁暴露宽度(CD)和横截面积增加值(△S)随着撑开宽度增大而增大,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腰椎标本逐个节段进行撑开直至发生骨折实验中,我们发现椎管骨性结构发生骨折的椎板撑开宽度为12.34~16.82 mm,平均为14.56± 1.73 mm。其中,椎弓根骨折、椎板骨折、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68.89%(31/45)、26.67%(12/45)、4.44%(2/45),以椎弓根骨折发生率最高。报道一例因“腰痛伴右臀部疼痛半年余”腰椎神经鞘瘤患者,于我科行该手术入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预后良好,无畸形、异常活动等并发症发生;随访CT检查示术区椎板骨缝逐趋于愈合。结论:采用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实施腰椎椎管内手术,具有一定可行性及有效性;椎板撑开宽度10~12 mm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工作距离,导致骨折的撑开宽度为12.34~16.82mm,可视为该术式安全性的一个参考距离。

廖伟,张智,郑佳状,汪凡栋,陈宇,刘元彬,宋昭君[4](2021)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脊柱椎管肿瘤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脊柱椎管肿瘤病人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和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脊柱椎管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75例(A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53例(B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等围手术期指标、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及脊柱不稳发生率。结果:A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显着低于B组(P<0.05~P<0.01)。2组病人术后JOA评分显着增高(P<0.01);A组病人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显着低于B组(P<0.01)。2组病人术后3、6、12个月腰椎不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可缩短脊柱椎管肿瘤病人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上述两种术式均具有较好的术后脊柱稳定效果,但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创伤大、出血多,影响脊柱固定节段的活动度,临床上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案。

陈燕芳,梁璇坤,梁建芬,冯雪梅,徐作峰[5](2020)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对腰骶部椎管内肿瘤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对腰骶部椎管内肿瘤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3—2018-08采用腰骶部手术治疗的106例椎管内肿瘤,53例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53例采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心理护理治疗(观察组),比较2组干预治疗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日间歇导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SAS评分、SDS评分、干预后3个月尿路感染、术后3个月膀胱功能满意等级。结果10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8(6~12)个月。观察组干预后残余尿量较对照组少,最大膀胱测压容积较对照组大,最大尿流速率较对照组高,日间歇导尿量较对照组少,首次排尿时间、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早,SAS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3个月膀胱功能满意等级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干预治疗后3个月尿路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骶部椎管内肿瘤手术患者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心理护理治疗后能获得更好的尿流动力学指标,干预治疗促进了患者自主排尿和建立反射性排尿,提高患者膀胱功能满意等级并降低明显其不良情绪,值得在临床推广。

张泽升[6](2020)在《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伤二科住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两组,对照组: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基础治疗;试验组: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基础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在C臂透视下行颈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后采用基础治疗如下:术后第1天开始服用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治疗疗程:口服,0.2g,qd,连续服用2周。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甲钴胺片(弥可保),治疗疗程:口服,0.5mg,tid,连续服用2周。术后第3天开始行颈椎功能锻炼:采用“举手望月”和“头颈相抗”,治疗疗程:功能锻炼。3次/日,2周为1个疗程。试验组采用在C臂透视下行颈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后采用基础治疗同对照组,除此之外,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疗程:一次1袋,2次/日(早晚),2周1疗程。两组病例治疗前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位节段进行基线统计。两组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分别记录两组VAS视觉模拟评分法、田中靖久症状和体征评定;术前、术后3个月记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术后3个月记录总体疗效评价。将治疗前后指标进行组内、组间比对,用SPSS22.0软件包处理相关数据并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6例CSR患者,试验组53例,性别男25例,女28例,平均年龄(54.54±5.67)岁,平均病程(5.03±1.56)月,颈椎病变节段分布的例数分别为C4-5为21例、C5-6为19例、C6-7为13例;对照组53例,性别男27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59±5.84)岁,平均病程(4.70±1.40)月,颈椎病变节段分布的例数分别为C4-5为18例、C5-6为23例、C6-7为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颈椎病变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在VAS评分、田中靖久评分方面,术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CSR患者的疼痛和症状功能评分方面均有疗效;术后2周及术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无论是在术后2周还是术后3个月,试验组在缓解CSR的疼痛、改善田中靖久症状功能评分方面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3.在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方面,组内比较两组在术后3个月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效。术后3个月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3个月试验组在改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4.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的总体有效率分别是:84.9%,73.6%,两组总体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总体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能够有效的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臂疼痛及上肢麻木等临床症状,一定程度上提高神经的传导速度。

张鸿鹏[7](2019)在《显微镜下锁孔技术治疗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锁孔技术治疗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在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5例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其中颈椎4例,颈胸段3例,胸椎6例,胸腰段1例,腰椎1例。所有患者的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应用显微镜锁孔切除。记录并分析15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肿瘤大小、住院时间和相关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100-290分钟,平均(185.33±47.59)分钟;出血量50-300ml,平均(161.11±69.92)ml;住院时间5-18天,平均(9.00±3.16)天。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SEP波幅无明显下降,MEP波幅未见消失,EMG未出现连续爆发性肌肉收缩表现。术后随访6-52个月,平均(31.00±15.50)个月,有14名患者(93.33%)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疼痛得到明显改善。所有15例患者(100%)的ASIA分级术后均达到E级,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5例患者的ASIA评分得到提升,术后ASIA分级提示:神经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1-2级:其中,13.33%保持稳定,33.33%提高1级,53.33%提高2级。结论:显微镜下锁孔技术可成功用于切除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其不仅能达到充分暴露并切除肿瘤的目的,而且能减少对椎旁肌肉、关节突、韧带的损伤,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的特点。

孙枢文[8](2019)在《椎管内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椎管内肿瘤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就诊率逐年升高。对于它的治疗目前也是趋于多样化,且更加微创。本研究第一部分评价对比三组手术方式(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椎板成形术联合植骨术)来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循证医学方法来系统性地评价椎板切除术对比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评估二者的优越性提供循证学证据。方法:第一部分:纳入2012.09至2016.12间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5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颈段12例,颈胸段2例,胸段21例,胸腰段4例,腰段18例,腰骶段1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椎板成形联合植骨术)分为切除组、成形组和植骨组。切除组:17例,男3例,女14例,年龄22-82岁,病程0.3-24个月;成形组: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13-65岁,病程0.5-60个月;植骨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1-76岁,病程0.5-48个月。术前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评分,Ⅲ级26例,Ⅳ级31例,V级1例。分别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脊柱畸形、椎管狭窄、脑脊液漏等),并定期随访评估其手术前后的ASIA改善率。第二部分:通过系统性检索的方式从PubMed、EMbas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文(CBM)等数据库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文献包括LAMP与LAMT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非随机同期病例对照研究,发表时间不限。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及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分别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提取,并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采用比值比(OR)和标准化均数差(SMD)分别作为测量二分类变量和连续型变量的效应尺度,95%CI为效应量。结局效应指标包括主要及次要指标,主要的效应指标包括有效功能恢复率和肿瘤全切率,次要效应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脊柱畸形及脑脊液漏)。同时进行亚组分析以探究研究类型、年龄、肿瘤的类型、肿瘤的大小、手术节段数、随访时间及手术方式(是否行融合)对结局指标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术后病理示:神经鞘瘤、脊膜瘤、室管膜瘤、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星形细胞瘤、囊肿、血肿。术后随访时间12-73个月。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8.5±49.1)min、(194.8±58.9)min、(198.6±30.2)min;术中出血量为(238.2±102.4)ml、(209.5±99.5)ml、(202.5±103.2)ml;住院时间为(14.6±2.9)天、(15.9±3.2)天、(14.9±3.9)天;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发生脊柱畸形例数分别为4、1、0例,椎管狭窄数为4、0、1例,脑脊液漏为1、0、0例,复发数为1、0、1例;在脊柱畸形和椎管狭窄上三组的差异显着(p<0.05);而在脑脊液漏和复发率上,差异并不明显(p>0.05)。在ASIA改善率方面,三组短期内无明显差异(p>0.05),远期椎板成形术(联合植骨术)较椎板切除术改善明显(p<0.05)。第二部分:最终16篇文献包含1096例椎管内肿瘤的患者纳入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椎板成形术对比椎板切除术在有效功能恢复率(p=0.003)、出血率(p<0.00001)、住院时间(p=0.006)、脊柱畸形发生率(p=0.01)及脑脊液漏发生率(p<0.00001)方面的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而在肿瘤全切率(p=0.21)及手术时间(p=0.14)上两组间未发现明显差异。在亚组分析中,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的性质、随访时间、手术节段数及手术方式均为脊柱畸形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结论:第一部分:椎板成形术(有无植骨)能恢复椎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着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第二部分:椎板成形术可能是治疗椎管内肿瘤更加安全有效的一种手术方式。同时,融合在预防脊柱畸形方面的优势不容忽视。然而,由于缺乏高质量的文献及足够的数据,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精心设计、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评估这一结论。

田杰[9](2019)在《腰椎管扩大减压术中保留与不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腰椎管扩大减压术中保留与不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行行保留或不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30例,采用棘突基底部截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对照组(B组)3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式不予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收集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时间、体重指数、病变节段、症状。围手术期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出院天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功能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月,平均(15±2.4)月。于术后1天、术后6个月、术后1年行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通过测量椎弓根固定椎体上下节段的椎间隙、椎体滑移距离等资料,判断评价邻近节段椎体退变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而多个样本均数的任意两两组间进行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年龄、性别、病史时间、体重指数、病变节段、症状、术前JOA、VAS、ODI评分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引流量(515.0±209.7)ml明显高于A组(506.7±280.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A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疗效比较3.1 JOA评分在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FJOA=900.85,P<0.01);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JOA评分[(25.90±1.81)分和(24.60±1.70)分]分别与术前(8.60±1.50)分相比均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JOA评分(25.90±1.81)分与术后6个月(24.60±1.70)分相比,两者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VAS评分、ODI指数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FVAS=332.61和FOODI=944.11,均P<0.01);术后6个月及术后 1 年的 VAS 评分、ODI 指数[(0.92±0.66)分和(24.26±2.23)%vs(1.01±0.54)分和(25.37±1.86)%],分别与术前[(7.07±1.55)分和(50.17±3.47)%]相比,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VAS评分、ODI指数与术后6个月相比,两者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B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疗效比较4.1 JOA评分在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FJOA=330.89,P<0.01);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21.50±2.21)分及术后1年(18.53±2.47)分,分别与术前(8.40±1.35)分相比均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是,术后1年JOA评分(18.53±2.47)分与术后6个月(21.50±2.21)分相比也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 VAS评分、ODI指数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FVAS=477.91和FODI=1007.35,均P<0.01);术后6个月及术后 1 年的 VAS 评分、ODI 指数[(1.47±0.54)分和(24.59±1.77)%vs(1.62±0.61)分和(25.85±1.45)%],与术前[(7.40±1.22)分和(50.92±3.80)]相比,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VAS评分、ODI指数与术后6个月相比,两者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疗效的比较5.1JOA评分、VAS评分、ODI指数的比较: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间在VAS评分、ODI指数方面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VAS=0.12和tODI=0.62,均P>0.05);但A组JOA评分(22.50±1.70)分明显高于B组(18.53±2.47)分,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t=8.44,P<0.01);术后1年随访时,两组间在VAS评分、ODI指数方面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VAS=1.01和tODI=1.14,均P>0.05);但A组JOA评分(22.50±1.70)分明显高于B组(18.53±2.47)分,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t=7.24,P<0.01)。5.2术后疗效优良率的比较:于术后6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A组患者的疗效优良率(100%和96.7%),均显着高于B组(93.3%和67.7%),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χ2=10.79 和χ2=11.51,均 P<0.01)。6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所有的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局部疼痛、神经症状均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例,其中A组1例,B组3例,分别经盐袋压迫引流管口、延长留置引流管时间、闭合引流管等相应处理后均顺利愈合;术后发生腰椎滑脱2例,继发性腰椎管狭窄1例,均为B组患者,症状不明显,未予以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顽固性腰背痛、邻近节段退变、椎弓根松动、棘突韧带复合体塌陷、切口疝、神经损伤、切口感染或不愈合等并发症。结果显示,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0%)明显低于B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6,P<0.05)。结论:与传统的不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相比,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其近期疗效更为优良,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因此,可作为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优选,但其中远期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王军辉[10](2019)在《半椎板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半椎板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使用计算机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半椎板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相关文章,按照标准纳入文章,并由两位作者独立挑选。所纳入文章的质量评价按照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排除评分低于5分的低质量文章后提取纳入文章的数据,运用Re view Manager 5.3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次Meta分析总共纳入14篇相关研究,共纳入1047例患者,其中半椎板组528例,全椎板组519例,研究表明半椎板组的手术时间[MD=-62.14,95%CI(-79.74,-44.54),P<0.00001]、术中出血量[MD=-257.51,95%CI(-344.77,-170.26),P<0.00001]、住院时间[MD=-6.69,95%CI(-8.03,-5.36),P<0.00001]、术后下床时间[MD=-18.61,95%CI(-21.49,-15.74),P<0.00001]、总并发症发生率[OR=0.26,95%CI(0.16,0.43),P<0.00001]、脑脊液漏发生率[OR=0.38,95%CI(0.17,0.88),P=0.02]、脊柱后突不稳发生率[OR=0.19,95%CI(0.05,0.65),P=0.009]、局部疼痛发生率[OR=0.22,95%CI(0.05,0.88),P=0.03]、脊柱不稳定发生率[OR=0.08,95%CI(0.03,0.19),P<0.00001]要低于全椎板组;半椎板组肿瘤全切率[OR=2.70,95%CI(1.16,6.25),P=0.02]、临床症状改善率[OR=3.21,95%CI(1.96,5.28),P<0.00001]要优于全椎板组,术后感染发生率[OR=0.59,95%CI(0.30,1.19),P=0.14]和肌无力发生率[OR=0.37,95%CI(0.09,1.62),P=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半椎板组和全椎板组术后近期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半椎板因手术切口相对较小,损伤小,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较快,相应的住院时间缩短,降低了治疗费用,能及早的下床活动,并且降低了院内感染,压疮,血栓的风险,脊柱稳定性较高,但在临床上仍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

二、53例椎管内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3例椎管内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标准
        2.2.2 收集指标
        2.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资料统计
    3.2 单因素分析
        3.2.1 一般资料分析
        3.2.2 病史相关资料分析
        3.2.3 肿瘤及手术治疗资料分析
    3.3 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设备及仪器
    2 实验标本
    3 实验方法
        3.1 总体设计思路
        3.2 模拟手术操作
        3.3 解剖观察与测量
        3.4 腰椎撑开断裂实验
    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模拟手术操作
    2 解剖观察与测量
        2.1 不同撑开等级下椎管最大可视角度[∠COD(°)]的比较
        2.2 不同撑开等级下椎管底壁最大暴露宽度[CD(mm)]的比较
        2.3 不同撑开等级下椎管横截面积增加值[△S(mm2)]的比较
    3 腰椎撑开断裂实验
    4 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临床应用(附典型病例1例)
        4.1 病史资料
        4.2 手术过程
        4.3 术后及随访
第四章 讨论
    1 腰椎、腰椎椎管内肿瘤特点
    2 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现状
    3 椎板切开复位技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
    4 正中腰椎椎管切开复位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多节段椎管内肿瘤的诊治、手术入路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脊柱椎管肿瘤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
    2.2 2组病人治疗前后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比较
    2.3 2组病人术后3、6、12个月腰椎不稳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5)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对腰骶部椎管内肿瘤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
    1 病例收集
    2 病例分组
    3 诊断标准
        3.1 中医诊断标准
        3.2 西医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脱落的处理原则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所需器械及药品
        2.2 治疗方式
    3 观察指标
    4 评分标准
        4.1 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
        4.2 田中靖久症状和体征评定
        4.3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4.4 疗效评定标准
    5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测
        5.1 手术及药物安全性观测
        5.2 不良反应观测
    6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治疗前两组的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组内指标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组间指标比较
    5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6 安全性分析及随访记录
第四章 讨论
    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西医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CSR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CSR的认识
    2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CSR的优势以及适应症的选择
    3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CSR的依据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渊源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4 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CSR的优势
    5 研究结果分析
    6 评价
    7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手术及药物治疗安全性分析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显微镜下锁孔技术治疗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临床表现
    2 手术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麻醉方式和体位
        2.3 手术步骤
        2.4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2.5 术后处理
    3 疗效评价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手术一般情况
    2 临床资料结果
    3 手术并发症
    4 疗效评价
讨论
    1 椎管内肿瘤的外科治疗选择
    2 显微镜下锁孔技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的优越性
    3 显微镜下锁孔技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的局限性
    4 手术注意事项
    5 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意义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椎管内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椎管内肿瘤的治疗研究
    背景介绍
    论文立项依据
第二章 椎管内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椎板成形术对比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腰椎管扩大减压术中保留与不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及典型病例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管扩大减压术中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优势与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论文及科研情况

(10)半椎板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椎管内肿瘤的手术选择及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53例椎管内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胸椎管内痛风一例报告及系统文献综述[J]. 闫兵山,刘艳成,张宏,单铎,卜国云,刘培佳,胥宏达,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2021(12)
  • [2]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郭瑶. 南昌大学, 2021(01)
  • [3]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王润培. 扬州大学, 2021(02)
  • [4]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脊柱椎管肿瘤的疗效评价[J]. 廖伟,张智,郑佳状,汪凡栋,陈宇,刘元彬,宋昭君.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02)
  • [5]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对腰骶部椎管内肿瘤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J]. 陈燕芳,梁璇坤,梁建芬,冯雪梅,徐作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09)
  • [6]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泽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显微镜下锁孔技术治疗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D]. 张鸿鹏.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椎管内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研究[D]. 孙枢文. 扬州大学, 2019(02)
  • [9]腰椎管扩大减压术中保留与不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疗效的对比研究[D]. 田杰. 扬州大学, 2019(02)
  • [10]半椎板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王军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53例椎管内肿瘤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