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平面设计大赛及作品综合评审

第二届中国平面设计大赛及作品综合评审

一、第二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及作品综评(论文文献综述)

王琪[1](2021)在《家庭语言暴力题材插画的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百科对于家庭暴力的定义如下: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地点在某个家庭中,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个成员进行捆绑、囚禁或者迫害等行为,因此造成被害人的身心受到了创伤。父母对于子女或者对自己的亲兄弟姐妹进行施暴也可以说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对于受害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产生极为严重的危害,使受害者不仅在身体方面承受痛苦,而且自尊心也受到侮辱。家庭暴力划分为家庭身体暴力和家庭语言暴力,家庭语言暴力与家庭身体暴力相比,方式更为不被察觉,受害者受到的损害是无法用道德和法律来判断的,可是家庭语言暴力造成的危害是无比强大的。用插画的形式来表现以未成年人为受害对象的家庭语言暴力,是因为当今社会节奏快,快速解读信息是人们的需求,插画作为平面设计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能够高效准确的传播设计者的认知和创意表达。本文通过对家庭语言暴力对未成年人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通过插画表现家庭语言暴力的现象,文章中间部分对插画的基本概念、表现形式及表现风格进行分析,对第四部分内容进行铺垫,引导插画创作的想法和思路,第四部分关于家庭语言暴力的内容通过调查问卷和搜集资料的方式进行调研分析,进一步探究社会问题在插画中的表现与应用,目的是实现插画的叙事功能,传达作者对家庭语言暴力的看法。确定了插画的形式,通过对隐喻性表现形式以及自由手绘的表现风格的运用,使得插画表现更加生动,具有趣味性和隐喻性。并在这一部分讲述了插画的主题风格、画面构成、主体形象设计和创作过程,向观者传播正确的意识,针对语言暴力问题在插画设计中的视觉表现和应用进行研究,传达家庭语言暴力的危害性和不可逆性,进而影响群体的认知和行为。

杨安迪[2](2020)在《文化认同与身份重构:AGI香港设计师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港现代设计于1960年代早期初露锋芒,西方的现代设计风格和理念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第一代平面设计师如石汉瑞、靳埭强作为启蒙者,对香港现代平面设计的萌芽与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1970年代即交融与图新时期,香港设计界的中坚人物代表陈幼坚脱颖而出,他的实践探索使“香港设计”的地位在八十年代巩固下来。1990年代是香港现代设计的全盛时期,涌现了不少杰出的中青代设计师,如李永铨、刘小康、黄炳培;这一代人与香港设计是共同成长起来的,他们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象,也融入了西方现代流行文化和艺术美学,设计风格和创作形式都自成一格。“九七”回归以后,香港的设计更具多样性,设计师通过打破传统身份框架来建构香港设计的主体性和本土主义,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香港设计师如林伟雄、毛灼然。加入AGI的这四代香港设计师共同见证了香港1960年代至今的现代平面设计发展历程,香港平面设计的价值和地位则在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文化形态,这种独特的形态对中国平面设计的整体格局乃至世界平面设计的学术语境有着重要意义。本课题首先分析了加入国际平面设计协会(AGI)的八位香港设计师的重要经历、设计历程和风格演进,并结合他们的代表作品探讨西方现代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对香港设计产生的影响,进而解读东方民族文化在设计表现上从解体至延续的过程;透过香港设计师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立场转变,体现香港平面设计在多元、混杂的特殊文化中形成的发展轨迹和独特形态,也呈现香港设计以传统身份、政治身份、民族身份三种文化身份策略来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并建构起“香港形象”的历程。最后从香港的“边缘化”和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视野,进一步揭示港人在回归过渡时期和“后九七”阶段的身份认同困惑,以及本土文化因子遭遇西方文化冲击时的立场变化和价值观选择;从而深入分析四代香港设计师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身份危机和发展机遇,通过对该群体文化认同与身份重构过程的研究,从中折射出中华文化的边缘生存境况和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身份思考。

李春来[3](2020)在《书籍设计《俗野粗简—民间野生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在文化强国的战略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逐渐提升,平面设计也进入了新的时期。伴随着平面设计的发展、成熟,平面设计开始呈现出程序化、规范化的趋势,设计创作成为设计师在现有规则下的机械化操作,同时平面设计中“形式”与“功能”的平衡也愈发倾斜。在这样的发展阶段中,需要设计师更全面的发展多元化的平面设计,重新探讨设计中“形式”与“功能”的配比问题。与之不同的是,民间“野生设计”是一种随意、无规范的设计。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开始了对民间“野生设计”的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野生设计”资料,总结了“野生设计”的现状与特征,然后结合笔者的设计实践,对“野生设计”存在的意义产生了思考,最终将收集的资料、笔者的分析及思考过程整理排版,以书籍设计的形式呈现。论文在绪论的部分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及意义三个方面分析概述了对“野生设计”展开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笔者通过采风拍摄、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资料,再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和总结,思考当今平面设计中的问题并结合“野生设计”的设计语言实现最终的设计创作。本研究分为四个章节展开,第一章通过收集“野生设计”的资料阐述了对“野生设计”的定义,然后将不同形式、内容的“野生设计”归类,并分析“野生设计”的形成原因及背景,论述了“野生设计”的发展现状;第二章针对不同种类的“野生设计”案例做出了具体分析,深入研究“野生设计”的形式、特点及背后的价值;第三章论述了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后对“野生设计”与当代平面设计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思考;第四章以笔者为此次研究所设计的书籍为例,概述了此次书籍设计的设计概念、设计过程及最终的作品展示。论文附图包括前期收集的图片资料以及设计作品效果图。

胡群义[4](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招贴艺术经历了推陈出新的表现形式、渐入佳境的市场发展和数字技术革命的巨大变化发展过程。本文以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艺术学的视野出发,对中国招贴的设计特征、技术迭新、演变缘由、行业发展的变化等因素进行整体探讨。梳理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发展脉络和设计风格,并对开拓中国招贴设计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首先,本研究结合设计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文献筛选、个案分析、实例论证等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进行梳理归纳。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对中国招贴进行历史分期,总结提炼在各个时期下所呈现出的特点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变化,力臻呈现出不同时代风貌下招贴演变轮廓。其次,在不同时期招贴艺术的背景下,结合招贴的题材、构图、字体和色彩加以深入分析,揭示招贴在不同创作背景下产生横向与纵向的视觉差异与变化。最后,探析中国招贴设计的发展趋势及其数字技术背景下招贴形态的基本概况。由此,可总结出以下基本观点:一方面,80年代以生活资料为的创新型招贴,90年代趋向国际化的创意型招贴以及2008年至今的多维度传播的互动型招贴的重要特征。招贴的设计风格演变是多层次的,归纳出美学思潮的影响、印刷技术的进步,国际化的环境、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等因素;另一方面,从传统的、单一的、静态的向跨维度的、体验的、互动的形式发展,并以设计实践对招贴趋势和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王迪[5](2019)在《观念与流变 ——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研究》文中认为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作为中国陶艺类型展览的成功案例,为研究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提供了可观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历史发展时间线为序,通过文献整理、作品分析、采访记录等方法,从该双年展的策划缘起、内容经过及总结展望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论述该展览带来的观念突破、现代性内涵以及价值意义等。并通过该双年展原始资料的分析与整理,试图更全面的去阐述中国九十年代现代陶艺发展的概况,从而完善现代陶瓷艺术史的研究。同时,也反思与总结该展览及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不足与局限性,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一种学术研究模式。

徐惠平[6](2019)在《拆分与解构 ——鸟虫篆字体实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鸟虫篆—作为文字历史上几近消失的神秘符号,只是在书体字的形式中能看到,但字体不易识别更不用说对它进行现代设计的尝试。本文立足于字体设计视角对鸟虫篆进行剖析:首先理清鸟虫篆的历史背景,其次对它的字体形式进行笔画的拆分与重组解构,包括结体、构形、笔法等。本论文以“拆分与解构—鸟虫篆字体实验设计研究”为题,进行研究分析,探索研究鸟虫篆字体为视觉启发的实验字体设计;通过对中国传统字体设计的文化传承研究,从视觉性呈现形式出发,并结合现代汉字设计的实验性尝试。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鸟虫篆产生的原因进行概述,进而对鸟虫篆的特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结合不同时期鸟虫篆文字的构型与字形纹饰特点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鸟虫篆字体艺术设计进行分析论述。第四部分:从本人实验文创字体设计的角度,通过字体设计尝试的设计实例,对鸟虫篆字体进行解构分析与呈现。

庞观[7](2019)在《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际设计奖项从最初的创建至今大概已有60年的时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设计奖项伴随着社会结构与人类文明的变化,设计的目标、服务的对象、倡导的价值观等也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方向不仅能在一定意义上对当今如火如荼的设计评奖提供冷静思考的空间,亦对我们设计评价体系的梳理乃至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针对当今我国各类设计奖项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象,提出需要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努力在自身发展上规避弯路。文章梳理分析了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设计奖项,透过设计奖项的历史脉络、成长经历、成败因素等来找出现代化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设计奖项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新内涵。看到设计奖项在社会文明发展和创新中起到的方向引领和文化价值提升作用,可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论文首先讨论了设计奖项的理论框架,分析了20世纪中期的重要设计因素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对设计奖项产生的影响。还着重讨论了历史上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针对设计奖项颁布的国家政策相关发展措施。并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设计奖项作了比较分析。德国IF奖诞生最早,代表西方设计奖项,具有典型性;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以设计为振兴国家的发展战略,日本的G-mark奖项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使命感;中国的红星奖作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奖项崛起的代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通过三大奖项在结构、机制流程、评委与参赛者、发展变化与奖项外延(展览、交流、培训)等方面的比较,讨论设计奖项在各自的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文章又讨论了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经济价值和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在企业的成长中看到设计奖项带来的市场效益的繁荣,看到企业与设计奖项共同生长的脉络;以及在每个国家的国家发展、普世教育、社会进步方面也有设计奖项的重要作用。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在创新型社会中设计奖项的意义。通过对社会现代化理论中设计奖项处于知识经济中位置的确定,重新认识设计奖项在当今的以知识为主导的创新型社会中承担的创造力价值。同时,重要的问题还有设计奖项于今天所具备的批评价值、与产业与科技的桥梁作用、以及改变社会的推动力。在相对完整地梳理了设计奖项的相关内容后,发现其中存在的启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是全篇创新之处,也是最终的文章落脚点。最后的结论部分提出了大致七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包括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问题;对于设计奖项的发展力度与落实程度问题;设计奖项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奖项的根本目的仍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通过设计奖项正确引导科技利用问题;设计奖项对于专业人才的储备与普及大众教育问题;及设计奖项如何创造新型生活方式与社会这几个最终问题。

侯叶[8](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周丽东[9](2018)在《竞赛中的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字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华夏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蕴含着民族的气息,萦绕着文化的精神,镶嵌着民族的成果。从2000年后,汉字设计真正进入到发展时期,汉字设计的影响力与传播力越来越大,并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设计语言与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文化自信、技术革新汉字设计迎来了繁荣时期。竞赛中的汉字创意字体设计与汉字设计两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汉字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中,笔者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古今学者的观点,运用符号学、设计心理学、美学、书法学等知识将竞赛中的汉字创意字体置于整体汉字设计领域中。深入研究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大赛,从历届创意字体获奖作品的图像海洋中挖掘出关键要点,洞悉竞赛中汉字创意字体的实质问题。文章以“竞赛”为研究视角,以竞赛中的汉字创意字体为切入点,并对其展开深入的讨论与解析:(一)首先界定了竞赛中的汉字创意字体的基本概念,随之纵向梳理其发展的历程,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字海沉浮”的发展轨迹与“星光灿烂”的发展道路。通过梳理,理清竞赛中的汉字创意字体如何从“百废待兴”到“蔚然成风”的转变。(二)其次重点探讨不同竞赛中创意字体的价值特点及其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多元取向,随即通过个案分析阐述竞赛中的汉字创意字体所具备的显性及隐性的美学特征,横向总结为字形之异、图像之美、规则之破、韵律之品、科技之光,由此来旁证竞赛中的创意字体是我们今天无法忽视的重要设计资源。同时讨论竞赛中的创意字体应具备的设计法则,以此警惕不要陷入字体的形式主义中。(三)通过前文分析,折射出竞赛中创意字体设计作品存在技术至上、形式主义、成果转换不明显等的问题,剖析其根源性的问题是字体设计在教学上的缺陷。综合地讲,其推动设计行业与创作的繁荣发展是不容置疑的,希望通过笔者浅薄的见解与分析,对汉字创意字体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李新昌[10](2018)在《当代招贴艺术的图像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招贴艺术主要经历了上个世纪初以月份牌为主的商业招贴、新中国成立后为政治服务的宣传画和改革开放后的招贴艺术三个阶段。招贴本身不仅具有实际的应用性,还具有文献性、媒介性的特质,当作为一种信息交流方式时,亦有着叙事性特点。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使招贴艺术的叙事方式与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了丰富的视觉文化信息。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参加国内外设计大展和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招贴作品为研究文本,分析招贴艺术的图像如何叙事以及叙事中包含的社会文化和审美文化。文章从招贴图像的形式语言结构、图像的修辞和叙事的时间性问题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探讨招贴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招贴艺术的自律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招贴艺术审美风格变化的原因,力图全面展现招贴艺术的叙事性。论文按逻辑关系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当代招贴艺术的图像叙事形式。叙事需要依据一定的形式展开,招贴艺术以图像来叙事,图像形式可以从形式结构、心理秩序和图像意识三个方面来认识。第一方面,图像的形式结构主要包含表层形式元素和深层形式构成关系,这两部分既有着各自的视觉语义特点,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了图像形式表现的基础;第二方面,心理秩序对图像的形式起到主动建构的作用。图像秩序感中的视觉显着点和完形心理以及图像的召唤结构,都在于发挥主体对形式的能动作用,通过再创造将图像中的未定点充实,使形象和意义具体化;第三方面,图像意识从图像事物、图像客体、图像主题三个层面来认识图像,图像意识中的三种客体与设计语言和审美体验之间存在关联性,三者在图像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参与到招贴图像形式的组织,并影响着招贴图像的意义表达和美感体验。第二章:当代招贴艺术图像叙事中的修辞。艺术种类不同,修辞方式不同,招贴图像的修辞是对图像形式语言表达的一种深化。本文运用符号学、图像学原理,结合实例分析了招贴艺术图像修辞的暗指性修辞,并认为需要从图像的整合与分解,图像相似性或差异性,图像意义的偏移,形象的现实基础,图像形式的非物理逻辑空间,这五个层面来把握和理解暗指性修辞。图像修辞具有隐喻性,图像修辞依靠事物形态或意义中潜在的相似性,借助隐喻去揭示事物之间更为深刻的关系。此外,图像设计和接受双方对图像的共同理解是图像修辞的前提,在使用修辞时需要注意普遍性和针对性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三章:当代招贴艺术图像叙事中的时间性。任何形式的叙事都存在一个时间问题。招贴图像的时间性可以从其秩序结构中被感知,这种感知方式不同于线性叙事时间,它是一种绵延的心理时间,为获得绵延的心理时间,图像可以通过陌生化的艺术手法,增强对图像的审美感受,个体认知经验的多少与图像心理时间的体验成正比例关系,图像叙事的时间性分析有助于理解图像对叙事内容的表述和图像形式构成中的潜在秩序。本章最后对单幅和系列招贴各自图像的时间性特点做了阐述。第四章:当代招贴艺术图像叙事中的意识形态。图像叙事所表现的内容与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本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招贴图像对国家意志的呈现分析图像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积极建构作用,从招贴图像对政治图像符号的改写和挪用分析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消解作用,以及从图像中“他者”形象分析图像中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融合和交流。第二部分探讨民族审美意识形态对招贴艺术的影响,认为借助图像的民族化表现可以实现人们对民族身份的主动建构,同时这也隐含着对外来文化的防御性心理。第三部分探讨招贴艺术图像的审美幻象能够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影响商业意识,商业消费文化中的各类图像符号在招贴中的重新组织和建构,反映了消费文化对艺术的影响,并结合实例分析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五章:当代招贴艺术图像叙事中的自律性。意识形态对图像的影响是他律的,而图像的发展离不开内在的动力。招贴艺术的自律性动力在于打破审美习惯和视觉经验,不断探寻陌生化的图像表现方式。形式自律是审美现代性的关键,招贴图像的审美现代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图像的平面化、碎片化、动感化、数码化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与时代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图像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二者之间存在必要的张力,这是构成招贴艺术发展的动力之一。第六章:当代招贴艺术图像叙事的审美风格变化。政治和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影响着叙事主体身份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主体在形式表现上有了不同的特征。图像视觉形式从有机形式过度到无机形式,审美心理从移情过度到抽象,体现着社会文化和审美习惯的变化和影响,也包含着招贴艺术自律发展的需要。论文结论部分对招贴艺术受科技、文化、审美观念不断更迭所引起的从物质载体到艺术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招贴艺术进一步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做了探讨,展望了招贴艺术以后的发展路径。

二、第二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及作品综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及作品综评(论文提纲范文)

(1)家庭语言暴力题材插画的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选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家庭语言暴力的概述
    第一节 家庭语言暴力界定标准及特征
        一.界定标准
        二.特征
    第二节 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家庭语言暴力概述
        一.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家庭语言暴力概念
        二.长期遭受家庭语言暴力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插画概述及研究
    第一节 插画概述
    第二节 插画研究
        一.插画的表现形式
        (1)隐喻性表现形式
        (2)幽默性表现形式
        (3)直观性表现形式
        二.插画的表现风格
        (1)写实主义风格
        (2)抽象主义风格
        (3)立体主义风格
        (4)自由手绘风格
        (5)矢量扁平风格
第四章 家庭语言暴力插画创作过程及作品展示
    第一节 家庭语言暴力的社会调研
    第二节 家庭语言暴力的视觉化语言
    第三节 家庭语言暴力插画的创作理念阐述
        一.主题风格和画面构成的确定
        二.主体形象的设计
    第四节 创作过程展示
        一.线稿创作
        二.最终作品展示
        三.延展性画面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文化认同与身份重构:AGI香港设计师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1.3.1 课题研究目标
        1.3.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AGI香港设计师群体的代际区分与风格演进
    2.1 第一代:设计启蒙,开创先河
        2.1.1 石汉瑞:跨文化设计
        2.1.2 靳埭强:融汇中西
    2.2 第二代:传统延续,兼容并蓄
        2.2.1 陈幼坚:东情西韵
    2.3 第三代:跨界融合,多重演变
        2.3.1 刘小康:以物抒怀
        2.3.2 黄炳培:本土再思
        2.3.3 李永铨:品牌意识
    2.4 第四代:同构异化,时代延伸
        2.4.1 林伟雄:创意实验
        2.4.2 毛灼然:多向思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身份重构的策略:西方与东方之间
    3.1 西方现代设计文化对香港设计的影响
        3.1.1 包豪斯在香港的发展
        3.1.2 构成主义运动的影响
        3.1.3 波普运动与流行文化的影响
    3.2 视觉他者化:香港现代设计的身份重构
        3.2.1 传统身份的他者化
        3.2.2 政治身份的他者化
        3.2.3 民族身份的他者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文化认同的悖谬:传统与现代之争
    4.1 香港平面设计的视觉传统与文化选择
        4.1.1 去传统:本土文化的解体
        4.1.2 再传统:本土文化的延续
    4.2 混杂的现代性:隐藏与显在的矛盾
        4.2.1 边缘化:身份危机与发展机遇
        4.2.2 后殖民语境下的香港文化认同
        4.2.3 香港设计的主体性与本土主义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1970年代至今AGI香港设计师群体主要展览
    附录2 .AGI香港设计师群体主要作品图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书籍设计《俗野粗简—民间野生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野生设计”的定义与概况
    第一节 “野生设计”的定义
    第二节 “野生设计”的分类
    第三节 “野生设计”的形成原因和背景
    第四节 “野生设计”的发展现状
    注释
第二章 不同种类“野生设计”案例分析
    第一节 招贴类“野生设计”案例分析
    第二节 手写类“野生设计”案例分析
    第三节 户外广告类“野生设计”案例分析
    注释
第三章 由“野生设计”产生的思考
    第一节 “形式”与“功能”的思辨
    第二节 “专业”与“野生”的思辨
    注释
第四章 以《粗野俗简——民间野生设计》为例的设计
    第一节 设计概念
    第二节 设计过程
    第三节 作品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4)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对本研究招贴的概念界定
        1.2.2 本课题的研究范畴
    1.3 研究现状与评价
        1.3.1 基于设计学角度
        1.3.2 基于传播学角度
        1.3.3 基于社会学角度
    1.4 研究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推陈出新:改革开放初期的创新型招贴(1978—1991 年)
    2.1 开放与转型格局下的社会新契机
        2.1.1 观念迭新的政治经济氛围
        2.1.2 美学思潮影响下创作形态
        2.1.3 激光照相排版印刷的应用
    2.2 招贴设计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
        2.2.1 生产型转向生活资料型招贴
        2.2.2 风格与图形元素的构成延展
        2.2.3 标题美术字体的简化与凝练
    2.3 生活化再现的创新型招贴的案例分析
        2.3.1 “真实再现,情感传递”的摄影技术类招贴
        2.3.2 “场景拼合,突出商品”的商业产品类招贴
        2.3.3 “组合手法,多元呈现”的电影艺术类招贴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渐入佳境:市场深入发展期的创意型招贴(1992—2008 年)
    3.1 社会化变革中招贴设计转型的新诉求
        3.1.1 政治与经济的国际化潮流
        3.1.2 平面设计领域的南方现象
        3.1.3 手工绘制转向于电脑制作
    3.2 招贴创作形式和内容的挖掘与探索
        3.2.1 图形语境的切入与建构
        3.2.2 卡通吉祥物元素的纳入
        3.2.3 超越文字的视觉化传达
    3.3 国际化潮流的创意型招贴的典型案例分析
        3.3.1 “极简创意,出奇制胜”的海尔品牌营销招贴
        3.3.2 “超越梦想,人文奥运”的北京奥运主题招贴
        3.3.3 “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万科第五园房地产招贴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科技引航:数媒技术突破期的互动型招贴(2009—2018 年)
    4.1 互联网背景下招贴发展跨界融通的新动力
        4.1.1 数字技术革命的媒介发展
        4.1.2 动态界面已成为优势潮流
        4.1.3 设计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4.2 招贴设计中图像范式的贯通与转换
        4.2.1 视觉传播元素的信息载体
        4.2.2 色彩氛围中营造视觉效应
        4.2.3 互动体验性下的设计特征
    4.3 多维度传播的互动型招贴的典型案例分析
        4.3.1 “新颖凌厉,现代美学注入东方色彩”——黄海商业电影海报
        4.3.2 “共享之名,跨维重塑的互动性形态”——共享单车海报设计
        4.3.3 “木刻版画,非理性与摄影技术结合”——李永铨《新九宗罪》招贴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新媒体传播中招贴的设计评价及实践案例
    5.1 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招贴新语境
        5.1.1 媒介传播载体增加
        5.1.2 资讯的爆发式增长
        5.1.3 文化审美观的变迁
    5.2 转型设计中招贴设计的发展与趋势
        5.2.1 本土化与民族化传承理念
        5.2.2 商业与文化招贴边界扩大
        5.2.3 创作风格的精进与多样性
        5.2.4 跨媒体呈放多元文化价值
    5.3 航空航天科普招贴创作的设计实践
        5.3.1 “中国梦·梦航天”系列海报
        5.3.2 “求索·腾飞·筑梦”系列招贴
        5.3.3 “追梦长空,迎风远航”故事版分镜
        5.3.4 “逐梦航天”系列人物插画海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附表A.1 1978-1992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附表A.2 1993-2008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附表A.3 2009-2018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5)观念与流变 ——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研究思路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专着类
        1.2.2 期刊论文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学术与理论研究意义
        1.3.2 史料意义
        1.3.3 现实指导意义
2. 回顾
    2.1 首届双年展学术研讨会
    2.2 首届双年展艺术家采访
    2.3 首届双年展之展品解析
    2.4 首届双年展之面貌
        2.4.1 重陶艺材料语言
        2.4.2 重内心的直观感受
    2.5 首届双年展之特性
        2.5.1 时代性
        2.5.2 开拓性
        2.5.3 自发性
3 探源
    3.1 观念
        3.1.1 现代艺术观念影响下的“走泥社”与“奥蒂斯”运动
        3.1.2 后现代主义与陶瓷艺术
        3.1.3 本土文化的根基
    3.2 展览及相关交流活动
        3.2.1 积极思考的萌芽期
        3.2.2 多元探索的发展期
    3.3 社会大环境的改变
        3.3.1 现代陶艺教育模式的开始
        3.3.2 传媒对现代陶艺的关注
        3.3.3 现代陶艺技术环境的改善
4 总结与展望
    4.1 首届双年展之面貌与特性的原因总结
        4.1.1 被动的接受-现代与后现代思潮的传入
        4.1.2 主动的表达-对自我意识的表达
        4.1.3 主动与被动的交融-文脉的延续
    4.2 现代陶艺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4.2.1 现代陶艺的地域化共识
        4.2.2 现代陶艺的国际化发展
    4.3 学术性与创造性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讨会纪要
附录二 采访文字稿
附录三 历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信息
附录四 首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参展艺术家现状
附录五 中国陶艺大事年表
作者简介

(6)拆分与解构 ——鸟虫篆字体实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简析
第一章 鸟虫篆产生原因概述
    第一节 文字之缘起
        一、商代青铜社会—图形文字
        二、记事文字符号—甲骨文
        三、自然艺术形象—鸟虫篆
    第二节 文字演变
    第三节 传承与创新
第二章 鸟虫篆“纹饰”特点与构型
    第一节 结体之长形
        一、春秋王子午鼎铭文之“孝”
        二、楚王酓肯盘之“赏”
        三、越王州句剑之“自”
        四、号距末之“商”
    第二节 形体之韵曲
        一、春秋兵器错金铭文—“德”、“王”、“为政”
        二、汉代铜器—错金银鸟篆铜壶
        三、东汉/唐代飞白鸟书—《太子升仙碑》
    第三节 纹饰的造型特点
        一、春秋青铜器铭文—蔡侯产戈
        二、汉代瓦当文字—千秋万岁/永受嘉福
        三、汉代鸟虫篆刻印—泉落白云间/鸟语花香
        四、现代花鸟字—陕西花鸟字
    第四节 构型的空间布局
        一、字体结构规律分析
        二、字体结构设计方法
        三、基本笔画构件解析
第三章 鸟虫篆字体艺术分析
    第一节 神秘、宏伟气魄的图形装饰美感形式
    第二节 平衡、对称的图形化形态
    第三节 雅致、秀长的南方文字特色
第四章 鸟虫篆字体设计实验研究
    第一节 鸟虫篆对现代字体设计的启发
        一、数字时代下的现代审美情趣
        二、传统骨架下的现代独特造形
        三、轻盈曲线下的网格比例规则
    第二节 字体设计解构实验呈现
        一、字体海报实验
        二、文创产品设计
        三、多媒体界面设计
    第三节 在现代字体设计中的鸟虫篆
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中的不足
    三、研究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必要性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强国——制定国家设计产业发展战略
        二、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社会现代化
        三、责任——普世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二、国内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问题与方法
        二、特色与创新
        (一)学术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二)实际价值的创新性贡献
        (三)社会普及教育的创新性贡献
    第五节 基本结构
第一章 国际设计奖项概述
    第一节 奖项的意涵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中期设计价值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一、德意志制造联盟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二、现代主义与机械美学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三、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工业设计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四、“优良设计”观念复兴的设计因素对奖项建立的影响
第二章 设计奖项的产生背景及构成要素
    第一节 国际设计发展趋势
        一、国家层面发展措施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一)制定国家级设计振兴政策
        (二)设计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立
        (三)设计公共设施的建设
        (四)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
        (五)设计产业的学术研究
        二、行业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三、从业机构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第二节 设计奖项评奖机制与基本构成要素
        一、设计奖项的评奖机制
        二、设计奖项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章 国际奖项对比分析研究
    第一节 国际设计奖项综述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设计奖项的重要性与作用比较分析
        一、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产生背景比较
        二、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奖项结构比较
        三、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奖项机制与流程比较
        四、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评委与获奖者比较
        五、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完善与发展
        六、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外延比较分析
第四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企业的关联
    第一节 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一、设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二、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第二节 设计奖项与国际企业发展的关联
        一、德国瓷器制造商罗森塔尔(Rosenthal)与IF
        二、产品与服务供应商WMF与 IF
        三、电器生产商博朗(Braun)与IF
        四、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博世(Bosch)与IF
        五、电器制造与系统服务西门子(Siemens)与IF
第五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社会的关联
    第一节 奖项建立社会价值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奖项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联
        一、专业人才储备上的价值
        二、国家经济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层面上的价值
        三、普世的教育意义及人才储备作用
        四、各奖项特点
第六章 设计奖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实践推动作用
    第一节 社会的现代化理论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第二节 知识时代的科技、产业与设计奖项的必然联系
        一、工业文明社会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二、创新型社会中知识特性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三、设计奖项对科技发展的驱动
        (一)设计是技术和文化的桥梁
        (二)技术是需要被思想驱动的工具
        四、知识经济下产业结构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第三节 设计力创新
    第四节 设计奖项的新发力与新内涵
        一、设计奖项的批评价值
        二、设计奖项加强设计的体验感
        三、设计奖项可改变社会
    第五节 设计奖项的价值测度
结论
    第一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中的思考与启示
        一、从红点2018 中国失信事件看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
        二、西方国家对设计奖项的重视与发展力度更加切实
        三、设计奖项的设立数量大于质量
        四、设计奖项仍应以推动本土设计与经济的发展为目标
        五、设计奖项应正确的引导设计与社会科技之间的连接
        六、设计奖项在设计人才储备与普及性教育的重要性
        七、设计要创造新型的、却并不遥远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意义研究的重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竞赛中的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源起
    第二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创意字体竞赛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概念与界定
        一、创意字体设计的概念
        二、竞赛中的创意字体的界定
    第二节 “字海浮沉”的发展轨迹
        一、50年代百废待兴
        二、60年代开创新纪元
    第三节 “星光灿烂”的发展现状
        一、80-90年代机遇与挑战
        二、2000年至今蔚然成风
第三章 竞赛创意字体的多元价值、美学特征与设计法则
    第一节 异彩纷呈—不同竞赛中创意字体的价值特点
        一、个性化的潮流—方正奖字体设计大赛
        二、商业化的诉求—汉仪字体之星设计大赛
        三、多元化的路径—Hiii Typography中英文字体设计大赛.
        四、普及化的方式—白金创意国际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
        五、时代的扬声器—GDC平面设计在中国
    第二节 竞赛中创意字体的设计美学特征
        一、形式其外,隽永其中—竞赛中创意字体的字形之异
        二、字画同源,以字入画—竞赛中创意字体的图像之美
        三、意料之外,情理之内—竞赛中创意字体的规则之破
        四、起伏有意,错落有致—竞赛中创意字体的韵律之品
        五、推陈出新,现代实践—竞赛中创意字体的科技之光
    第三节 竞赛中创意字体的设计法则
        一、识别性与易读性
        二、创造性与和谐性
        三、内容与形式统一
第四章 竞赛中创意字体的多重影响与社会意义
    第一节 对创意字体的创作影响
        一、“玩”字体
        二、异军突起
        三、成果转换效果不明显
        四、眼、心、手结合
    第二节 对教学建设的影响
        一、字体竞赛与教学建设的关系
        二、教学建设中的语言失范
    第三节 对字体设计行业发展的社会意义
        一、促进中国大量创意字体设计人才出现
        二、促进创意字体设计创作的繁荣
        三、国家政策与法律的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当代招贴艺术的图像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缘起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研究现状
        2.1 设计艺术叙事的研究
        2.2 招贴艺术的研究
    3.研究方法与内容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
    4.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招贴艺术的图像叙事形式
    1.1 招贴艺术图像的形式结构
        1.1.1 招贴图像的表层形式元素
        1.1.2 招贴图像的深层形式构成关系
    1.2 招贴艺术图像形式的心理因素
        1.2.1 图像形式中的视觉显着点
        1.2.2 格式塔心理与图像形式建构
        1.2.3 图像形式中的召唤结构
    1.3 招贴艺术中的图像意识与形式表现
        1.3.1 图像事物与质料性表现
        1.3.2 图像客体与形态性表现
        1.3.3 图像主题与形象性表现
第二章 当代招贴艺术图像叙事的修辞
    2.1 招贴艺术图像修辞的暗指性
    2.2 招贴艺术图像修辞的隐喻性
    2.3 图像的共识性是招贴艺术图像修辞的前提
        2.3.1 具有普遍认知的图像
        2.3.2 具有针对性的特定群体认知的图像
    2.4 招贴艺术图像修辞的特点
第三章 当代招贴艺术图像叙事中的时间性
    3.1 招贴艺术图像空间的时间化
        3.1.1 图像的时间性存在于作品的秩序中
        3.1.2 图像的时间性存在于“绵延”的审美体验中
        3.1.3 通过“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构建图像的时间性
        3.1.4 图像空间的时间化与个人的经验密切相关
    3.2 招贴艺术不同叙事模式中的空间时间化
        3.2.1 单幅图像叙事模式中的空间时间化
        3.2.2 系列图像叙事模式中的空间时间化
第四章 当代招贴艺术图像叙事中的意识形态
    4.1 招贴艺术图像叙事中的政治意识形态
        4.1.1 招贴艺术图像对国家意志的呈现
        4.1.2 招贴艺术图像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消解
        4.1.3 招贴艺术图像中的他者形象
    4.2 招贴艺术图像叙事中的民族审美意识形态
        4.2.1 民族审美意识对招贴艺术图像形式表现的影响
        4.2.2 图像与民族身份的建构
        4.2.3 民族意识形态中的文化防范心理
    4.3 招贴艺术图像叙事中的消费意识形态
        4.3.1 招贴图像的审美幻象激发消费意识形态
        4.3.2 招贴图像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建构
第五章 当代招贴艺术图像叙事中的自律性
    5.1 招贴艺术图像形式自律性的表现方式
        5.1.1 异化图像的视觉感知方式
        5.1.2 图像形式的变形与重组
        5.1.3 图像的抽象化表现
    5.2 招贴艺术图像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5.2.1 招贴图像的平面化
        5.2.2 招贴图像的碎片化
        5.2.3 招贴图像的动感化
        5.2.4 招贴图像的数码化
    5.3 招贴艺术图像形式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5.3.1 形式自律与他律相反相成
        5.3.2 招贴艺术图像的审美性是图像切入社会的关键
第六章 当代招贴艺术图像叙事的审美风格变化
    6.1 叙事主体身份的变化
        6.1.1 主体的文化身份
        6.1.2 主体的社会身份
        6.1.3 主体的个人身份
    6.2 招贴艺术视觉形式的变化
        6.2.1 视觉形式表现中的有机形式
        6.2.2 视觉形式表现中的无机形式
    6.3 招贴艺术审美心理的变化
        6.3.1 招贴艺术的移情审美
        6.3.2 招贴艺术的抽象审美
    6.4 从两届美展实例看招贴图像的审美风格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第二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及作品综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家庭语言暴力题材插画的表现研究[D]. 王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文化认同与身份重构:AGI香港设计师群体研究[D]. 杨安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8)
  • [3]书籍设计《俗野粗简—民间野生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 李春来.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0(08)
  • [4]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D]. 胡群义. 江苏大学, 2019(05)
  • [5]观念与流变 ——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研究[D]. 王迪. 浙江大学, 2019(03)
  • [6]拆分与解构 ——鸟虫篆字体实验设计研究[D]. 徐惠平.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7]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D]. 庞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8]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竞赛中的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研究[D]. 周丽东.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当代招贴艺术的图像叙事研究[D]. 李新昌. 西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第二届中国平面设计大赛及作品综合评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