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温州侨联成立

欧洲温州侨联成立

一、欧洲温州华人华侨联合会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胡文静,张海燕,孔寒冰[1](2021)在《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起源、发展与特点》文中研究指明浙江作为中国重点侨乡之一,向海外移居的历史久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关于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的缘起,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出国记录是20世纪初的青田人。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主要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1949年以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及苏东剧变之后,并且每个阶段有各自的时代特点。

禹亦凡[2](2021)在《社会资本视角下跨国抚养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探索 ——以莆田市Q社区社区教育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跨国抚养现象多发生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侨乡地区,是指一些华侨的子女在国外取得国籍后,因一些原因被抱回国内抚养,在接受国内的教育后再次回到侨居国的父母身边的现象。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海外华人华侨的生存、发展、经营遭到一定的影响。华侨子女在结束国内的生活后如何顺利融入国外生活并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牵动着海外华人华侨的心。特殊时期,对这一群体的侨务工作必须予以重视,在疫情后期也应关注他们的动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海外侨胞更是我国政府与国际社会相通的一座“桥”。“十四五”规划中涉侨论述清楚地表明,中国的侨务政策是一贯的、明确的、坚定的;相关侨务部门要主动帮助华侨子女积极融入侨居国的生活,侨胞们过去是、现在是、未来还会是我国拓展民间外交的重要社会资源。本研究基于笔者在福建省着名侨乡莆田市实习期间当地社区针对这一群体开展的社区教育项目进行调查分析。笔者通过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分析莆田新移民的产生以及跨国抚养儿童群体形成的原因;并综合运用田野调查、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了解该群体的特点及当前的诉求,以便让服务项目更好地去解决他们的问题。在资料分析方面,首先,本研究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在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中,从社会闭合和网络资源两个维度分析他们的社会支持状况,并以这两个路径对其社区教育进行干预,立足移民家庭、侨乡社区与侨乡学校进行项目探索实践。其次,通过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前期的模式比较,发现在社会资本理论指导下的服务模式具有服务持续性强、各方资源有效整合、树立服务品牌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因服务对象与父母跨国分离带来的困难和疫情影响造成的服务成效不显着、资源链接有限以及社会工作者经验缺乏等不足。基于研究结果和现实情况,笔者为项目的后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包括关注社区教育平台的建设、重视社区教育长期发展、整合社会资本,希望该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可以为提升国内侨乡其他地区跨国抚养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期推动移民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呼吁更多人关注、参与、促进中外文化差异下的跨文化社会工作实践。

汪雯[3](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龙舟运动在意大利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该文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龙舟运动在意大利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龙舟运动在意大利的发展历程。意大利龙舟联合会和当地华人华侨对龙舟运动在意大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意大利是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七国集团成员,为中意两国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创造了条件,为中意文化交流和两国关系的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龙舟运动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成为两国文化和体育交流的桥梁。

徐辉[4](2020)在《日本华商会研究——以日本温州总商会为例》文中提出日本温州总商会基于市场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于2000年5月7日在日本横滨成立。与其他在日商会相比,该商会呈现出以下特点:内部结构纽带强;拥有世界性的同乡网络;成员以改革开放后赴日留学生以及创业人士等新华侨为主体,比较年轻,同时具有高学历的特征。此外,总商会作为温州与日本的桥梁,提供了各类信息、人脉、网络资源,促进温州经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日两国间的民间交流。

鞠斐[5](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雷豪[6](2020)在《国际慢城建设下的温州市玉壶镇旅游发展规划》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国际慢城建设下温州市玉壶镇旅游发展进行系统化研究,作为全国第五个,浙江首个国际慢城。旅游发展规划对玉壶镇旅游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自玉壶2016年摘牌国际慢城招牌至今,旅游经济转换率持续走低,旅游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存在诸如群众知晓率不高、游客体验感不强、回头客少之又少等现象。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将旅游经济转换成为当地国际慢城建设的新动力和新引擎,通过趋利避害,优化国际慢城建设下的玉壶镇旅游发展规划,提升旅游发展附加值。首先,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与工作积累相结合的方式对慢城玉壶核心板块建设进行研究,通过对玉壶镇摘牌国际慢城后旅游发展的过程及现状进行研究,梳理清楚国际慢城与旅游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找出其中的痛点和难点,并分析总结了其原因。其次,通过文献和数据整合对比分析,对国际慢城旅游开发进行探析。梳理“国际慢城”的概念、归纳总结当今社会国内外对“国际慢城”的相关研究和其概念的理解,立足于玉壶建设“国际慢城”现状,从政策环境、地理优势着手,提炼出玉壶镇目前的要素保障;最后,通过SWTO分析法则,从侨韵慢城的四个层面进行总结(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文成县玉壶镇进一步对“国际慢城”旅游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和可创建性,而后结合侨乡玉壶实际综合运用旅游发展理论,对玉壶镇旅游发展进行构想、规划和提升总结。本文针对玉壶镇的现状,重新规划了其在国际慢城建设下的旅游发展模式,将产业培育融入项目建设。打好“侨牌”补齐项目建设资金短板,利用玉壶镇“侨汇”这个突出优势,做好华侨资源的引流。谋划了“一心一带四区多点”项目带,多头融合发展,利用玉壶各方面资源最大限度的呈现“慢生活”城市并能因地制宜的培育出带有“侨乡”特色的衍生产业增加其后劲和可持续性,从而引导华侨回国创业,让“侨资”能安全着地。文中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乡土风情研究来分析国际慢城的建设,在以往的研究中,乡土风情因地制宜的结合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环节。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内容,目前社会上对国际慢城助推旅游业发展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对国际慢城特别是对乡村小镇与国际慢城结合进行调查和分析,把重心放在因地制宜的研究,增强本旅游发展规划的可落地性,让本旅游发展规划更“接地气”。

李庆芳[7](2019)在《闽南侨乡新移民研究 ——以晋江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南部的闽南地区是我国重点侨乡,自古以来就有着向海外移民的传统。“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受涉外涉侨政策变化以及公安出入境机构陷于瘫痪影响,传统侨乡居民的外迁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以及涉侨出入境政策的放松,闽粤浙等中国传统侨乡重启了对外移民的步伐,闽南地区也掀起了第一波新移民的浪潮。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我国出入境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对外移民不断增长,在海外形成了颇具规模及影响力的新移民群体,新移民也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为涉外涉侨部门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针对新移民的工作也成为各级涉侨部门工作的一个重点。闽南侨乡新移民,作为新移民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全国范围的新移民相比,在移民进程及在地生存方面,既有其特点又有共性,本研究即希望通过对闽南侨乡新移民发展历史的梳理和现状的分析,深入认知闽南侨乡新移民这一群体,并由此及彼,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移民群体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以闽南尤其是晋江地区的新移民为主要研究对象,分阶段对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加以考察。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即第一章绪论、第二至四章、第五章结语。第二至四章是全文的主体,分三个历史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至今,对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在各个时期,分别围绕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移民动机、移民方式和途径、来源与流向、生存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并对各个时期的移民特点进行了分析,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重建了20世纪70年代迄今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发展史。其中,第四章第二节是体现本研究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性研究的主要章节,内容主要围绕闽南侨乡移民当前现状展开论述与分析,思考当前新移民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以供有关部门参考的建议和对策。

潘一新[8](2018)在《异国天空那片故乡的云——欧洲三国“采宝”记》文中指出世界温州人博物馆的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中。今年6月下旬,我和温州博物馆王亦武、金柏东两任馆长及市侨联秘书长陈晓军4人组团,奉命赴法国、荷兰、意大利三个欧洲国家开展为期10天的展品征集活动,收获了许多侨胞感人的家史故事和实证藏品……一、百岁侨胞的中国心翁正存,大概是年岁最大的一位旅法温州侨胞了,出生于1919年。17岁时只身从温州瑞安仙岩出来,漂洋过海到了法国投靠亲戚。时值世界二战,在欧洲纷飞

陈永华(Chan Wing Wah)[9](2017)在《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文中认为中国人移民外地的历史悠久而且漂洋过海无处不到,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民异地先侨居,後发展为落地生根,与当地非华族主体共存共荣,渐次融入主流社会。他们把中国文化习惯、物质文明带到异地,经历多年累积构建而成当地多元化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一分子。同时华侨散布各国,进一步把中国文化发展为世界性的中华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可追朔100年前之清末民初。但由於华侨华人事务、活动繁多,分布的地域国家也非常广泛。於是有着众多可供历史研究的选材下,多数学者的着作是华侨在某国家、某地区生活状况的国别史,或是专科领域的教育、媒体、经济、宗教和社团等,或是专题专案的关於成功企业家、革命家(对中国近代政治而言)、某类物质文明或个别乡族文化。对於海外中华商会或某国家中华商会的专门研究是稀少。发掘海外中华商会的重要性,是近年的事。中国在开放改革後,市场经济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另一半。商业活动、商人和商会又在国内蓬勃起来,连带推动对近现代中国商业活动和商人组织的经济、社会功能的研究。对中国的商业、商人、商人组织的活动和历史展开研究,除了在中国近现代史有学术价值外,实际重要意义是帮助中国寻找一条合适自已的经济发展之路。在20世纪末的90年代,着名历史学家章开沅领导团队对中国商会历史作出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继而引发连串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商会研究热潮。进入21世纪,全球急速一体化使中国对世界经济开放的政策加大力度。政府修改了 20世纪90年代的“引进来、走出去”的被动战略转变为21世纪的主动方式“走出去、引进来”。在上世纪末,中国“崛起”的现象已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在未来10年中国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再度攀昇是可以预期的。另一个影响中国和印尼的关系而又与印尼中华商会相关的是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中、印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与世界华商网络接轨。同时段中国商会学者也发现中国的商会组织随华侨移民海外,并且已经自然发展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中华商会网路。他们在中国商会的档案中也发现中国的商会与各地海外中华商会曾经有着长期紧密的关系和通讯。因而在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内着名华侨历史研究大学的支持下对海外中华商会(南洋区)的专门研究。南洋区是中国人最早移民也是最多华侨的地域,其中以印尼为最突出。估计印尼华人人口在1000万以上,是中国以外最大华人族群的居住国,当地华商更是印尼经济的主力。可是至今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是稀少。在众多印尼国别史上,学者往往侧重於教育、经济、宗教等明显社会议题的论述。即使在社团的研究论着中,有关印尼中华商会的内容也是稍有涉及,通常是放在业缘社团中的一栏目,给予小篇讨论。从而忽视了中华商会对中国、印尼关系和印尼华人近今100多年历史的重要贡献。论文是采用“总体式”专题研究的方法。印尼中华商会定义为:由印尼华侨华人在印尼成立的商会,组织成员为华商,商会主要服务对象为华侨华人,并承传着中华文化。总体史强调宏观的、综合的、长时段的研究。把握和审视是宏觐的,切入是微观的,描述是全方位的,观察包括了“时段性”和“统合长时段”性两种。在研究分析时也可用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的说,论文是对印尼中华商会和活跃其中的商人进行研究。透过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看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联系,看印尼中华商会与上述三个政社群体之间的关系,看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论文选择了“中、印关系”作为宏观环境的切入角度,以在过去115年内中、印关系和中华商会的重要事件作为分时段的指标。经过四章的“时段”性分析,清楚显示了印尼中华商会在不同的时段,都对中国近现代史里的中、印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时段,她的角色扮演和功能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中、印关系中的三大政社群体,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人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最後,综合各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出一个动态式的观察来,它成为评论印尼中华商会对中、印关系的总体作用的基础。在中国、印尼近今115年的历史里,两国的内、外政局急剧变化带动着中、印关系的起伏。生存在中、印两国之间的印尼华侨华人固然是两地关系的重要元素之一。在20世纪前,印尼华侨可以说是中、印关系的始祖。到了清末之後,中国和印尼两地政府才成为中、印关系的主导者。由清末至1958年,当时代表着华侨的总机构-印尼中华总商会承担着重大的时代任命,带领着印尼华族在异国生存,维繋着与中国、印尼两国政府和华侨民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後进行社会主义建国,政府没有使用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里发挥功能。不幸地,在1965年印尼军事强人苏哈托施行邀进的同化华人政策,取缔了所有华人社团包括中华商会在内。从此时计算,印尼中华商会消失了 36年,到苏哈托被推翻下台三年後的2001年才得以复办。在进入21世纪初的15年,印尼中华商会再度在中、印尼关系中发挥她专长的经济功能,成就不少中、印经济贸易合作的成绩,使印尼渡过国家经济重大危机及帮助中、印两国修补过去的历史伤痕,为两国建立全面的战略性夥伴关系出了一分力。总的来说,印尼中华商会在历史的激流里,仍能保持她在中、印关系中的重要位置是靠着他们儒商智慧和坚毅的精神。她使用“三赢”的方程式使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同得益处,其中以经济益处为最基本;并适时地调和这三方面的关系,减少矛盾冲突,加强政治互信,为华侨和中华商会寻求最大的生存空间。在21世纪未来的中、印关系,相信印尼中华商会也会采用这个曾经被长期使用并证实为有效的“三赢”方程式去做出贡献。而且在2015年中、印两国刚宣布了两国的长期经济大战略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经济”,明显展示了双方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非常强的互补性。以中、印关系现时的良好走势看,印尼中华商会在调谐印尼华人与中、印政府的关系是较为容易。但印尼中华商会的三赢方案并不是必胜的。从四个歴史时段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华商会的作用和“三赢方案”成效与当时“印尼华人国家认同”的争议情度有密切的关系。印尼中华商会的功能作用基本上是经济性质。但在不同时段的中、印内外政治环境形成不同的中、印关系状态时,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会赋予它额外的政治、外交、社会文教等其他重要任务,调教着它在不同时段的角色。印尼中华商会未来的挑战仍然是在“印尼华人的国家认同”争议。2015年7月一批“反华人”的人士组成了“原住民党”,并故意在8月17日印尼国庆日宣布,制造声势。现今世代,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国家有责任对国民作出一生的教育、照顾和保护,换取的是国民必须向国家效忠。是一种法理上的承诺。入了外国籍的华人对国家效忠必定是他们的国籍国,是法理上必须要做。如果他们的行为有损国籍国的利益时,必被定为叛国罪行。但在法理以外的感情归属,则各地民族和各人也有不同。人类的情感归属效忠对象可能是出.生国、或是居住国、或是祖籍国,甚至是宗教信仰。但不竟华人问题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敏感问题。中、印关系的三大主角,中、印两国政府和代表印尼华人的重要社圑,必须要合作,共同面对,主动地去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笔者以印尼中华商会为历史研究个案,在论文开始写作之前,并未感到使用“总体史”研究范式的特点和好处。但使用後,意识到它是研究专题个案的很好方法。采用了“总体史式”的方法,能把印尼中华商会的特性和历史角色看得明白,也能总结出印尼中华商会“成功”、“失败”的因素和导致她在近今115年的中、印关系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因。继而本着“监古知今”学习历史的态度,推论印尼中华总商会在21世纪中、印关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相信此论文不单是一篇对印尼中华商会多面的专题研究,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印经济史、社会史和外交史的一篇辅助参考。

吕涛[10](2013)在《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群体研究》文中指出青田县恶劣的自然环境是致使青田人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山多地少、土壤贫瘠、自然灾害多样而频繁等都是其重要表现;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的时代特点,又加剧了他们的贫苦程度,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县人苦不堪言,走出去是他们得以生存的唯一出路。丰富而独特的区域文化在青田石雕的媒介下,开始引导县人另谋出路,重商主义、移民传统、不安分的性格等都是他们到海外谋生的深层原因。青田华侨怀揣着梦想踏出国门,走向了一个据说是“天堂”的完全陌生的境地。他们主要分布在全球的44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的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等,亚洲的日本、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美洲的美国、巴西等。出国谋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行动,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对于贫困的青田人来讲,他们只能集全家之力供一人出国,即使这样很多人也凑不够出国的盘缠,只能铤而走险,采取不合法的途径出国,此种情况在当时是有发生。欧战招募华工为青田人出国谋生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而且绝大多数战后留在法国继续打拼,这为后来青田人的出国谋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亲带亲”、“邻带邻”的出国模式使得青田华侨在海外能够相互照应,相互帮助,老华侨帮助新华侨找工作、住处以及资金支持都是常有之事。随着青田人出国谋生者越来越多,青田华侨群体逐渐形成。从性别结构看,民国时期,青田华侨基本是“清一色”的男性,女性极少,只有7人,这也是由男性自身的特点以及客观社会环境决定的;从年龄结构看,青田华侨以青壮年占据绝大多数,老人与未成年人基本没有,海外谋生的冒险性决定了这一状况;从知识结构看,青田华侨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但诸多人拥有专业技能;从职业结构看,青田华侨一般从事行商、餐馆、洗衣房等服务型行业,这是由青田华侨自身的综合条件决定的。在海外的打拼,青田华侨都是从最底层的低级职业开始,积累资本,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就开始往更高级的职业发展,从行商小贩到坐商的转变就是这种路径。需要强调的是,从低级职业到高级职业的转变,对于不同的人情况是不一样,大部分青田华侨的转变时间都是比较长的,甚至其中很多人自出国到回国也没有具备转变的条件,有的则很快转变,成为青田华侨中的佼佼者。纵观整个民国时期的青田华侨,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完成转变,在完成转变的那部分人中,真正做大做强的也寥寥无几,因此可以说青田华侨在民国时期基本都在从事着中低级的职业。由于青田华侨从事职业的原始积累性,使得他们基本处于温饱状态,衣服破旧,不讲卫生,居住环境恶劣,物质生活是相当凄惨的,而且基本没有精神娱乐,即使有也是喝酒、打牌等单一、枯燥的形式,这是一般青田华侨的状态,同时,还有的青田华侨赌博、嫖娼,但只是少数;当然,对于极少数发展较好的青田华侨来讲,他们有着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而且精神娱乐也较丰富,他们融入侨居国的主流社会,接受当地的文化,同时也保持自身的中国文化,呈现出精神娱乐的中西合璧性,但这毕竟是极少数。青田华侨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是多样性的,从婚姻形式看,有本土婚姻,也有异国婚姻,同时还有不婚人群,而且青田华侨本土婚姻的数量远远多于异国婚姻的数量;从婚姻生活看,本土婚姻生活以凄苦为最显着特征,异国婚姻生活既有家庭的圆满,又有中途的破裂;从本质上讲,本土婚姻生活的状况是陈腐社会的直接产物,异国婚姻生活状况的形成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客观社会造成的无奈,但它把青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使青田真正开始走向世界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大部分青田华侨的形式是本土婚姻,其凄苦性决定了青田华侨群体婚姻生活总体的不如意性。同时,侨居国人民的压迫与歧视,用人单位的不公平待遇,都使他们发展受限,为了改变这种境况,他们组建各式侨团,团结起来共同抵御不公与压迫,在当时侨团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上述境况。“弱国无外交”的亲身体会,使青田华侨更具爱国意识,在国家危难,民族独立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们挺身而出,或亲自奔赴前线,助阵杀敌,或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战争,他们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青田华侨的大量出国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侨乡经济的发展,侨汇事业的兴起并逐步发展就是例证,可以说这是青田华侨为家乡作出的不自觉的贡献。

二、欧洲温州华人华侨联合会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温州华人华侨联合会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起源、发展与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的缘起
二、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一)1949年以前是第一个阶段
    (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是第二个阶段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第三阶段
    (四)苏东剧变之后是第四个阶段,也是浙江华侨华人大规模进入中东欧的新时期
结语

(2)社会资本视角下跨国抚养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探索 ——以莆田市Q社区社区教育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调查地点与研究方法
        1.3.1 调查地点的选择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回顾
        2.1.1 相关概念
        2.1.2 理论回顾
    2.2 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2.2.1 跨国抚养儿童群体的现状研究
        2.2.2 跨国抚养儿童的社会支持研究
        2.2.3 关于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
        2.2.4 综述小结
3 莆田跨国抚养儿童现象概况
    3.1 莆田新移民情况介绍
    3.2 跨国抚养现象形成原因分析
        3.2.1 移民身份限制
        3.2.2 侨居生活不佳
        3.2.3 海外安全不利
    3.3 跨国抚养儿童现状分析
        3.3.1 侨居国分布广
        3.3.2 隔代教育居多
        3.3.3 遭受疫情困扰
4 Q社区社区教育项目发展现状
    4.1 所在社区概况
        4.1.1 Q社区相关情况介绍
        4.1.2 入驻社工机构概况
    4.2 Q社区“小华侨学苑”社区教育项目运行状况
        4.2.1 项目介绍
        4.2.2 项目目标
        4.2.3 组织机构
        4.2.4 管理制度
    4.3 前期社区教育项目中存在的不足
        4.3.1 主体分割
        4.3.2 内容简略
        4.3.3 人才受限
        4.3.4 资金制约
    4.4 Q社区跨国抚养儿童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4.4.1 “网络资源型”社会资本
        4.4.2 “社会闭合型”社会资本
    4.5 创新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5 提升跨国抚养儿童社会支持的实务分析
    5.1 精确评估社区教育需求
        5.1.1 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需求
        5.1.2 改善亲子关系的需求
        5.1.3 加强同辈群体融入的需求
        5.1.4 建立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需求
    5.2 跨文化胜任力的准备
        5.2.1 建立个人成长档案
        5.2.2 识别文化差异
    5.3 提升跨国抚养儿童“社会闭合型”社会资本
        5.3.1 改善家庭互动关系——亲情工作坊
        5.3.2 增加华侨家庭间的交流——社会参与活动
        5.3.3 加强家长与学校沟通——“家校社”三方“云互动”
    5.4 拓展跨国抚养儿童“网络资源型”社会资本
        5.4.1 建设个人能力“小外交家学院”
        5.4.2 促进同辈群体交流——华侨文化研习营
        5.4.3 完善其他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5.5 实务的成果与评估
        5.5.1 项目完成量分析
        5.5.2 服务成效分析
6 研究结论
    6.1 服务项目的特点
        6.1.1 项目的公益性、国际性、时效性
        6.1.2 项目活动主题化、系列化
        6.1.3 项目注重因材施教
    6.2 服务项目的优势
        6.2.1 有效整合资源
        6.2.2 精确评估需求
        6.2.3 整合多重服务路径
    6.3 服务项目的局限
        6.3.1 三方需求未平衡
        6.3.2 专业服务待提高
        6.3.3 项目可持续性不够
    6.4 相关建议
        6.4.1 平台建设——保证社会工作服务的基础性条件
        6.4.2 长期发展——增加社会工作服务的必要性条件
        6.4.3 整合侨乡社会资本,完善社会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访谈名录
附录B:儿童基本信息登记表
附录C:访谈提纲记录表
附录D:海外疫情保护指南
致谢

(3)“一带一路”倡议下龙舟运动在意大利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龙舟运动国际化传播
2 龙舟运动在意大利发展进程
    2.1 意大利水上运动
    2.2 意大利龙舟运动
    2.3 意大利华人龙舟运动
3 中国龙舟文化在意大利的发展
4 结语

(4)日本华商会研究——以日本温州总商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在日温州人的历史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至1923年的温州人外出打工的繁盛时期
三、日本温州总商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1. 总商会的成立
    2. 总商会的设立目的、宗旨与组织构成
    3. 总商会活动(3)
    4. 总商会行业及成员分布及会刊出版情况
    5. 总商会的特征
    6. 总商会成功人士与企业案例
四、总商会与祖籍国的经济发展
    1. 贡献祖国与温州
    2. 总商会在祖国与温州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五、结语

(5)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国际慢城建设下的温州市玉壶镇旅游发展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引言
    二、研究背景
        (一) 慢城背景
        (二) 王壶镇慢城背景
    三、对国际慢城的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价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
        2. 实地访谈
        3 .SWOT分析法
    六、研究创新和不足
第2章 国际慢城的内涵和标准
    一、国际慢城的内涵
    二、国际慢城的标准
    三、国际慢城的要素提炼
第3章 王壶镇旅游资源概况和慢城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侨乡简介
    二、侨乡故事
        (一) 侨史
        (二) 侨领
        (三) 侨联组织
        (四) 四海创业
        (五) 造福桑梓
    三、玉壶镇旅游资源概况
        (一) 名胜古迹
        1. 风景名胜
        2. 人文古迹
        (二) 文化事业
        (三) 节会风俗
        (四) 特产风物
        (五) 餐饮风味
    四、国际慢城旅游发展现状
        (一) 明确创建目标
        (二) 落实资金保障
        (三) 完善各类规划
        (四) 梳理保护名录
        (五) 全面展示风情
        (六) 丰富旅游业态
        (七) 完善公共配套
        (八) 获评多项荣誉
第4章 国际慢城玉壶镇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一) 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二) 优质的生态景观基底
        (三) 适宜慢生活的人口结构
        (四) 浓厚独特的文化底蕴
        (五) 实力雄厚的华侨资源
    二、劣势分析
        (一) 交通条件通而不畅
        (二) 地方财政收入薄弱
        (三) 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三、机遇分析
        (一) 区域旅游经济井喷发展
        (二) 旅游消费方式逐渐改变
        (三) 周边区域尚无“国际慢城”
        (四) 重大交通项目顺利推进
    四. 威胁分析
        (一) 周边地区积极创建及申创“国际慢城”
        (二) 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影响
    五、SWOT分析
第5章 国际慢城建设下的玉壶镇旅游发展规划
    一、构想篇
        (一) 发展定位
        (二) 发展原则
        (三) 特色旅游业态体系
        (四) 总体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区
    二、建设篇
        (一) 一心:慢城小镇
        (二) 一带:玉泉侨情枫彩带
        (三) 旅游风情小镇
        (四) 农业慢城
        (五) 生态慢城
        (六) 健康慢城
        (七) 慢行慢域
        (八) 研学慢城
        (九) 开发建设模式建议
    三、提升篇
        (一) 强化组织领导
        (二) 建立政策标准
        (三) 开展社会宣传
        (四) 加强营销推广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闽南侨乡新移民研究 ——以晋江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源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形成与初期发展
    第一节 20 世纪70 年代初侨乡新移民形成的背景
        一、国际:大国关系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二、国内:“文革”中对外政策与涉侨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形成与初期发展
        一、1971 年涉侨出入境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二、1978 年涉侨出入境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第三节 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特点
        一、移民动机、来源与流向、方式与途径
        二、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第三章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规模化发展
    第一节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快速增长的背景
        一、国际:国际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国际移民的影响
        二、国内:20 世纪90 年代后涉外涉侨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快速发展
        一、闽南侨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移民的影响
        二、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分期与类型
    第三节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特点
        一、移民动机、来源与流向、方式与途径
        二、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第四章 21世纪以来闽南侨乡新移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21世纪以来闽南侨乡新移民发展的现状
        一、流向东南亚国家的闽南侨乡新移民
        二、流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闽南侨乡新移民
        三、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闽南侨乡新移民
    第二节 闽南侨乡新移民目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面临的问题
        二、建议与对策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异国天空那片故乡的云——欧洲三国“采宝”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岁侨胞的中国心
二、一个瓷碗和三个妈妈
三、1本会员证和442封家书
四、温州姑娘吴静和她的艺术收藏
五、欧洲三个温州侨团的前世今生
六、藏在勋章背后的温州人故事
七、为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
八、陈定国和他的铁哥热维埃
九、在这里, 续写着温州人的精神
十、他们, 是博物馆永远的主人

(9)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绿起和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二) 中国商会研究。
        (三) 海外中华商会研究
        (四) 研究状况的结论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尼)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两地的内、外政治环境(1900-1945)
        一、中国的内政、外交
        二、荷兰及其印尼殖民政府的政治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荷政府)关系(1900-1945)
        一、中国的印尼政策
        二、印荷政府对华人政策的改变
        三、中国、印荷政府在印华事务上的角力
        四、中国、印荷政府关系的改善
        五、印尼华侨社会状况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与诞生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成立
    第四节 中国、印荷政府合作下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管理
        二、荷属东印度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
    第五节 印尼中华商会二战前的发展及其功能作用
        一、中国政府在印尼的华侨事务机构
        二、印尼华侨的“市民社会”管治核心
        三、印荷政府的辅助管治工具
        四、华侨”认同中国”的重要推动者
    第六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抗日运动与在日治时期所受的迫害
    第七节 对抗的中、印(荷政府)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二章 二战结束後中、印(尼)关系及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45-1965)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独立战争和“指导民主”时代
        四、印尼的外在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後的中、印(尼)关系(1945至1965)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
        二、新中国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1949-1965)
        三、印尼开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四、印尼华侨社会的急剧变化
    第三节、二战结束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取代印尼中华会馆的印尼中华总会
        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与新办的中华总会的关系
        三、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宗旨、组织、活动、人事布局
        四、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关键人物分析
    第四节、印尼各地区中华商会重光後的复办
    第五节、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与分裂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分裂
    第六节、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与历史中断
        一、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历史中断
    第七节、复杂多变的中、印关系中的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角度
        二、印尼华侨社会的角度
        三、印尼政府、印荷政府、印尼民众的角度
        四、新中国政府的角度
        五、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的整体作用
第三章 世纪之交的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再次复办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92-2004)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国内政治环境
        四、印尼的国外政治环境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中、印(尼)关系(1992-2004)
        一、中国的印尼外交
        二、印尼的中国外交及华人政策
        三、印尼华人社会的正向转变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土壤和经过
        一、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政治土壤
        二、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经过
    第四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早期活动与初步成绩
    第五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重要领导人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总主席陈大江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执行主席杨克林
        三、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常务副总主席张锦雄
    第六节 风雨同舟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四章 21世纪初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总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在政治政环境(2004-2015)
        一、中国的大国兴起和新的对外经济策略
        二、印尼的快速经济增长与打造海洋大国经济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印关系(2004-2015)
        一、战略夥伴关系
        二、全面战略夥伴关系
    第三节 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中、印关系
        一、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成立
        二、世界华商大会与中国经济发展
        三、世界华商对印尼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革新扩展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变革更新
        二、领导印尼中华总商会改革的重要人物
    第五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接轨
    第六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政、商、社关系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活动分析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与其他华人社团的关系
    第七节 战略性伙伴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总商会
        一、21世纪初中、印经贸成绩
        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大国经济建设”
        三、世界华商大会扩展对中、印关系的帮助
        四、印尼中华总商会在中、印战略性伙伴关系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目录
附录
论文後记

(10)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青田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
    第一节 青田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
        一、 平原面积狭小,低山丘陵广布,呈“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貌
        二、 耕地面积小而土质贫,物产种类多而产量少,环境承载力弱
        三、 灾荒频仍,自救能力差,人类生存困难
    第二节 青田的人文社会环境
        一、 特有物产引导下的精湛石雕工艺
        二、 山地、海洋因素影响下的重商文化
        三、 悠久的迁移传统和便利航运交通作用下的移民意识
        四、 浓厚地域文化熏陶下的县人性格
    小结
第二章 出国谋生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青田人出国谋生的基本方式
        一、 华工应招出国
        二、 自由出国
    第二节 青田人出国谋生的基本路径和途径
        一、 青田人出国谋生的基本路径
        二、 青田人出国谋生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青田人在海外的分布及特点
        一、 青田人在海外的分布
        二、 青田华侨在海外分布的特点
    小结
第三章 出国谋生的群体结构状况
    第一节 青田华侨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一、 青田华侨的性别结构
        二、 青田华侨的年龄结构
    第二节 青田华侨的知识结构
        一、 青田华侨的文化程度
        二、 青田华侨以专业技能为代表的综合素质
    第三节 青田华侨的职业结构
        一、 民国时期全国华侨的整体职业状况
        二、 民国时期青田华侨出国前的职业状况
        三、 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的海外职业状况
    小结
第四章 青田华侨的经济活动
    第一节 青田石雕与赛会经济
        一、 青田石雕与其国内的商品化
        二、 青田石雕商品化的国外初步延伸
        三、 赛会经济—青田石雕在国外的进一步商品化
    第二节 拎卖与做工的苦力型经济
        一、 独具特色的青田“拎卖业”
        二、 艰苦的苦力型务工
    第三节 华侨经济的多元化
        一、 青田华侨商业贸易的多元化
        二、 青田华侨服务业形式的多元化
        三、 青田华侨中餐馆的异军突起
        四、 工厂加工行业的崭露头角
    小结
第五章 青田华侨的物质生活
    第一节 青田华侨的收入与衣食消费
        一、 青田华侨的收入情况
        二、 青田华侨的支出、消费情况
    第二节 艰苦的居住环境
        一、 行商小贩的居住条件
        二、 青田华工的居住条件
        三、 青田海员的居住条件
    小结
第六章 青田华侨的精神及婚姻生活
    第一节 青田华侨的精神生活
        一、 以侨团为平台的精神娱乐活动
        二、 侨团以外青田华侨的精神娱乐生活
        三、 青田华侨精神生活的特点
    第二节 青田华侨的婚姻生活
        一、 青田华侨的本土婚姻生活
        二、 青田华侨的异国婚姻生活
        三、 青田华侨婚姻生活的评述
    小结
第七章 青田华侨的社会存在
    第一节 青田华侨的群体存在
        一、 青田华侨的单身流浪生活
        二、 青田华侨的群体聚居生活
    第二节 边缘化的侨居国社会存在
        一、 侨居国政治、经济因素制约着青田华侨的生存空间
        二、 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的巨大反差阻碍着青田人融入欧洲社会
        三、 青田华侨自身素质也限制了对欧洲社会的融入
        四、 良性互动的萌芽
    第三节 侨乡情结与国家意识
        一、 连锁出国与侨乡的形成
        二、 衣锦还乡与侨乡消费
        三、 特殊时代下国家意识的升华
    小结
第八章 青田华侨参加的海外社团组织
    第一节 海外社团组织产生的原因及类型
        一、 海外社团组织产生的原因
        二、 海外社团组织的类型
    第二节 青田华侨的海外社团组织概况
        一、 九一八事变前青田华侨的社团组织
        二、 抗日战争时期青田华侨的社团组织
        三、 抗日战争结束后青田华侨的社团组织
        四、 海外社团组织的社会功用与价值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欧洲温州华人华侨联合会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起源、发展与特点[J]. 胡文静,张海燕,孔寒冰. 八桂侨刊, 2021(04)
  • [2]社会资本视角下跨国抚养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探索 ——以莆田市Q社区社区教育项目为例[D]. 禹亦凡.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一带一路”倡议下龙舟运动在意大利的发展研究[J]. 汪雯. 当代体育科技, 2021(12)
  • [4]日本华商会研究——以日本温州总商会为例[J]. 徐辉. 丽水学院学报, 2020(04)
  • [5]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6]国际慢城建设下的温州市玉壶镇旅游发展规划[D]. 雷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闽南侨乡新移民研究 ——以晋江为中心的考察[D]. 李庆芳. 华侨大学, 2019(01)
  • [8]异国天空那片故乡的云——欧洲三国“采宝”记[J]. 潘一新. 温州人, 2018(15)
  • [9]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D]. 陈永华(Chan Wing Wah).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10]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群体研究[D]. 吕涛.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欧洲温州侨联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